时间:2023-12-18 09:49: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早晨起床后,人体各器官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随着人体活动的增加,心率会加快,因此早晨要注意调养心肺。可采取搓手心、揉按手指等方式,通过刺激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兴奋,并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起到保健作用。搓手心时,将两掌合并,来回对搓,尽可能地摩擦手心。此外,早晨,将两双手的手指相互对揉按摩,也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老年人冬季养生二、午晒背
冬天子时(11∶00-13∶00)这段时间,是阳光较充足的时段,经常晒晒后背,可起到补充人体阳气的作用。“还可以在晒太阳时,摘了帽子,让阳光从头顶的百会穴进入人体。”这样效果更好。
老年人冬季养生三、晚泡脚
活动了一天,晚上身体会较为疲累,特别是肝肾急需得到休息和调养。此时最好的调养方式就是泡脚。泡脚时,水里的热量可以通过脚底进入人体全身,使体内肾经、肝经都得到养护。“特别是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晚上在得到热水的刺激后,能够很好地消除一天的疲劳,补充肾气。”泡完脚,上床准备睡觉时,可以用双手掌心轮换着对脚进行按摩揉搓,每次揉按十余次。
老年人冬季可能会出现的疾病
1、代谢功能低下,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及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受寒冷刺激后易冻伤、皱裂和皮肤瘙痒;
2、关节受凉后出现酸痛现象;
3、气温骤变,高血压病人中风的发生率较高;
4、心血管病人易发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5、严寒是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诱发因素。尤其是高龄老人的感冒,不可以掉以轻心。
冬季养生的保暖措施:①备足寒衣,谨防感冒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发生和高血压、冠心病恶化;②情绪安定,不过度兴奋和紧张,有规律的作息,不过于劳累;③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少(或不)抽烟,少喝酒。
老年人冬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1、冬季晨练不要太早
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有些老年朋友喜欢起早,由于凌晨气温比较低,增加了心血管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尽量在太阳出来后或是下午温度不太低的时候锻炼。
2、不要着凉
不要着凉。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寒冷而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剧心脏负荷。
在睡醒之后先不要着急起床,必须在床上躺一会后再起来。可以避免心绞痛的发生。
3、洗澡的时候水温要适宜
洗澡的时候水温要适宜。温度不要要高。还有就是洗澡的时间也不要太长,15分钟左右就好。旁边最好由专人看护。
4、不要做一些消耗能量多的运动
不要做一些消耗能量多的运动。不适合做剧烈的运动。这样的运动会使心脏增加负担,可以选择慢跑,太极等等。
5、睡眠的时候,不要用被子蒙住头
睡眠的时候,不要用被子蒙住头。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头露出被子外面,枕头不要太高。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六十岁老人有哪些养生方法
2.老年人养生技巧
3.老年人养生的方法
4.入秋后老年人养生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1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9-02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城市的空巢老人近5成[1]。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老年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冬季,老年人机体抵抗力降低,是老年疾病的高发季节,死亡率高。在冬季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疾病预防和养生知识,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渡过寒冬,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气候与老年疾病的关系
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给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人的生理各项指标处于一个相对低的状态,抵抗力、免疫力都有所下降,比如皮下脂肪增多、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组织代谢加强等,而老年人由于主要脏器逐步老化且功能减退,皮肤松驰、皮下脂肪减少机体代谢功能低下,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抗寒及抗病能力都明显的低于青年人,稍不注意便会引起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特别是一些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感冒、流感等疾病,一旦患了感冒又会并发肺炎,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等都很容易在冬季里发生[2]。此外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已发生胃痛、皮肤瘙痒等疾病。因此,许多老年人害怕过冬天,使得一到冬季常常给老人心理上增加很多心理负担。
2 老年常见疾病的冬季预防
冬季阳气已伏,万物潜藏,宜早睡晚起,以免寒邪伤人。不能在寒风中散步或锻炼等,应多在家中休息,以收藏自己的神气。其实冬季并不可怕,只要老年人注意适应冬令气候特点,顺其自然,重视自我保健,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冬天。
2.1 中风的预防。约70%中风患者多在冬季发病,故被专家称为“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的老人尤其要当心。预防:①注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治疗。②注意及时发现中风的5个先兆症状:a.突然一次面部、手或脚麻木无力;b.突然意识模糊,语言困难或理解困难;c.突然一只眼或双眼视物模糊;d.突然头晕行走不稳失去平衡或动作不协调;e.突然出现严重头疼等早期治疗。一旦发现病人有脑卒中征兆,首选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接受治疗,切忌摇晃和胡乱搬动病人。③要注意保暖和室内空气流通,因为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
2.2 心肌梗塞的预防。寒冬也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诱发心绞痛及心梗。预防:①适度户外体育锻炼,重视防寒保暖,室温最好控制在15℃~18℃。②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并保持室内通风。③常备药物: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
2.3 感冒的预防。感冒是寒冬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不应视为“小病”。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预防:①“咳即就医”。②加强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③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等。
2.4 胃病的预防。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机体抗病力及适应性也随之降低,故有胃病的老年人冬季就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冬季老年人还易发“五更泻”。预防:①注意胃部保暖,可有热水袋等。②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好,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减少胃病发病机会。
2.5 瘙痒症的预防。老年人皮肤退行性萎缩,皮脂腺机能减退,遇寒冷干燥气候极易产生皮肤瘙痒,该症往往夜间加重,常使人难以入眠。预防:①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②洗澡不宜过勤,尽量避免用碱性液洗澡。③可选用养血益气、润肤止痒的中药治疗,如黑芝麻、六味地黄丸及枸杞地黄丸等。
2.6 低体温综合征的预防。低体温综合征多发生在冬季,多为特异体质,常出现体温小于35℃,手足冰凉。死亡率达70%。预防:①房间阳光充足。②适当活动、运动。③摄入高热量食物,很好的保暖措施。④注意避免用镇静或减低体温的药物。
2.7 膝关节炎的预防。低气温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收缩)。又称“老寒腿”。表现为骨骼发凉、下肢麻木、“抽搐”等,易误诊为“缺钙”。预防:①热水泡脚,但不宜热敷关节。②运动:太极拳、慢跑、体操等,但不宜半蹲摇晃关节。
3 冬季老年人养生常识
3.1 宁静为本,保精养神:冬季之时,寒风凛冽,万物凋零,易引起人的悲伤之感。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情绪的稳定,保证人体阴阳精气之伏藏 。经常晒太阳、参加娱乐活动、淡泊心态,乐观向上。
3.2 早睡晚起,避寒保暖:《黄帝内经》[3]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最好睡到太阳出来之时,以便阳气的潜藏和的积蓄;室温应在18℃~25℃,保持空气新鲜。
3.3 多温少寒,补肾助阳:冬季宜温热食物。“寒则温之”、“药补不如食补”。应多吃温热食物如:香菜、南瓜、桂圆、荔枝、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韭菜、、石榴、乌梅、鳝鱼、鳙鱼、鲢鱼、鳟鱼、海参、鸡肉、羊肉、狗肉、肉桂等。
3.4 适度锻炼,持之以恒:“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并可预防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郊游、散步、太极拳、体操等是老年人较好的运动方式。
3.5 药膳养生:兴阳温运(驱寒温阳):羊肉加萝卜、枸杞子炖汤,去萝卜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党参15克炖汤喝。养胃健脾(补肾益血、暖背驱寒):发透海参2只,切片,加生姜8片、大枣10枚加米煮粥,加调味盐食用。养生粥:桃仁芝麻糊、银耳炖冰糖、桂圆莲子汤等。
4 养生防病小技巧
4.1 穿、减衣服有技巧。棉衣应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逐渐增减衣服。
4.2 洗漱用水有讲究。冬季每日晨起和午睡后用冷水洗脸;漱口用温水保护口腔。
4.3 坚持每日早搓手(揉搓劳宫穴)、午晒背(去帽晒百会穴)、晚泡脚(按摩涌泉穴)。
4.4 每年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各脏器功能异常及疾病,及早预防和治疗。
4.5 打预防针: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助渡过寒冬。
4.6 “三伏贴”冬病夏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旧病复发率。
总之,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为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提出合理建议和保健指导,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结合中医老年保健的理论,遵循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今时之人”违背其法则,则半百而衰,以此来说明寿命的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人是否善于养生,并提出“七损八益”,认为“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等理论。我们除应遵循古人的养生保健法则,还应在养生中贯穿现代医学的知识,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参考文献
1问: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养生保健要顺应天地变化的规律,冬天草木凋零,冰冻虫伏,天寒地冻,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处于冬眠状态,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采取以“闭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论述是古人对冬季养生提出的总原则。
2问:怎样做才能符合这一基本原则?
答: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注意在饮食调养、起居保健、精神调摄等方面均要合“闭藏”之道的养生保健方法。
3问:冬天饮食上注意些什么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答:冬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多食温热,少食寒凉。以“藏热量”为主。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在冬季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强,以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御寒冷,适量地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并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是有利于健康的。
4问:适宜的食物有哪些?
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石榴、乌梅、香橼、佛手、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肉桂、辣椒,花椒等。营养专家提倡晨起食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均适宜。
5问: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改善亚健康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冬季应该怎样进补?
答:冬季养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进补。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不可不顾实际情况,全家上下齐进补。冬令进补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用以调整脾胃功能。
6问:能不能给大家介绍几个冬季养生的食疗方?
答:食疗的方子很多,介绍两个简便易行的冬季食疗方:
核桃仁饼: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将核桃仁打为碎末与面粉、白糖混合在一起,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烙成薄饼食用有补肾御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干结等肺肾两虚者。
参归羊肉:红参10克,当归20克,羊肉500克,调料少许。将羊肉洗净切块,与红参、当归、调料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慢火炖煮1~2小时,待羊肉熟烂时停火食用。此方有益气补血、强体抗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畏寒怕冷等气血两虚者。
另外,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的习惯,这也是很好的食疗方。
7问: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答:遵循“少食咸”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饮食要清淡。同时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阳气受损。
8问:冬天应如何起居才能符合闭藏的特点呢?
答: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冬天的起居原则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就是说,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活动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进行。中医认为,当人清醒活动时,人体的阳气处于活动状态,即处于春、夏的状态。而人睡觉后,则阳气入里而活动减缓,就处于秋冬的状态。所以早睡晚起,就可以使人体的气更多地处于闭藏状态。
9问:既然要早睡晚起,那整天睡大觉岂不是更好?
答: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医认为,除了一年之中有四时,一天之中也有四时,即早春、午夏、夕秋、夜冬,这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工作睡觉也是完全相符的。所以,如果整天睡觉,不进行任何活动,也不符合传统的养生观点。
10问:那早睡晚起是不是就不要锻炼呢?
答:不是。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就是强调冬天锻炼的重要性。因为,三伏天和三九天是最热最冷的时候,这时候锻炼能更好地增强身体对寒、热的耐受性。但我们要注意,在冬天注重锻炼的同时,不能违背闭藏的原则。比如说,锻炼的时间不能太早,要等太阳出来后再进行锻炼。目前的研究资料已表明,冬季清晨地面上的空气污染最严重,各种有毒气体因夜间温度下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出来,地表温度升高后,有害气体才能向空中散去。自古就有“秋冬毒雾杀人刀”之说。现代医学也证明,冬天气压低,过早起床锻炼,对心脑血管不利,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过早起床锻炼很容易发生危险。
11问: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应如何锻炼强身?
答:一定要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外出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毒、补钙的作用,红外线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如果刮风下雪天,千万别出去。外出要保暖,特别是老年人,冬天出去要穿暖和,要戴帽子,脚下也要穿非常暖和的鞋。冬天的锻炼一定要轻缓,锻炼的强度也不宜过大,冬天活动量大小的尺度是全身发热,微微欲汗而未出。这种尺度要求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因为冬天的特性是闭藏,如果强度过大,大汗出,汗出则气泄,这与冬天要闭藏,要养气、藏气的原则不符。而且冬天气温低,大汗出,则容易感受寒邪,引起多种疾病。中医还认为,动则气生,意思说人体活动之后,阳气就会生发。所以通过活动,使全身发热,就可以达到生气、通气的目的。而这种生气、通气与一天之中阳气的生、长、收、藏也是相符的。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是走路,而且不要着急,慢慢走。只要你迈开腿,就对你有益处,年龄大的人一定不能追求运动达到什么量,只要你一天活动三十分钟、一周三到五次就够了。
12问:人年龄大了觉就少了,老年人也需要早睡晚起么?
答:中老年人冬天也应早睡晚起。有人说人老了觉就少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其实越老越需要睡眠,因为老年人体力恢复比年轻人慢,所以要靠食品和睡眠来恢复,越是老年人越要保证七到八小时睡眠。同时冬季最好能有午休,国外医学家经过大量的统计认为,中午睡一觉,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下降30%,所以在西方中午午休提倡每天午睡半个小时。
13问:除了注意“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什么?
答:我们还应当注意避寒保暖。在人全身中,最需要保暖的就是双脚,其次是颈背部。中医认为脚属肾,肾气充足,则脚部灵活而有力。如果冬天不注意脚部保暖,就会损伤肾气,进而引起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疼痛等病症。所以,药王孙思邈即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冬月洗足而卧,则无冷病”。就是说,要在睡前以温热水洗脚。临床实践也证明,睡前以温热水烫脚,可有效消除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除了脚之外,整个下肢都与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冬天穿裙子,不注意下肢的保暖,也会损伤肾气。另外,颈背部也是要注意保暧的地方。中医认为颈部和上背部与肺脏有密切的关系,肺脏病变会反应在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受寒之后,也会影响肺脏。下背部,即腰部与肾脏有密切的关系,肾脏病变往往反应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受寒也会损伤肾气。整个背部又是督脉循行的地方,中医认为督脉主一身之阳,意思是一身的阳气都由督脉统管,如果不注意背部的保暧,就会损伤督脉,而督脉损伤,一身的阳气都会受损。
14问:说了很多注意保暖的部位,那么是不是全身都要注意保暖呢?
答:对,也不对。为什么呢? 注意全身保暖是对的,但保暖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古人说要“足暖头凉”、“热水洗脚,凉水洗脸”。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就是说,相较之下,头部的阳气要比脚上多得多。所以如果头部过暖,反会导致头发蒙、不清醒、头痛、上火等病症。现代医学也证明,冬天天气寒冷,人的汗腺、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如以热水洗脸,则血管、汗腺迅速扩张。洗完后外出上班,遇冷空气的刺激,汗腺、血管又迅速收缩。一张一缩,时间长了,很容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所以冬天不适宜经常用热水洗脸。
15问:现在很多家庭和工作单位都有暖气或空调,我们的室温在多少度比较合适?
答:冬季天气寒冷,室温要适宜,室温以18~25度较合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健康不利。室内温度过高,就会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引发感冒;室内温度过低,人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应根据室温的变化适当调整,以人体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冬季还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在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使得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地流通而污浊不堪,影响健康。所以,冬季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天气晴朗的时候要及时开窗通风换气。屋内可以适当放一些绿色植物,湿润一下空气,但是卧室里不宜过多摆放。最好不要把宠物放在卧室养,宠物身上的毛容易藏匿病菌,你再洗也洗不过来。
16问:现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进行精神调护?
答:精神养生的原则:宁静为本,保养精神。
“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自己的心情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
17问:冬季时节,万物凋零,容易引起人们的悲伤之感,有的人会变得郁郁寡欢,百无聊赖,精力和体力明显衰退一旦冰雪融化、大地回春,这些症状又会自行消失,情绪和精力也恢复了正常,这种病症被称为冬季抑郁症。应如何防治?
答:防治冬季抑郁症的关键是增加日光照射的时间和户外活动的时间。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散步或运动,对防治冬季抑郁症有很好的效果。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散步和运动还能够对脚掌(如涌泉等穴位)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得到有效的调节,并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和精力,使抑郁症得到有效的治疗。此外,经常听听轻松悦耳的音乐,多参加一些能振奋精神的文体活动,多与情绪乐观的朋友谈心聊天,读些健康向上的书刊,对防治冬季抑郁症很有帮助。
18问:冬季也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应如何防范?
答: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使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加剧。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关键词 五行 养生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学者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哲学理论。古代学者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构成,这五种物质又依据一定的规律进行运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由于在中医理论中,关于五行的基本规律是很复杂的,包括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较复杂难懂的规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是以强凌弱,乘虚侵袭之意。相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以客欺主之意,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又称反侮、反克。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相乘是按五行相克的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其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二、春季五行养生
春天在五行中属木,显色为绿,入味为酸,天地为一大周天,人体为一小周天,人体内在这个季节与之呼应的是肝,因此,春天的养生就要从肝着手。春季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多补充水分,口味上多甜少酸,其参照的规律就是滋水(肾)养木(肝),护土(脾)培木(肝),这也就是孙思邈提出的所谓“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梨、藕、荠菜、百合这些东西食性偏凉,有清热消炎作用,都是适合春天吃的。肝又属温性器官,故在饮食上要以温凉为主。春天阳盛,若过多吃燥热食物,阳上加阳,阳长则阴消,造成阴阳失衡。春天气候变化莫测,时冷时热是春季的气候特点,所以老年人在春天的生活起居中要润燥防寒,阴阳同步,以免助长肝火而伤脾胃。
三、夏季五行养生
夏季五行属火,人体五脏中属火的为心。红色属心,但是,夏季养生却不可盲目进补红色食品。应根据个人体质情况来定。如心血虚,表现为心神不宁的人吃红枣、桂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心火旺,表现为口舌生疮的人吃了红枣不仅没有好处,还会加重病情。五味中,苦味入心,因此心火旺的人夏季还可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丁茶等,可泻心火。此外,有心火的人,除了多吃苦味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补肾可以克制心火,因此,吃点滋肾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也是不错的方法。睡眠适合晚睡早起,饮食宜清淡、苦寒,着装宜轻薄柔软,情绪宜平静,居室宜清凉,游乐宜清幽。
四、长夏五行养生
传统中医学理论是将一年分五季,即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分出来一个“长夏”季节。长夏季节五行属土,人体五脏中属土的为脾。五色中黄色属土,黄颜色的食品对脾会比较有利,所以长夏季节平时多吃甘薯、玉米、橙子可以健脾利湿。五味中,甜味入脾,但是,多吃甘甜的食物也会酿湿生痰,长夏季节气候湿热,因此,不可机械按照五行归属而多食甜味食物。此外,长夏季节也不必机械的穿黄色衣服养生。长夏天气虽然酷热,但不能贪凉睡地,吃过多冰冻食物,以湿助湿,致使脾功能亢进,脾脏属土,土盛克水,损伤肾脏。但也不能过于温燥,阳盛又会使脾脏受损。在长夏时令的饮食起居也应与夏季一样,保持中和。
五、秋季五行养生
秋季五行属金,人体五脏中属金的为肺。五色中白色属金,白色食物对肺脏有益,如白萝卜、白木耳、大白菜、冬笋、百合等,它们性情偏平凉滋润,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因为,秋季气候干燥,因此,服用这些白色食物非常合适。五味中,辛味入肺,但是,秋季气候干燥,不可机械按照五行归属而多食辛辣食物。此外,秋季不必机械的穿白色衣服养生。秋天睡眠,宜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阴气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所舒展。阴阳气数调和,肺脏自然康健。
六、冬季五行养生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养生的关键季节。冬季五行属水,人体五脏中属水的为肾。因此,冬季养生应重视对肾的补益,而冬季补肾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黑色属肾,多吃黑色食物对于补肾很有好处。比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冬季要防寒、防风,注意保持室内温度,要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羊肉是冬季食补佳品。冬季进食方法,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节减,食后摩腹、缓行,对于老年人及体弱的人,饮食宜温热、熟软,忌枯、硬、生、冷,不过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适当的户外锻炼和体育活动,如日光浴和其他健身运动,特别是按牵健身。冬季是阴盛阳衰的季节,老年人在冬天的起居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阳;晚起又可以养人体阴气。冬季保暖护阳,经络通畅,气血充盈,才能促进健康。
参考文献:
[1] 杜青雄.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架构[J].世界中医药.2009(04).
冬季饮食之味宜减成增苦,因为肾主咸味,心主苦味,成能胜苦,故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不可过热,宜温热。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民谚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因此,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要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取,适量食用胡萝卜、油菜、菠菜、绿豆芽、枣、核桃仁等。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阳虚之人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中医素有食补不如气补之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应多在室外锻炼,以补阳光照射不足。在冷空气中活动可增强神经调节机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锻炼时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生活规律 起居有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元气,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脚要保暖,睡前用温水洗脚,并搓脚心100~200次,以补肾健脑。总之,冬季宜养藏为本,强肾助阴,以顺应自然,御寒健身。
忌日晒过长
日晒过长会损伤皮肤,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忌洗浴过频
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误以为是由于不清洁所致,于是每天洗浴一次,结果越洗皮肤越干燥。老年人冬季5~6天洗浴一次最宜。
忌嗜烟好酒
冬季老年人喜欢边吸烟边聊天边看电视,由于冬季关门闭户,烟雾不易外散,对人体十分有害。有的老年人喜欢喝酒御寒,往往贪杯成瘾。由于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酒后体虚,外寒之邪乘袭,寒热错杂,给心、脑、肺造成损害。
忌活动过剧
头部点穴按摩 ①点按风府: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后头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项疼痛,预防中风。②点按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症。③点按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症。④点按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症。⑤点按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点按此穴可醒脑提神,用治神志昏迷、惊风与腰脊强痛等症。
上肢点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冲穴及小指的少冲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左手合谷穴、列缺穴、内关穴,也可点按左手的十宣穴。再换左手指点按右上肢各穴,穴位、方法同上。
下肢点穴按摩 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下肢两侧足三里穴和委中穴,点法和揉法结合。
按摩养生法
十指梳搔头皮法 每日早晚以十指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搓掌揉脸法 老年人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60次,使面部气血充盈而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焕发精神之功能。
搓揉耳廓法 每日早晚搓揉耳廓6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聋、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者禁用)。
扣齿弹舌法 老年人常扣齿则健齿。每日早晚扣齿各60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效。
上肢部按摩法 每日早晚按揉上肢部位60次,即从上肢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反复进行。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之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胁肋部按摩法 每日早晚按揉胁肋部60次,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治疗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腹部穴位按摩法 每日早晚双手重叠放在脐部(神阙穴),上下左右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
腰部按摩法 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则能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按中医理论,阴虚的人最需要低温养生。因为阴虚的人怕热,常常表现为五心(手心、足心、心口)发热,低温养生可以使人体体温降低,阴经得以涵养,所以低温有助于养阴。秋冬季节阴长阳消,是低温养生的最佳季节。那么,低温养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少穿一件衣少穿一件衣,能降低你的体温;此外,居室中空调应该打低一点,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以可穿一件毛衣为宜。冷水浴与冬泳也有助于低温养生,冷水浴可以使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从热到冷、再从冷到热的过程,由于冷水浴使血管迅速收缩、扩张,其伸缩运动像做体操似的,故有“血管体操”的誉称。
少吃一口饭国外有学者证实,少食可使动物体温下降,使其死亡速度降低1/3以上。人类也同样,故少吃可保你健康长寿。另一方面细胞对食物的消化处理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也就是说细胞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时间一到,死亡自然来临。每餐少吃一口饭,利于细胞寿命的延长。
宁静放松人若低调处事,精神放松,均利于降低细胞的代谢速度,降低体温,从而利于延长人的寿命。而紧张的情绪会增加细胞的代谢速度,升高体温,从而缩短人的寿命。
选择养阴食品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冬天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养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等。
(摘自《南方日报》文/韦辰)
常吃胡萝卜防关节炎
最新的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关节炎。
研究证实,经常在饮食中摄入类胡萝卜素,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关节炎患者平均每天摄入的类胡萝卜素比常人要低20%~40%;而平时摄入类胡萝卜素较多的人,比吃得少的人患关节炎的几率要少一半左右。
常见于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有50~60种之多,如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等。在黄色、红色的水果以及蔬菜中,比如胡萝卜、南瓜、红薯、芒果、橘子、菠萝等中含量最多。每天摄入含有类胡萝卜素的饮食,如吃经过炒、炖等方法做熟了的胡萝卜(因为这样才能使其中的脂溶性β-胡萝卜素释放出来),或者喝杯橙汁,都是不错的选择。
(摘自《健康时报》文/吕峰)
人越老越要挺直脊梁
一个老年人如果长时间弯腰垂头,会导致肩膀患关节滑囊炎及腱鞘炎,还会局限肺部呼吸。如果抬起头、直起腰来,肺活量大约增加20%左右,会吸入更多的氧气,人就不容易疲劳。养成抬头、挺胸、直腰的良好姿势,还能减少腰背酸痛和脊柱的弯曲。
坚持挺胸还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力。人的大脑时刻都需要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的足够供应,而脑所需的氧是全身的40%,其血液的需要量是其他器官的30倍。供给大脑的血液越多,其思维记忆能力就发挥得越好。如果大脑出现供血不足,就会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坚持抬头挺胸,使头部两条大动脉挺直,颈部动脉不受压迫,血液畅通无阻,丰富的血液便可顺利地输送到脑部,保证大脑所需的乙酰胆碱、卵磷脂等营养物质的足量供应,对保持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大有好处。
(摘自《广州日报》文/佚名)
冬季养生重在“藏”
冬季如何养生?其实不过一个“藏”字。
作息宜早卧晚起,避寒就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冬季的作息安排应该早睡晚起,起床的时候一定等到太阳出来。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就可以避免冬季严寒的侵害,保持温暖。
睡眠勿覆其首,炕被不可太热。古代的医学认为,冬季虽然寒冷,但不能蒙头睡觉,因为头部是全身阳经的会聚地,包首而卧容易使体内的热壅积在头部,造成神志不清明。另,冬夜睡炕不可太热,褥被不可太厚,否则热迫汗出,反而容易受凉感冒。
睡前应洗足。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说:“冬月洗足而卧,则无冷病。”实践证明,冬季临睡前用温水洗足,能活血通络,可以使神志安宁,促进睡眠。这一养生法对于双足不温的老年人更是保健良策。
饮食温热勿燥。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温热的食物以抵御严寒。所以提倡吃狗肉、牛羊肉、火腿、甲鱼、海参、黑木耳等食品,不提倡多吃油炸类的食品。
冬月温足凉脑。《保生要录》中明确指出,冬季腰腹下至足应经常保持温暖,胸部上至头应稍稍保持一点儿凉意。但是凉不要到冻的程度,温暖不要到燥热的程度,这样冬季寒病热病均不易得。
(摘自《家庭保健报》张晓芸/文)
多吃土豆痔疮不复发
秋冬季是痔疮的高发季节,很多患有痔疮的朋友一到这个季节就会觉得异常难熬。其实,只要注意调理饮食,改掉一些日常的不良习惯,完全可以预防痔疮复发。
秋季处于季节变换明显的阶段,气温逐渐干燥,早晚温差也比较大,人体内的水分极易蒸发,再加上不少人会在秋季无节制地进补,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便秘或腹泻,而便秘和腹泻都是痔疮复发的重要原因。
其实,合理调节饮食来防止便秘是最科学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多喝开水、饮淡茶,多吃萝卜、番茄、梨、百合、银耳等,给机体补充水分,还要适当补充粗粮、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增加肠蠕动,防止便秘,并且不能盲目过量进补。其次,有人认为多吃芹菜可以减少便秘,其实不然,芹菜中主要含有粗纤维,而真正利于排便的是膳食纤维,在一些植物的根茎、果实中较多,像土豆、山药、莲藕、麦麸等。另外,还要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喝酒。因为酒精和辣椒在胃和小肠中的吸收很少,会直接从直肠排出,这样就加大了对、直肠的刺激,容易导致下坠症状。
(摘自《环球时报》文/陈朝文 )
吃红枣治过敏
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红枣中所富含的特殊物质可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中医认为,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养血壮神、润心肺、生津液、悦颜色、解药毒、调和百药的作用,以往也有用红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病例。这些都说明,吃红枣可以治愈孩子的过敏性疾病这种说法是可信的。
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或者出现过敏症状,可选用以下任何一种方法服用:红枣10枚以水煎服,每日3次;生食红枣,每次10克,每日3次;或用红枣10枚与大麦100克煮成粥,每日2~3次。
(摘自《生活报》文/李晴)
千万别“气”出糖尿病
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
天津医大专家说,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并不是所有的不良情绪都会导致糖尿病。只有不良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同样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
(摘自《工人日报》文/张建新、邱丽娜)
心情烦躁的自我调控
老年人心情烦躁,可采取下面方法消除烦躁的情绪。
自我疏泄老年人应养成倾诉的习惯,及时将内心的痛苦向亲人或朋友说出来,使一些莫名其妙的烦躁趋于消失。
学会发笑老年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想得开,不计较,常以笑来表示自己的豁达大度,许多烦躁是很容易消除的。
自我表白主动向与自己打交道的人表白自己,“我的脾气变坏了”、“我这样的人易激动”等语言表白既可提醒自己,又有利于取得别人的理解。
行为控制最有效的行为控制法是自己掐住内关穴、轻压眼球、拉耳垂或双手按揉太阳穴。
(摘自《家庭保健报》文/王为)
耳鸣加重警惕耳聋
据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60%患有不同程度的耳鸣。预防老年性耳聋应从抗衰老入手。专家指出,由于人老了代谢功能减弱,耐受性降低,所以老年人应慎重使用或尽量不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易致内耳中毒的药物。同时,尽可能避免强噪声刺激,少吃动物脂肪和内脏,多吃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E的食物;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老年人还要注意情绪,做到遇事不怒,坚持锻炼身体,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条件来选择诸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内耳血液供应。每天应做一些耳、眼器官的保健操,按摩外耳对老年性耳聋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老人一旦发现听力减退,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及时治疗。发生突发性耳聋、炎症性耳疾更要早期治疗,免留后患。
(摘自《环球时报》文/刘宁春)
冬天防骨折,补硬度不如补韧度
骨科专家陈力夯指出:老人冬天防骨折,必须提高骨骼的韧度,其关键是增加骨胶原含量。具体方法有:
每日补足百克蛋白质正常人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取优质蛋白1.0~1.5克,而骨质疏松的患者,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取蛋白质可以达到2克。以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来算,每日进食蛋白质要达到120克。这些蛋白质最好通过鱼、虾、奶及黄豆制品获得。
骨头中熬出骨胶原将动物棒(筒)骨拦腰敲断,用筷子剔除骨髓熬煮,其间多次撇去浮油,再加几滴醋,这样的骨头汤中骨胶原非常丰富。
多吃动物的脚如猪蹄、鸡爪中的肌腱主要是胶原物质,常吃动物的脚,可起到增加骨骼韧性的作用。烹饪时脚要剖开,骨要打断,少量放醋,多次撇油。
常吃去脂肉皮肉皮煮10分钟左右捞出,将皮上的肉和脂肪刮掉,煮时不断撇去浮在汤面上的油脂。
坚持散步人体缺乏运动,钙质就会从骨骼中流失。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以上,可以刺激骨细胞活力,有利于骨质形成,使骨强度增加,减少骨胶原的流失。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文/王王景)
锻炼莫等“夕阳红”
我喜欢晨练,每天早晨到公园散步、慢跑和做健身操。晨练时发现,参加锻炼的多是老年人,还有些是已经患病且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虽然这种健康意识让人感动,但感动之余,却有一丝困惑,为什么中青年人不爱参加体育锻炼?
西方人的健康理念是年轻时锻炼身体“储蓄”健康,到老时就可以“享受”健康。而我国则是“夕阳红”时才开始锻炼身体,甚至有人疾病临头时才想起“补课”。
人体就像一部机器在不停地运转,长期运转时如果不维修,各个零件就会出问题。为了让机器正常运转,何不边工作边维修。中青年人在锻炼中不仅是“储蓄”健康,而且是为工作“加油”。不久前,几位大家喜爱的演员骤然离世,也许就是提醒。为了健康,锻炼莫等“夕阳红”。
(摘自《家庭保健报》文/陈淑霞)
洪昭光谈21世纪健康新标准
21世纪的健康新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洪昭光总结了几句话:“健康快乐100岁,天天都有好心情,60以前没有病,健健康康离退休,80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什么叫不衰老?”他总结道,“外国人的标准:80岁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30分钟走2公里。中国老年人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生活苦,所以80岁的老人30分钟能走1公里就算不衰老了。”
(摘自《健康时报》)
天寒需防脑溢血
由于气温骤降等原因,目前是脑溢血的高发之时,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血管畸形的病人,特别应注意预防发生脑溢血。
心脑血管专家介绍,初冬时节由于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老年人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流动力改变,致使血压发生剧烈变化。
气候骤变所致的剧烈咳嗽也可能诱发脑血管破裂。
“抗寒锻炼”原本是农作物栽培方面的一个名词,后来,有保健学家研究,要想提高人的“冷适应”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进行“抗寒锻炼”,而初冬是进行抗寒锻炼的最佳时段,主要的方法就是接触冷空气和冷水。
医疗气象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每天在0℃左右的环境下,活动3~5小时,1个月后,即可取得满意的抗寒锻炼效果。我国很多地方初冬气温在0℃以上,选择早晨和傍晚进行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方式接触冷空气,效果肯定更好。
冷水浴也是接触寒冷的一种有效方法。要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选择水温15℃,渐渐可降至8℃;先是冷水洗脸、局部擦身,最后方可全身冷水浴。对于高血压患者或一些不宜洗冷水浴的人来说,接触冷水最好的方法是冷水擦身。开始时,水温不宜过低,以后再根据身体耐受程度逐渐降低一些,动作要轻柔,用力要均匀,先擦上半身,然后,披上衣服坐下来擦下半身。高血压患者切忌低头、弯腰和起身的动作过猛。
要注意预防便秘
冬季患便秘或症状加重的患者较多,其中不少源于冬季气候。中医认为,冬季燥邪伤肺,灼伤肺阴,津液亏少,肃降功能减弱,大肠传导无力,从而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等症状。
冬季之燥引发的便秘,常常具有“只认天气不认人”的特点,因而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的人。预防这种便秘,自然也要因天制宜,适时增减衣服。居室注意提高空气湿度,特别是有空调的房间,可洒些水,以保持室内的湿润。
饮食调节对预防和减轻冬季之燥引发的便秘也非常重要。要以“清润”为宜,多吃些芝麻、水果等甘润食物,正如《饮食正要》所言:“宜食麻,以润其燥。”平时,也要多饮些淡茶、豆浆、牛奶等饮料,多吃些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等“润肺生津”的食物。此外,我国古代就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不仅是一种抗衰养生法,更是一种防止和减轻便秘的好方法。
食疗即饮食疗法,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中医的医疗理论指导人们的饮食,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祛病的目的。老年人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尤宜注重食疗。而我国现存早期的老年病学专著当属北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其上承《内经》《黄帝阴符经》《千金方》之学,言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问世之后,历代医家争相引用,奉为圭臬。全书一卷,分上下两籍,极为重视饮食疗法,在232首方剂中就有 162首食疗方,占70.1%;且在下籍14篇中谈及老年保健的各种方法,如饮食、医药、起居、四时摄养等,饮食列于首位,名为“饮食调治第一”。故本文着重分析该书中有关老年人的食疗,并就其研究方法特色进行探讨。
1 食疗为先
《养老奉亲书》采用药物和食物来防病治病,药物仅“止是扶持之法”,体现了该书食疗为先的思想。饮食进则水谷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身体强壮。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因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为资气血”,所以食疗是老年养生之大要,而食疗为先主要由以下几点所决定。
1.1 食物属性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来源相同,食物性味和药物一样,均具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在功能上共同有温清补泻作用[1]。因此食物的应用可采用与用药相同之法来应用。《养老奉亲书·序》(以下《养老奉亲书》原文皆引自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宋·陈直著,陈可冀、李春生订正评注本)谓之:“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啻千品,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说明将食物用于治病,其效优于药物的道理。而“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 (《养老奉亲书·序》)即老年人生病时,应先用食疗的方法,当食疗无效时,再考虑使用药物,这才是治疗老年病的重要法则。
1.2 老年人喜好食物相对与药物而言,其可口美味,易于食用,常人均喜爱食物,而非药物,老人更是如此。又言“是药三分毒”,药物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毒性,与人有碍。即故“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 (《养老奉亲书·序》)。故顺其意为之,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老年人特殊生理状况老年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血虚弱,即所谓“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下籍·饮食调治第一》) 。而对于老年人“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 (《下籍·饮食调治第一》),故治疗应着眼于既能治病,又不伤本已虚弱的脏腑。所以对于老年人的疾患应首选食疗。正如《太平圣惠方·食治论》和《备急千金要方》所言“安人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心,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且“老人之疾,慎于吐痢,尤宜用食以治之” (《养老奉亲书·序》),故“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下籍·饮食调治第一》)即当食疗无效时,再考虑使用药物,而当病情有所好转,仍须调停饮食,依食医之法,随食性变馐治之,才最为重要。
2 辨证为基
祖国传统医学提倡在治疗时应该遵循三因原则,即因时、因人、因地,根据季节气候的冷暖变化,人的不同体质和病证,不同地域的差异进行辨证治疗。即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应以辨证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防治。而《养老奉亲书》中的食治部分主要从因时因人两个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2.1 因时施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而“人若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下籍·四时养老通用备疾药法第八》),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当自然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老年人应该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运用四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利用食疗来防病延年。
2.1.1 春季摄食春季因其属木,主发生,肝旺,过食酸,会抑制肝阳的生发,故减酸;脾主甘,多食甘味以利于脾气旺盛,免受肝气的侵犯。故春季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食疗宜选用性稍凉、有助于增进饮食的葛粉索饼方、桃仁粥、甘蔗粥等方剂。且 “常令嫡亲侍从,惟酒不可过饮;春时人家多造冷馔、米食等,不令下与;如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难得消化,大不益老人,切宜看承” (《下籍·春时摄养第九》),以防产生消化系统疾病。
2.1.2 夏季摄食夏季因其属火,主长养,心火旺,过食苦,会使心火过旺而伤肺气,故减苦;肺主金,多食辛味以养肺气,使金生水而制火。故夏季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从而抑制心火过盛。因夏季老年人脾胃虚弱,食疗宜温软,少进多餐,少食冷肥之物,而瓜果之类更应根据体质虚实少为进之。且“若气弱老人,夏至已后,宜服不燥热、平补肾气暖药三二十服,以助元气,若苁蓉丸、八味丸之类” (《下籍·夏时摄养第十》),使得肾气强盛,不易生病。
张国玺:《黄帝内经》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所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天气最热的季节,人们应该遵照季节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Q 我们经常会觉得天气变热,就是夏天了,在中医里,怎样理解四季呢?
张国玺:夏季有“夏”与“长夏”之分。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学理论却将一年分为五季,这是根据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的理论依据,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两季,就可以与五行相配: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
Q “夏”和“长夏”是如何划分呢?
张国玺:我们知道,农历五、六、七月三个月是夏季,中医学将五月和六月定为“夏”,而将七月定为“长夏”。
Q “夏”和“长夏”在时节上有哪些特点?
张国玺:从中医学理论来讲,夏与长夏在季节的特点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点是以“炎热”为主,而“长夏”的特点则是以“湿热”为主。因为每年的七月除了气候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空气中的湿气加重使得相对湿度增大,其气候的表现特点是以潮湿闷热为主。
经省养生保健
Q 通常在入夏以后,我们大多时间会觉得很燥热,这是为什么?
张国玺:在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许多人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差,烦躁、爱发脾气、性情急躁,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矛盾,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 “情绪中暑”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应在炎热的夏季进行精神养生保健。
Q 看来保持平静的心境尤为重要,要怎样预防“情绪中暑”?
张国玺:在炎热的夏季,我们要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宋代大儒温革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并有“静在心,不在境”之说。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不管天气如何炎热,只要我们自己的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使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爽,心静静天凉。
起居养生保健
Q 天气的变化,会打破我们的生物钟,改变作息时间?
张国玺:《黄帝内经》称在夏季的三月里,应“夜卧早起”,也就是说要适当地晚点睡觉,早点起床。因为夏季的特点是白天时间长,而夜间的时间短,人体也应该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晚上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
Q 我们知道,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夏季如何提高睡眠质
张国玺:由于夏季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所以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午睡不但能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的作用,还能够改善脑部供血,增强体力和机体的防护能力,有资料表明,夏季适当地睡午觉可大大地减少夏季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夏季午睡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时间过长不但会感觉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Q 在起居环境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国玺:夏季还应注意居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人人都希望居室内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所以适宜的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内温度以220C~25℃为宜,最佳的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居室环境里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有所不同,故届室的小气候也应适当调整。
另外,夏季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如室内的温度过低,或用凉水冲澡或洗脚,冷饮吃得过多等都易引发疾病,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饮食养生保健
Q 在夏季饮食养生保健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国玺: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生物繁殖最为活跃,同时也是细菌、病毒生长繁殖最快的时期。炎热的夏季,还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使人们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此外,夏季还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急性肠炎或痢疾等。所以夏季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调养,来保障身体健康。夏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1、饮食要清洁卫生;2、饮食以清淡为主;3、保证营养素的合理摄入。
Q 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比较快,如何合理补水?
张国玺:夏季时人体出汗多,所以要特别注意饮水量的增加,一般来讲,每天的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左右。提倡主动饮水,即不要等到自己感到口渴后再饮水,而是经常少量地喝些水以维持机体的需要。夏季多进食一些牛奶、豆浆、粥、汤等稀食,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如早餐喝豆浆,午餐喝汤,晚餐喝粥,睡觉前喝牛奶,上下午喝茶,都能起到生津止渴、清凉解署,补养身体的作用。
运动养生保健
Q 夏季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和冬季有区别吗?
张国玺:夏季运动时应适当地减少运动量,特别是在炎热的中午更不要运动以免中暑。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地点应选择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公园内活动。
夏季运动应戴遮阳帽,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每锻炼1小时,应到休息5~10分钟,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
Q 在夏天运动之后,有哪些方面是要注意的?
张国玺:夏季运动后要注意三个问题:1/运动后不要立即喝冷饮。因为运动时体内血液运行于四肢和体表,而运行于消化系统的血液较少,冷饮会对胃肠产生刺激,使胃肠的血管收缩而造成胃痛或胃肠道不适;2、运动后不宜饮水过多。因运动会消耗人体的很多能量,饮水过多会加重胃肠道及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3、运动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运动时体表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表面的毛孔张开,如果皮肤突然受到冷水刺激,可引起体表毛细血管的骤然收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无法散失,从而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而出现热伤风的症状。
药物养生保健
Q 谢谢张老师,最后能给读者提供几个夏季进补妙方吗?
经常有人问我,“孔老师,您告诉我的那个莲子芯泡水能一直喝下去么?”“那个阿胶能一直吃下去么?”请注意,这里他们都用了“一直”这个词,对此类问题,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
其实,人体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着的,不仅自身在变,环境也在变,养生的方式也就需要变。总是想用一个法子来养生,跟“刻舟求剑”有什么两样呢?
那么,我们怎么适应变化呢?
先谈谈季节吧。
四时即四季,《黄帝内经》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智者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顺应季节变化,迎合冷热交替,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被各种疾病困扰,才会长寿。
中医把人生病的原因归结为内因、外因。外因正是指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几大外界因素,人体正气不足,就会被这些外界因素侵袭而生病。“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防病、养生的法宝。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感应,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所以养生也要根据外界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
具体到这个时候,也就是冬季最冷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进补才能养生。吃很多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殊不知,当今社会,大多人衣食无忧,无需再进补。大鱼大肉吃多了,反而会导致内热。那么,现在如何进行冬季调养呢?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羊肉萝卜汤。将羊肉与萝卜同煮,假如内热重的人,可以多加萝卜少放羊肉;反之,则多放些羊肉而萝卜少些。这一多一少,看似简单,但调养的目的就不同了。
再来说说不同年龄的养生,比如说老年人。有些老人一听我说他阴虚,就十分害怕,以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病;还有些老人刚好相反: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不可能阴虚。这两个观念都是错误的。
背暖 祖国医学称“背为阳”,乃肾脉所居,冬季里如背部保暖不好,则风寒极易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诱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因此,人们在冬季里需要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加强背部保暖,夜间起床时应披衣谨防感冒。
脚暖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现代医学认为,双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不足,脚背脂肪薄,保暖性能差,受寒冷的刺激最为敏感。脚部一旦受凉,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细菌趁机大量繁殖,引发人体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平时多走动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另外,临睡前可用热水烫脚后以手掌按摩脚心10分钟左右,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身暖 冬季天气寒冷,保持身暖非常重要。人们要及时增添衣服,同时坚持体育锻炼。冬季人们多不愿出外运动。其实越是寒冷,越应多多运动,因为运动是驱除寒冷的最好办法,还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冬季运动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也可选择室内健身场所如健美操、打乒乓球、保龄球等。但锻炼应因人而异、量力而为,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出汗着凉。特别是老年人不要选择那些活动幅度过大,运动量过强的运动项目。
屋暖 冬季人们在屋内的时间一般要多于在户外的时间,因此保证屋内的暖和很重要,屋内的温度,一般不得低于18℃。湿度也应适中,尤其住有暖气的房更要注意湿度。但老年人不宜围炉烤火,这样不仅易感冒,对高血压者更为不利。
但是万事皆有度,冬季保暖也不可太甚。因为冬日的寒流常常让人缩手缩脚,很多人紧闭门窗、足不出户。但由于紧闭门窗,室内空气流通不佳,导致空气污浊,容易引发头昏、出汗、咽喉干痛、胸闷不适等症状。“三分饥寒,七分温饱”这一古人总结出的经验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保暖过度,容易使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耐寒能力降低,反倒容易引发一些疾病。专家提醒人们,冬季要勤给室内通风,以确保人们能够呼吸到足够的新鲜空气。为了防止室内空气干燥,可以在室内或者靠近暖气的地方放上一盆水,同时,要注意多饮水,以确保体内有足够的水分。
人到中年要护齿
胡春梅
中年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牙齿常感酸痛、松动。咀嚼无力、物体嵌塞,齿根发炎等。这些症状似乎在提醒你,如不注意保健,牙齿就会纷纷病倒、坏死、脱落。因而,要想自己有一副健康的牙齿相伴终身,中年过后要特别注意牙齿的保健。
警惕根面龋 中年过后,由于牙周开始萎缩,牙颈部和部分牙根开始暴露。这些部位的硬度较牙冠低,抗龋能力差,易出现龋洞。在临床上称根面龋。根面龋的一个特点是位置隐蔽,不易发现,因而最易被人们忽视。所以,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查牙齿,及早发现龋洞,及早充填,减少痛苦和损失。
防治牙周炎 牙周炎是中年人常见的病,但却不像龋齿那样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许多人患上了牙周炎以为是“虚炎上升,牙周发炎,吃点药就没事了”。殊不知,牙周炎常易反复发作,损害牙周的健康,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对付牙周炎,仅靠吃药不能解决问题,应做局部的牙周治疗,如做牙周洁治、牙周冲洗上药或龋下刮治、翻瓣手术根治等。再配合全身用药,治疗效果一股是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