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01-1
老百姓以食为天,粮油食品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事关重大,关系民生,粮油食品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近年来粮油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更是给百姓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比如说地沟油的产生,大米等农产品农药超标、面粉中的增白剂、以及陈化粮抛光打磨后冒充新粮、转基因粮食豆油的产生、运输途中和包装过程的污染等等,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粮油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监测是关系到国家和百姓利益的头等大事。
1 粮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
正所谓追根溯源,这里所说的源是指进货渠道。做为粮食监测部门,严把粮油供应部门的进货源头是十分重要的,货源关把得好,相当于把住了进货动脉,才能防止劣质污染等不合格粮油流入市场。
防止包装过程及运输途中的污染。正规的包装和运输很重要,它可以防止二次污染。所以首先包装物要用无毒合格产品。粮食行政部门在对于所收购的粮油从运输存储的个个环节中,都应做到细仔入微、责任到人落到实处。
2 认真做好粮油质量安全的检测,让百姓重拾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近年来食品安全这个话题让人越来越敏感,含三聚氰胺的奶粉,让婴儿变成了大头娃娃、地沟垃圾提炼的食用油,简称地沟油,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餐桌;白面里边加了增白剂;馒头里面放了色素,人们还能放心地吃什么呢?针对这些问题食品,做为一名粮油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者,更觉责任重大。所以加强对粮油质量安全的监测力度势在必行。就拿吉林省通化地区来说,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又是主要产粮基地,从粮食种植加工到流通至市场,多个环节都要我们粮油监测部门严加管控。开放搞活经济政策实施后,通化地区的个体粮油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对工作量的加大,我们工作人员没有气馁,逐一对粮油店及超市的粮油加强检测,并一跟到底,不定期抽查,确保了市面流通粮油的质量安全。
通过对通化地区近年来对粮油市场的规范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实行了上下一体化,举报有奖化,管理市场化、企业化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实行承诺服务制度,引进竞争机制,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并提出“服务第一,服务就要一流”的理念,从而为监管部门营造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服务环境,工作人员各个严以律己,恪尽职守,从而连续多年的统计调查数据表明,群众对粮油监管部门的满意度在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对在公众形象和政策创新,工作人员自我约束行为,也走在了同行业前列。由于工作措施给力,使通化地区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存在安全问题的粮油流入市场现象,从而让百姓吃上了放心粮油,确保了百姓健康,为创造安定和谐社会尽了一份力,让百姓重新拾起对粮油质量安全的信心。
3 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做为粮油监管部门不仅要为市场流通的粮油监管,还要为粮库储备粮提供有效储藏依据,例如玉米、稻子什么时间储藏,什么温度、湿度更能保证其外观更新鲜和内在的营养价值更丰富,什么样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发芽、霉变、陈化、品质劣变及微生物的滋生和鼠害虫害的侵袭,过去在粮食储备中,大多只重视数量和外观指标,而没有重视粮食的内在质量及粮食的有效利用和粮食的最佳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传统储藏观念是,只要粮食进了储备库,就只重数量外观,其他一般不闻不问,至于腐烂变质失去食用价值也与我无关,由国家买单。自从加大粮油监管力度,完善粮油监控制度责任后,基本杜绝了以上不良现象发生。粮食入库时,监管部门根据粮食品质情况,如等级、水分等情况进行储藏,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粮油监管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粮食的各项指标,检测粮食品质的变化情况,指导储藏方式,调整方法工艺。一般情况下通过测定粮食的各项指标如粘度,发芽率、面筋吸水率、脂肪酸值、蛋白质溶解比率,油脂酸价、油脂过氧化值等等控制指标来决定是否存留,以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延缓陈化。通过以上手段科学地指导粮库储备粮的质量,为国家储备粮食提供了有力保证,避免了浪费损失。这些精准的粮食检测数据,也为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保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关注食品的多样性,而且日益重视各类食品的安全问题。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难以适应实际需求,必须及时研究和应用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得以应用,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对于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快捷、有效的检测,以进一步提升食品的安全性。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领域、各行业在发展中都面临了不同的缺陷和问题,其中国内食品生产领域现阶段首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监管模式和力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违法生产与经营食品的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受到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以及部分乡镇、农村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违法生产与经营食品的问题。部分食品生产厂的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导致大量不符合安全检验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这个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2.各类新老问题并存
目前,国内的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加工与经营条件相对较差,以及食品生产工艺落后、卫生操作规程不科学、不合理、滥用食品添加剂等各类新老问题,导致流入市场的食品出现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数量超标、添加剂过量使用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发展,特别是各类生物技术、酶制剂、益生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类食品安全新问题的出现,必须引起国内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
二、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比,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缩短,以及在实验准备、样品制备、操作过程等方面尽量简化的特点,但是必须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经济性、可靠性。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具有如下优点:1)检测实验的准备过程较为简单,无需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2)检测中采集的各类样品仅需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进行实验室测试;3)实验室操作过程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出具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报告。综合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现状,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下:
1.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在各类食品的安全检测中,有害微生物是重要的检测项目之一,也是确定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中,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实际效率,而且是限制有害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生物技术进行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例如:田银芳等人应用“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奶制品、果汁饮料、罐装咖啡等样本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证明在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中,应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敏感性、特异性的特点。
2.食品中药物残留的检测
在部分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药物残留,其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国加强了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药物残留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人员结合农产品检测的经验,将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酶技术等新型技术应用食品中药物残留的检测。在1995年,我国开始应用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中的二乙基酚、硝基酚等进行了有效的检测,检测时间明显缩短,而检测结果却较为精确。
3.食品样本成分与品质的检测
在食品样本成分与品质的检测中,基于现代生物传感器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较早,但是实际可以检测的食品种类相对较少。例如:在早期的食品样本成分与品质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仅适用于葡萄糖传感器,对于食品中的含糖量进行相应的检测。但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样本成分和品质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逐渐被研发和应用。
4.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中应用的广泛,转基因食品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对于其安全性世界各国、各领域的食品安全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我国在综合各种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其检测项目主要包括:酸检测、酶活性检测、蛋白质检测等,通过多种要素的快速检测,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否达标。
三、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途径
目前,我国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相比,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必须及时得到解决与处理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结合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应遵循以下两条途径:
1.扩大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
目前,快速检测技术在我国各类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实际应用范围相对狭窄,这也是制约其全面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必须扩大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检测产品的种类,进而才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稳步发展。
2.提高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对于复杂样本的检测能力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导致食品的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化,对于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复杂食品样本的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快速显示食品的成分、添加或残留物质等,以便判断食品中各类物质是否超标,同时出具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报告。
四、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食品安全不但是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而且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问题之一。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检测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另外,在今后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应注重快速检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体系,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稳定、科学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平建,赵锦,刘建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验的核酸检测技术研究[J].湖南卫生研究,2002,(01):37-40.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进而,人民群众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由于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问题,所以近年来媒体反映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牵引着群众的神经。如何加强对食品行业的有效监管,成为了群众关心、政府需要加强的大问题。如果相关监督职能部门不能起到有效地监督,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就会存在一定的隐患,也不利于消费者对市场产生信任。所以说,建立健全针对食品安全的检测的体系,发挥相关检测职能部门的最大效用,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 中国目前食品行业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整体生产、加工能力较差,存在假冒伪劣现象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由于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商家收到利益驱使,在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追求成本的最低化,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使用价格低廉但却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原料和辅料。这些假冒伪劣产品随着市场渠道进入普通消费者家庭中,对相关人员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各地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愤慨的食品安全事故。但是由于中国目前食品行业仍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卫生条件、食品原料的安全性检测都无法得到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程度也没有得到有效地检测……相关问题给中国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相关的职能部门权责不明,管理较为换乱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食品安全的监督体制虽有建立,但是较为混乱,相关的体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食品监督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分工也比较混乱,职能出现交叉以及拖尾扯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多部门共同插手这项工作,导致了相关工作执法标准不一、权威性受到质疑。而对于相关监督部门的考核和评估也较为模糊,使得食品安全监测和督察部门的工作不作为缺少相应的惩罚。
3.体系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检测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虽然有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但是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我国国情特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地理分布广泛,导致检测水平底下。同时,原有的检测设备和检验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食品安全发展的形势,很多新型食品的检测仅存在于理论中,还远未进行实践,但是相关的产品却已经在市场进行销售。
二、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1.强化食品安全检测能够有效减少食源疾病
食品作为直接进入人体的物质,如果它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那么人体就有可能被致病菌入侵,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产生疾病、威胁生命安全。加强食品检测,强化相关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对于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能够保障国家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人类最基础的生存资料,食品安全是一项非常敏感、非常受人关注的工作。这项工作做的好不好,能够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会极大的影响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如果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后续的事情进展肯定会影响到人类对相关食品的评估,极大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
3.食品安全实现检测是消费者的权利
作为消费者,用货币换取自己所需的食品是收到法律保护的行为,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食品就具有申诉的权利,商家有义务保障消费者获取的食品是安全的。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够使商家、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使监督机构充分行使自己的志全。消费者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能够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三、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几个方面
1.注意食品原料的控制
食品原料的生产环境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差,将会对食品的安全产生不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必须加强对食品原料的控制,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使原材料符合生产和加工的要求。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用毒性低的有机肥料,并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从而确保食品从源头的安全性。
2.注意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食品要进入消费者口中,绝大部分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所以说,去除原料因素,视频的加工过程也是食品安全监测必须要重视的节点。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制度只是食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化的前提,只有加强和完善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化可以保证食品的品质与安全。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大力加强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制定科学的生产工艺,保证生产环境和人员的卫生。此外还要保证原料清洗的质量,科学合理地使用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
3.注意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检测
食品要进入消费者家庭,还需经过包装和物流过程,目前食品包装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包装材料直接与食品接触,所以包装材料的安全级别也极大的影响了食品的安全程度。目前来说、纸质、塑料质、金属制、玻璃质等材料广泛的运用到食品包装中,必须严格做好相关材料的无毒化检测,确保食品在包装的过程中不受到污染,不产生危害。同时,必须重视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食品的封闭性,防止食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产生变质和腐烂。
总而言之,食品检测作为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保障工作,其地位是不言而喻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觉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082-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日渐深入人心,微生物行食品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正逐年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意识的增强,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生物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简便、准确等优点,能够快速检验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而帮助人们掌握食品质量状况,因此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
1 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重要性
1.1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
该种技术主要包括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T)和免疫酶技术(EIA)两类,其中FAT技术以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反应为理论基础,通过荧光素标记法检验的一种技术,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直接法指将带有荧光素标记的血清添加到待测样品中,经洗涤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而间接法指将已知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加入到待测样品中,两者充分反应后洗涤,然后添加荧光标记的第二、第三抗体的方法。使用该种方法检测比较及时且操作方便,但是容易受到样品中其他荧光的干扰,而且荧光显微镜价格成本较高。EIA技术使用酶标记抗原和抗体进行检验的一种技术。检测时加入底物和酶,两者结合生成的产物与抗原发生反应,根据颜色深浅进行定量检测,该种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准确性高、速速及时等优点。
1.2 食源性病原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
1.2.1 基因探针技术
这里所说的基因探针指使用能够检测的生物素、同位素等标记序列已知的寡聚核苷酸,让其与目的基因进行杂交,利用杂交信号找出基因的一种检测方法。标记探针的方法分为非同位素和同位素两种,其中同位素标记具有检测及时、特异性强等优点,但是其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会给危害人体健康。
1.2.2 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指利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段而进行的检测技术,其DN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甚至用肉眼就能观察,因此检验效率较高,而且操作方便,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安全检验中。
1.2.3 生物芯片技术
该种技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核酸分子与样品中的核酸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达到检测目的的检测技术。该种技术克服了传统核酸印记杂交的诸多缺点,但是制作芯片比较复杂,因此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推广。
1.3 生理生化代谢产物检测技术
该种方法包括接触酶测定技术、放射测量法、微热量计法以及电阻抗法,其中接触酶测定技术利用H2O2和接触酶放出氧气,如阳性细菌数量较多则放出氧气的量就越多,从而接触酶纸盘上浮时间越短,以此判断食品中嗜冷性细菌;放射检测法指将放射性元素融合到碳水化合物中,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放出CO2,通过检测CO2的放射量,判定食品中细菌的含量;不同的细菌生长时产生的热量存在着差别,通过检测放出热量的多少检测细菌这就是微热量计法;电阻抗法依据的原理是:细菌生长时会一些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带电的小分子物质,检测阻抗变换,就能对细菌数量有个基本的判断。
除此之外,微生物检测技术还包括食源性治病均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致病菌呼吸产生的电子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电流的大小判定致病菌的浓度,检测比较迅速。
1.4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因此,要控制食品安全,运用高科技实施高质量的食品检测工作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检测技术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环境,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和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同时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它对提高产品质量、避免经济损失、保证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意义。
2 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内容
现代食品类生产企业实行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以微生物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自动化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等,并建立的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具体的检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食品污染程度类指标菌群检验,如菌落总数、肠道致病菌、大肠菌等,二是食品内致病菌的检测。
2.1 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四十八小时)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菌落总数与受有机污染的程度相关,细菌总数越大,受污染的程度越严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由不同公司,不同地方生产的食品。所有食品中常见毒素有霉菌毒素,动物性天然毒素和植物性天然毒素;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展青霉毒素,棉酚和毒蘑菇。
2.2 检测食品样品中的致病菌
现代食品行业,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低水平的病原菌污染,食品加工后导致菌体的“致伤”及食品其他成分的干扰等因素,使得传统的检测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需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食品工作者得以寻求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来检测病原菌,以期增加敏感性和显著地减少检测时间。
3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运用
3.1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该种微生物检测技术使用的检测仪器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使用性,目前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常用在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病菌的检验上。
3.2 核酸探针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核酸探针技术能够检测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其中检验单增李斯特菌时不用考虑样品的纯度,但是利用该种技术检验时成本开支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大部分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检验。
3.3 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特异性较强,在检验食品致病菌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它可以检验出食品中含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例如,有关专家利用PCR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检测出食品中含有的大肠埃希氏菌。
3.4 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芯片技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检测食品中多种潜在的病菌,检测效率高,操作简单,通常在短短的几小时就能获得检测结果。例如,相关专家曾在6h内检测出食品中含有的致病菌。不过生物芯片技术难度较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目前尚未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大范围推广。
3.5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很多种微生物均能给食品带来污染,例如病毒、真菌、细菌等其中细菌较为常见,分为病原菌和腐败菌两类,腐败菌本身并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只不过在分解食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往往会导致人体患病。如利用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能够检测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腐败菌的数目,而利用该技术能够检测出的病原菌包括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能够检测出的毒素有真菌毒素、藻类毒素和一些细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毒性最厉害的真菌毒素,利用光纤免疫传感器能够检测出0.05μg/L的黄曲霉毒素,不过该种方法尚未在食品安全中应用。
4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当前,利用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性进行检测主要凭借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新技术,并且人们越来越注重检测的准确性和技术性。其中检测仪器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工具,在科技发展推动下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专业化、低能化发展,为食品安全的检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来看,它比较注重与生物技术融合,例如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例如还有些新的检测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因此要想将微生物检测技术完全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 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给人们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