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二胎政策的好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单独二胎”的政策终于放开了。这是中国人口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其变化的方向令人欣慰,但放开单独二胎会对生育率提升带来多大的效果呢?不妨回顾一下之前政策实践和政策微调的效果。
比如根据江苏省生育政策,女方为农村居民的单独夫妻可生二胎。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越来越多夫妻符合政策可生二胎,但他们生育的孩子数没有出现与生育政策相应的增加。只有10%符合政策可生育二胎的妇女已经生了两胎;即便在35~39岁的妇女中,生二胎的也不到30%。
在北京、上海等地,双独二胎政策已实行多年,对提高生育率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有条件放开二胎难以有效提升生育率的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上述发达地区。山西翼城县在二胎试点28年之后,人口并没有急剧增长,生育率反倒下降。山东长岛县实行二胎政策将近30年,人口连年负增长。此外,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地都试点过二胎政策,这些地区的生育率都远低于更替水平。
这些证据都预示着,放开“单独二胎”,对提高生育率的效果是杯水车薪。生育不像自来水可随意开关,因为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逆转将极其困难。根据历史经验,没有哪个国家的生育率处于极低后还能成功恢复正常。
而对整个经济发展来说,全面放开生育、提升生育率,无论是对消费需求和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和劳动市场、政府税收和财政,还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都是极其正面的。
消费需求和资本市场 全面放开生育,短期内会增加婴幼儿用品的需求,而长期则会增加对电器、汽车、房屋、教育、通信、旅游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额外增加的需求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资本市场的收益取决于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全面放开生育所带来的额外经济增长对资本市场则是长期利好。对未来需求增加的长期预期在短期内就可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体现,比如有利于股市的提升。
人力资源和劳动市场 全面放开生育所增加的孩子在短期内需要更多的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但长期来说,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都大有好处。与20年前不同的是,现在出生的小孩生长在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享受良好的教育,其中至少50%以上会上大学。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人类社会从工业化进入信息化之后,整体上就业越来越充分。到2035年前后这些小孩踏上工作岗位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将接近发达国家。届时,中国早已摆脱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制造业,成为中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体。现在每年多出生的几百万人正好可满足那时对于高端创新型人才和中低端服务人员的大量需求。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0-03
一 线性思维下的生育政策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1.线性思维与系统思维之辨
线性思维,是指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置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变化于不顾,只用一因一果式的思维去做决断①。与其相对应,系统思维强调相互联系、复杂因果、开放、动态变化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关注联系和变化着的因素,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复杂性进行理性的判断,从而做出决策。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本质上具有复杂系统的开放与动态发展特征②。同时,人口过程是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以线性思维去制定人口政策,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不科学和危险的。
因此,在面对生育政策这样复杂却又关乎民生的现实问题上,有必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准则,将系统思维纳入到放开二胎这一重要的现实问题中,以动态、多维和开放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
2.线性思维下的计划生育政策弊端颇多
第一,线性思维下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在“头痛医头”的思维定式上。这种政策受“马尔萨斯陷阱”的影响,认为人口增长会影响社会资源的供给、加大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等,而限制人口增长是政策之必需。这种简单的一因一果式的线性思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实行的“一票否决”制,变相地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列为政府工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种强制性的“少生”政策由于一味追求出生率而显得用力过猛,由此给生育家庭带来的不幸不再赘述。
第二,又一种线性思维:认为只有计划生育能够降低生育率。这一种思维定式主要存在于计生界,这种思维定式忽略了社会经济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对生育率的深层影响,而是简单认为只有计划生育才能导致生育率下降;计生管理工作力度的削弱会使社会生育率上升而不可能下降。正是由于上述误区,20多年来中国生育率的统计研究陷入了一个怪圈,即将低生育率的调查结果加以质疑和否定,而简单归因于出生漏报;然后大幅调高生育率估计并据此强调人口增长形势严峻,继续严格实
行生育控制,此后的调查便再现极低生育率,如此循环往复,延续多年③。
第三,线性思维下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果严重。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在不是处在低生育的边缘,而是已经进入低生育漩涡的中心。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已从2012 年拉开序幕,每年减少存量达200万~300万之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硬约束。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仍然高达 115,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人口生态安全,威胁社会的稳定和谐。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已经形成了低生育文化,“生得起养不起”已经成为年轻家庭的共同难题。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掉入了低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文化双重约束下的“超低生育率陷阱”,总和生育率低于1.3,这是一个不妙讯号。长此以往,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失衡问题等诸多挑战④。
从养老的角度来讲,国际上的学者几乎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衰退、欧洲经济增长的低迷,是和其生育率过低、老龄化程度高密切相关的。欧洲、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企图从“低生育陷阱”中解脱出来,目前中国要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将变得十分关键⑤。此外,从家庭幸福的角度看,累计已经有1.8亿政策性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我国失独、伤独的家庭越来越多,规模目前已经数以百万计,可预见的将来将超过千万,而独生子女家庭空巢老人将达到数以千万之众,他们将面临孤独终老、老无所依、老难所养、老难善终等诸多挑战⑥。
二 系统思维下二胎生育政策的走向
人口问题的动态性反映在,因为未来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当下,人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人口发生突变的时候,那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这就是值得重视的“人口转折”。因此,制定人口政策,尤其是生育政策,必须要根据几十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估,从而结合当下制定最适合中国的生育政策。
1.学界对当下该采取怎样的二胎政策存在很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是不能全面放开二胎。其理由是,全面放开二胎将累计多出生9700万人,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生育率将达到4.5⑦。2014年7月10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新闻会上也采纳翟振武的数据,认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多生9000万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
第二种观点提倡分阶段放开二胎。原因是自2014年单独放开二胎开始实施到现在才一年时间,不少家庭还在准备阶段,估计2015年申请二胎人数会比2014年的数额增加。此种观点主张按照年龄段逐步放开二胎生育,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过渡到全面放开二胎生育⑧。
第三种观点呼吁应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其理由是“单独二胎”实施后“遇冷”,“单独二胎”已无法缓解中国面临的人口危机,政府应加快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推进。⑨
第四种观点主张取消生育限制,实行自由生育。持该意见的人士认为,不仅政策限制生育的理由不复存在,而且需要大力鼓励生育来应对新人口危机。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口的少子化趋势由来已久,从2003~2013年,中国的年出生人口徘徊在1500万到1700万之间,比1983~1993年的年平均水平萎缩了30%⑩。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十年,中国22岁~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至目前的60%以下。即使生育率显著提升,也难以避免出生人口的急剧萎缩?。
2.二胎政策是对线性思维下人口危机的补救,应认清形势,迅速放开二胎
以上几种观点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争论中第一种观点夸大了对放开二胎政策之后生育率回升的预期,并认为人口总和生育率1.7已达到预期,置人口世代更替率2.3于不顾;第二种观点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各省份二胎申请者大大低于相关部门预期申请数,我们所要做的是审时度势,及时放开二胎提高生育率,而不是在“遇冷”情况下原地踏步,因此当前低生育率的形势已无“分阶段、分年龄”的必要;而第四种观点所提倡的生育自由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人们从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中突然“解放”出来,不仅对于单个家庭来说人口质量和整个社会的人口安全得不到保障,其引起的全民心理动荡将无法预测。
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基本原则的就是不能脱离社会事实。在二胎政策上,必须基于中国低生育率水平以及老龄化问题严峻的社会事实,主张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是系统地结合人口、养老、经济发展等问题下的必要措施。
第一,从人口发展的状况来看,放开二胎政策是政策调整之必需。有数据显示,如果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即全国城乡统一放开“单独二胎”,则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100万人左右,超过200万人的可能性很小。中国总人口高峰将在2026~2029年出现,高峰总人口估计值的均值为14.01亿人。而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且生育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则中国总人口高峰将在2023~2025年出现,高峰时期总人口估计值的均值为13.92亿人。也就是说放开二胎政策可能不会显著提高生育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政策的调整等带来巨大好处。
第二,从养老角度来看,全面放开二胎能够缓解当前和未来老龄化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严峻挑战,而放开二胎政策有利于增加人口基数,改变现有人口格局,并且能够增加20年后劳动就业人口,从而缓解未来20年中国老龄化的局面。
第三,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的增长是和生育率过低、老龄化程度高密切相关的,目前中国要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就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社会政策调整,使得社会生育率保持在一个稳定和适宜的水平。
三 系统思维下生育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多维因素
1.人口政策的转变需要更大的勇气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历史的惯性,相当一部分人的人口意识依然表现得过于陈旧和偏颇。目前的人口规划与其说缺乏的是智慧,不如说是勇气。如果规划者忽视国内学界已经比较成熟的建言,将会因人口规划的错误和滞后,给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2.计划生育政策应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社会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育政策与养老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紧密相关,如果只是一味追求人口在数量上的合理性,而不关注与之相配套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的话,那现有低生育率的格局则很难得到改变。
有学者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提出鼓励生育背后需要配套的保障服务做支撑。为降低家庭内部的生育成本,保护年轻家庭的生育积极性,国家和政府要在怀孕生育、带薪休假、优生指导、孩子入托、上学、医疗等诸多方面全面采取生育友好、孩子友好、家庭友好的社会公共政策,鼓励结婚和生育,优化生育关怀、福利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给家庭生育减负,给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政治上地位、经济上实惠,全面营造生育二孩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3.改变生育理念,从“人”的角度做决策
第一,放开二胎政策并不代表取消计划生育。在中国,长期存在“计划生育”被等同于“少生少育”的理解误区。假如生育确实应该并且可以被“计划”,那么这样的“计划”也应该是双向的:当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育率过高时,这时的“计划”应该是“节制生育”;而当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育率过低时,那么这时的“计划”就应该是“鼓励生育”了?。
第二,在关注人口数量的同时,应当关注生育质量,即“优生”政策应到位。生育政策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口数量,还应当涵盖人口质量的内容。中国目前的“优生”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有明显血缘关系禁止结婚,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由于中国整体医学水平和民众的医疗常识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优生工作在宣传、普及和应用方面还将面临很多困难。
第三,人口政策是对人的政策,不能仅以经济理性去思考,而更应该将人文关怀更多考虑在内。针对线性思维下计划生育政策对无数个家庭造成的创伤、对不断增长的失独家庭和空巢家庭带来的困难,以及人口严重老龄化的难题,顶层设计者应该听一听民众的反响和意见,或做出应有的弥补,或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改变现有政策,未来的政策调整也应如此。统计与精算是政策决定之必需,而是否注重人文关怀却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注 释
①唐钧.从计生和延迟退休看社会政策切忌线性思维[N].中国经济时报,2014.02.27
②陈勇.从复杂系统思维透视科学发展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18
③陈剑.应迅速放开二胎[J].中国经济报告,2014(11):52~55
④⑥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J].人口与社会,2015(2):3~9.
⑤乔晓春.从“单独二孩”政策执行效果看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5(2):26~33
⑦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3~17
⑧太平洋亲子网.2015全面放开二胎最新消息[EB/OL].http://.cn/qzbd/1282092. html
⑨东方早报.中国2年内全面放开二胎?[N].东方早报,2014.10.18
孕期:母婴险呵护
事实上,能为孕妇带来保障的保险包括社保和商业险。而被称之为母婴险的这类险种通常都同商业挂钩。母婴险,顾名思义是为女性提供的孕期保障,在对准妈妈保障的同时也涵盖了对婴儿的保护。具体划分上,母婴险分为专门的母婴险和作为附加的母婴险。
母婴险最大的特点是对意外和疾病进行的保险金的给付,除了有分娩身故保障外,很多孕期高发的疾病和新生儿疾病都在保障范围内。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母婴险价格都在千元以下,通常都是一次性缴费的投保方式,保险期最长为1年,投保年龄在20~45周岁。赔付方面,母亲妊娠或分娩身故能获得3万元到5万元的保险金,母亲妊娠疾病或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也可获3万元到5万元赔付,新生儿身故和流产责任保险金则为3000元到5000元。
目前,市场上存在以主险型为主的母婴险品种数量不多。以泰康人寿的一款母婴险为例,该产品特别针对孕期的母婴设计,不仅涵盖怀孕期女性高发的羊水栓塞、胎盘早期脱离、恶性葡萄胎、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多种疾病,还包括新生儿易患的胎儿唇腭裂、脊柱裂或颅裂、先天性脑积水等8类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母婴保险一般都要在被保险人怀孕28周前投保,保险期间可通过双方约定,通常是从收到保费的次日开始保障,直至产后的7天、15天或30天,因此“保险空窗期”问题并不突出。即便如此,投保人还需趁早入手,以免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0~6岁:意外险+健康险组合保障
0~6岁的孩子处于学龄前阶段,既活泼好动,抵抗能力又不强,这个阶段,家长可以为孩子购买一份医疗保险加意外险的组合。
少儿意外险的保障范围包括意外身故、意外残疾以及意外医疗,市场上的儿童意外险价格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以消费型居多。少儿健康险则分为两种,一是报销医疗费用的类型,一种是返还型的产品。
新生儿出生7天后,就可以购买意外险了。目前,市场上的少儿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住院费用医疗保险往往是以附加险的形式销售,相关专家建议投资者可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作为主险,同时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住院费用医疗保险。
健康险购买上,可选择作为主险单独投保的消费型健康险产品,这类产品保障责任清晰明了,保费低廉,一年费用支出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保障金额达到10万元。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投资者可以为孩子选择返还型的健康险,一方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保障,一方面可以享受到相关保费的返还。
6~12岁:教育金保险配医疗保险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受教育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医疗保障险仍不能少,同时选择相应的教育金保险作为匹配,一方面继续给孩子提供健康保障,一方面为孩子的教育资金进行储备。少儿教育金保险是针对少年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险金。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少儿教育保险,除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几个时期的教育基金以外,还包括了参加工作以后的创业基金、婚假基金及退休后的养老金。除此之外,一些险企推出的教育金保险附带重疾险。
记者通过登录淘宝发现,在售的保险多以分红险为主。以安联保险的某款教育金分红险为例,被保人保险年龄为11周岁即可购买,保费一年缴纳5452.06元,交满5年,每年保费不变,从投保的第二年开始至17岁每年领取基本保额的10%。18~21周岁,连续4年,每年领取100%的保额,助力孩子大学。待被保人年龄满30岁时,险企将会给付10倍基本保险金额,累计增额红利和满期终了红利。
12岁以后:学平险+重疾险
对于12岁以后的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有些稍迟,但是学平险和重疾险仍可购买。相关专家认为,少儿期是最应该投保的,由于目前很多重疾险都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重疾险必不可少。
某明星为了多生孩子而悄悄移民;
医院附近发现被人丢弃的女婴;
为了多生一个孩子假离婚,结果孩子有了,老公却跑了……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家庭:
为了生儿子背井离乡,结果却生了“五朵金花”;
为了多生一个孩子,想方设法去香港;
为了生一个孙子,婆婆唆使儿子和媳妇离婚……
这些所谓的“超生游击队”为了多生一个孩子,想出的办法可谓五花八门,也引出许多纠结的爱恨情仇。
如今,这样的故事可能要被改写。2011年两会期间,有委员透露,在“十二五”末期,国家有可能放开“生二胎”的政策。这条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人们激烈的讨论。
有人为此欢欣鼓舞,有人却是五味杂陈。如果政策真的放开,你愿意生二胎吗?请听一听大家怎么说。
放开政策,我就不用折腾了
倾诉人/董建丽(女,31岁,公务员) 文/本刊记者 王九
“二胎政策头天放开,我第二天就怀孕。”刚一开始接受采访,董建丽就撂下了“狠话”。
董建丽和老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而且都是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高,一个女儿已经2岁半。“别人都把我家当幸福模板,但我们却觉得像少了一块的拼图。”董建丽这么形容。
这块缺失的拼图,就是第二个孩子。
“不排除有想生儿子的想法。”董建丽很坦诚,“但我们俩都不算重男轻女,就是想生俩孩子,第一是想儿女双全,二是想让孩子有个伴儿。”
但董建丽和老公都不是独生子女。从去年开始,董建丽的“二胎梦”像吹胀的气球,不停地膨胀。董建丽还记得,两人刚开始琢磨生二胎的时候,就出了个新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教授因为生二胎被开除公职、罚款24万。“我们一直以为罚款也就十几万,24万可不是小数目,虽说咬咬牙也能忍,但开除公职,两人都没工作就麻烦了。”董建丽叹了口气,“再找,绝对找不到现在这么好的工作了,我真舍不得辞职。”
去年8月,董建丽在网上加入了一个“二胎QQ群”,她发现,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都会找个中介公司去香港生,一趟下来花个十几万;没钱的,想办法躲到农村去生。可这两条路对于董建丽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我们俩都是公务员,不可能请那么长时间的假,如果被发现,工作肯定保不住。”
去年“十一”长假,董建丽回到湖南老家,一心想抱个外孙的妈妈竟和她说:“让你妹妹帮你生一个嘛!”刚开始,董建丽觉得“太荒唐”。可没过多久,她冷静下来后却觉得这是个可行的方法。妹妹高中毕业后没再读书,妹夫是农村户口,两人现在有一个儿子,按政策还能再生一个。“给妹妹10万块钱,再花点钱在老家那边的医院做个人工胚胎移植,把我俩的受精卵移植到妹妹的子宫中……孩子生出来先落个农村户口,我们接过来在北京养,等上幼儿园了,再找个理由办收养。当时我想了这一串,激动得不行了,恨不得马上就实施。”董建丽说。
可没想到,妹妹同意了,老公却不同意。老公说她自私,又想要工作,又想要孩子。“让你妹生,亏你们想得出来,没出卵子还贡献了肚子呢,能没感情吗?以后家里能不乱吗?”
一番话让董建丽逐渐冷静了,但她一直处于消极的情绪里。她说:“无数次想辞职,辞了就去香港生,但一直也没下定决心。”直到今年两会,看到“十二五”期间可能会放开二胎政策,董建丽的心一下跳了出来。“要真能放开政策,我就不折腾了,谁不想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说起“政策放开”,董建丽激动不已,“我巴不得政策明天就放开,真的,只要我没过40岁,我就自己生。”
专家点评
董女士想生二胎,是出于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
像她这样苛求完美的人,即使生了二胎,也会发现生活中新的缺憾。尽管在别人看来,她的家庭已经是幸福的模板,但她只习惯于盯着自己的短板。其实,与其挖空心思生二胎,不如修正自己内心的极端完美主义情结,肯定和接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说到底,她的困扰并不在于能不能生二胎,而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幸福。
故事二
多子多福,我要生生生
倾诉人/李程楷(男,31岁,公司职员) 文/本刊记者 王小艾
国家可能放开二胎政策的消息,如一针注入我体内的兴奋剂,让我激动不已!我原本想着,不管政策是否允许,我都起码要生两个孩子,哪怕丢工作、哪怕被罚钱都无所谓。
我们老李家一直人丁兴旺,我大伯有4个儿子,我二伯有两儿两女,我们家有我和妹妹两个孩子。逢年过节,一大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谁家遇到点儿事,其他家的人都过来帮忙。生病了会来看望,受别人欺负了会替你找对方算账。尽管有时候也有家庭纠纷,但毕竟是一家人,遇事还是都团结到一块儿。在当地,谁都不敢轻易得罪我们李家,就是因为我们家族兴旺。
我和妹妹虽然小时候也经常打架,但现在感情很好,有什么事兄妹俩都一起想办法。我上次买房时,我妹二话不说赞助了10万块的私房钱。对此,我老婆很感慨。她是生在北京的独生女,从小父母感情不太好,岳父不顾家,心情不好了还会揍她。她一直觉得自己孤零零的,特别想有一个兄弟姐妹,能说说贴心话,相互关心。所以,老婆特别羡慕我有一个妹妹,她也十分赞同以后多生几个孩子。
我俩商量好了,第一个孩子留在北京养,第二个就送回老家让父母养。等政策一放开,就接回来。当然,送回老家的孩子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不管,可以每隔两月回去看看。老家很多孩子,父母在外打工,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也都过得挺好。
老婆可以不工作,在家专职看孩子,我就努力挣钱养孩子。钱和工作都不是问题,有钱了就过有钱的日子,没钱了就过没钱的日子。再说,让孩子吃好喝好,也花不了多少钱。至于他们以后会长成啥样,我也不担心,儿孙自有儿孙福嘛!
有人说,你生那么多,以后孩子大了,你能买得起房子吗?其实这个我一点儿都不担心,我推测不出10年,中国的房价肯定会大跌。等孩子们大了,房价肯定便宜了。而且到时候,他们兄弟姐妹也能相互帮衬。等我和老婆都离开世界的那一天,看到他们并不孤单,相亲相爱地生活着,我们也可以安心了。
所以,政策不是问题,经济不是问题,无论怎样,我都下定决心要生,多生、再多生!
专家点评
多子未必多福,关键要看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从李先生设计的生养计划中看,他只重视数量,认为人多势众,没人敢欺负,脑子里根本没有法治社会的概念,难怪他觉得违反政策不是问题。还有,把孩子生下后放回农村老家养,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忽略孩子的成长质量,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孩子,数量上不孤单,心灵上却孤独。
李先生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关心孩子的将来,我却替他担心。按照他的思路养育出来的孩子,会有不少心理问题,这样的人即使生活有保障,也感受不到幸福。
我怕孩子孤单,怕老无所依
倾诉人/林安欣(女,33岁,公司职员) 文/本刊记者 罗丹
前天下班回家,看到8岁的女儿坐在三楼的楼道里,我不解地问:“婷婷,放学了怎么不回家呢?”
“我在等琳琳回来,我要去她们家吃饭。”婷婷的眼睛一直盯着琳琳家的大门。
“妈妈也买了很多菜,为什么不回家吃呢?”我晃了晃手中的食物袋。
“琳琳家有哥哥姐姐,我们家没有。”
不顾婷婷的哭闹,我强拉着她回了家。老公一回来,我就对他说:“婷婷最近总喜欢去琳琳家玩,你说,她是不是太孤单了?有时,婷婷为了让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玩,就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不惜一切满足别人的要求。看着她那委屈、巴结的表情,我真恨不得立刻帮她生个伴儿出来。你说,我们再给她添个小弟弟好不好?”
一听完我说的话,老公沉默了。
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我还很得意自己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家里好玩好吃的都一个人占着。可随着慢慢长大,我偶尔也会觉得孤单,遇到高考、工作、恋爱这样的人生选择,我总会想,要是有个兄弟姐妹给点意见,哪怕只是聊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慰藉。
后来,我遇到了老公,然后结婚生子。头几年,我也觉得有婷婷一个孩子就够了。但随着婷婷上小学,看着她一个人打游戏、看电视,一个人玩玩具,我越发觉得女儿孤单。
这时候,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给婷婷生个弟弟或者妹妹。
“我希望婷婷拥有手足相亲相爱的机会,从孩子到成年,一路相互扶持,有商有量。那样,即使有一天我们年迈逝去,她也能有人相依相伴。”我不止一次对老公这么感慨。
“我不是不喜欢孩子。”同为独生子女的老公也理解我的想法,“但是,再生一个的生活压力实在太大了。”
其实我也明白,老公的压力一直都很大。婆婆中风住院,公公身体不好,家里没有兄弟姐妹,都是我们轮流去医院照顾公婆,再加上巨额的医药费,负担越来越重,很多时候想想就觉得累。
我有时候也会在老公面前畅想两个孩子的好处:“虽然现在压力大些,但以后就会越来越小啊。而且等我们老了,也能有两个孩子给我们养老。”
老公附和着说:“是啊,家里有4个老人要赡养,天天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一刻都不敢松懈。再说,要是真有两个孩子,家里该多热闹啊!我妈看着也会高兴,说不定,病也跟着好了。”说完,老公就笑了。
生二胎的计划就这样在我们的心中酝酿着……
专家点评
林女士以自己的经历揣测女儿的“孤单”,认为女儿需要一个伴儿。其实,她不了解8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来自同伴的友谊,并不是要妈妈给她生个弟弟或妹妹做同伴,而是要学会如何找到合适的伙伴,掌握一些同伴交往策略。林女士如果能从这个角度解读女儿的“孤单”,培养女儿社会交往的初步技能,协助女儿择友,才能改变女儿在同伴关系中被动的局面,成为受欢迎的孩子。
另外,独生子女夫妻需要供养4个老人的事实,的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负担主要是一种心理负担。换句话说,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如何看待这件事。看得开,就没压力;看不开,压力会越来越大。
公公给我频下生“二胎”死命令
倾诉人/窦小豆(女,29岁,公司主管) 文/本刊记者 玄圭
公公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退休前是船员,人生的30多年都在海上漂泊,因为常年跑日本,到现在还能跟日本人畅快交流。他动不动就跟我们说:“我们真得跟人家日本父母学习,他们教育孩子那叫一个严格和科学!”
公公思想比较传统,经常对我老公和他哥哥说:“你们只管生,生完后我和你妈负责带,钱不用你们出一分。”原本只准备要一个孩子的哥哥和嫂子,头胎生了个女儿,婆婆很欢喜,公公却有些不满,“得再生个儿子!”哥哥嫂子都在广州打工,两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足3000元。嫂子不想生,公公就三天两头打电话催,“长子不生个长孙叫我怎么向老祖宗交代?”嫂子最终屈服。好在老天有眼,他们第二胎生的是儿子。
我女儿出生那天,公公毫不掩饰他的失落:“怎么又是个丫头?得再生一个!”老公当时就表态:一个都养不起,决不再生。再说了,我们又不是独生子女,国家也不允许。可公公表示无所谓,大不了罚钱呗!
女儿一岁后,公公又开始老话重提,“趁我们还带得动孩子,赶快生。”老公还是那句话:“打死也不生了,把闺女培养好就足够了。”其实只要不提生孩子的事,我们对公公很尊敬,他却动不动就催我们生,每次催完后被我们呛,他也不生气,总是说:“你大哥的儿子就比女儿聪明漂亮一百倍,简直人见人爱。”
他口中所说的聪明漂亮的大孙子,3岁了还说不了一句利落话,个头跟我们家两岁闺女差不多,还脏兮兮地到处捡东西吃,谁家小孩都不跟他玩。邻居都跟我说:“你公公天天夸他那孙子,也不觉得害臊!”连我嫂子都有点嫌弃自己儿子,她跟公公吵架时说:“还不是您非要我生儿子。看看这孩子,我都没脸带出去!”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更让我对生二胎恐惧万分。
随着侄子上幼儿园,公公逼我们生二胎的力度愈来愈强烈。我们已经千万次地表态:坚决不生。他也万千次地宣告:一定要生!或许因为我们的反抗,他对我们的女儿不冷不热,有好吃的只给孙子。过年给压岁钱,给大孙女和孙子各500元,给我们家闺女竟然是莫名其妙的140元。
我越来越不愿意回公婆家,公公打电话过来,我总是让老公接。我已经对他的“二胎命令”深恶痛绝了,尽管老公和我站在一起,但我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死脑筋的公公,我们的婚姻能否走到底。现在听说国家“生二胎”的政策可能要放开,我吓坏了。可千万别放开,否则,我连唯一的挡箭牌都没了!
专家点评
窦女士公公的催生令只是老年人的一种唠叨,并非不可抗拒,不必放在心上,更何况老公始终跟她站在一起。如果窦女士过分升级与公公的冲突,可能导致老公处境尴尬,反而造成夫妻关系紧张。
孩子都是讨债的,再生一个我得破产
倾诉人/吴倩(女,25岁,会计) 文/本刊记者 叶林
我和老公是毕婚族,结婚一年后有了一个女儿。
孩子的出生给两家父母带来了很多快乐,尤其是婆婆,对孙女更是百般宠爱。身边的同事总是用羡慕的口气说:“吴倩,你真有福气,这么年轻就结婚有了孩子,还摊上一个好婆婆。”
可是我心里的苦,谁又知道?
我和老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按照政策现在就可以生二胎,所以政策放不放开跟我们没关系。自从女儿出生后,婆婆就一直给我施加压力,希望我再生一个。她的理由很充分:“老王家两代单传,我可不希望王家的根断在我手里……”
但对于生二胎我是反对的,现在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再到以后上小学中学大学,生得起养不起!以前都是养儿防老,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来讨债的。
我的工资并不高,家里的收入主要靠老公,除去房子的月供,每个月的家庭节余不到一万块钱。自从孩子出生后,我发现原本充满小资情调的生活消失了,日子开始变得紧巴起来,对自己喜欢的衣服和化妆品,也不敢乱买了。
我算过一笔经济账:女儿上幼儿园,每个月的学费大概在1500元;参加两个兴趣班一年大概要8900元;家里保姆的工资一个月1500元;幼儿园伙食费,每月要200元……平时给孩子买衣服、看病、买玩具等等,这些都要花钱,平均算起来,孩子一个月的花费没有6000块钱打不住。
养育一个孩子已经快让我捉襟见肘了,要是再生一个,我非破产不可!
专家点评
吴倩反对生二胎,是害怕生养成本影响自己的生活,并非真的不想要。按照她的养育标准,那些月收入6000元以下的家庭怎么养育孩子?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孩奴,是因为过分攀比造成的,过分看重外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忽略孩子内在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吴倩真正需要反思的,是自己的“孩奴”心态,孩子的健康成长跟高标准的养育成本没有直接关系。
生育风险让生“二胎”成为不可能
倾诉人/墨子(女,36岁,记者) 文/本刊记者 张慧娟
虽然儿子已经6岁了,可每次看到别人怀里抱着婴儿时,我心里都会痒痒,那种感觉我也说不清楚。老公总笑称我是“母性泛滥”,有时会趴在我耳边小声说:“要不,咱们再生一个?”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有时候心情高兴的时候,就随口跟他说:“行啊。”我这么说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们老家有个邻居,儿子在15岁时突然患上了白血病,出于各种考虑,夫妇俩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可女邻居已经40岁,想再生孩子十分困难。女邻居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总觉得,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万一有点儿什么事,做父母的可怎么办?
所以,生二胎的计划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了芽。可是,当我距离自己设定的生二胎极限年龄越来越近时,却犹豫了。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历了难产,最后只能剖腹产。这段经历每次回忆起来,我都心有余悸,至今仍然怕听到“分娩”这两个字。每每有亲朋好友即将分娩,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有着各种不好的猜测,这种猜测完全不受我大脑意识的控制。
由于头胎是剖腹产,生二胎的时候仍需要剖腹产,我无法想象为了生孩子,自己还要再挨上一刀的感受。我不是那种为了要一个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我实在是害怕那种疼痛和不堪。而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更是加剧了我的担心:北京一家妇产医院里,一位高龄产妇在做羊水穿刺时胎儿被扎死了……家人为了讨说法,拿着扩音器在医院的大厅里喊:“还我孩子!”
我已经36岁了,我知道高龄产妇生二胎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生育困难、妊娠并发症,甚至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都会增高……
对于不可预知的生育风险,我感觉无力面对。我不希望让生儿育女这样原本欢喜的事情变得悲凉,我必须要对自己、对将来出生的孩子负责。我很想再要一个孩子,可我实在没有勇气承担“高风险”的未来。
专家点评
独生子女出了意外很可怕,但生养孩子的过程同样有不少意外。无论什么事情,都存在两面性,墨子总是习惯盯着不好的一面,过分关注那些有风险的事情。墨子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难产的经历更加重了这种心结。事实上,墨子面对的不是生不生二胎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如何应对有风险的生活,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全感。要不然,生下二胎,会增加更多的担心,活得更累。
专家的话
生二胎,
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1.先从内心接纳第二个孩子,放弃性别期待
有些人生二胎之前,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生,只是随大溜儿,有儿子的想要女儿,有女儿的想要儿子,从内心不接受下一个同性别的孩子。这种心态不利于第二个孩子的心理成长,他会觉得不被接纳,受到伤害。一旦父母怀着性别期待的想法,就不能公平客观地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生二胎,最好先别急着生孩子,想清楚再要。
2.听听第一个孩子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想独占父母对自己的爱,在生二胎之前,需要跟第一个孩子好好沟通,听听他的想法,尤其是担心自己被冷落的孩子。父母要避免被有关第二个孩子的事情过分吸引,要知道,在多子女家庭中,有差别的爱最伤孩子心。
3.反思生养第一个孩子的得失
在生养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难免有得有失,既然有机会再生养一个孩子,那么,反思以前的经验就非常重要,避免陷入不良循环。同时,也要面对养育两个孩子可能遇到的新问题,比如老大心理不平衡怎么办。
本刊观点
不要给“生二胎”
赋予太多意义
生不生二胎都有很多理由。
2015年1月14日,刚结束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的岳好,回到家洗了手,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妹妹房间。看到6个多月的妹妹刚睡醒,她琢磨妹妹是不是要尿尿,就抱起妹妹给妹妹把尿。岳好抱着妹妹,亲亲她的小脸,和妹妹玩了一会,这才去写作业。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姜英看到这一幕,笑容出现在她的脸上。大女儿岳好由姥姥带大,当然也是姜英夫妇的掌中宝。有时姜英有事晚上回来晚了,女儿一遍一遍给妈妈打电话,催妈妈回家陪她,她要和妈妈一起睡觉。
可有了小女儿以后,岳好开始偶尔闹些小情绪,坚持要躺在妈妈与妹妹中间睡觉。到后来,岳好会抱着妹妹说话,给妹妹喂水冲奶},换尿布。这两天,岳好放寒假,在妈妈忙时,更是主动肩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守在妹妹旁边和妹妹说话。
18日,姜英在手机上看到腾讯新闻报道,武汉13岁女孩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随后网友开始评论:有说父母溺爱过了;也有人说孩子不想多出一个人来分享父母对自己的爱。姜英觉得广州日报的观点最为精辟――“独生子女已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是由于家庭结构人伦关系缺失所致。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对每个人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基础的作用。”
岳好越来越懂事,会为爸爸妈妈着想了,姜英感到自己生小女儿的决定很正确。
妈妈的算计
在怀小女儿之前,姜英曾听心理咨询师高明学讲过,“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人际交往的能力、情感沟通能力,都是在家庭里完成的。孩子最初学会的社会交往是在家里。以前每个家里都会有两三个孩子,在家里兄弟姐妹亲密玩耍、陪伴、吵架,说知心话,都是孩子们学会沟通和交流的第一步,也是心理安全和情感付出能力养成的过程。如今,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儿,最初的社会交往缺失了。”
心理咨询师的话,让姜英想到了妈妈和小姨,两家谁有什么事,都会互相帮忙。岳好小时候就由小姨带了将近一年,直到姜英的妈妈退休后有时间带岳好为止。
2013年底,在岳好快9岁的时候,姜英发现自己怀孕了。虽然埋在内心的想法突然成了事实,但她仍然犹豫了很久。
37岁的姜英在心里算计:首先这个孩子由谁来带?妈妈现在正在带弟弟的孩子,而婆婆身体不太好也不能帮她。请月嫂或保姆每个月需要3000元至5000元不等。姜英夫妇两人每个月近9000元的收入,仅请月嫂或保姆就得花去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收入,这还不算其他的生活费用,到时候钱够花吗?如果不请保姆,那就需要自己辞去工作,安心待产,这样家里的月收入就要减少一半。
那段时间,姜英思前想后。她想到了岳好自6岁起,上舞蹈班、古筝班、绘画班、作文班的开销,加起来数目也不小。除了经济压力外,都是上班族的两人要分出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孩子,快40岁的他们有这么多的精力吗?特别是姜英记得,有网友计算过,在乌鲁木齐市生一个孩子并培养至高中毕业,至少需要40万元。
不难看出,精力和财力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生“二孩”的最主要压力。
家人的决定
近两三年来,是否放开生二胎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去年年初,“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实际再生育申请量低于预期,有专家发出调整政策方针的呼吁。
乌鲁木齐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区(县)的计生部门经常会接到相关的咨询。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市共有906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已经批复的有825对,正在办理的有54对。这对于近300万人口的乌鲁木齐来说,符合再生育条件并提出再生育申请的,这个数字不多。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不提出申请的主要原因有经济成本、教育成本、照料时间以及住房、就业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最重要的是,中国有望子成龙的传统观点,为了孩子成长、成材,父母们不惜一切代价培养,这些都推高了育儿成本。
当姜英将消息告诉朋友后,朋友们的反应也不相同。大多数人支持她生二胎。姜英说:“很显然,想生二胎是大多数人的意愿。”也有朋友劝她说:“不要生了,要不然孩子上大学时,你就快60岁了,那时如果你身体不好不但帮不了孩子,还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拖累。”
姜英的纠结最后终结于家人的意见。丈夫岳江说:“给岳好生个弟弟或妹妹,这是最重要的,不能考虑太多。我们都有一双手,再带大一个孩子,虽说难,但也不至于难到不能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做好心理准备就好。”而姜英的妈妈也说:“孩子愁生不愁长,日子是人过出来的,既然有了就生下来吧。”丈夫岳江和妈妈都支持姜英把第二个孩子生下来。
另一位妈妈的选择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已经超出了预期的效果,40多年来,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四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然而,我们在看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带来的重大贡献的同时,“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严峻。
一、一孩化政策的弊端
(一)生育水平明显降低
对于大多数的居民实行只生一胎的限制政策,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同时,在这些年中实行一胎限制在控制我国的人口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过去三十几年的“人口红利”时期,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适合工作的人口比重大,老年人的抚养比率低,而这些现象都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是不小的,这也就是我国在这个时期出现高储蓄、高投资的经济现象的原因。在实行计划生育的这段时间,我国的生育率已经从2.2-2.8的较高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就可以看出来,仅有1.18,其实这种低生育水平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早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人均寿命相比比以前要变得更长,再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会产生人口的增长惯性,由于这两条原因,我国的人口数量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增长。但是,如果继续实行对大多数人的一胎限制政策,在未来的30年的时间中,我国的人口结构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近些年已经出现一些征兆的了,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比2011年的数据减少了345万人,这也是我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首次劳动人口急速的下降,这也就显示出我国的人口红利时期已经要走到了尽头,同时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路上一个巨大障碍。我国进行长时间的一孩化政策对于我国的生育理念产生了影响,现在大多数人不愿意多生孩子,生育意向不是很高,我国若是想让生育水平回升,这将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点。他们的经验说明,如果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经经历了从高到低的转变,再想使其上升时很难的。
(二)出生孩子性别比异常
无论是从一定时空条件上的出生婴儿总数看,还是从其分孩次出生看,男婴与女婴的出生概率虽有差异,但各自的出生概率上基本相对稳定或略有微小波动的,其出生性别比通常波动在102~107之间,并不是绝对的1:1的比例。如果出生性别比不在这个范围内,则说明社会、环境、医疗水平对这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从1949-1980年间,出生孩子的性别比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之间,但是自从实行一孩化政策后的30年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已经到120左右了,从表1-1就可以看出。
数据来源:(1)1976-2000年《中国人口信息网》;(2)2001-2009《中国人口统计年鉴》;(3)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各地农村普遍实行的“农村一孩半”政策:夫妻双方或一方是农村居民,其夫妻仅生育过一个女孩,可以生二胎,又对出生男女性别比过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这项政策也就潜移默化的向人们说明了生男孩好的这一观念,使得重男轻女的观念更见深入人心,这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鲜明的现象,城乡性别比差距逐渐扩大。
(三)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变大
现阶段我国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符合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即独生子女家庭,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实一孩化政策的原因。在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一代父母,他们那一辈的大部分都有最少一个兄弟或姐妹,因此,他们在赡养老人方面压力普遍比较低,同时由于只抚养一个孩子,在照顾孩子方面负担也相对较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我国正式走入的“人口红利”时期,正是由于这人口红利期,我国的经济才得到了发展的最好机会。但是,随着这一代孩子当上了父母,我国也就快要走到了“人口红利”的末期,如果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对此种现象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必然会对我国为来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同时,四二一模式的家庭面临的风险也将比他们父辈那时的家庭所要承担的风险要多很多,第一,孩子的成长风险,为了抚养唯一孩子,父母必定都将倾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照顾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了严重的疾病,或者意外导致其死亡,如果实在孩子的生命周期早期出现的生存风险可以通过补偿性生育得到消解,如果是大龄独生子女夭折或者发生严重伤病残事件,对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汶川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地震中很多父母都失去了他们唯一的孩子,同时他们年纪也大了,过了适合生育的年龄,他们到老的时候膝前无子无女,没有办法养老,到老了过得将是何等的凄凉;第二,空巢家庭的增多,随着独生子女到娶妻生子的时候,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会选择搬出去住,这样便会产生了大量空巢家庭,这也是长时间实行一孩化政策的弊端。
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功实行了三十多年,但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过程当中,对这项政策的激励措施做的却不是很好,就拿补助政策来说,现在很多地方依旧使用的时每月给独生子女家庭10元的补助,这些钱在三十多年前还可以,但是在物价和消费水平飞涨的现在却显得微乎其微,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在对失独家庭补助上也存在补偿过低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对失独家庭的补助标准是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城镇每人每月270元(伤残)、340元(死亡),农村每人每月150元(伤残)、170元(死亡)。目前我国的失独家庭应超过了100万,而且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从这些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失独家庭已经是成为了社会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失独家庭的补助却是不多,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作用不是很大,而且领取的年纪也较大,对于他们的帮助也很少。
(四)导致人口素质的忽视
在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过程当中,我国很好的完成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控制生育率这一任务,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执行好这一政策。在计划生育提出的初衷不仅仅只是控制好人口,同时也要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的任务不好用量化的指标来度量,所以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各地政府主要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上,因为比较好观测成果,而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所显示出来的结果并不会快速的反应出来,所以,也就容易被忽视。同时,我国实行的人口政策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不同的地方,多数的少数民族都可以生两个孩子,有的偏远地区的牧民或少数民族可以生三个孩子。而在这些少数民资当和一定区域的民族相对比较封闭,有的甚至禁止与外族通婚,由于这个原因和其他一些原因,他们族内的通婚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他们的孩子有较大的几率患有先天性的疾病,再加上他们居住的地方相对封闭落后,使得这些民族的孩子没有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适当的年龄接受教育,从而使得他们的文盲率较高。2010年少数民族的平均成年人文盲率为8.12%,而汉族为4.88%,其中还有不少民族的文盲率高于10%,比如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哈尼族和傣族,其中藏族的文盲率高达29.59%。这对于少数政策的宽松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增加了,但是人口的素质却没有跟上去,出现了断层,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提高人口的素质,有一句话说的好,“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以经济发展作用生育控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现在应当加强对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关注和投资,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我国的人口的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同时也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从而使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会间接的影响到我国的人口的生育观念,从而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这是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我们应当好好的运用这一点。
二、放宽二胎政策的益处
(一)刺激经济
今年年初放开二胎政策以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重大,投资者纷纷向婴儿用品进行投资,奶粉生产商雅士利在香港的股价升了接近12%,婴儿床制造商好孩子国际集团则升了6%,在医疗保健部门,山东威高的股价从去年13日开始股价跃升了超过40%,同时《经济日报》报道,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单独二胎”开放有望在五年内新增800万新生儿,摩根大通报告则指,计划生育政策放宽后,预期每年将有180万名额外婴儿出生,较现有出生婴儿数目增长11%,预期可提升整体婴儿产品市场盈利4%。除了婴儿奶粉最受惠以外,尿布、婴儿及儿童高性能产品、衣服及儿童耐用品等行业也有2%到3%的盈利增长空间。
出了对股市的影响外,同时也将影响到房地产行业,因为实行了30年的一孩化的生育政策,很多34岁或34岁以下的中国夫妇是双方共四位父母的唯一继承人,四位老人去世后,他们至少会多出两套房子,鉴于现在很多家庭对方地产的投资很多,多出的数目可能会更多。虽然现如今的房价尤其是诚实的房价很高,但是由于会产生过多的房屋供给,供给会大于需求,按照经济学的知识可以知道,这些过多的供给会导致房价的暴跌。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最终可以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同时,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享有世界工厂的美名,但是,这个名称是与我过的生产方式有关的,我国的生产方式的劳动力密集型,有着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很多国家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但是由于一孩化政策的影响,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这种优势正在逐步市区,但是,现在放宽二胎政策,这有利于放缓这种趋势。
(二)对家庭有利
放宽二胎政策对家庭以及子女都是有好处的。现在很多家庭大多都是一孩化的政策下只剩一个小孩,全家人宠爱一个小孩,娇生惯养的小孩从小就非常自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也习惯了在长辈的溺爱下成长,脱离家庭就失去了庇护,不适应社会,与社会脱节,会遇到种种不顺。如果有两个小孩一起成长,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大多都会养成懂得分享、关爱他人、孝敬长辈等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他们走向社会最基本的。同时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了兄弟姐妹,有了知心的小伙伴。
同时放宽二胎政策对于孩子和大人也有益处。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的社会,由于30年的计划生育,使得在次期间出生的孩子到成人后,就要抚养四个老人,压力繁重。但是放宽二胎以后,使得下一代抚养父母的单子就会轻多了,他们可以一起照顾父母,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一起商量,和自己最近亲密的人一起度过,不再感到孤单。
(三)对人口的影响
放宽二胎政策同时对于我国的老龄化起到一定的作用,近期来看,单独二胎政策不会影响到老龄人口绝对的数量,但是从长远来看,二胎政策可以缓解我过老龄人口的比例,据测算,单独两孩政策与现行生育政策相比,2030年老龄化水平将从24.1%降到23.8%;2050年从34.1%降到32.8%。
同时放宽二胎政策会导致婴儿潮的出现吗?我认为不会,例如,1985年山西翼城成为我国第一个特批的二胎试点地区,对于翼城这个农业生产县,在过去的28年来出生率低于全国水平,男女性别比也更趋合理,同时1987年批准的甘肃酒泉、辽宁长海、广东南海等11个县市和地区的试点在近20多年来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因此,这次放宽二胎政策,不会出现所谓的婴儿潮,同时我国的男女性别比也会得到改善。
三、总结
我国最近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从长远的来看,对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缓解下一代年轻人抚养老人的压力,对经济有刺激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出生率上升,有利于达到人口更替水平。(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金营,再认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1):35
[2]王桂新,少了老龄化:计划生育遗症,社会观察,2012(09):28
[3]毛雪颖,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探讨,两北人口,2006(3):59
生育问题也是一个新的问题,原来我们觉得人口增长太快,就搞计划生育,号召大家避孕节育,放慢人口增长。整个人口工作的思路就是这样。
但是随着生育率下降,问题颠倒过来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这跟计划生育毫无关系,它是整个社会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发生这个情况。
现在的低生育率,一个原因是结婚、生育年龄越来越晚,而生育年龄大,不孕的可能性也会上升。还有就是人生目标多了,过去女孩子的理想无非是结婚、生子、养孩子、当婆婆(或外婆),现在要读书、工作,想生也没有时间。人们的生育意愿在降低,而实际的生育情况比意愿还要低。
我们在江苏作过调查,在当地农村,也是一胎政策,但是假如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胎。现在好多农村的独生子女已经长大结婚,越来越多的夫妇可以生二胎,他们想生吗?会生吗?
我们调查了1.8万多人,其中4000多人符合二胎生育标准,但是生了两个孩子的不到一成。这个比例太小了,让人难以理解。他们也觉得生两个孩子好,但是很多妇女回答:“我想是想的,生是不生的。”21%的人说自己还会生二胎,但是3年之后我们再去调研,真正生二胎的只有6%。
当地人会说养不起。他们的生活水平比20年前总归是提高了,为什么以前养得起,现在反倒养不起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不是一个钱的问题,是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变了。过去孩子生下来,日后就是当农民,现在孩子要上学,“我要我的孩子上大学、研究生,出国……”农民口气都大得很,他们知道不这样的话孩子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
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可以多生孩子,但是他们觉得像汉族干部一样只生一个,是一种时尚的、先进的想法。
湖北宜昌的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是老少边穷地区,没有高速路,2004年前后经批准可以生二胎,城乡干部都可以,但是多年来生育率一直在下降,人口出生率很低。
当地老百姓的思想变化太大了。我们去之前都觉得那是很偏僻的地方,其实那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人们的思想一点也不偏僻。当地人看的电视、上的网站,跟我们没什么区别,信息并不闭塞。特别是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见多识广,人口流动带来观念的极大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特别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变化,我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
过去小农经济社会需要人手,需要劳动力,而且死亡率高,哪个家庭孩子多,哪个家庭富裕得快。20世纪80年代家庭承包制的时候,首先变成万元户的都是孩子多的家庭。现在,家庭不需要靠人多来创收了。
为什么人们不想生二胎了?甚至有些人一个都不想生了?因为他们觉得人生不是为了生孩子,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随着改革开放,什么事情都在多元化,怎么能在生育问题上一刀切呢?这是不可能的。一些人还是觉得,假如说生育没有政策限制,人们肯定都使劲生。但实际上人们对生育的想法“弱化而多元”。现在很少有人说一定要生很多孩子。看看欧洲社会,也有生很多孩子的家庭,但是整个社会生育水平还是低的。
新生育观是否太功利了
人们在生活、工作、经济上的压力,说到底还是有了其他的追求。工作上别人做得好,自己也不能差。人们想法的多元是整个社会经济变化造成的。长期以来,一代一代养儿防老。现在孩子不仅生得少了,而且跑掉了,农村的人口到城里来了。农村的老龄化比城市要严重得多。农民没有工资,没有收入,老年人生病就会很艰难。城市化大规模发生,“养儿防老”的观念自然瓦解了。
现在这代人的新提法是“不当孩奴”,自己挣钱,将来养自己,还可以买保险,不一定非要靠孩子。与其等着孩子养,不如没有孩子,个人发展得更快一些。
一些人还担心二胎政策放开,觉得将来孩子多起来,教育、医疗的资源不是更紧张了吗?这是年轻人的想法,觉得最好自己的竞争者越少越好。但是却又不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将来有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
一个低生育的社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正在慢慢体会。现在已面临民工荒,将来也还会荒――20年前生的孩子少,20年后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呼唤年轻人站出来承担生养责任,意识到现在的政策调整是他们的福祉所在,为他们创造纳税人,为他们创造劳动力。
现在人生观不一样了,学历比孩子重要,职称比孩子重要,拿个世界冠军比什么都重要。社会发展,人们的人生目标在增多,生育已经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至于对不对,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直接的影响就是人生不再是一条路,而是有了很多路。
我们认识了这个现状之后,起码不要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了。我们之前看到强制人流的新闻,但是有这个必要吗?他们觉得这个孩子不能生下来,要不然是危害国家的人口安全,但是到底这样的行为对国家的人口是正作用还是副作用?
生养孩子是投资,也许没错,但是,有的投资是功利性的,比如养儿防老,还有一种是精神性的,不是为了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物质回报,而是满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欢乐。
新课程提到,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担负起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引导的工作。因此,理想的课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例1:“鸟类”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欣赏一个片段――动画片《诺诺森林》
诺诺为了飞行做了很多尝试,可谓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诺诺为什么飞不起来?飞行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来做以下活动:
1.用相等的力气分别扔一张纸和面积相等的纸叠成的飞机。
2.用不同的力气扔同一个纸飞机。
3.用相同大小的力扔一纸飞机和一形态大小相同的木制飞机。
想一想:飞行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参与活动、讨论、思考)
……
师:就鸟类而言,其结构适行,其体内生理特征对飞行也有很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鸟类的消化呼吸系统以及整个生理循环系统,同样有研究价值。接下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拿出你们自己的探讨方案。
这种上课风格,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环节中认真组织、 积极参与、巧妙引导的新课改要求,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二、关注学生需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倘若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感情和意识得到指点,并对其精神诉求有所共鸣,那么教学将会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学生之所以会主动学习,究其原因是对知识的自我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自我需要。
课例2:“人口的增长与控制”教学片段。
问卷调查与结果
同学们,关于“人口增长和控制”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请在感兴趣的话题后做标记。
就目前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话题,还有什么东西值得考虑和讨论的?
……
师:从问卷调查中,教师发现同学们对“两会”期间代表提出的“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生二胎”情有独钟,请问你们的想法如何?下面我们来一个小小的辩论赛,支持这一观点的同学请你说出支持的理由,反对这一观点的同学请你说出反对的理由。
生1:我支持“允许生二胎”。我的理由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太孤独了,如果允许生二胎的话,家庭会更温馨。
生2:我也支持“允许生二胎”。我的理由是:如果有两个子女,对于赡养老人有很大的好处。
生3:我反对“允许生二胎”。我的理由是:中国人口已经很多,生二胎会对国家造成更大的负担,资源耗费会更多,同样,对家庭来讲,经济上的负担会更重。
……
三、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理想的初中生物课堂,师生应该积极互动,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个人素质的提高、精神的感悟,甚至良好的人生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因此,学生必须真正参与这个过程,才能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渐渐获得理解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 、激发想像、启动思维,这样才是理想课堂。
课例3:“学做小医生”的教学片段
师:播放一段“车祸”的视频,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一下,对外伤出血应怎样处理?(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们认为,应该观察一下伤口是否严重,如不严重可以先给他包扎,严重的话就应该送医院。
生2:我们认为,如果伤口严重,要先进行初步包扎,然后再送往医院。
生3:我们认为必须先弄清是哪种血管出血,再有针对性地处理,为抢救赢得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陈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 石一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王凌(副主任医师) 王筱媛
专家简介
陈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产前诊断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委员。擅长产科危重症急救、优生咨询、产前诊断、孕期心理保健、高危妊娠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上午(特需),周三、周五上午(VIP)
石一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院长及浙江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先后获部省级和厅级科技成果奖50余项,2012年获首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擅长妇科肿瘤、妇科疑难杂症、不孕不育等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王凌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反复自然流产、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症、月经失调及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等。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医生手记
王凌 王筱媛
几年前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我应邀去一家世界500强公司进行常见妇科疾病及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科普讲座。有一位女高管听得分外认真,讲座结束后特意留下来向我咨询。“王医生,我想要个孩子。”她开门见山,“我今年42岁,30出头生过一个,最近几年一直想再要一个。”她尝试备孕一两年了,其间有过一次生化妊娠(发现怀孕后很快月经来潮,类似于月经推迟了几天),还有一次胎停(出现胎心搏动后一段时间又停止搏动)。“这一年多来,我注意饮食,吃中药调理,排卵期同房,要么怀不上,好不容易怀上了,还是生化妊娠;终于有胎心了,又胎停了,对胚胎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染色体有问题。医生,您说我还有希望吗?”
她尚未到绝经期,卵巢还有排卵,怀孕的希望肯定是有的,但40出头和20多岁女子的卵巢功能不可同日而语。她虽然每月进行卵泡监测,发现有排卵、卵泡形态正常,但质量好坏不得而知,上次的胎停就是因为“种子”质量不好。她追问:“难道我就真的没有办法改善卵巢功能了吗?”
一般地说,卵巢开始衰退之后,功能下降是绝对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延缓这个过程。我建议她服用维生素E、DHEA(脱氢表雄酮)、辅酶Q10和滋肾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等,改善卵巢功能,同时配合卵泡监测,指导怀孕。5个月后,她再次怀孕了,并成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大龄女性 卵子数量和质量下降
王凌 王筱媛
全面开放“二孩”后,“高龄准妈妈”将会越来越多。35岁以上的女性,在考虑生二胎时,还是要多一点谨慎。
女性生育能力在青春期开始逐渐完善,性成熟时较好,25岁时达到最佳,之后有轻微下降。40岁以后,卵巢功能呈断崖式下降(折棍式效应)。中国女性平均绝经时间大概是50岁(48.72±3.51岁),一般在48~50岁会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盗汗、精神不稳定。在此之前,卵巢有排卵,有怀孕可能,但随着年龄增加,卵巢功能会衰退,卵子质量会降低,生育健康宝宝的可能性也会大幅降低。
从临床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孕、自然流产发生率逐年上升,胚胎发生染色体异常、孩子发生先天异常等的概率也会增加。有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发生非整倍体(染色体多一条或少一条)的概率显著增加,20~34岁、35~39岁和 40~47岁3组患者的胚胎非整倍体率分别为4%、9.4%、37.2%;高龄产妇所生孩子发生先天愚型和危及生命的先天异常的概率,是非高龄产妇所生孩子的8倍。尤其是先天愚型,这种孩子生下来个头矮小、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50%有先天性心脏病,易患呼吸道感染,存活率低,将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负担。一般地说,孕妇25~29岁时,胎儿先天愚型的发生率为1/1500,超过35岁达到1/250,超过40岁后高达 1/100甚至l/50。
高龄怀孕 母胎风险均增加
陈焱
年龄越大,妊娠、分娩时的风险越高,胎儿发生异常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首先,35岁以上女性,盆腔已经基本固定,关节韧带逐渐变硬,不易扩张,子宫收缩力和阴道伸张力也较差,这些均会导致分娩时间延长、难产机会增加,甚至产后出血。高龄孕妇行剖宫产、钳产等助产的比例比非高龄产妇高20%以上。
其次,高龄孕妇还容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尤其是妊娠高血压,会造成孕妇出现肝脏肿大、眼底出血、肝功能异常等,严重时会导致子痫发作,危及孕妇生命。
此外,妊娠并发症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非常不利,有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胎儿畸形,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也会增加。
高龄生二胎 孕前、产前筛查很重要
陈焱
基于上述因素,从优生优育以及健康安全的角度,高龄孕妇生育二胎,孕前、产前筛查更重要。
首先,应在计划怀孕前3个月甚至更早,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咨询和评估。经评估后可以生育二胎的女性,最好在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口服叶酸片,每天0.4毫克。同时,应努力改善工作环境,调适工作压力,避开所有可能有危害的污染物质,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地起居作息,缓和情绪反应,注意均衡营养。
高龄孕妇成功怀孕后,要保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妊娠并发症并积极治疗。为排除胎儿畸形及先天愚型,高龄孕妇应在中孕期接受产前筛查和诊断,即B超胎儿结构筛查和胎儿染色体检查。
专家呼吁
女同胞们 请把握最佳年育年龄
石一复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或月经初潮年龄加上15年,过早或过迟均弊多利少,最好不要超过35岁。在最佳生育年龄生育,对女性身心健康、胎儿发育、减少不孕及孕产异常等均有好处,还有助于老来享受天伦之乐,促进家庭和谐。
我决定和小铁好好谈谈。我还没有开口,他就说:“我考试是看心情的,心情不好,我就懒得动脑筋。”
我们就从心情开始谈起。小铁告诉我:“其实,我现在很不想成为哥哥。”
当我询问原因时,他说:“因为陈磊他妈给他生了个小妹妹。陈磊的爸爸妈妈要照看网店,整天都让他带妹妹。他总是推个婴儿车跟我们去玩,烦都烦死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小铁现在的想法改变了。
小铁跟我讲了很多理由:姥姥告诉他,妈妈倘若生个弟弟,将来家产要分给弟弟一半;奶奶告诉他,二胎生出来跟姥姥家姓,亲兄弟两个姓,将来是不会亲的;当他想要苹果5s手机时,爸爸以经济负担重为由给他买了降价的苹果4s……
我这才知道,周围有这么多人给他灌输了错误的“弟兄姊妹观”,而我却忽略了将正确的观念告诉他。
为了解开小铁的心结,我寒假里做了不少工作。我带他去一些生了二胎的朋友家玩,让他体验那种手足情深的感觉。我闺蜜生了两个孩子,女儿9岁,儿子3岁。当我们去拜访的时候,她的女儿跟我们讲弟弟的笑话:“我弟弟早上说他做梦梦到自己在动物园。我说我也梦到动物园了……于是,我弟弟很认真地说,‘我们一起再做一个梦,去迪士尼乐园玩好不好?’……”
我故意问小姑娘:“有了弟弟之后,你的生活有没有太大改变?”
小姑娘想了想说:“他玩他的,我玩我的,他这种小屁孩能改变我什么呢?”我又问她有了弟弟的好处。她说:“以前我妈老是盯着我练琴,现在好了,她对我管得没那么紧了。”
小铁和这个小女孩玩了一阵子,回家的路上他告诉我,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出现他同学陈磊家的那种情况。我告诉他,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抚养孩子的责任仍然在大人身上。他不用提前成为小大人,更不用为这个孩子牺牲太多的东西。
“至于财产,这是你奶奶这一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你的能力。你长大后赚的钱肯定比我们多,我们的你未必看得上。再说,即使是有人和你分享,也未必是坏事。好东西总是越分享越多的……”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还带他去本市最大的医院做了一周的志愿者。
在肿瘤科的病房里,儿子看到很多痛苦寂寞的老人。我告诉他,这些老人的儿女们不是不想来看他们,而是工作太忙。有一个老人的6个子女轮班来照顾她,这位老人就比较开心。我借此告诉儿子:“多一个弟弟或妹妹,你将来的负担会减轻一半,我们老了也会多一个人照顾。”
儿子渐渐对我生二胎的决定改变了态度。
接着我又从比较积极的角度来引导他:“你很快就要做哥哥了,你觉得自己相应地该有哪些改变?如果将来弟弟或妹妹以你为榜样,你觉得自己够不够‘好哥哥’的标准?”
春节的时候,我们一起看电影版的《爸爸去哪儿》。电影里面的石头哥哥和天天哥哥在对待弟弟妹妹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针对这个话题,我和儿子聊了好几次。“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对待弟弟妹妹?”“你认为这两个哥哥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这个讨论对儿子很有帮助。我还建议他更多地承担一些家务,比如饭后擦桌子、出门前带走家里的垃圾、定时卖旧报纸等。我还激将他:“将来弟弟或妹妹出生了,你要送给弟弟或妹妹什么礼物?最好是你自己赚钱买的礼物哦!”
当我真的怀孕后,儿子表现得很好,不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积极地帮助爸爸收拾婴儿房,还攒了些零花钱要给未来的弟弟或妹妹买奶瓶。我觉得儿子因为要当哥哥,变得更加“男子汉”了。
在学业上,他也变得很自觉。当他心绪平稳的时候,成绩自然而然地回到了以前的状态。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告诉家里的所有人,不要再给小铁灌输错误观念,积极地配合我,让我家的二胎计划促进小铁的成长,而不是成为他的负担。我相信,等我的第二个宝宝出生的时候,我的小铁会更加让我省心,也会更加优秀。
这件事让我领悟到以下几点,第一,家人们切忌把对生二胎的疑问和顾虑传递给孩子。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他们会把这些负面的想法无限放大,进而影响学业甚至身心健康。
“看,你们有机会生二胎了,政策出来了,一方是独生子女也可以要第二胎!”她指着报纸说。
老爸接过报纸,迅速地浏览了奶奶指的那则新闻,淡淡地说:“嗨,如今养个孩子成本多高呀,我们是没精力的。”
“什么成本高?各有各的养法。”奶奶反驳说,“楼下开面馆的小两口生了一串,我看养的也蛮好。你们现在还年轻,能生就再……”
“行了,妈,”老爸打断奶奶的话,“这事以后再说,我和丫丫正学习呢,您别打搅我们,啊?”
“好好好,学习要紧,学习是大事。”奶奶喜滋滋地走出书房带上门。
奶奶的脸上阳光灿烂,我的心里却是愁云惨淡――我讨厌有个弟弟或妹妹!
2
我有个云云表姐,比我大三岁,是奶奶的侄孙女。听老爸说,她从一岁多起,每年的夏天、冬天就被奶奶从农村接到我们家消暑避寒。
我很喜欢云云姐姐,因为从我记事起,她每到寒暑假就会过来陪我玩儿。
到我8岁那年冬天,我记得快期末考试了,奶奶喜滋滋地说,云云姐姐有了个小弟弟了!那时,我还没意识到她家多个小弟弟意味着什么。
寒假都开始一个星期了,她怎么还没来我家呢?我去问奶奶,奶奶说:“她不能来,她要在家帮忙带弟弟呀!”
啊?有了弟弟就不陪我玩了?我的心里酸酸的――都是因为多出了那个小屁孩儿!
小屁孩儿满月那天,奶奶带着我们全家去贺喜。我本不想去,我对他才没有兴趣呢,但我想云云姐姐了,最后还是去了。
她家到了不少亲戚,都围着摇篮看睡在里面的小屁孩,评论他的眼睛像谁,鼻子像谁……切,有什么好看的?不像他爸就像他妈呗,否则不就是垃圾堆里扒出来的了!
云云姐姐正和她奶奶忙着晾晒小屁孩的衣服、尿布,屋外的铁丝上挂得跟万国旗似的。
“你去我屋里等我,外面风大,我晾完东西就来!”云云姐姐对我说。
她对我还是和从前一样亲热,我放心了。
我坐在她的房间等她,过了一会儿,她搓着红通通的手进来了。
“云云姐姐,你的手都冻红了。”我心疼地说。
“嗯,没事。”她用嘴对着双手呵气,说,“你冷吧?我去灌个热水袋来。”
她出去了,再进房间时抱了个热水袋。
“喏,给你焐手。”她把热水袋递给我。
“你焐,我不冷,我一直戴着手套。”我把热水袋推给她。
“那,一起焐。”她说。
于是她用双手托着热水袋,我用双手盖着热水袋,两人一起焐着。
“云云姐姐,你愿意要小……小弟弟?”我本想说“小屁孩儿”的,临时改口了。
“他们要生呀,我能怎么办。”她说,“我们农村,头胎是丫头的允许生第二胎,不像你们城里……你是不用担心的。”
她说完,盯着手里的热水袋发呆,不知在想什么。
过了一会儿,她幽幽地说:“前天是我生日,家里没一个人记得,都在忙弟弟做满月的事,唉。”
听了这话我的心里更替她难受了,“所以,你没收到礼物也没有生日蛋糕?”
“不,我们农村不兴那些,就是早晨吃碗长寿面。我以前过生日就有长寿面吃,但这次他们都忘了,到今天都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已经过了。”
啊?早知道我就该带份礼物来送给她的。可怜的云云姐姐!
中午吃饭时,大家围坐着边吃边闲聊,不知谁说:“云云,这下你就不值钱了,多了个弟弟哟!”
“是呀,有个弟弟你就掉价了。”
“不要紧,你还是划得来,你享了11年的福呢,别人家都是丫头一满5岁就赶快要第二个了。”
“像她这么大更好帮着带小的呀。”
……
如果我是云云姐姐,我肯定会哭着逃离饭桌,但她没有,她面无表情地夹菜,就像没有听到耳边的话一样。
“云云,别听她们的,”我奶奶笑着拍拍云云姐姐的肩安慰她,“这些奶奶、姑伯们都在逗你玩,不会那样的。”
“我晓得。”云云姐姐笑了笑回答。我觉得她的笑容很勉强。
后来,我和云云姐姐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偶尔逢年过节能见见,但她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我家长住了。
后来我听说,云云姐姐的成绩不断下滑,亲戚们谈论此事时轻描淡写地说:“唉,读不进去就算了吧,不如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
可我分明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和云云姐姐去吃自助餐,云云姐姐跟我说:“将来我读了大学在城里找了工作,我一定再来这儿吃,还带你来。”
谁说她不想读书?她也想念大学呀!为什么她爸妈只抱怨她成绩不好却不找老师帮她补课呢?
奶奶说:“她家就靠她爸打工养活一家五口,吃饭都不容易,哪有钱找老师补课?”
“既然这样,干嘛还要再生个弟弟呢,多养个孩子不是更费钱吗?”我生气地说。
“你懂什么呀。有两个孩子当然比一个强。你看,你爸爸和姑姑有事就可以共同商量解决,你妈妈是独生子女,就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帮忙。”
奶奶的话并没让我服气:没有兄弟姐妹帮忙可以有朋友帮忙吧,多个孩子就一定帮得上忙吗?
现在我11岁了,正像云云姐姐当年添弟弟的那个年龄,天哪,我可不希望我像她那么悲催。
3
傍晚,妈妈下班回来,奶奶又说起了“可以生二胎”的消息。
“嗯,我们同事也在议论这事儿。看来,准备要二胎的越来越多了。”妈妈说,“丫,如果有机会,你愿意要个弟弟还是妹妹?”妈妈笑着问我。
“都不要!我讨厌要弟弟或妹妹!”我生气地回答。
“为什么?”
“不为什么,就是不要!”
“是因为怕多个孩子分走你的爱?你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太自私了。”妈妈说。
我的心里本来就因为这个消息堵得慌,现在妈妈这么一说,我更烦了:我觉得妈妈好像说中了我的心思,但我不觉得自己自私,难道不愿意要弟弟或妹妹就是自私吗?
“我不自私!你们才自私!”我一下就愤怒了,“你们为什么想要生二胎?是不是我越不情愿的事你们越是要做?做家长的怎么就非要跟孩子对着干呢!”我激动地嚷嚷。
妈妈看着我,垮下脸,很不高兴地说:“瞧你说话的态度,越来越没礼貌!你有什么资格嚷嚷?我们生不生二胎你没有发言权,因为既不要你出钱也不要你出力!我想要第二胎的最大原因就是:我没把你教育好!你现在才11岁脾气就大得不得了,和长辈顶嘴,喜欢狡辩,这都是我对你教育的失误,我愿意在第二个孩子身上得到改进!将来我们老了靠你靠不住还可以指望另一个孩子!”
妈妈的话我无力反驳,我的眼泪“唰”地流下来,我请求说:“不要,我不要……你就好好教育我,我改,我再不耍脾气不顶嘴了,可不可以……以后我一狡辩你就提醒我,我就改……我靠得住,我好好学习,你们老了我可以靠得住……”
老爸过来打圆场,说:“别听,她吓唬你呢,我们家养你都够费神了,哪还敢再要一个。”
我看着老爸,觉得他说得不够真诚;再看老妈,她气鼓鼓的样子好像真是要生二胎气我的架势,我更难过了。
“呜――呜――你,你肯定是骗我,你们,你们肯定想再要个小孩,呜――你们真讨厌。”我边哭边说。
我期待他们能在我的眼泪中向我保证,坚决不生二胎。
“这事不该你操心,快别哭了。”老爸企图敷衍我。
“不要!我不要!”他没向我保证,我哭得更厉害了。
“这孩子真是被惯坏了,尽钻牛角尖!”奶奶不高兴地说,“哭得人心烦!这是你管的事吗?这事用你操心吗?”
我生气地逃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大人都是一伙的,他们根本不理解我!
晚上,我偷偷把那份报纸拿进房间,将那则折磨人的新闻仔细阅读了一番,内容确实是“单独二胎”政策已确定放开。为什么不等妈妈50岁时政策再放开呀,那样她就不能再生二胎了,我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
4
第二天到学校,我突然想起同学洋洋和希希都有弟弟,洋洋的弟弟比她小6岁,希希的弟弟比她小2岁,只是她们很少谈起他们罢了。我还是决定找机会向她俩探询一下。
课间大家玩到一起时,我挑起了话题,“你们说有弟弟或妹妹好吗?――不是表弟表妹,亲弟弟妹妹。”
洋洋撇撇嘴,“好什么好,大的什么事都得让着小的。爸妈忙时你还得负责照顾他,跟条尾巴似的。自从有了弟弟,我的压岁钱都减半了……”
“我就一直想要个弟弟或者妹妹,跟个活玩具似的,多有意思!”优优兴奋地插嘴道,“而且家里多个孩子,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我就自由多了。你看洋洋不就是先例嘛。”
洋洋点点头,“这是唯一的好处。”
因为洋洋的弟弟要学跆拳道和乒乓球,洋洋先前除了钢琴课、舞蹈课还有奥数、写作和英语课,她妈妈虽然不用上班,但一到双休开着车接送两个孩子进各个培训班还是应接不暇,于是,洋洋顺水推舟地停掉了舞蹈课,钢琴课也从每周三节减到了每周一节。
“我想,等我弟弟也开始补习英语和奥数时,没准我可以再减点什么课。”洋洋憧憬着说。
“你别想,”希希马上现身说法,“你没见我和我弟弟都在同一培训机构上语数外的课吗?”
确实,希希和她弟弟算是如影随形――平日在同一学校上课,休息日在同一培训机构补习,姐弟俩上学放学都是结伴而行,根本不用家长接送,每次我妈看了都感慨万千,“这两个孩子一起养多省心呀,独立性也强。”
“你觉得有弟弟好吗?”我问希希。
“还行吧。他很有男子汉气概,每天挤车时他都走我前面帮我开路。”希希自豪地说。
希希的弟弟是个大块头男孩儿,比他的同学高出大半个头,很壮实的样子,看着一点儿也不像三年级的小孩。
“我爸妈说了,”希希说,“越往后弟弟越可以保护我。洋洋,你别烦你弟弟,等他长大了就可以保护你了。”希希安慰洋洋。
“切,我等他保护我?算了,他不烦我就不错了,我还是自己保护自己吧。”洋洋不屑地说。
“我就不这么想。”优优继续强调她的心愿,“不论弟弟或妹妹我都愿意,我愿意陪玩,我愿意保护他(她),我觉得家里多个孩子我就不孤单了。”
“你母性泛滥吧。”洋洋笑说。
我们几个人笑作一团。
不管她们几个怎么看,反正我还是不愿意家里再多个孩子。
5
暑假前,妈妈就和姨妈、小姨们(妈妈的朋友我通通喊姨妈、小姨)商量好了:这次暑假旅游的地点是厦门。
我很兴奋,这几年暑假我们都约着一起旅游,我们几个孩子在一块儿玩得可好了,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说笑,甭提多热闹。
网上的旅游攻略打印出来了,酒店订好了,机票也订好了……我就盼着出发的日子快点到来。每次出游,我觉得出发前去超市买零食,在家收拾行李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离出发还有二十天时,外公被汽车挂倒在地,腰椎骨裂住院了!
我家忙成了一锅粥:妈妈请假在家买菜做饭送饭,外婆和护工在医院照看外公;妈妈怕外婆吃不消,隔一天就换外婆回来休息,她在医院顶替外婆,那么老爸就负责买菜做饭送饭。
我每天都去医院看外公,他躺在病床上动也不能动,很可怜。
隔壁病床也是个爷爷,有一天他的女儿和妈妈聊天时说:“唉,你太不容易了,每天就是你们一家人忙出忙进,多累呀。你看我家兄妹三人,三家人一起‘抬着做’,轮流照顾老爷子,就轻松多了,可以换把手呀。”
老妈精疲力竭地点点头,“是的,现在觉得有个兄弟姐妹真好。”
“你说像她们再长大了,”阿姨指着我说,“像我们孩子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将来两口子要照顾至少四个老人,怎么办哟,工作忙,压力大,想着都着急。”
“唉,进养老院呗我们。”妈妈无奈地说。
“养老院?养老院有自己的子女照顾得仔细?唉,可惜我和我老公都不是独生子女,根本没机会再生一个,否则我肯定再要一个,这样我儿子多一个伴儿,将来他的负担也轻些……”
正说着,姨妈小姨来看外公了,妈妈连忙起身招呼她们,外公一个劲地说她们太客气了,这么热的天还往医院跑。
姨妈小姨陪外公聊了聊天,说了些安慰的话,又安慰了妈妈一番,就起身告辞。
妈妈送她们出去,说:“这次旅游我就不能去了,订的票……”
“啊?不去了?怎么不能去?外公几时出院?”我急了。
“丫丫,伤筋动骨一百天,即使你外公出院了还得躺家里休养,需要人照顾的。”姨妈替妈妈解释。
“可是,妈妈,去年暑假外婆住院我们也出去旅游了呀?”姨妈的女儿瑶瑶替我帮腔说。
“那是因为你的舅舅在帮忙照顾呀。你周小姨(瑶瑶管我妈叫周小姨)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帮忙的。”
“哦。”瑶瑶失望地看了看我,轻轻叹了口气。
“要不,丫丫,”小姨说,“你妈在家照顾外公,你跟我们去玩吧。”
“好哇,好哇。”瑶瑶欢呼说,“你妈不能去,你去!”
啊?妈妈不去,我自己跟着姨妈小姨去?不行,我不愿意。
我闷闷不乐地摇摇头,说:“算了,我不去了。”
6
送走了姨妈小姨她们,外公知道了此事,抱歉地说:“丫丫,都是我不好,害得你不能出去旅游了,都怪外公。”
我摇摇头说:“没事,外公,我明年再去。”
其实,我的心里很失望,我是多想像往年一样,和她们一起去呀,可是,今年不行了。我觉得心里酸酸的,有热热的液体直往眼眶冲,不行,千万不能哭,否则外公会难过的,他也不希望这样啊,我拼命把眼泪压回去。
我突然就想,将来我长大了,如果爸爸妈妈谁生病住院,我也得像妈妈一样里里外外地忙碌吧,也会忙得焦头烂额吧。如果我有孩子碰到和我类似的经历,她会不会也像我现在一样想:为什么我没有舅舅或小姨呢?如果有,他们就可以帮妈妈一把,也就帮了我一把呀……
我又想到了那个折磨我的消息,心里有一点点动摇了:如此看来,再生一个也未必是坏事?
这篇文章刊发后在读者中引发了诸多议论。一位读者表示:“一个本科毕业的医生到乡镇卫生院的确有点大材小用,再加上对乡镇卫生院的药物控制使得他们根本发挥不出所学的本领。”还有读者说:“现在医学生毕业后很少去当医生,谁还会去学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大多数是在医院的急诊科,收入少,风险高,还受气。”
目前,除北上广等大城市外,其他地区的社区全科医生学历偏低,行医资历也有限,很多人都得不到病患者的认可。有读者对此评论说:“把护工都变成博士又能如何,只要能治好病人的病,不乱收红包、乱配药,哪怕是赤脚医生,我都觉得他是好医生。”
而对于全科医生工资偏低这个问题,工资除了政府补贴外,因为挂号费、诊断费都很便宜,所以几乎再无进项。有读者反问:“请问您愿意为了这个专业的医师付出应有的诊疗费用么?据说西方有的国家全科医生的诊疗费在200~500美元左右。
(《全科医生之困》 记者:吕爽 2013年第37期)
养老问题解决了,还想生二胎吗
一位亲戚一直在农村做泥水匠,每年有五万元左右的收入。三年前因为超生,罚了二十万元,这笔钱他一直在还。但孩子刚生下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时村里引进了一个大项目,土地被征用了,一家人全部参加了社会保险,每年企业还给村民三千元的补助款。他算了笔账,等到他退休,每月至少可以拿到三千元以上的退休金。
他对我说,本来他“超生”是为了养老,但现在夫妻俩的养老问题已经解决了,“超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农村社会保险早一年解决,他肯定不会“超生”,也不用支付那二十万元的“罚款”。“但家里添了丁,也是好事。”
末了,他又对我说,他看了“中央三中全会的新闻”,说是将来可以生二胎了。照他来看,现在养育一个孩子要花很大的人力、财力,农民现在大都可以参加社保,不必要“养儿防老”。要是早几年出台这个政策,很多人愿意生二胎,现在如果有这个政策,我看更多的人不愿意再生二胎。
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这也许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国家政策的真实解读。
流沙(浙江)
花圈上的浪费
近来参加某领导的葬礼,各单位个人送来大小花圈数百个,灵堂里无处堆放;送葬路上,举花圈的队伍排成了长龙。
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光买这些花圈的钱,估计不下2万元,但它们最终都化作了灰烬。而在办丧事的殡仪馆有出租、回收花圈的业务,费用比买花圈要便宜很多,但也许是碍于面子,或是为了讲排场,送花圈的人和家属都没有选择租用花圈。而殡仪馆负责人为了多赚钱,也没有进一步做工作,导致花圈泛滥成灾。
白白烧掉的花圈,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毁坏资源,污染环境,更不利于移风易俗。作为丧事主管部门的殡仪馆,在推广出租与回收花圈、建设“两型社会”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蒋平(湖南)
村小新生有点“小”
我在一所小学任教,十几年来一直教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虽说所在班级多次在全乡抽考中名列前茅,但心里并不怎么喜欢教一年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村里很多家长都把不足龄的也塞到一年级来了。
就说这一学期吧,刚开学,有家长甚至把不到5周岁的孩子都送来了。有些孩子太小可能连笔都不会握,家长却说没关系,能认得几个字就行,哄哄孩子就行,反正早就准备第二年留级的。
又不想孩子学什么,又要送孩子来上学,孩子没人管,可以去幼儿园啊!有些家长说实话了,上幼儿园费用贵,同样哄哄孩子,幼儿园一学期得掏好几百块钱,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基本不花钱。
小学校长也乐见其成,经费是按学生人数拨付的,学生越多,经费自然水涨船高,相对而言学校开支并不成比例增加,学校资金结余也就多了。一百多人的特大班,就出现了。
按规定,是不允许有特大班的,更何况是一百多孩子的特大班。但这些规定在乡村小学好像没啥用,一般情况下,孩子差几个月甚至半岁多,学校也都收了。至于这样做对孩子是否不利,家长们则理直气壮地说,幼儿园大班或者学前班教的就是一年级课程,只不过要求不像一年级那么严格。而老师们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超前生”的学习都存在困难,不仅不利孩子成长,还要影响班级成绩,这就关系到教师的量化考核积分和绩效工资,甚至晋升职称。而且这些孩子的年龄过小,课间经常出现磕磕绊绊的事情,不是自己摔倒了,就是撞在哪儿流血了。老师们整天提心吊胆的。
身在乡村小学,确实有点无奈,招生硬标准是有,但要遵照执行肯定会遇到乡邻的严重抵触。我想, 这些过小的学生一个劲儿往一年级挤,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跟“钞票”大有关系。政府有关部门能不能给农村幼儿入园予以经济补助,帮助农村家长转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教育部门也有必要组织各学校负责人进行谈话,严控过小年龄孩子进入小学,并与幼童家长们进行沟通,让大家都负起责任来,认识到如此“超前”入学,对孩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
马军(河南)
公共服务热线多而乱
近日在饭店就餐后,因店方不能给开发票的事发生点争执。我们就拨打了消费者服务热线,但热线的那一头说,这事归税务部门管,并给了税务部门的热线号码,我们又拨通税务热线,税务热线的人员这事还是归工商部门管。工商部门又建议我们打“政务热线”……最后,我们的电话又回第一个热线,消费者热线主管部门—消费者协会处理。真是得不偿失,花了打电话的时间和费用,绕了一大圈子,又回到出发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