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8 11:19: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篇1

生物多样性系指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地球物种的丰富和均匀程度[1],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所有生物的多样化程度,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复全体,包括种内、种间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马克平认为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多样性[2]。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重要概念,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其中,研究较多、意义重大的主要有4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本文从上述4个层次上综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了生物多样性在园林、农业及道路上的应用。

1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一种群内和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也称为基因多样性。目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染色体和DNA多态性的测定上[4-7]。如,李丽等采用RAPD标记,对26份贵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8];谢喜平等为了从DNA分子水平揭示福建黄兔群体遗传多态性,选项择16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40只福建黄兔的遗传变异及多态性[9];邓洪平等研究了九叶青花椒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分子鉴定[10];曹喆等利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研究了扁蓿豆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11]。另外,胡志昂对中国动植物遗传多样性进行了专门论述[12]。

1.2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物种多样性[13,14]的研究内容有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种群生存力分析,物种的濒危状况、灭绝原因、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等。物种多样性编目是一项艰巨而又亟待加强的课题,是了解物种多样性现状及物种特有程度的根本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的许多学者通过对各地区、大规模生物资源的综合考察,陆续出版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生物资源专著,如动物志、植物志、孢子植物志和各种经济生物志,为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编目奠定了基础。如牛丽丽,杨晓晖对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群丛分布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15];林琴琴,李宝银对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分析[16];王斌等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5个不同生境对昆虫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昆虫多样性与其生境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密切相关[17]。

1.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

生态系统多样性[18,19]包括生物圈内生态过程和栖息地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它既存在于各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某一个生态系统之内,其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变化机制,生态系统的调查、编目和动态监测等。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群落的组成(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非生物物质的质量及分布、生存环境等组成。王韧在简述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时,提出保护与抚育改造等措施,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与水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社会经济效用的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太姥山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20]。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沼泽37类、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流石滩植被17类,共计599类[21]。

1.4 景观多样性的研究

景观多样性[22]是近些年由生态学和地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研究内容。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功能和时间等方面的变化,在景观水平上生物多样化的表征。目前,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4个主要层次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较为深入,而景观多样性近年来刚受到重视,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孙永萍等在对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探析中发现,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较轻,而经济林和农田的人为干扰十分强烈[23];吴丽娟等在调查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时得到景观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沿城市梯度——人为干扰强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4];王伯荪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把海南岛划分为东部潮湿森林景观、西部半干旱森林景观、中南部山地森林景观、热带常绿针叶林景观、热带竹林景观和热带人工林景观6个森林景观区[25];白云芳等在调查洪河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时,发现恢复保护区周边一定面积的湿地,维持保护区与周边区域适当的景观连续性,恢复保护区基本水文条件是维护保护区自然保护效益的有效途径[26]。另外,莫申国在分析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结果:为秦岭各植被型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27]。

2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应用

2.1 生物多样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绿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观赏和游憩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再现自然的阶段。城市园林的外部形式不仅要符合美学原则,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优化群落生态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美结合,提高绿地质量和效应[28]。如园林植物上,不同的植物往往在干、枝、叶、花、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在园林植物配置中,通过不同植物的搭配,表现出植物的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营造出一种“梅红李白,桃粉菊黄”的色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觉景观[29]。程莉等认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园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可以为人类提供各项的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30]。李辉解认为通过构建生物多样性,可以完善园林植物自然保护,同时可以建立协调有序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31]。

2.2 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病虫害危害越来越来频繁,越来越严重。从生态学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植物群落丧失了自我调控能力和抑制病害虫的能力,因此,只有提高或增加生物多样性,才能提高群落的防虫抗病能力[32]。时新瑞通过牡丹江丘陵半山区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大豆蚜虫的试验中发现,以马铃薯与大豆间作防治大豆蚜虫的效果最好,说明利用生物多样性可以很好的防治大豆蚜虫[33]。许承华等通过国营泰州林场内生物多样性不同的3种林分中桑天牛危害程度的对比,发现生物多样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桑天牛的危害问题[34]。高东认为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控制有害生物,而且这也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35]。

此外,通过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可使丰富的农业物种资源,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优良品种遗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种资源的保障。这种在生产中保护物种资源的方式比在低温冷库中保存物种资源的方式所需花费少得多,而且保存的数量大、更具现实意义。

2.3 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养护中的应用

公路路域植被进入养护期以后,管护的经费开始减少,而植物演化刚刚开始,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管护方式,势必造成植物群落的逆向演替,使其有可能再次回到状态,因此,需要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对现有的群落进行改造,使其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稳定、防护效果突出的植物群落[36]。

3 结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全面阐述了目前国内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并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在园林,农业及道路方面的应用,并根据我国实比分加以合理的运用,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生物学杂志,1988(5)

2 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

3 常呈,廉振民.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

4 Stambuk A, Surt M, Satovic Z, et al. Gene flow vs. pollution pressure: Genetic diversity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in eastern Adriatic. Aquatic Toxicology, 2013, 136

5 Buhnik-Rosenblau K, Matsko-Efimov V, Danin-Poleg Y, et al. Biodiversity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based on genomic ty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3, 165

6 Singh R K, Jena S N, Khan S, et al. Development, cross-species/genera transferability of novel EST-SSR markers and their utility in reveal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sugarcane. Gene, 2013, 524

7 Aguiar D M, Zhang X, Melo A L T,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Ehrlichia canis in Brazi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3, 164

8 李丽,黄先群,陈静等.26份贵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8(5)

9 谢喜平,陈岩锋,孙世坤等.福建黄兔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8(3)

10 邓洪平,徐洁,陈锋等.九叶青花椒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分子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8(10)

11 曹喆,谷安琳,赵来喜等.扁蓿豆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10)

12 胡志昂,张亚平.中国动植物遗传多样性[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 Tipping E, Henrys P A, Maskell L C, et al.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threshold loads from field dat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9

14 Witte F, Seehausen O, Wanink J H, et al. Cichlid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ally and anthropogenically turbid habitats of Lake Victoria, East Africa. Aquatic Sciences, 2013,75

15 牛丽丽,杨晓晖.四合木群丛分布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5)

16 林琴琴,李宝银.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7(6)

17 王斌,李恺,张天澍等.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18 Wu L, Deng Y, Watanabe S, et al. Early response of stand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to strip-clearcut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Island, Japan. New Forests ,2013, 44

19 Heijden M G A, Wagg C.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agro-ecosystem functioning. Plant soil, 2013, 363

20 王韧.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4)

21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2 孙永萍,李春干,温远光等.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5(2)

23 吴丽娟,周亮,王新杰.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

24 王伯荪,彭少麟,郭泺等.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7(5)

25 白云芳,李,刘红玉.洪河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6 莫申国.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J].福建林来科技,2007(4)

27 王献溥.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6(4)

28 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9 程莉,阿苏荣.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J].现代园艺,2007(4)

30 李辉解.生态园林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

31 马建列,白海燕,仁.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2005(5)

32 时新瑞.牡丹江丘陵半山区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大豆蚜虫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

33 许承华,田学书.生物多样性与桑天牛危害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0(1)

篇2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3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7-01

衡水湖是京津冀都市圈中保存较完整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是具有悠久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华北平原代表湿地,被誉为燕赵最美湿地,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水防洪、城市供水、减灾防灾和生态旅游等众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衡水湖受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增多。保护衡水湖湿地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湿地保护工作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外,由于衡水湖地处城市近郊,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其中主要的瓶颈是湿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生态规划在满足人类使用的同时制定可持续景观利用决策[1]。近年来,生态规划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理解与评估方法,这也能够保证人类行为和生态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需要根据国情,在实践中选择适用的方法,为衡水湖生态规划构建的适用模式[2]。因此,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参考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对衡水湖生态建设途径进行设计。

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简述

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一书中提出了一套生态规划的成熟模式,该模式包含11个相互影响的步骤,即问题和(或)机遇识别、建立目标、区域层面的调查和分析、地方层面的调查和分析、详细研究、概念规划、景观规划、教育和公众参与、详细设计、规划和设计的实行、管理[3]。行为的逻辑序列为最佳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提供了功能组织框架,该序列不断被反馈循环打断,规划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也不完全重复,每一个步骤都有反馈,并对其进行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排序,也可以跳过一些步骤[1]。

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人们利用景观以及人和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力量之间相互作用来研究不同尺度景观,具有人文生态学的倾向[1],由于其能实现战略适宜性评价法的所有功能,该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量规划工程和项目中。

在景观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斯坦纳最初的主旨是平衡社会公平和生态平等,在生态规划中强调社会过程,强调人文生态,主张不断探寻人类利用景观的本质适宜性和文化重要性。

2 基于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衡水湖生态规划对策

2.1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

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强调生态规划中的文化因素,将文化看作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媒介。其考虑的核心是在景观利用中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理想选址之间的最佳匹配[1]。生态规划不仅仅被作为工具和技术,而是一种基于人与土地之间相互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在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这四大因素条件下,强调追求对景观的最佳利用。只依靠单一专业不能解决其错综复杂的问题,生态规划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需要由景观设计师、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林业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规划师、野生生物学家和土壤学家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完成。

2.2 提倡公众参与

市民参与不仅是一个明确的步骤,同时也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强调市民参与在与其他空间配置方案比较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社区参与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为了获得当地居民对衡水湖资源与保护发展的支持,让衡水湖湿地与社区实现利益上的“双赢”,应当倡导社区参与,体现利益公平分配,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社区参与,衡水湖生态规划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反映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才能真正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衡水湖生态规划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公众参与景观规划设计意识的培养,建立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使公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可通过建立公众听证会、决策公示等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此外,应当逐步培养公众保护衡水湖生态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

2.3 合理的功能区划

根据衡水湖的区位分析和发展潜势,提出适宜的功能区划,强化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坚持湿地经济发展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将衡水湖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恢复区、湿地产业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湿地体验区、森林景观休闲区、服务管理区等功能分区,为湿地体验、社区参与、民俗文化的展示,湿地管理的教育培训、科技创研提供理想场所。

规划的实施将相应地进行保护区内居民迁移、退农还湿、生物多样性保育、污染控制、开展生态旅游、开展湿地科研、环境教育与宣传等措施。对衡水湖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开湿地敏感地带,减少新城市化而给衡水湖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4-6]。

3 结语

目前,生态规划方法的多样性正是生态问题复杂性的反映,它需要多样的不同尺度的应用模式,在环境伦理与美学伦理的范畴之间,寻求生态问题的可持续途径。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将重点放在目标的建立、实施、管理及公众参与,对衡水湖生态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中国面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和资源环境危机中,引进国外生态规划的先进成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将生态规划实践建立在对以往经验的深度理解之上,以应对当前迫切的生态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福斯特・恩杜比斯.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M].陈蔚镇,王云才,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立科,石宝军,马惠钦.斯坦纳生态规划模式及其对衡水湖生态建设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2(6):182-184.

[3]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2版.周年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4104

1引言

东江湖位于湖南境内湘江上游,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是湖南省重要饮用水源地,东江湖对维护整个湘江流域正常生态功能的作用举足轻重。

根据《湖南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情况,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项目位于的“湿地旅游开发区”,可适当开展湿地旅游建设项目。因此,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被纳入湖南省政府批复的《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中的“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资兴市项目清单”。

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规划以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生态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1]。杭溪河河口湿地的建设实施,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给游客和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能有效削减和控制由周边带入东江湖的污染负荷,保护和改善东江湖局域水环境和湿地资源,给环东江湖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积极影响,有利于东江湖及其周边的可持续发展和湿地资源永续利用,为资兴市构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项目概况

项目所在地位于湖南省资兴市兴宁镇杭溪村境内的杭溪河入东江湖河口处,是东江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杭溪河位于东江湖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入东江湖,在入湖河口处与省道S322交叉,区位交通条件较好(图1)。项目区地势整体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被大致分为四个高度差为1.5 m的类平台缓坡,坡度大体分布为四周陡中心缓,其中还在场地的西北角自西北向东南形成了一条中间高两侧低的脊,整个场地的最大坡度约为42.2°。

项目区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夏构造体系,出露的岩层以古生界的灰岩、砂岩、页岩为主,另外还有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等。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红壤,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1484.75 h,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538.3 mm,无霜期280 d。

杭溪河河口湿地在全年约41%的时间内有94%左右的场地为的光滩,其余时间临湖的53.8%的场地处于淹没的状态,淹没水深范围为272~278 m。海拔285 m以上区域不被淹没。

3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杭溪河入湖河口湿地有比较深厚的土壤淤积,有大片自然湿地存在,保持了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但由于周边居民较多,受渔业污染和人为损坏造成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破坏较严重;入湖河口两岸分

散居住着农村居民,耕作活动比较多,因生产资源少,沿湖居民拓荒开垦等生产活动,对湖滨缓冲区、湖荡湿地及湖泊周边生态破坏较大,植被较差;山上植被单一,林相破碎,四周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流入湖泊,影响了湖泊水质。

项目区湖湾发育程度高,形成宁静的港湾,是天然的鱼类索饵场,入湖河口处河滩湿地面积较大,水草丰美,淤积的土壤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水禽类驻足,由于当地居民与周边游客较多,在湿地周边践踏、猎捕,破坏了湿地植被,干扰了鸟类和鱼类生境。

4设计目标信总体思路

4.1设计目标

“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充分利用杭溪河入湖口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1],恢复洲滩湿地植被、营造栖息地生境,保护杭溪河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建立湿地与城乡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2],打造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3]。

4.2总体设计思路

遵循“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和谐发展”的方针,以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加强生态修复、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努力形成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湿地生态自然风貌,实现区域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湿地的景观特色。

5工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1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湿地公园资源分布特点,结合湿地公园地形特点及其保护发展建设和旅游产品策划需要,同时根据地域的自然性、层次性、景观品质、景观资源的生态组合特征,以及游览线路安排等[4],对湿地公园进行结构分区和总体空间布局。总体布局时将建筑物和主干道均布置于海拔285 m以上不被淹没区域。

(1)竦厣嫌味巍―采取保护为主,充分利用现有鱼塘,种植上浮水、挺水、沉水等植物;充分利用现有稻田,打造生态稻田风光;对洲滩进行植被恢复,为动物营造栖息地。

(2)湿地中游段――为该湿地的核心区域,以丰富多彩的湿地植物为主,打造湿地植物欣赏和休闲区。

(3)湿地下游段――通过拓宽河道,布设湿地小岛。营造动物栖息地,给人展示杭溪河入湖之美。

5.2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建构的目标是复合的,是多个目标层复合叠加的结果,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基底特征与设计目标[1],确定杭溪河河口湿地公园区划为湿地植物展示区、洲滩湿地植物恢复区、生态稻田体验区、植被恢复保育区、滨湖湿地生态景观区(图4)。

5.2.1湿地植物展示区、洲滩湿地植被恢复区和生态稻田体验区

湿地植物展示区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区域的原貌,只稍作调整,将鱼塘打造成湿地植物展示的空间,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造景素材,同时,水生植物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的“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都是对荷花自然属

性的最好形容。在配植时,考虑水面的镜面作用,水面植物不超过水面的1/3,控制植物蔓延。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需协调搭配。

充分利用现有稻田,打造稻田湿地,它除了供给人们粮食之外,还可肩负着水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重要功能,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稻田风光和农耕体验的区域。

主要建设内容:水生植物展示区、荷塘月色、洲滩湿地植被恢复区、次入口标识、生态停车场、稻浪吟风、挡水围堰、电瓶车停靠广场、茂林修竹。

5.2.2植被恢复保育区

在外延区域建设绿化隔离带。树种选择主要考虑植物的隔离功能和观赏性,选择香樟、山乌桕、杜英、檫木等乡土阔叶树,按“品”字形栽植。

设计注重场地生态多样性恢复和仿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重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观赏花木与遮荫乔木相结合,以常绿树种为基调,栽植层次变化的群落。混交树群在外观上注意季节变化,树木组合符合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以大乔木居中为背景,小乔木为外缘,灌木为,使树群的株冠线有起伏错落,株缘线丰富曲折,栽植株距疏密有致。

季相变化的色彩设计需种植鸢尾等春花物种营造春花烂漫的气息,水边多植垂柳、芦苇、香蒲等植物;道路两侧布设行道树,大量植物片植可营造夏季绿树成荫的景观;秋季观赏杜英、香蒲等植物的各色果实,形成层林尽染的秋季景观;冬季则以水杉、松柏类等常绿植物营造松林叠翠的景观。

主景区种植丰富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以及秋色叶的水杉、枫香等,使该区能四季有花,花团锦簇,创造美丽的景观效果。

主要建设内容:生态停车场、中心广场、主入口、电瓶车停靠广场、花海融春、茂林修竹等。

5.2.3滨湖湿地生态景观区

规划拓宽河道,在河道内布设数处生态浮岛,滨水植物在滨水环境下具有生活能力,能完成生活周期,主要包括沿岸草木、乔灌木、藤本及生活在近岸的各种水生植物。以生态驳岸形成的岸栖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的生境、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连续过渡,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健全的景观水系。

同时,基于杭溪河入湖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现状,营造鸟类栖息地。主要措施包括:在浮叶植物带和挺水植物带,建设深水区(平均深度0.5~1.0 m)栖息地,以供游禽类栖息,营造水鸟栖息景观;堤岸采用缓坡(有一定的滩涂区域)和软坡(泥岸,且着生灌丛和芦苇等)两种类型相结合;同时在沿湖设置供鸟类栖息的安全岛,安全岛保留泥涂,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在乔草防护带和灌草湿生带,建设开阔浅水区栖息地,种植以荷花、菱角和芡实为主的植物,以吸引涉禽类栖息繁殖,形成涉禽类栖息繁殖地;完善引鸟设施配置,在较为安静私密的空间,安置饵台和投饵器等设施并定期补充饵料,吸引鸟类前来啄食,尤其有助于冬季留鸟的生存;在环境良好的绿化隔离带、乔草防护带中,利用木板、树洞或者废弃物制成人工鸟巢,可以吸引鸟类。

主要建设内容:芦花飞雪、水上百草园、水上栈道、观景台、阳光草滩、白鹭栖源、水木清华、水光潋滟、莺啼烟语、电瓶车停靠广场、东入口等。

6结语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因素[5],它的建设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现有自然湿地

系统,充分发挥湿地降解水体污染、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6],同时应具有湿地文化底蕴展示,提供充足的游憩和宣教场所,充分满足居民的休闲需要[7],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功能,从而带动该区域的快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玉宁,张t,张亚伟,等.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崔心红,钱又宇.浅论湿地公园产生、特征及功能[J].上海建设科技,2002(3):43~50.

[3]黄成才,罘.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3):26~29.

[4]高晗,徐光花.简述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及其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1):47~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