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力生产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电力生产的特点
电能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它作为一种不易存储的可再生能源,是以消耗源源不断的其他形式的能量为基础的,因此发电机以及其他相关设备必须保持长期、连续并安全有效地运转的。同时,电力生产过程中,其负荷是不断变化的。电力生产和电力产品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电力系统中,各工程及设备的安排必须根据其最大生产力的能耗进行配置,否则一旦功能过大,就会影响其电力设备,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不能根据电力生产力的平均能耗,也不能根据其生产过程中的最小能耗,必须使电力设备中汽轮机的受力大于发电机的受力情况,同时锅炉的处理也必须大于汽轮机的受力情况。作为电力生产中的辅助设备,锅炉的风机和水泵等的受力又必需大于锅炉本身的出力。
以火力发电为例,其发电厂的设计规定必需按照设计规程严格执行。电厂风机的出力值必须大于整个风机系统的最大风量和风压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宽裕量。因此,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风机流量的调节。通过雕节阀门和挡板去改变风机的工作速率,在这种调节过程中,还必须不能改变电机的运转效率,以最大效率地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力度,尽量要有专人看管,加强对阀门和挡板的维护与检修,以尽可能提高其调节精度。而运用变频调节技术的设备则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自动改变调节给水量、风量的大小,不仅能够满足生产能力的需求,还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因频繁调节挡板阀门和管道对其造成的磨损所产生的经济损失。
1.2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电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各个环节耗能比较多。从我国目前的电动机装备容量看,总体达到数百亿千万,占到全国总消费电能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间。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交流电动机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大约只有2000万千万的电动机使用的是变频调速机,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电动机没有使用变频调速,耗能巨大。国内许多电动机的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三至五个百分点,加上风机和泵类的负载效率低下,总体来看,我国电动机整体系统要比发达国家的电动机系统低有百分之二十。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动机的节能潜力也比较巨大,如果加大对这些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改造,经初步估算,每年的节电量将是五百亿千瓦。因此,在国内电机发电行业进行节能减排任务非常紧迫,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节能减排新技术——高压变频
2.1PWM控制技术
PWM控制技术是通过采用半导体原件的断开和开通将直流电压转换成为具有一定形状的脉冲序列,以实现对电流频率和电压的控制,消灭谐波的一种技术。PWM可以在变频器的调控上实现,以显著改善变频器的输出波长的特性,减少电动机的能耗和转矩脉动,并不断简化逆变频器的组织结构,增快调节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带动力。
2.2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
近年来,很多高性能的异步电机调速技术也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速度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以及低性能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困扰着人们对矢量电机调速器的期望,其简便性、稳定性和廉价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2.3SPWM控制技术
此中控制技术是实践中比较新颖的控制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有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将几个三角波信号与一个参考信号一一比较,产生出一种叫做SPWM的信号。然后,把三角波进行适当地移相,可以有效消除选定的谐波量。
3.高压变频器件
随着国内外变频调节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那些大容量的传动高压(通常在两千伏至十千伏之间)变频调节技术与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目前高压变频器已经成为目前电力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领域之一。当前,主要高压变频产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3.1电流源型
电流源型中的高压变频传输器具有入侧功率因数低、效率比高压变频器低和电抗器的发热能力较大等突出问题,所以在高压变频器中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竞争力渐渐变弱的趋势比较明显。
3.2三电平型中高变压器
该变压器运用钳位电路,有效化解了两只功率元件的串联问题,加上运用相电压输出三个电平的特点,造成了输出电压不高的弊端,其使用推广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主要的使用范围通常在比较特殊的领域内,比如提升机、轧钢机和机车牵引机等。
3.3多电平型中高压变频器
此种变频器采用多个低压串联成高压的工作原理,将输入端口的降压变压器运用移相的方法,能够有效消灭谐波对电网的污染,而输出端口则采用多电平正弦PWM技术,适用于各种电压的普通电机。
4.高压变频在水泵、风机和压缩机中的应用
4.1泵类、风机变频节能的原理
变频器是锅炉调速的主要控制方式,通过对鼓、引风机和给水泵的调节和控制,实现节能的目的。根据异步电动机转速的公式和水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知,水泵在控制着转速的时候,水泵的输出量与其转速成正比例的关系,同时,水泵的供水压力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例的关系,其所耗费的总功率等于流量和压力相乘。
通过这个原理我们可知,由于轴的功率和转速的立方成正比例的关系,当水泵的速度不断下降时,其功率将会以立方根的比值大幅下降,因此,通过调节水泵的功率和转速,可以充分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从水泵的总体功率来看,其效率会随着流量和转速的相对值而增大或者减小。当流量有所减少时,水泵的效能降低幅度较大。而当其转速得到有效控制时,由于水泵的阀门的开口保持不变,即流量保持不变,水泵的效能能够总是处于最佳,进而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同时,在风机类型的电气设备中,变频技术在工作时,并不需要很大规模的对原来的电动机进行改动,只要将其二次控制回路这一个方面改动即可。通过一个简单程序,即可实现变频调速的功效,使得电动机的转速实现了无极变速。调速之后,整个电动机的调速范围变宽了,其精度和效率都进一步提高,改变电动机的硬启动,实现软启动,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启动造成的冲击和磨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进一步实现了节能减排。
4.2压缩机的变频改造
在比较传统的中央空调运行系统中,制冷机组是受制于制冷电动机的驱动而运转的。其工作原理为:当冷却水回水处温度和冷却水供水处温度的差别与设定的温度出现差别时,制冷压缩机就开始工作,并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卸载,这是,制冷电动机依然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轻载运转;而当冷冻水回水处温度与冷冻水供水处温度的温度差大于设定温度差时,制冷压缩机进行部分或全部加载,制冷电动机满载或轻载运转。冷水泵和冷却水泵启动后保持运载。这种工作状态是按额定运行工况设计的,但实际情况却不总是这样的,因为为了实现使用房间的数量和季节温度等的变化,传统中央空调系电能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运用高压变频技术,用风机、泵类的变频器驱动制冷电动机,使冷冻水回水保持在设定温度状态,将改善空调机的运载性能,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一次风机高压变频改造的实例可以看出:高压变频技术在发电厂大功耗辅机节能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5.高压变频技术发展趋势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强弱电混合、机电一体的综合技术,既要处理巨大电能的转换(整流、逆变),又要处理信息的手机、变换和传输,因此它必定会分成功率和控制两大部分。前者要解决与高压大电流有关的技术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软硬件控制问题。因此,未来高压变频调速技术也将在这两个方面得到发展。
6.结论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节约能源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很多工程实践的结果证明,高压变频调速技术使电气设备节电率一般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有的高达百分之四十。发展高压变频调速技术,把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到冶金、化工及建筑等行业中,将改善各行业电气设备的系统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节能减排的工作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相宾,年培新.谈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电气传动,2000,30(2):34.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 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1,2]。三是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2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及提高对策
大豆产量=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粒重量。只有每个因素都增长且互相协调时,乘积才会增大。而株数与每株荚数是相反方向的,就高产田而言,株数容易达到,且每株荚数、每粒重量受品种影响一般变化不大,粒重受水分影响大一些,但相对于荚数而言变动还是小的。4个因素中,荚数变化最大,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单株荚数是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据研究,单株荚数主要是受主茎节数的影响,主茎节数由栽培条件和品种共同决定。选择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荚数,栽培条件主要是水肥条件和密度大小,群体发育状况与受光条件关系很大。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不同的田间排列对大豆光照条件是不同的,其产量差异也明显,所以等距匀播人工手间苗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3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1)选用高产品种。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是铁丰31、辽豆15号。最近出现的新品种有铁豆39、铁豆40、丹豆13等。
(2)选择土层深厚、平坦肥沃,且玉米产量在6 000kg/hm2以上的地块。
(3)保证有灌水条件。旱能灌,涝能排。要保证结荚至鼓粒期灌水,是关键性的措施。
(4)增施农家肥。农家肥是解决co2不足的重要措施,一般施45t/hm2以上。口肥要氮磷钾配合,要保证施过石750 kg/hm2、碳酸氢铵150kg/hm2,或复合肥225kg/hm2左右。开花初期追尿素150kg/hm2,可减少花荚脱落。
(5)注意防止徒长。当花期大豆田里呈现徒长迹象时(叶面积系数超过2、主茎节长超过5cm时),喷施2,3,5-三碘苯甲酸(用纯品45~75g/hm2,酒精溶解后对水525~750kg/hm2喷雾),有改变株型、短化壮杆作用[3],增强叶片功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芽分化保荚,可早熟3~5d。
(6)应用光呼吸抑制剂,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用亚硫酸氢钠,可以抑制乙醇酸氧化酶活性,阻止大豆在光下释放co2,达到减弱光呼吸的目的。用100mg/kg的亚硫酸氢钠喷雾处理大豆叶片后,光合作用强度提高15.6%,抑制光呼吸达32.2%[4,5]。
(7)防治病虫害。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三大害虫非防不可,不可延误。可用1.5%乐果粉,或40%乐果乳剂或2 000倍乐斯本喷粉(雾)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用敌敌畏乳油蘸玉米秸或利用缓释卡防治大豆食心虫[6]。
4参考文献
[1] 缑国华,刘俊峰,侯俊奎.粘土地夏大豆机械免耕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7.
[2] 盛积贵.黄淮海平原夏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14-115.
[3] 于兆成,高岭巍,于会勇,等.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24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1):33-34.
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人饮茶始于唐宋时期,却有可靠的记载。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1 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1.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1.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1.4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的生产发展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千亩茶园一条线,万亩茶园连成片”的口号,而一些新建茶园因立地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多hm2。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为此,省农业厅于1980年和1985年对茶区进行了两次系统考察,提出了“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1.5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我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hm2,茶叶产量9800多吨,茶园666.7m2产值达5000~8000元左右,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沐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茶叶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比重虽小,但在主产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 目前山东省茶产业的几个特点
2.1 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茶叶是我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产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市场需求。为此,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茶叶生产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土地延包工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
日照市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把打造“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八张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将茶业生产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而且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茶叶科研和推广水平,成立了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岚山、东港两区发展新茶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青岛市把提升茶叶产业体系作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引导茶农成立或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投资获得长期效益。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万亩市、千亩镇、百亩园(村)”的建设为依托,建设52处百亩示范园,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
临沂市把茶叶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管理增效益、抓加工创品牌、抓市场促发展,落实了市、县、乡三级茶叶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把茶叶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实施了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专项,按照《临沂市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共核定市级补助资金121万元,受益茶农2796户,茶园超过3700hm2,制茶机械补贴412台套。
威海市茶叶生产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为鼓励茶叶生产发展,荣成市制定了新发展茶园每666.7m2给予500元的资金扶持,并把茶叶生产列入了农业十大产业之一,先后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旅游、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茶叶发展中的问题。
2.2科技推动,促进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茶叶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加大科技投人才能实现。山东省“南茶北引”以来,在茶树适密适矮区田种植、茶园设施栽培、名优茶加工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适合山东的技术体系。为了将这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各级业务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培训提素质。根据茶树生长不同季节,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采用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授技术。二是抓评比提质量。近年来,组织开展了茶叶评比工作,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的名优茶评比,形成了争创名优茶生产的局面,从而促进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抓先进提技能。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水平,通过现场加工,评选出加工技术能手。四是以示范带基地,建设高标准的茶叶示范园,重点产茶区、县都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园,做给茶农看,带着茶农干,推广普及科技知识,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质量
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人饮茶始于唐宋时期,却有可靠的记载。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1 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1.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1.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1.4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的生产发展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千亩茶园一条线,万亩茶园连成片”的口号,而一些新建茶园因立地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多hm2。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为此,省农业厅于1980年和1985年对茶区进行了两次系统考察,提出了“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1.5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我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hm2,茶叶产量9800多吨,茶园666.7m2产值达5000~8000元左右,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沐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茶叶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比重虽小,但在主产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 目前山东省茶产业的几个特点
2.1 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茶叶是我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产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市场需求。为此,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茶叶生产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土地延包工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
日照市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把打造“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八张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将茶业生产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而且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茶叶科研和推广水平,成立了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岚山、东港两区发展新茶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青岛市把提升茶叶产业体系作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引导茶农成立或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投资获得长期效益。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万亩市、千亩镇、百亩园(村)”的建设为依托,建设52处百亩示范园,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
临沂市把茶叶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管理增效益、抓加工创品牌、抓市场促发展,落实了市、县、乡三级茶叶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把茶叶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实施了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专项,按照《临沂市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共核定市级补助资金121万元,受益茶农2796户,茶园超过3700hm2,制茶机械补贴412台套。
威海市茶叶生产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为鼓励茶叶生产发展,荣成市制定了新发展茶园每666.7m2给予500元的资金扶持,并把茶叶生产列入了农业十大产业之一,先后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旅游、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茶叶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