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产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1:1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力生产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力生产特点

篇1

1.电力生产特点及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1.1电力生产的特点

电能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它作为一种不易存储的可再生能源,是以消耗源源不断的其他形式的能量为基础的,因此发电机以及其他相关设备必须保持长期、连续并安全有效地运转的。同时,电力生产过程中,其负荷是不断变化的。电力生产和电力产品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电力系统中,各工程及设备的安排必须根据其最大生产力的能耗进行配置,否则一旦功能过大,就会影响其电力设备,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不能根据电力生产力的平均能耗,也不能根据其生产过程中的最小能耗,必须使电力设备中汽轮机的受力大于发电机的受力情况,同时锅炉的处理也必须大于汽轮机的受力情况。作为电力生产中的辅助设备,锅炉的风机和水泵等的受力又必需大于锅炉本身的出力。

以火力发电为例,其发电厂的设计规定必需按照设计规程严格执行。电厂风机的出力值必须大于整个风机系统的最大风量和风压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宽裕量。因此,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风机流量的调节。通过雕节阀门和挡板去改变风机的工作速率,在这种调节过程中,还必须不能改变电机的运转效率,以最大效率地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力度,尽量要有专人看管,加强对阀门和挡板的维护与检修,以尽可能提高其调节精度。而运用变频调节技术的设备则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自动改变调节给水量、风量的大小,不仅能够满足生产能力的需求,还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因频繁调节挡板阀门和管道对其造成的磨损所产生的经济损失。

1.2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电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各个环节耗能比较多。从我国目前的电动机装备容量看,总体达到数百亿千万,占到全国总消费电能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间。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交流电动机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大约只有2000万千万的电动机使用的是变频调速机,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电动机没有使用变频调速,耗能巨大。国内许多电动机的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三至五个百分点,加上风机和泵类的负载效率低下,总体来看,我国电动机整体系统要比发达国家的电动机系统低有百分之二十。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动机的节能潜力也比较巨大,如果加大对这些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改造,经初步估算,每年的节电量将是五百亿千瓦。因此,在国内电机发电行业进行节能减排任务非常紧迫,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节能减排新技术——高压变频

2.1PWM控制技术

PWM控制技术是通过采用半导体原件的断开和开通将直流电压转换成为具有一定形状的脉冲序列,以实现对电流频率和电压的控制,消灭谐波的一种技术。PWM可以在变频器的调控上实现,以显著改善变频器的输出波长的特性,减少电动机的能耗和转矩脉动,并不断简化逆变频器的组织结构,增快调节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带动力。

2.2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

近年来,很多高性能的异步电机调速技术也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速度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以及低性能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困扰着人们对矢量电机调速器的期望,其简便性、稳定性和廉价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2.3SPWM控制技术

此中控制技术是实践中比较新颖的控制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有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将几个三角波信号与一个参考信号一一比较,产生出一种叫做SPWM的信号。然后,把三角波进行适当地移相,可以有效消除选定的谐波量。

3.高压变频器件

随着国内外变频调节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那些大容量的传动高压(通常在两千伏至十千伏之间)变频调节技术与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目前高压变频器已经成为目前电力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领域之一。当前,主要高压变频产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3.1电流源型

电流源型中的高压变频传输器具有入侧功率因数低、效率比高压变频器低和电抗器的发热能力较大等突出问题,所以在高压变频器中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竞争力渐渐变弱的趋势比较明显。

3.2三电平型中高变压器

该变压器运用钳位电路,有效化解了两只功率元件的串联问题,加上运用相电压输出三个电平的特点,造成了输出电压不高的弊端,其使用推广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主要的使用范围通常在比较特殊的领域内,比如提升机、轧钢机和机车牵引机等。

3.3多电平型中高压变频器

此种变频器采用多个低压串联成高压的工作原理,将输入端口的降压变压器运用移相的方法,能够有效消灭谐波对电网的污染,而输出端口则采用多电平正弦PWM技术,适用于各种电压的普通电机。

4.高压变频在水泵、风机和压缩机中的应用

4.1泵类、风机变频节能的原理

变频器是锅炉调速的主要控制方式,通过对鼓、引风机和给水泵的调节和控制,实现节能的目的。根据异步电动机转速的公式和水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知,水泵在控制着转速的时候,水泵的输出量与其转速成正比例的关系,同时,水泵的供水压力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例的关系,其所耗费的总功率等于流量和压力相乘。

通过这个原理我们可知,由于轴的功率和转速的立方成正比例的关系,当水泵的速度不断下降时,其功率将会以立方根的比值大幅下降,因此,通过调节水泵的功率和转速,可以充分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从水泵的总体功率来看,其效率会随着流量和转速的相对值而增大或者减小。当流量有所减少时,水泵的效能降低幅度较大。而当其转速得到有效控制时,由于水泵的阀门的开口保持不变,即流量保持不变,水泵的效能能够总是处于最佳,进而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同时,在风机类型的电气设备中,变频技术在工作时,并不需要很大规模的对原来的电动机进行改动,只要将其二次控制回路这一个方面改动即可。通过一个简单程序,即可实现变频调速的功效,使得电动机的转速实现了无极变速。调速之后,整个电动机的调速范围变宽了,其精度和效率都进一步提高,改变电动机的硬启动,实现软启动,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启动造成的冲击和磨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进一步实现了节能减排。

4.2压缩机的变频改造

在比较传统的中央空调运行系统中,制冷机组是受制于制冷电动机的驱动而运转的。其工作原理为:当冷却水回水处温度和冷却水供水处温度的差别与设定的温度出现差别时,制冷压缩机就开始工作,并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卸载,这是,制冷电动机依然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轻载运转;而当冷冻水回水处温度与冷冻水供水处温度的温度差大于设定温度差时,制冷压缩机进行部分或全部加载,制冷电动机满载或轻载运转。冷水泵和冷却水泵启动后保持运载。这种工作状态是按额定运行工况设计的,但实际情况却不总是这样的,因为为了实现使用房间的数量和季节温度等的变化,传统中央空调系电能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运用高压变频技术,用风机、泵类的变频器驱动制冷电动机,使冷冻水回水保持在设定温度状态,将改善空调机的运载性能,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一次风机高压变频改造的实例可以看出:高压变频技术在发电厂大功耗辅机节能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5.高压变频技术发展趋势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强弱电混合、机电一体的综合技术,既要处理巨大电能的转换(整流、逆变),又要处理信息的手机、变换和传输,因此它必定会分成功率和控制两大部分。前者要解决与高压大电流有关的技术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软硬件控制问题。因此,未来高压变频调速技术也将在这两个方面得到发展。

6.结论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节约能源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很多工程实践的结果证明,高压变频调速技术使电气设备节电率一般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有的高达百分之四十。发展高压变频调速技术,把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应用到冶金、化工及建筑等行业中,将改善各行业电气设备的系统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节能减排的工作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相宾,年培新.谈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电气传动,2000,30(2):34.

篇2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 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1,2]。三是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2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及提高对策

大豆产量=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粒重量。只有每个因素都增长且互相协调时,乘积才会增大。而株数与每株荚数是相反方向的,就高产田而言,株数容易达到,且每株荚数、每粒重量受品种影响一般变化不大,粒重受水分影响大一些,但相对于荚数而言变动还是小的。4个因素中,荚数变化最大,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单株荚数是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据研究,单株荚数主要是受主茎节数的影响,主茎节数由栽培条件和品种共同决定。选择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荚数,栽培条件主要是水肥条件和密度大小,群体发育状况与受光条件关系很大。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不同的田间排列对大豆光照条件是不同的,其产量差异也明显,所以等距匀播人工手间苗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3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1)选用高产品种。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是铁丰31、辽豆15号。最近出现的新品种有铁豆39、铁豆40、丹豆13等。

(2)选择土层深厚、平坦肥沃,且玉米产量在6 000kg/hm2以上的地块。

(3)保证有灌水条件。旱能灌,涝能排。要保证结荚至鼓粒期灌水,是关键性的措施。

(4)增施农家肥。农家肥是解决co2不足的重要措施,一般施45t/hm2以上。口肥要氮磷钾配合,要保证施过石750 kg/hm2、碳酸氢铵150kg/hm2,或复合肥225kg/hm2左右。开花初期追尿素150kg/hm2,可减少花荚脱落。

(5)注意防止徒长。当花期大豆田里呈现徒长迹象时(叶面积系数超过2、主茎节长超过5cm时),喷施2,3,5-三碘苯甲酸(用纯品45~75g/hm2,酒精溶解后对水525~750kg/hm2喷雾),有改变株型、短化壮杆作用[3],增强叶片功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芽分化保荚,可早熟3~5d。

(6)应用光呼吸抑制剂,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用亚硫酸氢钠,可以抑制乙醇酸氧化酶活性,阻止大豆在光下释放co2,达到减弱光呼吸的目的。用100mg/kg的亚硫酸氢钠喷雾处理大豆叶片后,光合作用强度提高15.6%,抑制光呼吸达32.2%[4,5]。

(7)防治病虫害。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三大害虫非防不可,不可延误。可用1.5%乐果粉,或40%乐果乳剂或2 000倍乐斯本喷粉(雾)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用敌敌畏乳油蘸玉米秸或利用缓释卡防治大豆食心虫[6]。

4参考文献

[1] 缑国华,刘俊峰,侯俊奎.粘土地夏大豆机械免耕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7.

[2] 盛积贵.黄淮海平原夏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14-115.

[3] 于兆成,高岭巍,于会勇,等.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24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1):33-34.

篇3

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人饮茶始于唐宋时期,却有可靠的记载。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1 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1.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1.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1.4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的生产发展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千亩茶园一条线,万亩茶园连成片”的口号,而一些新建茶园因立地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多hm2。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为此,省农业厅于1980年和1985年对茶区进行了两次系统考察,提出了“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1.5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我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hm2,茶叶产量9800多吨,茶园666.7m2产值达5000~8000元左右,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沐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茶叶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比重虽小,但在主产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 目前山东省茶产业的几个特点

2.1 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茶叶是我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产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市场需求。为此,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茶叶生产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土地延包工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

日照市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把打造“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八张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将茶业生产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而且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茶叶科研和推广水平,成立了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岚山、东港两区发展新茶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青岛市把提升茶叶产业体系作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引导茶农成立或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投资获得长期效益。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万亩市、千亩镇、百亩园(村)”的建设为依托,建设52处百亩示范园,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

临沂市把茶叶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管理增效益、抓加工创品牌、抓市场促发展,落实了市、县、乡三级茶叶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把茶叶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实施了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专项,按照《临沂市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共核定市级补助资金121万元,受益茶农2796户,茶园超过3700hm2,制茶机械补贴412台套。

威海市茶叶生产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为鼓励茶叶生产发展,荣成市制定了新发展茶园每666.7m2给予500元的资金扶持,并把茶叶生产列入了农业十大产业之一,先后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旅游、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茶叶发展中的问题。

2.2科技推动,促进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茶叶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加大科技投人才能实现。山东省“南茶北引”以来,在茶树适密适矮区田种植、茶园设施栽培、名优茶加工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适合山东的技术体系。为了将这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各级业务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培训提素质。根据茶树生长不同季节,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采用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授技术。二是抓评比提质量。近年来,组织开展了茶叶评比工作,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的名优茶评比,形成了争创名优茶生产的局面,从而促进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抓先进提技能。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水平,通过现场加工,评选出加工技术能手。四是以示范带基地,建设高标准的茶叶示范园,重点产茶区、县都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园,做给茶农看,带着茶农干,推广普及科技知识,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质量

篇4

    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山东人饮茶始于唐宋时期,却有可靠的记载。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1 山东省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着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1.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1.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1.4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的生产发展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千亩茶园一条线,万亩茶园连成片”的口号,而一些新建茶园因立地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茶园面积又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多hm2。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为此,省农业厅于1980年和1985年对茶区进行了两次系统考察,提出了“在没有选育出茶树抗寒品种及有效地解决越冬问题之前,不宜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1.5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我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着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hm2,茶叶产量9800多吨,茶园666.7m2产值达5000~8000元左右,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沐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茶叶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比重虽小,但在主产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 目前山东省茶产业的几个特点 

    2.1 政策扶持,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茶叶是我省农业种植业中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产茶叶远远满足不了省内市场需求。为此,日照、临沂、青岛、威海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茶叶生产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土地延包工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茶叶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 

    日照市提出了“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把打造“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八张城市名片之一,不仅将茶业生产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而且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茶叶科研和推广水平,成立了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岚山、东港两区发展新茶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青岛市把提升茶叶产业体系作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引导茶农成立或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投资获得长期效益。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万亩市、千亩镇、百亩园(村)”的建设为依托,建设52处百亩示范园,重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 

    临沂市把茶叶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管理增效益、抓加工创品牌、抓市场促发展,落实了市、县、乡三级茶叶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把茶叶生产提高到重要位置来抓。实施了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专项,按照《临沂市茶叶发展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共核定市级补助资金121万元,受益茶农2796户,茶园超过3700hm2,制茶机械补贴412台套。 

    威海市茶叶生产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为鼓励茶叶生产发展,荣成市制定了新发展茶园每666.7m2给予500元的资金扶持,并把茶叶生产列入了农业十大产业之一,先后组织农业、工商、技术监督、旅游、宣传、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茶叶发展中的问题。 

    2.2科技推动,促进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茶叶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加大科技投人才能实现。山东省“南茶北引”以来,在茶树适密适矮区田种植、茶园设施栽培、名优茶加工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适合山东的技术体系。为了将这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各级业务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培训提素质。根据茶树生长不同季节,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采用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授技术。二是抓评比提质量。近年来,组织开展了茶叶评比工作,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的名优茶评比,形成了争创名优茶生产的局面,从而促进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抓先进提技能。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水平,通过现场加工,评选出加工技术能手。四是以示范带基地,建设高标准的茶叶示范园,重点产茶区、县都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园,做给茶农看,带着茶农干,推广普及科技知识,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质量 

篇5

中图分类号:TS941.67文献标识码:A

技术管理部门是服装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部门之一,主要是负责组织、协调、控制、指挥企业的所有技术活动。加强技术管理主要是为了能够不断丰富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类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物资消耗,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将生产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服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服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大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适体性、外观造型美观性、个性风格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服装生产企业已经转换了服装生产形式,这也使得技术管理在现代服装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1加强服装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现代服装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最大的经营利益,会综合考虑国内外贸易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企业各项生产技术活动进行预测、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创新、挖掘、鼓励等处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使企业能够处于同行业竞争中相对领先的位置,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技术、生产、计划、劳动人事、成本、设备、质量、经营、物资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这些管理体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秩序是否正常;是否可以按时完成生产计划;相关的机械设备是否适用;消耗的物资是不是合理;企业经济效益高低;产品成本高低;劳动人事安排是否合理等等,这些管理内容都和企业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紧密相关。有的企业为了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管理,往往会执行总工程师负责制,同时也会安排专职的技术副厂长协助厂长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以及技术管理工作。按照《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厂里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由厂长亲自负责,这些都说明了企业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2服装技术管理是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

服装企业技术管理是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以及企业生产发展慢慢产生形成的。在个体经营管理阶段以及作坊式生产阶段,服装生产的管理技术以及生产技术并没有严格区别,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者一个人独立完成业务承接、服装裁剪、人体测量、用料计算、缝制、熨烫、锁钉、包装、产品运送、收款结算等各项作业。个体经营者不仅仅是服装生产的经营者,也是服装生产者,而且还是兼职管理,由经营者本人自己独立协调处理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随着服装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服装实际生产过程中引进了一些专用的设备配备,服装的生产形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原本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生产方式逐渐由批量性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不管是服装流行趋势,还是生产效益、产品质量改进等方面分析,现代化服装生产形式相对于个体手工业生产形式而言,会更加依赖技术管理,基本上没有技术管理的情况下,无法确保正常的生产。现代服装生产已经形成了一项系统的工程,每一道生产工序都应该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但每一道生产工序之间也会存在某种必然的相关性,从而有机结合各生产工序。因此一件服装产品往往是由多个人共同合作制成的,如果缺乏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没有合适的指挥者、组织者的话,很难有效协调、督促、检查工序系统,这样也就不可能确保能够有序地进行各项生产活动。技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指企业内部,同时按照现代服装生产特点可能还会向其他的单位延伸,如外购件生产单位、联营单位、外协作单位等,对和生产相关的各方面都进行严格控制。技术管理工作只有全过程、全面地开展才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

3服装生产的基本特点

3.1服装生产之间的相互协作

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加上各种先进专用设备配备的引用,服装生产形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的个体生产方式逐渐由批量性成衣生产代替,这种转变也大大增加了生产管理难度。实际上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生产过程中更需要良好的相互协作,比如应该怎样做好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怎样有效衔接每一道生产工序,如何使涉及到生产方面的各方建立有效、和谐的协作关系。

3.2依赖材料

实际上服装也就是进一步加工处理纺织工业生产产品所得,服装生产加工并不会使面料的质地以及性能出现改变,只会使面料以及辅助面料的用途以及形状发生改变,将辅料的位置适当转移。因此,只要是涉及到面料、辅料的问题都会出现在服装产品上,这样只会影响到成品服装的质量。因此,服装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面料上的任何瑕疵,包括纬斜、色差或者疵点等等,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辅料的质量缺陷。如果原料以及辅料经过检查,并没有合格的情况下严禁投入生产应用中。

3.3生产技术比较专业

相同的服装市场可以发现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服装,然而因为生产专用设备以及专用生产技术的限制,一个企业很难生产出每一样服装,就算是大型服装公司,在一个生产车间也不可能生产出所有品种服装。根据面料结构划分的话,服装可以分为皮革、针织、梭织等几种类型;根据实际用途划分的话又可以划分成工作服、制服、睡衣、睡袍、时装、休闲服装、礼仪服装、雨衣、男衬衫、防寒服等等。因为大多数企业生产服装都是应用流水作业模式,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相应的专用设备,因此服装生产技术的专业性比较突出。

4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服装企业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管理措施,形成全面、系统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局面,有效的管理、控制服装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确保服装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人为因素对于服装生产的影响最大,而技术质量管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生产稳定性不足,这样很难有效控产品质量。因此一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服装企业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标准的技术管理文件。具体的职责以及内容如下。

4.1主要职责

服装生产技术管理职责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严格根据国家以及上级组织制定的相关技术文件执行;制定各种具体的技术工艺文件,并且严格贯彻落实;在积极开发新的产品过程中,也应该对原有产品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改进、升级;深入研究相关科技,积极广泛推广和应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开展质量教育,加强技术培训,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水平,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将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企业所有技术资源高效整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工作程序;积极引进现代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以及措施,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应该严格控制,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不断降低服装企业生产的各种成本,将服装生产周期尽可能缩短,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服装企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收集产品售后,客户的反馈信息,做好相应的处理。

4.2主要内容

服装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严格监督执行,不断修正完善;收集、整理、传递各方面技术信息;研究、开发、鉴定新产品;制订工艺文件,并且全面贯彻落实执行,加强过程的监督、检查;在材料投入生产之前应该做好理化检测,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技术预案;积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改造、创新、引进新的技术;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的科学技术研究;建立生产技术档案,并且加强档案但管理;对用料进行定额管理以及定额控制;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统计功效,做好工时定额。总而言之,服装生产技术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服装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在现代这种拼质量的时代背景下,服装生产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标准文件不断提高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严格把关服装生产质量,促进服装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萌,张小曼,王颖.由品牌自主化窥探中外服装企业发展差异[J].神州.2014(18).

篇6

在乡镇卫生院当中妇产科是其中的基础科室,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室之一,做好妇产科的日常诊断工作对于保障广大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1]。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自身病情缺乏基本的常识性了解,也就会导致患者产生出一定的负面情绪,并在就诊时表现出许多心理问题,对此也就需要广大的基层医疗工作者能够加强对这一形式的认识,采取必要的措施手段来改善这一现状。

1妇产科诊断中患者的心理特点

1.1紧张羞怯

在进行临床妇科检查时,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在询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相关症状表现时常常会涉及到夫妻生活、生殖器检查及两性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而农村地区的患者常常会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等因素而在面对医生询问或检查之时常常会体现出羞怯,表达不清,甚至是故意隐瞒实际情况不配合检查等情况的出现,这也就造成了对患者的诊断无法做到及时、准确,使得对患者的治疗工作缺乏及时性,以致病情延误[2]。

1.2焦虑恐惧

在临床诊断时,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常常会对检查结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若患者心理素质水平不高,便会导致各类问题情况的发生。例如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部分初产妇由于不具备分娩经验,常常以为生孩子需要面临着生命危险,从而便会造成其在生产时无法忍受剧烈的疼痛,并产生严重的内心焦虑与恐惧情绪,从而也会造成其在生产之时无法理智应对,对分娩过程也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1.3自卑封闭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为深远,大量的妇产科患者常常会有“名声”上的顾虑,认为患上妇科疾病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尤其是所患疾病为性病之时,大量的患者常常会因为心理素质较差,又害怕让他人知道后嘲笑、讽刺,因此在临床治疗时也就会对相应的治疗措施产生抗拒心理,不敢正视自身的病情。甚至还有部分患者会因所患疾病而产生羞愧心理,并由此出现自卑心理将内心封闭起来,对于自身的病情不如实告知医生,以致病情出现恶化。

1.4担忧疑虑

由于长期缺乏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大量的农村居民对于一些基础的医疗知识不甚了解,科学意识也较为淡薄,对于病情的认知常常会缺乏科学性的认识。在自身出现不适情况时常常会将后果想的十分严重,甚至是对于一些小的疾病也会认为自己得了绝症。还有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原因无法进行正常的夫妻生活,甚至是丧失了生育能力,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忧虑、疑心等多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之下,便会造成其身体素质与免疫能力大大降低,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2应对妇产科诊断中患者心理特点的应对策略

2.1转移分散注意力

针对患者的羞怯紧张情绪应当采取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患者在羞怯紧张情绪影响下,很难积极的配合医生的询问与检查。在应对此种情况时,便需要医生在临床检查时应当采取话题转移的方式来缓解尴尬气氛,以促使患者的心理压力能够得以缓解,使患者毫无顾虑的向医生说明自身的实际情况[3]。同时也可采用引导性的话语来使患者表达,以免患者过于拘束。

2.2耐心指导

在应对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时应当对患者进行耐心的指导,采用热情的服务态度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能够更加科学正视自身的实际病情,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的临床检查与治疗工作。例如针对分娩前的产妇,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放松互动,以免出现难产,还可告知患者一些分娩技巧,并针对分娩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向患者提前讲解,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2.3正确开导

针对存在自卑封闭情绪的患者,应当在临床诊断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到充分的了解,尽可能多的开导、关怀患者,例如可向患者介绍相关的成功治疗病例,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促使患者能够用更加平常、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身的病情。针对性病患者可开导患者出现这种病症的临床发病率是相对较高的,同时临床治疗成功率也是很高的,从而使患者从内心中打消疑虑,以更加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自身的病情[4]。

2.4鼓励引导

针对患者存在的担忧疑虑情况,医院可加强宣传力度,向患者宣传、介绍相关病症的临床指征、诊断治疗、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治疗成功率等,促使患者能够科学认识、应对这些病症,减小患者的疑虑心理。

3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镇卫生院妇产科日常诊断工作时,医生一方面在检查患者身体症状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患者心理特点的关注,积极的开导患者能够更加平和的面对自身的病症情况,针对所存在的不良负面情绪应当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鼓励患者正视自身的病情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促使其能够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桂媚.心理诱导护理在妇产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外医疗,2014,(32):157-158.

[2]强俐.县级医院妇产科患者围术期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2):177.

篇7

具有自觉能动性,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自觉地调节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能自觉调节社会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最突出特点之一是宏观调控力度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 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1,2]。三是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2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及提高对策

大豆产量=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每粒重量。只有每个因素都增长且互相协调时,乘积才会增大。而株数与每株荚数是相反方向的,就高产田而言,株数容易达到,且每株荚数、每粒重量受品种影响一般变化不大,粒重受水分影响大一些,但相对于荚数而言变动还是小的。4个因素中,荚数变化最大,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增加单株荚数是栽培的主要攻关目标。据研究,单株荚数主要是受主茎节数的影响,主茎节数由栽培条件和品种共同决定。选择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荚数,栽培条件主要是水肥条件和密度大小,群体发育状况与受光条件关系很大。在相同的密度条件下,不同的田间排列对大豆光照条件是不同的,其产量差异也明显,所以等距匀播人工手间苗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3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1)选用高产品种。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是铁丰31、辽豆15号。最近出现的新品种有铁豆39、铁豆40、丹豆13等。

(2)选择土层深厚、平坦肥沃,且玉米产量在6 000kg/hm2以上的地块。

(3)保证有灌水条件。旱能灌,涝能排。要保证结荚至鼓粒期灌水,是关键性的措施。

(4)增施农家肥。农家肥是解决co2不足的重要措施,一般施45t/hm2以上。口肥要氮磷钾配合,要保证施过石750 kg/hm2、碳酸氢铵150kg/hm2,或复合肥225kg/hm2左右。开花初期追尿素150kg/hm2,可减少花荚脱落。

(5)注意防止徒长。当花期大豆田里呈现徒长迹象时(叶面积系数超过2、主茎节长超过5cm时),喷施2,3,5-三碘苯甲酸(用纯品45~75g/hm2,酒精溶解后对水525~750kg/hm2喷雾),有改变株型、短化壮杆作用[3],增强叶片功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芽分化保荚,可早熟3~5d。

(6)应用光呼吸抑制剂,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用亚硫酸氢钠,可以抑制乙醇酸氧化酶活性,阻止大豆在光下释放co2,达到减弱光呼吸的目的。用100mg/kg的亚硫酸氢钠喷雾处理大豆叶片后,光合作用强度提高15.6%,抑制光呼吸达32.2%[4,5]。

(7)防治病虫害。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三大害虫非防不可,不可延误。可用1.5%乐果粉,或40%乐果乳剂或2 000倍乐斯本喷粉(雾)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用敌敌畏乳油蘸玉米秸或利用缓释卡防治大豆食心虫[6]。

4参考文献

[1] 缑国华,刘俊峰,侯俊奎.粘土地夏大豆机械免耕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7.

[2] 盛积贵.黄淮海平原夏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14-115.

[3]

于兆成,高岭巍,于会勇,等.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24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1):33-34.

篇9

一、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呈现出的新特点

当今企业处在技术进步突飞猛进,市场需求多样而且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的生产呈现出以下趋势:顾客对产品质量、性能的要求变得更高、更苛刻。不仅要求产品价廉物美,还要求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使得以往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靠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转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技术飞跃发展为管理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改进、生产系统功能的增强和运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以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新理念以及B2B、B2C的出现,加速了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生产管理的领域向企业外部的供应和分销系统拓展。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管理呈现出其不同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决策范围更加广泛

与传统生产方式相对比,现代生产管理的决策范围更加深入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系统的选择、设计与改造的领域中去。生产管理不再仅仅是对现有生产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运行管理,而且还要参与到新产品研制开发和生产系统的选择、设计和改造中去。为了使生产系统的运行更有效,适时适量生产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避免盲目生产,减少库存积压,在管理上要求把产、供、销更紧密地衔接起来。生产的安排,需要更多更及时地获得市场和顾客需求变化的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也包括营销、财务等活动在内,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更加紧密,并互相渗透,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的有机体。这样的生产经营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和调度资源,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生产运作中得到广泛综合应用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CAD、CAPP、CAM、MRP、ERP、CRM等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为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和供、产、销、财务、人事等功能的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流方式

由于生产复杂多变,快速响应与灵活多变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关键。密切与市场、顾客的联系,改革臃肿的管理机构,使管理机构扁平化,以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与决策速度;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和可重构性,在发展壮大自己核心能力的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协作与组织动态联盟,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是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必然抉择。

(四)人本管理与不断创新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个生产系统能否有效地运行,能否根据需求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呈现灵活的应变能力,关键在于能否不断创新。现代企业强调人才的作用,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清洁生产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随着制造企业的持续发展,工业污染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地摆在全人类面前。近年来,我国在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所谓清洁生产,就是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与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二、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财务管理向生产、供应、销售的领域渗透,更有效地配置和调度资金,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和处理财务活动中所发生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其财务意义,财务管理应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使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各部门围绕企业的效益目标协同作战,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工业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一直强调权责利分明,是一种直线式管理。现代企业中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同时知识具有共享性,所以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甚至行业之间,财务管理边界是可以渗透的,财务管理已不仅是专属财务部门的事,它需要以企业整体为单位,而不是以简单的财务部门为单位,它的构成可以是横向职能部门的财务组合,也可以是纵向的职能部门的财务小团体组合,并得到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财务管理的对象甚至考虑到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与企业保持利益关系的人才,交叉化管理不但能充分挖掘本企业财务潜能,同时也能充分利用与自己相关的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优弱势。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强大威力,使财务管理向建立生产经营综合管理体制、制造与管理一体化的高度集成方向发展

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是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的一种方法,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包括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预算管理等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企业战略目标确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模式调整、组织架构改革等复杂过程,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管理层转变观念,只有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计算机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对企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要求很高。计算机财务管理条件下,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并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运行具有很大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作保障。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及时将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供求情况、顾客信息、政策法规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的多模型模拟,进行敏感分析,及时调控经营风险,完善投资决策,是计算机财务管理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如MIS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财务管理的优化和简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如在公司中建立局域网,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财务管理。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财务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

(三)使成本核算模式更加贴近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适应快速响应和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

中小批量生产企业,相对标准化产品、规模生产的企业,其成本控制难度大、时效性强,难以进行产品生产周期之间的成本反馈控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使产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发展,所以,研究中小批量产品成本控制方法并结合实际有效应用,是摆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来说,尤其应重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因为中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大、时效性强,难以进行产品生产周期内的成本反馈控制,因此,对这类企业如何利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成本的计算与管理上,传统的以产品产量为中心的制造成本法受到了冲击,以顾客为中心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兴起。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把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深挖降低成本的潜力,实现成本降低的基本源泉。作业成本管理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必须进行战略的考虑,要从单纯降低材料工费项目的生产过程成本的管理上,拓宽到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技术开发、制造、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深入到为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作业成本的管理,达到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持续的动态的成本管理。

(四)推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首要经济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对企业产生的作用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作为决定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应纳入资产范畴。它的筹集、投放、应用以及参与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方式,应当而且必须引起企业管理人员及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视。财务管理的重心应从传统的物质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即与物质资源并重,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物质资本共同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构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也就十分必要了。近年来,自然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人类愈来愈将目光聚集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来。会计界人士也在积极探索会计与环境的结合,提出了绿色会计的概念。很多会计界人士加入到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中来,在会计假设、要素、计量、披露以及审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使绿色会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有操作性。有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前期基础,为了满足绿色会计条件下的企业的正确筹资、投资决策,绿色财务管理便自然水到渠成了。各个国家都从立法、决策方面来强制本国企业关注并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在我国,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国家足够的重视。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企业的活动必然要遵循这些法律法规,在企业活动中也必然要遇到环境问题而进行绿色管理。企业要进行绿色管理,就要考核绿色管理的绩效。要考核绿色管理的绩效,就要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祥.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发展[J].四川会计,2002(9).

篇10

二、管理特点

(一)计划性不足

需要创新,所以制造企业生产的过程具有极强的反复与复杂性,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些制造企业很难对流程进行有效把控,缺少整体流程规划,从而使得加工计划出现不可控问题。正因上述情况存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正处于加工状态的产品结构仍旧可能被更改,进而使产品研发的周期得到进一步延长。倘若加工计划没有按照预期进度进行,就可能会导致人力以及物力等资源流失,最终降低企业整体的生产水平,并阻碍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二)产品的结构和材料较为新颖

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根本,而制造行业为了能够抢占先机,一般会设计与研发新型工艺,对高能指标进行挑战和突破,而为了确保新工艺可以被正常应用且以此制造的产品能够满足质量标准,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应用新型材料与产品结构。当对产品结构进行加工时,由于所用产品结构和材料较为特殊,因此在生产之前,技术人员需要不断试验、优化、调整加工参数、工艺以及加工条件,这一环节会耗费大量精力以及资源,甚至还需要更新现有的生产工艺。正是因为任务难度较高,所以外协单位很少承接此类项目,最终使得产品的研发周期被迫延长。下图即某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三)生产总批量较少

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除去已经完成定型处理的产品之外,极少出现大批量生产任务订单,特别是在研发环节中,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资金浪费,生产任务甚至可能为单件且种类较多的任务。因为制造企业自身规模和专业人才数量限制,所以大多企业自己生产水平不高,用于生产的人力资源较少,进而极易出现生产批量偏小等问题。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加工生产实际投入与产出不相符甚至是远高于最终的产出。

(四)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在外协加工之中,因为区域限制,大量外协厂家都处于外地,而外协单位和制造企业间存在的远距离导致二者之间很难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外协单位会经常出现无法理解产品设计人员意图的情况,再加上对于加工设计图纸认知错误等问题,仅通过电话以及网络的交流的方式几乎无法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三、控制措施

(一)构建市场竞争体系,严格审核与管理外协单位名

额为了确保机械加工生产质量可以满足制造企业的标准,外协单位在外协管理过程中要对制造企业提出的要求进行严格遵守,以此保证产品最终的质量和其要求相吻合,以此来促使机械加工生产正常、顺利的开展。但是,当前大量外协单位过分追求眼前的“小”利益,并未对产品的质量给予过多关注和重视,外协管理的整体水平较弱。为此,相关企业在挑选与自身合作的外协单位是,一定要将信誉良好的厂家作为自己的首选目标,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一定保证。同时,制造企业还需要定期指派专业人员到外协单位中检查产品的生产质量,对单位资质、产品加工的水平、外协管理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如果外协单位实际的加工水平偏弱,产品加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则应当及时终止合作,从而让外协管理得到有效控制,并提高自身机械加工生产的实际水平。

(二)对外协单位做分类化管理

在建立合作关系之前,加工生产企业需要先对合作单位加工水平以及产品加工质量等进行深入了解与摸底,根据生产计划表等信息把外协单位做简单的分类处理,依据外协单位自身实际的特点来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操作可行性诊断报告,同时对各个单位管理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另外,相关企业还应当对自身的外协任务做分类处理。在某一项目之中,外协任务的类型极为丰富,倘若不对其做科学有效的归纳分类,那么在后续实施生产计划时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一般来说,企业需要把生产难度高、对于质量由严格要求、进度要求比较紧张等外协任务委托给具有极强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出色、员工综合素质良好的外协单位,而由加工能力、生产水平等较弱的外协单位承担其余生产难度较低、对于质量无过多要求的任务。下表即不同车间的具体生产计划。表1.车工1 车间生产计划表表2.车工2 车间生产计划表

(三)树立与更新自身管理观念

生产加工现场的管理是机械加工生产外协管理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产品最终的质量以及企业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等均由现场的管理水平与质量决定。一般情况下,在常规的外协管理过程中,借助分析现场的管理,可以对普通职工的素质进行直接确定,同时还能直接了解外协管理实际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等。另外产品的质量是企业之间协作保障与可信度的有力标志,其直接决定着外协单位在未来的发展情况。为此,强化外协管理水平成为了关键所在。由上述阐述可知,创新在当前产品制造以及机械加工生产中十分普遍,但是外协单位却并未对它基于过多关注和重视,从而对外协管理的水平、质量等产生了严重影响。所以外协单位一定要树立和更新先进的管理观念,确保外协管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标准,有效提升外协管理整体水平,促使机械加工生产的进步,最终让我国制造行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化发展。

(四)外协开始前做质量提醒

当制造企业在将外协任务传达至外协厂家前,企业必须要梳理当前现有的所有外协任务,按照过去的加工情况和经验,对过去出现过质量问题、较易忽视的产品加工要素以及曾经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着重标注与提醒,以此来确保质量问题不会多次重复出现。另外,相关企业还要对产品的关键尺寸以及重点要素等检验的方式进行适当提醒与统一,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不合格、不达标产品。除此之外,企业在开展外协管理工作时还要及时了解与检查产品质量,通过多种渠道和外协单位进行有效交流及沟通,从而对项目整体进度有一个准确把握,最终最大程度的确保外协单位可以让产品质量实现优质化。

(五)构建切实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

篇11

摘要:2013年塔里木垦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0.3℃;降水量与历年相比偏少3成;开春期较历年偏早11d;终霜期较历年偏晚5~7d;初霜期较历年偏晚5d,入冬期较历年偏晚3d。开春偏早,使春播提前;春季的大风、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林果业、交通和人们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夏季频繁出现干热风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春、夏、秋季光热条件较好,能够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频繁的沙尘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关键词 :塔里木垦区;气候;棉花

12013年基本气候概况

1.1气温

2013年平均气温为12.1℃,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3℃,比2012年平均值偏高1.1℃,见表1。

冬季(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平均气温为-6.7℃,比历年平均值偏低0.4℃,比2012年同期偏高1.1℃。2013年1月平均气温为-10.1℃,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低0.5℃;比2012年同期偏高1.7℃。1月最低气温为-23.5℃,位居历史同期第2位。2月平均气温为-1.6℃,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均偏高0.4℃;比2012年同期偏高2.8℃。

春季(3~5月)平均气温为16.7℃,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6℃,比2012年同期偏高1.2℃。

夏季(6~8月)平均气温为26.6℃,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低0.5℃;极端最高气温为40.6℃,出现在8月3日。(8月共出现极端高温天气4d,分别在1、2、3、24日)

秋季(9~11月)平均气温为11.1℃,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0.3℃;比2012年同期偏高1.5℃。12月份平均气温为-5.8℃,比历年同期偏高1.3℃,比2012年同期偏高2.6℃。

1.2降水量

2013年总降水量为27.3mm,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少3成,见表2。1月份未出现降水,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2月份降水量为1.6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5成。冬季(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总降水量为3.3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8成。春季(3~5月)总降水量为0.9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9成。夏季(6~8月)总降水量为24.8mm,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与历年同期持平,较2012年同期偏多1.8倍。秋季(9~11月)无降水。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明显偏少。12月份也未出现降水。

2关键日

2013开春期为3月1日,与2012年同期相比,偏早11d。终霜期出现在4月5日,比历年同期偏晚6d;较2012年偏晚11d。初霜期出现在10月14日,与历年相比,偏晚5d;与2012年相比,偏晚1d。入冬期出现在11月18日,与2012年同期相比,偏晚3d。

3主要气象事件概述

3.1对流性天气

6月8日夜间,塔里木垦区出现强对流性天气,12h累积降水量为13.8mm,达到中雨量级。

3.2大风、沙尘天气

2013年塔里木垦区大风、沙尘天气情况见表3。

4农业气象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2013年塔里木垦区开春较早,开春后气象稳定,降水偏少,极有利于棉花早播[1]。4月15日播种结束后,温度较稳定,利于棉花出苗,为一播全苗打下坚实基础。综合来看,2013年塔里木垦区前期沙尘天气不利于出苗,棉花整个生长发育期的气象条件略好于常年,后期光热充足,降水量明显偏少,棉花吐絮期接近于常年。此外,整个棉区采用滴灌、高密度栽培等技术措施,使塔里木垦区棉区总产再创新高。

2013年的光热条件对棉花的生长比较有利,开春期偏早,利于棉花的早播,整个棉花生长季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偏多,棉花的各生长发育期接近于历年,棉花的产量较高,霜前花率也较高(除气候因素外,还因为机采面积较大,使用了脱叶剂和乙稀利等原因)。但春季的大风、沙尘天气给棉花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4.1播种期

开春较历年偏早11d,气温较稳定,降水偏少,有利于棉花早播。塔里木垦区大部棉田于4月15日播种结束,播期比常年提前3d。播种后,气温较稳定,利于棉花出苗。

4.2苗期(出苗-现蕾)

出苗后,气温较稳定,降水偏少,光热条件对棉花幼苗生长极有利,棉花生长速度正常。5月下旬部分棉田进入现蕾初期,5月中旬以后,气温迅速回升,棉花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但频繁的沙尘天气给棉花幼苗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至6月中、下旬全部进入现蕾盛期。

4.3蕾期(现蕾-开花)

6月份最高温度较常年偏低1.5℃,影响了棉花正常的生长发育速度。由于2013年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栽培措施以及棉花新品种的引进,肥水运筹较好,现蕾至开花的平均日数为30d左右,较常年长1~3d。

4.4开花至裂铃期

7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6℃,期间降水较常年偏少,开花至裂铃期间的平均温度为25.2~28.8℃,光热条件有利于棉花开花成铃。

4.5裂铃吐絮期(裂铃-停止生长)

裂铃吐絮期间平均气温略高于常年,但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棉花的吐絮期较往年持平。9月份气温持续偏高,有利于棉铃吐絮。2013年初霜期较历年偏晚,终霜期较晚。

篇12

【关键词】

彩涂板生产线;立式;活套;基础;稳定

彩色涂层钢板,业内又称彩涂板,彩板。彩色涂层钢板是以冷轧钢板和镀锌钢板为基板,经过表面预处理(脱脂、清洗、化学转化处理),以连续的方法涂上涂料(辊涂法),经过烘烤和冷却而制成的产品。彩色涂层钢板具有轻质、美观和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又可直接加工,它给建筑业、造船业、车辆制造业、家具行业、电气行业 等提供了一种新型原材料。随着彩色涂层钢板应用的广泛,彩涂板生产线的需求市场也越来越大。

在彩涂板生产线中,活套分为入套与出套。其中入套具体动作为正常生产时入套是处在几乎满套的位置,一般在活套量的95%,即机组正常运行时是储存有钢带的,当入口的钢卷开卷快完毕时入口段开始降速,为维持工艺段正常生产要求则入套之前储存的钢带直接输送给工艺段以来平衡入口变换作业时与工艺段的速度差。待入口变换完毕后入口段立即以大于工艺段的速度给入套补充进钢带,待套量达到95%后入口段降速到与工艺段保持同步。出套与之相反正常生产时活套是空套的即基本不储存带钢的,当出口段一个钢卷卷取到要求的规格时出口要进行分卷操作,即出口段降速分卷,此时工艺段速度保持不变往出套充套,待出口变换完毕后出口立刻以大于工艺段的速度将活套内带钢抽空,抽空后降速到与工艺段同步。

活套大体由顶部的驱动装置,框架装置,滑架装置,底辊装置,配重装置,楼梯等辅助装置,基础,其他装置等部分组成。

1 驱动装置

活套的驱动装置,是由变频电机驱动减速机,减速机通过链轮链条,提升或降低滑架装置,控制滑架装置与底辊装置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活套中存储钢带量的动力机构。是活套工作的动力源。设计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减速机减速比。太大的减速比会照成减速机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所以减速机的减速机一般应该控制在100~300之间。再通过调整链轮的大小,滑架上辊子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控制。为了防止在生产线突然断电时出现滑架装置下滑现象,需要再减速机前加装一套制动装置,一般需选用停电抱死的制动器。

2 框架装置

活套的框架装置是整个活套的支腿,高度一般在9~12米之间。框架装置的稳定性决定了活套的稳定性,决定了板带运行的稳定性。一般的立式活套,为了节省空间,会在基础上深挖坑,并在地面附件做预埋钢板,预埋钢板与活套框架通过型钢进行联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活套框架装置的稳定性,维持了板带的正常运行。设计时需要注意立柱间斜拉筋的布置,不要与板带发生干涉,同时要考虑框架装置的运输问题,有些结构需要设计成螺栓连接,施工现场进行焊接的结构。

3 滑架装置

活套的滑架装置是调整活套存储板带的运动部件。滑架装置上有互相平行的数个辊子,与底辊装置上的辊子相互错位对应,使板带在滑架装置和底辊装置之间进行s型连接,通过调整滑架装置和底辊装置间的距离,来调整活套中板带的存储量。设计时注意计算辊子的数量和滑架上下运行的距离,并在滑架运行上下限位各留有4s的余量,保证存储量能保证2分钟内生产线的正常需要。

4 底辊装置

活套的底辊装置是固定在基础表面的,通过地脚螺栓安装在基础表面,并且在底辊装置四个角,与框架装置的四根立柱利用螺栓相联接。设计时注意,底辊装置上的辊子数量比滑架装置上多一根。因为板带进出活套都是从底辊装置开始的。

5 配重装置

活套的配重装置是用来平衡滑架装置的重量的,为了减小驱动装置上变频电机的运行功率。配重的重量除了要考虑滑架装置本身的重量外还要考虑滑架装置上穿过的板带张力。配重的结构有采用灰铸铁块的,有采用普碳钢焊接箱体,内部填充混凝土的,或者内部填充废旧钢铁材料。总之,配重装置只是要的重量,对于材质方面只要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就可以。设计时注意,配重的体积要能够从上至下运行,不与框架装置等发生干涉,并且运行距离要比滑架装置的运行距离大300mm以上。

6 楼梯等辅助装置

活套的辅助装置包括楼梯和驱动平台护栏。楼梯是操作人员上下活套的通道。上至驱动平台,下至基坑地面。楼梯的宽度一般600~800mm,每级台阶的高度控制在200~300之间均布。驱动平台四周要安装护栏,护栏的高度一般设计为1.2M。护栏选用直径为25的钢管进行现场焊接。

7 基础

立式活套的基础一般会挖一个比较深的基坑,基坑的深度在6M左右。这样可以减小对厂房高度的要求,并增加活套的稳定性。基坑的地面主要安装活套框架装置四根立柱的地脚螺栓,底辊装置的地脚螺栓,楼梯的预埋钢板,在基坑的侧壁,靠近地面的地方还要适当考虑与活套框架装置的连接用预埋钢板。

8 其他装置

除了上述部件外,活套上有时还需要根据板带进出口的位置布置几个转向辊,用以保证板带运行时与活套不发生干涉。

活套的总体结构基本如此,无论入套还是出套。只是活套布置的位置不同,工作的顺序有些不同而已。

9结束语

虽然活套在整个彩涂板生产线中不是最核心的设备,但是进出套的稳定运行,对板带运行影响程度非常大。如果活套发生晃动,那么钢带就会经常跑偏,影响整个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总体说来,活套的设计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又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2]张启富《现代钢带连续热镀锌》冶金工业出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