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根据毕继万结合西方学者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势和身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语等;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言声音(如笑,吹哨等);3.客体语(object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个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体距,领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时间信息两方面。(毕继万,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这四方面主要内容。
3 高校英语教师提高INCC的途径
根据笔者两年来对INCC的潜心研究,并结合五年来从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途径来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以箴参考。
3.1提高观念意识
从根本上来说,INCC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未能取得像英语言语那样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重视,也并未把它放在一个必须进行教学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观念意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一向都是重视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要把一个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个重视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如,在与其他同事进行教研、讨论,甚至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一些这方面的有趣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INCC的存在与重要。还可以在编写英语教材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体现与知识的传播。
3.2学习文化差异
从意识上认识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说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决定其成功的还是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文化差异知识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途径,如:第一,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读英语杂志。杂志作为最鲜活与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英语杂志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对于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从而积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英语非言语行为。第二,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其独特的动态性,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看英语电影了。在看电影时,应该注意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两人在拥挤的地铁中靠近站立或有身体接触,那么美国人会避免直视对方,并且举止小心。第三个有效的方法是读有关西方风俗习惯或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书籍。优点是知识系统权威。但是缺点是不够鲜活生动。第四,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行为举止,但是要切忌轻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电影电视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还要认真观察中国人的哪些行为举止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交际失败。
3.3 从事实践与教学研究
前面两个主要途径是从自身的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领域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习得的INCC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同行的交际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各种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认真观察,来获得下意识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和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的非言语行为,但是要注意时代性。第三,可以专门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如对中国和外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4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次练习固体、液体药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创设学术氛围、渗透科研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观。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有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教具学具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铁架台、试管、矿泉水瓶、喷壶、纸花、蜡烛、阶梯、毛玻璃片、火柴;盐酸、石灰石、水、石蕊试液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媒体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上网查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视频
媒体使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有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例如,干冰极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华、人工降雨实验在课上完成起来有困难。本节课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体展示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观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实现了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通过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农民伯伯说我是庄稼的粮食;消防队员说我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说我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问:你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的事情吗?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环图,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环节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师演示纸天平实验,并指导学生亲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能力。
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反应物是否减少。
设计意图:总结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的意识,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取少量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剂,石蕊变红。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分析瓶中液体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质。
结论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小花又变回紫色。
结论2: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实验探究的能力。
演示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3 :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教师在此时提醒学生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饮料中的磷酸影响钙和铁的吸收,造成缺钙和贫血。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讲述和设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如何验满呢?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小木条,小木条熄灭。
结论4: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新知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否能下去;进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演示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蜡烛实验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拓展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计意图:传递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环节四:了解温室效应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气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温室效应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的危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气体的利与弊,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五:小结
教学反思
1.纵观本节课,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农村的教学条件一直被认为落后,农村的师资一直被认为较差。学生家长有这种观念,学生自己也会产生这种思想。那么要创建高效的课堂,首先就必须改变这样的观念,认真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宣传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备课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切入点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达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目的。
二、以饱满的激情去驾驭课堂,高效的课堂一定要有激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那么,要实现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切就需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去驾驭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激情的老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对老师的崇拜,容易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15-01
一、树立自身形象,确立班主任威信
我们常说的威信不是靠一次二次简单获得,也不能通过批评,让学生畏惧你而获得,它是一种长时间沉淀而形成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敬仰你的同时,把你的思想慢慢的渗透于学生头脑中,为人师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当班主任的我就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引导学生朝前迈进。也正如常人说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总会留下他的影子”。此外注重情感教育,“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孩子,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这些都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为此我尽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赋予他们自信的力量,严爱相结合,自己做错事时勇于向学生说“对不起”。我班学生与我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会因我高兴而高兴,为我的伤心而忧愁,即使在气头上的他们顶撞了我,过后,他们会很主动地向我道歉,我尽力做到了与他们真心想待。源于对老师的爱,他们懂事了许多。
二、师生共同确定班级管理制度,创设班级管理特色
(一)开学初就由学生自定班规。每学期还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通过班干会讨论完善《班规》。
(二)按学号在班级实行“值日制度”。每位值日的同学要作值日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同时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一换位体验使同学们能更好的进行沟通,让大家都有机会管理班级,提高每个人的管理能力。
(三)《班级日志》 。由每天的值日同学书写下当天班级各方面的情况,记录下班级成长的轨迹。
(四)“无批评日”的实施。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下,每星期五被定为我班的“无批评日”。顾名思义,在这一天没有值日班干管理,表现好与坏全靠大家的自觉。这样,为班级荣誉,同学们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这一活动,意在是同学们在班级荣誉感的促动下,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
(五)班干轮换制。开学初,想当班长的同学可以自我推荐,以他们获得票数的多少来决定他们出任班长的次序,每个月轮换一次。当月的班长要自己组阁,这样既能考验了班长的魄力,又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锻炼大家的管理能力。任期满后,各班干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述职,最后由同学们评议选出当月的最佳班干,班级给予奖励。
(六)定期召开班干会。每星期,召开一次班干会,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展开讨论,确定工作程序并落实到个人。
通过这些管理体制,我们班的纪律赢得了各科任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们的班级特色体现在以下几小点:以学号为序每天编写《班级故事》;每周出版一期《实验班报》;每人每周记写自己的“成长记录”;每学期推出一到两期班级作文簿——《收藏CD》;设置“优点卡”等。
三、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基于我们班级的特殊性,两年多来,我一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我清楚的意识到学习上的进步是最能证明学生的能力,最能帮助其树立自信心的途径。经过两年的努力,学生们变得勤学好问多了,基本上树立了珍惜时间的意识。班级成立了“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的小组出题,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累。各科成绩的进步,让学生变得自信起来,他们说:“尽管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会努力成为最好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地理2,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提出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学习内容要求。这无论从知识内容来讲,还是从世界观的树立,都是一个十分综合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课程的实施必然是开放性的。
教材分析
各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也体现了这种课程的开放性。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问题。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地理必修3中,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各教材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论证的材料都具有各自的角度。从而使课程的实施异彩纷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首先,这堂课的导入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面对无法了解的东西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使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结论,努力地去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努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洞察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念,再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材料的分析中产生的。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与别人交流。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死气沉沉,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平台。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屏幕展示:“《京都议定书》”资料)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了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作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师:《京都议定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各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所争议问题的背后问题的实质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主要议题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
生:各国争论的焦点是既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又不希望自己的排放被限制过多。
生:争议问题的背后是全球变暖问题。
生:还有如何公平地解决发展生产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这些问题略加调整,打在屏幕上)
问题: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升高?
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
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师:我提议对第一、第二个问题,把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三组,进行抢答。选一位主持人主持和一位评分员记分。第三个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来解决,好不好?
(这个提议获得热烈响应,大家一致赞成)
活动开始
主持人:现在就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开始自由抢答。
第二组的刘涛同学抢先发言:我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不断加热大气,增加了温室效应。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二组记5分,
第一组王芳说:“温室气体并不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宇宙射线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使地球变暖。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也记5分
第一组李春抢答:“科学家根据对冰岩蕊样的记录,在近一万年的高温期之前,分别在13万年、24万年、33万年附近,还有三个高温期,如果说近一万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原因,归咎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那么十多万年甚至二十多万年前的高温有归咎于谁呢?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再记5分)
(第一组已得10分,第二组也不甘示弱)
第二组的张冬说:“全球环境污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全球变暖,据统计,如果汽车数量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的汽车总数将超过16亿辆,现在,机动车辆每年排放9亿公吨的二氧化碳,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5%,更多的车辆将意味着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同样到2025年世界2 /3 人口将在城市居住,因此,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会日益突出,全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二组也得了5分,第三组的同学很着急)
这时第三组的扬洋勇敢地站起来说:“全球变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川融化,近百年来,由于海温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量为2—6 ,专家指出,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三组记5分(这时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发言了)。
刘晓说:“全球变暖会使干旱蔓延,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会更恶劣,对农作物产生影响,使农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的行为发生异常。”
(刘晓又为第一组赢得5分)
王放说:“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还会加重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还会使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
(第二组也追到了15分了,后面举手的同学更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主持人:我们再给第三组一次机会
焦阳说:“全球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北极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埋在冻土层内数千年死亡的植物也开始腐烂,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主持人:第三组记10分,三组的记分不分上下,
(这时我看到一位平时少言寡语,但绝对善于思考的优秀女孩,慢慢站起来)只听她慢条斯理说:“圣诞节 快到了,孩子们期待着圣诞老人在午夜里乘着
由驯鹿拉着的雪橇从天而降,但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全球变暖,驯鹿已经频临食不裹服的境地,可能没有力气拉着圣诞老人周游全球了。”
主持人:第三组加5分,总分也是15分。
我请求插问:全球变暖带来难道都是负面影响吗?
不是,高明抢着发言:“全球变暖对农业产生影响很大,使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温度升高,使农业区的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二氧化碳增加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主持人;第一阶段抢答竞赛结束。第二组总分20分,暂时领先。其他组不要灰心,后面还有机会。下面进入角色辩论阶段,请各组组织辩手,10分钟后就位。
(当第三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全班同学形成了三派,三派分别扮演了美国政府、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中立方)、发展中国家。三派立即开始讨论,交流,推选代表…)
主持人:辩论开始。首先请“美国政府”的代表阐明观点。
王芳:“我承认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好应做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已占多数,免除承担一定的共同义务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代表美国政府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温室气体排放并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因此我认为不必牺牲现有的经济利益而减少排放,我们有能力用森林面积,向其他国家输出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法,来抵消本国必须减少的排放量。
这时,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刘涛同学不服气地站起来说:“当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大,而且一直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他们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驾于全球环保事业之上,未免有点太霸道和自私自利了,他们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议定书规定之外以及其它为理由而拒绝在议定书上签字。
(看到双方争论的那么激烈,代表组委会的同学有点座不住了,向支持人请求发言)
平时口齿伶俐的扬洋同学说:“今天,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我们都面临着艰苦奋斗,发展中国家尽管对温室效益责任最小,却受害最大,所有国家都会受害,因为气候的变化是不分国界的,我们不能只等待而不采取行动,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必须带头,因为他们有经济和技术上最好的条件来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作好他们应做的工作,要想阻止破坏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应加入京都条约。
(我也代表组委会请求发言)
我总结说:“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说的都有道理!看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利弊参半,但是通过各派的发言,总的说来还是弊大于利。
(这是我看了一眼记分员亮出的记分牌,见第三组明显落后。再看第三组的同学,见他们十分不服气,于是请求主持人,能否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就“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请为还大气以洁净想办法。
主持人:开始抢答(话音刚落,第三组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抢先)。
王玲说:“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
第一组代表:“给汽车换太阳能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燃料的动力源。”
第二组:“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烟囱的排气口处。”
(这时第二组的组委会代表也忘了自己的身份,加入了抢答的行列)
第三组:“把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埋在地下肥田。”
(第三组的记分追上来了,三个组不相上下,整个课堂又进入了一个小。
主持人:注意规则,注意规则!
(见主持人已经无法维持,我只好强行发言)
我总结说:“大家谈得都很好。全球气候变暖已在危及人类本身,如果人类不争取有力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人类将共同遭受到更大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
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一片蓝天吧!
随着学校进入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数字校园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对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校园网络。网络的数字化、全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征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的数字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跟以往的德育手段相比,网络化的德育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一,是德育时空变化的优势,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吸取各种信息,这为学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其二,是德育效果优势。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为一体,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都是传统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其三,实现德育手段网络化,可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科技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网络化的自我教育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他们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广、多、快的特性来提高自己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设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网站,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性。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问题中的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语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利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等,虚拟了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二、开展网上主题班队活动,调整道德观念
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可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与网络同行”系列活动,“上网利与弊”辩论赛、“网络与我们”手抄报、“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将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能够“慎独”,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引导学生浏览适合的网站
学校德育的应对之道是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这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校园网站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安装节点过滤器和一些软件,以此来摒弃不健康的内容。同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让学生在指定的这些网页上“冲浪”,从而体验网络的乐趣和学习的趣味;还可以组织孩子参加网站上有意义活动,如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小记者社会活动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孩子们网上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网上生活。学校教师还可积极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并积极倡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网主流文化的建设。
四、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本身要积极掌握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上网导航;才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学载体,制作优秀课件和网页,使道德教育更具特色,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为人师表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必须率先示范,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才能保证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渗透情感因素,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强化,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教育绩效。
【参考文献】
一、化学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完整的作业过程包括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和作用讲评。如何进行初中化学作用的布置、批改和讲评,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作业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
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的作业除了要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需要落实: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科学素养目标等,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光凭借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进一步落实。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补充,有它独特的功能。通过作业,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分成不同内容、不同标准、不同模式和不同分量的作业,也可以把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分成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
2.培养兴趣的人文化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才能爱学、学好化学。
3.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这样才可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有用,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化学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作业应体现分层性。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2.作业设计的形式应体现多样性。教师在选题目时应精选一些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为背景资料的题目,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化学的应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一定要关注生活。或选择具有较大开放度的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在内容多样化的同时,数量和表达方式也要多样化。
(1)“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可自行设计也可广泛参考。
(2)“质疑袋”、“我的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老师。任何方面的疑问都可以提,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所学单元的疑问,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内容。
(3)“与老师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老师对话,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与老师的对话中,学生似乎有所顾忌,询问的大多只是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情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训练。
3.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4.作业的内容应体现复习性。在学新内容时,为了巩固旧知识,布置作业时选择数量少且比较好的前几章的练习题,让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习,逐渐积累。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温习纠错本上曾经做错的题目。这样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巩固了旧知识,一举两得。
四、化学作业设计的内容
1.阅读作业。教材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口头表达作业。主要是识记内容的复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原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作业。以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主,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的资料等。
4.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扩充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
五、化学作业的检查与评价
1.书面作业采用多种批阅方式。
(1)随堂批阅;(2)精批细改;(3)当面批阅;(4)自我批阅;(5)分组批阅;(6)集体批阅。
以上几种书面作业的批阅方式,教师可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使用。这些批阅方式的改革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批阅效率,起到作业应有的作用。
2.口头作业可当堂做出评价,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基础差的给予提示,并以鼓励为主。
3.阅读作业可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可各抒己见,并把学生的成果汇总,如有可能可在校刊上发表。也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如辩论“化工厂的功与过”、“塑料的利与弊”。
4.探究作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班里或学校里举办小型展览,让学生来评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作业的批改环节中要尽量使学生得到及时和明确的反馈,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越好。不仅要评价结论,而且要注重对作业过程的评价。
六、化学作业的评语书写
1.书写作业评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情感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41-01
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又叫科学素养。它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的综合反映。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做基础,科学素质将无从谈起。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我们一再强调能力培养,强调“学会学习”其核心就是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完善自身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从科学素养内涵出发,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人们普遍认为化学科学素养是指一定结构层次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品质。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通过实验探究获取学科知识,学会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化学学习的能力
学科知识是学科素养的主要内容,学科知识获取是提高学科素养首要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是提高化学素养的基础。如何紧扣知识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呢?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方式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在探索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同时提高获取知识能力。
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
学习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除学科知识素养外,学科信息素养对解决实际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学科信息素养也就是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表的观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对相关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实际生活中溶液的信息,在家中自行配制一杯溶液,增加生活体验,感性认识到配制溶液过程所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分析,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
三、教学中贯穿“化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
学生将来可能会忘记具体的化学知识,但一些基本化学观念应印在脑海里,成为认识世界、做出相关判断的基本依据。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从化学学习中提取根本性的东西,上升到化学思想层面,形成基本的化学思想。
1.物质的微粒观、元素观。在“分子、原子”“元素”“物质的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水溶液的导电性、颜色”及“酸碱通性和中和反应”的教学中,学生逐渐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物质多样性而其元素组成是统一的,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获得认识物质世界的特殊视角。
2.结构决定性质。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不仅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即化学其实就是围绕“物质”进行研究或学习的科学,这种研究或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这就是化学的归因思想,因此,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取”来学习物质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思路。
3.守恒思想。“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化学变化微观抽象,对学习和理解物质化学变化造成困难。守恒思想给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帮助,树立守恒思想就是抓住了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别是复杂的化学变化,守恒思想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分类思想。面对复杂的化学变化,分类思想在化学的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类研究,把性质相似的物质或类型相似的反应归类,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可由点及面地掌握知识。还可通过不同分类方法,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所学知识。
四、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面对“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社会热点问题,能以科学的态度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而不是放大危害性,将“化学”当作危险、有害、毒害的代名词;在实验教学中,出现现象与结论不符合,教师能尊重客观事实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反复实验;在“燃料的选择”“金属材料的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合成材料的使用”教学中,通过查阅资料,组织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以上是笔者平时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科学素养培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能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的合格公民,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征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绿色建筑是说在建筑的使用寿命内,能最大范围内的节约资源(节水、节地、节能、) 、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和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绿色建筑拥有健康、安全、舒适;高效利用和卫生;和谐相处,三个方面特征。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注重环保原则的设计理念,注重节能原则的设计理念,保护自然的设计理念。
任何建筑的形式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产物,到处存在这个时代的烙印,并且从建筑的形式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建筑的特征。有时由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的综合作用影响的。从以前的巢居建筑演变成现在的高层单元式建筑。从以前的历代帝王的宫廷式建筑逐渐演变成摩天大楼等高等建筑。从远古社会到现在,我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变迁,建筑的风格在不断地改变。面对现在社会的较快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从不同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注重环保原则的设计理念,保护建筑周边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植物绿化的自我调节作用,加强人和自然的沟通,利用当地材料,自然和人文环境,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和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并且充分考虑周边的因素,确认施工时能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点。
城市建筑的外观现状及其影响
1.城市建筑的外观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房屋建筑。人们对于房屋的舒适度、房屋的文化品位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建筑的外观造型风格的要求也在一步步的提高。人们不在拘泥于原来那种中规中矩的建筑样式,单调的几何造型和单一的建筑材料。而改变成波状形、曲面型、圆曲型、倾斜型以及无秩序型这种建筑风格多元化的、建筑形式多样的建筑样式。
2.城市建筑的外观影响
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这些个不同点的应该展现在这个城市的建筑上。从不同的建筑来体会文化,历史。但是,在中国多数的城市中,建筑样式基本上无差别,每个城市的建筑都差不多。站在街头,因为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一样,人们都有一种错觉感,不知道在哪个城市。
近些年来所流行的全玻璃大楼的建筑样式,造成了全世界“千城一面”的文化危机。全玻璃大楼的建筑如图: 1不仅会让城市失去文化和特色,更为严重的是它的污染。在寒冷地带创建“热带雨林”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气候、反生态的行为。但在今天,全世界却争相效法,这是对地球的一种伤害。当玻璃这种材料让短波的日光穿透进入室内,这种光就会变成一种热量,而且,不能轻易消散而去,使得热气在室内越积累越多。这就成了可怕的温室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城市温度比郊外温度高的原因了,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这就是一种浪费能源的建筑,它就像一个吸允地球资源的吸血鬼,快速吞噬者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健康。
绿色建筑表皮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探索
1. 绿色建筑表皮样式
由于地球环境危机意识的抬头,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议题。虽然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样才能算是好的绿色建筑呢。
研究表明,越简单地建筑,越是好的绿色建筑。样式简单地建筑,在设计时能全面的考虑到问题。能把风力、通风、阳光等问题有效的相结合。太过于复杂的建筑者不能兼顾这些。
那建筑的绿色表皮要什么样子的比较好。我觉得,植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自然的生长变化。我们如果能使用植物作为建筑的表皮那就是一举两得了。
每个城市的植物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城市适合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建筑的表皮。这样既能净化城市空气的污染,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还能当做一个标准,让人们一眼就能明白这个建筑是我们城市所独有的。
2.绿色建筑表皮材料
绿色建筑的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不用和少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能够大量的使用无害、无毒、无污染、无放射性、可用于回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材料的目的是实现对地球的污染、危害降低到最小点,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能做到健康、环保、安全和质量的优秀为主要。
那有哪些绿色材料:
混凝土:在建筑房屋时,人们喜欢使用混凝土,混凝土是一种强久耐用的建筑材料,有着比较高的储蓄热能量的能力,是很好地建筑材料。但是在生产混凝土的工厂,他是使用酸性读十分大的水来洗刷混凝土,酸性水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什么的。而且说到混凝土就要用到水泥,水泥也是一种消耗能源较大的建筑材料,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现在所用的新型材料就是指在建筑施工时可以把混泥土中70%的水泥换成粉煤灰。粉煤灰是烧煤场的废弃原料,这些材料所带的能源性较低,没有很大的危害,是环境友好形材料。并且具有保温、隔热、节能、节约保护环境的作用。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一般都会选用钢材或者木材的比较多。但是二者都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各有优缺点吧。木材,是比较好的自然的隔热材料。钢材,是导体,钢材的导热能力是木材的400倍,较容易出现危险事故。木材的缺点是防腐性能比较差,想要使用木材的话,必须给木材刷上一层防腐涂料,但是防腐涂料是有毒的,对环境不好,而且,涂了防腐涂料也妨碍了木材自我的生物降解性。钢材就不存在这点,钢材能防昆虫和水的腐蚀性。并且钢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可以回收的。这二种材料各有优缺点,选择材料要根据当地实际环境来选择,衡量利与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屋顶:对于建筑来说,建筑的屋顶是特别重要的,它是一栋建筑的关键。屋顶材料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屋顶来说,材料的耐久性能尤为重要。现在的屋顶一般选用金属的。比如,铜、铁和铝。这种材料可以利用回收,加工后在进行循环利用。但现在有种新型的屋顶,叫做“冷屋顶”。这种屋顶在任何温度和环境下都适用。这种材料是由绿色的植物所组成,也是绿色屋顶。如图2绿色屋顶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建筑的顶部是由植物和土壤所覆盖的,这是种天然的降温材料,降低室内温度,防止建筑过热。而且能收集雨水,循环利用,还可以为小动物提供栖息地,创造美感,净化清新的空气,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这个植物的选择可以根据当地的习惯,选择适合的植物,便捷、安全和健康。
在选择不同的绿色材料上,不仅仅要考虑它的作用,还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温度、经济和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把绿色建筑的作用发挥出来,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出一份贡献。
图2 植物屋顶
绿色建筑表皮的现实意义
“绿色建筑”是当今全球建筑界最流行的议题,人们都想建筑出绿色的房屋,供人类使用,但有些人对绿色建筑存在着十分大的误解,误以为绿色建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句,或者是由各种高科技科幻技术所建造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解。人们对于地球环境危机的认知性不足,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地球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力也超乎人们的想象。根据欧洲建筑师协会的估计,全球与建筑相关的产业会消耗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是50%、原材料40%、农地损失80%,同时产生了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在中国曾造成严重的耕地损失,毁坏耕地50万亩。在政府推广RC建筑之际,由于RC建筑市场对砂石的需求量大,人们开始大量的采砂石,大量的非法采砂对长江、黄河的大堤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许多事故就是因为疯狂的采砂石所造成。
以上这么多真实的事例,调查的数据都在告诉我们建造绿色建筑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消耗能源的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快建设绿色建筑的脚步,保护地球的资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0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03
IGCSE是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简称,是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专门为14-16岁学生设计的课程。IGCSE化学是该课程中64个科目之一[1]。本文选取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IGCSE化学第二版教材[2]作为研究对象,教材包含引言、十九章节的内容、习题答案、IGCSE化学试卷以及参考附录等五个部分。经过分析认为,该教材的编写在以下方面有别于国内教材,值得在教材编写或教学实施中予以借鉴。
一、重视文字图片编排带来的阅读体验
1. 问题或结论表述清晰
在罗列几个相关问题或者结论时,教材往往会在第一个词前面插入阿拉伯数字或者“?”符号,清晰表达问题、结论的并列或者递进关系,并将问题或结论加粗。这样的符号标记比用“First(第一)、Second(第二)、Third(第三)”等文字表述更加清晰明了。使用者在看到这样简单的标记时,不仅能更快捷寻找到这些话,还能有助于在脑海中突出这些问题或结论,加深阅读印象。
2. 标题采用了疑问句
在信息充斥整个社会的当今,往往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作为化学教材,标题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一定的好奇心往下阅读。该书中很多标题就用到特殊疑问句的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提问。
第七章第三单元的大标题是“Redox and changes in oxidation state(氧化还原以及氧化态的变化)”,接下去第一个小标题就是“What does oxidation state mean?(氧化态是什么意思)”,编写者引导学生在看到大标题的第一反应是对标题中的陌生概念提出问题。在第四章原子结合中第二单元的大标题就用“Why do atoms form bonds?”这样的问句,试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上一单元中所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存在区别的微观原因。书中标题不仅用了what、why、how、how many、when这样的疑问句,还有感叹句,如“Pollution alert!(警惕污染!)”,编者试图想要区别于其他介绍性的标题,透过这个感叹号表达出污染问题已经岌岌可危!
3. 用词或图片拟人化
教材不是学术论文,在编写时用到一些拟人化的词语可以拉近使用者和书本的距离,让使用者的阅读体验更加生动。
第十三章第三单元标题“Metals in competition(相互竞争中的金属)”,就用“competition(竞争)”的这样的拟人词语阐释置换反应。其中小标题一是“金属与碳单质竞争”,用氧化镁与碳没有反应,而氧化铅却与碳反应后失去氧的例子说明,表达出在竞争氧的过程中,铅失败了,碳胜利了,因此铅被还原,而碳变成了二氧化碳;小标题二是“金属与其他金属争夺氧”,用铁与氧化铜的反应举例说明,其中第一幅图是铁粉与氧化铜加热反应的示意图,并问铁能否从氧化铜中竞争获得氧,第二幅图是反应后产生热、氧化亚铁和铜,并回答,铁胜利了;小标题三是“金属与盐竞争获得自己的金属离子”,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举例说明,其中第一幅图是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的示意图,第二幅图是反应结果,铁把铜从溶液中push out(推出去),最后得到铜单质和铁离子。整个单元都是在一个拟人化的情境中学习金属活泼性的。教材编写者在用词方面也在尽力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而生动拟人的用词也可以让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多一条思路、多一点趣味。
阅读体验本来更多地是被用在形容顾客在阅读书籍或者网页时的感受,但是事实上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一本教材的阅读者和体验者,编写者此时就是为使用这本教材的人群提供服务的,因此编写者在文字图片的编排上理应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阅读体验。更佳的阅读体验可以体现在感觉体验、思维体验、行为体验等方面[2],不仅能让阅读更加轻松,也让知识的传递方式多样化。
二、选择多条途径呈现化学史实
化学史浸透化学家们多年来所有奋斗过程和成果,教材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实际上都经历了很多是是非非的争论,最后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赞同,因此让学生体会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体会理论的演化是化学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该书第三章第四单元第二节,整节内容都在学习原子模型的发展过程,首先介绍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的万物皆微粒,微粒即原子(当时的原子定义与现在的不一样)的理论,然后介绍炼金术,以及炼金师是化学家的先锋,再到道尔顿提出原子说、布朗发现布朗运动现象,最终在场离子显微镜发明后人类首次肉眼看到原子,最后到现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更清楚地看到原子;接下去的第三节又用了整节内容介绍原子内部微粒的故事,一开始就表明原子内部微粒的发现都归功于物理学家,让学生明白化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分别简单介绍电子、放射性、原子核、质子、电子层和中子的发现故事,最后让学生明白原子模型的真实情况――“这只是一个模型,简化的图像。事实上,原子比模型要复杂得多,物理学家发现了原子内大约50种不同的基础微粒,包括上夸克和下夸克、粲夸克和反粲夸克、奇夸克和反奇夸克等等,还有更多有待发现。”对原子模型的历史,编者就用了四页介绍,足以证明编者对化学重要史实的重视程度。
第十四章第六单元第二节“Metal,civilization and you(金属、文明和你)”这样的大标题十分新颖,编者同样也用了整节内容介绍金属发现的历史和对应的文明,编者以时间轴的形式列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数码时代,并配上相应的几个重要的年份,时间轴左边对应地写出一些金属元素发现的年代,时间轴右边对应地介绍各个时代的情况。“石器时代,人类的工具只是石头和骨头,文明刚刚起步;青铜时代,有人不小心混合了铜和锡发明了青铜,人类农耕和战争的工具变得更厉害;铁器时代,有人偶然用炭火烧铁,铁开始变得潜能无限,并引发了工业革命;数码时代,硒、钛、铝、铜等金属被重用,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然后再简单介绍了最早的金属、电解法的发明、铝的发现,最后提问未来还能发现更多金属吗,并介绍现在科学家正在人工合成金属。整节内容都在围绕金属给不同阶段的人类带来的变化,不仅让学生明白金属在生活、社会中的重要性,更要学生明白一代代人获得新金属的方法,以及他们的艰辛和不易。
化学史的重要性在国内最新的各版化学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分析过英国这本化学教材之后才明白,我国的化学教材还需要在化学史实内容的丰满性上提高。编写者可以考虑从理论发展、人物轶事、文明发展、社会进程等各种角度来介绍化学史实,这样不仅能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还有助于激发学生体验理论演进过程的兴趣。
三、从微观层面解释化学问题
化学是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分析和创造物质的,因此从微观角度看待化学现象显得格外重要。该书在解释很多化学原理知识时就遵循了这样一种化学观念――物质微粒观。
第十四章第五单元学习为什么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性质不同时用三幅微观小球图解释。第一个图片里是大小一致的微粒小球,代表纯金属的微观结构;第二个图片里是该纯金属被拉伸后的微观结构,纯金属被拉伸后,大小一致的微粒小球明显的被拉到两边,以此表示纯金属的延展性通常较好;第三个图里是两种金属合成的合金金属被拉伸时的微观结构,由于两种金属微粒的大小不一样,拉伸时微粒移动受到另一种金属微粒的阻碍,因此合金被拉伸后微粒的位置也并没有太大变动。用这三幅微观图很好地解释了纯金属与合金在延展性方面表现不同的原因,同时也能类比推出纯金属与合金其他性质不同的原因。
第九章第六单元学习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一幅图用微粒小球解释压强是微粒碰撞容器壁形成的,微粒越多意味着碰撞越多,也就是压强越大;第二幅图就是压强增大后,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压强增大的相反方向移动,也就是分子减少的方向移动;第三幅图就是平衡移动后的结果。因此学习了压强形成的微观原因后再来分析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就变得很清晰、简单。
化学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在微观层面分析物质、改变物质、合成物质。国内教材中的各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已经着重从物质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问题,而实际上其他分册的教材也可以在这方面引入更多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物理性质的微观解释,以及由物理变化影响到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四、STS问题在教材中多元体现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学生在学校里被保护得很好,但未来社会的问题要比学校里所学的问题现实和复杂得多。因此在学生形成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关键期,教材编写者应该提出一些在现实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提供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介绍了一些相关职业,让学生理解今后步入社会应该多方面考虑问题,也需要与其他职业合作完成工作。
除了常见的温室效应、酸雨问题和白色污染,该书中还提供一些需要全面考虑的问题。第十四章第一单元学习地壳中的金属,提出一个是否要挖矿的问题,编写者提供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有多少矿石?”、“我们可以从这个矿中获得多少金属?”、“在考虑将矿石挖出时还有专业的问题需要考虑吗?”、“挖矿和从矿石中提炼金属要多少钱?(开销包括道路铺设、建筑建造、挖矿设备、提炼车间建造、运输、燃料、化学试剂还有人力成本等)”、“提炼得到的金属售价定多少?”、“如果我们挖了这个矿是否能获利?”“这些问题的答案每年都不同,因为金属的零售价每年都不同;同时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一样,当地的人可能会担心开发一座矿也许会污染当地的空气、河流,所以会抵制挖矿,但是当地人也可能会欢迎开发,因为这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一系列的问题会让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明白学习不仅仅要简单地考虑试卷上的问题,还要回答更多更加现实和实际的问题,必须学会周全地考虑问题。
第十七章第七单元学习醇类,编者给出酒精作为燃料的三个优点,“易于从废弃农作物获得,而且很便宜;没有石油产出,必须高价从他国进口石油的国家可以选择酒精作为燃料;同等酒精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比化石燃料少,对温室效应缓解有益。”分析完乙醇作燃料的好处后,编者在旁白处提醒注意乙醇作燃料的缺点,“由于越来越多的农作物被用来制乙醇,势必要占用大量土地;同时意味着用来种粮食的土地变少;食物产量变少意味着粮食价格升高;粮食价格升高会大大影响贫困人民的生活。许多人抵制种植农作物来生产酒精燃料,是因为他们认为农作物是用来喂人的,而不是喂车!”把乙醇作燃料的优缺点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一种新型科学技术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切都将美好,科学技术的发明是把双刃剑,一定存在着利与弊,人们的选择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影响人类的生存。
该书各章节技术应用还体现了时代性。书中用图片介绍一些高端实验室及仪器,如国际空间站、国际直线加速器、隧道扫描显微镜等等。第十五章第五单元,“太空生活”介绍了国际空间站以及空间站里必需品的来源:氧气可以通过电解水、氯酸钠和铁混合反应、还有氧气储气瓶获得;水主要是循环利用,将尿液回收过滤净化就可以变成可以喝的水;电能主要来自太阳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换获得,最后描绘了一幅整个空间站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流程图。学生学习后能明白这些最先进科技成果是怎样被用到现实社会中。再比如,第三章第三单元,在学习放射性这一知识时,还用到盖式计数器来检测石油管道是否泄漏。
STS问题是指科学、技术、社会问题。STS观念已经在国内受到重视,也慢慢渗透到教材和教学课堂实施中,但STS问题在教材中的体现不够多元化。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反应在我国教材中更多的是学科知识的具体应用,尚缺乏让学生试着去考虑学科知识在实际应用时更加系统的问题,包括实际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How in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 realization 3D target of fusion unify
Wang Jun
【Abstract】Foundation education new a chemistry course of reform establishment“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process and method”,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 1 ] .The target of three dimension each other permeate, mutually fusion, unify at the student's growth development in.From the change idea, comprehension content, reason pure relation;The establishment fitting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target;Experience process, enhance an experience, promote a 3D target of fusion;Change evaluation way, promote 3D target of realization various spect discuss in the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 realization 3D target unify of measure.
【Key words】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3D target;Fusion
基础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确定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传统教学“双基目标”即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STS(科学、技术、社会)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化学与社会、科技、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社会和技术的简单化学问题。同时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维度,既包括化学学科方面的认知过程和方法,又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并且适当拓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到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方法,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这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无法实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三维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注意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以及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统一。应注意到,“三维目标 ”是一个整体,不是割裂的、独立的3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应注意化学知识、概念、技能形成 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注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性;注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那么,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呢?
1. 转变观念 理清内涵 理清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主的现状,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3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融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与学的发展。
例如“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酸雨危害的实验探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收集有关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新燃料的选择,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及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2. 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发展探究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3]。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根据基础教育自身特点和时展的特色及学科特点,确定那些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切忌“揠苗助长”、目标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例如“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熟悉的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 要求学生用生活实例或简单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接下来通过人类的生存引入氧气含量的问题,并在简单介绍拉瓦锡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归纳出几种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经历过程 强化体验 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伴随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是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或观看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总之,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显然,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4. 改变评价方式 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要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纸笔测验,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4]。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例如,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在我们实验为完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需在收集2集气瓶二氧化碳(瓶体积100mL,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cm3 )。根据题意,请完成下列问题:(1)理论上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2)使用纯度为90%的石灰石是多少,(3)在实验中若用计算出的石灰石质量,是否能收集到2瓶二氧化碳气体?原因是什么?(4)你能否对这道题进行改编?
要求:10min完成此题,5min交流,交流后按下列标准评分。
评价:完成第(1)问为基本合格,完成第(2)问为合格,完成第(3)问为良好,完成第(4)问为优秀。
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给自己找到了目标。并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选定的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总之,要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实施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逐步实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基础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确定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传统教学“双基目标”即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STS(科学、技术、社会)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了解化学与社会、科技、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分析有关社会和技术的简单化学问题。同时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维度,既包括化学学科方面的认知过程和方法,又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并且适当拓展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到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方法,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这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无法实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有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对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情感的发展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三维目标,不但突出了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且注意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以及时代性和继承性的统一。应注意到,“三维目标 ”是一个整体,不是割裂的、独立的3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应注意化学知识、概念、技能形成 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注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性;注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那么,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呢?
1.转变观念理清内涵理清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主的现状,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3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融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与学的发展。
例如“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酸雨危害的实验探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收集有关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新燃料的选择,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及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2.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发展探究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3〕。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根据基础教育自身特点和时展的特色及学科特点,确定那些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切忌“揠苗助长”、目标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例如“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熟悉的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 要求学生用生活实例或简单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接下来通过人类的生存引入氧气含量的问题,并在简单介绍拉瓦锡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归纳出几种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伴随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是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或观看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总之,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显然,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要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纸笔测验,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4〕。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例如,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在我们实验为完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需在收集2集气瓶二氧化碳(瓶体积100mL,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cm3 )。根据题意,请完成下列问题:(1)理论上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2)使用纯度为90%的石灰石是多少,(3)在实验中若用计算出的石灰石质量,是否能收集到2瓶二氧化碳气体?原因是什么?(4)你能否对这道题进行改编?
要求:10min完成此题,5min交流,交流后按下列标准评分。
评价:完成第(1)问为基本合格,完成第(2)问为合格,完成第(3)问为良好,完成第(4)问为优秀。
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给自己找到了目标。并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选定的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总之,要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实施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逐步实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7
[2] 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