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一从学生言语与非言语能力的培养角度谈
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高校英语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应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英语教育也逐步向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转型。但是,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言语能力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课堂的设置和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即可得到验证。 翻遍所有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只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才有专门讨论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且不会超过一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呼吁国内高校英语教育界的所有专家和从事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此重视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根据毕继万结合西方学者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势和身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语等;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言声音(如笑,吹哨等);3.客体语(object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个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体距,领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时间信息两方面。(毕继万,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这四方面主要内容。
3 高校英语教师提高INCC的途径
根据笔者两年来对INCC的潜心研究,并结合五年来从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途径来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以箴参考。
3.1提高观念意识
从根本上来说,INCC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未能取得像英语言语那样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重视,也并未把它放在一个必须进行教学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INCC,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观念意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一向都是重视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要把一个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个重视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如,在与其他同事进行教研、讨论,甚至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一些这方面的有趣的常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INCC的存在与重要。还可以在编写英语教材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体现与知识的传播。
3.2学习文化差异
从意识上认识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说为我们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决定其成功的还是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文化差异知识的积累。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途径,如:第一,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读英语杂志。杂志作为最鲜活与与时俱进的学习资料,是我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英语杂志的时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对于一些非言语行为的描述,从而积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英语非言语行为。第二,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其独特的动态性,最直观、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看英语电影了。在看电影时,应该注意交谈双方的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两人在拥挤的地铁中靠近站立或有身体接触,那么美国人会避免直视对方,并且举止小心。第三个有效的方法是读有关西方风俗习惯或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书籍。优点是知识系统权威。但是缺点是不够鲜活生动。第四,主动与外国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行为举止,但是要切忌轻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电影电视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还要认真观察中国人的哪些行为举止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交际失败。
3.3 从事实践与教学研究
前面两个主要途径是从自身的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更高层次的领域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习得的INCC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同行的交际当中。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熟练各种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认真观察,来获得下意识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和电视,以及文学作品的非言语行为,但是要注意时代性。第三,可以专门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如对中国和外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4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再次练习固体、液体药品取用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创设学术氛围、渗透科研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观。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有意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教具学具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铁架台、试管、矿泉水瓶、喷壶、纸花、蜡烛、阶梯、毛玻璃片、火柴;盐酸、石灰石、水、石蕊试液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媒体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上网查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视频
媒体使用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有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例如,干冰极不易保存,所以干冰升华、人工降雨实验在课上完成起来有困难。本节课我利用网络资源,找到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好。多媒体展示自然、生动,使学习者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通过对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观察、思考,感知教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实现了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因此,通过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农民伯伯说我是庄稼的粮食;消防队员说我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说我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问:你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的事情吗?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二氧化碳循环图,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然后通过视频播放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的原理。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环节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肉眼无法观察到密度和溶解性,于是教师演示纸天平实验,并指导学生亲手做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能力。
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反应物是否减少。
设计意图:总结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的意识,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取少量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剂,石蕊变红。是什么使石蕊变红的?分析瓶中液体的成分:水、二氧化碳、新物质。
结论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
H2O+CO2==H2CO3 。
演示实验:加热变红的小花又变回紫色。
结论2: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H2CO3== H2O+CO2。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实验探究的能力。
演示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
结论3 :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教师在此时提醒学生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饮料中的磷酸影响钙和铁的吸收,造成缺钙和贫血。
设计意图: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讲述和设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如何验满呢?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小木条,小木条熄灭。
结论4: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新知识,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播放视频: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否能下去;进山洞用火把照明更安全。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演示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蜡烛实验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拓展视野,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环节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设计意图:传递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环节四:了解温室效应
CO2具有很多用途,那么在空气中是否越多越好呢?展示温室效应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室效应的危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气体的利与弊,增强环保意识。
环节五:小结
教学反思
1.纵观本节课,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农村的教学条件一直被认为落后,农村的师资一直被认为较差。学生家长有这种观念,学生自己也会产生这种思想。那么要创建高效的课堂,首先就必须改变这样的观念,认真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宣传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备课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切入点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达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目的。
二、以饱满的激情去驾驭课堂,高效的课堂一定要有激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那么,要实现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切就需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去驾驭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激情的老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对老师的崇拜,容易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15-01
一、树立自身形象,确立班主任威信
我们常说的威信不是靠一次二次简单获得,也不能通过批评,让学生畏惧你而获得,它是一种长时间沉淀而形成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敬仰你的同时,把你的思想慢慢的渗透于学生头脑中,为人师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当班主任的我就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引导学生朝前迈进。也正如常人说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总会留下他的影子”。此外注重情感教育,“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孩子,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这些都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为此我尽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赋予他们自信的力量,严爱相结合,自己做错事时勇于向学生说“对不起”。我班学生与我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会因我高兴而高兴,为我的伤心而忧愁,即使在气头上的他们顶撞了我,过后,他们会很主动地向我道歉,我尽力做到了与他们真心想待。源于对老师的爱,他们懂事了许多。
二、师生共同确定班级管理制度,创设班级管理特色
(一)开学初就由学生自定班规。每学期还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通过班干会讨论完善《班规》。
(二)按学号在班级实行“值日制度”。每位值日的同学要作值日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同时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一换位体验使同学们能更好的进行沟通,让大家都有机会管理班级,提高每个人的管理能力。
(三)《班级日志》 。由每天的值日同学书写下当天班级各方面的情况,记录下班级成长的轨迹。
(四)“无批评日”的实施。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下,每星期五被定为我班的“无批评日”。顾名思义,在这一天没有值日班干管理,表现好与坏全靠大家的自觉。这样,为班级荣誉,同学们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这一活动,意在是同学们在班级荣誉感的促动下,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
(五)班干轮换制。开学初,想当班长的同学可以自我推荐,以他们获得票数的多少来决定他们出任班长的次序,每个月轮换一次。当月的班长要自己组阁,这样既能考验了班长的魄力,又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锻炼大家的管理能力。任期满后,各班干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述职,最后由同学们评议选出当月的最佳班干,班级给予奖励。
(六)定期召开班干会。每星期,召开一次班干会,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展开讨论,确定工作程序并落实到个人。
通过这些管理体制,我们班的纪律赢得了各科任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们的班级特色体现在以下几小点:以学号为序每天编写《班级故事》;每周出版一期《实验班报》;每人每周记写自己的“成长记录”;每学期推出一到两期班级作文簿——《收藏CD》;设置“优点卡”等。
三、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基于我们班级的特殊性,两年多来,我一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我清楚的意识到学习上的进步是最能证明学生的能力,最能帮助其树立自信心的途径。经过两年的努力,学生们变得勤学好问多了,基本上树立了珍惜时间的意识。班级成立了“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每天的小组出题,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累。各科成绩的进步,让学生变得自信起来,他们说:“尽管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会努力成为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