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8 15:28: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可视化物流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可视化物流管理

篇1

北京奥组委采用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的方式来对奥运村的物流和空间规划进行管理,帮助奥组委后勤保障部门能够最快速的响应,满足来自各个国家运动员、官员,来自入住方面的要求和需求,并且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奥运村管理更具挑战性

奥运村共有42栋公寓楼、1万多间客房,它要在奥运会期间接待来自于204个国家接近16000名运动员和官员,而这204个国家的16000名运动员和官员,因为他们、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很多房间具体的布置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残奥会运动员代表是7000多名。奥运会结束之后,整个奥运村要从奥运会居住环境转移到适合残奥会使用的环境,而残奥会运动员因为不同的身体情况,他们的要求更加复杂。这就意味着整个奥运会后勤保障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几千多间客房实现快速的转换,进行物资的移入和移出。

运动员整个入住的时间其实是非常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需求是实时的变化。他们一旦提出更改需求之后,后勤保障部门要能够根据他们的要求快速地响应。比如说房屋内设备的变更,移入移出,这后面将产生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大量物资变更的要求。

另外,各个职能部门在奥运村里面的空间需求不一样,布局、物资需求也不一样。各代表团和运动员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信息怎么把握?这是一个难题,要把它记录下来,如果需要修改也可以修改更新,并且能够实时的反映到数据库资料里,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录入工作和统计工作。原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物流副经理吴绍连告诉记者,这些情况在每届奥运会都能够遇到,无论悉尼也好,雅典也好,他们的转换期都不低于一周,而我们却只用了26个小时。

北京东经天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逸告诉记者,北京奥运村管理的挑战还在于,参与各方面的项目的人很多,工作人员的构成来自各行各业,所以需要一个非常直观、非常简单的信息交流系统。

全新的数字化体验

整个奥运村有12个居民服务中心,各个代表团和运动员有了需求就到居民服务中心去提。村里设有一个后勤客户服务中心,负责收集由各居民服务中心上传到客户服务中心的需求信息并向后勤各运行团队下达工作单指令。

当某个运动员发现房间的桌子坏了需要维修时,到居民服务中心告诉工作人员,居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再电话通知后勤客户服务中心;接到电话后,后勤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录入一个工作单,并自动的发送到相关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会派人做服务,服务完之后在工作单里会消掉。

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但是奥运会这种环境下,要确保“零投诉”背后却有很多复杂的工作要做。“而这一切在以往的历史上实现起来是有困难的,而且难度非常大,中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需求的不能满足,或者一些物资错误的部署。”欧特克中国区工程建设行业总监李邵建如是说。

面对复杂的奥运村物业管理的需要,奥运村空间规划和物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Autodesk最新的3D设计及数据库技术和协同作业技术,将奥运村空间规划及设施以3D图形方式创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数据,实现了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现实的奥运村的物流管理,显著提升了庞大物流管理的直观性、降低了操作难度,得以让奥运村物流管理在物资品种多、数量大、空间单元复杂、空间单元及资产归属要求绝对准确、物资进出频繁、作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下高效、有序和安全地运行。

吴绍连介绍说,这个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图形与数据库同步联接,自动生成数据表。比如前期的移入工作,一万多个空间单元、几十万件家具电器,这些物件需要一个完备的信息和方案,这就是通过这个系统完成的。每个空间单元一图一表,每一张图都是三维立体图,对应一张数据单,然后安排人贴在相应的空间单元上,家具供应商据此做移入的工作,后面的核查也按照这个查,统计数据自然生成。

李邵建告诉记者,这些工作单不是简单示意图,而是根据真实环境模拟的三维模型图。三维信息模型核心点是,所有的数据都是数字化导入的,比如说房间的格局,房间的模型,所有物资器材信息都是数字化导入进去。如A厂商生产的办公桌和B厂商生产的写字台在这里面体现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物资都被数字化的导入到真实的基于真正奥运村房间布局和楼宇布局的三维模型中去。这里有一个协同的平台,他们是需要协同完成,不同的管理方,比如水电的,设备的,其他后勤部门,不同的管理方必须通过这个平台交换数据,通过各个部门的协作,最终让这房间无论从各个方面都符合代表团官员和运动员的要求。

奥运“遗产”可以复制

奥运村空间规划和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是所谓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可以让非专业人员非常直观、可视化地看到所服务目标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和要求。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提出物流业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其中两大任务属于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内容,要求物流业“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受到了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1-3]。近年来,各省市相继提出“大物流”发展目标,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与系统对接。物流信息化同时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内容。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提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物流信息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物品管理的精准化水平。

《物流信息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两年,高职教育的生源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大物流”及“两化”背景下行业企业需求及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现行教育的状况,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建设从物流行业、企业物流人才需求调研、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群[4]分析及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2012年下半年,《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组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科技博览会暨2012中国(苏州)国际物流技术装备及配套设施展览会”的机会,对江苏省近60家物流企业展开调研,调研了本门课程对应岗位及技能要求(见表1),并参照“(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的要求,与校企合作企业一同确定了学习领域,并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开发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5-7]的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教学的课证融通体系(见表2)。

2 教改设计

课程以理论够用、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面向就业的理念组织教学(见表2),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和物流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课程教改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基础篇、物流信息技术篇、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篇。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见表2),较以往内容增加了物联网技术及物流信息平台相关知识及技能内容,反映当前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及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3 教改特色与创新

第一,校企合作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课证融通体系。在充分调研本门课程对应岗位群及技能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的要求,与校企合作企业一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设计了“基础篇——物流信息技术篇(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跟踪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篇(仓储配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内容体系。

第二,工学结合,双线并行,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改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实行“工学结合、双线并行”,实现任务驱动、学校+企业、学生+模拟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模式上设计出四大环节,分别是情境任务导入、理论讲授、实验实训和考核。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即“仿真视频+游戏模拟+小组专题讨论+校内上机软件模拟+校外调研(实习)等”,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第三,开放式考核评价。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调研及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 结束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基于“大物流”和“两化”大背景下,结合现行教育的现状,在充分的专业和课程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的,课程教改的实施可以较好地克服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教改效果良好。课程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课证融通体系,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相得益彰,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 2013年物流信息化展望[N]. 现代物流报,2013-01-08(B03).

[2] 邹大斌. 商业智能促生智慧物流[N]. 计算机世界,2012-10-15(20).

[3] 张彤. 物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 商业时代,2013(1):51-52.

[4] 崔媛.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技术与教育,2010(1):68-71.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美国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这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要特别注重培养与社会直接接轨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因为我们知道,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技术能力。所以,要想适应社会话的要求、达到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应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理实一体化的作用和要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教师思考、应有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中职学校教师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和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有效地组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从学生的感兴认知入手,能够直观地、真实地将学科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从中体味收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2.把抽象、枯燥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操作,能够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地提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3.把实践操作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今社会的发展形势,符合中职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中职学校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才”的要求。同时,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教师的课程发展,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等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主导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那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习。所以,应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1.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里所说的准备, 是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设计好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学情,设计好教学过程;结合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等。2.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地总结才能够不断地突飞猛进。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看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其次看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要的是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物流产业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现今社会对物流技能型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产生了巨大变革需求,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课程知识,又要学生学会物流规划的实践知识,还要学会利用最新的物流课程技术进行最优化运作的本领。

(一)把握教学模式,研究课程内容。理实一体化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中职学校应该更以训练学生的技能为中心,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物流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二)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课程队伍。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理实一体化很明显地增加了实践性的课程,此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已有或者可以有的资源,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者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校来说,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这样完全实际景象的基地,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有了场地,必须要有课程的教师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对于建设“双师型”教师,可以将原课程理论教师、实习教师合理配置,使其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做好课堂评价,做到课堂高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评价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基本技能的获得。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过程中,衡量的标准是“会”还是“不会”,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学生能否获得初步的、准确的操作技能,而不是以技能是否“纯熟”作为衡量的标准。二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理实一体化淡化理论教学,并不等于是抛弃了基本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说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替代教学计划中的综合实习,否则会造成教学知道思想的偏颇,使整个教学环节出现漏洞。

总的来说,中职物流管理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给此课程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理实一体化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做到的很多。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这就使得每位老师要去钻研业务、通过实践操作来提升自己的课程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33-01

随着骨科患者的不断增,骨科内植入物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由于骨科内植入器械属于高风险产品,其安全使用和规范管理是关系患者预后及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我院年手术量约22000余台,其中20000余台需要使用外来器械, 了确保外来手术器械的使用安全,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医院实际,我院自2005年3月启用层流手术室后,对其进行了流程再造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各项流程

1.1 准入流程:在准入方面,医院招标委员会对通过政府集中招标的植入物医疗器械按规定程序进行再次筛选,中标的商必须向医院提供所有资质证明文件及相关资料,其中标产品则须由商提品合格证或出厂检验合格单、产品报价单。对于有多 名称的器械,为避免在使用中出现差错,在医院登记时,应将注册证产品名称、临床应用名称 一登记。

1.2 外来器械送入流程:手术室在接到临床科室手术申请单后,由手术室器械护士首先审核(当手术申请单信息不全或错误时,应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并报医学工程部,由医学工程部通知相关器械供应商提供内固定植入器械。器械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将器械送至手术室,并提供植入物合格证及器械清单一式两份。医学工程部主管人员和手术室护士按器械清单查验内植物生产批号、产品编号、产品标签及合格证,查验合格后分别在器械清单上签名。

1.3 清洗流程:彻底清洁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我院实施了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运作,为确保清洗流程畅通,供应室护士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干燥,保证了清洗质量。

1.4 包装流程:依据手术通知单、器械清单,由两人共同核对器械 量、内植物型号、数量,包内放灭菌指示卡,然后再规范包装。

1.5 植入物及相关器械的放行流程:所有内植入物集中灭菌,每锅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所有器械方可放行, 送入手术室无菌间存放。

1.6 手术室护士核对与使用流程:(1)手术 天,由两名夜班护士按照手术通知单逐项核对手术器械包,发现信息不符、错误或缺失等问题,及时报告手术室器械管理护士,由其负责处理。(2)手术当日晨会结束,各手术间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凭手术通知单领取该间手术器械包,并逐项核对,确保无差错。(3)手术开始前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按器械包内清单共同核对, 并经术者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4)手术结束时,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与术者共同核对所使用的内植入物名称、规格、数量等,巡回护士填写器械清单及手术室器械交接本,同时将手术使用内植入物的合格证、器械包外3M化学指示胶带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背面。

1.7 外来器械取走流程:使用后的器械经清洗处理,由器械供应商凭有效证件从手术室污物通道领取,并在器械清单和手术室器械交接本签名确认。因故暂停手术的器械,为减少资源浪费,可与器械供应商约定,在有效期内暂存于手术室,用于其他手术。

1.8 内植入物取出后回收流程:为了保证医疗安全,杜绝植入物被再次使用,从患者体内取出的内植入物,经过终末处理后,注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日期、术者、巡回及器械护士、取出内植入物的名称和数量,在手术室进行封存。如患方有特殊情况索要取出内植入物时,必须由医教部书面通知,手术室方可在履行相关手续后交与患方。

1.9 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当植入物出现磨损、断裂、变形及型号不全、器械性能欠佳等情况时,由手术室前台护士负责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及时通知器械供应商或不定期组织由主管院长、医学工程部、器械供应商、手术室护士长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器械供应商等不断提高供货质量和服务质量。

2 体会

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外来骨科内植入物、器械的规范化管理流程的再造,杜绝了不合格产品进入手术室,确保了外来手术器械的使用安全,减少了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通过对骨科内植入物及器械的清洗、灭菌的规范管理,保证了器械及内植物灭菌的合格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对骨科内植入物术前、术中、术后核对管理,有效杜绝了因器械不全、型号错误而延误手术;加强交接环节管理, 有效杜绝了内固定材料及器械丢失现象;对不良事件汇总分析及处理,有效促进了商对备货品种、质量的提高。总之,对确保医疗安全,使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减少医疗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2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强,给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优化中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6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实践性最强、与社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江苏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省份,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先锋军。据相关资料显示,1996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试点招收人数为960人,到2006年年招生量增加到9万多人,2008年的年招生人量约8万多人。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有三年制和五年制高职两大类,五年制高职又细分为五年一贯制与“3+2”中高职衔接制。其中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模式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江苏省五年一贯制高职学校已经高达34所。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为本省市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还为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江苏省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我校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一个专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物理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我校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于2006年开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后,我校结合五年一贯制模式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物流管理专业已发展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江苏省的品牌专业,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专业特色。

1.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和专家研讨,我校制定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思路,构建出一个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具体而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包括基础文化课,如语、数、外、德育、体育、计算机等;还有专业理论课,如条码基础知识、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配送、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与设备、第三方物流与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学和专业水平,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笔者对比了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和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院(三年制高职)、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三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及课时、学分设置。

从以上三个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明显多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标准,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课时和学分也明显多于其它两校。

我校实践课(如图所示)则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考证实训、条码模拟实习、仓储运输业务模拟、国际物流与货运实习、物流企业认识实习等等。可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课程结构较为合理,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单项练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图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基础文化课、专业核心课还是校内外实训课程,我校(五年一贯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4所示,我校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时数远远高于三年制高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和进一步发展;在实训课方面,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我校开设的训练课程种类多、课时长,实践周期也长,远远超过三年制高职学校。

2.建立特色物流实训中心,丰富校内实践课程

自2007年起,我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援下,在校内建立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34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其中配备了自动化立体库、货架仓库、条码实训室、流通加工室、商品养护室、物流沙盘实战室、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商务洽谈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物流模拟实训室等硬件设施;还有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管理系统、以及国际物流系统等丰富的物流软件系统。校内实训中心的建立,为我校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开辟了校内实训的新天地,发展了我校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扩展校外实践课程

我校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同样注重校外实训。近年来,我校与一些企业加强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批技术型人才,还结合企业需要改进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我校物流教研室已经与北京中欧管理现代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物流沙盘实训指导手册,为学生模拟物流企业经营决策,系统化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提供了平台。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培训项目,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在“产、学、研”三维一体化教学。

4.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体系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基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体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通过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加以实现),为学生毕业后多渠道择业提供方便,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借助于公共选修课开展实施)。

二、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反思及优化

1.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反思

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是严格遵循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安排和设置,有着独特的特色与优势。但是,由于开办时间较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选择与安排上的缺陷。在课程内容上,追求知识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安排上,沿用学科本位课程形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近年来我校一直在追求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等调整幅度较大。而我们的师资力量却显得有些单薄,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方式落后等等,这都部分影响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第三、个别实训环节还流于形式,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我校大力挖掘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是真正付诸实践时,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生草草应付导师、马虎对待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四、“多元化、多主体”的考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仍有问题存在。比如个别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还未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学生的一些弱点抓的不准确;个别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中庸,碍于情面、未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是不利于真正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设想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做到课程设置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坚持“以技能实训课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两个基本点,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及其他拓展实习岗位为发散方向”的原则。除了对课程本身的调整,在教学方法、师资培训、评价体制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思路如下:

(1)优化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要与社会物流人才需求相符合。比如我校位于江苏省北部,邻近有京杭大运河,且机械工业较为发达,那么我们就要考虑重点与水路通运、机械重工业相关的物流人才。在课程设置时,侧重于安排与机械产品货运及管理等相关的课程和模拟实训。这样,就能够让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此外,我们还要认真评估、仔细推敲现行课程之中,是否有重复现象,是否满足特长生的需求。并做适当的调整,将重复的课程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层次的教学,从而促进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适应新课程体系要求。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学长时间长、课程任务重,对教师的要求自然较高。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危机意识,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专业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一线,熟悉物流专业的工作环境、现场、作业流程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得出更新更符合实践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培训,栽培出一批观念新、意识强、师德高、水平硬的教师人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和交流,丰富教学经验、拓展思路;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落实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永远是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在实践课程体系安排上,要坚持以物流活动为主要线索,以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为培养模式,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及企业实习岗位为任务驱动,重点发展物流管理职业的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另外,针对具体实训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具体岗位中所需的能力、技能等,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训练课程,单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多采取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启发体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在训练学生技能方面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进行基础技能练习,即理论课与校内实训、观摩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感知和认识。第二层次,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即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参与更多的校外实训、企业实训、现场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即通过大量的企业实习、岗位实践,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同时训练了其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为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落实多元评价机制,保证课程质量与目标的实现。新形势下,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评价方式也相应改革,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模式。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落实到位,而非走形式。专业课教师力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帮助学生;实训导师和企业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严格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立即提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有效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文静.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开发调研报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在2010年11月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规范地提出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为了顺应工贸企业和大型制造业订单教育模式而开创的。该专业成立不久,因此在精品课程创设方面存在很多局限性。

1 确定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目标

1.1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为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特点,在社会交际方面存在自卑心理,在思维活跃性欠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个人行为与素质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选择中职院校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差异等。选择中职院校的目的是相同的,希望通过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够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目标设定上,要偏向于对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方面,例如,通过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团队合作的合成,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1.2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学校对中职人才实现了订单化教育模式,几乎在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工作岗位,然后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岗位需求。企业对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有基本能力、社会能力、技术能力三个方面。三者构成了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对此,在课程设置上要以技术培训为主,以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社会能力培养课程为辅助。

1.3满足社会进步需求

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进步大多基于科技的创新。随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不断加快,物流行业加快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随之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物流运输链条当中,物流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人们对物流行业的观念。当前物流公司良莠不齐,配送速度和配送质量差异较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从培养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开始,是行业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因此,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应当设置一些宏观角度的课程,让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对行业有整体的把握,从而反馈到工作态度当中。

2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定

2.1以企业需求为核心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通过对某中职学校2008-2012年物流专业学生主要就业企业及工作岗位统计分析,仓储业、快递业、零售业及生产企业是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库管员、理货员、拣货员、搬运员、制单员、客服人员、车辆调度、材料员是主要就业岗位。在筛选课程内容时,商品储藏、养护、出入库、拣货、理货、补货、配货、盘点、单证制作、物流设备操作、车辆管理、客户管理等内容应该作为主要内容。

2.2关注“四新”知识

关注行业前沿的“四新”知识。我国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在现场应用越来越普遍。主要有:以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电子标签、GPS/GIS、EDI等为代表数据采集与交换技术;自动化分拣系统、自动立体化仓库、AGV等为代表的新装备等。中等职业教育选择“四新“内容要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应该结合实际,通俗易懂。

2.3满足学生综合发展

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一线作业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对象是“人”和“物”。根据企业调查,物流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气质形象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筛选课程内容时,职业道德的养成、公共关系、交流表达、社交礼仪、形体训练等内容也应是课程的主要内容。

3 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组成

3.1基本素质课

政治经济学、哲学与人生、英语、体育、职业生涯规划、语文、数学、化学、英语、哲学与人生、物流法律与职业道德。

3.2关键能力课

普通话、交际英语、计算机基础、网络与数据库、办公自动化软件、公文写作、社交礼仪、形体训练、创新能力。

3.3专业能力课

物流设备、市场营销、商品学、仓储实务、采购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

3.4实训项目

(1)专业基本能力:装卸搬运堆码实训;物流设备操作实训;商品检验实训;(2)专业方向能力:采购作业实训;仓储作业实训;配送作业实训;电子商务实划;(3)专业综合能力:企业物流管理实训;物流实战推演实训;3PL实训;联锁经营实训。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精益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制造流程(它产生于汽车制造装配线作业流程),延伸到连续批处理流程,再延伸到物流。通过物流的可见性、协调性和联通性、仓库自动化、电子数据获取和货物的全球跟踪,物流管理中的浪费将减少。精益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效率,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各种浪费,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相关定义

2.1精益的概念

精益思想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一系列思想,其核心是通过“及时适量”“零库存”“传票卡”等现场管理手段实现“订货生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精益思想最初体现在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即指不追求产品的成本优势和技术领先,而是强调产品的成本与技术的合理匹配、协调。此后,企业界将精益思想逐步引申、延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即追求企业经营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2.2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是指以总成本的最小化为目标对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在整个供应链运作中的流动状况并提供库存定位管理。物流管理包括物品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管理。

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3.1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环节

第一,采购。实现JIT,由供方对客户的部分库存和供给进行管理;减少订单数量,利用短期发货满足客户需求。第二,制造。采用客户需求的拉动式生产方式,消除生产流程中固有的浪费。第三,仓储。减低库存资金成本和存储空间,提升仓储利用率。第四,运输。实现高流动性和周转率;改善运输管理流程和自动化能力;审查复杂的运输流程;提升运输车辆的回程利用率。第五,退货。降低退货的相关货运成本;降低移动、加工流程中的浪费,使得处理流程更加合理化;消除多余的退货。

3.2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基本工具

第一,标准作业。标准作业是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将工作进行标准化,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达到高效率,使工作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实施标准作业的例子如:订单、图样、标准作业程序等。第二,可视化作业。将可视化材料放置在员工作业的地方,保证每个作业人员均可看见并遵照执行。第三,布局。将用到的工具、设备、物料等定位有效摆放。A类物料放置在易于门口搬运的地方,C类物料放置屋内较远的地方。有效利用空间、设备和劳动率;提高物料、人员和信息的流动;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省时间。第四,精益分析工具。信息采集工具:检查表、散点图和因果图;信息分析工具:柏拉图和流程图;问题分析工具:五问法、直方图和统计过程控制。

3.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第一,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需求拉动”的基础,利用ERP系统使得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库存最小化和客户服务最大化。第二,需求预测。使用更好的预测方法和工具,预测误差(浪费来源)将大大减少。采购、生产和仓储库存的浪费的减少,使得“牛鞭效应”最小化。第三,配送需求计划(DRP)。DRP系统促使需求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减少了库存、运输、仓储浪费。第四,仓库管理系统(WMS)。WMS系统提高库存数据的正确性,包括准确的物料接收、检验和货位信息,确保将正确的物料、正确的数量、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的地点。第五,运输管理系统(TMS)。TMS系统减少运输成本、库存量和仓储成本,提升库存资金利用率和客户满意率。

3.4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评价指标

第一,交付可靠性评价指标。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运输到正确的地点交付给正确的客户。包括:交付绩效、订单满足率和订单完成率等。第二,响应评价指标。物流部门以多快的速度将产品配送给客户。包括:提前期、运输时间、按时交货等。第三,成本评价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成本、运输配送成本、不良退货成本等。第四,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包括:现金周期、库存、资产周转等。

4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4.1精益的优势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识别和消除“浪费”,这里的“浪费”是指在客户看来,不生产增值的活动。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精益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利用相关概念进行持续改善的方式,从下游的最终客户到上游的供应商,覆盖整个生产流程和价值链。

4.2物流管理的不足

第一,科学化和系统化物流管理理念不足,没有很好把握好物流管理系统各个层次之间衔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运行发展。第二,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创新不足,很难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创新,客户需求变化,亟待构建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第三,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物流管理精神,比如政策观念、程序意识、服务意识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彰显不足,影响了物流管理人员的作业效果。

4.3精益在物流管理中可产生优势互补效果

精益是一种以团队精神为基础,可以实现持续改善的生产方式,精益所关注的是如何识别并消除“浪费”。通过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改善经营绩效、降低运作成本和缩短客户订单周期,可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收益,提高毛利率,从而将更多的收益投入在研发、营销和市场上,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5精益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1应用目的

在制造业诸如汽车制造的领域,企业实施精益已经成为客户的强制需求,客户想要更短的交货期、更小的订货批量和更低的价格。要实现客户的这些需求,企业就需要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减少、消除企业中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一个更加精益的物流将可直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收益,也能促成引人注目的更高毛利率,从而在研发、营销和市场上有更高的投入。

5.2实施步骤

第一,从客户需求出发。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构,消除企业内部不增值的物流活动,组织机构流程扁平化,打破部门壁垒。第二,正确分析价值流。价值流研究;浪费识别;过程思考;流向设计;价值流活动必要性确认。第三,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集成。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与销售商密切合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建立支持精益物流的信息平台。功能以满足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节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第五,精益工具运用和管理实施。

5.3目前成果

篇9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全程物流,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物流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信息流量十分巨大。现代信息化物流网络体系的应用使原来数据库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巨大的数据流,使企业很难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收集和及时处理,因此也就很难帮助决策者做出快速、准确地决策,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降低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随着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集中、统一管理。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能够挖掘蕴藏在海量数据中大量未知的和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物流管理提供各种决策信息,减轻物流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使他们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因此提高了管理和决策的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将为企业物流管理决策提供越来越强大的支持功能。

数据挖掘过程及关键技术分析

数据挖掘过程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采用机器学习、统计、数学和可视化技术,从大量的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有用的以及最终挖掘出可理解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有时人们也称它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它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前端处理,而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从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其挖掘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的解释和评价、用户界面。

数据准备:包括3个子步骤,数据集成、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搜索所有与业务对象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信息,并从中选择出适用于数据挖掘应用的数据;研究数据的质量,为进一步分析做准备,并确定将要进行的挖掘操作的类型;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是针对挖掘算法建立的,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数据准备需要占用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60%工作量,这也说明了数据挖掘对数据的严格要求。

数据挖掘: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进行挖掘,除了进一步完善挖掘算法外,其余一切工作都能自动完成。数据挖掘一般有两种方式,发现型的数据挖掘和验证型的数据挖掘。前者是让数据挖掘系统为用户产生假设,后者是用户自己对于数据库中可能包含的知识提出假设。

解释和评价:解释并评估结果,其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视不同的数据挖掘操作而定。根据最终用户的决策目的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把最有价值的信息区分出来,并且通过决策支持工具提交给决策者,因此这一步骤任务不仅是把结果表达出来,还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如果不能令决策者满意,需要重复以上数据挖掘过程。

用户界面:通常会用到可视化技术。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通过使用者证实发现的知识的可靠性。如果不能令使用者满意,需要重复以上数据挖掘过程。否则可以将分析所得到的知识集成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

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等。

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来自多个源的数据的存储库,它可通过Internet将不同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并将数据全部或部分复制到一个数据存储中心。数据仓库倾向于一个逻辑的概念,它建立在一定数量的数据库之上,这些数据库在物理上是可以分开的。数据仓库通过Internet打破地域界限,将它们合成一个逻辑整体,把一个海量的数据库展现在用户面前。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对传统数据库进行提取、清理和转载到数据仓库中。

数据挖掘技术。这是整个系统的难点和重点,主要涉及模式模型和挖掘算法。目前,己形成了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如分类知识发现、数据总结、数据聚类、关联规则发现、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发现、趋势预测等。各种方法均有它一定的优点,也有它的不足。几种技术并不是单一的使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的加以应用。现在一些流行的数据挖掘工具一般都包括了几种方法。如IBM公司Almaden研究中心开发的QUEST系统,SGI公司开发的MineSet系统都是多模式的挖掘工具。

数据分析工具。数据仓库虽然存有大量数据,但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需要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如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统计分析和查询优化工具等。这些工具的性能对管理决策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已出现具有智能功能的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这些分析工具不仅能在系统运行时采集和处理数据,同时也支持对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

数据挖掘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沃尔玛公司是现代物流管理在商业运用最好的例证。沃尔玛拥有由信息系统、供应商伙伴关系、可靠的运输及先进的全自动配送中心组成的完整物流配送系统,可以及时保证货品从仓库运送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相对于其他同业商店平均两周补货一次来说,沃尔玛可保证分店货架平均一周补两次。通过迅速的信息传递与先进的电脑跟踪系统,沃尔玛可以在全美国范围内快速地输送货物,使各分店即使只维持极少存货也能保持正常销售,从而大大节省了存贮空间和存货成本。沃尔玛的物流高效率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据统计,沃尔玛公司专门从事物流信息系统工作的科技人员有1200多人,每年投入信息的资金约6亿美元。

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沃尔玛对商品进行市场分组分析,即分析哪些商品顾客最有希望一起购买。沃尔玛数据仓库里集中了各个商店一年多的详细原始交易数据。在这些原始交易数据的基础上,沃尔玛利用自动数据挖掘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沃尔玛公司近年来用大容量的数据仓库来进行数据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对其3000多家零售店的8万种产品时刻把握住利润最高的商品品种和数量。他们在从事由数据变信息,由信息变知识的知识挖掘工作,通过全球全集团、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自动数据采集技术,改变传统的依靠假设和推断来确定订货的方式,从数据的不断积累过程中以小时为单位动态地运行决策模型,导出数亿个品种的最佳订货量与最佳商品组合分配,降价以及商品陈列等。

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生物工程、市场营销等领域有许多成功的应用案例。数据挖掘将是未来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技术,并且还将成为未来投资的焦点。随着集成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网络技术、EDI、人工智能、条形码与POS等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把挖掘到的规则与物流管理各方面有机地结合,就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数据量的剧增,深化物流信息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其中引进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可以从数据中发现趋势和模式,人们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回报就是将这些新发现的知识转变为经营上的成果,如增加顾客购买欲望,减少信用卡欺诈的数量等。充分合理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这必将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迈向21世纪的物流管理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需的“全球物流”。

篇10

一、智慧物流的内涵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现实物理世界的物流实体运作与网上虚拟的物流信息开始了全方位融合,现代物流进入了4.0时代。当下智慧物流被炒得很热,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物流?

 

要了解智慧物流,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物流、什么是物流管理。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物流的具体功能中,储存、运输和配送被称为物流的主要功能,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被称为物流的辅助功能,信息是物流的支柱功能。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与控制。

 

智慧物流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如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对物流网络内的物品、设施、设备、人员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运输的可视化、仓储的自动化、配送的智能化,使物流具备感知、记忆、逻辑、判断、决策等智慧功能的创新物流形态,具有多元驱动、情景感知、智能交互、智慧融合四个显著特征。

 

二、智慧物流的认识误区

 

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物流将会给我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国是物流需求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物流业是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存在物流市场不规范、物流运作不集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通运输拥堵、物流服务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仓储和运输,总体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真正要实现智慧物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值得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

 

提到物流管理,一般我们会想到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商贸流通领域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其实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管理,各个系统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物流网络生态圈。智慧物流强调智能技术与物流业的高度融合,发展智慧物流首先必须在多方协同的情况下夯实技术基础,以加快物流网络开放、销售渠道下沉、信息互联共享,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集物流信息、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进而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在经济遇冷的2016年,传统物流行业正经历着从散兵游勇、单兵作战向“快速创新、专业化分工、平台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变正在快速进行,优质货源会进一步远离小型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平台公司靠拢。其实通过平台叫车的物流公司多年前早已存在,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部分从事干线运输的民营三方物流企业仍采用“夫妻老婆店”式的运作方式,严重制约了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当前的互联网思维下,“互联网+物流”的社会化物流服务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各种物流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好像都实现了智慧物流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近年来走访及管理过的多家物流企业看到,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基础较差,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物流管理,对智慧物流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物流管理,值得物流企业管理者仔细思考。智慧物流管理需要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来改造传统物流管理过程,智慧物流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物流运营、物流时效、客户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财务、预防管理等方面。智慧物流管理能大大降低制造业、流通业、物流业等企业管理成本,着实提高企业的利润,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方通过智慧物流相互协作,信息共享,能更有效地节省物流成本。其关键技术诸如自动识别及追踪、无线定位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物流的可视化与智能调度管理,整合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加强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资源消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费用,增加利润。

 

三、企业物流管理的智慧化要求

 

智慧物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企业要想实现物流管理智慧化,需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要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有健全的经营、财务、统计、安全、技术等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应用ERP系统或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等企业管理软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流合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管理过程实现信息透明化等。总之,智慧物流管理涉及的面很广。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人力资本之间的竞争,任何可以用金钱买到的都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设备、信息化软件可以外购,但企业的核心人才、员工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各项优秀的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是金钱很难买到的,这些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要推动物流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些外企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例如笔者曾经全面负责管理过的三星全球分拨中心项目。三星电子作为全球半导体产品排名第一的生产商,在全球有两个生产厂——苏州和韩国,一个组装厂,两个OEM工厂。因为两个OEM工厂不是三星的企业,不能直接销售货物到客户,只能将货物出口到韩国总部后,再次配送全球客户。这样,对成本控制和时间响应的要求都很高。为了降低总体物流成本、提高订单响应速度,三星决定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内设立全球分拨中心,统筹管理三星(苏州)、两个OEM工厂电子产品的全球配送。全球分拨中心建立后,其物流模式为:所有工厂(包括国外三星工厂和OEM工厂)的货物首先运送到分拨中心,再由分拨中心根据订单进行全球配送。具体模式如图1。

 

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三星项目整个上下游的供应链管理,因此该项目将把涉及到的所有单位联合起来成立联合办公组,如:三星工厂管理团队,上下游供应商,国际、国内货代,国际、国内物流公司,以及报关公司、海关、商检、第三方理货公司等,让这些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整个物流操作从三星接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开始,通过一系列信息系统处理,如通过RFID、传感器、货物扫描、标签、称重后完成订单处理作业,并由系统出具箱单、发票等。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真正实现了智慧物流管理,对物流网络内的物品、设施、设备、人员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运输可视化、仓储自动化、配送智能化以及装卸、搬运、包装和流通加工环节的自动化。

 

三星项目的特点是:时限要求很紧、安全要求很高,根据订单作业,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实行无纸化报关、快速通关,以JIT的方式交货。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等软性管理技术,这个项目管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通过管理运送时间,改善了距离、频率、运输模式、空间利用率等;通过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减化审批流程等,压缩了订单处理时间;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实现了信息系统直接对接,快速获取客户需求计划,从而实现供应链交付柔性管理等。

 

再以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智慧物流管理为例,其从客户下订单开始,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处理等相关技术,通过信息系统对物流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客户订单的快速响应,保证物流配送的时效性。

 

四、智慧物流管理的实现路径

 

不管时代如何进步,物流的基本功能如运输、仓储等不会改变。物流组织过程的基本逻辑就是分与合、集与散,技术的引入、组织方式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制造和销售,更好地提高效率,压缩整个物流过程的时间。所以,物流管理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从科学管理开始,引入制造业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些基本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控制、精益物流管理、预防管理等。

 

篇11

此外,导致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开发的课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识的,例如大型数据库开发往往需要学习很多面向对象软件程序设计知识及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本身,那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课程知识如果交由学生自学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掉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C/C++程序设计,改为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的软件工具,例如Visual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这些相对新颖的工具基本具有现成的成熟的数据结构,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诸如数组排序等诸多函数的功能模块,从而减轻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发这类程序功能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型数据库开发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就具备了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自学能力,学生完成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的能力或自学能力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课程设置理念。这样对于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渐进教学课程体系:JAVA→基于SQLServer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嵌入JAVA中学习过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利用物流信息系统中所需知识进一步实践以强化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物流优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仓储管理、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多式集装联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中具备相应地基础建模及优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前开设“MATLAB基础及应用”这样的课程以及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诸如LINGO、CPLEX等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布置设计实用软件使用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的实用软件使用技能。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管理科学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条学习主线: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物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含Eviews软件教学模块)→电子商务(重点包含商务信息检索,存储,商务信息处理及分析)。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篇12

在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促使物流经济管理朝着多元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引发我国物流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基于物联网视角的物流经济管理研究,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现代物流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物流行业在物联网的影响下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同时,物流经济管理也在不断迎合当前的时展潮流,实现自身的突破发展。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在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将网络用户的交流信息、活动内容延伸并拓展到一系列的物品交易之间,实现物品与物品及时、有效地交流与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通过信息交流与传感设备,实时采集需要处理、连接、互动的物品或在交易过程中需要的相应信息,与互联网形成巨大的网络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对物品的及时有效监测与控制,以便对物品或商品进行实时管理。一般情况下,物联网需要GPS、红外线感应器、传感装置等信息通讯设备,与网络进行及时连接与信息传导,进而构建智能化、管理化和信息化的网络系统[1]。物联网通常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感知层,通过专业化的信息采集设备、传输设备及读写设备,对物品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识别;第二,网络层,负责信息的处理和数据的远程传输,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及时;第三,应用层,担任管理和服务这一职能,为信息提供共享和服务平台[2]。与此同时,物联网具有智能化、先进化和互联网的综合特点,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动提供了一种全新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品的流通和交易效率。

二、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可视化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

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视化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是其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自动化数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标签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货物的自动化跟踪监控。物流企业可通过物联网这一途径对物流的线路走线、运输情况及车辆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调度,进而建立全方位、可视化的管理系统,在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的安全性。如在冷链物流的运输过程中,物流企业可通过远程化信息管理、监察与控制,实现物流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视化管理,并与其它环节人员进行在线交流,有效保证物流管理的高效化[3]。

2.智能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

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智能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的配送效率,是基于物联网视角下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下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心以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设备等对物品或商品进行逐一扫描与分析,一般情况下,所有物品均贴上射频识别标签,当此类商品进入配送中心时可通过读写器对商品进行智能化录入,内容包括商品的生产日期、产品批号、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并准确记录于数据资料信息库之中。同时,为提高商品信息的准确性,可通过已建立好的信息数据管理库,对录入信息进行有效核实,保证配送管理过程的准确无误,此外,还可以及时有效地更新商品状态、存放地点等基本信息,实现对物流配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3.信息化的物流经济网络平台

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信息化的物流经济网络平台能够有效提供商品的各项信息,实现物流信息的资源共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商品信息、物流信息和存储信息逐渐朝着统一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并在物流经济管理平台之中不断应用和创新[4]。近几年,在政府扶持、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子商务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迎合时展潮流,建立物流经济网络平台,实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化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对物流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实现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加强对物品交换的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物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物联网对物流经济管理的影响

1.有利于实现对货物的全方位监控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经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对货物的全方位监控。在传统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的运输极易受到地理位置、天气、路途等客观因素影响,物流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加之,物流的信息采集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化检测与控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射频标签在对货物、载体甚至存储空间进行编码时,物联网可通过读写器和数据库为现代化物流管理提供全面化、综合化信息,并有效追踪物品的方位、运输情况及道路交通情况等。在物流过程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水平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经济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物品在配送过程中采用物联网技术,特别是射频标签技术可及时有效地对物品信息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识别,进一步提高物品在配送和存储过程中的运行效率,提高配送速度。同时,射频标签技术的应用,是物流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改变了以笔记录的传统方式,提高了配送的运行效率,并有效提升了生产力,在配送过程中简单化和便捷化的操作程序,减少了人工的使用量,降低了物流企业的配送成本。此外,物联网的应用在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为物品获得了更大的存储空间,企业通过物联网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对自身的库存进行及时有效地掌握,实现查漏补缺的运行目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有利于提升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物联网集众多优势为一身,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网络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功能,并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更加便捷地处理信息技术,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现代物流系统中,将会对传统物流流通产生较大影响。在物联网的应用下,物流业可实现对传统物流的智能化监控,并在信息管理下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最后在信息化物联平台的建立下,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更加准确地定位物流流通,及时将物流流通情况反馈给客户,防止物品流通出现遗漏丢失现象,大大提升了客户对于物流企业的好感,为物流企业奠定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基于物联网视角的物流经济管理展望分析

目前,我国物联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并不是特别宽泛,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和信息安全的问题。第一,技术标准问题,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但不同设备所使用的技术标准也不相同。特别是在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个层面上的技术指标要进行逐一规定,并日趋完善与健全,否则极易造成物联网设备系统的瘫痪,因此,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要重视对物联网技术指标的统一,坚持定量分析原则,实现物联网视角下的物流经济管理的优化配置。第二,信息安全问题,物流经济管理以物联网这一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保证了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安全风险,物品的信息极有可能会被泄露,因此,物联网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预防及保护机制,加快预警机制的建立进程,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为物流经济管理的安全性提供政策支持。结束语基于物联网视角下的物流经济管理,是物流行业发展变革的一次全新尝试,是物流企业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物联网与物流经济管理相结合,有效推动了物流行业的科学化发展,在降低物流投入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岳嘉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兴志.基于物联网的物流托盘联营统一信息系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7):198—2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