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与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8 15:28: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筑工程与建筑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工程与建筑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建筑设计分析

建筑环境意识是一门学问,对它的研究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整体的、立体化的研究,充分展示建筑的艺术感。就当前我国所建成的建筑物来看,建筑物的艺术感已经有所体现。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砂石、混凝土、木材等物质产品的堆积,而是具有时空性、艺术性、时代性、技术性等属性的建筑设计成果。在现代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受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发生转变。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自然、生态、节能

我国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致使环境污染现象频繁出现。因此,近几年我国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主题,倡导国民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中来。在此背景下,建筑领域中提出“生态建筑”以自然、生态、节能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展开各种具有消耗能量少、环境污染程度低。健康舒适的现代建筑设计。

2.情感化、人文化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建筑行业,应当以情感化、人文化为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有效的掌握当下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情。以此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条件,进行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充分的体现建筑设计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传承中国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3.特色化、整体化

在当下这个时代中,新建筑要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充分体现地区的文化特色才能够使新建筑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要想体现新建筑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当以特色化、整体化为理念进行展开具体的设计,充分的利用建筑材料,色彩、工艺、绘画等手段,实现现代建筑的区域文化特色。

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

现代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当下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化社会中建筑行业发展。然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对建筑工程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使高质量的现代建筑伫立在中国大地上。为此,依据现代建筑设计应当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

(1)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建筑结构是整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牢固性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现代建筑设计能否充分展现出来。因此,为了充分体现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要求是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

(2)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近些年我国频繁出现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为了实现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所建设的建筑物能够长期安全应用,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3)选择用最佳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选用的施工技术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也就是说,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有很大影响。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安全的现代建筑应当选用最佳的、最适合的施工技术。因此,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的要求时是择最佳的施工技术。

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建议

依照现代建筑理念所设计的现代建筑应当具有人文化、特色化、情感化、自然化、节能等特点。为了建设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现代建筑设计所提出的建筑工程安全性要求展开。本文笔者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安全性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政策监督力度及宏观调控力度

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方案展开的建筑工程比较复杂,需要合理的规范的进行建设,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现代建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用性,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为了达到此目的,需要借助我国政府的力量。建议我国政府优化和完善与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的政策,并加强监督力度,对建筑工程建设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促使建筑工程建设正规的、标准的、合理的进行。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对建筑行业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促使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建筑企业应当进行正确的价值衡量,深化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建筑企业在现代化社会中更好的发展,依据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合理的、规范的建筑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按照现代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建筑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安全性难以得到良好的保证。一些建筑企业为了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进行现代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忽视建筑安全性,致使现代建筑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为了杜绝此种情况发生,建筑企业应当进行正确价值衡量,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依据现代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建设出高质量的现代建筑,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树立企业形象,对企业更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应当深化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间接的提高建筑安全性,将现代建筑设计从图纸上搬到中国大地上。

3.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的选择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依照现代建筑设计所开展的建筑工程。现代建筑设计对于施工技术要求较多,如若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不适合,将会大大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影响现代建筑的使用性。笔者建议在按照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慎重选择施工技术,保证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是最适合的,通过施工技术规范的施工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标准。所以,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是实现现代建筑设计完美体现在建筑物上的有效措施之一。

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建筑行业要想不断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及人们的居住需求,确定新的建筑理念,进行现代建筑设计,建设出现代建筑物,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由于现代建筑设计涉及的方面较广,按照此方案进行具体的建筑工程建设,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现代建筑能够长期安全、坚固的使用。笔者在文中依照现代建筑设计,分析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建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青.对现代建筑设计新思维的见解[J].广东科技,2009(14).

[2]段炼,薛燕.构筑文化:适应性·逻辑性的表现——从传统构筑解析到现代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3]张莹莹,李少华.浅议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

篇2

1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建筑行业目前已经有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建筑中暖通工程的设计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也备受人们所关注。

1.1暖通工程中存在的能耗问题

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目前能源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于能源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的使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能源的使用需求上也在进一步增加,而我国能源的增长依然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建筑工程设计中暖通节能问题也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在社会能源消耗上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而发展节能建筑也是建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暖通空调设计方面,设计人员也需要更多的重视节能环保方案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按照我国对于节能环保的规定来做好设计中的每个环节。而我国目前在暖通空调工程设计中,采用了更多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样也难以真正的做到科学合理的节能环保,并且对于暖通工程设计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1.2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暖通空调设计需要按照建筑节能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而人们对于建筑节能的认识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建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暖通工程设计的节能环保考虑的不够全面。很多暖通设计只是一味的考虑到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节能要求来进行设计。现如今,人们也普遍认为暖通空调在供暖、供冷的效果上越好就说明设计越好,这样与我们对于经济适用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暖通空调在能源消耗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如果室内外的温差过大,人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差,这样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1.2.2暖通空调设计上缺乏科学的评价,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也没有按照规范的标准来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如果没有对暖通设计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那么暖通工程在应用后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能耗问题,这样也不利于对节能减排效果的实现。

1.2.3对于暖通部分设计以及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暖通部分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暖通系统的运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由于相关设计人员对于节能以及经济性等认识的不足而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系统呈现出以下的一些缺陷:初期的投资比较大、运行的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比较大等。这些缺陷导致相关的投入远远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使得能源等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浪费。除此之外,相关的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也是影响暖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从事暖通相关设计与施工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专业不对口的非专业人员,有的施工人员甚至都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直接上岗操作了,这样就直接导致施工中如果出现方案性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这样就给以后工程的正常运行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2对于建筑设计中暖通设计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的分析

在对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暖通部分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要根据相应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解决措施的总结。

2.1对于暖通设计的投入费用以及责任意识方面的强化措施

建筑工程中暖通部分的设计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使用环境以及对能源的消耗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对于暖通部分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上述对于暖通设计的重要性的描述,所以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对于暖通部分的设计进行必要的关注。此外,在对于暖通部分进行设计的相关人员还要不断的加大对于暖通设计的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在对暖通进行设计的方面也要不断的进行完善,这样可以激励相关的员工,使其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并且对暖通设计方面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要强化相关设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暖通设计中之所以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设计者的责任意识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一定要强化相关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使其能够认真务实的工作,不能够存在一丝的疏忽和错误,使其把设计方案的质量和自身的荣誉联系在一起,确保设计出来的方案能够保证暖通系统的质量,从而保证整个建筑设计的质量。

2.2对于建筑保温性能进行改善的措施

对于整个暖通系统而言,通过维护结构使其完成改善。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能够对结构的综合的传热系数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维护来决定整个暖通系统负荷的大小。所以,在对整个国家的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就是要保证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通过对保温系数的维护来提高对于整个系统的控制水平,从而达到对整个室内热湿环境的相关参数的调整,要尽可能的通过调整相关的参数,来增强对于人体产生的舒适性。因为人体对于环境的冷热产生的感觉主要是因为这些环境的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在以前的实践中,只是用对于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的方法来进行暖通的控制。这些控制的方面显然是不完全的,所以,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因为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如果对于环境的调整和控制不够及时的话,那么就会对人体造成不适的感觉。因此,我们就要采用新的控制的方法来对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要采用新的技术以及方法和工艺,来对人体的舒适性进行调整。

3结束语

经过上面对于暖通系统的总结,可以看出,在暖通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相关的解决措施也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基于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暖通设计的重要性,对于暖通设计做出合理的高效的设计方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经过对于实际中的情况进行的分析,高质量以及安全、高效的设计方案对于整个建筑设计以及暖通设计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蓝桂英.关于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0.

篇3

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对能源和环境,都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依据是重点解决的问题。然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管控,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实是指:在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的同时,对周围的绿化和自然资源,进行喝了、科学的规划,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其实,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也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对各项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以此在最大程度上环节了我国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一、绿色建筑设计在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工程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从规划的角度入手,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朝向、楼间、层高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工作人员在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1.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空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面积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尽量采用护结构的形式,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冷负荷的能源。

2.对建筑朝向的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的朝向是非常重要。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通常建筑工程内部结构长宽比例为4:1。但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一般以南北朝向为主,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冷负荷的能源消耗。

3.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自然风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可以利用敞开的形式,或者将室内窗户的面积扩大,从而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另外,在建筑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室内的布局相对布置紧密一些,这样可以相对减少窗户的面积,增加了自然空气的流程,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二、墙体工程技术应用形式

1.在现代化建筑中,混凝土小型空心砖成为绿色建筑墙体设计中的主要形式,这样对于传统的粘土红砖而言,其能源消耗会相对较小,并且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混凝土小型空心砖作为工程技术更新的主要形式,为整个施工过程中,也提供了相对便捷的条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抗震性能。

2.利用砂浆的形式,对墙体进行保温。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多利用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混合和搅拌,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添加一些添加剂,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的了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同时对其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三、门窗工程技术应用形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门窗一般会占很大的面积,大约在30%左右,然而其消耗能源为60%-70%之间。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将门窗的设计和施工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重点,并且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经室内的采光、日照、通风等各个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对门窗的数量,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合理、科学的规划,以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大量的消耗。

2.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对季节的变化,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就以夏季来说,室外的空气和相对较为充足。因此,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特点,利用先进的设备对阳光进行采集,并且进行全面的转化,这样可以有效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展现。另外,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利用一些遮光板,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阳光通过窗户照进屋内,从而降低了室内空调的冷能源。

3.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加强门、窗之间的紧密性。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门、窗之间,添加一些密封条,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门、窗之间的紧密性,避免因为外面的空气流动,带走室内的能量。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工程不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管控,加强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应形式,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并且进行有效的应用。本文就以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角度出发,并且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以此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作者:杨敬淇 张蕾 单位:天津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浩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勇,林边,贾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04:470-473.

篇4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程设计的质量,只有做好了前期设计,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的竣工。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是建筑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建筑设计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一、建筑设计项目管理阶段存在问题

1、设计和投资控制的结合不够,成本控制观念淡漠

一直以来,在建设工程设计领域,设计和经济的脱节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归为设计人员的职责;一提造价,就只认定为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设计人员先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进行现场勘察,择最优方案设计,其后的某一阶段再向造价人员提供部分资料以便其估价。因此造价人员往往对工程概况和地块现状了解很少,难以将实际中各类影响因素全面考虑。

2、职责分工不清,管理和考核标准不一

一个完善的设计管理制度,应是标准化和可操作性强的,主要包括:项目品质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计变更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规范设计人员和设计流程,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在设计过程中,为促进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评定其的业绩,设计院也会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真正做到细化和遵从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很少,而制度的标准化实施又往往和项目负责人的把控能力、设计过程中的现实状况相关。

3、设计进度难以控制,设计变更效率较低

建筑工程设计是团体智慧作业,当遇到多项目同时运作的情况,设计进度把控人员需要极大的细心、经验和决断力来确保效率与成果的平衡,计划细化到每个设计师时又容易出现个体拖延整体的情况,控制设计进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建筑设计行业随市场经济大潮渐渐进入买方市场,设计院为了持续发展一般会积极答应甲方的修改意见。而甲方有可能因为缺乏专业能力、政府职能部门意见、工作准备不足等因素,随意地更改设计方向。在设计成果被甲方完全认可之前,又需要难以估计的多次表更,改图、审图再改图的循环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影响后续项目设计的进度。

二、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优化

1、工程设计品质管理

设计品质的好坏在微观上是见仁见智的,然而在宏观上,判别设计品质好坏的确有其基础标准如下:第一,设计产品是否符合业主要求及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第二,在满足法规和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第三,设计本身是否兼具创造性和可控性。因此,工程设计的品质管理也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标准。

工程造价方面,依据每个项目的投资概算确设计中造价控制程度,通过技术、经济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方案,,达到控制项目造价的目的。对多专业设计的工程,要增加相关专业的配合条款,以满足施工服务需要;制定合同时,应限定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条款,完善设计变更修改的费用条款,增加与质量造价相结合的收费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良好受控。

设计质量方面,国外发展成熟的建筑师事务所非常注重设计的细节,亦有经验可供国内设计院借鉴,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制度相似,国外市场多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客户均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建筑师造成的损失,因此每个事务所都需建立完整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在美国,当负责审图的建筑师发现某处错误,都会在图纸上用某色的荧光笔标记,改图的设计师每改完一处图纸错误,会用另一种颜色的荧光笔标记,存有疑虑的错误则不动,图纸改动完成后将原图与新图一并交还审图建筑师对照审图。这种看似原始简单的方法,严格执行之下却可以减少审图改图中的工作重复率,进一步加快变更图纸的速度,同时使改图过程清晰可查,为未来可能的复核提供原始图纸资料。

2、工程设计人员管理

设计院的核心是人,项目负责人是工程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他身兼工程设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数植。工程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要他的把关,设计的质量也由他负责。前期方案阶段,项目负责人首先要组织各工种讨论和理解设计任务书和甲方意图,得出详细的设计大纲,并组织方案论证、图纸评审、实际验证等工作。图纸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还应检查设计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成果是否满足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阶段中的功能要求;施工图阶段,项目负责人要确保甲方及政府部门的评审意见逐条得到落实,特别是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必须重点检查,以确保施工图审图的顺利通过。施工图交付甲方后,负责人要调配各工种做好现场施工的配合,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促进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更好地评定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还应建立设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并且各项目的人员配备应量才定岗、明确职责,以防人才浪费和岗位缺失,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非正常干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三、设计过程的控制

1、进度控制

设计进度是项目总进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脱节问题出现,必须建立设计进度满足实体施工需求的管理思路。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业主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相关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2、造价控制

设计是造价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项目管理者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科学的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内。

为了保证项目在设计阶段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充分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选,优化需求设计;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中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方案竟赛获得更好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通过实施设计优化程序,达到设计文件的优化。

3、质量控制

优秀的设计至少应有三个特征:一是满足业主的功能使用需求;二是具有“可建造性”;三是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设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为了保证设计质量,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始终贯穿于项目执行的过程。甲方对于设计成果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建筑设计中的项目管理,同工程管理一样要有赖于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除设计质量、进度本身的优化管理外,还应优化用人激励机制、整合人力、物力、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篇5

一、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的内容

建筑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总体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和质量问题。其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确定好建筑标准、建筑物空间、结构形式、建筑物平面布置、建筑群的安排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所需的资金、环境、技术等条件,最后要针对上述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论证,并相应的编制设计文件从而对该工程进行初步定型。一旦在设计阶段出现失误就很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完工。因此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风险分析十分重要,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施工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然而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并不能够完全被规避掉,只能通过一些合理的手段来尽量减少风险的发生,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事实上,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的主要内容是风险成本,不仅是指设计的直接成本与预防,也包括了资金的流动控制。所以工程单位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管理手段来有效的控制风险成本的发生。

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工程建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结算超预算的现象发生,在这些情况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因为建筑工程设计出了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对对整个工程的建筑方式,设计的错误会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美观度,更会给建筑带来不该有的质量威胁。一般来讲,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关键在于施工前的两个阶段———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目前工程项目经常出现的“三超”现象———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现象,也主要是因为工程设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经济理念导致的。

二、我国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现状

众所周知,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企业工作而言,由于现今的计划经济体制规定设计单位是不承担由于设计失误带来的损失赔偿,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使得我国的建筑设计工作存在以下风险:

( 一) 为了自己的经济,不顾建筑设计的质量。

这种现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现今的《合同法》规定,工程设计单位不承担任何的设计失误带来的算是赔偿,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现今建筑的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完全不按正常的程序与规章制度进行设计,完全是自己凭空想象的设计成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使得我国的设计图纸出现质量问题,许多设计图纸并不具备任何的开发前景。再加上,现今建筑工程企业的开始发展,建筑工程任务量一时增多,使得有些设计者为了更多的追赶下一个设计图,往往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就进行绘图,使得设计图纸的质量大大下降。

( 二) 设计图纸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该现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现今建筑工程设计的工作人员大量短缺,而引进的设计图纸的工作人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使得其设计的图纸的质量不高,增加了设计风险。因此,建筑工程设计部门和政府部门一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一定的改变与调整,从而增强设计单位的风险意识,找出设计中会遇到的风险因素,构件风险评价体系,提高其项目管理的水平。

三、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管理

建筑风险评价方法,就是最大程度的将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规避的一种方式手段。评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清楚评价的范围,讲究适当的风险评价方法,评价风险的计算方法要有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价要有重点,风险评价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将伴随项目开展的每个阶段。建筑工程设计风险管理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 一) 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把握。对于该原则而言,其是根据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特点制定的。由于建筑设计具有的特点,我们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最大程度的进行全面性评价,借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其存在的各种风险的发生率,以免建筑发生延误工期的事情发生。

( 二) 指标层次把握评价。对于该评价而言,其是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个的风险层次分析,使得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具有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以免出现任何的管理上的欠缺。另外,在管理中评价人员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有利于项目的管理层及时准确的获知项目内部存在的不足及各项目之间横向的比较,从而决定取舍。

( 三) 指标把握性操作原则。该原则主要是指,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立好评价指标体系后,根据每个建筑工程自身具备的特点,进行的设计、建设过程以及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有效规避的一种手段与原则。

(四)工程设计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工作主要是要在工程施工前确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潜在风险,并确定这些风险是否会对未来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识别:第一,专家调查法。此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该领域及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找出工程的潜在风险;第二,工程分解法。该方法主要将工程项目分解成一份份更易管理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小块的分析来识别风险;第三,事件分析法。就是将之前了解到的相关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这些事件进行逐步分解,从而分析潜在风险。

(五)风险评估

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的方法就叫做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将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排序,并反映出不同风险对该工程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工程需要找出解决这些风险的方法。风险评估是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实现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决策树法。即用树形结构图来分别标出各种风险出现的概率,并以此估算风险大小;第二,专家评估法。即将以前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罗列,并请专家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对风险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和打分,从而确定这些风险的的重要程度;第三,等风险图法。即将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风险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作为标杆,且设定为纵坐标轴,以概率为横坐标轴,通过对不同发生概率和后果相乘,在坐标轴上标出结果相同的点,并将这些点连成曲线,并以此表示风险分布的一种经济学方法。

(六)风险应对

进行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和评估风险,规划并选择出合理的风险方法措施,尽可能的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应对设计风险:其一,风险转移。主要包括工程保险和合同转移,即通过一些合理手段将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及个人;其二,风险分散。即将工程风险分散到利益各方,甚至是与工程无关的单位身上,从而达到共同承担风险的目的。例如,联合投标就是多个单位参与,共同承担风险。

四、结语

由上可知,随着我国建筑事业与道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风险分析及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其仍具有众多因素,仍是亟需相关及人员去解决的,这些问题一旦发生故障,势必会对建筑工程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如何适当合理地增加整个建筑工程企业中的风险意识与管理措施,就成为了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筑工程企业如果想要有效的防范设计风险,就需要提升企业设计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市场的发展找到自身定位,从本质上促进设计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康玲.浅谈建筑设计风险管理相关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4)

篇6

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前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不够智能化。而在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需求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我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找寻一条最为合适的发展道路,进而确保建筑工程电力设备有序运转。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内涵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将电磁感应定律以及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一系列电力理论作为参考依据,对电能产生问题和电能传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分析。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其特点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强弱电结合。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是指将电力理论作为基础、电力控制理论作为前提条件、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开发和电力管理等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节约社会能源。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一)电气接地系统的应用

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电气接地系统为TN-S和TN-C-S。TN-S和TN-C-S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频率较高,实现中性线与保护线的分离是TN-S接地系统的最大优势。在整个电力系统变压器中,需要运用不导电的EP线、导电的中性线,并将两者相连,实现保障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现阶段,建筑工程和建筑设计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相较于TN-S而言,TN-C-S的连接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在保护线与中性线之间设置一个界面,用户进入界面之后,需要自行设施TN-C密码。并依据用户需要分别设置TN-S系统、TN-C系统。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想进一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采用接地引线方式实现这一目的。

(二)检测系统的应用

在设计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中,其重难点是电力系统设备的智能化管理与维护。依据电气理论和传统设计模式具有明显的缺点,即时间浪费现象严重、设计过程较为复杂。在信息化时代,在线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且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在线监测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设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在较短时间内发现电气设备异常现象,并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促使电气检测系统更加智能化和功能化的实现。在线监测设备主要包括绝缘检测设备、反馈智能设备等。绝缘检测设备在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起保障电气设备稳定运行的作用。雷击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检测暴雷天气,其目的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在建筑工程中,因暴雨天气或者雷雨天气损害电机或者电气设备的现象较为常见。这就需要积极引入雷击检测设备,能够最大程度保障电能的供应。

(三)检修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功能的家电设备运用而生,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但是站在维修角度来讲,电气设备的检修难度系数增加。在信息化时代下,设备检修成为电力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保障电力正常运作的关键要素。设备检修系统的形成是基于通信、计算和传感等多个自动化技术基础之上。将传感技术应用于电气设备检修系统中,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电气设备的相关信息,传感设备能够定期传回设备的信息。一旦在传递信息中发现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及时找出故障源,并依据故障数据准确排查设备。当多台电气设备同时运转时,多台传感设备同时工作会出现信号扰这一情况,这是需要引入通信系统,充分发挥通信系统应用的功能与作用。在良好通信系统保障下,内部信息资料可以实现顺畅传递。在信息资料传递之前,设置计算机程序,对传感器设备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由此可见,安装检修设备之前,需要及时优化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保障建筑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

(四)楼宇自动化

楼宇自动化控制中,所需的主要设备为计算机技术设备,采用计算机技术设备展开楼宇自动化控制。直接数字控制器被用作分散控制器,借助计算机实现主机屏幕的监控与管理。其主要手段为动画、曲线、数据库、各种专用控件等。楼宇自动化系统较为复杂、包含范围较广。比如既包括通风监控系统与照明系统,又包括空调监控系统和消防控制系统等。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之前,应分析各项机电设备信息,并将其分类,从而为实现集中化管理与监控,进而保障各项系统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为进一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高效运行、促使工作环境更加安全,需要科学合理计划各系统的造价、节省能源与管理费用,在保证各系统发挥功能与作用的同时提升智能楼宇管理与服务质量。

三、未来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和建筑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发展逐步向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逐渐提升,信息网络技术与建筑电子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样既可以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又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电子自动化操控水平。同时,IT平台为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为基础,实现节约能源和节约造价成本的目的。进而促使未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在增加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收益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促使建筑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结束语: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设备造价成本,又可以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实现节约时间的目的,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在当前信息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是未来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方向。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升电气设备使用效率,还可以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促使电气技术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灵耀.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未来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及其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08):110.

[2]化鹏.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8):50-51.

篇7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1合理性

土木工程建筑方案在设计初期,就需要对于建筑结构提出基本要求,还需要保证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工程在实际设计中的安全性能及工程质量。土木工程建设在刚开始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特点全面性分析,研究工程在实际施工中的现场情况,建筑工程地质特点,进而才能够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让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能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确保符合,最终建设完毕的建筑物质量满足国家建筑物质量标准。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于建筑物周围的地质情况全面了解,进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设计能够在科学的情况下建设。

1.2高效性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就是对于建筑物设计图标进行明确,保证设计方案在实际设计中能够有详细的数据资源作为设计保障,对于土木共产建筑结构全面性了解中,对于建筑物的全部信息有效整合,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将图标的高效性重点突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系统性分析,探索难点在实际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謦欬能够,进而在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方案,保证设计方案拥有较高的精准性,防治出现核算上的失误。

1.3完整性

土木工程价值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于对于这个工程进行集中性考虑,防止出现缺陷或者设计不足的情况。设计人员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设计完毕后,需要对于设计方案进行整体性分析,对于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境尤为关注,严格按照国家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进行审核,增加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工程施工现场也能够稳定进行。

2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图纸设计

图纸是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唯一依据,图纸在施工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人员设计图纸的质量对于工程施工及建筑物质量有着直接性影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对于设计图纸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在实际施工中会出现敷衍设计图纸要求的情况,对于设计图纸中的内容认识也有限,造成设计图纸并没有在工程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设计图纸在工程实际施工中落实水平较低,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中也缺乏专业性引领,对于工程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2.2建筑选址

良好的选址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建筑工程基础。建筑选址如果较为稳定,那么就为后期的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建设基础,也能够提高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土木工程建设物在选址中,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能有着直接性影响,也为建筑物留下的安全隐患。

2.3基地建设设计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国对于地质稳定性要尤为关注,对于地质稳定性能要进行保证,否则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对于基地建设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地下室设计,但是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为了保证基地建设质量,对于地下室设计已经开始有优化及完善。目前,部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设计设计中,对于地下室设计并没有严格按照地下室设计标准执行,地下室的墙体厚度及强度系数并不高,甚至部分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存在盲目性设计情况,对于地下室设计要求了解不足。如果基地建设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将降低整个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的质量,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在实际施工中缺乏安全性能的保证。

3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解决对策

3.1完善建筑结构设计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工程质量最为核心内容,对于工程建筑经济成本进行最大化控制,保证工程建设经济成本在建设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土木工程建筑投资者应该对于经济效益及建筑质量件的关联清晰认识,明确企业回报与建筑物质量间的关系,进而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才能够对于建筑图纸不断完善,在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建筑经济成本,让建筑投资方对与工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满意。

3.2加强建筑项目各单位之间的交流

在土木工程建设结构设计方案在设计前期,设计人员应该与工程投资企业及施工负责人对于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沟通,了解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实际设计中应该满足的要求,对于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建筑物周围环境特点,增加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高效性。

3.3明确参数含义

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在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性术语,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就应该对于这类术语进行明确性标准。如果设计人员对于工程施工处理没有明确性标准,就有可能出现施工情况与设计图纸不吻合的情况,进而对于工程建设治理进行影响。工程在实际施工环节拥有明确的参数含义,对于工程图纸内容将会有着更加直观性的判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明确参数含义,对于部分参数可以针对性设计,在工程实际施工中重要参数界线进行明确,保证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能够对于参数中的真正含义明确了解,建筑在实际建设中也是依据设计方案设计,保证设计方案与真实施工情况相吻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实际设计环节也较为复杂,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具有一定难度,本文仅仅对其简单性阐述,希望能够推动建筑结构设计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温启平,殷欣.基于防震考虑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2).

[2]吴毅宽.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13(01)

[3]曹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平面不规则问题的分析与抗震措施[J].中华建设,2012(12).

篇8

一、后浇带的常见类型及其具体作用

(一)后浇带的常见类型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后浇带类型有以下几种: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以及收缩后浇带等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置后浇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释放约束应力,并通过混凝土填缝来控制残余的应力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后浇带包括基础及其上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当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便会将这个预留缝补齐,这样不但解决了建筑主体结构与群房之间的沉降差异,而且还可以使建筑结构中不存在永久性的变形缝。

(二)后浇带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后浇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有效地解决了沉降差的问题。以高层建筑工程为例,其在设计之初通常都是将主体结构与裙房合并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这时便需要用后浇带将两者进行暂时的隔离,当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后,再将主体与裙房连接位置的后浇带用混凝土浇灌,以此来使建筑结构的高低层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人员会在设计的过程中,分别对这两个阶段的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考虑,并对两者的强度进行校核,然后采用一些相关的调整措施进行施工和设计,这样便可以解决裙房与主体结构连接前后的受力问题;其二,有利于减小温度收缩的影响。混凝土在浇筑后很容易出现收缩裂缝,这样便会导致结构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一般施工完毕后的1-2个月左右,结构受温差作用是正常的。但是在结构变形受到约束时,温度应力便会随之出现,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最终会引起混凝土裂缝。而通过设置后浇带,可以使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自由收缩,进而大幅度减小收缩应力,这样能够使结构抗温度变化的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二、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后浇带设计方法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后浇带的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后浇带的具体作用进行设计。如果是为了解决建筑主体结构与裙房之间沉降差的问题而设置后浇带,可按照沉降后浇带的类型进行设计;如果是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而设置后浇带,则可按照收缩后浇带的类型进行设计;若是为了防止建筑结构因温度变化出现裂缝而设置后浇带,那么可按照伸缩后浇带的类型进行设计。

2.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具体部位设计后浇带。设置后浇带的位置应当尽可能选在结构内力较小的位置处,通常情况下,该位置应设在梁板跨度1/3的部位上。

(二)设计后浇带时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后浇带时,应当对以下环节加以注意:其一,无论设计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后浇带都必须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本身存在开裂的可能,而后浇带的设置就是为了释放绝大部分的约束应力,以抗衡残余应力;其二,考虑沉降问题设计的后浇带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施工中余留;其三,因施工原因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以实际工程情况来确定后浇带的预留位置;其四,不得在未浇筑混凝土前拆除模板或是支柱,以免引起梁板变形;其五,不可将后浇带位置上的梁板受力钢筋断开,除非跨度非常大时,可按规定要求进行断开,并在补齐混凝土之间将断开的钢筋进行焊接;其六,后浇带之间的间距应当合理,通常情况下,矩形建筑结构的后浇带间距应控制在40m以内,宽度应以700-1000mm为宜。此外,对于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也有具体的要求,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必须结合设计合理地确定。

三、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施工要点

(一)后浇带的浇筑时间

大量统计资料和实践经验显示,不同功能类型的后浇带,其封闭时间也各

不相同。

1.后浇温度带。实践经验显示,这种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该超过60天。

2.后浇收缩带。这种功能的后浇带最佳的闭合时间是在后浇带相邻主体结构最后完成混凝土浇筑的结构施工完45天-60天后再进行封闭,从实践经验来看,这段时间里混凝土至少完成了60%的收缩量。

3.后浇沉降带。这种功能的后浇带在实践中大多在两侧结构单元沉降稳定性基本稳定后再实施封闭,从时间上来看,通常是在主体结构封顶之后,有时为了节约成本或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先进行沉降数据的监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超前止水后浇带。

(二)断面形式

大量统计资料显示,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平直缝、企口缝、阶梯缝、V形缝。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应从工程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地选择。例如,如果工程实际,墙、板厚度小于30 cm,通常做成平直缝;如果工程实际,墙板厚度大于60 cm,通常做成企口缝;如果工程实际墙、板厚度处于30、60cm之间,通常做成上下对称坡口形或阶梯形。

(三)钢筋配置与防护

后浇带的钢筋配置应严格地按照图纸和相关标准执行,一定要注重加强浇带处的通长配筋,实践中对于通过后浇带的配筋实行双层的布置。对于后浇带内的配筋如何处理,应结合后浇带的类型考虑是断开还是贯通。实践经验表明,在施工缝面上用短插筋进行适当的预埋,并布置成梅花形有利于施工缝处的衔接,施工缝接触面施作完毕后,必须在其顶部和四周及时地给予保护。

(四)混凝土选料与浇筑

1.选料。混凝土的材质很重要,在材料的选择上应选用无收缩的混凝土,借此避免新、老混凝土出现接缝收缩开裂现象。配制的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相比在强度上前者应比后者高出一个强度等级。

2.浇筑。后浇带的浇筑应通过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目的在于断开所有的墙、梁和楼板,促使后浇带的两边都能实现自由伸缩或沉降,处理上切忌采用藕断丝连、要断不断的形式,该形式容易集中应力破坏后浇带。浇筑过程中,拌和混凝土必须做到均匀,入模后振捣密实,加强浇筑后的养护。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日益增多,后浇带的应用也会随之不断增多,为了能够使后浇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工程的具体需要,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合理设计后浇带。同时施工人员在对后浇带施工时,也要掌握施工要点,并控制好施工质量,这样才能确保后浇带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东.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及处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2]吴纪宁.富鸣.张厚仁.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C].2007(10).

篇9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地震是地壳构造急剧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大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工程的结构防震分析和设计已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震多发区比较多,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建筑工程的防震依旧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等。研究和提高各类房屋抗震性能,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三、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1 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工程设计时必须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不规则比较严重的设计方案不应该采用,不要只重视建筑物的外形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建造工程设计时要把安全性放到首位,采用平面或立面简单的对称。这是由于地震发生时,相互的对称的建筑物在地震时抗震能力比较强,不容易遭到破换,而且对于它的加固和防护也比较容易实现。

2 防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防震结构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墙(柱)”的原则; 对结构中抗震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尽量不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传统抗震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地震发生时,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但对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在传统抗震结构体系中加入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

3.2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时,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设计时要进行定量分析,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定量分析的变形要求。定量分析师不仅要验算构件的承载力,还要控制结构在地震震感很强的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坚硬的场地作为地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错开地震的活跃周期,防止地震余震与结构产生的共振破坏。

3.3 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选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如果结构设计的很完善,同时也符合防震的要求,但是如果结构材料的选用不当,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防震效果。在防震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结构材料参数随机性的防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不考虑别的因素。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时考虑因素的全面性。

3.4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对于增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地基承载力来看,如果是相同的地基条件,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可以增加建造层数,对于软土地基影响更为明显。地震效应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建筑物结构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建筑物的结构中惯性较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危害性较高。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尽量采用自重比较轻的结构构件。

3.5 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为了提高防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四、结语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而且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因此,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篇10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的生产和建设成本支出也在不断加大,相关的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建筑结构、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才能在建筑行业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对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然对于建筑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等与人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建筑。传统式的建筑结构设计已经逐渐适应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结构工程的期待。对建筑结构工程设计进行优化是建筑行业发展形式所趋,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保证建筑的经济效应,同时还能够增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一、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的内容

1、建筑物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对于建筑物结构的总体设计中,计算周期往往会较之实际周期要更长。由于施工的时候建筑墙体会存有填充性质,因而在很多时候建筑结构在实际表现上的建筑刚度会大于设计的效果,而如果对建筑物结构剪力计算较小的话,这样会降低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能,这时候要通过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周期性折减计算。

2、建筑物结构耐久性设计的优化。在很多建筑材料使用时都会用到混凝土,但是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往往会缺乏对建筑物做耐久性设计,因而建筑物使用寿命达不到预期年限。因而建筑物的功能和技术要最优先得到保证,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应,要对建筑物的耐久性进行优化设计,让建筑物结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体现。

二、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的方式

建筑结构设计主要依靠建筑设计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合理的理念方法,进而选择适合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构筑条件,需要对结构和构筑受力的充分把握,根据设计的经验和前期规划对建筑结构工程进行优化设计。

1、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上多设置几道抗震的防护层。让每一个抗震结构体系都有完整的抗震整体性能,由具有延展性能良好的结构构件完成协同组合工作。由于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发生的难预测性,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要求则会更高。地震在很多时候还会伴随有余震的发生,抗震结构体系应该有意识地建立和分布在内外部的冗余部位,保证有耗能的构建有较高的延展性和刚性,这样建筑结构的设计能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在对建筑结构构成要素的时候要注意强弱关系的影响,避免需要大强承载力的部位使用小件而造成的不平衡,在建筑设计中要注意性能配件的使用。同时,对于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对结构整体和结构关键的部分要作为性能优化设计的目标进行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的优化。

2、对建筑结构静力分析方法的优化。建筑结构的方法包含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建筑结构的出现变形和建筑结构内力可以使用弹性方法,柱子和连梁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塑形的变形,结构计算模型要根据现实操作条件确定,模型分析要准确反映出建筑结构构件的真实受力情况。建筑结构的状况分析,要选用平面结构的协同、空间的杆系、空间的墙板等计算模型进行建筑物构造的整体进行运算,特别注意不符合杆系特点的构件进行辅助分析。

3、对建筑结构平面的优化。建筑结构外在变现形式会有不规则的出现,这会影响建筑结构的扭转,在建筑结构设计上没有做到刚心、重心和质心的同在一处,这样在产生振动的情况下会产生钢结构的扭转振动效应。因而,在对建筑结构工程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要尽量使得受力作用在同一建筑平面上能够平衡均匀分布,减轻建筑结构带来的扭转振动效应。对于平面设计尽量形式简单,使得不规则程度能够得到合理范围的控制。

第四、对建筑结构的材料使用优化。建筑材料是建筑物构建的最基本的要素,因而在对建筑物构造进行设计优化的过程当中,要尽量选取合适的材料,增强建筑物的观赏性,同时提高在使用建筑架构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建筑结构的能源消耗,促进建筑物构造设计的生态环保。对建筑材料的节约和有效使用,根据建设的实际条件和要求,进一步降低建筑物的建设生产成本,提高建筑物结构构建的经济效应。

三、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的生产和建设成本支出也在不断加大,相关的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建筑结构、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才能在建筑行业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优化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对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建筑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整体全面的规划,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使用价值,对建筑结构进行功能多样性改造,追求建筑结构的整体效益,提升建筑工程的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松青.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案的分析研究[J]. 城市建筑,2014,04:55.

篇11

一、建筑工程设计质量

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灵魂,工程设计阶段是建筑项目经决定确认实施之后的第一阶段,因此它是具有决策性和前瞻性的,后期的生产劳动过程完全按照设计图纸实施工作,它对后期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据研究指出,工程设计阶段的费用约占工程总费用的5%,但是他对整个工程的影响程度却可能要达到80%以上。因此,如果设计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又满足了使用者功能需求,那么整个建筑工程必然将会是成功的工程。 如果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存在漏洞,造成后期的设计变更,无论从经济上、工程完成时间上、工程任务量等多方面上,产生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因此可以看出,工程设计质量是影响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便可以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

1、在项目决策阶段,所有决策人包括主要设计人员应研究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国家所下达的工程项目任务书也是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为重要依据的。因此,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遵照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可行性研究工作应细致、准确。

2、应该绝对重视初步设计阶段。建筑项目可行性报告经国家批准确认后,大体投资规模也随之确定。设计单位应认真研究可行性报告,确定项目在指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上以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及技术确定可行后,便可以建设项目的技术标准、技术指标、投资规模等。初步设计质量越好、越细致,整体建筑工程质量便会越好。

3、重视施工图设计的质量,施工图的设计方案应严格遵循初步设计方案所确定内容进行设计。这里施工图的尺寸设计便是施工图设计方案的重中之重,尺寸设计应配合准确无误,相互无矛盾冲突,尺寸的准确无误,后期的施工过程便会轻松的多,不会出现“少脑筋,多钢筋”的不良行为,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能否提高施工图设计的质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所颁布的抗震、抗洪等结构设计规范也是十分关键的。

4、施工过程中,尽量少的产生设计变更。设计变更若想少产生甚至不产生,这就要求了在设计之初将所有问题考虑周全,防止不合理的设计变更或是技术上无法完成的设计变更。当然,设计变更不产生是不现实的,设计方法无法达到完美,这就需要我们改善设计变更的审批制度,设计变更应由建筑或结构设计师提出,经由设计单位总负责人审核,并由建筑工程单位总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执行。及其重大的设计变更还应上报国家的项目批准机关,经审批后,执行设计变更。

二、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措施

1、提高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激励对质量的责任感,使设计人员必须懂得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图纸校审制和奖惩制,决不能让不合格的设计图纸流出单位。设计单位可定期举办技术专题讲座和设计质量实例分析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设计人员还应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会举办的技术知识培训和讲座。设计单位可以分批组织设计人员对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成果和优秀的设计工程项目进行调研、考察和学习。

2、规范设计市场,加强设计合同管理

根据《建筑法》和建设部最近发出的要求,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设计单位的审计,狠抓设计单位资质管,取缔无资质设计,禁止私下组织的设计业务活动;对已取得设计证书的,但实际力量和资质不相符的应坚决取缔或降级。同时,坚定实施工程设计合同的管理,要在工程设计合同中明确设计所承担的责任和业务,实行贵任追究;对设计合同的各项条款应严加审查,督促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双方认真履行设计合同,从而避免频繁改图、赶图等所造成的设计质量问题;对因设计问题造成的工程浪费,延误工期及其它损失,由设计单位或设计人员按合同承担经济责任,进行赔偿;对那些无视合同签订或签订合同不履行职责义务的,决不能放任不管,对设计市场中的一切违规违法行为决不能心慈手软,要借助这次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的强劲东风,积极依法行政、依法查处。

3、健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同时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实现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

1、做好设计策划,使设计有个良好的开端。按照《标准》要求,在项目开始设计之前,应该进行设计策划并形成项目设计计划。结合设计行业特点,策划后形成的项目设计计划应包括:项目组人员及职责分工;设计总进度及各工种专业协作进度安排;确定接口关系以及信息传递方式;设计评审时机和评审方式;设计所需的CAD软、硬件;适用的其它设计验证方式和要求。

2、保证设计输入的正确性,进行适宜性的输入评审。按照《标准》对设计输入的要求,设计输入应形成文件,并评审其是否适当,避免未经评审的设计输入,导致设计输出满足不了要求。设计输入文件的内容主要是用户的需求,以及相应的法规要求。设计输入文件通常包括:设计依据(包括顾客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合同要求、设计文件质量特性、该项目适用的社会要求、特殊专业的技术要求等。

3、组织好设计评审,以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实施设计评审这个分要素,重点要掌握设计评审的时机和方式。在设计的适当阶段,应有计划地对设计结果予以评审,并形成文件。方案设计阶段是决定建筑设计质量的最重要阶段,故在方案设计成果出来后,应组织设计评审,并应事先安排好设计评审的时间。设计评审的方式一般以会议方式,对参加设计评审的设计人员,除项目组成员外,还应包括与被评审阶段有关的所有职能部门代表。设计评审是对设计结果的正式评审,应做好评审记录。

4、及时设计确认。使顾客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确认,检查设计产品能否满足顾客使用要求。由业主政府主管部门、施工单位以及有关各方参加设计评审,由客(业主)对设计结果予以确认,以文件形式记和保留。需要强调的是设计确认记录签署要全,确保其有效性。

5、做好设计更改,使之符合规定要求。由于顾客市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验证活动因,进行设计更改是正常的质量改进措施。设计更要按标准要求进行控制,按程序文件中设计更改程运作。更改必须经授权且形成文件,更改后的设计件,应按原审批程序校审和批准,以确保不因设计改而带来新的设计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黄棠.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陈登鳌.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12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96

1 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

1.1 完善给排水设计体系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建筑给排水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参考国外典型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建筑给排水设计做好。需要进一步完善给排水设计体系,借鉴外国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在符合我国建筑给排水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水平。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较多,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十分重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构建科学的设计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多应用先进的技术,发挥人才自身的创造性,完善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

1.2 规范设计标准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系统越来越智能化。为了节约土地,我国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大,在建筑设计中应强化防火方面的设计,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完善规范设计标准,将建筑设计的各环节做好。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给排水设计规范做好防火设计,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我国建筑排水设施中地漏是一个经常出现问题的位置,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将加强建筑生活给排水设计,针对用户的使用要求,在符合地漏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地漏设计工作。在地漏设计时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避免有毒有害气体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目前我国建筑设计时,对地漏的设计都不够重视,地漏设计不当时,水会渗入地板,影响居民生活。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还应对管线布置进行合理设计,管线位置的确定应符合实际情况,保证管线的设计符合规范。同时选择适合的管材,防止管壁过薄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居民的日常休息。

2 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优化与应用

2.1 建筑给水设计的方案优化与应用

建筑给水系统包括给水管道和民用消防系统等。对于建筑面积较大的住宅通常设计为多个卫生间,通常的建筑设计上会将卫生间设计在远离厨房的位置,但这种设会增加给水管道的长度。管线长度的增加带来的影响就是管线末端会发出噪声,对居民的日常休息带来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使供水管道压力增加,一旦超过管道的符合,管道将丧失稳定性,出现管道震动的情况,影响居民生活。在建筑给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对居民的影响,在管道材料的选择上应选噪音较低的给水管道,并合理设计建筑的大小和比例,尽可能缩短给水管道的长度,防止出现给水压力过大产生一系列问题。

居民在使用建筑消防系统时,要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在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对消防用水系统和给水管道系统进行合理设计。目前民用建筑给水系统采用的供水方式是分组供水,如发生火灾时分组供水系统可以提高灭火效率,控制火情;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在给水设计时可设置安全阀装置,居民住宅中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造成压力增加,如果压力超过限制可能发生爆炸;安全阀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控制管道和容器的压力,保证居民生活的安全。此外,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给水压力,增加管道承压能力,提高建筑给水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管道排水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应用

建筑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和地漏等。目前排水管道所选用的管道材质主要是铸铁,但铸铁排水管道的缺点是容易生锈,因此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通常采用塑料排水管道,避免管道生锈的问题,这种新型排水管道目前应用较广泛。但这种管道的缺点是噪音较大,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塑料管道跟其他管道相比更易产生噪音,因此设计人员应对塑料管道设置进行优化,再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排水管道设计在距离卧室较远的位置,并安装消声装置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有排水需要的房间应设置地漏,这种设施是为了防止用水量较大的厨房、浴室等发生流水故障给居民带来经济损失和不便,因此地漏的设置也应合理。建筑物设计需要优化地漏,按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合理设计。对于淋浴间建筑排水设计应采用特殊型号的地漏,提高美观的同时有效的控制水封深度。排水管材选择应符合实际情况,选择隔音材料和减压阀,防止共振噪声,保障居民日常休息不受影响。

2.3 节能设计的应用

建筑设计时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并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目前太阳能环保系统的应用增加了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利用更加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的经济效益。节能型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消耗,还极大的减少居民的经济支出。目前新建的住宅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能循环泵供水对贮水箱的自来水进行加热,并储存到水箱中,并通过太阳能系统对水恒温。

3 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应在符合国家相应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有效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们应将协调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体系,使建筑给排水设计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君,吴亚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 2015(03).

[2]何辉.浅谈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J].城市建筑, 2013(24).

[3]黄玉珠,王峰.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