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1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技工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技工院校技能培训管理现状
2.1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来已久,长期的实践证明,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较好,得益于顶层设计科学和组织机构健全。技工院校培训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培训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二级系(教研室)设置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培训管理工作,同时,二级部门还为培训提供师资和培训项目。
2.2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模式
基本成熟培训管理主要抓住项目开发、培训过程及评价反馈三个主要环节,由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训管理模式。加强主要环节的管理,能够较好的控制培训质量,有效解决培训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差、培训方法不当、培训效果缺乏检查和评估等问题。项目开发主要由承办培训的二级部门负责,主要开发环节为:(1)组织市场需求调研;(2)确定受训群体;(3)拟定培训方案;(4)组建培训队伍;(5)制定培训计划;(6)培训实施准备。培训项目评估评比是培训后期管理的关键,不仅给受训者带来知识上的收益,亦使培训实施部门在不断开拓培训领域、培训项目过程中积累经验。
3培训班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几所技工院校培训办班管理模式,存在项目开发、审批、运行、监督、分配等环节。将现实业务规定按照审批政策和时间顺序进行工作流建模,在工作流的各个节点对数据逐步采集,记录审批痕迹,生成数据报表,为管理者监控和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科学的数据。培训管理业务流如图1所示。
3.2设计目标
根据现实的业务规定和工作流程,利用完善的网络和成熟的.Net开发技术,实现技工院校校培训办班管理系统无缝接入OA办公系统。可靠的进行数据实施交换,达到公用、开放、共享的目标,推行网络审批制度,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4培训班管理平台设计
4.1总体设计
培训班管理平台设计主要的功能是实现网上协同办公,通过工作流完成审批、管理、监控、共享和反馈等业务。主要功能有:(1)添加培训项目(2)设置项目参数(;3)流程审批(4)生成报表(5)查询统计。公文管理模块、短信交互模块、信息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等都能为培训班管理服务。
4.2安全策略
培训班管理系统涉及受训者个人信息、考评成绩、财务数据等敏感信息,务必在设计初期制定信息安全策略,预防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整体安全策略包含主动策略和被动策略两部分。最终的目标是维护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主动策略主要用到角色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技术、电子签名(电子公章)技术等。被动策略主要采用双机热备份技术,配以反应安全计划,能够很好地保障系统从灾难中恢复到常态。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实训教室建设的内容
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学校十的要求,我校在成为广西第一所万人技校“作大”的同时,将再次“作强”;而要想“作强”,光靠发展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机加工专业是不够的,也是和我校“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牌子不相符的,机强电弱,泾渭分明,无异于一条腿走路,只有机电齐飞,相互渗透,才能将我校机电技师学院的牌子做得更大更强。鉴于我校实际现状,开展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在2006年里,由电工专业两位骨干教师负责对电类专业和数控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教育的教学设施、设备课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省内外几所高职高专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广西十几家大型企业的调研后发现,在我校建设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于是,在2007年初成立了“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的建设”教学科研课题立项筹备小组,对课题进行了策划及申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后,学校研究决定,同意立项并下文批准建设。
“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的建设”教学科研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的制作;二是西门子自动化工控产品PLC网络教学展示屏的制作;三是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的整体布局。
2实训教室建设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整体布局、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设备的调试、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设备的试运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制订课题所需设备材料;其次是电脑桌及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的设计并制作;再次是完成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整体布局的部分布局,进入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设备的调试和试运行阶段。在这个试运行阶段中,先后分别成功的举办了由柳州市总工会和柳州市科协组织的2007年柳州市紧缺人才(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的培训;举办了2007年广西社会化技师、高级技师考核培训班的培训和考核鉴定;举办了2007年上汽通用五菱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举办了2007年上汽通用五菱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举办了由市总工会组织的2007年柳州市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另外,还利用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开展了我校参加全国第二届技工院校维修电工专业竞赛(广西赛区)选手的强化训练。
第二阶段主要是课题调试、运作及修补过程。通过第一阶段的试运行后,课题进入调试、运作及修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我校数维专业的PLC模块的实习教学任务;成功的举办了2007年广西柳工机械工程责任有限公司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完成了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五名选手和柳州市六名选手的强化训练,该11名选手在2007年11月参加广西第二届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中,分别取得了个人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十名,团体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了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市总工会的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整个第二阶段的课题调试、运作及修补过程中,不断完善,最后在2007年底,本课题中“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的制作”分课题,先后在参加2007年学校教科研成果评比和第六届全国技工学校科研课题开发成果评比中,都取得了“一等奖”的荣誉。
第三阶段主要是“西门子自动化工控产品PLC网络教学展示屏”分课题的制作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西门子自动化工控产品PLC网络教学展示屏和三菱Q系列工业现场控制总线配电盘的设计及制作;课题模块的安装、设计编程过程、为课题调试、运作及修补过程;请有关企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估。
3实训教室建设的研究成果形式、创新之处
3.1研究成果形式
“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的建设”教学科研课题成果属于实验实训教室的建设类课题,其中该成果中的“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的制作”和“西门子自动化工控产品PLC网络教学展示屏”两个分课题,都属于教学设备设施类课题。
3.2成果创新之处
该成果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电类高技能人才实训教室。该教室的整体设计的最大创新之处是利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得投入六套PLC设备便可满足42人同时练习,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具有教学模块先进、齐全、实用、高效等特点。
该教室内设43台计算机,其中1台计算机作为教师多媒体教学的主机,其他42台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单片机、PLC、触摸屏、电子电路等模块的编程设计及模拟仿真;这43台计算机通过两台24口的交换机构建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
自制的6台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它是一个多功能实验台,主要用于PLC设计、变频器、触摸屏的设计安装调试技能训练。该实验台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FX-3U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及三菱系列的触摸屏、变频器等设备作为控制模块,并与Q系列机组成工业现场总线控制,实验台上的计算机分别通过网络与教师主机和学生的编程电脑相连,实现编程计算机与实验台的信息共享。在实验台上还装有活动的I/O外部接线的配线控制板。
自制的西门子自动化工控产品PLC网络教学展示屏,主要用于电类高技能人才与时俱进培训现代自动化工控的模块。它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及先进的西门子S7-300、200系列的PLC、触摸屏、MM440系列变频器,特别是采用了CP343-1TCP工业以太网通讯处理器,该PLC网络教学展示屏与42台编程电脑相连,实现了机屏分离而信息共享。
4实训教室建设成果应用前景及产生的效果
4.1应用前景
由于该成果的整体设计主要解决了演示教学、编程设计、模拟仿真以及安装调试四位分离的问题。它将构建成集演示教学、编程设计、模拟仿真以及安装调试四位一体的流程式实训环境,营造工程氛围,改革教学方式,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应用前景方面相当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是“优化实训资源配置,构建流程式实训环境,营造工程氛围,改革培训方式,创新评价方式”。二是使建成的实训教室和已建的数控维修实训教室以及数控模具中心实训基地,一起建成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职业氛围强、功能齐全实用、产学结合密切、职教特色明显、管理规范、使用效率高的校内技能培训基地群,一方面满足本校专业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服务当地各企业职工职业资格证考试、服务当地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相关企业行业职工培训,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它主要承担维修电工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单片机设计、PLC设计、变频器、触摸屏以及电子CAD的设计安装调试的技能训练和鉴定。
另外,该成果之一的“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实验台”和“西门子自动化工控产品PLC网络教学展示屏”,可以作为教学设备开发产品,面向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进行推广应用,打造广西职业技术教育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先进设备的品牌。
通过策划和运作,职业培训已经成为了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岗培训、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三项工作并举,使学院的职业培训工作走过了发展初期的阵痛,走上了平稳、快速发展的道路。
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定制开发培训项目。学院与重庆地区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共同探讨,以社会岗位培训需求为职业培训项目规划的重点,结合学院的专业特点和特色进行职业培训规划。目前,学院已经为六十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定制开发了职业培训课程大纲七十余个,形成了以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为平台,为送培单位确定培训目标、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指导、学院聘请培训教师进行综合管理的三方联合机制。定制开发培训项目实现了培训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加稳固了送培单位和学院的联系,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依托行业背景,拓展职业培训空间。学院一直把采矿专业作为办学特色,在开展职业培训的工作中,也对行业背景进行了深入挖掘。在重庆人社局的指导下,通过重庆煤监局、市煤管局的大力支持,学院不仅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重庆市煤矿瓦斯监测工技能大赛,更通过大赛平台与重庆地区的大小煤矿企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院在煤矿瓦斯检测工、煤矿井下掘砌工、防突工、煤矿机电维修等工种的职业培训空间得到巨大拓展,直接得到了每年近2000人次的煤矿行业职业培训机会。政府引导、行业支持、搭建平台、校企共参,形成了职业培训的新机会。
提升技能鉴定能力,保证职业培训、鉴定质量和规模。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煤炭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三级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全国高新技术考试中心,开展鉴定的39个工种覆盖了重庆地区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技能鉴定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培训中所起的作用,职业培训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发培训两不误。学院与多家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与重庆东电集团的合作为例,校企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楼宇智能化设备等方面共同研发、生产产品,共同从产品销售中获利。目前学校通过此种合作模式,造就了一批一体化教师,培养了大批专业对接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与合作企业实现了双赢。
一、整合资源,强化管理,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市组织各类培训64294人,完成63%。其中,就业前培训4257人,完成71%;再就业培训10299人,完成61%;创业培训1776人,完成59%;劳动保障部门培训农村劳动力22299人,完成83%;企业在岗职工培训23986人,完成60%;组织职业技能鉴定21365人,发证19648人,完成65%。为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去年我市合并五校组建了新的市高级技工学校,使职业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未来两年内我们计划投入6000万元资金用于师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市高级技工学校建成集高中级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于一体、在籍学生达到10000人以上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职校。同时,加强县级重点技校建设,石首市技工学校被劳动保障部确定为高级技工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县级高级技工学校;市集并所有的职教资源,成立了职业培训学院,交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计划投入8500万元,一期工程征地180亩,已投入5000万元,今年秋季可招生开学。为了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我市严格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凡被聘用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可分别享受不低于80元、100元的岗位津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予以表彰。近三年来,我市评价高技能人才15192人,表彰各类技术能手近300人。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学习十大楷模活动,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校企对接服务“工业兴市”和“满园工程”。我们联合市教育局、开发区管委会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30所大中专院校和30家企业,开展校企对接、面对面洽谈活动,达成三年合作协议,共有2.7万人签定了校企对接就业协议,学校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授课,企业也定期选派优秀人员到学校实地指导与交流,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注入新活力,达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效果。同时,扎实开展定向培训,如石首高级技工学校与可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可成班”,与深圳鸿准公司合作举办“鸿准班”,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人才,毕业学生也实现了稳定就业。
三是强化责任扎实开展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活动。国务院、省政府清理规范职业资格文件出台后,我市迅速成立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作为牵头部门,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了清理工作专班,按照清理的范围、内容和工作要求,制定了清理规范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市政府专题向省劳动保障厅和人事厅进行了报告,针对清理规范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意见,对依据法律法规设置且不重复交叉的职业资格予以保留;对重复设置的职业资格进行归并;对没有法律法规或决定为依据而设置的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取消或调整为非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对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进行归并。同时,统筹考虑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设置问题,将从业资格和初级职称考试归并,一次考试就能取得初级职称和从业双重资格。
四是全力以赴做好灾区学生安置工作。,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人民不忘98抗洪,怀着感恩的心情,为灾区捐款捐物近7000多万元,我局也第一时间为灾区筹集善款25万元。为切实做好分配我市的70名灾区学生的安置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就这批学生的学习生活、??署,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人。我们为来自灾区的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首批20名学生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组织了欢迎灾区学生的募捐晚会,晚会上现场筹集捐款2万多元用于灾区学生的学习生活。选派了一批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一对一的为灾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关爱。同时,组织灾区学生游览名胜古迹、参加学校文艺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目前这批学生学习、生活正常,情绪稳定,把当成了自己的新家。
二、以人为本,尽力关爱,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农民工工作
我市年建立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制定和完善了农民工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并从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入手,消除所有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制度,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切实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严格认定了44家定点技能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建立了公示制度、合同制度、台帐制度、月报制度、验收制度、督查制度六个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和“四送下乡”活动。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发放职业(创业)培训补贴、减免鉴定费用。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了街道、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每个行政村都配备或聘请了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全民行动”和“回归工程”,兴起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初步统计,全市已有75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投资总额达14.9亿元,带动4.5万人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规定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实施“平安计划”,在农民工集散地和生产、生活场所免费向农民工发放“平安卡”。降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门槛。我市规定,进城农民可随用工单位集体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凡在城镇取得营业执照,并有固定经营场所,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农民可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外出务工的农民可在当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如果返乡可申请退保,在本地有单位聘用的,还可将养老保险转移至户口所在地。同时,出台了《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确定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参保范围、保障模式以及资金来源,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培训质量较低目前大多数培训是短暂且一次性的,民族地区农民工的需求和现实的就业培训制度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数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农民工进行了岗位培训,但其出发点是企业盈利,真正从民族地区农民工发展的角度考虑就业培训的问题应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之一。
相当多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的权衡选择上比较理性,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培训,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民族地区农民工就业较多的单位是个私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他们的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高,使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务业专业的初级人才为主,只开展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培训,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却很少;非商业化、市场化的职业培训少且仅限社区服务或自谋职业的技能,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技工技能培训很少。另外,由于培训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使得民族地区农民工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以致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转岗实用技能培训对象限于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不能参加。加之少数政府部门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无规划,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各自规划,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培训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大的情形同时存在。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涉农培训收费过高,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使得有些民族地区农民工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此外,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语言障碍影响语言障碍是影响民族地区农民工正常就业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农民工中,除回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障碍是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正常交流的重要障碍。据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8月16日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统计,70%左右的农民工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进城务工后,语言障碍影响了与顾客、雇主、同事及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交际范围通常只限于同乡之间。民族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民族语言和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很多情况下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在一些普遍使用普通话的行业,他们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不少民族地区农民工只能靠老乡介绍工作,为数不少的雇主听不懂方言土话,民族地区农民工只好请别人帮助自己表达想法和要求。
1加强文化教育
1980年,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美、法、德、英、日分别达18.04、15.96、12.17、14.09和11.87年,差距极为显著。过低的素质,使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很难融合到城市社会,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较多。早在1833年英国《工厂法》就规定“纺织厂9岁以上、11岁以下的童工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h,他们必须进其父母或监护人为其选择的学校,或工厂视察员为其指定的学校就读。工厂视察员应责令雇主从孩子的周薪中扣除每先令不超过1便士的钱为他们缴纳学费。”
19世纪20~30年代,社会上兴办了许多技工学校、工人夜校和职工子弟学校,工人只要交很少的费就可上夜校。在此后一个世纪里,成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工人们把获得文化知识作为争取自身解放的途径。德国学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小学、中学、理科中学、女子理科中学、教会学校,还有徒工学校、专业技术学校、高等专业学校、综合性大学。教育形式主要有3种,即家庭教育、工匠技术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前2种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少年和青年进行正规教育。为此,应切实保障来民族地区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甚至是非义务教育。应采取措施保障来民族地区人口都能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除增加教育事业经费外,还需中央来协调,通过国家专项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问题,负担起民族地区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注意把单纯的扫盲与学习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调动民族地区人口学习的积极性,让农民从教育培训中得到实惠。大中专学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发挥智力支农的作用,因此,中央应明确要求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承担起组织农民进大中专院校学习科技和文化知识的任务,要求民族地区地方大中专院校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加快培养农村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政府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村组干部、农民到大学或中专学校学习,学习形式可以是全脱产学习,也可以是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农民也可以自主决定选择学习方式。
2加大培训力度
2.1提高培训率。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随着大量民工进城,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变得更为迫切,转移到城市中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受的教育少,文化水平低。为了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需要,德国各大企业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徒工的职业培训。德国在解决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中,高度重视成人职业培训,对提高全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法国,政府对青年农民的安置和培训给予资助。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令人担忧,政府不惜工本鼓励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务农。由于他们年轻有为、思想开放,会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并带动其他守旧的农民。法国政府从1960年起,一方面改革农业教育,另一方面给予农民,特别是对农民子女助学金,进行职业培训。这样做是力图为青年农民创业提供方便,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知识以及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促使这些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大部分农场的开发和经营,以稳定农村地区的发展,避免由于农业劳动力盲目的外流而造成法国农业的落伍。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民族地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有经济困难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先招聘再进行免费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甚至视情形可免费培训。在我国,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民族地区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对民族地区农民工的培训应根据其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甚至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逐步积累。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组织当地人员对愿意外出的农民进行了集体培训或开设了技术培训班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如甘肃省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族自治乡自2005年以来,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先后举办了4期“面点师培训”活动,毕业的少数民族青年面点师约300人,现遍及全国,效果很好。
2.2注重培训质量。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同时,为提高民族地区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政府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用人单位在招收民族地区农民工时,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要针对民族地区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用人单位应对所招用的民族地区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对民族地区农民工要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保证民族地区农民工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常识,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35-02
一、员工职业培训与劳动技能开发现状
目前,全集团共有5799人参加各类培训,占员工总数的46.8%。干部培训总人数为2184人,占干部总数的51%,其中项目经理持证上岗人数为736人,持证上岗率达100%;工人培训总人数为3615人,占工人总数的43.1%,其中培训“十一”大员2638人,持证上岗率达100%;培训专业工种技工97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5.2%。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工人为2062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2%。现有技师、高级技师231人(高级技师12人、技师219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6%。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劳动技能开发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开展教育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面过窄,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专业化施工队伍素质达不到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三是由于管理模式和体制的制约,员工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机制不健全,培训与使用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企业的高级技工人数与企业的经营规模、资质等级不相匹配,高级技工人数的比例还低于同行业水平,专业性较强技术工种人才较缺并面临断层的危机。
二、员工职业培训与劳动技能开发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为宗旨,以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培训资源,开发劳动技能,努力实现技术工人从体力型、经验型向智力型、知识型的转变。
三、员工职业培训与劳动技能开发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着眼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是看企业有无活力,而活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各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的素质。因此,核心竞争力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目前,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在软件方面,表现为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不强,员工的思想素质还不过硬,法律意识、管理素质都有待提高;在硬件方面,表现为制度建设、制度运行不利于企业能力的产生及其有效作用的发挥。这些,都有待于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加以逐步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要鼓励员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与增长才干。企业的人才培训目标要包括长远规划、中期“镀金”计划和短期“充电”计划,让员工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使员工既有较高的业务技术造诣,又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使企业充满活力。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成功企业的必要条件。创新是一种自我否定,否定旧我,创造新我,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提高,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优秀企业必须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这里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竞争策略创新等等,而不能因循守旧。因循守旧只能使企业停滞与萎缩,乃至失败。只有创新与开拓,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3、壮大人才队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因为企业的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集团公司必须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努力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市场专家、经营专家、理财专家,营造新的人才激励机制、使用机制和培育机制,调动和促进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制度运行。加强制度建设是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制定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规范制度运行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迅速增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专业技术干部知识老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种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地对专业技术干部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建议集团公司每两年举办一期土建(含铁路、公路、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新技术培训班;每四年举办一期土建专升本学历教育班;其他专业的技术干部采取按需送培的原则送外学习。通过持续开展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不断提高集团公司专业技术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结合实际,开展以岗位练兵为重点的职业培训活动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理论培训与岗位训练并举的方针,以开发、应用和推广高新技术,解决施工生产中的难点为目标,采取进修、短训、请专家授课、组织专题研讨和技术攻关等各种形式进行继续教育,并通过现场教学、样板观摩、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应性培训。同时,在集团范围内大力开展以岗位训练为重点的职工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导师带徒”、“技术革新”、“岗位能手”、“指标竞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岗位训练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培训氛围,让优秀技术拔尖的人才脱颖而出,造就一大批技术骨干队伍。
(四)推进三个制度,加快技能开发,实施高级技工人才战略
推行劳动预备役、就业准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个制度,是国家近年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出的新举措。在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建设方面,按照新的劳动用工政策,员工就业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学历教育或专业培训,并把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上岗培训作为技术工人岗位培训的基础。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方面,“十五”末对在职技术工人普遍实施一次技能鉴定,使95%以上的技术工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技术工人,按照考核标准和申报条件,逐步推开晋升资格等级鉴定。并将员工获得的毕业证书、上岗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列为员工上岗、任职、聘用和晋升的依据,使之“有什么证书上什么岗”“缺什么证书补什么技能培训”。
(五)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要深入探讨职业培训、考核鉴定与工资待遇管理的关系,以培训考核鉴定结果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体现按劳分配、岗酬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待遇对职工的激励作用。目前,重点要抓好培训合格的工队长管理与使用的问题,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上岗的原则,尽快将他们选拔到相应岗位,并从培训合格的人员中择优聘用作业队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作业队形成现代化管理优势。为理顺关系,立足长远,提高项目部选送员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尽快扭转从项目部抽调员工学习难的被动局面。改变项目部职工教育经费划拨渠道,建议各子、分公司员工培训和差旅费由原项目部承担改由子分公司机关承担,项目部每年应将全额职教经费上交子分公司,项目部自己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费用在项目科技开发费中列支。
承德是一个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省一个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发展起来,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减少”农民。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先后成立了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训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培训规模不大。目前,全市农村存量劳动力还有163.52万人,其中近50%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尽管全市现有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但大多数培训规模都比较小,目前教学用普通(数控)车(铣、钻、磨)床106台,各种焊机139台,电动缝纫(拷边)机125台,电脑1229台,钳工、电子、电工实验室工位301个,一次性培训能力只有85l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2005年,全市劳务输出100,970人,其中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只有1万余人。
二是培训工种单一。部分培训机构来源于企业和行业部门创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学校,过去主要从事本系统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的自我升级,原有的实训设备多数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加上近几年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机械加工等传统专业上。新办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只能开设缝纫裁剪、美容、美发、计算机等一次性投入不大的专业,全市注册的63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仅服装、电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有38所。由于专业选择空间有限,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想真正学技术的农村青年.只好到大中城市择校学习,增大了学习成本。而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青年来说,只能到附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就业后仍然靠出卖体力挣钱。
三是培训层次不高。不少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缺少科班出身的职业教师,只能从企业、社会聘请一部分熟练工人任教,这些人“做功”可以、“说功”往往不行,难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另外,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实训实验设备,造成学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甚至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有些办学机构负责人虽然懂得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但却不太懂得办学规律,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管理手段,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多只是初、中级,培训高级工和技师的办学机构只有承德技师学院一所学校,但是每年招收和培训的学生也不到i00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扎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全部合格并推荐就业。笔者认为,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今后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目前,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但培训层次较低。今后应当重点建设好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以此推动各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植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等专业,力争全市建成五个省级示范专业。与此同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提升培训质量。
(二)盘活职业教育存量资源。组建以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龙头的职教集团,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机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努力使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效益更加明显。逐步将行业、企业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部分县、镇成教中心、招生困难的普通高中撤并或挂靠到县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
(三)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鼓励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对尚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的允许在筹建阶段试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批准设立培训学校。对现有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帮助其尽快达标,长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撤消。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补贴和教学服务方面一视同仁。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提高。
为全面加快技能培训事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收费标准、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情况,科学制定职业培训发展计划;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秩序,积极履行职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和与本地企业、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坚持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服务,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在企业建立生产开发和实验实习加工中心,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培训机构要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面向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的丰富知识、增强技能等多种需要。
中图分类号:17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适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培训内容停留在简单的基本技能培训上,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的中长远规划和分阶段计划,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和反馈,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未能很好地与员工本身的需求相结合
培训计划没有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员工本人的意愿、员工个人的素质,“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中,有时为了凑人数把应该参加甲理论培训的人送去参加乙理论的培训,使培训的知识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除了投入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职工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职工不愿培训,躲避培训的现象严重。尽管有的培训计划安排得很详细,由于缺乏一套培训与岗位(工资)晋升、晋级相联系(不培训或不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得上岗)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职工培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5、培训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
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职工的现场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也不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往往满足于从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中抽调任课,由于其自身工作任务重,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应付式”的教学比较普遍,很少有企业与大专院校和企业联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和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
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构建对策
根据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思路应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概念才开始提出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海尔的成功在于它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规划、战略、市场销售,等等。但是,海尔人认为,培训也是竞争力,并建立了以价值观念培训为基础、以实战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良好的培训环境做保障、以个人生涯培训促发展这样一种人才培训机制。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都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培训无疑是知识转化和传播的最佳途经。国有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地位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是搞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前提。
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人
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还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认识到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收的,而且回报更高、更为重要、更为长远和更有意义。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欠账太多和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应考虑提高培训费的提取比例,并实施国有企业“两高”人才培养计划。
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先进企业或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2)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哪些员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能培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了解上一次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员工存在哪些问题,为制订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是完成培训目标、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计划要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二是培训计划要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兼顾企业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三是要注重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之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四是企业培训计划应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培训计划同时成为可提升员工的发展计划;五是培训计划必须建立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防止盲目性。
由于我国目前培训经费只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制定堵训计划的同时,必须认真编制培训经费预算。可以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一方面要切实满足保证员工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培训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4)实施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关键。再好的计划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实施便没了意义。培训计划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还是组织外出培训;二是确定培训内容――要保证其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训的考试考核;四是学员的管理等。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受培训的员工是否达到培训目标进行评估。这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从企业角度去评估。看企业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这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来测试;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4、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199-05
潘寄青(1956-),男,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学与教育学理论;
沈洊(1965-),女,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天津 300191)
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财政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brk004)、天津市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天津市农村人口历史变迁与农村现代化”(项目编号:tjsrio-229)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依赖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而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基点正在从弱势关怀转向强国关注。“十一五”以来,由国家有关部委组织的农民工培训项目有五个,包括由农业部门组织的“阳光工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由教育部门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实施的“雨露计划”和由科技部门实施的“星火计划”,另外,还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的培训。这些培训的特点是:参与的部门多、培训的项目多、各个部门自成体系独立实施。根据国务院农民工办初步统计,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民工培训的资金达到44.15亿元,2009年以后,很多地方增加了配套资金。目前农民工培训主要资金来源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从就业补助资金支出,“阳光工程”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雨露计划”从扶贫资金支出,这些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投入以及地方财政投入。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进行流动人口监测的数据表明,其中1980年-1994年出生的(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47.0%,他们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困难在于受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所限,无法稳定就业并获得更高的收入。由于农民工在资源、身份、地位等方面处于城市生活中最低的社会位置,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间接地具有促进农民工社会位置向上流动、稳妥实现乡城迁移的作用…。但在实际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目标定位与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并实现乡城迁移的目标有较大差距,职业培训的层次偏低、培训资金无法满足需要,这使得各级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协调,成为大批量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最重要保障。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状况和就业特点
200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3亿,其中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再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则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多项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只能靠体力赚取生活费,职业培训已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有更好的就业竞争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新生代农民工急需有效的职业培训。
(一)职业培训状况
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从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36.9%,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技术能力相对老一辈较高,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适应、满足城市就业的要求,因为总体上农村教育的质量相比城市是落后的、不足的。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60.2%,而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偏低,缺乏核心能力,能适应职业要求的只有近三成左右。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的背景下,职业技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必须逾越的门槛。
(二)就
业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集中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主要特点:
1.就业层次低,就业方式多样化,收入低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许多成员以亲戚朋友或老乡推荐找到工作的方式,这种就业方式占就业农民工总数的42.50%,其次是参加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招聘,占38.66%。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招聘广告、互联网广告等现代方法找到工作的比例为3.24%,在寻找工作的方式上开始多样化的萌芽。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其中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从建筑和农林牧渔这两个行业的退出趋势比较明显。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岗位以一线生产或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较低。
2.流动频率较高,职业规划欠缺
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定的人口结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民营企业灵活的用工政策,多种宏观因素共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很强,他们在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之后,还会进行频繁的跨地区、跨企业流动。户籍限制等体制性障碍,使他们不能带着全家一起流动,不得不在打工地与家庭所在地之间钟摆式往返,一部分人往往在春节后会更换打工地点或单位。新生代农民工的性格,在群体上表现为独立性差、团结协作和宽容性不足的特点,有些人稍微不顺心就闹别扭,甚至辞职,也给用工单位带来了困扰。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出生于50年代以及60年代的老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仅为0.08次,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由于不是正式职工,没有城市户口、没有职业技术等级、工作业绩无法累积,新生代农民工再次流动时职业地位变化微小,在经年累月努力打拼之后,仍然很难使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政府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刺激并保证公共产品的生产。基于公共利益目标,政府有两个主要特性:第一,公共性。政府行为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对社会具有普遍的强制性约束,这种性质将政府行为与其他组织的行为有效区别开来。第二,非盈利性。政府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经济活动中,只有当市场无法正常有序运行时,政府才进行必要的补充,其出发点在于维护市场的稳定而不是谋利。在政府与经济的关系中,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是提供有利的环境让公众去从事经济活动。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准公共产品
从职业培训的特征分析,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收费可以将不愿意付费的农民工排除在职业培训之外,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具有排他性;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个农民工所增加的培训成本很小,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具有非竞争性,即农民工职业培训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是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其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无法保证产品最大限度地供给;其福利性特征,决定了政府有责任提品。由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收益较高而私人收益相对较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积极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导致了投资主体缺位、培训供给不足。政府作为市场调节的补充者和矫正者,应为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创造条件。
(二)政府应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制度激励与制度约束
对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政府既要提供制度激励,又要进行制度约束。政府既要保护市场投资者的产权,又要对职业培训的市场供给者进行制度约束。
政府在提供制度激励、保护市场投资者的产权方面,要促进市场供给,以促进社会公平。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培训,其资金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有限会造成培训投入不足,导致培训不足。而如果政府根据市场供求,根据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建立起调节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价格机制,则可以吸引市场资金进入农民工职业培训领域,同时,竞争机制可以全面地降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在对职业培训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和企业的投资的自发性,导致供给结构不合理或供给不足,因此政府作为调节者,就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加以引导。此外,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些培训对于部分社会成员来说是一种超额需求,这部分需求通过政府供给可能有失公允,此时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依靠私营部门通过市场机制提供,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多样性需求。
政府有必要对职业培训的市场供给者进行制度约束。农民工职业培训具有某些公益性质,而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者由于理性经济人的特点,可能会做出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出现某些负外部性。市场主体取得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产权后,可能形成某种垄断优势,可能会提高培训费用,还可能不给农民工提供完全信息,在培训内容等方面欺骗农民工。在市场效率方面,市场中的培训机构趋向办低投入、少管理的培训,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大多是短期的、岗位针对性强的,而不是基础性的、宽口径的。因此,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是极其欠缺的。出于公益目的,政府的干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由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一定范围内边际成本很小,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民工职业培训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私人部门在提供这一服务时必须有较大的规模,否则就无利可图,因此政府在通过竞争性经营方式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时必须考虑私营部门具备足够的规模。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责任与协调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通过营造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制度环境,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明确作为责任主体的职能,发挥保障、组织、服务等作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结合,是搞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基本要求。
(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责任
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政府应从三方面着手:
1.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培训的地位、培训资金投入,规定各参与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对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机构建设、经费来源和运作等做出规定;可以借鉴国外政府的立法经验,形成农民工培训的法律保障机制。近年,政府意识到职业培训对社会及农民工发展的重要性,及时进行前瞻性规划,例如2003年出台《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8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这些规划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起到了“掌舵”的作用。当前,政府要尽快使行政文件上升为法律、法规,将实施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行政执法的过程。
2.进行规范化的组织领导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顺利进行,需要规范化的程序和明确的目标,其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激励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各个部门的协调、监督等,都需要政府组织。政府的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手段、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法律手段;应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
3.在培训过程中提供全面服务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民工职业培训过程中应提供全面服务,包括督促检查农民工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培训经费是否及时到位,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除在应岗性的、短期的生存式培训之外,更应着眼于中长期的发展式培训。为此,政府应该对培训流程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构建动态的、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并由此制定分类、分层实施方案;要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定期到他们聚集的企业和社区调研,进行过程性的培训需求信息的调控和前瞻性的培训需求信息的预判,从而建立“培训前一培训中一培训后”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动态监控机制。培训机构要充分考虑他们在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性,分别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等。在培训期满后,经劳动人事部门考核鉴定,政府应为合格者免费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协调机制
政府应制定政策措施、发展
规划,对资源配置、条件保障进行统筹管理,协调社会各方面办学资源。协调机制应发挥市场的基础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应行使辅助配置职能,以弥补市场失灵。
1.要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结合的市场机制
要做好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结合,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明确政府掌舵、市场和社会划桨的定位原则。农民工职业培训是农民工实现再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而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作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政府,对其进行干预具有合理性,但同时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也需要在市场和社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则应着重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市场和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提供农民工职业培训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行监督;要针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推出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提供资金和多种形式的赞助,多渠道地筹集培训经费,并建立相关的培训基金;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工个体、用人单位、营利机构的各自功能,由市场机制有效率地安排资金的使用,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政府是积极投入的,但是由于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和垄断性而缺乏竞争性,使得培训效率低下。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避免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从而优化政府行为,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破除不利于市场竞争的体制性障碍。在实施培训工作的过程中,政府要从偏向事务性管理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转变,从直接管理向整合资源转变;实行公开制度,给市场中的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也让广大农民工对政府的政策及执行过程有充分的了解;要健全相关的准备制度,如宣传制度、招标制度、监督制度等,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展开,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42-02
前言:
我国现今比较重视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大量的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地涌现,并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逐渐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据了一定重要的地位,成为了现今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已经明确指出,希望到2016年,我国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形式能够能加丰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培养出更多比较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够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培养出200万名具有高超技艺的技师或者高级技师,800万名技工,加快我国社会的前进步伐。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步入自由的发展道路,并且发展空间比较大,能够进行自主招生,并扩大了招生的规模,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我国普通高校人数的一半,为培养我国具有高技术的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概述
1.职业培训概述。西方将职业教育称为是对社会工作当中比较成熟或者半成熟的工作者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经过联合国的确切定义,职业培训应该为,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一种或者是几种特定行业当中能够使用的实际技能,或者是专业的知识以及认识,从而能够在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其职业技能优势[1]。我国在职业培训方面的研究很多,一般情况下认为职业技能应该是培训学生获取一种在社会工作当中能够进行高效率工作的相应技能,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职业教育概述。职业教育现今已经成为了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职业教育,个别国家将其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亦有一些国家将其称为“职业教育”,基本上均是指对职业培训人才进行教育。
职业培训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培养职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认识、实际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纪律。同时,职业教育除了要重视对人才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外,更应该重视对人才的职业培训,良好地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职业培训的地位以及作用
1.职业培训能够推动劳动与社会发展。每个国家均比较重视其劳动就业情况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社会劳动制度经过不断地完善已经能够与世界相接轨,并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能够极大程度地解决国家以及社会的人员就业问题,为社会用人以及用工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亦为我国诸多关于劳动方面的制度完善提供了相关的依据[2]。在未来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时期,整个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将继续发挥其对社会以及劳动就业的持久作用,使社会能够及时面对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对各类产业带来的冲击。
2.职业培训能够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目前,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知识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众多工人下岗或者转岗的现象,同时,我国正在实行农村城镇一体化,因此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培训能够使众多需要进行就业与再就业的工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在接受正规的学校专业培训之后具有相应的技术以及能力。因此,现今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非学历的职业教育,便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就业与再就业。
3.职业培训能够提升技术人才水平。通国我国对现今个地方职业工人的专业素质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2008年,城镇企业的职工一共有超过2亿人,其中的技术工人却只有不到一万,而在这不到一万的技术工人当中,初级工人所占的比例极高,高级技工以及技师的人数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五[3]。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高级技工以及技师的培养仍旧需要加大力度。由此,高职院校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便具有了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为国家以及社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三、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
1.高职院校本质决定职业培训。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整个高职院校的本质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可以说高职院校与职业培训均是为了在教育系统当中为社会的就业提供一种比较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从而为社会的生产提供比较合格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向前,加速我国社会的发展步伐。我国已经对职业培训任务进行严格的明确,即职业培训应该注重对职业人才的业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转岗培训,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实现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
2.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有利于职业培训。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面向各个地区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向,需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能够在生产或者服务一线进行优秀工作的人才。真正体现其办学的特色能够有利于明确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方向。职业高校具有地方性以及灵活性。其地方性要求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能够与地方的经济、企业、社会相互结合,制定特定需要的专业以及层次。其灵活性则能够有利于其进行职业培训,根据现今社会的需求随时添加培训专业,招收该专业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促进职业及院校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不仅能够培训初中高级的职业人才,更能够培养符合劳动预备制度的职业人才,同时能够培养需要就业以及再就业的职业人才[4]。由于国家对职业培训的重视,因此将职业培训的任务一般交由社会上的各种办学力量以及职业培训机构,但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与其他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进行培训的方面比较丰富,因此,高职院校不仅通过职业培训能够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职业人才,而且能够促进其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路径
1.拓宽职业培训的门路。进行职业培训的高职院校当中,有一部分办学的主题为企业自身,在各个地方进行办学的高职院校亦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由于各个行业的兴起与行业特色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应该不断地扩宽其培训门路,紧紧抓牢其培训专业的发展方向。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当中,应该密切关注各个行业以及部门的发展动态,与各个行业以及部门相互联合,拿到相应的“订单”。但是,高职院校应该注意,与行业或者部门进行联合,为其培训专业人才时难度比较大,每个不同的行业均有其不同的文化要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与其他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并不相同,一般性的高等院校注重对学生会的技术研发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则注重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进行培养[5]。相较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更能够适应现今社会以及企业的市场发展方向,更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3.走职业培训市场化道路。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灵活地安排其培训时间。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其培训的有效性,计划好时间安排,以短时间的培训为主,并结合各个企业的不同需要进行时间的灵活变动,有组织地进行培训。
其次,灵活安排其培训场所。高职培训院校应该在与企业以及行业进行配合的同时,将学校作为依托,将企业以及行业作为其发展培训的中心,向周围进行扩散,采用链条式培训的方式。
最后,灵活地使用其培训手法。高职院校应该很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安排其培训手法,以接受“订单”、定向以及定点的培训手法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培养学员的技术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力,国家应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职能,对其予以制度上的保障。高职院校为了明确其发展的方向以及职业培训的主要任务,需要时刻关注企业、行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采取先进的职业培训手法,合理安排其培训时间以及场所,为国家的职业人才培养继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元丽星,王群宇.高职院校开展会计职业技能社会培训的对策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01):28-31.
[2]罗源,刘颖.论高职院校开放性职业培训工作机制的创新[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5(06):10-12.
Abstract : By fac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grand target, and fa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need, face the challenge of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to strengthen training, improve the scientific culture quality of the farmer,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placed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This paper mainly on strengthening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do some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strengthen
中图分类号:B848.2
引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及推动城镇化战略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提升、职业适应性的增强、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的改善、收入的增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工“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可谓任重而道远。虽然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文件和政策,但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机制。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方主体对其认识不足 首先,政府认识缺乏高度是影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大因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事关国计民生,农民工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大局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然而,教育部、农业部等多部门多方参与农民工培训却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农工教育未包含在教育发展主要战略之中;政府投入有限,全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难分其羹。显然,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一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从而缺乏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这些企业认识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性,他们也可能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更强而不愿投资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最后,农民工自身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训的长远眼光,自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一些人可能并不缺乏长远的眼光,但没有多余的钱和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质量不高
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滞后,最直接地表现在培训经费的投入上。当前,培训经费投入基本是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12.5亿元,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5亿多元;用人单位的培训经费是按工资总额1.5%~2.5%计提的,但实际上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费用是少之又少,这对于解决2亿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虽然政府规定企业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但实际上多数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支出。还有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农民工大多数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而非正规部门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并不高,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正规部门,所以农民工也不愿意投资于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适度的政策,帮助农民工从各方面完善个人素质。农民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个人质素、掌握职业技术的程度,从小的方面说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从大的方面说,这些都将影响到我们整体的工业发展进程和整体的实力,进而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年轻的农民工们,他们的职业化程度和水平关系到大局,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来促进经济的进步。没有自己特长和可以傍身技术的农民工,只能被隔绝在城市之外。鉴于此局面,政府需要花费足够的努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主动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国家向来都非常重视农民工的素质培养工作,多次发文强调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素质的培育,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农民工,政府可以建立免费的职业教育架构,让这些人掌握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使得其成为合规格、达要求的劳动力储备。可以采取的政策是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之完全达到免费化,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新一代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员。相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年轻的农民工们也要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意识,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
2.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一是农民工法制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优化。要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里面用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比例,基本地区不低于20%,已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的规定;要坚决贯彻《决定》中指出的职业学校所收的费用,各级政府都没有权利截留、挪用,以“保证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建设”,真正做到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要逐步健全新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企业有举办教育培训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具体实施方案尚未跟上,或操作困难,不易落实,并且对违反法规的事例无监督、约束、制裁。二是拓展职业学校这一渠道,进行年轻农民工教育工作。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各类中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类培训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包括:职业学校拥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拥有非常齐整的实习训练场地和器具,更重要的是,该类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些条件使得此类学校能够具备及其完备的设置。政府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要使职业教育效果最大化,而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政府埋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公开招标,然后赋予农民工自主决定接受培训的权利(农民工可以自由抉择接受培训的地点和内容)。为了保障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政府可以委托一些独立的民间机构,不定期不记名对农民工的培训进行抽查,这些机构建制完全独立,定期从政府那里领取相应的报酬,最大限度保证鉴定的公正程度。另外,还应当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办专业,也可以和大型企业直接签订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生产“产品”,争取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技术工人。除了一线的流水线熟练工之外,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完成从工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赶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之前,做好产业转移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三是加大企业培养的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出优秀的工人。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很多农民工希望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培训专业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设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不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活动,使得培训和工作完全对接,针对性更强更有实效。
三、结束语
总之,农民工是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群体。农民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虽然在市民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只要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把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黄黎若莲,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