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范文

时间:2023-12-19 10:1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

篇1

一、校本培训模式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校本培训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培训院校的弊端提出来的新概念,强调将继续教育从以培训院校为主转移到以任职学校为主;强调把培训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它由任职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自主设计培训内容、自主组织培训活动,其基本精神是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加快,打破了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终生管用的格局,而计算机教师职业特色与社会因素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均等外出进修的机会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因而校内培训不愧为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再就是新近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

二、校本培训的操作策略

计算机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细化实施完善校本培训,为我校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一)制订培训目标,落实校本培训理念

1.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引领全体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动态,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

2.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了解各学科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背景下的新变化,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把握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处理教材、创新娜学的课堂实践能力。 (二)优化校本培训方式,构建校本培训特色

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与培训相结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训的过程。基本形式有:

1.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学科教师集中研讨会,提前拟定研讨主题及主题发言人。全体学科教师集中研讨提供的教学案例或片断;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学习,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同时,结合研讨主题组织教师个人搜集相关学习材料,或组成小组学习或个人自学,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2.课题带动式: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解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引领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

篇2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65-01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里笔者谈谈在中学信息课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立足基础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硬件的不断更新使学 校的计算机教育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软件使中学计算机教育无所适从。面对这种状况,中学计算机教育必须摆正位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的配置两个方面都立足于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更新虽然迅猛,但构成计算机的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光学设备、声音设备的基本原理没变,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数学基本知识没变,布尔代数的基本理论、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依旧是当今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中学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布尔代数的基本知识和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模型,这不仅体现了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中学阶段学生通过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计算机模型,了解基本设备的功能及其简单的操作 方法,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操作的基本技能,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各部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不应以某种计算机语言为蓝本进行介绍。原理和方法是基础,具体的语言应用是该基础知识的应用环境,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主次关系,不仅脱离了中学基础教育为学生传授基 础知识的特点,也使学生今后的发展受到限制。当然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脱离具体语言进行 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适当的计算机语言说明有关原理也是必要的。

四、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篇3

每们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的九九口诀表是基本知识,笔算、心算是基本技能,语文的字、词、句、篇是基本知识,查字典、遣词、造句、谋篇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也如此,也有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那么究竟哪些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呢?一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原理;二是操作系统的有关知识;三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变化,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哪些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技能呢?一是计算机外设的连接,正确的开、关机程序,外设的调节与使用,如:显示器的调节、打印机、光驱、音箱等的使用。二是常用应用软件如: WPS、Word、画笔、书写器等的熟练使用和常用工具软件如kill、winzip等的安装和使用。三是熟悉键盘,掌握正确的指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这些是正确操作计算机处理信息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实用的技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我们的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2.注重应用和与其它学科联系,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点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争论中,即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现在争论有了结果,大家趋向于后者。因为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

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体现在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性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乐趣和事半功倍的效率。这些联系不仅仅只发生在计算机与语、数、外之间,我们还应与其他更多的学科联系,有多种途径的联系,如:利用计算机谱曲,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等,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到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确实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是一们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不掌握信息技术就要被动、就要落后,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3.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着力点

传统的语文、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按照培养数学家和作家的要求教授学生,可结果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造就几个大家,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很低,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差,信息技术作为一们新兴课程,在教学方面应反省这些,不能重踏传统学科教学的覆撤,培养出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1)在任务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选用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作为任务。任务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绘制奥运五环旗、设计环境监测表等。

篇4

每们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的九九口诀表是基本知识,笔算、心算是基本技能,语文的字、词、句、篇是基本知识,查字典、遣词、造句、谋篇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也如此,也有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那么究竟哪些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呢?一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原理;二是操作系统的有关知识;三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变化,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哪些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技能呢?一是计算机外设的连接,正确的开、关机程序,外设的调节与使用,如:显示器的调节、打印机、光驱、音箱等的使用。二是常用应用软件如:WPS、Word、画笔、书写器等的熟练使用和常用工具软件如kill、winzip等的安装和使用。三是熟悉键盘,掌握正确的指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这些是正确操作计算机处理信息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实用的技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我们的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二、注重应用和与其它学科联系,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点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争论中,即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现在争论有了结果,大家趋向于后者。因为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

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体现在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性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乐趣和事半功倍的效率。这些联系不仅仅只发生在计算机与语、数、外之间,我们还应与其他更多的学科联系,有多种途径的联系,如:利用计算机谱曲,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等,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到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确实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是一们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不掌握信息技术就要被动、就要落后,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着力点

传统的语文、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按照培养数学家和作家的要求教授学生,可结果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造就几个大家,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很低,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差,信息技术作为一们新兴课程,在教学方面应反省这些,不能重踏传统学科教学的覆撤,培养出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1)在任务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选用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作为任务。任务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绘制奥运五环旗、设计环境监测表等。

篇5

一、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关键

每们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语文的字、词、句、篇是基本知识,查字典、遣词、造句、谋篇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也如此,也有自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那么究竟哪些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呢?一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原理;二是操作系统的有关知识;三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变化,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哪些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技能呢?一是计算机外设的连接,正确的开、关机程序,外设的调节与使用,如:显示器的调节、打印机、光驱、音箱等的使用。二是常用应用软件如: WPS、Word、画笔、书写器等的熟练使用和常用工具软件如kill、winzip等的安装和使用。三是熟悉键盘,掌握正确的指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这些是正确操作计算机处理信息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实用的技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我们的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二、注重应用和与其它学科联系,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点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争论中,即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现在争论有了结果,大家趋向于后者。因为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

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体现在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性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乐趣和事半功倍的效率。这些联系不仅仅只发生在计算机与语、数、外之间,我们还应与其他更多的学科联系,有多种途径的联系,如:利用计算机谱曲,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等,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到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确实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是一们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不掌握信息技术就要被动、就要落后,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着力点

传统的语文、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按照培养数学家和作家的要求教授学生,可结果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造就几个大家,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很低,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差,信息技术作为一们新兴课程,在教学方面应反省这些,不能重踏传统学科教学的覆撤,培养出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篇6

1、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能正确操作计算机。

WINDOWS.XP的基本使用常识;WORD20xx的文字输入排版与打印;WORD20xx表格的制作;文件的保存与另存;文件的查找与重命名及删除;幼儿个案输入、上网查找幼教相关资料、Internet基本知识;收发邮件、发附件;理解网络病毒概念等内容。

2、学习使用FLASH,掌握制作课件的基本方法。

认识并逐步熟悉FLASH软件,了解FLASH基本知识,能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FLASH课件,不断学习运用FLASH进行基本课件制作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制作出相应的课件内容,积极尝试电脑备课、电脑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活动结构,提高教学活动效益。

二、培训对象及培训形式

1、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职工

2、培训教师:进修校教师或其他中小学电脑教师

3、培训地点:幼儿园多媒体教室

篇7

(名山 石泽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学计算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硬件的不断更新使学 校的计算机教育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软件使中学计算机教育无所适从。面对这种 状况,中学计算机教育必须摆正位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的配置两个方面都立足于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现 代化的需要。

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更新虽然迅猛,但构成计算机的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光学设备、声音设备的基本原 理没变,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数学基本知识没变,布尔代数的基本理论、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依旧是当 今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中学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布尔代数的基本知识和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为基 础,建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模型,这不仅体现了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中 学阶段学生通过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计算机模型,了解基本设备的功能及其简单的操作 方法,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提供操作的基本技能,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各部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软件是支持计算机工作的必须条件,如何编制软件的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位置。在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中,要体现计算机处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及数据结构最常用 的一般方法。目前计算机的语言种类数以百计,但就语言构成的程序结构而言,都包括了顺序、分支和循环等 基本结构,数据结构中以数值型数据、字符型数据和数组等数据为基本类型,程序设计的方法以自顶向下,逐 步求精为主。这些是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突出体现的基本知识。

篇8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和未来职场环境中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很有必要。我院在所有学生中都开设了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直接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即要求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好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计算机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全院各专业学生中抽取了还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260个学生,做了我院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4份,其中男生问卷151份,女生问卷103份。本文就是基于本次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我院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为以后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应用办公软件、熟悉网络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信息素养。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需要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我们组织了本次信息技术水平调查。该调查是在本院还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大一学生中抽样进行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抽样学生在全院大一学生的15%,回收有效问卷254份,其中男生问卷151份,女生问卷103份。本次问卷共设置了25个基本问题,其中包括17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和两道问答题。旨在了解学生使用和拥有计算机情况、已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的情况,最后调查了学生对本院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的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具体安排

此次调查问卷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我们抽样调查的对象是还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大一学生,他们其中很多同学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14道与此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电脑的?你熟悉搜索引擎吗?你是否了解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等。调查的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看法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由于本校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我们调查的学生对象是已经在本校学习了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为此,我们设置了6道与此相关的问题。譬如说:你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适应程度怎样?请你从整体印象上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作个评价,对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你同意下列哪种说法等等问题。调查最后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将要开展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些建议和意见。现在,很多高中甚至初中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需要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已经有了基础,掌握的程度如何,是否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自学等等。为此,我们在该次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5道与此相关的问题。例如:你对下列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你目前比较擅长的是什么?你喜欢以下哪种方式上课等等。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

1.学生已有信息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已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各高校软硬件条件所限,早期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在普通教室中完成的,一学期下来学生几乎没有上机实践,所以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根本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今,不但高校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而且计算机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这一点从我们调查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们调查的学生中,超过90%的学生在小学或是初中就已经接触计算机,94%的学生家中有了计算机。

我们在大一新生中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

(1)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若干基本概念

(2)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及简单应用

(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4)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和应用

(5)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和应用

(6)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和应用

(7)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和应用

(8)网站及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和应用

这八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我们需了解他们对哪些知识点已经了解或是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未接触过,以便我们在上课时把握好该课程的侧重点,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调查来看,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部分知识点已经比较熟悉,尤其是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办公自动化这方面的知识,从调查发现:94%的学生都用过Word软件;88%的同学用过Excel软件;70%的同学用过PPT软件。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实际水平,我们对所授班级的学生做了一次摸底测验,结果发现学生“使用”过,只是原来在学习或生活中接触过,而并非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这就为我们以后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办公自动化软件仍然需要在教学中强调和侧重。

2.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分析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活动中体现的。传统教学是以说课、板书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是将课程的全部内容预先制成PPT,再利用计算机在投影仪上播放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字迹清楚,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在我们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已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是否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了呢?多媒体教学是否依然存在某些不足?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的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利大于弊;7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2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一般;1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将完全取代传统教学,57%的学生认为将来的教学模式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为辅,20%的学生认为将来的教学模式二者较为平衡。对于本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我们也做了调查,对于本项目我们采用的是多选题(可选3项),让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出自己的看法。调查结果发现:认为教师在上课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有10%,认为教师的机器操作技术欠佳的有3%,认为课上内容过于死板,全是Word文档或幻灯片过于单调的有21%,认为上课形式比较单一,只有视觉的有21%,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在课上不能完全接受的有16%,认为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的有14%,其他的占15%。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总体上是比较认同的,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的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过于单调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说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同时使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使其两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真正把握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使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各有特点和所长,应相互取长补短,拾遗补缺,优势互补。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校对计算机硬件设备投入的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的教学,它已经全程在计算机房授课。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更多地结合机房的特殊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对此我们也做了调查,男生中,35%认为计算机课应该是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而女生对此看法的比例是25%;男生中31%认为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而女生对此看法的比例是46%;男生中11%认为应该独立完成作品,而女生的比例是7%;男生中22%认为应该是和同学合作完成作品,而女生的比例是21%。从结果来看,学生希望的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主要应起学习辅助作用,上课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应起指导和督促作用。此外,教师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计算机教学过程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信息水平也千差万别,教师的授课需要紧随时代的变化,改变以往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授课不再是学生适应教师,而是教师适应学生,掌握好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篇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住处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住处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1.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比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Windows 的窗口操作和鼠标操作时, 教师可选择Windows 中自带的“扑克”游戏,首先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们看Windows 窗中的操作和鼠标操作, 然后利用学生对游戏中所表现浓厚的兴趣, 让他们通过学习“帮助”,了解游戏规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殊性所要求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 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 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 Word”完全取代, 而且版本在不断的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 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因此, 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自学能力,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 摆正师生位置, 发挥学生主动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其中技能性, 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有效的手段, 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对于有些操作, 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 教师就应当用少量时间讲解操作方法, 而让学生用大量时间练习。持续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 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 实际操作一下, 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 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 他们也会有一种日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 学习劲头也就更大。

3. 多用举例对比, 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 除讲清楚概念外, 多采用举例对比。讲“计算机特” 时, 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 可举例: 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 而用人工计算, 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 小时。又如曾经用15 年的时间将圆周率的值计算到527 位, 而用世界最慢的计算机仅用40 秒种就完成。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 可举例: 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 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 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 而误差不到一米。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 “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着重对学生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 与我们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长度用“米”、或“尺”等计量单位相对比, 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4. 注重任务驱动, 用好多媒体课件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 思路清晰。例如, 在讲Excel 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 可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 并填好学生的成绩( 当然是随便填的) 。上课时, 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 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 完成表格, 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 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 能很快完成目标任务。但同时应注意, 由于学生中知识水平的不同, 差异也很大, 要面向全体学生, 精心研究教法, 注重优秀生的示范操作和助手作用, 及时发现差生的进步并予以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科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 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教师机上, 除教学用以外, 学生也可以点播, 这样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 加强巩固性练习, 整合所学知识

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 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 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心中, 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运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 用Word 设计贺卡“小报, 进行单词听写比赛, 用Excel 分析班级成绩, 用“几何画板”研究数学与物理问题, 用Internet 查询资料等。这些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既有利于完成登记处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又打破了学科界限,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能有助于消除其它部分学科教师因住处技术目前不是高考科目而对学生学习登记处技术产生的偏见。再说, 对信息教师本身来讲, 也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014-02

1 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篇11

计算机自1946年诞生以来,在短短的50多年里,已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以及日益广阔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作为以计算机应用知识为主体的计算机教学,如何确定适应时代的计算机教育,发展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是当务之急。

一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

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功能、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及本专业领域计算机的应用现状。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应用,具有硬件(包括多媒体)设备选购、安装及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微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熟悉办公自动化的运行环境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实际掌握运用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相关的程序设计、程序开发和调试。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会使用Internet的基本工具,进行信息浏览及电子邮件的收发。熟悉本专业目前流行软件的使用,如各类CAI、CAD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更好的准备。要好好的利用网络资源,现在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人们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学生掌握21世纪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手段。自从开始可以上网后,学生的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二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脱节

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学科,各高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内容普遍滞后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而这些教材的编写过程,不同于出于商业目的出版的培训教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审校周期。即使当初编写教材的初衷是要紧随发展的步伐,等教材出版,发到师生手中,也已落后,致使教师不能够把较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授给学生。

2.教学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希望通过各种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一般要参加全校统一组织的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教材编撰的目的并非单纯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指定教材与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之间存在一定脱节。

三 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主要问题是缺乏硬件

硬件问题的解决,有待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条件的高校通常都会比较积极地购买机器设备,但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软件,管理体制的落后和贫富差距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又使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机房变成了“绝密”之地。结果所配设备,只成了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没为教学服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地方计算机教育资源极缺,连正常的教育都难以维持,而另一些地方资源浪费闲置情况则很严重。

2.主要问题开始由硬件转向软件

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软件盗版严重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教学软件数量较少、质量粗糙、实用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自己培养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发课件,以供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对软件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四 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措施

1.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教育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关键。首先要加快引进计算机师资,以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再次,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学习,如有可能鼓励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多数还运用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精讲多练”,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逐步实现以CAJ课件为主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手段实现现代化。

五 结束语

我们看到,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是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计算机人才,高校计算机教育应从根本上出发,对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加强投资和建设,保证教师的科研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机教育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紧跟国际形势,否则我们与世界计算机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宗秋荣.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面临问题[J].教育研究,2009(2)

[2]刘志鹏.迎接挑战争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篇12

1前言

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关键词之一。创新之所以变得如此的重要,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只有创新才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只有创新才能能够让社会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够让综合国力得到稳步的提高,所以,无论是科技、经济、军事,还是教育,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应用的广度逐渐增加,所以,在创新道路中,更要主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人才,以其努力发展来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等。

2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

2.1表面为学,实则为“混”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之前就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技术,有些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软件,如美图秀秀、Word等,有些是在娱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相关技术,这样就会让很多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不会去学这些较为枯燥的知识,也就造成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表面是在学习课堂上的内容,实际就是在混时间,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学生上计算机学科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相关的技能,而是为了混学分、混计算机的等级证书。所以,在目前的社会中,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高素质的人却很少。

2.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过于死板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其他的学生更多的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进行学习。然而计算机的学了要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操作技巧外,更多的是要知晓其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会分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专业的计算机学生而言,这固然是一个提高自身知识、增强能力的课堂,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的枯燥乏味,过于死板了。因此,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其教学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计算机教学课堂。

2.3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教学模式严重滞后

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一个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但是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十分随意,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就不能够让计算机教学课堂变得最优化,这也是导致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效果不一的关键因素。

3措施

3.1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并且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的教学准则,让学生能够在扎实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一批高度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计算机人才。所以,在如今的计算机课堂中,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有导向的进行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增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营造一个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即要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施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互动教学法,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在沟通的同时向学生们展示教师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专业化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高度学习热情,要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掌握相关操作,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更好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3.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并不可能够将知识体系庞大的计算机知识全部学习并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教师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要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专业知识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将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和实践相关的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等。

4结束语

对于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其主要的方式仍然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但是,计算机技能的操作还是应该以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为保证。无论是那种技能的创新,都离不开基本知识的掌握,只有扎实的掌握基本知识,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眼界,才能够让学生所创新出来的技术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群体,其不仅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要注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切勿将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能够依据学生的能力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段云鹏.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223-224.

[2]周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71-2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