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1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素养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型传统艺术活动系列。如:综合艺术节展演,目前已经开展七届;学生艺术作品展已M织四届。通过大型传统艺术活动阶段地或集中地展示学生的艺术成果。
学科艺术教育特色实践活动系列。基于当前的课程改革,立足学科开展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艺术教育内涵,使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同时具有艺术性,形成系列。
课堂艺术实践体验系列。按照教育部对于美育的要求,立足音乐、美术等国家美育课程,通过拓展、补充、整合等方式将戏曲、表演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课堂艺术实践体验。
社团艺术实践体验系列。目前校内各类学生社团共有39个,其中艺术类30个。学校指导学生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兴趣和优势选择参与。学生全员参与活动,教师全员组织指导,师生兴趣都非常浓厚。
课外社区艺术实践参与体验系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区教辅中心和街道社区活动站等艺术教育资源丰富,活动鲜活,而且多是安排在学生课外时间。学校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规模组织和小团队推荐参与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体验。
多种艺术进校园观摩活动。每学年适时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艺术团体,如儿童话剧团、非遗项目社会组织等走进校园,为学生表演,孩子们既能观摩表演又能参与实践,丰富了艺术体验形式。
我们知道,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而数学知识的探索、数学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创设开放化的课堂与数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与自由的空间,自然就能激发学生全程参与的热情,从而主动去研究、去开发,并在这一自发的过程中树立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认识圆”时,开课伊始,我讲述了“聪明的邮递员”的故事,并同时出示了他为方便工作而设计的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图片―― 一辆木制的底部没有轮子而用小长方体木条代替,仅靠推动前行的“雏形自行车”。首先我让学生对比这名邮递员制造了这辆“自行车”后工作方式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这名邮递员爱动脑筋的赞叹,此时自然有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将底部的长方体木条换成圆形的轮子。于是,我适时进行了引导:
师:为什么要把长方体木条改造成圆形的轮子?
生:因为圆形的方便滚动,更省力。滚动比推动摩擦更小。
师:(质疑)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的车轮呢?而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
生:在生活中,我们所见的车轮都是圆形的。
师: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解决这一问题后,学生又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了车轴应该确定在什么位置是最合适的,结果自然是“中心点”,圆心概念的得出也水到渠成。安装完车轴与车轮,还要怎样进一步完善与开发呢?于是固定拉紧车圈的钢丝辐条进入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半径与直径也随之自然涌出。通过观察和试验得出车轮滚动一周所形成的直线距离就是圆的周长,为《圆的周长》的学习提前做好铺垫。
学生的研究学习欲罢不能,“如何安装大小不同的链轮”“如何利用车轮来计量两地之间距离”等都成为学生研究的子课题。在这样自由开放化的课题研究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者,学生自发参与了“自行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实验、推理与思考,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和积极的情感。
二、拓宽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其数学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也就是学生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拓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方式,笔者常采用任景业老师提出的“分享式教学”,让学生“人人做老师”。备课时我预先给学生选好课题,让学生先“备”好课,再模拟教师上课,学生自主回答“小老师”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则细心观察,适当加以引导,并适时地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选题开展主题“辩论会”,让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己见,人人分享,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支持方,直到最后形成统一意见为止。比如辩论“钝角大于90°”“124599≈13万”“直线长还是射线长”“1是不是最小的质数”这样的问题等等。这样的主题辩论会气氛异常激烈,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在这样的氛围中尽情飞扬,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得到极大的丰富。
三、趣味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的积淀
我们知道,小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教材,但是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应该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还应该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到哪学习。数学从社会生活中来,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或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设计灵动而有趣的数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耐心地让学生去猜、去试、去做、去玩,从而在此有效而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断感悟数学思想,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最多竟然达到75门,必修课的总学时数平均高达425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3/4,在加上医学就业标准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人才流动性差等因素,使得目前医学生的学业压力激增,医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艺术素养培养在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医学生能够主动参加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艺术的憧憬和向往,其主动性和自发性可以使在学习和生活中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良好的释放。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善于与人交流,心理问题极少。
(二)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智能培养的必然需求
著名学者霍华德•加登纳认为:人的智能存在一个结构,其中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和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实践证明,上述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八种智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因此,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此外,每一部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能够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浓重的构建主义色彩,这对医学生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素养培养对高等医学教育发挥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艺术素养培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如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基础水平程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资助下,都接受过一种或多种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对于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者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
艺术教师的艺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决定了在艺术素养培育中“教什么”的问题。尤其是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同时也可以细致地解读和剖析学生在理解艺术作品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强大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方法论上激发学生接近艺术、体验艺术和享受艺术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
2.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医学专业的特点
医学院校的艺术理论素养培养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医学生,其专业背景、艺术兴趣、理解能力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如何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知识、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效地传播给他们,这对艺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的艺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医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将艺术素养的培养融入具有逻辑性、思辨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之中,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
3.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人类的多种智能结构都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而且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思想、认识、批判和评价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因此,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其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就是极为多元的。在此情况下,艺术素养教师如果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就容易出现对其所传授的艺术作品所反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意图了解不深、理解偏差的现象,甚至会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和思想立场,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艺术教师要自觉提高理论素养,加深文化底蕴,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不断丰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功能
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得以完成,因此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便承载了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平台教育部提出:以校园艺术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对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借助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通过合唱、诗歌朗诵、红色经典回顾、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艺术活动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2.艺术知识和艺术才华的展示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艺术大师和艺术团体走进校园,举办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和各类高雅艺术的专场演出,使医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更多地接受艺术精品的熏陶,从而用艺术知识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艺术表演,提升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同时锻炼舞台表演能力以提升自我展示的自信心。3.集体主队精神的培养平台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和艺术团是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如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社、书法绘画协会、摄影协会等校园艺术团体,都是由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这些学生在团体骨干的带领下,通过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艺术专业水平,同时还能够自发形成具有本社团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群体性格,并且加以传承。这对于大学生集体主队精神的培养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完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
医学院校的艺术课程是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关于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的设计,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强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原则,如果将艺术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主要涉及艺术素养培养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且每个方面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或联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艺术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2.需要性原则医学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要根据医学生固有的特点和自身需要加以设计,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主要应该面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整体思维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医学美学的审美能力加以考虑。
一、高等专科院校艺术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1.艺术专业知识技能
艺术专业知识技能是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也即是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创作技巧,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与艺术理论知识水平等等。这是顺利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期和基础,也即是艺术师范生就业的“资本”。如果自己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艺术师范生也就不可能很好地教育学生,也便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一项个性化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即是要根据学生对象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需求情况、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现状,主动地学习、掌握和应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甚至是要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研究、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由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是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水平甚至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所在,是艺术师范生所必不可少的另外一项职业能力素养。
3.教学管理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灵活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一方面要能够在有效地维护课堂纪律的基础上,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既能够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能够深化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由此指导自己建构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组织系统的教学模式等等。这同样是艺术师范生应当具有的职业技能之一。
4.一般性技能
一般性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日常教育工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1)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比如发音标准、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思路明确、体态语言合适而丰富等等;(2)要具有工整美观的汉字书写技能;(3)要能够娴熟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日常教学工作,比如PPT制作技术、网络检索技术、幻灯机与投影仪应用技术等等。这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标准。
二、高等专科院校艺术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当前高等专科院校艺术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职业技能培养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也即是缺乏对专科院校艺术师范生实际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与就业现状的考虑,而是采用与其他师范院校或者是综合性院校相似的统一化、模式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由此很难提高高职院校艺术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也就很难增强其就业能力。其次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技能,但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教学管理能力和一般性技能等等,由此造成学生技能体系的欠缺。第三,高等专科院校偏重于理论教学活动,不仅实训教学的形式单一,力度不够,而且校外实习的效果也不明显,从而造成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由此大大降低了其就业能力,即使进入到基础教育定的工作岗位,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到工作状态。这是当前高等专科院校职业技能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三、高等专科院校艺术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策略探析
1.完善职业技能教学体系
完善职业技能教学体系也即是要根据高等院校艺术师范生实际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情况,建构起一套以增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养为核心目标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建立在对专科院校艺术师范生学习与就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既要涉及艺术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要包括教学管理能力和一般性技能的培养等等,由此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目标的综合职业技能水平,避免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2.创新职业技能教学方法
2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编排实践现状
调查显示,8%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进行编排实践,36%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经常进行编排实践,53%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偶尔进行编排实践,3%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没有进行过编排实践。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的专项编排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不足。编排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编排的过程,又可以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反复进行实践,进行评比,学生的编排能力则会有较大的提高。
3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编排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教师对教学编排方法的引导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的教学能给学生启发,使学生在观察、模仿、思考中,从教师的教学中寻找、总结出组合的方法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建能力,激发出自身内在的潜力。
3.2注重艺术体操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艺术体操学习过程中,专项训练一直处于主要地位,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相对较低。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就不能够完全理解动作技术,不能够深刻体会动作要领,对动作的应用也就会模糊不清。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联系实践,在训练中,就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严重不足的,学生应该课下积极主动学习,艺术体操理论知识才能逐渐提高。
3.3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聆听、观看有关艺术作品或直接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例如多听演唱会,多参加画展等等。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坚持与努力。
3.4加强艺术体操的编排实践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体操编排能力的提高,更要多增加编排的实践活动。在编排实践中,不断进行评比,才能逐渐提高。
3.5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33%的学生给的建议是多看多学多分析。多看就是多观摩视频、训练、比赛。观摩视频、训练、比赛,不仅仅是指艺术体操内容,还应广泛观摩相关内容,例如舞蹈、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健美操、自由体操等等。多学多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思考和分析。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编排时增加新的感觉。
二、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
除了单独开设课程外,国外还有些地区的学校是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合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来开展的。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素养教育重新兴起的时候,美国已经完成课程改革,大批新出现的课程已经占据了课程表,所以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只能整合到其它课程中,整合课程居多。1991年KathleenTyner和DonnaLloyd-Kolkin开发的新课程《媒体和你:小学媒体素养课程》融合于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活动中,供K-5年级使用[4]。1992年,DavidConsidine和GailHaley出版了一本综合教科书《视觉讯息:图像整合于教学》,该书提倡跨学科的方法将媒体素养概念整合到现有课程中,用宽泛的目标如负责任的公民与合作学习、多元文化教育和批判思维技能相联系[5]。1995~1996年ReneeHobbs和Richard在Massachusettsschooldistrict作了一个测评研究,结论是最有效的媒体素养项目是将技能整合到所有学科中,包括分析和制作活动[6]。2000年马里兰州是全美第一个在全州公立学校将媒体素养课程全面整合到多门课程(语言艺术、社会研究、数学和健康课程)中的州,虽然还不是官方的要求。在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者们也在尝试将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比如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研究者在中小学都开展过相关探索,也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总结。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探索和发掘,如语文课可增加新闻理念、新闻体裁和新闻事件内容,并可亲自采写新闻,张贴于班级报栏、投稿到校广播站或报社,亲历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信息技术课可学习电视新闻、专题拍摄,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及信息传播工具等,初步掌握电子媒介的表达和沟通技能;品德与社会课可把电影、电视中的国家和城市形象与现实的状况比较,用媒介再现历史的人事物,发现对某些国家和地区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印象。2009-2010年研究团队在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六年级开展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英语的“浸入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旨在学生在自然的英语环境中通过媒体素养教育活动习得语言,主要环节如下(如图2):(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导入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用英语提出小组所需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教师给予例子,引导学生组织活动,如学生分组查阅不同节日的习俗,确立各自要推销的广告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介绍各自的小组任务,搜集广告制作所需的资料,把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与别组同学一起分享。(3)教师用英语指导学生如何创作广告词和制作广告,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得到了锻炼,媒体制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4)学生展示和阐述自己的作品,其他组学生参与评价,教师也进行评价、点拨并帮助学生纠正语法上的错误,最终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最精彩的广告作品。整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媒体素养。2008-2010年和2010-2012年研究团队分别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和东莞中学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的行动研究,总结出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信息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如图3):教师呈现媒体知识,提供学习指南和知识概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选题,并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和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教师为每个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指导性评价,摈弃不符合媒体素养教育目标的资料,并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接收媒体资料。学生小组协作进行相应的媒体作品创作,如DV作品、宣传视频、广告等。教师负责收集作品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如通过学校电视台、专题学习网站、校外公共网络平台等。教师为每个小组作品提供多种评价模式,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网络评论等。最终选择优秀作品上传专题学习网站,并适时组织相应的竞赛和活动,强化媒体素养教育教学成果。学期末收录优秀作品到媒体素养教育资源库,为后续媒体素养教育提供支持。
三、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
成功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社会组织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想要长久发展,渗透到学校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广泛的影响群体,达到更好的效果。社会组织活动输入学校,可以活跃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而活动课程是学校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最为灵活的方式,如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板报、比赛等等。本文以广州少年宫开展的媒体素养活动为案例探讨通过社会组织活动融入学校教育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模式。广州市少年宫是广州市少先队总部所在地。按照中国党带团、团带队的组织体系,在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少年宫承接了部分少先队建设工作,从而通过少先队体系与学校紧密联系了起来。广州少年宫利用该职能属性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少年宫媒体素养活动与校内活动结合的途径如下图4:在融入学校教育中,少先队体系起关键作用,即少年宫牵头、少先队体系作为活动渠道、以区、校大队辅导员为主要组织者来开展。广州少年宫的活动对校级的活动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学校提供师资、课程等资源,以及进行培训、讲座等。学校在少年宫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与媒体素养有关的活动,如少先队活动、学校小社团(红领巾小记者站)、校际课堂、融入性课程。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小学生不断地背诵、阅读中华经典,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艺术涵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经典诵读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扩建图书室、文化墙等,全面推广、宣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内拉横幅,办板报,加强师生的文化意识建设,明确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具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合理、有效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体验庄严的氛围,提升思想认知;校园广播中的“美文赏析”,播放优美文章和古诗词,陶冶学生情操;开展“诗朗诵”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班集体进行奖励;家庭互动,教师或学校组织家访,为家长讲解诵读经典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其中,亲子阅读等。
(三)班级文化建设
1.文化角建设。发动学生自愿建设班级文化角,集体购买阅读书籍,实行图书借阅模式,并设立文化墙,让学生张贴美文、美句,供学生学习、欣赏。
2.开展“我为同学推荐一本书”等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每周或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让学生自主推荐有关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
3.班级诗朗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词朗诵活动,并奖励朗诵优秀的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优美的古诗词供学生欣赏,同时进行相应的解析,并指导学生做好书面笔记。
4.“阅读心得”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是日记、随笔等形式,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
三、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开展诵读经典的培养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因此,开展诵读经典,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水平。
3.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智力。
课题招标实现:将“要我研究”转变为“我要研究”
子课题招标实现了:将“大研究项目”细化为“操作性研究项目”的有序推进。
2.三级管理模式促发展
我园成立了“《快乐拉丁》园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组,由园长领衔,在集体研学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助理、教科研组长、子课题组长共同承担项目负责――特色教师同步进行实施研究,下设子课题教师竞标人人参与的扁平式课题网络结构。
3.四个科研流程优成效
将科研活动分成四大版块:提升学习、互动交流、分组研讨、温馨提示,丰富每次活动研讨的多角度性;环节负责的自主申报又让大家都成为课题活动的主人。
4.特色经费投入显保障
在园所拉丁特色打造的过程中,园部在专家定点指导、教师资质获取、持续专业培训、设施设备完善、服装音乐添置、带队教师激励性奖励等方面都给与了经费保障,投入的专项经费达30多万元。
二、教师素养提升――快乐拉丁之基石
1.特色资质提升
(1)聘请专家,培训指导。
我们在请来国家级教练的同时把教师送出去进行国家教练员培训学习与考核,我园已有15名教师获得国家一、二级教练员的证书。
(2)分级分类,按需指导。
常态培训:将教师分成中级班和初级班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地对他们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
特色跟班:特色教师每周固定的时间到“明日星”培训中心进行跟班学习,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
资质年检:除了送老师参加国家教练员资格证考核以外,对于已经取得资格证的老师实行年检制度,确保教师拉丁特色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2.特色素养提升
(3)教学三试优教法
课题组尝试在小中大班级分层次实施样课试教。通过园内同课题、多渠道的教学试教、研教,联校推门课、钟楼区一园一特大教研活动,教师们摸索出了一套童趣化的拉丁教法以及“外学内创”三环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4)拓展主题优素养
为了拓展快乐拉丁素养的教育价值,我园尝试将拉丁元素与教育活动相整合,生成了大班的“拉丁俱乐部”,中班的“拉丁总动员”,以及小班的“拉丁宝贝秀”三大主题活动,共计30个子活动。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拉丁素养渗透到不同教育领域,同时匹配和教学活动相适应的15个特色区域的45个不同层次的活动。
(5)校级工作室引领
2013年通过成立校级“炫舞工作室”,就一直注重以个人专长为引领,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特色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从另一个维度促进更多的老师在细化研讨和特色磨练中成长的更快更好。
三、幼儿素养发展――快乐拉丁之根本
1.我的拉丁这样玩:游戏理念密切渗透,体现园本课程教学游戏化,评价多元化组织原则。
拉丁动作趣味化:我们将 “双屈膝”、“地面踢腿”等比较专业的拉丁动作名称调整为“弹簧娃娃”、“小碰铃”等富有童趣化的名称,来吸引幼儿主动学习。
特色教学趣味化:运用趣味故事、创编儿歌代替口令,以及图谱、跳舞毯等教学具,将枯燥乏味的专业动作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特色游戏趣味化:在区域活动中凸显孩子游戏的自主性,如小班的《跳舞娃娃掷骰子》,将点卡与步骤整合,体现自选游戏和合作游戏;中班的《斗牛舞步走廊》,将专业斗牛动作与闯关游戏相结合,体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大班的《特色活动悬挂长廊》,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悬挂板,将每次在班级特色区域活动的精彩瞬间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我的游戏我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星级游戏,达成评星等级后是对他自己一种自我肯定,同时每次活动还让孩子们自己推选评出若干明星宝贝,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让每位幼儿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我的拉丁宝贝秀:三级活动展示多样化,人人参与并渗透早教。
园级:以趣味亲子体育活动和六一儿童节为契机,展开系列拉丁艺术节活动,呈现高质量的、能反映孩子能力水平的展示活动,幼儿人人参加,家长积极参与,让每个家长都在活动中感受到孩子成长的足迹和快乐是活动的目标。
年级:各年级部集思广益,设计并实施了符合各年龄特点的,富有个性的 “快乐拉丁”主题素养活动。
班级:各班自选申报一个班级主题日的活动,独立策划方案,通过不同的社会场所参观、自然环境体验、丰富游戏活动、实践、制作等不同形式的内容选择和安排,拓宽“快乐拉丁”主题素养活动,尝试并积累更多有益于孩子的多元活动形式。
3.我是拉丁宝贝星:三年来,我们利用各种节日、社区街道展示和联校互动活动等社会资源,为幼儿搭建展示自己的风采和自信的平台,先后有667人次参加各类展示活动,而我们清潭三幼的宝贝们始终包揽着团体舞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扩大社会效应――快乐拉丁之意义
1.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为增强特色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与新北区同样以体育舞蹈为特色的安家中心幼儿园结成姐妹园,联校研讨、共同研课,互相切磋;一起参加专业培训,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2.多元平台,家长参与。幼儿园网站、家长QQ群、校信通的及时沟通功能让家园沟通的途径更加及时多样;幼儿园家委会、家长代课日等提供了更多家长走进幼儿园的机会。
1.1 能够弥补艺术教育缺乏
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大多数从高中起,便开始偏向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对文史类的课程大多数简单学习一下,难以做到深入学习,从而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理工科学生个人能力也大多数偏向于逻辑推理能力,对文学、艺术接触的机会不多,从而缺乏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对于文学与艺术来说,其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也应该补充艺术课程的学习,进而使其艺术教育得到有效弥补。
1.2 能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人类思想发展必将会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做到同时培养,所以,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更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艺术素养是通识教育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学科都有所认识,进而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通知教育都开始重视起来,然而,对于艺术素养教育来说,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构成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其创新模式包含三部分,分别为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所谓的接受主体,即是大学生群体,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存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时,接受主体存在现实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等特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类对象性活动,一般会收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对于接受客体来说,其主要是与艺术素养教育相关联的一些客观信息,其会被归纳到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当中,被当做成教育过程作用对象来对待。接受客体会根据大学生自主意愿与接受能力来完成选择,但是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接受客体对教育内容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哲学的维度考虑,所谓的接受中介,便是事物间相互转化、联系的中间条件与环节。而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接受中介会将接受客体与主体衔接起来,使其能够相互作用与影响,让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措施
3.1 课堂教育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育在开展时,通过艺术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等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并可以为其它艺术素养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对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较大裨益。
3.2 团学活动促使知行合一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团学活动一般色彩较为鲜明、主题较为突出,在开展时,常常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各类团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做到行知合一。
3.3 校园文化能够创造教育环境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与发展,来创设一些艺术氛围,进而使理工科学生在艺术氛围包围下的校园文化中,完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校园文化与艺术素养教育起到配合效果。
3.4 借助网络基地丰富教育平台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载体,已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新的实践阵地,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借助网络途径来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对网络利用程度做到进一步开发,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来完成艺术素养教育的推广。
3.5 参与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
高校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社团,会吸引一大批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些社团中融入艺术素养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创造当中,并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同时,让学生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为理工科学生专业课学习起到辅助效果。
3.6 唱读讲传来保持主流方向
作为四位一体的一整套流程,唱读讲传包含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与传箴言。在艺术素养教育中,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通过名篇名句的传颂,通过社会典型与模范的讲述,通过古往今来箴言的传承,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大创新。
3.7 借助保障机制使教育顺利进行
一是完成管理机制的创建工作。完成艺术素养教育地位的确定工作,成立一支艺术素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完成教育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同时,还需通过对国外艺术教育开展现状的借鉴,来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完善与丰富艺术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做好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行与实践。二是,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以评价促进建设,其中评价体系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校实施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实施考核。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进行考核,都要使其有所关联,进而一并促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得到有效开展。
4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
反观几十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和就业,存在的问题有:缺乏设计方面的系统培养,导致学生只会画图,离真正的设计师还有很大的距离。绝大多数的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学规律、方法的表现上也存在问题,不具备创新和真正的设计能力。而更多的设计师追求表面形式,忽略课程的基本概念性理论和内在关联,使得在创新能力上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样来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失败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和设计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能力,能够在自己的独立创作中展现相应的技能,在教学中培养专业技能和素养都较为优秀的学生。深入研究美术类院校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然而,多数美术院校的学生因为理论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理工科知识的相对匮乏,使得学生们在艺术设计和艺术欣赏方面的专业能力降低。
2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1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
在现代艺术教育领域,创新教育是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在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众多的机遇。教育也应该结合着当下的实际状况,深入挖掘现代艺术设计的更多内涵,迎接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在有效结合传统艺术设计的理论和规律之下,推陈出新,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造能力。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要真正在课堂上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模式,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受教者具备社会对相关人才所需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类似情景教学这种生动的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2.2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教育的课堂上,现代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还是以西方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基础,进而学生也追求设计的西洋化、国际范,较为崇尚外来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我认为高校的教育应该更多的强化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中加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更多地深入甚至输出到艺术设计领域。在吸纳传统艺术设计课程优势的同时,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使创新思维融入教育过程,这不仅符合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发展,更是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必然要求。
3创新现代艺术教育的策略
3.1优化教学模式
在高校艺术教学中,通常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这三大块的各阶段中还包含各自成体系的一些课。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教学模式似乎在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转化为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艺术设计是综合性的,实用性强,更多地需要从设计理念走向现实诉求。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市场的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就是创作,创作的灵魂在于创新。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透彻理解。第二,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最终都是为社会实际需求服务,设计教育必须大量的结合社会实践。实践的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理论的消化、运用,还弥补了课堂的不足。第三,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突破自我的能力。
一、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
为获取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本论文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在南北疆中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2%。问卷从人文知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在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艺术、和宗教等;在人文理念方面主要涉及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人文精神方面涉及对各种人文知识的渴求,对前途、命运和价值的密切关注,对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关系的认识等方面;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涉及到学生对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法、校园氛围等方面的看法。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现状1.人文知识方面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匮乏。比如,有8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有40%的学生不知道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看重专业知识技能,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当被问及对“人才”的理解时,41%的被调查者选择的“德才兼备”,有37%选择“有专业知识技能”,仅有13%选择“丰富的人文知识”。3.人文理念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观不明确,人云亦云。当被问及“你在学校看到遗失的钱包会如何处理”时有11%的学生选择把钱花掉,把证件秘密归还失主。有11%的学生认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别的同学排队,我就排队,别人不排队我也不排队。人云亦云,立场不够坚定。(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8%的学生认为成功与信念无关,有18%的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信念有时很空洞”,说明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2)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没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当被问及“人生价值的标准时”,只有56%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20%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8%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仍有1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现状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你认为学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三)新疆中职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1.高素质人文教师成为诉求。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素质教师讲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2.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无法实现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而在新疆中职学校缺少人文素养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四)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氛围部分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或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吸引力。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全校范围的《弟子规》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或者《舞台剧》等人文素养教育活动。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的人文素养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有13%的学生表示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有吸引力,有19%的学生认为宣传力度不够,5%的学生表示内容不深刻没收获。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对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分析。1.少数民族中职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所学的人文素养知识普遍较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2.对宗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3.学校缺乏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新疆中职学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礼仪指导课、心理健康课、文学、艺术类鉴赏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等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中的所占比重仍然很低。4.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予重视。由于没有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造成有些教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三、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产生的初步原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结合少数民族中职生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理念及人文精神的错位。在第一学年可以及时开设人文知识的普及课程,比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类课程,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类课程。另可充分利用开学前后的集中教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集中学习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观看科教片辅助教育,使少数民族中职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第二学年,可开展一些文学知识与文学、艺术鉴赏类课程。加强少数民族中职生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艺术鉴赏分析能力,增强其文化艺术修养。第三学年开设实践类人文素养课程。比如开设礼仪类、就业指导类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前期已形成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注重人文素养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工作特点及职业特点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职人文素质教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在这里聚集、交流、交融的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充分挖掘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课程资源与教学素材,提高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作为文学、艺术类鉴赏课程资源。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会说唱,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唱,教师及时点评与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另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福乐智慧》都可以融入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朋友,音乐就如同生活当中的涓涓清泉,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能够熔炼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应当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就对其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历史当中众多的成功人士都对音乐情有独钟,甚至将音乐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重要动力。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启蒙阶段接触音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一、培养幼儿了解音乐节奏
在这个世界当中,节奏充斥在各个角落里,并以各种形式与状态出现。例如唱歌或者是走路等行为都包含着丰富的节奏感。节奏就是一种在高度、宽度以及实践等多维世界当中产生的一种规则或者是不规则的阶段性变化。音乐含义上的节奏则主要是指音乐基于时间意义当中的一种规律性的组织,可以说,节奏就是音乐当中的核心骨骼与脉络,更是音乐艺术展现魅力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于音乐而言,节奏更是组成音乐的主要因子。节奏产生于客观资源变化与生命运动特征之中,能够模仿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的运动特征,甚至能够模仿人类的种种。因此,节奏性变化甚至可以从心理学当中进行分析。幼儿阶段对音乐的认知主要是指对节奏的认知,通过了解和把握节奏感,促进幼儿对音乐世界的兴趣。
那么,在幼儿阶段如何去感知节奏与形成节奏感,是幼儿教育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培养活动。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经阐述过这样的一个道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属于积极认知与体验音乐的重要情绪与能力表现。也就是说,幼儿阶段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以及相关方面感知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与生活,能够更好地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在积极的感知心理下完成相关动作与互动,是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通过美的音乐产生的节奏,展现音乐情绪当中的情感内容。
二、幼儿音乐启蒙当中音乐节奏感培养方式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在谈及有关音乐能力培养方面都强调应将节奏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奥尔夫教育系统当中对此进行了归纳,并形成了一种通过培养节奏感为基础的教学系统。节奏朗读教学方法以及器乐表演教学方法等,共同构成了完成的音乐练习系统教学内容。这其中节奏朗读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并让幼儿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律动,进一步在美的音乐当中唤醒其潜在的艺术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
三、针对不同年龄范围内幼儿的节奏启蒙
针对3~7岁年龄范围的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应当十分谨慎与科学,为了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形成,应当对幼儿阶段孩子进行年龄区间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中、小班教学。
1.小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小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的幼儿年龄范围应当在3~4岁年龄范围,这个年龄区间中,教育主体从婴儿时期进入到幼儿阶段,教育主体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直觉行为方式。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都比较弱,主要通过无意注意的方式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主体稳定性相对较差,小班阶段的幼儿不能够脱离实际的环境与事物。因此,小班音乐节奏感的教育应当通过简单模仿开始,在具体教育活动开展中应当设置简单明快的音乐节奏。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系统中的节奏朗读教学法,让幼儿跟随教师朗读不同节奏感的歌词,令幼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节奏感的独特性。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应当让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好奇。
2.中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的幼儿年龄范围在4~5岁左右,属于音乐节奏学习当中承上启下的年龄范围,并且思维活动也正在从原本的直觉行动模式中不断蜕变。中班年龄范围的幼儿具有夸张思维现象的特征,在音乐教学开展中教师应当充分认知这个特征,不仅要设计夸张的游戏内容,还应当引导中班阶段的幼儿进行具有创造性意识的互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系统方法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说“什么动物出来玩啦”“火车开啦”等的歌儿,让幼儿在编唱歌词的构成中直接参与行为。中班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还应当融合体态动作,通过这种配合能够快速提升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
3.大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的幼儿年龄范围一般在6~7岁之间,大班阶段,幼儿在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方面都有所增强,更能够主动地具有目的性地去体验周围的事物与相关活动,甚至产生自己的想象能力。柯达伊音乐培养教学系统当中的节奏唱名教学法以及奥尔夫系统当中的创作教学法可以被应用在这个年龄范围的幼儿节奏感教学当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能够掌握教音乐的乐趣。幼儿甚至在这个阶段能够进行自我创作,并通过创编的方式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能力、感知能力,形成健全的审美艺术与自我探究能力。
根据不同的年龄范围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在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幼儿音乐节奏培养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与过程。从最初的探索与发现,到操作与尝试,最终实现感受与直接体验,甚至是即兴创作。这个完成的过程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潜能以及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与理解。
在整个教学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是关系到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音乐素养对于促进幼儿成长至关重要,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音乐与节奏感的培养,幼儿能够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蒋荣辉.幼儿音乐教育[M].21世纪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