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1:2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疗资源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83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实现档案管理信息自动化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医疗机构档案资源管理自动化水平不高,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和漏洞,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医疗服务需求。为此,医疗机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要努力借助互联网优势,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措施,借此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不高
很多医疗机构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只注重本院的经济效益和业务的发展,忽略对档案资源的管理,没有把档案资源管理当成是医院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致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停滞不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力普及,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得到了加快。很多医院都已经从过去手动管理逐步转型为计算机管理,并开始创建医院局域网、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等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较为落后。
1.2 缺乏一套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
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与标准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更是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从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缺乏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导致在开展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保管和利用这些工作环节的时候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整体管理工作毫无秩序、混乱不堪。在很多医疗机构中,人事管理系统、收费系统等层次与所属的部门实际要求不符,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脱节现象。例如:档案管理的数据储存的方式与接口存在着技术问题,导致数据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转换、对接以及共享,这些都给医院档案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1.3 缺乏统一的软件应用系统
很多医疗机构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为多部门、分散式共同管理。例如文书档案、基础档案等都是由档案部门来进行保管和储存,健康档案以及财务档案等都是由保健科与财务科来进行保管,这种分散式、多部门的管理方式促使整个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软件系统作为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形式不一,大大降低了档案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导致很多文档的缺失。同时很多医疗机构所应用的管理软件还较为落后,部分还依然应用单机版系统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导致系统难以顺利的实现兼容、对接、升级以及更新,给系统维护增加了难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1.4 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限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以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医疗机构也不外乎此,加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投入,是顺利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医疗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当地财政的预算来购置大量的先进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资金投入的局限性导致档案管理部门所需的设备无法得到完善,加之现有设备在逐渐老化和陈旧,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实现信息化的绊脚石。
1.5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以及职业素养偏低
很多医疗机构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部分医疗机构还采用兼职人员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都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加之年龄较大,导致他们无法正常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档案管理,这些因素都对档案的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阻碍。此外,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缺失,缺乏创新精神,不符合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规定与要求。
2 加强医疗机构档案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努力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为了要充分发挥出档案部门的管理作用,应该要努力完善档案部门的基础设施的配置。例如扫描仪、打印机、计算机一级数码相机等这些设备都应该缺一不可,实现档案部门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确保档案部门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同时,还要努力完善影像存贮系统、通讯系统、财务收费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管理系统,配置完善各种子系统,应用各种现代化新型软件,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在收集、分类、归档、查阅、存储等工作环节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来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2.2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保留传统保管方式
充分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档案查询以及存储方面,应该要努力提高档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由于当前的电子文档依然不具备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为此还无法完全替代实物文档。所以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除了要努力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之外,还应该要适当保留传统档案保管工作方式,把重要的实物档案保管好,确保电子文档和纸质文件同时进行归档保存,方便日后的查找和阅读,充分保证纸质文件自身所具备的凭证以及法律作用。
2.3 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性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还应该要重视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档案在网络保管中具有高效的安全性。档案属于一种原始性的文件,应保证文件的完整性,防止文件在途中被恶意篡改。为此,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水平,采用利用防火墙、网关等技术来提高档案的安全性,防止档案受到网络的攻击以及黑客的不法侵入。在整个档案的网络中心系统当中,设置出难以破解的密码权限,采用数字签名、实脸认证等高级机密技术,对电子文档实行严密的防护。同时,加强对纸质文件以及实物档案的保管,把其放置在保险箱内,保险箱设置好密码,防止密码的外泄。任何人想要得到查询文件,需要经过有关部门领导的同意签字,方可由档案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此外,对于各种档案数据需进行备份,加强对电子文档的监测以及维护工作,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2.4 扩大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
基础设施的完善离不开强大资金支持。为此,医疗机构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大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筹集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财政的预算,还应该要力促政府的档案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争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加入到专项建设经费当中去,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首先,医疗机构本身应该要努力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创建出一个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工程系统。例如,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电子部门的洽谈与协商,争取获得电信部门在网络上的支持,获取他们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其次,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部门在采购设备的同时,应该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合理购买信息设备,确保信息设备具有强大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最后,档案管理部门在对设备进行更新的同时,应该要努力提高对现有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多渠道的努力,争取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5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聘用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专门负责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应努力为他们构建各种学习的平台和深造的机会,定期地对他们进行档案管理技术知识的培训,促使他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促使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技术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得以应用。此外,医院管理部门还应该要采取奖励的机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职业理想,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求他们秉持高度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和管理意识,加强对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确保医院档案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与实施。
3 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在医疗机构的档案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高、缺乏一套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缺乏统一的软件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为此,只有在针对这些问题上努力完善管理制度,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工作,提高档案保管的安全性,才能够促使医疗机构档案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实现信息化,根本上提高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桂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北京档案,2014,18(11).
[2] 赵婷.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4,11(2).
医联体即国外的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早在医改之初的美国,大医院为了降低成本必须和社区医院合作,共同组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完成一体化健康与疾病相关的整合型服务体系,达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该模式在国外已有二三十年的实践,命名为IDS.在中国,不同的医疗机构互相配合在一起,为病人提供一个连续的服务,所谓的医联体也就是IDS,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
在IDS包括很多方面,从社区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到二级医院的康复,覆盖了人全生命周期的从健康到亚健康;以及疾病、重病的全部服务内容。在IDS这个内涵里面,其实不仅仅是技术的整合,包括临床服务的整合,医师的整合,功能的整合,行政的整合,信息的整合等。
刘帆表示,中国的问题在于二级医院跟三级医院抢生意,整个医疗服务配置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协调和控制,进而导致资源配置出现问题,造成整个服务导向大医院。所以,迫切希望在北京地区有若干个IDS来相互制约这种无序状态,共同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协调合作,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在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同时改善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80-01
一、现状分析
1、医疗卫生设备配备不足。目前我国的大型、先进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人口密集,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的配置比较全面,加之又是国家经济、政治建设的中心,国家在这些发达城市的资金投入比较多,因而,这些地区的医疗机构有能力也有实力购买比较先进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为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证。而城乡、社区医疗单位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人员配备或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上都比较有限,正因为缺乏这些先进的医疗设施,从而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2、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缺乏。总所周知,仅有高科技的设备仪器而缺乏使用这些仪器的人才的话,再好的设备也形同虚设。对于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的城市,医疗机构的福利待遇、社会环境、交通情况等都为吸引人才提供了良好保障。而基层医疗单位大多位于比较偏远或落后,或交通不便利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水平等远不及大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自然不具备优势,这就直接导致人员综合水平无法提高。
3、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自古以来,中国百姓一直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所困扰。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人口中的70%是农民,而中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不但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农民患病后,由于当地医疗水平及能力有限,很难在当地就医,必须要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去治疗,不仅造成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往往还会因长途奔波加重病情,抑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导致病情恶化。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何更好的解决现状,提高城乡医疗机构的总体实力,提高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救人的综合能力,有效解决当前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提供以下几点建设性建议:
1、配置充足的基础资源。国家及党政机关应大力支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补充、购买工作,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统一管理步伐,协调一致,形成网络式的信息传递模式,实现信息同享。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所有的医疗设施能够落实到实处,能够切切实实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要加强国家监察机构的监督管理,杜绝某些党政机关干部利用自己的特权,在基础设备购置过程中,贪赃枉法,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2、提高基层医疗人员工资待遇。软件方面要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不但要与当地的各类卫生院校积极合作,大力提高培养力度,还要积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还要加大在人员工资待遇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优秀人才定期予以奖励,尤其是那些技术水平突出的医疗工作者。此外,对于一些高级人才,除了要在工资待遇上的投入外,还要加强对其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人性化关怀,如对其子女的入托、上学、择校等问题上要予以一定的照顾,可以适当在经济上予以补贴。
3、加强人员素质建设。要增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必须在人员素质建设上下更大工夫。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积极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与服务理念,更要定期开展学习与外训工作,要积极与优秀的医疗单位合作,定期组织优秀医疗服务人员间的工作交流与心得分享,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方式,更要让那些先进的工作者去带动、影响身边的其他工作者,使团队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共同提高。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一些行业精英或专家开展一些讲座,就其工作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互动过程中了解一些技术知识。也可以组织一些参观学习活动,让基层医疗工作者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水平,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加强农村、社保、医保等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资金投入,严格监督,确切落实专款专用,严厉打击那些利用职权挪用专款的非法行为。
在一些偏远的乡镇,要开展医生送药下乡的工作,还要定期组织学习班,为广大人民群众讲解一些简单的医疗知识与医学常识。要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缺乏医学常识,治病心切的特点,用一些假药,假医疗器械骗人。
规范医药价格,构建完善的药监体系。加强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一些制假、售假机构,同时要统一药品的定价,防止药品制造商为了私立而肆意提高药品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
结语:基层医疗的构建是关乎到民生、民安的大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是每位医疗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更需要每位医疗工作者积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水平迅速增长,艺术院团图书资料室也在逐步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艺术院团资料室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不仅是信息时代的需求,更是资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进行有效的发展和更新。
一、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资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这种工具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和创造先进文化。"创造"是它崇高的、最终的目的。这种"创造"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将图书资料信息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并将其知识内容转化为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这种"转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一步一步走向简洁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造纸技术使图书的装帧形式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以抄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使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图书信息资料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图书大量产生并变为信息资源的理想成为现实。
图书资料信息化就是按照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运用电脑、网络等载体和手段,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把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系统的现代信息。具体说来就是信息储存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二、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盘活资料室的存量,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通常资料室藏书以图书、期刊、报纸、乐谱等纸质文献为主。音乐文献又分为印刷型和非印刷型两种,印刷型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工具书、乐谱等,非印刷型文献包括缩微型、试听型(含唱片、磁带及LD、CD、VCD、DVD等音像资料)、机读文献等。这些纸质文献通常是被摆放在书架上,但有些因出书年代久远、书架容量限制而被打入"冷宫";或因管理人员的调换而长期被"冷落"……一句话,它们的存在被忽视,价值被埋没,它们成了一堆可有可无的"死书",这既是这些书籍的悲哀,也是图书管理人员的罪过。图书资料信息化就是按照现代信息管理的具体要求,运用电脑、网络等载体和手段,把多年汇集起来的、处于长期"休克"状态的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激活,把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图书资料信息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系统的现代信息。又通过电脑网络建立发散型的信息传输通道,可以把这些经过整理的图书资料信息非常流畅地输送给读者,只要他们一打开电脑,这些信息就能快速、全面、具体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资料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网络中心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并使这一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相互贯通、有相当规模的信息联合体,如此,一切孤立的、呆滞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图书资料便在一瞬间变成了"文献资源共享"中闪耀个性光辉的、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从而可以使整体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开展资料室信息化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采集、加工、报道体系,是推动资料室信息化进程的必要步骤。资料室汇聚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传统"沉寂"的纸质图书资料不能满足进入现代化阶段的需求。图书资料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网络信息系统对现有的纸质资源进行专业分类,还可以对图书资料整理归类,如此,不但要为演出、教学提供文献保障,还要负担起收集与保存具有本团特色、地方特色等音乐文献的任务。
音乐图书资料的用作为音乐专业的图书资料室与一般的图书馆或图书资料工作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专”字。音乐图书资料以其特有的形式和价值,在音乐教育、创作和研究中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艺术院团图书资料室的馆藏图书资料里有一大部分是乐谱资料,由于乐谱类资料文献不同于一般类型图书资料,且价格昂贵,国内大部分院团都不允许这类资料外界,所以想要查阅到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利用网络,及时主动地向读者传输相关图书资料的电子版,而不是传统的来资料室查阅,就极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如何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
现代化的信息体系结合在图书管理中,是科技时代的趋势和目标。在资料室的信息化方面,技术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资料室的信息化才能更加完善。要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数字化的资料室,要经过一个数据化的过程,这个数据化的过程的实现,需要资料室具有良好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只有在这两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才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资料室信息化,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了传统资料室的改造,促进管理创新,提高读者服务、迅速实现与其他艺术院团资料室、艺术高校图书馆等接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资料室内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可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中文字处理,结合图书分类目录和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等,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其次,资料室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资料室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外各国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提供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及时反馈到读者的手中。
三、加强图书馆员业务水平,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
艺术院团的图书资料室作为院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的资料室比较,有相同的一面,如同样是一个承担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更是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拓展、层次的深化以及功能的加强与延伸。同时它也是自身鲜明的特色;它比一般资料室的服务更加有针对性、更加专业化;它的资料建设和管理也比一般资料室更加具体与细微;文献资料,除图书、期刊等文字类书籍外,还有大量的音像制品类资料;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更高,它的读者群体也较普通图书馆的读者群体有着更加独特的个性特征。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院团的图书资料管理员的职责相当于“学科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07—02
一、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最初是学校的文献中心,是为教学和研究服务的。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图书馆包含了科学、政治、经济等各种各佯的科学资料,是学校的重要的文献和资料中心,不仅仅只是供研究教学使用,渐渐对全校师生开放,甚至是一些取得资格的社会人士。
2、院系资料室的作用
院系资料室是高校文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所存放的文献资料是“专”而“精”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资料,因此主要面向本院系的师生,供他们教学和或者科研使用。
3、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的必要性
首先,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资源和成本。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可以让双方的文献资料互通使用,避免文献资料重复购买。使得节约出来的资金用来购买更多有用的文献资料,同时节约的资金还可以用来更加有效的管理宝贵的文献资料,从而避免管理不善和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势互补。学校图书馆和各院资料室的使用资金是不同的,且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对不同的人群开发的,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合理布局文献资料,尽可能多的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而院系资料室因该收藏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术性、科研成果、专家言论等文献,这样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更具特色。与此同时,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文献体系,便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统一管理,且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校师生。
最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师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而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没有一体化,仅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不能完全满足其他院系学生的对知识的需求,切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的,使用率高,有可能出现图书馆提供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也常常看看学校图书馆占位置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院系资料室仅仅供本院系师生使用,文献资料有时还会出现闲置状态,使得资源白白浪费了。而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产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管理不统一,文献重复建设。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图书馆与院系料室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所以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很多时候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只知道根据自身的需求,而随意购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这样很难避免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重复购买文献资料,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浪费。而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的资金状况不一,能够使用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时候由于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使得一些使用价值较大的宝贵的文献资料却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购买,这真是得不偿失。
2、各院系之间文献资源建设参差不齐。由于每个学校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所以对各院系投入的人财物力是不同的,因此各院系资料室的使用资金也不尽相同。所以那些资金充裕的院系可以大量购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使得本院系的文献丰富,同时使得本院系的师生收益。然而那些资金不足的院系就无法随心所欲的购买自己所需了,使得本院系文献资料不能满足本院系师生的需求,这样会进一步加大各院系之间的差距。并且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料建设度不统一,会阻碍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发展进程。
3、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使得文献资料利用率不高。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没能形成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资料互通性降低。各院系资料室大多都只供本院系师生使用,而单独一个院系的人员毕竟有限,因此会造成一些文献资料很多时候出现闲置,然后其他院系有这方面需求的师生却无法借阅到这些闲置的文献资料,这样就形成了极大的浪费。
4、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一,不利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相比,院系资料室起步相对晚一些,起点没有图书馆的高,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的知识理论和管理水平也是不能够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相比的。因此,在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进程中,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一体化建设的需求,这样不利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进程。
5、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管理技术和软硬件设施不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满足不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管理的需求,从而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在“借借还还”中遗失,或者是造成这些文献资料的序号和收藏混乱,从而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检索系统不能有效的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是图书涫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没能一体化所造成的。
三、如何加强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
1、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建立一个统一的完善的管理体系。院系资料室应当作为图书馆的延伸和补充,受图书馆的统一指挥。高校领导应该对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达成共识。因此,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能够在图书馆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管理和协调。院系资料室所需要购买的文献资料在图书馆的指导下,使之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形成互补,并且可以互通有无。这样有利于个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形成各自特色,拥有各自独特的文献资料,同时双方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将所有文献资料共享,这样更加有利于服务全校师生,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2、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的采购统一有图书馆进行购买,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这样可以避免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而盲目采购所需资料,使得一些文献资料重复购买,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还可以将节约出来的资金拿来采购更加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不会出现因资金不足,无法购买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的情况。文献资料统一由图书馆采购,这样图书馆管理者就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采购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自身特色的文献资料,从而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都能够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专业性。
3、学校应该加大对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人财物力的投入,从而使得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顺利实现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文献资料层出不穷,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长。为了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有效管理,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学校为了 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必要的投入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改善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软硬件设施,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4、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要引进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管理经验的人才,才能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
5、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共享,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能够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全校师生。这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的使用与借阅。从而形成所有的文献资料有图书馆统一借阅分配,各院系资料室的资料也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对外借阅,但是各院系的师生可以优先享用本院系的文献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本院系优先获得本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的使用权,从而保持各院系的一个资源优势。同时又可以让各院系的文献资料能够扩大服务范围,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最终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往往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用到多种科学知识,所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以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和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生存下来。
总结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学校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为了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的专业化的学校接轨,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走向一体化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集中人财物力,用于学校文献资料的建设和管理,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资料中心,从而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全校师生,为全校的教学与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裴玉香孙继亮高校系资料室与图书馆走向一体化的改革开端——关于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有关书刊资料评估规定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05期
[2]刘德城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总结[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要求偏重实践。一般来说,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入学时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在中学时就厌倦了书本,到高职院校上学实出于无奈,很多人认为,只要在校期间能学到一两门技术,将来出去打工有文凭就行了。看书、查阅资料是本科院校学生的事,和他们没什么关系。确有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甚至有人根本就没有进过图书馆。在此情形下,系(部)资料室的建设就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健全和完善系(部)资料室管理与体系建设,能极大地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下面以我院为例,谈谈系(部)资料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系(部)资料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虽然我院系(部)资料室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知识保障,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观念上对图书资料室建设不够重视
多数人认为高职院校从高等教育的分工来看是教学型、 实践型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实践、轻理论,对书本知识要求不高,学校图书馆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根本不再需要系(部)资料室。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把原有的系(部)资料室撤并到校图书馆。
2.投入经费不足且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观念上轻视系(部)资料室的建设,在实际中就缺乏投入。很多院校年度预算中根本就不列系资料室的建设费用,有的虽然有资料室也因投入不足而逐渐萎缩,导致系资料室设备简陋,服务质量落后,尤其是对图书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借阅等依然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严重制约了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3.业务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
系资料室没有专人管理, 多数由其他工作人员代管;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图书的购买、借阅、保管、归还缺乏有效管理。图书损坏、有借无还成了常见现象;没有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混乱,出了事情无人负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4.学科门类不全,图书利用率低
系(部)资料室的建设起步都比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我院的有些系(部)资料室只有200~300册图书。另外,图书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造成图书利用率不高。
5.馆舍区域狭小,缺乏协调统一
我院有的系(部)资料室的建设缺乏长远规划,随便找两间房子,调配一部分书刊,就成立了资料室。由于系(部)负责人认为系(部)资料室是院图书馆的一部分, 一切工作由图书馆负责。而图书馆则认为,资料室是设在相关系(部)的,其辅助设备应由系(部)配备,结果责任不明,影响了资料室工作的开展。
6.系(部)资料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多数系(部)资料室信息服务水平较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资料室人员严重不足且缺乏专业知识,阻碍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2)自动化水平不高。资料室建设起步晚,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仍以单一的传统手工服务方式提供服务,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服务快、准、专、深的要求。
二 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1.重新定位资料室的职能
资料室在院校文献保障和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应进行合理定位。首先,院系(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资料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把资料室的建设同本系(部)的建设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带动资料室建设。资料室建设要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在人员、设备等的配备上加以改进,加速自动化网络化进程,为实现其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院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应具有互补性。资料室的文献信息专业性强,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图书馆要积极指导资料室的业务工作, 并把资料室的资源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文献保障体系中,以充分发挥资料室在信息服务和文献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最后,院系资料室的业务和人员管理,要以学院图书馆为主,以系(部)为辅。图书馆要发挥其专业方面的优势,对各系(部)资料室的业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院系部门要积极献计献策。
2.文献采购模式的转变
要改革现有采购模式,强化采购工作中图书馆与资料室的相互协调,避免重复采购。文献采购因为图书馆与资料室服务对象的不同,所以应将主要读者对象为某系(部)师生的文献交由该院系资料室订购,并在图书馆的指导下由各系(部)资料室负责管理,而读者对象为全校师生的文献则由图书馆负责订购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重复采购和资源浪费,又能有效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3.系(部)馆员服务
目前,全国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实施了系(部)馆员制度。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开展系(部)馆员服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他们能根据用户的教学、科研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内容,以书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或是针对研究课题,提供全程文献信息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建设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缓解国内相对紧张的医疗卫生状况。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将居民的健康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建设完善的区域卫生医疗规划项目,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提高卫生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给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将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完善、高质量的服务。
一、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和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医疗环境的需求。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国内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改造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试验,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共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建立之后,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过去的病诊记录,居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预约专家、自我保健管理等。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医疗科研部门也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调用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对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在提高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信息化在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中的战略位置。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与建设还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能够协调整个体系中相关者的利益。具体来说,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最基本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入手,对区域覆盖下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理念普及。借助于数字化的操作与信息整理软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2、完善卫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卫生医疗资源的共享是完善信息化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基础和前提,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缓解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将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共享到区域平台之中,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可以按照各自的操作需求进行查阅和下载。具体来说,通过对一定区域内部各个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的互通。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进行适时的监控。另外一方面来来说,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需要政府医疗卫生管理保障部门以及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
总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自觉维护。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卫生系统的投入持续增加。利用医疗软件优化医疗资源,最终改善群众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国家卫生系统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投入将会明显高于整个软件行业的增速。
医疗机构软件在向信息化发展。当今是大数据化时代,卫生系统发生迅猛的新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带动医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今软件行业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性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迅速发展的时代,医疗软件技术的建设要有前瞻性。建设合理医疗信息化平台满足了医院对信息的复杂要求。信息化是加快医疗进程、减少失误、提高医疗效率的推动器。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出现了移动设备挂号、查询病理结果、问诊等应用,解决就医难、医患沟通难等问题,推动卫生系统化现代管理。医疗信息化建设要跟上时展需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信息,增进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对医患各项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发展,需要综合的信息化平台提供支持,信息化医疗体系为医患提供信息、分享经验提供快捷准确的基础数据,是卫生系统的数据时代,也是卫生系统信息化不断完善发展时代。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衡量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其信息化程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卫生服务,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的系统化,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开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卫生改革迅速发展,利用信息化的医疗软件将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增强,体现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工作。在卫生体系提出的八项措施中,卫生系统信息化能够推进公共卫生,细化卫生系统综合管理的建设,是医药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有效技术保障。促进实现整个卫生系统的一体化管理,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卫生系统的现代化发展。
信息化下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信息化发展迅猛,医疗机构软件的建设各方支持仍显不足。信息化专业人员缺乏、建设投入与最终使用效果有差距,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全面等问题接踵而至。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卫生系统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医疗机构信息化标准不同,建设规范性执行力度不够,软件开发与实际使用程度差距大,各个软件公司与医疗机构、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和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信息资源交流不畅,使得患者疲于应付各医疗机构的信息采集,造成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冗杂,各医疗机构信息不能共享,软件维护、采集困难重重,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标准。需要加大对医疗软件的研发的投入建设。
认识度不足,建设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卫生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时间短,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完善,政策、财务支持不足,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缓慢,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建设一直在摸索中求发展。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繁荣地区,卫生系统投入多,信息化发展迅速,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对信息化建设还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各医疗机构发展情况不一,大型综合性医院综合性发展,基层公共卫生系统发展缓慢。医药供应、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等部门条块化管理,“信息孤岛”的现象成为常态,阻碍卫生系统的信息一体化管理。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盲目建设,与自身发展不匹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我国医疗机构软件信息化建设实施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为卫生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要想做好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就必须要理清卫生大难信息化建设内涵;并且针对医疗卫生档案的建设难点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要积极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从而且包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开展。
[
关键词 ]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的在卫生档案信息化领域的进展非常快,以疾病控制和医院信息化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也在逐步的建成,这对于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卫生档案信息化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技术条件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限制,使得居民的医疗健康的档案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地域都无法进行共享,而且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也不令人满意。如何才能在医疗为上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成为各级医疗部门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理清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内涵
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可以对主要的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横向覆盖,形成基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门诊统筹管理的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体系,从而实现医疗卫生档案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并逐步加快各类各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协同。医疗卫生档案建设的本身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它不仅包括医疗卫生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有序整理资源的开发、网络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包括做好前面工作的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医疗闻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因为历史时期的不同也不尽相同,而且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发展的阶段也是紧密联系的,前一个时期的工作要为后一个时期奠定好基础,才能使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良好的开展下去。我们早期的医疗卫生档案建设主要还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计算机只能算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在建立科研教学类、预防保健和病案管理的档案机读目录是菜花发挥作用,用其来进行目录的编排和检索。而我们当前的医疗卫生档案的建设却融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对医疗卫生档案进行综合的处理、开发和管理,从而建成一个不同医疗机构乃至不同地域都能够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档案体系。
二、明确实施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责任
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而且也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但是目前看来国内同时具备这几方面知识的人才却十分的紧缺。目前的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具备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素质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方面却能力有限因此单靠档案信息部门很难完成对于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我认为要想更好的完成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结合档案部门和信息部门的力量,有信息部门来提供技上的支持和保障而档案部门则负责进行具体的布局和实行。
三、明确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要想更好的建设医疗卫生档案体系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在进行体系建设时必须要明确建设的思路。第一,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主要值得是档案数字化设备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这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建好了信息网络系统才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交换和传输,而且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第二,推进医疗卫生大难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预防保健、医疗人员、科研人员、医疗卫生的业务技术档案以及病员病案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同时要完善信息系统并紧密一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院内数据的的整合,逐步的形成一条以临床路径为主要代表一电子病历为何新的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以及服务型的档案信息系统,这也是在确定体系建设之前,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问题。
四、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采取的措施
1、医疗卫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医疗卫生档案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资源整合,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也是医疗卫生档案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医院和医疗机构在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对于相关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对于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元素——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却很轻视,这就造成了在先进的网络硬件系统当中只有一些医疗卫生、行政管理、党群管理少量的病例档案信息和预防保健类的档案信息在系统里进行流通,使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发挥本来应该有的作用。
2、制定电子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
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制定的有效程度,对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的成败起到重要影响。制定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标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从规划、执行转向系统运行的重要节点。为保证不同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由国家和省层面统一设计架构体系、确定建设标准,规范基本业务应用范围。
3、根据标准建设电子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应用平台
医疗卫生档案信息系统是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发展,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卫生档案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理念,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成开发、共建共用”的原则,建设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重点业务系统建设。通过省级、地级市平台,对各级各类卫生服务和管理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汇聚、整合、筛选,建成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医药卫生基础资源库。
五、开发人力资源,确保医疗卫生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医疗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全新的技术应用过程,其最主要的依托对象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医疗卫生档案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其运行、组织合开发管理工作都由不同科学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完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和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既熟悉信息技术又懂得档案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医疗单位在人力资源开发面前,首先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通且具有结构技术信息、医疗专业知识北京和科技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学历还要具备基本的医疗卫生管理的知识。另外,要加强对于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他们的档案管理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学习,使之能够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知识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03-0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卫生部出台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希望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及意义
1.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现代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终身健康,是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强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而从目前来看,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区域卫生公共平台。本文希望以IT技术研究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的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以发展医疗服务无线宽频网格网络专网为基础,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和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实施新型低成本的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对卫生系统数据资源存量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提供方便、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1.2 建设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的意义
(1)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临床诊疗信息的一体化、各类医疗机构对临床诊疗信息和全部病历记录的高度共享、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符合国际医疗标准、流畅的医疗数据调用、智能的预警系统,最终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为就诊患者和健康人群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方便的、透明的数字化窗口,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因此,建立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既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2)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技术资源的手段。全国医疗资源的数量并未到达应有数量,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部分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现象急需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加以遏制。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大型综合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技术资源,较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问题。(3)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服务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从建设“以收费为中心 ”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渐转移到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上来,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这种转变的实现。地方患者的所有原始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均采用统一数据格式存放在数据中心的集中数据库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检索、浏览和使用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甚至上级医院的专家还可以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作出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单通”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1.3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状况
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说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没有一个整个覆盖整个卫生系统的管理网络平台。(2)标准不统一。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只是进行了一些局部应用,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信息无法沟通,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3)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卫生系统队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办公需要,缺少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4)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且不固定,资金项目往往不能进入医疗单位经常性经费开支预算,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5)重视程度较低。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缺少严格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和信息员。
2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目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和医疗信息的隔离。医疗信息及资源共享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必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方向的目标、实施方案和操作细节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本文涉及项目的实施将填补这一空白,以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模式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这必将带来医疗行业的整体性重组和改革,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主要目标
在国家大政策、医疗卫生大规划政策指导下,根据区域卫生系统具体政策、业务特点,采用国际、国内IT最新技术,建立国内先进的、功能全面的卫生局医疗信息化规划方案。(1)建立和完善卫生局及下属单位的内部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包括: 机关办公室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科室包括: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干科、宣传科、纪检监察科、行政办公室、医政科、行政审批科、人事科、财务科、基建科、疾控科、社区科、妇幼保健科、。医疗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单位包括:区域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建立卫生单位上下级间的公交流传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卫生局门户综合网站,并和已经建立网站的各级单位链接,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对外公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各卫生单位信息及时公示和,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医疗单位信箱或交流平台,同时实现卫生政务网上办公,咨询服务,就诊指南等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能够充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各项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健康档案、就诊纪录、健康检查记录、预防免疫、计划生育等信息、社区就诊业务分系统、社区药品管理分系统等。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4)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根据全国各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建立了部分信息化系统且实施效果良好的医院,保留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并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未建立信息化或实施部分信息化效果不太理想的医院,考虑重新规划并实施新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应用,增强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继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MIS)实现计算机划价、收费、发药、对药、动态药品价格及诊疗项目的标准收费,不但强化了医院内部管理,还能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5)建立卫生综合业务系统。统一标准,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将财务管理系统,卫生统计系统,科研教育人才管理系统及卫生信息的网上直报系统全部纳入卫生专网,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从而实现“一网多用,数出一门”的功能,方便快捷的汇总出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公众咨询提供服务。
4 结语
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提高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宗海斌,董玉珍,赵红星.计算机多媒体在医学技能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
[2]耿伟.徐州医学院成立医学信息学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3).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坚持安全保障原则,要突出重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电子文件载体安全;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件信息安全。维护载体安全要依靠电子文档保护等技术,以确保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确保运行安全。经过医疗档案数字化过程后形成的具体“产品”即医疗档案“数字图形版”,应当符合档案载体原貌存储性的要求,能够体现档案外在的原始面貌。维护数字化文件信息安全要依靠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数字化医疗档案的内容与档案原件相吻合,确保医疗档案内容不泄密、不被篡改、不丢失。针对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侵害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相符的防范对策,包括网络设备安全保障、数据安全保障、身份识别方法等等。
2 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坚持规范统一原则,要突出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医疗档案业务技术标准,二是医疗档案信息网络标准,三是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首先,医疗档案业务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识、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其次,医疗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可以有三种类型,这就是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医疗档案部门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是保证档案信息快速传输和使用的关键,要保证规范数据来源、编码方法和数据交换格式。第三,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主要体现在应用软件的通用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从集约化和规范效应以及档案信息共享的要求出发,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最终还是要求逐步趋于规范、通用和统一。
3 坚持真实完整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那么,医疗档案数字化形成的“产品”即使丰富多彩也没有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就等于失败了,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所谓真实性是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
坚持真实完整原则,要突出重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二是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实行前端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三是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2005年4月1日起,电子签名法在我国正式生效。应当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电子签章、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四是多种载体保存多套保存。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纸质版本或缩微品。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当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五是动态保管。在电子文件信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经常进行传输、复制、迁移、载体转换。
4 坚持实用高效原则
当前,全国各大医院普遍采用了电子病历、开展了数字影像等各项现代信息技术的医疗业务,而且,各医疗机构已经着手开展了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但是,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业务基础薄弱、资金投入较大、人力条件有限,而医疗档案数量巨大、工作任务急、标准高。因此,面对医疗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面广量大,耗时耗财的问题,必须十分讲究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坚持实用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活动。
坚持实用高效原则,要突出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最优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医疗档案室的馆藏基础与物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而制定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方案要包括从海量的医疗档案资源中选择适当的数字化对象,选择最优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最适宜的数字化加工设施等。二是选拔配备专业人才。好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要由优秀的专业人员来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档案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是我国医疗档案业迎接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在数字时代,需要那些既对传统档案管理流程熟悉又能进行数字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的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分清轻重缓急,认真组织落实。
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越来越高。积极优化档案管理新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能全面强化医院服务职能。
一、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所在
(一)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能力与技能,或是“身兼数职”,或是从其他岗位上转行而来,真正档案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医疗卫生部门领导阶层不重视,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进修培训,导致其专业水平偏低。
(二)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医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沿用人工管理方式,轻编研、轻整理、轻统计,档案资源利用率偏低,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目前来说,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管理准则与协调制度,缺乏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档案结构简单、资料标准不一,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支持,导致档案信息化工作“无章可循”。
三、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一)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医疗卫生机构要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通过专门培训、教育,持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与科技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结构,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第一,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处理能力、网络安全维护能力以及电子档案管理技能。第二,加强档案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学习,加深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了解与认识程度。第三,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风险判断能力与风险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第四,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个人信息资源的泄露。第五,完善档案部门工作考评机制。直接将档案工作人员考评结果与其薪酬、职业晋升相挂钩,通过多种激励性措施,建立一支高效、全能、优质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二)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医疗卫生机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思维,更好地顺应时展变化。医疗卫生机构领导阶层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医疗档案管理积极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通过各种制度、资金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建设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管理规章的建设力度,使得信息化建设在标准、规范框架下进行。应积极加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通过完善的档案共享网络,进一步实现医院档案规范化运作,及时、迅速发挥各类档案应有价值。加强档案的集中管理,统一病历档案与治疗档案,建立合理、科学的医疗服务平台,保证医患之间的正常交流,加快诊疗进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具体行为,在相关法律政策与内部管理规范的共同配合下,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顺利、健康、高效发展。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支持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医疗机构管理阶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与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档案管理硬件环境建设力度,加大软件系统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多种载体、多种途径丰富档案资源,以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步伐。另外,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不同科室之间的内网连接,有效提高信息共享程度,进而提高档案利用率。
(五)整体统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任务,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医疗卫生机构领导阶层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整体规划中来,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分步实施,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分步目标,预防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随着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电子文件主要包括多媒体文件、文本文件、影像文件以及图像文件等。因此,必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纸质档案数字化管理。电子文件资源属于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资料来源,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编辑、整理。纸质档案一式三份,一份供查阅使用,一份供异地保存使用,一份用来封存保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加大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力度,是档案部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医疗卫生单位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立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所在,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全面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边俊士,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02).
[2]生国栋,丁八一.浅议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