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0:3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小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1]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没有压抑感,给学生一种自由、独立、主动的探索空间,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有跃跃欲试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
3.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又要注意分析教学内容,才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启发方法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探讨
1. 形象启发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简单,大脑发育没有完全成熟,对于抽象的东西难以接受和理解;直观思维较强,对具体的、直接的事物会给予更多的好奇和关注。诸如五彩缤纷、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者是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能够在课堂上出现,必将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形象启发的方法,如教学古诗《江上渔者》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并配以一定的悲怆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古代的衣衫褴褛的渔者,在茫茫的了无边际的江面上,驾着一叶小舟,在滔滔的江水中时起时伏。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和看的同时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在这样的视听感受中了解捕鱼人生活的艰辛和危险,进而进入诗中的意境。教师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直观感受,肯定比采用直接讲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讨论启发法。爱分胜负、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讨论启发法进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各种交流,以调节学生大脑的兴奋性,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主动去掌握知识。当然,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和积极思考与探索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游戏启发法。小学生都有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把课文中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说有唱,能动能叫,自己动手动脑,把语文学习融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再加上教师在游戏中的适时和恰当的启发,肯定课堂教学效果倍增,而且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多教学内容也完全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游戏启发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定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进行游戏。游戏结束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为什么小蝌蚪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找妈妈的行动中失败了,而第三次能成功地把妈妈找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受到启发。
4. 实验启发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会牵涉到一些诸如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道理,虽然这些知识对于成年人来说容易理解,易于掌握,但是鉴于小学生阅历浅,有很多学生对于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教师在这类课文内容的课堂教学中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直观体会科学道理和知识,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其中科学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捞铁牛》的课堂教学内容就可以采用实验启发法进行。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实验表现课文内容: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缸里放一些沙子和铁块,向学生说明铁块相当于是铁牛;水面上放两只小塑料盒相当于木船,盒子里放些细沙,用一根细绳连接小塑料盒和缸底的铁块,绷紧绳子。实验时,教师将盒里的细沙子慢慢弄出,塑料盒将会慢慢上浮,随着塑料盒的慢慢上浮,铁块就会被慢慢拉动,这就完成了“捞铁牛”的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肯定能够在看实验的过程中完全理解和掌握。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小学语文采用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启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86-0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首创。他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名言成为“启发”一词的最早来源。
一、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作用的发挥,则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孔子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就是“启发”一词的最早来源,是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宋代朱熹进一步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就不要再教他更多的东西了。[1]
孔子的理论是这样,实践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这是说在作画时,要先有素白质底,然后再加上彩色才能完成好作品)。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但不确定,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您的意思是说人要先有内在的仁德,然后才可以用礼来修饰和调节吗)?孔子听了子夏的回答后,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子夏经过思考,在没办法弄懂时主动问孔子的,而且稍加点拨后,就能由诗中对美女和绘画的描写联想到“礼”对人的修饰作用。这显然已经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了。也正是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性、主动性的表现。所以,孔子高兴地说:能够准确领会我的意思的就是你子夏啊,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的内容和道理了。(《论语・八佾》)[2]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认知更新、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智慧的生长。教师在教育中只要发挥好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即“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由学生完成,如果不厌其烦地把所有知识一一告知,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改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地位
重新认识启发式教学对我们现在课堂变革仍然是有启示作用的。这不仅因为好多学校仍被“升学率”的外在力量牵着鼻子走,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却依然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方法,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还在于当前似乎又有注重教师能力体现的倾向。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在实施启发式教学上困难重重,但如此的教学又怎么能培养高质量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呢?
当然,要改变这一状况,关键的是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但从教师来讲,重新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改变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地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练习和讨论、自己思考、探索和领悟知识,使得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支配自己学习时间、空间的权利,让儿童自己的大脑、眼睛、双手和嘴巴的作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应该是必然和可行的选择。
三、贯彻启发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启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但在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启发教学成功的前提。综观孔子的一生他是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与学生共同生活,接近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而善于解答,同时也容许学生反辩,养成了师生之间好学的风气和深厚的感情。教学常常是自由讨论式的。他和学生平等讨论、相互切磋,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现代教学中更应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愉快、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要通过有的放矢的提问,比如用设问、反问、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者针对学生思维障碍和思考习惯,巧妙地设疑,灵活地变换提问方式,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寻找问题的解答,探究钻研,真正体验思考的乐趣。
3.激发动机诱导学生热爱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提出新任务,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孔子就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亲身体会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名言教育勉励学生,使他们“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总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改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好比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必将使学生的思维之花,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医学院文科生;化学教学;探索
我院从扩大本科招生以来,吸纳了部分文科生进入护理专业本科同学行列。这些文科生由于缺少学习化学所必须具备的中学化学知识和基本化学素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分依赖老师、学习被动,学习压力非常大,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如何培养这部分医学生的化学素质,让他们较愉快而顺利地完成《医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成为化学老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该问题在中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象对待理科生一样对文科医学生教学,必然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产生更浓厚的悲观情绪,对化学望而却步,因此必须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思路。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的成功利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文科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启发式教学由教学方法、教学类型、教学原则发展到教学指导思想[1],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维特洛克(M.C.Wittrock)指出“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倡导者们关于问题解决法和学习策略――包括学习和记忆知识方法的教学”[2]。《教育大辞典》认为“启发式教学是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类型”[3];随着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把启发式教学看作同注入式教学相反的,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4]。
化学教育家刘知新看到,我国化学课程有着重视化学事实、概念、术语和原理等“内容目的”的好传统,但也存在着有意无意忽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性等心理探究的“过程目的”的弊端[5]。在实现知识内容展开的过程中,要让思维充分活动,让生命积极体验,进而发展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充盈学生个性,就必须从传统的教授法转向更多地采用启发法[6]。
二、启发式教学在文科生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如设置问题启发、实验引导启发、参观学习启发、课堂讨论、比喻启发、自学辅导启发等。
(一)设置问题启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问”开始的。启发式教学通常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所以教师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采用合理深度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把新颖、独特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设计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上,然后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最后逼到问题的中心,一点而破。不仅可以去除文科生学对化学的心理负担和畏难情绪,而且使学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我们采用的问题启发式教学设计包括“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问题设置与解决”、“巩固与提高”和“归纳与小结”五部分。前三部分内容以预习卷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要求掌握该节的哪些主要知识点,预习和学习有方向,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第二部分是提示学生本节哪些为重点,哪些为难点,主次分明,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使知识体系更具条理性;第三部分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知识点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适当深度的问题设置,由学生通过讨论、自学、查阅资料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根据重点与难点,和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或混淆的要点,制定一些习题给学生训练,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运用能力,加以查漏补缺;第五部分是让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学章节要点,学会总结归纳,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构架,教师在本环节中只起总结的作用。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二)实验引导启发
用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直观、生动,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冲动和学习欲望。通过实验演示,启发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我常常用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去引领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每做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弄清三个问题: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分析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归纳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例如在配合物的教学中,做一个演示实验:往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紧紧抓住试管中物质颜色、状态等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刚开始试管中为什么有浅蓝色沉淀生成?沉淀为什么增多到一定程度后又逐渐减少?随着沉淀的减少,
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又逐渐加深变为蓝紫色?此时再加入氨水,为什么蓝紫色几乎不再变化?直观鲜明的现象激发兴趣,问题产生求知心理,使学生主动探索得到结论。演示启发适用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该法对提高文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有帮助。
(三)参观学习启发
主要通过走进医院临床科室或科研院所采取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展开。座谈会可以让医生、护士或科研人员从加强化学基础理论、提高实验动手能力进而增强医护能力或科研能力等方面作经验传授,并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举例畅谈化学在临床治疗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提高医学生化学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特点需要”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同学们也可观摩医学治疗过程,期间医生、护士或实验管理人员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认识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医学对化学的无法抵御的依赖。该方式给予学生的化学知识可能比较有限,而且不是太系统(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内容上下足功夫),但对端正文科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有重要作用。
(四)比喻启发
化学的很多理论是枯燥而抽象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乏味不说,教学效果还不好。如果教师适度地运用比喻或打比方等手法,教学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例如: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讲解“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时,如果将主量子数的不同取值比为不同的“楼层”,角量子数的不同取值比为同一楼层中某阶梯教室中的不同“阶梯”。“楼层”越高能量越大,同一楼层的阶梯教室里,“阶梯”越高能量也越大。学生听起来感觉就更形象更真切了。
(五)自学辅导启发
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有很大不同,就是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大大增强。有很多知识需要大学生自学。文科生由于中学化学素质的缺乏,需要文科医学生自学的内容可能就更多,也是由于化学素质的欠缺,他们自学的难度也比理科生更大。如果老师能把握好这个环节,适时地对学生自学知识加以辅导启发,对文科医学生化学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如对化学元素周期表,很多文科生只有很粗浅很模糊的认识,现在看到大学化学教材上内容丰富的元素周期表,绝大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学习。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般会先给学生补充一些很基础又很关键的知识,作为他们自学能力的铺垫,然后让同学们去自学对他们来讲难度比较适中的知识,最后对他们的学习成果验收检查。
三、几点体会
(一)回归学生主体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教材为学材,变教学为学教。尽快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由老师决定,学生很少参与的情况,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出不同见解;介绍不同的教材、参考资料,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和压力。
(二)巧妙设疑、及时设疑
首先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其次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学生最疲劳时、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都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归纳。每到章节结束,我都要求学生制作归纳有机物命名、性质等知识的学习卡片。
(三)教授有效知识,突出重点
护理系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化学知识面相对较窄,基础较差,对现行教材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均不如后者。因此在讲授知识的难度及广度上应有所区别,教授有效知识、突出重点是必须的,可采取课中、课后提问,考前集中复习等方法来刺激学生强化认知。
(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老师要注重知识的疏导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知识结构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演练,测试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在课余收集学生意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较普遍的难点问题及时了解并作相应解答。我们每学期在开学几周后都会和学生开“师生交流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反馈教学信息,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文科学生化学作业情况的检查,增加对文科学生的作业批改和学习指导。
(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总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总是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教学不能逾越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对文科生学习化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启发式教学时,在内容的讲授上,要遵循知识本身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在问题的设计上,跳跃性不能太大;问题设置的深度必须适当:难度过深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难度过浅,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构架,也培养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教给学生逐步探索、分步解决问题的技能。
通过对2008、2009、2010、2011级文科医学生《医用化学》的学习成绩分析,我们发现采取启发式教学后,文科医学生的化学成绩较往届学生有明显提高;教师上课时也明显感觉学生自信心增强,思维更加活跃。虽然启发式教学占用了师生不少时间,但该法不仅提高了学生成绩,更主要的是唤起和保持了文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周阳.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2): 50-52
[2] Wittrock M C,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M]. Edited by Michael J. Dunkin, Pergamon Press, First edition 1987: 68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00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间的桥梁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知识,加之《中医诊断学》重点讲述的是四诊的一个个独立症状、八种辨证的一组组证候,具有杂、乱、散而难学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总结,我们体会到重视启发式教学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积极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它重视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医诊断学》启发式教学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提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故而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先了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方法,才能正确地选择启发式,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教师虽“启”,但学生不具备“发”所必须的知识,就会导致“启而不发”,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我院本专科《中医诊断学》开课时间多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医学生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框架,有知识延伸的空间和潜力,所以适宜进行启发式教学。
2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启发式教学的切入点
多年来我院招收学生中属第一志愿者比例较少,调配生多,加之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中医学积极性低,专业思想不巩固,学习中医的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笔者的感受是精心安排并上好《中医诊断学》第一节课即“绪论”一节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第一节课能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第一印象和兴趣程度。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上好“绪论”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明确学科性质,解决《中医诊断学》是干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学》是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打开中医临床大门的一把金钥匙。②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中医诊断学》作为桥梁课程、过渡课程是必须要学好的,因为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好《中医诊断学》就能认病识证,如果同时学了方剂,就可以处方遣药。同时举出由于诊断失误造成的医疗悲剧事例,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好诊断学的重要性。③列举知名中医大家,讲解他们治学成才、治病救人的事例,突出他们在中医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以他们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崇拜感,激励学生热爱中医、树立学好中医的信心,激发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浓厚兴趣。④“绪论”的内容广泛,如照本宣科就易使讲授变得冗长而乏味,所以,在“绪论”的教学中应突出新颖性及创设临床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疾病为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激发好奇心。当然,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教师时时要用高超的授课艺术激发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3以巧设疑问、对比联系为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故启发常用提问,提问要有悬念,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是感情的一个闸门,这个闸门一旦打开,就会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首先,《中医诊断学》授课中所提问题应难易适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太浅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思想的放松;设问难度太大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削弱学习兴趣。只有以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要求训练学生,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出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设疑立悬要抓住重点和疑点,平时注意积累新知识,突出与诊病有关的新颖性问题。并且要有耐心,给学生一定时间,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深入浅出地进一步启发、引导。比如讲授局部汗出之半身汗,先举典型病案,然后设问“此病人真奇怪,为什么是左半身有汗而右半身无汗呢?这是怎样造成的呢?”这样可以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提示异同,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辨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诊断学》重点讲授一个个独立症状,一组组证候,内容多而复杂,有些内容较枯燥难懂,症状或证候之间多有相似之处或联系,而不同症状、证候具有不同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故教学中大量运用对比联系法,以达到鉴别症状、证候,学懂弄清的目的。比如讲授阳虚证时可联系气虚证,通过复习气、阳的功能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认识到阳虚证是在气虚证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阳的温煦功能减退,故阳虚证=气虚证+寒象,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联系气虚证感到阳虚证容易理解了,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获得了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习效果。
4以发展智力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