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0:3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篇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古代,风水学在建筑的建造上都有很好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宫殿庙宇的建造。风水学是我国人民历经5000年,通过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风水理念可以达到一种追求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处的目的。现代风水学的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加以利用,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才是研究建筑风水学的意义所在。

一、建筑风水的科学内涵

许多人认为自然界中的磁场和超微离子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然而这些影响会跟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错误的建筑可能会影响到居住者的健康,或者是心情等。为了扭转建筑中的部分错误,可以适当进行科学的风水调理,比如在建筑的正门正对大路地方建造铭墙,添加雕塑化解道路的直冲、或者是在建筑楼体对角处不同离子交汇的地方通过种植大树,利用光合作用来综合混乱的气场等。这种科学的风水理念设计可以使得信号的改变来调整居住环境的恶劣影响,也能够适当的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

二、建筑风水学派

1、学院派

学院派一般是研究所和重点大学的一些学者教授,从规划学、建筑学、建筑历史学、哲学等方面写的一些书籍与论文,主要是对风水理论和风水历史的研究。学院派注重的是理论研究,很少有风水方面的实践经验。

2、江湖派

江湖派主要有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和师传的职业风水师组成,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和生态学的发展步伐一样,这种人的想法,常常被人们人为是一种不科学的迷信。但有关学者指出风水不是迷信,在历史记载中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比如风水中规定门窗的朝向等问题,是根据地势和环境因素做出的科学判断,经过现代人的科学研究,我们发现是完全符合科学论断的。另外对于房屋建设的地理位置等,也是根据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做出的合理判断。这些理论虽然在古代没有得到相应的科学证实,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引起,虽然历经了历史的演变和变化,这些文化遗产依旧保存下来了。所以这种保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并不是迷信。第二种认为风水就是一种巫术,可能也有一点科学道理,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宗教色彩存在。中国老百姓没有去教堂祷告的习惯就只能相信建筑风水。觉得建筑风水就是一种巫术。第三种观念认为伪科学就是风水,是一种灾难,许多风水师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虽然《易经》里有很多科学和汇聚了人们智慧的东西,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难免有部分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易经》内部知识的不区分继承是错误的观念,当今流行部分街边算命、看相的人以易经的幌子进行财务诈骗,他们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所以我们应该区分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三、建筑风水学的新态度

风水学具有科学和迷信两重性并存的特点,风水学绝不等于迷信,否则,岂不是说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名胜古迹(包括古代传统建筑)统统都是在迷信指导下兴建的。风水学中的“相宅术”切合建筑实用部分占主导,实质是对古代建房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科学成份,因此直到近代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风水学的理论。诚然,风水学中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内容。一些风水师依靠玩弄阴阳术数把戏,编织了许多玄而又玄的谎言和巫术笼罩在它的上面,尤其是荒谬地认为陵墓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将决定其子孙后代的命运,使本来具有朴素科学原理的东西变成了神秘莫测的骗局,使迷信代替了科学,以花言巧语来骗取人们的钱财。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因风水学有科学成分就全部继承下来,也不能因其含有迷信成份而把这打入冷宫,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判,将风水学纳人建筑环境学的范围,使其为建筑设计(尤其是改善居住环境)服务。

第一,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去看待世间的不完美,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该理论具有客观普遍性,因此同样适应于风水观点。风水观点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涤,留下的都是精华,我们应该在利用的过程中辩证的处理,对于风水中值得借鉴的科学观点予以保留利用,而对于风水中的迷信思想糟粕应该彻底摒除。这样就可以汲取对我们有例的因素,去发扬光大。切忌在风水问题上采取盲目的摒弃理念。

第二,不是所有不能用科学理论解释的实物都是迷信。科学与迷信相互对立,但是并不等于二者之间不存在中间体。科学是一项不断深入研究的学科,在科学没有足够深入的时候,是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但这并能被简单的划归为迷信。风水问题中的诸多现象就是现有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手段无法解释的中间体,它存在于客观世界,等待科学的深入去破解它,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迷信,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准确的区分,同时也应该进行不断地探索,争取早日取得相应的科学解释。

四、风水对于建筑的相关弥补措施

首先,风水的文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先天应用,另一个是后天应用。所谓的先天应用,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设计之初,进行必要的风水考察,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然后根据整改意见进行相应的建设施工。而后天应用恰巧相反,它主要是首先进行房屋的建设施工作业,在房屋建设竣工之后,在进行风水研究,对存在风水问题采取部分的补救措施。虽然这两种手段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风水问题认识的不足,但是就效果而言,先天应用的效果要大大高于后天的应用。为此,人们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风水的先天应用。

其次,要注重生态化建设,保护好环境。建筑风水的原则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风水这个词可以看出,在建筑风水别注重水。水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非常的重要,在风水里把水比作财气,常常认为有水就有财。在民间也有人们收集雨水、污水等用净化装置进行过滤,从而进行利用。

还有,风水文化和建筑想法应该要互相融合。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主流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会出现间断性的历史上演。风水也是同样的历史遭遇,从古代人们的深入研究,到近代的视为糟粕,再到现代的逐渐重视,风水一直在思想的碰撞间求得发展。我们应该明确,风水对于建筑的优与劣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应该遵从客观数据进行评价。风水是否应该与建筑融合,融合之后是否能造福人类,必须在实践中去发现答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风水与建筑的融合早在我国古代就被建筑人员利用起来,但是受到时展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度成为迷信被人们所放弃。但是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中国古代的风水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科学依据,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内甚至是国外大部分专家的认可,未来中国的风水将成为一项重点研究的学科。为此,将建筑与风水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当今建筑的发展趋势,当风水研究融进建筑施工,可以对建筑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相应的规避,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居住环境。当然风水不等同于建筑质量,建筑质量更应该依托建筑施工的手段和材料,而风水则作为一种基本的辅助手段,是促进居住环境协调的辅助办法,应该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在正常的情况下,想要将整体性的最优解获得,每一个学科都会是互相独立的,耦合关系不会存在。那么,就该把系统之中的目标拟定成学科目标中的增函数。所以,想要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耦合实现,一定要开展协同优化。需要利用学科之间由于耦合的关系降低概率的情况,让最优化得到促进。这样的方式可以利用学科等级的相应优化,在对系统级进行协调的过程中,通过松弛因子将其实现。进行组合优化的具体目标就是在能源以及结构的可行解空间当中寻求共同解的空间,因为冲突性是耦合参数具备的。所以,共同解的空间当中不可以将最优解有所展现,只能够将优化解的空间获取。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按照实际的需要,在总体投资成本以及空间所耗费的运营成本中找寻平衡点。MDO则会将可靠、直观的可视化替代方案以及数据支持找出,从而找寻出较为适合的设计方案。

2.建筑模型的建立

所谓的建筑模型所指的就是建筑的信息模型,是利用对象化的数字物体进行表现和描述真实世界中的建筑构件。参数建模方面主要是用行为模型与关系数据库,进行表现和动态捕捉所需要的建筑信息。由于应用了参数化技术的建筑模型,会具备着真实的属性和行为,参数化模型还能够智能识别构件之间的规则以及构件之间的特征。因此,会让构件保持真实性的关系状态。同时在对建筑构件进行管理方面,会将设计中的智能性有效保持,对设计工作中的重复性大大减少。想要让建筑模型拥有充足的灵活性和柔软性、对人类的智能参与有所满足,多学科的产品一般都会将产品设计的对象树建立健全,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对象分别包含目标、方法、约束、参数集合四部分。

3.划分模块

按照建筑工程项目作用在设计阶段,应该包含到的相关要求以及多个学科特性,要把原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独立求解这一系列子系统应该放在首位,同时要开展优化流程。再分析耦合每个子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最后进行协调整体的耦合变量。这样才可以对每个子系统的目标相应满足,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总体的最优解。

二、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用多学科设计的优势

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的阶段,传统的方式会包含三个阶段,设计建议会先提出,再开展详尽的分析,最后将决策做出。

(1)建筑工程项目的专业设计是会根据业主的相关需求,将对应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有所确定。

(2)按照建筑工程项目中对施工图纸的设计,从中取得相应的信息,接着将不同学科的分析模型建立健全。

(3)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与工程师,需要明确其能否与建设的理念相对应。

在设计的阶段,需要对设计方案严格关注,不应该只是分析整体的项目。传统的设计中,许多的时间都会在执行和管理信息中付出较多的时间,可是在评价方面使用的时间较少。可是若对MDO正确利用,工程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按照几个方法开展主要流程:参数的选择要按照设计的空间要求进行,接着分析这些参数,利用参数化的CAD将对应的几何模型建立健全。对于设计集合模型阶段的多个学科开展综合性质的分析流程,将结果得出之后,再对材料、设备的成本、用量进行计算。对新参数配置的选择方面需要合理控制,最后就可以利用优化器将空间最优的位置反馈出来。MDO让工程师不用按照经验来控制每一项参数,只辅助相应的参数和规则就能够达到效果,从而合理的解析其结果。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1130-02

1 目前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及其趋势

计算机对于教育特别是教学会有哪些帮助、能发挥哪些作用,是软件开发者必需首先明确的问题。传统教学除了固有的诸多优势以外,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十分突出的,例如讲解图形、图像及其变化时,通过言语和板书难以透彻地剖析和讲清某些与图形、图像有关的变化过程或微观机制;传统教学受传递方式的限制,教师不能实时地接受和处理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而无法实时地组织起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更谈不上个别化教学,难以实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令人高兴的是把计算机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它的多媒体功能恰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些缺陷。因此,应用会给学习带来益处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教学软件质量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着教或学的效果。近年来,虽然有很多软件用于教学过程,可是其效果并不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问题。这里所讨论的教学软件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和注意如下问题:教学软件的种类及其使用范围;软件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理论与技术;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开发过程涉及到的各种技术等。

无论哪种教学软件都有其适应的范围,都不是万能的。不能说那类好那类不好,应该根据其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或选择使用。按照目前的教学体制,我们认为开发用于课堂辅助教的软件,是最急需和有意义的,这类软件无论是对于提高教还是提高学的效率都将非常有帮助,同时更能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配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了适应辅助学的《小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软件》,让老师们学会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设计自己教学中使用的课件。总之,在软件设计开发中,不同用途的软件理应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设计要求,这是应该引起设计者特别注意的问题,对于那种想设计出既适用于教师教又适用于学生学的万能软件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教与学的理论和规律的。

要提高教学软件质量,首先要从设计入手。教学软件不同于其它软件,必须按照教与学自身的规律,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有透彻深入的理解,对学科教学有丰富的经验,除此之外还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利用教学设计的方法组织设计出优秀的稿本。

(1)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选择适合表现的内容

这里先讨论内容选择的问题,内容的选择注意不要选择期望让计算机代替教师能做的事,而应选择那些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和形式。《小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软件》内容选择的原则是:首先注意到几何画板的学习重点是一种技能的培养,学会利用它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因此软件的重点不是系统进行界面和功能的介绍,这些虽然在软件中有涉及,但只是提供参考,而主要的了解途径应该是通过书籍。其次对几何画板的使用,我们考虑不是单纯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和制作,在实际操作和制作过程中进行有关技能的培养。这一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制作完成的,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有关应用,进而能够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通过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28个问题,并将它们设计成为案例,目标是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既学会的软件的使用,又学会的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2)针对各类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

选择内容以后,接下来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这一工作必须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完成,写出对内容进行详细剖析的文字脚本。然后由既掌握教与学理论,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同时又熟悉学科内容的教学设计人员从计算机实现的角度完成制作脚本的设计,这也是能否将文字脚本设计的美好蓝图付诸实施,进而实现的关键。在《小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软件》的设计中我们注意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有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有效集成。

2 软件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

没有先进的教学的理论作指导的教学软件开发是盲目的,这样的软件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在CAI发展的进程中,曾经指导过设计实践的学习理论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的是刺激反应,主要用于强化训练。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强调对学习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利用个人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主动地作出有选择的学习。按照信息加工理论,在设计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出问题,在学习者回答后及时给出反馈信息,最后通过教学评价确定学习是否达到原定目标。其教学设计过程多以如何“教”来展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成熟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其认知主体作用,学习不应该采用传统教学那种单纯通过教师传授或灌输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即使是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的角色也应该转变。为使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意义,教师应成主为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学习过程中的诱导启发者、协作和讨论的组织者或学习的参与者。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学习,一方面CAI最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CAI形式也更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发挥其认知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软件设计中,就需要认真考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个要素,采取什么教学策略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对于不同的学科和内容如何进行设计呢?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创设实际学习情境,提供给学习者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设计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注意启发性、针对性,提供方便而有效的交互方式,能让学习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小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软件》中的选题,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让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环境里进行有效地的学,能够进行及时的练。学习的过程中,是将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和学习,结合到具体问题中来进行。既可以做到先请一位“教师”进行讲解(连续播放部分),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分步提示功能进行。同时提供了进行及时练习和实际操作的试一试功能。除此以外,还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给予经验点拨。这样,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既体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思想。

在使用这一软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始终处于自主地位,处于主动探索地位。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既可以从传统教学中的“观众”,转变成了主动掌握知识的“主演”,学习过程中能够满足学习者的探索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学软件的设计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教学内容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因此应符合科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3 软件的特色和实际教学应用

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培训软件》中,进入每个题目后,软件包括分步教学、连续教学、经验点拨、试一试、范例演示等功能。

其中分步教学,则给学习者足够的灵活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己控制学习进度或步调,完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适合个别化学习的思想。

连续教学,则适合于学生在对问题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的情况下使用。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让学习者详细而全面地进行学习。但是,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则可以结合分步教学来完成,直到学会。

经验点拨,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重点讲解和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试一试,则主要针对教学和学习以后,不至于只是听讲和只会看人家如何做,学习掌握的关键是你要会做。试一试就提供了让你及时进行制作的环境,同时在你需要提示和帮助的时候软件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

范例演示,主要是提供给你制作的结果,是你制作后及时知道是否正确。

软件实际应用方面,为适合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需要,学习内容选题广泛、实用性强,功能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学习、主动参与和及时实践等各种灵活性。在使用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对软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既可以随着这些实例通过“连续播放”功能展开学习,这不但能够轻松学会几何画板,而且能够经过实例设计的启发来拓宽思路,使得学习者开发出更适用于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以利用“分步骤教学”功能,它已经将例子都分解为合适的步骤,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主动学习,选择任一步骤学习,给学习者更多的自由,更适合学习的需要。使用中的关键在于自身参与和及时地亲手制作,特别是对技能的训练,它是需要达到熟练且能够灵活加以运用,会解决具体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的同时或以后,还可以通过“试一试”功能,随时调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际操练,同时在屏幕上带有步骤提示功能,满足你在制作过程中的需要。使学习者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案例进行实际制作,或者更进一步设计出自己创作的课件。

整个软件的设计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对学习者来讲,不但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可以达到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 总结

对于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或单纯的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教与学理论作指导,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使之在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恰当地得到实现。这样设计开发的软件,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永键.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J].计算机世界 1996.11.

[2]李云程.探讨制约CAI开展的关键环节软件设计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00.3.

篇4

机制与采用头脑风暴理论为基础和组织原则设立专门性评图课三项措施来进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

改革,旨在提高建筑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力。

关键词:主动性;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学习主动性即是一种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状态,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学成果水平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当今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应尊重教育教学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外,还应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我国建筑学教育中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现状及在学生主动性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期间逐步发展完善并基本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模式,而作为核心课程的建筑设计课也已形成了一个基本教学框架、教学步骤与教学评价方法。在大学本科,建筑设计课程一般由若干设计课题组成,一个课题一般在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完成,每个课题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开题、草图设计、正图绘制与成果评定。

在上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开题阶段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行为,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十分有限,题目设置上无弹性,学生只能被动选择;第二,在平时草图设计阶段只关注静态的几个时间节点上的成果成绩,而忽视几个阶段之间的发展进步递进关系的评价;第三,正图绘制阶段是最后的集中冲刺阶段,其成绩比重在最终成绩中过大,使得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心理;第四,无论开题的理论讲授还是结题的评图讲解都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在其中找到主动性学习的角色。

二、以主动性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构思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与建筑设计课程学习特点,结合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以下三项改革构思:

(一)自主选择建筑设计课程题目

建筑设计课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进行主体教育,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题目设置必须要有所新的尝试。经过深入思考和不断的教学总结,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课程中采用自主选择课程题目的方式是值得尝试的。首先,这种方式不宜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中进行。主体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低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带有很大盲目性和被动性,还只是一个“潜在主体”[1]。其次,在中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及其相应的任课教师,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主体教育的具体体现。一方面,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表现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另一方面,主体意识增强,对自身发展责任往往越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越高。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在中低年级中的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只要达到课程所规定的学分总数就给予升级,至于某些已修满相关学分而又有较大兴趣要求多跟一两个课题组进行学习扩大知识面的同学,我们可给予充分鼓励。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不同的素质特长,而且还必将大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革现行建筑设计课程评价机制

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应改革现行的评价机制,取而代之引进档案袋评价机制。

改革现行建筑设计课程评价机制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一个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机制。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能较好适应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特点的评价机制。美国西北评价联合会(Northwest Evaluation Association)的专家认为:“档案袋是对学生作品(作业)的一种有目的的搜集,这些作品要能够多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收集过程必须包括学生在内容选择,挑选准则的确定等方面的积极参与,档案袋中还要包括判断价值的准则和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档案袋评价机制在国内已有十多年历史,它通过分析和解释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它不仅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而且也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自己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2]。

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一次课程设计为单位,首先确定一个与这种评价机制结合的评价依据(它的确定应让学生参与共同讨论),根据各教学阶段过程特点,确定档案袋内所需收集材料的类型(如根据一草、二草、三草等设计阶段特点确定)和次数。然后最终由教师对档案袋内各分项材料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各分项材料之间的关系,即其是否反映了一个学生设计过程的持续进步,致力于寻求发展性成果的评价(最终结果成绩的比重大大降低),即综合评价。根据以上两项评价(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最后做出一个最终评判。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只重结果的倾向。

(三)以头脑风暴法为理论基础和组织原则,增设专门评图课

头脑风暴法,英译为Brian Storm,由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学者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其核心是智力激励,互相启发,任何人都可参与,通过互相讨论产生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其具有下述一些特点:(1)环境宽松,容易打破僵局;(2)材料新颖,知识更新迅速;(3)协作互补,资料成果共享;(4)精神集中,讨论思路专一;(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3]。

建筑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创造性工作,受教育心理学中头脑风暴法的启发,笔者认为以头脑风暴法为教学理论基础和组织原则,增设专门的建筑设计评图课,可以提供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评图课以学生互评为主,老师主持和总结为辅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评图课穿插在建筑设计课全过程中,具有阶段针对性。在评图课前,我们要根据相关阶段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确定讨论议题。在讨论过程中,对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作为老师不应给出明确判断,应先给学生一个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我进行判断,只要其有所道理都应给予充分肯定。最后,教师再根据讨论过程中的情况作出较为专业的总结供学生参考。

三、结语

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会一劳永逸,它将是一个漫长螺旋发展的过程,在新的构想实施过程中也仍然会存在新的问题。不过事物的发展不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的吗?我们也正是基于此,希望正视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积极进行相关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建筑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