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0 11:37: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文教育的好处

篇1

(1)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一方面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我们知道,语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就不能脱离语境,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字、词、句,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是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2)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第一,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意义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几个问题是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所以语文课程必须落实、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相辅相成的。

(2)适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掌握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涉及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内容,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鼓励个性化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3. 新课标凸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标准,随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逐渐发展,最终将其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新课标是如何凸现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的?

(1)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人文性目标。明确要求在语文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两者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偏废任何一个目标都将阻碍语文教育任务的全方位实现。

(2)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定的多套新教材存在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文本难度降低了,文体界限淡化了,随笔小品文的数量增加了等等。在语文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倾听的一方,也是对话的参与者;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获得,也将自己的感受、思想向对话的另一方(文本、老师、同学等)倾诉、表达。

(3)从语文学习方式看,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避免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鼓励学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无疑,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将会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篇2

二、融合的方法

篇3

1. 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行创建,因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雕、校刊、校风、学风等都应不乏人文素养。其次,校园的名人塑像、墙体文化、专栏标语、守则规范也应该注入人文教育因素。

2. 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要以班级文化建设“十个一”为基础,形成基本的班容班貌。其二,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应以人文精神为目标,以人文素养为内容,以学生的自觉自主和共同认可为原则,让班级的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共同努力相互鞭策,营造具有浓厚人文素养的教育氛围。

3. 常规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懂得遵守规则本身就是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中就有许多人文教育的内涵,因此,常规文化建设必须在夯实“规范”与“守则”教育的层面上下工夫,让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应该遵守什么规则。还必须根据班级具体实际,制定《班级一日常规》与学生个人的《我的一日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以达到扬长避短,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二、以师资建设焕发人文教育魅力

1. 转变观念。

当前社会对人才业已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专业技能,又要具较强的创造力、思辨力和较高的情商及可持续发展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通过组织培训、读书活动、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2. 培养情趣。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师,其审美能力也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会派上用场。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余也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生活乐趣。学校在大力倡导教职工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诸如才艺展示、亲近自然、主题演讲、健身娱乐等活动,为教师缓解工作压力、愉悦身心,培养情趣、发展特长,提供展示与交流人文精神风貌的舞台。

3. 加强反思。

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经常从教学中加强反思,通过反思学会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学会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并通过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悦。

三、以活动建设搭建人文教育平台

1. 主题活动的系列性。

提升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也非靠空谈说教。人文教育主题活动的系列性对于拓宽活动的时空,夯实人文教育的厚度,培养人文素养的效度都有莫大的好处。人文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价值取向,主题活动系列的构建要以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原则。比如,以“诚实守信”为主题活动的系列性,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榜样学习、总结表彰等方面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活动体验,增强如何与人相处的人文修养。

2. 专题活动的探究性。

当下,在为学生减负高呼不下,人文教育的专题活动宜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探究人文因素的专题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常规活动的教育性。

一是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和班队会,有计划地开展爱国、爱校、爱家的“三爱”教育活动和在校做个小主人、在家做个小助手、在社会做个小公民的“三小”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利用每天的早会活动,交流、反馈前一天的思想、行为表现,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利用节日与纪念日,开展了解背景、着眼未来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汲取人文素养。

四、以课堂建设巩固人文教育阵地

1. 挖掘人文因素。

现行小学教材中,如品生、品社、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都不乏人文因素,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对人文因素的挖掘与利用。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显性与隐性的人文因素,通过学科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熏陶与感染。

2. 改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要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则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衡量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形态。其实,“自主、合作、探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中改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程度就是教师落实人文教育的程度。“自主、合作、探究”包含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科学三个方面的人文素养。而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为学生提供、创造条件,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于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无论是哪门课程,都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使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3. 贴近学生生活。

篇4

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割裂。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2.只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标准化试题好处是客观、准确,但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述存在的问题,已为教育界广泛认识。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已日益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呢?应从以下几个环节予以注意:

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育只强调单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

语文老师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用于丰富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篇5

时代的前进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一切。教师还应走进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和他们交朋友,在此过程中去引导、帮助、教育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师生在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被凝聚为一体,最终获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不仅充实和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使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

与工作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初中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育人者,育人者自己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交往行为能力,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此,关心、热爱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与信任,与学生家长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与社会有着健康、适度的联系,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才称得上具有合格的心态和能力的教师,他们依此去管理、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健康而非病态、全面而非单一、现实而非书本的积极良好的语文教育。

篇6

0 引言

谈到人文教育,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人文教育。关于人文教育的定义在我国人文教育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最常见的涵义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1]本文的人文教育指的是第三种即关于“成人”的教育,正如《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一书中所说,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2]

1 图书馆与人文教育

开展人文教育是当代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人才,这决定了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应有内涵。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应当在人文教育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责任与能力成正比,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责无旁贷。

首先,图书馆收藏着古今中外海量的文献资源――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物质基础。

其次,图书馆有着“智慧殿堂”、“精神粮仓”,“心理药房”等诸多美誉,图书馆被认为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友。正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在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她是我们身边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让我们流连的地方。

再次,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在学生中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图书馆舒适、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学子,“去泡馆了吗”一度成为学生见面的问候语,图书馆俨然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天生具有的高尚文化品格及与生俱来的高雅文化气息,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可媲美的。

2 人文教育的失落

现代是一个大学教育成就显赫的时代,大学作为科学与人才的重要源泉,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却又是一个人文教育失落的时代。中国大学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事实上,如果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技知识和科技方法,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前者与后者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缺的。此外,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还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把人文教育狭隘的理解成仅仅是政治教育,忽视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善的教育等人文内涵。

开展人文教育是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图书馆功能拓展应有内容。那么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包括诸如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等方式。基于这一理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在人文教育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宏观上,把文化基地建设列为《校图工委工作年度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人文教育;微观上,加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强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出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初步统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仅2012上半年单独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共计20多场,读者累计参加1200多人次;与校团委联合举办金针讲堂4场,累计参加同学达600多人次;每周播放影片3~5场,累计达60多场。还定期举办主题不同而又特色鲜明的读书文化周活动、新书书展、征文比赛、“阅读之星”评选、读者座谈会及经典电影回顾等活动。另外,还举办了各种关于学校所在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讲座、摄影作品展及美术作品展,通过这些活动和讲座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热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还使同学们对南京的人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有了深入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感油然而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3 人文教育思考

为了掌握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的反馈信息,笔者于 2012 年 4月至 5 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与图书馆部分老师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了 3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276 份,比例为 92%。

3.1 人文教育长远规划制定与高素质馆员队伍建设

从表1可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人在人文教育的道路上迈出的艰难探索一步获得了广泛好评,体现在94%赞同图书馆作为大学人文教育基地,97%认为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92%认为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83%认为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58%认为有助于塑造积极乐观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从表1中还发现人们对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65%认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学科教育,72%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增长知识,甚至部分受访图书馆老师也持上述观点。事实上人文教育并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不等于全部,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3]。同样,人文教育并不等于自然科学教育,文化包含知识,然而知识不能代表文化,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反过来,没知识并不意味着“没文化”。七成受访者对人文教育的误读一方面说明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也说明开展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图书馆需要作长期努力的打算,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加强馆员培训教育工作,促进馆员转换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人文素养、艺术修养。

3.2 以图书馆为主多方共同合作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取得出人意料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全体馆员的辛勤劳动。然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图书馆传统业务负荷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这无疑加重了图书馆负担。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笔者认为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图书馆与各院系单位、学生会、校园众多学生社团及其他部门共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的组织运作中来,学生既是人文教育的受体同时也是组织参与者,而图书馆作为发起者和主要组织者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轻图书馆工作负担,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3.3 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没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人文教育的开展时常显得捉襟见肘,甚至难以为继,因此稳定的资金来源必不可少。笔者主张:一方面主管部门应每年向图书馆提供一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图书馆人文教育机能的持续稳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多方开源,厉行节约,公示账目明细,做到每一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3.4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空间拓展的有力工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师生3~4万人,而图书馆供读者使用座位大致为3954席,相对于校园庞大人群而言,图书馆容纳量显得很有限,这与扩大人文教育规模、增加人文教育影响辐射范围的要求产生了矛盾。面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空间拓展,一是可以将大型的活动安排到馆外进行,二是充分利用好“虚拟馆”的作用,充分利用当今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新技术将活动拓展到网络空间。譬如对讲座报告会等活动现场录像拍照并做成视频添加到图书馆多媒体数据库,当然能够进行在线直播让现场外的读者也能参与进来,那就更好了。

4 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要求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其本身固有的特性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成效是内隐的,很难用一个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其过程是长期的,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各方统一认识,不断探索与实践。因此,图书馆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制约人文教育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策略,并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语文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功利性

语文课属于语言类课程,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言是人类文化精华的浓缩和锤炼,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功利性:就是语文教学以是以考试取得好成绩为目的,教学主体得到实际好处,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真正目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不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目标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走向成熟时期,语文课对学生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陶养作用,语文课的教学起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第一,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文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第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二、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原因及表现

首先,分数至上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功利化。众所周知,语文、数学和外语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科目,是升学的关键科目,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成了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的最直接的动力,导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由于考试内容容量有限,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学习,很多文化精华没有被传授,学生学不到系统的语文知识,基础知识不扎实,完整意义的文章因为考试出题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作者的真正地思想精髓。

其次,急功近利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困境。语文属于长线学科,提高语文成绩非朝夕之功。由于急功近利,老师常常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突击备考,出现押题、猜题、背诵作文模板,生吞活剥,没有让学生真正领会语文的精髓,没有真正掌握语言本质。由于急功近利,一部分学生为了升学考好成绩,把学语文的时间都用在数学、外语容易得分的学科上,认为语文成绩不会影响总成绩,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可上课不上,为了突击提高成绩,干脆就不学语文,觉得学不学语文成绩没差别。

三、摈弃语文教学功利性的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是我国教育功利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彻底摈除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除了是从制度上加以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认识语文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人的一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从思想上让师生认识到语文学科对于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尽可能的消减语文教学功利化的趋势,比如目前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最高考成绩中的权重,改变高考语文试题的出题方式,使试题体尽量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试题答案避免绝对化、唯一性,应该尽量人性化,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是问题的答案尽量多元化,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发挥个性特长的空间。

其次,语文教师要摈弃功利思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端正思想,真确认识语文课的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真正履行语文课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和启迪人生的使命。要传给学生系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水平,不要急功近利,只求自己的名誉、好处,要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在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和启迪者的作用。在导、读、欣赏、写等方面多下功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最后,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吸取语文的营养。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掌握”。都讲得很有道理语言讲究“水到渠成”习得法。先秦散文大家庄子的《逍遥游》讲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语文学习同样讲究“功到自然成”,你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而要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成就“自然功”。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体验和感受生活,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去感悟。生活重在体悟,你可以将社会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加以综合、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不就自然提高了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就要设计好教师如何导,好学生如何读,“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无定法,你认为最好的就是你的特色,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就可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摈弃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篇8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加学生进入社会职场的竞争力,我们需要切实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养。

一、改变教学现状,切实重视语文教学

目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堪忧。笔者从自己的职业教育执教经验中深切体会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职业科目的教学非常受重视,发展形势非常好,而语文、英语、数学等基础科目的教学则被忽视,发展前景很迷茫。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导向,一部分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不够。

对此现状,笔者认为对教学进行改革,应当从改变教学理念做起。因为就笔者的执教经验来说,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获取,同时还是人文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职校应该做到基础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均衡发展,同等对待。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这样的现象: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已经不只是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就可以了,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改变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做起,切实推动教学改革。

二、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情景教学法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一系列形象鲜明的画面,同时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且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积极作用,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教学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情景教学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情景教学的好处就在于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就应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图画描绘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意境,同时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再吟诵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让学生们体会那一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心境,培养出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志向。这对于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涤荡都大有好处。

第二,传统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情景教学则以情景教学为指导,在模拟语境中学习。例如师生共同欣赏《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不仅可以用音乐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一幅盛夏夜里月色下荷花的迷人美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从郁闷纠结的心情到豁然开朗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就作者情绪变化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且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让学生们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

第三,传统教学把学生当作观众,教师自己演独角戏,课堂形式单调、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情景教学融知识与趣味性为一体,课堂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与用并行不悖。如品读《雷雨》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扮演剧中角色,通过戏剧表演,让学生体会旧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这样一来,有助于达到学与教相结合的目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与敦促的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通过语文教材和课程实施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借助人文性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获得热爱家乡、关爱他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成学生人文情感和个人道德情操和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和价值理念呢?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新时期的教育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为了他们人格人品塑造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上要教会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正确看待自我,形成人生价值的追寻,并有崇高的理想甚至对人类命运具有忧患意识。这里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靠言传身教。如教学《升国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升国旗时候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肃立,没有庄重和专注;他们就不能感受到升国旗的意义,体会不到这项活动中传递的爱国情感。

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老师就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能微笑着上课,不能对学生和蔼友善,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就难以亲近我们,我们想通过课堂和教材的学习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试图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老师是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让学生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让爱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学生

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多是联系生活、情感和成长地选择文章,在许多篇章中传递对学生人文滋养地不同人文点。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与体验的深化人文思想。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在联系生活的人文教育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文的正能量,但是对学生人文滋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地重视与强调。我们要布置一些与人文价值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思想健康、行为正确、品质优良的人。这暗合新课标指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宗旨。如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让他们对几篇同类文章的人文蕴含进行回顾,写写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在第九册第二单元“自然之歌”主题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回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绿色的课本”比喻什么?这一现代诗要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这四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有什么认识和启迪?布置作业,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并观察它出土、发芽、长苗的情况,获得一棵绿色生命中茁壮成长的奇妙。如此,学生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就能获得和谐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素养的滋养和提升。

当然,除人文性的学习和掌握外,还要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反思,结合自己的成长进行剖析,从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过弹性作业和硬性作业让他们完成。如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养的,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等。

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人文素养;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56-01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相关的教育体制,并推动其不断发生变革。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受到了各界的普遍重视。由于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性教育,所以,语文教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体基础性教育的发展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B水平。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在语文教育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而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但是却对整体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从语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任务来看,一定要加强对培养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并且将整体的培养重点放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当中,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学《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描述三个不同的学生对于清晨是如何利用的,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当中,很好地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时光飞逝,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具体含义,并告诉学生,应当合理地利用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想挤,总会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使他们懂得珍惜时间,从而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在教学《雷锋日记二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钉子”的精神:雷锋听到有的同志说工作这样忙,实在没有时间学习时,他便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自己实际的生活,从而进行自我学习和成长。

二、语文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视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将道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语文教学当中。

阅读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供素材,语文教师要加强推荐学生阅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而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还要从实际的知、情、行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知”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说理式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被公众所认可的道德准则都有哪些,使其充分地了解并且掌握道德标准。“情”指的是,在培养学生道德的情感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完成一个良好的行为和良好的习惯之后,从而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来自心底的喜悦以及兴奋之情。“行”主要指的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要让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教学《雷锋日记二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傻子”的精神:雷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自己要从自身做起,多做好事,而对于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坚决不去触及,从而坚守做好事、做好人的道德标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增强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素质教育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逐渐显现。深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就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教学目标、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什么性质的学科?这是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历来莫衷一是。1993年1月,韩军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呼唤“人文精神”。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给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精神”被语文新课标所吸纳并认定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表述为“人文性”)。“新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些主张与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契合,但细究起来二者存在着根本分歧,集中体现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上。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维护了课程改革发展相对稳定的环境,从而保证了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的实践沿着既定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是自“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基本信条,我们至少可从三方面来认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交际工具,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概而言之的语言学科。学校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从言语的心理特点来看,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语言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从语文的基础作用来看,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在新课标中,不乏体现语文学科工具属性的地方,如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

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一经掌握和运用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因此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从理论上看,“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1]从实践上看,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和教学富于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特点上;从历史来看,“任何阶级、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都具有人文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组成的。学生从中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受到了思想教育、道德陶冶和美感熏陶,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自然形成的,是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在新课标中也多有体现。如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未给“工具性”和“人文性”下定义,但我们仍能从具体的条款中意会得到。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两者的统一,新课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只是从整体上给人留下这样的感受:新课标所设想的语文课程像一口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同钟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不停摆动,而非机械移动;若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基本规律和要求,借助语言和言语产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只是标志着改革的一次转折,并未使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质疑、探寻尘埃落定,因此不意味着对语文学科本质探索的真正成熟。但和此前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起来,却是毋庸置疑的进步。

二、“新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人文精神;语言(言语)即精神,文就是道

李海林指出,“韩军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点。……这种彻底的批判意味着,韩军试图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寻找新的理论基点”[3]。将语文学科属性确定为人文精神——这便是韩军所找到的理论基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人文精神

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中,韩军还率先提出“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这一论断。韩军在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4]。韩军的这一论断并没否定语言的工具性,只是说人文精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工具性是从属的非本质属性。

(二)语言(言语)即精神,文就是道

新世纪伊始,韩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新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首先,他认为“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这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5]。这就明确了语言(言语)与精神二体一名的关系。其次,韩军认为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全局性失误在于“文以载‘道’”的社会政治形态本位语言观和“文以交际”的科学主义本位语言观。针对此症结,他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提出“文就是道”的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母语教育,内在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教育和人的精神经验的教育。外在效能上才是语言技能教育。内在本质总是制约着外在效能。我从不认为语言是所谓‘文化的载体’,它应该是‘文化的本体’。”[6]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究方面,韩军的上述提法虽有过于拔高“人文”的地位之嫌,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时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乐观之余我们也不能回避“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偏颇。在理论上,“新语文教育”对“精神”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引起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弱化,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践中,韩军也未能彻底地实践“文就是道”的理念。譬如他所创的“三环节强化教学法”就属于他所批驳的“科学主义泛滥”。另外,老师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言知识是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之处。若偏重“人文”,全然回归“大传统”的大量阅读,背诵、吟唱、抄书、不求甚解和“小传统”的读读诵诵、讨究讨究,怎能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增强语感和提高素养,更好地表达以防出现或减少说话和写作上的毛病呢?

我们应明白在考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时,应时刻不忘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衡量一种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可行、有效并与时俱进的标尺。在此衡量标准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语文教育”是在重建语文教育的时代精神,不但对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颠覆,而且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瞻前顾后的历史之思。但在“瞻前”且“顾后”之时,“新语文教育”忘了“当下”。我国正处在文化崛起、教育改革过渡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至今语文性质观确认与阐释的最高阶段,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语文教育界进行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两条腿。只有使语文教育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48.

篇12

1.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成为现代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现在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样,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渗透着人文教育的思想,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和乐观的人生观。这样才能使学生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时有一种积极心态。初中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渗透在教科书中,而这些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样也获得人文思想,就要求教师对化学课本中的知识熟练掌握,紧扣课本,使人文教育有条理地融入到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1]。本文介绍了几种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2.在化学教育中渗入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祖国的一种热爱情怀,是一种十分崇高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渊博的知识,没有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那么这个人就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化学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等。中国化工实业家侯德榜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士,他从小就热爱祖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后,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决定为国奉献,这样才有了中国的永利碱厂。后经过一系列的变革,他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终于发明出“侯式制碱法”,为中华民族争光。所以,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才能达到了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的目的。

3.在化学教育中渗入审美教育

化学中的美学是一种化学和人文学的结合体。它是人们用美学的眼光来对化学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从而使化学成为人们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的根本,同样也给化学带来了一定的诗意和灵性。在化学领域中,处处可见美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会看到化学中用之不竭的美学资源。在化学的物质学习时,可以总结为,明矾就像海水一样的湛蓝,食盐就像白雪一样雪白,铜是红色的,碘是紫色的,这些都是化学中的色彩之美;化学中的化学反应也处处充满美学,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可以发出一种耀眼的白光,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可以出现火星四射的现象,而在空气中铁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是发热,还有酸碱指示剂变色等,它们都是化学中的美丽的风景。溶洞中的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在节日上点燃的各种焰火,这些都是化学创造出来的美。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化学美的内容,不仅可以使教学的人文内涵增加,而且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和生动。学生在听过教师的讲解后,可以自己去体验化学的美和感受化学的美,从而使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4.在化学教育中渗入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被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所吸引。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本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开始走向一种错误的道路,所以,在化学的教育中一定要融入人文教育[2]。

科学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但是如果人们在对世界进行改造时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判断力,就有可能使人们最终被自己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所害。例如,在人类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战争中,使世界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同样德国和日本只是为了在战争中得到一点好处,没有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痛。

5.在化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给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自主学习,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情境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创造,使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意识得到激发。

6.在化学教育中融入环保教育

现代的化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人们大量使用化学用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水到处都是,烟尘满天飞,这些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化学教育中,一定要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7.结语

要想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教师一定要在化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化学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