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0: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计算软件开发的概念界定计算机最初投入使用时,软件开发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但随着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使用,计算机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人机交互界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形成了早期的系统软件。因为不同领域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因此人们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很多计算机软件,如机械制造领域中的CAD与CAM软件,艺术设计中的Photoshop软件等。由此可将计算机软件开发概念界定为:先开发再寻找应用市场;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软件开发。
1.2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操作系统理念的形成,为使计算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将数学中的二进制与CPU中两种状态,即通与不通相联系起来,以0与1的二进制语言进行指定程序的编写,使计算机能够执行特定的任务。然而这种编写语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逐渐形成高级语言使软件开发更为容易。例如目前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F与VB,为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将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而且对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1.3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连续性与针对性方面。因为计算机软件系统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不断的创新,尤其针对一些自身比较复杂的软件,会存在很多的漏洞,如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会定期一些修复补丁,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连续性。另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软件开发公司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需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计算机软件,这体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针对性特点。
2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从基础架构的需求角度分析软件在开发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特别在为企业进行应用软件进行开发时,应与企业进行沟通,满足其提出的功能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基础环节,若开发的软件未满足企业要求,则需再次进行软件的编写。目前,国内软件开发公司在需求分析上考虑并不充分,很多分析人员在提交文件之后,与开发人员沟通较少,导致开发人员进行软件开发时出现很多分析错误的情况。
2.2从基础架构的编写工作角度在需求角度分析之后,便要进行软件的编写工作,当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是C语言,很多编写人员将其与VF可视化编写软件进行比较,仍会选择C语言因为其基础架构与结构性较好。软件编写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又有自身特定的功能,然后在各个模块中建立一个主函数以进行调用,选择想要实现的功能,所以结构性方面较好,易于维护。而且在这种基础架构下,因为很多软件比较复杂,可由多个人共同编写一个软件,例如一些操作系统占用了过多的空间,一个人进行软件编写工作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若将软件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编写,就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编写工作。
2.3从基础架构的测试与维护角度软件编写工作结束后,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要进行软件各个功能的测试,在保证功能上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能交给企业或者在市场中销售。具体测试过程中,很多软件开发人员采用传统的方法,在软件中将指定的参数输入,对软件运行状况进行观察,若结果与预期设计相符合,证明软件没有问题。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所输入的参数不能将软件所有情况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软件测试的工具便开始应用,使软件测试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另外,由于软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也要求软件的功能不断提升,因此软件开发人员应以系统更新或补丁形式进行软件系统的定期维护与更新。
3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选择
3.1基础架构的选择良好的基础架构是保证需求分析、编写工作、维护工作等每个环节提高效率的基础。软件开发过程中,应以软件功能为基础,分析基础架构的原理,选择最佳的基础架构。现阶段,如C语言等高级语言中已经具备很多的基础架构,开发人员无需对基础架构进行设计,直接可从中进行选择。
3.2基础架构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核心内容便是对基础架构的设计。因为软件主要利用逻辑关系将计算机语言组合起来,执行特定的任务,而基础架构便可对逻辑关系做出定义,对软件的维护性与扩展性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三层结构体系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基础架构,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表示层、逻辑层以及数据层,实现对计算机语言、逻辑关系、人机交互界面的区分,再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而且这种基础架构维护与修改的过程中,可直接对人机交互界面或逻辑关系等进行特定的修改。由此可见,基础架构原理很大程度上影响软件开发的效率,实际进行软件开发时,应根据功能与交互界面的要求,选择最为合适的基础架构,使软件的维护性与扩展性得到保证。因此,软件开发公司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与经济效益,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在逻辑关系的引导下,实现软件内容的重新确定,进而形成对应的基础架构,这是软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甚至会影响到后期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由此积极探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
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1.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得人机交互效益得到不断展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尝试以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实现自身运营模式的信息化转变,由此以对应需求为基础的软件开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以下的特点:持续性特点,就是软件开发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完善过程,在计算机逻辑基础上,计算机软件的缺陷是一直存在的,只有不断的采取措施去修正,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计算机软件的性能;针对性比较强,往往都是针对于某一行业或者领域而开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其开发工作的目的性更强,对于效益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量比较多的基础架构,就是三层结构体系,其分别可以归结为:其一,表示层;其二,逻辑层;其三,数据层。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可以使得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使得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之间得以分离,这样在后期维护和修改的时候,单独的对人机交互模式进行调整,就可以使得软件开发的节奏变得更加快捷。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对于软件性能的最大化发挥,对于软件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而言,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开发设计怎样的软件,都需要在明确开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需要对于软件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不同的企业,归属的领域不同,所需要展现的功能也是很有差异性的,此时企业都会提出对应的软件开发需求。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开发者与信息企业之间会展开大量的协商工作,对于软件的功能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业务运行特点,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案的敲定。为了做好需求分析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软件企业与需求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保证在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组织的业务特点和规律,保证软件开发需求能够更加明确。
2.2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分析结果得出之后,就需要进行实际的软件编写工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使用的是C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为:语言结构结构比较好,编写操作比较快捷,是当前程序员使用频率比较多的语言模式。在实际的软件编写的过程中,会依照对应的功能划分,实现不同模块的敲定,保证不同模块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此时需要建立对应的函数模式,使用这样的主函数对于各个模块进行调节和改善,这样可以保证结构能够更好的维护。当前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都是有多个程序员来共同完成的,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证软件编写工作的高效性。
2.3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测试的角度来看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对于软件的不同功能实现测试,实现对于软件测试阶段的管理和控制,是保证软件性能发挥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将对应计算机软件投入使用之前必然要进行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输入特定的参数,对于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验差运行情况与理论情况之间差异性;其二,使用白盒子和黑盒子的方式去进行测试,同样对于软件测试的效果进行记录,由此实现实际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除了测试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定期对于软件的性能发挥进行检查,并且推出全新的版本,进而实现软件自身的修复,这样可以使得其自身的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3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选择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选择,关系到计算机软件效能的发挥,牵涉到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在选择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树立软件设计目标意识,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基础框架进行选择;其二,使用先进的逻辑语言和编程技术,对于计算机软件架构进行合理的编写和操作,由此才能够保证基础架构开发工作的高效性;其三,依照软件目标功能和结构选择之间的关系分析,选择合适的结构,进而使得软件开发行为朝着有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四,注重计算机软件开发团队的塑造,处理好不同模板开发之间的关系,保证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选择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并不简单,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关注到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的原理,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的运用实践来看,其基础架构选择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改善和调整,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将会展现出更加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林雪海,吴小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研究[J].电子制作,2016(Z1):65-66.
[2] 吴丽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电子制作,2015(06):69-7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7系统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Excel2010、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以及网络基本概念和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软件平台,达到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软件应用模块)初、中级水平。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需要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同时能够为其他学科服务。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的同学从招生对象来分,有一部分是高中生,有一部分是中职生;从地域上分,有些学生来自城市,有些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校前是具备一定基础的,甚至个别学生学得很好,已经获得省级的一些奖项了,而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为零,连开机、打字都很吃力。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迅速,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教学设计环节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上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在课堂上用清晰明了的课件授课能够让学生提高兴趣,用教师终端系统进行演示实例,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编写,往往在设计中的活动历程中内容显示很简单,概括主题,应付了事,这样不能够用一个标准来约束自己,使得课上的质量大打折扣。
1.2教学模式较单调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机房实践的课时比较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从教学模式来看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外还可以再加以拓宽。
1.3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贴合的不够紧凑
目前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多的是研究教学方法,忽视了对不同专业学生与专业的贴合度,没有全面考虑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应用的需求。无论给哪个专业上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同,为其服务却与专业贴合得不够紧凑。
1.4考核方式动力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过程考核,而且上机实践部分比例较大,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单纯的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2.1丰富教学设计
基于“成果向导”的单元教学设计是课前老师备课的一个标准,包含了基本信息、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反思几个环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任课教师对这节课程所教授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课上内容以及学习评价一目了然,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记录教学后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无论是老教师作为教学经验交流,还是新教师作为课上参考,都是对课程改革的一种促进。
2.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模式
因为高职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入校前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除了校内已有的资源和文献资料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讲授知识,比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翻转课堂的特点是视频短小精悍、信息清晰明确、复习测试高效快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先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老师给予有效的辅导,促进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点,课后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做出有效判断。这种教学模式也很好地平衡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这种情况。又比如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平台,目前有很多知名院校的专业教师都会在网上做微课堂或精品课,放到平台上去,教师可以很好地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资源进行很好的预习或知识点扩充。
2.3紧密贴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因为计算机基础中的Office2010软件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一种工具,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对问题深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融入专业知识也能够为研究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比如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在做电气产品设计流程时需要用的流程图,教师在教授Word2010章节流程图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专业内容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文档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巩固学习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经贸系学财会专业的学生会用到大量的数学会计公式,我们就可以在讲授Excel2010函数应用的章节里,结合专业的函数知识多加练习;又比如我们可以把学院现在的三科联动的教学模式带到计算机基础的课堂上,如语文和英语课上的美文赏析用在Word2010的文档排版中,学生既可以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基础科目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既能够调动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过程考核与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领域新职业国家考试,通过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得操作员、高级操作员资格者,重点测评考生掌握计算机各类实际应用技能的水平。目前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过程考核的方式能够考量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摈弃了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评价方式,老师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整个学期的课程成绩,但对学生而言激发的动力还不够,如果能够把过程考核和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种工具,为学习、生活和就业服务,成为应用型人才。笔者从现状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为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贴合专业内容,在改革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黄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2(1):46-48.
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在学生不同的阶段是必学的一门课程,根据各地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特别在中高职院校中,不管是哪一专业,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修课程,我们有必要对这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来满足现在课程设置的需求。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任何教材到了学校,到了教师手中,都有一个再创造的校本化实施问题。我们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研究,抓住现有教材的一些不足进行加工改造;根据学生人格成长的特点和学校实际订制出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抓住难点,突出重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对计算机基础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1 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实现教材内容的再确立
现在所有的中职学生要求在毕业前要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只要考取计算机一级B证书就可以了,一级B大纲中不要求学生掌握PowerPoint内容,在对教材开发时就可以对PowerPoint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会用就行,Excel中的嵌套函数对学生来说掌握难度较大,一级B大纲中也不要求学生掌握,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省略掉,防止学生在学习函数时产生畏惧心理。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究其实质,有时只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等所作的理想化假设。而真正对于学生的了解与认识,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才知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一个新问题:理想的假设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作出即时的反应,要适应学生的现有学习现实。例如在讲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讲函数使用时,制作“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案例,介绍了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各种常见函数(Sum、Average、Count、Max、Min、Rank等)的使用时,由于一些中职的学生连这几个基本的英文单词意思不知道,原定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匹配学生现有的教学现实,于是我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工具栏中找用中文标识的几个函数“求和、平均值、计数、最大值、最小值”,一些没有中文表示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强记这些英文单词,进行小组交流,找出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2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教材进度再把握
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需要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赖以推进的重要尺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实际,并以此为依据灵活而创造性地把握好教材实施的进度。其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好相关知识章节的进度,在上课时按照进度进行,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一些案例具体讲解相关知识背景。
例如:在开发网络基础这一章节内容时,一级B大纲中要求学生会用IE浏览器和Outlook发送电子邮件即可,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要把一些TCP/IP协议、IP地址、搜索引擎及Internet的接入方式等一些相关的知识加入到时教学内容中,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介绍MAC地址、URL地址及网络拓扑结构等。
3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将教材项目化
将教材的每一章节设置成一个个项目,把每个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项目要最好中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使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教师就必须选取或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例如,讲计算机组成中的硬件系统时,可以把这一节知识做成组装一计算机的项目,要求学生自自己配置一台适合自己使用的电脑,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讲讲主机里有哪些硬件,让学生自己去到卖电脑的公司去配置电脑,下节课上课时上交电脑配置单,就会发现学生对电脑硬件的了解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的多,哪些硬件及型号是主流产品有的同学能说的很清楚。学生只要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多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的,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对比、演绎、归纳生成所教知识。所以教材的项目化将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生成学生活动菜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体系,这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来,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对话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是融合的,教法和学法是融合的,教案和学案是融合的,课堂和生活是融合的,教材和实践是融合的,效果和能力是融合的。教师即学生,学生即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在很多场所都有学生可以操作的电脑,如在家里、手机自动充值网点等,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学校,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显得有实际意义和教学价值,“二次开发”才能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认知平台。教学时,教师也应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总之,教材的“二次开发”要适合学生使用,坚持新课程理念,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教材,并认真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在一定的幅度和范围内进行,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