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21 10: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篇1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队伍薄弱,专业人才不足,专职人员较少。沈之菲2013年对上海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69.9%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人员,只有30.1%为专职人员。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素质有待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是“半路出家”,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强烈需求不符。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校里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只有22.8%。陈启新2013年的一项调查里提到,对于心理健康一般知识,心理教师“很了解”的仅为20.85%,“了解一点”的为65.47%,“不是很了解”的为13.68%,近80%的老师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不能让人满意。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位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在具体工作上定位不清,与其他角色职责产生混淆,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都兼任学校的政治课、劳动技能课等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摆设,由此而来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边缘化和不被重视感。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指导原则的根本差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着与管理者角色、德育教师角色等很多角色矛盾和冲突。

(四)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例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实践能力不足,很多知识只限于理论,不懂操作;科研力量薄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按部就班;继续学习机会不多,成长空间不大;进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专业能力,彻底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处境,完善教育效果。

(一)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新《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教师凭证上岗。

(二)提供提升空间,创造提升条件

首先专业技术方面,应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挥所长,制定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如个体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等。另外也可以制定不同阶段的培训方案,如新进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和高级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其次科研学术方面,每个区域至少应该组建一支科研队伍,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清晰定位,清楚工作

首先,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只有有了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有据可依,有规范可遵循,这也是保障心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德育有着根本区别,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管理机构,按照职责每年开展独立的指导、培训、督察和评估工作。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在专业化的要求下,不断反思,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心理科学,2007,(4),977-978.

[2]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黄希庭,郑涌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1),2-5.

[5]巢传宣,刘建平,熊红星.江西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新余高专学报, 2007, (1),91-94.

篇2

一、PAD课堂理念的提出

PAD课堂教学模式也称“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为复旦大学二年级心理学专业讲授心理学研究方法时首次尝试并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PAD课堂结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模式的优点,其有三个独特之处,第一,“授课方式”,将课堂时间一半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第二,“隔堂讨论”,此模式和传统的讨论有很大不同,强调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内容后,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再回到课堂展开讨论。第三,“过程性评价”,PAD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每次上完课后对学生有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做出个性化的作业,从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上能够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PAD课堂把教学从时间的维度上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精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复习笔记、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将知识进一步吸收巩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此过程将学习和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讨论(Discussion),学生带着课后学习与思考的结果与小组或班级的同学进行交流,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1]。

二、PAD课堂理念在“健康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依据PAD课堂理念,在2015—2016第一学期,我们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健康心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情况

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有41名学生,每周上课1次,每次2个学时,上18周,共计36学时。在第一节课时,先简单介绍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学习方式以及考核形式。《健康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共有12章节,比较符合18周的学时安排。

(二)教学安排

首先,我们选取了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应激与健康、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与健康、心理干预方式、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影响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等9章内容进行了PAD教学改革。其次,每位学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桌签,要求上课时摆放在课桌上,进而将41名学生分成了10组,每组4人,最后1组5人,小组成员在每节课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学习委员每节课前随机安排。

(三)教学设计

开学第1周的2个课时按照传统讲授式的模式将第1章《绪论》讲解完,从第2周的第1个课时讨论第1章所讲内容,第2个课时对第2章《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的要点内容进行提炼并精讲,课上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课后要求学生自主复习,并完成第1章和第2章的作业,作业以“亮考帮”的形式来完成。“亮闪闪”即写出本章的学习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有1条。“考考你”即自己学会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还存在问题,用来考别人,至少2个。“帮帮我”即在经过教师讲解、自主复习后仍有些问题没有学懂,等待讨论时向别人请教,至少1个。具体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PAD课堂教学设计

注:知识要点根据章节具体内容分配课时

(四)讨论

隔堂讨论是PAD课堂区别于传统讨论的关键点,讨论课要求每位同学带上自己的作业,首先在小组内部交流10分钟,再由每组指定的发言人在班级内交流,共需要20分钟。剩下的10—15分钟由教师就学生们的共同疑惑进行引导、总结梳理,进行点睛式总结。

(五)考核

近年来,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考核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校对于考试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是60%的平时成绩+40%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体现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健康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共计6次作业,上交5分,良好8分,优秀10分。这样的评分方式既能够保证上交作业的同学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成绩,又能保证那些用心完成作业的同学得到较高的成绩。

三、开展PAD课堂的教学效果调查

(一)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更好评估PAD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学期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1份问卷,收回41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达97.56%。调查问卷一共涉及18道客观题和3道主观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整体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出勤率高达97.6%,上课时间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为13.2%,100%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作业适当,87.8%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85.6%的学生认为PAD课堂能够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对于PAD课堂模式下的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的占90%,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们对PAD课堂的总体满意度为81.1%。

2.知识层面。从获取知识的层面了解到87.85%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其了解所学课程,80.5%的学生认为“亮考帮”形式有助于深入理解本门课程,90.2%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应用本门课程的占到70.7%。

3.能力层面。87.8%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培养起学习能力,7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87.8%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其锻炼表达能力,78%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模式开放型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占97.6%。

4.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68.3%的学生认为PAD课堂有助于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专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是PAD课堂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实施PAD课堂的教学效果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调查问卷的整体情况来看,实施PAD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够顺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PAD课堂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活跃了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

2.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2]。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PAD课堂的模式是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这种教学环节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积极发表观点,能够根据自身设置的目标进行学习,在讨论环节,通过小组、集体讨论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PAD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在小组内部和班级发言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其沟通与表达能力,由于这一学期的分组并不是固定的,这样更有助于全班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

4.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PAD课堂中,学生每次做完作业,教师就会给分数,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的内容,而是作为一种矫正性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非常认真,会在课后对所学内容做一个延展性的学习,而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传统评价体系不同,PAD课堂能够保证每位学生在学期末的成绩是通过平时积累所获,而不是突击学习得到。

四、展望与反思

(一)PAD课堂符合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在PAD课堂上,教师不必花很多时间去吸引学生,而是回归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到学”是世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3]。

(二)实施PAD课堂的关键是教师

篇3

当前,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话题。如,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正性的利已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和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国内、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v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因此,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以消极价值取向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突出。

(一)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教育内容的窄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对待。而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真正得以提高。

(三)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

当前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四)医学化倾向

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课程化倾向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枯竭化。

二、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会对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改进带来全新的视野。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具体目标有:使学生不断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使学生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把它当做是一种成长的收获,而不是更多地去感到遗憾和哀怨:其次使学生学会幸福地感受现在,投入地做好当前的事情、认真体会每个人与每件事:再次使学生学会乐观地面对未来,以积极主动的态势面对未来形势、人际氛围与周围环境的变迁,树立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竞争意识,从而增强终生幸福的理念和态度。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心理咨询的指导下,使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感悟来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自己和世界、生活的积极面,形成乐观、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积极思想。当学生关注世界的积极面的时候,是不会有消极思想的,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形成积极思想,增强个体的“力量”和“美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不是像传统学校心理咨询关注学生的消极面,以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思想对他们加以引导、指引和开发,使他们逐渐形成乐观、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积极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强调学生具有的积极思想,并认为他们都能在正确的积极思想的指引下发展出适应社会的积极思想和品质。

篇4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在中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合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到底如何呢?据相关部门调查,目前国内大学生中16%-26%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神经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可见,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五年制大专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他们的年龄正处于容易变动的时期,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大学里激烈的竞争,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年龄段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通常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当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而失去中学时的学习优势,导致学生情绪紧张、焦虑或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三是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化人格障碍;四是因毕业后就业难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产生各种消极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笔者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如下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三)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四)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五)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六)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强化集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的项目都是集体活动,需要团结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游戏、竞赛等教法,诱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进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有利于学生增强集体感、责任感,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互相信任,培养乐观情绪和开朗性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拓展训练”是现在采用较多的一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课程,可以运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合理的引导,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鼓励,能充分缓解和治愈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如“信任背摔”,就是锻炼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一种常用方法。再比如现在流行的“盲人眼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去完成。运动会中的拔河比赛更是团结合作的范例。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体会到了信任的威力,使他们的心理走向更加健康的状态。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设置复杂程度不同的困难条件和障碍,使学生在渐进中不断挑战自我,认可自我,增强自信和抗击苦难的程度。在这种情景下,在成功中体味超越的乐趣和困难的渺小。在失败中,也不会自失,因为在集体这个大环境下,可以包容失败与弱小,但不会孳生懒惰。日久天长地经受这种压力锻炼,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同学们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