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0:2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重点及难点
重点: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难点: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分度。
3教学目标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熟悉: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超声复查要点。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讲授法、图片、模型、视频演示、比较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1]。
5教学过程
5.1复习及导入 应用文学影视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新月的遭遇,引起学生对本节风湿性心脏病的求知兴趣,并运用心脏模型对心脏结构、瓣膜相关内容(解剖、超声表现)等进行回忆、复习。
5.2讲授新课
5.2.1从风湿性心脏病的概念、基础讲起,因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病变,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多见,所以重点是从M超、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等级各方面对二建瓣狭窄进行讲授。在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二尖瓣狭窄心脏听诊杂音的音频 ,运用心脏模型演示心脏超声检查各标准切面的探头方向及位置、探头旋转变化手法,同时与病例图片及典型的超声心动图视频资料相结合[1]。
5.2.2运用图示法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部分血流在左房、左室间无效循环,左室、左房容量负荷均增加左房、左室增大左房压力增高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增加。
5.2.3了解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的超声表现,二尖瓣病变常常会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时需综合分析二者病变、评价病情。
5.2.4运用提问、讨论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通过手术置换后超声复查时,我们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呢?(超声复查的要点:观察是否有瓣周漏、测量二尖瓣开放幅度、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估测肺动脉压评价恢复情况)[2]。
6总结及课后思考题
6.1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简要的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风湿性心脏病超声检查手法、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增强记忆和理解,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
6.2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鲁登巴赫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超声诊断,这道题使得二尖瓣狭窄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4]。
1.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机器人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障碍停车挑战赛》,主要达成的任务目标是小车在规定的时间和距离内实现精准停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超声波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与“MiniQ小车运动控制”的相关内容,并且完成了小车循线挑战的比赛,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了小车运动方向、速度等基本控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机器人测试与调试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不断改进机器人功能的迭代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熟悉超声波传感器的使用;掌握“上电运行时间”模块在ArduBlock中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超声波传感器制作避障小车。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障碍停车挑战赛的一般过程,了解各个角色在比赛中的职责和作用;在完成障碍停车挑战赛的过程中体验机器人的测试与调试,将迭代思想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习机器人的兴趣并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可选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本次比赛要求学生制作的避障小车能够在10秒内到达终点线,并实现小车与终点线之间距离的最小化(不能超越终点线),难点在于控制小车的运动时间和小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对比赛任务进行分析后,笔者就“计时”和“测距”两方面设计了如上页表1所示的几种方案。
对比表1中“计时”的三种方案,方案一无需考虑编程因素,但需耗费人力,且计时不够自动与精确,方案二只需要使用“上电运行时间”模块,而方案三则涉及多个变量的使用。比较而言方案二更简洁,而方案三可以更加精确地获取程序某一阶段运行的时间而不是程序运行的总时间。由于本课实例要求程序的运行时间与小车运动时间相等,故笔者选择方案二。在“测距”的两种方案中,方案四与方案五均能实现测距功能,但红外线传感器的成本远高于超声波传感器,考虑到经济因素,笔者选择了方案四。
硬件搭建
障碍停车挑战赛需用到的硬件器材主要包括Romeo控制器、MiniQ小车、超声波传感器。
1.Romeo控制器
本次课采用的主控板是由DFRobot出品的Arduino Romeo V1.3,该控制器采用最基础且应用最广的UNO板卡。
2.HC-SR04超声波传感器
该传感器运用声纳原理,通过监测发射一连串调制后的超声波及其回波的时间差来得知传感器与目标物体间的距离值。它的性能比较稳定,测试距离精确,盲区为2cm,最大探测距离为450cm。它有4根针脚,分别是VCC、GND、Echo和Trig,其中Trig是超声波发射端,Echo是超声波接收端。
3.硬件搭建
学生分别将超声波传感器、MiniQ上的电机与Romeo控制器相连接,其中超声波传感器的Trig和Echo分别与Romeo连接数字针脚,如图1所示。图中Trig和Echo分别连接的数字针脚为9和8。
程序编写
学生将硬件搭建好后,便可进行程序的编写,本节课所采用的编程环境为图形化编程软件ArduBlock。
本课的程序设计包含两部分:一是小车运动时间的控制,二是小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控制。利用 模块获取程序运行时间即小车运动的时间,比赛规则中要求小车在10秒内完成比赛,因此当小车的运动时间小于10秒时小车运动,否则小车停止。笔者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测量小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终点线距离障碍物只有10cm,因此当小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0cm时小车运动,否则小车停止。本课中时间与距离控制均用到了选择结构,因此为了使时间控制与距离控制同步进行,笔者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运用了选择结构的嵌套,如上页图2所示。
拓展应用
实现小车避障功能有很多种方法,本课采用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停止运动避免碰撞的方法,也能用其他方法进行拓展应用。例如,当小车距离障碍物一定范围向左转弯或向右转弯时,需要运用双轮差速原理来控制小车运动的方向,并且在小车转弯的过程中继续进行小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探测,若距离仍在可能发生碰撞的范围内时小车需继续调整行驶的方向。比较本课案例的程序设计思路,拓展应用中的程序设计涉及的编程知识更丰富,而且小车的避障功能更加智能。
教学实践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是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引入主题,了解赛制
在本课开始时,笔者先引入“避障小车”这一主题,介绍何为“避障小车”,让学生对避障小车的运动方式及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比赛时,把距离障碍物2m处的线作为起始线,距离障碍物10cm处的线作为终点线。小车从起始线开始行驶,到终点线停止,行驶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小车停止位置离终点线最近者为胜,小车越过终点线则成绩作废,比赛场地如图3所示。
笔者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共分为16个小组进行比赛,比赛分初赛和复赛两轮进行。初赛时以抽签的形式将每四个小组组成一大组,并分为A、B、C、D四组进行比赛,每大组中的优胜组将参加复赛。若小车超过终点线或者在规定时间内电机没有停止则成绩作废,每组中成绩的距离值最小者为优胜队伍,若距离值相等,则使用时间最短者胜出(即最先到达终点位置的组),比赛用表如表2所示。
2.梳理思路,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项目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小车须在10秒内停止运动;二是小车停止运动时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大于等于10cm;三是小车的时间控制与距离控制同步执行。在本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思路,并与组员配合完成避障小车程序的编写。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比赛中如何控制小车运动的时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生提供的方法,分析其可行性,并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出以下三种计时方式:第一种,利用计时工具计时,淘汰运动时间超时的队伍;第二种,利用ArduBlock中的“上电运行时间”控制程序的运行时间,即控制小车的运动时间;第三种,获取小车开始运动的时间与小车运动的实时时间,利用时间差来控制小车的运动时间。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选择可执行度最高的方法并说出理由。教师总结:第一种计时方式误差最大且消耗人力,第二种方式计时较精确且自动化,第三种方式计时精度最高但编程较复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确定选择第二种计时方式,并介绍“上电运行时间”模块的应用。
比赛时,小车距离终点线越近越好,即要控制好小车停止运动时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实现小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控制?因为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有所了解,在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来测距”的答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并与红外线传感器对比,明确使用超声波传感器测距更具有优势。
教师提出问题:小车运动过程中既要执行时间控制又要实现距离控制,如何使这二者同步执行呢?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选择结构的使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利用选择结构的嵌套来实现小车时间控制与距离控制的同步执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避障小车程序的编写,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3.测试作品,完成比赛
学生在完成编写避障小车程序的基础上,测试小车的运行情况,因为每台小车的性能各不相同而且由于惯性的原因小车会在程序终止后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所以,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对避障小车程序进行修改,在经过不断的调试之后找到合适的参数,以使避障小车的运动效果达到最佳,也就是既快又稳地到达终点线。教师在调试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教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尝试选择最佳方案,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学生体会迭代思想的价值,深化其对迭代思想的认知。
根据比赛流程进行比赛,每一大组中各选取一位评分员与记分员,评分员的职责为测量小车距终点线的距离,记分员的职责为记录各组的成绩。初赛时,若其中一组进行比赛则由其他三组的评分员与记分员进行分数统计。复赛时,由被淘汰组的评分员与记分员来进行分数的统计。
4.拓展应用,课堂总结
基于本节课所执行的项目,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拓展思路,即避障小车实现避障功能可使用遇到障碍物停止运动的方式,也可用小车遇到障碍物更改运动方向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借鉴该思路进行本项目的拓展提升,鼓励学生提出更好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教师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并对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予以讲解,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
针对物理课堂的提问,我们可以开展几个有效的方法,要求问题的提出要有典型性以及有效性,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设置,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一、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我们进行物理教学提问的时候,要学会选取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因为典型问题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进行声像知识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问题的提问,例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联系,我们就可以提出这个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的时候,先是进行超声波和次声波特点的查找,在进行查找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这样就会找到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对一些重要公式进行教学时,我们要针对问题的难易来进行引导性问题的提出,这样的话不会因为问题过难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在进行浮力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躺在浴缸中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就会先想一下问题,然后结合初中物理知识来联想一下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最终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样一个有效问题可以让学生把物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问题不理解或回答不上来的情况,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随机应变并冷静对待,实现问题预设与知识生成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让学生来进行问题的设置
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换位思考,不只是让老师来进行问题的提出,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在进行磁场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也可以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详细思考的过程。
2.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适当进行反思,要适当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行问题的深化,提出更加有效的问题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评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评价,提出一些合理意见来加以改进。
有效的提问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思维,根据老师提问的思路可以让学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切入点。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样的问题才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该全自动录播系统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全自动录播操作台、输入输出设备(目标定位系统、多镜头切换式拍摄系统)、全自动录播编辑机、图形图像工作站。
1.1 全自动录播操作台
全自动录播操作台包括课件显示液晶、直播监视液晶、现场视频监视液晶、外部设备接口组、多媒体控制键,录制只需按“录制/暂停”按钮就可以自动进入录制,录制结束则只需按“录制结束”按钮。一体化录播控制台大大降低了教师使用的难度,增强了系统的易用性和稳定性。
1.2 目标定位系统
目标定位系统采用超声波目标定位方式。在黑板和白板下方设置8个超声波感应器,通过超声波感应技术对讲台上的人的位置进行定位,不受光线、温度等影响,可对每个感应器分别设置不同的感应场景,触发感应器即刻切换相应场景。而学生定位同样采用超声波定位方式,录播教室内配备吸顶麦克和无线麦克,学生回答问题时,只需要拿起无线麦克讲话,镜头就可以准确定位到该学生。当讲台上没有人即讲台上超声波感应器没有感应到移动人物,并且学生没有回答问题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全景镜头。
1.3 多镜头切换方式拍摄系统
拍摄时主要是六路镜头的切换,五路为摄像机信号,一路为VGA采集卡采集的电脑信号。四路摄像机架设在教室后方正对讲台,跟踪拍摄教室全景镜头、教师在讲桌前的近景镜头、教师在白板左侧的中景镜头、教师在白板右侧的中景镜头、教师在黑板处板书镜头。另外一路摄像机架设在黑板正上方,学生摄像机设置的镜头包括54个学生座位镜头和一个学生全景镜头。VGA采集卡采集的电脑信号,则是自动录制教师在电脑上做的任何操作,包括教师的PPT课件及其他一些操作。
全自动录播编辑机能智能地判断教师的讲授意图,根据教学实际过程以及对教师行为模式的理解,通过全自动录播编辑控制台,控制所有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智能场景调度。当教师站在讲桌处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教师在讲桌处的近景镜头;而当教师走下讲台时,系统自动切换为整个教室的全景镜头;系统自动实时地将符合当前教学状况的场景剪辑、处理、传送给图形图像工作站做数据编码处理,从而制作成标准格式的流媒体文件,以便存储和直播。
1.5 图形图像工作站
图形图像工作站负责完成采集、编辑、录播等工作。利用SSV流媒体编码技术对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处理,并且码流可以选择400 K、1 M、2 M等三种方式,在1024×768分辨率,32 Bit色彩的情况下,码流小于1 M;录播文件格式为标准的Mp4、ASF等流媒体文件格式,生成的视频文件可以直接上网,无需再做格式转换。另外,如果需要编辑,这两种格式的文件也能方便地支持后期编辑;录播文件方式以网络直播模式为主,支持电子课件和教师形象画中画方式,支持在录播过程中随时切换和移动;图像切换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在自动状态下,所有视频、音频、课件资源的切换自动进行;录播特技还提供自动合成包括学校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在内的片头、片尾;录播帧率可选20~25帧/秒;唇音同步效果较好,声音和图像之间的时差不得超过100 ms。
2 录播系统在高中教学中的优势
2.1 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为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一直开展青年教师“135拜师结对”活动。除需要青年教师自己努力外,还需要大量听取别人的各级公开课,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以便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不能及时看到自身的问题,需要靠他人点评。而在录播系统的帮助下,新教师完全可以独立录制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结束后,参照录像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评价,也可把录像提供给其他教师观看点评,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2 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多人观摩
通过录播系统,教师实时收看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领悟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技巧。同时也解决了当有著名专家、学者讲课或做报告时,听课人数受限的问题。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曾经多次举办百人以上的听课活动,效果很好。通过网络直播听课或学习,教师和学生可在本班教室实时观看,实现自主学习,最大化地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共享。
2.3 有利于监控和评估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估,对授课教师的个人优势及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价,关键在于授课教师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情况。有了这套系统以后,评估教师通过回顾即时生成的视频,既可以对每个细节、优点进行评分,也可对每一处不足进行截图,直观明了。授课教师和评课者可以有针对性地交流,实现在线评估。
2.4 有利于实现远程教育
由于中学课程相对较多,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校内时间有限。利用此系统可以将重点学科和重点内容的课程视频放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回顾和有针对性学习。这样既快捷又方便,让学生真正做到温故知新。
2.5 有利于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
由于录播系统能够有效整合教师视音频信息、学生活动视音频信息和VGA信息,并录制成单流或多流文件,可以避免教学录像内容只反映教师活动的单调化和呆板化,有效体现课程教学录像的精品特征。录播系统中所有输入的图像均经过数字化处理,图像之间可进行实时无缝切换,并且采取硬件采集、编码方式,令画面质量明显提高,录制方式隐蔽,不影响教师发挥。同时录制的人力成本大为降低,无需后期编辑制作,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3 录播系统的不足
虽然全自动录播系统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大部分教学的需求,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是不尽如人意。
3.1 人物定位
采用超声波定位方式也有弊端,当讲台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时,系统不知道定位哪个镜头,所以当有学生上台演讲或者完成板书作业时,教师必须走下讲台;教师离黑板的距离要保证在1.5米之内,才能触发感应,所以对上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位置。
3.2 话筒
在课堂教学中录播系统是通过话筒来切换到学生场景的,而话筒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人手一个话筒,并且移动性太差,学生只能通过话筒的传递来回答问题及切换画面。因此,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模式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不同的学科分组不同,教室的布局需要随时改变,因此对话筒的要求更高,而现有的技术无法实现人手一个话筒的同时保证学生的位置可随时改变。另外。笔者观察发现,学校所用话筒的结构是切面型的,讲话时必须直接对着切面,否则无声音。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话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3.3 画面切换
当画面切换到VGA采集的电脑信号并且教师不再操作电脑时,VGA画面停留时间过短,对于某些字数比较多的PPT,通过直播观看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完PPT上的内容;教师在讲授白板上的投影内容时,如果站在白板和黑板的中间感应器前,镜头切换画面内容并不是白板,场外教师不能及时看到白板内容,所以对授课教师又提出站位的要求。笔者统计发现,绝大部分教师会随着上课进入状态而忘记站位问题,不能照顾到场外的观众。
3.4 实验课等特殊课的特写镜头
实验课等特殊课中会涉及特写镜头的拍摄,而录播系统则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例如:化学实验课上演示氯气的制作,就无法拍摄到特写镜头,不能满足场外观众的视觉需要,教室内的部分学生也会由于角度问题看不清演示。
3.5 视音频同步
为了保证画面和声音的质量,在设置系统参数时要有所取舍,所以录播教室对外直播时会有几秒钟的延迟,不能保证完全的同步;在线观看的计算机中不能共存几种不同的播放软件,否则会导致直播有画面无声音的现象出现。
3.6 录播系统硬件
由于高中教学需要,录播系统的使用比较频繁。在2010—2012年期间,录播系统的硬件出现几次故障,其中编辑机更换两次,摄像头云台也做了调整,音频的录入和输出也出现过问题。另外,笔者观察发现录播教室灯光系统的设计有待改善,录制的图像对比度较低,色彩暗淡,还原度差。同一间录播教室,上午和下午、晴天和阴天的录制效果差别也很大。由于录播教室的灯光布局问题,整体照度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录制效果。如果尝试把录播教室的灯光改造成三基色荧光灯系统,可能会有所改善,同时也不需要对录播教室原有走线和装修做大的改动,改造费用也不高。
4 录播系统应用的制度建设与激励措施
笔者通过两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熟练掌握这套系统。因此,一方面,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政策层面的支持,更需要网络教研平台等技术平台的支撑,从而构筑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与平台;另一方面,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离不开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与实践,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使用数字化工具的能力,但如何引导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应用录播系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与激励措施。
4.1 加强培训力度
录播教室建成初期,学校曾组织过培训,但当时中青年教师居多,一部分老教师并没有接受这套系统,所以培训的力度和广度要进一步加强。首先,针对各学科教研组长进行培训,帮助教研组长更新观念,认识到录播系统对学科资源建设及网络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并努力把录播系统软件平台作为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其次,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此平台的功能与益处,激发教师使用录播系统的热情。
4.2 以政策和制度为保障
由学校教务教科研部门牵头,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进行要求,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要求每位教师定期上一节录播课,要求所有的教研活动尽可能在录播教室举行,每学期举办录课评课活动,录课教师的活动可作为工作绩效奖励等,调动教师使用录播系统的积极性。
4.3 发挥名人效应
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进行各学科系列专题知识的录课,学生不仅能利用公共时间在线听到名师名家的课程,也可在课后登录校园网下载课程视频。
4.4 个人空间规划
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学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基础课的学习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感觉所学不能为己所用,认为物理学枯燥、深奥、难懂、难学。为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时期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背后本质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尝试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1.教学方法创新
五步教学法主要包括启发、探寻、反思、设计、实践五个环节。
1.1启发
即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激发探究欲望。一改传统教学由理论到理论的枯燥的直接讲授,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展现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现象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使学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制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创造性思维做好心理准备。
1.2探究
即归纳现象,得出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在启发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引发学生对共同特征背后本质规律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如:简化模型、等效思想等),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疑问,产生新设想和对已有认识结构的冲撞。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这些思想火花,这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或产生)。
1.3反思
即巩固规律,反思物理意义,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初步跨越。在第二步中得出用数学公式或文字所表达的物理规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其物理意义,透过理论公式和文字符号看蕴含的实际意义,对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再看其相应的物理意义和实际意义,以解例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挖掘规律的其他一切可能价值。在此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试图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提示学生及时记录创新设想。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产生大量的新设想或新问题,这是创新活动的开始。
1.4设计
即查阅资料,明确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大胆尝试。在“反思”过后,学生头脑中将会产生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甚至希望亲自做实验进行验证。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查资料,学会正确表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构想,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1.5实践
即进行实验或理论推演,创造成果,最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五步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能克服以教师或教学内容为中心、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权威、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缺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行为提供可能。另外,笔者精心构建的整个教学新体系,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总目标进行的。为了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笔者十分注意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多媒体和板书取长补短,进行适当整合。笔者认为,多媒体在演示动画、展示情景、创设情境、画图及布置思考题等方面更有优势,而板书在理论推演、控制节奏、及时答疑等方面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组织实施
2011年暑假,根据创新教学策略和研究方案,以及刚体的定轴转动、流体力学、液体表面现象、稳恒磁场和波动、几何光学等内容,实施创新教学,在多媒体演示中插入更多形象生动的图片。整节课对多媒体播放顺序做了调整,更适应“五步教学法”的节奏。
2.1设计小课题
根据每章内容,初步拟定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考,在实际研究中,学生可自行选题。下面列举部分小课题:(1)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力学特性;(2)肌肉牵引骨骼的力学原理;(3)人体的运动机制;(4)人体血液循环的力学原理;(5)对血压的影响在医学上的应用;(6)血液中各种细胞迁移现象分析;(7)B型超声波的原理;(8)超声波的生物效应;(9)孕妇做B超对胎儿有害吗;(10)医学上常见气体栓塞现象及其防护。
2.2教学案例
2.2.1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2.2.1.1“五步教学法”和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过去应试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强调归纳总结、数学推导,大量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学过程基本是单向的,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由此萌发出怕学物理的心理。在创新教学新体系中,笔者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口,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重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图像,注重物理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活实践、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实施教学。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遵循创新思维活动心理过程,以创新教学新体系为支架,遵循“五步教学法”原则,大胆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大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对流体力学的教学,笔者采用“五步教学”,首先呈现本章的知识构架,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框架,然后播放与流体有关的图像和动画,主要有台风、山涧小溪、水上冲浪、自来水管、输液管、人体血液系统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现象产生原因的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对现象本质无限好奇之时,提示学生运用物理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根据实际流体的特征、性质和要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简化,建立理想流体和稳定流动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让学生兴奋地体验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的妙用,同时也完成了“五步教学法”中的“启发”环节。这时,在学生会产生掌握方法的满足感,迫切了解现象本质的热情有所下降,激烈的脑细胞活动也得到片刻休息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一切物理现象都遵循物理学的三大基本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流体做稳定流动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由此顺利转入“探寻”环节。此时学生思维活动状态再次被激活,师生共同探寻规律,由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逻辑和数学推演,得到连续性方程,认识到: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其实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特例。再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结合连续性方程,进行逻辑和数学推演,得到伯努利方程,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将物理普遍规律,运用于具体现象中,就会产生新的定律和定理,从而产生理智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激发创造热情,至此也完成“探究”环节。在得出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之后,学生会以为掌握了规律,就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能不会再思考定律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心理活动暂时处于冷却状态。笔者抓紧时机,要求学生运用规律,解释刚才所呈现的物理现象。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激活,转入对定律的“反思”环节。本单元的“反思”环节,主要解决定律中每一项的物理意义,定律本身的物理意义,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表现形式,讨论定律的各种用途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会对定律有更深刻的领会,能较好地接受发散思维训练,体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学生会萌生许多问题或设想。笔者会提醒他们及时记录问题,并鼓励大家课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至此,完成了“反思”环节,并启动了“设计”环节。整个课堂教学由张有弛,环环相扣,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2.2.1.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只能完成“五步教学法”中的前三步,对在“反思”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设计”和“实践”。而“设计”和“实践”是进行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改变问题尽量解决于课堂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重点是启发思考现象、引导探寻规律、激发反思问题,侧重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而将许多通过思考可以自己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做。课外作业形式多样,除了常规作业以外,笔者布置一些思考题、讨论题、设计题及小课题等。对学生,要求每一章学过以后,完成一定的常规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学期结束,每人写一份小论文,并实施新的学生考核方式。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提出在“反思”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完成对问题的表征,并“设计”解决方案。布置小论文,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酝酿期,体验“顿悟”和“灵感”的作用,同时完成论文的过程,也贯穿着思维的“实践”过程。小论文自由选题,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海洋的开发,水声技术在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对海洋动力学过程和环境监测、增进人类对海洋环境的认识等方面的应用还将不断地扩展。海洋资源开发、捕鱼、海底地质测绘、导航、水下机器人研制等方面也有水声技术的应用。因此,高校开设水声学的相关课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海洋学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海洋技术人才的培养,可谓意义重大。
一、教育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为主,而现代的高等教育主要倡导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高校毕业生不但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专业素质、心里素质、道德素质等。而这一系列的转变,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才是关键,即服务学生,立足于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要时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的思想。学生是教育对象,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意见,围绕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它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随之改革,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水声学相关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应用性强,课堂教学只能片面的概括水声学的相关知识,无法全面深入了解水声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一本教科书,要从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出发,做到对所授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有所延伸,有教师讲授部分,有学生选择自学部分,做到循序渐进,全面教学。不但要学好水声学知识,还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了解相关辅助学科和相关知识,如通过在教学中适当插入水声方面的人物传记和历史趣闻、重大水声实验以及前沿热点问题来充实经典的知识内容,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对自己学业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自我潜力的发掘。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产生的更多的是只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基础知识扎实,各种公式和理论都很熟练,但是很难能再有较大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世纪,科技的创新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强大,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基于此,对于水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都要本着“创新方法,以学代练,注重实践”的原则进行。在夯实学生水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要拘泥于书本,要大胆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出去,通过具体实验和现场实习考察来提高同学们的水声学感知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以修学分为目的的被动学习变成真正发自内心的兴趣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有关水声学的历史事件和水声学在军事上的应用,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同时,搭配上多媒体教学,制作一些生动的PPT,甚至找一些水声学相关的影视作品来刺激他们学习水声的积极性。其次,可以以平常生活中的简单例子作为课堂教学范例,这样的实验取材容易,随手就能做,而且学生们回到寝室或者在课间就能够实现,这样不但有利于他们对于课堂知识的消化巩固,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检验,没有实验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水声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相关实验的进行。与水声学相关课程有关的代表性实验有很多,如弦振动实验、超声成像实验、噪声频谱分析、水声换能器性能参数测量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验证所学理论,同时实验的顺利进行会使学生产生小小的成就感,让他更渴望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当然,在实验中还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和结果与理论不符,或是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以启发的方式协助学生找出实验操作或是数据处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同样有收获。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因此教师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时时关注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最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将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融合到平时的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注重个人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治学的态度,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有多个途径,比如经常的反思和总结之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心声,并且与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沟通学习。
五、结束语
对于海洋专业水声学相关课程进行的教育改革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前进,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资源,力图更多的培养水声学相关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海洋开发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陈亚珠,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陈亚珠院士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40余年。早期在过电压防雷保护、高电压绝缘设计、静电场数值计算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绩卓著。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率先将新兴科学及工程技术应用于无创伤医疗领域,医工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成为该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陈亚珠研制成功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在超声领域创新性取得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8项。在国内外3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项。
记者:陈院士,您好!您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过去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杰出科技人才,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教育部最近推出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工程的?您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协同创新工程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陈院士:我认为从去年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提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到今年教育部推出“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因为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格局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而高等学校是各国知识、科技、人才聚集的中心,理所应当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任务。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不相匹配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鼓励创新的机制缺乏,使得我们在许多领域的科研成果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也许是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引起社会强烈反思的原因。再就是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看,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在不断涌现,许多困扰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健康灾害、社会灾害,都不能仅靠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自然学科内部各门类的协同创新,同样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需要高校与企业,与科研单位,与世界先进技术组织的合作协同创新。
我本人的专业研究就是将物理学中的高压静电科学与生物医学结合,近年来,我积极带领研究团队向世界医学发展最迫切需要攻关的治疗领域进军。致力于肿瘤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亲自主持研究开发了多项新的肿瘤治疗设备,其中大型治癌设备“多元阵超声辐射治癌系统”、“多极射频治癌系统”、“热疗/化疗/放疗联合治癌系统”等大型治癌设备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目前,在主持研究全新的“球面阵列相控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努力攀登世界超声治疗领域的新高点。在科学研究中我体会到建设一支能够协同创新的科研队伍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要健全科学研究队伍体系,就要把高等学校的科研队伍整合起来,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科研队伍体系,从纵向形成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结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同时,从横向上要面向行业和企业技术人才、创新能手,组织形成一支企业科研技术队伍,实现与高校科研队伍的无缝对接。另外,放眼全球努力吸引国际优秀科研人员加盟我们的科研团队,有些人才虽然不能为我们所有,但是可以为我们所用,完善科学项目管理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国家急需的战略发展提供知识智力和人才服务。把高校的科研项目、相应资金及其资源,集中到全国高校的重点科学项目上,进行归口管理,统一安排。科研协作是培育科技创新的摇篮,被有序排列组合的科技资源,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常会产生“1+1>2”的累加效应。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社会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更应该利用各个高校的特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阶段开展校际合作、企业合作、研究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加速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在建立协同创新的科研队伍体系中,高等院校还应主动承担为企业培养科技队伍的职责,高校可以提供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掌握创新技术,从而为企业提供服务\[2\]。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策略,开展激励机制、协作机制,把理论和口号落实在行动上,申报“2011计划”项目首先要考察项目的队伍是否建立的好,是否体现了协同创新的要素,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忽视了队伍建设就很难实现赶超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二、 协同创新,需要有广阔的
国际合作视野
“以赛代练”的模式包括选定项目、参考规则、程序设计、成果交流、活动反思等过程,是以分组竞技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赛”顾名思义就是机器人竞赛,把机器人竞赛作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把比赛规则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细化规则,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例如,光感传感器对机器人循迹来说是核心的元件,所以在教学光感元件时,针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制定的初始目标为运用一个光感走黑线,针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制定的目标为运用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光感来循迹,并对比、总结不同光感数量对循线技能的影响。“练”是指练习、操作,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设计算法编译程序,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操作。例如,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机器人是通过光感传感器来判断进攻与防守区的,由于传感器在机器人底部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空隙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测量回值,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经过反复地实验操作,设计出用“裙子”进行遮光,降低了不同环境下光的强度对光感的影响。“以赛代练”即赛中做,赛中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学会整体构思、设计开发,并能够针对项目主题主动研究、动手实践,享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学会合作,共同体会成功与失败,进而成长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赛代练”学习模式建构
1.选定项目,分组竞技
首先组成学习小组(两人为一组),学生们要相互了解,为合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例如,机器人循迹比赛主要考查机器人循迹线路以及走完全程需要的时间,兼顾稳定的外观与性能。分组时教师可以将建模能力强的学生与编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搭配,优势互补。
2.解读规则,制定目标
同一项目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规则解读时,各组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机器人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是机器人硬件的使用,包括马达控制模块、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声控等;二是程序语句的运用,如循环语句、条件判断语句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要及时作出提示与引导。例如,当学生开始使用RoboEXP机器人快车软件设置马达“前进”与“后退”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马达模块的“正转”与“反转”的概念,机器人的结构是任意搭建的,相同设置的马达模块安装在机器人左侧或右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经过多次尝试,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学生形成一个默认的习惯,就是用马达模块图标来确定“马达模块转动的方向”与“机器人的方向”之间的关系,马达模块“正转”能使机器人“前进”;马达模块“反转”能使机器人“后退”。
3.设计算法,编译程序
确定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将分头查找资料,击破各难点。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机器人控制程序的算法设计与编译,遇到问题时小组内部交流,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机器人编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
在足球项目中,学生们发现了一个技术难题。在赛场上,用绿色和浅绿色区分场地左右两边,但是两种绿色非常接近,使用灰度传感器检测的时候,检测值只有2到3的差距,这意味着在激烈的比赛中,机器人很容易出现误判,学生很难写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场地检测问题成为比赛的一个瓶颈,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开始,学生总在程序方面去想办法,迟迟不能突破,后来,有的组想到了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然两种颜色的差值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可以增加样本的数量,14或者24个样本一起检测,这样区分度就明显了。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但仍旧不够理想,当机器人从一个色块运动到另一个色块的时候,明明是在不同区域,但平均值却是两种颜色的中间值,仍会有误差、误判等情况发生,最终我们升级了这一段程序的设计,仍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但改为在程序中统计出现不同颜色的频率,每采样十次,做一次判断。后来,学生在程序中使用统计学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娴熟,他们开始有目的地统计攻门次数、控球时间、射门概率等,一些概率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教师都不知道,但学生们却能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笔者感受到了他们无穷的潜力。
2对2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的排兵布阵尤为重要,或一攻一防或同时进攻,根据不同的策略编译不同的程序。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两种策略的对决,一攻一防队在进攻方面明显比较薄弱;两攻队的进攻能力很强,但球在自己区域的时候防守缺陷却很严重。有没有一种策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们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将两种策略优化整合,即先将场地分成一定的区域,每个机器人各自负责一片区域,只要球位于自己的区域内,就享有踢球的优先权,反之则协助进攻或者防守。这种方法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也互不侵犯,大大提高了机器人活动的效率。
4.以赛代练,成果交流
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发现对手的优点,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以赛代练强调的不仅是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任务,更是要让他们通过比赛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赛只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任务的主体,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改革;成长
一、变讲为悟,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思索中体验、感悟
一位老教师听过我的课后,曾经这样问我:“你讲得挺明白,也挺好;可是你是否想过,你讲得再好,学生一定会明白吗?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体验和感悟?”经老教师的这一问,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以往教学时,一上课就声嘶力竭,嗓子常常讲哑了,将知识重复来重复去,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记得一次期末考试,一看到试卷,我就高兴得不得了,试卷上几乎所有的题目类型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讲到过,我心想:这一次我所任教的班级考得一定很好。与我搭档的老师还担心得不得了。可是,结果出来后,却令我吃惊而难过,讲过去的题目还不如别的班级没有讲过的效果好。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此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其余的时间则留给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做,既为喉咙找到了“良药”,又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
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来回答。再看我们的学生,一个个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对他们说:“综观科学史 ,大凡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并善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
.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
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三、复习课让学生走出“题海”,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一般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以求考试中能考到同类型的题目,导致学生成了“知识容器”。一到考试,学生就赶紧巡视一下题目是否做过,如果稍微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这样的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为训练而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了,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突出要求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为了避免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我提倡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过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编练习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平时小测验,改变以往“一卷”制,每一位同学出一份题目并附有参考答案,经老师检查后,根据试题的难易情况,分发给不同的同学进行测验,再由学生当“老师”相互讲评,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四、发挥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拓开思维的空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那种“关上门,期望自己在缺乏实践的寒冬里春暖花开”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就必须放手给他们,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授完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我为他们准备了一大包漆包线,让他们设计出很快知道漆包线长度的方法(没限制器材)。学生设计出了如下方法:
.用刻度尺直接量出来。
.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然后用刻度尺量出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天平称出米长漆包线的质量m,用总质量除以米长漆包线的质量,就是总长度,即L=m/m。
.先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再用天平称出g漆包线,用刻度尺量出g漆包线的长度L,则总长度L=mL/。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在动手中认识到哪种方法最简便实用,开拓了思维。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服务于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产、生活,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如果能创设好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这点,将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
一、变讲为悟,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思索中体验、感悟
一位老教师听过我的课后,曾经这样问我:“你讲得挺明白,也挺好;可是你是否想过,你讲得再好,学生一定会明白吗?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体验和感悟?”经老教师的这一问,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以往教学时,一上课就声嘶力竭,嗓子常常讲哑了,将知识重复来重复去,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记得一次期末考试,一看到试卷,我就高兴得不得了,试卷上几乎所有的题目类型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讲到过,我心想:这一次我所任教的班级考得一定很好。与我搭档的老师还担心得不得了。可是,结果出来后,却令我吃惊而难过,讲过去的题目还不如别的班级没有讲过的效果好。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此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其余的时间则留给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做,既为喉咙找到了“良药”,又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
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来回答。再看我们的学生,一个个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对他们说:“综观科学史,大凡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并善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
2.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3.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
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三、复习课让学生走出“题海”,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一般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以求考试中能考到同类型的题目,导致学生成了“知识容器”。一到考试,学生就赶紧巡视一下题目是否做过,如果稍微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这样的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为训练而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了,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突出要求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为了避免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我提倡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过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编练习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平时小测验,改变以往“一卷”制,每一位同学出一份题目并附有参考答案,经老师检查后,根据试题的难易情况,分发给不同的同学进行测验,再由学生当“老师”相互讲评,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四、发挥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拓开思维的空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那种“关上门,期望自己在缺乏实践的寒冬里春暖花开”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就必须放手给他们,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授完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我为他们准备了一大包漆包线,让他们设计出很快知道漆包线长度的方法(没限制器材)。学生设计出了如下方法:
1.用刻度尺直接量出来。
2.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然后用刻度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天平称出1米长漆包线的质量m1,用总质量除以1米长漆包线的质量,就是总长度,即L=m/m1。
3.先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再用天平称出50g漆包线,用刻度尺量出50g漆包线的长度L1,则总长度L=mL1/50。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在动手中认识到哪种方法最简便实用,开拓了思维。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服务于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产、生活,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如果能创设好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这点,将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
我们区中考总复习课题研究组成员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实践,得到了许多反思、经验、做法,为了消除这些低效课堂,研究组编写了总复习用书《直击考点》,并对书的使用上了大量示范课,形成了高效的复习课堂教学范式,从而提高了全区的整体教学水平,笔者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策略一:课前导学,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显露学生最近发展区
复习要高效益,必须要授学生以欲,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总复习中,很多学生对复习抱有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以为学过了,没有什么值得再学习的,学习的意向不强.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复习的必要性,产生想复习的意向呢?笔者精心设计了每一课时的《知识梳理》和《直击中考》栏目,让学生课前导学,及时检查.这样既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后都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使复习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策略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复习的方向
复习要高效益,必须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每一个复习内容,都列出了《中考要求》栏目,就是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以及在《直击中考》中罗列了重要的考点,让学生自己检查是否达到了中考的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对照标准进行衡量.这样学生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策略三: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总复习前,学生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总复习阶段,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知识梳理”栏目一般事先列好一个大纲,再让学生填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概括,将零乱的知识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能体现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书本“越读越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检索和迁移.如《声现象》的复习,让学生将本章的内容总结为两个字,即振动,实际上本章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幅度决定响度,振动快慢决定音调,振动材料和结构决定音色,振动有无规律决定是乐音还是噪声,振动每秒高于两万次是超声波,低于20次是次声波。
策略四:利用典型例题、名题选练,避免重复低效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复习要高效益,必须要授学生以渔,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进行高效的练习,首先应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和技巧.所以高效益的复习课,一定要精选典型的例题(重点、难点、易错点)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指导训练,指导学生思考例题的本质,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技巧,总结解题的方法,并适当进行知识拓展,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举一反三,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练习的方向性、有效性,避免大量低效重复的训练。
例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铁块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放在一起,则
A.热从水传给铁B.热从铁传给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68-02
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的研究与解决问题[1]。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陆续开始推行PBL教学[2-4]。中药学是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个枢纽课程。该课程涵盖内容繁多,学生往往没有学习兴趣,且学习形式单一,课堂较为枯燥。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总体素质,本教研室将PBL教学法引入中药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
PBL是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5]首创,是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论证问题的教学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和辨证思维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6]。应用PBL教学法有以下优势:(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问题,可唤起学生共鸣,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加强了基础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3)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能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PBL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设计思路
PBL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布置或者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小组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查阅、讨论、归纳和汇报等。一个PBL的教学流程包括安排分组―设计问题―展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教师总结―教学评价等环节。在实施PBL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设计课前问题的环节,应尽量设计出贴近生活的“情景性”问题,并把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协作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知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利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对每个环节做好笔记,以便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分。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的实施
1.安排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8人,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查阅、讨论、归纳、汇报等[7]。
2.设计问题与展示问题: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问题的关键是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眼球、难度适当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8]。设计的问题应基于以下几个要素[9,10]:①问题最好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②问题必须能引出知识点,突出教学重难点;③问题应该具有系统性,可层层递进;④问题应难易适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例如,在介绍清热药金银花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如下:①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说出金银花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机;②给出典型案例,列举出临床可以选用的配伍药物;③收集含有金银花的中成药,总结金银花在其中起的作用;④如何鉴别金银花的真伪优劣。其后,播放涉及金银花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介绍了金银花的命名、来源、功效应用、使用及金银花的常用鉴别等内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例如教师提供的视频、课本、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开拓思维,挖掘深层含义,团队协作,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将统一的小组意见汇总制成PPT[11]。在下次课上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4.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时,由教师主持,让学生分组汇报,学生在此环节均能畅所欲言,积极讨论结果;汇报完毕,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交流,使知识系统化;最终选取最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层次,还可以在交流中收获的快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课下鼓励学生利用QQ进行交流,扩大同学知识面,形成交流思考的好习惯。
5.教师总结: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研究,在课堂讨论中,要尽可能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同时应指出不足,给出建设性意见。还可以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链接知识,将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总结[12],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对问题再次进行深层次概括总结。
6.教学评价:目前对PBL教学法的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标准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统一的体系。既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各个方面,还要具有连续、公平和真实性[13]。可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测评。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的制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4]:(1)学习效果;(2)对PBL教学模式的适应性;(3)对综合能力的影响(4)对《中药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5)团队合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虽然PBL教学法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应用,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学生方面:因“填鸭式”教育已根深蒂固,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往往不喜欢PBL教学法,认为浪费时间,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所以在应用PBL教学法的时中要多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引导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模式。
2.教师方面:在PBL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领导者,故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内容,同时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15],但目前教师在灵活方面还略显薄弱。所以教师平时更应注重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框架[16],并在课堂活动中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3.教学资源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学资源来查阅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17]。学校应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信息检索平台、实验、实训场所及网络交流平台等,而这些的实现又要求有充足的资金,无疑增加了PBL在我国推行实施的难度[18]。目前的解决办法,主要依托校园网进行文献检索,利用综合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或实训,同时利用当下流行的微信墙、QQ群、论坛等进行信息交流。
五、结语
KaufmanDM[19]说过:“我相信,PBL一直是医学教育领域最成功的创新之一”。在《中药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何更有效地设计问题,做到高效率互动,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尚需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卢晓潇,潘宁.PBL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2(1):78-79.
[2]刘莉,于澎涛,宋红生,等.医学英汉双语角在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PBL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3,36(2):262.
[3]陶中英,庞兰.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4):896.
[4]许春花.PBL教学模式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4):5087.
[5]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6.
[6]杨芳宇.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2):55-58.
[7]陈晓毅.PBL教学法在本科统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时代教育,2015,9(5):194-195.
[8]刘俊香,王陪陪,孙红艳.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13):282-283.
[9]陈雯洁.PBL教学模式在中职Flash教学中的实施与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7):30-32.
[10]王斌,郑亚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63-63,136.
[11]潘芸,高永良,赵恒光,等.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探索[J].重庆医学,2015,13(44):1843-1845.
[12]金蓉,马丽杰,辛雪.PBL与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3):74-75.
[13]祁兵,宋晓陵.运用“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法的过程及效果评价[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71-173.
[14]陈杰翔,安宏元,汪枫.PBL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4(13):111-112.
[15]付娜,董蓉.PBL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科技视界,2015,(10):179,287.
[16]胡君娥,黄振元,丁永艳.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临床实践与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