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1 10:2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篇1

1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所谓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vchology)是在反对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学(psy choanalytic psychology)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兴起与主张正代表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种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种反省。

学校强调知识教学,强调教育的技术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视教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关心社会,更未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能力。关心教育的学者们认为。美国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学生主观需求的教育是反个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会,挽救美国,就必须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种不满于社会与教育现实的情况下,应运兴起了以人本教育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只是对人性、对心理学和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等。

2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2.1关于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兴起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2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主要与五个因素相关:①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②采纳学生认为真实的东西,即应从学生的知觉水平着手理解问题、要求学生。而不是他们头脑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学生什么;③帮助学生理解与探索学习材料对个人的意义,这是提高教育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④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⑤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生认真参加学习过程,通过“做中学”获得知识的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自我发现和自我评价理解和内化知识。

2.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主要有:①教师应发展对学生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他们自己的潜力,这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前提;②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并为学习的结果承担责任;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包括课本知识在内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纳入到学习材料中;④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案的制定过程,甚至让学生独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⑤创造一种民主、真诚、关心、理解的课堂教学气氛;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应发挥“助产士”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⑦学习的材料对学生而言应是有个人意义的。(注:意义学习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3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启示我们,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教学转到认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学上来,使学生成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认知的主体,真正从“教师中心”或“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不仅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态度;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3.1启发与传授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能一味地“灌输”。但也并不是说不要知识传授。而是应将启发探究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适时传授和恰当启发对课堂教学同样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与传授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五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①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②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③学会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学习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思想方法;⑤掌握知识传授和启发探究的课堂教学技巧。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重视人的情感。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获得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应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的态度和品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合理的情感态度。

3.3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经形成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认为以考试为主体的学习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外部评价”。人的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学习。

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①课堂练习体现针对性;②学业评价兼顾开放性;③阶段评价注重反馈性;④终结评价与选拔考试突出学科性与公平性。

当然,由于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理论也存在着某些有失偏颇的缺陷。如:忽视教育过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强调学生中心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分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终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篇2

(1)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其成长和发展、品德和学习的深远影响,学校应积极帮助教师和心理教师解决开展心理活动的一些实际困难,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的进修和学校的机会,更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并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咨询与辅导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以此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2)社会的转型,新时期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社会、国家对孩子、公民、人才等越来越重视,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期望更多的寄予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工程师,又因为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培训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知识,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都各科教学中去,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努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亲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意识和态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领会并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巧,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4)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也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心理影响和教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修复心理创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与成因

(1)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更多是自身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报告,13—18岁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据专家调查,多数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学习和升学的压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攀比风气、生活习惯,家庭原因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家庭原因、教师的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学习及升学的压力、同学间交往、早恋的问题、生理的变化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心理成长,如不及时疏导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障碍。(3)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还存在一些误解,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健康乐观的心理,特别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情绪障碍、精神障碍、突发性遗忘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恐惧、孤独、嫉妒、厌学、唯我独尊、贪图享乐八种。

三、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训练

1.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其心理的发展要求和任务也不相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心理健康与否大多数学生没有明显表现,例如:我们学校两位教师的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听话懂事、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好孩子,没骂过人没打过架,学习成绩在年组名列前茅,到了九年级,年龄也相接近的时候,逐渐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学校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每位教师都必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去指导和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指导和训练的认识,为学生疏导和排除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并落到实处,比如: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语文科课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可以通过唱歌转移注意力,排除学生心理压力等等。学校要积极的调动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位班主任教师成为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为学生和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

4.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5.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重视和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

篇3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认为要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习得。Skehan认为以前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心理语言学的作用,特别是没有从当代认知心理学所重视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1]。我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对语言教学提出意见。

一、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

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做出了解释。相关的理论有: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论,乔姆斯基的天赋论,皮亚杰的认知论,等等。

作为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强调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2]。这种语言学习理论有合理的一面,但它过于强调外在环境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忽略了儿童的内在能力。乔姆斯基则主张语言习得的天赋论,认为儿童能够快速地学习语言,天赋能力非常重要,而天赋能力是由生物遗传决定的;坚持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获得语言的装置,不必刻意教就能轻易学到语言[3]。很明显,这种理论忽视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它与行为主义理论相斥,可以说是两种极端。认知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4]。认知论告诉我们,语言的发展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并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是后天学习逐步形成的。

综上所述,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既要考虑环境因素,又要考虑习得者自身的因素,即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规律

Stern认为语言学习主要是模仿,儿童不断重复着一些事情,在语言学习阶段中他总是在不断练习,儿童像一名模仿家,他模仿一切事[5]。由此可见,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通过模仿,儿童逐渐习得语言。

蒙太梭利发现在知识的表征形式中既有比较具体的表象,又有符号抽象的命题网络,还有综合的表征形式――图式;儿童在建立比较抽象的表征之前往往会以较为具体的表征形式作为过渡[6]。因此,儿童的语言习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儿童语言教学应以简单的、具体的表征图式为基础,逐步使儿童形成抽象的思维,这是由儿童的认知心理决定的。

总之,教师应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通过模仿形成简单、具体的表征图式来习得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教学。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对儿童语言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相关的教学环境,采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达到儿童教学的目的。通过学习和观察发现:对儿童的语言教学应采用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语言直观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目标。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不断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的具体、简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找到相应的视频材料或自己编排小节目、小游戏,把学习内容丰富有趣地展示给儿童。例如,在教儿童学动物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播放与动物有关的视频或做一些动物的习惯动作,来引导儿童模仿视频中出现的动物词汇和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儿童扮演小动物,模仿它们的动作,让其他儿童来猜出该动物词汇。这样就让词汇和动作形成了一个表征图式,很容易被儿童记住。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直观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提高儿童语言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此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语言直观的教学方法一起使用。例如,在学习各种水果名称的时候,教师可以拿来一些水果,一边展示,一边说水果的词汇,让学生边看边模仿说这些水果词汇,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各种水果的事物图像及词汇就会一起出现在他们的表征图式中,通过模仿并建立相关来习得语言。而且,在学与颜色相关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各种实物水果,因为它们代表不同的颜色,运用以上方法,水果和颜色的词汇就会形成新的表征图式出现在儿童的脑海中,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因此,从事儿童语言教学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多思考、多研究,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表征图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这些表征图式根植于儿童心中,做到寓教于乐,既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又使语言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Skehan,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斯金纳著.石林,袁坤译.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皮亚杰.发生认知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篇4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篇5

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篇6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篇7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在每堂课内学有所得,教师绝对不能演独角戏,一说到底,而要留一定的时间给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让他们去咀嚼,去消化。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民主、启发"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乃至解决问题,日积月累,那么学生除了有效地学得语文知识外,还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似乎更重要的一种知识,即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反之,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灌以"权威式注入",那么长此以往学生除了学得教条的语文知识外,还耳濡目染形成了"奴化"的片面接受思维方式。

2、要简洁明了,准确表达。

也许粗一看,这一点似乎很容易做到。实际不然,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叙述混乱,语脉不畅;说明不准确,层次不清,越想表达得清楚却越是表达不清。比如,有一老师力图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故多用提问语,但是事先却没有经过仔细地安排,于是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当,数量失控,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有人调查过一些教师使用提问语的情况,发现一教师一节课竟提了多达107个问题,毫无意义的提问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结果确是学生晕头转向,学无所获。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到上课时语言的简明精练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考虑到每一个细节,需要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行仔细地推敲,但是这一点,却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说,教师语言的简明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0分钟里只有用简明的语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提高效率。从学生本身的注意力特点来说,简洁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常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总是很短,而且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教师的语言如果用许多的修饰语,冗长的句式,我怀疑这些句子中的重点、关键意思早就被抛掷脑后了,也就难怪课堂的效率不高了。而简明的语言排除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给出即时环境的主词,学生一听就明白了,何乐而不为呢?

3、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倘若教师能用形象性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能够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指向教师"口"下的物象而不"旁听别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时学生的有意识记成份也就大大增强了,这样,他们就肯去花时间,乐意去钻研了。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上课讲的内容自然也能被学生理解、掌握了。反之,如果教师本身语言贫乏,反过来复过去总是那么几句话,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哪里还有多少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之所以教学效果显著,是因为他的教学语言十分形象生动,善于抓住学生思想的脉搏。

4、要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每个人都一样,当讲到精彩的地方总免不了要声高八度,期望能以此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然而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都说做小学老师久了,平时说话也会有小孩子的味道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仔细推敲推敲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讲解课文,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小孩子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不完善,因此,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说话方式他们有时候是不能理解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讲课当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篇8

新课程;语法教学;三维

一、新课程语法教学的背景

传统的英语教材对语法教学十分重视,尤其重视教授语法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讲授法和操练法相结合,在对语法知识充分灌输后,利用选择、补全句子、造句、全句翻译等操练,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语法的目的,而其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偏离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人教版的新教材则注重“结构―功能―任务”的三维一体,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精神――“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最终是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语言”。

语法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尤其是语法以单选题的形式在课堂上大肆讲解,再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单选练习,其结果只是培养了学生的题感而不是语感。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英语语法要不要教?如果要,怎么教?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要理清上述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语法”。对于语法这一概念,《牛津高级英汉词典》的解释为:“Grammar - the rules for changing the form of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可见,语法揭示了词汇词形变化及遣词造句等词汇运用的规律。也正因如此,语法的学习和掌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并培养其准确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其语言输出质量的 目的。

同时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国内学习英语缺乏天然的语言环境,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缺少英语语言刺激而难以自然习得这一语言,所以他们的英语语言学习主要还是通过有意的学习,即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而较快地掌握语言形式。从这一点上看,对中国学生而言,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三、新课程理念下语法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与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不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已不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语言使用的某些规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创设一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内化语言规则,把语言形式同其意义以及功能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也就是说,教授语法已不再是教师的目标,而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准确运用语言而使用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课程标准》摒弃了讲解传授、死记硬背、机械套用语法规则的传统做法,而倡导授课教师大胆创新,将语法教学融入到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中,让语法与语用有效结合,成为有机整体。

四、新课程理念下语法教学的注意事项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不仅要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还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实施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

1.语法教学要有趣味性

《课程标准》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论教授任何内容,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找准突破口,并适时改变教学活动,采取灵活的形式,努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更积极学习,语法自然不例外。

2.语法教学要有实践性

语法教学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情境,才有利于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语法参与语言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语法教学要有互动性

传统的语法教学大都采用教师“一言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所以令学生倍感语法课枯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多创造互动的机会,让学生的语言技能有用武之地。

4.语法教学要有激励性

新课程所提倡的评价体系也是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激励手段(如有形的评价表或无形的教师课堂上所给予的及时恰当的口头反馈等),这将关系到学生能否更主动、高效地完成下一步的学习 任务。

五、实践英语语法教学的基本模式

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常受top-down(演绎法)和bottom-up(归纳法)教学理论的影响。然而我们知道,要掌握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中体验式的运用,才能加深对该语言形式的感知、理解和内化。因而新课标提倡,语法教学不应仅限于让学生发现、归纳语言规则,教师还必须认真设计巩固操练和情景中的实际 运用。

对此,语法学家Larsen-Freeman提出了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在保持词法和句法等基本条块的基础上,强调三个维度,即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言具体应用的统一性。

Larsen-Freeman把语法的作用从form、meaning和use三个不同的维度使教师打破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将全新的更具交际性的三维语法教学法付诸实践,同时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法,提高语言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以下一则课例是笔者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对Larsen-Freeman的三维语法教学理论实践和 摸索。

篇9

1.我国没有对性教育进行普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约束使得学生对性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在成长阶段由于本能的原因对性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犯罪情况的发生。

2.成人的和强制性压迫。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本能上就对性充满了好奇,在与成人的接触过程中,很多成人并没有考虑正处于生理期的小孩,做出了一些具有性暗示等的性行为和动作,这就大大增强了孩子的性好奇。另一方面,很多的成人和家长对孩子的性问题和性好奇是一种强制性的压制,完全不准孩子去提。这种强制的压制反而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疑惑和好奇会不断加重,最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3.成人的引导方式错误或者方法的不恰当。当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特殊时期的时候,有些家长和老师虽然给了一些引导,但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给予的这些引导是错误的,反而会把孩子带向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困境当中。这种错误的引导在本质上是一种负面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免。

二、如何完善小学高段性教育以及心理问题

1.作为政府,需要开设性教育专门性课程。让学生在性问题刚萌芽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还要积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性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在开设性教育课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来担任。

篇10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成为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之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至20世纪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于是我国的生命教育起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特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体现身为“人”的本真的价值,就是对生命的关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类自身内部动机的主导作用,注重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有着启示与借鉴,是生命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本身的复杂性规定了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因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的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也会不同,生命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到底何为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做出界定,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存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它着眼于从外在的、自然的向度来定义“生命”,把“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强调人要尊重生命,包括爱惜个体自身及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二是生命价值的教育。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生命与类生命,强调生命意义的升华,以寻求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1]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关爱生命,鼓励学生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觉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使他们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健康的整体人的潜能、价值的研究,以实现完满的人性;主张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呼吁社会对人的关注,以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等有关社会问题,使人“才能有最好的生活”。主张把理性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而教育就是实现“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问。” [2] 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有: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

马斯洛创建了自我实现心理学,以人性观(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轮);价值观(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动力观(动力论或需要层次论)作为自我实现心理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它的需要的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

罗杰斯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他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或“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教育上,罗杰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被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罗杰斯也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潜能。据此,他把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转移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以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运用到教育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或“非指导性教学”,并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除此外,奥尔波特倡导的以成熟的、健康人的动机作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心与身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选择的重要性的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强调通过激发人的内在能量和意识极限促进人的发展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都可借鉴并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等领域,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命环境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生命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生命教育要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民主、自由、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我们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是长身体、积累知识的时代,又是探索未知、充满好奇的时代,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思想得到老师的认同,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时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围绕需要层次展开:

第一,加强学校安全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例如,某小学就非常注重消防安全教育,自编了一套消防健身操,既强健了身体,又让学生时时具有消防安全意识;在每层的楼梯入口都会放置消防安全用品和工具,并展示模拟的消防安全人员的英勇形象,给学生以客观直接印象,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第二,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改变以往以语数外等主课程为主而忽视生命教育的课程结构,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如重庆市上浩小学,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在关于十二生肖的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了一件件优秀的十二生肖小动物作品,既突出了学生个性,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从而不断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建设。心理学知识囊括了诸多生命内涵,可以在课堂上把有关生命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起探讨最佳的生活方式。还可适当开设野外拓展的营地,定期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训练,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把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认识生命历程。如果有条件可以创建一个生命体验室,让学生置身其中观摩并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培养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情怀。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而不仅仅是在认识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总之,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命是富有整全美追求的,而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则在于改善人的生活、充实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指导师生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美好人生、创造美好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3]它不仅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汲取理论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认识生命,关怀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参考文献】

篇11

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在多年实践中,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以下三个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品质层面

充满智慧、行事独立、自我控制、意志坚强是形成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坚实基础。

智慧人格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充满智慧,这是形成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教师的智慧,既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上,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巧妙方法和科学策略上,更体现在诗意、幸福的生活上。

行事独立是指教师充满自信,不迷信、不屈从权威,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种品质是形成教师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而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自我控制能力是教师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部分。表现为教师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合理排解消极情绪的影响,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

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帮助教师面对繁杂琐碎的工作,使教师对学生始终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理智而得体地善待学生,无怨无悔地教育学生,坚守自己的事业,同时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树立榜样。

(二)情感层面

丰富的爱心、温和的性格、和谐的人际交往、驾轻就熟的幽默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必要条件。

爱心是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也是提升其人格魅力的必要条件。陶行知先生说过:师爱是教师的灵魂,爱是教育的别称,教师必须用爱心来哺育学生成长。这种独特的师爱既有母爱的伟大和充沛,也有友爱的平等和尊重,更有其自身的纯洁和神圣。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以友爱、公正、信任、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和呵护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心态下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浸渍着爱心的教育和教学可以让自卑的学生自信,让鲁莽的学生沉稳,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教师的性格特征影响学生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师温和的态度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因此,教师迷人的性格魅力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健康人格、良好性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具备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得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尊敬、信任的积极态度,他的言传身教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和体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更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充满幽默感的高职院校教师永远是最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幽默感是教师内心自由、精神解放、胸怀宽广、思维开阔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精神家园中开放的一朵绚丽的花朵,是教师内心澄明、精神充盈、灵魂高贵而又丰富的外在表现,因而是教师人格魅力形成的重要条件。

(三)精神层面

将真善美的精神品格贯穿课堂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

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的教学任务有别于其他具体专业技能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操守、内在修养、思想境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作用。真的魅力是教师睿智性精神品格,善的魅力是教师道德性精神品格,美的魅力是教师创新性精神品格。教学的语言美、机智美、情感美、氛围美激励着教师求真、向善,追求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而,将真善美的精神品格贯彻课堂始终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最完美的体现。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教育影响

(一)品质层面的人格魅力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在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中,时时处处闪耀智慧火花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创造创新创优的教学情境,培养充满智慧的学生;行事独立的教师用真实的言传身教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张扬个性风采,独立健康地成长成才;高自我控制力、意志坚强的教师,本身就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和思考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这些品质层面的人格魅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大过专业课教师,这样的教师从事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心智、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和满足,体会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甚至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情感层面的人格魅力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如果说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他们的爱心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爱、关怀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师情感方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长期的熏陶感染作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得教育的最高境界,即“不教而教”能够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促使学生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觉悟,外现为一种自觉行动,学会自我管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精神层面的人格魅力具有激励启迪作用

黑格尔曾说过: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目中最美丽的形象。具备真善美精神品格的教师,会在学生心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激励和启迪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获得行为、习惯、品德、命运、心灵、精神等方面沉甸甸的收获。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真善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识、能力、睿智、宽容、乐观、友善、优雅等特质,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充盈学生的心灵、温润学生的灵魂,让学生敬其师、信其道、遵其行、乐于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建议

(一)诗意地栖居,做骄傲的精神贵族

海德格尔有著名诗句曰:“人充满劳绩,却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高职院校教师更应该“诗意地栖居”,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用阅读去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避免世俗化,用思考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拒绝平庸化,毕生都要追求王国维读书与做人的三境界。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师才能把“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和“厚德载物”的道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做骄傲的精神贵族。郭元祥在他的著作《教师的20项修炼》中也大声疾呼:教师要过一种阅读生活,“阅读是一种生活,阅读是一种品质,阅读是一种思索,阅读是一种解脱……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开阔胸襟,启发思路,都可以用阅读来拯救自己”。诗意地栖居,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精神源泉。

(二)艺术地教学,做务实的求知者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教育的最高目标既然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过程就绝对不应该是枯燥而又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该是让学生身心感应,使学生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有机过程。单纯的科学方法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融入艺术性,体现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将真善美的外在要求渗透入教学,内化为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入木三分的分析引导,出神入化的语言感染,韵味绵长的思辨魅力,视教学为精美的艺术,视课堂为作品创造和展示的过程,使师生情感、价值观、态度、信仰等融为一体,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艺术地教学,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实践基础。

篇12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与之相应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代中职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诸如恐怖、焦虑、疑病及神经性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身心健康作为一切价值的源泉,是立足社会的可靠保障。因此,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生学业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相对而言,也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导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无所作为的心理;由于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不足产生的破坏性释放心理等。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自我压抑、自我封闭、好奇猎奇、寻求刺激等心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此认识不够,几乎没有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有些学校即使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2、心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有偏差。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事后的一种干预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进行补救,问题产生之前的疏导或是预防则更具有长远性。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强调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德育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心理的教育进行科学分析,忽视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赞同程度,结果往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跟踪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机制,对于一个中职学校是否具有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首先可利用每周的德育活动进行,其次是建立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应由教务科安排专职的心理教师授课,保证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的心理健康课及每月一次的心理活动课。在教育科研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学校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人负责业务指导,由专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都要不定期检查心理辅导的工作情况。要求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辅导中有记录。心理辅导室根据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制定《心理辅导预约制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和《班级心理通讯员制度》等。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前提。在职的教师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出资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同时,须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班主任心理咨询培训工作,让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努力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和教育水平。在科研方面,应积极研究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谋进步,以科研促发展。

3、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心理通讯员队伍

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以学生为本”,中职学校可以借鉴高校成立的班级心理通讯员队伍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先是对班级心理通讯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再由心理通讯员向全体同学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