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1:2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机械概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学体系有序系统,优化教学结构
面对以具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控制原理、测试与传感技术、液压传动等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作为工程机械专业的导论课,“工程机械概论”课程试图综合并引领工程机械底盘设计、工程机械底盘原理与性能、工程机械传动与控制、工程机械发动机与底盘构造、工程机械运用与管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专门阐述工程机械领域内各类专业知识的总体结构框架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使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的作用和地位,为他们深入学习专业课起到提纲挈领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合理整合,突出教学重点
工程机械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不可能在授课过程中逐一介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于工程机械有一整体性的了解,授课过程中不是直接进入具体工程机械的学习介绍,而是专门安排一次综述性质的知识讲解,在这一讲中首先从工程机械的服务领域、历史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对工程机械的分类以及现代化工程接卸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在基本概念上让学生对工程机械有一整体性的认识。随着现代工程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及时收录最新的工程机械产品,以主流设备为主,淘汰老旧的设备以及装置。在后续课程中选取若干的工程施工中常用和典型的通用和专用工程机械,系统讲授各类工程机械的各种装置和总成的作业原理,包括动力、传动、行走、作业(工作原理、构造性能、操纵控制方法和作业特点)等,以反映工程机械的整体知识。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对各种工程机械结构组成有一提高挈领的了解,使他们领会今后不论在设计或使用任何一种工程机械时,机器的各个总成和装置都与此种机械的作用功能有着密切的连接,也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各门专业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强化实践创新
鉴于目前较少的课时数和较大课程容量的现实状况,只有通过网络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断充实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对于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是指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讲解视频、在线PPT、远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互联网手段对基础知识进行课前学习;线下则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解基础的或者简单的理论知识,而将时间用于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讲解和答疑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挖掘机械这一章节中,相关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群中的微课视频和在线PPT进行学习,相关案例操作可以访问我校反铲式液压挖掘机工作性能虚拟仿真实验进行仿真操作,通过在线学习和仿真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发现本节课程的重难点为工作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挖掘包络图的线段组成和整机作业稳定性及相关概念;同时掌握整机作业挖掘力及其分布规律。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只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即可,同时在课后学生线上学习复习时进行线上辅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得以培养,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我校工程机械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工程实例讲解,从小项目开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并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编制一个个的教学项目,并根据教学项目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来确定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进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来驱动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主动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以及一些真实的数据,模拟现场方式清晰地将工程实例呈现在课堂上,系统地扩展关联性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一种“一点多面”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式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客观科学注重过程管理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师徒教学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项目的总体实施,笔者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阶段法,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四个阶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集教、学、做于一体。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工作,能掌握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专业能力。[4]对于具体某项技能的训练,则采用来源于企业的技能训练方法,该方法可以概括为16个字:“我说我做、你说我做、我说你做、你说你做”。具体分为4个阶段(环节)实施:(1)教师边传授操作流程边动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2)由学生说出操作流程,教师重复操作,帮学生巩固熟悉;(3)教师说操作流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4)学生边说边做,教师验收掌握情况。四步教学法实质上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循序渐进地调动手、口、脑并用,并通过循环训练不断刺激大脑加强印象及动作技能的重复训练,最终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5]该训练方法运用于指导学生掌握外径千分尺测量轴直径、内径百分表测量轴套内径等项目任务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自于《职教通讯》杂志。职教通讯杂志简介详见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如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而课程设计则是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一次完整、系统、全面的机械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具备机械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和技能,并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课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等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产生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堂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轮机专业的联系,介绍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因而课程的面广、内容多现象与课时短的矛盾愈发突出,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在理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现在许多课程学得枯燥无味,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将来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情况反映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 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选题,通常大部分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等专业课程设计都是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内容陈旧,且题目多年不变。不同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如果都是进行减速器装置设计,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特点。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现代船机修造、监造、检验、修造经营及机务管理等工作,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的设计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轮机工程的专业特点。另外,由于是几个班多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的题目相同或非常相近,客观上会造成抄袭现象。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设计题目,同时,另开设一些与轮机专业有关的设计题目,如零部件或系统测绘与分析,研究对象为船舶柴油机的活塞、汽缸、曲轴等要零部件;海水、淡水、燃油、滑油等管路系统的测绘与分析,主要从运动、结构强度、工作能力、精度、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既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也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创新
改革原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抱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鼓励同学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装置,要求学生结合轮机专业,加强方案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破除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为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考,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结构设计,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另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图版绘图完成之后,再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但是不主张学生完全甩掉图版,否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会有部分同学拷贝偷袭现象存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由于学生多,题目少,可对学生进行题目分组,几个人一个小组,一套题目。这样大家可分组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问题,该怎么设计这个,怎么设计那个,集思广义,博采众长,既优化了设计,又加深了理解,然后具体分工,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零件。在制图过程中,不是各人干各人的,而是保持联系,保持一致。这样做既快又准确,效率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机械设计技能,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多届实践后,同学对这种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认可。
4 优化设计时间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1至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20页左右的计算说明书、减速器装配图1张;轴、及齿轮工作图2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期末考试阶段学生还要应付很多课程考试,轮机工程专业还有轮机考证的理论和实操训练课程,多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疲于应付课程设计,再加上学生对于一些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在这种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需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模式。即先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分散安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然后再把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的绘制集中安排在最后1、2周内。同时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应该固定成为一种制度,尤其不能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相冲突。
5 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有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有关内容灵活的穿插到相关章节,比如齿轮、轴、带传动、滚动轴承、联轴器等,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在课程设计的应用并强化。在习题练习中除完成普通习题外,还要强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始终对课程设计抱有一定的参与欲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深巩固了相关知识。
6 应将先修课程内容适时适度的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必须先修了机械制图、轮机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选则材料的时候,需要用到轮机工程材料里的材料选型、热处理等内容;在零件尺寸设计及强度计算中,需要运用到理论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进行弯矩、扭矩的计算;在减速器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绘制过程中,需要运用机械制图的视图、剖视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从课程设计完成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些先修课程遗忘的较多,灵活掌握程度不是很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结果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不高。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先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度的有机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部分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运用已有知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7 结语
1 轮胎钢丝圈生产工艺原理
轮胎钢丝圈的生产工艺原理为钢丝通过牵引力的作用和储绕部分缠绕在一起,在继电器的控制下,缠绕部分以相应的缠绕速度进行缠绕,缠绕完成后由继电器控制进行切丝,完成钢丝圈的生产过程。图1即为轮胎钢丝圈的生产工艺原理。
钢丝圈生产过程中采用继电器控制方式以及可控制硅直流调速的方法,这种控制方法容易造成生产线运行时间较长时出现故障,维护周期短且维护工作量较大,电机使用寿命短,缠绕电机转速与牵引电机转速不一致而导致轮胎钢丝圈成品质量差,达不到质量标准等。
2 钢丝圈生产线的组成与生产缺陷
轮胎钢丝圈生产线配置主要包括钢丝导开架、洗酸加温槽、浸酸槽、挂胶挤出机、牵引机、擦干装置、吹干装置、冷却水槽、缓冲架、卷成机。
2.1 导开架
导开架一般为立式结构,其主要作用是用于钢丝卷的导开。使用导开架导开钢丝卷的过程中,上钢丝卷时,操作人员使用吊车将钢丝卷吊起一定高度,随后将钢丝卷平放在导开架托盘上,操作人员将钢丝卷进行固定后进行再进行钢丝卷的导开。传统的导开方式使钢丝的导开过程中钢丝受到的拉力不均匀,无法保证钢丝圈的质量,并容易在导开过程中出现乱丝和断丝的现象,并给钢丝头的查找和乱丝卷的拆卸工作造成极大的难度,甚至导致整卷钢丝的报废。此外,使用导开架导开钢丝卷操作不便且导开架维修量大,不利于轮胎钢丝卷生产工作的正常展开。
2.2 浸酸槽
钢丝导开后,进入浸酸槽中进行浸酸处理,目的在于将钢丝上的铁锈、油污等杂质除去,提高钢丝在后期加工中与胶的粘合能力。使用浸酸槽对钢丝进行浸酸处理时,浸酸槽中的酸性物质如硫酸危险系数较大,对周围环境有严重的腐蚀作用,不利于生产操作顺利进行。
2.3 洗酸加温槽
钢丝进行浸酸处理后应在洗酸加温槽进行除酸以及加热处理,这个过程中使用的热水应为一次性热水,由热水与高温蒸汽混合而成,温度一般在60至70℃。对钢丝进行除酸与加热的过程中,一次性热水的使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现场温度较高,生产环境差且容易发生生产事故。
2.4 擦干装置
擦干装置是对除酸、加热后的钢丝进行干燥处理。擦干装置中的毡垫必须经常更换以保证擦干装置的顺利运行,否则钢丝未完全干燥容易出现挂胶不均匀及掉胶等问题。
2.5 挂胶挤出机
挂胶挤出机是通过机头对干燥后的钢丝进行排列及挂胶处理,从而形成钢丝带。挂胶挤出机装置中机头的拆卸清胶工作不方便进行且胶料易焦烧;进行挂胶及排列操作的口型板和排丝板容易损坏,从而导致钢丝带挂胶量过多,厚度及宽度都过大等问题。
2.6 牵引机
牵引机主要通过其牵引作用将完成挂胶及排列的钢丝带从挂胶挤出机机头内拉出。
2.7 冷却水槽
牵引机将钢丝带引入冷却水槽,在装满水的水槽内冷却已挂胶排列的钢丝带。用冷却水槽进行钢丝带的冷却容易使钢丝带上挂有水珠,未能及时干燥的钢丝带在后续工序中容易使钢丝圈层与层之间不能顺利粘合,影响轮胎成品质量。
2.8 吹干装置
为确保冷却后的钢丝圈能顺利粘合,需要吹干装置对钢丝圈进行吹干,吹干装置对压缩风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水珠不能完全吹干并且吹干装置内油污容易粘附在钢丝带上。此外,吹干装置进行吹干时压缩风利用率低且噪音较大。
2.9 缓冲架
缓冲架也称为钢丝储绕部分,是用来储存并供给钢丝带,保证卷成机能连续进行工作。如图2为钢丝储绕部分结构装置示意图。
2.10 卷成机
卷成机也成为钢丝缠绕部分,是按照不同工艺要求,将钢丝带缠绕成不同规格的钢丝圈。但进行钢丝带缠绕时,需要进行手动夹合操作和卸圈操作,这就造成操作不方便以及生产能力较低。另外,手动卷成盘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偏歪及磨损现象,造成钢丝圈成品层与层之间错位或层与层呈阶梯状的现象,降低钢丝圈成品质量。
3 对钢丝圈生产线的改进措施
3.1 对导开架的改进
对导开架的改进是将导开架立式结构改装为卧式结构。改装后的卧式导开架分为夹盘和底座两部分,并增加了抱闸装置和液压减震装置,其功能是调节钢丝拉力,使钢丝受力均匀,保证钢丝圈质量。卧式导开架便于进行生产操作,降低了导开工作中劳动强度并减少了钢丝浪费,提高钢丝圈成品质量及经济性能。
3.2 对浸酸槽、洗酸加温槽、擦干装置的改进
对钢丝圈生产线的改进中取消浸酸槽、洗酸加温槽和擦干装置,并增加电热除锈装置。电热除锈装置的构成包括变压器、测温装置、三组槽轮和除锈装置。电热除锈装置中钢丝预热温度随着钢丝拉伸速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保证温度符合加工工艺要求。与传统的浸酸槽等装置相比,电热除锈装置操作方便简单,能准确控制并对温度进行调整,同时,电热除锈剂机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装置恶劣的生产环境,不仅节约了各种资源,也增加了生产时的安全指数。
3.3 对挂胶挤出机的改进
对挂胶挤出机的改进主要是对挤出机机头结构进行改进。挤出机机头改进后主要由机头、安全螺母、连接压盘构成,改进后的机头结构中,安全螺母的作用在于当挂胶机机身温度过低或挂胶机机腔内由于胶料焦烧而引起机头内压力急剧增大时,安全螺母会自动断裂以保护挤出机不受损坏,安全螺母加工难度低且易于更换,可以大幅度提高挤出机安全性能及生产能力。
3.4 对冷却槽、牵引机、吹干装置的改进
对冷却槽、牵引机装置和吹干装置的改进是将两者合并为牵引冷却机,同时取消吹干装置。牵引冷却机配置结构包括底座、上冷却辊、下冷却辊、链轮和旋转接头等。对该部分设备进行改造后,钢丝带不再直接进行浸水冷却,而是冷却水经过旋转接头对上冷却辊和下冷却辊进行冷却,再由上、下冷却辊对钢丝带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钢丝带在上、下冷却辊上进行缠绕三圈左右,钢丝带就能达到冷却要求。牵引冷却机的上、下冷却辊间的平行交叉角度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保证钢丝带冷却过程中在冷却辊上进行缠绕时不会发生摩擦或压合现象。采用牵引冷却机对钢丝带进行冷却处理不仅可以避免钢丝带上黏附水珠或者机械油污,还可以减少压缩空气使用量,节约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工作噪声。
3.5 对缓冲架以及卷成机进行改进
缓冲架要及时进行检修并更换已损坏零件,保证钢丝带的储存以及供应工作顺利进行。对卷成机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对卷成机机头结构的改进,传统的卷成机配套设备中卷成盘直径可以按照具体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但长时间的使用中调节次数过多容易使卷成盘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和歪曲现象。改进后的卷成机机头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增加了风动系统,风动系统主要包括电磁阀、旋转套、双键套以及带单向复位风缸的卷成盘。改进后的单规格卷成盘不能进行调节,具有尺寸固定不变化、不易变形,不偏歪等优点,提高了卷成机工作效率及钢丝圈成品的质量。
4 总结
对轮胎钢丝圈生产线进行改造,可以有效提高轮胎钢丝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轮胎钢丝圈质量及使用性能、生产经济性等,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轮胎钢丝圈生产行业发展及进步。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工程机械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校园开始重视教学的改革,并且在根本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其改革的程度比较缓慢,改革的成果也是差强人意,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配置不平衡。
在现阶段我国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上进行观察和了解,能够看出,很多校园中对于工程机械专业教学工作都存在着其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主要就是:教学设施和教学内容,还有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缺失,这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机械教学的发展。同时这些情况也导致工程机械教学活动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难题。教师在工作中无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仅仅是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教材知识内容学习,这也造成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远远落后于现代化教学进程的要求[1]。
(二)传统教学理念的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校园的教师在工程机械教学理念中,都没有意识到工程机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学校给予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很多高职校园的工程机械教师认为这一课程就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教材中的概念性内容,同时进行习题的训练,因此导致工程机械教学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安排。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入校园造成了阻碍,最终严重制约了工程机械教学改革的推进[2]。
(三)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工程机械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实现校园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应该在根本上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但是现阶段校园中各项教学任务都被应试教育所禁锢,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程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校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很多人都把成绩和就业率以及考研率作为衡量校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重视文教忽视工程机械教学的现象也出现了,造成校园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象[3]。
二、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学资源的投入、利用和开发。
在校园的发展过程中,工程机械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也是影响工程机械教学改革进度和成效的主要难点。也是教学资源贯彻工程机械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想要保证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的快速发展,还需要给予工程机械教学进展的机会,并且保证工程机械教师的教学理论以及方法都能够被现阶段的改革所接受。
(二)正确处理继承和改革的关系。
在工程机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以往工程机械教学所取得的成就还有教学的经验,并且结合现阶段教学发展和改革的内容,在批判教育的基础之上把继承传统内容和教学的改革相结合,使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工程机械教学的进步,为工程机械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我们,特指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还是认识不是很够,可能老师考虑到我们这些学生的潜在问题,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专业认识的实习周。我们要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对机械工程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通过之前的理论课专业概论课,我们已经对机械工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进入工厂之前,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基础知识课,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该学些什么。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老师还说,目前工程机械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设备可以完成人们所想到的任何工件,大型设备的专业化也在逐步加强,国内外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工程机械有小型化、家用化的趋势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与电工合二为一。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我们需要学的基础科目有: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等。
上完了这两节的基础课以后,在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三个班分别参观了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与北京现代汽车厂两个地方。
周三那天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可到了北京现代以后,天就放晴了。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有关宣传片,听了关于展车的相关介绍,又参观了总装车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总装车间。一千多米长的生产线,经过工人师傅准确而迅速的操作后,在OKLINE最后出来的就是成品车。
中图分类号TM 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157-02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也叫机械电子学,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影响、渗透与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首先在汽车上应用,7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到工程机械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工程机械的面貌,实现省能化、自动化、智能化。据调查,现阶段国内外许多高性能工程机械普遍应用电子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微机或微处理器为核心并且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衡量某种工程机械性能的高低是看其机电一体化水平的应用程度。
2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和工程机械的关系
现阶段工程机械较传统工程机械来说各种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如操作舒适性提高;机械功率高且能耗小;可靠性提高;作业精度及作业效率提高等。工程机械各种性能的提高正是因为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到工程机械中,使得机械、液压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目前现代工程机械的许多领域都应用了电子技术,表现为应用电子控制装置(系统),这种装置(系统)以微机或微处理器为核心,诸如工程机械的状态监控与故障自诊,拌和设备称重计量过程的自动控制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越来越先进、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电子控制装置将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程机械上。
2.2 机电一体化对工程机械功能的改进
现代工程施工通常要求工程机械具有较高的性能:1)具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功能、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功能;2)机械功效高且能耗小;3)技术性价比较高;4)自动化程度及精度越高越好;5)使用成本较低;6)操作安全、简单,使用寿命长。
下面对现代工程机械的电子(微机)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说明。
2.2.1 控制柴油机
发动机排放质量与最低油耗间的矛盾,给柴油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冷风扇的转速随温度的变化自动控制、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减小能耗、根据负荷条件自动调节柴油机油门、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等装置的应用,使柴油机在各种变工况下自动选择能同时满足经济指标和排放指标的最佳喷油定时,充分实现节约能源、净化排气、提高效率的目的。
2.2.2 保证成品的作业精度
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到工程机械设备上,不光使称量精确且过程自动化,同时避免了人工测量误差较大的弱点,提高成品的作业精度。如混凝土搅拌站的计量过程大多都实现了自动化,这种电子计量系统广泛采用微机控制。推土机上采用激光导向和电液伺服控制技术,自动控制铲刀的切土深度,减少了推土机往返作业的遍数和行程,提高了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2.3 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
传统工程机械的燃料能量利用率仅为20%左右,非常低,所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在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中势在必行。新型节能控制器(OLLS系统)应用于日本小松公司生产的新型挖掘机上后,燃料可节省23%,节能效果良好,因为该系统能使发动机转矩和泵吸收转矩经常保持在最佳配合状态,可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功率,使作业机构动作迅速,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在使用质量差的燃料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的情况下,由于微机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油泵吸收转矩,不会出现以往发动机冒黑烟或停车的现象。
2.2.4 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电子监控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置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监控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在故障发生之前预先发现问题,从而避免损坏机件事故的发生,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同时能动报警并准确地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提供处理方法,降低设备维修成本,降低设备故障率及停机台次,保证设备安全、稳定及长周期运行。如日本三菱Ms160O型矿用液压挖掘机、美国卡特皮勒公司生产的936型装载机等都备有电子监控报警系统。
2.2.5 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作业精度也不会受到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影响,达到提高工程机械的运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例如,日本和欧美各国研制的新型挖掘机可实现作业模式自动化,工作装置—铲斗的形状与运动轨迹可由操作人员预先在在自动化的挖掘轨迹控制板上设定,完成后各种传感器将信号将传输到微机控制系统,动臂、斗杆和铲刀受到微机系统的控制而按预设定动作,完成各种特定形状和断面沟槽和斜面等,从而减少操作人员因经验不足产生的误差或事故的发生。
2.2.6 提高安全性
为了防止了翻车和断臂事故,提高作业安全性,国外塔式起重机和轮式起重机大多装有微机控制的力矩限制器,一旦超负荷立即发出警报。此外,国外的许多井下挖掘机采用无线电遥控装置,实现无人驾驶,使工程机械在有放射性物质污染地区和高温或水下等危险地点上进行作业。
3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展望
目前,国内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远落后于日本和欧美等国,根本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应该加大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今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下。
3.1电子控制理论
随着以微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推动了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上应用和推广,成为工程机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等。自动控制技术可应用于工程机械作业的控制和操纵,比如摊铺机应用基于CAN总线的工程检测系统,实现自动找平、行驶速度和车辆转速控制。目前,最优控制方法和自适度、模糊控制方法被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广泛采用。
3.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实现信息处理的主要是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成为促进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尚需研究开发的课题有:人机接口装置信息的智能化、可编程控制器的标准化等。
3.3传感器技术
目前,现代工程机械上传感器得到广泛应用,发动机应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机油压力传感器等来检测和控制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沥青摊铺机上角位移、倾角等传感器的应用使摊铺机在工作时实现自动找平且行走速度不变,摊铺出来预定的平整度、坡度和厚度的路面。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可靠性与稳定性不断提高,精度越来越高,采集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并将向集成、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越来越多种类的传感器将应用到工程机械上。
4 加快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4.1 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体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日本和欧美等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服务面太窄,产品结构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少;发动机、液压系统和传动系统等基础零件质量一直不过关等。
4.2 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1)重视科研技术开发工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时要全面规划,实现多层次发展,循序渐进,从完善普通低成本的数显装置,电子化仪表做起,逐步实现设备的半自动化,如带有一定职能的工程机械专业系统,到最后实现机械与电子深度结合的产品与系统,如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2)振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把立足点放在提升基础技术和基础部件水平方面来。应采取国内突破,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以及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配套各种模式并存的方针;3)改变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在人的知识结构上体现“一体化”。 我国工程机械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让其学习有关新技术成果方面的知识,学习有关控制论、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5 结论
综上所述,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进入实用化阶段,今后将继续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工程施工中工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遵循设备使用和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想更好地融入科技含量越来越浓厚的现代工程施工中,维修和管理人员尽快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机电一体化也就是所谓的机械电子学,这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综合科学,包括机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等结合[1]。通过微电子技术应用,能够把微电子技术引进到相关的动力功能、机械主功能、控制功能等方面,在软件方面能够使得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相互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有效的系统。本世纪的7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人们在工程机械领域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工程机械的面貌得以大幅度改善,满足在工程领域省能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1 高智能化
高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不同之处。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人类的智能进行模拟,对人和机器的接口进行分析和推理,最终以机器来取代人的劳动,从而达到最高的控制目标。
1.2 微型化趋势
微型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一体化产品向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的方向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向着不超过 1 立方厘米的体积来发展,甚至是微米、纳米。
1.3 网络化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各种应用网络的远程控制盒监控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工程机械中的使用,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1.4 个性化趋势
在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模式和结构以及观念都发生改变,使得机电一体化呈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的机电一体化呈现智能制造、模拟制造、敏捷制造等个性化的特点。
1.5 绿色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向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前进,只要是在机电一体化的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报废后能够进行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习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是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一大特点。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极高的应用价值,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机电一体化应用到工程机械上就是最终的目的。
2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 . 1 机电一体化和工程机械的关系
思考对于较传统工程机械来说,在现阶段,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使得各种性能方面都得以明显改善,比如操作舒适性能够得以有效提高;机械能耗能有效大幅度降低,明显提高机械功效。可靠性不断提高;不断提高相应的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
2 . 2 机电一体化对工程机械功能的改进探讨
在现代工程机械领域中,高性能的要求表现无所不在:第一,需要较高的机械功效且较小的能耗;第二,系统一般具有监视运行状态的功能,以及故障自诊和自动报警功能;第三,应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价比;第四,较低的使用成本;第五,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及精度;第六,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较为简单且安全的操作。下面对于现代工程机械的电子控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2.1 控制柴油机
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柴油机技术,应该要解决发动机排放质量与最低油耗间的矛盾。在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采用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能耗,还能自动控制冷风扇的转速随温度的变化,这样的条件下,电子控制自动变速,还包括根据负荷条件自动调节柴油机油门等内容都能得以实现,能够使得在各种变工况下的柴油机,在满足经济指标和排放指标的最佳喷油时间的同时,能够实现净化排气、节约能源、提高效率。
2.2.2 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
在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中提高能量利用率显得十分必要,这是因为传统工程机械的燃料能量利用率非常低,往往只有20%左右。通过在日本小松公司生产的新型挖掘机上应用新型节能控制器(OLLS系统),具有比较好的节能效果,相比可节省能源23%。该系统能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功率,满足发动机转矩和泵吸收转矩能保持在最佳配合状态,通过动作迅速的作业机构而实现生产率的大大提高。
2.2.3 保证成品的作业精度
通过在某些工程机械设备上引入电子控制系统,能够满足系统对于称量精确且过程自动化的要求,同时还能使得劳动强度的以降低,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得人工称量的误差尽可能减少,从而使得拌合成品的作业精度有所保证。比如,对于沥青、混凝土拌合机械设备来说,其计量功能都基本实现自动化,微机控制技术在电子计量系统中被广泛采用。
2.2.4 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工程机械的运作质量和效率,通过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得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另外一方面也能保证作业精度也不会受到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影响。
2.2.5 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为了进一步保证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避免机件或设备事损坏故的发生,应该监控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运行状态,这是通过电子监控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置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得以实现。在在故障发生之前预先发现问题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2.6 提高安全性
微机控制的力矩限制器在一些国外的塔式起重机和轮式起重机应用,这一般是为了提高作业安全性,防止翻车和断臂事故,当出现超负荷问题的情况,应该立即报警。另外,通过无线遥控装置的许多井下挖掘机能够实现无人驾驶的特点,这对于在有放射性物质污染地区和高温或水下等危险地点上进行作业就尤为必要。
2.3其他应用
现在一些电子控制的自动化变速器在推土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上的使用,能够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来改变传动系统的传动化,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燃料的经济性,简化了人工的操作过程,降低了劳动的强度。比如在推土机、装载机上面加上电子控制的自动变速器,它就能根据负荷的变化情况来自动改变传动系统的传动比,这不仅仅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燃油的经济性,而且也降低了工作难度,减轻了劳动强度。总结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发展是当前机械工业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振兴和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经之路。
3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展望
3.1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是实现信息处理的主体,信息处理技术包括范围应用比较广,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运算、变换、存储及输出等等方面。计算机技术范围涉及到网络与通信技术、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方面。要想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不断进步,应该大力发展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
3.2 电子控制理论
工程机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以微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通过其应用和推广,在相关控制理论指导下,能够满足系统智能化设计的要求,完成相关的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等等。
3.3 传感器技术
目前,传感器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上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发动机可以通过机油压力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等来进行发动机的运转状态的检测和控制;沥青摊铺机上的传感器能够实现摊铺机在工作时实现自动找平且行走速度不变的特点,还能满足摊铺出来预定的平整度、坡度和厚度的路面的要求。在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能不断提高,越来越广的采集信息范围也超着集成、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未来在工程机械上将应用越来越多种类的传感器。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较为广泛,但是随着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还会向着更高的阶段升级和发展,朝着机、电、光、磁的综合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Lifting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Machine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Wei ZhanGuo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nded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proposed proportion increas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ied forest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forest project itself is a practical discipl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first line design 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goo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it should not only study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sign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alk the road of innovation, make our forest engineering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and unique, complete the shift towa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est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一、课程教学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针对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在教学体系中增加实践的课程比重,这是非常正确的,是适应中国的实际现状的。对于学习森林工程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能独立的完成企业第一线设计或技术应用工作。
然而,从我校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森林工程学生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抱怨自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行业新技术知识面对招聘对象的现象较为严重。经过分析,我们觉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⑴本专业办学时间虽然较长,但教学培养方向尚未明确,课程安排趋向于机械工程方向,相关机械设计新理论、新方法课程、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安排不足;
⑵招收的学生均是理工生,实践能力需要入校后临时培养,留给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多,有时在上专业课时还要补实践课程内容,耽误了完整进行设计课题实践的时间;
⑶与第二点相联系的是,由于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造成很强的挫败感,对森林工程专业形成厌学情绪,于是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后放弃专业课,开始潜心准备考研或出国等等;
⑷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缺乏配合、条理,内容没有联系,各自为政,而且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等等。同时因为缺乏配合和条理,学生反映有时实践课挤在一起,设计与实践课的作业便会大量积压;而有时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践课。当积压的时候,量大造成每一件都无法完整地完成,学生或随便应付,或厚此薄彼,如此种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没有好的东西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的思想和合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合,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是混乱的,不知道各门课程的关系和用途。
以上第四点在我国有森林工程专业的学校都普遍存在,教学与实践相脱离也是当前中国森林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很长的传统专业来说,这一问题更是突出。所以我们认为,为了让学生具有优秀的实践作业能力和素养,就既要学习国际国内设计教学的已有成功经验,更应该结合我校特点走创新之路,使我校森林工程专业逐步赶超并独具特色,顺利完成向工程机械专业的转变。
二、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了以下观点:
⑴顺应学校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大新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比重,从2008级学生开始,开设工程机械相关的课程;
⑵根据我校招生特点将实践课程合理的分为几个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培养机械设计理论素养、机械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应用的素养,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构设计、外观设计等等);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群(包括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工艺、金属材料、金属结构等);工程机械课程群(包括工程机械概论、内燃机理论、工程索道、汽车摩擦学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群(包括几个方向的专题设计,如林业工程机械设计、路桥工程机械设计、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等等);
⑶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在我系前两年的教改过程中已基本完成),将包括理论课在内的各课程有机的编入整个实践课程群中;
⑷关于第二点,四个不同的课程群之间大体上是串联递进的关系,第一个课程群延续的时间最长,大约有四个学期,第二个课程群从第三学期开始,持续到第五学期,第三个课程群从第四学期开始,也持续到第五学期,第四个课程群从第五学期一直到第七学期,因此各课程群之间是串并结合的关系;
⑸对于不同的课程群,相应的制定合理的总的教学目标,将各课程有序的填入到相应的课程群中,使各课程教学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规范,不再各自为政,也不会出告,这样从二年级到四年级,每位同学至少有四份具有一定份量的设计作品集与实践成果;
⑹各课程群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由专人负责该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现内容、课程要求和实践设计的重叠,各课程也能合理的组织在一起;每一个课程群在结束后有严格统一的要求,如要求做一份课题报告,报告包括的内容对应相应的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完成成型的设计作品(包括从二维设计到三维成型的模型)和报的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督促这一课程群的各教师相互讨论、按照统一的目标共同搞好教学,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做到客观有效。老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也能出成果。
⑺通过各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涉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具体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我们相信,如果按照以上想法实施,再结合我校的特点,定能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甚至对于专业的认识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通过对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设计课程的实践课程的科目及内容;各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要求;实践内容的要求;各实践课程族群的之间的配合关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合理组织实践课程的研究内容、体系以及统一的要求,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设计,更明确地了解各课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形成独具个性的设计观念,促使学生沿着实践体系要求完成几件具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其次,完善健全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步形成我系在这类课程教学上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与实际需求更接近,以便更快而且自信的适应将来设计第一线的实际工作。最后,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
参加课题研究的森林工程教研室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在读1人,硕士学历1人,另外本专业教学时间10年以上4人,专业教学经验丰富。
课题参与人员科研能力较强,近三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EI检索10篇以上,积极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校厅级科研项目。
森林工程本科专业所在二级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有较为完善的实验环境,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积极认真的教学改革团队。
四、课程教改的研究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法
主要实施方案包括:带学生赴教学已很成熟的国内工程院校交流学习,尽快熟悉一些实践的内容和目标;考察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工程院校,制定实施办法;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计划和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以最终有形的设计成果呈现出来;举办设计成果的交流、展览与等。
以上研究成果和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为了保证此研究的实施、实施过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推广,学校给予了充足的经费资助。
目前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环境单位数量不多,有时会因为企业自身的因素调整学生实践的安排,对实践环节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后将发挥各种渠道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合作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选择机会。
五、研究结论与可行性验证
森林工程专业设计课程教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时俱进,根据目前我校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工程机械设计课程的需求,提出了设计课程体现族群的串并系统研究,使得森林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地结合一起,真正地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着想。
目前在保留部分专业传统课程的前提下,修改了原有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已经初步实现了向工程机械方向的倾斜,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及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大纲上已经体现上述改革思想,逐步增设工程机械设计课程,减少无关课程,增加新技术课程的授课课时及实践教学课时,并有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及,已经成功组织学生申报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两项,其中一项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全省同类项目成果汇报展。另外,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本科毕业生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校本科就业率第一的专业。事实证明,本研究的构思具有较大的应用与推广价值及突出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肖生苓,王立海,董希彬,等.森林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2] 肖生苓,王立海,张佩剑,等.国家级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51-154.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specialty construction;explora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47-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正逐渐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而常州也即将成为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但在常州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工程机械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能很好适应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不多,同时,一般的机械类职业院校由于资金、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使得毕业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特别是对工程机械原理、构造、维修维护和工程机械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当缺乏。学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进一步拓展常州大交通领域为思路,于200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工程机械专业开设前的调研,学校领导亲自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常林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前景、专业发展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专业计划、大纲的编写和论证,于2003年开设了“工程机械维护与操作”专业,在开办之初,学校就明确提出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更多地深入企业,认真开展好专业调研,走校企合作之路。
近几年来,该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逐步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专业发展也步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 以企业为母体,即使从零开始也不迟
在“紧贴市场,以企业为母体,追求卓越,创建交通人才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高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学校质量方针的引领下,工程机械专业在开办之初,学校就要求专业系部利用假期和休息日,经常性地走出校园,主动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和调研。专业老师带着如何围绕“教好学生、服务企业、回报社会”的专业教学课题,到常林股份有限公司、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生产等一线部门顶岗实践,部分教师还参与了企业管理及产品研发等工作,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可以说,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收获的“第一桶金”就是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师下企业锻炼后,在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可向学生传授企业的文化,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及早懂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及早热爱未来要从事的
专业。
在一年的专业筹建过程中,为了尽快完成基本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在企业和学校的想法在初期不能完全同步的情况下,学校就拼命主动追求企业,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和企业联系、到企业“化缘”,并努力扩大专业影响,通过多方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专业课开设前基本筹建了整车、柴油机、底盘液压、电气等专业实训室。这些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收获的“第二桶金”。
2 充实校企合作内涵,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到了2005年,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工程系已发展成5个中技班、3个高技班,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到近300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也一直处于低层次的单方面追求,校企合作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时期,学院和专业系部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赢得企业的青睐,就必须充实合作内涵,筑巢迎凤,努力打开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2.1 明确校企合作的教育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的调研(通过专业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了解到工程机械维修、维护的职业特点是: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扎实的机械、电气、液压等方面理论知识,又要有装配、维修的技能和故障诊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明确了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机械维修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该系的学生通过两年(中技)或四年(高技)在校专业基础理论+技能操作训练的学习,第三年(中技)或第五年(高技)直接到工厂顶岗实习;他们将学校的知识和工厂的实践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较好地完成了“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需求距离。
2.2 优化校企合作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工程机械维修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较成熟,而其实践教学体系则相对不够完善。通过学习、借鉴,研究该系工程机械专业的特点,将“宽基础、活模块、精单项”的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探索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方向。
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我们通过到企业走访调研确立了专业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综合,在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工程机械概论》、《焊接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工程机械营销实例》等课程。降低专业理论课的难度,增加专业实践教学,使专业课程的针对性明显增强,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同步更新。
教学方法上,突出示范性和体验性。要求各专业教师做到:凡是能到现场以边讲边练组织教学的,就不要在教室里黑板和挂图上空讲,要让学生在实训室中 “先看老师做、听老师讲,再动手练、动脑想”。如液压模块的原理课,就是以各种类型的液压元件和基本回路为模块,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在一个独立的教学时段内,轮流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完成该单元所要求的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能力训练,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不仅便于组织教学和安排考核,还能充分利用实训设施,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学生听完讲授,看过示范,能够马上动手练习,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迅速掌握技术要领。这种做法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灵活性;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仅便于根据市场动向和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适时调整,也有利于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3 深入开展合作,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工程系在夯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向企业宣传专业的特色,借助学院每年组织的技能节,推介学生的技能水平;请企业领导到学校来参观,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展示办学的成果。为了能够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该系还采取了多元化的深度合作措施。
3.1 任命专职辅导教师进驻企业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仅靠双师型教师坐镇学校大本营进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必须向企业派驻专职辅导教师或在企业内聘任兼职辅导老师。通过这一举措,教师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还能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在企业遇到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也可以足不出厂得到老师的帮助;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理论知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参与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
3.2 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来校讲课 在让教师走出去的同时,学院聘请了部分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讲师,他们不仅带来了更贴近企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将企业的一些科研和改革项目带到了学校来完成。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宽了学校实践课程的内容。邀请企业领导来校作行业发展形势的讲座,使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更加顺畅、关系更加稳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校企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广了。
3.3 吸引更多企业来常州交通技师院设立专业培训基地 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3月,“现代建设装备综合技术培训基地”在该院正式挂牌,标志着该院工程机械专业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借助于培训基地的建成,不仅充实了该院工程机械各专业模块实训室的设备(由企业支助建设),同时为专业师资培训开辟了更宽广的渠道――专业教师能定期参加企业开办的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学习,对于企业相关产品的技术资料、培训资料等都能对专业老师优先开放,该院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培训(用企业编制的培训教材、着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参与培训效果的考核等),在近3年的培训过程中(脱产培训,每期14周左右),共有5期220名左右的学员合格毕业,由于培训的针对性很强,培训后的学员都能在各自从事的技术岗位上起到骨干作用,培训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在这期间的最大收获是:专业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实实在在的提升。
4 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该院在夯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借鉴其它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避免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倡导建立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
4.1 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每年邀请企业领导来学校开一次年会,通报各自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规划,获得用工需求信息。近期用工需求可以签约,远期用工需求可以订单,并进一步确定合作框架。
4.2 设立校企合作项目专人负责制 主要平时互通信息,保持经常性联络,主动为企业服务,比如对企业职工文化素质的培训,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训,对专项技术的培训。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师资、教室、教学设施,还可以为企业文体活动提供场地。
4.3 互建企业员工、教师培训基地 工余时间企业员工的培训,由学校来协助完成,地点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而教师的技能和新技术的培训则在企业完成。近几年来,该院为合作企业、部队等培训员工400多人次,教师到企业实践50多人次,实现了优势互补。
4.4 成立专业发展顾问委员会 由学校专业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研究学生培养方案。遵循“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及时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努力做到让企业满意。
5 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设想
①充分利用好常州作为工程机械生产基地的大好形势,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合作企业,及时了解常州及周边地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信息,加大对即将或新入驻常州的工程机械企业的联系(柳工、玉柴、夏工、久宝田等),进一步扩大该院在常州工程机械领域的影响。②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努力把该院建设成为常州工程机械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努力建设好具有各企业特色的专业实训室,进一步加快该院的工程机械的专业设备建设。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能有1-3家企业在该院建立工程机械培训基地。③进一步拓展专业教师的学习进修、专业培训的渠道。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师资能力的提高,该院将进一步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加快提升专业师资能力和水平,稳步做好该院的专业建设。
6 结束语
当前,国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职业院校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与企业联系,积极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开展和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内涵,这样,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得更快、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曾金传,郭秀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苏技师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TU;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304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包括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形式、形态各异的课程如何结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人才的培养目标。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特色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澳教育存在很多差异,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1-5]。笔者通过对比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下简称“UNSW”)与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SJZU”)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分析两所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群、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特色,对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出建议。
一、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单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即体现不同的个性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要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既有通才的素质,又有专才的技能。课程设置的设计属于课程体系范畴,它应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在一定教学方案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
UNSW机械学院和SJZU机械学院都建立于1949年。目前两学院建设规模和招生人数都相似,都以培养机械工程类人才为目标,前者在澳大利亚工程院校排名前5位,后者于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UNSW各专业方向每学期开设4门课,4年共开设32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为6学分,总共192分;总学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略有不同,以机械设计方向为例,总学时为2 028。其中所有的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穿插在课程中,不单独设置。SJZU机械专业分为理论课程和公共实践环节及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其中理论课共开设41门课程,其总学分为150,总学时为2 394,除此外所有实践环节有52学分,共53周。
课程设置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归类,从开课门数、所占学分和学时比例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通识教育平台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所占学分和学时均比UNSW多,前者大约是后者的4倍;在基础课程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比UNSW少2门,所占学分和学时少8%~10%;在专业基础课程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是UNSW的2倍,所占学分比例比UNSW多12%;在专业教育平台中,SJZU开设的课程数比UNSW的少4门,所占学分和学时比例少24%。总体看,SJZU在专业基础平台中所设置的课程较多,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UNSW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大,说明该校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非常重视。重视基础课程,即“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重视专业课程,即“强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适应性,这也是澳洲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
二、课程群对比
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考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相关性等因素构建不同课程群。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有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授。在课程群内部,以核心主干课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各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有机结合,研究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映成彰。通过对UNSW和SJZU机械专业课程群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特色(表2)。表2UNSW和SJZU机械专业课程群对比表课程类型课程群UNSW机械专业开设课程SJZU机械专业开设课程通识教育平台社科类通识教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科普类通识教育2军事理论、健康教育、外语、体育基础教育平台计算机类计算机1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学类高等数学1A、高等数学1B、工程数学2E、数值方法与统计高等数学1、线性代数1、概率与统计物理类物理1A、固体力学1、固体力学2、热力学、流体力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专业基础平台创新类机械工程与创新建筑机械概论、综合素质训练制造类制造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化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精度设计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力学类工程力学1理论力学2、材料力学2设计类工程设计2、机械设计1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与控制类电子与通讯工程、线性系统与控制电工技术1、电子技术1、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微机原理测试类工程试验测试技术方法与管理类工程管理现代设计方法制图类画法几何2、工程制图与CAD2液压类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教育平台力学类设计类专业类工程力学2结构力学机械设计2工程机械、钢结构高级热流体学内燃机与工机底盘计算机工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高级振动学机械振动实践实践类专业工程、毕业设计1、毕业设计2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选修专业选修1、专业选修2专业选修1、专业选修2通过对比和深入调研,课程群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深浅程度、涉及范围等都有所不同。
(一)基础教育课程群比较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主要由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这3个课程群组成。通过深入调研和对比发现,在数学课程群中,UNSW开设的高等数学是分在2个学期开设,尽管基本内容与SJZU大体相同,但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消化;通过教学大纲了解到,UNSW开设的数值方法与统计,其内容宽泛但难度较低。在物理课程群中,UNSW除了普通物理外,还开设了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以后的专业课中还继续热传导等方面的学习。在计算机课程群中,UNSW开设的计算机主要学习C语言,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为目标,其作业难度较大,学生要完成3个大的编程任务;SJZU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则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二)专业基础课程群比较
在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相似性划分课程群,如力学类、设计类、制造类、电子与控制类、测试类、方法与管理类和创新类等类课程群,在专业教育平台中有力学类、设计类和专业类等课程群。
在力学类课程群中:UNSW只开设了工程力学1、2,却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结构力学,以及疲劳断裂等力学知识,所涉内容广泛,但难度较低。UNSW力学类课程群重点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中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避免对知识的割裂,并拉近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而SJZU分别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3门力学类课程,内容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往往因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设置。
在设计类课程群中,UNSW将机械零件的设计分在大二和大三的3门课程中,课程内容前后衔接合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且涉及范围宽泛,普适性较强,但是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而SJZU开设的机械设计课程群学时虽不多,却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对这类知识模块的迅速掌握。
在电子与控制类、制造类、方法与管理类和测试类课程群中,UNSW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程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以课程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UNSW开设的工程试验就是以测试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对不同传感器的测试、安装及实际应用等任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创新类课程群中,双方各有特色:如UNSW开设的机械工程与创新课,内容涵盖了机械制图、快速设计、工具使用、项目规划和作品制作等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将机械工程基本素质培养集于一体,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又如SJZU开设了综合素质训练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拆装机械产品增强感性认识,并通过机械创新方案的构思和制作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专业教育课程群比较
比较两校专业课有以下特点:(1)UNSW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设的专业工程课程,是一个类似毕业实习的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环保装置等,应用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伏笔。(2)SJZU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重专业化,知识分门别类,系统性和专业性强,如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了钢结构、工程机械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等特色课程,突出了面向建设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紧密联系建筑机械装备,为培养学生建筑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管理能力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就业。
UNSW课程内容宽泛而难度较低,注重知识点衔接和综合应用,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辅相成,注重实用性和工程应用,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SJZU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具有行业特色,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做准备。
三、实践环节对比
中澳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安排上差别很大。国内工科院校普遍都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单独设置,集中训练,用整周的时间完成某一环节;而UNSW的所有实践环节都穿插在不同的课程中,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或实习,课堂内容直接与实践结合,边学边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一,金工实习。国内高校一般安排2~3周在金工实习基地集中训练;而UNSW则作为一年级的工程设计与创新课程中的一个环节,带学生去车间培训,学习加工工具的使用和简单的实物制作。国内高校都有独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而UNSW不统一安排,只是要求学生在假期找企业进行12周的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并带回企业反馈,并在专业工程课程上完成实习内容和结果的汇报和验收。
其二,对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国内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便于学生集中思路完成设计;而UNSW以大作业的形式根据课程进度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大多数课程中都有多个设计类的大作业,以课程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其三,国内大部分高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作为对几年理论学习的总结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UNSW则作为两门课程分布在大四的两个学期,也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边学边做。前一学期不写毕业论文,但要完成对课题的深入了解,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并在专业工程课程中参加答辩;后一学期根据具体的研究项目撰写毕业论文,根据相关要求制作出实体,并进行最终的答辩。尽管毕业设计在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样严格。
四、结语
综合比较UNSW和SJZU的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群特点、实践环节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各自特点,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一些操作性强、易于实践的新想法,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UNSW重基础,更重专业教育。“厚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强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适应性;SJZU更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借鉴国外的课程设置情况,取长补短,在兼顾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完善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探索适应SJZU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二,在课程群建设上,既要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行业特色,又要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并侧重知识的宽泛性和工程实用性。在课程群建设中,删减重复课程,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强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其三,在实践环节中,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并逐步形成以“课程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堂中的“课程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完成各种课程任务过程中,将知识学以致用,不仅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春兰,陈仲常.中澳教学方式的差异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9,24(1):126-128.
[2] 周宁之.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139-140.
[3] 胡卫中,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4):92-95.
[4] 朱麟飞.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见闻与思考[J].教育,2011(1):63-64.
[5] 李力,张屹,赵春华.中外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与启示——以澳大利亚JCU大学与三峡大学比较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2009(6):178-179.
Comparative study of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LUO Jiman1, ZHENG Xijian1, YUN Yanbin2, DUAN Chunzheng3
(1. Traffic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P. R. China;
自动化专业企业实习报告一
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我们,特指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还是认识不是很够,可能老师考虑到我们这些学生的潜在问题,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专业认识的实习周。我们要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对机械工程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通过之前的理论课专业概论课,我们已经对机械工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进入工厂之前,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基础知识课,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该学些什么。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老师还说,目前工程机械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设备可以完成人们所想到的任何工件,大型设备的专业化也在逐步加强,国内外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工程机械有小型化、家用化的趋势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与电工合二为一。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我们需要学的基础科目有: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等。
上完了这两节的基础课以后,在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三个班分别参观了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与北京现代汽车厂两个地方。
周三那天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可到了北京现代以后,天就放晴了。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有关宣传片,听了关于展车的相关介绍,又参观了总装车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总装车间。一千多米长的生产线,经过工人师傅准确而迅速的操作后,在OKLINE最后出来的就是成品车。
自动化专业企业实习报告二
按照校园的教学计划安排,本人自20__年x月份我到烟台__电信设备有限公司实习。工作的主要资料是组装、接线、制线和调试。组装、接线和布线,调试过程要严格按照电气调试步骤手册进行,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还做了焊接电路板,制作电线,组装模块和安装空插头的工作,主要涉及分压板、整流板、控制板、温度显示电路板和晶升限位等等。
烟台__电信设备有限公司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包括实习员工公司需要依其更快更好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状况来安排工作岗位。有做技术工作的,有做市场工作的,还有做管理工作的等等众多的工作岗位。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认为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很重要。作为一名未来电气控制方面的技术员工,我会始终坚持公司提出的“七事一贯制”原则。技术员工不能只会配线、接线、调试和装配,而不懂研发、设计和编程等工作。我对公司发展的理解,烟台电信设备制造公司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太阳能行业后,最近几年一向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半导体硅锗材料的需求同目前的市场供应相比,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太阳能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为公司的发展带给了广阔的空间。
透过这次生产实习,使我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到了电气设备运行的技术管理知识、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知识及在校园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工人学习时,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务必的,从而近一步的提高了我们的组织观念。透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潜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我想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技术工作的全部资料—“研究、试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七件大事技术人员要一竿子到底!”。我认为那里所说的“七件大事”就是技术工作。有些人认为只有研究和设计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技术性工作,而贬低看不起安装、使用和维修这些工作,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没有技术含量。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从哲学的观点看,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用于指导实践。而试验、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就是我们的实践工作。这就好比是一台计算机,要想使其正常运行,硬件和软件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是硬件的灵魂。毫无疑问,我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实习生,实践方面的经验还很缺乏,在校园中学到的是更多的理论知识。因此,很荣幸上级领导给了我这次车间实习工作的机会,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在实践中的技术工作,弥补在实践经验中的不足。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下面主要汇报一下我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如配电箱开关是否接错或安装是否到位等,透过观察能够透过目测容易地解决;对于一些偶然的、特殊的问题,在调试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需要用心地思考,向有经验的员工请教,亲自动手进行各种检测和试验,问题解决后须做认真的总结,使自己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此外,我认为整流主板的电路接线原理对于掌握维修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维修工根本都不懂。
最后,在公司技术和管理上提几点推荐:
1)目前,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电气控制柜设备比较陈旧。从公司长远发展和经济利益思考,我认为应当对电气控制部分的产品在控制方案上加以改善,推出自己的新产品。
2)在机柜的接线、布线、调试、安装过程中,我认为机械人员与电气人员应当加强交流,互相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在生产车间,我首先在电缆班,毕竟是第一次,所以起初做起来笨手笨脚的,也挺辛苦的,但是在同事和同学的的关心和帮忙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也充分感受到公司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和温暖,于是我决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所以工作起来反而觉得简单了许多。更是透过虚心请教,在师傅的指导帮忙协助下,我很快的适应了这份工作,经过这几天的过渡,我已经初步掌握了制作电缆的步骤和一些基本注意事项。但是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我明白甚少,于是我虚心请教师傅同时自己也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细心专研,最终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在车间实习的这段时间,虽然有时候工作很苦很累,但是,我从中体会到了实践中的专业技术,不断积累实践技术经验。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将校园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我们透过实习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骨干打下良好基础。透过生产实习,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多种电柜的主要结构、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使用的主要工装设备;产品生产用技术资料;生产组织管理等资料,加深对交直流变换的工作原理、设计、试验等基本理论的理解。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交直流变换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技术,从事这方面的接线、布线、调试、安装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但对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们的劳动观点和提高了我们的独立工作潜力等。
最后,我至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仍不够用心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上不够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