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06: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族技艺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J6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84-01
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众多,而且各具特色,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和多样的旅游利用方式。
一、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特点及旅游价值
(一)共性特点及价值
器乐是用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和世界其他地方器乐一样,作为听觉艺术,能直接拨动人的心弦,唤起美感。器乐与视觉景观对比,其唤起美感的过程分别为:
视觉景观――视觉感受――形象感真切――空间性强――与生活经验距离近――以联想、理解为基础――间接唤起美感
器乐――听觉感受――形象感空灵――时间性强――与生活经验距离远――直接唤起美感
(引自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第34页,有改动)
所以器乐是典型的情感艺术,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而人类的情感是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古今中外耳有同听。即使语言不相通的族群,也能听懂彼此的器乐,通过器乐产生共鸣。
器乐的这一特点使其在影响旅游审美心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很快唤起美感,促使游客由日常心理向审美心理的转化,促进美感冲动,引发审美高峰体验。并且器乐的这一特点也使其在跨文化旅游中发挥“使者”作用,其能促进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学习了解。
(二)个性特点及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制作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以天然材料为主,金属乐器很少,这与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不同。中国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乐器,如笛、箫、笙、管、琴、瑟、筝、阮、琵琶、三弦、二胡、板胡等,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并且同种类型的乐器,其材料也可能不同,音色也有差异,如月琴的制作,各族人民多就地取材,使用花梨木、核桃木、色木、楸木、榆木、桑木、椿木、松木和桐木等不同的木料制作。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和保留,因而能够保存自然界本身固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中西乐器的这一差别有其哲学上的根源。西方哲学强调天人对立,即人与自然是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人与自然之间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把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对自然改造的人工人为的作品,因此,西方人选择人工合成的材料制作乐器。与之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倾向于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讲求尊崇自然,强调自然本身的价值,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征服、改变自然。所以,中国人选择自然的材料制作乐器。
地方性是旅游地的真正魅力所在,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个性特点,与旅游地的这一性质相契合,使其特别适用于强化地方性。目前,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兴起了“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民族民间乐器的个性特点与这种旅游形态相契合,使其能成为旅游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元素。民族民间乐器的个性特点也使其能透射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理念,增加旅游地的文化附加值。
二、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旅游利用方式
(一)文化标识
有些乐器由于其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有可能成为当地的文化标识,在旅游地形象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葫芦丝在国内外已经被看作云南的一种标志性文化产品;阿尔卑斯长号已成为瑞士的一种象征。
(二)旅游商品
乐器以及器乐音像制品可以成为旅游商品。例如,在云南,葫芦丝及其器乐音像制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葫芦丝的单件产量已跃居世界乐器单件产量之首。游客购买乐器及其器乐音像制品,除了用作纪念、馈赠之外,还可能出于培养兴趣或发展才艺。
(三)造景
乐器的造型可以作为景观创意的来源。例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河南艺术中心与北京的天安门、鸟巢、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一起成功地入选了09年“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其建筑创意即是根据河南出土的三件中华古代气鸣乐器造型而设计。另外,把乐器制作场地搬到旅游景点也能成为一道人文景观。
(四)表演娱乐
在旅游地进行地方乐器表演,也能引得游客驻足观赏,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娱乐项目,并且有的经典乐曲演奏还可能特别具有感染力。“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明・祝允明),在表演结束后也可以让异国他乡的游客试奏一下新奇的乐器,实现非凡的愉悦效果。
(五)学艺旅游产品
学艺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指游客在游览美丽风光的同时也掌握当地的一门技艺。旅游地可以向游客推出学习演奏地方乐器的学艺旅游产品,让游客享受边游边学的乐趣。
(六)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是旅游地对地方器乐利用的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形式。在旅游地播放地方器乐,既能促进游客形成审美心境,又能强化地方特色和景区特色,增强地方感。
(七)节事旅游
一件乐器也可以膨胀为一个旅游节事。例如,瑞士瓦莱州南达镇每年举行一次国际阿尔卑斯长号音乐节和比赛,使该镇名扬海外。
(八)巡回演出
旅游地地方乐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巡回演出,如果能以别具一格的表演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赢得人们的欢迎,也能对旅游地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苗族室内装饰艺术的特征是,使生活中的物体(材料、色彩、纹样、陈设、植物等等)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其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生活内涵。但是如何才能将代表民族特色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去?这需要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积累,设计者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像美学和民族学是最基本要掌握的,才能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风俗特色)。湘西苗族建筑的特色在于将苗族的生活习俗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与环境浑然天成,装饰元素取材于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如动植物、器具、纹样等,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其融入到建筑中并赋予全新的含义。在湘西地区,苗族的装饰元素发挥着重要作用,集结了本民族独有的生活和精神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苗族设计师从传统装饰艺术中获得灵感,将传统元素提取出来进行艺术再造,在原有基础上赢得新的审美效果。
苗族度假村是商业和民族文化相碰撞的产物,而它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因地制宜地发挥了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将文化气息融入到自然景观中,显示出民族优势。如它不像一般的度假村被浓烈的商业气息所笼罩,而是主打生态、自然的人文情怀,该度假村的外形设计就明显地营造出苗家的民族文化特色,苗家寨门、吊角楼阁、飞檐镂窗、木材、竹材、黑瓦等这些独具苗家特征的物体无不让人们立刻就感受到苗家的民族气息。祥云和龙凤戏珠的图案是吉祥的寓意;墙壁挂牛头有辟邪求福的作用;城墙大多是采用古老历史传承下来的石块堆砌方式等等,这些苗族文化的象征在该度假村都有体现,这样的造型设计不仅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同时向游客展现了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建筑装饰元素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凤凰青稞客栈的室内设计既有民族传统装饰的风格又采用了现代的装饰特点,让日式榻榻米的造型与质感纯厚的木材巧妙结合,表现的感觉既有朴素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的浪漫气息。
苗族装饰艺术元素是苗族的象征,是人们认识和了解苗族的渠道,其中苗族建筑装饰元素可分为具体元素和抽象元素(彩绘、雕刻、镶嵌等)两方面。同时,苗族元素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经过图像化和符号化的实物,代表苗族人们精神和生活文化的各方面表现内容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室内设计时这些元素的应用需要符合设计方面的规范,还要考虑装修技术的现有水平,需要发挥设计者的才智将其进行再创造,利用现有技术水平使装饰艺术更有审美情趣。
(二)满族室内装饰艺术
满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个较综合的文化载体,融合了女真、蒙古、汉族的文化精髓,最终形成了满族民族共同体(清初时期),像旗袍、坎肩、萨其马等这些都是满族吸收其他民族精华的产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满族的装饰艺术元素很受设计者的喜爱,如萨满面具和图腾柱在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齐康、刘媛作品,2006年)的设计就将满族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萨满面具、剪纸、萨满图腾柱等装饰元素应用到博物馆设计中,增添了浓厚的满族文化特色,而博物馆的外形设计更是充满了满族住房的建筑构造模式。馆体的外形(楔形)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要求,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中庭上空则采用玻璃的建筑材料,使馆体外形更具立体感并且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既表现出庄严肃重的整体形象,又结合了现代的新型材料不会让人觉得古板而缺乏新意,不仅展现了满族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将长白山的地域特色具体化,获得了双重的艺术效益。满族传统的室内设计是满足人民根据东北的环境特点为标准的,建筑结构外形看极像一个口袋,屋内都设有炕头,墙壁都是极厚实的,这些特征都是生活在寒冷气候环境下的产物。在今天满族室内设计元素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的装饰物体(炕罩、祖宗板、万字炕等),尤其是火炕,是满族室内设计的一大特色,是有别于其他民族室内设计的主要标志。满族的室内装饰讲究实用和简洁,如炕桌、大柜、火盆等都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剪纸、刺绣这些也是满族室内装饰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元素,虽然它的造型简单但却表现出家的温馨,这就是满族室内装饰艺术所追求的境界。
(三)蒙古族室内装饰艺术
蒙古族文化与其他的民族文化又有显著的区别,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随着蒙古族文化的逐渐成熟,蒙古族传统的装饰艺术也渐渐发展起来,代表着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内蒙古饭店为例,它是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中心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是传统草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完美作品。在此具体分析内蒙古饭店的大堂设计,大堂的设计可以用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来形容,主要想表现的就是蒙古帝国曾经的辉煌,整个大厅净高9米,室内装修颜色大部分是金色,以蒙古大帐的结构形式呈现,由许多的柱子、墙壁组成,再通过花纹、柱头等装饰物品描绘到柱面和墙面上使其更具欣赏价值,高雅而简洁的表达方式营造出宏伟瑰丽的气势,给人视觉上的极大冲击力。大堂的中心摆放着一座成吉思汗的汉白玉雕塑,在其背后是一副巨大的百鸟朝凤图(象征着成吉思汗名字的由来),明显地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成吉思汗的崇敬和爱戴。一般接待台的背景大都是以世界主要城市时间为主,但是该酒店却标新立异,将巴尔虎头(蒙古族传统头饰)、蒙古族传统图案作为设计来源,用银座、珊瑚绿松石、玛瑙进行装饰,从而设计出一个民族气息浓厚的接待背景模式。
民族装饰艺术的应用技巧
现今这个多元化因素影响的时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物体仍深受国人的喜爱,当然,完美作品的创造需要发挥设计师们的智慧,让传统的装饰元素与现代装饰巧妙的结合,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观。
(一)传统装饰元素的直接选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有时会直接截取传统装饰艺术中精华的部分,借鉴它的形式和方法,对图案和造型进行加工处理,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从而再创出新的装饰艺术形式。现代室内设计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把传统元素进行再造,形成另一种具有现代韵味的符号化形式,对传统装饰结构进行分解和重组,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思维,从而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寓意的装饰物品。若房子主人想让室内的设计体现出古韵风味,可以利用具有古典象征的实物(明清时的红木家具、中国山水画、文房四宝等),再通过合理的设计安排让其整体上呈现中国古典风格。这种室内设计就是直接选用现成的传统装饰元素的表现,类似的应用也是屡处可见,使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和谐共处。
(二)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
对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最重要的就是取其精华,结合现代意识对其进行艺术再造,让其不仅能体现出传统元素的精粹,而且还能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因此,如何提取显得非常的重要,要符合现存的设计规则,根据创作需求进行相关的提取,使之能促进设计者创作的成功。
1.意的提取
所谓意的提取,即提取出传统装饰元素中隐含的意味,使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也能体现它的韵味。这种艺术的提取不是单纯的表面形式的提取,是对意境的提取,精华部分的吸收,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使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室内装饰设计中,让人置身其中就能感受情境。就如被人们所熟知的画家郑板桥,他的墨竹画之所以能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他抓住了竹子的神韵,将月色中竹影的意境提取出来了。这也是对室内设计师的具体要求,另外,还要提取出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隐藏意境。
2.形的提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7-0011-06
摘要:文章提出一个将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融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关键词:审计需求 理论 信息含量理论 保险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
一、引言
16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会计专业知识且专门从事查账和公正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民间审计的起源。1720年,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查证,由于牵涉到许多会计问题,特别委员会特邀了精通会计的查尔斯・斯内尔(Charles Snell)参与调查,他于1721年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这标志着民间审计师的正式诞生(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时至今日,民间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审计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或者说,是什么力量驱动了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上述问题一般归结为民间审计需求。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然而,民间审计需求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例如,不同的委托关系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不同的需求者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不同的审计主题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现有的审计需求理论对这些问题未能系统的回答。本文拟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是财务信息审计,现有文献主要从财务信息审计视角来研究民间审计需求,并形成了四种主流观点: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刘明辉,薛清梅,2000;陈汉文,2012)。
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以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为基础,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认为审计是委托人抑制人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成本的一种制度设计(Watts,1977;Chow,1982;Watts &Zimmerman,1983;Watts & Zimmerman,1986;DeFond,1992;Abdel-Khalik,1993;Barefield,Gaver & O’keefe,1993;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2006;高雷、张杰,2011)。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了某种目的,会通过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审计发挥的是信号传递功能,是否审计、何种审计师审计都有信号作用,如果选择了审计,与未选择审计相比,向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如果选择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选择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也向市场传递了信号。很显然,通过审计传递的这些信号,能给企业实际控制人带来某种利益(Datar , Felthman & Hughes,1991;胡晓,2007;肖小凤、唐红,2010;潘克勤,2010)。
信息含量理论认为,企业可能会操纵财务信息,而审计可以抑制企业对财务信息的操纵,可以增进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进而增加其决策有用性(Titman&Truman,1986;陈梅花,2001;宋常、恽碧琰,2005;郭志勇,2008)。
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在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审计,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审计师(Wallace,1987;Dye,1993;Menon&Williams,1994;薛祖云、陈靖、陈汉文,2004;章雁、黄美玉,2014)。
此外,一些文献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陈毓圭,2012;吴秋生,2010;杨瑞平,2010;胡继荣、徐飞、管小敏,2011;黄秋菊,2014);一些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Park&Brorson,2005;Simnett,Vanstraelen&Chua,2009;沈洪涛、王立彦、万拓,2011);还有一些研究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文献,涉及民间审计需求(赵亚娟、林涛,2002;徐向真,2014;贾云洁,2014;郑石桥,2015)。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有了较深刻的认知。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第一,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是否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第二,各种需求理论中出现的审计需求,哪些要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第三,各种审计需求理论能否统一于一个框架?本文拟致力于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企业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的组织,有多种委托关系,从外部来说,有股东、债权人这些资金提供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有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来说,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形成委托关系。多种类型的委托关系,派生了多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对审计的需求多样化,有些审计需求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有些审计需求由其他审计机构来供给,由于产生民间审计需求理论的多样化,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正是委托关系多样化,导致了审计需求多样化,正是审计需求多样化,导致了民间审计需求多样化,从而导致了多样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但是,不同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中,有共性因素,这就形成了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1)。
(一)企业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多样化
委托关系是信息不对称的利益相关双方的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的是人,具有信息劣势的是委托人,一般来说,委托人和人之间具有某种相关利益,围绕这些相关利益还有相关信息。企业具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很多情形下存在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进而形成了许多的委托关系,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主要包括:企业股东及债权人等供资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经营伙伴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税务机关等政府机关之间的委托关系,还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有各管理层级之间的委托关系,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非独资企业来说,还有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股权分散的企业来说,还有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势必带来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主要的委托关系的类型及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如此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势必产生多样化的审计需求。
(二)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有两个层级,一是潜在需求,二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潜在需求中能得到满足的部分,这种审计需求很有可能转化为审计行动。我们先来分析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表1所示的10种委托关系中,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从而需要不同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其需求。
1.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政府设置了许多行业监管部门,企业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什么行业,就会受到负责该行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之监管。一般来说,对于所监管的活动,企业最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处于信息优势,而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究竟干了什么,当然不如企业自己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政府监管部门会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银行业不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制造业不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各类企业不遵守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审计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了这些信息对监管部门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非财务信息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发现审计师对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给企业造成的损害,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具有信息优势,但是,其提供的各类信息(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及财务、业务相关的量化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可能持有怀疑态度,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审计类似于一个信息可信的信号,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
2.税务机关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对于特定企业的纳税事项,该企业存在信息优势,税务机关存在信息劣势。一般来说,纳税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的,所以,税务机关希望企业以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来纳税,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税务机关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的纳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税务法律法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其财务信息、纳税信息的可信度,进而增加这些信息对税务机关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审计主题。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纳税相关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企业少纳税带来的税收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纳税行为(经济行为)主题或纳税信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纳税人,也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如果企业告诉税务机关,自己的纳税行为是合规合法的、纳税相关信息是真实的,但是,税务机关未必相信企业的上述陈述。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这些陈述的可信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审计给企业的陈述或信息贴上了可信任的标签,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既可以是针对纳税行为的,也可以是针对纳税信息的,前者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后者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3.社会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不但要增加其价值,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就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来说,企业自己当然最清楚,处于信息优势,社会没有企业自己那么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之承担存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可以解释社会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可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检查,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不适宜行为,这种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信息可能是财务的,也可能是非财务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审计师就企业社会责任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相关机构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适当行为带来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人,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类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以发表陈述,表明其社会责任行为是恰当的,也可以发表信息,表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这种陈述或信息,并不一定为社会相关机构或个人所相信,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审计对陈述或信息可信性发出了信号。
4.债权人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担心企业实际控制人违背债务合约,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主观上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债权人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债务合约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将负债获得的资金用于风险更高的项目、超过约定的负债水平而增加新的债务等,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对债务相关信息的审计,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债权人监视债务合约履行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关行动,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审计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债权人可以要求审计师赔偿自己的损失,支付给审计师的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从审计主题来说,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债务人也存在审计需求,希望债权人相信其提供了真实信息并遵守了债务合约,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因为企业自己告诉债权人,说没有违约、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债权人可能持怀疑态度,通过外部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就传达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表明,企业的信息是真实的、行为是遵守合约的,从审计主题来说,包括财务信息主题和经济行为主题。
5.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顾客从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处于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顾客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顾客的决策有用性,这些信息主要是关于该商品或服务品质及生产销售方面的,属于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审计师对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发表了意见,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顾客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顾客的损失。
企业作为人,也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企业给顾客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但是,顾客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相当于由第三者告诉顾客,这些信息是可信的,审计发挥了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
6.供应商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来说,处于信息优势,这属于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但是,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是要付款的,对于企业的支付能力,供应商则处于信息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
供应商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财务信息对供应商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的信息经过审计后,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企业又未能如约支付货款,供应商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货款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也可能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给供应商提供了证明其支付货款能力的相关信息,但是,供应商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告诉供应商,企业提供的相关财务信息是可信的,这类似于给企业财务信息贴上了可信的标签,审计发挥了传递财务信息可依赖信号的作用,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7.员工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员工的收入来源于企业,个人事业前途也与企业休戚相关。但是,对于相关信息来说,企业处于优势,员工处于劣势。员工作为信息劣势方,有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能解释员工的这种潜在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损害员工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是否存在违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这类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能增加与员工利益相关的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员工决策的有用性,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这类潜在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在委托关系中处于人的地位,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能为员工提供了一些与其利益相关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员工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用第三方告诉员工,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信的,这种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功能,这种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员工相关管理行为的,属于经济信息主题,也可能是针对员工相关量化信息的,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8.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非最高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来说,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劣势,非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遵守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高管理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这种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这种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能增加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经管责任履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有用性,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于非最高管理层的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进行检查,审计师如果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最高管理层可以追究审计师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错误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非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优势方,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审计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非最高管理层可能给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些关于其经管责任履行的陈述或信息,但是,最高管理层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最高管理层,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依赖的信号作用。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9.小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股权分散、不存在大股东时,管理层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小股东(也就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是企业的主要经济关系。很显然,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小股东存在信息劣势,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这种情形下,小股东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还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陈述或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可能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言,可以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作为处于信息优势的管理层,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管理层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管理层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其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能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个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真实性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10.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存在大股东时,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相关情况具有信息优势,小股东难以影响企业,有信息劣势。大股东对企业的掌控直接影响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小股东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大股东是否存在损害小企业利益谋取大股东利益的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通过审计,还能检查大股东是否精心经营企业,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是否存在制衡,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提供的信息中所包括的舞弊或错误,从而增加信息的可信度,进而提高这些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信息主题,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经过审计的陈述或信息,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审计师发表意见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大股东作为人,也可以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大股东的这种审计需求。作为掌控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也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一些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第三方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以依赖的,这种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是真实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大股东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以上所述的10种委托关系下的审计需求及解释理论,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委托人和人都可能有四个类型的审计主题需求,但是,解释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需求理论却不同。
(三)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向有效审计需求的转换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委托关系下,不同需求者的审计需求存在差异,这些需求都是潜在的需求,这些潜在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呢?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些潜在需求才能转换为有效需求呢?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条件有三个,一是需求者的成本效益比,二是需求者的行动能力,三是政府关注程度。
首先,审计肯定会带来某种收益,但是,需求者也可能要为此付出某种成本或代价,需求者会比较审计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需求者才有可能将潜在需求推向有效需求。也许在一些情形下,需求者可以转嫁审计成本,但是,转嫁审计成本可能带来需求者以其他的方式付出代价。由于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比,所以,这些需求未能转换为有效需求。
其次,需求者的潜在需求要得到实现,必须要有能力建立审计机构或聘任外部审计师,这都需要潜在的需求者具有行动能力,如果没有行动能力,审计需求只能处于难以实现的状态。例如,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小股东本身没有能力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只能是潜在的需求;又如,员工可能关注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潜在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员工无法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这种需求只能是潜在需求;再如,社会公众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潜在需求,但是,单个的社会公众没有能力推动这种潜在需求得到实现。
第三,无论需求者是否有行动能力,也无论需求者自身认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政府对于某种潜在的审计需求很关注,则政府可以作为推动者,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潜在的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当然,政府对审计需求的立法,也会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这种考虑通常会从宏观角度,而不是从单个需求者的角度,只有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才有可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某种审计。
现实世界中,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由于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没有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然而,就某种特定的潜在审计需求来说,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可能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的条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变为有效审计需求,例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审计,多数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主要处于潜在需求阶段,但也有少数国家实行强制审计,潜在需求已经转为有效需求。
(四)需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
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之后,哪些需求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呢?一般来说,审计师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二是成本效益(郑石桥,2015)。然而,根据表1的归纳,审计需求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委托人,二是人,不同的需求者,上述两个原则的内涵不同。
对于委托人来说,关于独立性,审计师生产的审计产品由自己使用,并不需要他人来使用,所以,委托人并不需要考虑审计师是否要独立于自己,而要考虑的是审计师能否独立于人,所以,一般不能依赖内设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依赖外部审计机构。委托人虽然要选择外部审计机构,但是,委托人仍然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建立一个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形式,委托人会权衡成本,何种审计主体的成本低,就会选择何种审计主体。一般来说,如果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数量具有一定规模且较稳定,则可能选择自己建立审计机构,政府、企业集团母公司作为委托人,就是这种情形;而审计需求数量不多或不稳定时,则可能选择聘任民间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就是这种情形。
对于人来说,关于独立性,由于人是将审计信号作为传递手段,其审计产品由委托人来使用,必须让委托人相信审计产品,所以,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人,只能选择与人无利益关联的外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审计,只有这样,审计才能真正发挥信号功能。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企业,外部审计机构有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机构,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无法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只能选择民间审计机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则选择政府审计机关是可行的,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非政府组织,则选择民间审计机构是可行的。至于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基于独立性的要求,人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只能是对于民间审计不同事务所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收费政策,人会基于其性价比从不同事务所中做出选择。
(五)企业组织对民间审计需求的一般理论框架――整合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以上分析了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潜在审计需求,并且将匹配到不同的审计需求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的要求以及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根据上述分析,下面提出一个整合各种审计需求理论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不同委托关系实质上都是实际控制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前者是人,后者是委托人。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和人都存在审计需求(郑石桥,2016)。
从委托人来说,会担心人是否最大善意履行经管责任,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的审计对人进行检查,一方面,检查人会有损害人利益的各种行为,这就产生了经济行为主题的审计需求;另一方面,检查人是否建立了适宜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就产生了制度主题的审计需求。解释上述两方面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另外,委托人还会担心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存在舞弊或错误,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人的审计对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检查,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就产生了信息主题的审计需求,区分为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这种信息审计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
从人来说,即使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委托人并不一定相信委托人的陈述或信息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信号来告诉委托人,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独立于人的审计可以充当这种信号,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视人的陈述或信息而言,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解释人审计需求的是信号传递理论。
虽然委托人和人的审计需求并不一定都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实行,但是,由于民间审计同时独立于委托人和人,如果还具备成本效益优势,则民间审计机构就成为有效审计需求的供给者。
四、结论和启示
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现有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本文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企业审计需求是复杂的,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的审计主题不同,需求者希望通过审计来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审计,要从审计师的聘任者来分析这种审计的需求者,进而能够判断这种审计的价值何在。这种认知,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使用审计产品及监管部门如何监管民间审计,都具有意义。X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明辉,薛清梅.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动因的观点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9):11-13.
[3]陈汉文.实证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Watts R L.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a product of the market and political processes[J].Australian Joural of Management,1977,(3):53-75.
[5]Chow C 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272-291.
[6]Watts R L,Zimmerman J L.Agency Problems,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4.
[7]Watts R L,Zimmerman J 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 Inc,1986.
[8]DeFond M 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switch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2,11(1):16-31.
[9]Abdel-Khalik A.Why Do Private Companies Demand Auditing? The Case for Loss Control[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1993,(8):31-52.
[10]Barefield R,Gaver J,O'Keefe T.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s of Attest: Extending Results from the Audit Market to the Market for Compilations and Review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3,(12):74-87.
[11]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科学,2006,(2):72-82.
[12]高雷,张杰.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J].财经研究,2011,(1):48-58.
[13]Datar S M,G A Felthman,J S Hughes.The Role of Audits and Audit Quality in Valuing New Issues[J].Jour 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1):3-49.
[14]胡晓.公司业绩与审计需求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73-86.
[15]肖小凤,唐红.新股发行市场的审计师选择――来自2006年―2008年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37-43.
[16]潘克勤.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自律型治理与审计需求――基于IPO前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4):57-65.
[17]Titman S,B Truman.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J].Jour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6,8(2):159-172.
[18]陈梅花.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9]宋常,恽碧琰.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32-40.
[20]郭志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7):68-72.
[21]Wallace W A.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A Review[J].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1987,(1):7-34.
[22]Menon K,Williams D.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327-342.
[23]薛祖云,陈靖,陈汉文.审计需求:传统解释与保险假说[J].审计研究,2004,(5):20-25.
[24]章雁,黄美玉.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成立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商业研究,2014,(1):117-125.
[25]陈毓圭.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重要意义 将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做好做实做到位――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2-15.
[26]吴秋生.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4):60-64.
[27]杨瑞平.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索[J].商业研究,2010,(4):63-67.
[28]胡继荣,徐飞,管小敏.风险导向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216-220.
[29]黄秋菊.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3):66-72.
[30]Park J,Brorson T.Experiences of and views on third party assura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10-11):1095-1106.
[31]Simnett R,Vanstraelen A,Chua W F.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32]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33]徐向真.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14,(7):15-16.
[34]贾云洁.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外包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4,(6):63-71.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83-02
11世纪中叶后,傣族、德昂族和陇川的阿昌族先后信仰佛教。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祥鸟、神鸟,是佛的化身。佛寺建筑上雕塑了各种孔雀造型,佛龛、佛座、壁画、彩联上也刻绘着孔雀,供桌上插着孔雀翎,摆着千姿百态的孔雀工艺品。同时,孔雀还走出佛寺,进入了民间日常生活:德宏傣家奘房的栏杆上雕刻的是孔雀,门上贴的是孔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牛车上插的是孔雀的模型。德宏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歌舞之乡”。
一、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价值
1.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主要特点。孔雀舞,傣语称“戛洛勇”,它是傣家人最喜爱的有着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广泛流传于傣族聚居区。其中,尤以瑞丽跳的孔雀舞较为精彩,也较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这种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孔雀舞分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大类。过去只限男性跳,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后才逐渐开始的。道具孔雀舞,俗称“架子孔雀舞”,孔雀道具比较宽大,制作工艺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舞者头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腰系用细竹、彩绸制作的、可以张合的孔雀翅膀和长长的孔雀尾。道具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节的孔雀舞。徒手孔雀舞分两种,即单人孔雀舞和双人孔雀舞。
2.傣族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艺活动。孔雀具有高贵优雅、温和从容的性情,与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又是佛祖的使者,所以孔雀成为傣族心目中神圣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凡节日喜庆都要跳孔雀舞。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的舞蹈,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表演性舞蹈。它以独特优美的身段、节奏明快的舞步、变化多端的手形、灵活传情的眼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孔雀舞已经成为整个傣族的艺术形象,是傣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艺活动。毛相是傣族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位傣族民间舞蹈家,傣族第一代专业舞蹈工作者。他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从瑞丽江畔跳到省城、跳到北京、跳出国门。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与同事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荣获银奖,成为中国孔雀舞表演的艺术大师;1961年应邀参加中国友好代表团随出访缅甸演出,被称为“传递和平与友谊的金孔雀”。
3.傣族孔雀舞传承的价值与旅游的关系。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最负盛名的传统舞蹈,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智慧、幸福、吉祥的象征,而孔雀舞内在感情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型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倡导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用金钱和数字加以衡量,但却可以在旅游的推动下,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文化加以保护,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忠实记录和有效保存。
二、傣族孔雀舞传承与旅游开发
1.宏傣族孔雀舞传承所面临的困境。约相,是享誉傣族地区与缅北的农民舞蹈家,人称“孔雀王”。孔雀舞诞生在瑞丽,20世纪50年代瑞丽民间舞蹈家毛相将孔雀舞跳到国内外,打出了知名品牌,约相是其传人。约相跳孔雀舞一跳就是四十多年,从小寨子跳到大城市,从国内跳向国际大舞台,荣获了若干大奖和称号,2002 年云南省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他“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舞蹈师”称号。约相和旺腊两人2008 年获得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 为了传承和弘扬孔雀舞,他将孔雀舞传授给儿孙,开创了一家“三代同台”献艺,实行有偿服务的新局面。同时他还在村里组建了“孔雀演出团”,率领年轻人外出表演,一般一场的收入是二三百元,使喊萨成为孔雀舞旅游胜地。旺腊在瑞丽广场创办了小孔雀艺术培训班,在家中传承孔雀舞,重大节日小孔雀才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演出。方桂英的表演使人惊叹,她创作表演的傣族舞蹈《孔雀比朗》,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傣族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舞蹈动作优柔流畅,运用了许多傣族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她是民间超凡脱俗的“孔雀”。方桂英在自己家中开餐馆,自己跳孔雀舞来促进旅游开发。三位60多岁的傣族孔雀舞传承人都面临者年龄较大、缺乏核心的传承人接替的困境,德宏目前没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孔雀舞传习馆和展示孔雀舞的展览馆。
2.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机制。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孔雀舞专场晚会暨民族团结嘎秧舞会在芒市广场隆重举行。孔雀舞专场晚会上,伴着雄浑的锣声和象脚鼓声,独舞、架子孔雀舞、双人孔雀舞、集体孔雀舞、孔雀拳、孔雀棍等一一登场亮相。独舞轻盈优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惟妙惟肖,令观众沉醉其中;架子孔雀舞活泼热情,一双双孔雀翅膀时舒时展,时分时合,时而展翅腾飞,让人欢呼雀跃;双人孔雀舞表演欢快流畅,雄孔雀和雌孔雀互相应和,同飞共舞,让人心情舒畅;孔雀棍和孔雀拳刚健中带着柔美,孔雀舞舞蹈动作融入到了棍和拳中,让人感受了别样的孔雀。活动的举办,对宣传推荐德宏浓郁民族风情文化、独具特色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德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机制,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3.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原则。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在孔雀舞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区域,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品质高的傣族村寨进行重点开发。另一方面,傣族孔雀舞的开发要抓住傣族民族根与魂,结合现代创作意识,实现民族舞蹈的完美舞台呈现,从基本的原生态民族舞素材汲取养料,以民族文化本体核心审美意象为主体,使舞蹈的审美体验得以升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资源自身所固有的特征,保证不变形不走样,不做迎合时尚的拔高工作;而对于来自资源内在的自然变化也必须予以尊重,不硬性阻止。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要保持恰当的分寸,在深度上,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傣族孔雀舞资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
三、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构想
1.保护性开发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孔雀舞区域景观。严格说来,目前,把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民族区域景观应是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的地域空间综合体,但许多少数民族区域景观“情”“景”分离现象十分严重:游客只见“竹林深处有傣家”,却未必能一睹身着孔雀舞服装的傣族同胞。而在风景中一旦缺失了与之相协调的人的身影,风情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自然性,民族风情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直接商品化了:化为歌舞,化为各种投游客所好的习俗表演(更有甚者,穿此一民族衣服,跳彼一民族舞蹈)。显然,在如此风情展示中,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但却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或作为歌舞表演的舞台装,而屈居附庸的位置;或被淹没于习俗演示的动作行为中,也同样被忽视,我们是否能够营造一个自然的民族风情实景,以显示其孔雀舞的价值?
2.满足外来游客体验式参与跳舞。德宏芒市崃们傣家风情村尝试将孔雀舞在客人用晚餐时表演,客人既是参与过程又是消费过程,具有获得感官享受和满足高级需要的双重功能,它以技术的习练和模仿为起点、形式,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内容,对旅游主客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场所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于正规作坊中开辟一角,以达到人才、技术共享的目的。该场所在外观造型、内外空间处理和装饰陈设等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若能得到孔雀舞老艺人的亲传亲授,一定会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乐趣,传播孔雀舞文化。
3.发挥导游信息传输中介功能。在各种不同场景和情境中,适时传输关于少数民族孔雀舞蹈的各方面知识,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使游客各取所需,从中受益。从孔雀舞形式美到整体美特征的阐发,再到民族―地域特色、宗教―习俗特色和民族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内涵之美的揭示,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旅游审美的需要。在以旅游体验为主的环节,以相关实用信息的传输为主,告知游客具体孔雀舞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特征,讲述必要的有关孔雀舞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孔雀舞服装工艺、穿着技巧等,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实的需要。
四、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孔雀舞资源独具特色又动态变化,洞悉其稳定态的质,追踪其微妙变化的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孔雀舞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可以在积极模仿他种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也可以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孔雀舞的旅游价值独具特色,开发潜力很大,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同时,研究和开发工作也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分析评估其旅游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探索具体现实的开发途径。
参考文献:
[1]情满怀歌盛世――记傣族农民方桂英[N].德宏团结报,2004-12-2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沙雅县推进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推进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摆在了特殊重要的地位。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做好双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 沙雅县民族中学生物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
2. 1 沙雅县由于学生来源差(来自于各社区的低保户家庭、做生意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素质低,他们把孩子看做赚钱工具,每次农忙季节就带孩子去劳动,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学生回家后家长的关心、照顾不够。孩子做作业及复习时家长根本没有给他们辅导的能力。
2. 2 沙雅县有些民族中小学由于汉语和双语教师紧缺,学生没有掌握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上中学以后存在着跟不上学习,厌学及旷课等情况。
2. 3 到现在没有跟生物双语教材配套的光盘,辅导材料。
2. 4 生物教材的难度大,涉及的范围太广,实际生活应用内容太小。有时连老师都不能理解课文,学生就更不喜欢学了。考试试题与教材不符。
2. 5 没有优秀教案,教师用的汉语参考书不够。
2. 6民族中学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这样问题,学生上课中可以听懂,也可以看看懂,但说话真说不出话来,这是生物双语教学上一个重大的问题。
3. 加强沙雅县民族中学生物双语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3. 1 对教师的思考
双语教学的的瓶颈是师资问题,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好的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其次才能成为一个双语教师;同时,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双语课程的先决条件。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认识到生物双语教学应由生物教师担任而非其他专业教师。由非专业教师担任的生物双语教学对知识目标的理解不深、不透,出现弱化学科知识的现象,忽略了学科知识应有的难度和深度,在教学上给人不饥不渴的感觉,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下去,会使双语教学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3. 2 对教材的理解
在沙雅县目前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大都是原版教材和统编教材的结合,有的学校还有翻译教材。综合起来,每种教材都各有利弊,什么样的教材是适应目前生物双语教学的教材呢?校本教材在此时呼声甚高,对教材情有独钟,但限于人力、物力和学识水平的高低,也制约了校本教材的编写。但这是一个方向,也是双语工作者们要努力的地方。
3. 3 不能将双语课上成汉语课
在沙雅县、库车县、轮台县等几所民族中学调查了生物双语教学展示课。能被展示的应该是代表本地区、本阶段的优秀教师的课了,但调查后总对一些双语课产生疑问:这是双语课还是汉语课?课上老师全部用汉语授课,学生傻呆着……所以作为生物双语教学的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有教学导向性的双语教学评价标准出现。
3. 4 双语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双语教学要循序渐进,它是一项实验,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的,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这项实验。作为双语工作者,应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切实把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能力的一种手段,去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生活和思维,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增强汉语的工具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最终提高用汉语“摄入”和“表达”的功能,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3. 5 建立健全完善双语教学工作制度。
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制度保障是前提。各W校制定双语教学工作、教师工作量化、教学成绩奖惩等一系列制度。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双语”教学实施方案,统一安排,扎实部署,稳步向前推进,进而保证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科学的开展。
3. 6 实行双语教学工作校领导包组负责制。
各学校成立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总负责,双语副校长主抓的校领导包组负责制。领导班子成员切实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落实责任,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推门听课,不定时间抽查等形式,检查教师备课教案和学生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在会上予以总结评价,指出优缺点,扬他之长,补己之短,在全校上下形成一心一意抓教风和勤于学习的新学风。
3. 7 制定发展规划及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效落实教学活动。
各学校为了规范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工作发展规划。在日常教学中从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严格教学环节的管理。整体上做到双语教学工作有规划、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
3. 8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各学校严格执行《新疆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按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任课教师安排表,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确保双语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 9 严格教学管理,合理评价学生。
各学校本着“质量立校”的宗旨,针对双语教学工作,提出“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管理严、质量高、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主抓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平时考查、期中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
3. 10 创新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是学校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源泉。清除束缚教研工作发展的“瓶颈” ,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主题活动为载体,只有不断学习、模仿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观念,才能推动课改前进的步伐。
总而言之,对待双语教学,我们要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积累,一边突破。针对目前沙雅县生物双语教学的现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很下功夫,要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教学中注意落实全面性、主动性、整体性、发展性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学会“倾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富有人文庀⒌目翁梅瘴В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使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大宣传力度,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学习宣传活动,为“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强大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同、支持。坚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重视并扶持幼儿教育的发展。鼓励少数民族幼儿进入“双语”幼儿园和“双语”学校接受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A].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66:72―77.
[2] 马文华.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2―67.
[3] 王晓梅.现代化进程中库车县教育现状及对策[G].乌鲁木齐:社会科学院,2005,151.
[4] 陈学金,腾星.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实地考察与对策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0―15.
[5] 马文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的问题与展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5―12.
[6] 赵德忠.新疆双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在新疆双语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5―13.
[7] 尤努斯・ 居玛,李进,努尔古丽・热合曼.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世界,2014(14):389-390.
一、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步推进“四化”,本质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四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则将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两者相互促进。
2、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居民和困难群众。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四化”不够同步的问题还在凸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局面尚未扭转,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尚未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工业化本身也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应牢牢把握“四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切实找准制约“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阶段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3、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载体所必需。县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核心主题和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工业化以资源节约为基础、环境保护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城镇化占地面积少、立体空间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带动承载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业质量为目标,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按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等形式发展农业。同步推进“四化”将为县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战略载体,从而实现以工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城镇化推动社会事业进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就省扶贫困县新晃县而言,“十二五”时期应把推动“三农”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提升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完善新型信息化为引领,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集聚和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是在一定时期内“四化”不够同步、发展不够科学的集中表现,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推动“三农”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山河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贫困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转型发展之路。
2、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主要因素。应以推动现代要素更多更快地投入改造农业、促进农村人口更多更稳地转移落户城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
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城乡社会二元发展的直接后果,也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应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人群覆盖面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城乡互动力度,把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的差距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努力让广大农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第3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从传统节日中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2.
掌握策划班会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民族风情。
2.从策划班会能力的提升中,让学生明白各民族间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
2.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激发学生热爱56个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对于各民族有个自己的民族节日、特色活动、民族风情有初步了解,而对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了解不多。根据平时观察,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资料与探究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再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法规,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血肉之情,明白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努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作用,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搜集资料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看、思、说、赛、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策划中感受民族一家亲,激发学生热爱并维护民族团结,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民族语言我来猜
1.课堂上教师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和学生打招呼“同学们好”,并将这些语言用汉字写出来让学生读一读,学一学。
2.过年了,各族对新年的祝福该怎样说?学习59页内容。
3.同学们,你们看,虽然都在祖国的大家庭中,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祖国大家庭中,56个兄弟姐妹除了有着不同的语言,还有着不同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今天我们来个新闻会,将自己了解到的民族的传统节日与大家共享。
1.学生猜一猜是哪族语言,读一读,学一学。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年的祝福语。
课伊始,让学生从感受不同民族的语言开始,激发他们继续探究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情感。
二、民族知识知多少
1.
为了让这个会成功地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我们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2.
民族知识知多少新闻会。
3.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他们如一棵棵颜色各异、形状各异的花朵装点着祖国的花园,让祖国这个大花园更加的绚丽多彩,面对不同的民族的习俗,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1)回族同学来我家做客,我们该如何招待?
2)满族同学来我家做客,我用狗肉招待它,可以吗?
4.
我们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互相尊重,携手共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
1.学生交流介绍民族风俗的注意点。(民族名称;传统节日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参与这个传统节日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学生开展会。(学生在介绍时要用多种方法,如:图片展示、视频展示等)
3.学生交流。
通过新闻会体验,现实场景的模拟,让学生感受民族风情,尊重民族习惯,指导学生以后的生活。
三、主题活动我设计
1.
祖国的稳定统一,团结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民族,值此祖国70周年之际,王老师决定在班级开展庆祝祖国建国70周年的主题班会
“民族一家亲”。
1)请大家来设计方案,你想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设计?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2)教师从形式多样引导:唱歌、跳舞、相声、快板、故事、社会小调查等方面考虑
3)教师从内容上关注:国家政策扶持(教育、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等方面。
2.刚才,我们从大的方面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从小的方面具体讨论下,如汉藏一家亲,可以从哪些内容入手?
随着学生的交流,列举一例
青藏铁路
1)出示西藏孩子想在最短时间内到北京的美好愿望视频。
2)在习爷爷的关心下青藏铁路已经在2006年7月1日通车。这一事件,你想通过什么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藏一家亲?
听一听
韩红的《天路》
看一看纪录片《天路》中感人故事。
讲一讲天路修筑中感人故事。
赏一赏歌舞剧《天路》,
说一说天路中感人故事。
3)这么多的形式,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1.学生聊聊自己的设计方案和理由。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师生交流。
3.让学生明白抓住民族间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内容进行交流。
体验策划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活动策划的注意点,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情感。
3.为了使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现在我们分小组讨论,汉蒙、汉壮、汉维、汉回、少数民族间,各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4.学生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
5.大家的策划设计非常精彩,下周建议班主任老师讲大家的设计给予实施,相信班会课一定会圆满成功。
4.小组自己选择,根据大家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策划。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8-10)
良好(5-7)
需要努力(1-4)
自评
互评
师评
加分
资料搜集
能根据要求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能进行资料的搜集,能熟悉自己搜集的资料
搜集资料马虎,不能全面将资料搜集齐全
课堂听讲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上无走神、讲闲话现象
听课比较认真,偶尔能思考下问题,偶尔有走神、讲闲话的现象
听课不认真,不思考问题,走神,讲闲话现象比较严重。
发言情况
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举手发言,答案中自己的思想较少
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
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耐心倾听、尊重其他组员的观点。
能参与小组活动,基本能做到倾听别人观点,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加小组活动时不能耐心听取其他组员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
积极认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能马马虎虎地完成课后作业
不能全部完成课后作业
积极实践
能积极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行动习惯中体现出来
能将部分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不能或较少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其中提到构成民族的要素包括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主要指建筑、纺织、编织、印染、刺绣、雕刻、酿酒等传统技艺领域)应归属于构成其民族要素的经济生活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生活又包括生计和物质水准两个方面,准确的讲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更多的属于物质水准方面,但是在某些特定区域和时期它也应归于生计方面,如广南县那洪村的蓝靛瑶,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靠提取蓝靛为生,蓝靛经济在村社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蓝靛一直是这个时期那洪村蓝靛瑶的主要货币来源。依据黄光成提出和设计的民族文化结构模型,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又对应划归其民族文化结构中的业缘和物缘中。那么,在现代化的不断冲击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也在不断消亡,这必然会引起其民族构成要素――经济生活和其民族文化内部结构(主要指业缘和物缘两部分)的变动,进而影响其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亡,是任其消亡或促其消亡,还是尽量挽救,已经成为摆在各少数民族面前不可回避的难题。下面笔者以云南省蓝靛瑶传统印染技艺(包括蓝靛的种植、提取技艺和印染技艺)为例,探究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原因,从价值角度探讨应对其消亡的方案并对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原因
从政治方面来看,政治的牵引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失的首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以后,蓝靛瑶普遍拥有了基本上足以维持生计的稻田,加之能“问耕”到用来种植蓝靛的山林越来越少,使得稻作农业成了村社最主要的产业,蓝靛种植规模越来越小,原料(蓝靛)的减少直接削弱着蓝靛瑶蓝靛的生产。在“科学技术普及”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省(区)、地(州、市、盟)、县(市、区、旗)、乡(镇、苏木)等各级政府也建立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制度,建立了固定的科学技术普及机构,依托县、乡、村建立三级科技网络和上级予以资金支持,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和普及活动。先进的现代技术理念及其产品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深入到蓝靛瑶各个村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触及甚至改变着他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消费意识、审美观念,他们开始以积极或半积极的态度接受工业布匹和化学染料,传统的蓝靛印染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并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
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现代城市廉价的、实用的工业产品大量的涌入,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技术所取代,走向消亡。工业布匹和廉价化学染料对当地市场的占领,使得蓝靛的价格过低,打击了蓝靛瑶生产蓝靛的积极性。很快,市场经济就开始主导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蓝靛瑶的村寨基本都与市场体系相连,村民的日常生活都通过集市和村中的小商店来借助市场运转,村民的生产无论是前期投入,还是产品流向,都更多地倚重与市场。根据市场导向,蓝靛瑶开始开发山地经济林木,使得他们几乎没有耕地可以种植蓝靛了,同时也就导致了传统印染技艺的消亡。
从思想方面来看,随着少数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普及,“现代”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人心,改变着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旦传统和现代都被人们所接纳,必然会导致“厚此薄彼”现象的发生,追求现代的同时,传统的技艺开始被人们所淡化。据调查,河口县的蓝靛瑶,1990年以后,青年男女喜穿汉族流行服,节庆喜事才着民族服装。这使得蓝靛的提取技术和印染技术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也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因素之一。人口的增长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对自然环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存在是依赖于丰富的自然环境的,一旦人口过多,有限的资源被大量分配和破坏,自然环境恢复期延长或不能恢复就使得大量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蓝靛瑶蓝靛的种植一般都认为只有种在火烧地上才可生长,随着人口增长和森林的减少,使得蓝靛瑶几乎已无多余土地来种植蓝靛。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分析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亡,我们该如何应对?是任其消亡、不闻不问,推崇“现代”,还是尽力挖掘挽救、保护开发,拯救“传统”?笔者认为需要有个选择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价值。我们这里所指的价值包含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坚持有价值予以拯救,无价值或价值较小的在改造无效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整理后任其消亡的原则。既然有了标准和原则,下面我们结合云南省蓝靛瑶的印染技艺,就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失进行具体的分析。
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如果以破坏环境,威胁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存在,那么我们就该对他进行改造,如不能改变,就要在考虑其文化价值时,进行必要的保存与整理,然后任其消亡或促其消亡。如蓝靛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游耕经济状态,“避居山野,专以伐木种靛为业。……此种民族之住居无有一定,全视山林之繁茂与否为定度,若彼所住之地山林被其砍完,则迁其他山林之繁茂之地矣”②或“刀耕火种,故足迹所至,林箐难存,箐伐尽则他徙”③。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蓝靛瑶的这种游耕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刀耕火种开始暴露出了它的生态破坏性,受到政府和人们认识。至此,以火烧地为唯一适种地的蓝靛也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蓝靛从蓝靛瑶的种植史上逐渐消失了。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既是其民族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传统技艺,既是各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充分表现了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点,是民族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技艺与少数民族的吃、住、行、穿、娱乐乃至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我们要在其消亡前进行积极地保护和传承,既使它已经消亡,也要进行再次发掘和挽救,然后以整理为史料或其他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如蓝靛瑶的印染技艺,就在政府的支持和很多学者的努力下以史料的形式基本保存了下来,并随着发掘的深入不断的完善。这样就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成为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史料和未来科学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发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具有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可资科学研究方面,而且还蕴含着极大地开发潜力。其经济价值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技艺的商品化、产业化已成为其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是传统器物的市场化。如一些民族地区大做民族服装生意,将自己制作的服装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二是更为普遍的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业逐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蓝靛瑶的印染及纺织刺绣等急需抓住契机、发掘潜力,努力展现其经济价值。
当然,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评估和应对策略的选择,不是由其中某一个价值所决定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做出选择,妥善处理。
三、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价值比较分析
现代科技不断地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统技艺在挣扎中走向消亡。从价值角度来看,并不认为传统技艺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就证明现代科技比传统技艺更有价值。
现代科技“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消失、崩溃与断裂”。现代科技的强势介入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避免遭受过多的破坏。
现代科技带来廉价商品的同时,其实用性也打了折扣。如合成蓝靛使用的苯胺和邻苯二甲酸肝能导致人体急性和慢性中毒,对呼吸道、中枢神经及肝脏均有一定损害。
我们承认必须对阻碍少数民族发展的落后传统技艺进行改进或替换,但也要留意现代科技带来的副作用,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共同展现其价值,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促进少数民族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潜力的挖掘和价值的体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求我们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思考,既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也要认识到其重要性―是各个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结晶,是民族要素,民族文化和中国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地区应本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优势互补,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避免“一边倒”,正确认识传统技艺、现代科技与民族、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寻找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94页
②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方志资料》
③民国《马关县志》卷二
参考文献:
[1]黄贵权.本土民族学视野中的靛村瑶族―那洪村蓝靛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8-2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关注的热点。传统的保护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非遗保护。寻求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成为政府部门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
一.靖西县概况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县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该县总人口60多万人中壮族人口占99.4%,是中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是南壮文化的腹地。南路壮剧、壮族南派山歌“诗”、古老宗教史诗说唱艺术“末伦”以及壮族歌墟均流行于此。靖西壮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佳丽厚重的壮锦、制作精巧的绣球、朴素的蓝靛土布扎染和绚丽的绣花鞋成了这里有名的壮族民间工艺品。这一切形成了韵味浓郁的壮乡文化腹地。
二.壮锦概述
作为全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它工艺风格独特,种类齐全,图案丰富。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艺术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样,传承面临危机。对壮锦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保护性旅游开发无疑是当前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的一条重要出路。
三.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靖西壮族织锦技艺面临的现状:历经千年发展的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与其他传统工艺门类一样出现了传承危机。笔者在深入了解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后,发现目前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不少难题:1.生存环境受到时代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2.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日益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青少年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发淡漠,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致使织锦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3.营销市场被动。整个壮锦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即坐在家里等消费者,没有主动冲向市场,缺乏活跃的产业经纪人。(二)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价值分析:壮锦在壮族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幅壮锦,绝不是单纯的纺织工艺品,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价值。笔者认为,对靖西壮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这些价值的一项重要手段,壮族织锦技艺自身特有的这些价值正使其具有了旅游价值,这也是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1)审美价值。作为传统艺术珍品,它精美高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不错的旅游纪念品。从旅游需求角度看,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愉悦身心的旅游体验,也可以满足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的旅游心理。(2)文化价值。壮锦技艺作为壮族优秀文化遗产,渗透着壮族的文化乐观精神。对壮锦保护开发,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在遗产旅游中,文化价值是核心,也是游客观赏和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正能符合旅游者求知求新、体验异域文化的旅游追求。(3)经济价值。随着靖西壮锦文化品牌的打响,很多生意自动找上门,壮锦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更多人慕名来到靖西,促进了地方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壮锦旅游产品的开发,这一切都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经济价值显而易见。
(三)旅游开发对壮族织锦技艺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
1.旅游带来大量的观赏者和参与者,使传统的壮族织锦技艺有了经常得以展示的机会。这种展示给传承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精神鼓励,进而会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通过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进而喜爱壮锦技艺,这也是拓宽传承空间的一种体现。
2.旅游开发可以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主要依靠国家专项拨款,而国家拨款有限,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将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仅利于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谓一举多得。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门票等旅游收入利用到壮族织锦技艺保护当中,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2-03
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民族特有的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并代代相传,有完整工艺流程,采用自然界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苗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蕴涵了苗侗工艺文化,是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苗侗民族传统科学技术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仅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苗侗民族丰富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广泛渗透在苗侗民族世代生活之中。
一、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现状
苗侗民族是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在贵州省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以及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分别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服饰的不同,传统工艺又各有特色,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完整、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特点鲜明、底蕴深厚。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多为族群集体潜意识行为,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在族群中约定俗成。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苗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侗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苗侗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苗族,多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种植棉、麻,自己纺织。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挑花、蜡染、剪纸、银饰制作等。苗族服饰多达二百多种,其艳丽的色彩、繁复的装饰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显示出鲜明的本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内容上,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具有表意及识别族类、支系的重要作用;制作技艺上,苗族服饰中至今保存了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等五种类型;用色上,对比强烈,色彩浓郁、厚重艳丽,一般为黑、红、白、黄、蓝五种。苗家银饰的工艺精美、华丽、考究,一直以“大、重、多”影响着自身民族的审美观,组合部件多的有数百种,繁复重叠,呈现出繁缛之美。
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纹样多以变形的动植物为主,既抽象又不失具象。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床单、枕巾、帐沿、手巾和挂包中。丹寨地区的苗族祭祖时,穿着特制的蜡染衣并挑起数丈长的皤,皤上的蜡染纹样多为复杂的龙纹。黄平地区苗族蜡染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面积较小,图案是由经过高度提炼和程式化处理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几何纹样相互组合而成,记录了苗族祖辈们对原始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苗族祖先对本民族图腾标志的特殊情结。这些图案上幽远、神秘的符号记录了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F州省的黔东南州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手工艺主要有刺绣、织锦、彩绘、剪纸、藤编、竹编等。刺绣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侗族银饰有颈圈、项链、耳环、手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侗族擅长建筑,木结构建筑精巧,形式多样,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是侗族的主要建筑。鼓楼下部分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高耸于寨中,飞檐重阁形似宝塔。
苗侗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现了苗侗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情趣和文化心理,由此折射出苗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质。
二、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承载着苗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由于社会发展,苗侗族人民很多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苗侗传统手工艺产品历来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广大苗侗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然而,随着各种工业产品的出现,在性能和价格等方面的种种优势,使苗侗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冲击。当今多数苗侗传统手工艺人收入不高,市场前景不好,无法靠技艺谋生,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老行当,很多工匠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苗侗传统手工艺普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态,面临着传承困境。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泥哨代表性传承人吴天和,自幼随父学习泥哨技艺,并独具特色,由于泥哨技艺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不愿像祖辈一样传承技艺,老手艺苦于后继无人;再如雷山土陶、三穗竹篾等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由于缺少继承人,市场逐渐萎缩,手工艺作坊从以前的上百家缩小到现在的寥寥几家。
家庭传承曾经是苗侗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形式,但现在这种方式越来越少,家族传承断档情况严重。有的手工艺非常复杂,学起来费时费力,当今的苗侗青年也一样追求高效快速,不再自觉喜爱,他们情愿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或外出求学,很少有年轻人再愿意继续跟老艺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手工技艺。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苗侗民族传统社会中曾经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刺绣、织锦或蜡染等传统手艺,在如今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大多数80、90后苗族侗族女孩已经不再跟随母亲、外婆、奶奶学习刺绣、蜡染了,除了少部分在大学学习外,多数苗侗族女孩初中毕业便离家外出打工。这些因素让苗侗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的险境,令人担忧。
(二)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社会地位不高,文化不自信。因为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收入低,地位不高,还很辛苦,加之外来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很多苗侗手工艺人内心不自信,觉得是过时的技术,迫于生计,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变得有些麻木,对自己的手艺已没有了感情,他们只注重传统的技艺,而技艺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却没有认真了解,只知道是祖辈传下来的。不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所以当他们遇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时,就盲目地效仿,放弃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上面临的窘境。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坊具有生产规模小、加工时间长、产品生产周期慢等特点,与机器生产相比造价高昂,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大量价廉物美的新产品涌现在苗乡侗寨,如苗侗群众生活必须的各种竹编、土陶器件已经被不锈钢、塑料器件代替了。传统手工艺人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目前只剩一些苗侗老传统手工艺人还在坚守,他们有的是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去。如丹寨杨武的土陶,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几家土炉生产作坊,勉强维持生计,老工匠们也不愿开发新产品。而银饰行业的年轻工匠既想发展保护好自己祖传的技艺,又想赚钱谋求更大发展;刺绣行业大量引进绣花机,使得手绣产品与机绣产品的价格相差了很多倍。面对传承与发展,这些因素往往使苗侗民族传统工匠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长此这样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就会慢慢丢失,也将丧失一个弘扬苗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市场。
三、加强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建议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蕴含独特的文化艺术,是苗侗族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作为后人有必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在快速消费、破坏式创新的今天,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民间手工艺人自身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重新审视其价值,充分利用好苗侗民族手工艺文化,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弘扬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将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多形式的保护发展方式,建立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强州、市、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面对日渐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协同工艺行业协会、企业、家庭作坊、传承人等,根据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应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对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研究,深入挖掘,从整体性、抢救性、生产性出发,把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建立完善的保护发展体系,遵照市场规律要求,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营机制,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力度,让保护工作成为苗侗民族人民自觉的行动,使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相关扶持和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优秀项目、传承人和优秀作品,挖掘培养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企业和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鼓励苗侗青年传承人创业,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样既能推动苗侗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又能促进苗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民俗节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技艺,为不让它们失传则需要我们去保护。加强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一是把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组织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开设民间手工课程,渗透到一些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教育;二是利用传习所、文化站、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苗侗年轻一代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民间工艺,延续苗侗民族信念,维系苗侗民族感情,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苗侗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在苗侗传统节日中,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有价值的庆祝活动,使之成为了解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绝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
(三)争创文化品牌,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多样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苗侗文化是苗侗民族的身份象征,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苗侗传统手工艺,我们应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有价值的苗侗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村、镇、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苗侗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虽然具有原生态和本真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引导传承人,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尽可能发掘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某些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手工制品重新适应人们的需要,有的项目可以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从而打开市场。用传统技法、纯手工做出来的产品虽然价格昂贵,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如果被社会广泛认可,使传承人获得高额报酬,他们就能将苗侗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同时引导年轻手工艺传承人与现代科技、工艺元素、流行时尚相结合,在图案的造型、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创新发展,在生产中不断调整,研发出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以品牌为基础,向民族产业化发展,与苗侗传统村落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苗侗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消费。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厂店合一(前店后厂),集中传统工匠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集中展卖形成规模,激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效应。
当然,在手工艺生产中,必须保持苗侗手工艺产品的特点,不能盲目追求机械化生产。苗侗民族有很多传统技艺项目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把握创新和市场就能做到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和推进产业化。
四、结语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有着苗侗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气息。创新乃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思想禁锢和种种束缚,使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的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的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将其发展为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寻求有现实意义的保护措施以及创新发展的策略,培养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人才,为地处边远山区的苗侗族人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和条件,不用为了生存而M城打工,从而也避免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这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引导他们向创新和振兴传统工艺方面做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张锦华.苗族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3]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曾梦宇,胡艳丽.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和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保护;资本化
一、相关概念
1.马尾绣
马尾绣是指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是水族人民在悠久社会历史中创造出来并世代传承下来,是水族妇女智慧的结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技艺传承、民俗信仰、审美艺术等价值。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尾绣这种水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是流传分布于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延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用于制作背带、女性绣花鞋、女子服饰、童帽、鞋垫、包等,图案多以花、鸟、鱼、龙、蝴蝶、牛等为主。
2.文化资本
布迪厄在其著作《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指出文化资本三种存在状态:“(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的形式存在。因为这种形式被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其中文化资本的“客观的状态”,就是物化的状态,例如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等物质性文化财富。由此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的客观状态[1]。戴维.思罗斯比以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为基础在其论文《什么是文化资本》中从经济的广泛范畴上解释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境界可能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此同时,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并将文化资本分为有形的和无形两种形式①。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本化主要是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确定鲜明的文化主题,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行为。水族马尾绣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民俗信仰价值、技艺传承价值,以及面临着一步步失去独特性,传承人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保护传承的资本化运作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本文将从以对马尾绣传统文化内涵的再发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与保护马尾绣人才这四个方面对马尾绣的资本化运作进行分析。
二、马尾绣保护与传承的客观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精神文化消费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消费需求,越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越能得到消费者的重视与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水族马尾绣是水族人民在悠久的社会历史中创造出的属于本民族的独特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刺绣。在消费经济的背景下,水族人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与完善生活方式,将马尾绣实行产业化经营,这确实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资本的最好方式,但是由于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马尾绣产业化后的产品一般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容易造成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产品丢掉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大批量的复制生产使得马尾绣产品失去其独特性。马尾绣的制作技法非常繁杂,并且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比如一张背带从材料的准备到成品制作完成需要约52道工序,耗时将近1年,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技艺制作。当前的艺人们为了很快的制作出马尾绣用于销售,对制作的材料没有以前考究,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材料,导致如今大多数马尾绣工艺品质量明显下降,产品纹样趋同,并且非常大众。
传承人在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水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进入以及对当地的冲击,马尾绣的传承面临着一个断代的尴尬局面,如今掌握马尾绣完整技艺,具有深厚功底的妇女越来越少,且大部分年事以高,而年轻一代的女子受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影响,她们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已发生明显改变,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更愿意接受学习能够带来更高经济价值的主流文化,而不是学习马尾绣技艺,因为不能帮助自己解决生计问题。据统计,目前获得贵州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仅有韦桃花、宋水仙两名,获得黔南州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有王金花、王玉蕊、韦引妹、石玉翠、潘水爱等10几名,因此,吸引更多马尾绣传承人是将马尾绣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马尾绣作为水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是水族的更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保护为前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马尾绣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体现的水族人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后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三、水族马尾绣的价值分析
1.审美艺术价值
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思想、情感、追求的外在表现,并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马尾绣无疑就是内涵深刻的艺术品。其具备了“浅浮雕感,华美精致,造型抽象夸张,线条饱满流畅”②特质,图案抽象古朴,组合灵活多变,想象力丰富,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并且还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水族先民民族精神与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从马尾绣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可以窥视水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它以可视的符号、形象、色彩、款式传递着水族文化发展的信息③,这些都使得马尾绣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2.民俗信仰价值
马尾绣是是水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族文化的有形载体,蕴含着水族民俗、信仰文化的深刻内涵。水族原始信仰丰富,主要有自然、祖先和鬼神崇拜三类。马尾绣传统图案种类众多,有凤凰、蝴蝶、鱼、鸟、龙、牛、水波等,这些图案对于水族人民而言具有特定的象征含义,它能够反映水族的,展现了水家人崇尚自然、追求灵性、信奉祖先的特征。马尾绣在水家人的生活中有独特意义,在发挥其实用功效的同时,更包含着水家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希冀。如在马尾绣产品中总是出现花、鸟、鱼、虫和谐的出现,这就体现了水族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不可以随意破坏大自然之物,要与之和谐相处。马尾绣的绣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比如背带中央不可缺少的“大蝴蝶”图案,寓意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蝴蝶救人的民间故事,为感谢蝴蝶的救命之恩,同样希望在“大蝴蝶”的保护下母子一辈子健康平安,长命富贵。
3.技艺传承价值
马尾绣是传承了千年的独特刺绣工艺,是水家人智慧的结晶。马尾绣沿袭最古老的刺绣技法,工艺繁杂,图案精美,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其制作分为六个步骤:制作马尾线、框定图案、填心、镶边、订金线和装订。这种绣法有两个好处:一是马尾毛质地较硬,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毛不易腐烂变质,经久耐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尾绣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刺绣技法与工序,其考究的用料、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针法,赋予了其极大的传承价值。
四、水族马尾绣资本化运作的对策分析
1.以对马尾绣传统文化内涵的再发现为基础
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不是指传统文化具有的历史价值、知识价值,而是基于现代诠释,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重新梳理、总结和运作,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④。马尾绣是水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属于本民族独特的优秀的手工技艺,其工艺复杂,成品具有浅浮雕感,华美精致,造型抽象夸张,线条饱满流畅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蕴含着水族妇女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以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考究的用料、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针法,赋予了其极大的传承价值。而对于水族马尾绣文化内涵的再发现是不能拘泥于此,必须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其文化资源的资本价值,这里的资本价值是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的,比如马尾绣工艺中的绣花鞋,可以把其制作成高跟样式,除了增强鞋子的美感,同时也满足消费者对高跟鞋与民族工艺品结合成品的需求。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水族马尾绣的资本化必须是以市场为主导,只有建立在以市场的需求的基础上,水族马尾绣的资本化过程才能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的转换。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强,物质文化消费已经不能满足其内心的需求。这就意味物质文化的追求不能够使人们得到满足,人们的追求重心由物质转向了精神文化,文化的历史、哲学、美学、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属性变成了娱乐、休闲、感觉、兴趣、互通和体验,成了大众文化⑤。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水族马尾绣更应该要是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护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即马尾绣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所蕴含的属于水族的精神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本的转换,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利于水族马尾绣的保护。特别是要对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主要有个人影响因素、心理因素(动机、兴趣、认知)两点,这对一个消费行为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一个消费者由于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观念使其具有购买马尾绣工艺品的动机,在对马尾绣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他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包括工艺、文化内涵、市场行情等,这个信息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利就会决定其对马尾绣产品的兴趣与购买欲望,最后在考虑到马尾绣产品的工艺精细程度、色彩的搭配、造型、价格的合适的情况下产生购买的消费行为。因此,针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的过程,马尾绣艺人以及经营者要对即将开发的马尾绣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拥有什么样文化主题的产品?什么样的搭配?什么样的价格?是最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因此,只有以市场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才能做好马尾绣手工艺的开发,并实现资本转换。
3.走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
所谓文化产业,足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充分发挥文化的知识功能为主要内容,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而获取社会经济效益的文化经济法人实体的总称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本化运作,走文化产业道路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水族马尾绣是属于民族文化,那么其则属于民族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定义的基础上,民族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第一生产资料的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区或社会认可的规模程度,通过将民族文化资源、人才、技术、资金、企业或组织等生产要素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蹂合为文化产品,将之投入市场成为文化商品售卖给消费者,实现其使用价值,换取经济利润的过程⑦。马尾绣的民族文化产业道路一定能够利用其文化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可是产业化的大批量复制生产容易导致商品的趋同性,导致民族文化产品毫无特色而言,这从长远来说是不可行的道路。
“创意”从本质意义上是创新的意思,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对发明和创新的关系的论述颇为到位。他称:“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发明”(invention),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innovation)”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发明与创新的关系,发明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发明的升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的“创意”(创新)就需要有新的理解和阐述:这种“创意”不是仅指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和学术成果上的“创新”,那还只是“发明”,只有将这种“发明”与市场结合,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传统资源规模性转化和传播,使得社会共享,实现文化资本的价值增值时,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或文化创新⑨。所以马尾绣走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在现代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且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对马尾绣的文化内涵以及核心技艺进行再发现,这样就达到了所谓的“发明”,然后将这种“发明”投入市场,实行社会化、产业化经营,这样不仅能够弥补文化产业的大批量复制生产导致产品的趋同性,并且在文化不断创新中,使水族马尾绣的文化内涵得到保护并且手工技艺以及精神文化得到发展,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4.培养与保护马尾绣人才
马尾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传承人,传承人是技艺以及技艺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载体,技艺得以传承下去必须是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对原有马尾绣人才的保护以及培养出新的马尾绣人才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工作:(1)加强对马尾绣原有传承人的保护与关注。对于马尾绣传承人,要让他们意识到马尾绣在水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性。并且也要让他们感受到马尾绣能给其带来经济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提高。(2)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是传承马尾绣的关键所在。对于现当代,青年人不是外出务工,就是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初高中学业,对于马尾绣的重要性意识不强,或者可以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些问题都足以使马尾绣技艺失传。因此,培养青年人才是关键。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具有资本属性的。因此,实现水族马尾绣保护与传承,我们应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以保护为前提的情况下,实现马尾绣保护的资本化运作,这样既能实现马尾绣的保护传承,同时也能转换为经济价值,促进水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注解:
①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②钟茂兰.瑰丽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服饰[A]
③余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
④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J].文化视野.2007.
⑤李昕.符号消费――文化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⑥刘文颖.民族文化产业化与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以大理市喜洲镇周城白族村为例[J].哲学与人文科学,2011.
⑦刘文颖.民族文化产业化与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以大理市喜洲镇周城白族村为例[J].哲学与人文科学,2011.
⑧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5)
⑨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5)
参考文献:
[1]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澳)戴维・思罗斯比著,潘飞编译.什么是文化资本[J].与现实.2004.(1).
[3]钟茂兰.瑰丽多姿的西南少数民族服饰[A].余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
[4]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J].文化视野.2007.
J523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是湖南省西部有着悠久历史的少得褡澹侗锦是具有强烈侗族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工艺品,是侗族人民自种自纺和自挑自绣而成,以手工织锦为载体充分体现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侗锦色彩娇艳、姿态万千、风格鲜明,是富有成就、技艺高超、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侗锦固然成为侗族文化的一项不容忽视的载体。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锦制作手艺最好,不仅分布最广,而且影响最大,是侗锦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的地区。侗锦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代代相传的民族手工艺术,有着独一无二的民族韵味,毋庸置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发展到现在已有上两千年的历史,对侗族人民的服饰与生活影响深远。但从实地深入调研走访发现,侗锦的发展与传承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现象:
一、侗锦侗服的穿着率日趋减少
以前侗族家庭的着装大部分采用自织自染自用的形式为主,侗服曾是侗族人民应用广泛的常用服装,具有常装与盛装之分,可分为男装、女装、童装三大类,在装饰上采用织锦镶嵌或刺绣编织。常装工艺较为简朴,为侗族人民的日常穿用服,装饰仅在衣服边缘处绣以精细花边,侗锦图案主要在头帕、围裙、围腰裙上。图案造型大多以较为抽象的太阳、动物或水等等,充分体现出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喜爱。侗锦盛装通常是侗族的男女老少在参加重大欢庆节日、大型民族文化活动、集体做客或举行祭祀日时的穿用,其工艺精良,图案紧凑、色彩艳丽、装饰繁复是侗族服饰文化底蕴和手工技艺最直接的体现。侗锦艺术盛装曾是侗族地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凸显了侗族的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但随着交通的便利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侗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有了巨大改变。在外地求学与工作的年轻一代对侗服缺乏感情,一味地追求经济实用、时尚简洁的大众化着装理念,特别是由于侗锦艺术的节日盛装由于制作工序繁琐且耗时长等原因,导致侗锦盛装成了“稀罕物”,穿着使用率就更低了。
20世纪中期以来,效率高且成本低的纺织企业的进入,导致效率低、成本高的家庭传统手工技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的侗锦艺术民族服饰的延续以及发展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为了更好将侗锦艺术有效的延承下去,侗服的普及与使用迫在眉睫,通道侗族政府应有意识地恢复与组织当地一些传统民俗风情节日活动,还可通过开发旅游项目调动侗族人穿着侗服的积极性,全面展示侗族的民俗风情与特色,再次展现侗锦侗服的独特魅力,让侗族民族文化的大放异彩,发挥侗族人民的凝聚力,使传统的民族服饰艺术得以延续。
二、侗锦纹样的文化内涵鲜少人知
侗锦是侗族文化遗留下来的璀璨瑰宝,有锦布、侗帕、锦带、锦被、背带、侗锦包和侗服等等,具备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侗族人民服饰及日常生活用品当中。用料大都来自纺自染的棉布、麻布、棉线与麻线等。其他彩线、彩绸及玻璃珠片、玉石等贵重材料是通过定购后自行加工而成。值得一提的是侗锦的图案纹样体现了其深厚的侗族历史的文化底蕴,其题材有动物、人物、植物和几何,造型独特、形态概括抽象却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含义与寓意,比如侗族人民对各种图腾非常崇拜,将其或织或绣在了侗锦上,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祭拜、歌颂,希望从中获得庇佑,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太阳被认为是儿童的保护神,将抽象的太阳绣在小孩帽子上或围兜上能庇佑自己的孩子逢凶化吉、健康成长、幸福吉祥。葫芦也被认为是逢凶化吉以及繁衍的吉祥物,多用在儿童背带和贴花侗锦上,蜘蛛被侗族人视为救命神等等。
侗锦的纹样主要有花木形,如牡丹花、芙蓉、月季和玫瑰等;有鸟兽形,如鸳鸯、对凤、麻雀、牛羊和春燕等;有器物形,如鼓楼、花桥、星星、月亮、水波和银钩等;还有各类几何图案,色彩绚丽,图案大方,结构精密严谨。侗锦纹样精美雅致,内容饱满丰富,是聪颖的侗族妇女将大自然的和谐美、人们的美好愿望、侗家民俗、远古神话传说等等记录在侗锦上,无不反映着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向往、感情以及民族传统和生活气息,表达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审美观。
在调查中本人却发现,对于侗族各种风情习俗的起源以及侗锦上纹样的内涵,连大多数的土生土长的侗族人都是一知半解,只有部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懂得侗锦的纹饰上真正的由来与寓意。甚至许多纹饰已经不见身影,只存在年长老人的记忆中,侗族的文化传统亦受到威胁。没有文化底蕴的侗锦将失去其宝贵的价值,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相关保护机构与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侗锦纹样一一整理造册保存起来,将图样收集并附相应文字说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侗锦的魅力,还可指导侗锦产品商家在销售过程中进行有效介绍与宣传,使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
三、传统的侗锦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侗锦是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侗族妇女的劳动结晶,她们积极向上具有高深的审美创造力。侗锦的织造技艺自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以来绝大部分靠口授手传,传女不传男,代代相传至今。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合,侗族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形式及特点。
令人堪忧的是目前从事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的大都为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年轻一代的侗族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的行业工作,从事传统的侗锦手工技艺的“新生军”少之又少,传统的侗锦艺术手工织造技艺出现了“掉链子”现象,侗锦艺术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危机。
保护与传承侗族的历史文化与侗锦技艺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譬如:首先,加强侗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侗族侗锦的多重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其次,扩大对侗锦技艺的研究力度,使侗锦艺术焕发新的面貌与生命;再次,加大培训侗锦技艺传承人员力度,联合中职院校开办相关专业或兴趣班,聘请当地技艺师傅进行传授,培养一批年轻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传承人,通过学校与培训机构的教学新模式,使当代的侗族人了解并掌握得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为侗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还可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或技艺大赛等方式来促进通道侗族侗锦技艺传承;最后,可将侗族侗锦艺术与民俗旅游产品进一步融合,促使侗锦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利用侗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艺术形式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借助旅游市场的购买力来促进一系列侗锦等手工艺品的生产与创造力。重新将侗锦作为畅销的旅游商品在旅游风景区展示与销售,以此切入口,激发家庭式和企业式侗锦商品的生产模式。@样不仅可以带动湖南通道侗族的旅游行业的繁荣,宣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促进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居民深刻地认识到侗族侗锦是世代相传且独一无二的艺术,其古朴性有着现代文明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从而认可侗族侗锦这一宝贵的的传统艺术,提升侗族人学习制作这项古老侗锦技艺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促进侗锦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得以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生命力。
四、侗锦艺术发展研究与创新力度与时代脱节
随着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受到明显转变,倘若独具魅力的侗锦艺术一直固步自封的话,将丧失其应有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侗锦的纹样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制作工艺等都需要顺应时代,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设计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审美与消费观念。
现代高科技与信息的高速发展,也使侗族妇女开阔了眼界,侗锦的织造技艺通过改良机器与原材料等等织锦速度已有较大飞跃。只有提升侗族侗锦技艺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掌握与了解现代人们的审美规律与购买习惯,才能更好推广侗锦商品品质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侗锦艺术的发展。比如在纹样设计中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样式,采取时尚的色彩搭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对传统侗锦进行创新与改良。还可设计和加入新的纹样,如文字图案、印花工艺等,打破原有的配色规律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将侗锦引入服装、包装、室内装饰、陶瓷等设计领域中去,相信与时俱进的侗锦将再次展现出崭新的生机。
通道侗族的侗锦艺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都对其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一定影响。我们要重视民族民俗的质朴性与重要性,延续民族文化,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扩大应用的领域来强化侗族侗锦艺术的价值,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发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现如今各民族地区日益开放,发展显著,与外界交流愈来愈频繁,侗族人应认真研究与发掘侗锦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实际价值,继承与发扬侗锦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