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06: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文物保护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教学方法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考古活动也不断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我国现今发展阶段,在高职院校内设立的考古专业课程中,有关考古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更好的完善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经过研究,特得出以下结论。
一、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成因
1、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新时期发展的潮流和需求,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开始选择在本校内开办和设立有关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的相关课程内容。但由于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在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教学上,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理论做支持,导致我国现今阶段各大职业院校,无论是在有关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师资还是办学理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不足。
2、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
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在综合实践能力上的培养,是我国职业院校最为显著的办学和教学特点。但现今阶段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在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依然采用中国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对于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上的侧重程度较深,普遍忽视了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实践教学,即对学生考古文物保护技巧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力度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除此之外,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中负责考古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在考古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水平低下等方面的内容,是直接导致我国职业院校考古专业中对学生文物保护技术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效果不能很好的达到授课教师最初的心理预期的主要前提原因之一。
二、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建立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实验基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多的选择在学校内的考古专业课程安排中引入和设立有关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授课课程。但由于我国的职业院校在有关考古专业的办学经验方面还比较薄弱,在大多数时候,对于学校考古专业的学生,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会选择参照或者沿用本科院校中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而本科院校传统的专业知识授课方式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特点严重违背了职业院校旨在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最终导致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严重低下。想要更好的解决这一教学弊端现象的出现,我国的职业院校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建立与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相匹配的实验培训基地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在有效保证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应用实践机会,为最终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客观保障条件。
2、回聘退休考古专业文物保护专家,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受到我国国家教育局以及相关部门有关指导政策和工作精神的影响,职业院校的专业在职授课教师与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职业院校考古专业负责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的在职授课教师,普遍存在因考古专业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深入而最终导致教师的授课质量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能达到社会对于相关考古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水平高度上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教学发展进程。我国的职业院校如果想要更好的改善考古专业在对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现状,可以将已经退休的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和资深学者回聘到学校之中。在不影响学生对于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课程安排的基础之上,适当的举办专家讲座或者专家亲临授课相关方面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更好的为学生拓宽有关考古专业在考古文物保护技术的知识面广度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安排,更好的提升学校考古专业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对考古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最大限度的改善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的教学现状。
3、改善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方法
虽然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在职业院校考古专业之中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的课程,是在参照和效仿本科院校授课过程的基础上设立的,但为社会培养具有更高水平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新型就业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传统本科院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的适应职业院校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需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严重阻碍。我国的职业院校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和改革校内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相关知识的专业教学实践效果,就必须及时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改变传统古板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应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对于考古专业有关文物保护技术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考古学专业中,有关对于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对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综合实践的应用能力的综合考察。只有我国现今阶段开设考古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有效的摆脱学校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更好的掌握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应用型考古人才,相关授课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作者:姬颖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专业是文科专业,实际上本专业高考时只录取理科生。这是因为本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大一大二的时候需要学量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是这门专业又不是纯理科专业,需要深厚的文科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因此这个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深造。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但随之历史的更替,不少文物因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为实现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的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 ,尤溪县将按“十二五”规划要求提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年文保单位抢救修缮经费达100万元以上,体现了尤溪县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
一、前期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文物普查,夯实基础工作
1958年,为响应国务院在《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工作”。尤溪县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这个时期因工作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只发现了3处古文化遗址。1982年,尤溪县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月11日起,历时10个月,普查15个乡镇,179个大队,251个自然村,征集文物300余件,重新查清古遗址39处,古建筑45处。其中最重要的是1982年4月13日在梅仙公社乾美大队桥尾村朱熹后裔朱培清家发现的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以及1983年后尤溪县境内发现的17座之多的南、北宋时期的壁画墓葬。2007年4月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11年12结束,旨在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更好地保护文物。
2.加大监管力度,开展文物修缮
历经三次的文物普查,使尤溪县的文物资源得到充分的了解,尤溪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691处,其中复查111处,新发现580处。1、加大监管力度,分别与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和配齐文物安全管理员,坚持每月文物安全巡视制度,重点在汛期、春节期间对全县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编撰了《尤溪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手册》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宣传单下发至各有关部门与单位,明确职责,规范制度管理。2、推进文物修缮工作。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级文物单位修缮审批办法》等10多项文物保护制度,责任部门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的使用情况和修缮计划,对于这些文物建筑的施工建设,文物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程序监督和业务指导。
二、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存在问题
1.专门保护机构及专业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匮乏
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专业性强,目前尤溪县专业文物保护机构较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文物执法工作人员较少,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全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乡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精力分散,难以全力投入到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中,使得文物普查和管理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
2.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根据市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要求,全县文化遗产的组织协调、统筹管理都需要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提供平台,但尤溪县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还有待完善。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费用相对不足
目前,尤溪县有2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5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尤溪县文物项目现实情况,文物修缮、管理、安防等保证工作深入开展的专项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到专项工作的进度和深度。
三、开展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分析
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打开用人渠道,从社会、高校、科学院等多方引进文物保护工作专业人才,充实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立好专业管理人员信息档案,将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纳入编制,在各乡镇设置文物保护专职管理人员;对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培训指导,提高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业务能力;建立管理人员责任督查制,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考核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
随着文化遗产工作不断推进下,要建立一套符合现实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一是继续完善和健全文物保护机制,进一步收集和梳理重点历史保护区、历史保护文物的历史发展资料,做好电子信息化录入和网络建设,开展重点课题调查研究,加强对县内历史保护建筑的综合性修缮和功能性利用。二是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例会制。研究制定好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的具体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审批论证、资金使用等流程,对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的管理、传承基地及传承人工作室的建设等应有明确要求。三是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例会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针对棘手问题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工作完成质量。
3.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组织保障
《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项目也随之增加,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财政经费的落实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适当增加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申请,针对国家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面的重点项目和特别项目应投入相应的专项保护经费,力争提高重点文物的保护补贴和修缮维护费,多渠道满足保护需求。
云冈石窟坐落在平均降水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的山西大同。但对这座开凿于1500年前的砂岩质石窟而言,一场小雨也会带来损失。
文物保护专家的研究统计表明:一个月的降水量为110毫米的情况下,云冈石窟五华洞前的一根立柱会脱落1.6千克砂粒。目前,第9窟、10窟和12窟前立柱越来越细,许多洞窟外壁雕刻已荡然无存。云冈石窟保存的5.1万尊大小石佛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风化。风化严重的石像表面,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
无损探测巧诊断
有时候,我们在石窟寺里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石雕造像和几块有裂隙的岩壁上整整齐齐地挂满了“听诊器”——探头和导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则用不远处的仪器收集记录探头传回的超声数据。原来,他们正在给这些石雕造像和有裂隙的岩壁做“B超检查”,看看病害情况到底如何。
随着学科的发展,文物保护早已不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单一技术,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合作的文物保护科学。文物保护也从过去的实验室操作转移到文物现场处理,这就使得文物保护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的视野。
文物保护的方向多种多样,涉及的文物类型也千差万别,如金属文物、陶瓷文物、漆木器、石质文物等。所谓石质文物保护,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了解石质文物生了什么病害,然后对生病甚至濒死的石质文物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延长它们的生命。
医生治病首先要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如果还是摸不准病情,可能还得去做体检。文物保护也是同样的道理。保护处理之前,也要先对文物病害进行确诊;然后,选用适当的处理手段。
对于石质文物这种不会说话的特殊患者,我们的肉眼观察往往只能看到文物表层的状态,如表面是否有风化、腐蚀、断裂、脱落、污染物附着等问题;而表层之下的内部状况如何,是否已经腐蚀,就无法掌握了。探查石质文物内部的状况,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大显身手。超声波检测便是查看石质文物风化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
超声波检测属于一种无损检测方法,也就是在不损伤物体性能、结构及完整性的前提下,检测物体的某些物理性能和组织状态,并可以观察物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等。由于文物的珍贵性及其不可再生的特殊属性,对于文物的检测势必要达到无损的要求。超声波高频短波的特性,使其对于石质文物质地变化的分辨率达到毫米量级。通过超声波透射法,可以知道文物内是否存在裂隙,波速的变化则可以反映出石材的风化程度。从事文物检测的科研人员通过超声波检测仪,如同获得了可以内视的神眼,能够非常清楚地了解石质文物内部的风化程度,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处理方案。
对症下药捣病灶
了解了石质文物的病害后,接下来,就要采取适当的文物保护技术治理文物病害。
我们常常看到,石碑等一些石质文物有的用铁箍箍着,有的被放在玻璃罩子里,还有的石碑表面有颜色不一的补丁。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专家们对出现病害的文物所采取的保护手段。
有些石质文物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完整,却用铁箍子箍着。这是因为,文物保护专家通过上述检测手段,观察到文物内部已经有较为严重的开裂;为了避免文物突然破碎,他们就在文物外部用铁箍把它固定起来,防止破损发生。
首都博物馆门前矗立着高大的乾隆御碑,碑体外面则用玻璃罩子罩着。这个玻璃罩就是文物保护专家为文物加盖的遮雨棚,防止日晒雨淋对石碑造成损害。另外一些精美的石质文物,如大型的石窟造像等,直接暴露在室外,看似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其实不然,它们很可能也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加固或封护处理。所谓加固,实际上就是使失去连贯性的石材恢复其结构的连续性,以此避免污染物、水分等继续向石质文物表层之下渗透。封护,则是选用耐老化、防水透气、渗透性可逆性好的材料,通过涂刷或喷枪喷涂,使其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对风化特别严重的石质文物进行保护。这就好像给文物穿了件隐形雨衣一般,使其可以安然暴露在风吹雨淋的户外环境中。
对于那些断裂的石质文物,文物保护专家一般会先用环氧树脂将文物断片黏接在一起,以恢复文物的完整性;然后,再在石质文物的缝隙内注射环氧树脂或含盐量低的水泥黏合剂,进行填充加固,以减缓或阻止水分和潮气进入石材内部,防止进一步病变。经过这样处理的石质文物,表面上会留下许多像补丁一样的痕迹。其实,凭借文物保护专家的巧手,完全可以做到让这些补丁看不出来,之所以让它们与文物本体有一定的颜色区分,是限于文物保护原则的要求,为了让人们能够把后修补的部分与文物本体区分开,以免造成信息上的误导。
一些石窟造像、石碑等石质文物表面常常有微生物附着、人为涂抹等污染物。为了文物的长久安全保存,阻止或延缓石质文物的病变和劣化,延长文物的寿命,也为了使文物重新焕发其原有的风采,文物保护专家会清除文物表面的这些污染物。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对于它们的清洗可不像我们平时打扫卫生那么简单,要求所做操作不会对文物表面造成任何损伤。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文物清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