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22 11:2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保护自然的感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保护自然的感悟

篇1

(1)渗透原则,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美术知识,渗透性教学给美术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小学美术知识。

(2)地域性原则,环境教学给小学美术教学的帮助很多,而且环境对学生的创作影响很深远,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环境是一个不定向因素,它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影响,学生也会对美术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环境,感悟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有效性。

(3)创造和审美原则,小学美术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两个能力相互协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教师授课时,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相信学生在不断地鉴赏过程中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美术创造能力。

(4)主体主导的原则,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环境,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如地在课堂里发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追求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气氛。

篇2

一、生态文学的概念及内容

1.生态文学的概念。

生态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文学,关键在于生态二字,生态不仅仅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生态,而是指文学作品中包含生态思想和观念。通过对生态文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不难发现,生态文学的关键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生态系统观,联系观,整体观。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出寻求生态系统的平衡的意愿,这些就是生态文学最基本的特质。除此之外,生态文学也是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点是人类生活,落脚点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文学的内容。

生态文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毁灭,以及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报复,人类重新审视善待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所要展现的内容。此外,生态文学还格外主要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人类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二、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总的来说,生态文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文学中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的缺失,二是在创作中展现危机与文化批判的不足,三是通过反思根源来寻找当代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

1.感悟自然与生态。

在文学中感悟自然与生态整体观能够促进当代中国文学与自然相融合,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大多具有诗人气质,在他们生态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融入了大自然的气息。当代中国文学正需要这一融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学作品中自然生态的体现。一般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到自然生态,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对自然感悟的缺失,而生态文学正好加以弥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进步。

2.有助于当代中国批判文学的发展。

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经波折,发展至今。批判文学的发展可谓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更新。现代中国文学的批判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思考。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巨大动力。通过生态文学的描述表达使人们认识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一点上,生态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起到了丰富补充的作用。

3.引导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并且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状态。生态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之一,起着引导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作用。生态文学和艺术创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增加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气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或话语方式,生态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它可以而且应该表达新的生态观念,揭示现实生活存在的严酷的生态事实,以此来获取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凸显自我的文体属性和审美特质,这也是作家现实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的一大体现。这些都推动着当代中国文学朝着一个更加真实的方向发展。

三、对生态文学今后发展的展望

篇3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与三生教育理念契合的文本,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关注环境问题;表现现代儿童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积极发掘文本的内涵,适时、适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

(一)花红柳绿各缤纷――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中可从生命的起源教育、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等方面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如《开天地》引导学生感悟为开天地而身化万物的献身精神。学生从《丑小鸭》中感悟美的蜕变和对自我的肯定。《和时间赛跑》激发学生对时间可贵的深刻认识,培养勤奋惜时的良好品质,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渗透生存教育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不少体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的文本,如反映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研究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有反映对自然的赞美、歌颂的《找春天》,有歌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爷爷和小树》,有反映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呼唤环保行动的《清澈的湖水》。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展示相关资料,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续编、改编,如想象黄山奇石的形态,仿写“找秋天”等,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此外,低年级教材中还有涉及“学会生活自理、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课文,如《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两只小狮子》等,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学会自尊、自信、自爱的《我选我》《丑小鸭》等。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讲述自身经历或创编故事,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姹紫嫣红相斗艳――渗透生活教育

《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描述了家庭成员间友爱和睦的温馨情景;《快乐的节日》体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为你骄傲》歌颂了人性真善美的可贵;《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友情;《窗前的气球》《假如》教育学生应做到心中有大爱、心中有他人。教师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宣讲、弘扬真善美,用语文特有的魅力和教师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春雨润花满园香――阅读教学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还要巧点妙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感悟生命的意义,领悟作品中的人性情感和人间真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对于亲人、朋友的重要性,从而善待、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将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教师应充分发挥智慧,通过点面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从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爱和欣赏。学习《称赞》时,鼓励学生用颁发小奖状、画感人故事等形式称赞身边的同学,实现课文内容向生活的延伸和拓展。学习《丑小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必定能见到彩虹,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堂不仅要发挥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且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价值。学生在感受文本的生态美,探寻文本人性美的同时,还应学习生存必备知识,深刻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红领巾”真好》中的少先队员是爱鸟、护鸟的使者,《父亲和鸟》中的父亲更是一位知鸟、爱鸟的鸟类专家,教师可结合这两篇课文的内容,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鸟类保护的相关知识。学习《清澈的湖水》《美丽的小路》等课文时,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起“环境保护”的智慧火花。教师也可提供与教科书中相似的文章供学生课前阅读,以此促使讨论过程更生动,讨论结果更深刻。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以生活教育为主,因此,我们可以从许多课文中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例如,《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教学时可以再创设类似“同学间因小事发生争吵、别人弄坏弄丢了自己东西”的情景,通过学生的表演、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从而获得真挚的友情。

三、春浓花娇香飘远――口语交际

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人格品质,为日后追求幸福生活打好基础。如《我们的画》这个话题是鼓励学生用画笔表达对世界的认识,通过交流,表达自己,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师可设计观察表,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感悟,把个性的观察体验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让孩子有话可写,从中感受人与动物、植物间和谐、友好的情感。“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中展示少年儿童看望孤寡老人、与残障儿童玩游戏等图片,让学生明白可以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

四、春风拂面花自舞――综合性活动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05-01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不乏相关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内容,如二年级的《让家园更美好》、四年级的《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五年级的《不堪重负的地球》、六年级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内容,从而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知识传播与生活体验平台。

一、亲近自然,感受和谐之美

自然是陶冶学生品德和情操的最好去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正是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开始领略与体验自然的生态之美。例如,人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失时机地安排了“春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模块的设置为孩子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融入自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特点,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习得知识。如在“走进春天”这一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开展“找春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郊游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激发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然后,进行“话春天”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充满生机的大好春色之余,抒发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从而感受自然的美。又如,在“秋天”相关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入到一片金黄、处处充满收获的场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相机、思维甚至是歌声去记忆、感知、体验美丽的秋色,让学生与自然交融,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二、动手作业,加深体验与感悟

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所说的那样:“情感是一种心理力量,没有它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知识的传递与素质的提升不仅仅依靠课堂,生活与实践应该成为更广阔的平台。学生只有走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形成最为深刻的感悟。对此,教师可以多布置与动手实践相关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知识性教学学科不同的是,品德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以引导学生加深自身的体验与认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播放《我们的生存环境》《从一滴水说起》等视频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总结生活经验,进行节约用水的比赛活动。这样,学生会在相关的比赛活动中想出用淘米水清洗碗筷、随手关闭水龙头等节约用水的办法。这时,教师再号召学生当“节水小卫士”,向周围的人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的理念,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知行合一,组织实践活动

篇5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如:组织幼儿观看“环宇探索”、“动物世界”等电视录像;借春游和秋游之机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幼儿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

二、参与管理自然角,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力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幼儿通过接触、管理自然角,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并使自身的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例如:春天来到时,李老师在自然角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又好奇又兴奋,经常围在鱼缸边逗弄它们,玩得不亦乐乎,当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孩子们兴奋不已,都高兴地叫喊着:“小蝌蚪长成大青蛙了,长成大青蛙了!”这时候,我借机对幼儿进行保护青蛙、保护益虫的环保教育,收到了极大的效果。

三、开展环保纪念日活动,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在环保纪念日,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围绕环保纪念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我班开展了“理解绿色真缔、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和砍伐树木的严重后果;在4月22日地球日,通过欣赏图片、看录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然后开展如:“幼儿环保美术作品展览”、“环境的小主人”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用绘画、游戏、布置墙面等形式表达自己作为地球上的小主人。例如:我在布置墙饰“葫芦娃娃和它的朋友们”时,请幼儿用自己的彩笔绘出蓝天、白云,用灵巧的小手剪出可爱的动物、植物共同装饰墙面,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是让幼儿体会到大自然的美。

四、进行生活习惯教育,提高幼儿活动实效性

篇6

当我们依偎在树的身边时,它高大挺拔的身躯,成了我们风雨的避护伞!不管遇到什麽情况,都无所畏惧!因为他保护着你,轻轻的把耳朵贴在树干上聆听树的心跳,是激昂的,是坚韧的。一下一下清晰明了的心跳是那样坚韧有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心跳,一种不畏风雨、坚韧不拔的心跳,他震撼着我弱小的心灵。我走出树的怀抱,勇敢坚强地走向生活……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绿色文明是21世纪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环境也 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下面谈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渗透环保教育的体会与做法。

一、选准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例如:人加班三年级语文下册中《燕子》、《燕子专列》、《翠鸟》、《珍珠泉》、《咏柳》等课文,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图片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借助课件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的热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例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第四自然段后提问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学中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教师:“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资源巧妙地进行环境教育。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强朗读,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例如:教学《燕子》、《鸟的天堂》、《翠鸟》、《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我着重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利用语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因为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例如:开展环保手抄报、写环保征文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巧妙“渗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罗斯福总统下令捕杀狼第一决策错在哪里?

2、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互相制约的,互相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学会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弄清罗斯福总统下令捕杀狼第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结论。

教学流程:

一、围绕“鹿”、“狼”,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之前听过、读过哪些与鹿或与狼相关的故事?

师:用几个词语来说说你对“鹿”和“狼”之间的关系的印象。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鹿”和“狼”的关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鹿和狼的故事。(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印象中“鹿”和“狼”的关系入手,把学生自然地引进课堂,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感情基础。

二、检查预习,感知故事

1、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

凯巴伯 松杉葱郁 生机勃勃 回 荡 冰冷的枪口 一命呜呼

宠 儿 难逃厄运 苟延残喘 保护着 罪魁祸首 生态灾难

(指名读,齐读)

2、师:用上面的几个词语,说说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的故事。

3、交流。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预习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检查预习效果和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故事

1、自主学习。

师:用“__”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用“”画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的后果。

2、合作交流。

出示:“自由王国”、“枯黄”、“一天天”、“由十万只减到四万只”、“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师:从“自由王国”你体会到了什么?(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

师:从“枯黄”、“一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鹿的大量繁殖给森林带来的灾难。)

师:从上面这些数据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狼,鹿群无法正常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没有了狼,鹿的自由生存状态;没有了狼,鹿群的悲惨结局。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罗斯福的决策错了,动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品读课文,感悟自然法则

1、感悟自然法则。

师:罗斯福错在哪里?为什么?

师:狼倒在猎枪下得瞬间,你觉得它想说什么?

师:鹿和狼是如何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

2、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结果鹿死林毁的悲剧来让学生感悟这是惨痛的教训,人类要做的是尊重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而非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来改变自然。

五、合作探讨,拓展升华

1、合作探讨。

师:面对面目全非的凯巴伯森林,面对鹿死林毁的严峻现实,大家有何挽救办法?(放狼)

师:说话放狼能拯救凯巴伯森林的理由。

2、交流。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大自然有大自然的法则,人类要尊重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

附:板书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

(保护) (猎杀)

篇9

(二)为客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处的位置,正是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带,与客家聚居地基本重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赣州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赣州提供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同步进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对于唤醒客家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美丽赣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

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

(一)民居建筑客家村落的选址、布局、座向、道路、池塘、树木等基本都是根据"堪舆"理念建构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尤其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适应当地复杂地理环境的建筑产物,选址和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合乎生态的经验和原则,居所选址讲究地理生态性,结构布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要求,房屋功能表征着政治伦理生态,凝聚着以生命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意蕴。围龙屋的外形是“方与圆的有机结合体,方与圆寓意‘天圆地方’,整座屋宇即为一个小宇宙的象征,这便折射出客家人深谙‘天人合一’、人地和谐之道的文化风貌。”

(二)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客家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客家人对山地环境长期感应的结果,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累积,成为传统山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梯田耕作文化”,不仅是带有浓郁山区小农经济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人地协调并具有美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森林、梯田、村落和小气候进行着一种复杂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三)客家人有自然崇拜的传统。他们认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称为“伯公”(土地神)。俗语说,“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此外,家里有灶王,村里有社王等等。自然崇拜的神秘性深深地根植于客家群众的生态价值观中,有益于人们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态保护的具有积极意义。

(四)文学艺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如比较有名的叠字山歌“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山树多;山闻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3]P66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气质,传达着一种“天人舍一”的精神意蕴。客家的一些俗谚,如“山上树木光,好田会变荒”、“高山开荒,平地遭殃”等等,都是客家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真实写照。

篇10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孰是孰非的理论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这其中,道家因为其独特的对待人与自热的哲学思想而被广泛深人的研究。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非常重视,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基本观念,它主张把人与自然摆在同样的一个层面上,主张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和谐,主张以平等的眼光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这些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所强调的生态理念有着极其明显的相似性和互通性。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观察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

一、“道”与“和”—老庄哲学的生态智惫

道家的“道”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道”“先天地生”,“为天地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从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上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统一起来。后来的庄子在很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在《庄子·大宗师》中说,“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以老庄的“道”的思想为依据,建立的宇宙万物论,强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产生于“道”,从而说明了天地万物的同根同源性。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万物和谐思想。作为宇宙万物之源的“道”是天地产生之前的物的整体,所谓“道”本身是一个和谐完满的整体,所以是“一”。“一”既表示“道”的整体性,也说明“道”的和谐性。不仅“道”本身是和谐的,而且其产生万物的过程也是和谐的,万物生长最终是动态的过程,是“和”之中生成万物。“和”与“道”是生成万物的根本原则。由“道”而生成的天地万物也是和谐的。第二,自然无为思想。“道”化生万物,养育万物,但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这就是“无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不为,而是有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功”。也即是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不妄作为。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应当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状态。第三,寡欲知足思想。就自然与人的关系来说,老子的“寡欲”、“知足”,适当地克制人的欲望,凡事适可而止,这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有意义的,人只有做到寡欲知足,才有可能做到自然无为,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才能“常足”。

庄子也讲“道”化生天地万物,但较多地讲“道”存在于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中,“无所不在”,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物我为一的思想。《庄子·齐物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并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差别,只是不同的功用怎样看待的观点罢了,“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趣观之”,也就是“万物一齐”。这种思想反映出了庄子对人与自然之同和谐的追求。第二,顺乎自然的思想。庄子讲“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就是要求顺乎自然,强调不要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人为地毁坏自然,损害生命,只有遵循自然的原则,才能把握“道”。在《至乐》篇中有一则“以鸟养养鸟”的小故事说到,要让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对待自然物,就应当像“以鸟养养鸟”那样,也就是依照自然物的本身规律,而不能凭借人的主观想像而“以己养养鸟”。顺乎自然,乃是一切快乐和善良之所由来,而服从于人为则是痛苦和邪恶的由来。

由于道家对生命的关注和对大自然自然状态的追求,在道家哲学思想中自热而然地蕴含了对自然与人的特殊体验和感悟。“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其生态思想的智慧。在“万物和谐”、“自然无为”、“寡欲知足”、“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这样的感悟中,形成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就不足为怪了。

二、以生命为中心—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些西方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人正在逐渐放弃自己信仰的基督教,转而信奉东方宗教,如道教、佛教、印度教等。这些宗教的核心是拒斥突出的二元论思想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大自然的所有构成部分在本源上都是同源的。通过把自我融合进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中,东方的宗教思想排除了通向环境伦理学的思想障碍。东方的古老思想与生态学的新观念颇相契合。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生物鸿沟和道德鸿沟都荡然无存。正如道家指出的那样,“万物与我同一”。

当今一些生态学家也明确认为,道家“为一个生态社会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基础,提供了解决古代人与自然对立的方法。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和贝内特也说: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正是这样以“道”与“和”为基石的思想使得道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更加关注生命伦理。道家的思想以生命为中心,以普遍的生命为中心,以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自然存在为中心。在西方,个体的权利是环境伦理学的主要依据,而在东方,人们很明显地回避个体权利的观念,道家的思想中,万物的每一物都拥有某种目的、潜能,都能对宇宙有意义,共同体的范围是没有界限的,内在价值在宇宙极限扩展。这些远古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正成为当今许多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来源。

现代西方的生物中心主义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生物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以生命为中心”,是以所有的生命为中心。生物中心伦理的先行者阿尔贝特·史怀泽根据他对中国道家的研究和对“敬畏”一词的领悟构建了一套“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明确指出,他所敬畏的生命绝不仅仅是人的生命。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的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

保尔·泰勒在他的《尊重自然》中提出了“尊重自然”的伦理学思想。所有的生命形式(包括人类)都拥有绝对平等的天赋价值和道德价值。人们既有责任考虑他们自己的“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也有责任考虑其他生命形式的“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他所向往的理想共同体是一个扩展了的生命共同体,其成员虽然难免相互侵扰,但都受道德的约束力量的调节。泰勒估计,实现另一个伦理飞跃—从尊重所有人到尊重大自然—是我们现在最崇高最神圣的道德天职。这种思想与强调生命、尊重自然的道家是有相通之处的。

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他的深层生态学中提出了两个基本规范,一是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二是人能与其他生命同甘共苦。这与“贵生”和“慈心于物”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美国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道尔顿对于道家的思想也是赞同的,并且给予了很高评价:“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经典文化似乎幸运地互补。主张环境保护的生物学家要像道教徒那样保护自然的节奏……无为,以不为二为之,相信事物会照管好自己。如果人类对事物不横加干扰,那么事物就处在自发的自然系统中”。

三、“自然而然”—新时代的生态和谐之路

由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人对自然、神及真命天子的顺从崇拜,人理所当然的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道家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亦有消极的一面,以致形成唯心主义的天命观等。这与古人没有从自然走向人类的历史生成,没有从人和自然的实践和理论关系上看待问题,没有越出农业生产、自然经济和宗法血缘的狭隘眼界和历史局限,忽略了外在自然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反思人类发展的“主宰”和“统治”自然的“伟大事业”,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将人类推向“生存还是死亡”的边缘。如何将道家思想继承、批判与发扬?如何彻底去掉其对“顺天”和“畏天”的主宰命定?如何赋予其新世代的意义,从而实现人类与其生息与共的自然自然而然的和谐?

篇11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⑧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感悟自然的远与近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 刘政博

自然是非常美妙的。住在城里的我们总以为自然非常遥远,却不知道自然就在身边。

自然在美好的早晨,每当我们起床时、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时,自然就悄悄地来了。当我们走出家门,望着天空,自然就会像恋人般与你面对面。太阳缓缓地从地平线爬上来,白云早已飘荡在高远的天空中;为出生不久的鸟儿觅食,鸟爸爸早已在枝头飞来飞去寻找着美味的早餐……这就是自然,竟然离我们如此近。

而那些宅在家里、成天面对着电脑、拿着手机的人们,却离自然太远了。“宅族”眼中的自然是虚假的,如果你与他们聊天,聊到自然,你发过去一张你在野外游玩的照片,他们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有什么呀,网上的图片不是有的是嘛!他们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闻不到花香,听不到蜜蜂嗡嗡的声音,感受不到阳光晒在身上的温热。

其实,自然离我们很近。下雨时,自然就向我走来,乌云告诉我:“我们来了,好久不见,过得怎么样?”闪电告诉我:“嗨,兄弟,我们又见面了,上次我从电线里溜过来发现你还在补作业呢,现在你写完作业了吗?”雨点跟我说:“朋友,最近天气很热啊,我来给你降降温吧!”风儿也过来说:“我来带给你凉爽……”

这就是自然,奇妙而美丽的,如果你细心聆听它的语言,你会发现它离你多么近!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美得有点儿像童话了,它把我们日常看到的景物和天气变化写得极其生动。是呀,如果我们保持这种美好的心态,自然就会离我们很近,也会变得很可爱。

(黄琬雅)

感悟自然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学生刘政博的妈妈

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沙漠中崛起的迪拜世界第一高楼,从不同方向徒手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挑战者……无不彰显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佳绩。可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征服人类:昔日繁华的古楼兰,现在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残垣断壁。草原、耕地不断沙漠化,使得北京等多个城市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尾气、废气大量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恶化,许多城市笼罩在灰霾之中。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当人们都戴着口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到洁净的水,吃不到安全食物时,我们该反思什么?该为自然做点什么?自然养育了我们,可我们却离它越来越远。

大自然就是这样:尊重它,它就造福人类,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离我们很近;践踏它,它就会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远离我们。美国的龙卷风,所到之处顷刻间变成人间地狱;连续不断的暴雨,可使山体滑坡,河流暴涨,冲毁良田房屋,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俗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好利用自然,自然就能造福人类;随意破坏它,它就会威胁甚至报复我们。自然如此,一个政权亦如此。纵观历史,百姓犹如自然,执政者尊重百姓、关注民生,百姓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百姓自然拥护它,他们的心离得很近。如果执政者只顾自己享受,无所顾忌,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那百姓同样可以抛弃它,这时百姓的心就离执政者很远。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地球真正的主人,自然终将离我们很近很近。

教师点评

成人的思考角度就是比较宽阔,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拓展到对社会的认知,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黄琬雅)

自然的远和近

凌君柔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

从不同的角度或途径感知自然,自然似乎离我们很“远”,似乎又离我们很“近”。

自古以来,人类感知自然的途径是丰富的,或行万里路或读万卷书,还可以在网络上搜寻……

一路上或荆棘丛生,或繁花似锦。内心澎湃着对新事物的好奇,激发我们不断探索。行走在路上,可以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穿过溪流与丛林,留下的是探索的脚印,可见,自然因此离我们很“近”。读万卷书,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用最短的时间打捞自然界的前世今生,获得很多关于自然的认知,知识量很丰富,却很难让我们真正了解自然,因此,自然就离我们很“远”。

有的人喜欢行走在路上,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乡村走向另一个乡村,从一个国家走向另一个国家。永远在路上行走,他们可以感受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世界,可以欣赏到无数美景。而有的人,喜欢待在实验室里,依靠一条条数据获取对大自然的认知,从中发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夏天迈着急促的脚步到来时,满池塘都是婀娜多姿的荷花,几乎看不到池水。晶莹透亮的水珠在荷叶上打滚,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美丽的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时而跃出水面,划过一道银色的弧线;时而围着荷花打转,似乎在说:“我愿永远留在你的身边。”可是骄阳如火,多少人有心情欣赏它们?当秋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临时,落叶纷飞,它们像歌唱家又像舞蹈家,唱出秋天里哀婉的曲子,跳着悲伤的舞蹈……枯黄的叶子纹理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欣赏落叶构成的画卷呢……沉迷于数据的人,往往缺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很难真正意识到自然之美。

如果想真正认识自然,只有把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验这种“远”和“近”,才能既欣赏大自然的千山万水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

篇12

二、提高美术环境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操在小学美术中,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环境价值观、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等。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欣赏自然环境的眼光,体会自然的恬静之美、永恒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校园,体会校园的美好。教师要加强环保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美术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2.进行批判性创作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批判性作品进行赏析,在辨证思考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阅读文献、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思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别于成年人的奇异思想,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个性。

3.适当进行保护环境训练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利用包装盒、塑料瓶、秸秆、羽毛、蛋壳等生活中的小物品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学生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思维能力,能够将废弃物合理利用,达到了环保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发设计一些环保标志和标语,使用环保包装盒,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4.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小学生要想学好美术,就要自觉了解周围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的限制较多,要积极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主题鲜明的绘画,设计独特的标志和广告,直接感受环境对人们的重要影响。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不但能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够感悟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加强对环境的了解。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进行“身边的树”课题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有特点的树进行绘画。学生可以描绘枝繁叶茂的大树,或粗矮的树墩,或刚刚开始生长的小树。通过对树的观察,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情感,加强环保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