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5:19: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林业经济效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2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对策
通过上述对于林业现状的分析,以及近年来清查所获取到的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林业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建国之初得到的重视也不充足,但是在近年还是加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目前情况,如果推动灵液经济有效增长,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林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2.1完善制度,规范操作
林业的地位,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无论是否能够实现其经济价值,都应当对其实施相应的保护条例。在这一方面我国相关政策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从第七次清查看出,我国林业中个体经营的成分有着显着的增加趋势,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还是应当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对林业的发展和林区的保护施加影响。但与此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在木材更替采伐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调减木材产量。天然林始终与人工林不同,它独特的生态群落始终是人工林不能比拟的,因此尽量控制使用和开采。对于开采使用的状况,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都需要严格控制,对任何非法开采都应予以重罚。
2.2发现社会需求
林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种上游资源,只有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了相应价值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实现其经济价值并且获取相应的利润。一直以来林业收到政府计划经济的管制,对于经济社会中的人民需求熟视无睹,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资源,在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林业产业想要真正实现其经济价值,就必须更为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在经济社会中,需求是自然存在的,因此林业经营主体,应当主动地走入社会经济生活,深入观察和发掘社会中存在的需求,并且予以满足,才能获取经济价值。无论是林业相关农副产品的产出,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权衡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其一是林区以及相应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健康状况,其二就是市场的需求,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林业经济,才是健康和有前途的经济。
2.3构建林业产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51
1 我国林业经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森林覆盖率却不高,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加上近些年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森林生态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一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人身健康都产生了影响。
林业产业从经济上考量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即第一产业,主要是经营用材林及薪炭林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以经营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中加工制造主的产业;第三产业以森林的生态服务、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为主。三个级别各有侧重,形成了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布局。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压力十分巨大,由于我国的林业资源总体匮乏,加上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呈递减态势,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天然林的保护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精加工,产品多数属于粗加工的原料提供,产品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而第三产业在我国处在刚起步阶段,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规模。所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仍在低水平运行,如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是每个林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总之,林业实行科学经营,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林业的发展,要从我国的林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情、林情、人情等实际情况,综合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经济的质量提高。
2.1 要提高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林业工作者、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林业的经济价值同生态效益的关系,林业经济发展是综合的发展过程,是三个产业梯次同时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经济价值体现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因为生态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对林业资源有限性方面的认识,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森林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要做好保护;另一方面要合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让林业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为林业发展做出努力。
2.2 要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发展水平落后,科技力量较低,很多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仍然是处于传统的粗放管理阶段,科技手段应用较少,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林业发展体系,利用现代的科技力量及信息手段进行林业活动,促进林业现代化。在林业发展的同时要遵重客观规律,加强基础研究,要在苗木育种、种苗质量、森林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能采用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林业经营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3 要重视生态林业的发展
生态包括的方面很广,将林业、农业、草业、山川湖泊、江河溪流等等有机的组合在一个系统之中,所以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可脱离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要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业、木业,建设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多种造林模式,采取退草还林、退耕还林等。加强对旅游区的生态管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工程的建设,促进林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
2.4 加强基础研究,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测报病虫害的发生及传播情况,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做好种苗的培育工作,提高苗木的整体培育水平。在产品加工方面,要采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提高木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加工精度,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整合林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重视林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淘汰较为落后的产业,扶持新型产业,解决林业结构不合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94-02
在我的《数学模型预测林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已给出了利用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三次指数平滑的一般的方法解决预测林业经济效益的理论问题,本文重点讲述具体问题利用以上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一、应用实例――林业企业销售利润预测模型
某林业企业1997年-2006年销售利润见表1,下面分别用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该企业以后十年的销售利润。
确定初始值: =5226,分别取平滑权系数α=0.3,0.5,0.95,计算出一次指数平滑值,并根据(7)式 = +α(yt- )计算出预测值,见表2。
由此可见,α=0.95时,预测误差最小,故取α=0.95。这一结果可以从图1中看出,该原始数据波动明显而迅速,应当将α的值取得大一些,使得指数平滑序列 能较好的跟踪原始序列的趋势变化。
确定初始值: =5226,平滑权系数α=0.95,根据式(6)、式(7)和式(11),计算出一次、二次、三次指数平滑预测值,见表3。
同理,以2003年的计算结果为基础,平滑权系数α=0.95,根据式(6)、式(7)和式(11),计算出一次、二次、三次指数平滑预测值,并根据三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式(12)、式(13)、式(14)、式(15),对下一年的利润做出预测,见表4。
我国的林业经过了初期发展(1949~1978)和中期探索(1978~1992)两个阶段后,从1992年开始步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受国际社会关于林业转轨态势的影响,结合当前环境恶化的实际,我国林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林业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地破坏,这就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复合式新道路。
一、现实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复合式新道路
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走新型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首先,生态工程建设要求林业走复合发展的道路。越是那些经济落后、位置偏远的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越恶劣,这是因为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采,缺乏科学布局和规划导致的直接后果,只有从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考虑,才能统筹好养护与利用的关系,林业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发展之路。其次,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林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这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再多的收入只要一平均,得出的数字就会少得可怜,因此,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些都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二、林业养护与发展林业复合经济的关系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新条件,但如何利用好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首先要对林业养护与发展复合式的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如何养护
做好林业养护工作,才能为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把养护做好、做扎实、做深入,应该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科学调整林业结构。改变以往林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缺乏的状况,努力开拓林业新产品。通过科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培育经济性树种,通过对自然生长树种的选育、引种、驯化、嫁接等的加工利用,探索树种新的功用。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多树种综合配置的种植方式,改善各植物种群的互生关系,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在增加种植面积时,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种植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当前的林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因为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首先,林业的生态效益是以经济为落脚点的,它通过经济效益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总量也就越多。其次,它属于一种劳动再生产,生态效益必须有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保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具体方式包括以林养林、林农结合等。
四、小结
林业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复合式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要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强林业养护,加快林业发展,是实现林业经济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林业养护的分析和探索,不仅能为广大林地覆盖地区的居民带来现实的经济实惠,也能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价值,因此,我们在不断开拓新林地的同时,更要注重旧林地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建设的综合效应,走出一条林业经济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徐薇玉徐良才•林业养护与林业复合经济探索[j]•上海农业科技
, 2007 (6)
[2] 李铁民赵江平•林业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型复合体系[j]•山西林业科技, 2007,12(4)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南部为秦岭山地与黄土台塬,北部为渭河平原,全市林业用地 50.8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4.99%。 2000 年以来,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日元贷款林业工程、大绿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0 万 hm2。 由于新造林面积大,未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大,而且林木所在地块以前均为耕地,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适合开展林下复合经营。 2008~2011年共实施林下复合经营试验示范6166.67hm2,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 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
2.1 林—油复合经营模式
主要适合于平原地区的1~2 年生的速生杨、核桃、鲜食枣、石榴、樱桃等树种的林地,利用林木遮荫小的特点,在林间套种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前茬可栽植油菜,收获后可种植花生、大豆、芝麻等,实行“油连油”,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杨莉等,2004)。
2.2 林—菜复合经营模式
主要适合于平原及缓坡地段的1~2 年生速生杨、核桃、鲜食枣等树种林地,由于林木处于幼龄期,地表光照充足,与其它耕地相比基本没有区别。利用林木遮荫小的特点,在林间套种白菜类、萝卜类、甘蓝类、葱蒜类、土豆、西瓜、红薯等温凉型、中弱光型蔬菜。
2.3 林—苗复合经营模式
平原和山区均可, 宜在 1~2 年生新造林林地实施。平原区可选择杨树、枣、石榴等树种的林地,山区可选择油松、核桃、板栗等林地。林下育苗时,要根据林木不同的生长过程,繁育不同的苗木。林木生长前期,可繁育喜光的树种如核桃、白皮松等;林木生长中后期,可繁育喜荫树种如黄杨、连翘等。 不能育大苗和高杆苗木,只能繁育小苗和低矮灌木,以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和结果。
2.4 林—禽复合经营模式
林—禽复合经营在平原地区及山区均可,适宜在3 年生以上林地或已成林林地实施。 平原区可选择杨树、核桃、泡桐等林地,也可选择枣、石榴、杏、李等经济林林地;山区可在原有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桃等林地,密度以 750株/hm2左右为宜。为了使家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可在林下种植青菜、苜蓿等,并保留蒲公英、荠荠菜、狗尾草等野生植物。可养殖禽类900 只/hm2,采取“轮牧”的方式,以利于昆虫、嫩草的生长。在对林木及草种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选择高效低毒农药, 采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以避免对家禽产生毒害。
2.5 林—菌复合经营模式
林—菌复合经营在平原和山区均可, 宜在 5 年生以上林地实施,利用林地遮荫条件好、湿度较大的特点培养食用菌。平原区可选择杨树速生丰产林、大棚猕猴桃等林地;山区可选择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林地。 林下食用菌可栽培平菇、草菇、鸡腿菇、金针菇、茶树菇、香菇、口蘑等。
2.6 林—药复合经营模式
林—药复合经营在平原和山区均可, 宜在 2~5年生林地实施,平原区可选择杨树、泡桐等速生丰产林林地,山区可选择油松、落叶松、杜仲、核桃、板栗等林地。根据林木生长过程,郁闭度不同,选择种植不同中药材种类。 林木生长前期,可选择桔梗、板蓝根、金银花、黄芩、黄姜等喜光中药材;林木生长中期,可选择柴胡、黄连、牛蒡等较耐荫中药材;林木郁闭后,可种植天麻、灵芝、黄连等喜荫中药材。
3 效益调查
3.1 林—油复合经营
林—油复合经营实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年生的核桃、鲜食枣、石榴、樱桃等树种的林地内,种植高油黄豆、花生、油菜等,成本和收益情况见表 1。由表1 可见,新栽植核桃、鲜食枣、樱桃林地内每年套种一季高油黄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平均成本为5340 元/hm2, 平均总收入 25575 元/ hm2,年纯收入20235 元/ hm2,投入产出比达到了 1∶4.79。
3.2 林—菜复合经营
林—菜复合经营实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年生的大绿二期良种核桃基地内,种植白萝卜、蒜苗、土豆、西瓜和红薯等,成本和收益情况见表 2。新栽核桃地内每年套种一季白萝卜、 蒜苗、土豆、西瓜和红薯,平均成本为 1.61 万元/hm2,平均总收入6.68 万元/ hm2,年纯收入5.07 万元/ hm2,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4.15。
3.3 林—苗复合经营
林—苗复合经营实施地主要在新栽植 1~2 的大绿二期良种核桃基地内,繁育核桃苗和白皮松苗等。成本和收益情况见表3。由表3 可见, 新栽植核桃地内套种良种核桃苗或白皮松苗,生长 2 年,平均成本为 73.14 万元/hm2,平均总收入195.9 万元/ hm2,平均年纯收入61.38万元/ hm2,投入产出比为1∶2.68。
3.4 林—禽复合经营
林—禽复合经营主要为林下养殖肉鸡, 密度为900 只/ hm2,平均每只鸡的养殖成本为14.5 元,售价25 元/只,生长期半年,平均需投入 13050 元/hm2,总收入22500 元/ hm2,纯收入 9450 元/ hm2,投入产出比为1∶1.7。
3.5 林—菌复合经营
林—菌复合经营主要为林下种植口蘑,栽培料和菌种需投资43050 元/hm2,其它管理费用8100 元/hm2,平均需投入51150 元/hm2,可产口蘑17250kg/hm2,售价8.6 元/kg,生长期为 1 年 ,总收入 148350 元/hm2,纯收入97200 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9。
3.6 林—药复合经营
林—菌复合经营主要为林下种植黄芩, 需种子费1950 元/hm2;浇水、施肥 4050 元/hm2;种植、收割等费用5400 元/hm2;其它管护费用4200 元/hm2,共需投资15600 元/hm2。可产黄芩3750kg/hm2,售价16元/kg,生长期为 3 年 ,可得总收入 56250 元 hm2,纯收入40650 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3.61。
4 讨论
4.1 复合经营必须遵循以林为主、优势互补、避害求利的原则
林业高效复合经营必须遵循生物生态学原理,从可持续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考虑,科学地选择和配置混交植物。 无论采取哪一种复合经营模式,都要首先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林下套种时,一定要留足林木生长带或树盘,林下植物耐阴性要好,以浅根性、低矮型为主。苜蓿由于根系过于发达,与林木争养分或水分; 小麦在成熟时易在林内形成干热环境;玉米由于秆高,影响林木光照,都不宜在林间套种。在平原地区,林木未郁闭前,光照条件较好,可选择林—油、林—菜、林—苗等复合经营模式。 林木成林后,在生长期形成了自然遮荫小气候环境,可选择林—菌、林—禽、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 在山区或坡塬区,大多不具备灌溉条件,且土壤状况较差。林木未成林前,可选择林—油、林—草等复合经营模式。林木成林后,可选择林—菌、林—药、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李孝良,2010)。
4.2 复合经营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并举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一、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基本内涵
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森林建设,它具有涵养水源、固碳制氧、固土保肥、固沙防风、净化环境等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在此,我们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基本内涵做一概述:
第一,涵养水源的效益。
林业资源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地实现蓄水防涝的功能,而在干旱季节又可以及时地达到供水抗旱的效果,因此它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涵养水源能力最大的一种资源。
第二,固碳制氧的效益。
从生物学角度看,林业资源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主要产物是氧气,同时又通过自身新陈代谢以凋落物的形式将部分二氧化碳以有机物质的形式贮于林地土壤。因此,林业生态系统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有助于缓和全球的温室效益,有利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
第三,固土保肥的效益。
林业生态系统具有固土保肥的基本功效,主要表现为减少风雨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等。尤其是枝繁叶茂的森林资源,能够凭借粗壮而密致的植物枝干和深厚的枯枝落叶层,有效地截留和储存天然降水,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达到固土保肥的作用。
第四,固沙防风的效益。
森林可以有效地减低风速和改变风向。当风经过森林时,只有一部分进入树林内部,经由树干和枝叶的阻挡以及气流本身的冲撞、摩擦,将气流分为众多细小的涡流,这些小涡流彼此之间存在着互相摩擦与消耗,致使风力逐渐降弱,风速逐渐变小;对于另一部分风,则被迫沿林缘上升,消耗了一部分能量,降低了风速。
第五,净化环境的效益。
首先,树枝树叶的表面比较粗糙,绒毛较多,并且能够分泌黏性油脂和汁液等物质,因此可以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从而降低大气含尘量。其次,林木可以依靠生态系统的特殊结构和功能,通过吸收、过滤、阻隔、分解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环境中的部分废气物得到有效的降解和净化;第三,许多植物能分泌杀菌素,具有灭菌功能;第四,林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噪声污染和磁波辐射。
林业生态系统还具有改良土壤、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例如,森林植物的凋落物以及腐根等,经过分解与矿化,逐渐形成各种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营养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极大地减少了施肥投资。另外,有研究表明,林业生态系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对当前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建立林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近几十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消费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我国开始面临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也出现了较大的缺口,林业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数量稀缺逐渐成为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短板因素。鉴于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林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以此来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体包括:第一,建立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各项林业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第二,建立并严格执行资源开采权的有偿获得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各种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职能,做好林业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工作;第四,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宏观调控。
(二)健全林业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的手段,落实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立了林业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就要对那些损害林业生态环境、降低林业经济效益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而对于那些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则要进行奖励,同时对那些因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进行合理补偿,进而激励市场主体能够自觉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林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健全林业生态环境补偿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对林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进行支持和约束;第二,科学实施林业生态环境税收制度和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从而保证补偿资金的长期稳定;第三,建立横向转移纵向化的补偿支付体系,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项目;第四,形成生态保护职责和生态补偿对称的评估体系,加快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的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转变。
(三)正确认识并持续经营林业生态系统。
林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内容极其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建设绿色屏障、搞好绿色产业、发挥三大效益的基础。但是,林业资源的生产周期普遍较长,而且具有“易破坏,难恢复”的特点,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要实现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经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认识林业资源的再生性、持续性以及发展潜力,认识林业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优化林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培育速生的优质新品种,促进森林资源总量的增长;第三,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并将生物措施侧重在生物种群选择和种群匹配等工程。
(四)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林业生态系统。
现代林业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林业资源的持续经营,获得更大更环保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林的发展战略。科技兴林,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紧紧围绕林业的良种壮苗选育、速生丰产园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提高造林成活率等方方面面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科技的攻关。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不断地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应用高新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意义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对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是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重要体现。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有利于树立生态生产力的科学理念,能够促进人类坚持用生态文明的思维谋划林业建设与发展,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其次,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命脉,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有利于完善林业资源的采伐管理制度,推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第三,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有利于进一步壮大林业产业整体实力。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能够促进人类对区域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丰富林业产业建设内涵,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贺景平.基于生态经济的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2.黄世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经营探究[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百事通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E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新晨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林业作为一个物质资料生产与生态公益功能生产的双重效益部门,他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与许多国家一样,都将森林永续利用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和目标。
1.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的提出
在辽宁东部山区,大部分林农对森林的经营认识仍停留在打柴、放蚕、卖木材等只获取不投入的阶段上,由于对森林的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到位,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经营和天然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1实行分类经的好处
实施分类经营的好处在于以下两点:①实施,分类经营可以使林业经济走向市场。②实施分类经营可以有效解决以天然林为主的公益林管理和投入。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林农分林到户的天然林成为林农无法经营的对象。
2.实施分类经营在辽东乡镇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在辽东地区,商品林多为人工林,公益林多为天然林。由于天然林禁止采伐,在经营过程中,完全可以将除蚕场外的天然林悉数作为公益林经营。
2.1引进林业新兴技术
无数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好的林业新兴技术,在营林时可做到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以红松嫁接技术使用为例:
红松,原产于我国长白山与小兴安岭,为长绿大乔木,树干通直,材质细腻轻软,纹理密直通达,其球果外型美观,且果仁味美、含油率高,是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红松的年龄一般在200~300年,多者能达到500~700年。
在自然条件下,红松需生长80年结果,100年以上到达轮伐期,经人工干预也要20年才能结果。对人类而言,因其果材兼用,且果、材均为高经济原材料,长时间的生长期是无法接受的,经过人们不断实验摸索,终于在近几年创造出红松嫁接新技术,经过嫁接后的红松7~8年即可结果,比自然生长的红松纯林提前10~15年。
在本溪县地区,红松嫁接苗成品苗木的价格为5元/株,而将常规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的成本为仅为2.5元/株(其中:苗木0.8元/株、接穗0.5元/只、接穗2只/株、人工嫁接费用0.7元/株)。
经长期的栽培统计比较得出:成品红松嫁接苗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但因苗木成本太高,营林早期投人很大;而将常规苗造林成活后进行嫁接,成功率虽然只有80%。但所需成本较低,即使嫁接失败,由于是选用侧枝嫁接,也不影响苗木生长,性价比远高于选用成品苗造林。
营林时,选用常规红松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早期投入较不进行嫁接的红松成本要高出3倍,以每667m2植苗166株计算,每667m2造林成本需高出282.2元;在林木产果后,经嫁接的林木比未嫁接的林木产果期提前10年左右,以林地使用期为40年计算,经嫁接过的红松林木产果期是未嫁接红松的1.5倍,667m2总产值提高30000元。
经实践证明,在营林的过程中引进适宜的新兴技术,进行合理投入,最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1引言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开展,原以采伐为主的林业产业大大缩减,林业经济下降,林业收入减少。为了更好地在新形式下适应新发展战略及市场需求,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林地的环境,发展具有特色的林业产业,搞活林业经济,增加林业职工收入。通过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拓宽林业职工就业增收渠道,以提高地区区域经济实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2现代林业产业建设分析
2.1建设特殊林木培育基地
加大特殊大径材、珍贵树种、经济林和能源林的培育力度,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推动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加大林地梳理清查,利用清查出的退耕地块,推进特色大苗移植繁育建设。
2.1.1建设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的美化城市,对绿化建设的需求增加。为了更好的达到景观效果,应使用具有一定规格的大苗,才能与建筑成比例、相协调。充分利用林区的天然林地,建设出具有本地特色树种的大苗繁育基地,重点发展新颖的、适销的、经济价值高的、生长速度快的品种。通过精心组织技术力量,注意培养方法,建立标准体系,从而培育出具有发达紧凑根系、完美树形、健壮的生长势、较大的树体,为绿化用苗提供出适应栽植,并能顺利存活和生长的树种。
2.1.2建设药用苗木栽培基地
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以野生药材保护和林冠下种植为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推动药业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林,做好市场调研,选择药用价值高且市场价格稳定,易栽植、易管护的中药树木进行栽培。并做好采集加工及储藏保护工作。按照国家GAP生产管理规范,大力发展丹参、连翘、五味子、板蓝根、黄芪、山茱萸等药材的栽培,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技术支撑的种植基地。原料基地与商品基地相结合,天然保护与人工培植相结合,加快培育药材资源,形成药材生产的特色场、精品园、经济带。
2.1.3建设特色林果培育基地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树种品种结构,利用科技栽培技术,通过提高林果科技管理水平,采用嫁接改良、矮化密植、配方施肥、整形修剪等先进技术,大规模发展特色林果培育基地。还可与当地农户建立合作社关系,提高综合收益。
2.2建设特色种苗花卉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观赏性苗木的需求与日增多。可利用林区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优势,依托国有苗圃,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园林花卉、盆景观赏、切花切叶、珍稀名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种苗花卉产业。因此,加快发展种苗花卉产业,培育大量高品质、高规格的苗木,提高林产品质量,增强林木抗性。加快发展林木良种和苗木产业,做大做强种苗花卉产业,是增加林业收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2.2.1加强乡土树种培育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积极开展以当地乡土树种繁育为主,大力发展常绿植物和经济药用植物产业,从而达到让林农增收的目标。
2.2.2引进外来树种
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等因素,适量引进外来树种,可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培育反季节花卉,反地区花卉,以供市场特殊需求。同时可利用特殊方法,如调节气温、调节湿度,通过改变土壤酸碱度等技术方法,使南方树种在北方培育成活,从而达到创收目标。
2.3建设森林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1)做好市场调研及可性行研究,依托林区资源,发挥林区天然绿色食品大基地的优势,发展森林食品业,推进森林食品的系列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坚果等天然绿色有机产品的种植。建立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产销化一体的新型林业企业。
(2)强化质量监管,种植过程及生产过程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定期绿色食品检测公告,保证产品质量。可采用先进技术,投入适当资金,建立加工企业或以委托加工形式进行产品再加工。投入市场,结合网络,开展多渠道销售,不断完善流通体系和营销网络,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
(3)申请具有地域特色的标识认证和产品品牌认证,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林产品推介会,制作广告,与大型超市形成产品销售对接等形式,提高森林绿色产品市场知名度,从而把市场拓展开。
2.4建设特色种养业基地
重点发展以食用菌、山野菜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种植业,以林麝、马鹿、大鲵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以生太鸡、森林猪、土蜂为主的绿色肉蛋养殖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组织培训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从而获得养殖技术与理论知识。可在当地推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支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并注重培养经营能力强,产业项目有潜力的经营户,通过龙头基地带动农户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5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基地
依托林区独特资源,以森林生太环境为主体,以合理利用、确保森林景观资源安全为前提,从保护入手,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准确定位,多渠道筹资,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
2.5.1以自然景色为主,适当突出主题
天然的森林公园以水、石、植物等要素构成,在经过亿年的变化后,某些基本要素特别突出,形成自然景观。如云南的石林,以奇石为主;单一植物突出,经过人工规划、布局、保护,从而在季节上形成独特景观,如北京香山,秋季可赏红叶;位于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70m高的水从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发出震天巨响,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使游人惊心动魄。利用自然形成的景观,经过人工适度开发,建设出具有一定主体的森林公园。
2.5.2结合地方特色,推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方面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
3结语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要在新形势下积极的转换工作观念,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优越自然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从而全面带动林业经济,提高林业效益,为林业职工创收、增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玖. 园林苗圃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一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
1.生态效益的基本概念。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依据生态平衡的定律,能够使自然界的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生态效益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生态效益能够促使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林业生态环境。对于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而言,是由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物质因素所决定的,伴随着科学发展和经济体系的进步,人类一方面不断的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使生态环境的物质要素功能发挥出来,同时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要素从物质转化成价值,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据推算,一颗生长了50年的树,所产生的氧气价值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各种栖息动物提供的生存价值为31250美元,产出的蛋白质为2500美元,各种经济总价值为196000美元。
二 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需要推进天然森林的保护工程,更为重要的就是国土资源的绿化,这些都是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实现的基本策略和前提条件。但是所有的基础性工作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给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十所带来的影响,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开辟多个渠道进行投资,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采用租凭、承包、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各方的投资,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通过政策上的支持,保证投资收益。
三 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生态效益补偿起源于德国1967年所实施的Engriffsrelung政策和美国1986年所实施的NO-net-loss政策。这两个政策都体现了生态补偿的原则,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林业经济效益货币化计量为基础,按照效益划定的征收范围,实行分级征服、比例流程、纳入预算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各地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都有所不同、内容各异。我国的法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最基本的规定,在《宪法》的第9条中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这条法规提出,使我国林业生态效益补偿体系更加的完善。
四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策略
1.水土保持效益。对于水土保持效益的实现,需要以保育土壤和涵养水源为主要手段,根据赫章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将赫章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作为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计算。通过林业由于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森林净化水质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通过林地枯落物结和土壤的净化,用于灌溉和生活的用水,相应的降低了处理费用
2.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石漠化效益。对于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石漠化效益的实现,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依据林地、无林地带风沙推进情况而定,把固沙转化成为造田、护田的效益。防风固沙林在防止土地石漠化发挥作用、减少侵蚀的同时,还具有着水源涵养的作用。
五 结论
林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是一项十分复杂,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课题,当今形势下的林业经济,在投资机制和补偿制度上都要充分的做好相关工作,使生态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华锋,项卫东,祁大化.基于生态效益补偿创新的生态会计核算模式构建――以江苏溧阳龙潭林场为例.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6):132-137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即物质投入-利用-产出-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4类15个指标,以构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类见表)。
表 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发展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超效率DEA、能值评价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根据主观信息来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主观随意性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评价方法虽都具备客观赋值的依据,但却不能对客观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选择熵值系数法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既能以客观信息作为依据对评价指标赋值,又能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解析,是发展效益评价中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三、评价结果分析
1.综合效益评价
按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2011年增长了169.37%。这期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评价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点,即:2000年-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比较困难。2004年-2009年为震荡上升阶段,在此时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先是有了显著的提升,随后在2006和2007两年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主要是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的政策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分类指标评价
从分类指标的情况来看,评价期内经济效益指标一直呈快速增长之势,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过程中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从资源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资源减量化指标在评价期内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够理想。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虽未呈下降态势,但增长也非常的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在主要的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较低,进而影响了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值。与经济效益评价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态效益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不理想,这也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要想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构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例如增加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