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08:1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模式的保护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到来至今,形成了多种崭新的业态,会展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会展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发动力。要使这种创新源源流长、要让创造者积极所为,必须对该类创新实行制度性保护,对侵权人形成威慑性约束,对侵占他人权利行为实施惩罚性制裁。但目前,我国对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尚未有效展开。
一、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历程
作为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会展行业,其知识产权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殊的临时保护。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21世纪门槛边,全球会展行业早已织就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一应俱全。但也就在此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践中出现了除已经被完善保护的传统知识产权形态外的样式繁多的会展商业模式。就是这类集人类智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的创新活动,却因其迟到,被拒在了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外。
为了保证并促进对各国经济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会展业的发展,面对出现的问题,各国相关学界、政府部门和企业,逐步投入到了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领头的自然还是发达工业国。
二、商业模式及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现状
1.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实践
(1)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于2000年3月公布了一项应对商业模式专利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修订商业模式发明专利的审查标准,扩大对美国“专利分类705”申请案件的检索范围,加强专利审查员的培训,以及保证对商业模式专利申请进行适格性、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的实质审查。USPTO还在2000年7月公布的商业模式专利白皮书中对商业模式专利的演变、“专利分类705”,以及专利审查员的培训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旨在进一步规范该类专利审查的标准。此外,USPTO还创建了“技术中心2100”,专门审理“专利分类705”类目中的申请。统计数字表明,第705类专利在1999年之后急剧上升,从1995年申请数的170件猛增到2000年的7800件,2001年达到1万件。经过几年的实践,在“阳光下一切人类的发明创造均可获得专利”的呼声中,商业模式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已不是问题,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法学家们现在研究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使该类专利审查制度稳定并规范。
(2)欧盟专利局曾一度将商业模式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规定,科学原理、数学方法、实施心理活动游戏或商业模式的技术、规则、方案,以及计算机程序、信息的表达是不可授予专利的。但随着美国率先认可了商业模式可以成为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后,为了在国际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欧洲专利局的态度也开始倾向于承认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2001年11月欧洲专利局了新的专利审查指南,确认了其在计算机软件和商业模式上的扩大保护政策。根据该审查指南,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已不容置疑。欧洲专利局在处理一项商业模式专利的申请中,更加注重对其创造性和技术特征的判断,而非仅仅审查其是否属于商业模式本身。在经过了长期的、多方的辩论之后,欧洲的态度已由对商业模式专利的强烈反对转变为不再抵制,即商业模式可以通过“技术包装”而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3)日本在对待商业模式专利的问题上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策略和主张。2000年日本特许厅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增加了与商业模式有关的发明创造的实施例,对利用网络或计算机的商业模式不再被视为抽象的概念,可以在日本获得专利法的保护。此后,日本又于2002年修改了本国的《发明专利法》;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又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充分表明了其积极提升本国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态度和决心。
2.国内研究与实践
(1)会展实践方面。针对国内会展商业模式的表现形式,已有不少公开报道。如上海世博会标志特许经营的运营模式;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结合全国性的活动和互联网及媒体的资源,确立了三大平台互动的全新展会运营模式;慧聪网水工业产品采购交易会和慧聪网泵阀产品采购交易会将传统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形成“采购交易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等等。此外,国内还有对诸如基于会展会后服务的商业模式、商业会展市场推广的整合模式、市场化运作展会模式等都进行过报道。
(2)司法实践方面。2000年3月,上海卓尚信息有限公司告e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网上商业模式侵权案”,出现了号称“中国网上商业模式保护第一案”;2007年5月,北京首都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网络桌面媒体”商业模式的专利申请,出现了我国“商业模式保护”专利申请第一案。
(3)法规方面。2004年10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于新颁布了《商业模式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2006年5月30日,国家版权局、信产部颁发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开始实行等。
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2007年介绍:从2006年开始,中国《专利法》进行第三次修改,送审稿当年年底已正式提交国务院审议。又据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副部长在2007年介绍:“2007年政府部门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进一步根据《专利法》修改情况研究制定涉及侵犯专利权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通过对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范围、标准、程序、裁判方式等问题的调研,推动出台司法解释。”
3.结论
(1)对“商业模式”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进行保护已形成共识。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对商业模式保护在本世纪初就从研究、立法、实施等各层面全面展开,我国也已在2004年颁布了相应的审查规则。
(2)保护方式多采用专利保护形式。知识产权保护方式通常为著作权保护、商标保护、专利法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归纳国内外已有的实践和研究,对商业模式的保护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法。
(3)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尚未涉及。一方面,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仍局限于商标、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传统领域,而对其商业模式保护国外也刚刚起步,国内未曾涉足。另一方面,现有商业模式保护的成功案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金融和商业行业,在会展行业基本没有实践和研究。
三、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委书记在近期的市委常委会上指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上海未来。”上海近几年致力于发展的和发展最快的是现代服务业,2006年GDP比重已经超过全市的50%,而会展业则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其增长速度在最近的10年每年超过20%,而且还在紧锣密鼓筹办世博会。
2.会展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
上海把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点,而且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都已成为世界会展领域的瞩目地,也必将成为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舞台。面对行业内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内容、新问题,如何提升国内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否需要对会展商业模式实行保护?怎样有效实现对会展商业模式的保护?如何与国际接轨、是模仿还是创新?世博会期间站在世界会展舞台中心的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怎样体现希望的形象?……这些都是值得研究,而且是即待研究。
3.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的完善,有利于整体创新环境优化
总书记2008年6月23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会展商业模式创新和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域,会展业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开展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研究,不但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创新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龚维刚: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2]过聚荣:2006年~6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3]刘大可:中会展业:理论、现状与政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
[4]贾丹明:“欧洲商业方法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5)
[5]余 翔 邱洪华:“美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发展态势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7(11)
[6]高山行 胡海平:“试论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J].情报杂志,2004(08)
1.导论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似乎都被视为我们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的绊脚石。遗憾的是,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的同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街区,经过一次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消失殆尽,迅猛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城市变成了“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我们已经很难透过不同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到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扬州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我国传统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扬州市努力推进着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在改造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笔者有幸参与了扬州市紫藤园商业街规划设计工作,也希望在探索如何找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古城面貌的道路上,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
2.项目概况
紫藤园项目位于扬州市文昌商圈核心区,时代广场南侧,西为淮海路,东为通泗街(南小街),北为通泗北街,南为通泗西街。该项目是由扬州一家颇具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开发,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为一体的高档精品商业区。建成后的紫藤园将成为扬州文昌商圈核心区又一现代化商业综合体。
本地块规划用地总面积19815.9平方米,后经甲方要求,拟将地块西南角的两栋5层楼拆除纳入规划建设用地内,这样本次实际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1043.3平方米。根据规划设计要点,建筑密度小于35%,绿地率大于20%,容积率小于1.3。项目用地内有一株一级保护古树——700年紫藤需原地保护,使其成为整个商业建筑群的中心与亮点。
3.规划设计理念
(1)古树保护:对用地内的一级保护古树——700年古紫藤原地保护,使其与新规划的商业建筑群和谐共生,让古老的紫藤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现代的建筑彰显出扬州的文化与传统。
(2)空间特色:以视线、景观为空间形态设计的核心,增强空间的纵深感、多样性以及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以古紫藤为景观中心,最大限度提升商业建筑群的空间感受。商业建筑采用院落围合式的建筑布局,保留古紫藤及其旁边较为集中的树木作为整个建筑群的景观中心,并设置下沉式的院落庭园,丰富了建筑群的空间层次,为地下一层赢得了良好的通风采光与环境景观,充分发掘了地下一层的商业价值。
(3)以人为本:景观、立面注重意境和细节设计,充分反映高档精品商业区的需要,创造简约、清新、雅致的氛围和风格,提升整个商业区的文化品味。以中心的步行街为主线,将错落有致的围合院落串联在一起,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同时商业街以步行街为人流中心,并与地块北面的时代广场相辉映,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结合周边的公共绿化空间,提供与商业购物与休闲相吻合的绿化景观空间形态,形成舒适的商业空间类型与购物环境。
4.总平面设计
4.1总体功能布局
由于用地处于文昌商圈的核心区,周边有文昌阁、扬州金鹰以及时代广场等较有影响力的建筑,而且地块内又有一级保护古树作为景观中心,因此规划建筑的定位就是努力打造出一个既与扬州传统建筑形式相协调,又有现代时尚气息的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群的主入口放在时代广场南侧的通泗北街,次入口放在用地南端的通泗西街上,中间为步行街,内部以院落的形式组织,并结合院落布置景观绿化和适当的地面停车。
4.2交通流线组织
根据基地现状和规划要求,建设用地北面的通泗北街,南面的通泗西街各设一个机动车出入口,沿基地内建筑群周边设环形机动车道,中间为商业步行街,平时禁止机动车通行,但紧急情况下也可作为应急消防通道。这样的交通流线组织尽可能地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相互交织,为前来购物、游览的顾客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安全便捷的商业环境。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主要停靠在地下车库,地面则利用室外边角地带设置少量临时停车位,能够充分满足商业购物停车配套的需求。
4.3景观设计
结合城市绿化景观,保留古树及其周边树木,作为建筑群的中心景观,并设置下沉式院落,形成步移景异,错落有致的多层次景观绿化效果,同时处理好沿街的地面铺装,配置好各种景观苗木绿化品种,并设置适量的休闲座椅供公众休憩。商业建筑的灯光设计则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夜景效果,突显整个建筑群的商业氛围。建筑主体采用泛光设计,只在顶部集中处理光源,以形成城市的亮点。。整体以浅色泛光为主,局部点缀暖色点光源,以加强轻松的气氛。
5.关于建筑单体设计的思考
5.1关于城市空间和建筑形象的考虑——建筑体量的确定
用地位于文昌商圈的时代广场南侧,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扬州老城区的整体建筑风貌,规划设计要点要求建筑的檐口高度以12米为主,局部最高不超过16米。形象和体量将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设计之初我们首先要研究和确定建筑的大概造型和体量。基地的主要沿街面位于时代广场南面的通泗北街,地形较为方整,因此建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如何处理好规划建筑布局与时代广场的协调关系,延续其原有的商业氛围和价值。
(2)规划建筑的布局如何巧妙地结合保护古树古紫藤,既起到原地保护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古树的景观价值,从而提升建筑群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品味。。
因此建筑布局时利用时代广场的中心为中轴线设置开敞的商业步行街,将大量人流引入紫藤园商圈,提高了其商业价值。同时考虑到保留古树的独特的景观价值,建筑布局时沿古紫藤周边尽可能的做的很通透,使建筑室内与外部环境相互交融,这样既提升了商业建筑的空间品质,又突出了古紫藤在整个建筑群中的中心地位。
在地块周边东、西、南都有保留建筑,因此建筑群考虑内向性的院落围合式的空间布局,内部的建筑形态与空间感受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既灵活多变,又稳重而不乏现代感。建筑内部,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创新空间,为休闲购物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
5.2关于内外交通组织的考虑
根据城市主要人流流向主要来自时代广场南面的通泗北街,公众人流通过步行街进入紫藤园业街,再进入一个一个围合的院落,楼层之间又通过多部自动扶梯、楼梯相连系。机动车主入口安排在通泗北街上,次入口安排在通泗西街上,沿建筑群周边设环形消防车道,并在入口附近设下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使得交通流线清晰明了。
5.3关于内部功能组织的考虑
建筑内部采用院落围合以及竖向分区的方法,地下二层为汽车库、自行车库、货物库房以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商业用房,地上1--3层为高端品牌的精品商铺、高品质的特色美食以及休闲娱乐。
由于规划要求对建筑高度有限制,设计时将一层商业层高定为4.8米,二层,三层层高定为3.6米,这样的层高设置为商业购物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尺度。建筑大部分都采用规整的框架结构柱网,内部采用轻质隔断,或通透的玻璃隔断,可以根据商铺的销售或承租情况灵活的进行分隔。从商业建筑的布局特点,以及考虑到建成后的使用效果,整个建筑采用定风量低速风道送风空调方式避免使用分体式空调对建筑外立面效果的破坏。地下汽车库、地下自行车库、地下商铺等场所,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同时利用下沉式的院落布置,并采取机械补风或自然补风方式,充分解决整个商业建筑群的通风采光问题。
5.4关于建筑形象与外立面的考虑
建筑风格借鉴扬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使得规划建筑与老城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但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现场及周边已有建筑和环境的勘查,发觉与基地一街之隔的时代广场是一种吸收了一些古典元素的现代风格的集中式大型商业建筑,如果我们采用完全的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形式,可能反而会与周边环境不够协调,因此我们将规划建筑的整体风格定位在现代中式风格上,让传统的建筑符号与元素融入到现代的建筑手法中,让规划建筑传统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建筑的色彩以灰瓦白墙为主,局部辅以暖色的木质百叶以及深色的型钢线条,形成协调、统一、丰富的城市建筑色彩。并通过虚实对比力求形成一种沉稳有力,具有现代感的中式风格的商业建筑,力图通过建筑来彰显紫藤园商业街的档次与气质。
6.结束语
目的:通过监测视网膜电流图(ERG)a,b波恢复的百分率,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GM-1)球后注射给药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 用眼内灌注方法制成视网膜急性缺血的动物模型,治疗组于撤压前5min球后注射GM-1 (1mg/kg),实验组只加压不给药,均记录缺血前ERG,缺血期ERG及再灌注30,60,90min时的ERG图形。 结果:两组缺血前的 a,b波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a波振幅的恢复在再灌注30,60及90min两组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b波振幅的恢复在再灌注30,60及90min两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的差异(两组间30,60及90min比较均P <0.01),治疗组均高于实验组。 结论: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视网膜电流图
Protective effects of GM-1 in retinal ischemic injury
Abstract AIM: To detect the recovery of amplitude a-wave and b-wave in reperfusion by using electroretinogram(ERG).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effect of GM-1 through rerobulbar way in retinal ischemic injury was also observed. METHODS: Twenty Switzerland healthy rabbits with big ear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reated group. The rabbit's retinal ischemic model was induced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by perfusing the normal saline. The treated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GM-1(1mg/kg) as an intravenous push 5 minutes before the termination of ischemia.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no medicine on it but pressure. The wave of ERG of the model ey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during ischemia and also at the 30, 60 and 90 minutes of reperfusion. RESULTS: The amplitude of a-wave and b- wave had no significance before ischemia (P >0.05). The a-wave amplitudes in the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ce at 30, 60, and 90 minutes of reperfusion P >0.05). The b-wave amplitudes in the recovery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GM-1 has the protective effects in retinal ischemic injury induced by intraocular hypertension.
· KEYWORDS: GM-1; retina ischemia injury; electroretinogram
0引言
视网膜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如青光眼、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是常见的引起视功能下降的病因。现有的资料认为,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能量缺乏、钙离子超载、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兴奋毒性氨基酸的过量释放[1]、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及由此而启动了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因凋亡致死[2],从而引起视功能损害。目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研究多为全身给药且多作用于单一环节,效果欠理想,我们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GM-1)球后注射局部给药,且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个环节,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华北煤炭医学院动物室提供新西兰大耳白兔,不拘雌雄共20只,内外眼均无异常,质量2.0~2.5kg,眼压1.60~2.27kPa(12~17mmHg)。实验前用卡那霉素眼药水冲洗结膜囊,250g/L乌拉坦沿耳缘静脉注射麻醉(1g/kg),将麻醉的动物固定在自制的实验台上,头部正前方固定,将连接生理盐水瓶输液管的5.5号头皮静脉穿刺针在距角膜缘4mm处垂直巩膜面刺入眼内,固定好穿刺针,抬高生理盐水瓶高度注入生理盐水,使之产生120mmHg的压力,加压持续60min,制成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各10只。
1.2方法 治疗组于撤压前5min球后注射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GM-1)1mg/kg。实验组只加压,不给药。每组动物分别记录缺血前ERG、缺血期ERG、再灌注30,60,90min时ERG图形。采用德国Rite-port公司视觉电生理诊断系统进行闪光视网膜电流图检查。视觉刺激器为Ganzfeld刺激器,单次闪光持续时间为10μs ,闪光强度0.0dB。作用电极为单电极的角膜接触镜电极,参考电极和地极为自制银针电极。将麻醉固定好的动物暗适应30min,阿托品散瞳记录电极即角膜接触电极置于动物角膜上,参考电极置于两眼连线中点的头皮下,接地电极刺入耳根部。左右眼分别对准Ganzfeld刺激器单眼记录ERG图形。记录方式:所有的动物均记录缺血前ERG,缺血期ERG及再灌注30,60,90min时的ERG图形。ERGa波振幅值从基线水平到a波波峰, b波振幅从a波波峰到b波的峰值。由于动物个体间存在差异性,我们用振幅恢复的百分率来表达a,b波波幅恢复的数值。
2结果
眼内加压时,动物眼球变硬,瞳孔散大,角膜呈雾状混浊。缺血前的 a,b波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a,b波振幅没有因动物接受GM-1治疗而受到任何影响。在眼内加压10min及结束加压后立即进行ERG记录所得图形均为直线。再灌注30min,实验组a波振幅为(0.847±0.055)μV,治疗组a波振幅为(0.854±0.056)μV,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再灌注60min,实验组a波振幅为(0.935±0.047)μV,治疗组a波振幅为(0.946±0.049)μV,无显著差异(P>0.05)。再灌注90min,实验组a波振幅为(1.017±0.065)μV,治疗组a波振幅为(1.039±0.058)μV,均已恢复并超过100%,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b波振幅的恢复在再灌注30min(0.228±0.032)μV、60min(0.403±0.056)μV,90min(0.617±0.057)μV,与实验组再灌注30min(无b波),60min(0.089±0.021)μV,90min(0.135±0.036)μV3个时间段相比均有显著性的增加(P<0.01)。
3讨论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一般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按以下步骤发生的, 1)首先因为缺血缺氧导致细胞内能量短缺,三羧酸循环不能进行,ATP产生减少,ATP的减少使许多跨膜主动转运不能进行,如Na+-K+ATP酶、Ca2+ATP酶等失能使细胞内Na+,Ca2+积聚,而细胞外高K+,Cl-顺电势梯度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内Na+,Cl-的潴留又使水分大量内流,造成细胞水肿,甚至坏死;2)Ca2+在细胞内的积聚激活了黄嘌呤氧化酶,降解次黄嘌呤,产生自由基,但量极少;3)兴奋性氨基酸是神经组织中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在缺血过程中可以检测出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释放的机制认为主要是清除机制功能失衡所致,但也有人认为自由基一旦产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刺激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兴奋性氨基酸以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最为常见,而它们过度释放会产生兴奋毒性,主要通过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发挥毒性作用;4)由眼内高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会因为筛板部分神经轴突受压而引起轴浆流的中断,各种神经营养因子无法逆行转运至神经节细胞,这也是引起神经节细胞死亡的一个原因;5)神经细胞的存活有赖于和周围细胞的关系,一旦神经细胞开始死亡,与其相关联的神经元就不可避免的会或早或晚死亡;6)再灌注阶段,氧气的介入使缺血状态下积聚于线粒体的大量次黄嘌呤和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刺激更多的 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而且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互为因果,互相加重,形成一个串式级联反应。
转贴于
视网膜缺血损伤是致盲的一种常见多发因素,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3,4]。国内外许多眼科学家对这一病变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包括临床诊治和实验性研究,目前仍没有一个较理想的治疗方案。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是一种含唾液酸的神经鞘糖脂, 它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神经节苷脂有两个基本功能:1)介导细胞与经胞,细胞与微生物及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2)调控细胞质膜中蛋白质的功能,如生长因子受体,离子通道等。外源性的神经节苷酯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酯受体结合蛋白,来改变与神经节苷酯相连的激酶活性,从而增加和降低细胞的生长速率。GM-1是单唾液酸四乙糖神经节苷脂,在神经发生,生长及分化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5]。外源性GM-1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整合到神经细胞膜发挥作用[6],它由一个疏水的神经酰胺和一个亲水的糖链组成,在4个糖基的第二位上带有一分子的唾液酸,其疏水的神经酰胺部分插入细胞膜脂质双层的外层,亲水的糖链部分暴露在细胞膜表面,这种分布使其易于细胞外的信息发生相互反应,影响细胞膜活动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另外,细胞膜神经节苷脂类物质浓度随其极性基因的动态作用,钙离子浓度及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含量变化而变化引起,细胞膜局部结构改变而影响膜表面糖蛋白和嵌入蛋白。所以目前认为神经节苷脂类物质对神经细胞外信息传递具有重要意义[7]。
ERGa波主要起源于光感受器细胞,对缺血性损伤的耐受性较强,b波主要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的双极细胞和Mül ler细胞,是视网膜缺血的灵敏指标。本实验显示:所有动物在眼内加压10min后立即进行ERG记录所得图形均为直线,提示视网膜神经元对缺血损伤非常敏感,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1)缺血的直接影响;2)缺血过程中释放的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及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因素的影响。GM-1增加了视网膜缺血60min后a,b波振幅的恢复,再灌注60min时实验组和治疗组a波振幅的恢复均达到了缺血前的基线值,而b波只有部分程度的恢复,a波恢复较灵敏,b波恢复缓慢、不完全这种现象在国外许多急性视网膜缺血的动物模型中也被观察到,这与视网膜内、外层血供的解剖关系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源性GM-1插入到细胞膜中可加强神经细胞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反应,GM-1本身还有神经营养作用,神经节苷脂可挽救去除营养物质的神经细胞。GM-1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作用途径如下:1)直接嵌入受损神经细胞膜补充缺损,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8];2)维持细胞膜上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9,10];3)抑制病理性脂质过氧化反应,阻断兴奋性氨基酸对相关离子的正常转运过程;4)防止乳酸性酸中毒,对多种神经生长因子有促进作用,对多种炎性因子及细胞因子表达起调控作用,对神经细胞凋亡起阻断作用[11,12]。我们不仅应用GM-1对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个环节,而且用药方式进行改进,球后注射局部给药不仅减少用药剂量、增强疗效并且减少了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eal MJ, Cunningham JR, Hutson PH, Hogg J. Effects of ischaemia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from the isolated retina. J Neurochem ,1994;62:1025-1033
2 Romano C, Price M. Neuroprotectant in honghua:glucose attenuates retinal ischemic damage.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3;34:72-80
3 丁建光,姜德咏.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国际眼科杂志,2005;5(5):1010-1015
4 陈建丽,蔡小军,李琴,张小文.MMP-9、TIMP-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眼科新进展,2005;5(1):27-29
5 Hicks D, Heidinger V, Mohand SS. Growth factors and gangliosides as neuro-protective agents in exitotoxicity and ischemia. Gen Pharmacol ,1998;30(8):414-418
6 Faccil,Leon A, Toffanc G. Promotion of neuritogenesis in mount neuroblastoma cells by exogenolls gangiosidos. Relationship betwecn the effect and cell association of ganglioside GM-1. Neurochem ,1984;42(11):299-303
7 Tettamanti C,Sonnino S.Ghidoni R. 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gangliosides. Their possible implication in the membrane-mediacted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Physics of amphiphiles:micellos, vesicles and microem ulsions. Giorgio V Corti M Italianade Fisica Bologna ,1985;115(12):607
8吴谷盛.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组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细胞生物学杂志,1986;8(4):145
9潘庆刚,陈志刚,朱诚.神经节苷脂GM,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后Na+-K+-ATP酶的保护作用.铁道医学,2001;29(2):104
10 De Erausquin GA, Manev H,Guidotti A. Gangliosides normalkze distamate in cerebellar granule cells.Proc Natlc Acda Sci USA .1990;87(10):8017-8020
关键词:乌饭树;提取物;视网膜;光损伤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leaves and the extract against light injury of retina
Wang Li, Zhang Xuetong, Yao Huiyuan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036;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of the Wuxi No.4 Peoples Hospital, Wuxi 214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extract of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VBT) leaves against light injury of retina. Methods 20 Newzealand rabbits were pided into 4 groups: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modelⅠgroup, modelⅡ group, and model Ⅲ group.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te and drank freely. modelⅠgroup ate and drank freely but took in 50g/(kg・d) fresh VBT leaves daily for 4 weeks. model Ⅱgroup ate and drank freely, but took in 50g/(kg・d) old VBT leaves daily for 4 weeks. model Ⅲ group ate freely, but took in 50mg/(kg・d) extract of VBT leaves(resolved in water) daily for 4 weeks. All rabbits were exposed to strong light, meanwhile, the retinas were analyzed by electroretinogram (ERG) every week. Finally, all the rabbits were killed and the content of MDA and SOD in the retina were detect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latency time of the B wave increased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B wave shortened, while in the model Ⅰ,Ⅱ and Ⅲ groups, the changes of B wave just opposite. The content of MDA in the model Ⅰ,Ⅱ, and Ⅲ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VBT); extract; retina; light injury
乌饭树是杜鹃花科的一种植物,我国南北各地均产,很多中药类书籍中都记载其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12]。国外对乌饭树同种属植物的果实进行研究发现,其对多种眼科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很多国家都已经把乌饭树紫黑浆果中提取出的色素类物质用于眼科医疗领域。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韩国、美国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已经将其应用于夜盲症、毛细管脆弱、脑血管障碍、胃溃疡的治疗[34]。本研究采用强光刺激损伤白兔视网膜,同时喂食乌饭树树叶或其提取物,利用视网膜电图技术(electroretinogram, ERG)对白兔视网膜进行研究,然后对视网膜进行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含量分析,最后对其保护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新西兰大白兔20只,购自江南实验动物场,体重(2.5±0.5)kg。
1.1.2 药品与试剂 乌饭树树叶,购自于江苏溧阳;乌饭树树叶提取物,实验室自制;美多丽眼液,参天制药株氏会社(日);倍诺喜眼液,参天制药株氏会社(日);总蛋白含量测试盒,购自于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 MDA含量测定试剂盒,购自于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 SOD活力测定试剂盒,购自于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PBS(磷酸盐缓冲液):800mL蒸馏水中溶解8g氯化钠,0.2g氯化钾,1.44g磷酸氢二钠和0.24g磷酸二氢钾,用盐酸调节pH至7.4,加水定容至1L,在1.034×105Pa高压下杀菌20min,保存于室温。
1.1.3 主要仪器 全视野闪光刺激器,重庆医用电子仪器厂;视觉电生理检查与诊断系统VETSⅢB,重庆医用电子仪器厂。
1.2 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适应性喂养1周,自由摄取饲料,自由饮水。然后用1000W强光照射,刺激眼睛视网膜产生光损伤,同时按照不同的组别进行喂养食物,每周进行ERG的测量。具体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自由摄取饲料,自由饮水。模型对照Ⅰ组:自由摄取饲料,自由饮水,另外每天喂乌饭树新鲜树叶,按照50g/(kg・d)剂量喂养,连续4周。模型对照Ⅱ组:自由摄取资料,自由饮水,另外每天喂乌饭树陈树叶,按照50g/(kg・d)剂量喂养,连续4周。模型对照Ⅲ组:自由摄取饲料,另外每天喂乌饭树树叶提取物(溶解于饮水中),按照50mg/(kg・d)剂量喂养,连续4周。
1.2.1 ERG的测量 记录电极为角膜式接触电极,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为普通电极。预先用剪刀剪去白兔额部毛,再用剃须刀刮干净。进行ERG测量操作前先用美多丽眼液对白兔进行扩瞳,暗适应30min,眼角膜用倍诺喜进行麻醉。分别利用蓝光、白光和红光对白兔视网膜进行刺激(在白光刺激后明适应30min再进行红光刺激测定)。记录电极置于兔子眼角膜表面,参考电极置于靠近兔子额部,用胶布固定,接地电极置于兔子耳朵上,用胶布固定。测量时,兔子头部置于刺激球中央,对单只眼睛视网膜进行刺激。刺激条件:高频85Hz,低频0.1Hz,刺激光亮度1.5Log,单次刺激。记录仪进行同步记录,经过仪器分析得到B波的延滞时间(以ms为单位)和振幅(以μV为单位),进行分析。
1.2.2 视网膜匀浆的制备 于实验30d后将白兔处死,摘除眼球,仔细去除眼内容物,剥离视网膜,置于冰冷的玻璃匀浆器中,冰浴下碾磨5min,制成匀浆,10000r/min高速离心15min,取上清液待用。
1.2.3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蛋白质上的氨基(-NH3+)与考马斯亮兰染料上的阴离子结合,能够使溶液从棕红色变为蓝色,通过测定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取组织匀浆50μL,按照试剂盒配制试剂,并且进行测量。
1.2.4 MDA的测定 过氧化脂质的分解产物-MDA与硫代巴比妥酸作用后形成红色物质,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可以计算出其中的丙二醛含量。按照试剂盒配制试剂,并且进行测量。
1.2.5 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的测定 通过黄嘌呤以及黄嘌呤氧化酶反应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氧化羟胺形成亚硝酸盐,在显色剂的作用下呈现紫红色,当样品体系中含有SOD时,则对[O-2・]有专一性的抑制作用,使形成的亚硝酸盐减少,比色时测定管的吸光度值要低于对照管的吸光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视网膜中SOD的活力。按照试剂盒配制试剂并且测量。
2 结果
2.1 ERG测定结果 ERG分别由PⅠ、PⅡ和PⅢ三个导程构成,B波是ERG中属于其中的PⅡ导程部分,紧随A波后的一个正相波。它起源于光感受器与神经节细胞之间的神经通路中的一种光兴奋活动,可能来自双极细胞或Müller细胞。它反映视网膜内核层区域细胞的电活动,并且反应非常迅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如缺氧、温度变化以及不同的光刺激等,因此B波作为评价视网膜功能可靠而灵敏的客观指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研究中测定白兔在受强光刺激后暗视ERG、暗反应最大波和明视ERG中B波的变化。在实验中采用三种光(蓝光、白光、红光)对白兔视网膜进行刺激,其中蓝光测定值代表的是暗视ERG,白光测定值代表的是暗反应最大波,而红光测定值代表的是明视ERG。具体结果见表1-3。
2.2 白兔眼睛视网膜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实验30d后,将白兔的视网膜取出,进行适当的处理,测定其中的MDA和TSOD含量,前者可以反映视网膜脂质过氧化的程度,而后者则反映其中抗氧化酶体系活力的变化。具体结果见表4。
表1 白兔暗适应ERG――B波的潜伏期及振幅的变化(略)
Table 1 The change of the latency time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B wave of the dark adaptation ERG of the rabbits
Model Ⅰ:fed with fresh leaves; Model Ⅱ: fed with leaves stored for one year; Model Ⅲ: fed with the extracts from leaves
*P
表2 白兔暗反应最大波――B波的潜伏期及振幅的变化(略)
Table 2 The change of the latency time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B wave of the scotopic threshold response of the rabbits
Model Ⅰ:fed with fresh leaves ; Model Ⅱ:fed with leaves stored for one year; Model Ⅲ:fed with the extracts from leaves
*P
表3 白兔明视ERG――B波的潜伏期及振幅的变化(略)
Table 3 The change of the latency time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B wave of the photopic ERG of the rabbits
Model Ⅰ: fed with fresh leaves; Model Ⅱ:fed with leaves stored for one year; Model Ⅲ: fed with the extracts from leaves
*P
表4 不同实验组别白兔眼睛视网膜抗氧化酶体系的检测结果(略)
Table 4 The contents of the MDA and SOD in the retina of different groups
Model Ⅰ: fed with fresh leaves; Model Ⅱ: fed with leaves stored for one year; Model Ⅲ: fed with the extracts from leaves
*P
3 讨论
从表1-3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对照组B波的潜伏期逐渐延长,而模型组(Ⅰ-Ⅲ)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而B波振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由于视杆细胞对蓝光敏感,因此暗视蓝光ERG主要反映的是眼睛视网膜中视杆细胞的变化。从表1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乌饭树树叶和其提取物对视杆细胞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视锥细胞对红光敏感,所以明视ERG主要反映的是眼睛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的变化。从表2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乌饭树树叶和其提取物对视锥细胞同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暗反应最大波是视网膜明视系统和暗视系统的混合反映,其中的B波是视杆细胞兴奋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可能起源于Müller细胞或双极细胞。其反映视网膜内核层区域细胞的电活动,取决于视网膜内信号传递过程的完整性[5]。从表3可以看出,乌饭树树叶和其提取物对于视网膜的视觉系统有很强的维护作用。
从表1-3还可以看出新鲜树叶和陈树叶对于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基本一致,说明在新鲜树叶储藏期间没有功能性物质的损失,或者是损失很少,这样也就可以为原料的储藏提供了一些依据。
MDA是脂质过氧化的产物,通常被用来衡量脂质过氧化的程度。视网膜的视细胞外节主要是盘膜结构,内含丰富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受到光的作用后,易从位于两个双键之间的亚甲基上脱去氢原子,形成质子自由基,然后发生双键和未配对电子位置的转移,形成较稳定的共轭双键,再与氧反应,形成质子自由基和质子过氧化物。这些自由基再攻击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盘膜以及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的脂类受到损害。
环境光的损伤被认为是一种光化学损伤。感光器外段富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内段富含线粒体,对氧的需求大,当光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由基,它们与感光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反应,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眼睛组织破坏。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白兔眼睛视网膜中MDA的量大大超过正常白兔眼睛视网膜中的量[6],说明实验中的强光刺激对白兔眼睛有了很严重的损伤;而模型组Ⅰ-Ⅲ的白兔视网膜中的MDA含量接近于正常白兔眼睛视网膜中的量,说明白兔食用乌饭树树叶或树叶提取物后,视网膜内部的脂质过氧化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乌饭树树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4],黄酮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而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脂质体过氧化[7],所以在实验中服用乌饭树树叶或其提取物的白兔视网膜受到很好的保护。
视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其中的呼吸链在进行电子传递时可产生自由基,如辅酶Q是醌类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可生成半醌自由基。视细胞中的视黄醛或视黄醇受可见光照时也可产生自由基。许多研究表明,视网膜的光损伤是光照激发产生自由基,引起组织发生过氧化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在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平衡被破坏,机体受损。视网膜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光化学损伤。它各层均存在清除自由基的天然保护系统,包括抗过氧化物酶和自然抗氧化剂[8],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而终止自由基链反应,达到清除有害自由基,防止组织破坏的目的。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白兔眼睛视网膜中SOD要远低于其他3个模型组,说明乌饭树树叶以及其提取物能够有效地保护视网膜中的SOD,使其能够保持活性。视网膜抗氧化能力下降时,容易受到光的损伤,反之在受到光的刺激损伤后,视网膜中的抗氧化酶体系必定发生变化。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的白兔眼睛视网膜中SOD的量大大低于正常白兔眼睛视网膜中的量[6]。有实验表明,光照可以使细胞内SOD水平下降[9],而SOD是生物体内自由基清除剂之一,可以促进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的岐化反应。在本研究中可能的机理是乌饭树树叶及其提取物能够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转变为O2和H2O,清除其毒性作用,减轻和防止过氧化,从而达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同时,从表4可以得出结论,新鲜树叶和陈树叶可以达到基本一致的效果。
综上所述,乌饭树是一种很丰富的天然资源,其功能在很多中药典籍中都有记载,但是目前的应用不是很广泛,原因是人们对它的功能和具体的作用机理不了解。本研究发现乌饭树树叶或其提取物能够有效地预防保护视网膜免受光损伤,服用50g/(kg・d)的乌饭树树叶或者50mg/(kg・d)的提取物,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少华.果品与食疗 [J]. 福建果树.1998, 2:5963.
[2]房玉玲,秦明珠. 乌饭树的研究进展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37(5):5961.
[3]马钟锦编译.乌饭树果实对眼睛有益 [J]. 食品文摘, 1999,12:10.
[4]王立,董梅,姚惠源. 乌饭树及其紫黑浆果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 [J]. 中草药, 2004,35(10):1415.
[5]吴乐正,正. 临床视觉电生理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620.
[6]温任杰,赵梅生,张铭,等. 外伤性白内障眼内SOD与LPO研究 [J]. 眼科研究, 1994,12(1):2022.
如今,互联网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人都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而当个人或企业通过不断试验、研究,创造出一种新模式后,随即就有许多跟随者仿效,这使创新者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Facebook就遇到了这样头疼的事情。Facebook是美国著名的校园社交网站,在美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有一件事却一直令它很烦恼:它的这种模式被大量国外企业模仿。跟随者们纷纷在自己的国家建立类似的校园社交网站。这使得Facebook在海外事业的拓展上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可见,商业模式模仿将会对创新者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因而,很多首创者纷纷举起了商业模式保护的大旗。那么商业模式该如何保护呢?它有哪些途径可走?
走技术专利之道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依托于技术,离开一定的技术就不能构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例如,利用广告盈利的这种普遍的商业模式也需要诸如点击率计算技术、精准投放的技术等作基础。
依托于技术正是互联网模式的特殊性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不是完全虚拟的,它也有自己的实体部分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这道门槛,来拦截下模仿商业模式的追随者们。
中国政法大学冯晓青教授表示:“软件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软件受到著作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软件的著作权保护进而维护自己独创的商业模式,只须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即可生效。”同时,有律师也发表了相同的看法:“企业在申请技术专利时可以将商业模式和技术结合描述,从而更好地达到保护商业模式的目的。”
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保护商业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模仿难度,从而抑制对商业模式的模仿。
版权保护的可行性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除了包含软件、技术等内在组成部分外,部分互联网商业模式还包含外在表现形式,例如页面框架、布局、颜色等。一些网站为吸引游客而在网页设计方面付出很大心血,不仅网页风格独特、有吸引力,同时,网页功能的安排也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虽然,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但是,这一点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追随者的模仿。
7月中旬,Facebook将德国一家网站StudiVZ告上法庭,称其侵犯了自己的版权。Facebook在诉状中提到,对方“拷贝了Facebook的外观、风格、特色和服务”,甚至包括自己特有的“留言墙”功能。Facebook在诉状中说,对方“克隆”自己的网站,程度之深,似乎只不过把自己网站上的蓝色主题风格变成了红色风格。实际上,StudiVZ正是Facebook校园社交网站模式的模仿者,而Facebook这一举动也被分析人士看作是利用版权来打击追随者。
可见,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条可走的途径。冯晓青教授告诉记者:“商业模式外在形式实际是一种作品,受著作权保护,而著作权不需要申请即可实现。”
有人认为:诸如网页外观之类的,只要模仿者稍微改动,就可以避开侵权风险,因而利用版权来打击追随者并没有多大帮助。对此,冯晓青教授持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外在形式不一定要完全一样,只要符合两个标准即可判定侵权:一方面是实质性相似,即版面实质是相似的;另一方面被称为‘接触’,即在设计自己版面前见过或知道他人的页面。换句话说,如果你事先没有接触过某页面,而设计出了实质相似的也不判为侵权。”
自身预防之道
实际上,除了从法律角度保护互联网商业模式外,还可以从商业模式自身角度出发,建立商业模式壁垒,从而减少或阻止跟随者进入。
“要想争夺市场,一方面需要有好的商业模式,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力和条件运作好这种模式。”通联传媒CEO史丹丹表示。
史丹丹创建了一家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她对网络商业模式的创建和运作有多年经验,她告诉记者:“互联网新媒体模式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不是谁都能成功。而我们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们有传统媒体的支持,获得了做媒体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有做广告的经验。”
的确,这些都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这给了商业模式创造者一个启示:创建商业模式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一些难以模仿的特性,从而将部分跟随者挡在门外。
博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盛行起来。但博客的盈利模式一直前景昏暗。在不断探索的路途中,新浪提出了“利润分成”模式,即扣除成本后将广告收入与博主五五分成。
但是,这种模式有它自身的壁垒。众所周知,广告主追求的是“眼球效应”。只有拥有大量的受众基础,才能形成“眼球效应”,广告主的投放才能形成回报。因而这种模式需要很大的流量,这对于专业博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只有像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能够踏入这块土地。
商业模式专利是未来
如今,为了保护自己首创的商业模式,部分企业还加入商业模式专利申请的队伍中。冯晓青教授表示:“商业模式又叫商业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受理了很多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虽然现在我国还没有商业方法专利,但商业方法的模仿不利于创新,建立商业方法专利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它符合知识产权发展规律。”
有人担心:商业模式专利建立起来后会引起现有商业模式专利申请的乱战。冯晓青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不必要的担心,他说:“专利必须符合新颖性要求,而现在这些模式在中国已经公开很久,不符合新颖性,因而不必担心这些商业模式被申请专利。”但是,冯晓青教授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跟从。互联网企业应该注重自主创新,使自己的模式超前、新颖,从而夺取市场优先地位。”史丹丹也认为单一模仿者必然要走向失败,企业要领会商业模式实质,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改变和创新。
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从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开始的。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别临时保护措施,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
21世纪的今天,会展行业在传统领域已织就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商标、著作权、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一应俱全。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践中出现了除已经被完善保护的传统知识产权形态外的样式繁多的会展商业模式。就是这类集人类智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的创新活动,却因其迟到,被拒在了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外。
为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各国相关学界、政府部门和企业,逐步投入到了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但至今这类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始阶段,在我国才触及不久,而保护形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如若以专利形式对其进行保护,会展商业模式首先需具备可专利条件,而可专利条件又是以新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的。
一、现代会展新技术应用情况
现代会展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量大面广,几乎囊括从策划到事后服务与总结的各个环节,涉及新材料、新工艺、微电子、计算机等众多领域。身处市场竞争中的参与各方,不论是组展方、展览方还是场馆提供者,无不例外地以不断应用新技术作为保持或形成竞争优势的手段。以下列举三点,说明现代会展应用新型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1.信息技术在会展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会展中的应用已经涵概了会展过程与涉及面的全部,仅管理方面就有很宽的面和很专的度。
广度方面。仅从会展过程看,在展前,组展方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快捷方便地事先向参展方展会地位与作用、参展条件、服务内容、布展要求等信息,为观众提供展会特点、时间地点、交通气象等信息,以吸引客户、方便参展商与参观者。在展中,组展方、展览方、场馆方均可使用信息技术及时、全面收集和处理各自需要的数据,或用于现场管理,保证展会的顺利进行、控制风险,或进一步为下届展会更好、更出色地举办收集依据。展后,利用信息技术对观众及其反馈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参与展会的各方都能准确、清晰地获得展会效果、展品反映、展馆满意度等数据,为参展方获得客户、改进产品,为组展商提高办展效果与效率,为场馆方完善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一手资料。
深度方面。这里仅以会展突发事件形态分析和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为例,以框图形式简介信息技术在会展管理应用中的深度。
图1 事件形态与危害示意
图2 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示意
2.多媒体技术在会展展示中的应用
在会展展示手段上,不分实物展还是虚拟展,无不例外地使用着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有的甚至采用气、温技术,给受众眼、耳、鼻直至体表等各类感官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时空上实现了延续和扩张,增大了展会的作用时效和影响范围。会展业呈现的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展示工具、展示方式等的不断进步和多样,使得展示效果不断优化,主要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在应用较广的有“多媒体展会演示系统”,包括触摸屏阅览、三维动画、CD-ROM宣传册、虚拟仿镇系统等;“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包括图象数据库、音频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网络通信系统”,包括编码解码技术、高保真技术、信息传输系统等;“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包括多点实时交互技术,多频段同步通信技术、信号分配与降噪技术等。
3.网络技术在会展服务中的应用
为场馆方服务方面。采用场馆局域网运行OA系统,进行项目和流程管理;使用客户终端/场馆服务器网络,实现对参展商和观众的管理与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报价、询价、报名、支付、确认等营销活动,等等。
为组展方服务方面。使用网络技术,组展方本身可以在办公和经营上实现空间范围的扩大、运作效率的提高;在营销上采用形式新颖、成本低廉、速度快捷的方式开展业务;在展会运行时,可随时、快速沟通参展方、观众、场馆方之间的信息,防范风险产生,提高办展成功率和质量,等等。
为参展方服务方面。在展前,参展方可方便地了解展会,进行同类比较,可快捷地与组展方联络,落实参展事项;展中,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参展方的本部能够及时察看、了解展会现场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发出指示,充分实现参展目标;展后,可在网上对有进一步了解意向的观众作深度展示和介绍,包括产品、技术、设施、文化等,扩大参展效果。
以上列举了信息技术在会展中的一部分应用内容,仅此已经足以反映现今会展业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广泛性,以及对该技术的依赖程度,对于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同样不胜枚举。
二、商业模式可专利性前提
1.国外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标准
美国从1995年起就有商业模式保护申请。经几年实践与论证,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于2000年3月公布了应对商业模式专利的行动计划。现在,在“阳光下一切人类的发明创造均可获得专利”的呼声中,商业模式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已不是问题,只要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条件的商业模式在美国通常都能获得专利。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的该类申请数量都在1万件以上。
2001年11月欧洲专利局了新的专利审查指南,确认了其在计算机软件和商业模式上的扩大保护政策。根据该审查指南,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已不容置疑。欧洲专利局在处理一项商业模式专利的申请中,更加注重对其创造性和技术特征的判断,而非仅仅审查其是否属于商业方法本身。现在在欧洲,商业模式已可以通过“技术包装”而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2000年日本特许厅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增加了与商业模式有关的发明创造的实施例。《指南》指出,利用网络或计算机的商业模式不再被视为抽象的概念,可以在日本获得专利法的保护。此后,日本又于2002年修改了本国的《发明专利法》,将专利保护的范围扩大到网络技术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商业模式可专利的范围;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又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对商业模式保护作了进一步的安排。
从欧、美、日情况可以看到,创新的商业方法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的商业模式,是可专利认定的标准。
2.我国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要求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4年10月1日颁布的《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中,关于“商业方法”(即商业模式)有这样的解释:“商业方法涉及商业活动和事务,这里所说的商业比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含义更为广泛,例如包括:金融、保险、证券、租赁、拍卖、投资、营销、广告、旅游、娱乐、服务房地产、医疗、教育、出版、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事务安排等。”《规则》认为:并非所有的商业方法都可以申请专利权。从技术性来说,商业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非技术性的传统商业方法和采用新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完成的商业方法。申请专利的商业方法应当符合我国发明专利入门条件,即具有“技术三性”:解决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手段、具有技术效果。
按此要求,2007年5月,北京首都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网络桌面媒体”商业模式的专利申请,出现了我国商业模式保护专利申请第一案。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实践就此开始。
三、会展商业模式申请专利可行性
1.会展商业模式专利申请程序
一个专利申请要想被批准授权,必须经过两道门槛,第一道门槛就是满足可专利性,即符合报名资格(适格),属于可以被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如果不属于可以被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则可以驳回申请;如果属于,还要通过第二道门槛,判断是否满足专利性,即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通过第一道门槛把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排斥在外,通过第二道门槛,可以把一些创新程度低的申请排斥在外。因此,会展商业模式申请专利首先要跨入第一道门槛,即符合可专利条件。
2.会展商业模式可专利性条件的存在
从近几年国内会展业的实践看,符合“技术三性”要求、具有可专利性条件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如2008年4月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以“三大平台互动构成全新展会运营模式”为亮点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有这样的描述:展会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展会以“集成、体验和互动”三位一体的形式,为企业和大众构造良好的交流沟通的展会平台,同时结合全国性的活动和互联网及媒体的资源,确立了三大平台互动的全新展会运营模式。又如2006年5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以“新模式展会将成为B2B的亮点”标注的“慧聪网水工业产品采购交易会”,充分结合了传统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采用“展览交易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等等。
以上两个例子都采用了某种网络技术来实现一种新型的会展形式的设想,条件上满足了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的要求。
3.会展商业模式专利授权条件的存在
会展商业模式专利授权条件,表现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道门槛”,即创新程度的高低。
现代会展均充分利用当代电子、信息、数字等技术手段,竭力在视听影响力与效果、信息传播的时空宽广度、受众对信息双向传递的便捷与安全等各方面不断创新与完善,结合会展本身的组织形态、展示形式、时空构筑、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的创新,蕴涵着充足的“新颖”成分。只要利用好这些条件,进行有条理、符规律、合法规、重技巧的开发、设计,会展商业模式获得专利授权,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是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杨顺勇:《会展信息技术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科学出版社,2005
[3]戴聚岭卢文芳:《会展信息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苏运来:美、日、欧商业方法专利授权条件之比较[J].商业研究,2007(04)
[5]王文福:我国商业方法专利性之研究[J]. 时代经贸,2007(05)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76-03
一、开放式商业模式的提出
1.开放式商业模式的性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2004)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根据翁君奕等人的研究,在改变世界的全球50家著名公司中,主要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有31家,而靠技术创新立足的公司只有14家[1],另有5家公司创新的贡献不明。在2005年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发起的调查中,54%的CEO认为,到2010年,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比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更重要的创新 [2]。由此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商业模式一度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关键法宝,也成为了企业的高端机密。很多企业将商业模式视为企业内部运行方式,较少考虑需要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资产,这妨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3]。索尼曾推出Reader的电子书店,但正是由于传统封闭的商业模式,使其最终没有成为电子书行业的领先者,它的商业模式缺乏内部资源的支撑,也没能很好地利用外部资源,以至电子书店书目较少,访问也很不便[4]。乔布斯曾带领团队设计了名叫“Mactonish”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是完全封闭的,用户无法对其进行干预或修改,并且这个系统是完全无法与其他系统相兼容的,注定了Mac系统在满是IBM兼容机的世界里是无法推行的。因此,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建立开放的商业模式。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开放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为了最大化商业价值,打破组织的界限,整合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所有知识和资源(创意、技术等),通过内外部资源的相耦合,从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利益的一种商业模式。
2.开放商业模式分类。现实中,不同企业商业模式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基于Chesbrough等的研究 [5],根据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分享和整合外部资源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开放商业模式分为四种模型:封闭式、分享式、吸收式和开放式商业模式。四种商业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如图1所示)。
中国移动是分享式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充分的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业务来赚取利润,而其业务并不能与客户的需求相联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与用户需求紧密贴合的移动搜索、电子商务、SNS、移动广告等业务将会成为未来盈利的源泉。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经营模式为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如它的广告语“不走寻常路”,它走出了不同寻常的道路。它本身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行生产、营销以及销售的外包,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实现了价值。不同于中国移动和美特斯邦威,采用开放式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分享内部资源和整合外部资源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一方面依赖于整合外部第三方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地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内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额外的收入。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一直将“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作为其价值主张和使命宣言。在此种思想的指导下,谷歌的各种计划都贯穿着开放的理念。谷歌通过与相关书店、零售商以及支持各种电子书形式的网络公司等进行联盟,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让消费者不受设备、软件、操作系统以及零售商的限制,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谷歌通过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有效避免了垂直整合模式中消费者限制在一家设备一家书店的缺陷,从而为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知识产权管理与开放式商业模式的关系
(一)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进入21世纪,我们也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管理、知识产权这些字眼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多数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低下[6];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很薄弱,知识产权流失严重,企业产权管理弱化,知识产权纠纷增多,保护能力弱[7];中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知识产权不足和质量低下,知识产权的效益没有完全得以实现[8]。
知识产权既需要保护也需要使用,实现价值才是专利存在的意义。周竺等[9]指出知识产权是水果型资产,如果不及时使用就会因为保护期限到期或者被新技术替代像水果一样腐烂贬值。为了提高知识产权向市场的转化率,企业就不得不积极需找投向市场的机会。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正是为了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正如施乐公司专利许可部前主任杰·达列莱所说的:“知识产权管理是研发到市场的直接连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也定位于市场,即占据市场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产权市场化就会涉及到知识的转移或者特许,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危险系数。这就更需要企业加强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管理。
(二)开放式商业模式与知识产权的相互影响
1.知识产权对开放式商业模式的影响。知识的市场早已存在,但有研究表明在知识市场里,知识产权的转化率非常低。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称:全德国90%多的专利申请了却没有在市场上商业化,而西门子公司也只使用自己的专利。宝洁公司于2002年估计只使用了其拥有专利的10%。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除了把新技术应用于自身业务外,未能充分的利用自己或者别人的知识产权。为了提高知识产权利用率,企业应当成为知识产权的积极购买者和出售者。研究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从而降低自己R&D的成本,进而提高其市场价值,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将闲置的创意授权其他公司以获得更多的价值来支撑自身的发展。因此,知识产权的高利用率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
2.开放式商业模式对知识产权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1945)认为,没有人事实上具有所有知识,知识分散在社会网络里。虽然分工能使人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但要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更高的效率,就要求我们能利用其他专家的知识。竞争和合作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应用网络中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不可能被任何一家企业全部生产和拥有。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正是打破组织的界限,使企业充分应用网络中的知识和能力,在网络中整合各种资源,使得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构建
1.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构建的机理。一般而言,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客户价值主张、企业资源和能力以及盈利模式[10]。我们正是基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试图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从顾客角度,如何创新顾客价值;二是从企业角度,如何来进行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三是从产业角度,如何进行资源优化组合,获得更高性价比。要实现顾客的价值,就必须考虑顾客的需求,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利用内部的资源,实现客户的价值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只利用内部资源而忽略外部资源,或者只充分考虑外部资源而忽略内部资源都是不全面的,要想完全的利用资源创造价值就必须整合内外的所有资源为创造价值服务,因此,整合资源同样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盈利的路径也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开放式商业模式与知识产权的相互影响,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开放商业模式就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因此,我们提出要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
2.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设计。现在的市场竞争是需要双赢,甚至多赢的。因此,我们将商业模式中所有的相关者看做合作伙伴,将企业、外部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知识产权中介看成一个网络,一个经济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网络的建立,使网络中的每一部分能够将网络中获得的额外的福利内在化;使得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形成动态联盟式协作,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经验、资源、技巧和能力共同创造某种产品或服务,对资源进行组合或重组,把握和传递市场机会。
在开放式商业模式之中,企业不再是一味地用知识产权来排挤竞争者,而是将其作为能直接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盈利资产。企业通过许可转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资产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领域。这样企业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资源,还可以通过转让知识产权获得了利润或者通过利用外部的知识产权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网络之中的每一部分都本着大家共赢的价值主张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内外部的资源提升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网络中存在的合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院校之间;企业—外部企业之间;企业—中介—外部企业之间;企业—中介—院校之间。
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院所负责科研,而企业进行专利的市场化,这样两者是双赢的;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将无法利用的知识产权转移或者特许给需要的外部企业,企业可以赚取专利费,外部企业则可以通过购买专利,节省科研成本,同时获得了市场的价值;网络中加入知识产权中介,是出于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考量。现有知识产权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
四、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
UTEK公司始建于1997年,位于弗罗里达州,主营业务是处理技术转让事宜。UTEK的主管者格罗斯指出,据报道,国家顶级两百所大学将近有1.55亿个新发明,近70%的新发明都没有申请专利。格罗斯指出“这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巨大浪费”。UTEK公司的明智之举就在于创建了一种能在高校和新兴公司之间把技术从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限制内游刃有余的商业模式。UTEK正是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提高了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转化率。
UTEK就是我们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之中的知识产权中介,它连接学校和公众技术公司。它并未直接在技术发展或研究上投资,它所直接投资的领域是建立连接,以便去引导学术研究。UTE的商业模式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技术,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角度。一旦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技术被客户发现,UTEK就帮助客户发展一个价值主张来使其价值大有不同并且提升客户的股票价格。UTEK购买客户的大量股票,并且会持有一段时间,在股票的价格升值的时候,UTEK也就获得了利益。
UTEK商业模式运行的基本过程是:UTEK通过并购一些技术公司筹集资金,给大学支付签署费取得技术的使用权。接着UTEK公司把此技术的权力以获取股票的形式卖给顾客,双方签署协议。然后顾客拿着这一新技术到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帮助筹钱去购买此技术,同时随着有关此技术的消息,公司的股票有望增值,UTEK也就可能取得很大的收益。UTEK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也很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签署协议以及长期多次的诚信合作来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结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是商业模式竞争的时代。通过将知识产权与开放式商业模式相耦合,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这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有利的。企业通过整合内外的资源,既可以利用外部的知识产权创造价值,也可以出售闲置的知识产权取得收益。笔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分析,希望对中国希望对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KAGERMANN,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8-120.
[3] 郑称德,许爱林,赵佳英.基于跨案例扎根分析的商业模式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11,(4):1-13.
[4] Beth Snyder Bulik.How Sony e-reader lost to Kindle and how it’s battling its way back[J].Advertising Age,2009,(24).
[5] Sandulli F,Chesbrough H.The two faces of open business models[EB/OL].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rn/abstract=1325 682,2008.
[6] 王涛,顾新,杨早林,唐琳.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8-11.
[7] 王海英.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99-104.
商业模式的概念有多种定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获知商业模式的概念基本包含了经济、运营和战略三重含义。其中,经济含义是指“如何赚钱”的利润产生逻辑,即企业商业模式以赢利为根本目标;运营含义则关注于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生产运作流程、知识管理等;战略含义主要是指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及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同时,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还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注重描述企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企业商业模式包含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两种机制。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种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平衡。两种机制的统一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商业模式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从商业模式定义的多种含义出发观察商业模式的整体运行,同时用系统论的观点思考,可以将商业模式的整体运行看成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商业模式可以看成一个“黑匣子”,输入的是各种资源,输出的是各类价值。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单独从输入、单独从输出,或者同时从输入、输出寻求路径。从输入方面,我们可以聚合不同的资源,驱动产生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里资源含义很多,包括:数据、财力、技术、人员、现有的商业模式,等等。从输出方面,我们可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创造各类价值,引导建立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里的价值含义也很多,包括:实现新功能、满足新需求、扩展新边界,等等。我们也可以同时从输入、输出两方面来考虑,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即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因此,本文根据这种设想,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引导机制,以此创新机制为分析基础,探讨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
二、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理论来源
从商业模式的驱动-引导创新机制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复杂工程,它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等流程,也涉及企业的资金、人才、品牌等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体验的价值性。因此,要为商业模式创新确定一个唯一的战略与路径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从某几种理论出发,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种可用战略与路径。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提出,也是基于对现有几种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的。
模仿创新理论认为,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反求破译或吸引投资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简单地说,模仿创新是后发者的创新。从这个定义来看,前人学者对于模仿创新的认识都基于产品的层面,认为模仿创新仅仅是技术创新中的一个基本类型。本文认为,模仿创新的内涵应该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模仿率先创新者的产品,还包括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商业模式。
蓝海战略理论要求我们从企业边界寻找机会,也就是从不同产业的结合部分,从其他企业尚未关注的部分进行业务的开拓。其实,蓝海战略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求企业一定要有全新的创造。企业可以结合两类或更多产业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模仿这些商业模式的最有价值部分来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蓝海战略强调价值创新,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也就是要求我们关注商业模式的输出一端,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就在商业模式中构建满足这种需求的相关部分。这也是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必需树立模仿创新战略的一个理论支持。
三、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现实基础
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现实基础。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也是根基于一定的现实条件而提出的。首先,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各种信息、资源都在网络上大量、快速地出现与交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较之传统经济下难以得到的情报,这里就包括最新商业模式的相关信息。对于新出现的商业模式,企业就可以对其分析,找出与自身条件匹配的进行模仿。其次,商业模式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创造者对于商业模式向外的传播难以控制。同时,目前的法律也没有将商业模式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畴,创造者不能像对待实体下的产品,和作为商业秘密的技术一样为商业模式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其他企业可以对商业模式进行模仿而避免触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条款。第三,目前的企业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层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层次的竞争。随着大规模制造技术的发展,代工企业的出现,产品更易制造。企业采用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时,不需要自己的厂房就能制造出产品。企业需要发展,就要以最有效的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价值。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驱使,使企业不断地去寻找更有效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模仿创新的道路也成为许多企业首选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创新资金不足、整体创新水平低下的现实困难,一味追求原始创新,隔绝外来先进的思想与模式是不可取的。根据钱纳里和库茨涅茨等人的研究,以及对美、日、韩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就会越需要、越重视科学技术,也更有可能从人力、资金和设备上支持科技的发展。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新出现的商业模式,我们的企业应思考如何最富成效地实施模仿创新,而不是要不要实施模仿创新战略的问题。
四、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核心理念与路径
通过以上的理论与现实探讨,本文提出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概念。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根基于商业模式驱动-引导创新机制,用模仿创新的思路来考虑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核心理念就是率先模仿、不断创新。率先模仿就是对于外界的、先动创新者的成熟商业模式,企业应该积极去发现,并根据自身资源的条件决定是否模仿。不断创新就是对于模仿的商业模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的优势,从满足客户价值出发,对现有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创新。
根据商业模式的驱动-创新机制,我们可以描绘出商业模式模仿创新战略的模仿路径。首先,企业应该寻找商业模式示范人;第二,企业进行资源匹配,分析自己的资源优劣势,对模仿所缺的资源进行补足;第三,企业就应找出示范人商业模式中的有价值部分,并对其模仿;同时,企业也应对客户价值未满足部分进行创新,并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体现;最后,企业可以综合以上构建自己全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处于概念和要素分类的研究阶段,如今已经转向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以不同于常规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运营并获得成功。而商业模式一旦被竞争对手大量模仿复制,公司利润空间将缩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面对被模仿的风险,企业该如何应对?建立模仿壁垒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关于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对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该如何建立模仿壁垒的探讨待于深入。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借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策略的可操作性,以期为企业避免该风险。
一、文献综述
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应描述出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准确表达企业的战略定位、运营特点和收益机制,清晰地反映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易机制。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盈利方式。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创新。最近十年,通过学者和企业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大量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在创新动力研究方面,从要素推动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包括技术、知识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等;从竞争理论的观点出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是期望改变行业前景,摆脱竞争及经营压力。
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还在于如何在短期内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赶超。理论界已经有学者针对商业模式复制理论发表了见解。Whiter和Szulansk(2001)认为复制并不是简单的方案重复使用,而是由复制者创造性地复制方案或者商业模式。他们提出 “Arrow core”,且以此作为描述复制一个特定的商业模式的理想权重。“Arrow core”确定了模式中可被复制且值得被复制的特性,并描述了这些特性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关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针对如何建立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因此,本文将以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如何防止自身的商业模式被模仿为切入点,制定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策略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
二、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
(一)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模仿壁垒
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建立市场的标准。然而“标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一旦成功,企业将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获得利润保护机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市场标准是指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与商品的基础特性相关;也指一种标准产品,可以用来判断同类产品的好坏。企业建立了市场标准后,将获得其掌控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特有的技术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地,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应重视新技术的研发,率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迅速地获得市场的支持。同时企业也面临威胁: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越高,技术被模仿的难度越低。这是归因于技术的特性以及市场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企业接下来应凭借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标准框架,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这样一来,不仅来保护了自己的技术不被侵犯,保护了利润,而且使要想进入的其他企业,迫于政府强制手段的压力,必须先获得该技术的专业认证。如此看来,企业得到市场标准的掌控权,相当于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将获得高额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将被投入下一轮的研发中,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以防止自身商业模式被快速模仿为动力,与政府合作,构建标准框架并通过认证体系,逐步对同行施加压力,完成技术壁垒的建立。
(二)通过树立并强化品牌效应建立模仿壁垒
品牌效应是企业价值在商业社会中的延续,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商品定位、经营模式、产品的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企业获得品牌效应,将为其带来辽阔的市场。以买方为战略中心,为其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上的进一步突破,帮助企业能够很快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忠实的拥戴者。当某一品牌被买方充分信任,并被确信只有它能提供自身所需的价值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将很难抢夺其客户,抢占其市场份额。如果强行模仿,对手将付出巨额成本的代价。权衡成本与收益后,这使得很多竞争对手徘徊于利润大门之外。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后续措施强化品牌形象,如:广告代言和公益宣传等,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企业可以选择性的赞助或者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以此树立企业形象,起到强化品牌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该策略前,企业应根据自身商业模式特点把握好宣传、强化的力度。
(三)通过价值链改造建立模仿壁垒
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并指出构成企业的基本活动(如计划、生产、销售、交货)和辅助活动可以表示成价值链的形式;对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进行重组就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因此,进行价值链的改造是建立模仿壁垒的首要任务。找到待转变的价值链环节,在不减少利润的前提下,增加或者重组相应的价值链,改变原有的价值链。这要求企业要考虑从购买原材料直至售后的各个环节。如企业在采购原材料阶段可以考虑联合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筑高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在设计研发阶段,通过申请专利,以法律手段阻碍竞争者模仿;在生产阶段,外包非核心部分,从而全力自主生产核心部件;在售后阶,考虑买方的需求,为其提供价值上的飞跃,获得品牌口碑及拥护者。总的来说,价值链的改造可以降低商业模式被模仿的威胁。
三、案例验证
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雅昌)是中国印刷行很有名气的企业。用制作艺术品的态度进行艺术品印刷,凭借这种严谨的态度,它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尤其是“拍卖图录”印刷市场,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当印刷企业普遍开始落寞时,雅昌的成功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雅昌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利润不断增长,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由此可见,雅昌的商业模式的壁垒构建地很成功。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研究雅昌模仿壁垒的构建。
(一)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印刷行业可谓是“暴利”行业,许多企业扎堆“挣快钱”。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企业沉浸在一片红海中,经营状况堪忧。然而,雅昌却不在其列。从一开始,它就没有“扎堆”,而是选择攻克最难的印刷技术环节,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立足于市场。在进入艺术印刷领域后,更是精益求精,将现有技术完善的同时,仍继续研发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印刷服务。2005年,雅昌率先了“雅昌COLOR”――行业内首个色彩标准。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雅昌成为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基地。
雅昌在艺术印刷市场上建立了标准,逐步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及良好的业界声誉。
(二)强化企业形象
雅昌凭借其高品质的印刷,树立了企业形象,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强化了企业形象。雅昌为4000余位艺术家制作了数字化全集,建设了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库。此举,被赞为“建立艺术家的‘瑞士银行’”,避免了相当麻烦的作品鉴定环节的同时,也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艺术品。“艺术家公益榜”――1949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家向中国范围内公共艺术机构捐赠藏品的信息征集、数据采集与,让世人了解并感谢热心公益的艺术家。这也是雅昌倡导并实施的。
雅昌,不仅代表了高品质的印刷服务,成为质量的象征,同时也为社会做着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雅昌的企业形象是保护其商业模式的一道高大的屏障。
(三)建立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及艺术网站
印刷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价值链大体由采购、研发、印刷、订单交付构成。这条价值链的普遍性使得行业竞争环境激烈。雅昌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行业老大,离不开其创新的价值链。如图2所示,实线为普通价值链,虚线为雅昌增加的环节。对于印刷后的资料,许多企业将之视为废弃物处理,然而雅昌将其“变废为宝”。基于多年的资料存储以及印刷经验,雅昌建立了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创办“雅昌艺术网”。凭借着数据库的存在,雅昌进行再一次的印刷时可以避免许多繁琐复杂且成本很高的步骤,如:数据的采集、反复修正等,将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增值服务――雅昌艺术网,更是成为其第二大主营业务,不仅宣传了公司,而且创造了价值。网站为客户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如艺术品行情指数、拍卖指数等,其对客户的影响力相当大。客户想要在网站上做预展就需要先在雅昌进行印刷。这又促进了印刷业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其他企业要想模仿雅昌创新的模式,首先要拥有如此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四)案例小结
通过上述对雅昌案例的研究,了解了其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时,进行模仿壁垒的建立,详细总结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企业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建立模仿壁垒,阻止同行竞争者的模仿,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害。基于文献研究,本文提出了三种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市场标准;通过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改造价值链实现再创造,改变成本结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
研究贡献在于针对目前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的现状,对企业建立模仿壁垒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概述,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成果进行了补充。本研究提供的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不足在于所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个数较少,在结论的普遍性方面略显不足。文中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若要使用本研究结论,需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04).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成文,王迎军,高嘉勇,等.商业模式理论演化[J].管理学报,2014(03).
[4]Timmer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 (02).
[5]Rappa M.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 Journal,2004(01).
[6]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
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05).
[7]刁玉柱.商业模式创新:理论视角与研究观点评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4).
[8]Winter,S.G.,Szulanski,G.Replication
as Strateg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谓的文化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为基础进行资源扩展或者以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产品的旅游。[1]民族文化旅游当然是把民族文化作为一切旅游开发资源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凡是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活动经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文化旅游的经济模式是以本地人文或自然风光为依托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多地区举办的节庆活动、观光活动、民族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就是活动经济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当然也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等,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全行业性质的。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感受、交流、娱乐是重点。很多民族地区,旅游地点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这里面都应该包含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2]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
商业模式是实际存在的,是可以被总结和归纳的。目前,被广泛认同的商业模式定义为:“是一个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资金、原材料、人力资源、作业方式、销售方式、信息、品牌和知识产权、企业所处的环境、创新力,又称输入变量),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给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变量),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当然,商业模式一般要包括价值定位、目标市场、销售和营销、生产、分销、收入模式、成本结构、竞争者和市场份额等诸多要素,比较复杂。虽然有些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但至少也要包括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生产过程)、赢利方式等三方面要素。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因此我们在把握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时,也力图避免使之复杂化,主要抓住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生产过程)、赢利方式三方面入手即可。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主要围绕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产品、如何生产相关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蕴含在产品、服务中的经济价值如何实现等三方面要素来进行思考。
二、商业模式认知与行动
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数字出版是一个陌生的未知领域,从业人员对数字出版难免产生一定的排斥感。对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决策者来说,数字出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让他们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目前,由于诸多因素困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存在多种认知:一种是神秘派认知,认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比较高端,无法认知,以现在企业自身的条件、人员素质尚不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这种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悲观认知,使许多传统出版单位对于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仍处于观望状态,这里不是妄下结论,现在这样的企业依然存在,而且数量不少;一种是朦胧派,对于数字出版业务有着美好憧憬,也有些许尝试,但是对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对企业自身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条件认识还不够,这种认知状态决定了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时,仅仅推出Webl.O产品,如简单的电子书(E―Book),投入力度不够、业务裹足不前,这种企业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一种是积极的能动派,认为虽然现在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但仍有一些经验或模式可以借鉴,通过不断地探索,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顺利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这种认知状态促使一些企业开始积极投身于数字出版之中,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企业尚为数不多。
三.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一些传统出版单位面对发展迅猛的数字出版产业,突破固有思维,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并在市场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业模式,虽然并不成熟、需要完善,但仍可加以借鉴。
以跨媒体,跨领域为带动的组合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突破以纸质出版为载体的限制,通过并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联合经营等手段。共同开发或推出高品质的多媒体数字出版物以实现市场的占有和数字化转型。它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合作共赢。近几年来,一些大的出版集团、期刊集团转变经营方式,跨领域发展,与数字媒体和行业服务,在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领域合作发展,推出MPR读物等,虽然合作的利弊均有存在,但这种模式已成为主要商业模式。
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增值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或依托其他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团队的组建,以推动技术开发、升级,并转变服务与经营观念,使用户在应用数字出版产品的同时,获得超出期望的满意服务的模式。目前,一般大型的出版集团和经济基础雄厚的出版社都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而经济基础一般的传统出版单位则采取了与其他技术企业合作的方式。近几年来,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积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从而带动了传统出版单位整体的转型升级工作。
以整合内容资源为依托的数据库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出版单位将众多内容资源和信息集中起来,以数据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订阅服务与付费下载服务。它与以往传统出版物的服务模式不同,向用户提供的产品突破了书的限制,是一种包括数据、内容、体验的综合。目前来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传统出版单位,绝大多数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据库内容资源的持续获取和扩展越来越成为这一模式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瓶颈。因此,传统出版单位在数据库内容增量问题上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以版权保护为基础的合作分成模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出版业就是版权产业,脱离了版权保护,出版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通过技术、法律等诸多手段对既有版权和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与增值开发,通过版权的交易与使用进行赢利,并与版权拥有者进行利益分配。目前来看,一些拥有丰富版权资源、内容品质较高的出版单位,无论是在转型升级方面,还是在与网络媒体合作方面,都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以观念认知改变为起点的应用产品(APP)模式
传统出版人、传统出版单位一直以来都深信“内容为王”,缺乏对数字载体和传播渠道的深刻认识,因此,在对接数字传播体系时,手足无措。随着对数字出版认识的加深,传统出版人开始意识到制造内容已不是业务的核心,如何使内容实现增值,才是关键问题。因此,基于内容创造高附加值的应用产品成为了核心业务。应用产品以整合性、动态性、消费需求导向性和定制性对原有的数字出版理念进行了创新。这种模式是指传统出版单位结合自身资源,对数字内容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应用产品,以实现内容增值。现在来看,传统出版单位推出的应用产品,多为多媒体(富媒体)图书,仍需进行创新探索。
以创造型消费者为基础的网络原创文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83- 02
1 商业模式概念和功能
商业模式是将技术和企业思维转化为经济收入的特定行为方式,在市场中存在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其功能主要是形成核心能力,获取竞争对手的市场;确定收入方式,从市场中获得价值;明确企业在价值链和价值网中的位置,共同创造价值,达到共赢;明晰企业战略目标,制订明确的市场计划,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培育持久经营战略创意;树立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形成持久的企业文化内涵。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企业的运作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
2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及对策
2.1 模仿型商业模式
企业在进入行业之初,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式概念,没有鲜明的特色在产品和服务上争取顾客,往往都是普通的企业。由于过多依赖同行业的企业,所以容易被同业竞争者模仿,竞争优势消失,企业缺乏创新的思维。但优点就是企业规模通常很小,容易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资金和成本低,没有引起行业竞争企业注意,如餐馆、理发店等服务行业,差异化程度很低。企业对于社会环境只是初步认识,还没有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商业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重点应该引进具有创新思想的经理人或者员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能,寻找市场中的空隙,培育企业的生存能力,寻找市场中存在的发展机遇,形成对市场的观察能力,为企业持久发展奠定基础。
2.2 定位细分型商业模式
该类型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根据不同的商业领域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利用较低价格获得价格敏感的客户群,针对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市场进行覆盖,减少市场的疏漏。企业开始构建知识管理库,利用知识管理的内容,创新成为一种定期行为,得到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但只局限于当前的业务领域,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水平还很低。
企业应该将创新常态化,并嵌入组织的文化中,形成管理程序,按照部门的划分,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消费者进行细分,研究消费者的特征,满足顾客期望,创造顾客体验价值,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创立一套合理的分析方法。
2.3 网络型商业模式
企业进入到快速成长期,网络式商业模式对外部有选择地整合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外部的企业联合开发和创新,将外部的资源和优势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条件,获得外部的支持,能够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和成本。网络型商业模式在对外部资源进行内化时,如果自身能力不强,则不仅没有实现转化过程,反而易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应协调组织内部的职能管理和外部合作的战略,形成价值创造的网络关系,减少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将知识管理转化为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在合作中保持企业发展的独立性,建立一整套发展运营机制。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领域,实现知识产权的跨领域应用,达到企业战略扩张的目的。
2.4 集成适应型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地位的确定,企业的发展趋于成熟。企业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匹配消费者行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内部员工能够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总结形成群体性知识,交叉型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够认知市场机会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和创意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这一商业模式的集中领域逐渐向企业和顾客共同发展上转移,企业的生态系统慢慢形成,知识管理成为推动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更趋向于联合和广泛共享。然而由于新领域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经营出现不稳定,商业模式难以预期未来。
应将不断革新的思想植入企业,将创新体现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职能管理、内部控制和顾客关系管理,将能力与企业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独特而合理的能力结构体系。在创新合作中,与外部合作伙伴分享技术、金融风险和商业利润,确定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统筹管理。
除了应该考虑以上4种商业模式以外,企业还应该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重点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企业技术利用和创新问题、企业内部职能设计问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等,修正企业运作模式。
3 结 语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对人员创新和企业外部创新提出注意的要点。商业模式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由不确定、稳定到适应环境的历程。企业应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的特点,建立新环境下的运行体系,着力从人、财、物、信息的角度,创新性地实现各构成元素的有机组合,实现企业效用和顾客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