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08:1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提高初中数学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前言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的新生产物,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符合其认知范围,并且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学生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从中悟出学习数学的最佳思路及有效方法,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动机产生的原始动力,学生只有从心里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对数学进行探究及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与创新中来,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的提高。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几何体截取”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以平面截取正方体的方式,看看所得到的截面都有哪些图形,然后再根据学生经过探究与实践,所得出的答案进行问题设置,从而起到知识深化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进行探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各自在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一旦思考不出结果,就会觉得数学太难,继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组式讨论,那学生之间的思维就能实现互补,让探究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轻松。同时,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还会出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结果的情况,这些“不同”都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教学时的有利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实施分组讨论教学,以便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解疑,使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给予积极性评价,鼓励学生探究
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它能让学生认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成败与得失,并以此作为其反思基础,让学生学会从反思中进行总结,再从总结中得到思维能力上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但要自己多给予学生评价,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此外,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毫无差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让学生树立起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然后再从旁对其进行指导,当学生经过指导与探究之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时,教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性的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探究积极性。
五、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进行探索,并试探性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还能使其思维能力以及解题技巧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而这种学习环境的营造与设计主要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在探究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者、促进者以及指导者的作用,为探究式教学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与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六、拓展探究范围,提高探究能力
虽然展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但是随着这一教学方式的不断拓展,课外实践探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内探究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场地”拓展到课外。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知识迁移以及灵学活用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到“等边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寻找哪些物体是属于等边三角形的,并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说明,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等边三角形,这样更能有效发现其具有的特点。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都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富有成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泽菊.有关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讨[J].大观周刊,2012(1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一次函数;方法探究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初中教师的共同追求,在课程改革的推广下,提高教学有效性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更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数学老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抵消掉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并不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专项锻炼,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以初中数学中的一次函数为例,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制定教学目标,只有在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才能依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那样简单,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教授是需要老师们多下一些功夫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将教学大纲的要求、现实生活以及学生们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才科学合理,既能为学生传输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针对“一次函数”这样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其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需要进行细化,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为学生们简单地介绍“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他性质,为学生们接受全新的知识做一个基础铺垫。第二个课时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的课时,对它的目标设定应该更加细化,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在第一课时上的反应,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如:学生们对一次函数中的变量和常量的具体含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特点等问题有没有理解到位。针对学生们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进行第三课时的目标设定。由此可见,只有数学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比较详细具体的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目标设定,并依据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促成教学相长。
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们相较于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初中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带来诸多益处。通过引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可以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促使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逐步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成为大部分数学老师的重要教学方法。
例如:在开始“一次函数”的具体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前进行对这部分内容的预习,并落实到具体的家庭作业上,要给学生们的预习作业进行问题布置,而问题的内容需要以教材为主。对于积极完成预习作业、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学生,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言语上的鼓励和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潜移默化的干预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生意识,渐渐地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并由此产生浓烈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便可再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来吸引学生
对教学情景进行设置,可以使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新颖,因此也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在所设置的情景中,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使整堂课变得形象、活泼、趣味十足。生活情景和疑问情景等情景的设置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贡献是非同一般的。数学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引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设置生活情景拉近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对疑问情景的设置来保持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
例如:通过设置疑问情景来开展“一次函数”的课堂教学活动。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对一次函数进行解答时,一定要强调常数b不等于0呢?”
学生1答:“如果让常数b等于0的话,那么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我们对一次函数的解答就变成了对正比例函数的解答了。”
老师提问:“那你们觉得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关联吗?他们是同一类型的函数吗?”
学生2答:“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只不过是一次函数中的一个特殊形式。”
老师提问:“现在同学们形成了两种观点,那么究竟那种观点正确呢?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到底是不是相同呢?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具体有哪些?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进行一下探讨。”
通过老师这样的疑问来设置情景,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这堂课的内容,即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之中来了,而且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由此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结:本文以一次函数为例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设定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和设置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是最有成效的三种方法,数学老师们做好这三项工作便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广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1.注重对初中知识重点和难点作业的布置
在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结合知识点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难点往往是学生知识的盲点,教师通过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验,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进行动态监督,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学。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作用布置,可以使学生对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运用,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让学生对整个数学制度逻辑能够合理地掌握,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数学知识架构和逻辑。
2.重在“质”而非“量”
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清晰地认识到:初中数学作业质比量更重要。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作业的量很大,但是其质很堪忧。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炼,通过对典型例题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融会贯通,以点带面,以典型例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也能对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不仅仅提高了数学作业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数学作业中的问题,加强监督,防止舞弊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评价仍然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特别要注重对学生方法论的引导。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防止其舞弊。
例如,在布置有关一次函数y=ax+b的作业时,作业的要求是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理解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为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坐标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如:
y=2x+1其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y=2x+1][y][x][O][-0.5][1]
结合函数在坐标轴上的走势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该函数的数学函数性质,也可以让学生综合所学,拓展思维。
4.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作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6-02
从教育学的专业理论上讲,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所以说,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出发,找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介绍。
一、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与兴趣的结合并非自然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也不是兴趣背景下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研究,而是基于初中数学的学习特点而进行的考虑。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数学课本上无论是概念性的理论问题还是例题以及课后的练习题,都是专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经过科学的考虑精心组织安排的,有一定的科学性。课本上的练习题也是课本内容的针对性练习,同样这些练习也是最基础的,其他的试卷上的试题都是根据它而延伸的,课本是一切试题的根源,切忌一些老师一味的追求题海战术,忽略了课本的重要性。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在教学中老师大多数也会注意到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在新知识的摄入初期,所授内容太过浅显,就会起到一个低起点的反作用,所以说,数学教学中引入是一个重要的课堂环节。引入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主要依托方式,下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引入案例:案例一:课前准备纸片和剪刀,以及量角器等工具,做一下活动。活动一:利用课前准备多边形纸片,以及已有的知识,依次测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八边形的内角和。活动二:小组讨论问题答案,收集不同的测量方法,选出最为简单及正确的。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能力
1.促进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也要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笔者认为促进合作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在素质教育中加重了提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案,供学生预习使用,在预习中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积极的讨论、思考。案例二:每小组选派一人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开始讨论如何才能画出它的全等三角形?老师可以做以下提示:全等三角形是三个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是否一定是六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画出一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条件最少。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是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的情况。为了防止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老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以及自我反思。在授课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自我提问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问,老师可以换一种方法,例如,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几个问题,然后任意抽取,最后老师需要做的是总结性陈述,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知识不完善的地方。
3.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学习水平的差别,分层次的进行辅导。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的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大程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覆盖全班级的育。
三、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及对策
1.培养学生沉稳的心性,防止急躁。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智不成熟是他们的特点,遇事容易急躁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习中出现急躁的情绪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当心理与智力同时提高才是一个学生成长的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比较烦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下趣味题目的练习。
案例三:趣味问答。125×4×3=2000 显然这个式子是不成立的,但是亲爱的同学,你能不能在这个式子中巧妙地插入两个数字7,使得等式成立呢?
2.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是一个需要自己反复思考的学科,这样才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初中刚开始的时候,中学生没有意识到反复思考的重要性,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逐步的引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的分配课堂安排,留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讲新的知识。
3.根据学科特点,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不是一个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的学科,需要的是技巧性的学习,就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方法不止一种一样,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比较倾向于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
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及兴趣,只有这两点具备了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学习成绩。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层教育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形成发散型思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发现学生有急躁不安的情绪时要寻找合理的办法加以调节。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兴趣和方法都具备的条件下,才会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孙富强:初中数学教学五中指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甚至一些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中之后,数学成绩就是难以提高,更有甚者跟不上教学进度。因此,在高中阶段很多同学不适应,如果这时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影响最终的高考成绩,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效率是决定因素
1.让学生做到提前预习。预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避免在课堂上浪费更多的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把复杂的问题反复讲,让学生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学生自己复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加其自学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为大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上课前要准备充分。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上课时一点也马虎不得。因此,要求老师和学生在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和课堂教具,以免上课时找不到必要的材料而慌乱。学生也要做好各种准备,把教科书和本节课要讲的一些练习题准备好,并在心理上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杂念。
3.做到全身心投入。数学课要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耳到。眼到,要求学生不但要看书本上的知识点,还要看教师的表情和手势,还要看老师在讲台上的讲写演画,通过老师的讲解,关注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弄懂自己课前不明白的地方。手到就是在老师讲解时,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就标记下来,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一旦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后面也就很难再跟上了。心到就是要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要超越老师的讲课思路,预判下面老师要讲的内容,抓住老师要讲的重点,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数学思维。口到就是要参加老师的互动,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主动和同学辩论,主动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免阻碍以后的学习。耳到就是要认真听讲,不要错过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不要因为自己的思路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课。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要是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失去学习信心会让学生从心理厌恶学习数学,从而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要让学生在战略上藐视数学,而在战术上重视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老师讲更有效果。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上大学的敲门砖,而是未来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告诉学生不要因为一两次没有考好而灰心丧气,西方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年轻的时候数学也经常不及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比老师课堂上的发挥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做大量的联系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这是因为初中数学比较简单,内容也不多,比较容易掌握。但高中的数学要上更高的台阶,让很多同学都感到困难,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到了高中之后,学习数学的时间增加了,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因为高中的数学更具有抽象性,理论性更强,不是通过简单的练习就能提高的,所以在逻辑思维方面要加强训练。这要求学生对同一类的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老师的讲解思路,敏锐的捕捉老师的提示或暗示,在老师讲解下一句之前,自己要先于老师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久而久之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四、做好课后总结
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只是课堂听讲而课后不加练习是难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这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课后复习。首先,课后复习要及时,越及时越好,如果老师提前5分钟结束讲课,千万不要忽略这几分钟的时间而和同学讲话,要用最快的速度复习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加深记忆。在晚自习还要把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再复习一遍,主要是分析老师的解题思路,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能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晚上睡觉躺在床上要想一想,把白天老师讲课的难点,自己理解的解题思路再过一遍,基本上就把当天的问题解决和巩固了。其次,要做好阶段性复习。每过一段时间,要对本章节做一个系统的复习,分析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一下解题思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宏观上把握高中数学课本的逻辑关系。
总之,高中数学固然很难,但只要教师加强引导,给予鼓励,有耐心,不放弃,学生能够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思考和训练,赶上或超越老师的讲课思路,课后加强复习和总结,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上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而不是伤痕累累。
三、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抽象的数学变成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数学,这中间的桥梁是情感,实施初中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目标,点燃学生的对数学的热情之火,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感情。通过对初中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播放他们情感的种子,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教师,热爱课堂,让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着情感的气息,让情感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解题的思路,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数学知识最本质的概括,是数学的精髓。学习数学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找到解题的途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训练学生解题的思路。那么什么时候训练,怎么样训练呢?当然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都是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差不多每节中都会涉及到题型训练,而每一道题都有它的解题思路,这时我们不防先听听学生的思路,运用到了哪些知识点、怎么样利用所给条件来解决问题的?对于相对复杂的题老师可以先适当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后再让学生去思考后再说思路。如果在课堂上常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在做题时会先主动认真去读题和审题,去思考解题的方法,慢慢其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知识的运用技巧也会提高,从而养成学习数学良好的习惯,当然就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了。还要说明的是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有助于学生做综合性强而且难度大的题型,因为这种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条件多、做题的技巧性也强,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很多时候可能无从下手,解不出题来。同时做这种题也是训练学生解题思路的一种好方式,在教学中每章节应该有针对性进行这种题型的教学,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二、收集并整理错题和典型例题
每学期开学就可以让班上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专门收集错题和典型例题的本子。学生当天的数学作业或测试卷子中的错题,先让学生认真留心老师的讲解后理清解题思路、明确算理,然后在错题的地方订正一次,再把错误的题摘抄在错题本上,要求注明摘抄的地方(比如书P26页的3题),并在题目后简单说明错误的原因(如:不会做、抄错题、看错条件、用错公式、计算错误、单位不对、方法不对……)。摘录下来的错题,要求学生当天课后作为家庭作业重做一次,第二天认真批改。然后一周或两周后,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进行错题反思,把这两周内每一道错题的原因再排查一次,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样在每一节或每一单元中,我们有时会遇上比较有代表l生或技巧性很强的例题,这样的题做题思路特别,一般学生不容易掌握或很容易忘记。也让学生把它写在作业本上,必须写清解题步骤,讲了后再让同学之间相互说明解题思路,说说自己最不容易想到或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跟错题反思一起同时进行巩固。通过收集错题和典型例题,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来处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00-01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初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经过多年的经验,在此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望同行指正。
一、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
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成绩,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额学习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兴趣是高效率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
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保证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学习已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他们认为数学很难学,学不会。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下面我结合自己从教十余年的经历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熟练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所以要学好数学必须熟练掌握数学概念。在人们的记忆里往往认为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就可以了,常常忽视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他们常常错误地认为数学没有可记忆的,学习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信息源,它闪烁着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是思维的启发器,是解题中不可缺少的链条。有些问题在题设中蕴涵着某些因素,需要某一个概念去发掘、去开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与分析,灵活运用概念,促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故讲解例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有意地渗透于概念讲解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此外,概念教学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深化完成。总之,教学中涉及概念的地方一定要高度重视,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的实质及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概念的脉络与体系,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好概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是教好数学的重要策略
新课程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趣味形式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不再是学生额外的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传统数学教育中,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解题,这种片面性造成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动背景。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初二学生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经济实惠?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且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推动力,用贴近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发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这样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得更精确,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体验,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着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弦的是直径。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培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人44年的梦想,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倍,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用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留给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便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初中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着意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应把握这个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教学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隋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可从以下二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都意识到,教学必须有革命性的变化,必须体现新思路。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界推广新课标、新理念的浪潮中,它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场大考验。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本人也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课改新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教材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数学素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体现了人的社会现实性,做到数学学习内容现代化。
3.教材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坚持把握课程标准,在体现基础性、普及性的同时,又弹性地编入一些选学内容,对大多数例题和习题均留有一定的拓展、探索余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材适当编排应用题、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增设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实践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平面镶嵌、设计对称图案、撰写小论文等。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改革实验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根本性变化,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95-01
一般中学的初中生源普遍较差,数学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比例较大。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学生如何提高数学学业便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我国传统教育从来都是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于不同等级的教育。而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学生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有材料表明,大多数学业不良学生的某些指标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这为教师端正教学观,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
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在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概念或数学方法,多数学生停留在在"似懂非懂"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完课后及时布置练习题。因为课本上习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紧贴教学内容,所以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所学方法。例如:"数的开方"这一节知识是新接触的运算知识,且抽象难懂。该节知识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函数、平面解析几何在内大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此,我专门安排了一节习题课,即加固了该节内容又对同学们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改正,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几何全等三角形判定这一章是几何推理证明的入门阶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很好的入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浅入深,以旧带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即帮助他们掌握了推理证明,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即努力根据已知条件推导未知因素,利用我们所学习的定理、公理、定义等对习题进行证明。这样即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防止了枯燥单一,增加学生对习题的应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提高学生数学理解水平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1.促进合作交流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可以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然后组内选代表和老师进行数学交流.通过数学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刻了,学习的兴趣也浓厚了.学生之间的数学理解水平有差异,通过数学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提高和进步。
2.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保持问题的本质特征不变,通过变化问题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练习的方法.变式包括概念变式、过程变式和问题变式.通过这三类变式,可使教学多变化,少重复,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水平.问题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促进数学理解的水平的提高.在概念形成后,不要急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而应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设计变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
通过自我提问,这里的问题就变化为自己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
4.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时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教学时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在教室中实施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小组内分层,使教学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知识之果,从而使每一层次的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都有所提高。
三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1.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7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初中要上六年而不是六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 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是少不了的。
4.勤学善思,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