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3 15:49: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教学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教学概念

篇1

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切实落实好概念教学,把抽象的政治概念讲清讲透,达到概念清,道理明,从而减少学生因概念模糊而产生各种误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问题

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能否成功引入概念,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研究概念的特点,采取多种手段引入概念。

第一,具体形象的引入概念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些概念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示、成语、诗句、音乐等手段,提供十分丰富且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索,然后揭示概念。

第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政治教学中,有些概念有时难以直观表述,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引出新概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已会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无恐惧心理,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旧的知识记忆好,易受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新概念与那些旧知识的联系。

第三,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思想政治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概念教学要从生活引入。但教学中又要超越生活并上升到抽象的高度。在学生熟知的具体生活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教学所需内容。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更有兴趣去探讨、理解概念。

二、概念的理解问题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概念引入后,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学生才能理解概念,获得概念。

第一,化整为零,逐个突破。

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把概念分解为若干层次,化整为零,逐个突破。例如,“社会保障制度”这个概念就可以分为五层。主体: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对象:社会成员;水平:基本生活权利;功能:救助和补贴。类似的如农业、工业、税收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分解。

第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

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例如,商品可从以下角度把握1.从含义上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表明某种物品是否为商品,一看是不是劳动产品,二看是否用于交换。2.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去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3.从形态上去理解。在形态上,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类。4.从比较中理解。把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商品的理解。

第三,在比较中鉴别概念。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把一些相近相似的概念,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讲解,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样既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能避免概念的混淆。例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三、概念的练习与反馈

篇2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搞好思想政治课基本概念的教学呢?我认为基本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认识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任何概念都是人们在大量实践之后,通过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去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具体做法可采取如下步骤:首先要围绕所需形成的概念由教师或组织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供学生感知,作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活动的思维基础,所列举的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广泛、全面并为学生所熟悉;其次引导学生对这些具体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思考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反映这类事物本质概念的定义,用科学的语言简洁表达出思考的结论。例如我们讲《经济生活》中的商品概念时,可先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商品,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商品的特点,并与物品、劳动产品进行比对,找出商品共同的、区别于非商品的本质特点,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及时把思考的结果归纳起来,让学生回到教材商品概念的定义上来,最终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形成商品概念。

其次,教师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概念的实质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要正确把握概念,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概念的内涵应以简明的定义来表达,应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概念的外延应列举适用范围内的主要事例进行阐明,要求全面、生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政治教学中讲清概念的内涵有助于直接而准确地从理性上掌握概念;讲清概念的外延,有助于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具体的从感性上理解概念。例如我们在讲《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概念时,就必须讲清“国家”的内涵即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一个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也就占统治地位,同时该统治阶段与被统治阶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就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压迫,为此就离不开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故这样的一个政治实体就称之为国家。“国家”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从性质上看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再次,运用比较法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不比较难以弄清事物的异同。概念的意义在于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但是每个概念除了它所反映对象的本质之外,还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某些含义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从属、并列、重叠、交叉等关系是学生最容易模糊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相似的概念要注意其不同,相异的概念要注意其相同。例如我们在教学《经济生活》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不少学生容易混淆,我们可用比较法进行了区分。“主导”是权重概念,侧重于控制力,是说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这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主体”是比重概念,侧重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最后,引导学生应用巩固概念,在应用中体会感悟概念

应用概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应用概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检查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在讲清“商品”概念之后,让学生分析海水、河水、自来水哪个是商品;在讲完“价值规律”概念之后,让学生分析自由市场上蔬菜价格为什么有涨有落;在讲完“违法”和“犯罪”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分析几个案例,区别哪个属于违法,哪个属于犯罪。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在课堂上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也可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既可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也可采取其他实践活动的方式。

【参考文献】

篇3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概念的理,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社会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高中政治课程。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来说,存在着可能更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的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来讲授高中政治课程,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规律”等较抽象又基本的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获得模式”

(一)“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依据

“概念获得模式”的基础是基于布鲁纳(Bruner),古德纳(Goodnow)以及奥斯汀(Austin),在他们的著作《思维的研究》中体现的结果。“概念获得模式”是通过特定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把概念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教师已知”的概念,从而减少重新学习的必要。

(二)“概念获得模式”的结构体系

阶段1:资料呈现和概念确认。向学生呈现的资料或者包含或者不包含所求的概念。这些资料以成对的形式呈现,学生们被告知所有肯定型例子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作用是表达出所求概念本质的假设。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些本质特征命名概念并说出概念定义。(他们的假设到下一阶段才能被证实)

阶段2:概念获得的验证。方法是首先将未标示的例子正确地分类,然后举出自己的例子。在此以后,教师确定或否定他们最初的假设。

阶段3:思维策略分析。学生们分析自己获取概念的方法。有些学生用的是整体法;有些学生用的是部分法。逐渐地,他们会比较出不同方法的不同效果。

二、笔者的教学案例:“经济的概念”

笔者尝试用“概念获得模式”讲授《经济生活》前言的“经济”概念,以下是教学实录:

第一步:呈现示例1―5,它们标有“是”的标记;呈现示例6―10,它们标有“否”的标记。

示例1―5:

1. 11号线擅改钻探位,打穿5号线隧道,致昨日上午地铁五号线全线延误3小时,千人退票。

2. 央企老总收入若过高要进行调整。

3. 生鲜鸡八仙过海求“涨粉”:有的送货上门,有的主打专卖,力图培养广州人新的消费习惯。

4. 确保全年外贸稳增长目标。

5. 地产大佬 齐齐跨界。

示例6―10:

6. 《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瘦金”之外的率性之笔。

7. :与上合各国打击“”。

8. 电影节艺术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9. 广东五名副厅官被立案侦查。

10. 呼吁设南沙车辆管理分所。

呈现以上5个正面示例和5个反面示例,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它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一些关键属性。这样,可以尽可能排除学生在探索概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使学生的发现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从而有可能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步:学生比较分析示例,提出假设

教师要求学生对五个标有“是”的示例和五个标有“否”的示例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对所有标有“是”的示例进行比较,找出“是”的示例中的共性,从而让学生对“是”的示例形成概念假设“经济”。

第三步: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概念进行验证

教师给出和前面10个示例相类似的另外15个示例(在此不一一列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假设的概念进行分类。然后教师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让学生确定或否定他们最初的假设,并及时做出修正。

第四步:教师、学生在验证、修正假设之后,命名概念,重述定义。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描述“经济”的概念或特征。以下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约10分钟的思考、讨论给出的“关于经济”概念的描述:(以下仅摘录部分)

1. 经济是通过贸易、消费等方式影响人们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的手段。

2. 经济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生产与物质的交换,获得利益的行为,受国家调控。

3. 经济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各种消费活动及生产活动、建设活动的总和及我国人们生活小康的基本保障。

4. 经济是社会中货币及商品的流动,包含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因素,具有一定规律,经济需要市场,市场使经济活跃。

5. 经济是生产、销售、市场、消费的统一体,是国际普遍关注,同时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在学生自己尝试给出“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本“经济”的概念进行讲解。因为学生基本已能归纳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因此教师只需对“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解释即可。

第五步: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

教师要求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想法,开始注意哪些特征、以后又做了哪些修改等等。通过这样的互相交流方法并对此进行思考,学生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够尝试新的方法并且注意观察采用新方法的结果。

三、使用“模拟训练学习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 正确选择相关资料。在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概念,挑选资料并把它们组织成肯定型和否定型例子,然后排列成一定顺序。排列顺序的原则是:先给出一些特征代表性程度比较高的示例,等到学生们渐渐掌握了概念以后再让他们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2. 及时记录发现过程。在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时,教师要记录下特征及其假设(概念)的提出过程。需要时,教师还要提供附加示例。在概念获得活动中,教师的三个作用是:记录、提示(线索)和呈现附加示例。

3. 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在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要支持学生去大胆假设,然而一定要强调指出这些假设只是暂时的,并且组织学生在对话中相互检验对方的假设。在课的后半部分,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他们的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点,而不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所有人的最佳方法。

4.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所有概念都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只能有选择的、部分的使用。“概念获得模式”,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又上升到具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它的确能够培养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了紧密的结合,较好地纠正了讲授教学中的一个明显缺陷,即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以至于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看到“概念获得模式”长处的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也感到:一方面一个发现过程所费的时间比一个讲解的过程要长得多;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发现过程。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下,并没有必要用此模式讲授所有的概念,但部分地应用“概念获得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

总的来说,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积累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创新教学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发挥组合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4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29-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着力提升和强化高中学生关心国家、服务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积极应试,寻求突破

1.努力把“行政规定”转变成思想觉悟与自觉行动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有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以对事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强调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鼓励启发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辅资料管理的规定,切实改变依靠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的做”。

2.努力把“课程改革”转变成坚定情操与基本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学生、武装学生的重任,有其特殊性质与要求。从基本内容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这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国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倡“情景导入、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方式,提倡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结合,提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实践环节。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但要有继承,但更要跳出传统,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必须关心时事、关注生活,通过寻找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教师应将生活主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确定观念的同时,还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而获得积极性的生活、人生体验。

3.努力把“三维目标”转变成课堂内涵与教学诉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多纬度的教学目标,强调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以学生为本,使教育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其“评价要求”上,提出“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等等。这些新的规定要求教学从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由重知识性、逻辑性、规范性向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使教学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从而展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性激情和人文魅力。

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种多纬度的目标达成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也不是靠临考试前的短时间突击,而应该重平时、重积累、重活动,要求教师扎扎实实上好每堂课,认认真真育好每位学生。

4.努力把“能力立意”转变成工作职守与教师技能

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测试成绩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学生获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了多少,能力素质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弄懂,不仅学会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性;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解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相统一。这是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工作职守和提高教师技能之迫切需要。

二、走出误区,努力矫正

1.克服设问随便化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对学生的具体了解,提出问题时很随意。比如,问题设计琐碎繁杂、耗时低效;所有问题均是教师自己提出,学生没有质疑,没有发现,通常是让学生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师生订正。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都在探究中,但学生往往被现有问题所限制,思维打不开。

教师设计问题,不要设计一些以成人思维为基点的问题,应多想一想孩子们是怎样想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理解的。教师设问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给学生学会提问题做示范,告诉他们怎样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整合、确定、解决问题。教师设问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关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探究式教学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能力。

2.克服方式机械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设置的探究活动很多,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律按照教材布置的内容进行探究,不作任何调整和删减,且探究方式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机械化,有多少探究内容就探究多少,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变通,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热情。

为此,笔者主张探究内容应有所选择。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七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个框题,这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可以将本框题和课后的探究活动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样处理可以进一步提升探究的价值。有些教材内容,虽然可以设计探究活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多数学生会成“陪探”,这时教师应考虑将内容交给兴趣小组来做,不必全体学生参与。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中出现的“资源效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率”概念,教师不必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讲解,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让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探究。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需要让学生进行探究,但决不否定教师讲解的作用。探究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但教师讲解能高效传递知识,便于学生较快理解接受。这两种方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不能够完全割裂开来。探究式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3.克服体验无趣化

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用一个词“伴随”来描述。“伴随”讲的是一种状态,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进行学习。两种状态产生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而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一个内隐性指标,它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学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这是整个学生时代的幸福――人一生的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更多的是在探究中发生。

4.克服结论控制化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的差异,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有差别的,但教师却理想化地要求探究结果必须和教材一致,这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自己的真实思考和有效探究。

对于结论控制化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对学科教学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缺失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调整并丰富教学方式的理论构想,不断修正并优化教师的行为方式。探究式教学永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课题,共同探讨,使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核能力提升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篇5

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任何科学理论,必须重视对其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能够精准的掌握学科中的基本概念,从而理解所阐述的理论思想。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基本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但现实中,一些政治课教师对概念的教学并不重视,在教学中采取“扫描式”地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虽然学生能够背出概念的内容,但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知识原理和解决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书中的概念特点和教学方法不了解,不重视。

首先,概念是对知识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出来的,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才能更好的认知和掌握。因此老师在上课讲解概念前,先要对相关的知识或历史背景给予介绍,让学生熟悉要掌握的内容。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这个概念时,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关的知识背景,尤其是我国解放初期的一些经济生产状况,使学生们对这一矛盾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概念形成过程是人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的内容时,一定要系统、完整,让学生能够掌握概念的全面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时,我就着重给学生强调这个概念的整体性,不能分割的看。书本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往往在讲这个知识时,更多的强调了后部分的内容而忽略前部分,所以这个概念就是不完整的。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概念时,先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分析概念的内涵,把握内涵的每一层含义。教师要仔细的帮助学生剖析,一层层的讲解,使学生有立体性的认知。概念的外延虽然由内涵决定,但它会有一定的变化,有些甚至是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很容易和其它概念混淆。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分清楚不同概念的区别。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区分时,就不容易糊涂了。当然,关键之处还是要把握概念的内涵,这是概念的特质。有些概念叙述的比较长,而且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那我们在掌握概念内涵时就可以一层层的讲解和分析。比如,“按劳分配 ”这个概念,我在讲解时就给其划分三层,一是分什么,二是根据什么分,三是如何分。学生以这种思路学习,就很快掌握了要点。

哲学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错综复杂、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也遵循了这一原理。 在同一理论知识框架中,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区分它们的不同时,也要掌握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说语言相似,或是意思相近,而是要掌握同一单元内的知识框架,知识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讲解知识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概念。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概念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政治课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可以组成一个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有依法治国、道德、纪律、秩序等几个知识点,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这些知识概念可以相互对比,找出关联的部分,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了。

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与实际联系,如果只是以理论来阐述理论,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论也是空洞的,学生不会信服。只有把概念和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在现实中找到与概念相吻合的事物特点时,学生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含义。在讲到民族精神的内涵时,我就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与民族精神概念做例比,学生们就能够很好的接受了。

当然在讲解概念时也应当借助一些辅助的手段和设备,这样也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概念时可以准备一些图片,以形象的视觉刺激来增加学生的印象,也可以利用课件或是幻灯片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所要讲解的概念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感官刺激来体会概念的内容。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总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课本中的概念性知识的讲解要求教师掌握方式方法,一味的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其中的道理,而且还容易产生反感,只有适应新形势要求,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通过对职教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从多方面,如:改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理念、在探究、辩论中自主的学习思想政治等对职教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转换进行探讨。

二、从生活出发来进行政治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在于与时俱进。它指出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材内容等方面加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的感染力,达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目前。我们教学的对象大多是年轻一代,他们正处对世界的好奇心强,在认识事物时较感性,因此,我们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朴素的生活常识,才能为他们喜闻乐见。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兼具时代性实践性的学科,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对枯燥政治理论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政治教学与具体事件结合起来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如:在讲述“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各自所在的居委会、村委会去了解选举权、选举方式,候选人的资格、选举的程序等内容,最后根据调查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联系实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大胆创新,将真实生活融入到课程中,带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达到了最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的转变

1.提高教学能力

政治课是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它侧重于于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的分析,须具备一定思辨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是不感兴趣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政治敏感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发散能力,给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

2.深化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的构建,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增强教学与实践的关联,这也成为了改革政治课的重要内容。首当其冲的是在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改变当前的政治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3.改革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模式很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改革的新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进一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与指导。真正的做到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因此,这种针对政治课师生关系的改革工作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新课程新模式引导学生在辩论中自主的学习思想政治

授课环节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应视学生为“演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创新学习提供引导,构建主动学习的氛围。下面分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1.在探究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而有思,思而后疑,疑有所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辩论中学习

给学生以舞台,引导学生讲解、质疑、点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内容是学生的生活,学习充满了乐趣。最后再由教师解决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组织学生就“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这一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学生旁征博引,引据说理,据理力辩,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明确“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不科学的”、确立“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的结论。

3.在自主课堂中学习

自主课堂讲究的是在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规律,推算逻辑关系;在体验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的发散、聚合、逆向方式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的工作。允许学生对现有结论的产生质疑甚至持否定态度,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勇于超越。

五、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新生活化模式

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情境着手,把课堂变成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把书本知识导向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惑悟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如耳闻目睹的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的国际爆炸新闻等,在引领学生进入社会,感受现实的基础上,再导入新课,进而引发思考,让学生身受感染,从而激发心灵共鸣。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2.摸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而是为理想生活活着。在课堂上我更多的用身边的实例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简单的说在家要委父母亲人着想,在学校要为老师同学着想,在社会上要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体悟生活、提升思维。

3.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很好把生活与知识联系起来,在探索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的“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

六、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走近社会来进行思想整治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把鲜活的时政知识融入到课堂中。

教材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

作为政治教师,需要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了解贯通,同时及时把时事政治热点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实现本课程的实效性教学目标,富于课程浓厚的时代气息。

2.课前开展五分钟时政演讲

教师不能单靠在教学中自己的组织来联系实际,还应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让他们自己主动关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材料收集再利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就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收集的时政热点进行总结分析。

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而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影视显现、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手段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更好的激发看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直接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方法,这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也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将使政治课的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变化也是很快的,职教思想政治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作出调整转换,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钟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 教育研究. 2010(0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4-01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所以,进行课堂改革就成为高职思政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能够适应形势需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打破教学常规,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获得有效发展。

一 构建高素养的施教主体是践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关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成功成才,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师,要能够积极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从教师型转向导师型,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不能积极实现身份转型,教师课堂教学中依然做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的启发有限,引导不足,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得到重视要积极构建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要通过创新施教主体的方式促进教学的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进行有效培养,使之能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 教学要能够引进教育典型事例,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智慧促进教育功能的提升

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凡是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引进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现在社会竞争力和压力很大,很多高职学生都担心自己的前途,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给学生鼓劲,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教育典型事例,使事例人物的典型品质、职业操守、个人修养、业务能力等被学生感受到,促使学生思考、借鉴,发挥典型事例的内在影响力,获得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如教师可以将主流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与思想内容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这种作用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师可以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到学校来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创业事迹和人生经验来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不断锐意进取,鼓励学生不断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会更大。因此,高职教学要勇于突破,利用一切条件,创造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人士的崇高与伟大,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榜样,使学生能够不断努力追求成功。

三 积极拓展,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师能够面对形势需要,研究学生特点,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种模式教学中获得学习潜能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变单向教学为师生的互动教学,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为学生创设模拟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认识到创新才能促发展的道理,努力开拓教学创新途径,力图促进学生成功成才,进行有效教学探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一、打破“严师出高徒”教学模式,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与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达到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的统一。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使政治课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改革,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篇9

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2012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种教育方式是指由主讲教师组织学习内容,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共同参与,通过教学视频,课后练习,网络互动和学习测试等一系列网络教学过程来实现。对于求知者来说,这种在线教育模式不仅集中了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吸引了大批忠实的使用者。MOOC的三大平台coursera,edX以及Udacity,其中coursera一个学习社区的注册者已超过1500万,edX的学习者也已超过500万。与这种主动和自律的学习势头相反,高校的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被动、他律的学习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借鉴MOOC大规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MOOC的先进性使之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石。

 

一、MOOC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课程教学。

 

大量的教师以团队方式参与课程教学,因为慕课从策划到执行再到互动,实在不是一个教授的力量所能够完成的。首先,要制作精美的视频,然后要将课件上传到网上的指定位置,随着课程的执行,还要及时解答学习者的疑问,组织协调大量学习者在学习社区中有效互动,并引导学习者在线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等等。Coursera学习社区中有一门“大数据”课程,它的制作方就包括五位成员,五位成员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有的负责用户服务,有的是HPC应用的专家。

 

(二)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资源、教育和学习形式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意味着大部分的课程可以免费、随时获取。全球最大的网络课程联盟coursera共享了1470门课程,涵盖艺术与人文、商务、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数学和逻辑、个人发展、物理科学与工程以及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教育和学习形式的开放是指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开放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教师和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会积极而和谐,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很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在线。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时间到达同一个地域才能完成教学过程,而“在线”打破了“教”与“学”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它不仅意味教育机构或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而且意味着具备网络条件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学习反馈。这种在线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全世界的人们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分人种和阶级,不论富贵和贫穷,而且也使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利用MOOC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MOOC的出现真正使学生完成了从“接受式”到“主动式”、教师完成了从“传授式”到“学习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而教学内容的优良又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很显然,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有限,我们应该整合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服务。

 

建立教学团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获得1+1>2的教学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受众面广,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以专业或学科为平台的课程体系。在建立团队时,应该考虑到各个授课教师教授内容的关联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团队的规模,团队成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团队的发展。一般来说,5-7人为宜。比如,南开大学的“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团队”隶属于南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该教学团队中现有7个课程组,开设有以下10门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校公共课:世界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天文学概论、宇宙掠影、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导论试验、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物理演示实验[2]。

 

(二)扩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包括开放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任何学生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及快捷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优秀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比例,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主要包括几个步骤:(1)教师的课件、讲义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上传至网络,还要(2)设置试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三)利用网络在线的功能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利用在线的功能营造一个虚拟课堂。在这样一个课堂中,教师事先对课程有一个总体安排,视频、文件可以多方共享,教师可以利用文档、电子白板等多种互动教学软件获得学生的反馈,可以有灵活多样的提问和探究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交互性和实效性都将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总结与启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09-03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里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2]。同志多次告诫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2007年中国政府重新调整了节假日放假办法,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假日增设为法定假日,无一不在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三失:对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主要归因

(一)失衡:市场功利因素影响下的高校情感教育的艰难状态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也随之走下神坛,从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的劳动者,大学生包括高校不得不功利化地思考并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谋职教育成为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谋职教育放弃了人文教育的情感交流,惟利益马首是瞻,其中隐含的产业化的教育发展观、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力主义的教育设计观,使教育沦为经济的奴婢。具有功利偏好的谋职教育说到底是人力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引导人们摆脱了物质的贫困后,却又给人们挖掘了精神贫困的陷阱。由工具理性主导的谋职教育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人格的断裂,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使自我、人我、物我关系陷入全方位失衡之中[3]。

(二)失落: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情感教育的尴尬处境

精英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很少开设情感教育类的专门课程,但由于教师多,学生少,校园面积小,教师和学生的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师生课内外情感交流频繁,高校的情感教育在非专业化的状态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面临着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多校区办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同样感受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方式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等带来的诸多困难,空间距离、心里压力、大班授课等致使部分教师一学期课下来,只能认识很少几个学生。教师成为教书者,而非育人者;高校成为知识信息的传输地,而并非情感自由交流的天堂,高校的育人职能存在着被异化和边缘化的危机。高等教育本是永恒而神圣的育人事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是其根本追求,高等教育绝不只是认知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也绝不应该成为情感教育的失落地。

(三)失意: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的困难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在内容体系上必须坚持政治功能,强调政治导向,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往往用统一的教育内容、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同样模式的产品,这种产品被当作工具,用来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5]。这样的工具理性主导的,背离了基本情感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导致了受教育者人格的断裂,人被培养成一个个标准的器件,忽视了活生生的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工作做得很多、自己感觉很辛苦,但效果却难以令自己、学生和社会满意的困境。

二、五情:对当前节庆、纪念日资源的总体归类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当前又处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高校大发展的辉煌时期,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节庆、纪念日。准确理解这些节庆、纪念日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并作出必要地类型认定,对适时开展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共鸣的文化和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国情类。诸如国庆节,建党、建军、纪念日和端午节等,这类节日蕴含着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校情类。例如校庆、院庆纪念日。这类节日包含着“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爱校如家”的集体意识和精神,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校史展览”、“校史讲座”、“我为母校做义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专业,从而热爱学校和专业,有利于培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归属感、荣誉感。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有价值的节日资源,在实践中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其三,亲情类。诸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中秋节、父母的生日等。古人尚云“百善孝为先”,通过此类节日可以培养大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亲情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增强与父母的感情中认识到在与任何人的相处中,既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应当尽量不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大学生学会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6]。

其四,友情类。诸如教师节、大学生节、同学生日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友情”是由人的七情六欲派生出的“爱”的情绪或情感,表现为对同学、朋友、老师的情感依恋。社会学家认为:友情是人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需要,是人类高尚、优美的情感之一。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交往。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归根结底表现为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和交往的状态,一个人善于与他人交往,并善于保持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就能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7]。马加爵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因苦于无人倾诉,在极度扭曲的心里状态下残忍杀害四名同学而被判处极刑。此案也从另一个侧面警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友情教育的重要性。

其五,社会情感类。诸如五四青年节、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法制宣传周、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等。利用此类节庆、纪念日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明晰社会权利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适应社会需要,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实效性: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般归结

(一)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在节庆、纪念日开展情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共鸣,加之有效的环境氛围营造,有利于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萌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进而精神愉快地学习知识,并自觉将知识内化为品行,外化为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催化和感化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选择有两种途径,一是理智型选择,如果认为知识信息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则予以接纳,否则排斥;另一种是情感型选择,如果认为传输信息的人是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则认为其传输的信息必然也是值得信赖的,因此予以接受,否则排斥。在节庆、纪念日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可以营造健康快乐的教育氛围,通过师生的情感互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各种生动美好的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活动和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感化和催化,经过理智和情感的共同选择,认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要充分发挥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效,还需研究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实施的科学途径。

1.师生互动,增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实效性。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成功与否的核心是能否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关键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实现情感互动。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时,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心理、生理、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情感交流、语言沟通,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觉动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

2.课程介入,提升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影响力。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崇尚科学教育的体系,在此支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也必然会偏好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一些本可以结合节庆、纪念日开展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如形势政策课、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等)却放弃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专心致力于传授政治知识和学科理性,一定程度上使情感教育边缘化,并降低了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已经通过学分制改革,尝试设置能力类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节庆、纪念日活动,提高情商。但如何使能力学分评估的理性和情感教育的感性相结合,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为高校设置情感教育类课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英国南安普顿某所大学,每周都有情感教育课,如“嫉妒与藐视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情感,并伴以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以充分的语言沟通来代替某种行为。实践表明,在上完这类课程后,学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个人情感得到升华,使得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统一在学生身上成为现实[8]。

3.活动体验,提高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9]。情感教育也是如此,必须以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将情感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真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参与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有助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方式。

4.情境渲染,增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亲和力。受教育者的情感培养与触发和一定的情境相关,良好的情感教育情境既是一种无形的,又是一种有形的感召力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人愉快的情感体验。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必须把握节日特质、教育对象特点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营造节日情境,烘托节日氛围,方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情理结合,防止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走入误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包括情感教育本身并非万能的法宝,情感教育的价值也不可被过分夸大。毕竟,情感教育只主要指向人的情感层面,它对于个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也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10]。必须正确处理情感教育和理性科学教育、情感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否则难以形成健全的个人、健全的社会。当前,由于缺乏爱国的理性和能力,一部分胸怀满腔爱国热情的大学生,却事与愿违做出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蠢事;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代替理性而发生的社会悲剧同样触目惊心。

参考文献:

〔1〕孙伟.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江苏高教,1995(5):23-25.

〔2〕简世德.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高教论坛,2004(2):39-41.

〔3〕刘长明.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43-52.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5〕张梅娟.情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视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28-29.

〔6〕赵建岭.论大学生亲情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2006(Z1):357-358.

〔7〕赵志毅.论大学生友情教育――兼议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观的形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6-80.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效的取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观念已得到完全转变,原来“教师为主,教材为重”的教学方法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开展,注重把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起学生积极主动对思想政治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但是,原来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仍然存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之中,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不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政治课堂效率略微偏低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因此,本着从让学生夯实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基础的角度出发,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极有必要的。

同时,教师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这里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学高效的课堂是符合当前学生学习基本需求的,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充分的尊重,又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思想政治课堂上汲取到有用的知识,使其思想政治综合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构建高效课堂需将教学观念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要将课堂的几十分钟完全占据,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不停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根本不给学生预留讨论、发问的时间,这让学生完全来不及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就更不用提消化吸收了。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对知识不是进行理解记忆,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机械记忆,这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需要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用互动的方式来实现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教师不单单是对知识进行讲授,还需要在课堂中同学生一起对相关知识通过讨论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而是在课堂中让教师和学生进来实时的互动,借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提起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因此,教师在对高效课堂进行构建时,应当在课堂上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同时,教师也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讨论交流的参与者,在学习中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相处地位。

二、构建高效课堂需将理论同实际结合

思想政治教师都明白:“要让学生学好思想政治,就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感兴趣”,但是其中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感兴趣。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教学,都是没有办法将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的,就更不用提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了。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但是,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因为由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的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所以思想政治学科中涉及的原理、概念都是很抽象的,有些概念初次学习时,还会感觉到读起来有些拗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对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了,教师需要把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原理、概念同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实际案例来引出这些思想政治知识,这样可以拉近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就在身边,进而使学生爱上思想政治学习。

例如,在讲到外汇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全球货币不像欧元区那样,统一使用一种货币,那么这样不就不存在汇率的困扰了吗,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就简单了吗?”我首先肯定了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向学生说明:“能有这样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其中还蕴含着很多复杂的问题。”我接着就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国汇率的不同是因为各国货币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货币的名称和货币的价值两个方面,不同的国家货币有着不同的购买能力,例如中国一斤大米的价格在3元(人民币)左右,而泰国一斤大米的价格在100泰铢左右,折合成人民币是20元,所以各国之间的汇率必然会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就算是货币统一的欧元区,其物价也是不同的。”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的日常消费知识,还弄清楚了其中的思想政治原理,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自信心得以增强

篇12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化

教学语言的科学化,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和逻辑性、系统性上。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的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思想政治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科学化,首先是语言的本身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要让学生们清楚教师所要讲的是什么,教师所讲的政治知识内容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语言链条要清晰明白,不能前言不搭后语,造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干净利落、不说废话、不带语病、言简意赅、恰到好处。概念的阐述不模糊,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用最简炼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最后还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要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时要抓住课程内容的精华所在,突显出知识的重点,而不是挂一漏万,以点代面。科学化的语言往往具有征服人的力量,而思想政治教师的语言则更需要严谨科学,要准确的反应政治方面的定义、概念、原理等,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以误导学生,造成学生困恼。语言的科学化,需要教师的发音要符合标准,吐字要清楚,让学生能够听明白教师在讲什么,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讲好普通话,选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物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序列,一步一步地展开,使人听起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所讲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有根据的,不能宣扬一些不实的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