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4 15:2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篇1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思维能力作为人的智力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发展的核心。思维发展是发展的重点,因为思维发展必定牵动其他发展,其他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在发展中,思维是一个中心问题。思维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研究表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它不但可以诱发思维活动,而且直接影响着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深度。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其次,指导评论思维。从根本上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接收信息的过程。由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只注重教给学生真理,而忽视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通常也就毋需辨别真伪。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形象地把数学喻为“思维的体操”。苏联著名数学教学家B.A.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数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周学海教授曾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四点建议措施

(一)教会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大思维密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但这并不等于单纯增加几道例题和习题。倘若教者贪多求全,学生会因为在课堂上无法展开思维,只能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样必然会阻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遇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会由于教师的自行揭秘和暗示结论面失去思考的吸引力,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思维密度的下降。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设计一些必要的停顿,关键时刻创设一些悬念,以此来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展开。

(三)多方设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4cm和3cm,求将该三角形绕其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几何体的体积?在作这道题时,全班46人中竟然有35个学生只回答出了一个结果,这不禁令我十分诧异,这也让我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在我分析这道题目时,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着重强调了一下:“注意4cm和3cm这两条直角边,到底是围绕哪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的?是其中之一还是兼而有之?”随即在黑板上画下了这两幅图形。顿时,这36名的同学便领悟了老师考察此题的真正用意。类似的题目在数学课上时常出现,对学生一题多解思想的反复训练,对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反复的锻炼,使得学生们每每见到一个新的题目后立刻就能正确地辨别出哪些是一题多解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解题技巧的掌握,也有助于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应不断攫取生活中的新鲜素材来充实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教育者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找准每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可创设“水果店”场景,提供一些水果及价格:苹果每千克3.20元,梨子每千克2.50元,橘子每千克2.40元,香蕉每千克4.60元。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购买2千克以上,算一算,要用多少元钱?怎么算的?从现实生活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教学现实有机结合”,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学了“利息”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3年定期储蓄与连续三次存一年定期储蓄,哪种存法合算?”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家实际居住面积,若用边长80cm的正方形地砖铺地要多少块等等。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16-01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求异思维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所具备的流畅性、通达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为学生展现了数学思维过程中的独特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多引导学生展开创新联想,从而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多样化途径,努力克服学生思维的机械化和定势化。

一、求新――用“好奇心”开启求异思维的大门

对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并由此产生一窥究竟的强烈愿望,是每一个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求异思维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求异思维行进路上的开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新奇的教学形式和新鲜的教学内容,使得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他们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做好心理蕴伏,推动学生主动地开启求异思维的大门。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教师首先出示了近期学校组织秋游的部分照片,上面那些熟悉的面孔和欢乐的场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有效地汇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学生:“咱们学校这一次参加春游活动的一共有250名师生,在租车出行时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是48座大巴车,每辆租费是480元;另一种是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费是220元。请你帮老师研究和计算,选择出最省钱、最安全的租车方案。”这种类型的实际问题通常需要设计若干种不同方案,再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方案。比较的标准,一是尽量使空座少,二是尽量租单座费用低的车。这样的求异思维较为繁琐,但是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后,就会驱动着学生主动展开探究思考,去解决与他们切身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求趣――用“兴奋点”摸准求异思维的脉搏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兴趣更是他们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感兴趣时,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思维更为敏锐。因此,教师要认真体察学生的兴奋点,了解他们关注什么、喜欢什么,将学生的兴奋点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他们充满了主动求异的愿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兴奋状态,教师精心设计了问题的背景情境:先播报了本地区普降大雨的天气预报录音,又出示了部分地势较为低洼的积水照片,让学生产生较为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接着教师出示问题:“为了缓解本地区的排水状况,城建部计划修缮一条长120米的下水道,前5天修了这条下水道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下水道还需要多少天?”在兴奋、迫切的心态驱动下,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从最普遍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先求出工作效率,到学生主动地寻求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运用“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解答,如1÷(20%÷5)-5或5÷20%-5。

三、求整――用“正迁移”插上求异思维的翅膀

求异思维并非是盲目的、无序的任由学生的思维发散,而是围绕着明确的问题指向,进行思维活动的跳跃和突破,在变通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独有魅力。因此在求异思维培养过程中,运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求异,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积极的正向迁移是学生求异思维发展的翅膀,教师在指引学生展开分析和思考时,要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途径中择优选用,感受到数学思考的整体性,从而将学生的求异思维推向深入。

篇4

如何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旋律、节奏创编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音乐课上的创作活动不同于艺术家的音乐创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音乐创作中的神秘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创作旋律时引导学生通过旋律填空、旋律连接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在一开始时,教师出示两小节的乐音“13535鼓励学生大胆地连接下去,再创造几个小节来构成一个完整乐句。开始学生可能会有些害怕,把创作看得很神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1 2 3 5 7”这几个音,接着再用这几个音即兴给学生弹一段音乐,弹完后学生都觉得好听,这样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活跃起来,他们接着使用“13535”就可以创作出许多变化多端又具有创意的音乐旋律。又如在节奏创编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教师先击出节奏“×××××”,请学生一个一个来接,当学生用不同音色的乐器分别击出自己创作的不同节奏时,他们会非常兴奋,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喷涌而出人意料。通过这种旋律、节奏创作教学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内容会不断扩展,音乐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多,由此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树立起他们的创作信心,培养了求异的思维。

二、利用音乐鉴赏激发学生创作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常常处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伴随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笼罩在美感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思想最活跃的状态,极力想超越经验的世界。此时,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尤其具有创意。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欣赏创作。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应多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学生听到国歌时可以想到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如何为祖国争光,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亿万人自豪激动的心情是怎样;有的学生会随着音乐表现人民战士在战场上打仗的情景,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有的学生会用水彩笔画出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上的美丽情景等。通过这种欣赏创作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创意的想象,他们用语言、表演、绘画、讲故事、朗诵等形式创作,寻求不同的结果,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三、利用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也是创作欲极强、最能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游戏的形式去讲解,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挥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求异思维。如在学习《火车开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这一课设置成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扮成山洞,扮演火车司机、小动物等,学生们因此会充满兴致,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边创作边沉醉在自己创作的游戏中。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利用表演诱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创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欲望,为学

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任由其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创作中体现自我创新的个性,培养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生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用肢体语言表演出这三个不同时值的音符。实践中,学生很有创造性和丰富想象力地用乌龟慢慢爬的动作,或用大象慢慢走的动作去表现二分音符,有的用企鹅或是鸭子走路的动作表现四分音符,有的用马或钟表摆动的动作去表现八分音符。通过这种表演创作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联想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及创作能力。

五、利用自制乐器提高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篇5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教材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大动手操作的分量,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发思维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之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地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开始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趣味性设问。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有趣有味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悬念性设问。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思,能够深思,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拓宽思路,才能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启蒙教育。应用设问制造一些悬念,无疑像离弦之箭,可射向学生思维的深处。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开展逻辑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初始阶段是从动作开始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事物为依托而逐步发展过渡到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思维的起点。作为小学阶段,形象思维还是占主体地位,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方式训练的一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时候,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以教具、学具(实物、图形、课件等)的演示或情境的展示等手段通过具体形象思维这个平台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个体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五、巧设练习。强化思维

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练习中突出关键

教师虽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讲解,但也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善于根据疑难问题,抓住关键,专项设计练习,突破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

2 练习中抓本质

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而学生辨别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知识易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针对情况进行进行归纳整理,揭示本质。

篇7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 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 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 )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 。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篇8

自学的含义很广泛,它可以表示成人依靠自己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在没有接受专业指导和教育的前提下独立掌握某种技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当必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制订学习计划,传授自学的学习的方法。由于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处于浅显阶段,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传授。要达到使学生既能听懂、牢记,又能尽快实用的效果。另外小学教师还必须明白,要注重方法的使用,不能一味地将一些空洞的知识,必须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自发地通过看书、思考、议论、质疑和操作达到了依靠自己掌握知识,有效发展思维和独立自学的目的。

二、创设机会,提高思维能力

根据“创设情景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小学生敢于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展开对问题的探索。小学生探索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完善与巩固的过程。所以说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就要增加创设成功的机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在开放的环境下去思索和解决问题。这样还无意识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题意识。

三、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在教学过程我们要有效地运用延迟评价原则。所谓的延迟评价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答案不急于给予评价,而是把时间向后推移,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去发现与探索。通过提问我们把教师讲解的难点逐步变成了学生自己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我纠偏的好习惯。

四、设疑解难,引导学生思维

要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就必须要考虑设置问题的准确性、具体性、趣味性、启发性,还要问题设置问题的难度、密度。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和指导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思维的方法。逻辑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活跃的状态。比如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从中涉及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所以说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教材的重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状况提出适合他们的并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来有效地激活小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引导下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五、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角”这一章进行讲解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角的概念,要先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比如学生的三角板、五角星、书本的角等等物体进行认识。然后教师进行实物的演练,把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并旋转其中的一角。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角的定义。并在此为平角、周角等概念的引出做好准备,在这样的说理训练过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它既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扩展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思维能力。

六、总结归纳,培养思维能力

通常而言,在课堂上讲完新知识以后,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小结。自己的归纳与综合,对于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发挥主体作用、认识概念属性和反映数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小学数学“口算乘法”的过程中,要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再把答案填好,接着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启发式提问。请对下列习题1、2的左右两边进行观察。

习题1:100×4=400 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习题2:7×200=1400 12×300=3600

用整百数进行相乘的口算,仔细观察会在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综合和概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用整百数进行相乘的口算,乘数或者被乘数有几个0,那么在积得末尾就会有几个0。这样无疑使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的来说,想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并灵活地掌握好数学知识,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科学传授,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深层次的提高,才能达到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50-02

社会在不断改革,课程改革也已与时俱进。《历史与社会》正是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之一。在课程改革中,新教材摒弃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大量地理名词,增加了相当分量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在减少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内容的综合性。教材这样化难为易的编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强化了对学生方法的训练,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网上收集资料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视野的扩大。再说课程改革中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社会课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实践活动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轻松空间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民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的氛围,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与融洽的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

1.教师要常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亲近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言语,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对待,不能以成绩待人。对课堂上不太活跃的学生或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要多花时间,不断地鼓舞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进行思考,举手发言。在笔者的课堂,简单的基础问题学困生解决,要建立知识网络结构时由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这样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课堂上思考的体验,都有成就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表扬学生,多鼓舞他们,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积极地思考与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老师要适时地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就算学生的发言并不是很优秀,也不要当场批评,轻易否定。对于优秀的发言,当然是要当场鼓励,予以肯定。

3.多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多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鼓励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疑虑提出来。有一次,笔者让学生把唐朝的著名皇帝列举出来,结果有些同学不但写了皇帝的名字,也把皇帝统治时的年号及盛世也作了标记,让笔者很惊喜。后来总结有两个原因,一当然是学生的总结与思考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是不再催学生,给足了时间,所以学生的思维有时间展开。自此以后,就改变了过去总说没时间的做法,把这个知识过掉,那个焚书坑儒的讨论也过掉,现在会停一会,说:练练脑吧,想一想“明修长城清修庙”这句话,反映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差异?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才会有动机去学好它。积极的兴趣是学生汲取知识,获得技能的基础。只有创造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与教授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去学习。动机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同样学习积极性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学习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充分了解,让他们对自身产生责任感;②采用竞争形式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比如举行竞赛、学习小组等。③采用奖励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这种奖励方式既包括口头奖励也包括事物奖励;④用数据说话。通过利用确凿的数据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充分了解,比如作业分数、考试分数等,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复习阶段我们要进行小测验,就让学生自己登记100分的次数,一来让学生关心自己的成绩,二来通过看自己累加的100分的次数,感到自豪,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尽量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时也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以学生为本。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合理地进行满足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不管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一旦没有妥善的解决都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另外也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促进学生们发散思维的锻炼。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是指出的错误都要认真对待,并给予及时的回答,不敷衍了事。最后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思考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持肯定态度。

四、利用分析、概括比较等来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概括及比较都是思维锻炼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综合分析整体,这样才能够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把握其内在规律。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知识时,讲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时,就要首先设计出一个表格让学生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写出来,这就能够使这个比较一目了然。

五、开拓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多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开阔的学习空间,提升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时,请学生采访他的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经历的或者听到的抗日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一起分享,这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既加强了与老一辈的沟通,又增加对抗日的了解,感受到与同学分享的幸福。在讲到历史时,可以适当的联系当今社会。比如介绍“一国两制”时,笔者就说,作为深圳学子,离香港一步之遥,你能举出深港合作的例子吗?学生就讲了很多深圳居民到香港的便利,自由行给深港带来的影响等等,课堂气氛就很好。

六、结束语

总之,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生存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建平.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探析[J].学科,2006.

篇10

臨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和逻辑方法,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理论和经验在具体患者身上的结合。临床见习作为联系理论课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在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见习带教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随着高科技成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医学生认为疾病的诊断只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便可迎刃而解,临床思维已不很重要[1]。而事实上,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因此,应当加强实践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本院本科医学检验学及麻醉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为试验组,开展内科学实践课的教学改革;选取同年级的医学检验学及麻醉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为对照组,在内科学实践课中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均学习了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课程。

1.2内科学见习教学改革准备阶段

1.2.1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成立以内科各专科主任为专家的督导组,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表达能力强的内科各系统疾病专业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承担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组建内科学见习教学小组;每次上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1.2.2编写内科学实践课教学配套教材在参照《内科学》理论课教学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编制出难度适宜、操作可行的《内科学》实践课教学教材。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内科学常见辅助检查分析、临床操作指南及病例分析(各系统3~4个)等。

1.2.3购买和自建《内科学》教学多媒体资源根据本教学模式的需要,课题组购买了一批高质量的《内科学》教学多媒体资源(视听教材、网络课件或网络课程);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建有特色的《内科学》教学网络资源,搭建《内科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1.3内科学见习教学实施阶段

1.3.1内科学见习教学集体备课在每次内科学见习教学课程一周,本教学小组全体教师举行集体备课,先由一人试讲,然后进行讨论,统一本次教学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要统一本次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3.2课前培训在开始实践课的教学前对即将参加课程的试验组进行课前培训。内容包括:本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如何配合。鼓励学生复习基础课如病理生理、病理等知识,为正式开展内科学见习教学改革做好准备。

1.3.3课前要求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次课前一周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程的内容、需要操作的内容及需要讨论的案例。并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提出数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先预习相关的材料,小组长组织组员查阅期刊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和小组协作性学习。在每次实践课程中,要求每组推举一个成员来汇报对问题的学习情况。

1.3.4床边实践教学以病例为中心,培养学生如何采集病史并抓住主要症状,对学生提问过程中出现错漏的地方进行纠正;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规范性的体格检查从而获得阳性体征,对操作遗漏或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点评并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如何通过症状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可能的诊断,培养学生分析产生症状的可能病因,结合内科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几方面结合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强调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要求学生床边汇报病史,并提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初步的诊疗计划或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处理措施等。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指出优缺点。

1.3.5模拟诊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配式教学,由学生分组分角色進行医患交流,并对病史及体格检查情况进行汇报。设置医生查房,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医生病例讨论等情景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然地融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去,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令学生在掌握基本内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学会了针对内科学常见病例进行思考、交流和表达。

1.3.6总结教师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总结病史、诊疗情况),整个过程教师结合病例穿插复习病理、病生等基础知识,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配合进行教学及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病例的临床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1.4效果反馈与评价、总结阶段

1.4.1在本教学模式开展的中期和结束后分别向学生和教师发放《内科学见习实践课教学改革质量问卷》和举办教学情况座谈会,并根据师生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和完善教学模式,对学生反映好、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教学方法进行推广。

1.4.2课程结束后,用问卷形式和临床操作成绩和笔试考试成绩等指标来评价教学效果,并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性。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了评估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内科学课程结束时,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发放授课质量评估表和问卷调查表,反馈对本次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的意见与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100%。结果显示,这种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的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深受欢迎,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床边实践教学及模拟诊疗等实践方法,经过强化训练后,学生能从多方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其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疾病的诊断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都明显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较前提高。70.00%的学生认为通过培训以后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得到提高,另外80.00%的学生认为经过系统学习后疾病的治疗能力提高了,认为临床思维得到明显提高的学生占58.33%,认为临床思维有提高的学生占19.17%,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们(75.00%)普遍认为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同时还有小部分医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其提高不大,而且由于本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复习及讨论,31.67%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增加,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无明显提升,对疾病的诊疗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效果判断,该教学模式达到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见表1。

2.2教学改革对学生学期末成绩的影响在内科学见习课程结束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包括病例分析题)评价教学效果,并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数据表明,对照组学生操作考试平均成绩为(78.49±7.53)分,试验组操作考试平均成绩为(81.20±6.59)分,试验组操作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39);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4.03±7.99)分,试验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6.75±7.23)分,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0);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及格率分别为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科学得发展,许多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新的检查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在临床上诊治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部分医生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忽视基本功的培训,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问题,造成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主观学习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客观授教方面的原因[2],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思维能力的欠缺是根本原因。据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医学生临床实习前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认知不足,仅16.93%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实习后认为非常需要培训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5.03%[3]。由于学生实习前对临床思维能力认识不足,因此在基础学习阶段对思维学习和训练不重视,很难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既有学生的原因也包括教师的原因,教师在教授基础课时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没有向学生灌输加强思维锻炼对于以后提高临床思维的重要意义。(2)临床实践中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是直接原因,如教学方法的陈旧、临床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实习生的不重视等。另外,目前不少医学院校的带教方式除了少部分时间的病例示教外,大部分时间为病历书写和讨论,教师所讲内容主要为教科书内容,虽然能明显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但因为缺乏实践,学生仍较少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4]。

医学生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形成正确的临床诊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收集正确的临床资料外,还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内科学》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所以,在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5-8]。现在,内科系统各临床科室、肿瘤科、外科及妇儿等科都很重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9-12]。

篇11

创造使一个人充满智慧,使一个国家充满希望。在美术教学中,知识应该是激活、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并引导学生自我塑造,树立自主意识,亲自尝试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是被迫的,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解放思想,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胆让学生去想、去画、去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留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支持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思索,多几个设想。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不管学生说的、画的,在成人眼里看来是多么幼稚,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就给予鼓励。我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别出心裁的念头,甚至保护他们的一些“胡思乱想”,让他们知道有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畅想哪一天你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是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呢?以前人们认为的神话“嫦娥奔月”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信息热情,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能自动报警的书包、机器人保姆接送上学、太阳能住宅……科学幻想画的内容就在学生们的“胡思乱想”中产生了。如吴多朵同学所创作的《油污处理器》,想象水里、海里如果有会吃油污等垃圾的鱼,这样就避免了水质污染,水生物、人类都不会遭殃。人们还可以从这些鱼身上提取石油等能源进行再利用,难道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

二、从生活中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生活为科学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们根据动物鸟、蜻蜓的形态、动态发明了飞机,根据荷叶的形态发明了雨伞……生活也为科幻画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使生活成为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观察,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质疑的精神。从身边的校园、家庭甚至自己的周围观察,总结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手”、“不合理”、“不舒服”、“不方便”的事物,动一动脑,动一动手变成“顺手的”、“合理的”、“舒服的”、“方便的”新事物,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吃、住、行等是与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是每个人每天生活都离不开的。如房子都是建在地面上,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资源的紧缺,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今后的房子会建在空中、海底。而曹可同学所绘的《未来的不倒翁式房子》体现的就是未来的居住环境,这种房子既环保、节约、冬暖夏凉,又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房子。由此可见,只有想不出的,没有画不出的画。

三、多渠道学习知识,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篇12

什么是逻辑思维呢?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逻辑思维这一体系,早在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建立。追溯其原因,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对其它思维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是多种思维中最基本的形式。根据现代逻辑思维的定义,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归纳和演绎,比较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等等。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操作性

(一)高职英语课堂的特点

英语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每学期180-220个学时的课堂学习保证了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持续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发展不同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环境和机会。

(二)英语文章的阅读特点

英语文章本身具有逻辑特点。绝大多数的英语文章都是由一个个主题句和一个个发展句组合而成,它们的组成并非随意地堆砌,而是有逻辑地,有意义地组合而成。英语文章的逻辑关系随英语文章的不同文体而有所不同,比如在记叙文中通常使用时间顺序或地点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在议论文中使用对比或类比来组织文章的结构;而在科技说明文中则会使用大量的例子来进行阐述将要说明的具体物体和事情。另外,英语文章的句际关系也存在有逻辑关系,一般认为句际关系有如下类型,即总分、并列、层进、顺序、因果、对比等关系。有人说:写作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而阅读是通过语言来发现思想的过程。所以说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见,英语文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英语词汇的特点

英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据统计,《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就收录了301,100个主词汇。这么多的英语单词并非都无规律可循,有许多新的英语词汇是在以往的词汇派生、合成的基础上产生。所以说英语词汇的构成具有逻辑特点。比如:Microsoft是由前缀Micro和soft构成;再比如blackboard是由black和board两个单词根据它们各自所指代的意义合成;再比如英语前缀un-,dis-都包含有否定的意义,英语后缀-or,-er都包含着人的概念;还有一些英语词根都有着本身的意义,比如-cade-,包含有落下的概念,而-trans-,包含有“横过、穿过”的概念等等,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单词进行拆分记忆,通过词缀和词根分析和类推一个新的单词的意思,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次逻辑思维推理训练的过程。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思维训练在英语课堂上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情境,给学生以分析总结、归纳比较和演绎推理的机会。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训练经过反复地练习成为一种习惯。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概念教学、是非判断教学和推理教学,比如单词的拆分,文章的分段,文章主题的寻找,口语场景的即兴对话等等。通过有效地练习,从整体到局部,从分析到综合,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维训练的活动目的明确、结构清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