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30: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婴儿心理健康的维护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单位:215600张家港市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儿科
沈彩琴: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儿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一般住院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其接受对象多为患儿的父母,但因患儿家长平时缺乏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在患儿生病时又由于家庭护理和处置的不当加重患儿病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患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则家长更加容易惊慌失措,由于人为因素而加重的现象较常见。良好的健康教育手段不仅有助于预防此不良后果,而且可以改善医护患关系。近年来,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应用越来越广泛,使人们交流变得愈加方便和快捷。我科2013年6月开始在儿科患者中采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微信群的建立和应用
1.1微信群建立的背景在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普遍手段,利用方便经济快捷的网络服务应是未来开展延续护理的最佳方式之一[1]。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其受众主要为40岁以下的人群,2012年3月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人[2]。儿科住院患儿的家长年龄段多在25~40岁之间,是微信的主要使用人群,据我们前期调查,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长中80%以上使用或经常使用微信,其中60%属于微信活跃用户(每天在线时间>2 h或关注次数>5次)。因此使用微信作为平台具有较好的患者基础。
1.2微信群建立的目的微信为用户提供了点对点或者点对群服务,患儿家长对手机普遍存在明显的粘着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两方面提供特色服务,我科建立起护理官方微信(天使爱花朵)。
1.3微信群的管理和应用每月指定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作为当月微信群管理员,保管科室专用病员随访手机及每天中午11∶30~12∶00及下午定时16∶00~17∶00登录“天使爱花朵”微信,接受咨询等服务。在我院护士站醒目位置提供群号码及扫描用二维码,供新入院患儿家长加入群中。群内主要提供的服务有:(1)每周专家门诊信息。指导患者使用预约门诊服务(预约门诊由“张家港市卫生信息网”提供平台支持),在专家因故停诊时提前在微信朋友圈内通知,避免部分患儿家长在复诊时反复奔波。(2)宣传科室形象,医院相关活动消息,如“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等,并宣传我院中医儿科如“冬病夏治、中医外治”等特色诊疗手段。(3)在季节性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4)以图片、视频、文档等多样化形式,提供各种儿科常见疾病的科普宣传课件,提供科学理念,服务广大患儿家长。(5)提供延续护理和家庭随访。利用微信平台为出院患儿提供个性化的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包括用药指导、病情访视等。和传统的电话随访比较,微信平台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手段,甚至能达到上门访视的效果,其节约时间、空间和人力成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微信群使用的效果
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儿科共有出院患儿1200例次,加我科微信“天使爱心”为好友的家长达600余人次,接受在线咨询人数稳定在每日20~30人次,通过微信朋友圈功能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00余份。电话随访出院患儿满意度调查持续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微信群的患儿家长对出院随访方式的满意度达100%,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在98%以上。
3讨论
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儿科患儿家长是网络时代最主要的参与者,利用网络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网上咨询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3],在微信平台上,患儿家长可通过“点对点聊天”功能和护士方便地交流互动,获得帮助,护士也能够方便地对出院患儿进行出院后随访,双方容易通过此平台获得一种超越一般护患关系的友谊感;可通过群聊功能,由管理员将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组织起来,进行相关专科知识的培训,如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长可通过此功能建立起网上“虚拟哮喘之家”,互相交流疾病控制知识和心得,分享育儿经验,获得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4];通过“朋友圈”功能,可各种公共信息和科普知识,提高儿科各种疾病的防治知识,特别是各种儿童常见流行病的防治知识。每年春秋季节的“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期间,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内相关教育资料,家长可获得全面的知识教育,较传统的床边宣教效果更好。
微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利用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突破空间、时间、人力等限制,为更多的家长提供服务。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护患双方能通过文字交流、语音交流甚至视频交流进行实时互动,一对一的聊天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可用于与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单独的沟通;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则可以进行群体解答。这一形式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参与性、信息资源有序性、低成本、零技术障碍等良好特性[5]。其社会效益还有能带来科室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各位医师的医疗专长更加了解,对科室开展的新项目及特色项目的认可度增加等营销效应,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作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的专门平台,微信在使用上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由于目前我科“天使爱花朵”微信好友人数众多,活跃好友人数超过200人以上,微信管理员(责任护士)在线时工作压力较大。对病情咨询,仅通过患儿症状描述提供医学建议,有可能贻误患儿病情[6],因此,我科原则上建议患儿家长采用“患儿一旦生病建议来院就诊、护士帮助预约”的模式,既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又减少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对用药咨询则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建议用药,对疑似药物副反应方面的咨询一律建议患儿来医院。在确保健康宣教资料质量上,我科通过专业医学网站下载、网络获取资料后再加工、药械供应商提供等多种方式获得,所有资料均经过我科高级职称医护专家审阅后才允许,力保宣教资料的客观正确。
4小结
以“微信、QQ、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用于医学教学中已有多篇报道[7-8],但用于患儿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延续护理方面报道不多。我科根据儿科患儿家长的年龄及常用交流方式特点,使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连续不间断的健康教育服务和延续护理服务,形成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交流模式,强化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之间实时高效的信息与互动沟通,彻底实现了无论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以后家长能主动地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了积极的护患互动模式,改善了护患关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性丽,魏才娟,税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5-147.
[2]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3]刘于,朱娟.护理健康教育博客的构建与运行[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76-277.
[4]季淑玉.“哮喘之家”护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13-14.
[5]周玉凤,雷晓娟,谢振婷.QQ群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32-233.
[6]王光伟,叶锋.医疗风险防范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37-39.
[7]张震,万澎波.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教学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14-15.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25-02
【摘 要】目的 探讨高龄产妇围产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做好其产前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286名围产期高龄产妇进行产妇专用调查问卷、SCL-90问卷EPQ问卷调查。结果 围产期高龄产妇SCL-90的阳性项目、躯体化、恐惧情绪高于国内正常人(P
【关键词】高龄产妇 围产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龄产妇正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本研究拟从高龄产妇围产期的个性特征及身心-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高龄产妇围产期的心理卫生状况,探寻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为做好高龄产妇围产期的心理咨询和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取自2006年3月~2007年6月本院做产检的产妇,入组标准:①35周岁以上产妇。既往无精神病史,目前无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②怀孕28周至产后1周即围产期为时限。共计286名,年龄35~47岁,平均38.67岁,怀孕时间28~40周,平均34.28周。
1.2 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评定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并附有自编围产期高龄产妇身心-家庭-社会因素分类问卷。自编问卷涉及了两个类别的项目,如产妇身心方面的年龄、怀孕时间、怀孕次数、产妇文化水平、孩子喜爱度、工作影响度、恐惧畸形、对分娩的恐惧程度等条目;涉及家庭-社会因素的家庭关系、受孕计划、性别期望、夫妻性协调、养育心理准备、经济状况、丈夫文化水平、双方父母态度等条目。
2 结果
2.1 高龄产妇围产期 SCL-90测查结果与国内常模的比较与国内常模相比[3],研究对象SCL-90阳性项目、躯体化、恐惧因子显著高于国内一般人群,而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显著低于国内一般人群(P<0.05~0.01=。
2.2 影响围产期高龄产妇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从研究对象身心变量来看,其自身年龄、怀孕时间、工作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不同文化水平产妇在焦虑(F=3.208,P<0.05)、恐惧(F=2.995,P<0.05)和精神病性(F=3.968,P<0.01)上存在差异;对畸形不同担忧度的产妇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F=8.02,6.84,7.28,8.91,11.31,7.57,4.83,6.61,7.64,P<0.01)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对分娩不同恐惧度的产妇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F=13.18,5.86,5.39,6.23,9.09,4.89,7.41,5.84,7.99,P<0.01)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怀孕次数的产妇在强迫(F=2.66,P<0.05);抑郁(F=3.54,P<0.01);焦虑(F=2.61,P<0.05);恐惧(F=2.57,P<0.05);精神病性(F=3.63,P<0.01)上存在差异;而对孩子不同喜爱度的产妇在躯体化(F=2.46,P<0.05)、敌对(F=3.12,P<0.05)上存在差异。
从研究对象的家庭社会变量看,家庭关系、受孕计划、性别期望、经济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养育准备不同的产妇在强迫(F=3.05,P<0.05)、抑郁(F=4.46,P<0.01)、焦虑(F=4.22,P<0.01)上存在差异;父母态度不同的产妇在人际(F=2.58,P<0.05)、抑郁(F=2.39,P<0.05)、焦虑(F=2.40,P<0.05)上存在差异;夫妻不同协调水平的产妇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F=6.39,8.33,3.63,4.32,4.16,2.88,5.57,2.52,5.41,P<0.05和P<0.01)9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丈夫文化水平的高低,使得产妇在精神病性因子(F=3.73,P<0.01)上存在差异。
2.3 围产期高龄产妇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将SCL-90各因子的得分及总均分和阳性项目与EPQ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掩饰量表得分作相关分析,发现SCL-90的9个因子和阳性项目及总均分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正相关,而与内-外向和掩饰分负相关。
3 讨论
女性妊娠、分娩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首先要经历各种生理上的变化,怀孕期间、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会急剧变化,同时须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要承受社会的、经济的、家庭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变。故整个围产期她们的情感会显得异常的脆弱、敏感,更易在外界因素,如家庭、社会的压力,亲人的表现、医护人员及周围环境等,以及其自身的年龄、文化程度、个性、居住地、分娩方式、胎数、婴儿性别、健康情况及产妇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精神、心理障碍,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会通过相关的生理、内分泌、免疫等中介机制来制约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直接影响产妇的心身健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龄产妇正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已处非最佳孕育年龄,对能否顺产、婴儿健康情况存在更多担忧,以及自身生理应激能力下降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高龄产妇可能更易出现精神、心理障碍。
3.1 产妇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围产期高龄产妇在症状自评量表的阳性项目、躯体化和恐惧情绪因子的得分表现得更为突出,表明研究对象由于妊娠反应和对怀孕生育过度的担心导致生理和心理的改变,躯体和情绪的不良感受明显差于常人,集中表现为躯体的不适和恐惧情绪。与有关研究[4-6]发现焦虑、抑郁、强迫明显高于正常人的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样本的收集不同有关。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分值明显低于国内正常人,焦虑、敌对、抑郁的得分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实施计划生育的国情有关,产妇怀孕以后,立即成为家庭的关注中心,从生活起居、饮食到工作、休息,一切都以产妇的喜好来安排,从而让产妇在强迫、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表现上优于常人。但对产妇开展妊娠、分娩和产育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仍不可忽视[7]。
3.2 产妇亚群体心理健康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围产期高龄产妇自身的认知特点和有关变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担心胎儿畸形和害怕分娩的产妇比不担心和害怕的心理问题更严重,与有关研究[8]的结论一致,说明不必要的担心和害怕将造成产妇自身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喜欢孩子的产妇比讨厌孩子的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文化水平高和怀孕次数多的产妇其心理问题更突出,提示文化程度越高,怀孕次数越多的产妇由于认知上的高度关注和既往不良体验多而给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
本研究结果显示,围产期高龄产妇所处的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有关变量也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怀孕后夫妻生活欠和谐的比生活协调适应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孕后夫妻间的相互关心和体谅,特别是丈夫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维护产妇的心理健康。父母漠不关心的产妇比父母积极关注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准备充分的产妇比意外怀孕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好,而丈夫的文化水平也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围产期高龄产妇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研究对象SCL-90的各项得分与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情绪越不稳定或精神质越明显的人,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表明其情绪稳定性和精神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而研究对象SCL-90的各项得分与EPQ的内-外向和掩饰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性格越内向、掩饰得分越少的产妇,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因此,产妇的人格类型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类型且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产妇,其产程延长,出血增多[10]。这提示在开展产妇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重视个性问题。
影响高龄产妇围产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我们应该从产妇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社会背景入手,做好产妇孕前及孕期的心理保健,提高产妇的心身健康水平,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98-100.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86,12(5):260.
[4] 袁浓根,赵苗青.产妇产前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82.
[5] 朱丽丽.产妇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1):692-693.
[6] 韩秦,易灵敏.正常妊娠晚期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优生优育,2000,11(4):149-151.
[7] 刘金萍,李雪兰,续靖宁.精神心理、社会环境与妊高征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4(14):193-194.
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包括:(一)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健康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如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当今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无疑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准备期,在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成长都是为了步入社会而做准备。我国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范围多为校园内,而目前国内大学校园对于社会相对较开放,因此校园开放化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因素更为复杂。(二)自身对于健康素质的自我调控因素。倘若个体选择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则个体健康素质则相对高于消极的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健康素质。而大学生自身能否对于健康行为做出有效选择和执行决定了健康素质的高低。(三)健康素质教育因素。健康教育对人产生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健康的态度,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有利于促进健康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也是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之一。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且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国人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因此我们有义务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建设良好的健康环境,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健康素质的研究与探索?(一)健康素质的研究对于人类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据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素质的研究可以预测人口水平之上的健康状况,以及群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婴儿孕产妇的死亡率。有效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率可以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指标。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群体,研究其健康素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二)科尔曾说过一句名言:“成功的条件在于勇气和自信,而勇气和自信乃是由健全的思想与健康的体魄而来。”由此可见,健康的素质对于人本身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在视察我国各大高校时曾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大学生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品格。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想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重任,就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作基础。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01月至2017年01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0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按照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0~34岁,平均为(26.31±4.57)岁,其中26例分娩男婴,27例分娩女婴;护理组产妇年龄为22~33岁,平均为(26.54±4.68)岁,其中28例分娩男婴,25例分娩女婴。观察组和护理组产妇上述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孕期检查和护理。护理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为:向孕妇讲解相关分娩和妊娠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的过程中,同时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巧等进行讲解,减轻产妇因不了解所引起的恐惧。向孕产妇进行积极的鼓励,在对孕妇进行产前教育的过程中,使其正确认识自己身份的转变,逐渐使孕妇接受自己所面临的责任,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迎接宝宝的出生,同时向其介绍正确照看婴儿的方式,使其建立成为优秀母亲的信心。指导孕妇在产前进行适当锻炼,多散步,听轻音乐等,有助于产妇的分娩和心情的放松。对产妇进行重男轻女的家庭教育,多宣传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的相关知识,减轻产妇由于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所造成的精神负担。鼓励产妇积极与家人进行交流,同时向已经生产的朋友多聊天,学习一些经验,提高带娃的信心。丈夫应多陪伴孕妇,平时多交流,为迎接宝宝的出生迎接良好的氛围。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3]对比观察两组产妇干预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评分≥80分表示满意,评分60~80分表示一般,评分<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组中37例满意,15例一般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8.36%;对照组中21例满意,24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5.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产妇HAMD评分和SDS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产妇评分均显著
3讨论
产后抑郁是目前产妇临床上常见精神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妊娠期和分娩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均比较脆弱,极易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干扰,引绪不稳定等情况,表现为烦躁、爱哭、失眠、嗜睡、精神不集中等情况,严重者甚至有自杀、自残等行为,不见对产妇精神有影响,同时对其家庭及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困扰。因此,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在妊娠期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而缓解产妇的不安、压抑等情绪[4]。通过孕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护理干预对产妇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通过家属的配合,鼓励产妇,开导产妇,确保产妇在分娩前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待产环境[5]。同时积极向产妇介绍相关分娩的知识,减轻产妇由于知识欠缺所引发的恐慌。同时保障产妇在待产前的心情舒畅,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有效的减少产妇不良情绪的发生。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6例产妇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对产妇实施孕期心理教育联合护理干预的护理组产妇产后HAMD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孕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作者:蒋桂军 单位: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周到,邵霞.初产妇孕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产科预后影响的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5(1):35-36.
[2]陈颖.急诊护士孕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3):174-175,178.
尽管“移情”一词来源于西方的美学,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关于移情的理论。例如,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忠恕”;朱熹说:“恕,推己以及人也。”推己以及人就是移情。可见,我国古代所讲的“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其实就暗含了移情的内涵。
在西方,对移情最早做出系统阐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T.李普斯,他在《论移情作用》里说:“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在它里面使我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两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体验到的自我。”李普斯侧重于由我及物,但没有着重分析自然景物对人的情绪的作用。
尽管东西方文化都提到移情理论,但对移情的侧重点在这两种文化中稍有不同。我国传统文化侧重的是“由我及人”的移情,而西方美学侧重的是“由我及物”的移情。
在心理学领域中,移情的概念最早在1909年由铁钦纳提出,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别人的情感,而且也能用心灵感受到别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为移情。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移情称为感情的移入,指的是个体从他人角度出发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想法和认识的心理现象。
综上所述,移情的概念非常复杂,有关移情的定义至今仍存争议。文中笔者将移情定义为觉察、理解别人感觉和情绪的倾向以及敏感程度。
二、如何增强移情能力
(一)情感分享
建立移情虽然很简单,但并不总是很容易。研究已经得出,当我们体验别人的经历时,自然做出情感分享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别人的经历无意识地激发了我们大脑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能反应别人大脑细胞的情况。从婴儿期开始,镜像神经元帮助我们将别人的姿势同化到自己的动力系统,成为分享表象。我们的神经网络储存并编码这些分享表象,当受到相应的刺激时,我们会无意识地分享别人的情感。姿势、身体语言以及声调等分享表象形成我们的神经网络,这些神经网络就像大脑的“硬件”,其他诸如语言等分享表象形成的神经网络就像大脑的“软件”,研究者认为孤独症患者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形成足够的镜像神经元,因而分享情感能力受到影响。
形成这些产生移情的神经通路,需要我们耐心观察别人:不是用我们学习的理论分析别人,而是要特别注意别人的行为、面部表情、声调以及话语等等,这纯粹是由我们的经验形成的。这意味着虽然理论对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是必需的,但是要做到移情唯一要做的就是观察别人的行为、姿势、面部表情、说话的声调等等。
(二)自我—他人意识
情感分享在很多领域都非常重要,但是有研究表明:情感分享亦能导致情感枯竭或者生理耗尽。许多社会工作者对那些需要救济者有很强的情感分享行为,但是往往在摆脱他们的情感困扰时出现问题,因此当他们想要放松时,仍有负担。这种对别人情感卷入的程度不是建设性的,阻止了建设性的行为反应。外科医生禁止为那些与之感情卷入过深的人做手术,因为客观性是提供帮助的基础。这对于那些希望治愈心理困扰者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别人的情感卷入过深时,容易将别人的情感困扰带给自己。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社会工作者应该知道,如果不能区分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那么真正的移情不存在。自我意识允许我们自己的情感从别人的情感中脱离出来,避免过度情感卷入以及允许我们理智推断别人的心理状态及别人的态度。换句话说,自我—他人意识就像闸门一样,适当的阻止我们认知与情感之间的自动联结。如果社会工作者缺乏自我—他人意识,那么很容易体验求助者的愤怒、绝望以及焦虑等情绪。没有自我与他人边界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容易体验求救者的消极情绪,还可能将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别人。
对事实情况的觉察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情感分享的同时清晰的区分自我与别人。如果我们确实看清楚了当下情境下发生了什么,我们不仅对别人产生移情,我们也能看清事实:那是别人的伤痛、困惑和失落感,而不是我的。
(三)心理灵活性,自我情感控制
心理灵活性是复杂的认知能力,让我们在接受和拒绝别人观点之间,识别自我与别人之间反复变化。Eisenberg等人将情感控制定义为“开始、避免、抑制、维持的过程或者调节发生,形成,强度的过程或者维持内在情感状态,情绪心理过程,情绪目标,伴随情绪的行为,实现目标的过程。”
心理灵活性也是有效运用移情的关键成分。如果我们不开启对别人经历的感受能力,就不能感受别人的感受。同样,如果不能抑制对别人的感受能力,那么就会感受别人的消极情绪,导致情感枯竭。
自我控制被定义为控制个体想法、情绪以及行为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努力。因此,大部分理论家强调那些想控制或改变自己行为的人必须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行为。
朋辈心理辅导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过程。”[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一定训练的、在专业人员督导下的学生,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的活动。“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通常是指年龄、地位、知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当的人们。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那些从大学生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管理、督导等环节,其中培训是关键。在培训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一些技能培训,如谈话基本技巧、认知干预技术、行为矫正技术。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关爱心灵、抚慰生命的理念,即生命教育的理念。香港心理学家林孟平教授说过:“心理辅导就是触扶生命,没有这样的理念,再高妙的技术和技巧都不能有助于生命的成长”。在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时,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员自我生命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是一种自助——助人——互助的活动,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有生命的意识,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成长,才能帮助其他同学的生命成长。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人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崔建华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一书中提出:“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于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从而培养他们的尊重和重视生命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人文关怀的理念”[2]。通过生命教育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增强他们关注生命、呵护心灵的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提出要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书籍中增加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例如:曹梅静、王玲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年6月)第十二章为:生命教育;樊富珉、王建中主编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最后一章为:珍爱生命;王晓刚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十章为:学会珍爱生命;贾晓明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第十章为:人生意义的追寻;王为正、韩玉霞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自助读本:感悟·求索·升华》(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十章为:不抛弃不放弃——生命的价值;周莉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十章为感悟生命:体验唯一的历程。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仅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而且应该有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助人的作用。
(二)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认识大学生自杀、暴力等极端行为。以大学生自杀为例,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3]有人对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60名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原因调查,85%的学生认为“生活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是健康的[41]。当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爱米尔·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中否定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的做法,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证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一些共同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等对人自杀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5]杜尔凯姆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不能把大学生自杀行为只归结为自身原因(如精神疾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与人生观、生命观的问题。据此大学生中的有些现象我们不难理解: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让一些大学生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的无辜的生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人生观所致(即“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道德观、价值观、生命观容易受影响,从而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漠视生命。因而,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自杀,不能单一看做是生理、心理的原因,更要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这样有助于全面分析大学生自杀、暴力等问题。
(三)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处理朋辈生命困惑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要解决朋辈学业、人际、就业等常见的心理困惑外,还要面临朋辈提出的一些深层意义的生命困惑问题。诸如:如何面对贫困对生命成长的挑战;如何面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对未来的不自信;如何处理理想社会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所带来的悲观、绝望;如何面对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实际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何从只重生活的感受,不顾生命的存在的现状中超;等等。尽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缓解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严重的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显得有点无奈。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探讨得更深、更远。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生命教育的原理去辅导效果会更好。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生命教育方法
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让他们比较系统地掌握生命教育理论。一些高校已开设《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一类的公选课,但极少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课程中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内容。通过课堂生命教育,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生命的有关问题。这门课的设计主要围绕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所必然要面对、经历的问题入手:如生死问题、生命与感恩、生命与亲情、生命与爱情、生命与宽容、生命与激情、生命与责任、生命与信念、生命与求真向善审美等等。
(二)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生命体验活动。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触及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因此督导师要引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抵制吸毒的展览、预防艾滋病展览等,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体验成功或苦难;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可提供实物、标本、模型、仪器、图片、幻灯片、电影等,供朋辈心理辅导员观察,从观察中获得观念,了解其中的原理。
(三)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学生都各有其独特的待人处事态度和不同的价值观念,亦即每个人的角色都未尽相同。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自己的角色,促使他们省思,从而改进自己,并容纳别人的态度。
(四)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沙龙讨论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阅读有关的图书教材、故事,通过各种与生命教育主题相关的影片欣赏及事例的主题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并从中深入省思自身的价值观及行为。让身边的同学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真情生命故事,听者与讲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共鸣中增强了彼此深层次的生命交流。[6]
(五)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经常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如“感激中的爱与成长”、“认识生命中的你我他”、“阳光、自信、成长”、“生命的年轮”等,启发他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增强生命的适应和能力。
参考文献:
[1]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MI:ERI C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Services,1981.ED211904.
[2]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2.
[3]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南昌大学学报,2001,10.
[4]赵可式,等译.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0.
关键词:母乳喂养;情感;母爱建构
一、 当今母乳喂养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母乳喂养时间是到婴儿6个月,并在6个月后添加适当辅食继续母乳喂养直到两岁。[1]对于母乳喂养现状的研究集中在临床科学和妇产医学等方面的医学研究,主要的研究议题在于母乳喂养的方式及其优势等。对于现状趋势的研究,如在林万枝的研究中显示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我国婴儿0~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27.8%,其中农村占30.3%,城市仅为15.8%,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确定的喂养率目标为50%;世界银行的数据更明显地体现我国母乳喂养的下降走势:1998年中国6个月以内婴儿的完全母乳喂养率为67%,到2008年此数据仅为27.6%。10年间快速下降了近40%。[2]这基本表明我国的母乳喂养率还是相对较低并呈下降趋势。
二、 母乳喂养率降低的原因
关于母乳喂养率降低的原因也有学者做了相关统计研究,如中国大城市母亲不用母乳喂养或停止母乳喂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量不足。[3]齐亚强等人的研究显示,性别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在哺未阶段的时间长短及家庭对子女的照料和养育。[4]更多研究表明,如在茅倬彦等的研究中阐释了中国婴儿母乳喂养率较低的现状会对中国的人口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女职工在维护自身母乳喂养权益的时候,会面临怎样的困难,研究通过梳理与母乳喂养相关的权益保障法律,分析得出法律保障的确实是母乳喂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5]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母乳代用品的销售模式和科学喂养知识的缺失是母乳喂养率降低重要原因。[6]
三、 母乳喂养的情感思考
有研究表明,在母亲哺乳时,双方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会产生反应,并且相互影响,产生相对的意识。[7]而在郭淑琴等的研究当中,在婴儿早期,人工喂养难以为建立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结,代替母乳哺喂,但人工喂养的方式同样也为婴儿带来关心和爱护,母亲因为未能亲自哺乳而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敏感和珍视,哺乳时母婴通过这一哺喂方式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母婴依恋关系建立的良好基础,研究突出了母婴这种生物―社会联结中的社会因素影响。[8]张玲等对黑龙江哈尔滨市某社区189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后母亲进行的测试和调查显示,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身心健康有益同时也对产后哺乳期女性有较积极的意义和健康的保护作用。[9]母乳喂养时通过皮肤的接触,可以增进母子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儿童将来的情感发展。[10]
以上研究都表明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婴儿的身心发育,同时缓解女性的产后压力,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的风险,带来积极的情绪反应等一系列的益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哺喂过程中的呼吸、抚摸、凝神等都会产生一种“母爱建构”过程,母性之爱是尤其复杂性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完善着“母亲”角色的扮演,这个过程母亲表现出的“母爱”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私爱”,而是一种处于家庭全部的关怀和力量,即母乳喂养在家庭情感方面对婴儿和母亲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四、 对策及建议
讨论了母乳喂养的现阶段状况和其下降原因及母乳喂养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之后,就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深入的思考:如何将母乳喂养落到实处、推而广之?这是值得女性研究和女性基层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共同关切的问题。
首先,要在相关的妇女团体机构积极宣传和倡导母乳喂养的生理优势和社会情感建设发展,从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着手改善国家人口质量,再到每个家庭,从点滴入手积极创造和谐、和睦家庭;其次,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基层母婴保健的设施,增加单位企业及公共场所的哺乳室,有效配置资源,适地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并为妇女提高有保障的哺乳时间,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完善对于母乳喂养的支持;第三,要对女性进行哺喂方面的相关技能和知识经验的传播工作,专业的培养会给予母亲更大的决心坚持母乳喂养,让妇女得到鼓励和随时的咨询,减少女性在哺育过程中的压力和阻碍。母乳是两个生命的交织过程,是带有情感互联和母爱建构的隐喻的,这个过程产生着强烈的母职意识,这是一种本体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尹岩,让母乳成为孩子来到世界上尝到的第一种味道[J],中国食品报,2013年2月26日,第001版
[2]林万枝,母乳喂养,要倡导更要有支持系统[J],中国人口报,2014年5月20日,第J01版
[3]程建华,王建梅,高建荣,中国四城市母乳喂养情况[J],中国国情国力,1994年8月,第8期,第42-43页
[4]齐亚强,牛建林,现阶段完全母乳喂养的性别差异研究[J],南方人口,2009年第二期,第24卷,第1-8页
[5]茅倬彦,庞天琪,陈蓉,关于中国女职工母乳喂养权益保障的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1月,第一期,第27-32页
[6]林万枝,母乳喂养,要倡导更要有支持系统[J],中国人口报,2014年5月20日,第J01版
[7]小林登:《临床妇女产科》[M],母亲喂养与母子相互作用,1981年版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患者 医护人员 妇产科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iu Xiaoe
Family plann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tions of Xinying Township in Xiji County,Ningxia,75629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s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human health.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d by emotional factor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women than in men,therefore,health education will be the center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 one discipline dedicated to research on women specific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n women are regulation result by a series of cerebral cortex-the 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ian and other neuroendocrine.Their mental healt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iseases.Targeted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y nurses planned,purposeful educational process,to make the patients understand knowledge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behavior,change their bad behavior and problem.The purpose of health education is to acts in the direction of a strong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Patients;Health car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妇女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特点,受情绪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男性更为显著,因此,健康教育将是妇科病预防和保健的重点。
妇产科健康教育要点
患者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取决于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类型和疾病的阶段。妇产科的患者有着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对妇产科患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精、短和具体。①少而精:一次3~5条内容对于成人来说一般都能够记住,如果内容过多的话就容易忘记。为了加强记忆,每次只讲3~4条,重复提示,并采取向患者提问的方式来判断是否掌握了告知的内容。②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向患者讲解清楚,让患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和解释卫生宣传、医院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快融入医院环境,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向患者解释时应该耐心、细致。鼓励患者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我院的工作。
其次,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饮食、营养、活动的卫生指导,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防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强调“三分治疗,七分调养”、“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医疗理念,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治疗及预防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第三,应普及母乳喂养知识。让每一位母亲都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品,是其他代用品无法比拟的。向产妇传授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指导产妇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和,并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手段,掌握护理和保健,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提高成功率。
最后,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做好出院指导、康复指导、营养保健指导和预防保健指导。
另外,对未婚女青年人工流产等问题,应做好生殖保健知识宣教,了解正常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规律,教育其自尊自爱,对其不歧视、不冷淡,给予温暖和关心,尊重其隐私权,争取获得她们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症结,给予对症解释及治疗,鼓励她们树立康复信心,消除恐惧心理,早日走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增进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满足患者的各类需要。同时注意尊重患者的文化习俗和人格。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知识,转变行为方式,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健康。
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使我计生站的医护人员掌握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医学护理理论,培养了沟通、观察和书写能力,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对我站医护人员产生了信任。与往年相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医患矛盾大幅度降低,医疗风险有效得以防范,医院业务大幅度提高,并且实现了100%母乳喂养成功,说明我站的医护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树立了我站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体 会
The Source of Work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Midwives
LIU Qiao-m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174th Hospital of PLA,Xiamen 361000,Fujian,China)
Abstract: The midwife mental health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in delivery room, midwifery work environment and particularity, high liability and high risk caused grea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o the midwif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ors and mental health work, take corresponding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work and rest,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and midwives midwives working environment, reduce the work pressur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 midwives, in order to ensure maternal and child safety and health, to improve the obstetrical quality, with the meaning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Midwives; Pressure sourc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助产士即产房的护理工作者,她们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其工作是产科护理工作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但是助产工作的环境及其特殊性、高责任性和高风险性给助产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工作质量。以下我们就探讨一下助产士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1工作环境的职业危害和病毒感染
1.1职业危害 她们每日面对各种应激源如产妇临产时由于痛苦而发出喊叫声、声;各种监护仪、抢救仪的报警声。各种疾病及许多有毒物质的威胁,拥挤封闭的工作空间以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都是助产士不得不应对的环境因素。她们每天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带来了许多强刺激很容易产生身心疲惫感,甚至导致她们焦虑和抑郁。
1.2病毒感染 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她们不可避免的接触产妇的体液和血液,所以很容易引起血液性、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而构成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是针头及锐器所刺伤而导致的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说,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通过一次针刺或其他方式暴露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30%、10%~35%、0.2%~0.5%。而由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也有一定危险性。如此多的职业危险给她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1.3应对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防止职业暴露的基本保障。加强助产士的预防观念和操作规范的自觉性。规范所有产妇在孕期中做各种生化检查,准确了解其有否携带各种传染病病毒,并重点做好安全防护。提高防护意识,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2助产工作的高责任性和高风险性
2.1高责任性 产科工作性质的特点就是危急患者多,孕产妇的情况变化快,工作中预见性难,在产程中随时可发生难产或突变情况,容易造成工作忙乱、态度急躁、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和记录不及时完善。助产士的工作不同于一般护士,要独立完成事关母婴安全的守产、监护、接生全过程,工作质量责任上的压力时刻威胁着她们的身心健康。
2.2高风险性 分娩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产妇的恐惧和家属的焦虑很容易使他们对助产士产生误解和不满。分娩关系到母婴两条生命,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母婴的连续监护,产区、产时、产后各个环节的运转,母婴安全等稍一不慎和疏忽都会引起差错和纠纷。一旦发生纠纷,产妇和家属轻则谩骂、投诉、;重则大打出手、上书法院等,使助产士处于身心不安全状态。助产士每日面临着来自孕产妇、婴儿及家属的多重压力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引起精神紧张、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机体反应,长此以往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高应激状况得不到改善,都将会给助产士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
2.3应对措施 由于产房的工作性质制约和环境因素影响,助产士的人选应是经验丰富、业务娴熟,有着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助产士不仅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如熟练掌握"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还要有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经验,防止因理论知识不熟悉和专业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助产工作的持续性高压状态,需加强助产士的心理调试能力,进行心理疏导培训,使其掌握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适应职业和环境。同时,要加强助产士的职业法律意识,尊重、维护患者权益和强化自我保护能力。
3助产工作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
创建健康型企业是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金融危机来临时,裁减员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但是裁员手段很短视,带来的后遗症显而易见。裁员的副作用,除了使企业在危机之后将面临重新吸引人才的困难以外,裁员还将对被裁员工和留存员工的心理、士气和企业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员工普遍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挫折感,甚至不公平感和被出卖感,继而产生悲伤、压抑乃至怨恨情绪。研究表明,公司每裁减1%的员工,就会遭遇比平时高出5.2%的员工流失率,相对于不裁员的公司,裁员的公司裁得越多、离职的也越多。裁员使员工遭受心理创伤,使企业文化承受激荡,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与忠诚危机。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2010年10月的研究报告表明:79%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给员工士气带来了负面乃至极其负面的影响。其后果是,不仅企业在人才数量的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企业的竞争力和业绩表现也被减弱。
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保证人才供给、重塑雇主品牌的人力资源战略性指导思想。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优秀企业普遍采取了两大人力资源战略举措,一是培养内部的人才竞争力,保证企业拥有绵延不断的人才供给;二是重塑雇主品牌,建立健康的员工关系。原SHRM理事会主席、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Libby Sartain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也是至高无上的宗旨即是,保证企业能够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哈佛商学院Michael Beer博士认为,雇主品牌与企业产品、服务品牌同样重要,需要努力创建和维护,才能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一致,保证企业成为高承诺、高绩效(high commitment and high performance HCHP)企业。
创建健康型企业必须建立员工多元文化
员工关系的范畴不仅包括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它贯穿和体现在企业员工的录用、配置、激励、培养、终止劳动关系等一切雇佣劳动过程之中。什么样的员工关系决定企业内员工产生什么样的工作行为表现、企业获得什么样的业绩成果,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状况。
良好的员工关系需要一个包容和谐的员工多元化文化。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对员工多元化文化的定义是:“尊重员工在个性、年龄、种族、性别、宗教、教育、社会经济、工作方式等方面以及其他职场维度上的差异性、具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多元化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如大家庭般的人情温暖和互助精神。员工在正确认识到自身与别人的自然差异的同时,能够更多地看到他人的优势和优点,能够尊重人才的差异性。员工多元化文化如海纳百川,能够实现团队凝聚力、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使创新能力能够在尊重个性、尊重特长的多元文化氛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美国,由于企业解决种族和性别歧视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使得全美国每年损失平均达一亿美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律师费用和时间成本。践行员工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将有助干提高尊重不同背景员工的意识、杜绝歧视员工现象,提高企业防范和规避劳动法律风险的能力,降低法律成本,提升企业的公共形象。
当前我国企业推行员工多元化文化存在着几大问题。首先是对于多元化的狭隘理解。由于员工多元化概念源自于美国,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此概念仅仅适用于移民数量大、种族多元的大熔炉般的美国。事实上,员工多元化的概念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定义,已经扩展到员工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社会网络、工作经验等非自然属性的特征。新世纪的员工队伍拥有多样化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知识技能、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性别、年龄、籍贯、国籍等。要建立员工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根本上尊重每一个员工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特性,认识到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能动性,进而发挥多元群体的聚合能量。
第二个问题是对产生员工多元化的现实环境认识不足、分析不到位。目前我国劳动力队伍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员工队伍的多元状况存在几个特点。一是多个年龄段的员工在职场上并肩工作。“80后”、“90后”成为职场生力军的同时,他们前辈的实际退休年龄却延后了。每一个年龄段的员工具有他们独特的世界观、择业观念、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同上辈相比,年轻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影响,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和社交媒介的影响,受到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有调查表明,他们在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生活平衡,愿意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而不是等到退休之后。他们看重对于工作的自主与主宰程度,不愿意受等级森严的管理体系的束缚。他们看重随时(包括上班时)与其社会群体保持联系(比如通过QQ和手机)、看重工作设备和环境的现代化程度等。
二是城市劳动力(城市工)和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在职场上并肩工作劳动。当前社会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社会待遇、就业雇佣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是非常积极与关键的一方面。企业对帮助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人群,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条件。这不仅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建立包容多元企业文化的必要内容和良机。企业如今面临许多实际课题,诸如如何加强城市工与农民工之间的沟通,无论是工作时还是在业余时间;如何建立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如何对这两个群体之间的隐性或凸显的矛盾进行预测、预防和处理;如何让农民工感受到与城市工的平等对待,避免被边缘化的感受等。企业在这些方面将大有可为。
三是中国员工与外籍员工在职场上并肩工作劳动。可以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将是来自全球任何地方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前来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不计其数,多是在外资企业工作。此外,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开始面临如何管理在海外聘用的几十万外籍员工、如何让中外员工相互融合的现实问题。
当前企业推行员工多元化文化存在的第三大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在具体实施方面还缺乏经验。比如,需要企业树 立员工多元并存和发展的理念,在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队伍中培养推崇员工多元化的全球化思维,即培养在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何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不以狭隘单一的立场出发,而是以包容的心态与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能够与自己文化、教育等背景迥异的员工共处。在将员工多元化视为创建健康型企业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整合方面,在团队培养、团队管理和发挥团队的聚合力方面,许多企业尚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和管理工具,尚未制定具体政策和制度。可以预见,推行员工多元文化,创建健康型企业,发展空间还很巨大。
创建健康型企业必须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
健康型企业不仅力争创造上佳的财务业绩,更要关注员工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并不仅仅关乎员工自己的事情。在美国,同工作压力相关的心理疾病、酒精成瘾等行为健康问题所引起的雇员误工,每年给企业带来损失共约2.17亿美元,非直接的损失估计达千亿美元。压力研究表明,54%员工缺勤是由于员工承受职业压力引起的。研究还表明,工作满意度低的员工其心理健康程度也低。
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员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场压力,他们关心社会经济的起伏跌宕,关注就业整体形势,担心职业前途多舛。影响员工关系的企业行为往往会激发员工的一系列心理分析活动,分析对自身有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进而决定提供怎样的工作行为乃至考虑去留问题。吸引和留住员工的动力不再只是高额薪水、奖金和漂亮的职位名称,当代的多元化员工队伍更加注重企业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否平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关系。
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一直在加强提高员工健康水平的工作。改变员工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习惯,使之更有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是这些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他们考虑如何减少个人行为中包括作息、锻炼、饮食、婴儿哺乳等方面的健康风险因素,从而降低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医疗费用,降低误工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实施了专门的员工健康项目,普及医疗健康保险的知识,开展面对面行为健康咨询,协助疾病预防;提供员工援助项目(EAP),设立援助热线,让员工有机会倾诉心声、排解郁闷、寻求健康答案等。他们还提供时间管理、自信行为、大脑及身体放松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减少心理压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例如美国普渡大学2004年共支出130万美元用于员工的抑郁症防治。
企业还应当关注缓解职场压力的各种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并非只有流水线上的员工才能感受到工作枯燥的压力,知识型、技术型和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也会感受到工作的巨大压力,区别可能是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美国思想家Dan Pink认为,知识型、技术型和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自和决定权,从事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贡献和影响。企业从这些方面考虑并采取措施,可以帮助员工减轻工作压力。
解决职场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作生活平衡(work/iffe balance)。国际律师协会(IBA)2011年2月的对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未来--10年里,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和劳动就业的法制化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十大问题之一,而员工的工作平衡问题位列十大问题之第二位。所谓工作生活平衡,即是让员工在敬业工作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和个人的最佳生活状态,从而能够可持续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谈到工作生活平衡,通常人们误以为只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休息娱乐时间足矣。其实,工作生活平衡的关键是要有效地掌控员工在什么时候工作、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工作。灵活的工作方式将是工作生活平衡领域的+极其重要的突破口。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陈桂生认为:“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关系都不成其为完满的师生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结构为、背景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由教与学联结起来的工作关系。”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历来重视尊师重教,体现在传统师生关系上,“天地君亲师”表达着中国民众“敬天法地、孝亲顺长、爱国忠君、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师生之间除了授受关系还有深厚感情,但最能体现师生关系特点的则是“师道尊严”。这里的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用当代的教育学的眼光去看,这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更注重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性,由于“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但是因为受传统师生关系的遗留影响,个别教师仍以真理之化身自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以学生无条件服从为当然,俨然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支配者甚至主宰者。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人格若是健全,那情况还是过得去;如果教师人格不够健全,那就难保不作出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来了。比如,贵州湄潭一教师罗某,为了惩罚向后扭头的学生冯某,竟然叫后面的学生吐10次的口水给冯某吃,后来又叫后面的学生去撬粪便给冯某吃,而且强迫他必须吞下。因受过度惊吓,冯某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神情恍惚,精神萎靡。事实上,这样极端的例子为数不少。
把学生当成上帝捧上了天,只会让六个大人围着转的“小太阳”更加目中无人,只会变成无原则的放任主义。但是,作为教师,要把别人交到自己手里的小生命当人看,却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师道尊严”与“学道尊严”孰是孰非的问题,我们只想站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立场上,从心理咨询的策略来看,“尊重”二字对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积极的尊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积极倡导的咨询理念。他认为人的本性事实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是指向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婴儿从其出生开始就受到注意和钟爱,就需要他人积极的尊重或喜爱。非指导性的咨询师对他的来访者应保持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无条件绝对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也就是说,这种积极的尊重、喜爱与关心是无条件的,是没有不赞成和否定评价的,那么,在自我与机体之间的不和谐就不会发展,人就可以进入健康状态。
那么如何做到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尊重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建设性的人性观来看待学生,就如前面提到的罗某,如果他能认为人的本性事实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那么他就不需要对一个学生向后一扭头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
然后,我们要发自内心对每一个生命给予无条件的尊重。如果罗某懂得面对一个生命应该给予无条件的尊重,他就不会做出极端恶劣的“教育行为”。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对学生错误的批判分开看待。罗杰斯强调“我们所接纳的、所尊重的是来访者个人,并非他的不适应的乃至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罗某把处置学生向后扭头这一“严重错误”的行为与实施这个行为的人分开来看待,想到学生行为固然有错但是人还是要受尊重与关爱,就不会把对错误行为的痛恨全撒在了无知的儿童身上。把错误行为和实施者分开看待虽然有悖于法律的原则,但要知道,法律对一个小学生的刑事责任也不会追究,何况这么轻微的错误。
总之,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抱着一种无条件的尊重、喜爱与关心,那么当我们面对各种学生即使是有过错的学生、有缺陷的学生、和老师意见不同的学生,我们也会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并且还会激励和热情地引导他,帮助他们检视和反思、明辨是非、唤起内在的精神、明确学习与获得、确立达成的目标。同样,学生冯某就不用遭受着么残忍的身心折磨了。
当然运用尊重的策略还有全面科学的问题。某同学在深圳一中学教书,那个学校的办学口号是“用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这个理念使这个学校的师生精神振奋,办学效益蒸蒸日上。但是,因为学生处在最高位置,他们时时处处虎视眈眈地监督老师的“不尊重行为”,一有不满,就向校长揭发,让教师挨批,于是老师们整日里处在惶恐不安之中,心理备受煎熬。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该校的尊重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只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却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如果他们在办学理念中加入“让受尊重的人学会尊重他人”,相信情况应该会有所改观。正如笛卡尔所说的那样:“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二、运用合理认知策略调整教师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个体没有觉察到的自动思维在人格发展中更是作用重大。这些自动想法是个体的信念和认知图式的一个方面,它影响个人如何做决定并影响人们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也认为,人生来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既有理性思考的潜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当人们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人的困扰来源于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事件。
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许多让他生气的事情,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某个后进生又去调皮捣蛋了……在这些时候,老师一般是会发脾气,带来的后果很明显,首先是教师自己心情不愉快,再者教师身体也可能会受伤害,如果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因为过多的这种批评而下降,出现自我认同感差、学习无兴趣等诸多问题。
如果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能够用合理的认知、理性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许问题的结果会有戏剧性的变化。怎么运用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瓶子里有半瓶水,你可以说“唉,只有半瓶水了”,也可以说“哈哈,还有半瓶水”!如果运用后一种方法,教师自己就可以不动无名,学生也可以少受心理伤害。
运用在现实中,比如班里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总是拖欠作业,因此成绩总是不好。如果教师抱着这些观念,如“学生应该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么不听话,把我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我的挑衅和蔑视”;“班里的后进学生比别班的多,也更差,太不公平了,运气怎么这么差”;“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没本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考核成绩”;“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没用了,简直一文不值”,那么教师就会体验到苦恼、生气、不平、焦虑、伤心、失眠、吃不下饭,对学生就有可能会经常恐吓、偶有体罚,那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要受影响。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想法换成更理性化、更合理的想法,比如“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学生不做作业可能是不懂,也可能是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要是因为没听懂,自己的教育也许存在问题;要是因为贪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是他们也能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就不成其为孩子了。况且学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们承受的课业负担比我们那时重多了,他们的玩耍和童趣又实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绝对公平。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业的学生,有成绩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我班独有的现象。自己班的后进生比较多,但这是否就表明领导是故意这样做的?有什么证据表明领导是故意的?”这样,教师的火气就小了,学生受的伤害就少了。
人们常说,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确实如此。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学生的表现不尽人意,和他的优势领域未被开发有关。如果我们本着这样科学的学生观来看待学生,并像刘京海老师所说的那样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那么再落后的学生也会有成功的一天,不但他学业会进步,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三、运用合理强化策略进行行为管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就是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根据强化的不同形式,又可以把强化分成四类,就是: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在育人实践中,有两种不合理使用强化技术的做法经常会出现,一是滥用正惩罚,二是滥用正强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亟待改正。
滥用正惩罚是指一部分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家长,出于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简单地采用辱骂、体罚等粗暴办法。这一做法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做法符合传统的严教观念,认为这就是严格要求,是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让他失去安全感,失去自我认同,形成懦弱的个性,后果相当严重。
滥用正强化,是一些貌似教育观念先进的家长和少数只注重学生尊严的教师常用的方法。其具体表现就是不管孩子的做法对错与否,一律都给予肯定性的评价,都称之为“好孩子”,都夸他“很棒”。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下,孩子因为受惯了娇宠,变得是非不分,道理不明,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且不耐挫折,无法形成健康人格,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摘 要】产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承载着孕妇和婴儿双方面的生命、身体健康,甚至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美满幸福。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产科的护理工作要求也是越来越多,孕妇在生产后身体虚弱,极易感染引起并发症,情绪也不稳定,现代的护理工作不仅要保证产妇、婴儿的生命不受威胁,更要护理好产妇的心理健康。本文就产科护理工作不安全因素入手分析,并阐述对策。
关键词 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产科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产妇与婴儿的安全、健康,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对产妇或者婴儿机体、心理的损害或者缺陷甚至死亡。产科护理工作的责任重大,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降低护理风险,针对不安全因素做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1 产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院方因素
(1)环境不好,硬件设施欠缺
孕妇由于身体条件特殊,行动比常人要缓慢,反应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情况。如果院方对环境、设备管理问题不引起注意,对孕妇安全会产生很大威胁。例如:走廊过道要保证清洁畅通无障碍物,灯光明亮,地面干爽无水渍油渍;在病房内设置扶手,方便孕妇走动;浴室铺设防滑垫防止孕妇摔倒发生意外;医院设备应及时更新并着专人管理,以免在使用时产生偏差影响救治;物资应充足,比如说药品、产房用品等,放置规范,定期消毒,才能保证救治及时、准确。
(2)管理不到位
医院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以国家规范作为护理管理标准,而没有结合院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变通,实际操作做不到完全按照制度执行,缺乏风险应急管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很容易扩大事态,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3)人员不足,工作疲累
产科护理工作本身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夜班频繁,在当前重医轻护的思想影响下造成了护理人员的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一些护理人员离开了护理队伍,使得护理队伍的缺口越来越大。由于后继无人,现有的护理队伍普遍出现老龄化现象,加上排班不合理,会给护理人员造成身体的疲累以及心理上的高强度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1.2 护理人员因素
(1)专业技术不娴熟
产科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尤其是助产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孕妇在成产时会面临各种问题和危险,即使顺产或者直接选择破腹产而顺利生产也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过程,助产要避免疏漏和错误的处理,一旦失误,就会给产妇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比如产妇在生产时产道撕裂而出血,为止血大部分都会采用大量纱布为阴道止血,如果有纱布遗留在产妇阴道内,不会马上发现,在十多天后产妇身体不适恶露产生才会发觉,此时已经给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并且还会造成医疗纠纷;再如为产妇缝合伤口时技术不达标,会造成伤口进一步感染恶化,出现其他并发症;再如接生时拉拽新生婴儿帮助生产,如果力道、角度、方式有误,很可能会造成新生儿肢体损伤,形成永久性伤害。由此可见在助产时,对于婴儿的大小估算、接生的手法选择、产妇产后的观察、新生儿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助产护士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要求来处理,在产妇遇到危险时才能准确做出判断,更好的配合医生实施抢救。
(2)责任心不强
产科护理关系到孕妇和婴儿两条生命,护理工作就更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些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怕承担责任而瞒报误报,擅自处理,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会对产妇和婴儿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影响,损害的是两代人的健康。
(3)文书工作不规范
记录工作在护理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记载着孕妇在住院期间的身体情况以及生产救治过程,记录着新生儿的出生、医护人员的处理操作,记录文书要求书写清晰、准确、完整、及时,实事求是的反应情况,在文书中每完成一项记录工作就由医生、护士等执行者签名核实,记录文书是有法律效应的档案,要按照相关要求规范操作,不可轻视。
(4)法律意识不高
在护理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义务,产妇享有的权利知之甚少,护理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对产妇健康的实际护理而忽视了护理中可能会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缺乏证据意识,比如说对文书工作重视度不够,对告知义务做的不够全面,不避讳在公开场合谈论其他同事的工作疏漏,这些都是可能造成医患纠纷的源头。
(5)护患沟通不到位
护理工作平时的工作繁重,护理人员缺乏与孕妇、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孕妇本身就存在焦虑恐惧等不安心理,家属也想更多的了解一些情况,这时护患之间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极易产生误会,引起家属的反感和不满而进行投诉。
1.3 孕妇、家属因素
分娩生产对于孕妇来说其实是一项很危险的事情,定期产检和孕妇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十分重要,大多数家庭都会沉浸在即将迎来下一代的喜悦中,而对于生产的危险性和孕妇的日常护理往往会忽视,对分娩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认为生产是很平常的事情,不需要特别关注,另外有些孕妇不遵医嘱,不配合医生工作,这些轻视和疏漏,对孕妇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1.4 其他不安全因素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在过程中,孕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孕妇自身身体状况、生理病理因素、胎儿成长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等,都会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2 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对策
2.1 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制定合理薪资制度,加强监督,细化管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护理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改进问题,并对改进效果进行复核,对重点操作技术和流程进行专门评估,促进提高技术水平;建立风险应急防范机制,成立安全小组,拟定应急手册,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保持冷静,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同时也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教育,尽量避免职业暴露;科学排班,合理安排护理工作,调整人员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职,注意护理人员的劳逸结合,避免因工作过度疲劳而致使工作效率、效果的下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做到交接班的无缝衔接;完善医院软硬件设施,加强病区安全性,定期检查维护仪器设备,避免意外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个人素质
(1)加强专业能力培训。熟练掌握“三基”,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操作,还要精通“三专”,专科知识、专科理论、专科操作,另外还要掌握产科常用药物的药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助产的流程、操作方法,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以及抢救方法和护理措施,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拓展训练,开展技术比赛等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带教效果。护理工作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新入岗的护理人员可由前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手把手的指导,传授技能和知识,并对学徒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操作技巧,累计工作经验,做到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加强文书规范管理。文书不仅仅是过程记录的回顾,更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是正式的、书面的证据,文书记录不能有缺失、错漏、涂改,并且记录档案应当妥善安全保存。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是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产科护理人员应当以孕妇为中心,时刻考虑孕妇需要,事事处处为孕妇着想,解决孕妇所需所急,给予人性化关怀,相信护理工作会得到孕妇及家属的大力支持。
(4)加强法律意识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转变思想,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增强护理人员的自律行为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按照规定为患者提供准确、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5)加强心理素质建设。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主体,作为中坚力量,护理人员不仅要保证自身身体健康,更要时刻保证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培养自身乐观、敏锐、公正、大度的品质,克服自身弱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监督,互促上进。
2.3 加强护患联系,建立沟通桥梁
孕妇从住院备产到出院,会跟护理人员相处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内,护理人员最好从一入院就做好孕妇的工作,以孕妇为工作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多多了解孕妇的性格、心态、身体情况,针对不同孕妇给予不同方式的护理服务,帮助孕妇调整心情,给孕妇普及生产知识,经常鼓励孕妇,打消其消极心理,增强心理安全感,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另外还要做好与孕妇家属之间的沟通工作,运用恰当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主动、热情、认真、耐心对待每一个问题,为家属做好咨询与指导,提高家属的配合度,对护理工作也会产生良好的助力效果;做好产科宣教宣讲,使孕妇和家属充分了解产科护理的风险性、工作的复杂性。产科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风险大、事故多发的科室,加上孕妇与家属对新生儿的期待和医疗水平的高期待高要求,使得产科的护理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大,一旦与期待值产生落差,就会引起孕妇和家属的极大反弹,在此,为避免矛盾发生,从孕妇入院开始的第一天直到出院,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和孕妇、家属接触沟通的机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宣讲,普及产科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告知产科的注意事项,坚决遵守医嘱,不可擅自妄为,避免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3 结语
产科护理是一项严谨、认真又不失温情的工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素质,需要全程对孕妇进行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降低工作错漏和失误,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保证孕妇、婴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杨凡. 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