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3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渔业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学校体育价值目标的认识
担任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爱动,对体育课比较陌生,加上学生在初中时没有很好地上过体育课,以及学校场地器材有限,学校体育不可能满足个体的体制与健康水平的要求。
2.学生学习态度、习惯的认识
在所执教的班级中,我通过和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发现有的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也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课,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学得好不好无所谓。有80%的学生放弃体育活动,即使有活动也是随意性的。课堂教学的技术得不到复习与巩固,学生积极性无人调动,主动作用得不到发挥。学期结束后,通过考核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但经过一个假期,原来学会的动作又生疏了。
3.学生锻炼不足的认识
当前的教育体制迎合考选的功力心态,耗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精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加上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有些学生不敢或不愿涉足一些有困难有危险的运动项目。
二、体育课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1.家庭体育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到家庭、到社会、到学生个人生活中去,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机会,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2.家庭体育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练习,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使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及时得到复习巩固,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延长,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家庭体育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家庭体育作业是家校协同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健康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可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6.家庭体育作业已被广大家长接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从单纯的智力型向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观转变,它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健康和欢乐。
三、布置体育课课后作业的必要性
1.学生体育成绩下降引起的思考。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和技能,通过考核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是经过一个假期(寒暑假),新学期一开始,原来学会的技术动作非常生疏,个别学生甚至全部遗忘,再测试成绩与原测试成绩相比大幅度下降。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假期中只是休息,或是无目的尽兴地玩耍,原已学到的技术动作得不到巩固复习,动力定型逐渐退化,个别动作全部遗忘。这种反弹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2.体育教学必须得到延伸。人类已认识到“自我健身是在履行社会义务。自我健身是对个人、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全民健身的思想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延伸到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教师正确地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后作业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课后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课堂上学习的技术、技能,提高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弱点来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基本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如快速跑的练习可放在课后进行。
2.课后作业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在大力推行“阳光体育”的今天,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是每天不低于一小时,因此我们就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同伴的陪同、教师的监督下完成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一样或多样体育运动,如滑跳绳、武术、游泳、踢毽子、球类运动等,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季节性。由于各地气候的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科学安排,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给学生布置适合本地气候的活动项目,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布置不同内容,如冬季布置耐力跑、踢毽子、掷沙包,春季可布置放风筝、远足、郊游等,夏季可布置游泳、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等。
4.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往往发现一些学生缩手缩脚,缺乏勇气,如学习跨越,爬越障碍、耐久跑时,女生和一些胆小的学生不敢上高、翻越,吓得脸发白,腿颤抖,甚至哭鼻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多种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布置一些以体育时事为主要内容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等途径及时了解比赛的战况及运动员那种敢打、敢拼,一身泥土满身汗水,无数次跌倒再爬起的动人事迹,为国争光的优秀事迹,使学生在体坛明星的精神感召下,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克服怯懦的信心,并决心以体坛明星为榜样,长大后也用自己的本领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锻炼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孔春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2002.
其次,是由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的行为问题。在我从事德育工作这些年里,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之初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他们认为自己一直都是差生,或认为是父母和老师要他们学习。所以在学习中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和怠慢,缺少学习动力。在行为活动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中产生自卑、自弃、放任自流,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游戏、逃课、逃学的厌学行为,甚至有退学现象,这都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所致,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中职教育与传统的义务教育不同,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德育水平,使学生能在竞争力强的当今社会中凭一技之长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职校生的学习目的就应该把学技术、学做人、学会适应社会作为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动力。
最后,是心理抗压能力不够引起的行为缺失。目前在校的学生几乎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以及脆弱心理,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参加实践活动中怕苦怕累,任课老师以及指导员多批评两句就产生抵触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好,这些现象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中都还普遍存在。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适应以后的实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在德育建设中训练学生抗压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
2“自立教育”对学生行为活动规范的作用
“自立教育”不仅要立德,更要立行,只有将学生的行为立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有可能在“自立”上取得突破。经过对上面三种职校生普遍存在的行为缺失的分析,我们得出在德育建设中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健康的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改变以上三种行为缺失。“自立教育”首先是帮助学生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形成良好的自律性;第二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第三是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以便应对在校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这三个要求也是我校“自立教育”的三个基本步骤,只要把这三个大方面建设好,学生其他德育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自立教育”如何对学生这三方面行为规范产生影响。
第一,学生行为放纵、是非判断能力差的现象,这是由于自率性不够强所致。加强学生的自律性训练是职校学生入学时就应着手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三步来实现自立、自律。首先是入学封闭式军训,新生在刚刚开学时就必须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军训,对学生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从学生的言行着手,对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规范。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新生都要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矫正习惯,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立教育”逐渐学会自立、自律。军训的高强度以及严格性让学生的行为有所收敛,如抽烟、嗜网、逃课明显下降,如何保持军训成果,就成为平时自律性训练的重点。“自立教育”推出了军事课程、内务卫生比赛、每周评比发放流动红旗等项目,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学生的养成与矫正教育。
其次,就是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不教之教”的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成立了协会,学生民主选举成立宿管部、护校队、卫生部、学习部等部门,在团委学生会、德育处、体卫艺处、教务处等指导下,全面实行学生自治。如寝室卫生每天由宿管部自主检查两次,保持内务整洁,同时学校每个月还会进行一次安全排查,由教官组织男女生寝室所有成员在校门口集合,对寝室进行仔细排查,对多次持有违禁物品的学生进行严重的通报惩罚,在这样严格的排查下部分学生自觉交出了烟、打火机等违禁物品。
最后,在严格的管理模式机制下,我们也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文明活动,如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体育艺术教育活动、科技活动、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等,并成立了足球协会、象棋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兴趣社团,丰富学生生活。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逐渐走出自我的圈子,加入到集体的活动中,形成自立、自励、自律的习惯,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培养正常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
第二,明确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技术、高道德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德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是我们“自立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每学期都会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门课上首先是让学生先认识和了解自己,具体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每人一张自我人生设计卡,上面写着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人生格言、要克服的缺点等内容,人生设计卡犹如一面镜子,学生随时可以对照反思,激励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师夷长技以制强,在明确职业规划后重塑自信。在这门课之余我们每年还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我校多次在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环节囊括名次,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自信、获得认可。这样的“自立教育”很有成效,去年我就遇到有一位已经毕业两年的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学生,他对我说他非常感谢学校对他的职业教育,是学校的自立教育让他重拾了学习的兴趣,现在这名同学已经在重庆市区一家高级汽车维修厂担任重要技师,并且厂长还正在考虑提拔他为车间主管。我想这个学生是很好的例子,只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踏实学好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回自信,就能凭自己的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德育建设,基本上从源头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减少了逃学、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第三,对心理抗压能力的训练也是“自立教育”的重点项目。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如果不能及时引导,通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老师一批评,学生就抵触学习或闹退学,这样下去在实习或者工作时同样会经不住单位领导批评,出现一种既不能打也不能骂的情况。针对学生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首先要采取说服式教育,告诉学生要明白压力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逃避,要勇敢地去面对它,并学会用当下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式去处理问题;老师要不断地去鼓励他,学生的这种心理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让学生慢慢接受压力学会抵抗压力;家长对孩子也不能一味的溺爱,要适当地引导。
在校园生活中还要逐渐形成一种竞争的自立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有竞争性、挑战性的活动,如学生干部、班级干部我们都采用竞争上岗,在校园比赛中同样采用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竞争中练就强大的抗压能力。另外我校历来有一个办学特色就是将武术运动融入到职业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时我们会同时安排武术训练课程,在这门课上娇弱的学生通常都会被运动训练的挑战性所征服,运动强度逐渐加大,学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己,变得自立、自强。这也是我们学习针对心理抗压能力差的一种独特教学法。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自立教育”的德育建设下,学生行为缺失的现象逐步改变,这足以看得出一套适合于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对学校学生行为活动的重要影响力,同时也能看出德育建设对职校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企业文化;职业教育;就业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要到大学毕业后才会进入职场,而企业文化则要等到工作之后才会有所接触,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并不以为然,许多院校也因此忽略了此项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不少企业家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长久不衰、优秀的企业。笔者将通过本文分析企业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1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共同意识、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念。从企业文化构造方面考虑,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主要包括文体场所、设施环境、厂容厂貌等,作为实体的物质文化层;二是中间层,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关系以及各种厂规、厂旗、厂徽、厂歌等,主要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仪式典礼和人际交流方式等;三是核心层,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以及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形成于企业职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更多的是观念形态方面的。此外,企业文化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创造性、地域性、效益性、指导性等。而企业文化性质的划分便是依据这些特点归纳的,首先企业文化需要是向上的文化,同时它的存在也是反映企业人格的文化,此外,企业文化是经济现象的反映,是意识化经济要素按一定顺序的组合,也是一种微观管理文化。
2 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的误区
作为职业学院的教师,笔者在经过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后发现,现在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往往出现适应能力很差的情况,在工作中受不得半点委屈,稍有不满就会离职,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基本都处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阶段,总觉得自己总会找到更好的。特别是在取得一些成绩以后,更是不能受到半点委屈。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
2.1 从就业观念方面探讨,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或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大多数学生在规划择业标准时过于功利化,更多地是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摆在第一位,一心追求去大城市、大企业发展,而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或是行业,或是二级城市都被毕业生“拒之门外”。毕业生对于自我定位有所欠妥,对于自我的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眼高手低导致就业困难。也有一些大学生更喜欢有福利、有保障、稳定、清闲的单位,一次求职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已根根深蒂固,不愿意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更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甚至不敢去自己创业。
2.2 从就业心理方面探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健康的表现。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焦虑心理使其产生消极情绪,这种表现是学生难以把握就业前景的一种不安的反应。毕业生对于即将面对的社会没有充分的认识,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环境,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色单位、各种职业没有充足的认识,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些都是引起他们焦虑的原因。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表现便是自卑心理作怪。毕业于职业院校的他们只拥有专科学历,而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追求高学历,如此便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心理,过低的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的水平能力,认为自己不能达到招聘单位的要求,缺乏勇气正视现实,过多的抱怨、贬低自我,这样下去反而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也是一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抱有“一举中的”的幻想,一心求速成,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容易苦闷、焦虑,一蹶不振,陷入失望情绪中不能自拔。对求职中的挫折缺乏心理承受力,无法乐观调整自我心态,勇敢面对再一次的择业。
在择业过程中高职生不健康的心理还表现在盲目从众、攀比心理、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过分依赖等等。
3 企业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广大企业,所以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更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互利互惠,这不仅是职业院校教学课程发展的必然,也是高职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使得学生、学校、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岗位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方向。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和道德规范理论过多实践太少,从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未来生存问题的思考。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更为开阔,学生不仅一直注视着国家的发展,更关注自我的成才。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更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坚持“以生为本”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围绕企业文化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共赢。
指出,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农业和农村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才不会落空,才能最终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农村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责任。高等农业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导师”,能够加强深化农村人员文化教育程度,丰富农村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立志农村、安心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级人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阐述,提出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2]。高等农业教育在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大量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由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出来,奠定了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基础。高等农业教育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对福建省部分地市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从区域属性上看,福建省可以划分为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从农村发展的角度上看,闽东、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区,渔业产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闽西、闽北地区偏向内陆地区,传统的种植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文章研究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这一主题更多地偏向于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鉴于此,在闽东、闽南地区只选取了泉州市作为样本对象,而在闽西、闽北地区则选取了龙岩市、南平市作为样本对象。文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统一的问卷,并结合面访式方法进行调查。其调查的人员对象为: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乡镇企业、个体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产业从业人员。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泉州市调查发放问卷30份,有效回收26份;南平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龙岩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总计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66份。文章针对受访对象的基本资料,选用分类型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将各评估因素分别定义两个等级以分析其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程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见表1),农业从业人员男性比例较高,接近2/3;女性约占1/3。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周岁,人群主要属于青壮年,正处于人生事业的上升阶段。可以判断当前农村的发展建设,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是主力军。学历层次的构成是比较均匀的。被调查对象虽然处于农村,但由于主要是针对农村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基本在大专以上,个别是高中(中专)学历;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的人员主要是高中学历,且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经过中央多年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改善。被调查者的主要身份是一般办事人员,负责人(包括企业等单位的负责人)则较少。因此,主要被调查者从事的是一线的涉农工作。从在农村的工作时间来看,超过1/3的人员在农村工作10年以上,5年以下的也占1/3。因此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而在近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来到农村就业,可以看出支农的人力资源引导有一定成效。1.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为定量分析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章利用调研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是否有效的影响程度。令Y=1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可以支持农村发展”,令Y=0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不可以支持农村发展”,建立逻辑回归模型。
从样本回归函数可以看出,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X2,X4,X5,X6,即农业劳动者素质、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高等农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其中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在对自变量筛选时被放弃,说明工业发展和地理因素在统计意义上对高等农业支持农村发展有效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关,中国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地理条件已不再是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结合并不紧密,二者也没有直接沟通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将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两个自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被剔除掉,这似乎与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相背离的倾向,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整体的工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或者可以认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工业化水平目前是具备的,而正是因为已经具备相应的工业基础,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出去;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村致富名言,就福建省而言,整体的交通状况良好,从省会城市到各个地级市4个小时内均可以达到,特别是动车开通后,速度又有所改进,而就各个县(市)而言,交通状况也基本可以满足正常物资供应需求,因此,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也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了。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互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科技水平等,构建二者互动的平台,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之间的信息、人力、科技、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现实条件。其次,政府政策决策行为可以在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生产的互动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互动机制能够及时提供最新最先进的配套技术,直接推动农村发展建设。第四,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的发展路径。只有确保行政、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调整优化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结构,才能有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保证,才能稳固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p#分页标题#e#
目前中国农村农业相关产业从业者科技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农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其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就是高等农业教育。通过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平稳运行,不断拓展高等农业教育多种渠道通向基层农村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其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能,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实干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多层次、高层次的农业人才,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要适应现代农村具体发展水平,要适应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办学规模。首先,要加大农业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农业核心的生产技术,才能逐步开展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结合科技发展课题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带动人才培养,逐步产生一批科研骨干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其次,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进修班、培训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对农业学科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合格的农技推广员,在农村建设中,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接触面广泛而深入,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第三,要对农业企业家进行教育培训。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企业加工生产与农户种植、养殖生产紧密联系。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作为企业负责人,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对普及新品种、改良新技术,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第四,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农业院校就学。当前中国实行高等院校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而中国广大农村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对培养农村籍高等农业人才存在较大障碍。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学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农业从业人员的具体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农民教育。例如开展农业骨干农户的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支持该类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接受新理念、新技能,进一步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整合社会力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高等农业院校及其科研单位培训农民的制度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培训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第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农民,目前的高等农业教育成人考试入学门槛较高,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选拔农村的优秀农民,使他们在制度上和经济上都有机会参加高等农业教育。只有将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向广大农村拓展,才能真正为基层农村培养扎根农业、建设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农村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农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许多地区仍然保持原始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选聘生计划,引导广大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踊跃到农村的广阔天空去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势必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的许多新颖做法也为农村带来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必促进福建省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缓解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为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会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经济增长意义的领会和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人类行为方式、人与自然和人生意义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业接班人,只有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农村教育教学实践项目,完善创业指导,做好典型范例宣传工作,才能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献身“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基层政府、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搭建奉献农业的完备舞台。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建设农业人才市场,成为农村工作中优化人才结构、沟通农业人才交流的重要枢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遵循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要加快农业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人才交流网络体系,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拓展高校毕业生献身“三农”的服务领域。政府和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服务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带来知识、技术、设备、资金等等。有效拓宽人才通向广大农村的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村发展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近几年各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表明,虽然不同的农业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但高等农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综合化既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体现,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召唤,因而,综合化对于单科性的高等农业院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3]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校长M•PeterMcPherson在第二届全球高等农业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上指出:“发达国家的农业大学已变为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学院,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学院。我们不仅应该鼓励选择这种模式,而且还要特别加强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所赋予的使命,为了继续保持和获取公众的支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拓展其学科、专业、角色和使命”[4]。高等农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定位,确立发展目标,例如建设综合性大学、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建设专业性大学,综合发展思路,坚定发展方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界限模糊化的农业,是直接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农业,是广泛运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农业。[5]现代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中不断延伸,传统农业科技支持第一产业生产发展作为基础,加大引导农民转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业范围和就业方式的大拓展。因此高等农业教育要及时调整农科专业布局,加强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工科等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部分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农业经管人才。专业设置格局不但要坚持满足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人才需求,而且还要侧重向设施农业、新能源农业不断拓展。在专业拓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偏离发展方向,防控专业非农化,坚持培养面向农产品保鲜、深加工、贸易、销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机械研发、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涉农专业人才。学科安排和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三大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不断扩大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影响范围和影响层次。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结构,拓展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服务意识,强化主动性和适应性意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独立法人,也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办学要以市场供求规律为基本出发点,紧密结合农业企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供销过程。深入推进传统学科改革,构建多种类型的高等农业教育方式,促进高等农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更加贴近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更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