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3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渔业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学校体育价值目标的认识
担任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爱动,对体育课比较陌生,加上学生在初中时没有很好地上过体育课,以及学校场地器材有限,学校体育不可能满足个体的体制与健康水平的要求。
2.学生学习态度、习惯的认识
在所执教的班级中,我通过和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发现有的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也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课,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学得好不好无所谓。有80%的学生放弃体育活动,即使有活动也是随意性的。课堂教学的技术得不到复习与巩固,学生积极性无人调动,主动作用得不到发挥。学期结束后,通过考核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但经过一个假期,原来学会的动作又生疏了。
3.学生锻炼不足的认识
当前的教育体制迎合考选的功力心态,耗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精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加上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有些学生不敢或不愿涉足一些有困难有危险的运动项目。
二、体育课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1.家庭体育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到家庭、到社会、到学生个人生活中去,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机会,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2.家庭体育作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练习,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使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及时得到复习巩固,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延长,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家庭体育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家庭体育作业是家校协同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健康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可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6.家庭体育作业已被广大家长接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从单纯的智力型向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观转变,它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健康和欢乐。
三、布置体育课课后作业的必要性
1.学生体育成绩下降引起的思考。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和技能,通过考核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是经过一个假期(寒暑假),新学期一开始,原来学会的技术动作非常生疏,个别学生甚至全部遗忘,再测试成绩与原测试成绩相比大幅度下降。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假期中只是休息,或是无目的尽兴地玩耍,原已学到的技术动作得不到巩固复习,动力定型逐渐退化,个别动作全部遗忘。这种反弹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2.体育教学必须得到延伸。人类已认识到“自我健身是在履行社会义务。自我健身是对个人、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全民健身的思想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延伸到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教师正确地引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后作业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课后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课堂上学习的技术、技能,提高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弱点来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基本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如快速跑的练习可放在课后进行。
2.课后作业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在大力推行“阳光体育”的今天,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是每天不低于一小时,因此我们就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同伴的陪同、教师的监督下完成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一样或多样体育运动,如滑跳绳、武术、游泳、踢毽子、球类运动等,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季节性。由于各地气候的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科学安排,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给学生布置适合本地气候的活动项目,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布置不同内容,如冬季布置耐力跑、踢毽子、掷沙包,春季可布置放风筝、远足、郊游等,夏季可布置游泳、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等。
4.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往往发现一些学生缩手缩脚,缺乏勇气,如学习跨越,爬越障碍、耐久跑时,女生和一些胆小的学生不敢上高、翻越,吓得脸发白,腿颤抖,甚至哭鼻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多种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布置一些以体育时事为主要内容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等途径及时了解比赛的战况及运动员那种敢打、敢拼,一身泥土满身汗水,无数次跌倒再爬起的动人事迹,为国争光的优秀事迹,使学生在体坛明星的精神感召下,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克服怯懦的信心,并决心以体坛明星为榜样,长大后也用自己的本领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锻炼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孔春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2002.
其次,是由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的行为问题。在我从事德育工作这些年里,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之初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他们认为自己一直都是差生,或认为是父母和老师要他们学习。所以在学习中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和怠慢,缺少学习动力。在行为活动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中产生自卑、自弃、放任自流,进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游戏、逃课、逃学的厌学行为,甚至有退学现象,这都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所致,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中职教育与传统的义务教育不同,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德育水平,使学生能在竞争力强的当今社会中凭一技之长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职校生的学习目的就应该把学技术、学做人、学会适应社会作为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动力。
最后,是心理抗压能力不够引起的行为缺失。目前在校的学生几乎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以及脆弱心理,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参加实践活动中怕苦怕累,任课老师以及指导员多批评两句就产生抵触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好,这些现象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中都还普遍存在。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适应以后的实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在德育建设中训练学生抗压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
2“自立教育”对学生行为活动规范的作用
“自立教育”不仅要立德,更要立行,只有将学生的行为立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有可能在“自立”上取得突破。经过对上面三种职校生普遍存在的行为缺失的分析,我们得出在德育建设中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健康的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改变以上三种行为缺失。“自立教育”首先是帮助学生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形成良好的自律性;第二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第三是形成良好的抗压能力,以便应对在校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这三个要求也是我校“自立教育”的三个基本步骤,只要把这三个大方面建设好,学生其他德育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自立教育”如何对学生这三方面行为规范产生影响。
第一,学生行为放纵、是非判断能力差的现象,这是由于自率性不够强所致。加强学生的自律性训练是职校学生入学时就应着手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三步来实现自立、自律。首先是入学封闭式军训,新生在刚刚开学时就必须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军训,对学生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从学生的言行着手,对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规范。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新生都要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矫正习惯,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立教育”逐渐学会自立、自律。军训的高强度以及严格性让学生的行为有所收敛,如抽烟、嗜网、逃课明显下降,如何保持军训成果,就成为平时自律性训练的重点。“自立教育”推出了军事课程、内务卫生比赛、每周评比发放流动红旗等项目,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学生的养成与矫正教育。
其次,就是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不教之教”的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成立了协会,学生民主选举成立宿管部、护校队、卫生部、学习部等部门,在团委学生会、德育处、体卫艺处、教务处等指导下,全面实行学生自治。如寝室卫生每天由宿管部自主检查两次,保持内务整洁,同时学校每个月还会进行一次安全排查,由教官组织男女生寝室所有成员在校门口集合,对寝室进行仔细排查,对多次持有违禁物品的学生进行严重的通报惩罚,在这样严格的排查下部分学生自觉交出了烟、打火机等违禁物品。
最后,在严格的管理模式机制下,我们也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文明活动,如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体育艺术教育活动、科技活动、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等,并成立了足球协会、象棋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兴趣社团,丰富学生生活。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逐渐走出自我的圈子,加入到集体的活动中,形成自立、自励、自律的习惯,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培养正常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
第二,明确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技术、高道德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德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是我们“自立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每学期都会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这门课上首先是让学生先认识和了解自己,具体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每人一张自我人生设计卡,上面写着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人生格言、要克服的缺点等内容,人生设计卡犹如一面镜子,学生随时可以对照反思,激励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师夷长技以制强,在明确职业规划后重塑自信。在这门课之余我们每年还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我校多次在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环节囊括名次,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自信、获得认可。这样的“自立教育”很有成效,去年我就遇到有一位已经毕业两年的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学生,他对我说他非常感谢学校对他的职业教育,是学校的自立教育让他重拾了学习的兴趣,现在这名同学已经在重庆市区一家高级汽车维修厂担任重要技师,并且厂长还正在考虑提拔他为车间主管。我想这个学生是很好的例子,只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踏实学好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回自信,就能凭自己的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德育建设,基本上从源头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减少了逃学、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第三,对心理抗压能力的训练也是“自立教育”的重点项目。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如果不能及时引导,通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老师一批评,学生就抵触学习或闹退学,这样下去在实习或者工作时同样会经不住单位领导批评,出现一种既不能打也不能骂的情况。针对学生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首先要采取说服式教育,告诉学生要明白压力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逃避,要勇敢地去面对它,并学会用当下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式去处理问题;老师要不断地去鼓励他,学生的这种心理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让学生慢慢接受压力学会抵抗压力;家长对孩子也不能一味的溺爱,要适当地引导。
在校园生活中还要逐渐形成一种竞争的自立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有竞争性、挑战性的活动,如学生干部、班级干部我们都采用竞争上岗,在校园比赛中同样采用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竞争中练就强大的抗压能力。另外我校历来有一个办学特色就是将武术运动融入到职业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时我们会同时安排武术训练课程,在这门课上娇弱的学生通常都会被运动训练的挑战性所征服,运动强度逐渐加大,学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己,变得自立、自强。这也是我们学习针对心理抗压能力差的一种独特教学法。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自立教育”的德育建设下,学生行为缺失的现象逐步改变,这足以看得出一套适合于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对学校学生行为活动的重要影响力,同时也能看出德育建设对职校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企业文化;职业教育;就业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要到大学毕业后才会进入职场,而企业文化则要等到工作之后才会有所接触,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并不以为然,许多院校也因此忽略了此项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不少企业家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长久不衰、优秀的企业。笔者将通过本文分析企业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1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共同意识、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念。从企业文化构造方面考虑,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主要包括文体场所、设施环境、厂容厂貌等,作为实体的物质文化层;二是中间层,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关系以及各种厂规、厂旗、厂徽、厂歌等,主要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仪式典礼和人际交流方式等;三是核心层,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以及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形成于企业职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更多的是观念形态方面的。此外,企业文化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创造性、地域性、效益性、指导性等。而企业文化性质的划分便是依据这些特点归纳的,首先企业文化需要是向上的文化,同时它的存在也是反映企业人格的文化,此外,企业文化是经济现象的反映,是意识化经济要素按一定顺序的组合,也是一种微观管理文化。
2 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的误区
作为职业学院的教师,笔者在经过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后发现,现在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往往出现适应能力很差的情况,在工作中受不得半点委屈,稍有不满就会离职,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基本都处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阶段,总觉得自己总会找到更好的。特别是在取得一些成绩以后,更是不能受到半点委屈。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
2.1 从就业观念方面探讨,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或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大多数学生在规划择业标准时过于功利化,更多地是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摆在第一位,一心追求去大城市、大企业发展,而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或是行业,或是二级城市都被毕业生“拒之门外”。毕业生对于自我定位有所欠妥,对于自我的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眼高手低导致就业困难。也有一些大学生更喜欢有福利、有保障、稳定、清闲的单位,一次求职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已根根深蒂固,不愿意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更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甚至不敢去自己创业。
2.2 从就业心理方面探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健康的表现。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焦虑心理使其产生消极情绪,这种表现是学生难以把握就业前景的一种不安的反应。毕业生对于即将面对的社会没有充分的认识,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环境,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色单位、各种职业没有充足的认识,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些都是引起他们焦虑的原因。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表现便是自卑心理作怪。毕业于职业院校的他们只拥有专科学历,而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追求高学历,如此便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心理,过低的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的水平能力,认为自己不能达到招聘单位的要求,缺乏勇气正视现实,过多的抱怨、贬低自我,这样下去反而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也是一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抱有“一举中的”的幻想,一心求速成,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容易苦闷、焦虑,一蹶不振,陷入失望情绪中不能自拔。对求职中的挫折缺乏心理承受力,无法乐观调整自我心态,勇敢面对再一次的择业。
在择业过程中高职生不健康的心理还表现在盲目从众、攀比心理、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过分依赖等等。
3 企业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广大企业,所以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更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互利互惠,这不仅是职业院校教学课程发展的必然,也是高职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使得学生、学校、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岗位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方向。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和道德规范理论过多实践太少,从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未来生存问题的思考。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更为开阔,学生不仅一直注视着国家的发展,更关注自我的成才。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更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坚持“以生为本”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围绕企业文化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共赢。
指出,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农业和农村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才不会落空,才能最终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农村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责任。高等农业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导师”,能够加强深化农村人员文化教育程度,丰富农村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立志农村、安心农业、服务农民的高级人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阐述,提出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2]。高等农业教育在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大量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由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出来,奠定了高等农业教育作为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基础。高等农业教育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对福建省部分地市农村进行问卷调查。
从区域属性上看,福建省可以划分为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从农村发展的角度上看,闽东、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区,渔业产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闽西、闽北地区偏向内陆地区,传统的种植业在其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文章研究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这一主题更多地偏向于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鉴于此,在闽东、闽南地区只选取了泉州市作为样本对象,而在闽西、闽北地区则选取了龙岩市、南平市作为样本对象。文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统一的问卷,并结合面访式方法进行调查。其调查的人员对象为: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乡镇企业、个体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产业从业人员。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泉州市调查发放问卷30份,有效回收26份;南平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龙岩市调查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20份;总计发放问卷70份,有效回收66份。文章针对受访对象的基本资料,选用分类型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将各评估因素分别定义两个等级以分析其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程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见表1),农业从业人员男性比例较高,接近2/3;女性约占1/3。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周岁,人群主要属于青壮年,正处于人生事业的上升阶段。可以判断当前农村的发展建设,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是主力军。学历层次的构成是比较均匀的。被调查对象虽然处于农村,但由于主要是针对农村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基本在大专以上,个别是高中(中专)学历;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的人员主要是高中学历,且呈正态分布。可以看出经过中央多年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改善。被调查者的主要身份是一般办事人员,负责人(包括企业等单位的负责人)则较少。因此,主要被调查者从事的是一线的涉农工作。从在农村的工作时间来看,超过1/3的人员在农村工作10年以上,5年以下的也占1/3。因此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而在近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才来到农村就业,可以看出支农的人力资源引导有一定成效。1.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为定量分析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章利用调研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是否有效的影响程度。令Y=1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可以支持农村发展”,令Y=0代表“认为高等农业教育不可以支持农村发展”,建立逻辑回归模型。
从样本回归函数可以看出,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X2,X4,X5,X6,即农业劳动者素质、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高等农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其中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在对自变量筛选时被放弃,说明工业发展和地理因素在统计意义上对高等农业支持农村发展有效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关,中国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地理条件已不再是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结合并不紧密,二者也没有直接沟通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将工业基础和交通地理因素两个自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被剔除掉,这似乎与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相背离的倾向,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整体的工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或者可以认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工业化水平目前是具备的,而正是因为已经具备相应的工业基础,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出去;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村致富名言,就福建省而言,整体的交通状况良好,从省会城市到各个地级市4个小时内均可以达到,特别是动车开通后,速度又有所改进,而就各个县(市)而言,交通状况也基本可以满足正常物资供应需求,因此,该变量在逻辑回归模型中也类似于常量而被剔除了。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互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科技水平等,构建二者互动的平台,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高等农业院校与农业之间的信息、人力、科技、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现实条件。其次,政府政策决策行为可以在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生产的互动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互动机制能够及时提供最新最先进的配套技术,直接推动农村发展建设。第四,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的发展路径。只有确保行政、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调整优化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结构,才能有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保证,才能稳固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p#分页标题#e#
目前中国农村农业相关产业从业者科技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农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其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就是高等农业教育。通过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平稳运行,不断拓展高等农业教育多种渠道通向基层农村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其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能,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实干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农村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多层次、高层次的农业人才,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要适应现代农村具体发展水平,要适应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办学规模。首先,要加大农业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农业核心的生产技术,才能逐步开展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结合科技发展课题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带动人才培养,逐步产生一批科研骨干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其次,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进修班、培训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对农业学科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合格的农技推广员,在农村建设中,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接触面广泛而深入,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第三,要对农业企业家进行教育培训。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企业加工生产与农户种植、养殖生产紧密联系。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作为企业负责人,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对普及新品种、改良新技术,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第四,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农业院校就学。当前中国实行高等院校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而中国广大农村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对培养农村籍高等农业人才存在较大障碍。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学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农业从业人员的具体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农民教育。例如开展农业骨干农户的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支持该类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接受新理念、新技能,进一步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效应。整合社会力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高等农业院校及其科研单位培训农民的制度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培训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第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农民,目前的高等农业教育成人考试入学门槛较高,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选拔农村的优秀农民,使他们在制度上和经济上都有机会参加高等农业教育。只有将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向广大农村拓展,才能真正为基层农村培养扎根农业、建设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农村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农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许多地区仍然保持原始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选聘生计划,引导广大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踊跃到农村的广阔天空去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势必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的许多新颖做法也为农村带来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必促进福建省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缓解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为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会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经济增长意义的领会和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对人类行为方式、人与自然和人生意义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业接班人,只有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农村教育教学实践项目,完善创业指导,做好典型范例宣传工作,才能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献身“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基层政府、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搭建奉献农业的完备舞台。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建设农业人才市场,成为农村工作中优化人才结构、沟通农业人才交流的重要枢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遵循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要加快农业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人才交流网络体系,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拓展高校毕业生献身“三农”的服务领域。政府和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服务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带来知识、技术、设备、资金等等。有效拓宽人才通向广大农村的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村发展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近几年各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表明,虽然不同的农业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但高等农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综合化既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体现,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召唤,因而,综合化对于单科性的高等农业院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3]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校长M•PeterMcPherson在第二届全球高等农业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上指出:“发达国家的农业大学已变为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学院,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学院。我们不仅应该鼓励选择这种模式,而且还要特别加强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天所赋予的使命,为了继续保持和获取公众的支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拓展其学科、专业、角色和使命”[4]。高等农业院校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定位,确立发展目标,例如建设综合性大学、建设科研教学型大学、建设专业性大学,综合发展思路,坚定发展方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界限模糊化的农业,是直接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农业,是广泛运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农业。[5]现代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中不断延伸,传统农业科技支持第一产业生产发展作为基础,加大引导农民转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业范围和就业方式的大拓展。因此高等农业教育要及时调整农科专业布局,加强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工科等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部分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农业经管人才。专业设置格局不但要坚持满足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人才需求,而且还要侧重向设施农业、新能源农业不断拓展。在专业拓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偏离发展方向,防控专业非农化,坚持培养面向农产品保鲜、深加工、贸易、销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机械研发、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涉农专业人才。学科安排和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三大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不断扩大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影响范围和影响层次。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结构,拓展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服务意识,强化主动性和适应性意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独立法人,也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办学要以市场供求规律为基本出发点,紧密结合农业企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供销过程。深入推进传统学科改革,构建多种类型的高等农业教育方式,促进高等农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更加贴近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更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p#分页标题#e#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35
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当代教育中的关键角色。职业学校是一个培养和输送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它不仅培养学生的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校内实训课和酒店实习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操作课和酒店实习是指组织学生到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从而获得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并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虽然在校内可通过课堂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动手训练等达到教学目的,但实习工作,能更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的适应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实训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一、实训是创新职业教育方式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长久以来,受传统教育办学模式和规章制度的影响,照搬照抄普通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从而忽略了让学生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广大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育观念,僵化的管理体制和封闭的办学形式等等。实现由传统的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将实训作为创新教学形式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与行业、企业多方面、多角度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逐渐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同时,作为职业院校的我们也应当主动地面向市场,对企业、行业进行相关的了解和调查。合理调整学校自身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的安排学生参与实习,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赢、多赢的美好局面。
二、实训是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实践课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更是培养社会合格技能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校外实习实践的过程。可以说这两个部分无论是在职业学校还是在普通高校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所不同的是,我们所针对的教育对象大都是一些厌烦文化课,厌烦像你讲我听5这样的基础教育模式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要想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必然要掌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本领。由此可见,只有通过“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地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信心,努力克服在理论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也是在逐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
三、实训是促进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
学生实训是实现教产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有利合作的重要手段。所谓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其主要内容便是体现在有企业能够接收学生在校期间去参加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学生能够带动学校的整体教育,另一方面带动着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学生实训便成为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桥梁。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当中,学习最实际、最根本的技能,同时企业也可以提高效率并且在学生当中挖掘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学校、企业还是学生都是共赢的选择。
四、实训是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有力武器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一、农业职业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一个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宜耕宜牧的地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木垒县教育落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形成了思想保守,耕作粗放,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保守的自然经济的水平,农民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广大农民沦为积贫积弱的群体。县里因财政拮据,成为靠国家扶持的贫困县。
近年来,中央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战略举措。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科技支撑,就木垒县而言,要真正将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是很难想像的。因此,对广大农民持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文化素质培训,是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根深才能叶茂。而作为这个根基主体的农民富了,才称得上国家富了,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国家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木垒的情况看,农民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虽有所进步,但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确立,农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局面,农民想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和个人致富需要,唯一的选择是不断提高本人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这些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提高了,才能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也才能求得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人口辐辏,百业汇集。农村的发展需要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人才,而这些人才若全由上级部门委派,一是不现实,二是即便这么做了,也只是杯水车薪、权宜之计,解决不了长远发展的问题。要保持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还是要从抓农民技术培训做起。
二、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也应是国家的一种政府行为。针对木垒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将农民培训活动富有成效地坚持下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上到下建立培训协调的领导机构,全面督导和评估培训工作。
在农村,以农民为对象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强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言论铺天盖地,但落实到具体工作,由谁去抓,如何去抓,又如何评价培训结果时,其中空档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缺少统一的领导机构提出具体指标要求和培训工作规划,以及年度实施计划;二是没有对培训进行督促检查和考评的时间及要求,造成培训工作无规划、教学管理无头绪。
要保证培训工作按部就班、富有成果的进行,从自治区到地州市县都需要组建以农民为对象的培训领导机构,各县市所制订的本县市农民年度培训计划,经上级领导机构核实后实施,而上级领导机构就要履行检查、督促、评估的义务,以杜绝只说不做或者虚假现象,使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2.要适时、适量增加对培训的经费支持。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为国家工业建设提供了原料和人力、物力支持,扶持了国家工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近些年来,国家重视“三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但是在专门用于农民技术培训方面的投入显得不足。其表现为:一是农业技术培训缺少场所和必要的设施,二是用于培训的经费不足。特别是在广大农民家庭收入尚不富裕的情况下,若让家境较差的农民自费参加培训,无疑会增加家庭负担,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培训经费上适时适当给予照顾非常必要。
3.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行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农村普及科技知识、开展“三下乡”活动等,旨在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各行业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活动还存在着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培训的无绪和人力、物力的分散,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统一的培训规划和要求,造成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效果并不理想的状况。因此,要抓好培训工作,首先要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其次要做好具有前瞻性的培训工作规划和切实落实的方法步骤。从农村和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当前农村和涉农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是必要和可行的。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农广校、党校、职业学校和各乡镇业余文化学校的培训场所和师资设备,形成合力,再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分层次培训,就是因人而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立竿见影的一事一时培训。具体实施,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型人才着手,抓好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教育培训,开展三加一或者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
(2)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一技之长,在家做到懂技务农,在外靠技术打工获取较高报酬。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职业技能大赛给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能的舞台,也提示了专业技能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需求。职业技能大赛在考验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检验。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是由政府牵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活动,提供一个让职业院校与企业面对面的平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着眼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1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是企业一线最常见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技能,考核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它的确立核心就是要达成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技能大赛搭建了职业学校与企业交流的一个平台,职业学校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技能大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引导科学的课程目标的制定。
2.2开展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实践教学,缺乏学生应变能力和应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技能比赛多是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进行的,注重对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参照专业特点,结合行业需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选择载体,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融入课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序化,突出实践性。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了阶梯。
3加速推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要面向企业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要积极致力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既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关键,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职业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学工作岗位,从学校走向学校,不熟悉行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职业技能比赛的题目大多来自于企业行业的生产实际,更注重考核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因此指导教师便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深入企业顶岗,结合企业行业实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即职业技能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时更要强化技能训练,将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对接。总的来说,指导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殊素质,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注重身教言传,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职业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资格,在教学中更是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教学者深入企业行业锻炼反复循环,职业教学者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教学质量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大赛也取得了更高的成绩。“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受到企业行业的欢迎,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
4培养职业精神
4.1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职业技能大赛的淘汰机制为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社会中充满竞争,为了让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我们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学生在职业比赛中,体会到竞争,体会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和失败后的挫败,经历扬起航帆的心理成长。
4.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学习积极性较差,但他们绝非智力不足和能力不足。职校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大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动机。从选拔开始,教师就要多多鼓励学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自信是首先要具有的心理素质,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好地完成大赛任务,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自信心更加强大了。
4.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现代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老师的答疑解惑,学生学会充分调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模拟而获得具体经验;通过内在的反思再实践,获得职业技能。因此,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时,结合教师指点,通过反复训练摸索,学生们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备赛时,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5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职业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但在建设中往往受到诸多问题制约,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快职业院校对实训条件建设。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在良好的先进的实训条件下,职业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可操作的实践项目,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时,为了获取更好的成绩,必须参照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了解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并按照职业标准,设计实训项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配备合理的实践条件资源,开发或购进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实现车间、实训、课堂一体化,方便学生进行知识自主学习。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薛香菊 张雅楠 姜颖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的具体体现。教师学会了倾听,无形中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不管发言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公正评价;不管表达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的,老师都要给予鼓励,积极引导;不管发言的内容是预设之中的,还是意料之外的,老师都要心态平和,耐心倾听。即便是语无伦次,教师也要俯下身子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
二、怎样让学生有话说
这需要老师积极引导,正确指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成果;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提问,课堂应摒弃是非性、选择性等形式化的、无意义的提问;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探索、体验的机会,学生就有话可说。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述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品评题中某个字词的重要价值,可以说解题思路,说解题注意点,说思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计算技巧,也可以评价他人的观点,评价他人的作业,交流学习的体验,介绍解题经验,总结整堂课的收获……
课堂上,人人都要争取“说”的机会,但是一个47名同学组成的集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展现自我的好机会。为了能让大家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每堂课我都会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收获与同桌分享,或与学习小组成员分享,回到家,再与爸妈一起分享。
起初,我班孩子的发言也仅仅局限于陈述性的叙说,思维含量并不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了,敢于提出问题了,甚至敢于质疑课本了,敢于质疑老师了。因为他们拥有了一份勇气,收获到一份自信,更愿意去尝试、去探究、去挑战了!
前几天,教学《小数乘法(第二课时)》。因为有第一课时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有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本课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许多,所以我安排同学们自主学习。不到十分钟时间,大家便开始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了。
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围绕着“当位数不够时,应该用‘0’补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自学,我懂得了:位数不够时,要请‘0’帮忙!”
“对!0起到占位的作用!”
“我觉得,添0还应注意所添0的个数。句子中‘补足’的意思就是:缺几个0,就补几个0。”
“当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大于整数乘积的位数时,就需要用0补足。”
“哎呀,其实,要找对小数点的位置,关键是记住昨天的结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嗯!”
你一言,我一语,有粗浅的理解,也有深入的剖析;有心灵的共鸣,也有个性化的见解,还传来了质疑的声音。
“老师,为什么0.28乘0.28,乘积会变小了呢?”
“0.28乘0.28,表示的是0.28个0.28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当然会比0.28本身来得小!”
“物体的个数是不可以用小数表示的!”
“0.28是百分之二十八,我觉得0.28乘0.28,表示的是0.28的百分之二十八是多少?所以,结果应该只是‘0.28’的一部分,自然就小于0.28了!”
中职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的范围很广泛,基本属于“零门槛”的状态,学生在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很缺乏,学生不仅仅知识方面很薄弱,在人文素养方面也比较缺乏,例如具有一些比较差的行为习惯,缺乏自觉自律性,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不到位等等,这些不良的表现都是属于人文素质低下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生物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内心的、内在的品质,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的道德的表现。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和思想中,中职学校就是一个专门培养学生技术的学校,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使得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较差。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的学生本身的学校成绩较差,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的产生,缺乏自信心,如果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教育,极有可能使得部分学生由一个弱势的群体演变为危险群体,对社会的和谐极有可能有着一定的破坏力,所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职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后天教育更是终生教育,它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它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目的是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具有广博的胸襟和眼光,有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而中职学校的教育一般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培养熟悉专业技能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缺陷,而语文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因为语文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媒介。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尽可能的达到和谐统一。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1.通过教材陶冶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建立起美好的人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是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效果。
文学艺术的美具有很强的教育审美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从内容上发现美的内涵,由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2.老师的正面的引导。职业素质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景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来得到提高。身为语文老师,老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的一个过程。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更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着,又是学生人生之路得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爱岗敬业。这样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作业设计要多样化。英语作业的布置,不应停留在抄单词、抄句子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作业要有针对性。课堂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课后作业已不必再进行训练。而对于多数学生未熟练掌握的知识,就很有必要继续进行巩固。这要求教师能清楚地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误区,及时观察学生情况,通过作业巩固矫正。作业提供给学生时,仍要再进行一次甚至两次的筛选。尽量做到一箭双雕甚至多雕。把重要的词汇,句型容纳到一个句子中。
3.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4.作业布置方法:(1)以高效课堂助学卷为载体,适时、适量布置作业,当堂进行练习或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2)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3)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可以互相交换做)。(4)自批作业。将学生某次作业相互交流,相互交换批改,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这种作业设计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还可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5.作业设计的形式应注重多样性、趣味性 。新授课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做教师自编的课时作业, 可选用课本习题,或教师积累的题目。
6.作业要适量。每次布置作业量要以中等程度学生20 分钟左右能够完成为宜,学生每天课后书写作业总量不超过 15 分钟为宜; 学生每天预习和读背作业不超过 10 分钟为宜;周末和节假日的作业布置要形式 灵活、量度适当,每天各学科作业量以 20 分钟为宜。
二、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的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批改、学生互相批改、学习小组批改、教师当面批改,这四种方式各有优点,把这四种方式巧妙组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1.教师批改。对于家庭作业,通过教师的批改,就能大概了解学生在哪些知识点的掌握上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学生并没有弄清楚,哪些题型还需要再强调,哪些题是因为学生不够细心而造成错误的。通过分析,可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评。
2.互批作业。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同桌互相批改,遇到重难点问题教师作适当讲解,学生用红笔作好记录和改正错误。红笔改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错误的重视程度。
3.小组批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全班分组,成绩稍好的作为组长,适当负责本组的作业批改。作业完成后,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同学交换讨论,以求解决问题。这种办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给他们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求知的机会。但教师对自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面批,效果更好。
4.教师面批。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或较难问题以便组织讨论,共同探讨解决。而发现个别问题要个别辅导纠正,这样学生容易牢固掌握知识。而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 他们的作业完成起来相当吃力, 如果不加以注意,会让他们养成抄袭的坏习惯,因此对他们的作业也应适当加强面批,这样更能从根本上帮助后进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培养这对于他们自身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影响。
作业的批改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教师只有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前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1、引言
预算管理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被国外大企业进行实践运用管理,现在已经被国外企业广泛的运用,所使用占比高达95%以上,是被广泛运用且评价好的工具。虽然预算管理被国外广泛的传播和运用,但是传到我国还是近二三十年前的事情,通过对预算管理不断地在企业中实践,我国的企业家逐渐对预算管理进行重视起来,学者们也开始广泛的研究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思想。
2、国内企业经营的预算管理现状
预算管理是公司全面控制公司及各子公司经营活动的一种计划管理方式,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降低各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加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增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很多公司逐步开始推行预算管理工作,但由于有一些公司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刚刚起步,所以现在很多的企业公司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对预算管理很多时间的经验,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财务账目的基本会计层面上,不懂得运用预算管理去很好的调配公司的资源、预算等等。通过上面所描述的不足,我可以看到预算管理之所以推广的不顺利,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如果要提高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需要让企业清楚预算管理的作用是什么,为何对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在本文中作者从预算管理的作用出发,探讨其与企业经营之间的重要联系。
3、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3.1预算管理在企业价值突破中承担重要角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预算管理正是适应了社会市场化的需求,帮助企业通过节约成本,管控企业有限的资源来实现价值的突破。预算管理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制定好自身的工作目标。公司根据上年实际经营情况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上年经营状况的分析,明确公司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各子公司也可以总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为基础,再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优势来制定本公司的发展目标,从而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调配。例如,要编制差旅费用预算,需要有全年的出差计划,通过出差计划来确定出差的地点、交通工具、人员、时间,最后准确预算所需差旅费用。
3.2对企业制定发展目标有着重要影响。环境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预算管理在企业目标制定中承担着重要的决策依据。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和考核,包括从年度到月度的时间安排,也包括从总部到分部的空间安排。战略目标需要从这两方面细致的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员工的身上,从而进行转化为行动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但是这些细致的分解很难去一一定量判断,所以预算管理的量化分解功能可以很好地实践到战略目标的制定上面,督促企业的各部门和员工有效地完成任务目标。预算管理还通过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战略目标进行对比分解,合理的控制资源的调配,将部门和个人与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匹配,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目标,充分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和企业能力两者之间找到权衡点,使预算的目标和总体的目标两者之间相互协调统一。
3.3有效的促进资源调配在前中后过程的发展。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分配的前中后三个过程中的资源合理调配。资源分配的前期,预算管理通过分析判断企业的资源情况,了解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能否支撑企业实现第二年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对企业自身的排查进行资源的预计分配。资源分配的中期,由于资源与各部门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所以需要预算管理这个管家合理对资源进行调配,对企业重要的业务需要重点的照顾和分配,对企业作用不是很明显的业务需要减少资源的分配,做到好刀用在刀刃上,不同情况的业务进行不同的分配,不仅需要看到目前的业务,也需要展望未来的重点业务进行资源投入,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分配的后期,预算管理能到帮助企业做到权责分明,通过对比业务完成情况的资源回报率来判断未来企业的资源分配计划。
3.4有效地对企业发展前中后过程进行监控预算管理本身具有监控的职能,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对于需要支付各项费用支出,通过建立报告和审批制度,只有经授权或批准后,相关费用才能纳入预算,否则,预算就难以起到控制作用,事中控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对每个月的非日常开支要特别注重。公司预算编制以前,需要严格的对预算编制进行把控,通过会议的审核通过预算编制的过程。
3.5促进企业上下级以及平级之间的沟通。企业的组织之间具有不同的业务属性也就意味着会有一些隔阂和矛盾。预算管理在这时候充分体现了它的工作和职责,它能明确各部门和个人之间的职责和任务,有效地通过预算管理中的内部委托契约不仅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内部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平向沟通,减少因为资源调配和工作职责等一些不清晰所造成的矛盾,而且可以促进企业上下之间的纵向沟通,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传达公司领导的目标思想给下面部门和个人,加强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减少了员工工作情绪上的不满,是现代企业沟通中的一把重要的利器。3.6帮助企业通过基础数据对员工进行考核。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收集各部门和个人的信息和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公司平时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开支的回收率,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考核,对部门和员工进行有效的评测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可以保证企业的在预算发放时公平公正实施,促使预算开支得到有效的利用。
4、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为了不断提升当代企业管理水平,就应当重视预算管理所处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国内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