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4:3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篇1

( 一) 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

与其他科目不同, 美术教育涵盖的内容最为广泛,它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绘画, 还包括建筑设计、雕塑艺术、设计等。对于小学的美术教育来说, 当前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 如绘画课、书法课、手工制作课等十分有趣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美术教育, 也能够让学生更早确立自己的兴趣点,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内容的广泛性对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 二) 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美术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苏醒的重要阶段, 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渗透审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 三) 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对此,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尽力迎合他们的个性发展, 把他们的兴趣点尽力吸引到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上来,用美术教育来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和视野, 用美学的教育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 能够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信, 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完善。

( 四) 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当今时代最提倡的就是素质教育, 那种靠死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素质教育的号召声中, 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通过美术教育, 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首先, 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要想画出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先进行深入的观察; 其次,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在绘画和构图的过程就是空间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 最后, 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手工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 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 一) 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创设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力。比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各种不同的水果时, 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假设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果超市, 学生的面前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鼓励学生走进 水果超市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水果,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选中的水果进行细致的观察, 然后进行语言的描述, 阐述它们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首先, 应该依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擅长之处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划分, 使小组成员能够和睦相处; 其次, 为了提升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以创立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或课堂游戏, 比如在小组成立之初, 教师鼓励每一个小组画出自己的吉祥物, 每组只准备一张纸, 第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五笔左右,然后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往后, 直到组内的最后一位同学画完, 属于本组的吉祥物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最后, 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当前, 我国的美术课的上课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下, 学生就开始作画。这个过程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观察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 各种能力和素质正在培养当中, 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 《漫画人物表情》时, 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一些表情图片后, 让部分同学上台进行表情模仿, 此时台下的同学应注意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 并概括他们表情的特征,在观察时间过后, 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进行作画, 选定一个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表情。然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 让同学们猜一猜每个同学画的表情是属于谁的, 评出同学们心目中最棒的小画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 四)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达,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不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还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教授 《童话中的城堡》时,首先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美丽的城堡的图片为同学们展示出来, 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城堡的美丽, 然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不同的城堡的特色和绘画技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梦想中的城堡,并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

( 五) 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篇2

(1)自尊和自卑并存。布依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学习中不甘落于人后,为家族争气,为本民族争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别人和睦共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后就畏缩不前,来个沉默是金,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对于此种情况,我采取了“引读生”操练法。在班上培养胆子稍大的学生做“引读生”。当然,这位“引读生”的普通话语感较好,发音相对标准。由“引读生”引读和带读,学生的练习相对放开得多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

篇3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科目和试卷内容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到2002年,这项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中学教学必须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拟对高中文科考生冲击最大的“文科综合考试”做出分析,探讨新形势下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一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突出特点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是指在一份试卷中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三门中学课程的一种考试。其突出特点有三个:

1.始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试以时间最近的、人们尚熟悉的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为例。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也无论是政治学科的试题还是历史、地理学科的试题,都紧紧地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设问,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说明》提出的“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或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的要求1。在选择题中,可以看到有这样几个热点问题:一是欧元间世对世界金融格局的影响(1—7题),二是环境问题(13—14题),三是我国对外开放问题(15—19题),四是战争话题(20—22题),五是科学技术问题(23—27题),六是投资问题(28—30题)。在主观题中有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问题(37题),有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社会发展与环境空迁问题(38、39题),有西部开发问题(40题)。

2.学科内和学科间综合程度高。教育部《考试说明》曾明白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察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 从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看,文科综合试卷设计严格地遵循了这个原则。选择题的1—7题是以欧元的产生为情景的问题,综合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时事政治、世界地理等政治、地理两个学科中的内容;第15—19题是历史学科内的单科综合,纵向跨一千二百余年,横向有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的内容。主观题的37题、38题均属于学科内综合。37题跨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部分内容;38题跨中学课本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相哲学常识三部分内容。37题虽然属于历史学科内综合,但是理解、掌握了中学政治课政治常识中的“主权国家及权利”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部分内容,也有助于该问题的正确回答。39题和40题均是跨学科综合题。其中39题是历史、地理二科的综合,40题是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这两个大综合题,以历史学科的知识为主线,分别把历史、地理二科和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串了起来,问题与问题之间设计和谐、得当。

3.能力测试全面。高考综合考试有两个目的:一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二是引导中学贯彻素质教育。为此高考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各层面的能力。既有记忆性的知识题,又有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仍以2002年秋季高考试题为例,该卷H卷为主观题部分,共4个大题,160分。其中属于基础知识记忆性的试题有36题的(4)、37题的(1)、39题的(1)(2)、40题的(1)(2);其余各题均属于理解问题、分忻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如果以分值比例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记亿方面的试题为42分,占Ⅱ卷总分的25%;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分值为118分,占Ⅱ卷总分的75%。

二、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高考是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这个指挥棒已经转变了方向,高中教学也必须及时调整方向。那么,如何调整中学教学万向?结合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特点,至少可以清楚以下几点:

(一)纠正偏科现象,语、数、外和政、史、地一视同仁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各地、各级中学都把所学科目区分为主科与副科。语文、数学、外语是主科,政治、历史、地理以及音乐、体育、美术都是副科。在初中,语、效、外每周5课时,而政、史、地、体育每周2课时,音乐和美术每周只有1课时。语、数、外三门课的老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的学生,而政、史、地、音、体、美6科的老师要负责4—8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家长,主、副科的观念由此深入脑海。高中的情况与初中的情况略同。高一相初中的情况是没有区别的。到了高二,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班就不用说了,除了体育外,与政、史、地、音、美5科绝缘了。文科班如何呢?如果下是特色班,音乐和美术已经被砍掉,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地位应该说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终究还是逊色于语文、数学、外语三科。

偏科现象是以往应试教育的结果。其危害如何,已经有不少人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即使立足于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立场,继续从应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发现主、副科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目前的高考形势了。

首先,从文科考生高考各科的分值看。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考试时间分别为150分钟;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共300分,考试时间也是150分钟。按照主、副科分类,假设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得到满分,那么,主科(语、数、外)共450分,需要4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只能得1分;而副科(政、历、地)共300分,需要1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能得2分。这样计算的话,用同样的时间学习“主科”就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副科”得到更好的分数。

其次,从考生得分情况看、“主科”中语文的得分率与“副科”得分率关系密切。这是因为无论是语文还是“文科综合能力卷”都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一小部分的基本知识外,大部分试题考察学生的能力,即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文或单纯地学习政、史、地就能实现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是一种工具,不掌握好这个工具,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反之,不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语、数、外这个工具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也不利于语、数、外水平的提高。例如,语文课中的语法和写作学不好,其书面表达能力就弱,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主观题的答案;政、史、地学的好的同学,也一定能够为语文和外语的作文部分提供好的素材,写出内容深刻、丰富的作文。“主科”与“副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得到好的高考分数就下应该有主、副之分。

(二)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一味进行呆板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填充,强迫学生死记硬背”3。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三点:

1.不营学生以前学的好环、只要认真背会老师精心归纳出的问题,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

2.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省力。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部讲授法,把复杂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解,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气氛、教学的进度、内容的深浅度。实际上是把对几十人的复杂教学体的控制简化为对教师自己个人的控制。

3.可以掩盖教师水平低的不足。这种模式忽略、限制学生个人的知识需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程度和兴趣,想讲多少就讲多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懂的多讲,不懂的不讲。不存在因为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尴尬的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杨振宁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把学生变成了念死书的人,“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敞开拓工作能力的人”。

如果说这种教学模式以前还有它的用武之地(靠死记硬背迅速提高考试成绩),高考改革该把它彻底埋葬了。很多高中教师抱怨:“押不住题”,这是旧模式落伍的证明。看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的特点,只有识记能力是决不会取得好成绩的。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比2001年的识记题有所增加,但是也不过占主观题的四分之一。更多的题需要考生融会已有的知识,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阐释、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固然是书本上的,但是所给的材料或者问题却是不曾见过的,这需要考试具有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只有抛弃旧的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彻底贯彻早有定论的正确的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才能养成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走出课本、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课本知识是人们为了更好、更便捷地学习他人的经验而对实践经验的油象化祁系统比。课本知识的形成一般经过以下程序: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包括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论文或年著教材(课本)。由此可见,课本知识是距离具体实践活动最远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成了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时虽然学的是语、数、外、语、政、史、地等各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社会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主必须综合所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只才能正确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在试题设计上始终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始终关注中国及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中学教堂不读死书。走出课本,学以致用,养顾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参考文献:

篇4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转贴于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篇5

[4]左茹.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6):49~51

[5]严圣禾.日本情景:学前以“玩”为主[N].光明日报,2011.1.29

[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7]王薇.基于生命的塑造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9):73~74

篇6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国际融合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二 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

 

1.推进学前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改革中将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前教育,视其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实行免费,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低廉,日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进程,英国学前义务教育工作也已启动。借鉴西方先进做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逐渐过渡为学前义务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理想模式。

 

2.学前教育的均衡化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落实,城乡间、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将进一步均衡化。?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多元办园体制在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师资和基础设施的贵族化。二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平民化。两极差距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幼儿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的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独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上升,随之,家庭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渐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量的扩张过程中,学前教育质的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现象在两极分化较大的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在诸如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直接导致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整个提升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从事幼教事业的幼儿教师,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化,专业化需要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尽管曾一度出现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要求时专业化受忽视的情况,但质量要求下的专业化必然趋势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体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水平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是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其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包括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儿园新课改把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奠定素质基础作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新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视幼儿为积极主动探索者,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幼儿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提供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积极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新课改的实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起到了

 

推进的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趋势,将使幼儿智能优势开放其潜能的特色幼教机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加快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机制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

 

1.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要实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的目标,单靠正规的公办幼教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好公办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的基础上,依照公办的标准大力扶持民办幼教机构的建立,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园体制,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是未来学前机构体制改革的趋势。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展、深化,吸引境外学前教育机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国际化需求的良好途径。

 

篇7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国际融合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二 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

 1.推进学前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改革中将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前教育,视其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实行免费,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低廉,日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进程,英国学前义务教育工作也已启动。借鉴西方先进做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逐渐过渡为学前义务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理想模式。

 2.学前教育的均衡化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落实,城乡间、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将进一步均衡化。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多元办园体制在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师资和基础设施的贵族化。二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平民化。两极差距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幼儿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的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独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上升,随之,家庭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渐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量的扩张过程中,学前教育质的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现象在两极分化较大的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在诸如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直接导致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整个提升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从事幼教事业的幼儿教师,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化,专业化需要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尽管曾一度出现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要求时专业化受忽视的情况,但质量要求下的专业化必然趋势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体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水平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是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其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包括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儿园新课改把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奠定素质基础作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新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视幼儿为积极主动探索者,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幼儿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提供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积极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新课改的实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趋势,将使幼儿智能优势开放其潜能的特色幼教机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加快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机制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

 1.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要实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的目标,单靠正规的公办幼教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好公办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的基础上,依照公办的标准大力扶持民办幼教机构的建立,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园体制,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是未来学前机构体制改革的趋势。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展、深化,吸引境外学前教育机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国际化需求的良好途径。

 五 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备先进理论、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践者,通过不懈努力确立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增强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建立在本土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将得以成形、完善,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个专业,有着独特的专业特点,幼儿教师在幼儿性格培养和启蒙教育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前教育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要想提高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构建多维内涵的音乐课程体系。

二、现阶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蓬勃的发展,但是尚未形成准确的定位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主要是受西方音乐学的影响,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中国文化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定位。我国学前教育的音乐课堂对文化基础这一方面并不重视,只有构建起良好的人文基础才能实现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安排也不是十分的合理。我国音乐理论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我国主要是模仿西方的音乐理论,缺少母语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要加大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课程。最后,在音乐课程的定位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促进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发展,只有加大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多为内涵的构建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三、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学前教育也在迅速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也要有所调整。第一,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熟练的掌握从事学前教育所需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让学生将音乐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的了解音乐的实际内涵,最终实现音乐和生活实际的统一。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有音乐审美能力还要有音乐的创造性,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构建多维内涵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

多维内涵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就是构建具有多元化、多方面的丰富多方面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促进中国学前教育音课程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何构建学前教育多维内涵的音乐课程是当前许多教育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所不同。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不仅仅要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知识,还要融入中国的本土音乐文化。

(一)融入中国的音乐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你能够弘扬我国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准确定位。我们只有掌握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精髓,才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也能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应该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点,将民族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到一起,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一些民歌和传统戏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母语素质,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向。学前教育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因此,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满足专业的实际需要。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要以终生教育为原则,促进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结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个不可以改变的趋势,音乐教育也不能离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就必须与世界多元化文化结合在一起。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不仅仅能够丰富我国的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形成一种包容的态度。

(四)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化促进了世界的多元化。信息化也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就必须与信息化结合起来。通过将音乐课程与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能够展现出新的活力。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充分的利用了信息化的便利条件,不断的变革教学模式与教学的内容。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一个沟通的网络平台,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解答学生的一些问题,视频、音频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的内涵,更加真切的感受音乐的魅力。信息化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多维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彻底的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的限制,大大的提高了音乐教学的局限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音乐课程,应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音乐认知和学习的多维化。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的多维化的构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和音乐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9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篇10

21 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提出了以幼儿为中心,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主张。 如杜威在我的教育的信条 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将学前课程里的学校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

(二)学前课程的游戏化

游戏化的课程认为游戏能激活幼儿思维的内部运算,是智慧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础,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提倡活动教学。 游戏化的课程要求高度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倡导幼儿积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倡导发现学习,反对填鸭式教学。

当前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发展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幼儿教师应保证所使用的教具能符合多元文化的要求,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 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丰富课程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等。 教师应该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尊重其自身文化,并利用便利条件让其他幼儿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愉快交往,获得成长。 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为中心,鼓励幼儿从生活中发现事物,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自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向苏联学习以直接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集体主义教学模式,第二次是向欧美学习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自由主义教学模式。 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有很多知名教育学者,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扶持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国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不再采用以教师说什么,幼儿做什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幼儿为主,倡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主动建构知识。

(一)打破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定势,突破

传统学前教育的模式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帮助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打破原来的想法,提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 陈鹤琴曾提出我国幼儿教育的弊端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里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将其游戏化、生活化、多元化,并提出以幼儿为主,我国借鉴国外的改革方案,但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合理利用国外的经验。

(二)把握学前教育发展契机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启示我国加大学前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深入改革学前教育制度,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2002 年,我国颁布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2012 年,我国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事业。 国家的举措让人们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一度成为大学的热门专业,家长也逐渐开始重视幼儿教育。 国家的重视,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当前形势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土的学前教育理念是极为必要的。(三)提升幼儿教师地位和专业素养

篇11

随着时间飞逝,为期四十五天的西南大学理论研修阶段的培训已经结束。能参加这样高规格培训,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从心里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因此,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回眸四十几天的培训学习,既是观念上的洗礼,也是理论上的充电,既是知识上的积淀,也是教学技能的提高。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找准定位、做好规划。

在培训期间,多位专家教授先后提到,处在一线的教师太多时候埋头苦干,缺乏独立思考,只会“熟练地搬运”,教育效果难以体现。只有反思型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结果,不断改进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本次培训中杨晓萍教授从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出发,围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着重介绍了美国HIGH/SCOPE学前课程模式和意大利瑞吉欧;艾米里亚学前课程模式。通过对比西方和中国的学前教育模式,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用翔实的案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学前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自己多年研究的解决策略。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让我能站上一个新高度去看世界看教育看自己,使我努力的目标更清晰,动力更强大,但同时也感到了学习压力更大了。

牟映雪教授的“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动向”的讲座,使我明白,在实践中,从单一到多样化转变,以异学互动为主要特征,从单纯职业化向专业化发展,把从简单外在塑造提升到内在高层次,才是真正专业成长的境界。兰英教师的“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主讲了关于如何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专题课,课后我运用其所教的SWOT分析法、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找出自身与名师的差距,找准自身定位。并且明确了自身努力方向,制定了三年的个人发展规划,对教育教学常态工作、专题研究、经典阅读、学习、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措施安排。

二、储备知识,锤炼技能,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有对新时代教师角色改变与专业素质结构的探讨,有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解读,还有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等内容,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李静教授的《幼儿生理发展特点与教育》,首先结合图片为学员们分析了儿童的手掌、大腿及脊椎等部位的骨骼发展过程及特点,让我们从专业角度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并由此提出要分外关注幼儿园桌椅设施的规范性问题,以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随后,李静教授分析了幼儿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和幼儿生理发展特有的规律,最后,李静教授深刻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不在于内容的深浅,而在于方法的不同。学前教育应侧重于儿童的感知与体验,让儿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这些旨在告诫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发展与变化,选择和制定合适的教学课程,并依据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重庆市教科院徐宇老师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讲座,让我真正体会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当前幼儿教育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以幼儿为本、终身学习、建构性的教学观。不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胥兴春副教授通过具体生动的案列阐述了学习观的演变,学习的相关概念,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幼儿学习”,他们主要的学习与活动方式是游戏,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生活习惯及人格的养成。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教育的目标是保护而不是扼杀”,时时警醒和考评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不能把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器”的手段,而是要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

篇1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66-02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视野中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延伸战略的主攻方向。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学前教育在个体人的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开始着手赋予个体人以文化生命,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乃至其社会化、文化化进程的影响持久而深刻。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前教育的漠视以及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现代学校教育中奉行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功利固结的教育价值追求,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以来并未列入国民基础教育序列。在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1.3%左右用于学前教育,这其中大部分还流向了城市幼儿园。长期以来,没有了体制支持的学前教育一度成为一部分城市儿童和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儿童独享的特权,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当薄弱,而地处西北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尤为落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幼教事业特别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主要因为甘肃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4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甘肃总人口的10%。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不但有助于整体把握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认识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甘肃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向及基本策略;而且通过对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可以具体呈现甘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境,深入剖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甘肃乃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的路径及策略,为推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学术资料和理论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路向的设计,要求加强对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纲要》的颁布,对处于弱势地区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言,与其说是一种政策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因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历史欠账多、文化负累重,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突出。

另外,当前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相关资料及成果极少。这大概受制约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历史欠账多,研究者的自发性、随境性,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等因素,限制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研究过程中文本性研究居多,田野的方法很少;质性研究较多,量化研究较少;研究能认识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考不缜密;研究视角雷同,研究眼界不够开阔也是一个制约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向纵深挺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学前教育需求消失了;为数不多的研究,也没有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系统地置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生活中不断的对话、交融甚至存在着博弈与冲突这个独特的大背景下去观照,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复杂性缺乏理性的反思和行动研究,不能很好地建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完整地反映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真正面貌。所以,甘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仍是一块处女地,对该地区学前教育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

对基于少数民族之民族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交融、博弈场域中的甘肃民族地区之学前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可丰富和拓宽人类学、教育学学科领域;基于田野基础上的研究,其生成的数据、理论成果乃至行动研究方法等,可作为我国政府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少数民族原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尊重,基于田野基础上对民族地区民族儿童、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家长之学前教育需求的理解与发展愿景之勾画,对于促进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各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学前教育的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对促进民族地区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由于地域、文化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山区、牧区,适龄民族幼儿入园率大大低于全国乃至甘肃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儿童“入园难”、“入园贵”,民族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民族文化氛围缺失,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幼教机构管理水平滞后、师资水平较差等问题非常突出。我国一些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及教育质量,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与教育质量成正相关。所以,研究和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社会化、文化化进程,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关系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重的是,研究对于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战略,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教育文化具有战略意义。

三、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首先,对甘肃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以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基石,以甘肃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问题的客观存在,对甘肃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文化风土、甘肃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图景、甘肃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等进行叙事性勾勒为基础,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揭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要对甘肃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之阻抗性因素进行归因。这种研究要基于田野,走向民间,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制度原因、经济文化原因、民族地区教育当事人之教育观念、民族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制约等方面的原因进行细致梳理与整合;要加强对该地区民族儿童家长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态度、对子女的入园类型意向、对子女教育的期望,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儿童家长对子女接受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学前教育的态度调查,加强民族地区、民族社区、教育当事人对民族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诉求及其合理需求的重视。

最后,研究要落实在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面。主要就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观念革新、政府学前教育制度的优化方面,如何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做到兼顾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各方物质支持;如何规范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师资、管理支持,加强家园合作,利用地方资源特别是民族文化资源,呈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加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管理队伍及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等方面,设计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路径与具体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