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4:3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篇1

( 一) 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

与其他科目不同, 美术教育涵盖的内容最为广泛,它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绘画, 还包括建筑设计、雕塑艺术、设计等。对于小学的美术教育来说, 当前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 如绘画课、书法课、手工制作课等十分有趣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美术教育, 也能够让学生更早确立自己的兴趣点,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内容的广泛性对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 二) 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美术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苏醒的重要阶段, 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渗透审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 三) 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对此,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尽力迎合他们的个性发展, 把他们的兴趣点尽力吸引到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上来,用美术教育来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和视野, 用美学的教育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 能够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信, 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完善。

( 四) 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当今时代最提倡的就是素质教育, 那种靠死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素质教育的号召声中, 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通过美术教育, 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首先, 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要想画出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先进行深入的观察; 其次,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在绘画和构图的过程就是空间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 最后, 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手工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 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 一) 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创设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力。比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各种不同的水果时, 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假设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果超市, 学生的面前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鼓励学生走进 水果超市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水果,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选中的水果进行细致的观察, 然后进行语言的描述, 阐述它们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首先, 应该依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擅长之处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划分, 使小组成员能够和睦相处; 其次, 为了提升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以创立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或课堂游戏, 比如在小组成立之初, 教师鼓励每一个小组画出自己的吉祥物, 每组只准备一张纸, 第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五笔左右,然后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往后, 直到组内的最后一位同学画完, 属于本组的吉祥物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最后, 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当前, 我国的美术课的上课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下, 学生就开始作画。这个过程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观察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 各种能力和素质正在培养当中, 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 《漫画人物表情》时, 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一些表情图片后, 让部分同学上台进行表情模仿, 此时台下的同学应注意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 并概括他们表情的特征,在观察时间过后, 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进行作画, 选定一个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表情。然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 让同学们猜一猜每个同学画的表情是属于谁的, 评出同学们心目中最棒的小画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 四)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达,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不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还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教授 《童话中的城堡》时,首先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美丽的城堡的图片为同学们展示出来, 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城堡的美丽, 然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不同的城堡的特色和绘画技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梦想中的城堡,并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

( 五) 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篇2

(1)自尊和自卑并存。布依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学习中不甘落于人后,为家族争气,为本民族争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别人和睦共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后就畏缩不前,来个沉默是金,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对于此种情况,我采取了“引读生”操练法。在班上培养胆子稍大的学生做“引读生”。当然,这位“引读生”的普通话语感较好,发音相对标准。由“引读生”引读和带读,学生的练习相对放开得多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

篇3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科目和试卷内容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到2002年,这项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中学教学必须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拟对高中文科考生冲击最大的“文科综合考试”做出分析,探讨新形势下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一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突出特点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是指在一份试卷中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三门中学课程的一种考试。其突出特点有三个:

1.始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试以时间最近的、人们尚熟悉的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为例。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也无论是政治学科的试题还是历史、地理学科的试题,都紧紧地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设问,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说明》提出的“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或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的要求1。在选择题中,可以看到有这样几个热点问题:一是欧元间世对世界金融格局的影响(1—7题),二是环境问题(13—14题),三是我国对外开放问题(15—19题),四是战争话题(20—22题),五是科学技术问题(23—27题),六是投资问题(28—30题)。在主观题中有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问题(37题),有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社会发展与环境空迁问题(38、39题),有西部开发问题(40题)。

2.学科内和学科间综合程度高。教育部《考试说明》曾明白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察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 从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看,文科综合试卷设计严格地遵循了这个原则。选择题的1—7题是以欧元的产生为情景的问题,综合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时事政治、世界地理等政治、地理两个学科中的内容;第15—19题是历史学科内的单科综合,纵向跨一千二百余年,横向有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的内容。主观题的37题、38题均属于学科内综合。37题跨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部分内容;38题跨中学课本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相哲学常识三部分内容。37题虽然属于历史学科内综合,但是理解、掌握了中学政治课政治常识中的“主权国家及权利”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部分内容,也有助于该问题的正确回答。39题和40题均是跨学科综合题。其中39题是历史、地理二科的综合,40题是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这两个大综合题,以历史学科的知识为主线,分别把历史、地理二科和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串了起来,问题与问题之间设计和谐、得当。

3.能力测试全面。高考综合考试有两个目的:一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二是引导中学贯彻素质教育。为此高考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各层面的能力。既有记忆性的知识题,又有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仍以2002年秋季高考试题为例,该卷H卷为主观题部分,共4个大题,160分。其中属于基础知识记忆性的试题有36题的(4)、37题的(1)、39题的(1)(2)、40题的(1)(2);其余各题均属于理解问题、分忻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如果以分值比例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记亿方面的试题为42分,占Ⅱ卷总分的25%;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分值为118分,占Ⅱ卷总分的75%。

二、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高考是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这个指挥棒已经转变了方向,高中教学也必须及时调整方向。那么,如何调整中学教学万向?结合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特点,至少可以清楚以下几点:

(一)纠正偏科现象,语、数、外和政、史、地一视同仁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各地、各级中学都把所学科目区分为主科与副科。语文、数学、外语是主科,政治、历史、地理以及音乐、体育、美术都是副科。在初中,语、效、外每周5课时,而政、史、地、体育每周2课时,音乐和美术每周只有1课时。语、数、外三门课的老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的学生,而政、史、地、音、体、美6科的老师要负责4—8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家长,主、副科的观念由此深入脑海。高中的情况与初中的情况略同。高一相初中的情况是没有区别的。到了高二,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班就不用说了,除了体育外,与政、史、地、音、美5科绝缘了。文科班如何呢?如果下是特色班,音乐和美术已经被砍掉,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地位应该说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终究还是逊色于语文、数学、外语三科。

偏科现象是以往应试教育的结果。其危害如何,已经有不少人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即使立足于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立场,继续从应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发现主、副科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目前的高考形势了。

首先,从文科考生高考各科的分值看。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考试时间分别为150分钟;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共300分,考试时间也是150分钟。按照主、副科分类,假设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得到满分,那么,主科(语、数、外)共450分,需要4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只能得1分;而副科(政、历、地)共300分,需要1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能得2分。这样计算的话,用同样的时间学习“主科”就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副科”得到更好的分数。

其次,从考生得分情况看、“主科”中语文的得分率与“副科”得分率关系密切。这是因为无论是语文还是“文科综合能力卷”都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一小部分的基本知识外,大部分试题考察学生的能力,即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文或单纯地学习政、史、地就能实现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是一种工具,不掌握好这个工具,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反之,不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语、数、外这个工具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也不利于语、数、外水平的提高。例如,语文课中的语法和写作学不好,其书面表达能力就弱,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主观题的答案;政、史、地学的好的同学,也一定能够为语文和外语的作文部分提供好的素材,写出内容深刻、丰富的作文。“主科”与“副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得到好的高考分数就下应该有主、副之分。

(二)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一味进行呆板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填充,强迫学生死记硬背”3。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三点:

1.不营学生以前学的好环、只要认真背会老师精心归纳出的问题,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

2.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省力。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部讲授法,把复杂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解,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气氛、教学的进度、内容的深浅度。实际上是把对几十人的复杂教学体的控制简化为对教师自己个人的控制。

3.可以掩盖教师水平低的不足。这种模式忽略、限制学生个人的知识需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程度和兴趣,想讲多少就讲多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懂的多讲,不懂的不讲。不存在因为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尴尬的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杨振宁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把学生变成了念死书的人,“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敞开拓工作能力的人”。

如果说这种教学模式以前还有它的用武之地(靠死记硬背迅速提高考试成绩),高考改革该把它彻底埋葬了。很多高中教师抱怨:“押不住题”,这是旧模式落伍的证明。看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的特点,只有识记能力是决不会取得好成绩的。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比2001年的识记题有所增加,但是也不过占主观题的四分之一。更多的题需要考生融会已有的知识,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阐释、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固然是书本上的,但是所给的材料或者问题却是不曾见过的,这需要考试具有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只有抛弃旧的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彻底贯彻早有定论的正确的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才能养成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走出课本、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课本知识是人们为了更好、更便捷地学习他人的经验而对实践经验的油象化祁系统比。课本知识的形成一般经过以下程序: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包括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论文或年著教材(课本)。由此可见,课本知识是距离具体实践活动最远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成了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时虽然学的是语、数、外、语、政、史、地等各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社会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主必须综合所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只才能正确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在试题设计上始终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始终关注中国及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中学教堂不读死书。走出课本,学以致用,养顾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参考文献:

篇4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转贴于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