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5 14:3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双减政策对社会的意义

篇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村人口。现在农村人口呈现老龄化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实施有效的养老保险机制,有利于快速实现现代化建设。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运行,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以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而言之,就是新农保,基本目的是保障农村居民年老者在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建立个人缴纳费用法、集体资助、补助、政府进行补贴等相结合的多种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规定同时与个人的账号相结合,与土地的保障、社会的补助和家庭方面的养老这些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进行结合配套。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组织运行实施的一项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的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的老社保相比,新社保所具有优势特点是:

第一,筹资的模式不同。之前存在的老社保主要是农民自己进行缴费,也就相当于通过自我储蓄的模式获得保障。而现在的新社保则是通过个人缴纳费用、集体进行补助和政府适当的津贴多种模式相结合,筹资渠道多样化。在其中,中央财政的补贴是直接可以补贴给农民的。在取消农民的农业税、农业进行直接补贴、新型农村的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的惠农利农政策之后,实施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惠农利农政策。

第二,老农保是农民自己建立自己的账户,自己享受自己储存的优惠。相比较新农保的支付结构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的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所储存的养老金。这其中基础的养老金是是由国家的财政进行支付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在60岁之后都将可以享受到国家的普遍实施的惠民养老金。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及建立的意义

针对当前的农村社会的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

应对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客观需要。近些年,我国的城镇化加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到城市打工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一大批年老者在城乡的滞留。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性,这一客观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入到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上。

之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着缺陷。1992年,我国实施了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当时的资金筹集是以“主要是个人的缴费,集体的补助作为辅助,国家的政策给予支持”等原则。这实际上就是农民的通过储蓄的方式获得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第一,保障的水平不足以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第二,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险缺乏社会性;第三,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财政投入不够;第四,基金的渠道过于单一,保值增值难度大,存在极大程度上的贬值风险。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依然着重于家庭养老,但是劳动力流动大,农村家庭出现空巢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中发展,家庭凝聚力削弱,成员之间的互助能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相当缓慢,家庭养老难以有效的满足养老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农民的养老问题既缺乏家庭的保障,又没有可靠的经济方面支持的“双困难”。

基于这些问题,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加快建立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实现农民的基本权利,有效实现农民的减贫和缩小城乡的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加快健全具有我国的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保险制度,是采取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但自愿选择的保险制度存在着“保富不保贫”的倾向。个人自愿缴纳的费用受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保险制度覆盖率较广,参加者多是一些较富裕的居民;不发达的地区居民尤其是那些贫困居民缺乏投保意识或没有能力投保,这就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而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进行保障的人。普遍的一些年长者的投保意识淡薄,不能清楚理解社保的意义,不能让社会养老保险产生真正的保障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新农保有清晰的认识,积极参与。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年老者很少有自愿参保的,进行强制性要求,让他们参保,对个人自愿费用的水平适当降低,能够让更多应该享受参保的居民享受到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实惠。通过现阶段的强制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参保,让居民能够主动参保,真正享受到国家保障政策的意义。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保证其规范有效实施,让我们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会稳定发展,快速实现奔小康。

参考文献:

[1] 钱文亮.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篇2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二类课题《河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途经分析-基于中外比较视角》(课题编号:2010XYKT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社会和企业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有增无减之势,但另一方面每年涌入社会的大量高职商务日语的毕业生却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我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对其中141名商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与日本贸易相关的某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从调查结果中发现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岗位操作能力和商务日语应用能力较弱是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高职商务日语实训教学中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达到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职商务日语人才这一目标。

一、高职商务日语实训教学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1.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受到广泛重视,使教师和学生都共同认识到实训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日语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没有接触外贸行业的机会,从而忽视了培养商务日语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导致在实训教学中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实训教学中课程缺乏体系性。

从调查中可看出,目前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我院日语专业为例,由于各实训项目开发的随意性较强,相互之间没有有机联系,整个实训教学缺乏体系性、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各项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偏弱,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致使该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3.校内外实训基地不完善。

以往的实训教学虽然也大多使用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但往往只是利用这些基地看日剧、听录音,还有就是翻译资料、编写会话等,实训流于形式。显然这样的实训过程和结果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感觉收获不大,对这类实训学习也没有浓厚的兴趣,更不要提充实感了。当然,与强调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科专业相比,展开外语专业的实训教学活动本身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要想使日语实训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日语专业实训指导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可行的实训教学模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商务日语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从调查中毕业生所提出的建议中,总结出优化高职商务日语实训教学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商务日语人才。

1.采取模拟工作现场实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在这方面,我院为了改善日语实训教学,建立了日语专业的具有日式风格的实训室,里面的布局有公司办公室、同声传译室、日文输入练习室、日式榻榻米房间等,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日本社会的人文风情并且体验公司文化。这样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成的共享网络资源与现有的实训教室,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拟实际商务活动。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模拟日本公司的若干部门,给每个学生以职位和虚拟业务,让学生练习发送日文电子邮件,作工作报告,商谈并制订活动企划,等等,这样的实训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当然,这必须有指导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有效引导,并且每次实训实施前都要有一份详尽周密的实施案。

2.组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毕业生们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比如,除了日常的校内实训教学以外,可以利用长三角的地理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有规模的日资企业或外贸企业,亲身感受日企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或者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日企实习,通过现场训练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交际能力。又如,日文录入课部分可以让学生到外包企业去实习,进行实际操作;谈判日语方面的课程可以尝试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直接参与训练、授课,也可以请一些日企的一线校外专家到我院来开设讲座和座谈,使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日本企业文化、思维方式和最新信息。

3.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为了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实训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不失时机地推出政策,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且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可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日语专业带头人,这是高职院校日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学院日语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还可以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政策,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提高学院的办学能力。

三、结语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教学环节。要达到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职商务日语人才这一目标,高职日语教师必须深入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规律和方法。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将实训教学体系化,才能够确保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锦秀.辽东学院高职商务日语实训教学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校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帮助、治疗和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发意义,其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贫困生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力度,大学生贫困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范围、资助周期有限,不能顾及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范畴也应包括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落差大

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体系理论落实不统一,导致资助体系出现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对不完善,资助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资助体系中的奖、助学金的资助面相对比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奖、助学金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体系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却“空无一物”,无法落实,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诉求在高职院校资助中显得异常强烈。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不科学

全国省、市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办法。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贫困证明、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三份材料齐全,基本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通过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其中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都需要盖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公章。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调查表格或证明的填写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相关负责部门盖章,而具体内容相关负责部门是否进行了核查,高职院校无从得知。因此,对这样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笔者持怀疑的态度。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忽视

经济层面的差距,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负担。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极强,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经敏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度伪装自我,不敢流露心迹,交际圈窄,不愿意“抛头露面”,情绪化严重等。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视了这类心理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伤害部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挫伤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有些学生即便得到了资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学校和国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视心理,仇视周围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学生矛盾问题。

2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贫”

2.1 经济贫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涨,导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且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收入。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总收入低,导致无法承担学生基本的生活费、学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构成基本分为: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无谋生特长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种为收入的农村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长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为主的家庭等。总结来看,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途径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稳定;要么是收入来源脆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已节衣缩食,但仍难以缴付高昂的学费。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困难。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些学生生活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上学,导致无法承担所在学校高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这也是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困难是表象,深层次进行追究,发现心理贫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2.1 失信现象

完善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也扩大了受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按时还款、不守信、欺骗等失信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2.2 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是奖、贷、助、勤、补、减、缓等资助政策,但是其中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偿的,另一种是无偿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不劳而获,倾向于无偿的资助体系,对申请助学金、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政策热情高涨,而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望而却步,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习惯了“搭免费便车”的依赖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经济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贫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经济的难关,这种依赖外界直接物质帮助的心理,对大学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正常学生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生活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还承受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积极主动发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心理问题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完整的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的“双扶贫”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经济扶贫

3.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开端,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无法达到最终资助的完善。而认定体系既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标准,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认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并得到完善。

3.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完善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内容丰富,但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资助形式却不相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的资助,它能提高大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也能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其信用度。国外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还款。

3.2 心理扶贫

3.2.1 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低,社会的信用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延迟还款、拖欠贷款等恶意行为,大大降低了银行给大学生贷款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3.2.2 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好解决,但是产生的心理问题急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一方面,了解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更多的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结 语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其应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战略》指出,我国能源发展正进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全新阶段。这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治理大气和水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增加能源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此前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实施双控,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长方式,要求2020年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降到58%以下,非化石能源与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联合占比达到25%。在此基础上,《战略》提出了进一步的能源革命目标。2030年,“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利用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到15%以上,即低碳能源联合占比达到35%,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GDP能耗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展望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建成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能源消费革命:节约高效

《战略》把能源消费革命概括为“开创节约高效新局面”。提出:1、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把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推动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战略》中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2030年“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我认为这个目标有望完成的更好,需要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增量,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2、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和减排。推动工业部门能耗尽早达峰,推进工业绿色制造和循环式生产。对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严格的能效和排放标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遏制不合理的“大拆大建”,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推动城乡新型电气化、低碳城镇化,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随着电源结构的优化,这将不是以煤代油)。淘汰煤炭在建筑终端的直接燃烧,增加可再生电力供电和热(冷)。提升农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电气化,实施光伏(热)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农林固废资源化利用,使农村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沃土”。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终端能源消费智能化、高效化水平;4、大力倡导合理用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政策鼓励合理的生活住房和小排量、新能源公民车,引导公众有序参与能源消费各环节的监督。

能源生产革命:清洁低碳

《战略》把能源供给革命概括为“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首先,立足现实优存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集中利用。以多种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实现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电厂水平,防止煤电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推动化石能源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合理确定煤炭税费水平;第二,实现能源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新能源,开启低碳能源供应新时代。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并网率,降低发电成本。因地制宜开发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采用最新安全标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核电全产业链的协调配套发展。积极推动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倍增发展,力争203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比2015年增加两倍。推动分布式天然气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成为重要的能源利用方式。第三,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网络,促进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集中式的智能网与分布式能源网络相互结合互动,建设基于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设备,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建设“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能源科技革命:能源转型的战略保障

能源科技革命是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支撑,也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确保我国能源长远安全的战略保障。当前,全球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有力推动着世界能源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我国能源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升级的新的增长点,在这场能源转型的国际竞赛中抢占先机。我国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高效节能技术;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技术;智慧能源技术,包括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含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的深度融合;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特别是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与深化能源科技与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推动我国能源体制革命取得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为落实各项战略目标和任务,《战略》提出了“全民节能行动”、“农村新能源行动”等十几项重大战略行动,这些行动体现了主要的战略思想,也使《战略》的落地具有可操作性。

篇6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一)从宏观环境看。

国内有两大新闻最吸引人的眼球。一是南方的风沙,近期。为10年来最强,一直刮到日韩、台湾,台湾有媒体讪笑说: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二是西南大旱,连续200多天无雨,正全军全民动员抗旱。究其原因,环境遭破坏,自然在报仇。

丹麦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去年底。各国吵成一团,美国授意国际能源机构(IEA发表统计,说中国已经在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今年2月3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出“总动员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总理在政府工作演讲》中谈到去年节能领域的政策方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并具体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中央给予的信号是继续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二)从我市情况看。

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2009年。也是环保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全市环保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服务发展的意识日益强烈,环评审批效率切实提高,全年审批了323个建设项目,争取各类环保资金2274万元,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减排工作效果显著。市GDP增长12.7%背景下,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却实现了连续三年“双下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尤其是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提前一年达到十一五”控制目标。处置突发事件反应迅速。妥善处置了两起跨省非法倾倒危险化学品的恶性事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此,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惩处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奋战在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

污染物发生量不断增加,但是当前我市环境维护工作存在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减排压力日益加大。随着我市的大发展、大建设。将加重我市环境负荷。二是水污染依然较为严重。尽管已投入大量资金对宋汤河、涡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沿岸景观得到改善,但大多数坑塘没有治理,涡河两岸排污口还没实施污水管网截流,生活污水直排涡河,严重污染我市水体,市民对此意见很大,这也不符合创建园林乡村、文明乡村的要求。三是环境平安隐患极大。涡河、惠济河、小红河等河流入境前汇集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水质终年处于劣五类,近年来,因河南污水下泄引发我市多起跨区域水污染事故,同时,市一些企业环境维护意识不强,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如三星化工噪音问题、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污染问题。四是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乡镇垃圾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垃圾焚烧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要把环境维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打造蓝天碧水,建设美好家园,提高幸福水平。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严把项目准入关。要正确处置环保与发展的关系。降低项目环评门槛。发改、经委、环保等各级相关部门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严把环保准入门槛,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覆辙,坚决防止外地污染企业转移到市,从源头上遏制新的污染源,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近期发展与久远发展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要认真贯彻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重点抓好“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的环评,根据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对重点产业布局、发展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评估,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维护相协调。对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好项目,要开设绿色通道,确保项目顺利上马;对高耗能、高排放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要从严把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禁止建设的项目,坚决不批,以免贻害地方、贻害子孙。

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抓好乡村环境治理。建设、环保、安监、人社、技术监督、城管执法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尽快组织实施以控制城区烟尘污染、燃煤及粉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为重点的蓝天工程”实施以饮用水源保护、污染治理和城区坑塘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碧水工程”综合整治涡河、宋汤河、丁家坑等城区河流、坑塘,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要加快城区道路改造步伐,加强乡村道路的美化绿化,加强各居民小区的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维护。今年,国家拿出25亿,省里拿出3.2亿,实施“以奖促治”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规模。各地要充分利用这项政策,积极组织开展项目申报,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资金支持,解决农村更大范围的环境问题。要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总结和推广垃圾焚烧试点经验,所有中心镇、建制镇、扩权镇今年要完成垃圾焚烧试点工作,逐步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全市所有乡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同时,各地要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优化养殖业布局,力争今年年底前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达标排放;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与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时改善。

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水是生命之源。人均占有量缺乏全国的1/4不到全省的一半,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正在积极做规划,争取实施引水入亳工程。各级水务、建设、卫生、环保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源维护区分级管理,加大对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查处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抓好淮河流域枯水期间的限产减排工作,加强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平安。市环保局要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动身,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置设施建设、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及早谋划和储备项目,争取列入“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获得国家和省更多的支持。

三、确保实现目标

实施“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决战之年,去年。污染减排和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这两项硬任务,必需全部完成。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将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作为硬骨头来啃,确保完成任务。

一)抓组织领导。做好环保工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把环境维护目标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时完善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刚才,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今年减排目标责任书。希望回去后,尽快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明确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盯紧抓牢,务求主动。要加强调度,对于不能按期建成的减排项目,要及时调整,确保不影响减排进度。市环保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各市减排项目的督促检查,每月对各县区减排进度进行调度分析,及时向市政府演讲。

二)抓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新格局,加快污染防治进度。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的比重,把重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银行贷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污染项目治理。重点推进全市医疗废物、垃圾处置场、污水处置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治污设施的社会化运营。要突出抓好四个污水处置厂的管网建设和提标升级,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加快乡村污水管网和截污工程建设,提高运行负荷率,确保乡村污水处置率65%以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减排效益。

篇7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8-02

减税政策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以减税和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为主体的财政政策。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干预收入分配、促进收入均等化以提高消费倾向;另一方面加强投资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投资需求。国家干预投资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并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然而传统的凯恩斯理论面对后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滞胀”束手无策,而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了以减税来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和劳动,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从西方国家近80年的税制改革经验来看,由于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其结果是刺激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甚至有可能增加。正因减税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把希望寄托于减税政策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列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随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09年1月5日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指出2009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其中,可归入税收政策系列并成为2009年中国税收政策主基调的举措,就是实行结构性减税。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所谓减税,是指税负水平的削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结构性减税,在学术界则存在一定的争议。从税负、税种和政府税收收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结构性减税,是指主要税种实行政策性减税,但不排除个别税种,辅税种进行增税,但算总账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的减税,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大规模的减税,实行的是小幅度、小剂量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种观点认为结构性减税是指税收政策应实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以减为主,但税收收入总体上应保持上升趋势。如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应有增有减,以减为主,减税的结果不仅不能减少原有税收收入规模,而且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的结构性减税,是指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总体上具有减税效应,但政府税收收入不一定减少。如李敏(2006)认为由于税收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税率的高低外,还要受经济结构、税基宽窄、纳税遵从度、征管强弱等因素影响,因此减税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

鉴于以上分析,结构性减税关于税负和税种方面的问题,即税种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和税负的减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意味着财政收入是否减少,还有待探讨。众所周知,税收收入受税负水平、经济结构、税收征收率、税基宽窄等因素影响。由于宏观税负的计算口径有多种,为了方便,在考虑宏观税负的时候,这里采用最小的口径,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另外,考虑到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的问题,暂且把税收收入当做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可以假定经济规模为GDP,税收征收率λ为外生变量,政府理想税收收入为T,政府实际税收收入为I=λT,则宏观税负为t=λT/GDP。通过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I=λ・T・GDP(1)

由于税负和税制结构对经济规模产生影响,是经济规模的内生变量,在税制结构不发生变化时,税负的加重,会对经济规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税负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减函数;而在税负不变化的条件下,税制结构变量γ的优化,会对经济规模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税制结构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增函数,即GDP=F(t,γ)。于是上式(1)可以变化为:

I=λ・t・F(t,γ)(2)

(2)式分别对t和γ一阶求导,我们可以得出:

It'=λ・F(t,γ)+λ・t・Ft'(t,γ)(3)

Iγ'=λ・t・Fγ'(t,γ)(4)

从式(3)和式(4)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税收征收率和税负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制结构的优化,税收收入会增加。但是在税收征收率和税制结构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负的降低,税收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能确定,这还取决于其二阶导数。

上述实证分析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条件,即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是当作各内生变量变化导致的一种结果来分析的,如果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当作政策的意图分析,即外生变量,则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自然就非常清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构性减税是一种有别于全面的减税,是一种有增有减的税种结构性调整,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而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在下文,笔者将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危机所应实施的减税政策建议。

二、当前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

1.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需要。我国经济已持续增长近30年,经济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国际收支顺差压力不断增加、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能耗严重和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等。从税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可通过对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等的调整,使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例如,差别税负可影响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的税负分配原则有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合理的税制结构与税负水平有助于收入结构的改善等等。

2.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定了“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流转税收入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约70%,所得税的比重却仅为20%左右,“双主体”税制实际上是“跛足税制”。一个兼顾了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良好税制结构,是我们优化税制的目的所在。根据税收原理,出现这种相违背的结果,与以累退性质为表现的强调效率的增值税为主要税种和以累进性质为表现的强调公平的所得税为辅助税种有关,这也正好与我国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有较大关系。另外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税种的缺失问题。例如,迄今为止,在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既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自然不是直接税。在现代税制体系中,直接税则是财产税的一个重要属性。

3.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1993年―1998年,美国家庭的收入分配情况始终在0.45~0.46之间,并且美国基尼系数从1967年―1998年变化幅度也不大,但是税后却为0.42~0.43之间。{1}可见在基尼系数的变动中,与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密切相关的税收无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重要层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税收在调节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功能上存在着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并存在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向。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税种设置和各税种的税基、税率调整来实现;二是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各税种之间缺乏整合力,影响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能仅靠个人所得税,必须建立一个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规范,制约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

三、结构性减税的具体设计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作为目前我国的第一大税种,2009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到了全部税收收入的29.8%。{2}因此,可以说2009年增值税的转型,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极大地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现行税制,以及对于整个税收收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要最大限度地把商品及劳务服务纳入增值税增税范围。如将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以及与工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服务行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将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改为统一的增值税,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商品劳务税税制多税种病例的现状,实现税制简化;其次是进一步降低商业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提高增值税(包括营业税)的起征点。

2.改革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经济起稳定作用的自动稳定器,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三是工薪所得边际税率偏高,税率档次繁琐,这样不仅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也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少累进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

3.改革资源税。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限制其应有作用的发挥,现行资源税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对资源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和优化税率结构、改定额税率为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相结合、细化税目设置、调整计税依据等。通过改革对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对转变增长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4.改革消费税。在国际上,消费税与其他税种相比,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税收收入的比重中持续下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人们才发现消费税在其中的独特作用,西方各国的消费税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目前我国消费税的现状,结合当前形势,消费税改革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抑制生态环境恶化与环境资源的保护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减征或停征一些已成为或正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征税,如工业酒精、医用酒精、汽车轮胎等;二是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对一般性生活用品以及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的产品实行低税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行为等实行高税率;三是适当扩大征税范围,将高档消费品、奢侈品,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规模消费的产品,某些高消费行为和对环境污染的行为及用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5.改革房地产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税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现行税制已陈旧老化,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问题是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格局也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结构也不平衡,财政调节的效果较弱,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推进税制改革、完善财产税体系、加强税收调节的作用;而房地产税处在个人收入分配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交叉点上,从它着手改革显然是有利的。主要包括:(1)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相关收费(包括由土地开发商所缴纳的税费、土地出让金等)合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以减化税制、优化结构(减少转让、出租环节的税收,加强持有和使用环节的税收);(2)新的房地产税应按市场价值和统一标准评估物业的实际价值、从价计征,采用差别税率,同时考虑我国现行房地产税的税率、结合各年度各地方财政收入需要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因素选取较低的税率;(3)清理房地产行业收费,取缔不合理、不合法性质的收费项目,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外收费。

四、小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这次结构性减税的直接诱因。而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税制结构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则是根本原因。从目前的经济境况来看,最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330.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00669.97亿元的20.40%,比上年增加10008.57亿元,增长19.50%。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4223.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3%,比上年增长18.85%;非税收收入710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8%。{3}这种财政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为这次结构性减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税收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则说明了结构性减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做好结构性减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注释:

{1}数据来源于Athur F Jones Jr & Daniel Heinberg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Nation’s Income Distribution Current Popilation Reports U.S. Census Bureau.

{2}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

{3}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219.235.129.58/welcome.do。

参考文献:

1.安体富.结构性减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3)

2.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3.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关于当前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若干政策建议[J].涉外税务,2009(4)

4.李敏.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肖太寿.浅析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J].税务研究,2009(7)

篇8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20―01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在实施航道整治的过程中,施工对水域生态及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今我们推行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就更应该关注生态航道建设。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一样重要,虽然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但我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今,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绿色经济也是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内河生态航道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

1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是把具有通航功能的传统航道与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统一在一起的新型水利建设模式,着重发挥河流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其不但具有便捷、高效、安全、畅通的基础水运功能,还有平衡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内河生态航道建设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且能持续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党的十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提出响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其恰到好处地在水运经济的发展与航道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2内河生态航道建设发展措施

2.1生态航道整治关键技术

朱泖河生态航道整治关键技术有生态护岸、生态护底、生态坝体和生态施工等关键技术,笔者在下文中对其依次介绍。

生B航道护岸是指在满足通航功能的条件下,使得土体与水、生物与水、土体与生物之间相互滋养,从而符合生物成长及其生物群落的要求,又能够防止水流及船行波对岸坡的冲刷。航道生态护岸包括生态护坡及生态护脚两部分,航道生态护坡的关键技术是利用生态结构进行护坡;而航道生态护脚的关键技术是研究透空性结构在护脚处的效果以及实际应用。

生态航道护底的关键技术包含顺坝、鱼骨坝、丁坝生态护底技术和潜锁坝护底技术,此类技术能够降低能耗,也可为鱼群提供休息的地方。

生态航道坝体的关键技术是研究鱼巢式、可拆卸式及透空型坝体的结构形式及水沙特性,及其在生态方面的效应。

生态航道建设施工中驱赶的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而驱赶鱼类的主要技术是声波驱赶施工区的保护鱼类,测试用于鱼类合适的声波,尽量减少声波对鱼类的伤害;利用灯光驱赶对灯光敏感的鱼类;驱赶鱼类的其他方法。

此外,应借鉴国外在生态航道建设技术方面的成功措施,如重建植被、修复人工湿地、恢复缓冲带、降低河道边坡、修复水边湿地、修复池塘等均可应用于航道建设中。

2.2生态航道环保疏浚与生态炸礁关键技术

生态航道疏浚是指除去水中的不良底泥,使疏浚后的基底能够为之后的生物修复创造环境前提。航道疏浚包括3个环节,分别是挖掘、运输及处理疏浚土,而怎样减少挖泥的二次污染,安全、高效、经济地处理疏浚土是生态航道环保疏浚的核心内容。生态疏浚法是实现生态航道环保疏浚的途径之一,其中施工过程的控制及处理疏浚土是实现生态疏浚的关键。

生态炸礁会对原生态航道产生影响,需在项目前期进行环境评估,有针对性地确定施工控制范围及距离。生态炸礁的方案设计及质量检验标准较为关键,需要对炸礁的地点进行详细的探测后再制定方案,与此同时,需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施工管理。

2.3生态航道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在内河生态航道的建设中,积极研究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等,并建立新的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期和运营时的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于生态要求,航道生产要节约能源、开发新型能源并减少污染物排放。风能、水能是生态航道生产中取之不竭的能源。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节能减排知识,弘扬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教育项目部及施工班组转变观念,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船舶减排技术有节能减排及船舶污水减排等。船舶排污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垃圾的处理与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对于船舶上的生活垃圾可以进行人工管理,收集在一起,不可乱扔于河道;对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有污水处理条件最好,若无此条件,可将放置进行沉淀,最大化的减少污染。

2.4生态航道支撑保障系统关键技术

朱泖河生态航道工程建立了完善的工程环境管理体系,对已经实施了生态航道建设的河段采取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措施,保证航道安全有效的运行。生态航道保障系统解决了3个问题:生态建筑物的维护及管理、环保疏浚的实施与管理、工程船及施工船的节能减排管理等。

3具体案例应用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每年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至今,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60亿吨,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7%。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中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从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依然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础上,整体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迫切需要一种经济手段引导企业革新技术、更替设备,提高核心竞争力。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政府将从2020年开始对不限制碳排放量的国家的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准备采取相似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巨大影响。

一、碳税的理论与实践

碳税(carbontaxes)通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减排工具,通过引入碳税,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兼顾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提升环境质量与产业竞争力。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在国家的碳治理中可以通过碳税的课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燃料含碳量直接相关,所以可以按照含碳量征税,故称为“碳税”。因为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干预,针对排污者收税,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间的差距,将污染成本加到产品价格中。

碳税的理论基础正是使外部性内在化,从而避免大气层这一公共资源出现“公地的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碳税偏重效率原则,它使相关产品的价格更加充分地反映地球温度上升、生态环境破坏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的成本。通过价格传导,使消费者主动选择更加环保节能的产品,抑制对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产品的需求,应用市场机制增强可持续消费的内在动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Paretocriterion)。

碳税实施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课征碳税,另一方面同时降低一些其他租税,包括中低收入户的所得税及间接税,在总税收不增之税收中立性原则下,使租税负担再分配,即所谓的环境税移转(environmental tax shift)或绿色租税移转(green taxshift)。碳税改革不但可改善环境质量,增加财政收入,若将其收入用来取代其他具扭曲性的租税时(例如所得税、增值税及社会保险费等),不仅增进租税效率,还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改善所得分配,具有双重红利。

碳税的改革首先发生在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包括北欧国家(丹麦、挪威、瑞典与芬兰)以及英国与荷兰。这些国家的高福利导致了其财政负担过重,对经济实体的课税过高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这些国家纷纷开始推行绿色税制改革,通过课征环境税(如碳税、空污费、硫税)取得财政收入,再将其用以减轻高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或是以此降低其他具有扭曲性质的租税,试图达成双重红利的愿景。例如,1991年瑞典实行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导致相当于其6%GDP的税收重新分配,其基本目标为减少许多扭曲性的税收(如降低所得税)。1997年美国的佛蒙特州与明尼苏达州亦开始进行相关改革,而德国与意大利则于90年代末期陆续实施,而碳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论证阶段。

二、碳税影响产业发展的实现机理

(一)高碳产业碳排放外部性的消除

环境资源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任何人皆可不花费任何成本而享用。对于环境资源的耗损或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亦无须负任何责任,导致环境污染的实施者,不用支出任何成本即得以享受经济利益,相反的,环境损害的结果,却由全社会承担,不但环境损害支出成本分配不当,且亦造成污染者肆意排放造成环境负担。

碳排放的成本难以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因为这项成本与形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成本的外部化,使得污染并不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学者主张通过政府的干预并建立一套分配机制,将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合理地将成本反应到制造污染或因污染而获利者,使其因为考虑成本增加的负担而自愿减少及控制污染的制造,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并进而使市场交易分配公平化,这一分配机制与费用负担也是碳税课征的基础。

碳税的征收原则是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Pays Principle,PPP)又称为“不补贴原则”(No-subsidy Principle)[2]。污染者付费原则之意义亦被扩展到相当于“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通过成本分析将环境损害所造成的社会支出及填补所需要的成本划归由污染者即使用者负责,将得以公平分配社会国家支出的成本,并得以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碳税虽然是一种成本,但是对于制造和销售环保技术和产品的行业却是发展的机会。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研究开发节约生产生活能源的专门技术,加大对设备的投资,引导新技术产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提升投资和消费结构的目标,提高我国中长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重红利的实现

碳税的改革除了主张应课征碳税以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外,其核心内容还强调这些税收的使用方式,通过这些税收的有效使用,解决相关的环境和经济问题。英国经济学家亚瑟·庇古(Arthur C. Pigou)提出了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污染者课税,并将税收用于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间的差距,但是并未考虑到税收的用途对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双重红利”的概念首先由Pearce (1991)首度提出,他认为政府对碳税的课征,应该保持税收中立的立场,将碳税的收入用于降低其他对经济引导产生干预的税收,可以产生抑制环境污染及产生税收扭曲成本的双重红利,其定义的第一重红利是环境税率的提升和降低其他扭曲性税收对环境造成的均衡效应;第二重红利是税赋改革后遏止交互效应所剩余的效应。双红利理论的实质是:利用碳税的课征与循环,同时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增进社会福利两项目的两个效应:

1.庇古效应(Pigouvian effect)(第一重红利):通过经济杠杆,使污染者降低污染物的制造,直至边际防治成本等于污染税率为止。这是课征环境税的主要目的,体现的是碳税的价格效应。

2.税收循环效应(revenue effect)(第二重红利):利用环境税收到的税收降低具扭曲性的租税,以增进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改善所得分配,体现的是碳税的再分配效应。

三、碳税对产业转型的引导效果

碳税与产业转型具有密切关系。以图2说明,碳税基本运作方式就是在碳税的价格效应与碳税的再分配效应上展开其影响。

图1:碳税的价格效应和再分配效应

在碳税的价格效应方面,通过对能源产品的课征,提高能源产品的价格,进而通过供应链的渠道,层层影响,而达到改变整个经济体的效果。如图上半部所示,对能源产品课征碳税,将提高能源产品的价格,若税率高到足以影响厂商与个人的行为,这一“价格效应”即发挥作用,此时价格效应将促使厂商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同时也会寻找其他替代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无可避免的会对既有的石化厂商以及供应链上的厂商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厂商或个体寻找替代能源的动机,将会诱发出新的产业开发与使用替代能源,因此也会产生新的产业链,价格效应提业转型的动力。再者,在寻找替代能源与应用技术时,个体厂商为了避免高价格的影响,也会寻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与产品,此也创造节能产品与服务的商机与市场;此外,在短期仍以燃煤为主要发电方式的情况下,碳捕捉成为目前减少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这一技术为技术领先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碳税在价格效应方面,促使依赖化石能源的产业逐渐淘汰,让新兴产业及低耗能的产业逐渐兴起,产业转型于是产生。最后,低能源产业的兴起、环境质量的改善,将使环境获得保护(第一重红利),在这方面欧洲部分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此外,为寻求节能低碳的产品与服务,公共交通将有可能取代个人交通的使用,都市形态也将转变,以日本为例,日本相关能源税费高,也造就了日本公共交通普及、汽车保有量相对少的都市形态,这也可以算是碳税的额外红利。

碳税的再分配实际上是碳税用途所产生的再分配效应,根据欧洲国家的施行经验,在税收中立性的原则下,碳税产生的税收将用于降低或者取代如所得税等直接税,间接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同时,通过对扭曲性租税的调整可达成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结合我国的实际,碳税的用途可以用于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提高收入和就业率,补贴环保产业的发展(如图下半部分)。对产业而言,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实际上是降低了营运成本,低税赋的环境有助于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吸引国外投资,其对产业的影响不限于特定产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财政而言,碳税的税收收入可以弥补税率降低的损失,而不必扩大财政赤字。再者,降低所得税,将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有助于个人财富的累积与消费、投资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产业维持或扩展其市场规模,并让新兴产业有发展的空间。同时,补贴公共交通有益于低碳节能的公共交通业兴起,使相关产品与技术获得支撑。因此,通过碳税收入的运用,低税赋的环境,有益于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个人因降税获得更多所得的支配权,可用于扩展投资、消费,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与经济效率提高(第二重红利),也让产业获得良好的增长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碳税通过碳税的价格效应与碳税的再分配效应重新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在适当强度的碳税政策下,征收碳税对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和大多数行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产业的转型幅度也将是巨大的,依赖化石能源的产业将降低其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低碳及节能产业将积极进入,弥补空缺。然而,在旧产业推出,新产业进入的时候,不可能没有阵痛,政府应有所坚持也应有所作为,在碳税的课征范围与税率的高低上可以有所权衡,碳税的税收用途可以依情况调整,但碳税的目标: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是不可改变的。

参考文献:

[1]Goldenberg J,Specks. 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3)

[2]张晓盈 钟锦文.碳税的内涵、效应与中国碳税总体框架研究[J].复旦学报.2011(4)

[3]范允奇,王文举.欧洲碳税政策实践对比研究与启示[J].经济学家.2010(6)

[4]赵玉焕,范静文.碳税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

篇10

一、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区委、区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位置,尤其是2008年以来,市、区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所作的一系列讲话和要求,更加体现了新时期我区科学发展的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紧密联系环保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这段时期,是我区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也是全区环保事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牢牢把握全区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阶段性特征。2008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我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准入制度得以规范,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已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紧密联系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紧迫性。对照中央和省、市、区委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面对*区环保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污染减排的艰巨任务,我们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环境问题突出。由于问题的多年积累,我区环保工作一直处在落后的位置,特别是工业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偏低,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顽疾”。二是能力建设水平不高。全区环保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城市差距明显。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出来,把最需要制定的政策提出来,高水平谋事,高效率办事,从而在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等中心工作上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将我区环保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紧密联系加强环保工作的现实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性。顺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环保部门被历史性地推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前沿,在这种形势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污染减排显得尤为重要。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环保局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我们身上,仍然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落实政策水平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和行政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提高大家的政策执行力,坚决把区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理解到位、贯彻到位、执行到位。二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坚定环保事业的信心。在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加速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不有效解决我区的环境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区加速崛起的进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主要精力从应付上级检查,转移到立足于自身问题自己解决上来,争取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权。三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环境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密切环保部门与群众的联系,把我们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办好,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解决好,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圆满完成区委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把握总体要求,做好“规定动作”,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这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阶段任务都已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我们要正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这四个主要原则,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彻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彻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彻始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8月底基本完成,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我们的活动方案已经敲定,必须认真做好“规定动作”。

一是学习调研阶段。重点抓好理论学习,加强调研,解放思想。就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共识。

二是分析检查阶段。统筹开展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对分析检查报告的群众评议等工作,进一步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

三是整改落实阶段。领导班子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总结,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三、创新“自选动作”,体现环保特色,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要在高质量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设计好“自选动作”,就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污染减排为核心,以环境执法为抓手,全面服务于科学发展。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污染减排。污染减排作为考核区政府的任期目标,实行“一票否决”,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做好对上衔接工作,扎实开展减排项目编制,强化考核,确保完成全年污染减排任务。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义无反顾地强化环境执法。我们要把环境管理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上来,做到恪尽职守、敢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影响我区跨越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坚持开展“春.秋”两次环境大检查。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义无反顾的强化环境执法,重点查处违规环评、违规审批、违规验收、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污,坚决纠正和杜绝违规环评。二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上级的统一布置,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工作。调整重点污染源名单,建立和完善重点污染源企业动态数据库,强化现场监管,规范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管理,加强在线监控工作,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服务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一是规范环评审批行为。规范环评市场。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的管理,实行环评审批备案制度。二是着力提高环评效率。对符合办理条件的重大项目,立即予以审批;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三是合力推进项目验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初步设计环保审查及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实行全程监管。四是拓宽环评领域。督促、指导有关部门,重点对各类规划以及重点区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规划开展环评。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无怨无悔地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更好地保护环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好。一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扎实开展例行监测、自动监测、重点源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在线比对监测、环评及验收监测、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二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争取有乡镇和村成为国家和省级优美乡镇、生态村。三是强化环境工作。加强督查督办,提高案件办结率,督促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和新气象。

5、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这个活动主题,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媒体、网络、通报等多种形式,运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及时展示项目环保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大力宣传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

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推进环境监测、监察、信息体系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监管方式落后、手段缺乏的问题。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决执行制度,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让心存侥幸、行为不规范者,没有“市场”,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通过大讨论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涉及全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覆盖面广,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局长要带头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学习实践活动的表率。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由我担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卢光明同志兼任。各科室、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本科室和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加领导班子和所在支部的活动,大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肃认真、富有实效地搞好学习实践活动,请大家监督。

2、鼓励争先创优,探索创新。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科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可结合实际做出安排,鼓励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广大党员全员全程参加。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学习实践活动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铺张浪费、搞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

篇11

第二圈,武汉市100公里范围内的9市即“1+8”;

第三圈,包括以武汉为中心300公里范围内的十堰、襄樊、随州、宜昌、恩施、荆州、信阳、南阳、岳阳、九江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圈(群、带)建设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新载体。各地都有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动,如何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仅有国家的严格宏观调控很难凑效。宏观调控要有好的载体和渠道,才能有效调控到位。通过城市圈建设,实现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

湖北发展一直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省内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资源分配“撒胡椒面”,城市之间过度竞争与诸侯割据的局面共存。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武汉等一批大城市真正“大”起来,各个小城市“特”起来,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武汉正在形成且必将是国家的“水运枢纽中心”、“空运枢纽中心”、“公运枢纽中心”、“铁路枢纽中心”、“信息枢纽中心”。五大国家级枢纽中心在一个城市重叠,是非常少有的优势。通过城市圈建设,武汉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渐在增强,“腾笼换鸟”、“双迁模式”的效应正在逐渐扩大。如湖北的烟草产业,过去全省除武汉卷烟厂外,还有近10家小卷烟厂分布在第三圈层各地。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形成恶性竞争,无力搞研发,没有一个名牌产品,效益低下。通过城市圈资源的整合,组建成一个集团公司,总部在武汉,原有其他小厂作为生产基地,由集团公司投入进行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改造,统一生产规划,统一经营,总部按各厂原有的税利基数和新增效益比例返还当地政府。几年来,不仅全省卷烟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成功打造了“黄鹤楼”、“红金龙”等知名品牌;烟草种植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了区域化、集约化;各地政府也因生产厂的税利比率增加而提高了收益。全省烟草产业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举多得的效果,便是以城市圈为载体,以产业一体化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推动,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打破行政壁垒而形成的。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词汇也不断地增加。英语已成为世界5000多种语言中词汇量最大的语言之一。英语词汇之所以如此丰富,除了从其他语言引进或借入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根据英语中一些单词的现有词根、词缀或构词成分,通过联想或推理类比不断仿造出新词语。

Eleanor Rosch等人(1973)提出了关于概念结构和功能的典型理论(pro- totype theory)认为,概念是由一组必要和充分条件构成并由其原型来表征的,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很少用这些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而往往用该事物中最具典型特点的成员来指称这类事物。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的范畴内,“知更鸟” 比其他的鸟更具代表性特征,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因此可以说知更鸟也就成了鸟的“原型”。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在一个范畴中总能找到起代表作用的典型。

在类比构词中,类比成分与类比而成的词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属概念(species)与种概念(genus),或上义(superordinate)和下义(subordinate)的关系,其构词成分已经抽象成为一个“原型”。“原型”代表事物抽象化的典型特征,是最具典型的实例,是一种理想的认知模型。如:-holic:沉湎于…的人,有…癖好的人,…迷(源自alcoholic:饮酒过度的人),类比而成的词:chocoholic, clotheaholic, colaholic, computerholic, creamholic, crediholic, foodaholic, jadeaholic, milkaholic, shopaholic, spendaholic, workaholic等。类比构词反映出典型概念的运用,-holic 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一个“原型”并将该典型概念移植到其它构词成分上,构成新词。

类比涉及到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的心理联想(mental association),这种心理联想也常常反映在词的构成上。英语中有一种特殊的成分,既不是常见的词根,也不是常见的词缀,Bauer(1983: 213-216; 270-278)将这种成分称为“组合式”(combining form)。这种成分属粘附形式,只能与别的成分结合才能构成复合词或派生词。Bauer 把这种形式分为词首组合式(initial combining form)和词尾组合式(final combining form)。 这就是说,这种形式既可以出现在词首,也可以出现在词尾。陆国强(1999:65-68)将这种构词称为“类比”。类比构词法是指通过仿照原有的同类词创造出与之对应的词或近似词的构词方式。这种构词手段反映出人们对事物某些特点的认识、比较、联想,因此主要属语义构词。人们在给新事物或新的概念命名时,习惯于参照原有的词,将已有词的某一语义成分移植到新创造的词上。本文拟从类比构词的语义构成,常见构词方式以及其语体特点的角度来探讨类比构词的基本特征。

陆国强先生按语义将类比构词分为色彩类比,数字类比,地点空间类比,近似类比和反义类比。

1.色彩类比:以现有的表示不同色彩的词作为类比点,仿造出与原词在结构形式上相同,语义上有一定联系,但不同义的新词。这些色彩的选定,一方面与西方的风俗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色彩本身给人的感觉有关。如Black Power黑人权力(尤指美国黑人在争取政治及经济权利斗争中所企求的)Brown Power褐色人权力(美籍墨西哥人的一个政治口号)Red Power红种人权力,印第安人权力(美国国内印第安人文化与政治运动的口号)flower power权利归花儿 (60年代美国嬉皮士使用的口号,主张通过爱情和非暴力实现社会改革) student power学生权利 (指20世纪60年代学生激进主义者要求高校由学生团体成员参与管理和控制) 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 (因美元背面为绿色)。 人们由于熟悉各种颜色,往往把具体的颜色与某些抽象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构成的词常常成为具有文化内涵(culturally loaded)的词。

2.数字类比:以现有词语中某一个数量词作为类比点,仿造出新词。这种新词有的在形式上与原词不同,有的在意义上与原词有一定联系或者基本相同。如人们对别人表示感谢时通常说Thanks,但是有时认为只说Thanks还不足以表达感谢之情,于是人们在Thanks前加上表数量的词Many thanksA thousand thanksA million thanks非常感谢,万分感谢(仿词与原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

3.地点空间类比:这种类比以现有表达法中表示地点空间的某一个词语为类比点,由此仿造出与原型意义有别的变异形式来。如sunrise日出earthrise地出(指从环绕月球运行的太空船上看到地球好像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的现象);earthquake地震starquake星震youthquake青年动乱;landscape风景moonscape月景(指月球表面的景色)marscape火星景观streetscape街景;airport机场heliport直升飞机场moonport月球火箭发射站infoport信息港(由information和port缩合而成,是当今信息时代最流行的一个词)。地点空间名称仿它词主要反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4.近似类比:这种类比以现有表达法的某一个词语或某一部分或其整体为近似点,由此仿造出新的表达方式。这种新词在形式上与原词有相似之处,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60年代里,黑人纷纷起来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不少的词都贴上了黑人“示威”的标签,以反对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首先出现了sit-in静坐示威,该词一诞生,就出现了-in仿词热。如kneel-in(在教堂里)祈祷示威;ride-in(在公共汽车上的)坐车示威;swim-in(在游泳池进行的)游泳示威。随着语言的发展与变化,-in被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有组织的抗议(或示威)”,以表达对政府或对某项政策的反对意见或不满情绪。如lie-in静卧示威;stall-in拦路示威;smoke-in吸毒示威(以表示对政府的禁毒令不满);camp-in露宿示威(常在白宫外举行,表示对政府的抗议)。与此同时,-in的词义还引申为“公开的集体活动”。如teach-in(大学师生对政府政策,尤其是外交政策,进行讨论和辩论的)宣讲会;eat-in(公司董事们的)工作聚餐;be-in(狂欢大会);sing-in(齐唱);laugh-in(电视里的)谐趣节目;love-in会等。

英美报刊中常常使用近似类比构词的手法,套用名言、典故、谚语、外来语和文学名著,使文章报导更富有表现力,以达到幽默、风趣及讽刺的效果。如狄更斯名著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类比出A Tale of Two Hearts (《双心记》),文章是有关一个心脏病人换人造心脏的报道,效果简明醒目。

5.反义类比:这种类比以现有表达法的某个或数个词语或其整体作为对立点,由此仿造出与原型语义相反的变异形式来。从这种词语的结构和形式上来说,前者是现有的、被仿造的词,后者是新造出来的仿词。如broadcast narrowcast (小范围播送;用有线电视播送);sitcom (情景喜剧) sit-tragedy (情景悲剧)。 反义类比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但有少数的类比词也违反“常规”,如由moonlight (从事第二职业)类比构成的是daylight (白天兼职),而不是sunlight。

类比构词是一种突破常规构词规律的文字创新,文字的变异被巧妙地运用,诱使读者透过正常指代而去寻找其言外之意。类比构词通常有以下几种构成方式:

增字法:利用拼音文字的特点,在原字的基础上增添字母或词缀构成新词,使词义得到变更或延伸。如:literature litterature “垃圾文学”; sex sexxx “最高等级”

减字法:简化拼写使其与读音一致。做法是保留原字的发音,舍去其不发音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另一类则是语音拼写词。如:Video jockey Veejay (VJ); Disk jockey Deejay (DJ)音乐节目主持人。

变形法:利用谐音来改变词的书写形式来使原字错拼达到以错字引人注意的效果。Car Care Kar Kare 汽车保养; Cream Clean Kreem Kleen 洗洁膏

拼缀法:利用前词的尾巴和后面一词首字母相同的特点粘合构成新字或前字的一个字母、数个字母与后面一字的整个词或数个字母粘合重构新词。如:Skin nice Skinice 肤美灵洗面奶; Travel Lodge Travelodge 旅客之家

换字法:以“近似”创造一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有时也常以同音或近音而本身有词义的单元替换某一单词的部分或全部构成新词并使之产生歧义。如:Dictionary Pictionary 图文词典; penman punman 说话摸棱两可者; 仿造brain-drain (人才外流)构成的brawn-drain (体力外流),brain-gain (人才流入)。

曲解法:如故意曲解当数字“2”讲的前缀“bi-”,而以此基础夸大或缩小词义构成新词。如:bikini monokini 两点式亦或一点式泳衣; biscuit triscuit 三种营养成分饼干

音义连动:利用原字与生造字部分音节互换,构成音义连体的新词,达到含蓄、幽默的效果,还使人联想到其独特的意蕴。如: Have a nice trip, buy-buy!祝君旅途愉快,再见/ 快买些礼品! 这里Bye-bye 是个变异拼写(buy-buy)。机场商店向旅客道别,又不失时机地提醒大家,临行之前快买些礼品或其它东西带上吧, Buy-buy!构思巧妙、幽默诙谐、令人拍案叫绝。平添的新的意义又给人无限联想之蕴意,一字之变达到了既新奇又幽默的修辞效果。

类比词与原型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法理据。其共同的基础往往是依靠相关的联想,即读者原来已有的语言词汇和语义知识,激活读者的创新思维来达到或获得生动、形象的交际效果,因而具有其独特的语体特点:

1. 生动形象

用表示具体的语义成分转类表示抽象意义,使构成的新词生动形象,如把表示身体疾病的后缀-itis 移植到television上,构成televisionitis,表示看电视成癖,不能自拔;由chain-smoke (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构成chain-drink(一杯接一杯地喝)。生动形象是类比词的主要特点,也是类比词极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2. 含蓄幽默

通过构词成分的语义移植,类比构词常常带有幽默色彩,如根据instant coffee (速溶咖啡),instant noodles(方便面),instant star (一举成名的明星),instant team (临时拼凑的队),instant camera (一步照相机)。许多类比词的构成表明人们最初是想取得幽默效果的心理联想。

3 方便易懂

有时人们出于需要,故意将某一个词的一部分用作构词成分,创造出与该词意义相似,相关或相对的新词。如boycott表示“联合抵制”,但该词中的boy-与表示“男孩”的boy相同,故cott被误作构词成分,于是构成了girlcott(使受妇女的联合抵制”。女权主义者对男权标志词不满而创造出对应的词,如仿造mankind创造出womankind (women considered collectively), 由history (理解成 “his story”)造出herstory (history viewed from a female or specially feminist perspective), 由freshman (泛指 “first-year student at university”)造出freshwoman。 此外,女权主义者甚至故意把women 拼写成womyn以避免其中的-men。 这种构词是把现有词的一部分用作构词成分,涉及了假定的构词成分的意义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英语构词中的类比现象在当代英语中极为普遍,在构词中极具能产性。类比构词是当今英语词汇发展与增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构成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反映了英语词汇既具有发展快、变化大、灵活多样的特征,又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类比构词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学习和研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Saeed, John I Semantics[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