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4:37: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口老龄化缺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人口老龄化在概念上指的是国家的总人口数量中,因为年轻人口的数量降低、年老人口的数量相对的增加而引发的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一种动态过程。在1956年联合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结果来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表示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而在1982年,在维也纳举行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也确定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数量众多,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2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高达1.67亿人,其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8,已经是高于联合国制定的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1/5。这个结果是,我国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化人口超过亿的国家。2013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2014年,根据调查,我国国内人口六十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

自从我国社会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人口已经呈现出老年人口的基数过大大、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老年人高龄化、失能化以及空巢老人数增长趋势明显的形势特征。我国不仅已经明显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十分严峻。

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2.2.1 呈倒三角人口结构,老龄人口的数量十分大,而且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而且在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冲击,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的条件也不断得到提升,国内的人口平均寿命有了较大的延长,因此也带来了老龄人口的每年增加。

2.2.2 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发达,未富先老

在普遍上,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发达的时期才会出现,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已经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但是,我国却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下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带来的问题会越加严重。也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发达,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所需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条件,因而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2.3 老龄人口在城乡、地区之间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二元性特征。我国城市老龄化发展进程快于农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农村为6.3%;而近年来,伴随着农村中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出逃农村,涌入到发达地区的城市中,使得城镇老龄人口比例下降,但这种情况却是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地区差异。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其人口已经是进入到了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北京市、上海市等一线城市,其老龄化问题的程度更是超过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而与东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3 人口老龄化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降低人力资源供给量,影响人力资源年龄机构,影响人力资源质量,减少优质人力资源,对劳动力市场和未来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种种效应直接扩散到微观的企业层面,难以避免地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乃至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颠覆旧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

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的是责任、承诺、执行、自我激励和管理,这些在老年员工身上都不难实现。老年员工的问题是时间、智力、体力、关怀和宽容度等方面的管理。而在这些方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工作已经与逐渐老龄化的员工年龄结构不匹配。随着人口老龄化,企业里中老年员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年轻员工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员工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倒三角形,员工队伍整体的能力、需求、长处、缺点等各方面将逐渐发生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应该随之改变、更新,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逐渐老龄化的员工年龄结构。

3.2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技术传承问题

人口老龄化使得员工年龄结构逐渐变化,当企业内员工年龄结构呈现倒三角形时,即老龄员工所占比重大,青年员工所占比重小,则可能存在技术传承的问题。不少年轻员工仅仅具有知识上的储备,缺乏实践经验,工作胜任能力不高,尤其是一些依靠多年磨炼的技术性工作。对于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年龄结构倒三角形明显的员工队伍,往往由于众多资深老龄员工的陆续退休而大大影响甚至中止了对年轻员工及新进员工的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尤其是那些需要长年培养、磨炼的技术性工作。

3.3 影响企业的组织行为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行为。企业领导者的老龄化将使企业以更稳健更保守的方式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会使企业稳步发展,但弊端同时存在。由于领导阶层的老龄化,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往往比较弱、比较迟缓,这很可能会使企业错失改革的良机或者在改革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来自自身和企业内部的阻力。领导者的思想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组织文化的取向,而当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有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老龄化出现在企业中的问题,建立起一套具有良好运行人力资源模式,这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4.1 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及员工队伍具体情况,积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时俱进,积极适应逐渐老龄化的员工队伍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只有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与员工年龄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2 灵活设置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

以更大的弹性安排工作,灵活对待年长员工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而增长的不同需求,以更大弹性的制度去适应年长员工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

相对于年轻员工,年长员工体力、精力较不充沛,而具有成熟、丰富的技术经验。企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工种的员工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不同特质,提供灵活的工作机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使得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将有利于他们更加高效、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4.3 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篇2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12-0018-05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每个国家、地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只有每一个小家都过得幸福,那么我们的大家庭——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安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4-2-1”模式逐渐出现。宋健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对家庭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将这种“4-2-1”结构归结为一种家庭结构,重点强调代际关系。同时他还指出,出现这种格局的可能是有的,但是必须满足三代共存、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和连续两代独生子女三个条件[1]。但是,2000年是我国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老龄化趋势并不明显,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达7%,今天的这个数字已变为8.9%。如今,很多家庭都已出现“4-2-1”家庭结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4-2-1”家庭结构加速形成:一个家庭4个老年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对夫妻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双方4位老人,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双方老人还将逐渐变老,到了高龄的时期,老年人更需要人照顾,那么2个人照顾4位老人如何安排?如果再过10年或20年,这对夫妇也变老,他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四世同堂本是人生在世的一大乐事,但他们的孩子要照顾八位老人和1个孩子,这样的任务是如此艰巨。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他们不能放下工作一门心思的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养老产业就应运而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随之出现。然而,什么样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等问题接踵而来。学者们尽管对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对待同一模式或相同问题的意见仍有不同。因此,对养老模式作进一步探讨十分必要。

二、养老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其中,社会养老是以机构养老为核心的模式。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养老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并完成保障的过程,这就是于1983年提出的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未来20~30年的主要养老模式。因为目前的中国尚不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不可能积聚大量的资金用于老年服务业,老龄化到来的时刻与经济发展的时期不相适应,所以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2]。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坚持认为: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前些年相比略显突出,但决定养老模式的关键并不仅仅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人们敬老爱老的传统观念。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是家庭养老的模式,我国城镇也有34.9%的老人采用家庭养老的模式。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达,但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模式[3]。

(二)社会养老

这里所说的社会养老指的是机构养老。姜向群认为,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模式,该模式与家庭养老不同,是通过社会途径、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它主要包括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服务、机构养老等[4]。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调查研究表明,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特点,美国提倡个人独立,所以其养老机构给人以享受自由的感觉;澳大利亚早在20世纪60年代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就已超过8%,其养老机构并不一味追求现代化,更加注重家的感觉;作为亚洲最早加入老龄化社会行列的日本,继承传统的家庭养老的特征,注重人文关怀;法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其特殊性决定自身养老机构的特性,那就是多元化。法国的养老机构模式较为丰富,主要由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组成。此外,法国还建有名为圣雷米的老年人村,里面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84岁,里面的生活、医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机构养老虽然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但在我国发展明显存在问题。韦克难将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床位不足、设施不完善;第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服务等存有顾虑;第三,有些养老院的收费偏高,不适合所有普通工薪阶层[5]。如果能将这些问题解决,机构养老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对于子女而言,都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机构养老有其自身优势,老年人不但能获得专业的照顾、使子女从对老年人的照料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徐英姿在2008年就对城市机构养老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一事实,并呼吁社会各界和老年人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机构养老,不要拒绝和抵制进养老院,因为机构养老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掌控的[6]。虽说现在的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都还没有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家庭养老的模式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将会被社会养老所替代[7]。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料方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最早出现在英国,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此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社区是未来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社区服务是否完善也将成为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关键因素。因为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观念、政府有限的财力、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机构养老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社区养老必然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这一推断[8]。在1993年《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85%以上街道要兴办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残疾人收容所、托幼所;到20世纪末,基本建成服务质量高、管理水平高的社区服务网络。2001年,民政部制定并下发“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9]。社区养老早在1996年8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有所提及。该法对社区养老作了论述,并强调“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等要求。在此基础上,陈永生分析了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并提出社区养老模式的初步构建框架[10]。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则归为“以人为本、依托社区、互助而助”,并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将社区照顾模式分为社区居家照顾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两个子系统,其核心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务[9]。秦桂娟认为,社区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11]。虽然社区居家养老符合我国国情,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切实做到实处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缺乏、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服务设施特别是医疗保障设施,同时要成立专业的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家庭养老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12]。

(四)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我国三种养老模式各有千秋,然而家庭养老功能淡化,机构养老处于变革阶段是政府及相关机构面临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已被很多学者提及,并公认是具有综合实力的养老模式,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中,家庭服务需求很大,但满足率仅有15.9%。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固然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应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专业化程度,尽快实现标准化管理[13]。1998年,穆光宗提出了“3+2”养老模式,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模式,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其主要是以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基本方式的养老模式,最终目标是要积极发展我国养老事业[14]。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身养老各有利弊,但传统养老方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城市与农村的情况不同,所以在城市要实施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而在农村则以自身养老为主[15]。从我国国情出发,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养老的新型模式,因为社区养老既可以减轻家庭照料的负担,也可以使老年人与社会网络时刻相连,家庭养老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家人的关怀,所以二者如能结合那将是完美之作。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新型模式,使得老年人既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又可以依靠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获取相应的医疗、家政、餐饮、精神慰藉等服务[16]。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被很多学者形象的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此外,“社区+机构+家庭”新型养老模式经过张俊良、曾祥旭的研究分析正式提出,它是一种集家庭、机构和社区三种优势于一身、同时避免三种模式缺点的新型养老模式。该模式提倡机构养老但又不摒弃家庭养老,所以该模式的宗旨是将养老机构建在每个社区当中,机构取代社区养老的作用,由机构直接面对老年人并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17]。无论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都与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联系在一起。

三、农村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城市有的问题,也是农村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都出现过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出现过此种情况。日本1980年起就较早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18]。对于我国来说,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人口老龄化在城镇和农村同时出现,势头又十分凶猛。然而,城镇和农村在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城市中有较好的设施、服务等可以提供给老年人,但农村这些条件颇为简陋,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打工在外的年轻人数量逐步猛增,农村留守老年人和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加大了养老的难度。城镇与农村的差异性就决定着其养老模式的不同。从经济保障的角度来看,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则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养老模式都以家庭为中心。但是,我国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模式同时存在,由于家庭养老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政府在推行社会养老的时候要时刻注意[19]。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重;农村人口的基数大,老年人所占比重也就自然增加。据调查,中国老年人口中约75%居住在农村,受道义责任的约束,家庭养老成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主要方式[20]。面对如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的趋势,应当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因为家庭赡养功能逐渐下降,加上就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情况而言可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所以要推出并鼓励三者养老模式的结合[21]。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而言,可以归结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和社区养老四种,但地区老龄化严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实属常见,所以以家庭养老为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行社区养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养老储蓄,并且有步骤、有重点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22]。随着农村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的模式也不断提出,如“家庭自我养老与家庭互助型养老相结合、社会辅助”的模式[23]、广东地区出现的股份合作制[24]等,这些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因地制宜的具体表现,不但提高了农村老年家庭的社会地位,而且也使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农村的养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其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以家庭保障、社区互动作为辅助的模式是不变的,这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23]。

四、国外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养老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养老模式也会出现差异。“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是西方多数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特征,也正是此原因,他们国家社会承担了大部分养老问题。所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福利建设,结果却出现了养老有保障、经济发展出现阻碍的现象,瑞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45年二战过后,瑞典致力于建设“福利性国家”,所以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投入其中,结果导致瑞典的高度负债率,据数据显示,1982年,瑞典的国债达3 700亿克朗。美国虽然将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用于军费开支,但还是低于用于老年福利的开支,数据显示,美国用于老年福利的开支也占财政支出的25%,这远远超过了其国防支出的数额[16]。西方众多国家步入老龄化的时间都要比中国早很多,养老模式也经历了变革。现代化技术的层出不穷,给发达国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外的现代化养老机构屡见不鲜,然而,仍有很多老年人倾向于和子女居住。据研究发现,很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心理很容易出现孤独感,失去了亲人的关心倍感失落,所以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有由养老院向家庭养老回归的趋势,社区养老也就应运而生,因为它是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于一体,所以逐渐成为老年人及家人关注的热点。日本是亚洲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日本政府于1950年代末开始对养老问题倍加关注,1959年的《国民年金法》、1963年的《老年人福利法》和1982年的《老年保健法》成为日本福利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国民年金法》将20~60岁的日本公民都强制纳入国民年金体系,加上各种各样的保险,老年人再不用担心无人赡养的问题;《老年人福利法》的出台是日本养老社会化的开端,该法律规定了开展老年人福利的机构采取的措施,并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长期居住等,增添健康恢复型和疗养医疗型设施;《老年保健法》的出台和1989年的“黄金计划”标志着以“居家养老、居宅看护”为特色的日本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2000年,日本高知县社会环境部和高知县立女子大学社会福利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日本经济发展仍处于世界前列,但其养老方式却依旧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是日本养老的传统,老年集体宿舍也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25]。但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家庭养老受到威胁[26]。新加坡成立于1965年,至今有40多年。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新加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到2050年该指标将达62.5%,2065年将达到历史最高72%,之后开始下降。新加坡政府官员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并给予与老人同住的组屋提供便利和优惠,还有一系列的津贴计划。1995年《赡养父母法》的出台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赡养父母”作为法律条文的国家[27]。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国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不得不说,在养老方式方面他们还要向我们学习,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机构养老虽好,但也不能将家庭养老抛在脑后[28]。

五、养老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当中,养老模式可以说是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但亦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概念不确定性。在养老模式研究中,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概念最为常见。然而,实际上在很多文章中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一个概念,对于研究同一个模式,却有两个名称,这就给其他人的研究带来不便。

2. 权责不明确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但很少有人对这些模式的权责进行划分。

3. 没有从老年人真实意愿出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得我国老年人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一些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退休的老年人拿到手中的退休金比一般工人要多很多,那么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的质量就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老年人对于养老模式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很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科学,2000,(2):41-45.

[2]刘岁丰,蹇在金,贺达人.我国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障[J].医学与哲学,2006,27(1):61-66.

[3]高和荣.家庭养老概念再探析[J].西北人口,2002,(4):45-47.

[4]姜向群,张钰斐.社会化养老:问题与挑战[J].北京观察,2006,(10):22-24.

[5]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2007,(1):102-105.

[6]徐英姿.城市机构养老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8:10-18.

[7]陈赛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6.

[8]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3):108-111.

[9]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J].人口学刊,2008,(1):

[10]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8):45-49.

[11]秦桂娟.构建依托社区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4):17-19.

[12]邓娟.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1,(21):30-32.

[1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34(4):52-55.

[14]张春燕.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10-20.

[15]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16]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2-74.

[17]张俊良,曾祥旭.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以市场人口学为分析视角[J].人口学刊,2010,(3):48-53.

[18]王瑛洁.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5-10.

[19]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2,(3):27-33.

[20]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J].人口学刊,1999,(5):55-58.

[21]袁春瑛,薛兴利,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6):430-433.

[22]喻丽,何金旗.关于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3,17(2):42-44.

[23]安增龙,董银果.论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9-63.

[24]周光复,袁正,夏志红,滕纯武.股份合作制与农村养老探析——来自广东的考察报告[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6(1):62-65.

[25]尹银.日本的养老经验与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2009,(2):17-22.

篇3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的主要矛盾

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我国养老保障基本目标模式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主要包括:其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并且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因此,我国养老保障目标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保障,确保大多数人的养老安全,这是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二,推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因此,养老保障制度不仅需要作为一种社会稳定器来发挥作用,而且应当具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激励功能。其三,目前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迈进,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上,更加需要注意区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充分考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其四,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成为主要内容。下一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之间应当能够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应当不仅有助于减轻国有企业过重的负担,而且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分析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通过迅速增加人口和资本要素扩大产出的粗放式方式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人均生产效率容易被忽视。但是,养老问题是针对个人的,主要关注人均指标;一个人创造财富,需要与一生的消耗相匹配。这种经济快速扩张与人均产能不足的矛盾,是我国将长期受到养老金问题侵扰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增长成本较高,包括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交易成本很高。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现金收入和能够用于养老的其它资金来源受到挤压,从而造成社会养老金资源不足。另外,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还体现在我国养老金问题浮出水面的时间相对较晚。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前劳动年龄人口迅速扩张时期,政府资金相对宽裕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部分掩盖了经济整体低效率。

综上所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将是养老保障供给能力将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与矛盾为下一步改革在客观上规定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即首要的不是选择何种制度模式最优,而是何种制度模式安排更能够确保国家安全顺利地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二、完全积累制不应成为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转轨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本身将导致家庭及个人责任承受能力弱化,市场机制“失灵”正是社会化的保障机制产生的基础。从根本要求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保障社会成员以合理收入安度晚年。如果养老保险改革走向个人承担完全责任、市场机制完全取代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管理取代政府负责、养老保障基金完全资本化的极端,则将失去社会保障的本源意义及其内生的责任共担、互助互济机制,这种改革不仅需要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且还隐含着牺牲公平、潜伏危机的社会风险,必然使一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手段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从国际范围来看,虽然养老保险改革可以通过适度扩张个人责任来减轻政府责任、通过部分保障领域或部分保障环节私有化来促使运行效率提高,但如果走向个人负责的极端或将这一公共领域完全转变为私有化并由自由市场来调控,这可能有违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

 

三、部分积累制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过渡性目标

从历史上看,现收现付制主流地位的形成与老年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的特点存在很密切的关系,这表明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筹资模式选择存在内在的关系。从老年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关注,主要是看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它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也反映着两个年龄群体的利益关系。应当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人口年龄结构突变是促使养老保障私有化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在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适当采取部分积累制,充分发挥两种制度模式的相对优势,合理化解老龄化和历史债务问题。从这一点能够推断,“统账结合”模式将成为我国传统现收现付模式的过渡形态。讨论静态老龄社会的老年社会保障,其意义在于把思考的时间线索放得更长远一些,从长期的发展方向把握老年社会保障所应采用的筹资模式。在人口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后进入静态老龄社会,主要特点是劳动人口赡养率将保持较低的水平。在静态老龄社会中,比较两种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并没有明显的缺点,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优点。其中,现收现付制受到最为严厉的质疑是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但这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动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入静态老龄社会后,在待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养老保障支出、缴费率将逐步稳定,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现收现付制的另一个缺点是增加从业人员负担。实际上,在年轻型人口结构下,现收现付筹资模式负担率小于积累制。即使在静态老龄社会中,主要应当通过提升社会经济效率、平衡老年人与劳动人口利益关系来解决,而不能依赖于制度模式调整。另外,现收现付制抗资金风险能力强、制度确定性大、社会稳定性强,更加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尤其是在社会赡养率降低的条件下,更加应当发挥现收现付制的调节收入、平衡资金的优点,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向设计安排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个人积累制的积极作用,可以随着社会养老保障意识、投资理财能力的提高,由社会居民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四、当前养老保障模式转轨时机不成熟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80-01

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可知:由于意外、疾病等因素,我国现在大约有3250万老年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的状态,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和照顾;每年0-3岁的婴幼儿有7000万左右。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这两个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智能护理产品的销售对象定位为:一、老年人特别是残疾,瘫痪,大小便失禁以及术后病人等。重点服务区域为:养老院,福利院,疗养院,医院等特殊机构。二、0-3岁婴幼儿。购买者主要为其亲属及朋友。然而当前的老年人及婴幼儿护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老年人纸尿裤,其透气性不够好,如果不能及时地更换,将使使用者患上褥疮等皮肤病。而现在婴儿常用的尿不湿,也因为透气性、散热性等原因可能使宝宝患上尿疹,瘙痒增加宝宝的不适,长期使用对宝宝的骨骼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这已经引起了许多妈妈的担心。无论是现有的老年人护理用品还是婴幼儿护理用品,它们功能不全面,缺乏创新,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影响使用者健康的缺点,让子女或爸爸妈妈担心。

1、婴幼儿用品领域

近日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成果显示他们正式研制出了一款柔性传感器,上面的电路可以感受到舒适度、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他们甚至把这个传感器安装到了尿布上。这就让尿布有了感应能力,大人们随时随地可通过传感接收器即可监控尿布中是否有异常。除此之外,它还支持无线充电和传输数据,这样一来照护人员就可以通过手中的接收器,除了放在婴儿的尿布里,它也能用于成人尿布。由于日本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成人尿布当前在日本大有市场。使用者在不脱去外面衣物的情况下查看婴儿或老人是否需要更换尿布。由此可见,这类型的智能产品的研发是一个那么空白区域。

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这类产品的开发呢?现在我们可以给一个肯定的回答是:“有”。我们的智能睡垫产品,将它铺在身下,可以对睡眠环境进行检测和控制,有助于用户的良好睡眠,同时能够在患者犯病或婴幼儿尿床及发生危险的时候给家人或护理人员以语音提示,以便及时处理危险情况,保障用户的安全。后期产品也将与室内电器实现对接(如通过睡垫检测到的情况控制空调的状态),并与物联网结合起来,本着简单好用的原则,通过智能化家居给用户提供更方便的生活。

1、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用品领域

据统计,自1999年我国首次步入老年化国家的行列后,2000年我国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3亿,占总人口的10.46%;65岁日上人口0.87亿,占总人口的7%。2002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49亿,占总人口数的11.8%。两年之内我国的老年人口净增了2000万人。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随着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顶峰,占总人口的1/3,数量超过世界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据郑州市民政局老龄处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0年,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100万,占郑州市总人数的13.6%。显然郑州已经进入到老龄化进程。如今,这个数量还会更多。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社会的消费结构。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对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要求。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所需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组人口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商家能够专门为其生产和提品。老年用品市场更准确的说是一个产业链,即中国老龄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包含了第一、第二产业,更包含了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为老年人的消费提供适合于其特殊需求的物质产品;第三产业则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其间蕴藏的商机也逐渐显现:小到拐杖、老花镜、助听器,大到按摩器、轮椅、坐便具、保健品,甚至还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尿不湿和玩具。

市场上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琳琅满目,也越来越专业。我们初期由智能睡垫入手,解决老年人大小便失禁以及瘫痪的大小便报警问题。并由此,逐步的向老年市场其他智能护理用品过渡

3、智能睡垫的使用

现有的智能睡垫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处于零阶段。目前婴幼儿市场上销售的睡垫,大都是采取传统工艺制作,布料质量不均一,产品层次较少,功能单一,且不具备智能化,不能很好的解决老年人、婴幼儿特别是特殊群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传统睡垫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制作粗糙,标准不一,销售不科学。但是,我们的产品,由于采用独家专利技术,优秀的科研团队,合理的市场分析;在价格定位,销售渠道,营销策略上都比较科学。所售产品按市场调查需求来,符合广大消费者利益,适合不同购买力人群。产品集个性化,人性化于一体,必将受到市场的亲睐。综上来看,智能睡垫是绿色无污染,干爽透气,为婴儿老人等营造良好睡眠环境。我们的产品现有替代品的竞争能力比较小。所以,智能用品在护理领域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4、结论

篇5

分析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通过迅速增加人口和资本要素扩大产出的粗放式方式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人均生产效率容易被忽视。但是,养老问题是针对个人的,主要关注人均指标;一个人创造财富,需要与一生的消耗相匹配。这种经济快速扩张与人均产能不足的矛盾,是我国将长期受到养老金问题侵扰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增长成本较高,包括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交易成本很高。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现金收入和能够用于养老的其它资金来源受到挤压,从而造成社会养老金资源不足。另外,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还体现在我国养老金问题浮出水面的时间相对较晚。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前劳动年龄人口迅速扩张时期,政府资金相对宽裕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部分掩盖了经济整体低效率。

综上所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将是养老保障供给能力将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与矛盾为下一步改革在客观上规定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即首要的不是选择何种制度模式最优,而是何种制度模式安排更能够确保国家安全顺利地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二、完全积累制不应成为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转轨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本身将导致家庭及个人责任承受能力弱化,市场机制“失灵”正是社会化的保障机制产生的基础。从根本要求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保障社会成员以合理收入安度晚年。如果养老保险改革走向个人承担完全责任、市场机制完全取代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管理取代政府负责、养老保障基金完全资本化的极端,则将失去社会保障的本源意义及其内生的责任共担、互助互济机制,这种改革不仅需要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且还隐含着牺牲公平、潜伏危机的社会风险,必然使一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手段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从国际范围来看,虽然养老保险改革可以通过适度扩张个人责任来减轻政府责任、通过部分保障领域或部分保障环节私有化来促使运行效率提高,但如果走向个人负责的极端或将这一公共领域完全转变为私有化并由自由市场来调控,这可能有违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

三、部分积累制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过渡性目标

从历史上看,现收现付制主流地位的形成与老年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的特点存在很密切的关系,这表明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筹资模式选择存在内在的关系。从老年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关注,主要是看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它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也反映着两个年龄群体的利益关系。应当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人口年龄结构突变是促使养老保障私有化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在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适当采取部分积累制,充分发挥两种制度模式的相对优势,合理化解老龄化和历史债务问题。从这一点能够推断,“统账结合”模式将成为我国传统现收现付模式的过渡形态。讨论静态老龄社会的老年社会保障,其意义在于把思考的时间线索放得更长远一些,从长期的发展方向把握老年社会保障所应采用的筹资模式。在人口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后进入静态老龄社会,主要特点是劳动人口赡养率将保持较低的水平。在静态老龄社会中,比较两种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并没有明显的缺点,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优点。其中,现收现付制受到最为严厉的质疑是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但这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动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入静态老龄社会后,在待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养老保障支出、缴费率将逐步稳定,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现收现付制的另一个缺点是增加从业人员负担。实际上,在年轻型人口结构下,现收现付筹资模式负担率小于积累制。即使在静态老龄社会中,主要应当通过提升社会经济效率、平衡老年人与劳动人口利益关系来解决,而不能依赖于制度模式调整。另外,现收现付制抗资金风险能力强、制度确定性大、社会稳定性强,更加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尤其是在社会赡养率降低的条件下,更加应当发挥现收现付制的调节收入、平衡资金的优点,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向设计安排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个人积累制的积极作用,可以随着社会养老保障意识、投资理财能力的提高,由社会居民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四、当前养老保障模式转轨时机不成熟

篇6

第三,游轮旅游业。游轮旅游的缺点是速度慢,耗时长。但这对于老龄人刚好合适,因为退休人员的空闲时间很多。乘坐游轮旅游,比坐火车或者做飞机都更加舒适。欧美国家的老龄化程度高,游轮旅游业相当发达。中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游轮旅游业也将迎来春天。

第四,小户型房屋。老龄人不需要太大的房间,那样打扫着不方便,取暖费和降温费也太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室一厅的小户型住房将走俏。

篇7

一、前言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在之前就已出现了的人口转型也加速发展。所谓人口转型是指人口自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的均衡状态转变为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的均衡状态。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的资料,早在1995年重庆市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在近十年以年均3.86%的速度急速攀升。来自重庆市老龄委的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底,重庆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41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1%;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65万人。无疑,重庆市已经是老年型地区,正受到“银潮”的强烈冲击。而且,现在重庆市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长,以此推算,到2036年重庆市的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那时,重庆市将达到老龄化的顶峰。

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普遍是在经济起飞后才开始的,而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则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10000美元。相比之下,2004年重庆市人均GDP才首次超过1000美元,而实际上,重庆市早在1994年底就已经开始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显然,重庆市在经济才刚刚起飞时,人口结构就迅速老化,明显地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的鼓励生育政策,促使重庆市出现战后婴儿潮。这一批婴儿在近十年都会进入老年,而且医药与公共卫生的进步也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两者共同推动重庆市进入顶部老龄化;同时,在70年代末提倡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后来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丁克”家族促使重庆市婴儿出生率降低而进入底部老龄化。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的双面夹击,加速了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来势汹汹的“银潮”,迫使重庆市政府要着重考虑建立一个完善而又高效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并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卫生部门需要重新对卫生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配置,以适应广大卫生资源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年青的一代人也要认真的考虑如何解决家庭养老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年人自身也要自然地考虑到如何使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2007年5月17日,提交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报告”表明:2009年重庆市将扩建100所社区医院,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将超过600个。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社区医院的扩建将有效地推进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地建立和完善。显然,重庆市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并且关注到了当今国际社会长期照护的焦点――社区式的长期照护,即:将社区照顾作为长期照护体系的基础,以社区为基地。

二、重庆市当前老龄化的特征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重庆市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经过十多年之久的发展过程,其老龄化又逐步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1.全市老龄化城乡差别明显,乡村老龄化迅速。

从上表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地区,这与乡村劳动力年龄人口向城镇地区大量迁移和流动的关系密切。但实际上,当今这个转型加快的社会,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年轻的一代都会因工作,因个人发展而居留不定,生活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同样,也会让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受到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即是前文所提到的年青一代要面临的家庭养老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2.高龄化老人增长迅速,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2000年,重庆市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1%,而2005年上升到1.6%。从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来看,2000年为13.5%,而2005年达到14.6%。由此可见,重庆市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此外,因为年龄在某一阶段的聚集,可能也会在某一时期出现高龄老年人口的激增。高龄老人是老年人群中的重点人群,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群。他们的患病率较一般老年人高,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比率也更高,所以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那么,在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中将高龄老人例为需特殊照顾的特殊人群是有必要的。

3.单身老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三成半

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单身老人占老年人口的36.7%,其中丧偶34.7%。而老来有伴的生活,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让老年人得到相互的扶持和慰藉,是很多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理想生活,因为他们往往想能有个老伴共同追求高品质的老年生活。然而现实是:很多老年人会因为配偶的离世而恢复单身或是更多的老年人本就未婚单身,那这些单身老人从哪里得到帮助?尤其是精神上的慰藉呢?

4.老年空巢家庭增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年轻人大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情况逐年减少。同样,来自2005年重庆市1%抽样调查显示:单个老年人和老年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空巢家庭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20.4%,比2000年的18.3%上升了2.1个百分点。

但据可靠研究证实,与家人同住的老人相较于不与家人同住的老人长寿概率增加10.927倍,日常生活得到家庭成员照顾的概率再增加4.213倍,得到家人经济供养的概率增加18.57倍。由此可以推断出,家庭功能是直接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同样也得探讨家庭功能在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重要性。

三、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来说,总是残酷的,老年人尤其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机体逐渐出现衰老的现象。伴随衰老出现的还有各项生理功能的逐步下降,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因退休无所寄托而出现问题。经济收入降低,健康每况愈下,无所寄托的心境,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这反映了老年人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更希望得到社会、家庭的尊重和关心,不遗余力地建立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不仅是对他们曾经所作贡献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未来老年生活的保障。

中国卫生部1998年调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并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老龄化带来的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所延长的寿命中大多数为非健康寿命。同样,重庆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庆市,48.3%的老年人口认为自己身体健康,25.5%的老年人口基本能保证正常生活,24.9%的老年人口不能正常活动或者生活不能自理,说不准的占1.3%。而高龄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则令人担忧,身体健康的只占23.3%,基本能保证正常生活的占24.6%,而不能正常活动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49.6%。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加强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关注,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环节,重庆市拟在今年扩建100所社区医院的目的也就在此。

四、当前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状况

1.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内涵

长期照护,国际上简称LTC(long-term care),是指对失能者或失智者,配合其功能或自我照顾能力,所提供的不同程度的照顾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独立性或享有品质的生活。其内涵为:对身体功能障碍缺乏自我照顾能力的人,提供健康照顾、个人照顾及社会服务。服务可以是连续性的或间断性的,但必须针对个案的需求,通常是针对某种功能上的障碍,提供一段时间的服务。因此,长期照护应包含有诊断、预防、治疗、康复、支持性或维护性的服务。

老年人不一定都是失能者或失智者,但身体机能的下降及心理适应能力的降低,都表明他们的弱势处境,或多或少都会出现ADL和/或IADL的障碍。那么,长期照护系统就应该有协助一些IADL或ADL部分障碍的老人仍可在家中生活的功能,如:送餐服务、护工协助洗澡服务、社区护士的家庭访视等,甚至应该有协助一些IADL或ADL大部分障碍的老人到医院治疗及愈后康复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LTC要负责提供多重服务,而且要求的专业技能及护理配置的涵盖范围也很广。

2.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状况

重庆市LTC需要的资源中,主要的两大项是生活照料的人力资源和医疗康复护理的卫生资源,LTC资源的提供者主要是家庭、朋友、邻居、志愿者、社区、社会团体和政府等。因此,根据资源提供者的类型可以将LTC的服务方式可以分为: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

(1)机构式LTC:给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的住院服务

机构式的长期照护部门主要是指养老院、福利院等大部分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性质的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也只能是依赖性高又没有家庭照护资源的老年人,给其提供全天候的住院服务,服务的内容范围广,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各种日常生活照顾。但是,现在重庆市的这类机构大都因为专业资源(主要是医疗和康复)提供的不足,而不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事老年人的急性照护,如:突发心脏病的简单急救,突然摔倒的诊治、护理。即便是对其日常生活的照护也可能会因政府支持的不足,社会扶持的冷漠而有所懈怠,从而不能充分保证其品质。这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很大,如此,所谓的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也就失去其作为社会公益的意义而成为老年人心中的郁结。当然,这与重庆市现在的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关系密切,“未富先老”更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2)社区式LTC: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这是近50年来,国际上比较提倡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上世纪50年代后期,社区照顾就已经进入老年照护的领域,发展到现在,其内容已经扩展,社区医院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很多国家已经能够将社区式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整合为一个统一体,即“一个有组织的、高效的、客户导向的、成本效益的统一体”,而且,在美国也得到了成功示范。然而,重庆市现在的社区式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还极不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个错综复杂、零零散散的不成体系的“大杂烩”。体系的不完善,专业服务资源的调度也就存在问题。现在大部分的老年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有负担能力都得到大医院诊治,所以出现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怪现象,分析其原因,无非是他们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性还不信任,这也是实际上就存在的专业资源调度问题。

同时,现在重庆市的社区照护系统都由政府管理,存在严重机构化的现象。政府要进行管制却又对其投入不足,对于某些老年人如果个人支付费用又会是昂贵的,这让社区照护的公平性和可得性遭到质疑。

(3)居家式LTC:到老年人家中提供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国家,家庭始终是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主要承担者。这里所指的家庭不只是老人的子孙,还包括其亲戚、朋友、邻居等等。他们通过非正式的关系对其进行非正式性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亲友所能给予的精神支持是不可取代的。同时,这种照护形式成本较便宜,是重庆目前最普遍的照护形式,也是重庆老人最佳的养老方式,膝下有儿女环绕共享天伦始终是中国人理想的老年生活。

但是,现在4-2-1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让子女承受沉重的负担,也使家庭养老的传统的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从1997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庆市30岁以下年龄的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6.4%,其中已婚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7%。这表明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在重庆市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抚养老年人开支的加大,将使重庆市从20世纪“两头沉”的总抚养比在21世纪变成养老“一头沉”。少儿比重下降,老年人比重增加,老年抚养系数自然也就增大了。而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独生子女又要面对个人发展的重重压力,形容他们将步履沉重的度过自己的成年也不为过。

五、浅谈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未来的发展

机构式的LTC对老年人的照护品质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同时经济上也会成为政府、社会的沉重负担,而且重庆市现在的经济水平也限制了政府与社会的投入。这种在经济上和品质上都不可取的LTC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供需变化,毫无疑问,应该逐步减少其数量。

相反,社区式的LTC则有可取之处,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尤其是对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可圈可点。社区照护的花费约为机构式长期照护花费的10%。据英国社会局的调查:机构式的LTC占用了其社会局预算的四分之三的经费,而居住在家中接受社区照护花费则仅为社会局预算的五十分之一。社区式的长期照护还可以为那些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短暂的住院服务以及进行简单的诊治护理,这是现在所提倡的“双向转诊”的基础,是节约大医院卫生资源的重要出路。但重庆市的社区式长期照护则需去机构化,让老年人更加自由地获得更具人性化的长期照护。

家庭式的长期照护同样也因其独具的人情魅力而应继承并发扬,对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毕竟,能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是绝大部分老人的愿望。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减轻政府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我们首先要解决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如何能让老年人只要需要就能在家中或是就近获得专业的照护是发展家庭式长期照护的突破口。

社区式的长期照护与家庭式的长期照护各有优点却又都避免不了各自的局限,我们就应该试着在重庆市发展一种兼具两者优点而又避其缺点的长期照护方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整合的长期照护体系――居家式的社区照护。这种体系在西方已经提出并正在实行,在《卫生服务导论(第6版)》第11章第342页提到“理想的护理体系是一个护理统一体,是一个客户导向的体系,它包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种涵盖各个护理水平的健康、精神健康及社区服务的综合安排,来指导和追踪病人的一种服务体系和整合机制”。其中,社区长期照护仍为这一体系的基础,在必要时,为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予以协助。这一体系既然是居家式就会去除一些机构化的弊端,从而显示出其人性化的优点:(1)让老年人尽可能在自己的家中或类似家中的社区环境中过着正常的生活;(2)经由适当的照护和支援,以协助老年人得到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并协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3)让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所需的服务有较大的决定权。

我们可以设想,这一以社区为基础地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简单地医疗护理服务、家庭事务协助、助餐服务,可以避免、延迟或取代昂贵地机构照护,尤其是对于占重庆市三成半地单身老年人和一些无子女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

居家式的社区照护要承担起以前养老机构的工作,并协助老年家庭完成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不单单要靠社区成立医疗护理管理中心,还需要不同的医院(与社区医院搭建起“双向转诊”桥梁的大医院尤其重要)、医护专业人员、社会工作人员、财政单位等的全力配合。多方配合有助于形成一个理想的整合的医护统一的长期照护体系,如下表:

值得一说的是,其中的个案管理人在整个统一体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其服务是一对一的为老年人与社区照护管理中心、与社区医院及医护人员、与社会慈善机构及慈善人士取得联系并安排一切具体照护事宜,就如同老年人的经理人一样。

由上表可以看出,该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配合,以实现多渠道的获取资源,包括生活照料的人力资源和医疗康复护理的卫生资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六、结束语

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同时,很多人也意识到: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上层建筑就得跟上,否则,经济发展到一定得阶段时,上层建筑中的一些软件,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老年人照护问题,就会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与国家力主将重庆市建设成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高地的初衷是不符的,也不利于重庆市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目标的实现。而实际上直辖以来,重庆市在这方面的投入偏少,不管是政府还是大众的热情。追溯其根源,主要是因为长期照护意识的欠缺。

可喜的是,2007年5月17日,提交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报告”表明:今年我市将扩建100所社区医院,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将超过600个。社区医院的大力扩建即可为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好基础,说明重庆市政府已经在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而未来,我们还应该为提高社会大众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意识而努力,全社会动员起来为老人长期照护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与卫生资源。

可预期的是未来长期照护服务并不会一成不变,将会寻求提供服务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居家式的社区照护服务是未来重庆市长期照护发展的重点,以代替大部分机构式照护,或者以期能相辅相成。很多老人还是愿意选择在家接受照顾服务,长期照护的目标就应该是让需求者在最无拘束的环境下提供,所以居家式的社区服务将符合其需求。重庆市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时应该多以老年人本身的需求愿望为基础,创造性的发展居家式的社区照护体系,形成整合的长期照护统一体――有组织的、高效的、客户导向的、成本效益的统一体。这会是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理想的最佳方式,也会是重庆市应对“银潮”冲击的良策。

参考文献:

[1]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省略/

[2]程晓明 陈 叙 谭晓红: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7.1 .22

[3]宋绮霞: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4]宋绮霞:江西老年人口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stats.省略/

[5]宋绮霞: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6]张 琼 吴锦辉:都江堰长寿老人养老方式及影响因素[J].现代医学杂志. 2007,34(6).1044

[7]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我国老年卫生工作,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处(100044),1999

[8]宋绮霞: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9]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省略/

[10]康尼丁伊娃斯韦克. 长期护理体―卫生服务导论(第6版)[C]. 北京市.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

[11]宋绮霞. 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篇8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17 -04

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明显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增加一倍。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17%。此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这些说明,在21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2016年国家将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正是政府对于人口老龄化危机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文献述评

(一)国内文献综述

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2014):中国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急需扩大。吴婷婷(2014):在中国建设集中性养老住宅具有一定可行性。孙海燕、夏立平(2013):我国的养老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方式,满足高龄老人晚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马海燕(2014)提出以新农保模式为基础,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理念。蔡吉梅,马佳(2014):不同养老模式下生活质量得分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二)国外文献综述

1. 独居型方面

美国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其中独居型是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

2. 混住型方面

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为混住型社区。

3. 新型的多代居模式方面

多代居模式在德国已经正式建造有500个有官方记载的多代居,仅柏林就有超过100个此类项目。

4. 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方式,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

5. 政府的作为方面

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二、当前人口老龄化下各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其优点是: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二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解决困难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四是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

其缺点是:

但是,一方面,多重原因使儿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在增加。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创新。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先把拥有产权的住房抵押给,然后定期从抵押机构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养老方式。

其优点是:

以房养老使产权价值得到极大发挥,也使得家庭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

其缺点是:

一是传统文化差异。二是房价走势未料阻碍模式预行。三是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是现实国情。四是政府扶持不足不利于模式实施。五是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正处改革阶段。

(三)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指在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养老。

其优点是:

(1)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5)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

其缺点是:

(1)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2)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大致包括三类:(1)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2)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型。

其优点是:

解决了老年人把医院当做养老院长期住院治疗的困难,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五)社区养老

社区型养老是指以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模式。

其优点是:

它基于关注老年人的权力和尊严的新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意志,其最大优势在于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保持代际关系的完整。

三、假设提出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国家的持久繁荣离不开人才的不断输出,因此养老问题是国家发展中必须面临也必须妥善解决的。优秀的养老模式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性发展。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也将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与养老模式的选择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收入的影响很大。

假设2: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养老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先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确立自己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希望父母得到的养老方式的相关性,再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因为个人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可能会对养老观念产生影响,而养老机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可能的影响因素可能反映了个人对养老问题的某些担忧或者期盼,同样可能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故本文选用这四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样本选择与检验

1.样本选择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经费承受能力等推测,我们的样本选取应较广泛,因此我们选择通过在网上调查问卷,迅速地让更多的个体和不同群体接收到调查问卷并及时地获得反馈。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更方便高效地进行后台数据统计和分析。此次

2.相关性分析

将父母选择的养老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上图可知,希望让父母养老的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存在明显相关性。从问卷看出,大多倾向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尤其是希望自己的养老方式,其次是居家养老(和父母一起生活)。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274,同时显著性大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显著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可以判断两因素不具有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基本每个年龄段都对养老问题表示关心。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601,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月收入越高,能够越好的实现对父母的养老。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474,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家里月收入与选择父母的养老方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家里收入不同父母的养老方式也相应的不同。

3. 回归分析

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无法量化,各种因素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各种因素对于某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数据处理上,因为本文中所用数据均为问题选项,无法获得年龄、学历和收入等准确信息,同时考虑数据样本量的限制,在回归中将选项转化为0-1虚拟变量。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记为“0”,40岁以上记为“1”;学历在本科以下记为“0”,示本科以上记为“1”;收入在5000元以下记为“0”,5000元以上记为“1”。

本文将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的选项“资金困难”“设备落后”“人员不足”三项记为“资金问题”;将“缺乏政策支持”和“缺乏公众支持”记为“外部支持”;将“内部制度不完善”记为“内部制度”;将“交通落后”“环境差”和“其他”记为“其他问题”。

本文将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选项“政府”和“法律环境”记为“政府层面”;将“公共支持”和“媒体”记为“社会意识”;将“养老机构自身”记为“养老机构”;将“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记为“其他因素”。

本文借鉴明瑟方程,设定如下方程形式对养老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Yanglao=β0+β1age+β2edu+β3income+βX+u

其中yanglao为0-1变量,表示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age表示年龄,edu表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 income表示家庭收入水平,X表示其他影响因素。

样本中父母养老方式中不含机构养老的样本,父母和自己养老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如下表5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只显著影响父母的养老方式,且对居家养老有正向影响,而对以房养老有负向影响。可能是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父母在生活中将遇到更多不便,偶尔看望父母并不能够解决日常问题,此时居家养老能够更方便的照顾父母。而自己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基于自己年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考虑,并不会受年龄的影响。

上表显示学历对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的选择都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多的基于家庭条件、养老机构现状等现实因素的综合考虑,个人的学历会对思考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现实因素,所以不能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

收入同时影响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但收入增加,显著负影响自己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而不对父母的居家养老概率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收入较高时,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子女可以采取其他养老方式而减少不便。而社区养老模式不仅可以避免子女同住造成的不便,更能通过社区平台,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环境,所以在收入增加时,对父母和自己选择社区养老模式都有正向影响。

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即从被访者的角度来看待养老机构的存在哪些问题。如对养老机构存在的资金问题更加关注,说明自身可能不能完全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也就有可能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即与以房养老的模式间存在负向关系。

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不只需要考虑当前情况,更需要综合对长远发展的考虑。在上表中,对养老机构本身的考虑并不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更多的问题存在于机构之外,关注机构本身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社会意识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会更多的引发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更加关注老年人。而传统来看,居家养老能够更好的关心老年人,这可能是为什么社会意识崛起会正向影响居家养老的概率。

四、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层面

面对白潮的席卷,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加,未富先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上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改善,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出生率死亡率降低等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由于人口的迁移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家庭养老的模式正逐步改变。同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提高,而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又普遍偏低,现有的养老保障水平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很容易产生养老金不足而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

(二)养老资源利用率低

机构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一些养老机构只是达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才二三成。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其一,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入住意愿,但未必最终选择入住;其二,虽然社会福利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很高。原因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偏爱,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等。一方面是供不应求,一方面是住不起、住不满,养老机构的这一对矛盾,使得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意识

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由于远离自己生活过的街区, 平时难以与亲人见面, 心理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

五、相应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统一规划,完善相应机制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改变目前许多地方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统筹社会资源, 新建和改建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的设施和活动场所,同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相关各方的职责要求,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设施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

参考欧美等国通过财税优惠补贴等措施,提高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促进高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需要政府制定养老的法律和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老年人的权益,特别是养老服务网络,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坚持阳光、透明、公正的原则;定期进行反馈调查。

(二)注重精神养老,完善服务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

应当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全面推广精神关怀与心理咨询,加强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务。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引入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组织定期专业培训;在教育工作中开设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规范队伍;制定衡量养老服务水平的评估体系;打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三)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设置社区居家养老专项保障基金;社区方面,通过社会福利捐助、社会慈善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广泛筹集各类财物,积极用于养老建设;家庭方面,将老年人子女和亲友馈赠的财物,适当地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学习西方国家,调动社会的力量,包括私人部门、志愿者、慈善机构,倡导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敬老院、进社区关爱老人等活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老敬老、扶贫济危等优秀美德;完善社区志愿者、义工激励机制。只有将来自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养老事业才能继续发展。

总之,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现行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资源少且利用率低和人们的传统观念制约选择。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统一规划,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发展专业队伍建设注重精神养老和对失能老人的照顾,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完善监管体制的同时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8).

[2]吴婷婷. 日本“集中性养老住宅”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孙海燕,夏立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商,2014,(34).

[4]马海燕.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前瞻[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5]蔡吉梅,马佳,张忆雄,杨晓苏,宋曦玲,邹焰,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

[6]梁普洋. 新加坡财政扶持养老模式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商,2014,(26).

[7]乔琦,蔡永洁. 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J]. 建筑学报,2014,(02).

[8]惠婷.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

[9]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10]陈友华.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 人口学刊, 2012,(04).

[11]颜琳. 论政府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中的责任[J]. 济宁学院学报, 2012,(05).

[12]王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34(4).

作者简介:

吕似玮,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徐雯君,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董轩,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专业;

篇9

关键词:养老筹资问题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表报告称,从1986年至2000年,全球52个国家居民的平均寿命增加了约两年时间。2002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 %。到2050年,老人数量将增加到占世界总人口的21%。人口老龄化对于开展计划生育取得卓越成就的我国来说是一大挑战,目前我国占据了超过世界1/5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就有近亿人群步入老年,这对于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工作及筹资模式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 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种类

(一)收付时现式

所谓的收付时现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是一年,通过对于公共养老金的全盘预算,以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为主要标准而进行养老金筹资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便于管理、收支明确。缺点是:缺少基金积累,无法应对突发状况。

(二)完全基金式

所谓的完全基金式是指,在劳动者退休之前,劳动者定期缴纳定额比率的金额,以其积累额及积累额加上相应利息作为养老保险金的一种公共养老计划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保证基金增值、资金充分利用、能够应对突发状况。缺点是:筹资标准比率难以确定,其随着时间推移有失公平。

(三)部分基金式

所谓的部分基金式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完全基金式与收付时现式相融合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表现为,一部分筹资基金用于当期的养老金支出,而另一部分的筹资基金则用于基金积累。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既保证了资金积累,应对突发状况,又实现了资金的合理使用。缺点是:工作量大,前两者的缺点它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下来。

二、 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基金资本市场不成熟

公共养老金计划是一项关乎到全国家范围内老年人群的大事,同时也是关乎到几代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它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远非眼前市场所需的养老资金可比,我们必须立足于眼前,放眼于未来,做好养老基金筹资的长远工作。就我国当前养老基金的筹资形式来看,主要依靠投保人的投资金额以及政府的一定的财政补助。然而,在计划生育顺利开展工作以及人口老龄化形势下,投资养老的人越来越少,而步入老年,等待养老的人越来越多。当投资数额小于支付数额时,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归根究底,还在于我国基金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丰富的基金资本市场为后盾。

(二)隐性负债问题

我国公共养老金筹资的隐性负债问题可追溯至解放初期,经过几番波折,隐性负债在数额上已经相当巨大,这给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公共养老金由于物价较低等原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是经历之后,这部分积累资金被投放于自己市场复苏之中,这是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隐性负债的开始,接下来,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解决,企业在重压之下选择逃费、漏费,国家养老金入不敷出,隐性负债进步一扩大。

(三)筹集方式不合理

我国人民养老金的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缴费方式、缴税方式以及缴物方式。在缴费方式方面,我国将人民的养老保险交费划分为2、4、6、8、10、12、14、16、18、20十个标准,由人民自己选择缴费标准。这样一来,许多人民只看重眼前利益,选择最低的2元标准,到了晚期,所积累的养老保险远不足以供其养老。至于缴物方式,它则局限于具有更低的农民群体,不能适应于我国的全部公民,由此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性、严谨性的下降,不利于我国养老金的筹资。

(四)养老保险金使用效率低

养老保险金的筹资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一国公民的未来生活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进行筹资、投资的有效方式。世界各国在筹资养老金之后,都会选择通过移动的投资途径让养老保险金实现增值,使国家财富得到充分利用。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但是,为了求稳,我国的养老金主要被用于购买国债以及银行存款,使得养老保险的升值受到约束,养老保险金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受损,也不能保证未来养老保险的充分供给。

三、 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的完善对策

(一)拓展养老金筹资渠道

人口老龄化加快所带给养老金筹资的危机感日益威胁着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国家当局及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上,既然我们无法继续扩大政府对于养老金的扶持力度,那么我们就必须转移视角,从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上寻找出路。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展了全面的改革,实现了部分政府合同的外包及政社合作的政府工作开展模式,这两种方式,尤其是后一种政社合作方式,更应该被我国公共养老金筹资方式所借鉴。

(二)政府还债

从我国隐性负债产生的产生历程来看,我国第一批隐性负债的产生就是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而第二批隐性负债的产生也是由于国家政策改革所致。隐性负债的实质是政府由于建设需要而将劳动人民的积累的财富的暂时转移。总之,我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隐性负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所造成的。因此,这笔负债也应该有“肇事者”承担。我个人认为,要偿还这笔养老保险的隐性负债,国家应该结合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机遇,通过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的形式,在产业结构及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负债问题。

(三)税制化养老保险金

政府收费的特点是:有偿性、排他性和非规范性。而政府税收的特点则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在支出之后能够获得只管的利益,在于而这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具有强制性,即必须缴纳。从我国政府目前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来看,方式多样,有缴费方式、缴税方式以及缴物方式,但是在这其中对全民普遍发生效应的也仅有缴税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税制化养老保险金是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改革的必经之路。通过税收的方式,强制性的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性的征收统一标准的养老保险金,让养老保险金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途径。

(四)提高养老税金使用效益

公民对养老保险的投资本身一种投资行为,是投资行为就必须要讲投资收益。如果养老保险所获收益仅与银行存款无二,那么还有多少公民是真心自愿将钱交给风险更大的保险行业呢。因此,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工作要想更加趋于完善,就必须走多元化筹资管理道路。对于所筹集到的养老保险金,应该投资到升值效益最好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投资渠道上去,或者是将筹集的资金按照不同份额分别投放在不同的投资市场上去,一方面实现普遍受益,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全面撒网投资的安全性。

总 结: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结合党政形势的大势所趋,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升级模式,以保证我国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

【2】邓大松.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

【3】刘昌平.再分配效应、经济增长效应、风险性---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养老金制度的比较[J] .财政理论与实践.2004(04).

【4】宋慧涛.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D]. 山西财经大学.2007.

【5】郭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国际比较[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10

一、对老年人生活现状的思考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现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在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价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人经济收入会更高,自我保健意识更强,而配偶健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总体生活品质高于独居的老人,可能与家人和配偶是老人的主要沟通对象,家庭的美满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独居或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单生活,这种生活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老来失群的孤独感,还有物质生活和健康需求的能否保障、日常生活的料理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能否满足等诸多问题。健康是老人最大的问题,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金山银山不如健康。使老年人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我们应当关注老年人,使他们在生理上无疾患,心理上无奢欲,精神上无抑郁。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产品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的问题就是设计的思考点与出发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使老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是我们设计师的内在责任。

二、对现代社会老年人产品分析

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离不开产品。老年产业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和现代老年产业这两个方面。传统老年产业涉及有如服饰、饮食、特殊产品、交通用品、医疗保健、老年福利设施等行业;现代老年产业包括如娱乐、公园、旅游、住宅、社区服务、老年教育等行业。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老年用品和相关的服务市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增加,老年产业和产品供应与老年消费者衔接明显不足,形式单一、科技含量低是共同的缺点,由于老年人产业利润要比年轻人低的多,老年人的吃、穿、用等商品的开发和生产长期被忽视,导致了以上种种状况的出现。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对我国老年产业的认识不足、政策不到位、规模小和缺少产业标准等等。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问题都十分关注。这几年出现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适用于老年人的药品,公共汽车的老年人专座、按摩床、公园里的锻炼设施、专为老年痴呆症患者设计的游戏机、老年人家居安全防盗系统、具有保健按摩功能的座椅式马桶、老年人助听器、可以调节高度的汽车座椅以及功能齐全的轮椅等等。在发达国家,老年人用品市场早就成为未来重要市场之一,他们对老年人的关注程度非常高,相比之下,我国的老年用品市场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老年人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的产品方面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三、对未来老年人产品设计方式的探讨

1.操作的“稳如泰山”

安全因素在任何的产品中都可以排在首要地位,在老人中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要真正走到老年人群中去,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无论从产品的材料、外形、多功能及舒适性等方面进行的设计的改进与多次的实验,为老年人开发出适应面广、舒适且个性化程度高的用品。老年人的产品无论设计得如何“好”,真正涉及到老年人利益的是这个产品所承诺的各种功能的最终实现和安全可靠,不能让老年人在实际使用时才发现毛病,更不要将一些过于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强加于老年产品。设计者和生产者不能通过改进技术,加大产品质量的话,再好的造型色彩设计也不能赢得老年人的青睐。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能力都比年轻人差,老年人的生活用品要避免出现尖锐角、突出物,功能和形态要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尽量减少装饰性的形态,重视产品外观的简洁和完整,避免机械性的冰冷等等。

2.功能的“点石成金”

功能的简单合理对于老人来至关重要。针对性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他们在使用现有的常规产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要了解老年人有那些特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用我的的设计解决老年人现在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的需要而设计,产品定位要准确,功能不要过于复杂。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老年人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审美需求,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用产品。

3.情感的“血浓于水”

老年人由于平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任务,所以他们的生活非常的空闲,老人们的求知欲也不必年轻人差,在设计的产品中融入情感的因素可以加快老人对产品的喜爱程度。设计老年产品在造型上要根据老年人群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民俗习惯等差异性,做出相应调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受观念和接受能力。色彩上不可过于对比刺激,但是要一改以往大多数老年产品颜色黯淡,色彩单一的缺点,增加产品的个性化和时代感元素的应用。

4.价格、质量的“有声有色”

目前市场上的老年人用品价格相对较高,不符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物美价廉才是他们的需求。让老人解闷的积木价格差不多在三百多元,老年人健身器材,结构简单的没有一件是低于五百的,结构稍微复杂的售价就要近千元,一个给老人活动手腕的活动器也要一百多。价格贵还不是主要原因,很多消费者反映老年用品的质量差。很多厂家过于重视产品的功能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很难做到物有所值。随着老老龄化的加快,做好老年人市场的产品非常重要,并且老年人的市场非常可观,年轻人更加爱戴父母亲,所以就更加地舍得为父母亲花钱,因此做这样的老年人产品市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

篇11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最终进入老龄社会的趋势和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0% 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就可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0年11月底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10.2%,65岁及以上的老人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而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3.26%和8.87%。

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至2010年11月,我国总人口约为13.7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者有约1.19亿人,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第六次普查结果和第五次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且在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呈现增长趋势: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1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不断加快。三是“未富先老”现象明显。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位列世界第86名,不足美国的13%,当前我国养老压力可见一斑。根据远期规划,我国大约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而这段时间,正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时期,老龄化伴随现代化的发展。“未富先老”的情况使得我们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应对老龄化给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现状

在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种: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其中,家庭养老是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而社区居家养老则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这里说的“养老”,指的是我国城乡之中普通大众的养老问题,也就是大部分工人、农民的养老,社会精英人员或者是养老生活有国家和政府强有力保障的人员,由于他们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地位都大大好于普通百姓,所以不包括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家庭养老,顾名思义,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儿女子孙的赡养和服侍。中国自古就有以“孝”为核心的大家庭概念,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所希望的晚年生活。但一方面,计划生育的长期执行,“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中照料老人的人力物力资源紧张,成年人既要照料老人,也要抚养孩子,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甚至唯一来源,家庭对老人的供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进步,老年人的寿命延长,也对传统的家庭造成压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社会功能正在减弱。尽管如此,我们现在仍要强调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为向社会养老的方向过渡,另一方面,只有在家庭当中,在和儿女子孙的相处之中,老年人才能得到精神慰藉,对老年人来说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机构养老,指的是由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承担具体养老事务执行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模式。随着家庭养老社会功能的减弱,不论是家庭还是老年人自身对机构养老这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客观需求越来越大,加之老年人自身行动不便及易生疾病的情况,养老机构中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可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正因如此,机构养老模式往往被寄予厚望,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现有的部分服务设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比如床位紧张等,还体现在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不足或者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照顾都可能难以周全。除此之外,机构养老的费用需由老人自己或者家庭承担的部分往往较高,负担较重。在中国讲究传统的“孝”文化的大环境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部分家庭对机构养老还是存在排斥情绪,这也是机构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之一。

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老人在自己家中,由所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可以上门的餐饮、医疗、娱乐等服务的新兴养老模式。居家养老集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既让老年人不离开自己习惯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为所在家庭减轻照料老人的负担,又能切实地为老人提供有个性且专业的服务,灵活度高;对于社会而言,社区养老服务点对场所要求相对较低,能节省下建设专门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成本较少。但居家养老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社会中还没有达到普遍的认可,很多老年人和家庭没能投入其中,社区居家养老难形成规模效应;第二,此种养老模式由于出现较晚,发展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除了对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基本照顾之外,难以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第三,现阶段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造成一定难度。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居家养老这三者并存,且根据不同老年人口情况和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陷入困境,但又不可能彻底放弃,中国老年人既对超越家庭之外的社会力量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在现阶段又不能完全接受机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又存在发展不成熟完善的客观问题。我国现存的养老模式各有其不足,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相对家庭养老存在传统观念的冲突,不能满足对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其二,经济来源不足,集中体现在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其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各种模式的优点是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缺点和不足是接下来发展的动力。在实际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之中解决这些不足,发现新的问题并积极应对,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任务。 三、 加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保障

针对我国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并存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现状和基本趋势,我国养老模式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保障。

(一)提供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模式将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办法。在解决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方面,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如对赡养老人有经济困难的子女,尤其是下岗的中年子女和老年子女,适当在物质方面给予补贴,完善养老

保险政策、老年津贴制度等等,在对赡养老人的中青年在购房和调房时给予价格优惠,方便子女对老人的照料。对老人的子女而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要尽可能多抽出时间照顾和陪伴老人,切实了解老人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需要,只有在子女家人的温暖陪伴下,老人才可能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 (二)提供社会养老保障

篇12

【关键词】社区;老年;健康;安全;平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门头沟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2%;15-64岁的人口为2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考验着传统的养老体系。在城市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向社区养老模式发生转变,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建设研究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

(一)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

截止2010年11月,门头沟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4586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8%,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2005人,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目前门头沟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10%,表明门头沟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门头沟区55岁以上老人各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图中表明,55-59岁的老年人比重很高,达8.1%,远远高于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说明未来几年门头沟区老龄化速度会更快。

图1 门头沟区老年人年龄结构图

(二)老年人独生子女比例明显上升

调查统计表明,老年人拥有2个子女的比例最高,几乎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次为独生子女老人,占比18%,如图2所示。今后独生子女老人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在所调研的老年人中,有60%的老人和子女同住,40%的老人自己居住,其中独生子女老人独居的占5%,应当引起关注。

图2 老年人子女情况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的4809位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统计如图3所示。仅有30%的老年人是健康的,46.5%的老年人属于基本健康,18.2%的老人属于不健康但能生活自理,有5.5%的老年人不能生活自理。

图3 老年人健康状况统计

(四)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

图4 老年人生活来源结构

调查统计表明(如图4所示),有55%的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27.8%,还有10.9%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生活来源。另外还有极少数老人靠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作为生活来源,但这些老人所占比例极低,不足7%。

二、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本研究在门头沟区选取了2个典型社区——绿岛家园社区和蓝龙家园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这两个社区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直接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根据访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门头沟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进入高龄期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更为关注,需求也更为强烈。

实际走访调查中,在所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定期上门巡诊、用药指导和社区义诊五个健康管理需求供选择的条件下,50%的老人都选择了社区义诊,位居健康管理需求的第一位,侧面反映出当前老年人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宽裕,义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健康管理需求位居第二位的是举办健康讲座,这一比例达到48%,说明社区老年人普遍健康知识比较匮乏,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仅限看电视和老人间的交流,因此,对权威专家的健康讲座需求很普遍。排在第三位的是建立健康档案,比例达43%,其实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的发现、治疗与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是老年人对健康档案还不十分了解有关;位居健康管理需求最后两位的是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比例分别为40%和33%(见图5)。

图5 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统计图

总体来看,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各个管理需求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最高达50%。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

对于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防骗讲座、家庭防盗知识、家庭防盗设施、社区无障碍设施、防走失服务、防摔倒服务、定期安全状态确认、加贴安全提示以及应急服务手机配备等9个供选择的选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老人选择防走失与应急服务。

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日常生活中成员单一、缺乏人照顾,走失了一时很难知道。为了寻找老人,家属往往要耗费很多精力,找到后还要防范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在很大程度给警方带来较大工作量。由此可见,防止老年人走失是老年人安全服务的切实需要。

(三)其他方面的需求

健康管理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最大需求,除此之外,在访谈中了解到老年人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照料需求与精神慰藉需求。

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就餐(老人餐桌)和救急等方面。老人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送餐、清洁卫生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日常照料。

精神慰藉需求: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从家庭中获取的亲情关爱,另一类则是社会交往需求。亲情关爱需求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希望能与配偶和子女同住。老年人希望以共同居住的方式,更多地与子女和配偶进行日常交流,并得到照料与关爱。

社会交往也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的闲暇主要是呆在家里、看书读报、照顾第三代、串门聊天,这些活动主要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而社会活动方面,老年人最喜欢参与的是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多数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因此文体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们最希望社区中增加的服务设施。

三、门头沟养老服务实践—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对门头沟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我们搭建了“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老年人信息、位置、安全的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减少子女对老年人安全的顾虑。

(一)平台介绍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警报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位置信息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发送信息子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6、7所示:

图6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图7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按角色区分其结构图如图8,街道角色是本系统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社区角色是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需要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其拥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发送信息等功能;最终用户是平台的最终使用者,拥有警报管理、设备管理、接收发送的信息、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

图8 按角色分配功能结构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共有三个页面,一是街道用户页面,二是社区用户页面,三是最终用户页面,如图9所示。街道作为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社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社区作为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最终用户承载,查看自身最近信息、历史记录,进行设备设定,查看自身基本信息、查看帮助信息等功能。

图9 系统页面结构图

(二)平台服务

(1)安全服务。实现老年人的实时位置查询、行动轨迹查询、超出安全区域报警等功能,防止老年人走失。用户可以设置老年人熟悉的安全活动范围,当携带定位设备的老年人走出安全范围时,平台便会产生警报信息,并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从根本上防止老年人走失。

图10 带生理传感的腕表 图11 个人生理参数监测界面

除了走失问题外,紧急事件是另一个危害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老年人紧急事件有跌倒、坠床、突发疾病等。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事件自己处理的能力较差,如无其他人救助,容易发生危险。某些紧急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才被外界发现,由于救助不及时对老人造成了较大损害。

老年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按下终端设备的警报按键,设备可以拨通预设的紧急电话号码并发送短信。同时,警报信息发送至系统服务器,街道及社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联系附近人员救助,确保老年人安全。

系统支持多种定位终端设备,老年手机、腕表、卡片机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设备。

(2)健康服务。利用腕表式老人健康与安全检测设备,自行检测老人的体温、脉搏和血氧饱和度,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平台上,形成老年健康档案,方便老人、子女亲属、社区管理人员快速、准确的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判断,并进行有效干预。

(三)运行模式

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平台的运行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街道独自维护,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建成后,由街道成立专门的老年服务部门和信息处理中心,对老年人警报信息进行处理,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由于街道是政府机构,可以得到最广大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获取用户数据更加容易,能够最及时地更新用户数据。

但是,由于街道自行运行会在前期系统服务器建设和服务中心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对前期的投资压力较大。

(2)研究机构提供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研究机构拥有能够满足平台建设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平台和开发维护的人力资源,由其提供运作、维护和技术支持,可以减少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可以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

但是,科研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会在用户信息采集、平台推广方面遇到阻力,需要街道进行协调。

(3)成立公司来操作。成立专门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运作,具备专门管理机构来收集和处理数据,响应居民需求,可以更进一步集成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公司化运作建立了一种运作的制度模式,便于在其他社区和街道推广应用,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

但是,公司化运作同样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安全问题,不易得到居民和住区单位的支持,同时,成立公司需要很长时间运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进展。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运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公司化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便于产业化应用,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吕智浩.北京市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北京观察,2007(5).

[2] 闫堃.论城市社区老年保障的有效建立——以北京方庄的15个社区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王睨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2012(14).

[4] 王婷婷.飘飘人数字科技老年人智能点台设计[D].湖南大学,2012.

[5] 孟燕燕,于超群.社区老年服务供需状况分析[J].大观周刊,2012(11).

[6] 张瑞明.城市社区老年保障及社区老年服务研究——以北京市广安门内街道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雷雯.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一从制度分析层面看社区照顾及其制度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