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5:31: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1 有关教育
教育,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部落,也是为了生存,将狩猎、采摘等各种生存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人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虽然有些动物也存在学习行为,但因为人脑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不同。教育,不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门人为的科学,那么在教育领域中是否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里可能更多的是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另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是一种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改造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存在,即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具有实践性的。所以,人类懂得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自己,更好地启发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发展自己,这就是教育,是一种人类自发地发展自身的方式。
2 教育的目的
然而,教育就是人类发展自己的唯一方式吗?学习的范畴应该比教育大得多。接受教育只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类的科学知识、生活规范等等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它们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不能因此就用这一切去抹杀一个人除了接受教育之外的所有发展的可能性,从内容上和途径上都不应该。教育自身不是目的,什么才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的目的应当是让每一个人以及全体人类生活的幸福、快乐,引导、启发他们发展自己,当然不是只考虑个体的幸福,最重要的是要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考虑,要使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因为这些都是促进更大部分人类生活幸福的因素。
教育的目的在很多教育学家的思想理论中都有所体现,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于古代哲人博大精深的哲学、社会思想,并且从较早分化出来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标。14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等人提倡教育目的是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即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上,在多才多艺和学识广博上的多方面发展,以便使人能够从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独立活动。
今天,社会分工已经非常精细化、专业化,教育亦是如此,各种观点、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从人本的角度去考虑教育,教育不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种金属元素,亦不是一道数学方程式,而是面向人的,而人是最复杂的,是不能被简单处理的。
马克思曾经谈论过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会快乐地去劳动,而不是迫于生计被人逼迫地去做,因为人类需要、想要去劳动,难道学习不是这样吗?人类有聪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如果让他们闲置应该是不符合人类的天性的,人类需要去学习,唯有如此人才是快乐的。
3 教育与学习
教育与学习,两者的范畴都非常大,教育别人与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生存技巧等等,这里专指接受教育与自由学习,如同做一道菜一般,教育可能是油、盐、味精之类,而学习才是真正的蔬菜,教育的作用应该是用来启发、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位耄耋老人在给一个孩童讲授人生道理和知识,这是一种教育,如果这世界上只有这两个人,那么老人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个孩子又从哪里去学习这些人生道理和知识呢?这是一种矛盾吗?如何才能使接受教育与自由学习之间更好地和谐起来呢?
现代学习理论很多,分成了许多不同的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下转第29页)(上接第4页)发现式的学习。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
接受教育看起来相对于自由学习是被动的,自由学习的内容是个体选择的,感兴趣的、想去学习了解的,包含着学习者的热情。显然,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过分强调了接受教育而忽视了自由学习,因为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样的时间是更多地用来接受教育还是去自由学习,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接受教育与自由学习应当和谐统一,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论是教学论的基础。自由学习是需要教育的约束与规划的,自由学习的范畴太大了,如果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学习,一方面一些应该学习的内容可能无法学到,另一方面是不是想去学的就可以去学呢?比如学习如何杀人放火、如何烧杀抢掠,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的学习侵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有些知识需要学习者在教育相关部门的规划下统一学习,因为学习者可能自己无法规划周全,或者是涉及到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并且是所有学习者都应该去学习了解的内容。
一、以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人曾比较中日教育的差别在哪里?一种是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是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当我们津津乐道中国的孩子在每一年国际奥林匹克所获金牌大奖的时候,同样会因为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国际排名滞后而汗颜。以数学学科为例,十几年来,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中国孩子很多,但很少人长大以后还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更谈不上最终成为数学的研究专家,数学成绩如此优秀的同学却没有因此而喜欢数学、研究数学,我们的教育需要唤起人们的深思。
一个上学时期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大学毕业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老师;一个勉强考取大学的孩子,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之后,为本单位编拟工资方法系统软件得到同行们交口称赞,他的项目业绩也遥遥领先于他人;更听说有名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他的综合素质,善于沟通、勤于动手、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成绩可以不是很优秀,但心态一定要阳光,一定要有进取意识,一定要善于与人打交道,一定要善于表现自己、推介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极致。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心态,一种内在的修养。
二、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不让我们感到自卑,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教师,其标准似乎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统一的要求,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可现实是,我们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违背自然的教育让人们不堪重负。曾到德国参观教育的同行告诉我们:德国教师的考核由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实施,他们考量的是教师的课堂,连续一段时间的课堂跟踪,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全面衡量,从来不看学生的成绩,他们解释,学生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社会、伙伴、环境等都会对孩子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老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比我们的教育,用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绑定得太重、太过,结果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得到自然的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不在乎量的多少、不在乎整齐划一的程度有多高。我们需要的是个性张扬、个性发展,顺乎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充分体验自信、成功和快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100米赛跑的竞技中,两名先天素质差不多的选手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取得成绩的方式不一样。一名选手在教练甲的呵斥声中,在教鞭下痛苦地接受训练,身心备受煎熬,最终取得优秀成绩;而另一名选手在教练乙的引领下,把运动视为自己的爱好,自己制定目标,按照目标的要求不断强化训练,似乎运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样是优秀成绩的取得,我们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总是拿成绩来说问题,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更不管学习成绩取得的方式和过程,许多孩子在呵斥中、压抑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根本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需要更新观念,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孩子们的思想出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优点,充分肯定成绩,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在成功的激励下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四、充满惊异、猎奇和创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12-02
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笔者想从《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中的一句话开始论述,即“如果个人不具备意识和体验价值的能力,那么文化价值是不会被理解和评价的,如同他(斯普朗格)所说,‘没有具备经验能力的主体,那么客观精神是死的’”。①这句话反映的是斯普朗格对文化与个人关系的一方面的思考,而另一方面,个人的主观精神是通过其创造活动,发展和创造文化的。在文化与个人的这种“生动的循环”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体现在哪里?文化、个人及教育这三者的关系谓何?斯普朗格为何强调个人的意识和体验能力?追根溯源,笔者从书中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文化、人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教育学作为一个教育流派,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以“人”的生成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的壮阔图景。它企图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以“文化财”去陶冶学生,使学生作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认识主体,在知、情、意等不同方面获得深刻体验和感受,达到人格心灵的“唤醒”,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1.文化和教育的关系
文化教育学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过程”,这从某种层面上说赋予了教育以文化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而此种生活价值的体验和实现必然是以文化的创造者“人”为中介的。“文化过程包括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文化积淀即对以前文化创造的‘保存’,而文化传递是使这被保存的文化变新的文化财汇入人的生命脉络之中,从而再创造新文化。这是一个从‘积淀’到‘传递’再到‘创造’的无限循环过程,这也是一个由社会文化到个人、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的转化过程”,②教育这种实践活动的意义正是体现在这个循环转化过程中,也即通过教育本身,一个社会中的人们长期积累创造的精神财富得以完成其客观存在价值的主观转化,在这种客观向主观的转化中,个人实现了文化的接受和消化吸收,进而培养起价值创造的能力,通过不断创造新文化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唤醒”,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教育的作用和文化的传递过程。
2.人与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斯普朗格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问题。教育必须从某一个特定的
人出发,这一观点与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并不矛盾。前文已论述过,即从文化哲学角度出发,教育是被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探讨的,个人是文化传递过程的承担者,因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并不能孤立地去把握,而须在文化背景的关联中,将人理解为超个人的承担者”。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在于使人单纯获得死的知识,而是使人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的全面体验。因此,“教育是文化传递过程的一个特殊方面”,它虽在文化传递中发挥了其人格“唤醒”功能,但教育的目的却不是“文化传递”,而是通过这一过程促进个人的成长。正如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③
二、教育的本质
从文化教育学中,我们找到了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了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创造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人类用其创造的文明成果“反哺”自身,达到每个个体的社会化,并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即是教育的本质所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人们既获得了在社会中生存的适应性,同时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也被激发出来,这就为人类文化再生产提供了可能。当然,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文化传递,而是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即达到“生成的人”、“整体的人”的目的。这一活动过程正如一位教授所形容的那样,“教育是农业式的活动”,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人与大自然合作的过程,即人们遵循、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劳作。农业产品也即人与自然合作的结果。
具体地说,一粒种子好比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知识的繁殖体,在没被栽种之前,它自身蕴含着生长性和发展性。而农夫就如同教师,将种子埋进泥土,在自然的环境下,定期浇水、施肥、除虫、锄草,为的是种子能够在自然规律下、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地生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好比农夫关注农作物的生长一般。理想的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个体,教师用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开启学生的思想大门,引导学生不断将外在的知识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身之物,在“文化财”的陶冶下,实现心灵和人格的“唤醒”,进而激发出创造力。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进而结出果实,这最终的果实即是农夫辛勤培育的结果,也是他们所期待的丰收景象;收获的果实又可视作新的种子而栽培出更多的果实。具备了创造的能力,才能实现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才能为人类历史发展不断积累精神财富,使得人类文明的香火代代延续,这也就是教育在文化传递中的特殊功能。
每个个体都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位使者,他们在文化长河中受到滋养和浸润,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财富,保证了这条文化河的长流不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滋养的个体也达到了人生的生成和完善,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如书中所说,“人的‘唤醒’过程,既创造了客体,又创造了主体,这是一个以主体的觉醒为核心的双向建构过程。不仅创造了新的文化财富,而且创造了具有更新文化视野、更美的心灵和个性的新人”。②
以上从文化、教育、人这三维关系中,我们看到了文化教育学所建构的体系框架,认识了教育在文化中的特有使命,即“促进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并将个人纳入社会文化的联系中。在文化中,个人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而教育则帮助人们获得精神的‘再生’”。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用人类创造的文化教育人类本身,实现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本质的实现途径
1.教育过程为人的生活体验过程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理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是对人的灵性和生命价值的呼唤,因而他提出了“生命体验论”,即作为主体的人在知、情、意方面的亲身体验。传统教育学将学生当物一样灌输,看作是容器一样的客体,狄尔泰则倡导教育过程应成为人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传统教育中的单一的“知的教育”变为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
2.教学为师生互为主体的活动过程
狄尔泰的“文化理解论”极大地凸现了教育主体性。在教育观念上,打破了那种将书本看成单纯认识对象的“死读书”,而是要将书本读活,实现自我与他人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对话”与交流,达到多层面的共鸣与理解。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关系,通过主体自身的统摄、凝聚、选择,实现自身精神的超越,最终达到教育的本质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从文化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出发,探讨了“人”、“文化”、“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生命哲学的高度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及其在文化积淀、传承中的特殊功能。并且,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理论对于教育本体性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一、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
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大量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模糊造成的。什么是素质教育?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各项指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重点。2005年高考数学科特别提出了加强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考查。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以及推理的意识与习惯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自信心等。对数学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查:(1)知识观念层面: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2)创造能力层面: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实际背景和学科问题发展,提出数据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型数学能力,并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3)思维品质层面: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掌握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法,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合理的思维习惯;(4)数学语言层面: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数学也是人际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学素质应包括能初步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张奠宇:《关于数学素质设计(草案)》)。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学生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健全发展。事实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价值观不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需要考试,都能体现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等,都能提高人的素质,区别在于提高人的是什么素质,提高多少以及怎么提高。考试的内容是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等等问题。如何明确地界定这些问题,是准确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条件。现行的高中数学新课标在课程上以不同的走向为主,体现高中数学教材的多样化,出发点是好的。它在教学上把学生当作主体的人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兴趣、爱好等等。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而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
1.素质教育的理念需要完善
素质教育的有些基本理论问题不清楚,概念解释不明确,这就造成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上的困惑。在局部地区,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最终却“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在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上有突出反映,比如就知识培养目标来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宋乃庆:在第十八届中国教育年会上的报告《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mathematics for all'’的中国版(姜伯驹语)。“大众数学”的中国版令人困惑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1)从历次教育改革来看,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杜威或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子,新课标试图调和这两种观点的矛盾。“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明显地带有实用主义色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把这两种对立的教育观简单相加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在智能发展目标上又“关注如何实现学生的有差异发展”(裴娣娜:在第十八届中国教育年会上的报告《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统一,其实际效果是令人怀疑的。(2)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的数学还是学生升学、就业所必需的数学呢?主张素质教育的教育家也许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家长有自己的看法:只要孩子考出好成绩,这样的知识就有价值。换句话说,只有实用的知识才有价值。而要转变家长和社会的价值观可是任重道远啊!(3)素质教育“关注如何实现学生的有差异的发展”是不是经济改革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翻版,最终两极严重分化,使得“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即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这些理论上的模糊是素质教育推行的最大障碍。
2.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理论是光滑完美的“冰面”,而课堂教学就是面临现实情况的“地面”。“冰面”虽美,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滑起优美的冰上舞蹈呢?新课标虽然完美,但还得有能够正确施行的教师。所以,要作为一名合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必要的近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宽广的高等教育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师资培训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应使得这种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他们真正挑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在“冰面”自由地跳舞。
3.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事实上,在推广素质教育之前就应当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一方面,考试评价成为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将高考作为指挥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考虑如何将课改与高考结合起来,教材改到哪里,高考就应当跟进到哪里。当前考试内容和量化指标不利于素质教育实施。考试的内容与量化指标如不改革,学校教育可能又会回到“题海”中去。另一方面,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认同基本上就是停留在升学率上。所以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效的且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应只是单纯地追求升学率。
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课程改革中应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通过课程改革,可以为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次新课改是建国以来最为广泛、持续最久的一次改革。与以前的课改相比这次课改具有自己的特色:精简了传统的内容,增加了能够体现近现展变化规律的内容,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注重学科之间知识迁移,在教学上也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知识发展的过程,注重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还和一定的历史文化因素有关。比如,1997年率先在江西、山西、天津等地实施的高中试验版数学教材,一改以前的分
科式编写教材而采用综合式编写教材,它的好处是降低了原教材的难度,使学生在不断反复中深化所学知识,易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有理由提出疑问:新课改到底向何处去?新课改这种淡化知识的要求究竟会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什么作用?这样做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吗?我国传统的几何教材具有知识体系比较严谨、脉络比较清晰、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扎实、逻辑思维水平高要求等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是我们的优势,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力图解决的问题。虽然“学生畏惧推理证明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质,改造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毕竟,立体几何内容的直观性、难度的层次性以及推理过程的可预见性,使得它成为训练逻辑思维与演绎推理的理想材料。改革为什么不去发掘和发扬自己的优势呢?不是改得越彻底、越全面,非得改个面貌全非才是好事。改革一定要做好继承的关系,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另外,改革还要凸显借鉴的作用,新的高中数学课标是借鉴了芬兰的模式,但是在国外是好的教育理念在国内未必行得通,这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比较成熟的考试文化制度,对外来的文化天生就有一种同化功能,在高考制度下,这种同化功能有可能变异,当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强刺激能够引起强反应的理论)传到我国就演变成了“题海战术”的依据,可能连老巴也始料不及吧!所以在借鉴优秀文化成果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对借鉴的问题一定要考虑慎重,我们的改革未必非要去追求西方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78-0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马克思曾用通俗的比喻指出蜜蜂造蜂巢的本领令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即使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得多,因为建筑师头脑中早已有了建筑物的形象。既然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是人特有的活动,则教育肯定是有目的的。
那什么是教育目的呢?教育目的是社会与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预期的状态,是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教育目的是根植与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的要求和需要,借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教育影响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正是由于教育目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的,而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在同样、同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价值取向最终应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存在着这样几类教育价值的分歧。
一、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
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使得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了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旨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并鼓励个人充分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康德等。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教育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使人在总体上适应社会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二、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
理性主义价值定向的自由教育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以发展自由心智、追求心智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它在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的雅典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其自由仅仅属于自由人,而非奴隶;19世纪英国的赫胥黎对自由教育作了合乎他那个时代精神的解释,力图恰当地处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平衡;20世纪以来,永恒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赫钦斯对西方传统作了进一步阐发与推动。
三、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
精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英才教育。回顾18世纪以前整个教育几乎都是贵族化的。从古希腊公民教育,罗马时代雄辩家的培养,到中世纪的牧师、骑士教育;从文艺复兴时代的潮流教育,到洛克的绅士教育无一不是阶级社会维护统治阶层特权利益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国的尼采。
平等主义,追求平等的教育思想历来是人类事业的一部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仅仅是宗教意义上的平等,并未带来教育上的平等。而到18世纪,由于受启蒙哲学的影响,平等主义演变成政治上的平等主义,表现为经济、法律上的平等。直到工业革命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日益平等,这体现在法律明文规定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也体现在各国纷纷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及其实际年限,并不断延长普及教育。
摘要:逻辑教育是逻辑学回馈社会的最重要方式,也是逻辑学关心社会的最重要体现,只有能关心社会的逻辑学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也只有能关心社会的逻辑学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逻辑学的发展离不开逻辑教育,我国历史上逻辑学发展的每一次黄金期的到来都得益于逻辑教育的蓬勃开展。刘培育教授在总结20世纪末逻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时就曾指出“我国逻辑界对社会‘关怀’不够”①,而这正是中国逻辑学的低谷时期。
关键词:逻辑教育 逻辑学 中国逻辑学
On the logic of education thoughts
Jiang Jinjin Yang Aihua
Abstract:Logic is the logic of Education Society ’s most important way,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logic to care the society, only able to care for the social logic in order to obtain social support, only able to care for the social logic to get their own development basic power.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logic of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every gold coming benefited from the booming of logic education. Professor Liu cultivation in late twentieth Century logic research summary of problems once said“ China logic of social ‘care’ enough”, which is the trough period of logic in china.
Keywords:Logic education Logic Chinese logic
1 关于逻辑教育目标的思考
逻辑学的历史有2000多年,现代逻辑的历史却不足200年,但是现代逻辑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些成果基本上是属于西方学者的,我们只是处于不断地学习过程中。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学习最终超越西方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着逻辑教育目标的确定。我认为在某些领域或许能够领先,但是要想全面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关键不在于200年中西方学者得出了多少结论,而在于180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拥有多少积淀。结论可以学会,时间却无法弥补。这就像人类的历史有几十万年,猿人进化成人的历史却是几百万年。没有这几百万年的进化,几十万年的文明几乎不可想象。黑猩猩错过了进化成人的时机,即使他们现在99%的基因都和人相似,但还是黑猩猩。当然我们决不能否定通过若干万年的进化黑猩猩可能比人聪明,但是也没有必要认为,黑猩猩一定也要进化成人才可能超过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由于环境的改变,它们正在朝着另一个高级的方向进化。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也一样,西方的研究成果要学习,但是不一定要沿着西方的路走,更不一定要完全重走一次西方的路。我们中国人要真正崇尚逻辑、崇尚理性,也应该以现在的实际环境为出发点,走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逻辑复兴之路。
现代社会是各种信息充斥、生活节奏快速的社会,人们在快节奏下辨别信息利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快速决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反思决断才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谁也不能保证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不容商榷的,我们很可能出错,而且由于节奏不断加快,我们出错的几率也更大。事实上出错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要能意识到自己出了错。如果我们不去反思,总以为凡是自己的决定都是正确的,那只能走更大的弯路。反思自己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缺乏的素质,也是我们5000年的历史从古代辉煌走向近代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的民族非常需要养成一种反思自己思维认识的习惯,而这就是逻辑教育的目标。
2 关于逻辑教育内容的思考
有了逻辑教育的目标,逻辑教育的内容就不难确定了,那就是为人们提供批判和反思的工具。首先是思维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条基本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确实性的反映,能够保证人们思维的确定性,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基础。因此这三条基本规律也是批判和反思的最基本武器,反思自己就从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保持同一、是否前后矛盾开始。其次是常见推理的基本规则,比如三段论推理规则、复合命题的推理规则和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规则。这些推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推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则不仅可以使人在办事说话时谨慎起来,还能使人在反思时有据可依。最后是一些简单的形式推理方法。有时候符号推理确实比用自然语言推理更明了,更容易用于反思。但是也没必要让所有人都学会数理逻辑的演算方法,生活中的很多复杂事情是没办法用符号准确表达的,数理逻辑的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学或能学会的。总之,逻辑教育的内容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要便于人们使用,帮助人们学会反思。
3 结论
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将逻辑学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并且排名第二,在许多发达国家逻辑学不仅作为一级学科而且位居众学科之首。而在我国,逻辑学却长期作为二级学科屈居于哲学之下,待遇也不好,这的确让从事逻辑学研究的学者感到“郁闷”。但是一门学科的地位是与它的作用发挥的程度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它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作用。那么,一门学科的地位也就应该由人们的重视和它的作用的发挥来共同决定。现在,逻辑学的处境是:只是逻辑学者们引起了重视,绝大多数人尚未重视,并且逻辑学的作用尚未有力发挥。这也就决定了逻辑学当前的学科地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能通过逻辑教育。通过逻辑教育使人们能学逻辑用逻辑,让逻辑学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注释:
①刘培育.知识经济呼唤逻辑学的发展[J].哲学动态,1999,(02):9
参考文献
[1] 张家龙.迈向21世纪的逻辑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6,(04)
[2] 刘培育.知识经济呼唤逻辑学的发展[J].哲学动态,1999,(02)
[3] 黄顺基.展望21世纪逻辑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独具魅力。潮州音乐是以古闽越族的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且受到多种民间音乐的影响和融合,形成既有本地特色,又有外来音乐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潮州音乐历史深厚、内涵丰富、品种多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和发展。
潮州音乐广义上是指潮州民间的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潮州锣鼓乐、潮州弦乐、地方戏曲、潮州庙堂、潮州外江、潮州笛套和潮州说唱等音乐形式。它们根植于潮州方言区,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潮州民间音乐的传谱,分为二四谱、工尺谱和简谱三种。在演奏技巧上,潮州民间音乐艺人强调“一音多韵”“做句加花”等。①
潮州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乐种。潮州音乐源远流长,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既不断接受外来音乐的影响,同时自身也在改革与发展,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也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潮州音乐中一些曲目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等都有独特的章法,这使潮州音乐产生许多美妙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潮州音乐包括乐曲、乐器、演奏技艺、创作手法等方面都日臻完美。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是以声音塑造形象,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课程,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个体发展、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的全部过程是以体现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音乐育人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才能。音乐教育具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德育的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②它包括唱歌、音乐知识、技能训练、音乐欣赏等部分,通过这些内容来教育、培养学生。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思维与创造力。总的来说,音乐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潮州音乐教育的现状
潮州音乐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而悠久的发展过程中,自身内涵逐步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州音乐,引申出多种演奏形式。然而,笔者发现目前潮州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保护和推广潮州音乐教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潮州音乐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乐种,与潮州人的生活环境、习俗,特别是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潮汕方言是广东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方言,然而受到当前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潮州青年盲目排斥传统文化,不会说潮汕方言或者对潮汕方言没有感情与兴趣,而且较少受到潮州音乐的熏陶,缺乏对潮州音乐的了解与认识。由此,我们应加大力度对青年人进行潮州音乐教育,让潮州音乐继续传承下去。
(二)对潮州音乐进行研究的音乐理论人才与音乐教育者缺乏。这使得潮州音乐的理论方面发展缓慢,目前关于潮州音乐的书籍较少,潮州音乐教育难于推广。
(三)校园开设的音乐课程中缺少潮州音乐的内容,甚至一些教师都不了解潮州音乐。潮州音乐书籍的缺乏,也使潮州音乐教育难以进行。笔者认为,政府应对潮州音乐教育进行必要的投入,教育部门也应对潮州音乐教育大力支持,经常性地举行潮州音乐的讲座或潮州音乐的演出。校园应重视潮州音乐教育,加大对潮州音乐教育的投入,使潮州音乐教育的现状得以改善。
三、潮州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继承与发扬潮州音乐文化,大力推动潮州文化继续向前发展。潮州音乐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与发扬。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一)潮州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进行潮州音乐教育,可以领略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加深对潮州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对潮州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二)潮州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人们对潮州音乐的认识与了解,使人们认识到潮州音乐丰富的内涵、潮州音乐品种的多样、潮州音乐演奏形式的多样。潮州音乐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以及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三)通过教育推广潮州音乐,给潮州音乐文化注入发展动力。青少年继承潮州音乐文化,从中能感受到潮州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潮州音乐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增强文化自豪感,并给潮州音乐文化注入时代气息,丰富潮州音乐文化的内容,推动潮州文化向前发展。
四、开展潮州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民族音乐观”的教育理念
潮州音乐是民间音乐,也是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应教导学生理解潮州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内容,增强其对潮州音乐的认识与敏感度,同时加强对潮州音乐演奏形式等理论知识的认知,从中体会潮州音乐的文化内涵,培养对潮州及潮州文化的情感。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传播领域
在社会上通过一些途径宣传潮州音乐,让人们对潮州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为进行潮州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电台可以播放有关潮州音乐的知识或潮州音乐,扩大潮州音乐的传播人群;也可以进行一些关于潮州音乐知识的讲座;还可以经常举行潮州音乐的表演活动。组织学生去各个社区、华侨聚集地等进行义务性演出,与人们深入交流,加强潮州音乐教育,积极推广潮州音乐。此外,促使专业的机构与潮州音乐爱好者组织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协助,共同为潮州音乐教育出谋划策,贡献力量。④
(三)招贤纳士,收集资料
招纳专业的音乐人才与具有一定潮州音乐基础的音乐教育家,编撰一些系统性较强的关于潮州音乐的书籍,为潮州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大力搜集与潮州音乐相关的信息资料,去访问并深入了解传承潮州音乐的老艺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丰富而珍贵。通过网络建立一个潮州音乐的网上社区,设立社区专门的管理人员,搜集潮州音乐知识,也可以让大众了解与上传潮州音乐知识,更广泛地宣传潮州音乐,加大潮州音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潮州音乐的研究和推广机构的建设
建议政府加大对潮州文化的推广,努力打造“文化潮州”品牌,对潮州音乐这颗璀璨的明珠予以关怀与支持。加大对潮州音乐的推广力度,加大对潮州音乐教育的物质与人才投入,让潮州音乐文化走出潮州,走向五湖四海,不断发展,走向世界。
(五)在音乐课堂上推广潮州音乐
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应包括潮州音乐的内容,如介绍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潮州音乐曲目,学习关于潮州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播放潮州音乐,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情感内容。教师应寻找潮州音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设计独具特色、合理的教学活动,着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名曲和对学生发展有价值、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潮州音乐。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段与多样的教学语言,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在聆听、用心感受潮州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共鸣。教师还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潮州音乐教育,如识谱教学、欣赏教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学科综合等,充分发挥音乐的素质教育作用。
通过了解潮州音乐,笔者体会到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行潮州文化教育迫在眉睫,笔者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人为继承、发扬潮州音乐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潮州民俗文化知识之潮州音乐[N].潮州日报2010—11—30.
②姜超,浅析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16).
现代的动画产业具有高成本、高品位、高技术的特点,然而动画产业的风险投资和它的巨大收入是成正比的,这就决定了动画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对于动画产业来说想要取得相应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制作水平。除此之外,动漫产业想要取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实行人才战略,全面挖掘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所以,动画教育的问题成为新的历史课题,对于动画教育者而言如何培养市场复合型人才,怎样把人才的教育与市场的发展相结合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我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动画早期的基础教育不足
在很多动漫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相对完善的动画教育体制,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大学的各个教育环节,他们都制订了完整的培养计划方案,孩子从小就可以体验到动画制作的过程以及掌握一些相对基础的制作方法。而且在动画制作相对发达的国家,他们在培养人才上下足了工夫,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动画培训、进行影视动画启蒙教育、为全面培养动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较晚,动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意识和教育体制都不够深入和健全。
2.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趋势的不断上涨,生源质量越来越难以控制,对动画专业招生而言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生是因为文化科不好的缘故才报考动画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技术与艺术的分化明显
我国的动画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进行动画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尚不成熟,出现了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分化明显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真正懂得动画艺术的人缺乏相应的制作技能,而真正掌握技术的人员却未必懂得艺术,这就造成了我国动画教育一度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动画教育
1.保证生源质量
动画教育想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从招生工作入手,在高校动画专业招生过程中要全面保证生源的质量。我国美术类的招生考试方式相对单一,仅仅在素描和色彩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其他的基本功操作。对于相关专业的招生而言应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兴趣爱好程度,吸引更多有艺术才华和相关技能的学生报考动画专业,而且改革招生方式的目的在于可以全面具体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确保了学生的基础素质。
2.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应该充分保证教学的师资,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还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一度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引进教师的条件多高学历、高职称作为准则,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大多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是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对于一些动漫公司而言他们拥有了一批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但他们又不具有高学历,使得我国的动漫教育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对于动漫教学而言相关高校应该变革教学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关教育人才,对他们开展教学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资格,这就要求动画教育必须全面改革用人制度,改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评判标准。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强化实践过程,教育水平才能全面跟进,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动画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实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实践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和市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随时关注市场变化的动态,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另外,实践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和相关的动画企业形成合作机制,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资源和场所,还便于学校与企业签订相关的用人机制,便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进行动画教学实践是全面实现教学意义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较之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动画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取得一定的进步,尽管当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
题,但是,只要通过教学创新、加强科技引导、不断地吸纳人才,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就会全面实现。
关键词:培养主见 尊重孩子 家园同育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主见
孩子缺乏主见原因主要有三:
1.孩子喜欢模仿,容易盲从。
2.家长、教师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家长习惯于替孩子设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干甚至不敢想违背家长或教师意愿的事情。
3.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如果想解决上述的问题,有如下策略:首先,让孩子作主;其次,教会孩子说“不”;第三,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游戏。
二、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
真正把孩子当“小朋友”对待,既平等、严格而又不失礼貌。接受如此尊重的儿童都是快乐、上进、有礼貌而且独立性很强的。
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的愿望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民族受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不尊重子女却是一般家庭的通病。我们的父母把孩子当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轻也轻得,重也重得”,要怎样就怎样,可以当玩具,当出气筒,当笑料,从根本上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以致形成我们民族性格的弱点。
我们民族性格的优点很多,如勤劳善良、艰苦朴素、聪明智慧、不畏等等,但中国人普遍比较内向,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想说,不敢直说;想笑,不敢大笑;想哭,偷偷地哭;有了爱情,不敢表白;想演说,胆小害怕;有了意见,在背后议论……真是活得太苦了!处处怕别人议论,甚至逆来顺受,有意抑制自己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民族性格的弱点,其根子就在于儿童早期普遍未受到成人的尊重。所以早期教育甚至是塑造一个民族性格的教育。
从德国参观回来的医务工作者说,德国的婴儿没有穿开裆裤的,商店也从不卖开裆裤。当他们很诧异地问及此事时,德国人很简单地回答:“孩子也是人,我们应尊重他们,尊重他们也是尊重自己。”
总之,成人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样的孩子除了心理健康成长以外,还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礼貌而懂事。
三、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与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
针对种种误区,作为幼教工作者,要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思路,履行职责,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共同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近期来,我园以实施家园同步教育为突破口,在统整各方教育资源、提高家长素质等方面大胆而有效地尝试,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1.以家长学校为阵地,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而家庭、幼儿园对幼儿的成长显得更为重要。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以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力量,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反复研究1000多名家长,制定了家长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家长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并且使“三观“的达标率在60%以上。“三观”即新的教育观,培养有创造力、有实践能力的全才、通才,实现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家教观,从习惯于“让孩子的学适应家长的兴趣爱好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新的家长观,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而是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
2.以家长开放日为契机,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家长开放日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了解自己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刚开始的时候,家长看着热热闹闹的孩子,忙忙活活的教师,不知道应该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只知道盯着自己的孩子不眨眼,听见老师提问别的孩子不提问自己的孩子,心里不高兴。组织这样的家长开放日,没有取得好效果,反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开放日之前,教师必须先把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如何观察自己的孩子、怎样科学地对待孩子们之间的差别等,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只要自己的孩子进步了,就要及时提出表扬。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懂得了怎样和教师主动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3.以家访活动为补充,促进“问题幼儿”的健康发展。
家访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每次家访活动,主要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幼儿进行,如:性格内向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等。通过家访,找出造成孩子性格特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孩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语: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将幼儿教育发展成为一项长期、紧迫的工作来做,务必推陈出新,将幼儿教育推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雅芳.面对压力,幼师必须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再如,一位亲戚说他的儿子13岁了,可从没有叫过一声爸爸妈妈,给三百元、五百元可就是不开口,非常的伤心,十分的后悔不该丢下孩子外出打工,而忽略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可以想象作为任何家庭遇到了这样孩子不认自己的父母的事,都无法接受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在打拼,但是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钱是挣点可没有了亲情。
人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作为现实的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作为超越现实的存在,人又以其主动的活动否定现实改造现实。人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把现存的现实变成人的理想所要求的现实。这种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并以现实为基础,指导年轻一代不断地构建未来的过程,而从空间的维度来审视,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其主动的实践改造环境的过程。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思想和创新激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学桂冠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样的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三本护照”之一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主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在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
(一)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教师为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科学。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
(二)实施课程与教材改革。传统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规律和学习兴趣;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当前,应该要改变一套教材用多年的局面,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由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自行编制教材;应该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并举的课程结构,特别要加大选修课、实践课的比重;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出现分科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可按问题和专题系列设置课程,将各科相关知识综合到教材中。
(三)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这样
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率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这里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或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目标的教学。课堂实施创造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传统课堂的“统、独、死、费”的特征严重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由教师来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学生提出创新想法必会承担错误的风险,紧张或不够宽松的课堂环境会造成学生“启而不发”或“沉默不语”的状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并对学生所犯错误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一个循规蹈矩、只会死记硬背、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实性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提倡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应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四、创新教育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何使所学的理论真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花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实验都有现成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一旦出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多开设设计性、综合型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激发探索欲望和深入研究的起点。但传统的实验方法把学生限制得太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所以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改变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使学生掌握实验的主动权,从而认识到它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开发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和巧妙的具体应用中得到升华,并使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变了传统实验方式,教师只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包含了硬件的制作和软件的开发。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处理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些问题是课堂教学尚未涉及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但经过实地观察、讨论分析、反复试验,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学生所说,刚接受任务时真不知从何人手,后来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不断探索中顺利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实验,原来十分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实在、清晰,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变成了有机整体。这实际上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反复提升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创新精神。
(三)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对教师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首先,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可谓“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从容不迫地给予合适的评价。其次,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为了赶时间,动脑思考较少,在实验中只充当配角,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较少。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不同,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提出诸多的问题,有些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充实自己,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力度在不断加大,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质量。雕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品之一,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休闲广场,学校,公园,家庭,商业店面等等融入雕塑内容,能提高其文化元素内涵的高贵档次。大量的城市雕塑、商场雕塑、家庭雕塑饰品……,在源源不断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艺术生活,从而激发了雕塑教育的内能,形成了艺术的阳光教育。
一、雕塑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空间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雕塑的市场在不断拓展,从而对专业雕塑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特色的艺术人才市场。根据目前的调查,雕塑专业人才一般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就业端口:一是专业雕塑设计公司。从事雕塑专业设计;二是雕塑厂。从事雕塑作品的专业制作;三是综合性景观规划等职能部门。成为政府部门的艺术类专家;四是从事雕塑艺术教育。作为专业雕塑教师从事艺术类教育。就目前来看,雕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般较好。
主要是因为雕塑专业人才,其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兼备,概念设计与加工制作兼容,高能从事专业雕塑作品设计,低能替代一般的工匠制作雕塑作品。是高能从低能就的专业人才,适应性强,就业区域广,进入角色快,专业技能熟。
因为雕塑业务多,雕塑人才需求量大,处于教育部门的功利性,特别是一些雕塑项目经营导致雕塑教育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造型轻设计。专业的职业美术学院尤为突出,临摹多,照样画壶芦。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误区二:重动手轻理论。学生从走进学校的地一天,就是做呀做,作泥塑;雕呀雕,做木雕。理论课少上或不上,如学徒似工匠。
误区三:重实训轻教育。实训活动开展得多,课堂教育开展得少,比例倒挂,把学校教育变成实习教育来完成。
由于入多个误区,致使雕塑人才畸形发展,缺乏发展后劲,不能成为雕塑艺术的高端人才,对于推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和输入强大的正能量。
二、雕塑人才培养的渠道
就我国目前的雕塑艺术而言,主要是以下三种学习雕塑的渠道:
其一,美术学院学习。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吸纳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专业美术学生;
其二,专业雕塑公司。主要是学习雕塑作品设计、翻制、安装与加工;
其三,从师学艺。主要是追求某一领域的高深雕塑艺术,如石雕、木雕、根雕等等。
从以上三个学习渠道,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的信息,美术学院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以教育为主,以研究为主,以概念设计为主,属于学者型;专业雕塑公司主要是以实训为主,以制作为主,以加工为主,属工匠型;从师学艺,主要是以专业领域技能传授为主;主攻某一雕塑子项,追求某一雕塑领域的高深艺术造诣。既有艺术的传承,又有专项的研究,精湛的艺术,独特的视角,属大师型。
三、雕塑教育的探究
针对目前雕塑教育的现状及误区,遵循雕塑人才培养与学习的特殊渠道,对于当前的雕塑教育我们要进行科学的有益的切合实际的探索,以此形成雕塑人才教育培养的良好氛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科学的尝试:
(一)产学结合。雕塑艺术,既有理论学习的一部分,又有创作动手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从事雕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课堂教学与作品制作,创作实训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如:用学院承揽的雕塑业务,可以组织学习实地进行雕塑创作,雕塑作品的制作,让学生从雕塑作品中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达到提升知识技能的双重目的。
但在产学结合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把之作为一种实习课来上;二是要在完成文化课和课室教学的前提下进行,避免那种工匠式的培养模式,不能让轻教学重实训的现象发生,在产学结合的层面上要科学把握。
(二)校企合作。雕塑教育要与相对应的雕塑公司、雕塑厂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用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企业跟班学习,可定为雕塑实训周,让学生充分了解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对程序、材料、机械和安装都有全新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雕塑知识内涵。每个班可选择两至三个企业进行轮训,但必须注意,进行实训的企业要以组织的形式合作合同,有组织、有计划、有课题地进行。
(三)定向培训。从事雕塑学习的教学班,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依据学生选学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择重培训。如学习木雕的,可以与木雕大师联系,进行实训,外聘授课,野外考察创作,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石雕的,可以与石雕厂联系,进行实训,选择主题,创作石雕作品,使学生既有全面的雕塑知识,又有专业的雕塑技能,达到修改化学有所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