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5:3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理解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时还包括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内涵、学习能力,这一部分能够通过日常的培训和教学活动来加以培养;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内在的体现,很难通过外界的标准来予以测量。水面下的隐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构建
1.紧密围绕语言建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与词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着重培B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顺利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应当以汉语拼音、笔画学习为主,这些基础知识均可以被划分到语言建构的范畴中。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则需要围绕字、词、句来开展,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语言的建构方法。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应合理定位教学目标:①熟练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现的12个生字,独立运用这些生字来组成词语;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词语的含义,懂得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对葡萄架进行描写的句子,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造句;④透过文章内容来理解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为文字结构与拼音;中等学段中的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字典等工具来自行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文字表面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渐形成,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重点考虑课程切入点与课程类型选择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闪光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课程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文章都有着多个切入点,每一个切入点都代表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切入点,例如,文章的文本内容、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切入点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学段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课程类型的选择可以从如下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开展,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包括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口语交际,等等;另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可被分为导入课、复习课程、讲评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来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单元导读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综合训练课程、交流共享课程以及读写联动课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以后,教育者就要从中挑选出最为适用的一两个课型,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连接点。
3.探寻“素养―养成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绍的两个教学环节以后,教育者就要更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教学基础之上,全面落实“素养―养成型”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成功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在深入研究“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方式之前,教育者要着重领悟素养的构成机制。素养本身具有多元化与综合化的特点,它并非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在同时具备这几样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好所学内容。因此,简单的教学与训练并不是形成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在来进行激活,通过主体亲历、实践体验以及自主建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
素养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中,继而同情境内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产生情感共鸣。
一、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以及所形成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现如今,语文教学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也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综合性、(2)人文性、(3)层次性等。从综合性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拼音识字,另一方面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例如,在古诗《春晓》一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生词以及大概意思,还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字的意境,让他们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从层次性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的深化和升华的。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便是读写识字、口语练习,但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就需要掌握写作构思技巧,需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从人文性上来看,语文知识会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软实力,成为考量学生性格修养的基础,成为衡量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并对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产生重要的影响。[2]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措施
1.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述,忽视了课外拓展,这不利于学生眼界的拓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时,需要做到有计划,而且坚持。例如,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并让他们分享给大家,这样能够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到遇到之中。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在“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当课程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再顺势插入一些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内容,例如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打”白骨精的前因后果。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关于猴王的更多故事,并让学生将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分享给大家。那么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的眼界会变的更加的开阔,他们的语言功底也会更强。此外,在不断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的活跃,他们的文化修养也会更高,这就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思考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较强,那么他们当他们面对困难时,他们就会思考如果去解决这些困难,而不是逃避这些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层层引导,使学生多动脑思考,以了解文学背后的故事。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在父亲和母亲眼中是截然不同的看法,你们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事情?只有当学生认真的去思考一个问题,他们才会将其内化于心,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不会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而是会产生自己的见解,这样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深远。
3.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语文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育人价值,进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高中语文教育这种特有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是乏味的读书,同时体会到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有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其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使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能够融入生活,真正的体会学有所用,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开拓视野。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过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情境中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了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建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大量的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这样能够支撑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真实的体会,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规律中。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的选段。当学生的兴趣被视频内容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想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认真的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将活动中的内容当做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使生活化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创新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生们各抒已见的探讨,对所参观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增长,且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增长课外学习资源。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却并不能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文知识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就能够将其转变成高中语文问题,让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能够为语文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动力。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奉献于生活,其并不是单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归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进行学习,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探究问题作为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去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找到语文本体所在的能力,能看到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并教会学生文章是“怎么写的”。当然,这样的能力并非成于一朝一夕,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中外史以及中外语文教育发展史。其次,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例如,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开始讲课之前,学校领导都会要求教师将现行几个版本的教材研究、吃透。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提高基本的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师生的互动。教师比学生更需要集中注意力。教师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景时,要能够适时地做出合理判断和处理。组织好一堂课,保证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实属不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和表现,作出教学反馈。根据学情,在教学中适时地设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出答案时,我们要给以合适的评价,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学生日后将面对小学生,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例如,中等师范教材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里面提到“低年级写话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写话很有趣。”这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如果出现值得称赞的亮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如果写话时理解出现偏差,我们也要注意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二)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新型课堂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一般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自控能力比较弱。如果教师不能组织调控好一个课堂,那么课堂很可能成了一盘散沙,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学生的上课状态低沉了,教师要学会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相反,如果学生情绪过于激动高昂,教师也要将他们拉回课堂的学习中。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就要求教师能够学会不仅是在教一个课堂,更要去学会管理一个课堂,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而且所确定的学生行为一定要与课堂的运转方式相适应,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如课堂自习、小组讨论等。这些对教师的调控能力要求都十分高。
三、重视课外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如果要给一杯水,那么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活到老,学到老。学生要不断学习,那么作为学生“偶像”的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首先,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教对,不能误人子弟。也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教错了之后,被学生指出,然而碍于面子竟没有承认。这种现象给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也同时说明了某些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其次,教师要教好,教会,要注重语文课上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清晰,才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相应地,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应该创建一个有灵气的语文课堂,或能够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
(二)增强自身教学改革能力
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仅仅固守当前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着对语文专业未来前景发展的担忧,不断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如果我们一直固步不前,那么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首先,教材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应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学生的观念和理解力也在发生着变化,教材也应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结合学情和学习环境不断改善教材。其次,改革自身教学方法。现代化的课堂,不再仅仅是黑板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每一个学校的课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视听结合的新型课堂。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中等师范的教学在方法、观念和测评方式上与时代同进。当前各种新技术在教材中均有体现,如电子白板的应用、教育云应用、移动技术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结语
总之,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师素养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教学前,教师要提升自我,注重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组织好一个自由不失约束的语文课堂。最后,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利用好身边的教学道具,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笔者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也希望中等师范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1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为了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文化传递性特征,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的义务教育学科之一。
1.1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不能急功近利的基础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功能。(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中心思想。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方式,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为依托,以语文教育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实施。(2)表达、交流和传递: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和传递文化。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和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和交流。(3)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式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表层层面上,而是将育人转化为实际行为。
1.2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语文教育还具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科目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只有让学生掌握好这种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2)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佳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会使其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彰显着我国的软实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应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旨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1课程改革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以新理念去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有: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如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个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落实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学会健体三个方面。(1)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应教学生先学做人,强调德为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2)求知:教师既要授予学生知识,也要授予学生求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健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教育实践和成效而言,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做好语文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体悟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小学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体悟思想: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或者是享受美好的感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3体悟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自己的责任,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辐射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作者:王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铁西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现状分析
(一)小学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关注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多从课本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但是教授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却很少关心。这种对于小学语文学习主体缺失的现象,致使语文课堂中缺乏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缺少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对自身的角色意识的思考,进而逐渐降低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语文水平的动力。总体来讲,语文教学并没有将儿童置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并且在课堂中教师无视儿童的主体地位的现象更加普遍。处于这种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更无法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小学语文教学视角孤立、封闭
由于教科书规定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使得语文教学和生活失去了联系, 使得语文的教学视角变得孤立而封闭。小学语文教学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不得不让学生多做练习、多背诵。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使得教师的教学违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也违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这种对教学视角的孤立现象,使得学生逐渐孤立化地学习课本知识,自己对语文乐趣的体验慢慢地淡化,将学习的责任全部寄托于教师身上,自己却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小学语文课堂结构落后、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教师教学思维的清晰度要通过课堂结构表现出来,并且能使学生明确地。清晰地感知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喜好求新异,以展现他们过人的语文课堂驾驭水平。但是这样的过分花哨的语文课堂结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并且会搞乱学生的思维模式、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课堂架构中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课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要切实转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强新形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智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在促进小学生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 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写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法改革工作,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教师应更新语文知识,掌握相关知识
目前的教育的评价更强调小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更新语文知识结构、甚至是学习先进的语文知识。小学是人一生中语言学习的最关键的时光,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扎实的和富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极关键的作用。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专任小学语文学科,很难熟悉其他学科学段的教材。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向专业性和广博性两方面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局限于小学语文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加强各学科、复合性的结构模式。这种趋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诱导,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设计课堂教学。讲授每篇课文时候,应当突出重点,要对课文产生的背景、作者简介都要涉及。在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去一些自我练习、小组讨论的机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 从教材出发,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语文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积小流成江河、积跬步至千里的学习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把精力放在对教学的细节之上,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教育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以后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绝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育。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多以知识设计教学,没有把儿童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来,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不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使其形成创造的精神和审美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崔峦,陈先云.适应时代要求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 教材 教法,1998 (7) :21-23.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唯有这样,学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养的合格人才。由此看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门特定学科或几门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由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共同来承担、实施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地满堂讲、满堂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机械的抄写、记忆,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没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林志芳:“林志芳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3月,是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的教学名师工作室。很多老师觉得奇怪,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怎么会设立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名师工作室?其实,我所在的学院是初等教育学院,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小学师资的百年老校。2011年,它与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升格,成为了今天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全省招生,培养本科与专科层次的学前师资与小学师资。我所在的初等教育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我们有语文教育专业,我在学院里主讲的课程就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工作室的设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同时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的负责人。工作室核心成员共有5人,分别是李奎艳、罗怡、孙爱萍、李平、于琮。他们都是学院的骨干教师,在学院里分别承担着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写作、书法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我把他们邀请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领域中来,就是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观照小学语文教学,在本专业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交界处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增长点。比如,李奎艳老师是教现当代文学的硕士,在学院中承担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她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小学课文中的现当代作品解读”;于琮老师是教古代文学的硕士,在学院里主要承担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她在课程组中的主要研究任务就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罗怡、孙爱萍、李平三位老师则分别是从儿童文学、写作教学、书法的角度切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的。
另外,工作室的成员还有来自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他们大多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现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是所在区县的骨干教师。我们常常去他们的课堂观课议课、学习研究,也常常邀请他们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师范生们进行教学指导。可以说,一线教师的加入,使我们的团队更有希望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二、在实用与审美的两端观照语文的核心素养
记者:您和工作室的核心成员都是师范院校的教师,虽然不直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察者、研究者。那么,你们对语文教学本身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或者说,你们在观察与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时秉持了怎样的语文态度、语文观?
林志芳:关于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呼唤中庸的语文教育哲学,主张语文教学在实用与审美的两端行走。当前,我们关注“核心素养”的讨论,我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至少包含了实用与审美两个层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实,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言语”,语文这门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也就在于它的言语性。王尚文先生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一文中比较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言语的内容,还要学习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
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再加上“综合性、实践性”,就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这种定位表现出的是一种清醒的课程边界意识,是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反思与审视,并最终指向语文教育的价值叩问。这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语言文字运用”,投向语言本身,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不要陷入“工具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纯理性窠臼。我们应该时刻提防一种非此即彼的怪圈:强调言语形式,就和内容说再见了;强调语文知识的回归,就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结构来构建语文的知识框架。其实,若是我们回头看看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我们的语文 教育没少在这上面吃苦头,摔跟头。
巢宗祺先生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运用与艺术化运用,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强调“运用”,不是要将语文引入“实用主义”的樊篱,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而语文教育的主要材料,即我们的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是艺术化的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审美的运用。
我们要培养学生实用的语文运用能力与素养,也要培养学生审美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素养。
这里似乎隐含着一个矛盾:我们的教育材料是审美的,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如果仅仅是实用的,仅仅要把“教材做个例子”,就会出现实用与审美的纠结。仔细分析当前小语界课例,就会发现执教者面对文本的这种矛盾与纠结,以及这种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焦灼。
其实,当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时,我们的态度是实用的,当试图将语文科学化时,我们的态度大抵在“求真”,当我们呼吁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时,我们主要在“求善”,我们不要忘了,在“真”与“善”的上面还有一层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美”。美,就是“无为而为的欣赏”,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朱光潜曾说过:“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语文学习的目标包括实用的目标,也包括审美的目标。也许,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的时代,对美的追求更为急需也更为可贵。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功能的局限,但是,我们仍要带着孩子们去追寻一种“胸无纤尘”的境界。
这样说来,倡导语文教育实用目标与审美目标的协调配置,倡导“无所为而为”的欣赏,既是一种出世的艺术化理想,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情怀。朱光潜先生说,“人,只有以出世的精神方能做入世的事业”,语文其实也一样。
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师范视角
记者: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情况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我关注到您做了许多的名师课例研究,并且在文本解读、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那么,“林志芳工作室”作为一个学术团队,它又有哪些研究视角?
林志芳:“林志芳工作室”是一个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核心的学术团队,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一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是我们研究与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题。
当代小学语文名师研究。我们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研究名师教学思想,以此为学生提供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大家熟悉的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薛法根等特级教师都是我们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当然,因为我和孙爱萍都是王崧舟老师的入室弟子,所以对王老师“诗意语文”的研究更多一些。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还把“聂在富语文教学思想”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聂老师是我校退休教师,他是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委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作者、老朋友。对聂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不仅仅是校本资源的开发,更是我们对百年师范传统的追慕与继承吧!
儿童阅读研究。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学会阅读。因此,我们把儿童阅读当作研究的一个专题。除了儿童阅读心理、儿童阅读习惯、少儿图书分级阅读指导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外,我们还积极地参与到儿童阅读推广的活动中来。近两年来,我们与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市全民学习中心、济南出版社、青岛书城、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单位合作,举办儿童阅读指导、农村教师培训等公益活动30多场。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小学生课外散文阅读的图书编写工作,将与济南出版社合作出版《小学生小散文100课》。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渗透。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专题。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现实中,专业的传统文化师资严重缺乏,这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这种现状也倒逼师范教育的改革。我们试图在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希望能够培养可以兼任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小学语文师资。工作室派于琮老师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班,指导学生成立国学研究社团――“虚静国学研究会”,并积极开展茶艺、书法、吟诵等传统文化活动。国学研究会曾多次到各小学交流演出,并赴首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还密切关注中小学国学经典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倡导国学经典课程建设的文化自觉。
记者:儿童阅读指导与传统文化或者国学经典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甚至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也正致力于这样的教育实践。请问在从事这个专题的研究与实践时,你们与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考有何不同?
林志芳:相对而言,我们可能会更关注和强调本体论层面的
研究。
就儿童阅读指导而言,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等方面着力,我们可能会首先关注“阅读的本质”“阅读对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意义”“儿童的学习心理与接受心理”等相对上位的问题。例如,在做一些阅读推广时,我都会跟家长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寻找与确证。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它是一个生命在静观另一个生命时所溢出的感动与狂喜。
在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教学方面,我们会更注重“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是先生于1997年提出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特色,并对其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它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
目前,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教学都非常“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学者、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课程建设的动力与热情主要源于集体的文化乡愁。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工业现代化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造成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环境危机。随着片面强调科学技术与理性主义的现代化的弊端日显,以及后现代化反思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打量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试图在日益喧嚣浮躁的外在环境中找回人与自我生命对话的澄明与安宁。此时,注重“德性”、强调“内圣外王”“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人文传统恰好可以弥补工具理性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可能的救赎之途。
于是,带着“返乡”的冲动,社会上热闹地兴起了国学热。其间,有对传统文化真切的追寻,也不乏各种利益驱动下的政治或者商业的“炒作”。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课程的建设,也呈现出“一拥而上”“泥沙下”的状态。
我们提倡文化自觉,意在提醒参与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教学的老师们(包括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文化传统、现实境况要有清醒的自知,对课程的未来发展要有一定的思考,并对课程的文化建设要有自觉的创新。只有在历史的视域中,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中,我们才能看清中国文化的特点,清楚它的长处,也承认它的“短板”,不盲目自大或者自卑,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另外,当我们怀着重塑精神家园,乃至复兴中国文化的期待,深情满怀地进行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课程开发的时候,还必须直面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所带来的痛楚以及文化重塑的艰难。
四、致虚守静的语文人生
记者:我在照片上看到您的工作室在学校里有一个典雅洁净的实体空间,名为“虚静斋”,这样的命名包含了您与您的团队怎样的文化追求?工作室的墙壁上有一方中国印,我看到是篆体的“语文人生”四个字,这里面又蕴含了你们对语文教学怎样的理解?
林志芳:工作室建在我们学校的图书楼,面积不大,大概有30多平方米,但是我们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了布置与装修,使它成为一个洁净典雅的场所。工作室面山而居,室内备有古琴、笔墨、茶具等,工作室的成员可以在这里看书习字、品茗论道、抚琴吟诵。工作室命名为“虚静斋”,“虚静”二字取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寓意工作室的每位成员以澄净的心态、笃实的态度观照学科发展的规律,追求“一真在抱”“复见其天地之心”的生命境界。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何制订出整体培养方案,规划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语文教育知识素养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自身教育和训练功能的主攻课题。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
二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不应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还要有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在教学中融进相关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音乐、电视媒体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往往凭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其中,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本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内容大致有:童话(《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蟋蟀的住宅》《琥珀》等)等、儿童小说(《小抄写员》《小英雄雨来》等)等。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积累,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经过选择的,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简单地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分析,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应当设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
2.实践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普遍惧怕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课外缺乏阅读。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同理,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比较充实,语言比较通顺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小学年龄段的儿童,理性思维较弱,偏重于感性思维,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文学,即便是科学文章,往往也是科学小品、科学童话,这也属于儿童文学。即便是历史读物,一般也是历史小故事,语言浅显生动易懂。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能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二是要有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生活引入作文教学,又要设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文学之于儿童不仅仅是闲暇时的文化消遣品,完全可以也应该引入语文教育,使其成为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读物。对此,港台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已先行一步。20世纪90年代,台湾高等师范教育、少儿读物出版、作家创作等开始与小学语文教育联姻,从教材审编、小学生诗歌童话大赛、多媒体教学、外语教学、师生共同创作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儿童文学,使台湾地区小学语文课本、课外读物、教师授课等颇具审美和人文色彩。香港的儿童文学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亦介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其最高学府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等均开设了面向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课,广泛吸纳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并设有专门的网站联络各方儿童文学爱好者,有效地将儿童文学落到了实处——为小学语文教育服务。这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应当值得广大语文教育者借鉴。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受用一生。因此,农村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和新课改实施的大背景下,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究竟如何?笔者希望能够通过现状调查发现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良策。
一.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
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张家口农村地区随机选取200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统计法等方法,力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为此,笔者编制了《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调查表》。该调查问卷共设计50道选择题,具体分为两个维度: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与职业素养现状。前者包括:语文教师的师资人数、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师缘结构、职称结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后者则具体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三个方面着手。
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广泛的通识性知识(人文、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能力素养主要指: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交流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学习能力;情感素养主要指: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爱心和进取心。
二.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1.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农村地区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安排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较少,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专科和本科学历,极少有研究生学历;年龄结构偏于老龄化,不尽合理;师缘结构属于“近亲繁殖”,几乎都是毕业于本省内的几所师范学校,很难形成互补学习的优势;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足,难以形成教学梯队。可见,对农村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是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构成的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素质。在回答“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缺一不可。
3.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调查。100%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82%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学爱好者,教师的文学偏好会影响学生,可见,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而且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越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大。在回答“您认为自身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够用吗”题时,68%的教师选择了“一般,勉强够用,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充电储备知识。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吗”题时,有95%的教师选择了“要系统学习”,有5%选择了“知道一点就行”。在回答“您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够用吗”题时,7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用,需要学习”。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少走弯路,更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通识性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掌握丰富的生活常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是教好语文课必须的吗”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是”。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学科,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广泛通识性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实质,把知识准确灵活地传授给学生。
4.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要吗”题时,有9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在回答“听说读写能力是成为合格语文教师的关键吗”题时,88%的教师选择了“是”。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只有掌握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的调查。97%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75%的教师认为能力欠缺,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接受学生建议,更好地设计教学。可见,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只有成功地将教法转化为学法,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心理健康教育吗?自身能力如何”题时,96%的教师选择了“要经常交流,但工作中却做得很不到位。”可见,教师虽然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分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d.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具备班主任工作能力吗”题时,85%的教师选择“有必要,有利于提高自己语文教学效果。”可见,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只有深入班级,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语文教学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e.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调查。教育研究活动是教师结合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回答“现阶段您的教育研究能力如何”题时,94%的教师选择“欠缺,有待提高”。可见,教师的工作重心都在日常教学上,没有时间进行语文学科的教育研究。
f.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的调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是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展的必然要求。95%的教师表示,农村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基本上是“粉笔+黑板模式”;在回答“您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如何”题时,88%的教师选择“不太会,但愿意去学。”可见,要系统地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g.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完善与学习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自学”,14%的教师选择了“培训和进修”。可见,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学和自主发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5.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现状的调查
良好的职业情感素养是从事语文教育的重要素质,那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包含哪些呢?95%的教师回答得既全面又准确,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爱心、进取心,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大吗”题时,100%的教师选择“影响很大”。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满怀感情地授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吗”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当然会”。在回答“您认为您现在的语文教学够积极认真吗?”题时,9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有些倦怠”。可见,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已经使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可行性措施
1.从农村实际出发,重视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语文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配置和效益。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兴建图书馆,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满足语文教学的日常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培训或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有计划地选拔和培训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形成入门、合格、骨干、带头人等梯次教师队伍结构。
2.全方位地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不是空谈家,不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1]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接受。
农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授给他们,从而保障教学的成功。如果教师不懂教育学与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很难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处于教育启蒙阶段,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通识性文化素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在教坛上总是更容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特长和才华的每一次展现,都会引来学生多少钦佩的目光。”[2]可见,一个通晓古今的老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多么重要。
3.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的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能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这正是教学研究能力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师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两全其美。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努力提升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4.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
高超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学科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性,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做到讲、练、听、实践的有机结合。
5.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破除职业倦怠情结,提升自身的职业情感素养,热爱所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4]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所从事的是一份充满爱的神圣事业,是一个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不要因为身在农村而怨天尤人,而要心怀大爱,去真心地爱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力求让我们的汉语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呢?一方面,学校要定期举办师德教育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典型特例来感召每一位教师,坚定他们作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号召学生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老师对他们的爱,让教师在心灵上得到爱的安慰,增强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论人民教师的成长[M].北京:商务出版社,1955.
[2]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