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2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精品课程建设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78
所谓“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把《基础会计》建设成集前沿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它是以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团队素质为前提,以“基础会计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核心,以网络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会计专业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标制定”、“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特色”、“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子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建立精品课程的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永葆先进性和示范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服务。
1开展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意义
1.1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改革
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上,专业是基础,学科是龙头,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以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坚持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办学,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能够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1.2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执教方法、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1.3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完善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技工院校可以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获得学校或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改善会计实践教学的条件。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直接决定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一般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
2.1明确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1)知识目标。主要包括:掌握借贷记账法基本内容和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掌握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等内容;掌握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方法。
(2)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能识别各种常见的原始凭证,并能规范地编制记账凭证;能记账、对账、结账,能规范地更正错账;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3)考证目标。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等级证、收银员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4)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基础会计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会计书写与计算技能、小键盘快速输入技能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等。
(5)社会教育目标。包括:培养“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社会意识;培养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
2.2教学内容规划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打造学科精品、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
要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会计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依据“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全部教学内容分成“知识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2个教学模块(即“双模块”)。“知识模块”包含“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账法应用”2个子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包含“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单项实训”2个子模块。以形成最终的两个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为切入点,构建基础会计学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按知识模块进行组织教学,按职业能力模块进行实践性教学。
2.2.1基础会计理论模块内容
理论模块内容要包括:
项目一:从零开始――认知会计。介B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包括:会计定义、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任务、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标等。
项目二:入门开始――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存量要素(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会计流量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会计基本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等
项目三:攻关开始――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平衡试算公式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项目四:操练开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的计算、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项目五:延伸开始――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介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包括: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
项目六:实战开始――登记会计账簿。介绍日记账和分类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的查找与更正方法。
项目七:提升开始――选择会计核算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
项目八:拓展开始――开展财产清查。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方法及其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项目九:汇报开始――编制财务报告。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2.2.2基础会计实训内容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除了学习并掌握会计书写技能外,应尽可能按不同会计岗位进行模拟操作,轮岗实训,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制、凭证等装订等内容。
2.3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石,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就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在岗培训。积极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以提高学历层次;定期、有计划的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建立青年教师指导制,鼓励青年教师努力从师德、业务、技能、科研等方面不断学习、提高,尽快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
2.4实践教学设计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训是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通过会计实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会计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建立的会计模拟实训室,来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模拟会计工作岗位,再现企业业务流程。要建立“点面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点”即“会计单项实训”,是针对基础会计课程内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消化课堂内容,学会专项技能。“面”即“会计综合实训”,一般以一个特定企业为例,选择设计一个月的业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的会计核算工作,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2.5精品教材开发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选编并重为原则,进行教材建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结合技工院校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努力打造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材,我们参与开发了全省技工院校“零基础学会计”系列教材。开发的《会计基础》这本教材,做到了三个面对:面对学生、面对企业、面对未来,具有以下特色:
(1)以法规、准则为依据,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本书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较完整地阐述了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实务,重操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教材视觉新颖,犹如身临其境。本书采用“情境串联”的编写模式,将基础会计知识逐步细化为若干小的教学情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角度,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会计在公司中担任的具体角色和工作内容展开说明会计的专业知识,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3)遵从认知规律,“学、做、练”相结合。教材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在关键知识点部分穿插了“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并附有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2.6课程特色提炼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一门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2.6.1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1)实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与实训室实现有机结合,使实训室成为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在讲授“会计基本知识”模块、“借贷记账法应用”和“会计操作技能”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边学边做。在讲授“会计单项实训”模块时,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边做边学。
(3)形成“双证书、双循环、高仿真”的教学模式。
双证书:是指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其中职业技能证又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技术等级证、收银员证和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优秀的学生还可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双循环”:就是为帮助学生能够顺利考取会计证,采取“优秀学生优先考证,循环教学”模式。从各班中选拔出一批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会计考证班,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辅导,组织学生分批次报名考证。凡考过的学生即回到原班级,继而再筛选下批学生入班。每届学生可以循环两次。
“高仿真”:就是利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训室,给师生提供一个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使教与W达到较高境界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后续软件专业课的基础和支撑,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课,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上机实践,通过上机实践掌握高级语言的特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04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5年入选首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2]。
本课程开设以来,课程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能力,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C/C++)。本课程以程序设计方法为纲,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设计发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介绍有关独立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算法概念和结构,强化训练程序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把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实践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方面。
1课程建设方案
1.1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程序设计基础包含两方面教学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入门。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能力,又使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C/C++)。本课程以程序设计方法为纲,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以C/C++作为典型的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种编程思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特别注意介绍有关独立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算法概念和结构,强化训练程序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把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实践方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这一门课程,还要考虑到与其关联的许多课程,甚至覆盖到与其有内在联系的整个课程群。所以,软件类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系列,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其整体优势。笔者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网络编程等相关的课程入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1.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们围绕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将PowerPoint课件与专业教学软件相结合,大大降低教学难度。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提供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件、学生参考书和例程源代码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以及辅导材料等,了解课程学习的各项信息,提交作业,查看作业情况和成绩等。课程网络平台还提供了自测题和留言板,方便师生课外的交流与互动。
1.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理学各专业,计算机技术更接近于工程技术科学,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对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以往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课程设计,以便更好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的侧重点是将讲授的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活学活用书本知识,从而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而课程设计的工作量则大得多,相当于是对软件综合设计的一次训练,它的整个过程完全等同于软件工程的一次完整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这其中还涉及到用户界面的设计、进行多人合作、分析程序的效率、软件工作规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与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的软件类课程、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相关技术、编写大型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法
为了体现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我们以机试取试作为考核评价方法。早期,教师需要对机试的结果进行事后检查,不但工作量相当大、效率低,而且人为因素较多,造成成绩评定不够客观、公平。此外,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即使在一些学风良好的大学,在上机考试或平时作业中互相抄袭程序代码的现象也较为普遍[4]。当一个程序被几个或者十几个同学抄袭,要发现抄袭,进而要证明谁是原创,谁是抄袭,都比较困难,十分耗费精力。因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考核评价方法既要保证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编程能力),又要对那些考试抄袭的学生进行认定和制裁,因此,我们采用了在线评测与抄袭检测两种方法。
1) 在线评测。
在线评测[5](OnlineJudge,简称OJ)是个基于WWW的服务器端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和管理、题库管理、在线提交和实时评测、网上考试、讨论、邮件服务等。该服务器上有一个丰富的题库,题目包括ACM/ICPC(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所公布的赛题和我院师生自创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将ACM/ICPC的训练思想引入程序设计的教学,鼓励同学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实践,大有裨益。
我们将OJ上公布的题目作为平时的实验与作业题,以往学生们完成的上机作业,由于缺乏OJ这样的程序代码评测工具,老师人工评测时只能保证学生的程序没有编译错误、能够运行、运行结果大致正确即可,而且人工评测的效率可想而知。而OJ这种高效、客观的评测工具不仅能够客观、公正地评测学生的程序,而且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此外,在OJ上做题,学生们会有成就感,看到自己的排名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上升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完成更多、更难的题目,这是多么自然和愉快的学习过程。
2) 抄袭检测。
检测抄袭就是检测一个程序是否通过对另一个程序的修改而来的。对提交的程序代码进行相似性检测,能够对这一批程序中的所有程序进行两两比较,找出程序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代码,并给出两个程序之间相似度的值。通常,相似度越高程序之间进行抄袭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毕竟抄袭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所以在认定抄袭的过程中不能只看抄袭检测的结果,这个认定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3个阶段[6]进行。
(1) 收集阶段。我们先将OJ上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把学生提交的同一题目的代码放在同一文件夹中,采用抄袭检测的工具进行检测。
(2) 分析阶段。抄袭检测工具对学生的程序代码进行两两比较,将雷同的部分标注出来,并且给出每对程序的相似度,从而为抄袭认定提供了部分依据。
(3) 确认阶段。对存在抄袭可能的学生进行确认,进一步核实是否真的属于抄袭。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容易,只要询问一下其结题思路或结题过程,或者查看一下其平时练习情况即可得出结论。
这种将在线评测与抄袭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于程序设计基础这一门课程有效,其实可以推广到整个程序设计类课程当中。这样做既能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考查出学生在编程方面的真实水平,还可以对抄袭的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同时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1.5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7]。
1) 改革了各种实验指标。解决了教师设计多、学生主动创新少,大型实验与课程设计限定条件多、学生自主发挥独立思维余地少的问题。
2) 探索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3) 改善程序设计类、算法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在线评测系统,进行经典算法的验证型实验和小规模设计型实验训练;设计与学科前沿研究相结合的大项目进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践训练;作业题和实习题应融合当前最新理论和技术,使其具有前瞻性。
4) 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2006年我们首次将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引入到的大学内,通过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使我校大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得到全面展开。
2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基本理念。
1) 以点带面,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我们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试点,由于程序设计课程并不是孤立的某门课程,而是一个整体,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
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这一门课程,还要考虑到与其关联的许多课程,甚至覆盖到与其有内在联系的整个课程群。所以,软件类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一走向系列,应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因此,我们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对与程序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从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网络编程等相关的课程入手,逐步完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2)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将在线评测与抄袭检测相结合进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从教学工作中抽取出部分具有科研价值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先后针对程序代码的在线评测和抄袭检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获得了多个项目的资助。因此,我们的教师队伍既是教学团队又是科研团队,不仅积累了大量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经验,并通过硕士生培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3) 赛课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我们把程序设计大赛的许多理念引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当中,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调整。将课程的实验模式从过去的验证型向综合设计方向转变;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实现因材施教;为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但又酷爱编程的学生们开设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这类选修课,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竞赛的影响经几年来的积淀,无疑从某些侧面触动了原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式的改革以及实验室建设都起着推动作用。
3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针对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一整套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程序设计基础既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成果经过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实践检验,符合教学实际,影响面大,开创性强,受益面广,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先进性与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刘东升. 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09-111.
[2] 张丽萍,刘东升. 关于精品课程“程序设计”的建设方案[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5-419 .
[3] 刘东升,孟繁军,张丽萍,等. 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环境的研究[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程序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坛论文集(2006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7-161 .
[4] Georgina C, Mike J. Source2code plagiarism: A UK academic perspective[R]. Research Report RR-42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6.
[5] 郭玮,李文新. 程序设计类实习课程如何准确考查学生学习情况[J]. 吉林大学学报,2005(8):99-103.
[6] 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 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2) :17-20.
[7] 刘东升,孟繁军,张丽萍,等. 程序设计基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计算机科学,2007(8):400-402.
Construction of Programming Fundamentals Exquisite Course
ZHANG Li-ping, LIU Dong-sheng, WANG Chun-hui
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公布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一批市级精品课程的通知》(穗教高教[2006]11号)公布了入选市级精品课程的30门课程名单,我院网络技术系的《网络基础》课程入选,被列为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一批市级精品课程。在《网络基础》被确定为精品课程之后,网络技术系黄友谦教授带领下的优秀的教师团队加大了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针对我院这样实行学分制的学校的教学和培养以“一样的学历,不一样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来设置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建设、教育支撑设施与条件等,并对如何通过精品课程的质量保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以完善精品课程的基本要件建设为基础
课程基本要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一门课程是否具有影响力,关键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效如何。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完备和改善课程基本要件上,着力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件,是科学界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先进性关系的矛盾。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我们设计形成了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的新型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所谓基础性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覆盖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以此保证各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网络基础》基本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要求,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原理性强,在整体教学中约占60%左右;所谓选择性教学内容,是指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由教师自主选择的教学内容,其特点是相对灵活,可以及时保持动态更新,约占教学内容的40%左右,以突出专业特性并给教师留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余地,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两大教学模块,一方面可以相对稳定并保证落实原理性的基础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更新选择性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地解决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的矛盾,保证教学内容稳定性与先进性的协调统一。
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联而成。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及 Internet 的应用等)的掌握应依据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这一环节,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
2.建成并开通了精品课程网站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教学(“一本书”教学是指在大学学习中,教师讲授一本书,学生读一本书,考试内容局限于一本书的现象。这是由课程就是某一科目、某一教材的知识传授的课程观所局限的。僵化的课程体系配以“一本书”的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难免知识结构单一。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社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教学应是基于学科知识平台的教学,课程的教材应是一个开放体系。首先,教师应对现行的先进教材和学科的发展的最新文献进行调研,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研究课程教材,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以使教学和科研真正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网络系在两年前启动了网络基础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网络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网站。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堂讨论、课程习题、课程文献资料,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本课程已形成了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视频教学、习题与参考资料、实验与实践教学、学生评课等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科知识结构,达到“一样的学历,不一样的能力”的人才培养目的,还可以在网上评课,这有利于课程组和教师广泛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
3.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三三制”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实行的是“三三制”师资力量,三分之一来自企业,三分之一来自传统高校,三分之一来自海归,这三部分教师各有所长,各有不足,但将之融合在一起,就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网络基础》课程已经建立了一支素质较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市场急需的网络技术应用人才,我院引进了一批资深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程序员,以及一批来自IT企业和海外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专业教师队伍能充分满足本课程教学的需要,由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课程的教学队伍由13人组成,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人。学历方面:硕士6人(含在读,1人为留学归国人员),本科7人。教学队伍的成员主要由计算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力学专业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的教师组成。
高水平的科研是课程教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本课程的教师承担大量省部级和广州市级的教学教改和学科科研项目,并积极参加高等教育研究,教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4.加大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的建设力度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工具。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材建设方面,受条件的限制,又因为华软学院是一所年轻的软件学院,最早开课时我们选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我们采取不断编写补充教材的措施来克服弊病。但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和办学宗旨,我们还是要想办法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由袁志老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于2005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属于“21世纪IT类专业实训系列教材”。目前第二期的教材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
当然,除了纸质的材料,我们还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大量的电子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前面网站建设有介绍过),希望通过这种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5.创新教学模式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本门课程讲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下。
(1)大小班结合教学。按照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上的特点的差异,实行大小班结合、大小课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大课上进行理论知识、基础知识讲述,注重少而精,启发式教学。在小课上,进行习题讲解、难点剖析,以习题课和实验课为主,注重互动式教学,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体验式、案例化教学。依托学校软件研究所、网络中心的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案例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实操能力,联系一批往来企业,鼓励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和实施。
二、以构建学习质量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为保证
为保证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深入研究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构建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1.创建了学生学习质量考核保证体系
我们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教学为内容,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了“全程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全程型”是指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还布置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科研考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考核方法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涵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本课程尤其强化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贯穿于课程学习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通过将各种形式的讨论发言、书面答题、单元测验、期中考试,包括出勤和学风等分解成小项,进行量化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创立了教师授课质量保证体系
结合我院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实际,我们设计了“教学研究―团队推进―考评激励”的教师授课质量保证体系。
我们在抓提高授课质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学研究为先导,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近五年来,我们“网络基础”课程组的成员参与了省级教改工程研究课题,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发表了3篇教学研究论文。通过教改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对学科发展规律、教学规律的认知水平,保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建立了定期“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互相听课”等教学合作与交流制度,研讨教学难题,切磋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或教训,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的教学队伍,提高授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校内外开设的本课程所有课堂全面实现精品教学。在此基础上,把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互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评促改,从多方面切实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的实施和教学各环节的不断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显著提高。在“网络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将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教育效果。特别注意结合时展的主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专业理念的教育。而学生讲解、讨论发言、小组作业等多元化教学形式的采用,则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职业道德观念、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人文修养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才气质。
2.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如为了加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讲授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将某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网络建设需求或计算机网络建设现状等详细情况发给每一个小组,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为该企业或事业单位设计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对该单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课程的最后,各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对此反映良好,教师也可综合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绝大部分学生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交换机、路由器、Modem等设备的功能和应用,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整体提高。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加各种认证考试,学生中已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国家软件水平资格考试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和CISCO认证CCNA、CCNP的考试,一些学生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工作,有的已成为企业或公司的技术骨干或项目经理。
3.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锤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4.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网络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带动了我院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广州市的平均就业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好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69-0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院校,其人才输出的质量对学校教学质量体系评价极为重要。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基础会计》则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将其作为学院的第一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既是响应国家政策也是本专业发展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在独立学院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多年,对基础会计教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在此基础上,针对《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精品课程的概述
1.精品课程的概念
所谓“精品课程”按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所作的定义,就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是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应包含6个方面,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和机制建设。
二、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
21世纪是信息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要求高校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在我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亦称会计的“三基”。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能促进会计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打造一流会计师资队伍的需要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就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时代教育理念、深厚知识涵养和崇高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基础会计》师资队伍的培养,依赖于精品课程建设,因为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广大会计教师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相互促进提高。
3.《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针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借助于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精诚合作,编写一本适合的教材、一套适合的大纲、一套好习题集,并制作一套精美实用的电子课件。与此同时,利用团队的力量,能够建立从凭证――账簿――报表的高度仿真整套业务核算流程。
三、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第一,制定一套科学先进、安排合理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纸质教案及配套习题集和题库。
第二,追踪学科前沿,关注行业动态,编写适用的教材和配套习题,达到巩固学生知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双重目的。
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和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
第四,建立一套高度仿真的实验实训资料,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促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五,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积极向上、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第六,建立监督机制,即将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材料在网上公布,供大家浏览、品评;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精品课程重点资助项目进行跟踪听课。
第七,建立交流机制,不定期集中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等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介绍彼此的经验和想法。
四、《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院在《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了较成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先后提出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从高中毕业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大一新生来说,虽在入学前期对他们进行过专业教育,但他们仍对会计学科包括哪些、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怎么做、怎样才能学好会计学等一系列问题知之甚少,而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直奔主题,马上进入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如同雾里看花,同时对某些知识又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循序渐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础会计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得传授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会计老师都是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多数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则常年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也有一些拥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由于年龄偏大,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所以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难题。
3.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在会计教学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很好调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还处于会计知识的启蒙阶段,没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设立情景、设立案例也是自问自答。
4.实践教学资料不够仿真,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
在《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虽也在尝试着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编制一套综合题让学生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编制报表,但这套综合题仍是用文字描述代替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用“T”型账户代替账簿,这种模拟实训只能对所学知识做个相对完整的归纳总结。由于缺少社会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学生无法接触真实的原始凭证,也无法辨别真假凭证,因此实践时学生还是停留在数据对数据的状态,无法真正领略真实的会计世界,结果使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对《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思想引导和轻松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不要急于讲解深奥难懂的名词述语,而应花一定的时间介绍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清晰、系统地了解会计学科,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解生涩的专业名词,碰到一些知识难点还应告诫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如会计的八条质量特征,在老师精讲完后,学生能理解掌握更好,如不能理解也不急躁,让他们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如果学生还是理解不透,则建议他们先放一放,不必过于自责,告诉他们随着学习的深入、会计知识的增加,他们会从仿佛理解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再到真正理解掌握,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学生便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名符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已拥有一些具有“会计师”和“讲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但这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会计实战经验较匮乏,所以学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所谓“走出去”是指学院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或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到企业或单位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学院可以直接从企业会计岗位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任教或给老师进行实践培训;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建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3.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开放式教学环境。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基本概念和理论部分,则需设立情景,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开展在线答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使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利用促使基础会计的教学和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室和实验室,教学手段也不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如有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增加感知认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4.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借款单、报销单、采购发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等,并现场以某一原始凭证为例讲授原始凭证的填制,最后由学生填制高度仿真的某一原始凭证。
对现有的综合实训资料进行修改,以高度仿真的原始凭证取代以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至于真实原始凭证的取得可以由教师先去企业收集真实的经济业务原始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制作成各类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再由印刷厂印刷,还应设计少量不合法、不合理的原理凭证,力求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学生以手工操作为主,独立完成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际工作”,采用真实的原始票据和资料,从辨别真假原始票据和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试算平衡,最后编制会计报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识别,并按照会计实务处理规范进行仿真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也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具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六、结 论
独立学院的《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要加快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不但需要老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还需要学院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1(3)
2 张淑霞.浅谈《基础会计》教学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职业,2011(5)
3 唐俊芬.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
一、《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
在课程建设中,虽然课题组的教师也能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去,但是却存在教学理念陈旧、不敢创新,依然习惯性的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建设,这必然导致课程建设的结果差强人意,不能体现以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2.建设队伍师资力量薄弱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支力量强大的教师建设队伍对我们现有的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自身建设团队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3]。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授课、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等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护理人才的需要,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4]。因而要想打造《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教学内容落后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
虽然近年来《护理学基础》出版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内容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革,存在教材内容相对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教材编写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等问题。而且《护理学基础》的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有重复的概念和知识,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也是需要调整和整合的。
二、《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应对策略
1.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理念
首先,作为护基教研室课程建设队伍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组织教师深入临床工作,使其深刻的认识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和创新,进行课程精品化建设。再次,可以参考同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资源共享,让教师了解创建一流示范性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只有使课题组成员的理念提升,才能发挥团队意识,共同创新,用于改革,实现课程精品化,提高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2.强化建设队伍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课程精品化的结果。结合我校护基组教师的现有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把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依靠高资历中年教师,培养少经验青年教师,中年教师的经验丰富可以作为主导力量,青年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提高学历、参加学术会议、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等来逐渐提高专业素质;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底蕴;④注重创新改革,很抓教师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⑤从学历、职称、年龄方面构建合理教师梯队。
3.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结合教学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前沿性、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便于学生观看、模拟接收新知识。②演示法:演示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内容的记忆,使复杂的操作变得容易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③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并增强学生的专业记忆。④角色扮演法: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⑤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恰当的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既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60-02
作者简介:王菲,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护理教学。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为日后走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本文拟对《基础护理学》精品课建设方面的探索进行讨论,以期通过交流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一、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和护理人才培养的水平。
1.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到医院带教护理学生,参加护理技术技能培训和护理专业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有目的地培养,来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选派专职护理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高“双师”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优良的专业素质,勇于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教风端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
3.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专业培训或考察,使之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
二、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基础护理学》要称得上“精品”,起码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导向性特征,这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为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充分考虑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贯彻“厚、宽、精、新”的原则。“厚”指基本知识要宽广,基本理论要深厚;“宽”指知识面要宽;“精”指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精简课时,精选课程,精炼内容,加强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指发挥本学科优势,鼓励学科交叉,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本学科教学,把科学前沿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
本课程尝试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把临床上最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能融合到课程的知识点中,整合教学内容。同时,以典型的护理病案为教学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不断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通过本课程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护理学》分理论教学和护理实训教学,理论教学主要讲授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护理实训教学是护理的基本操作,由任课教师课堂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为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技术也不断得以补充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授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本课程以护理实训为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师生交流法、案例教学法、护理技能示教和练习法等。另外,通过书本及网络信息获取知识,以论文的形式反映学生自学情况,或再次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总之,形成与护理专业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护理技能示教和练习方案、讨论形式、作业类型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护理工作的社会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护理质量是否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以满足病人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开放护理技能练习室,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工作的能力。总之,加强护理实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护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目前,我们已有模拟护理站、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技能示教室、护理技能练习室、护理技能测试室等,由任课护理教师、护理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护理技能操作的练习。因此,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化护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因此,应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将考核重点放在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并且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平时考查要有明确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及计分比例。对每一项护理技能操作要制定明确的操作步骤和评分细则,考核的内容及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不同阶段的作业量、作业形式或内容要相对稳定,既要达到做作业的目的,又不使学生的负担过重。以护理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能力为基础,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主要采用护理理论闭卷考试和护理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39-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材料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基础性强,适应面宽。适合“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及相近专业学生的学习,是后续专业课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等的理论基础。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及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材料科学基础》是进行材料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将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规律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用于指导材料的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按照我校“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强化实践环节”的总体思路,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创业就业需要,符合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模块和实验教学模块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模块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梳理、归类,分为三个子模块,并且三个子模块之间相互联系,保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内容上的连续性。第1章原子结构和键合、第2章固体结构和第3章晶体缺陷为模块一,即材料结构模块;第6章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第7章二元系相图及其合金的凝固和第8章三元相图等为模块二,即材料结构模块;第4章固体中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第5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第9章材料的亚稳态和第10章材料的功能特性等模块三,即材料组织结构变化模块。实验教学模块也分为三个子模块,这三个子模块在操作上具有递进的关系。以新的课程体系为核心,重新修订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并对授课计划、教案、实验等相关教学文件和资料进行规范和检查。
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根据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遴选,将材料发展前沿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补充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按照学校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专业基础牢、技术水平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梳理、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中,对于“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和“二元系相图及其合金的凝固”部分课时增加,在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综合的训练。相应地“材料的亚稳态和材料的功能特性”这部分内容与其他一些如“材料科学导论”等课程,在内容上有所重复,故课时相对减少。
2.实验教学内容。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来说,基本的实验内容有:①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②金相试样的制备;③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④材料的硬度试验等,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根据《材料科学基础》新课程体系,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子模块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开放实验室,进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
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1.理论教学。深入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下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真正的“专业基础牢、技术水平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①以CAI教案为主的教学手段。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CAI教案为主,黑板、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概念术语多,相关学科多,死记硬背多。要求学生要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要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如讲晶体结构时,学生在观看模型的同时,通过CAI教案的动画、视频等三维空间演示,将枯燥的概念和术语变为直观的、立体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清晰地了解晶体中各原子的排列情况,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材料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提高教师授课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②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方式。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集引导法、讨论法、案例法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项目,设计一些小项目,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成果中学习基本概念,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课外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在接下来的上课时间,通过主讲或讨论的形式,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让陌生抽象的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成为学生日常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感觉《材料科学基础》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零距离。通过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将死记硬背的一些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变为探究、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采用项目教学,以某一材料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为案例,进行讲解或讨论,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开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部分学生在掌握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能综合该课程几个基本试验的主要内容,如“材料样品制备、组织分析过程”或“材料样品制备、组织分析过程和硬度测试”等,通过这样的综合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不但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对材料科学兴趣浓,动手能力强,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进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学校的教风学风日益上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许多教师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学校培养了两名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博士,同时引进两名博士。2010年的湖南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地方工科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学生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课外活动。如2008级邵锦钟等同学获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三等奖,2009级于琴等同学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又如邵锦钟同学成功申报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机械零件仿生非光滑表面耐磨性能的有限元模拟”,课题组公开发表相关论文两篇。从2011年起,材料成型和金属材料专业的许多同学都考上硕士研究生,例如中南大学(王艺淋)、湖南大学(谢配儒)、华南理工大学(程锐)、重庆大学(吴明放)、厦门大学(戴拖)、东南大学(张望成)、北京科技大学(尹志中)等。但是,围绕“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专业基础牢、技术水平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教师队伍需要调整,实验教学还要不断加强,以促进《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常云龙,李润霞,袁晓光,等.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8):94-95.
[2]范群成.研究型教学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2,(8):10-14.
我校的《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呈现以此,以供同仁参考和雅正。
1 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国家汽修专业设置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总教学时数设置为56学时,分成8个项目:安全用电、汽车常用工具量具、汽车电路常识、汽车电子半导体元器件、交流电路与发电机、磁路与电磁器件、直流电动机、汽车电路图识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8个学习项目中分别设置了2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汽修组专门编写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材,教材采用项目化、任务化的编排模式,该教材由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学情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学案:在每一情景实施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PPT课件:每一课时的教学PPT课件,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
学习任务单(任务工作单):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设置有任务工作单,工单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注重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题集:每一个项目设置项目习题,用于检测学生项目的学习效果,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配备有教材的复习题、技能考工练习题等,供学生的学习。
资源库:资源库中配有汽车维修电工手册、汽车维修电工学习指导手册、汽车电路大全、汽车电气维修短片、汽车仿真教学软件等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
实训指导书:主要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实训注意事项、实训操作要领与步骤、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实训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
2 教学团队
(1)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分别是从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2)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我们积极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让企业培训学生和教师的同时,我校汽修专业也对这些企业人员进行了教学教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 课程实践条件
(1)校内现有条件:根据教学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配备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
(2)《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程依托专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汽车服务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实践和进步。
4 课程管理
在本课程的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管理、专业部管理、学科组管理的模式,对课程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达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控。
5 特色与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我校汽修专业与多家汽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2)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本课程教学学时为5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时,保证了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任务引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由校内老师、校外企业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校内外实训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乌仁图亚.关于高校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学生就业考试必考课程。
1.2课程定位 根据行业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部分,其中《护理学基础》作为一门桥梁课程,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起到了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的桥梁作用。
1.3课程特色及目标 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护理理念, 扎实的理论基础, 娴熟护理操作技能, 良好个人素质, 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1]。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符合护士职业能力要求、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并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五位一体"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三维目标,即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2教学资源
2.1组建院校合作的师资队伍 我院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专职理论兼实训教师6人,兼课理论教师1人,兼职实训教师8人,固定的临床兼职教师2人,除固定的兼职教师外,另外还建立兼职教师库(聘请临床护理专家60人担任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请临床护理专家到学校指导,近年来先后请到学校指导并参与《护理学基础》教学的临床专家24人,任教学时434节,兼课理论教师任教学时102节。
2.2院校结合实践基地
2.2.1校内实训基地 有6个综合实训室、3个一体化教室、2个示教室、1个模拟病房。
2.2.2临床见习基地 有广西区人民医院、303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江滨医院、重阳城老年公寓等。
2.2.3临床实习基地 有100多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
2.2.4志愿者服务基站 有广西区人民医院、303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江滨医院、重阳城老年公寓。
2.3院校合作开发教材 我院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护士职业基本技术》教材,由学校任课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编写,该教材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融合,突出"院校结合"特点。教材特色是基于工作过程编排模块内容,使各种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护理工作的流程有整体性、系统化认识。涵盖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将护士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并且融入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内容,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实临床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广西技术操作规范,各模块均按执业护士考试大纲要求设置学习目标,以案例为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课程实施
3.1教学理念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就业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理念,坚持院校结合,将各种理论知识、技术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2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部分,校内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开展各种护理技能竞赛,结合引导学生自学,立足于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校外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假期临床护理活动、护理志愿者服务和顶岗实习,开展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立足于学生工作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基础专业计算机技能和现代化技术之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值得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
1.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之外,高校还可以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并制定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和聘请高素质教师来校任教,扩大教师团队。高校计算机教师不仅具有很多的学历背景,而且计算机专业技能强,再加上年轻教师参与教学的信心高昂,对于高素质高技能教学团队的建设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核心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并根据现实需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性特点。
3.实验内容建设
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必须依赖配套的计算机设备,强化实验内容建设,需要定时对机房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在遇到系统老化问题时,专业管理人员可以更新和升级计算机系统,确保计算机设备始终保持在最新高速运转状态。关于教学实验环节,科学设计实验内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实验内容的丰富性、深度性和现代化。另外,精心营造和建设温馨和谐的实验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渗透和发展,网络教学逐渐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到现代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去。开展网络教学建设,构建网络教学系统,需要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完善资源、考试系统、数据库等系统,对网络资源合理配置,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简析
2003年以来,我国提出并逐步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力度,力求构建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现代化,为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全面均衡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更是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鼓励和提倡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学加以改革和创新,以便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提升整体课程教学水平。然而,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据相关资料和数据显示,尽管80%的课程教学逐渐满足精品课程要求,但是仍有部分精品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网站访问力度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无法访问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精品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包括精品课程缺乏合理性,内容冗杂陈旧,使用人数不多,使用效率过低等问题。首先,国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和政策中并未对质量问题进行单独说明,过于重视精品课程的评审环节,忽视了质量建设和管理环节。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系统,教育部之后又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多种措施来加强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控各个环节,使每个课程建设环节都能得到最佳水平,通过低投入尽可能获得高收益,满足学生及社会对精品课程的要求,加快优化创新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
三、创新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1.重视每门课程的互补性
“1+X”系列是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用标准,在精品课程系统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阶段性教学内容,加强对每门课程的质量评审和管理力度,从而对教学制度和规范加以统一和执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树立教学创新观念,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实现现代化教学。特别是第一门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且与后续课程关系密切,衔接紧凑,更加需要统一开展,协调教学进度和内容。另外,对每门教学质量定时按计划进行检测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加以改正,为精品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2.科学分析和设计课程考试系统
课程考试系统是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和标准之一,规范构建考试系统,确保测试数据化的精准性和标准化,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知识分布和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阶段性测试和评估,一般测试和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和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初始阶段,试卷容量相对较大,需要确保知识难度适中,考试重点难点分布合理,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水平。并且在后期持续对考试题库进行更新和补充,健全考试数据库功能。同时,计算机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计算机的教学需求,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和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机房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具有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加强对课程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十分漫长复杂且难度较高的过程,除了高校高度重视之外,更加离不开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洪亮,朱国春,谢宝陵,史国川.开拓思路,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05).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它不仅应用于专业的平面设计、排版印刷、装饰设计、动漫设计、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摄影等诸多领域,而且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普通电脑用户的喜爱。图像处理技术是我校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基础支撑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为后继课程更深入的学习,也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通过探讨图像处理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教学改革。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为此,我校成立校、系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和系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1]。
根据图像处理技术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和目标,为突出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在全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教师队伍、教学资源与研究、实践教学条件建设5个方面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及具体措施,并确定了5年内该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2.1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典型案例和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以一体化教学环境为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考虑软件版本的更新和行业发展,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2) 课程设计的思路。依托职业岗位群,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梳理出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由此形成理论教学任务与实践教学任务,以完成这两项教学任务来组织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实施中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行业标准牵引,紧密结合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完善的学习资料、丰富的课程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教学融理论与实践、职业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以职业资格认证、行业企业及客户认可作为评价标准。
根据对行业和我校近几年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毕业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的调查,我们确定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以及各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详见表1。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各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技能标准考核内容,跟踪软件版本的更新,选取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
4) 教学内容的划分。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划分为9个模块,整个课程按照模块围绕核心知识与技能点展开,理论与基础实践融合交叉,纵向上前后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
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加认证”的递进型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演示、学生实验、课程设计、校内专业综合实习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校外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5个阶段。除课堂演示外,每个阶段分“基础、提高”两个层次进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
5)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以项目实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各模块与知识点用实例贯穿,理论与实践交融推进,按照赏评、学习、模仿、创新、实现等层次式发展,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整个实践教学采取“项目驱动”进行训练,实现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对接。
2.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本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实践过程阶段化、考核方法立体化,以及“教学做三位一体”和“学用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贯穿启发、讨论、点评以及视频辅导等教学方法,工学结合,多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运用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发网上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等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目前,本课程全部内容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和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基本教学资源已全部上网,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和互联网,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天候、立体化”的学习平台。不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技能,为学生创作优秀作品,提高图像处理技巧提供思路。通过加强日常教研交流、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另外,依托计算机协会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2.3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校、系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一目标,通过选送中、青年教师到高校进修或到企业锻炼,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课程组以青年教师为主,通过培训获得高校教师、NIT教师、考评员、广告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80%。校级教学效果测评获得优秀的教师占70%,基本上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4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近几年,学校加大对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支持力度,新建和改造校内计算机实训基地,新建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动画一体化教室、艺术设计制作中心、摄影工作室,购置了包括HP图形工作站、迪生网络线拍系统、苹果电脑机、电脑刻绘机、彩色喷墨写真机、冷裱机、手写数位板、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照相机以及专业灯光器材等数字媒体方向的专业设备,同时建成数字媒体(教师)工作室一个,有效地改善了实验条件,保证了图像处理技术项目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加强与本地众多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印刷公司、婚纱影楼、影视传媒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加强现场教学,力争让所有学生参加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目前已经建立包括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铁路局电视台等13家校外实训及产学研基地,使本专业的学生在正式就业前就得到较好的锻炼。
2.5重视教材建设
2008年,系上组织课程组编写数字媒体技术系列教材,目前《图形创意设计与实现》、《视频后期编辑》、《Flas设计》、《多媒体作品创意设计与实现》等6部教材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在我校使用。同时为与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程组已开始编写《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教材,并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开发CAI课件。
2.6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我校已构建了包括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评价,社会和同行评价3个方面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先后出台了12个关于加强、推动、规范和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精品课程从最初申报、审核立项、到校级评审,每一环节都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处组织召开由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系部主任、教学督导、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特别在学校评审阶段,竞争很激烈,以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学校审核立项建设的共有13门,经过评审淘汰了5门,评选出8门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并确定了包括图像处理技术在内的3门课程参与省级精品课程评审。
在完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各部门时,学校统筹协调,大力支持;对获得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给予资金奖励和颁发证书,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
3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在学校高度重视和软件系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将图像处理技术课程建设成为“2009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基于该课程的“‘内容项目化、过程实战化、制作产品化’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改革”获2009年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厅级奖,另外在课程改革方面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2]:
1) 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多人参加专业进修、国内学术交流、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
2) 实施了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主编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媒体技术系列教材。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自主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按知识点录制了全部视频教学辅导,有内容丰富的各种资源库,并设有课程交流论坛,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5) 近5年来,课程组教师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大奖20项。
6) 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
4改进方向与实现途径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有以下几点需进一步改进:
1) 教师队伍需进一步完善,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
2) 针对学生培养的层次,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动态更新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用3年时间建成CAI教学系统、网络试题库以及实现网上考试;维护好精品课程网站,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
3) 进一步密切产学研的关系,加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对外宣传和交流。
4) 进一步将设计创意思维和行业标准要求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不是为学习软件而学习,而是将设计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同时始终考虑行业需求。
5) 进一步加大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课程组教师密切配合,结合专业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专业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中所讨论的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主要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经历了六年的时间,共评出2151门国家精品课程。虽然国家精品课程数量众多,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其建设也有持续性,但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并不多,一共只有14门,其影响面却很大,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值得回顾总结。纵览2003开始国内已评选出的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比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王移芝教授曾提出了数字教学资源,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制了c语言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杭州师范大学计算机教育与应用研究所开发了信息技术开放式考试评价系统等等,可以看出,每个课程团队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综合分析
教学资源研发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学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资源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优质课程资源体系
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给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各个课程团队都竭力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手段,研究成果各有千秋。那么,精品课程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资源体系呢?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专业特点,我们将优质课程资源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基于教室的教学资源体系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我们将网络教学系统归为自主学习系统、答疑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在线练习与测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五大类。在这五大类别当中,每一类均可再进行细致分类,比如自主学习系统可包括课程信息与课程资源。课程信息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课程大纲、电子课件、配套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知识要点演示、实验模拟视频、应用讲座、教学视频、参考文献、课外虚拟实践活动等内容。另外,网络教学资源还包括精品课程网站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各高校间的资源交流平台、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等。
(3)考试与评价。
开放式考试平台。开放式考试评价系统是一个集命题、测试、监控、阅卷于一体的计算机技能评价平台,拥有独特的自主命题、智能阅卷技术,其强大的安全机制,灵活多样的评测模式可以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测评的需求,解决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评过程中出题难、评价难的问题。
面向无纸考试的评分系统。面向无纸考试的评分系统突破了传统评分模式,可根据程序的结构和语义,衡量实现编程任务的正确程度,实现学生主观编程题的自动评分,为程序设计语言的考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阅卷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还避免了人工评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评分的客观公正。
(4)实验。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许多知识只有通过上机实验才能掌握。目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如图3所示。
1.2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加强实验教学CAI的研究
目前所使用的实验教材并不多,特别适合教学使用的更少,因此,学校在工作量、教学科研立项等方
面,鼓励有经验的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编写与教学配套的高质量实验教材,学生上机就选用老师自编的实验讲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优点,但缺点也很显然。学生缺少了创造性的练习、教师参与控制性不强。由于一个教师往往是指导十几个学生同时上机,学生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但实验教材内容更新往往滞后。在现代教学体系中CAI教学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也可以应用CAI教学系统,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由教师自己增加或删减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关联帮助,较快地获得指导,提高实验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减轻教师指导实验的劳动强度。
1.3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资源建设的整合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资源建设是核心,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更加显得重要。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疑难问题的视频、重点难点解答、自我试题自测等学习和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还要为任课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撑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依靠教学资源的充实实现网络教学,进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基于Web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是实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
(1)构建资源库系统主结构及媒体类型――明确体系结构,构建在线课堂、教师平台、学生平台、资源平台和支撑五大平台。在线课堂主要分为教学信息库、课程信息库和前沿信息库;教师平台主要提供教师备课的个性需要、提供教学需要;学生平台主要提供专业知识共享学习及重组,可以选取资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线测试、交互讨论、查询、上传、下载等;资源平台就是微教学单元库;支撑平台包括搜索引擎、资源管理及CMI系统、支持在线测试、评价策略等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整合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确保网络教学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针对目前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互不兼容的现状,国家教育机构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整合,把那些优秀平台比较成功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技术吸收进来。参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推荐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可以明确看出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课程需要素材资源作为支撑,而素材与学科知识点相关联。所有的设计开发模式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手段去实现,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就不能保证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协调一致。
(3)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要有开放性。技术的开放指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内容的开放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一方面由于学科内容和相关知识在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征也是一个常变的量(不同时期的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也要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这些都要求网络课程对教师一方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1.4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完善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