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0:2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应该了解和色彩有着密切联系的几个问题:空间的方位,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的作用下的色彩不同,冷暖感有差别,因此可以通过色彩来进行调整。空间的大小、形式。色彩可以按不同空间的大小、形式来进一步强调或者消减。空间陈设品的使用。不同的陈设品的使用,如:会议室、病房、娱乐场所等显然在考虑色彩的要求、性格的体现、气氛的形成各不相同。使用空间的用途,空间的使用用途不同,色彩使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在符合色彩的功能要求原则下,才可以充分发挥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遵循的规律。

一、色彩设计的整体统一的规律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各种色彩相互作用与空间中,和谐与对比是最根本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这种关系式创造室内空间的气氛关键。色调一般可归纳为同类色调、邻近色调、对比色调等,在使用时可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运用。在公共空间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空间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渲染室内氛围中起主导作用。

(一)色彩的重复和呼应

将同一色彩用到关键的部位上去,就会使其成为控制整个公共空间的关键色。同时也能使色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色彩上取得彼此呼应的关系,才能取得视觉上的联系和唤起视觉的运动。

(二)色彩的对比

色彩由于相互对比而得到加强,公共空间一旦有了对比色的存在,其它色彩退居次要地位,人们的视觉很快就集中在对比色上,通过对比,各色的色彩更加鲜明无论采取何种加强色彩的力量和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公共空间的同一和协调,而非加强色彩的孤立。

二、公共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一)空间色彩的个性

公共空间设计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百花齐放,它是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优秀是设计必须别开生面具有独到之处。公共空间的设计色彩的个性讲究的醒目。如何创造色彩的个性是摆在现代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公共空间色彩搭配

当人走到一个公共空间时,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色彩,在公共空间装修中,色彩是嘴容易出效果的、最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色彩运用恰当、搭配合理的空间,比起单纯用贵重材料堆砌的空间更让人赏析悦目。千变万化的色彩是经过组织和调整出来的。

三、公共空间色彩的基本要求

(一)色彩的协调问题

室内色彩的根本问题是配色问题,这是公共空间色彩效果优劣的关键,孤立地颜色无所谓美或者不美,就这个意义上说颜色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不恰当的颜色,而没有不可用的颜色。色彩的协调的基本概念是由白光光谱的颜色,按其波长从紫和红得排列,这些纯色彼此协调,在纯色中加进行等量的黑或白所区分出的颜色也是协调的,但不等量时就不协调。在色环上处于相对地位并形成一对补色的那些色相是协调的,将色环三等分,造成一种特别和谐的组合。色彩的近似协调和对比协调在公共空间色彩设计中都是需要的,近似协调固然能给人以统一和谐的平静感觉。但对比协调在色彩之间的对立、冲突所构成的和谐和关系却更能动人心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运用色彩的统一与变化规律。和谐就是秩序。

(二)色彩构图

色彩在公共空间构图中常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色彩可以使人对某个物体引起注意,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公共空间色彩的主色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大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系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否则就会使空间变得杂乱无章,成为败笔。

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仅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更会使人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由此可见,色彩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篇2

为了满足各行人士对于工作的需要,办公空间在模式的设计上也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在一些例行性工作,个人性较低、彼此互动较少且工作人员自主性较低的空间中一般采用开放式办公空间。例如蜂巢型的办公模式,比较适合一般的行政作业。在一些工作属性为高度自主,而且不需要和同事进行太多互动的空间中可采用密闭式工作空间的模式,如密室型。适合于大部分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另外一些必须独立工作但也需要和同事频繁互动的工作,没有一致的上下班时间且办公地点可能在顾客的办公室、家里等地点不同的办公形式比较适合俱乐部型的空间模式。一些广告公司、资讯公司都已经在使用这种办公模式。不同的办公模式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办公空间的模式设计是体现设计者与工作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渠道。

二、办公空间的空间组成及相互关系

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形式,不管是哪种空间形式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

1空间组成

办公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共化,同时又分为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不同关系有着不同的距离。因此设计师在空间私密性的设计上应充分根据科学尺寸来进行空间划分的布局。另外,一个良好的设计必须要有一种空间的过渡,要有一个从公共空间过渡到私属空间的过程。办公室的空间不仅要有正式的会议室,还要有舒适的茶水间、可以空出的角落等非正式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在办公空间中显示出一定的作用,员工之间自然的碰面,其不经意中聊出来的点子效果往往超过一本正经的会议;同时,也可使员工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

2空间的相互关系

篇3

一、传统的雕塑专业

雕塑是传统美术学院下一门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间造型为主要手段,创作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品。传统的雕塑专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业院校中,对于雕塑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一般本科艺术类学习是四年制,而雕塑专业的学习则是五年制。传统雕塑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学习,甚至是熟知这门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定百分比的艺术计划,使得公共艺术有了雏形。公共艺术的概念从上世纪末传入我国,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艺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建立。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艺术研究中,往往是对公有空间的艺术为研究对象,这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画,是空间艺术设计,其实我们是无法将其对等的。公共艺术无法被认知为如雕塑、油画、环境设计这样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间之中,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建立。因此对公共艺术无论作何种概念解释,我们对其无法否认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2.公共艺术与雕塑雕塑我们说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诞生跟随与人类之初,是人们对空间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空间、体量这些都是必须满足于空间之中的,而非绘画艺术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间或者个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艺术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观念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们说公共艺术和雕塑是一个交叉和包容的关系。

三、《雕塑基础》课程的新角色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其基础体系的建设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研究和思维是公共艺术基础研究中所必须的。1.《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础》做为课程设置,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其经历了9周的课时,6周的课时以及现在的5周课时,其课时量的安排在不断的减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传统雕塑专业的学生,他们进入这一课程之后,对泥塑的认知几乎为零。同时在没有经历较深入造型训练的学生,实质是很难进入到雕塑的空间造型中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摸索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对《雕塑基础》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减少,本身就在于对该课程的重新定义。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不应该是和传统雕塑的学习一致。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公共艺术中雕塑这一主要艺术形式认知的一个基础,而非学习雕塑。2.《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基于对《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得重新认知,其作为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认知,而非技能学习,《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得以实施。对于该课程的设计转向了意识培养、审美培养以及基础空间造型培养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意识培养。从公共艺术专业的认知中,我们将公共艺术之初的认识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间之下,还是从观念上理解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共性艺术,无论从何种概念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都将是置于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可以是一个空间,社区甚至是一个城市。在空间中讨论艺术形式将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础》课程的第一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其次针对审美培养。审美是每个艺术学生的修养培养,也是一个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是否能够有独特性的关键。而审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处。在二维平面空间下得审美与三维立体空间下的审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之初是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虽然审美是一个个性与情趣,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三维空间中得审美认知则复杂得多。形式,空间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础空间造型培养,是根据传统雕塑专业而衍生的培养方向。无论是如何的基础体系培养,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应用才是训练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课程泥塑训练分别被替换成了泥塑造型、空间体块造型和材料造型三个部分。泥塑造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基础认知,学生通过两周的泥塑训练,进行泥塑的空间造型,了解和认知传统雕塑如何从概念、图像转换到空间的过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学生将泥塑转换成为空间体块造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体块和组合方式,对前一阶段的泥塑进行空间重塑,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空间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间组合的方式,同时也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进入泥塑这种传统雕塑学习的尴尬。在后一阶段的材料造型的训练中,学生将更加广泛的对空间进行重组,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使得对空间多样性,空间正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空间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篇4

2新课改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了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流程,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加强设计表现的基本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专业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独特性。前导课程为室内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家具与陈列、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后续课程为文化娱乐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3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是基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室内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按照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对应设计过程的相应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做自主完成的任务。相关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提供,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室内装饰装修企业设计师工作流程的调研总结企业设计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同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针对室内装饰员和室内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提炼出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总体设计的三点思路:

3.1创新基于工作任务引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仿真工作室环境下,项目任务引领课程内容,按照企业设计师承接一个设计任务之后的典型设计过程进行教学进程的安排,按照设计师需要完成一套项目方案图的工作程序推进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

3.2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项目任务选择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或者设计网站学生竞赛项目,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

3.3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问题教师及时补充,遇到设计表现与技能运用等综合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教学进程的完成,设计任务的相关图纸也随之完成,这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企业设计师项目实战中每一个工作细节。“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挖掘知识。二是指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一同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时演示项目设计过程,分析和讨论教师自己在做设计时的思路和图例展示。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相关阶段表达的图纸或者电子文件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一个项目从接手到最终排版完成的全部细节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同时,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还能够接受授课教师对学生手绘、电脑等表现技能方面的提高。

4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模拟工作环境进行交流性实训,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进行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师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项目的练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实训任务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设计上的问题,如尺度、空间、体量、材料、结构等,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大量的草图到初设方案的建立,再到方案深化的掌握的过程中,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

5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的全程记录与总结,课程结束后进行小型的作品展览及分组项目汇报。课程评价除了作品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安排效率、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因素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分依据,使课程不仅全面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课程评分主要包括:(1)项目设计的进程控制(计划与实施一致性等),占总分的20%。(2)作品的设计情况(创意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占总分的30%。(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意识、具体分工的完成效率等),占总分的20%。(4)设计表达能力(制图规范性、效果图制作质量、设计说明编写、方案汇报的语言表述等),占总分的20%。(5)制作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占总分的10%。

篇5

总图设计作为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图设计对项目的最终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无可非议,但是随着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要求的日益提高,单纯做好总图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项目的要求,景观设计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功能,在项目中的重要意义越发凸显。因此,民用建筑的总图设计既要求我们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也要将景观作为必须要素进行考虑和实施,以求获得市场的认同,满足人们对其品质的更高要求。

很多建设工程项目,在前期规划设计、方案设计阶段,甚至初步设计阶段忽视了对景观设计足够重视,在施工图设计时景观与建筑施工严重脱节。最终往往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宏观层面上讲,整个项目的美誉度和品质下降。从微观上讲,诸多具体的工程质量问题随着而来,如一个景观堆土区域因为地库结构顶板覆土荷载不够导致塌陷;又如消防扑救场地上出现构筑物在验收的时候不得不强拆等等,都是因为景观和总图缺乏统一部署和沟通交流所导致。

本文试图从总图设计和景观设计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共通性和统一性入手,阐明景观设计在民用建筑总图中的重要性。

1总图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1.1总图设计的基本概念

这里特指的是民用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指场地内的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化、管线工程及其它建筑物和设施所进行的综合布置与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总图设计的综合性较强,几乎囊括了设计对象的特点规模、使用功能、场地自然条件及特征差异、园林景观、工程建筑以及城市规划等其它与之相关的学科。它不仅是配置建筑物并对其外部空间进行完善的艺术,还包含有关于道路、竖向设计、 管线综合等其它必不可少的的专业技术。一言以概之,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以及预见性是总图设计的主要特点。[1]

1.2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改造、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更人文和更具艺术欣赏性,是提高其整体艺术价值的一门学科。

从两者的基本概念就可以看出,景观设计是总图设计的总要组成部分,总图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全面,而景观设计则需要相应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审美。

2 总图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共通性

总图设计通常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景观设计是指在总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二者在设计基础、表达方式与空间规划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共性,我们在建设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能把两者隔离开来单独思考。

2.1设计基础的共通性

无论你从事哪类建筑建筑工程设计学科,都必须学习相同的设计基础课,包括平面构成学、色彩构成学、立面构成学、形态构成学。

2.2表达方式的共通性

总图设计和景观设计在图纸表达上都是对场地进行具体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都会注重规划布局、竖向标高、路网交通、空间节点等具体问题。

2.3空间规划的共通性

好的总图正是一个真正的景观设计的开始,它能引导出一个相对健康的景观设计的雏形。有了一个健康的雏形,有了一个系统的构筑思维,地形才能得到尊重,资源才能得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景观之美也就赋予其中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总图规划阶段,建筑师已经根据建筑的功能、朝向、私密性等规划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景观设计师在承担本专业的设计内容时,应充分理解建筑在整个规划中的作用和定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建筑。

总之,景观为总图的产生提出了制约和期待,同时,总图本身也把场地景观中所隐含的需求诠释和表达出来,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一个总图与景观相融合、且具有合理性的环境空间,由此看来,两者的共通性无容置疑。

3 总图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性

3.1总图设计与景观设计在设计思路上的统一性

创造空间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而总图设计则是从项目接手到用地规划、方案设计及深化的全过程中,理清各使用区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环境关系,其基本宗旨和目的也是营造一个合理的环境空间。如果说总图设计是在平面上进行布置,那么景观设计就是在立体上进行空间创造,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得益彰。

由于建筑总图为景观构建了场所,那景观一定会参与到这个场所当中来,并且以它的外观来作用这个场所,在建筑环境的层面上,场所的概念更容易被体会,必须明确,形成场所是建筑的天职,建筑的场所能够被人们很好地感知。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何为“场所精神”?它通常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是能与人的心灵形成呼应的空间艺术,“场所精神”所表现的人文特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够承载人们的心灵释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一般的情况是,建筑与景观环境不协调,常常是建筑师忽略掉了“场所精神”,经常出现建筑物凌驾于环境之上,或是不顾周围的建筑及特定的地理环境,故建筑与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鉴于此,建筑总图设计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自身综合性、协调性、预见性的优势,预判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先天缺陷与不足,适时介入景观设计因素,使基地的价值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2]

3.2总图设计与景观设计在设计策略上的统一性

建筑总图中融入景观设计要实现两者的统一,必须使总图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景观设计是进行微观的景观空间设计,而总图设计是在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场地设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孤立的看待两者都会影响建设项目的整体效果,使用性能以及人与自然地长期和谐发展,一张好的建筑总图所具有的个性及特征不仅要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更要通过周围环境来反映。加之,景观设计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么简单,它不仅起到装饰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当今时代的思想及精神文化,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使感性的景观设计与理性总图设计相统一,利用建筑赋予景观内涵及思想,使精神文化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表达。[3]

4 结语

如果说建筑师的职责是协调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建筑总图设计师就是把这些工作进行细化和分解。小到一处标高,一棵树,一片挡墙,大到整体的路网结构、台地关系、视角通廊,由此可见,总图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既要把握宏观也要掌握微观。

景观设计从来不以“独立体”而存在,其终极目的是时间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我们在进行总图设计的时候,必须坚持多维与多元并举,将景观专业作为提前介入的重要一环。一个优秀的建筑总图设计师,在把控全局的时候,为确保了建筑和景观的有机统一,清醒的景观意识总会在其总图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保证了整个建设项目保质与高效同步。

参考文献:

篇6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7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在对最为基本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后,已经从之前的对室内装修的关注已经转向为对室外环境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住房改革之后购房者基本上都是自筹资金,由于购房需要花费较大数额的资金,人们就必须对自己购置的不动产进行慎重的考虑,以确保自己购置的房产能够保值和升值。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之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室外环境的好坏将成为影响人们购房决策的一项重要的因素,会对购房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暗示作用,因而加强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将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发来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1基本理论概述

1.1健康住宅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健康住宅的含义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一般而言,所谓健康住宅就是指住宅在满足基本建设的基础上,以提升健康要素,能够满足居住者身体、心理以及道德都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能够为居住者营造出安全、便利、健康的舒适环境。

1.2 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1.2.1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含义

所谓居住区室外环境就是指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周围的空间,其本质是指空间意义上的环境,和居住区内环境的定义相对应。

1.2.2居住区室外环境的特点

居住区室外环境作为居住建筑的附属空间,是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属于一种附属环境。其主要特点为:首先,室外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功能,是某种空间意义的一种表达。其次,室外环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环境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类似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室外环境能够利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的差异性,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和肌理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地域性和民俗文化性,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结合后形成的艺术形式。

2、健康住宅理念下室外物理环境的设计

2.1 住宅布局的通风设计

在小区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注重对住宅优质空气的环境设计,其中影响室外通风的主要因素就是建筑物的朝向和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以及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因此,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把居民楼设计为最大限度的面向夏季主导风方向,并且应当留有适当的开口或者在设计居民路形体时形成风洞,从而有利于空气穿过建筑群,形成穿堂风。这样就能够使得小区的污染物快速的扩散,

2.2室外光环境设计

光源是人们居住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既要重要保证室内能够有良好的采光,又要遮蔽日光和避免眩光污染。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到室外环境的夜间照明以确保行人的安全,在选择夜间照明灯具时既要保证设计的灯具能够保证居民晚间行走,又要不影响居民的晚间休息,通过设计灯具的照明度、安装位置以及周边的绿化环境设计来解决这一矛盾。

3、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室外环境设计

3.1空间的可达性设计

空间的可达性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为无障碍设计,也就是说怎样使得设计更加体现出便捷性。具体对于居住区室外环境来说,可达性设计的主要设计目标是要能够使得居民能够更加容易的在空间中活动,如设计出入口坡道、扶手以及照明等设施。设计的过程要更加注重室外环境中水景的深度、构造的安全以及水体的洁净度。在植物的配置方面要选择那些五毒有刺的品种,另外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老人和儿童的安全性,在傍水、游戏场地以及运动场地多设计安全防护设施。

3.2设计不同层次的人性化空间

在人类的需求中既有对公共交往的渴望,又有对于自己私密的保护意愿。人们之间完全的亲密接触和一点不接触都能够对于人类的个性造成极大的伤害。因而,每个人既需要拥有自己的个人小空间,又要具有和其他人进行接触、交流的机会,环境对人们的这种需要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组织这种需要实现的一面。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特点就是能够创造出有利的条件能够使得人们这两者之间的需要达到平衡,即实现人们的私密性和公共性。因此,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就包含了私密性与公共性这两方面的空间。

以健康住宅理念为指导进行室外环境设计时将外部的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使得空间能够变得更加充实,显示出更加浓厚的人情味。并且需要对划分出的小空间进行进一步细化,在开放的大空间中涉及出校对私密的小空间。但是私密性小空间边界的设计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采用弹性边界设计。在进行空间划分时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例如,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以及其它景观小品等。

另外,空间设计要能够创造出多样的视角,使得居民能够欣赏到环境内的各种景观,并能够赋予它们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使得居民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愿意停留的场所和位置,从而使得空间显得更加丰富。

3、结论

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共同的居住梦想,从古至今人类都为这个梦想不断的能力研究和实践,因此,在健康住宅的理念下,室外环境的设计要要以人的需求和行为方式为基础,通过对空间的使用方式和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是的吧设计具有可达性和层次性,从而使得居民真正的实现健康住宅。

[⒖嘉南]:

[1].开彦.抗非典,积极倡导健康住宅.住宅科技,2003 (5):3-5, 17

[2].开彦,张文华.健康住宅一人类居住健康与健康的人居环境.住宅科技, 2001(11):3-6.

[3].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设计类课程; PBL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本科生入学时需通过加试美术判断其是否初步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说明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偏重于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经过60年发展,城市规划已不再被视为超越价值观念的纯技术手段,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实践,城市规划学科研究内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围。

2010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与建设,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随之扩大,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也需完成从原有建筑学下属二级学科到城乡规划学下属课程的改革,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为专业的学科视野。

“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or PBL)的教育学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提供了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学本身即具有实践特色,需要在项目工程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发展,因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与项目实践教学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项目学习”方法为研究起点,试图探索以此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建构要点,以期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问题分析

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由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发展至今,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但这些城市规划专业大多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创办,在设计类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背景急需转变

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几所国内最先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上看,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普遍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前3年(或2.5年)与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内容完全同步,学习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源于城市规划专业最初归属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生在设计类课程学习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间感觉为主,到三年级以后再逐渐转向城市空间学习。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建立宏观层面的设计概念,开始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时,无法很快将微观空间的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层面。在城乡规划学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更为繁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设计视野拓展到宏观设计层面,还需要很快接受更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内容,因此在城乡规划学跨出建筑学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其设计类课程设置应与城乡规划学科内容接轨,形成具有城乡规划学特色的设计类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技术性训练

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65%基于建筑学背景,只有少量来源于理学、林学、农学等其他学科背景[2],建筑学学科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形态规划与设计,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偏重于对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设计技术以及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物质规划时期教育,无法适应当前已经从规划技术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规划时势。

这一时期,规划教育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了解实践规划,关心政府决策,掌握管理实施,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除了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社会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分析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这些能力在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中都很难涉及,以至于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后,仍然在努力表达完整的图纸,忽略设计学习过程中其他知识的掌握,难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规划实践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不能对接

在当前的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工程实践,因此学习到的设计内容仅限于物质空间设计部分,难以学到设计、实践、管理等其他环节,无法真正掌握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规划工程实践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预测、空间设计、实施管理等几个部分,整个过程共同影响最后的项目实施结果,因此,学生需参与不同阶段的工程内容,以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城市规划教育内容早已不限于纯物质规划教育,而逐渐转变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空间、环境等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学科教育,这就更需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的城市规划师,或者说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分工需要更为精细。但现有设计课程培养模式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担任规划师与设计师,需要长时间磨合。

二、“基于项目学习”教学体系内容简介

篇9

该词源自法语,本是存在于建筑学中,起到装备,装置含义的词语,而在当今社会,更大范围的被电影人所熟知并使用,更多的取其拼接之意。在有了分镜头拍摄方法以后,最终制作成为成片过程中所运用的重组方法,便被人们称之为蒙太奇。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中最广为人知的公式1+1>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蒙太奇对分片拼接重组,构成思想的碰撞。该过程对叙事完整性有着明显的催化作用。

1.2叙事蒙太奇

由大师等提出的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采用的分镜头拼接手法。在电影剪辑学中,是最为常见的蒙太奇手法。叙事蒙太奇运用情节所需的平行、交叉、颠倒、连续等叙事手段,可增强叙事方式的情节性与戏剧性。

1.3建筑空间

通过长宽高三维现象对客观物质限定边界的表现形式,在限定的物质以外称作外部空间,限定以内称作内部空间。利用“有”的物质创造“无”的空间。

2电影与建筑空间叙事方式的共性

2.1概念解析

在电影中,将建立在平面与时间的三维空间内的一个个片段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艺术连接,创作出新的戏剧火花与镜头灵感。建筑与之相比,少了语言叙事的能力,却拥有空间这一叙事手段。两者在多个方面拥有相同的叙事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建筑空间中的叙事蒙太奇是值得探讨的一个空间构建方式。

2.2沿轴进行

在电影中,片段的切换与镜头角度的调整或是景深的变化均会沿着时间轴这一维度进行,即随着时间变化,事件通过屏幕的二维呈现进入视野。在建筑空间构造中,沿着建筑流线的三维坐标的转换,形成空间的变化通过三维被人们感知。也就是说,在电影与建筑两种物质形态之下,均可视作通过某一种维度中的轴线进行创作与表达。

2.3事件的构造

电影大多数为场景和事件而存在,通过镜头表达传输情感与故事。在电影中,蒙太奇则是作为分场景连接过程中的编辑手法所存在。同样的道理,在建筑设计中,空间的构造建立在人们行为与建筑场所构造的基础上,即建筑空间的构造是为事件的发生构建场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事件将可以通过空间表达。如龙迪勇所说“叙事并不仅限于小说领域,一首童谣,一个片段,一个眼神,都是叙事的一种方式”,而我们可以认为,电影与建筑空间的构造,都为城市事件提供平台,只是有着不同的叙事手段。

2.4感受的形成

电影通过视觉与听觉述说故事,画面与台本及配乐是构成电影的重要元素,通过对观众的感官刺激与观众发生交流。建筑空间设计中,即是通过视觉与触觉表达情绪。如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通过对光的构造与水的利用营造氛围,均是通过感官体验达到特殊感受。所以,我们相信的是,电影与建筑空间无一不是为了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存在。在不同类别感官的作用下,获得更具丰富性的情绪表达,完成电影成片或是构造完整的建筑空间。

2.5片段的重组

电影剪辑过程是电影制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分镜拍摄的影片片段通过蒙太奇的各种拼接方式形成成片。而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空间与空间的拼接同样存在不同的方式,包行健在其论文中称之为空间蒙太奇。空间与空间的拼接有穿插、连续、通高等方式,与陆少明所提到的电影叙事中的倒叙、插叙、并叙等方式可以作大概的对应。也就是说,在电影与建筑空间两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下,片段的重组均具有多样性,而重组过程中采用的句法即是我们探讨的叙事蒙太奇的手法。

3建筑空间中叙事蒙太奇手法的体现

3.1Siena坎波广场

“Siena是一座典型的托斯卡纳山城,自身地形条件让这座山城更容易出现戏剧性空间。穿过小小的拱门,惊现百尺悬崖,台阶向下展开甚至可以看到整座城市摊开在面前”。这是陈曦在《寻找城市》一书中对siena的评价。,siena坎波广场颇有一番“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记的味道。穿过狭长的街道再看到城市广场的感受,会比穿过长安大街看到天安门广场的感受更为强烈,这便是两种空间形式在不同拼接方式的作用下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空间与街道空间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方式,构造了独特的城市建筑空间。

3.2成都远洋太古

成都远洋太古里位于古建筑群大慈寺的旁边。作为历史街区,不可避免会承载人们对空间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符号。在太古里这一商业项目中,通过对整体商业模式的打散与重组,形成不同尺度的街道与广场。在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利用建筑材料,单体组合形式,连廊所处位置的不同对街区内部空间进行片段性的构造,当购物人群步行其中时,会因其变化的空间形式与视线随步行流线的变化,而获得不同的感受与购物体验。在步行街区,广场上有聊天的人群,与景观小品拍照的游客,有购物路过的情侣与闺蜜群,有寻找美食的吃货,由此构成具有活力的场景,提升商业人气。通过建筑内部不同空间形式的拼接构成丰富的场所,刺激各类的生活事件便是叙事蒙太奇在空间构造中可以起到的作用。

3.3津梅栈道

黄声远先生设计的津梅栈道是台湾地区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设计。在跨河大桥旁修建的供行人与单车行走的小小栈道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魔力,获得如此多的奖项。那是因为黄声远先生在设计栈道的过程中,以当地人的需求为主要的设计导向。“我们想要一个健身场所”“我希望河边有秋千”“我想和爱人在栈道散步”,生活的场景铸就了这个小型建筑。以事件为设计主导,利用事件发生的过程为建筑流线的确认依据,通过建筑空间的构造手法,对各个事件进行关联与拼接,将各个事件作为整个建筑空间的激发点,使之形成具有戏剧性的空间形式。将事件作为如同中国古园林中的起承转合,事件的故事性会让建筑脱离仅有的物质空间,而成为真正的社会场所。津梅栈道的实例更加肯定了,叙事性蒙太奇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积极意义。

篇10

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指建筑内部各功能空间用房的室内环境设计,主要包括整体的规划、布局、家具、陈设、绿化及室内各界面环境设计。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办公手段和办公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办公空间的组成也更加趋于人性化、高效与合理,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结构比较复杂,按照各自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导入空间、逗留空间、业务空间、决策空间以及余暇空间等。

二、合理的功能分区与空间规划

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规划是各项办公程序能够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同时也是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物质基础。对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分区,通常情况下要根据工作流程与办公性质来整体考虑。不同性质的办公空间有不同的办公特点,对办公功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设计事务所、证券公司、IT行业等办公空间适宜采用开敞式办公的方式,而党政机关、医院等办公场所则适宜采用相对封闭的办公方式,因为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同,其工作性质也不尽相同。同时,在办公环境中,设置办公余暇空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利于企业人性化办公环境的营造,如设员工休息区、茶水间或工作之余休息放松的活动室等。

三、内部空间物理环境的营造

办公空间内的声、光、色等物质因素构成其内部空间的物理环境,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是人们得以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

1.光环境

办公空间的光环境主要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与设计合理的人工照明相结合,充分重视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具体营造时,应考虑到不同职能的办公空间对照明度的要求不同,在满足基本照明度的同时,配置能够进行调节的局部照明或点光源来满足不同照明度的需要。

2.声环境

在内部空间的营造中,可以通过隔音的设计手法及选用吸音的装饰材料来降低办公空间内所产生的噪音。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设计良好的办公空间环境有利于企业员工健康、高效地工作,更有利于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3.空气环境

对于空气环境的营造,创造优质的空气品质,首先要考虑消除有害气体。选择低挥发性的材料,控制建筑围合结构以减少微生物的生长,选择合理的自然通风方式以提高房间的通风换气效果;在环境设计中,注重绿化、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引入,利用生态的方法,增加负氧离子,净化空气质量。

4.色彩环境

色彩是有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的,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心灵感受不同。对于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色彩的运用应考虑不同的办公性质和使用特点,并且,利用色彩的属性来改善空间效果,如空间较小较矮的办公室可以考虑用浅色、亮色作为办公室的主色调,从人的心理角度增加室内空间的空间感;阴暗、背光的办公室,可以考虑运用偏暖色调来弥补办公室没有阳光的阴冷感。

四、内部空间人文环境的营造

1.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想环境尺度并不单指房间面积的大小,还包括理想的层高、通道宽度和隔断高度,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桌椅及家具等。写字楼的层高一般给人的感觉都不高,可结合建筑结构进行错落有致的造型吊顶,利用人的视错觉可以解决层高不足问题。如果办公空间不大,应少用隔断进行空间分隔或使用有一定通透性的隔断,对于办公家具的选用也应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以实用、舒适、方便为标准,否则就会降低工作效率。

2.企业文化的空间表现

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企业文化在空间环境的视觉传达是通过色彩、造型、材质及陈设等装饰要素对环境气氛的营造来实现的。为了体现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现代办公机构将企业文化用具体的符号代表,以统一的色彩和标识组合来反映企业特点,规划空间环境,营造办公空间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氛。

3.景观绿化的合理配置

景观绿化是办公建筑内部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其合理配置对于丰富美化室内环境、缓解人的心理疲劳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在配置时,要具体分析各个功能空间不同的特点,以及景观绿化本身的形态特点,以点、线、面不同的格局创造丰富、立体的绿色办公环境。如北京某建筑大厦,其中庭的水景设计就非常有特点,大厅布局强调450轴线,聚水为池,并把具有江南园林特点的石与竹等元素引入室内,形成室内园林,成为大量人流经过和使用的开放的公共广场,营造出宜人的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

结语

在设计实践中,对于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绝不是简单的功能分区加“擦脂抹粉”,是对空间的整体氛围及环境的再塑造,是要以人为中心,结合人文科学、艺术、生活等多方视角考虑进行的综合性设计。人文是设计者本身涵养与风格的体现,科学是办公自动化与通讯设备的运用,艺术是形式美法则的体现,生活是环境人性化的规划和安排,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高品质的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11

关键词: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5-01

停车空间是城市商业区整体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方便和保证业主和顾客高效商业活动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停车空间的优劣对现代城市商业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城市商业区的路网结构

路网结构就是由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所形成的网络组织,一般可分为团状结构路网和经纬结构路网两类。

“团状结构路网一般是指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若干条主干道,然后以多条环形路把主干道连接起来的路网。从城市郊区流向中心区的交通流使路网中心区车流和人行流高度集中,导致其停车位的需求量增加,需求区域也就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内。”{1}

经纬结构路网一般是指城市中南北、东西走向的道路所形成的路网。经纬结构路网一般不会形成人行流和车行流的高度集中,所以就这样的路网结构而言,有合理布局规划的停车空间,一般就可以满足该区域内相应的停车需求。

二、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的交通环境

(一)泉城路的路网结构现状

泉城路商业区的路网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种:1、城市主、次干道,道路交通运行量很大;2、省府前街、舜井街等可通行机动车的城市支路;3、步行街巷。商业区过大的道路交通压力主要来源于车辆的迅速增多。在交通拥挤的问题上,近几年来部分街道进行了拓宽处理,但并没有有效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下班时间的高峰期,泺源大街等多条道路经常发生拥堵,高峰期由于车辆过多占用非机动车道,行人被迫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一起,使行人和车辆的交通相互干扰严重,交通秩序混乱,交通环境恶化。

(二)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停车空间的现状

济南市泉城路商业区内的停车位严重不足,机动车的停放主要是路外停车空间和路内停车空间的类型。部分车辆在整个商业区内侵占室外步行空间等非停车空间乱停乱放,部分车辆在路边长时间停放,影响了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挤占人行道停车现象比较严重,现有的各种类型停车空间也表现出单调简陋无设计的特点。

通过对商业区的实地调研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的规划及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停车空间用地缺乏,商务空间与停车空间的空间比例不匹配;

2、配建停车设施不到位,商业区内很多建筑的配建停车空间被挪作他用;多数停车设施与管理无秩序,交通线路设计不合理,造成存取车不方便及影响使用效率等问题;

3、现有停车方式主要以路边停放和广场式停放为主,缺乏新型停车方式的引进。

三、泉城路商业区停车空间规划布局方式

(一)公共停车空间规划

济南泉城路商业区位于市商业中心,土地利用强度大,建筑密度高,所以应该在进入泉城路商业区的两端规划新型方式的停车空间,使停车者在进入商业区之前选择好合适的位置进行停放,以缓解商业区内道路交通的运行压力。

(二)配建停车建筑空间

由于泉城路商业区内缺少公共停车空间,因此商业区内的停车需求就要靠商业区内公共建筑提供的配建停车场或者单位专用停车场来解决,采取分散布局、就近供应的规划方法。

(三)路边停车空间设计

泉城路商业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行人和车辆都比较多,交通十分拥挤,如果过多的设置路边停车空间将会导致行人被挤到机动车道,使本来就比较拥挤的交通现状更加混乱。因此为了不让路边停车占用过多的道路面积,规划设计未来的商业区停车空间时应该在商业区内合理布置或者少设置路边停车空间。

四、城市商业区停车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设计

(一)停车空间中的路外停车空间

1、道路交通条件:规划设计路边停车车位的道路,其通行能力应能够承受停车后所产生的叠加交通量。同时不同的道路等级、不同的交通运行量对路外停车空间的设计要具体对待,停车空间的出入口应尽量避开交通主干道和交通量大的次干道上。

2、停车空间的可达性:停车空间的布局应使停车者从停车空间到目的地的距离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商务区规模不同,停车空间的步行距离会有所差别。

3、停车空间的规模:停车空间的规划布局首先应考虑近期的需求,还应考虑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和交通状况,保持区域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相对平衡。

(二)停车空间中的地下停车空间

在施工前要考察明确地理特征和用地条件,考虑到所有可能涉及的因素,避开危险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段。从实用的角度看,以现在的条件对待地下停车空间的组建,应主要考虑停车区域车位的合理设置、服务及管理;收费控制系统以及汽车修理充电等设施的配套服务;保安部门、调度系统、卫生间和防灾设施等的建立。路内停车空间设置要遵守以下原则:符合交通发展战略要求;与道路交通能力相协调;考虑交通走廊布局;交通管理可控。

(三)停车空间中的立体机械停车空间

1、立体停车空间的基本概念

立体停车空间是机械自动控制的,也可称为自动机械停车空间,因为停车空间内无车道且无人员停留,汽车的停放和取出都是机械自动控制。立体停车空间一般是使用机械设备运送车辆,而且通过多层设计以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数量的停车空间。

2、立体停车空间的分类及特点

可以按两种分类形式对立体停车空间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一是按停放形式划分,包括机械立体停车空间和复式停车空间。二是按机械设备运转方式划分,包括电梯升降式,垂直循环式、水平循环式、高架仓储式。立体停车空间的特点是可以节省空间,缩减建造和使用成本;节能环保和取车便捷。

五、停车空间类型的选择

(一) 停车空间类型选择的依据

停车空间的开发价值和综合效益是选择的基本依据,不同停车空间类型的建设所需造价差别很大,地上立体多层停车库和地下多层停车库的造价高是确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土地价值费用的因素和建成后产生的综合效益,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类型再投资建设。

(二) 适合在商业区建设的停车空间类型

通过对商业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土地利用价值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总结得出主要的两种适合城市商业区建设的停车空间类型:一种是多高层机械式车库;一种是多层自走式车库(包括地上或地下的)。

在道路交通日益拥挤的今天,持续不断的改建停车空间对于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在短期内暂时缓解停车需求。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发展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逐渐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鼓励积极的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从而可以控制商业区的汽车数量,有效的缓解交通拥挤,提升城市品质。

篇12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96-03

1.引言

面对环境与气候、能源与资源、人口增长等诸多问题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文明转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最新的表达方式。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提供了加入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平台。绿色社区是实践绿色城市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基本物质载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关于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规划方法,统筹布置社区内外的物质空间环境,实现最高效、最少量、最低影响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营造出一种集约、低碳、健康、舒适、和谐人性化的聚居环境。绿色社区具有低的环境;中击性、资源和能源消耗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亲和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社会和谐性等特征。

美国、德国、挪威、瑞典等国外绿色社区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而我国绿色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且多以环保为主要内容,从政府、开发商、公众到专业人员、技术等都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参与对象的单一性、操作运营的逐利性等。就规划设计而言,多数方案力求通过配备绿色硬件跃然而出,实则管中窥豹。究其缘由,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社区规划指导系统,导致绿色社区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试图通过吸取当下研究较为成熟,国际认可度较高的LEED评价系统下的LEED-ND来提出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LEED-ND引导下的绿色社区规划设计初探

3.1LEED-ND理论简介

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诞生于美国因长达百年的城市蔓延而导致的土地浪费、生态破坏、能源消耗、人际关系解体以及近年来气候变化等问题。LEED-ND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美国新城市主义协会以及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三大团体共同开发的面向社区层面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集合了精明增长理论(Smart Growth)、新城市主义理论(New Urbanism)及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理论(Green Building&Infrastructure)等三大绿色社区规划设计及发展原则。

LEED-ND评价体系由五大类指标构成,分别是精明选址与社区联通性(Smart Location and Linkage)、社区规划与布局(Neighborhood Pattern and Design)、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ings)、创新设计以及地区特色(1nnovation and Design Process,Regional Priority Credit)(图1)。美国越来越多的开发项目借以LEED-ND的指导,以求提高开发项目的整体品质,使得新的理论思想在整个规划体系中逐渐深入,同时自下而上动态地完善理论的发展。

然而,中美两国在城市建设机制以及基本国情上都存在巨大差异,LEED-ND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但是从理论系统更新、规划技术完善、实施手段创新等方面给予我国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相关的借鉴经验。笔者从最为直接的规划设计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2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2.1选址——绿色社区场地甄别选择

优先开发建设的场地归纳为三种类型:先前开发型场地(Previously Developed Site)、城市空置型场地(1nfill Site)、临近建成区型场地(Adjacent Site)(图2)。这些类型的场地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及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也更易于融入原有的城市肌理。

3.2.2构架——绿色社区用地功能布局

绿色社区作为绿色低碳城市的子系统,应融合到城市空间结构从分散布局向集中公交走廊式布局的转型中,形成各城市片区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由公共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的城市网络嵌套结构(图3)。通过空间整合与鼓励社区内外部各种产业多样化发展,打破僵化的现代主义功能分区。在控制性规划层级中,除必须单独设置的用地外,提倡其他用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混合及立体化的空间利用,缩短工作、学习、休闲、服务和居住地间的路程,实现以短路径出行为主,从而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塑造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3.2.3控形——绿色社区空间形态控制

为鼓励公众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交通模式,街区尺度应满足人性化要求,避免形成以机动车出行为基本尺度的大街区,并与城市道路网布局结合考虑。根据国内研究,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规模一般以200m×200m左右为宜,对于步行速度(4-5km/h)较为合适。但仅以道路密度作为衡量地块大小的标准不太完善,还需考略公共交通使用的便利度。建立基于步行和自行车尺度的公交导向街区(TOD),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适当地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紧凑式的开发建设,能够节约土地,并有效地控制街区规模和形态。

3.2.4择径——绿色社区交通系统构架

从某种程度上,交通系统的布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土地开发模式,只有绿色的交通系统作为基础才能构建绿色城市及社区。鉴于我国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我国交通出行模式急需转变,具体为:POD>BOD>TOD>XOD>COD,即步行交通优先于自行车交通,再来倡导公共交通发展,其次再考虑结合步行、自行车的公共交通发展和小汽车交通发展。在社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的交通服务设施(智能化的自行车存放点等),鼓励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枢纽的服务方式,扩大公交枢纽的服务半径,从而节约高等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造,以较经济的公交设施服务更广大的区域(图4)。

3.2.5配器——绿色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要求人们机械地按照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进行使用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的地方设施不可能完全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绿色社区规划中突破传统“干人指标”对配套服务设施的要求,充分分析社区性质、居民构成、社区规模,考虑市场规律、兼顾社会公平和就地平衡等原则“量体裁衣”式地配置服务设施。为了实现服务设施的有效利用,需要在绿色社区与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创建良好便捷的联系路径。因此,基于如步行、自行车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基础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尤为重要。在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时,应考虑到居民与不同服务设施的心理出行距离及联系的可能性(图5),以已形成的、认同度高的、相对集中的服务设施区域为基础,延展布置各种等级规模的绿色社区及其他服务设施。

3.2.6增绿——绿色社区开敞绿地空间设计

绿色社区开敞绿地规划注重社区的自然生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社区规划设计中与其他子项目处于同等地位,甚至优先于其他建设工程。构建多样性的景观,对社区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构筑绿色邻里模式,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留与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创建生态协调区,保留、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采用“立体绿化”,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景观小品与建筑设施上,通过人工改造和生态要素的添加与优化,改善绿色社区内的小气候。

3.2.7筑体——绿色建筑与街道界面

推行绿色建筑及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建筑,减少土方量,考虑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注重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通过这些最基本设计手法,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能源消耗。此外,可采取一些积极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如太阳能集热装置、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装置、绿色屋顶,采用保温隔热、隔音、防辐射等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低能耗Low-E玻璃等。通过对街道空间的高宽比、沿街建筑立面、界面连续度、窗墙尺度等的设计可以创造宜人的街道空间,丰富街道的内容,提升街道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采用步行的方式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的排放,同时通过步行起到锻炼居民身体的作用。

3.2.8节源——资源及能源管理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