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2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有机合成入门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醇羟基中的O-H键并不容易断裂,因而醇类的酸性弱于水,制取醇类相对应的盐只能用Na、K等活泼金属与醇反应。
醇羟基能被O2(CuO)、KMnO4等氧化剂氧化,当羟基所接的碳原子上有2个以上的H时,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当羟基所接的碳原子上只有1个H时,羟基被氧化为羰(酮)基;当羟基所接的碳原子上没有H时,羟基无法被氧化。
醇羟基的另一重要特性是消去反应,一般使用浓硫酸作催化剂,使醇类脱去羟基生成含双键的有机物。消去反应的本质是羟基与β位上的一个H原子共同脱去生成H2O的反应,因而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类必须要有β-H原子。
醇类是有机合成中最常见的中间产物,通过醇的氧化制醛,进而制得羧酸,醇和羧酸再反应生成酯,这是高中有机化学中考查的热点。
2.酚羟基
酚羟基的活性较大,O2、酸性KMnO4溶液等都能氧化酚羟基。酚羟基由于受苯环的影响,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微弱电离呈现弱酸性,但比碳酸的酸性弱。
酚羟基也能活化苯环的邻、对位,因而酚类与浓溴水反应生成能溴代物沉淀。酚羟基还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醛基与酮基
醛基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醛基催化加氢即可得到-CH2OH基团,醛基被氧化便可得到羧基。高中阶段提到了三种氧化醛基的方法:O2催化氧化、新制Cu(OH)2氧化、银氨溶液氧化,对后两种应该重点掌握。
醛基、酮基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在高中课本中一般涉及到醛与HCN、氢气的加成。
酮与醛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在于酮基不能被新制Cu(OH)2、银氨溶液等弱氧化剂氧化。酮类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要求不高。
4.羧基
由于羧基上的氢原子较容易电离,因而羧酸是最典型的有机酸。羧酸的酸性一般都强于碳酸,因而羧酸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或溶解CaCO3固体。而将CO2气体通入羧酸的钠盐溶液中并不会生成该种羧酸。
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可以说是有机化学题目中考得最频繁的内容。酯化反应的实际机理比较复杂,而从反应的结果上来看,羧酸提供了羟基而醇提供了氢,生成酯和H2O,因而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利用羧酸的酸性可制取相应的盐类,以便增加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有机物的稳定性。羧酸与醇,或自身具有羧基和羟基两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如乳酸)在浓硫酸中加热便可合成酯。高中阶段中通过酯化反应涉及到三种类型的酯类:一是由羧基和羟基结合成的普通的酯,其中酸和醇都可能不止1分子,如乙酸乙酯、甘油三酯、已二酸二乙酯等。二是形成环酯,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羟基酸中分子内的羧基和羟基结合,由一分子有机物形成环酯,又称内酯;第二种是两分子的羟基酸通过酯化反应聚合成环酯,产物中相同基团处在对位位置上,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乳酸(CH3CH(OH)COOH)分子所形成的二聚乳酸;第三种是二元酸与二元醇通过酯化反应聚合成环酯,如乙二酸与乙二醇的聚合物。三是形成高聚酯。小分子的二元酸和二元醇可通过酯化反应形成长链,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这种反应是缩聚反应,有多少分子的羧酸和醇聚合,就有多少分子的H2O生成。
5.酯基
酯类(包括油脂)最主要的性质便是水解。酯水解有两种方式,经酸化处理后得到的是酸和醇;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酸与碱中和,促进反应的进行,使酯化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90-02
最先提出“绿色化学”理念的是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由于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很快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绿色化学,简单地说,是采用适当的化学原理减少,甚至消除工业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升级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1]“绿色化学”所倡导的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关注的热点。众多大学化学教材以及高校的教学计划均纳入了绿色化学相关内容,积极向广大学生推广该理念,以期未来他们能将其运用在工作中。
一、 “绿色化学”理念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绪论课的教学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序幕,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绿色化学的终极目标,启发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觉性,激发学习兴趣。因此,绪论课必须具备两大特性:(1)概念性:绪论课应界定绿色化学的准确定义和涵盖范围,将绿色化学的产生、发展融会于化学史的整个进程中介绍给学生,保证化学学习的连续性;(2)方向性:绪论课应指出绿色化学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该方向的学习,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
因此我们应当首先开场白式地介绍绿色化学的“前世今生”,以著名化学家、化学实验、化工企业的事例证明绿色化学出现的重要性,从而形象生动地描述其对于化工产业、环境保护乃至全人类发展的伟大意义。在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时,简单陈述生命力学说、实验室的获得、分子组成的确定、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结构学说的建立等里程碑式的事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其一,绿色化学的出现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其二,在具有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的努力下,绿色化学正在飞速地发展,并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然后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大范围普及了绿色化学相关技术,从源头上遏制了污染的排放量。但国内的工业污染物治理方法还停留在“末端治理技术”阶段,因此大幅度增加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成本,而且加大了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负担。
(二)通过实例说明“绿色化学”的好处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有机合成反应方法的对比,可以说明绿色合成的优点。本文以苯酚的制备反应和炔烃的水合反应为例。
(1)苯酚的制备反应
目前共有三种方法可以获取苯酚:一是苯磺酸碱熔法,二是芳卤衍生物水解法,三是异丙苯氧化法。苯磺酸碱熔法是将氢氧化钠与苯磺酸钠盐共熔,即碱熔后便可以得到苯酚钠,再经酸化,即得到苯酚。该法的优点在于转化率高、设备简单、产品纯度佳;缺点则是产生废液多、生产工序多、酸碱消耗量大。芳卤衍生物水解法是加入大量酸碱,当卤原子的邻对位产生强的吸电子基团时进行水解反应。而异丙苯氧化法是一种绿色合成方法,以异丙苯在催化剂紫外线或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得到过氧化异丙苯,接着使用稀硫酸将其分解成丙酮和苯酚。该法的优点是可以得到有价值的副产品,每产生一吨的苯酚同时可得到0.6吨的副产品丙酮。显而易见,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我们应当舍弃苯磺酸碱熔法和芳卤衍生物水解法,选择异丙苯氧化法,以节约大量原料,并能减少污染。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课堂上有效传输“绿色化学”理念的可行性。
(2)炔烃的水合反应
作为有机合成中官能团转换的最重要的基础反应——炔烃水合反应,现在已经有了更绿色的实验方法。传统的工业生产是以汞盐为催化剂,加入炔烃与水反应得到醛和酮。该方法在生产乙醛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汞盐是很难回收处理的,且反应中需要大量的硫酸,该方法已被发达国家淘汰。
在指导学生设计合成反应时,应将污染纳入最佳合成路线的考量因素,综合原料易得性、反应步骤数目、转化率高低、分离提纯难易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估,做到真正无毒无害地实验。通过这样的说明,使学生理解“绿色化学”的理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利用化学创造更加清洁的环境。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融会了声音、动画、图片等,能够极大程度地优化化学实验:第一,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见度,从而使得实验的演示效果更加逼真;第二,模拟实验可以避免污染;第三,可以模拟工业化生产过程。比如学生对于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大多数未见过的实验,缺乏感性认识,而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能真实表现出所有的生产环节,并可调整视图大小反复播放,强化记忆;第四,可模拟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等肉眼难以看到的化学反应过程。
目前多媒体化学实验教学资料丰富,为此,笔者建议开展如下教学改革:在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增加观看多媒体录像的课时,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保证学生既能清晰地理解实验原理,又能明确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引入多媒体使得有机化学的实验实现教学相长,确保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并研究比较难以实现或者具有污染性的化学反应。
(二)提倡半微量化操作模式,尝试探索微型化实验
常量有机化学实验由于是经过多次实验的方案,因此通常操作便捷无需另行设计且反应现象非常明显。但是,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传统的常量实验的缺点凸显出来,比如试剂消耗量大、废弃物污染严重等;除此之外,常量实验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复制、验证,缺乏创新性、探索性,违背了大学教学的本质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基于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目的是在减少药品用量的同时又不影响实验结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半微量化操作模式渐渐在大学教学中流行起来。笔者也进行了半微量化操作模式的教学尝试,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可行性较强,还能节省实验成本和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
此外,笔者也在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微型实验这一与“绿色化学”紧密相连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由Butcher等[3]美国学者于1985年首次设计提出,经历了较长发展和修正的时间,已经成为运用较为广泛的化学实验模式之一。其与半微量化模式相似,但是在实践范围上拓展到了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中,也因此大大节约了成本 (一般节约开支90%[4]),从而也更加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整合教学模块,改革实验内容,创新设计综合实验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通常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操作模块、验证性实验模块和合成实验模块。基本操作模块是指化学实验的入门操作,比如化学药品的存放、反应器和容器的加热蒸馏、计量仪器的使用、玻璃工操作等;验证性实验模块是指各类化合物的性质验证,比如银镜反应、不饱和烃和溴水的反应、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等;合成实验模块是指考查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整套流程,以及设计并完成综合实验的技能,比如樟脑的合成、间硝基苯酚的合成、八溴醚的合成等。目前这三大模块在教学安排上较独立,导致多数学生的实验技能不够熟练,常犯低级错误,因此也更遑论进一步独立设计实验了。另外,由于合成实验模块常常由于试剂利用率过低而导致其废弃后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严重有悖于绿色化学的4R原则。如果将这三大模块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先进实验技术的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内容的推陈出新、引导学生选取环境友好型的化学试剂、微型化实验规模、系列化实验内容等,构成了有机化学“绿色化”的创新改革方向。只有在实验教学中,由细节入手,深入对比、研究、探索绿色化学反应,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和环保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绿色化学是进入成熟期的化学,虽然我们距离“零排放”这个目标很遥远,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差距,但是作为化学教学工作者,为环境减少污染是我们教学与科研的共同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0(1):1.
[2] 鲍时安,张家登.化学史教育与教学[J].化学教育,2000(1):44
【基金项目】1.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药用动植物识别技术》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0-YGH136); 2.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一项“高职高专《药用植物》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项目编号:YB09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9-02
项目化教学法【1】是加拿大的查德博士和凯茨博士于2001年共同创立的,最早用于早期教育中。由于该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后逐渐被引入到西方的职业教育中,现在为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教学方法。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很多共同之处。
近几年来,国内多位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项目化教学做出了探讨与实践。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建惠认为除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的、跨职业的核心能力,为实现教学目标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她对高职专业英语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继斌对《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选题特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3】;常州工程学院的蒋涛等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4】;西北师范大学的苏文倩做了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高专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化教学能提供一个整合了智能、知识、技术、文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丰富的学习机会,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学习,充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5】。
《药用植物》学科实践性强,特别适宜项目化教学,但其研究情况未见报道。
1.《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设计背景
当前的《药用植物》往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和验证式机械实验,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地演示依葫芦画瓢得到结果,没有新鲜感、没有热情。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身顺而面违”,成为学习技能的机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总之,当前的教学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实验漫不经心,学习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同时学生之间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提高。
事实上,现代的大学生厌烦长时间坐在教室听课,喜欢在实验室动手。很多同学理论课上兴趣缺缺,甚至昏昏欲睡,期末考试前挑灯夜读应付考试,考完就忘,一无所获。激发学生潜能,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激发学生求知欲: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更常见的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图片认识了美丽的草酸钙簇晶,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在大黄药材中找到钻石般的簇晶,那该是多么有趣。同组同学的协调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由易到难设计出项目,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索不同的完成办法,交流经验等过程,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药用植物》是一门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里面的项目都可以在校园内实验室等场所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激起探索的欲望,一次次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智力得到了开发,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不断得到提高。
3.《药用植物》课程学习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
综合素质,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方面的综合素养。现代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授予学生专业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药用植物》课程学习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定位:
基本素质:细心观察、团队精神、热爱自然、节水意识、环境保护、增强自信。专业能力:查阅分类检索表、制作植物标本、识别药用植物、使用显微镜、制作各种临时装片、简单种植药用植物、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专业知识:植物显微识别特征:细胞、组织、内部构造等;植物器官的识别特征:根、茎、叶、花、果、种等;常见药用大科的主要特征,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等;常见中草药栽培方法。
4.《药用植物》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4.1设计思路及步骤
第一步:分析岗位群。确定岗位:中药购销员、药用植物园栽培管理员、中药规范化种植员。第二步:根据岗位群推导核心技能:分类检索表的应用;宏观识别药用植物;显微镜使用及制片方法;微观识别植物细胞、组织及药材;中草药移苗、保苗、栽培方法等。第三步:根据核心能力推导教学模块:微观识别药用植物基础(镜下识别显微特征)、宏观识别药用植物基础(植物形态器官的识别)、分类识别常用中药基源植物、中草药栽培。
4.2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共设计五个项目。每项目下设若干任务。项目一是植物的宏观认知,项目二是植物的微观认知,为两个入门项目,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及应会的基本技能;项目三是药用植物识别技术,项目四是药用植物简易栽培技术,为两个主体项目,让读者在任务实践中掌握识别和栽培药用植物的基本方法;项目五是综合识别周边药用植物,是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综合性项目。每个项目列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然后由浅入深安排不同的任务让读者动手动脑完成。具体项目及实施方案:
5.项目化教学实施中的难点
师资力量常常不足。学生分多个小组完成任务,老师必须辅导多个组,需要更多的教师投入到项目化教学中,学校师资力量可能难以达到。解决方案:邀请中药鉴定的教师和课程实验员一同进行项目化教学。
配套基地和实践场所不理想。如果在学校周边没有合适的药用植物实践场所如种植园、标本园等,项目化教学实施会有一定障碍。解决方案:盆栽中草药的方式或提供名录建议学校后勤部门选择药用观赏植物美化校园。
综合素质考核方式难以合理设计。过程评价是项目化教学考核的重点,但是如何设计尚须认真探讨。解决方案:提炼每个项目的核心能力,设计实践环节评价;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与评价同组他人。
没有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传统的教材以知识为主线,不方便进行项目化教学。解决方案:自编项目化教学教材。
参考文献:
[1]SandraKerka,Career andTechnical Education:A New Look,In Brief:Fast Fact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No.8,2000,National Dissemination Center for Career&Technical Education,US.
[2]周建惠.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11年第6期,85-87.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2-002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瓶颈,中文的抽象意义为易生阻碍的关键环节。打一个比方就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本来木桶很大,可是由于有一块木板很短,所以木桶的的容量不能全部被使用,而被最短的木板限定了。最短的这块木板就可以称呼为"瓶颈"。凡事疏通了这些“关”、“节”,就会使“瓶颈”前后二者畅通、灵动、开阔起来。学生在复习化学的过程中产生“瓶颈”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知识点多,零散难记,加上缺乏了分析、归纳、提炼、迁移、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必要的化学学习方法(比如对比法、模型法等)和学科学习思想(比如守恒思想、结构与性质思想等)等。在高三系统复习时,有时就显得“束手无策”。比如2004年高考理综第12题:取a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是增加了ag。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要解决该题,需要以下能力:
一是分析能力:不管哪种物质完全燃烧后,产物是H2O或CO2或是二者混合物,再通过足量Na2O2放出O2,以H2为例,用方程式表示过程是:
学生分析、提炼到此,选出D就轻而易举。
而学生往往缺乏这种分析、提炼、迁移能力等。所以只能懵懂地就题论题,解决一个算一个,不能由此披荆斩棘,解决一片类似的题目。笔者把学生在复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又缺乏的能力和方法归纳为复习化学的“瓶颈”。
因此疏通学生复习化学 的“瓶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与学习方法,使学生遇到新情景、新信息时能将所学的知识、方法、技能融合起来,顺利解决问题。
1“设计实验装置能力”的教学策略
所有理科的发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通过实验来探索问题或证明命题,是用事实战胜雄辩的有力手段。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的一种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改进和创新实验就成为考查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永恒题型。
例1:设计能较长时间保持Fe(OH)2呈白色的制备装置。
(教师设计情境)①回忆课本中制备Fe(OH)2的装置;②装置中滴管的非常规操作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使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煮沸过的NaOH溶液?③由于学生只观察到Fe(OH)2的瞬间白色,说明上述措施的局限性。这节课就是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设计能较长时间保持Fe(OH)2呈白色的制备装置。
(意图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回忆问题的知识归属,理解问题的由来和归纳问题的解决方向:是采取措施隔开空气,就能较长时间地观察Fe(OH)2的白色。采用分组方式增强组间学生的竞争性,组内学生的协作性,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媒体展示)结合本校实际,提供仪器和试剂。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洁性。
(学生设计)设计实验方案,绘画装置图。
(学生、生生讨论)实验方案,装置的可行性。
(师生)到实验室验证可行性。
经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各组都设计出了自己的实验装置,学生显得异常兴奋。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建构了“设计实验装置能力”。
笔者还乘胜引导学生:记录白色固体变色的时间,比较各个装置的优劣。现整理如下:
学生比较分析:
A. b、c、d均起到一定的隔绝O2的作用,值得在课堂上演示;
B.隔绝O2的效果d>b>c,这与固体缝隙最小,O2几乎无法进入反应体系;由于持续通入H2,体系处于一个动态中,所以隔绝O2的效果是b>c。
2 “有效复习有机物”的教学策略
到高三时,学生学习化学已经五年左右了,知识点可谓多如牛毛,学生要整理知识却感到千头万绪无从入手。所以在备考复习时,如何指引学生“入门”,达到纲举目张。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最终实现主动、有效地复习是教师要探索研究的问题。纵观2000-2006年的高考试题,CO2是元素化合物专题复习的典型物质。笔者复习时就以CO2展开尝试。
当学生还沉浸于例举知识点的兴奋中时,继续下列工作:
(教师追问)将知识点按结构、物性、化性、用途等进行分类;按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发类。
(分类的意图)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也使学生感悟到物质的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归属于结构、物性、化性、用途等,它们之间是决定和反映的关系。学习化性从共性(物质的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和特性入手。图示如下: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归纳了CO2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建构了复习无机化合物的思维方法。学生感觉收效不错。他们由此可以归纳、整理SO2的有关知识。
3 疏通“有效复习有机物”的教学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机化学的主要考点是: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及种类;官能团的性质与鉴别;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和有机合成等。要达到有效复习有机化学知识,必须要做到:零星知识条理化、繁杂性质系统化、反应类型规律化、分析问题有序化。更具体的说,有机化学复习要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形成如下的知识体系:
同时将十余种有机物的官能团逐一放入网中,分析处理,然后再找出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
建立官能团的转化关系,会使我们很容易识别有机物类别,完成有机合成题,有机推断题或有机框图题。
4“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
应用概念图、网络图、对比图等形式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策略。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例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用线、箭头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比如:
网络图是指将相关内容通过某种关系连接起来形成网络。它和概念图中各概念之间有层级关系不同,网络图中各主题之间没有上位、下位的关系。例如:氮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图为:
对比图是指将相近、相似或相关概念利用图表进行对比。例如: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等概念进行对比;电离、电镀、电解、电泳以及原电池、电解池概念对比等。
5“解答化学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解答化学问题时,很多同学因为思路不清晰,常常导致无从下手。因此形成解题思路模型,使解答过程模式化、格式化是提高解题过程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比如:
为了验证草酸受热分解及其产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有人认为该装置不合理。请你根据草酸晶体的某些物理常数和实验目的,指出该装置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的主要原因。
解答策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评价的模式可从下列4个基本要求出发:
一是科学性: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实验方法等。
二是安全性:造成大气污染、人身伤害。
三是可行性:化学实验药品、仪器、设备及方法等在中学现有条件下可实现。
四是简约性:实验步骤少、时间短、药品及装置简单、现象明显。
据此,可得以下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