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6 14:1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学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学教师论文

篇1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美术鉴赏对于开阔人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使人们形象地接触到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和生动丰富的知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综合课堂实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音乐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美术教学虽已注重动手操作和欣赏评论,但美术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培养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导向,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讲解、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也有浪漫古典的西洋画;有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也有令人感叹的中外雕塑。美术情感所表现的多姿态的美,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在美术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美术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美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的作品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唤起学生的美感

学生的兴趣集中并偏向于媒体音乐、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美术教育又是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接纳的过程。中学美术课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接纳艺术作品的载体,适当的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与美术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如:我在讲《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播放古筝曲子《高山流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屏幕上出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学生被声像为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中国画陶醉着,感染着……有的学生闭着双眼尽情的发挥想象,有的学生随着乐曲哼唱,有的学生两眼注视画面,聚精会神的倾听。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深邃的意境美,使美术如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学生们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

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它强调以容纳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美术知识。当欣赏一些作品时,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讲解感到枯燥、单调,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媒体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和美妙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空间很大,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篇2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②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③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⑤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⑥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

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⑦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篇3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篇4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篇5

1. 在阅读中感受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想感知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应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读中,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了一幅“春风图”,画出了春风温暖 、柔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显现出来的。如何通过朗读,在学生眼前呈现这一幅充满春天的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呢?这除了在停顿、速度和节奏上进行指导外,主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酝酿”须读重音,给人以嗅觉的美感。“清脆”、“婉转”和“嘹亮”应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纯甜交响曲。通过朗读,学生仿佛感到春风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传送的和悦的声音,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为欣赏打好了基础。

2. 在课文分析中发掘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有其可欣赏的美点。或是意境深邃,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炼字精妙。教师恰当的分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愉悦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完成语文的学习任务,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必须巧妙地利用各类文章的不同美点,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1 体味美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内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汇而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创造了这样一种意境才获得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引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和震颤,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记》所描绘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现的绮丽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场,天然湖泊的动人画面——无不让人去遐想、回味,从而领略草原妩媚、温柔的诗情画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对野马,雪莲等的美境描写,则给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过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也会在心底升腾。又如:杨朔散文不仅色彩清美,情调幽雅,而且还常常追求一种空灵含蓄,意象朦胧之美。“哪里似乎蕴蓄着一股迷人的空气,一股不绝缕的想象力。”“把意绵不尽的生活真理寄托于梦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写海市的出现时写道:“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黒苍苍的,像水墨鱼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鱼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儿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儿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流动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作者让我们走进了那“海天茫茫”“空明澄清”的空灵缥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学生在体会意境时,领略其美妙无穷的神韵,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学作品,作者总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动读者。教师在分析人物时,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来教育感化学生。如:《荷花淀》中勤劳纯朴而又富有爱国心的水生嫂。《梁生宝买稻种》中淳朴、无私、乐观、认真可爱的梁生宝;虚情假义、卑鄙的周朴园;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等等。在教学中,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评价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样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体味美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所学课文的语言美。中国汉语的语言美表现为韵律美、修辞美、朦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识和感受。

(1)韵律美 汉语是讲究韵律美的,尤其是诗歌、散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韵律美。

(2)修辞美 巧妙的使用修辞会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领会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的精妙,让学生感悟它们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荷塘的美妙。

还有朦胧美,想像美。在学习课文时也要仔细体味。

篇6

二、美术创造力的激发

弱视生的美术创作通常都会经历创作构思与发想的阶段,并提供后续创作实践的能量。他们的创作直截了当,想什么就表现什么。编织、泥塑、粘贴等美术作品,天真、新奇、直率,令人赏心悦目。在美术活动中,弱视生不但能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还可以从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教师指导

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我不同意那种说弱视生基本没有视力,只靠听力和手来学习美术创作,可以让他们随意创作、放任自流的观点。虽然弱视生也有他们创造的本能,但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科学、合理、符合弱视生发展阶段的美术课程的设计,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体会如下:①培养弱视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若将弱视生的编织、剪贴、泥塑等作品展示出来,既直观,又有教育意义,弱视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②培养弱视生的多种思维方式。③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只培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手工活动培养

手工活动也就是操作,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手段。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手工课的制作。①操作使弱视生的生理发生变化,为创造力的激发打下基础。美术课上的操作要求十指的灵敏度很高,经常性的操作锻炼了小肌肉群,促进掌骨、腕骨的发育,锻炼了小脑等中央前区、后区及之外的部位,提高弱视生对形状、大小、色彩、空间的辩思能力,还锻炼了中枢神经的分析能力,是对大脑机能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而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逐步升华,也为促进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操作促进弱视生的心理发展,为创造力的激发提供更大空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几乎是后天养成的,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是同步发育成长的。

3、美术活动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

弱视生的美术课堂设计的精髓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心画”、“口画”和“手画”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①“口画”突出基本形状。通过视觉辅助工具,指导弱视生更好的观察,不仅要看结构,而且要“口画”出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基本形。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弱视生认识物象特征的能力,更好训练弱视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方法,促使创造力的提升。②“口画”突出特征。基本形是特征之一,但还有其他可以感受到的相比之下的特征,如高、矮、胖、瘦等。弱视生通过近观和手摸,经过夸张的“口画”,使高的更高、胖的更胖、圆的更圆、直的更直。这样通过漫画式夸张手法,能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艺术性更强。美术教学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弱视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序进行。这是一种心理的、情操的、思考的,是陶冶完美人格的全面教育。给予他们自由思考的机会,通过“心画、口画、手画”适当的发泄情感,让弱视生在生活中除了物的需要外,更产生美的需求,而使生活更有内涵,从而透过自己的感觉来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三、创作作品的讲评

教师对弱视生在作业上的讲评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力评价,是对他们学习及创作的认可。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美术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讲评角度的问题

美术作品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反映,即便是排在末位的作品,也有其闪光的一面。弱视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外界的评论更是敏感。作为老师在讲评作业时,不能凭主观认识,对作业进行“公式化”、“一刀切”的处理,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握其优点,有所偏重地进行讲评,从而唤起弱视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2、讲评时机的问题

美术作品的讲评要注意把握时机,要“趁热打铁”,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品的创作一般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认真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有时采取优秀作品“快传”的方法,有时允许同学进行“口画”的交流,还有时让同学下位“取经”。抓住讲评时机,从立意、构图等不同方面对创作作品进行讲评,让学生意识到每件作品的独特性。能通过自我反省,尊重同学的创作,并坚信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排除弱视带来的困惑后,愿意更多的自我表现。

篇7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二、模拟展示与评价

这类评价方式多适合设计•应用类的课型,这种课可以让学生完成作品之后,举行个小型展览会,小型的推销会,让每组学生选代表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他组学生阐述选择与不选择的理由。这种方式将评价的自完全交给同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例如,《食品造型》这节课我便采用了这种方式。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烹饪艺术名扬天下,中国食品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这充分体现在了同学的作品当中。同学将分组完成的作品摆放到教室前提前布置好的展台上,放眼望去,感觉像是来到了庙会的小吃一条街。一组同学用橡胶、猕猴桃和橘子瓣做成了沙滩上的椰子树,那颜色的搭配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二组同学通过对菠萝的加工再改造,一只可爱的小刺猬便出现在了眼前,那形象怎一个“萌”字了得。还有的组用西红柿、葡萄橘子瓣苹果做成了大龙虾,用面包、葡萄、猕猴桃、草莓做成了猫头鹰……我正在目不暇接间,学生已经开始了对自己产品的推销,“评审团”也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此刻,学生俨然成立本堂课的主人,我只有找机会给他们稍作一下“场外指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自然达到的自评、互评的目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三、表演展示与评价

表演展示既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道具进行现场表演,使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例如,《服饰色彩艺术》这节课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讲授完创作知识与要领之后,同学们分组进行创作。可以抽签决定每组的创作主题,比如职业装、晚宴装、休闲装、运动装等。学生们可以用大张的报纸或彩纸进行创作。作品完成之后,每组选出几个“模特”简单的“穿”上他们的作品进行服装表演。首先出场的几个同学一边踢着球一边向“舞台中央”跑来,哦,他们设计的是运动装;看另一边,几个身着华服的丽人向我们款款走来,没错,他们设计的是晚礼服,还有休闲装、登山服等,欣赏的同学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走秀结束后,学生要评选出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学生从中发现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也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这是最普通常见的评价方式,适合于留有绘画作业的课程。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毕后,根据教学目标布置课堂作业,这就涉及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问题,有些同学由于上过绘画培训班,会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在大屏幕上投影出这些同学的优秀作品,同学可以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各个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就是把优秀作品拿到其他班级去展示,请其他班级同学做出评价,使得这个环节更加丰富。想在整个年级小有名气的学生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还来征求我的意见,争取达到完美。可见这样的一种评价对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怎样的推动效果。

篇9

1.示范的角度——彰显价值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示范法的好处是直观、有效,如果我们能选好示范的角度,不仅能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发展,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执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9课《这是我呀(一)》的导入部分,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要送给小朋友们一幅画。”——本节课的开场直接以教师示范自画像开始教学活动。教师边完成自画像边向学生渗透完成自画像的用笔、构图等技法,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猜一猜老师画的是谁。通过学生对教师形象的描述,在快乐的氛围中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特征”这一概念。本环节并不仅仅是教师对自画像的一次示范,而是教师走下三尺讲台,融入学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无疑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终于有机会可以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老师公开地评头论足了。选择这样的角度进行示范时,我们不必担心示范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因为接下来学生要表现的是自己,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使用教师示范时所运用的技法来更好地表现自己,而不会受到教师范画形象的过多制约。

2.示范的适度——突显技能

在美术教育中,规定画法和提供模仿样式都不利于学生感知的发展。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根据罗素和华格曼的实验,有63%的儿童在接受鸟造型的提示后,便丧失了他们最先对鸟建立起来的感性,而变为定型反应。”小学美术教学中在技法学习阶段运用示范法是最直观的,但处理不好就会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不良的影响。要知道,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利弊两面,关键是我们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种“适度”的点,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应有的作用。

3.示范的“长度”——放飞童心

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乐于去认识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所以他们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内在的要求。示范法不仅是对知识技能的演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和其他方法有机结合,就能延伸它的“长度”,唤起学生对生命本体意义的内化。著名特级教师魏瑞江在《挑战自己——写生书包》一课中向学生明确表示:要在25分钟内画出5个书包,并以此创设充满挑战意味的情境。魏老师利用示范法演示单线和重复线表现方法,在示范过程中采用心理暗示法消除学生的顾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迸发出内在的潜能去挑战极限,因此完成的作品比平时画一个角度的书包还要好。正如魏老师所说:“珍视与每个生命的相遇,并努力创造与每个生命共同的心源。”这样的示范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且使学生在有效注意和欲望驱使下主动学到了方法,这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4.示范的维度——关注个体

美术教师们一般都习惯于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示范,虽然这样做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却不见得有多高。就美术知识技能来说,每个学生站的角度、掌握的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写生盆花的教学中,学生作业就反映了他们在构图、取舍等诸多能力方面的不同。还有较明显的象征符号倾向,学生对实物观察不仔细;叶子有大小、前后、方向的不同表现,但画面缺乏整体感;最大的优点是表现出了前后关系,但构图及取舍都有待改进;表现出了较强的立体感,如果色彩方面再丰富一点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对盆花的认识和表现反映了个人感受力的发展水平,是思维发展的轨迹。因此,教师要做的是用个别、局部示范法启发学生自己画,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适当的示范能使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自由表现客观世界,反映他们的智慧,又能使学生得到教师根据造型原理进行的适当启发和提醒,这样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知识技能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篇10

二、关于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本土音乐艺术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仅有音乐美学理论著述是远远不够的,注重做好基础性人才工程,把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复合型音乐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反推音乐美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是当今乃至今后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由理论到实践应从何处着眼,又应从何处着手?其一,要弄清楚音乐美学究竟应该讲哪些内容。这不仅涉及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音乐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按我国目前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美学内容至少被分割在四个学科群里面:一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二是一级学科艺术学下面的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戏曲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三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四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④在上述四个学科群中,音乐美学的明显位置也就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下二级学科音乐学之中,这里最为重要是美学与音乐学的关系,以及音乐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进而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可以说,讲美学也会涉及到音乐学,讲音乐美学又根本离不开美学,三者多有重合之处。

因此,在音乐学中如何讲音乐美学变成在学科体系的分工中如何合作的问题,这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不加以考虑,甚至应该作为学科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提升音乐美学的级别。综合上述因素,目前状况下,遴选或组织比较全面的音乐美学教材至关重要。一本有分量的教材,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现象。要讲清楚当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之美时,状态怎样,审美如何开始,如何进行,最终效果如何。二是音乐审美类型。要讲清楚音乐美分几个大的基本类型,如复杂、理性、空灵、平淡、自然等类。聚焦处如热烈、优美、典雅等特点是怎样的。三是音乐审美文化,通过中西方音乐美学文化研究成果,讲解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四是音乐形式美法则,讲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音乐美的基本法则,如节奏、速度、情感、风格等。五是音乐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音乐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音乐美的。六是音乐美学的学科历史,要讲清楚音乐美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客观规律是什么。具备系统全面、综合多家智慧、汇集诸多研究成果的音乐美学教材,既能提高音乐美学的教学质量,又能提升音乐美学的教学档次。其二,要把握好音乐美学该如何讲述。用实践哲学来讲美,用普通心理学讲美感,用艺术学讲艺术,构成了中国美学原理的一般结构。⑤按照这一模式,讲音乐美学的一个好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一方面是把音乐与美感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音乐美的问题才能真正讲清楚;另一方面,把音乐学与音乐美学“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使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其三,要缩短“知”与“行”的距离。音乐美学理论为“知”,教学实践为“行”。音乐美学著作的作者即是理论学说的创作者,同时也应该成为教学前沿的实践者,理论研究者要与教学一线的老师加强沟通与协作,使先进的理念不是停留在纸上,也不是仅在文字表述上,而是聚焦于“教”“、学”、“做”三者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⑥教学者与被教者之间互相服务“最后一公里”,倾向于彼此零距离。如此一来,其最大益处就在于:一是使音乐美学教育效果显著;二是由于适应教学对象不同的关注点从而激发了教学对象的音乐潜能。其四,要整合研究成果,集百家之智成一书之长。从音乐美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理想的教材是最基本的遵循。美的理论化,一直是人类的难题。将音乐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阐释,同样极其复杂而又高难。研究“美”之难,可以从一组命题中看出:这花是圆的;这花是红的;这花是美的。此花形状客观存在,有没有人,它都是这形状,而此花之颜色却是由人的眼睛构造与光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眼和与人眼同质的眼睛,物体就无所谓颜色,有些动物只能看见黑白两色,有些动物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颜色。但对于已经进化为人的正常眼睛来说,颜色是客观,只要人在看,这花一定是红的。

此花圆此花红,其客观性既可感受又可证明。但此花是美的,其客观性却没法证明。正是这一点呈出了研究美的困难。⑦也正是围绕“花”美与不美,音乐美学研究呈现出千帆竞渡、百家争鸣的局面。假如将这些不同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编为一书——音乐美学集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比较与鉴别、选择与取舍中,赋予教学对象以自由裁量权,自百家言中择优而学,依个人兴趣而取舍,从而确立个人深造和主攻的方向,如此一来,这凸显综合教材之长的音乐美学集成,其优势既利于“教”又利于“学”,功用不言自明。

三、加强音乐美学理论成果教学转化,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意义

篇11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感。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影响。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启发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内心的描写中作想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总体特征;事件则主要是从典型环境的再现体会事件意义;景物则应抓住有关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述去进行。此外,迁移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它是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再现小女孩丧生的大年夜环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年夜的幸福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并因此迁移到对小女孩所在社会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祖国的爱,产生审美心理共鸣。

合理利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均匀、完美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里留下的空白把“运”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想了许多办法:或把南瓜扛回去;或请好朋友抬回去;或用车运回去;还有的把南瓜切开分批次拿回去……这些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方法的多样。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留下“空白”任凭他们去想象、理解、揣摩、补充,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艺术。

美读体验情感美。语言自身的音调高低清浊、节奏的长短急缓加以配置,达到音调和谐、声韵铿锵的音乐效果。教学时有目的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美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传情,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共鸣。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外,还应精心研读课文,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激情和兴趣。如《泉水》课后“我会读”,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小朋友在问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时是很天真活泼的;泉水、溪水像小弟弟、小妹妹,读时声音是甜甜的;江水、河水像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通过教师悦耳的声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的范读、引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的甚至笑了起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情境美的感染力。

三、究词赏句领会语言美

篇12

中国有着绵延上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但在数千年的时间中不变而沉淀下来的教育习惯与教学心理却是一以贯之的保守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的心理原本是告诫与提醒中国人学会居安思危,学会未雨绸缪,但这种适当的提醒谨慎却逐渐发展的偏颇过了头,演化成一种悲观、放弃、见不得失败、只受得成功的思维模式,并应用在了教育方式中。从这一点来看,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采取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的尝试与失败,而非只要有一点点的失败就去训斥与批评,或者加以否定和警告。

2.职业学校学生的受教育经历需要赏识教育

职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自小的受文化教育经历多是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更加不愿去尝试,接受不了失败与打击,整体在教育的接受方面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教室能够做的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支持,减少甚至不用批评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与学生的长期发展。3.美术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她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与美术学科基础。而就某一班级而言,很可能出现同一班上肤色不用,方言不同,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等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很小就有了素描、油画、书法基础,也有的学生连三原色为何物都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初高中时期为了文化知识学习,不曾接受过美术教学。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就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赏识教学方式,在鼓励与赞扬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术表现出接受状态,此后再进行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更好的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运用心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学生,是学生感受到被他人认可与赞扬,从而满意自身的行为,逐渐的增强自信心,接受自己。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时期,如果此刻进行赏识教育,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能够有效地扭转学生过去在文化课业上对自信心的打击。这种由外到内,再从自身焕发出的新的自我肯定能够更加深入的巩固的在学生心里上形成成功与自信意识,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在长期上的发展。

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说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根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教育中,更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反过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也极大的受其学习成果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期望极高,学生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抗打击性强,学习中“屡战屡败”,却依然不减学习兴趣。但倘若我们的学生属于以上两类之一,他们的学习也大多很成功,也就很少会上职业学校。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的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教育,它通过鼓励与激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成果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扬与鼓励等相对的外在化来表现出来。当教师对学习的学习加以表扬或者赞赏,学生会从中接收的信号,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果的,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再重复下去,逐渐形成了学生固定的不再脆弱的学习动力,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美术课堂上的赏识教育

1.赏识学生的绘画兴趣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兴趣化教学,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艺术感应的想法,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赏识性培养。美术教育的开始部分,一般是引导学生拿起画笔随意的进行涂鸦,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创作”。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上一幅自己的“处女作”上来,此刻便是赏识性教育的最好应用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找出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发掘朴素的画笔下的精彩之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向着更加正式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保持并增加了自身对于美术的喜爱,更能在表扬中教会学生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一举两得。发过来,倘若教师看到学生杂乱无章的画法就严厉的批评学生,使用强硬的方法灌输正规的美术画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丧失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厌倦上美术课,那么这样的美术教育就真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了。

2.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常常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丧失对美术的课堂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进度也难以跟上节奏。因此,教师应当学会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对老师提问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应当更多的采用诸如“这个问题回答的好!”、“问的好,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类似的赏识性语言,从而给本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学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或是学生自身的创作思路。

3.以分数作为赏识学生的具体性激励

有人曾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分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加以评分时给分不要过于严苛,要适当的宽松给出激励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分数,学生为了下一次的“惊喜”自然会努力学习;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纯粹的进行众学生的横向对比,而要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出进步分值,依次减少本身美术基础不高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情况,鼓励他们尽快的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多使用赞美性评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作品的评语,使得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足够重视与欣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潜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