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42: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能力目标:在正确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宣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仔细阅读教材74-80页,尝试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和。新的特点 、、、 、。
2.国家推行,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 和 。2016年,全面实施政策。这样能更好的适应 ,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表现在 和 。
4.环境问题会带来的危害:,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
5.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 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 、 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6.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7.简述我国的资源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合作探究】
1、结合77页“探究与分享”部分,谈谈你对上述环境问题的危害了解多少?
2、结合78页“探究与分享”部分,请你点评以上观点,并说明理由。
【精讲点拨】
结合79页“探究与分享”小源的日记,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2、 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减轻霾做些什么?
【巩固检测】
1、“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准时开始。我国重视人口普查,是因为( )
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③人口普查有利于党和国家更好地制定政策 ④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协调的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材料一:黄石计划2030年建成海绵城市。创建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
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东平湖
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km2。耕地6.8万hm2,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全县山区、平原和库区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黄淮两大流域交叉处,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近大汶河,北通黄河。总面积627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8.8%,以二级湖堤为界将其分为新、老湖区两部分。其中:老湖面积209km2,属黄河流域,常年蓄水,新湖面积418km2,属淮河流域,滞洪农耕。境内有黄河、大清河、汇河、金线河等河流18条,湖河相连,河流总水面35.28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2.6%。东平湖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全年日照时数为2417h,年均温13.3℃,无霜期231天。大于0℃的积温为4994℃,大于10℃的积温为4492.8℃,多年平均降雨609.16mm。能够满足种植业不同轮作制度生产的需要。流域内粮、棉、油、桑、菜、果,牛、羊、猪、鸡、免、鸭等农业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多样,门类较全。东平湖盛产鲤鱼、鲫鱼、乌鳢、甲鱼、毛蟹、湖虾及莲子、菱米、芡实、苇子、蒲草等水生动植物产品。东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淡水渔业基地县、山东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美丽田园。湖产莲子彩绘荣获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
1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首先,东平湖流域涝洼地改造后的台面水面种养单一,构建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群众收入低而不稳,贫困面积大。其次,农民过量施用化肥、随意使用农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秸秆焚烧时有发生,随意堆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再次,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担负着蓄水调水的任务,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东平湖流域转变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东平湖流域上述存在问题和需求的有效途径。东平湖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水质为目的的具有水泊湖区特色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确保北方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总体设想与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南水北调东线流域环境治理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循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社会广泛参与,成果全民共享。针对东平湖流域实际确立“建设五个生态农业区,实施六项重点工程,采取六项保障措施,达到一个总体目标”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通过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使东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充分利用,生产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水质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总体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高效生态农业区目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3规划布局及模式
3.1湿地生态休闲观光保护区
该区主要包括腊山洼、金山洼、小清河入湖口湿地及稻屯洼,面积0.67万hm2,是净化、保护湖水环境的屏障。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水浒英雄聚义岛、水浒影视城、水浒大寨等休闲旅游景点,是环湖游、湖中游的中心区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加强野生鸟类、天然草木植被保护,实行轮牧、围栏和封育,加强鼠害及蝗虫防治,禁止开荒种地,防止乱开发。扩大莲藕、菱角、芡实、芦竹、蒲草种植,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3.2“上田下塘”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商老庄、州城、东平、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对涝洼地综合治理和改造,形成了池塘和台田面积0.93万hm2。目前台田多单作大豆、玉米、小麦等,部分植桑养蚕;池塘多单作稻、藕、鱼等。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大力推广上粮(桑)下鱼、鱼藕混作、稻蟹混作、稻鸭混作、粮粮(菜)间套等立体种养生态模式,实现种间互补,共生互利。利用塘泥肥田,实行物理、生物防治,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3.3优质小麦、玉米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州城、彭集、东平、接山、大羊、梯门等乡镇(街道)面积4余万hm2。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结合实施相关项目,发展优质小麦4万hm2、优质玉米2.67万hm2,优质品种分别控制在3~4个以内,优质小麦商品率达到60%以上,优质玉米订单达到95%以上。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防等技术,减少污染,提高品质,逐步使小麦、玉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3.4绿色花生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彭集、沙河站、州城等乡镇(街道)。区内建立了0.53万hm2绿色生产基地,有山东省定点花生专业批发市场1处,有专业脱壳加工户达3000多家,有两家较大型企业从事花生油加工。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进一步建立完善投入品专供及产品监测体系,教育农民严格操作规程,严控农药、化肥使用,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增施有机肥。
3.5优质大蒜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斑鸠店、旧县、银山、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种植大蒜0.67万hm2,其大蒜质优闻名国内。斑鸠店镇已注册“斑鸠店”牌商标,并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认证。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严格标准化管理,实行定点监测。通过应用频振灯物理杀虫、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及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其达到绿色基地标准。
4重点工程
4.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一是重点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特别是在湖东主粮区大力抓好小麦、玉米机械收割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同时,在果菜主产区,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在畜牧规模化养殖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三是提高秸秆基料化利用水平。在戴庙镇、旧县乡食用菌主产区,推广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
4.2农田“两减三保”示范工程
以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重点,在全县每个乡镇(街道)按高标准建设“两减三保”的示范典型区。一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度,制定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和生物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控害技术,结合农业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三是积极开展土壤养分抽样检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4.3农业标准化工程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重点抓好斑鸠店大蒜,沙河站花生、西瓜,彭集圆葱、花生,大羊核桃以及库区莲藕、大豆等品种的基地认证、巩固、升级与管理工作,加强生产过程监控,严格按《规程》进行生产。在湖东主粮区建设小麦、玉米基地;在平原乡镇,以沙河站镇、彭集街道为重点,建设绿色花生基地;在库区以斑鸠店镇、银山镇、戴庙乡、旧县乡为重点,建设无公害大蒜基地。
4.4退耕还湿工程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实施“退耕还湿还林”政策,制定用于湖区“退耕还湿”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在湖滩地、河滩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湿地作物,积极发展干果、苗木、休闲农业、培育人工湿地等产业,实现规模化“退耕还湿”。重点在稻屯洼、入湖口及出湖口实施此项工程。
4.5水陆复合立体种养生态工程对库区涝洼地实施生态改造,形成“上粮下渔”的总体格局,并对其基面、水面子系统及其联系系统布置复合立体种养,实现多层次、多业结合、种间互补,促进良性循环。重点在沿湖乡镇特别是在新湖镇、商老庄乡实施此项工程。
4.6农业休闲功能拓展工程
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创建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不断拓展和培育农业休闲资源,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服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在沿湖乡镇实施此项工程。
5保障措施
5.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工程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实行一个模式,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涉及乡镇(街道)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
5.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及利用现有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等,深入宣传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意义、作用、前景,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全社会形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共识和良好氛围。
5.3建好体系,增强功能
县农业局成立由农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业务科站长及中高级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负责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宣传、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土肥、植保实验室,建立无公害、绿色生产专营农资营销网点。
5.4搞好示范,抓点带面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高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并且围绕关键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注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农业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抓好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试点村抓起,逐渐向乡镇区域扩展。
5.5强化技能,提高水平
将县、乡农技人员,按区域、产业组织起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专家讲座、印发资料、培训班等形式,对其开展继续教育、科技培训,加强生态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参与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技术水平,确保发挥综合效益。
摘要:文章将闽江流域上下游视为一个由生态服务供求双方形成的虚拟市场,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开展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支付意愿(WTP)与受偿意愿(WTA)调查。结果表明:流域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较强,参与生态服务补偿的意愿较高,但上下游居民的生态建设责任认知存在差异,补偿意愿差距较大。同时,测算得基于CVM的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为125102.21万元/年,远高于现行补偿标准。因此,政府应结合居民的补偿意愿,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同时,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关键词 :条件价值评估法;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受偿意愿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28-06
收稿日期:2014-10-30 修回日期:2014-12-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流域生态服务供给机制研究”(12BKS043)。
作者简介:周阿蓉(1990—),女,福建晋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生态公共治理研究。
*通信作者:黎元生(1974—),男,福建上杭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生态公共治理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03.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28-33http://xb.ynau.edu.cn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06
一、条件价值评估方法简述
流域水资源的流动性、稀缺性、公共物品特性和人类活动的两面性,导致了复杂的区际生态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区际生态利益失衡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流域生态补偿是调节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失衡的制度创新,是国家和生态保护受益地区基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途径以优惠政策、资金、实物等形式对由于保护流域生态系统而失去部分发展机会的地区进行补偿的制度安排。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其中,补偿标准的确定与测算是补偿机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聚焦点。
20世纪90年代,国外便开始了流域生态补偿国外对生态补偿的概念使用较少比较通用的是与之概念相近的生态或环境服务付费(PES)。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主要经历了基础理论研究——理论应用——生态补偿实践的过程。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外部性理论、科斯定理、公共物品理论、生态环境价值论等,基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开展了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的相关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形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法、市场价值确定法及半市场确定法等补偿标准确定方法。我国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理论探索性研究为主[1],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基本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筹集等方面。其中,在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研究上,可大致将其分为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和价值评估分析(或称效用分析)两类,前者主要关注对自然生态功能的治理性补偿,研究思路各异,成本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未能形成统一认识,补偿标准不利于实践,而后者结合了对人的经济补偿,反映了环境资源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逐渐受到推崇。
条件价值法(CVM)是典型的陈述偏好的价值评估法,可定量测量环境资源与服务的使用价值及非使用价值,是评估环境资源与服务非使用价值的唯一方法[1]。它通过构造环境资源与服务的虚拟市场,直接调查受访者关于某一资源保护行为或环境效益改善的支付意愿(WTP)或者关于资源或环境质量损失的受偿意愿(WTA),并根据受访者的补偿意愿(WTP或WTA)估量该环境效益改善或环境质量损失的经济价值。其经济学原理是:假设受访者的效用函数受个人偏好(s),市场商品(x),待估非市场商品(q)影响,其间接效用函数由个人偏好(s)、市场商品价格(p),个人收入(y),待估非市场商品(q)共同决定,面对从q0到q1的环境状态改进可能,即V1(s,p,y,q1)≥V0(s,p,y,q0),受访者若要实现这一改进则必须支付一定费用[2]。即CVM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受访者的偏好,推导不同环境状态下受访者的等效用点,并测算补偿意愿的分布规律,进而获得环境资源与服务的经济价值。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活,且相对成熟,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包含流域在内的各种公共物品及相关政策的效益[1],80年代末引入国内后日渐流行[2],是目前我国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证研究的主要基础性工具[1]。
闽江是福建第一大河,是福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尤为重要的水资源屏障,流程短,水量充裕,水资源足够满足上下游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努力,水质总体较好,因此,流域上下游行政区生态利益失衡,既不表现为水资源分配的利益争夺,也不是跨界水污染赔偿问题,而是上下游行政区在流域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保护与整治等方面的责利权模糊不清[2]。作为全国生态建设先进省份,虽然闽江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尚处于探索阶段,补偿标准设计中行政主导特征明显,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可持续性较低,补偿标准设计模式的激励性有待改进,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积极引导流域居民参与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故,开展闽江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调查是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CVM调查实施
(一)研究区域概况
闽江是以福建行政区域为主体,水系相对独立的区域性流域。它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由闽江干流及富屯溪、建溪、沙溪等支流组成,水力资源丰富,常年径流量位居全国第七,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福建部分)占全省53.93%,流经36个县、市(福建部分),流域面积约60992km2,为全省陆域面积的50%,流域人口是全省人口的35%,经济总量占全省近40%,是福建重要的发展区域[2]。其中,以南平为界,上游约占流域面积的70%,多山区,主要包括三明市、南平市下游约占30%,多平地,主要是省会福州市。流域内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上游水资源充裕,水量约占闽江总水量75%,下游相对贫乏,而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恰好相反,下游有300多万个用水主体(下游福州70%的水源来自闽江)且经济发达,需水量巨大,故现正加快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同时,为保障河流下游地区健康的生态环境和正常的功能使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较低三明市和南平市,尽管地方财政有限,但仍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对源头水体保护及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此外,还严禁建设耗水量大和水污染严重的项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冲突十分明显。
闽江流域上下游是一个流域生态服务的双方市场,上游地区是流域生态保护的贡献者与受益者,下游地区是流域生态保护的单纯受益者。2003年福建开始在闽江流域试行上下游生态补偿,下游福州市政府每年向上游三明、南平市政府支付1000万元资金,2009年提高到3000万元,2011年再次提高到8000万元。这种由科层制行政首长负责,以命令控制为特征,以行政等级制为基础,以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为中心,以环境保护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分工协作的治理体制。主导的生态服务补偿有效地推动了流域上游的生态保护,但是过分突出政府在补偿中的主体地位,容易导致生态补偿主体单一且封闭[2]。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完善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涉及流域生产生活的众多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基本社会经济条件及补偿意愿,故本文拟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将闽江流域上下游看作一个虚拟生态市场,开展流域上下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支付意愿(WTP)与受偿意愿(WTA)调查,为科学制定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提供参考。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问卷设计借鉴美国大气与管理局(NOAA)提出的十五条主要的CVM实施指导性原则及国内外CVM问卷的设计经验[13],共三部分,首先,引言部分介绍闽江流域水生态概况、上下游生态利益失衡现状,并说明下游参与生态补偿建设的必要性和完善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为调查做必要的铺垫;其次,核心部分通过对流域生态建设的认知程度、参与意愿、补偿数额、补偿方式等调查,获得下游居民的支付意愿(WTP)和上游居民的受偿意愿(WTA);最后一部分通过受访者家庭人口数、收入、受教育程度、消费结构等基本社会经济信息调查,分析居民参与补偿建设的影响因素同时,问卷采用支付卡方式,并经过预调查最终确定内容。
为了准确地估量闽江流域生态服务的非使用价值,真实地反映受访者的实际补偿意愿,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本文采取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方式,同时开展下游居民的支付意愿(WTP)调查和上游居民的受偿意愿(WTA)调查。WTP调查选取了下游福州市用水来自闽江的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和闽清县。同时,考虑到林业是上游地区的重要产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当前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主要部分,WTA调查选取了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的三明市的永安市、宁化县、尤溪县以及南平市的建阳市、建瓯市和浦城县。各县、市按照其2012年相应的家庭户数根据比例确定样本数量,调查时间为2013年7—8月。
1.下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支付意愿
WTP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问卷率95.20%,有效问卷基本信息统计见表1。
从有效问卷来看,受访者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较高,支付意愿较强。68.28%的受访者愿意支付生态服务补偿费用,其中,意愿支付方式主要有交付生态保护税、多交水电费和捐款;31.72%的受访者不愿意支付补偿费用,其中,10.29%的受访者认为下游居民没有义务承担上游的生态建设,而其余21.43%的受访者意识到了流域生态建设的责任,不过他们坚持应由政府支付补偿与建设资金。
分析整理受访者的非零支付意愿情况,可获得如表2的WTP累计频率分布。
目前学术界关于WTP、WTA的计算,常用的主要有加权平均、中位和算术平均三种方法,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即下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总支付意愿=受访者平均WTP〔元/(户·月)〕×非零支付意愿比例×12(月/年)×下游福州市用水总户数(万户)。根据上述信息可算得,受访者平均WTP为58.14元/(户·月),且非零支付意愿比例是68.28%,同时,据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截至2012年年底,下游调查区域的城镇人口共计399.56万人,按3人/户(福州市城镇家庭平均水平)可算得下游共有133.19万用水户。因此,下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总支付意愿=58.14元/(户·月)×68.28%×12月/年×133.19万户=63448.51万元/年。
2.上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受偿意愿
WTA调查同样发放500份问卷,有效问卷率93.60%,有效问卷基本信息统计见表3。
从有效问卷来看流域生态建设得到了大部分上游受访者的支持,其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较强,但责任意识偏弱,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性的经济支持及其落实情况的影响。具体地,有79.91%的受访者愿意接受一定费用作为生态补偿,且86.54%的受访林农表示在政府提供现金补贴的前提下愿意配合政府进行森林生态建设,但同时仍有13.46%的林农认为政府不会给予或只给予很少的补贴,故不愿意积极配合生态建设,追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补贴政策的落实及保障程度有待提高,调查中仅有47.01%的受访林农表示曾经获得过相关的政府补偿,二是大多受访林农将环境保护责任看作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和能力,或者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分析整理受访者的非零受偿意愿情况,可获得如表4的WTA累计频率分布。
采用算术平均法,则上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总受偿意愿=受访者平均WTA〔元/(hm2·年)〕×非零受偿意愿比例×上游生态公益林总面积(万hm2)。根据上述信息可算得,受访林农平均WTA为2410.05元/(hm2·年),且非零受偿意愿比例为79.91%,同时,根据福建省林业厅统计,2013年闽江上游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共计96.968万hm2。因此,上游居民生态服务补偿的总受偿意愿=2410.05元/(hm2·年)×79.91%×96.968万hm2=186755.90万元/年。为了较为准确地反映受访者的真实补偿意愿,笔者采用受访者的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两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补偿标准。因此,基于CVM的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为125102.21万元/年。
三、结果分析
(一)流域居民参与生态服务补偿的意愿较高
从问卷结果看,流域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强,参与生态服务补偿的意愿较高。80%以上的受访者支持流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68.28%的下游受访者愿意支付生态服务补偿费用,79.91%的上游受访者愿意接受生态服务补偿,其中,生态建设责任认知及政府补贴的落实与保障程度是影响居民参与生态建设意愿的主要因素。
(二)流域上下游居民的生态建设责任认知存在差异
从问卷结果看,大部分下游受访者能意识到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性,68.28%的受访者认同其有义务承担上游的生态建设,并愿意分担生态建设资金,然而受访林农则普遍表现出生态建设公共责任意识薄弱,仅有31.41%的受访林农认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应以农户为主或完全由农户来承担治理责任。分析样本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发现,下游受访者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水平较高,职业多样,收入较稳定,大部分处于小康水平及以上,而上游受访林农普遍家庭人口较多(平均4.2人/户),核心劳动力的年龄较高(皆在3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低(基本为高中下学历),家庭收入不高,恩格尔系数较高(53.33%),属于满足基本温饱但是小康不足的欠发达状况,长久形成的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迫于谋求生存的外在压力和追求收入增长的内在动力,影响了农户的生态建设责任意识,即上下游居民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导致了生态建设责任认知的差异。
(三)流域上下游居民的生态服务补偿意愿差距较大
从问卷结果看,下游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是58.14元/(户·月),总支付意愿是63448.51万元/年,但上游受访林农的平均受偿意愿是2410.65元/(公顷·年),故仅生态公益林补偿上的总受偿意愿便高达186755.90万元/年,为总支付意愿的2.9倍。上游的支付意愿与下游的受偿意愿差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首先,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水质、水量、生态环境要求提升,流域生态资源稀缺性变得愈加明显,低替代弹性导致WTA远远超过WTP;其次,WTP受制于收入水平,而WTA不受收入约束,因此,收入效应也会导致WTA和WTP的不对称;此外,由于面临风险决策,人们在获得时往往倾向于规避风险,在失去时往往倾向于偏好风险即人们的效用损失程度要大于获得效用增加的程度故前景效用也会导致WTA大于WTP[3],所以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的较大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流域居民的生态服务补偿意愿远高于现行补偿标准
当前闽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实践中,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已达1.5亿元/年,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增至27635.77万元/年,现行补偿标准共计42635.77万元/年。从问卷结果看,基于CVM的补偿标准是现行补偿标准的2.93倍,其中,下游总支付意愿是现行补偿标准的1.49倍,上游仅生态公益林方面的总受偿意愿便高出现行补偿标准3.38倍。
四、建议
(一)提高生态服务补偿标准,落实补贴政策
就补偿标准而言,政府的补贴政策与林农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补贴政策的落实及适当额度的补贴制度尤为重要。调查中林农希望获得的平均年补贴额度为2410.65元/hm2,而地方政府往年实施的实际补贴额度仅为176.25元/hm2,微薄的补贴所带来的效用是杯水车薪的,而且林农反应近年来政府下发的补贴往往受到当年政府财政情况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的情况。因此,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应结合居民的补偿意愿,以125102.21万元/年为参考逐步提高,同时,应加强政府补贴保障,增加林农参与意愿,提高林农配合程度。
(二)推进生态税费改革,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
就补偿资金而言,不能仅依赖于政府的专项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还应结合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构建开放式、多主体、多样化、多渠道的生态补偿筹资体系。由于我国现有的生态税费征收未能真正体现对资源的生态属性予以补偿的性质,故政府可以尝试在原有的相关生态税种的基础上增设以生态环境补偿和恢复为目的税种[3],完善生态税体系。同时,从问卷结果看,受访者意愿支付方式调查中,交付生态保护税最能为居民接受,说明征收生态税有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是多交水电费,故水管部门可尝试调整下游水价,以取得对上游的生态服务补偿。
(三)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就补偿方式而言,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方式并非是最有效的,从长远来看,还必须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增加非农收入,从根本上提高被补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能力。从问卷结果看,一般林农从生态服务补偿实践中得到的补助较少实际补贴额度与理想额度相去甚远,此外,受访林农也很重视对生产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在非现金意愿受偿方式调查中,24.15%的林农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优惠政策扶植当地的经济发展,20.73%的林农希望政府能够安排就业或提供就业指导。因此,政府应坚持生态补偿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技术补偿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适合闲散劳动力从事的农业产业和家庭手工业,拓展农民收入来源,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这是建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根本出路。
[
参考文献]
[1]徐大伟,常亮,侯铁珊,等.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J].资源科学,2012,34(7):1354-1361.
[2]胡熠.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网络型协调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46-285.
[3]韩智霞.初探WTA/WTP不对称的动力机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4]孔凡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299-305.
[5]黄东风,李卫华,范平,等.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z1):324-329.
[6]黄丽君,赵翠薇.基于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比较分析的贵阳市森林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1,30(2):327-334.
[7]郭梅,彭晓春,郑延敏,等.东江源受偿意愿调查与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5):183-187.
[8]宗明绪,夏春萍.农户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0-76.
作者简介:苏跃民,男,浙江省丽水学院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政治高考主观题,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也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探究能力的检验。有些考生从考场出来往往感觉良好,但实际得分却并不高。本文试图以2014年浙江省高考政治主观题(下文中标明出处的除外)为例,结合自己高三复习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一、提高解读设问信息的能力,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出发点
一道主观性试题,从其结构看包括材料、设问和答案三部分,解答试题应从何处人手?笔者认为从设问人手,带着知识和问题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解读材料的效率。那么,应如何解读设问信息呢?
1.要了解设问信息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设问中的信息一般包含四个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主体指向、设问类型,其表现形式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我们可通过下表解读2014年浙江文综卷政治主观题设问的四要素和表现形式:
2.要掌握解读各个指向的基本方法。
(1)知识指向。显性的知识指向一般用“运用……知识”“根据……知识”“从……(知识)的角度”等来表述;隐性的知识指向一般有机结合在设问中,如41.(1)问“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有的知识指向与设问结合得更为隐蔽和巧妙,我们只有通过分析设问中的特殊主体、关键词语、学科专门术语等才能确定。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这里的知识指向粗看是整个政治生活模块,但通过分析设问中的特殊主体“公民、人大、政府”和关键词语“保护”、“个人信息”就可以明确具体的知识指向了;还有一种知识指向则处于显性和隐性之间,设问形式为“运用……的有关知识”或“蕴含了……的哪些知识”,如,42.(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这里的“有关知识”说明不是“文化与生活”单元的全部知识,是与材料指向“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响”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文化的作用”方面的知识。
(2)材料指向。显性的材料指向一般表现形式是“结合材料”或“结合材料一”、“结合…材料”如“结合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有的设问还会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上限制范围的文字,如41题,两个设问虽共用一个材料,但第(1)问指向材料的前半部分“美食的创造”,第(2)问指向后半部分“中华美食文化的作用”。隐性的材料指向与隐性的知识指向类似,会把材料指向巧妙地结合在设问中,如40.(2)“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3)主体指向。设问中包含主体词语的属于显性形式,如40.(2)、(3)的主体分别为企业和公民,隐性形式是指只在材料中出现主体词语的情况,如41.(1)设问中并未出现主体,但我们可从材料中得知是“美食创造者”。一般来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主体更为明确,而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却不太明确和注重。
(4)设问类型。基本的设问类型有三大类,每大类又包括多种具体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类”有“指出……的信息”、“指出……反映的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知识”等;“为什么类”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理由、原因”、“意义、作用、影响”、“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等;“怎么办类”有“得到……启示”、“应采取……措施”、“应有……态度和行为”等。我们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判断其属于哪一种设问类型。
二、解读和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关键
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利于做到材料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缩小和确定答问所需的知识范围和主体指向。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层次、角度法和重点句、关键词法。层次、角度法就是针对设问指向范围内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或者根据设问指定的角度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找出与知识指向相对应的内容。这种方法适用于层次比较清晰或角度明显的材料。如40.(2),根据材料指向“B集团华丽转身”可将材料三划分为三个层次:从再生造纸起家的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十年来投入10多亿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配套设备,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B集团不仅经济效益良好,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社会认可。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的知识分别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j/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重点句、关键词法也就是在对材料划分层次的基础上,在各个层次中找出与学科专业术语、知识原理中的关键词相近、相似、相关的词汇,找到与知识指向相关的重点句子,以更好地联想相关的知识原理,为组织答案作准备。如,在上面材料中划出的带点词汇和句子。
2.知识要素出发法。当试题材料过于简单或者很混杂的时候,就很难划分层次、角度了,运用重点句、关键词法往往也不能使答案全面,此时我们可以运用“知识要素出发法”:即根据设问中的知识指向,全面回忆该知识所包含的各要素,然后从这些知识要素出发,寻找对应材料,甚至在现有材料基础上作必要的归纳、推理、联想和拓展,或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知识与材料的联系。如41.(1),与材料指向“美食的创造”相关的材料主要是: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上述与知识指向直接相关的材料是带点部分内容,而关键词“就地取材,应时而作”对应的知识为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他的知识似乎都联系不上。但我们可从该知识的构成要素出发与材料建立联系: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美食的创造需要进行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烹制方法的选择;人们能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就地取材,应时而作。
3.材料与知识互动法。在材料比较混杂、知识指向又比较宽泛、且需要读取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即需要从所给材料中归纳、推理、提炼出与知识指向相关的新信息)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经过从知识到材料、又从材料到知识的多次互动、对照比较,才能确定材料与知识间的联系。例如41.(2)“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响”涉及材料主要是: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在找出带点关键词和重要句子后我们明确,中华美食与纪录片是中华美食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品尝美食和观赏纪录片时可感受其文化的作用。这里的主体是:个人、家人邻里、远客近友、食客、游子。经过材料与知识间的多次互动,可建立知识与材料间的如下联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家乡美食,可以感受美食承载的亲情乡情友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反作用——纪录片播放,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家乡美食,观赏纪录片,感受其承载的文化,平添乡愁,引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三、掌握答案组织方法,是提高解答主观题效率的保证
1.答案要点的一般排列顺序。首先,按知识要点的顺序组织答案。因为书本中的知识要点顺序,基本上也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顺序,是逻辑思维的顺序,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一般顺序,所以按知识要点的顺序组织答案是最常用的答案组织方法。如40.(2)、(3)和41.(1)、(2)的参考答案要点都是按相关知识点的顺序组织排列的。其次,按材料的层次顺序组织答案。当试题选取的材料层次清晰、界限分明的时候,答案要点可以按照材料的层次顺序排列。例如,2014年四川卷文综卷l3.(3)“结合材料三,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其参考答案就是按照材料中“G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措施”的顺序编写的。最后,按照思维的逻辑顺序,采用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答案。措施类问题,先综合(总),后具体(分),先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后具体要求、做法;依据、意义类问题,先现实后理论依据意义,先从材料概括对具体事物的意义,后推广至对同类事物、一般事物的意义。如2014年山东文综卷40.(1)“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有利于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