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26 14:42: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能源开发利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能源开发利用

篇1

一、新能源的界定

“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产业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提出: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云南省临沧市水能资源丰富,但水能资源开发率已经接近90%,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资源条件较好,煤炭资源匮乏,尚未发现油气资源,文中所述新能源主要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二、临沧市新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

临沧市新能源资源丰富,近年来,临沧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初见成效,但目前还没有投产的项目。

1、风能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

临沧市全年平均风速为0.7—2.2米/秒,其中春季1.0—3.0米/秒,夏季0.9—2.0米/秒,秋季0.5—1.5米/秒,冬季0.5—2.6米/秒。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海拔高度风能资源相差较大。目前已有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华能云南新能源公司、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9家知名企业与临沧市签订风能开发合作协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风力测试数据收集、资源情况调查和预可研编制等相关前期工作。现已建成44座测风塔,规划建设风电场24座,总装机容量233.75万千瓦,估算总投资234亿元,其中6个风电场已列入云南省级规划。

2、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

临沧市全年日照时数为1878—2247小时,太阳能辐射总量为每年每平方米5239—5702兆焦,相当于每平方米日辐射量3.98—4.33千瓦时,每一平方米土地一年可获取的太阳能相当于1450—1580度电所产生的能量,属全国的三类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另外,临沧市拥有丰富的硅矿资源,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硅产业链,今后将会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材料、产品和设备生产的重要基地。临沧市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约10万平方米,同时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节能路灯和太阳能干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目前尚无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但已与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在云县和双江县各建设一个万千瓦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光伏材料生产方面,云县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单晶硅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已经投产,双江西地公司建设5.26万吨工业硅和年产1000吨高纯硅项目,新上两台12500千伏安工业硅生产线和配套的电站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生物质能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

(1)生物柴油原料——膏桐、地沟油。临沧市现已种植膏桐46.6万亩,预计到2020年种植膏桐的林地面积将达到80万亩,膏桐初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临沧市2012年餐饮单位约3600家,产生的泔水油(含煎炸废油)101吨/天(3.7万吨/年)。按照现有生产技术,每生产1000吨生物柴油,能同时处理1200吨泔水油、地沟油原料。由于生物柴油开发政策性强,目前临沧尚无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和合法的地沟油收集加工企业。

(2)燃料乙醇原料——木薯。临沧市现已种植木薯6.15万亩,干薯片产量达到1.6万吨。临沧市与缅甸接壤,预计2015年以前境内可用于种植木薯的面积约40万亩,可通过境外农业合作和替代种植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尚无国家核准的燃料乙醇项目。

(3)沼气资源。临沧市年平均气温17.2℃,各县区年平均气温都在16℃以上,非常适合沼气池建设。蔗糖产业是临沧的支柱产业,糖厂生产残留的含有大量糖分的甘蔗渣以及排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都是较好的沼气发酵原料,产气潜力非常大。目前尚无工业沼气项目,主要是传统的沼气利用,已建成农村沼气池15.84万口。

(4)生物质发电燃料资源。临沧市常用耕地面积362万亩,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124万吨,可收集资源量为102.7万吨。在不考虑运输半径的情况下,利用量可达44.4万吨,可支撑6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临沧市森林覆盖率60.56%,共有林地面积1944.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8437.5万立方米,林业生物质总量超过5000万吨,其中可利用的林业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约50万吨/年。按照煤与林木生物质燃料热量换算,2吨林木生物质可替代1吨标准煤,可开发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总量可达到每年2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7亿千瓦时(相当于火电14万千瓦)的发电量。目前尚无生物质发电项目。

三、临沧市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评估不足

资源评估不足,缺乏实证性的资源数据是新能源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资源量不清,特别是近期的经济技术可开发量不清,对各类新能源发展规模存在争议。目前临沧市政府和多家企业已初步签订了开发利用风电的框架协议,总装机容量达到233.75万千瓦,但考虑到各种因素,预计2015年可能投产的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评估只是依据现有的气象站点观察得出的资源理论总量和分布数据。可用于种植生物质原料的土地面积评估不足,大面积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缺乏实证性验证。

2、新能源发展刚刚起步,在全省的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时期是云南省新能源的起步时期,其中大理州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其风电开发走在全省前列;昆明市依托经济技术优势,太阳能、生物质发电走在全省前列;楚雄州、普洱市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质燃料开发走在全省前列。与上述州市相比,临沧市新能源开发的步伐滞后,风电测风和太阳能选址在“十一五”末期才起步,目前尚无开工建设项目。此外,临沧市与滇西南、滇东南其他州市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不大,能源产业结构趋同,因此对项目、资金的争取竞争激烈,在生物质能方面尤为突出。

3、电网接入和消纳对风电、太阳能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总体布局,在2015年以前,全国各省(区)风电、太阳能发电主要在本地区消纳,云南作为全国水电资源富集区,汛期水电富余问题十分突出,相比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水电,市场对风电和太阳能光电的接纳程度有限。特别是临沧作为全省水电富集区,风电和太阳能的开发也面临着电网接入与市场消纳的制约问题。

4、生物质能面临较大的政策市场风险

“十一五”期间,全国和云南省的新能源蓬勃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均超量数倍完成规划目标,唯有生物质能没能如期完成规划目标。这主要是因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产成本目前还远高于石化能源,而且生产成本中75%为原料成本。若要降低生物质能的生产成本,首先需要降低原料成本,这将打击山区群众的积极性。从现阶段的资源勘察情况来看,临沧较有优势的资源是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包括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但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由于国家定价不明确,价格敏感,抗风险能力弱。另外,目前国家收紧了风电和燃料乙醇项目的审批,新能源发展困难较多。

四、临沧市新能源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新能源因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成为战略性产业,但其实际推广却很难一步到位,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但随着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成本降低和产业政策扶持,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电力将实现“平价上网”,生物质液体燃料市场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预计到2015年,临沧市风电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发电量2.2亿千瓦时,产值将达1.3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发电量1.2亿千瓦时,产值将达1.2亿元;膏桐种植面积将发展到50万亩,年平均产值将达3.5亿元;生产燃料乙醇约10万吨,产值将达16亿元;建成农户用沼气池23万口,将为农民增收节支3.45亿元;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约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产值将达1.35亿元。

2、生态效益分析

与传统能源相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具有环境影响小、污染少、可再生等优势,生态效益明显。临沧具有风能开发价值的场地多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上,这些山地多为未利用地,土地贫瘠、植被覆盖较差,而且避开了环境敏感区域。到2015年,预计风电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发电量2.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7.3万吨,减少CO2排放量18.25万吨;全市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标煤4.8万吨,减少CO2排放量12.48万吨;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产量可达15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16.5万吨,减少CO2排放量41万吨;农村户用沼气池达23万口,相当于节约标煤6.3万吨,减少CO2排放量15.8万吨。生物质能是CO2零排放的能源,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CO2和生物质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可以相互循环、抵消。

3、社会效益分析

发展新能源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是新科技和绿色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临沧丰富的生物质资源都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能够有效地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渠道。膏桐等油料林种植按每个劳动力种植管护10—15亩计算,2015年种植面积约50万亩,可以使3—5万农民获得新的增收渠道。木薯等燃料乙醇原料种植按每个劳动力种植管护5亩计算,“十二五”期间种植约34万亩,则可以使6万多农民得到新的增收渠道。生物质发电的农业秸秆和林业废弃物较为分散、廉价易得。总之,生物质能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供清洁能源,繁荣农村经济(运输、加工),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加快临沧市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确立率先发展新能源的战略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出一批宣传口号,建立一批科普基地,认定一批应用新能源的典型,使大力发展新能源尽快成为全民共识。

2、加大对新能源的资源调查

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对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资源进行基础性、系统性的调查和评价,掌握各类新能源资源状况,获得县(区)一级可开发资源量数据,预测资源发现趋势,建立市级新资源管理数据库和评价系统,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战略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摸清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加快新能源开发。

3、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在政策上要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建立和扩展新能源财政和专项基金,利用低息贷款、债券、新产品研发和展示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新能源企业;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鼓励消费新能源产品,应对消费者进行一定补贴。在税收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的税收政策,减免新能源产业各个环节的税费。

4、争取优势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

“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各省都将加强新能源开发建设的管理工作,将按照规划有序开发新能源,临沧市要认真做好备选项目的论证和分析工作。采取专家论证和银行介入等方法,交叉论证,努力把好项目选择关,提高备选项目质量。储备一批较成熟的项目,编入后续项目序列。新上项目要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要按照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新能源项目库,加强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为避免风电开发与电网接入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严格按照风电开发规划和年度开发方案进行风电项目核准,云南省也将执行国家政策严格风电管理。为确保项目能够核准,必须加快风电测风、选址、资源评估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优势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规划。

5、加强科技人才支撑

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从外引进人才,充实临沧市新能源方面的工程设计、市场开发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队伍。组建若干个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的专家队伍,以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把脉临沧市的新能源规划、评估和考核,为政府决策发挥智囊作用。鼓励新能源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对口送学的原则,采用订单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鼓励新能源企业公开向国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完善技术参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6、做好环境评价和环境保护

临沧市环境敏感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因此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应避开环境敏感区域。要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项目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强化项目运行监督管理,突出政府职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风电和太阳能项目重点要做好选址,选址应避开人口密集的城区和近郊,工程建设应遵循尽量少破坏地表植被的原则,风电工程建成后要开展鸟类监测工作。对太阳能硅产业的发展要高起点、成规模,严格执行行业有关标准,提高装备水平,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重点做好烟气净化和烟尘治理。对生物质能发展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白生菊:青海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浅析[J].青海科技,2005(5).

[2] 曾晓安:中国能源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周白石:新“点水成油”面临头尾瓶颈[N].天津每日新报,2010-12-03.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青海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当前青海省经济发展仍然长期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还是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而伴随着这些传统能源储存量的日益趋减,经济的发展无疑会遇到阻碍。因此,青海省必须重新审视能源的消费策略,大力开展新能源的建设。

一、青海省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风能发展现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日光暖棚、户用光伏电源等太阳能的利用设施在城镇和农牧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总体利用程度和效率还比较低,大多数都是以家庭小规模的应用为主,而且大多数项目的开发都是主要靠政府的扶贫政策来支撑,发展空间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型综合利用项目大多都还处于筹划和试验阶段,技术利用方面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利用。

青海省的风能发展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陆续开始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送电到乡”工程启动后,青海省风能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截至2010年,建设风能和风光互补电站100余座,虽然还有一些电站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但是由于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风能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目前,青海省6州23个县共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121座,为100多个无电乡约4万无电人口带来了环保、清洁的基本生活用电。青海省还将计划实施无电村通电工程,并规划在青海湖等地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厂。这为未来解决农牧区基本用电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水利水电发展现状。青海省由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本省水利水电的建设在近几年进入到了黄金发展阶段。而且,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给青海省黄河上游水电的加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青海省目前可开发的建设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94万千瓦,年发电量近670亿千瓦时。

(三)生物质能发展使用现状。在生物质能的使用方面,青海省的发展品种还是很单一的,项目开发数量又较少。到2010年,青海省在大通、互助、湟源等县城的农村建设使用沼气池共10,820座,养殖小区沼气池53座,大中型沼气池6座。虽然沼气池的利用推动了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由于熟练掌握沼气池使用技术的人才缺乏,从而导致新能源设备建成投产后后续服务工作滞后。而且受到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民对新能源设备的了解程度还不够高,造成很多新能源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很多设备废弃或者产能不高,影响了新能源产品发挥作用,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青海省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新能源的发展推动了青海省产业经济发展

1、新能源开发带动工业化进程。青海省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青海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发展新能源经济不仅可以开辟新的能源供应途径,有效增加新能源供应量,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由新能源产业发展而带动的电解铝、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新能源的建设会带动青海省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青海省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2、新能源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随着青海省新能源项目的崛起,青海省积极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发展,并选定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循化工业园区、海南共和工业集中区、海北西海工业集中区、海西德令哈工业集中区等5个地区开展对中小企业发展改革的试点工作。这不仅推进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展,更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新能源项目成为青海循环经济实验区发展特色。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以来,格尔木充分利用盐湖的各种有利资源,延伸盐化工产业链条,成为了“中国盐湖城”。钾盐资源首先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至2009底年百万吨级规模的青海钾肥二期工程,这个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利润74亿元。目前,格尔木的钾肥产量约占全国钾肥总产量的3/4,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标志着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德令哈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资源在这里开展的百万吨纯碱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对盐湖、煤炭、石灰石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青海省循环经济实验区发展以新能源生产的特色,为未来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农牧民生活和经济的改变

1、沼气的利用可以改善衣牧区的环境。2011年青海省农牧区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度已跃居全国第三位。2006~2011年青海省农牧区沼气池从21,070座增加到112,700座,沼气户从60,000户增加到130,050户,成逐年递增趋势。使用沼气后,农牧区的环境得到了净化,同时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沼气在建设利用过程中很好地改造了农牧区的棚、圈、厕,并很好地结合了这些地方产生的生物质能造福于农牧民,减少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现象,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环境卫生状况。

2、沼气的利用可以增加衣牧民的收入。沼气项目的建设可以变废为宝,节省农牧民的开支。一座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的项目户年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而一座厕所、猪圈、沼气池、菜棚“四位一体”的项目户年均可增收4,000元左右。每座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供气170~200天,使用沼气可使每户每年节约煤炭燃料开支480元;沼气池残渣作为有机肥可使每户每年少购化肥100公斤,可节约化肥开支200元。

沼气池的建设同时为农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沼气发酵剩余物的应用,使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同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增强抗病能力,使农作物增产5%~20%。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可提前20~30天出栏,节约成本大约在40元左右;沼渣栽培蘑菇,可以增产20%~30%,用沼气灯对温棚里的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能增产20%以上。

3、太阳能的利用可以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青海省地广人稀,部分农村贫穷落后,部分牧民居无定所,每年随着草场的变化而迁徙,无法建立固定的通电系统。光伏电站的项目实施后,基本解决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等四个藏族自治州的56个无电村落、3,680多户、10,400多人的用电问题。玉树州无电地区独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成后,为玉树州134个无电村的31,749户农牧民解决了基本生活用电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学校、村医务室等公益设施的用电问题,为学校和医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对太阳能暖房、太阳灶等设备的利用还可以解决农牧民的采暖问题。

(三)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青海省国际贸易发展。青海省经济较为落后,市场规模薄弱,这就决定了青海经济应该是外向型的。但其资源性内陆省份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运输费昂贵给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近几年随着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太阳能带动的各项产业发展,不断促进青海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进步。

1、新能源促进青海省硅材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近几年,青海省太阳能的开发有了显著成效,太阳能发电的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硅业、电池组件等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大促进了青海硅材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其次,青海省硅材料加工贸易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传统硅生产中的废液污染。

2、新能源带动青海省有色金属的出口。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而言,新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实施《青海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纲要》,到2010年青海省各大有色金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上升到310亿元,预计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630亿元,使青海由铝工业大省转变为铝工业强省。因此,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有色金属的对外贸易量也会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断带动青海省未来有色金属的发展。

三、青海省发展新能源的建议

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但是,青海省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必须注重合理地开发和有计划地进行。

(一)重视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引进。新能源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所以,青海省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不断开发新技术,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同时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一旦技术成熟,人才具备,注意力就转向示范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集中发展特色新能源产品。青海新能源的应用与发展在全国来说起步比较早,特别是光伏产业,在“十五”期间就奠定了基础,现在产业布局基本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已经形成。目前,青海省培育新能源经济的线路图要围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太阳能、风能互补,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建成具有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全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产业关联性,从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带动发展等方面充分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绝对竞争优势。

(四)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要合理处理传统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将两产业相结合,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进步,以传统产业稳定新能源的发展,使其“双轮驱动”,互动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一、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大意义

日本常规能源极度稀缺,能源供应主要靠进口,目前能源自给率不足17%。在能源供给方面,石油占50%左右,而石油供给几乎全部靠进口;在石油进口量方面,90%来源于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这为日本的能源安全造成了极大压力。面对这一趋势,日本政府在以能源安全保障为中心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的同时,基于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同时解决,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战略目标。

1.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缓解常规能源的压力。日本的矿产资源种类虽然很多,但除了作为化学肥料原料的石灰石矿、水泥之外,其他矿藏的储量和产量都很小。日本本土的石油产量很低,目前已探明的只有新口县和秋田县有少量的石油储量,仅能供给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 3%左右。煤炭的产量也不大,只有北海道、本州和九州有少量煤炭储量。煤炭自给率仅为2.8%左右。加之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能源日趋变得紧缺。能源价格随之高涨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为日本在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维护能源安全供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日本能源供给的主要特点是:核电比重大,核能发电量占发电总量近40%;过分依赖石油;能源电力化突出:水电潜力十分有限等。因此,在能源电力化方面对常规能源的依存度是很高的。而对于常规能源资源十分紧缺的日本来说。要把长期低迷的经济恢复起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谋求能源的稳定供给,没有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一切都是空谈。面对常规能源供应紧张的现实,日本不断调整自己的能源战略,积极开发新能源,扩大能源种类,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更新传统能源结构,研发常规能源的替代品。

2.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日趋严重。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对此尤其关注,想方设法调整自己的能源使用战略,尽量减少CO,的排放量。削减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防止地球变暖,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对生活质量的讨论,而且被日本认为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战略安全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急剧恶化。这些气体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它们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而且还可能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因此,应对地球变暖,采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相应的能源政策至关重要。地球变暖对日本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过去100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0.6℃,日本非城市地区温度上升1℃,城市则上升2℃以上,出现了“热岛”现象。日本作为岛国,共有6800多个岛屿,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一些岛礁可能被海水淹没,影响日本领土的保全和海洋权益。另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日本2012年要比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6%,这一目标也对日本政府形成了外部环境方面的压力。所以,日本正在极力谋求多角度、全方位的能源安全。通过多种措施努力完成环境保护任务。

二、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主要内容

新能源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切入点。在新型能源开发方面。日本主要是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废弃物能、氢能以及其它一些新型能源。

1.核能。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利用核能。尤其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了增加能源的自给率,日本便大力开发核能,陆续在全国建立了多家核电站。目前全日本共建有核电站54座,总装机容量为4712.2万KW,是世界第三核能大国,核能占能源供给总量的15%,核能电化率近40%。但是,日本开发核能主要关注两个问题:核燃料的供应问题和开发安全问题。日本核燃料全部依赖进口,众所周知,由于核燃料的特殊性能,以及核燃料提炼的高难度,国际上对核燃料的开发利用有许多严格的限定,严格限制其使用用途。要想保证核能开发的燃料供应,除了支付巨额经济成本外,还要向本国国民和世界做出政治承诺,保证其使用用途。日本在这方面一直坚守诺言,潜心钻研核能开发,并取得了巨大发展,对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本国能源的自给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太阳能。日本是太阳能应用技术强国。日本太阳热能的利用,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开始,1990年进入高峰期。太阳能技术日益创新,能量转换率不断提高,成本也是新能源中最低的。日本将太阳能的利用分为太阳光能和热能两种。太阳光能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硅等将光转化为电能。从2000年起,日本太阳能发电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3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6~KW,占世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49.1%,并计划到2010年达到482万KW,增加约6倍。太阳能电池是日本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技术产品之一,其光能转换率已将近20%。从过去20多年来看,其成本随着电力累计产量的成倍提高而降低到原来的82%,如果能够保持这种势头,它就能够与普通电力媲美了。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太阳光能发电装置。同时日本政府在太阳能开发与应用方面,也不断增加财政支持。

3.生物能。生物资源作为继风力和太阳能之后的第三种新能源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主要是对自然界生物的循环利用,原材料丰富而廉价,开发成本低,而且利用潜力非常大。近几年日本在这方面进行潜心研究和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能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体,它不会增加CO12排放量,是可再生的环保能源,其原料是垃圾、污水和植物、动物等。日本目前主要采用直接焚烧废物、造纸业排放的黑色液体和农、林、畜产排放物及生活垃圾等获取电力和热能。生物能源虽然具有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效果,不过能否控制CO,的排放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日本正在将植物培育和节能技术组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控制CO,的排放。

4.风能。目前,日本风力发电能力居世界第9位。由于日本的地理地貌优势,风力资源极其丰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风能开发和利用方面就进行了研究和规 划,开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近年来发展更快,2003年日本共有576座风车,发电量为67.8万KW,2004年发电量接近100万KW。风力发电规模的扩大,促使成本不断降低,风力发电设备的建设目前正在日本全国各地有序进行。由于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关系,风力气流紊乱,造成输出频率不稳,使得发电设备利用率低,仅为20-30%左右。同时风力发电难于蓄存,这是当前风力发电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据估计,到2010年,日本面向家庭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市场规模约为100亿日元,计划装机容量将增加到200万KW。

5.废弃物发电。废弃物发电所用的废弃物,主要是城市垃圾等一般废弃物和民间产业排放出来的产业废弃物。一般废弃物的燃烧处理设施虽然在日本全国大约有近2000处之多,但目前拥有发电设备的只有约12%,不过这12%的燃烧处理设备所发电的份额却占日本废弃物发电总量的大约80%。废气物发电的原理主要是用废气物焚烧时产生的高温蒸汽,带动涡轮旋转来产生电力。这种能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会增加C02排放量;可获得连续稳定的电能;规模小,有利于发展分散性电源系统;发电后的余热还可用于取暖、供热水等。2003年末,日本废气物发电的设备总容量大约为155 4万KW,其中一般废弃物发电约为134.9万KW,产业废弃物发电容量约为20.5万KW,计划到2010年达到41 7万KW。到目前为止废物发电的效率只达到10%,与一般火力发电的40%相比,发电技术提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6.氢能和燃料电池。目前,以生物制氢为代表的新制备方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氢能主要有两种转化应用的方式,即可以以燃烧的形式在发动机中使用,也可以以化学作用的形式在燃料电池中使用。目前日本在燃料电池方面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利用氢能的燃料电池是氢气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电流,发电效率40~60%,在热电并用系统可高达80%,而这种生电装置没有氮化物及硫化物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不会产生大气污染,排出的只有水。所以,燃料电池被认为是“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也是日本开发新能源的重中之重。日本政府为促进氢能实用化和普及,完善了汽车燃料供给制,全国各地建造了不少“加氢站”,近百辆燃料电池车已经取得牌照上路,计划到2030年,发展到1 500万辆。迄今,日本燃料电池的技术开发以及氢的制造、运输、储藏技术已基本成熟。

7.其它方面的新能源。日本在上述各种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成就同时,想方设法地开发多种其它新型能源,以更新传统能源结构。比如二甲醚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浪力及潮流发电、冰雪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海洋温差进行发电、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日本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能源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技术成果,也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战略举措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世界政治格局、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于2002年颁布了《能源政策基本法》,从法律上规定政府必须制定长期、综合性的国家能源基本计划;2003年10月,日本政府以此法为依据,推出了《能源基本计划》。日本能源政策方向的调整,不仅将影响其国内能源供求结构的变化趋向,而且将影响日本对外能源战略走向。

1.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日本充分利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凭借其新能源开发技术优势,加快步伐争夺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资源短缺的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垃圾发电、地热发电、生物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尤其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从2000年起,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据有关权威机构透露,全球太阳能生产排名第一的日本夏普公司宣布,扩大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内的优势,计划把英国组装厂的产能提高一倍,到201 0年度将把太阳能电池销售额由目前的1600亿日元提高到5000亿日元。日本东京电力和关西电力等10家电力公司日前宣布,在2020年之前,10家电力公司将联手增设30处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规模为14万千瓦。其中,关西电力和九州电力公司等已经决定在2009年之前,完成发电规模4万千瓦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建设。

2.新能源开发多样化。一是大力推进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新阳光计划”。日本开始实施“阳光计划”起因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将所有能源与新技术的开发和实用化包括在内。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技术开发进行财政支援,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直补”政策。从2006年度开始,日本环境省实施“太阳作战”计划,对家庭用户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通过发放补贴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二是以政策法规激励新能源发展。日本以前每年家畜排泄物为9100万吨,食品废弃物为2000万吨,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有关法律到2004年月11月家畜排泄物禁止露天堆放,到2006年排出生鲜垃圾的单位要减少20%,同时对排出的垃圾有义务进行循环利用。在政策法规框定下,生物发电在日本悄然兴起。三是围绕日本的新能源战略正在形成诸多相关产业。仅在太阳能发电产业领域内,就有硅片、太阳能电池制造、光玻璃原材料、变流器以及架台等周边产业,此外还有住宅厂家、一些电器设施店等。每一个产业一方面既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又都是整个日本新能源战略的细节支点。

3.实施能源外交政策。能源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为了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策略。日本的对外能源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障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中东地区在日本实施新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日本每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量的88%。日本非常重视同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合作,在政策取向上基本与美国保持一致。2000年,日本获得了伊朗阿扎德干油田的优先谈判权并于2004年达成了协议,即日本投资15亿美元获得了阿扎德干油田的独立开采权。该油田每年的产油量相当于其原油进口量的10%左右。另一方面是开辟新的能源供给渠道。日本计划把本国公司在海外开采的石油量提高到进口总量的30%。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日本一些石油公司纷纷到国外开采石油。目前,日本已在科威特、阿联酋、印尼等国拥有12个油田的开采权,有力地保证了日本国内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

篇4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13-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与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省是否能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

1 中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高速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等连带的产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的利用产业及数量居世界前端,太阳能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我们国家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产能过剩危机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明显。尤以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突出。

(2)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新能源利用的产业从技术设备、生产环节到应用、输出,需要形成合理的整条的产业链。二是社会投资不均衡。从整体情况来看,风能和太阳能的领域投入资金较多,生物能源以及核电的投入偏少,而地热、沼气等能源领域的投入就更少了。三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3)技术创新问题。新能源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是个很大的难题。

(4)新技术如何投入使用的问题。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之前的成本也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

(5)利益结构问题。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2 我市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应做以下工作才能解决上述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1)科学论证新能源的潜力,我市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想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科学评估城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

我市能获得新能源的资源数量和开发利用条件、潜力的评估,是利用的基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种类较多,集中度较低,能被利用条件也不同。

(2)我市需要合理规划资金的投入,以及在合理投入时的利用规模。新能源的资金的多少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拿生物能来说,秸秆、畜禽粪便等容易收集利用的数量与能够作为沼气应用、秸秆发电等利用的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与我市的农业政策有关,而且与我市市政府给予资金的多少、技术支持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发展与减排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3)我市需要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优先开发沼气、天然气,适当控制煤炭的利用,是调整现阶段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我市是我省煤炭生产规模较大的县级市,在以往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今后我市需要大力发展沼气、天然气的利用率,适当优化产业结构。

(4)做好地质勘探,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要充分摸清地下煤的储藏量,制定科学开发方案,是我市今后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低碳化的关键。

3 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市政府应出台战略计划加强产业引导

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的新能源节能体系,建全能源管理和咨询机构,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3.2 加大技术创新,加大投资力度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我市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因此要特别加大对主要技术的研发力度,从专业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

3.3 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

首先是加强我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次是完善财政补贴机制。需要在补贴领域和补贴方法上进行扩展,如财税支持等。最后是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3.4 促进经济发展与新能源的供给需求的平衡

调整我市的能源利用政策,鼓励使用新型能源,大规模启动城乡市场,建立绿色能源的品牌。

3.5 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应重点发展沼气与太阳能的利用。

3.6 开创新能源家居理念,强化新能源需求意识

加强鼓励企业、家庭更多的使用新能源产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等措施降低价格门槛,推广我市城乡新能源设施的应用。

我市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就必须坚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战略。

参考文献

[1] 汤倩,金银亮.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17期:14-15.

[2] 李抒望.科学发展观的新诠释[J].实事求是,2004,(2):

19-21.

[3] 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篇5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可以有规律得到补充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总量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

嘉鱼县地处鄂东南,江汉平原南部,属长江冲积平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丰富等特点。全县国土面积1018平方公里,总人口36.7万人,农村人口为25.6万人,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6753元。

1、能源资源状况

(1)小水电:全县有大小河流7条,大多数属平原季节性人工河流,主要作用是抗旱排渍,自然落差不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大,只有2100kw,可开发量1700kw。

(2)太阳能:全县年日照1995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6%,太阳能年总辐射量0.45MJ/cm2。

(3)风能:年平均风速2.3米/秒,相当于2级风,开发利用价值不高。

(4)生物质能:农作物秸秆仍是嘉鱼县农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每年用作生活用能的农作物秸秆16.8万t,占总量的68.7%,返田作肥料占31.3%;薪柴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传统生物质能,薪柴资源包括薪炭林、防护林、速生用材林、灌木林、疏林和“四旁”树等,全县薪柴开发总量为3.99万t,随着国家封山育林及林业加工业的发展,薪柴可用作农村生活用能量日趋减少;全县生猪存栏9.35万头,鸡10.6万羽,年产生畜禽粪便19.1万t,可利用量为15.1万t。

从以上可以看出,嘉鱼县能源资源构成特点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极度缺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潜力大。

2、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生活用能的需求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主要靠当地秸秆和薪柴,采取直接燃烧方式,能源有效转换率仅有10~30%,造成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能源缺乏与浪费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嘉鱼县农村生活能源使用出现了新趋势,呈现出“三减三增”特点:一是自及自足能源消费减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二是秸秆能源消费比例减少,液化气、煤等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增加;三是高能耗用能方式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增加。

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蕴含着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嘉鱼县农村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1、生物质能开发

(1)沼气。沼气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发应用的一种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超过4000万户,受益人口达1.55亿人。沼气是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混合气体,其中甲烷约占55~75%,1m3沼气相当于0.7~0.8kg标煤,热值较高,燃烧后只产生和CO2和H2O,是一种高品位的清洁能源。

到2011年底,嘉鱼县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175万口,建池户使用率达82%,每口沼气池年产沼气360m3,全县年产沼气346.86万m3,按与沼气具有等量有效热能的液化气进行替代比较,农户每年节省能源支出1088.28万元(本地液化气价格为7.53元/kg)。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甲烷0.102万t。

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和矿物质灰分,改良土壤功效十分明显,其中有机质含量36.9%~49.9%,腐殖酸10%~24%,粗蛋白5%~9%,全NO.8%~1.5%,全P0.4%~0.6%,全K0.5%~1.2%;沼液含有多种速效营养成分。

沼渣沼液可广泛用于作物浸种、叶面喷肥、基肥或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也可作为家畜添加剂和鱼铒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用沼液浸种,水稻增产9.4%,玉米增产9.35%;沼液作叶面喷肥,密柑单株增产20.2公斤,茶叶喷施沼液能够促进茶叶株高增长,增加茶叶的百芽重和单叶重,促进茶树增产,增产率为9.0%。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一个新亮点。

(2)农作物秸秆及薪柴

秸秆及薪柴具有体积大、密度小、热值不高的缺点,远距离输运成本大,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村容村貌,将其进行气化或压缩处理做为燃料是提高利用效率可行办法。

①秸秆气化。秸秆气化是采用一种生物质热解技术,先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切碎,在缺氧条件下,使秸秆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一个4口之家每月需要燃烧秸秆130kg,每100kg燃料费用为13~15元,每农户月燃料费16.9~19.5元,秸秆气化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常规燃料。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煤的含硫量(约1%),秸秆气化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可以部分代替高品位商品能源。

②固化成型。将秸秆或薪柴干燥粉碎后,经过成型机械挤压成密度为0.8~1.2t的柱状或颗粒状燃料,1t成型燃料相当于0.429~0.571t标煤。是一种能代替燃煤的新型低碳、节能、环保燃料,具有燃烧热效率高、使用安全、清洁环保、节省空间等优点。

2、太阳能利用

①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可替代标煤150~180kg,2009年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955.56万台,面积已达4997.06万m2,嘉鱼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11%。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全年可节电1.8GJ(约512kwh),按本地农村电价0.6元/度计,每台热水器全年可节约307.2元,农户6~7年就可收回投资,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寿命可达15a。

②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主要是通过太阳能板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白天吸收太阳能光子能量产生电能储存,夜幕降临时产生照明。太阳能路灯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不用专人管理和控制,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可行,一次性成本回收较快,节能效果显著。

③太阳能温室大棚。不仅在瓜果蔬菜、花木苗圃等种植业上广为应用,在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对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三、新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建设,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延长了农业生态链,既生产了清洁能源,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太阳能,既能有效提供安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使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2、有利于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农村广泛使用沼气、秸秆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农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目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减排问题,逐步会将减排成本纳入考量的范畴,传统能源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发展可再生能源,符合减排趋势。

3、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粮、鱼、果)生态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料,既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农药使用,培肥了地力,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4、有利于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疫病流行。

在建沼气池的同时,对农村的厨房、厕所、猪圈进行改造,实行“一池三改”,把脏乱的旧厨房改造成贴着瓷砖和安装沼气灶具的新型厨房,把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造成水冲式厕所,把蚊蝇漫舞的畜禽舍栏改造成干净的圈舍;在新农村社区中建设小型沼气工程,使生活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貌,实现厨房亮化、厕所净化、环境美化,也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卫生习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嘉鱼县是湖北省10个重点血吸虫疫区之一,通过对全县15个血吸虫疫区村2000衣户改厕和建沼气池,阻断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对综合防治血吸虫起到较好效果。

四、存在问题

1、常规能源不足。嘉鱼县地处平原湖区,少煤无油气资源,商品能源全部靠外调运,农村人均能耗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农村人均生活能耗为0.203千克标煤/人・天,全县农村年生活能耗为1.9万t标煤,如果农村能源需求不能够满足,势必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

2、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全县农村综合利用效率比较低,仅为30%左右。农村生活用能以直接燃烧秸秆为主,大部分为老式大锅大灶,热效率只有10%~30%,尽管政府多年来推广节能省柴灶,但进展缓慢,全县节柴灶比例不足30%。

3、沼气发展遇到瓶颈生产沼气的主要原料是畜禽粪,与养殖业密切相关,目前养殖业已由传统的千家万户饲养转型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养殖的农户数量急剧减少,沼气发酵原料不足是户用沼气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另外,户用沼气属于自及自足能源经济利用模式,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沼气池产气水平差异较大,因缺乏科学管理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废弃池、病池,给沼气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不宽,科技服务体系滞后,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5、农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缺乏认识,持“不相关”、“无所谓”态度的人不在少数。

五、建议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契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也不是短期工程,它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渠道。

1、政府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加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期投入较大,获利较少,所以社会资金参与较少。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调动多方参与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积极性,要增加财政预算,加大项目开发、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力度。

2、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提高可再生能源资金使用效率,使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篇6

一、云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云计算(Cloud technology)”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体现方式。准确说,云计算仅描述了一类棘手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计算与数据”跷跷板的平衡已发生变化,即已经到“移动计算要比移动数据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 cheaper than moving data)”。《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理论总结认为,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

二、新能源

新能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能源泛指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得的可利用能源,外延涵盖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能源、核能、节能等。狭义的新能源指除常规性能源和大型水利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等能源的总成。现阶段对风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总体来讲,新能源的利用主要是围绕发电展开的。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按技术领域大致分为:无线能量(电能)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电能)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传输电力的新技术,它将电力通过电磁耦合、射频微波、激光等载体进行传输。这种技术解除了对于导线的依赖,从而得到更加方便和广阔的应用。

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①电磁感应―――短程传输。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的基本原理,变压器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进行工作的。利用电磁感应进行短程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为,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L2之间利用磁耦合来传递能量。若线圈L1中通已交变电流,该电流将在周围介质中形成一个交变磁场,线圈L2中产生的感应电势可供电给移动设备或者给电池充电。

②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中程无线电力传输方式是以电磁波“射频”或者非辐射性谐振“磁耦合”等形式将电能进行传输。它基于电磁共振耦合原理,利用非辐射磁场实现电力高效传输。在电子学的理论中,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导体的周围会形成交变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频率低于100khz时,电磁波就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当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便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且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较远距离传输能力,人们把具有较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即:RF)。将电信息源(模拟或者数字)用高频电流进行调制(调幅或者调频),形成射频信号后,经过天线发射到空中;较远的距离将射频信号接收后需要进行反调制,再还原成电信息源,这一过程称为无线传输。中程传输是利用电磁波损失小的天线技术,并借助二极管、非接触IC卡、无线电子标签等等,实现效率较高的无线电力传输。

③微波/激光―――远程传输。理论上讲,无线电波的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就越小。所以可以利用微波或激光形式来实现电能的远程传输,这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196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格拉提出了空间太阳能发电(Space Solar Power,SSP)的概念,其构想是在地球外层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基地通过微波将电能送回地球。

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技术自身有很多优点,成本较低,无线通信技术不必建立物理线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铺设电缆,而且无线通信技术不受工业环境的限制,对抗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故障诊断也较为容易,相对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的设置与维修,无线网络的维修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完成,更加便捷;扩展性强,当网络需要扩展时,无线通信不需要扩展布线;灵活性强,无线网络不受环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线网络只需要做很少的调整,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1)常用的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目前偏远地区广泛应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GPRS/CDMA、数传电台、扩频微波、无线网桥及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技术等。它主要使用在较为偏远或不宜铺设线路的地区,如:煤矿、海上、有污染或环境较为恶劣地区等。

①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GPRS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开发运营的一种基于GSM通信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技术,通常称为2.5G。它是利用“包交换”概念发展的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包交换就将数据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包,再将这些包一个一个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寄包裹,其优势在于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是以资料量计价,有效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GPRS网络同时支持电路型数据和分组交换数据,从而GPRS网络能够方便的和因特网互相连接,相比原来的GSM网络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的分组交换技术具有实时在线、按量计费、高速传输等优点。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由中国电信运行的一种基于码分技术和多址技术的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原理基于扩频技术。其最早是由于军事上对高质量无线通讯技术的需要而开发设计。CDMA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将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然后经载波调制将数据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进行相反过程的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从而进行解扩,以实现数据传输。其特点是抗干扰能力强、抗衰落能力强、信号隐蔽性强、抗截获的能力强、可以多用户同时接收发送。

②数传电台通信。数传电台是数字式无线数据传输电台的简称。它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数字调制解调、具有前向纠错、均衡软判决等功能的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电台。数传电台的工作频率大多使用220~240 MHz或400~470 MHz频段,具有数话兼容、数据传输实时性好、专用数据传输通道、一次投资、没有运行使用费、适用于恶劣环境、稳定性好等优点。数传电台的有效覆盖半径约有几十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城市或一定的区域。数传电台通常提供标准的RS-232数据接口,可直接与计算机、数据采集器、RTU、PLC、数据终端、GPS接收机、数码相机等连接。传输速率从9600到19200 bps,误码低于10-6(-110 dBm时),可工作于单工、半双工、时分双工TDD、全双工方式。无线数传电台是通信行业发展较早的通信方式,也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各行业取得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铁路、电力、石油、气象、地震等各个行业均有应用,在遥控、遥测、摇信、遥感等SCADA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③扩频微波通信。扩频通信,即扩展频谱通信技术(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是指其传输信息所用信号的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技术。最早始用于军事通信。它传输的基本原理是将所传输的信息用伪随机码序列(扩频码)进行调制,伪随机码的速率远大于传送信息的速率,这时发送信号所占据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所需的带宽实现了频谱扩展,同时发射到空间的无线电功率谱密度也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调并恢复信息数据。其主要特点是:抗噪声能力极强;抗干扰能力极强;抗衰落能力强;抗多径干扰能力强;易于多媒体通信组网;具有良好的安全通信能力;不干扰同类的其他系统等,同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等特点,特别适合野外联网应用。

④无线网桥。无线网桥是无线射频技术和传统的有线网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网桥是为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点对点网间互联而设计。它是一种在链路层实现LAN互联的存储转发设备,可用于固定数字设备与其他固定数字设备之间的远距离(可达50km)、高速(可达百兆bps)无线组网。扩频微波和无线网桥技术都可以用来传输对带宽要求相当高的视频监控等大数据量信号传输业务。

⑤卫星通信。卫星通信(satellite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从而实现在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技术,它是地面微波通信的继承和发展。卫星通信系统通常由二部分组成,分别是卫星端、地面端。卫星端在空中,主要用于将地面站发送的信号放大再转发给其它地面站。地面站主要用于对卫星的控制、跟踪以及实现地面通信系统接入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可分为同步卫星和非同步卫星,同步卫星在空中的运行方向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及周期相同,从地面的任何位置看,该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非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大于或小于地球的运行周期,其轨道高度、倾角、形状都可根据需要调整。卫星通信的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广、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其主要用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域,卫星通信的主要缺点是通信具有一定的延迟,比如打卫星电话时,不能立即听到对方回话,主要原因是卫星通信的传输距离较长,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是有一定延迟的。

⑥短波通信。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划分,短波是指波长l00m~l0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短波通信是指利用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又称高频(HF)通信。短波通信可分为地波传播和天波传播。地波传播的衰耗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递增,在同样的地面条件下,频率越高,衰耗越大。利用地波只适用于近距离通信,其工作频率一般选在5MHz以下。地波传播受天气影响小,比较稳定,信道参数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故信道可视为恒参信道。天波传播是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来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方式,倾斜投射的电磁波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到几千千米外的地面。天波的传播损耗比地波小得多,经地面与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之后,可以达到极远的地方,因此,利用天波可以进行环球通信。天波传播因受电离层变化和多径传播的严重影响极不稳定,其信道参数随时间而急剧变化,因此称为变参信道。短波通信的特点是:建设维护费用低、周期短、设备简单、电路调度容易、抗毁能力强、频段窄,通信容量小、天波信道信号传输稳定性差等。长期以来,广泛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图像、语音广播等信息。

(2)常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并且传输距离在较近的范围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及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有:Zig-Bee、蓝牙(Bluetooth)、无线宽带(Wi-Fi)、超宽带(UWB)和近场通信(NFC)。

①Zig-Bee。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而建立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来源于蜜蜂群的通信方式,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来与同伴确定食物源的方向、位置和距离等信息,从而构成了蜂群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距离近,其通常传输距离是10-100米;低功耗,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2节5号干电池可支持1个终端工作6~24个月,甚至更长;其成本,Zig-Bee免协议费,芯片价格便宜;低速率,Zig-bee通常工作在20~250 kbps的较低速率;短时延,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等。主要适用于家庭和楼宇控制、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收集与控制、公共场所信息检测与控制、智能型标签等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②蓝牙(Bluetooth)。蓝牙(Bluetooth)是在1998年5月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等公司共同提出的一种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它能够在10米的半径范围内实现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其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通讯介质为频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间的电磁波。蓝牙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拨号网络、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高品质耳机等,蓝牙的无线通讯方式将上述设备连成一个微微网,多个微微网之间也可以实现互连接,从而实现各类设备之间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办公环境、汽车工业、信息家电、医疗设备以及学校教育和工厂自动控制等领域,蓝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芯片大小和价格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

③无线宽带(Wi-Fi)。Wi-Fi诞生于1999年,它是一种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广的局域网覆盖范围,其覆盖半径可达100米左右,相比于蓝牙技术,Wi-Fi覆盖范围较广;传输速度非常快,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mbps(802.11b)或者54mbps(802.11a),适合高速数据传输的业务;无须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在一些人员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汽车站、商场、机场、图书馆、校园等地方设置“热点”,可以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用户只需要将支持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健康安全,具有WiFi功能的产品发射功率不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约60~70毫瓦,与手机、手持式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相比,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

④超宽带(UWB)。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通信速度可以达到几百兆bit/s以上,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 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其主要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发射功率低,功耗小;保密性强;UWB通信采用调时序列,能够抗多径衰落;UWB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由于UWB系统占用的带宽很高,UWB系统可能会干扰现有其他无线通信系统。UWB主要应用在高分辨率、较小范围、能够穿透墙壁、地面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系统中。军事部门利用UWB技术已经开发出了高分辨率的雷达。据相关报道,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UWB收发器已经被开发出来,用在了能够看穿地面、墙壁、身体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检查楼房、桥梁、道路等工程的混凝土和沥青结构中的缺陷,以及定位地下电缆及其它管线的故障位置,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另外,在救援、治安防范、消防及医疗、医学图像处理等领域都大有用途。

⑤NFC。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新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飞利浦、索尼和诺基亚等公司共同开发,其工作频率为13.56 MHz,由13.56 MHz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而来,它与目前广为流行的非接触智能卡ISO14443所采用的频率相同,这就为所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通讯方式。NFC采用幅移键控(ASK)调制方式,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106 kbit/s、212 kbit/s和424 kbit/s三种。NFC的主要优势是: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与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其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NFC的应用情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类:A、接触-通过,主要应用在会议入场、交通关卡、门禁控制、和赛事门票等方面;B、接触-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在手机钱包、移动和公交付费等方面;C、接触-连接,这种应用可以实现2个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实现数据的点对点传输;D、接触-浏览,用户可以通过NFC手机了解和使用系统所能提供的功能和服务;E、下载-接触,通过具有NFC功能的终端设备,使用GPRS\CDMA网络接收或下载相关信息,用于门禁或支付等功能。

篇7

0 引言

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稳定的现代化电网,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解决分布式能源中各种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和有效调配以及安全、可靠、稳定运行问题。目前,在中国,电力行业是能源高消费的主要领域,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综合利用新能源发展智能电网将有助于低碳电力行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1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

根据中科院在2010年一份国内按行业划分的二氧化碳排放名单[1]指出,电力行业排放的总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1%,占所有行业排放量之首。

事实上,水电,风电,太阳能甚至核电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它们的消耗并不会对环境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真正在电力行业排放二氧化碳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火力发电。在我国,火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5% ,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一次能源是煤炭,在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巨大化学能量的同时,伴随的是同样数量级的反应生成物二氧化碳,就是这个简单的过程决定了火力发电每年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所占的巨大比重:来自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来源于煤炭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50%,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呈上升态势。

2 智能电网综合利用新能源的现状

近年来,智能电网在中国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以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为例:在2008年,公司制定了一项计划――从2008年到2030年期间分三个阶段进行智能电网建设。在2008年和2009年,本公司作出了“在中国东部建立电力调度中心的集团项目”和“在中国东部规划灵活智能电网体系”的计划。2009年2月,一个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电过程中的稳态,动态和瞬态安全控制系统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检查。由中国科技部推出的973项目――高渗透微电网的复杂动态行为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个专项基金。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智能电网将不仅能推进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技术行业的竞争舞台。智能电网是高效率和环境友好型能源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能源生产,转换,传输和消费的效率,还可以增强环境友好型能源供应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

3 在智能电网中综合应用新能源的策略

电力行业是碳的主要生产者,因此减少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碳排放量。综合运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将极大地减少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相关策略[3]:

3.1 起草一个科学,统一和可行的发展计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各职能部门制定新能源发展的行政计划,该计划应该有长远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此外,为促进配套政策的实施应加强监督并制定相应的评估准则,必要时,还应更新有关行业的国家标准。

3.2 综合各能源管理机构的功能:在中央一级,国家能源机构可以整合不同部委和部门的行政职能,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专门机构协调新能源技术的科研,项目启动,商品化,市场需求和供应的管理。

3.3 建立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制定相关领域的实施细则和政策,以利于有关新能源的法律和法规的执行,相关法律应有明确的奖励或惩罚规则,从而加强新能源产业的监督。

3.4 建立一个多元化和最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政府应增加投资,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必须成为鼓励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展的赞助商,发展清洁能源将成为当地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更多的资金应投向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同时,国家应积极吸取海外经验,大力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有人建议,国家应帮助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扩建,为相关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特别是对企业科技创新贷款,环保产业贷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中国的发展银行应提供长期的无息贷款。此外,国家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合资或先进技术合作,利用国际资源扩大融资渠道。

4 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综合运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智能电网运行的技术规范和新能源运用的国家标准,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企业之间合作,促进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 新能源电池 风险评估

1、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这导致全球资源过度开采,稀缺资源日益匮乏,另外严重的工业化污染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开发新型能源,新能源的应用大多都需要能量的转换与储存,新能源电池是非常关键的部件之一。而新能源电池的开发与生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制约着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性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1]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通过调研分析、专家咨询、系统分析、查阅资料等基础性工作,根据所分析问题的特点及目标,找出所研究问题的风险因素,并筛选出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分类新能源电池项目的风险识别可以结合“头脑风暴”“德尔菲”等方法,从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原则出发,将其风险因素分为“技术与市场”“社会与政策”“企业运营及其他”三大类,每大类下分若干具体因素。技术与市场下分因素为:原材料利用率、零部件可靠性、传统电池销售量、传统电池市场增长率、其他新能源电池威胁(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续航能力、使用寿命、能量性能、能量密度、功率等指标)、汽车等主要使用市场、品牌认知、销售渠道;社会与政治下分因素为:宏观经济、环保政策、工资标准、税收政策、国贸政策、安全规定、消费者保护、通货膨胀率、消费者信心、环保意识、行业标准;企业运营及其他下分因素为:原材料价格变动、生产进度、自然灾害、操作失误、设备故障、设备价格变动、生产安全事故、人员变动、信息泄露。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产品开发及生产的、进度、质量及成本等方面造成影响。[2]

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评价与风险估计两大部分内容,其中风险估计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3.1 风险概率估计

风险概率估计是对风险事态出现不确定性的估计。由于新能源电池的开发和生产具有很强的开创性,风险来源和风险特征很少有可利用的历史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电池开发与生产项目可以采取专家加权评分法,邀请相关专家对使用新技术的风险进行打分,再根据对专家的信任程度赋予专家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出相应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可表示为:

p=p(h)p(l︱h)

式中p(h)为风险事态出现的概率;p(l︱h)为风险事态出现并引起损失的概率。

3.2 风险损失估计

风险损失估计就是对风险事件所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的估量。新能源电池开发与生产项目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定性的方法进行估计,得出统一标准的损失代表值,与相应事件的风险概率估计值代入到风险量测函数式,进行下一步的评价决策工作。

3.3 风险量估计

高新产品项目开发与生产的风险量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与风险损失大小有关,当收益难以量化或可相对损失忽略时,可认为对于某项目,其风险r与该行动风险事态可能出现的概率p,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l具有某种函数关系,常见的形式是以乘法作为基本表现形式:

r=f(p,l)=p×l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综合考虑风险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决策树、贝叶斯决策等方法结合决策者效用准则以及风险评价矩阵等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的客观评价。[3]

4、风险控制

新能源电池开发与生产项目进行风险控制,首先要通过选择模型和参数设定开发出监控系统,采取一定的措施时时跟踪监测和识别风险因素的变化,动态掌握结构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如果风险水平超过所设定指标值,则发出风险预警,根据风险类型,在决策库中选取预先设置的风险控制策略进行风险控制,直到将风险值降低到合理范围内。[4]其中关键部分是风险对策制定和选择,常见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以下几个:

(1)规避风险:当项目潜在的开发或生产风险很大,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在新能源电池项目技术更新较快,开发之前或者开发过程中如果发现关键因素变化而导致潜在风险超过指标值,又没有其他策略可选择时,可以选择放弃项目,而如果是发生在投产阶段应及时停产,避免更大的损失。

(2)转移风险:是指采取一定的手段,将桥梁施工风险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其它单位或个人,以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新能源电池项目可以采用投保或引入合伙人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担,将风险转移。

(3)预防风险:是指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杜绝桥梁施工风险的发生,是一种主动的风险应对策略,新能源电池项目一方面应在工艺技术与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革新,或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或错开;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进主动预防风险的发生。

(4)减轻风险: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新能源电池项目减轻风险的途径是尽可能的通过调研或论证等方式将不可预测风险变为已知风险和可预测风险,然后通过改进开发和生产方案、改变工作环境等方法降低风险的损失和发生概率。

5、结语

相对于传统产品或成熟产品来讲,新产品项目开发与生产的不确定性更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会更多,而新能源电池的开发与生产不仅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也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不仅在开发与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风险评估与控制,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要制定完善的风险管控方案,一定要将新能源电池项目的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

参考文献

[1]任纪良,沈玲.燃料电池轿车开发项目风险管理[j].上海汽车,2008(1):4-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90-03

地方新建高职学院大都是由几个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组建的,例如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由延安农校、延安师范学校、延安农业机械化学校等中专学校合并的。本文所言“地方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就是指这些合并进高职学院的中专学校在合并前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些中专学校在合并前的档案流向有三种情况:一是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上交市级档案馆长期保存,二是按照档案保存期限的规定集中销毁,三是学校尚存管的档案卷宗移交高职学院档案室保管。合并升格组建为高职学院以后,其前身档案管理基本维持原貌,停留在被动接待查阅的层面上,管理服务功能常常受到质疑,极大的损害了新建高职学院档案工作的誉名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的实际出发,转变档案管理工作观念,拓宽对其前身档案管理的工作视野,加强对其前身档案的整理、抢救、开发、编研和利用,已成为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效能的紧迫课题,必须下大工夫认真落实。

一、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利用需求分析

1.学院建设改革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资产资源的整合与保全。包括土地、校舍、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都要依据前身档案进行清理和核查,防止不当报废与流失。(2)学科专业建设,要以所合并学校学科专业为基础,发挥原有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总结原中专学校办学的经验,特别是与行业的广泛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3)高职教育文化的凝练与建构,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价值文化,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教育机制建构和师生职业价值心里建构等,均可从中专办学档案中受到启示,找到参照和借鉴。(4)管理改革和队伍建设,包括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既不能完全脱胎于所合并的中专学校,但也不能离开所合并学校这个基础和前提,如干部考核任免、学科带头人的聘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分类管理,都要通过档案中的可靠的原始记录知人历史和特长。(5)宣传学院,扩大学院社会影响。所合并的中专学校均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中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在原所属行业中的广泛影响,这些方面在档案中均可找到实施记录和重要物证,如我院前身之一的延安农校在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中获得多项省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在学校对外宣传和学生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分量。

2.服务民生的需要。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毕业生就业再就业服务。尽管学生个人档案已于学生毕业时一并随人转移出学校,但学校档案中关于学生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的部分,依然对支持学生就业再就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毕业生本人所持的毕业证、荣誉证、职业技能鉴定证等材料存在丢失现象,需要查阅学校集体档案,并索要复印件予以证实。二是用人单位在考察毕业生时往往不局限于本人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如学生素质拓展状况、社会实践和参与重要专业活动的状况等,由于传统的学生个人档案管理理念的原因,只能在集体档案中寻找资料予以佐证。三是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和权益维护。四是就业基地的建设与拓展。(2)教职工民生服务,如岗位聘任、教师职称评聘及职级确定、知识产权保护、工人专业技能等级评定与晋升等。(3)职工家属子女及编制外用工落实政策的需要。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单位相继经劳动部门批准创办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动服务公司”,中专学校的劳动服务公司吸纳了不少教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需要为其从业职工出具相关原始材料,以证实身份和从业经历(工龄)。二是各中专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编制外用工的现象,长期临时工承担着单位紧缺技工(如木工、给水工、电工、炊事工、机车工)的工作任务,20世纪90年代后有相继被辞退,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应给予相应的补偿,需要查证其工种、工龄、工资等史实。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一是专家咨询服务,应政府要求选派政府科技顾问,需要档案部门提供可靠专家资料以供遴选。二是信息咨询服务,如农业教育、医卫教育、农业机械教育、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策略,提供研究基础。(2)为科技服务提供路径和线索。学院专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技专家的智慧支持,企业、农村(特别是民营企业)聘请专家的愿望强烈,哪个专业有哪些专家,他们各自有哪些优势和专长,在哪些业务方面有成果和经验等,档案机构可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供需聘单位选择。(3)服务地方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涉及办学能力、办学专业、培训设施设备、教师团队、课程资源、培训模式与方法研究等方面内容,作为合并高职学院前身的各中专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已形成特色,为高职学院开展继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前身档案资政,有利于地方政府整合与发挥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资源,方便当地人民群众就近接受继续教育,进而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学习机制,特别是让人民群众知悉高职学院丰富的实训资源和地方性特色化课程资源,认同高职学院应用型技能型继续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培训特色,对坚定不移地走职业化的专业成长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的组织策略

1.克服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只管存、只接待查阅的错误观念。由于合并前各中专学校分属不同的行业系统,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规范不同,加之学校重视程度和档案人员素质不同,查不到、查不准、史证力度不足和查阅线索不清晰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要充分认识整理完善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查找前身档案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抢救和补充有关历史资料,全面完整呈现学院前身发展的历史面貌,提供便利的查阅利用途径,对于民生改善、学院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2.以完善学院前身档案开发与利用体系为出发点,避免追究历史责任的误解。由于合并新建高职学院档案人员大都来自所合并中专学校档案室,研究学院前身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然有意无意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在对学院前身档案的整理中,要克服纠缠历史旧账的错误思想,对于存在问题要不问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只研究问题是怎样的,补救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对整理、编研前身档案的人员,作出明确纪律规定,消除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顾虑,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开展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作为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的中专学校办学历史复杂,时间跨度长,人员变动大,现存档案卷宗众多,史料线索头绪多,而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编制十分有限,要正确处理整理开发利用学院前身档案工作与现实档案征交归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合理调整人力和时间,教育档案人员顽强奋战,勇于啃“硬骨头”,迎难而上,忘我劳动,彰显档案管理人的职业精神。

4.克服单纯闭门理“卷”的观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以服务为目标,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电话咨询、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研究学院前身档案的利用需求,了解所合并的各中专学校管理、办学的历史线索,为整合学院前身档案资源,抢救补救缺失史料和开发利用档案开展服务奠定坚实基础。调查研究做好了,就可以分清重点、难点和轻重缓急,做到忙而不乱。

5.树立档案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充分发挥院系知情人的积极作用。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的院系设置基本上是以所合作的中专学校为基础的,如我院的农学系、教育系、农机系等就是这样。院系干部教师大都是原中专学校的“老人”,他们对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有较深入研究,也十分熟悉所合并中专学校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他们即可准确把握学院前身档案利用需求的项目和内容,又可理清学校发展变迁的线索,甚至办学活动的时间、步骤、人员构成、实施过程、经验与成果,对学院前身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事半功倍的实践意义。

三、强化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效能的途径和方法

1.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增强档案厚重度。档案利用服务的效能如何,取决于档案馆藏的完整性、系统性的程度如何。所以,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工作,首先,应当围绕档案利用需求,对档案馆藏档案卷宗目录和卷内目录进行深入研析,弄清档案馆藏缺少什么材料,什么材料不完备,明确完善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其次,重点研读各合并中专院校的会议记录和文件档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咨询当事人和知情人,弄清档案史料形成的源流和线索,明确缺失和不完备档案资料的抢救补救途径与措施,然后,“按图索骥”追寻档案史料,以满足对学院前身档案的利用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根据档案形成的规律,可分别采取如下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对经上级审批办理的事项,如“劳动服务公司”成立的批复、工商登记、营业许可证、重要社会活动等丢失和毁损现象,可以向上级审批机构索取复印资料,以备用户利用。二是对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开发缺失的资料,可协商收阅学校当时工作的当事人、知情人个人所保存的工作资料。三是重视几个合并中专校内设部门、教研室、实验室等科室保存的工作资料研究,从中整理适应档案利用需求的重要资料。四是对因当时无事后效用意识而造成的事后未存材料现象,如确属必要,可通过当事人、知情人“口述录音”或撰写书证的方式,用以弥补档案馆藏的不足。

2.扎实推进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的编研工作,方便用户查阅利用。一是加强学院前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调整全宗档案,对归类不当,不符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定的现象予以纠正,编辑《?菖?菖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档案利用索引》。二是对已上交当地档案馆长期保存的档案,要根据档案移交目录,编辑《?菖?菖职业技术学院上交?菖?菖市档案馆馆存档案查阅利用指南》。三是对已销毁但现实工作和民生服务又确实需要的档案,也应尽可能采取措施编研出《?菖?菖职业技术学院已销毁档案恢复利用指导》。四是根据民生服务,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档案编研课题,进行专题档案编研工作,如《延安农校农业科研与推广》等。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加强学院前身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将学院前身档案案卷级目录和经筛选可公开宜利用的卷内目录输入电脑,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途径。二是发挥学院档案室子网站的作用,开通学院前身档案利用服务咨询平台,开展学院前身档案利用咨询服务,逐步形成顺畅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机制。

四、结束语

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工作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档案法》和《陕西省档案管理细则》和高校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指导下,坚持需求优先的原则,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勤于思考,多作调研,善于做扎实细致的工作,方能使强化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效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曹麦宁.浅谈高校学生档案如何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陕西档案,2008,(5).

[2]周先梅,雷治新,魏龙田.存史资治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史志功能[J].陕西档案,2008,(5).

篇10

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积极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但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很严重。乡镇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国有工业高出一倍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秆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

1.2农村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 农村能源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开采和使用两个方面。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农村一些小煤矿的开发不当给当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屡屡发生。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过度采集是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烧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1.3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中国在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政府到农民和相关企业,能源意识不强,造成了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利于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2.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森林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制止森林过度采伐,必须解决农林区的烧柴问题。各地要根据农林区烧柴的需要,大力发展薪炭林,加快沼气、风力、太阳能、地热、煤炭、作物秸秆等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普及改灶节柴、改煤节柴技术。从而保护农村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峻形势,保障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顺利实施。

2.2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商品能源的供给率一直比较低,农民的很多家用电器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闲置,从而不利于各种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农村能源的自供率,农村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3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技术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我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能源,不仅可以燃烧,而且可用于照明;沼肥可以回田,增加土壤肥力;沼液可以浸种,还可以预防虫害。因而,可再生能源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开发规模偏小 就生物质能源利用来说,绝大部分秸秆、薪柴仍以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汽化、炭化技术尚在部分农村试点应用,粪便资源大部分直接用作肥料,用作沼气开发的数量,仅占可利用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利用虽已市场化,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开发利用,地热能应用技术处于试点阶段。

3.1.2技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从事农村能源工作人数少,缺少专业科技队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困难,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由于技术难以消化而难以进行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可再生资源一般较为分散,必须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必须有技术服务、物资器材供应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专业服务网络。

3.3.3可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 农村能源机构所遵循的总体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划、计划都属于指导性质,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的强制作用,主管部门没有强制监督依据,其发展只能更多地取决于各方面的认识,因而发展缓慢;对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保障措施力度不够,致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能源产品的生产经营比较混乱,质量低劣的农村能源产品充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缺乏手段和法规依据,从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3.2加快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事业。为了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步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2.1制定经济激励政策 激励性政策就是政府提供经济上的扶持。政府采取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刺激措施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性措施之一,也是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推广的初期,由于农民现阶段的支付能力相对较弱,新技术的价格与农民的承受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一般较长,农民难以接受,政府部门要完成推广目标,必须采取相应经济激励措施。

篇11

现阶段,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的能源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为了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世界各国开始了能源开发的进程,并且在近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众所周知,目前我们普遍用的太阳能,就属于新能源的一种。新能源还包括,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充分的体现出了能源综合利用的效益,为全球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一、新能源与能源强度介绍

1.新能源介绍

(1)新能源的内容

通常,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除了这些以外,新能源还包括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由于常规能源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它们的长期使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此,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点的新能源在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2)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的特点有很多,具体而言,系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可再生性比较强,可以供人类永续的利用,例如风能。据估计,可被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但是,到2003年,只有0.57GW风能被开发利用起来,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可见,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并且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另外,新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需要大的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应先个比较小,含碳量很少,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同时,新能源还有着分布广泛的特点,有利于能源的分散利用。新能源的特点还有很多,人类在对新能源不断的开发中获得了很多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2.能源强度介绍

“能源强度”,也被称之为“单位产值能耗”,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量。另外,从国家的角度上分析能源强度的涵义,则为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见,能源强度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并且,能源强度受一些列的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能源强度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着各国社会的发展。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由于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导致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为世界和平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由于能源强度代表着“单位产值能耗”,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与空缺,对环境的损害很小,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新能源的利用,减小了单位产值能耗,换言之,新能源的使用,减小了对资源的消耗,却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的经济收入,以我国为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保障。

2.新能源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自身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系能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成本较常规能源来说比较低,重复使用性强,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新能源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开发成本,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兴起,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此同时,在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也得以不断的发展。从环境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对与人类来说,环境的不断转换,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新能源使用可以减少大量的车辆以及工厂等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可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同时也降低了煤炭等一些非可再生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真正的做到了多年以来所呼唤的节能减排。另外,新能源产业的产生,是当前我国最具前景的与长久发展的新兴的产业,对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举措,由于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对能源强度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所以,企业在新能源的投资方面要适度的掌握投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投资成本的多少。一旦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超过了企业经济发展的自身的符合能力,就会使整个企业的经济系统瘫痪,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各国开始不断的开发常规能源,破坏了环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为此,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了只一点,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之下,开始开发利用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问题,并且,各国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代替了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减小了开发投资的成本,还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以及全球的环境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27-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致使各国纷纷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新能源作为重要战略决策。中国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措施鼓励新能源开发利用,但是新能源在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投入资金少,成本难以降低、开发后续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新型金融产品将在政府的推动下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能源战略提上日程,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投资新能源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核心技术的缺失。在中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中国某些新能源开发生产的核心技术不足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致使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成本较高、产品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2.产业链不完整。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时间较短,所以目前新能源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且有短暂的暴利行情引发了盲目投资等现象。

3.开发资金不足。新能源开发利用,需要大额的投资资金,目前投资主体较单一,主要是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投资额度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1.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概念。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新能源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是在投资欲望与投资手段冲突和矛盾中孕育出的新的投资工具。

2.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模式。基金按照发行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私募基金,基金的设立面向少数投资者,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另一种为公募基金,在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下,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投资受益凭证,基金需要向市场披露信息。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不能简单粗放,无差别设立,每一只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不可以随意对任何新能源进行投资,采取无序竞争,危害国家能源产业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的打造。国家应该依据新能源行业特点,按照新能源种类设立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长期投资、控股为主、专业管理、稳定回报的基金管理理念决定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采用私募方式最为恰当,融资范围限制在专业投资机构与能源企业。但是,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并不意味着将社会公众排除在新能源投资之外,这与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目的背道而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社会养老基金、保险等形式社会公众投资才能实现。合理的融资模式有助国家新能源产业战略的实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竞争。

基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强调专业发展方向,国家应该成立一系列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如太阳能产业投资基金、风能产业投资基金、地热产业投资基金等,通过私募方式成立专项基金;与之配套还要设立两到三只以公募方式存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可以相互投资,募集对象以与能源产业有关的企业以及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为主,相互投资可以避免出现各类新能源产业恶性竞争,而且募集对象面向能源产业内企业有助于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行业专业化运作,并且只要在中国依法注册的能源行业内企业都拥有平等资格投资新能源产业,包括根据WTO条款拥有国民待遇的“三资企业”。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以及国内外专业投资可以通过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进入新能源领域,这样既可以分散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又便于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公募方式成立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加上以私募方式成立的专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组成的纽带式综合组合投资方式,可以将全社会各方面资源统筹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中,最大限度提高各类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推动中国能源产业整体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标是十分有益的创举(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新型的金融产品,在政府的推动下将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