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4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优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X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52-1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每天都有大量的建筑垃圾产生,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并且不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在当今推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较高,然而我国内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不足百分之五,这与技术、资金、认识度等都有巨大关系,在此仅在技术方面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进行分析。
一、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
混凝土是所有建筑垃圾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大约占百分之三十,因此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非常重要。混凝土材料的回收主要是板、柱、地面等混凝土的回收。废弃混凝土可进行破碎处理,之后代替天然粗骨料来制作混凝土;破碎后的旧混凝土可作为碎石用于工程中,如地基加固,室内地坪垫层;破碎旧混凝土经进一步粉碎与标准砂混合,以 1:1的比例制成拌制砌筑砂浆的细骨料;废旧混凝土为主要原料与水泥等粘结剂可制作道路基层材料。
现今废旧混凝土常被用于制作再生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旧混凝土块经过破碎、冲洗、分级成为粗骨料,以代替部分砼中天然砂石骨料,加水泥砂浆拌制而成的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相对于天然骨料混凝土而言有较多缺点:坍落度较小,流动性较差,工作性能、物理力学性能在同等条件下低于天然骨料砼。当然再生混凝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再生混个凝土强度可以比天然骨料制成的砼高;抗裂性比普通混凝土好;再生混凝土的粘聚力、保水力较好,因为旧混凝土碎块作为骨料较为粗糙,使得骨料之间摩擦力较大。
二、烧结砖瓦的回收利用
二战结束时德国就曾将废旧烧结砖回收,将没有破坏的砖挑拣出来,清理后再次在砌筑中应用,破坏的砖用于制作砼的骨料,现今这种方法仍被使用,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在没有破损的情况下,旧烧结砖瓦经过清理可以直接用于砌筑,这种回收利用方式因其简单、经济的特性在农村应用广泛。但在拆除时较难保证不破坏砖瓦,因此常将破损的旧砖瓦制作成再生骨料,用于混凝土的制作,其特性为流动性较差,粘聚性较强。废旧砖瓦还可用于制作免烧砖,把废旧粘土砖粉碎后和水泥等材料按配比混合,压制成砖或混凝土砌块。此种回收利用方法节能环保,很值得进一步推广。此外,在种植绿化上旧烧结砖瓦也有应用,烧结砖瓦内有许多小孔,这些孔结构能保存植物所需的养分与水,因此烧结砖瓦可回收用作树坑的坑底垫层和草坪的下部垫层。
三、旧木材的回收利用
现今森林资源在不断减少,木材质轻,高强度和加工方便的特点使对木材的需求又不断增加,因而木材的回收利用很有必要。现在对旧木材的利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木材废料可以作为生产粘土混凝土的原料。建筑垃圾里的废旧木材经分拣加工后和粘土、水泥拌合,用以制作粘土砼。废旧木料中的纤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可塑性,复合材料用以制作轻质保温砼时,废旧木材的添加量在百分之三十五左右。(2)废旧木材经破碎后可以用于制作人造木材。例如制造木质人造板。将废弃木料破碎,在高温高压下加工,便可以生产石膏刨花板、中纤板等人造木材。(3)废旧木材还可用于制作氨基木材。氨基木材具有制造成本低、力学性能好、易于加工等优点。
四、废旧金属材的回收利用
建筑垃圾中废旧金属主要有废钢筋、废电线、废铁丝与废钢配件等。废旧钢铁的回收再利用主要是金属的回收循环利用,将废旧金属分拣、集中,回炉熔融,用以各种规格钢材的制作。废旧钢铁的回收利用省去了铁矿石烧结等多道加工程序,节约了资源、能源、和人力物力。
五、旧玻璃的回收利用
建筑垃圾中的废旧玻璃能用于纺织玻璃布,旧玻璃回收后重新回炉熔融,拉伸成纤维便可用于制作;旧玻璃经机械磨后能够制作玻璃砂和砂纸;废旧玻璃制作的废玻璃丝可用于生产建筑饰面砖;废玻璃粉碎成废玻璃粉可用人工彩色釉砂的制造;此外废旧玻璃回收后经一系列的加工还可用于制作泡沫玻璃、浮法玻璃和微晶玻璃。
六、结语
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是对砖瓦、混凝土、钢筋、木材、砂、石、玻璃这些最基本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保护了自然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现今提倡节能环保和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的前景广阔,多种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今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瑞敏,王林秀.中国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建筑工程,2011.
[2]夏伟龙,田军,张博.建筑垃圾在高速公路路基中的应用研究[J].道路工程,2012.
[3]米旭明.重视对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J].商品混凝土, 2009.
[4]林逸涛.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项目运作模式刍探[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
1 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其成分也因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一定的差异。当前,我国城市垃圾每年产生量接近2亿吨,平均每人每年生产垃圾量约300kg,且近年来基本以10%的速度在增长[1]。其巨大的产生量导致我国目前有部分城市已经被垃圾所包围。截至2013 年底,全国658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72亿吨,有各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765座,处理能力为49.2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约为1.54亿吨/年。在765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填埋场有580座,处理能力32.3万吨/日,实际处理量为1.05亿吨/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有166座,处理能力15.8万吨/日,实际处理量3634万吨/年;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有19座,处理能力1.1万吨/日,实际处理量为268万吨/年[2]。这些巨大的生活垃圾不能有效无害化处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如:废旧电池、金属由于含有重金属如果随意堆放不仅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也会通过环境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废旧塑料以及塑料袋等制品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对环境的危害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至关重要。
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目前,我国对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三种。
2.1 填埋法
垃圾填埋法由于其技术成熟、处理量大、操作简单且总成本较低成为我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2008年我国填埋法、焚烧、堆肥法所占比例分别为81%、14%、3%[3]。但由于垃圾填埋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在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越大,这对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垃圾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恶臭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因此,国内填埋法的比例在逐渐降低,焚烧法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堆肥处理处于萎缩状态。按照截止2013底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填埋由2008年的81%降低到2013年的70%,焚烧由14%增加到21%,堆肥法由3%降至1.5%。
2.2 焚烧法
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热值的提升,焚烧法的优点也在逐步的显现出来。焚烧最直观的优点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垃圾量,可达80 %~90 %,能彻底消灭各种病毒、细菌,且卫生状况好[4],同时焚烧产生的电还可以供给使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实际上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带来的COD 排放,每填埋1 t 生活垃圾可产生的COD 在0 ~ 0. 2 t,当然其中大部分会在填埋过程中分解,但即使是卫生填埋,在降水量多的地区也可达到0. 01 t 以上[5]。生活垃圾焚烧虽然对温室气体的减排非常显著,即避免垃圾填埋产生的填埋温室气体( 主要是甲烷),但生活垃圾焚烧法会产生尾气排放,其中包括特别受到大众关注的二恶英。这需要环保部门对排放标准的严格控制,同时不断开发引进技术降低尾气排放总量和浓度。
2.3 堆肥法
堆肥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自我繁殖,从而将垃圾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的一种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技术可以把生活垃圾做到减量化和资源化。但由于堆肥法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湿度、温度、PH等都要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并不全都是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还存在着很多废旧电池、塑料制品、废旧金属、玻璃等不可降解的垃圾。同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往往含有有毒物质,有机分解中这些有毒物质不能分解,会随着分解物进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产品和人体产生影响[6]。因此在国内堆肥处理相较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处于萎缩状态。
3 展望
城市生活垃圾的问题不应该仅仅是事后处理,对于源头也应加以控制,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可以遵循“3R制造”概念,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发展3R技术,这是2002年10月8日举办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发出的呼吁。比如:减少原料要求产品包装应简单朴实不要过度包装,从而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
城市生活垃圾成为公害的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库,回收利用垃圾中的有用物质能够使垃圾能够再次被利用,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垃圾要“变废为宝”,就需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废纸的资源化回收再利用,能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节约造纸成本。目前来看我国的垃圾分类做的远远不够。在德国,德国政府要求居民在家中需要配备蓝、黄、绿、黑4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收集纸张、塑料、有机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7]。日本自2000 年起,先后颁布实施了《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以个人与家庭为单位,到2008年,东京的垃圾年产量相比20年前减少了一半[8]。实行垃圾分类,可以将可回收使用的再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而进入垃圾焚烧厂燃烧的垃圾均为不可回收垃圾,且去除了塑料等化学制品,这也大大降低了焚烧所产生的有毒气体排放量。
4 结语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样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更方更面,做好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保部门完善垃圾分类制度、政府部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更需要公众提高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辉.城市垃圾:现状与出路[J].生态经济,2014,30(4):10-13
[2]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专业委员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2014年发展综述[J] .中国环保产业,2015,11:15-23
[3]陆明东.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4]王艾荣,陈刚,于丽娜,朱秀华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资源化对策[J] .广东化工,2010,7(37):227-229
[5]张倩、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 .环境工程,2012,4(30):79-81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01-1
0前言
作为地质找矿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地质勘探设备对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必定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的。在本文中,笔者就地质勘探与地质找矿为起点做出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地质勘探设备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分析了地质勘探设备对于推进地质找矿工作的积极作用。
1地质勘探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作为地质工作相同类别的工种,地质勘探工作有简称地质勘探。它主要服务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对某一特定的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和矿产进行的由针对性的研究考察。地质勘察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以抵制勘察研究为基础,然后在根据实际所需,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工作量来获取最多、最好的研究,而这一项工作进行的就必须以此为原则进行技术手段与设备的选取,这样才能保证正常地质找矿工作的进行。随着近年来地质找矿的发展与深化,出现的矿床成矿、深部流体成矿基础、矿床模式、地质力学等成矿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对地质找矿带来了非常有力的巨大影响。在全球人民大力倡导和执行可持续性发展与环保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地质找矿空间的拓展以及用新科技进行地质找矿已经成为了时下地质找矿业的新方向。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做到:1、确定高效经济的地质,根据矿体、矿石的实际特点选用合理的物化探矿方法,同时通过电阻率中梯对矿化蚀变带范围进行圈定,以此来提高地质勘探的效率。2、对于已有的金属矿山共伴生组分的综合价值与项目可行度要重视起来,以此达到资源的的高效利用。同时,为了加强新型矿中的分子与评价,应该有效的利用已有的成矿系统理论,并且应该积极的对新的勘查技术进行学习与引用。这些方法的运用都能够有效的对矿山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解决。
2地质找矿意义及发展
地质找矿工作的进行所倡导的是对于人类生存的良好生态与发展环境进行促进与指导。然而从深层次来讲,地质科学还肩负着地球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的重任。那么当代地质找矿工作就有别于传统的地质找矿工作,在当代地质找矿工作中更注重新科技的运用,在有效的运用成矿理论的同时,同时还有应该充分的应用物理、化学、航空等技术进行成矿预测。这样就能有效的缩小找矿的范围,监理科学的成矿模式以及找矿模型。就目前矿产市场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来看,非金属矿业发展势头良好,而大宗金属矿产需求量则下降,在这里要提的是,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它对整体矿产资源补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地矿勘探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废金属资源的开发与勘查。最后要提的是,对着地质找矿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地质找矿范围的不断扩展中,海洋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发展区域,海洋资源蕴含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能源发展地位,也是目前国际竞争的一大热点,所以未来地质找矿向海洋发展是必然的。
3地质勘探设备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运用
3.1绳钻技术工艺
在我国过去几年里,陕西省很多地区都是采用的绳钻工艺进行地质找矿工作的的。陕西省是一个多山区分布的地区,其地质构造多样、条件复杂,交通不够便利。所以在在施工中常常会出现漏水、坍塌等,这就对绳索取芯钻进工艺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技术人员在地质勘察中对绳索取芯钻孔工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并且还把先进的地质雷达与数字钻孔成像等技术引用到勘察中来。能够对勘察的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并收集比较高效的实际地质信息,然后对于地质做出快速评估以确定不良地质体的存在。就是因为有效的结合了地质雷达与数字钻孔成像技术,两者优点有效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从而使地质情况能够准确、实时的显现,以便地质勘察工作更好的进行。
3.2数字摄像和钻孔雷达技术
在执行地质勘察任务时,数字摄像与钻孔雷达的有机结合也是目前地质勘察中比较常见的,它们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够把孔内成像、勘探、计算机有效的结合起来,以完成传统地质勘探的难点部分或者深部地域,以此为勘探工作及时的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综合勘探技术的运用,可以看到,该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解决地质勘探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作为岩土工程收集资料的重要工具,其对工程勘探的发展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正是由于数字摄像与钻孔雷达在地质勘探中有效的结合,各自发挥优势,以长补短,才使得目前我国勘探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快。
4设备仪器管理的几点建议
基于先进勘探设备在地质找矿中运用所产生的做大作用,那么对于具体的设备仪器使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应该紧跟时展,不断深化自身的观念,以正确的经济、时间、信息观念对勘探设备进行及时的优化与完善,使设备摆脱以前单纯的供应性质,能够快速的向供应、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发展。
(2)随着国家地质勘探的发展,应该积极的增加设备投入,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广泛的吸纳各方资金,进行设备仪器的投入、换代。这样才能真正的加强其整体实力。
(3)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中,还应该注重正确的管理方法,以经济、技术管理为主,大力优化全面管理方法,是仪器设备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使用周期,以其最大的功效为地质找矿的发展服务。
5小结
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地质勘探设备时关键所在,其存在无可替代。地质勘探设备汇聚了人类对地址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时它们是以用最少的财力、物力获得最大的成果为前提出现的,它们的正常使用必定推动地质找矿的全面发展与壮大。作为一项地质技术工作,在当前地质找矿工作又被赋予了经济含义,所以在地质找矿工作中正确的使用地质勘察设备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的强化自身以提高国内勘探水平、拓展地质找矿的范围、增加地质找矿的技术水平、把握好找矿工作的整体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勘探行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DF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14-06
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是指循环经济基本法内容在结构上的安排。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制定与出台,而且影响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理解和执行。基于此,笔者拟就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展开综合研究,以期有助于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制定与执行。
1 国外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比较研究
综观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只有日本与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基本法,即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1]与德国《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2,3]。但是由于具体国情、立法理念、立法内容等存在差异,两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存在较大差距。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旨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故其立法架构基本遵循了循环型社会建立思路,具体表现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第三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政策(包括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政策两节);第四章,附则。德国《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旨在系统运用3R原则解决废物管理问题,故其立法架构基本上围绕废物管理展开,具体表现为: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废物制造者、拥有者和处置者的原则与义务;第三章,产品责任;第四章,计划责任(包括管制与计划,废物处置设备核准两节);第五章,促销;第六章,提供充分信息义务;第七章,监管;第八章,公司组织与废物管理者;第九章,最后规定;以及三个附件(即附件Ⅰ废物分类,附件ⅡA废物处理,附件ⅡB废物回收再利用,附件Ⅲ技术发展水平判别标准)。从国外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比较研究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可以吸取国外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的有益成分,但是必须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立法理念、立法内容等。
2 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研究现状
(1)蔡守秋在《论循环经济立法》[4]一文中认为,循环经济基本法适宜采用《循环经济促进法》这种“政策法”或“促进法”的形式;《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章节和具体内容,应该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性质、特点、范围和作用确定。基于此,蔡守秋在该文中建议《循环经济促进法》可以借鉴《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成功经验,采取如下立法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循环经济的推行;第三章,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划分为生产阶段,消费阶段和处理阶段);第四章,循环经济的鼓励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从总体上看比较合理,但是容易使得权利义务关系疏于空泛乃至成为宣言式口号,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很好贯彻执行。
(2)中国政法大学《循环经济法》立法起草研究课题组成员王灿发、李丹、李俊红在充分吸收第二、三次《循环经济法》立法起草专家研讨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6年7月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苏州)暨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上提交《循环经济法的建构与实证分析》一文,并在该文中提出如下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责与管理;第三章,生产建设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第四章,消费流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第五章,废物回收利用;第六章,鼓励与扶持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该种立法架构虽然能确保循环经济各个阶段都处于循环经济基本法框架之下并遵循特有法律要求,便于监管部门依法控制与管理循环经济活动各个阶段,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循环经济运行过程武断地割裂为建设、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分段规制,导致对循环经济运行进行全过程整体规制的法律条文或者无所适从,或者被武断支解而造成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断裂。二是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在第二章中专门规定政府、单位和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责”,有所不妥,试问其他章中有关政府、单位和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责或义务就不是“职责”了?三是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的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章名称值得研究,虽然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高效与循环利用资源,但是高效与循环利用资源并非循环经济的全部。
(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循环经济立法研究》项目组成员张天柱于2006年7月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苏州)暨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上提交《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设计思路》一文,并在该文中提出依3R为主线架构循环经济基本法(即在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将3R划分为减量化与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两大基本内容,以此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废物处理处置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在该种立法架构思路下,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立法架构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三章,综合管理;第四章,资源利用的减量化;第五章,重复使用与循环利用;第六章,扶持措施;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看似具有清晰的思路,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第二章“职责分工”在循环经济基本法中不该单列成章,最好以简明扼要的表述纳入第一章“总则”,因为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个领域的基本法的法律条文并不是很多,在相关立法中尽可能让相关法律条文资源配置在关键环节上,再加上中国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可以根据中国传统政治惯例加以确定或由政府出面统一协调。二是第四章“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与第五章“重复使用与循环利用”将与现存《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与此同时,还有人提出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的基本顺序架构循环经济基本法。该种立法架构思路认为,循环经济基本法主体部分应当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的实施顺序设计,法律草案主体框架应当包括循环经济规划与管理、减量化原则的推行与实施、再利用原则的推行与实施、再循环原则的推行与实施、废弃物的最终处理等五个部分。该种立法架构思路虽然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特点,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提供充足鼓励与扶持措施并将鼓励与扶持措施独立成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循环经济法律的激励功效,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在中国目前尚存在诸多瓶颈制约因素,急需政府通过循环经济立法旗帜鲜明地采取鼓励与扶持措施;二是相关内容将与现存《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
(4)戚道孟、刘翠娥在《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初探》[5]一文中认为,中国要建立循环型社会就必须制定《循环经济法》,且其立法架构如下: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法律制度;第三部分,企业、服务行业、公民及政府主管机构的义务和职责;第四部分,法律责任。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看起来比较简洁,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存在内在逻辑问题――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法律制度肯定涉及“企业、服务行业、公民及政府主管机构的义务和职责”,但没有纳入第三部分而独立成章,将本来一个完整的“企业、服务行业、公民及政府主管机构的义务和职责”人为分解与割裂。二是第三部分“企业、服务行业、公民及政府主管机构的义务和职责”在外延上不周延――循环经济的推行与实施不仅仅是“企业、服务行业、公民及政府主管机构的义务和职责”,还包括诸如非政府组织、在华外国人的义务和职责。
(5)周珂、马绍峰、姜林海在《循环经济立法研究》[6]一文中认为,紧跟时代步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应当如下:第一部分,循环经济法的总则部分;第二部分,循环经济法的分则部分(主要应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及非政府组织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的分则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权利义务主体类别设计,虽然意在循环经济法律中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容易导致循环经济法律出现重复性条款,如在绿色采购中,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都负有义务,分别规定就会出现条款重复的现象。
(6)董凝慧在《浅谈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7]一文中认为,中国应顺应国际国内循环经济发展形势,修改《环境保护法》,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并将这两部法律作为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就修改《环境保护法》而言,应该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作出规定,并对分则中部分章节、条款进行修改和增删,补充循环经济相关内容,删掉与循环经济不符的章节和条款。就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而言,其立法架构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第三章,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第四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政策;第五章,附则。上述《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与参考了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的立法架构,但是该立法架构存在以下问题:第三章“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单独成章,紊乱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因为第二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是国家(含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三章“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政策”既包括国家(含各级政府)的责任也包括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7)《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8]反映和体现的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第三章,实施;第四章,法律责任。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比较简洁合理,但是没有提供充足鼓励与扶持措施并将鼓励与扶持措施独立成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循环经济法律的激励功效,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在中国目前尚存在诸多瓶颈制约因素,急需政府通过循环经济立法旗帜鲜明地采取鼓励与扶持措施。
(8)《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9]反映和体现的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计划;第三章,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第四章,支持与鼓励;第五章,示范与推广;第六章,宣传教育;第七章,附则。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从总体上看符合其定位于“促进条例”的软法性质,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定位于“促进条例”,没有法律责任或罚则一章,将大大制约或削减其功效。二是第三章名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不妥,虽然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但并非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就等于循环经济实施,也就是说循环经济并非简单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而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9)《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10]虽不具有严格而完整的立法架构,但是其主体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以下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循环经济的组织推进;第三章,循环型企业建设;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第五章,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第六章,鼓励扶持措施;第七章,附则。以“循环型企业建设-区域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为架构思路的该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虽然从总体上看符合其定位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性质,各个层次的各个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纯粹定位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软法性质,没有法律责任或罚则一章,将大大制约或削减其功效。二是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之间的简单并列关系存在逻辑问题且按照“循环型企业建设-区域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思路组织循环经济基本法主体部分很容易造成相关规范内容重复和累赘,因为“循环型企业建设”、“区域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在循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既呈现内涵外延的递进关系又呈现时空分布的并存关系。
此外,还有人提出了下列两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思路: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管理对象(产业)架构循环经济基本法,即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个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要求来架构循环经济基本法。该种立法架构思路的优点在于针对循环经济管理对象或行业进行规定,可以使企业明确其适用的法律规定;缺陷在于循环经济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是这三种行业,循环经济基本法的调整范围应该包括全社会,循环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二是按照循环经济实施过程架构循环经济基本法。该种立法架构思路认为,循环经济基本法框架的主体部分应当包括五个部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利用、热回收、安全处置。该种立法架构思路的优点是明确循环经济基本法所要规制的是上述五种活动,任何主体在进行上述五种活动时必须遵守法律相关规定;缺陷是无法明确管理主体的规划、监督等职责。
3 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研究反思
综合分析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研究现状后,我们发现,理论界与实务界之所以提出了品格各异的数种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主要缘于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基本定位与基本内容的认识差异。因此,要想科学合理地架构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必须深刻理解与领会中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真正明确与把握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基本定位与基本内容。
“循环经济”一词并不是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从“循环经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演变进程看,它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它是针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由于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一,中国与德国、日本等国在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方面,有较大差异,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概念及实践。总体上,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认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生背景。发达国家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我国是在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较低发展阶段,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第二,基本内涵。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等三个层面。从目前实践看,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具体讲,是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等3R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质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三赢”发展。
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基本定位问题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循环经济基本法是经济法还是环境资源法;二是循环经济基本法是强制法(即硬法)还是促进法(即软法)。就第一个层面而言,目前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循环经济基本法是经济法,而不是环境资源法。[11]二是循环经济基本法是环境资源法。[12]三是循环经济基本法部分属于经济法,部分属于环境资源法。[13]笔者认为,循环经济基本法是一部环境友好型经济法。一般而言,法律调整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准,法律调整方法是划分法律部门的辅助标准。循环经济基本法主要是调整单位和个人的循环经济活动或行为。循环经济活动或行为既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更要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循环经济活动或行为只能在符合经济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循环”起来。因此循环经济基本法是由部分环境法性质规则与部分经济法性质规则构成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法。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目前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循环经济基本法是促进法(即软法)。[14]二是循环经济基本法是强制法(即“硬法”)。笔者以为,对循环经济基本法是强制法还是促进法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绝对化、简单化。首先不能将德国、日本循环经济基本法的“软性”用来证明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必然是“软法”,或者用中国《清洁生产法》的“软性”推导未来循环经济基本法就必定或应该是“软法”,这都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一部法律究竟定位是“硬法”还是“软法”,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受制因素是该法的调整对象。其次,所谓促进法(即“软法”)和强制法(即“硬法”)之分也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软法”或绝对的“硬法”,全世界没有这样的法律。它们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程度上或强或弱而已。最后,一部法律的“软性”或“硬性”,也不能简单地看该法律自身有多少制裁措施或具体量化的程度。实际上,许多高级上位法的规范都是比较抽象的,其规范的落实和被遵守,需要由下位法来具体保障。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考虑,在目前诸多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状况下,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定位于兼具软法规范与硬法规范且具有一定强制性与制裁性的“促进法”是比较合乎逻辑和时宜的。
在深刻理解与领会中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真正明确与把握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基本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中国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或环节(即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所要规制与调整的基本内容),以求理出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结构主线,进而围绕结构主线有效架构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在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下,为克服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弊端,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主要由适度生产系统(包括资源适度开发、项目适度建设以及产品适度生产)、适度消费系统与回收利用系统构成,自然资源通过适度生产系统转变为产品,产品又通过适度消费系统变成为废弃物,废弃物通过回收利用系统实现再生利用,从而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进而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因此,推进循环经济乃至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立,主要应该从适度生产系统、适度消费系统和回收利用系统三个环节着手。具体而言,在适度生产系统方面,从产业上看,包括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即一、二、三产业);从外延上看,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就产业而言,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的基础;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生态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纽带,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服务。就外延而言,从微观层面上,应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废物利用、强化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降低物耗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以最低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在中观层面上,应在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布局和匹配,以技术、产品、废物、信息等为要素构建产业链,形成企业间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的梯次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宏观层面上,应在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规划中,运用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一、二、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使资源、产业、市场、人才等布局得到合理配置,使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在实际工作中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建设项目引进、产业布局、资源配置。通过宏观调控和引导,使无序的产业布局变成有序的,互为补充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避免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而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造成负面影响。在适度消费系统方面,一是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二是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三是提高公众的消费素质;四是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在回收利用系统方面,一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废弃物回收系统,避免零散的、无序的废弃物回收对环境的危害和资源的浪费,为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创造条件;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废弃物利用系统,使一部分尚具使用功能的部件再进入消费领域,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使不具备使用功能的部件通过资源再生进入再生产领域以实现持续利用;三是要建立社会化的无害化处理处置系统,将无任何使用价值的真正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笔者认为,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主体部分应当按照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回收利用这条主线进行立法架构。在考虑与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后,笔者建议,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架构应如下:
第一章,总则。该章主要规定立法目的、循环经济定义、适用范围、基本方针(或原则),管理体制、循环经济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循环经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循环经济表彰(或奖励)等内容。
第二章,建设与改造(因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漫长而繁复的建设与改造过程,故笔者建议将中国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引导与规范循环经济建设与改造的主体部分定名为“建设与改造”,以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情与基本规律)。该章分为一般规定、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回收利用等四节。
第一节“一般规定”遵循“自上而下”(即先政府后企业与公众)的思路,主要规定循环经济建设与改造中的基本制度及相关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包括政府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度、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度、循环经济鼓励与禁限名录制度、循环利用产品优先准入制度、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责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度以及单位和个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义务和权利。
第二节“适度生产”遵循农业-工业(依据产品生产经营流程)-服务业-生态园区的基本思路,主要规定循环经济建设与改造中适度生产的基本规范,具体内容包括一般要求、循环农业、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产品环境友好评价与生态设计、产品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限额管理、产品绿色包装、循环服务业、生态园区建设等。
第三节“适度消费”主要规定循环经济建设与改造过程中适度消费的基本规范,具体内容包括适度消费总体要求、政府适度消费政策、节约型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源性产品生活性消费定额制度、旧物品交易与循环利用、一次性易耗消费品限制性规定等。
第四节“回收利用”主要规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基本规范,具体内容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本顺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管理、废旧物资进口管理、包装物回收利用、废旧机动运输工具与机电设备回收利用、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废纸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
第三章,鼓励与扶持。该章主要规定有关循环经济的鼓励与扶持措施,具体内容包括税收优惠、投资倾斜、专项资金、金融扶持、价格激励、政府绿色采购等。
第四章,法律责任。该章主要规定相关法律关系主体违反义务性规定与禁止性规定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该章主要规定相关专业术语定义、实施细则制定权、基本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以及基本法生效日期等事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 循环经济立法选择[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 [Department of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The Choice of Circular Economy Legislation in China[M]. Beijing: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1~5.]
[2] 德国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英文 第一部分)[R]. ,2004-09-29/2006-05-09.[ Regulations of Guiyang City on CircularEconomy Ecocity Construction[R]. ,2004-09-29/2006-05-09.]
[9] 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R]. npc.省略/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 =348403&pdmc=110120, 2006-03-22/2006-05-09.[Regulation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on the Prom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R]. npc.省略/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 =348403 &pdmc=110120, 2006~03~22/2006-05-09.]
[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R]. cq.省略/zwgk/zfgb/n2005/d10/20050610211.HTM,2005-06-10/2006-05-09.[ Decision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on Developping Circular Economy[R]. cq.省略/zwgk/zfgb/n2005/d10/20050610211.HTM,2005-06-10/2006-05-09.]
[11] 高莉.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问题思考[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19(5):86~94.[Gao Li. On the Legis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J]. Journal of Jiangsu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2004,19(5):86~94.]
[12] 蔡守秋.对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N]. 中国改革报,2004-11-08:(8). [Cai Shouqiu. On Promoting the Legis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N]. Chinese Reformation Daily,2004-11-08:(8).]
[13] 蔡文灿,蔡守秋,胡靓.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选择[J].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4):15~17.[Cai Wencan, Cai Shouqiu, Hu Liang. Choice of the Legislative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J]. Yunnan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4,23(4):15~17.]
[14] 周珂,迟冠群.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要性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4. [Zhou Ke, Chi Guanqun.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Legis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05,(1):9~14.]
On the Legislative Structure of Circular Economy Basic Law in China
QIAO Xingwang NING Ning
(一)典例分析
【例1】(肇庆)按下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分析】本题通过对课本实验装置的变形,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的应用及实验现象的判断。(1)红磷在电热棒点燃下发生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火焰慢慢熄灭。(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是由于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3)由于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冷却后,松开止水夹,可以发现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或烧杯的水面下降),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答案】(1)产生白烟,火焰慢慢熄灭(2)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3)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或烧杯的水面下降),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注意事项等。试题常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实验装置,考查同学们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也有的考查对实验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
【例2】(日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典型化学性质正误的判断,重点考查几种典型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误的判断。解答此类题既要掌握几种典型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又要仔细辨别其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差异。根据四种典型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不是黑色固体,因此B不正确。
【答案】B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正误的判断。常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考查物理性质及用途;通过典型实验的操作、现象及注意事项,考查化学性质及应用。
【例3】(本溪)根据以下常用的实验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部分仪器的名称:②;⑧。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仪器有①②⑤⑥⑦,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实验结束后,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答一点即可)。
【分析】本题通过给出常用仪器考查制取氧气所用仪器选择的判断。(1)根据所给仪器可知,②是试管,⑧是水槽。(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而所给五种仪器没有酒精灯,因此还缺少酒精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实验结束后,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要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去考虑,可能是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也可能是实验开始前集气瓶预先未装满水等,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试管水槽(2)③(或酒精灯)2KMnO4K2MnO4+MnO2+O2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收集(或集气瓶事先未装满水等)
【点评】此类题主要通过给出常用仪器或实验装置,考查制取氧气所用仪器或装置选择的判断。常结合给出的仪器或装置,考查制取氧气所用仪器名称、实验药品、反应原理、实验步骤、反应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二)专题演练
1.(贵阳)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
A.N2、O2B.N2、CO2C.O2、H2OD.CO2、H2O
2.(广州)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O2只有点燃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空气中的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3.(淮安)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某同学采用燃烧法除去一瓶空气中的氧气,下列物质中最适宜选用的是()
A.红磷B.硫粉C.蜡烛D.铁丝
4.(重庆)下列关于O2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A.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空气中的O2
B.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工业上将空气液化后再进行分离来制取O2
D.加热KClO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剂
5.(昆明)某同学观察演示实验后,做的下列笔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
C.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6.(南宁)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约能源。如下图所示的四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咸宁)据探测卫星发回的数据分析,火星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其余为少量的氮气、氢气,还找到了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根据以上信息,某同学作出如下推断:①火星大气是混合物,②火星大气与地球大气成分相似,③火星上钢铁不容易生锈,④火星环境适宜人类生存,⑤火星上温室效应显著。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8.(陕西)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装置收集氧气时需要用带火星的木条来验满,这是利用了氧气的性。甲、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相比,乙方法的优点是。
9.(呼伦贝尔)结合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填字母,下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②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反应2NO+O2=2NO2 。
那么,在实验室里制取氨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为;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3)如果用F装置干燥氧气,则F装置中应装入的液体为;氧气应从端进入F中(填“a”或“b”,下同);如果用装满水的F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端进入F中。
10.(天津)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a。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填序号),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时,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
(4)实验室还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常温下,在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不能使木条复燃的是。
A.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B.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锰
C.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硫酸铜溶液
D.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红砖粉末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一)典例分析
【例1】(海南)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矿泉水是纯净物B.过滤可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D.将硬水降温可降低水的硬度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与水有关的知识及应用。由于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离子,如Ca2+、Mg2+,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等,因此矿泉水不是纯净物,而是混合物,A不正确;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B正确;水循环系统虽使水的总量保持不变,但是淡水的量却不断减少,因此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C不正确;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煮沸或蒸馏的方法,降温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Ca2+、Mg2+,D不正确。
【答案】B
【点评】此类题常将电解水实验现象及结论、硬水的检验、净化水的方法、水资源及利用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也有将溶液及相关概念与水的知识相融合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对此部分基础知识内容掌握的能力。其中,水的利用、防止水污染、节约用水的方法等,常结合当年与水有关的重大事件及生产生活实际来考查。
【例2】(陕西)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湿度/℃020406080100
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1)分析表中数据,归纳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20℃时,在装有5g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再将该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内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试管内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时,溶解过程所需要的仪器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及溶解度知识的综合应用。 (1)根据所给KNO3各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根据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可知100g水溶解31.6gKNO3刚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20℃时10g水最多只能溶解3.16g KNO3晶体,不能将5gKNO3全部溶解。而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11gKNO3,显然,在60℃时5gKNO3晶体能全部溶解在10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g∶10g=1∶2。(3)配制溶液时,溶解过程需在烧杯内完成,为了加快溶解还需用玻璃棒搅拌,因此,需要的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
【答案】(1)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饱和1∶2(3)烧杯和玻璃棒
【点评】此类题常以溶解度及曲线为核心,综合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比较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及分离可溶性物质时适用的结晶方法等,为中考必考内容。
(二)专题演练
1.(西宁)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2.(玉溪)在室温下,将下列物质各5g分别放入50g水中搅拌后观察,现象最相似的是()
A.Fe2(SO4)3、KMnO4B.CuSO4、NaCl
C.CuO、MnO2D.NaOH、NH4NO3
3.(北海)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溶液
B.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D.将6%的氢氧化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
4.(南宁)如图所示,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5.(湘潭)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2)a点的含义是。
(3)t1℃时,将A物质4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是g。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3℃,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6.(西宁)今年我国南方多个省份遭受大范围持续干旱,灾区饮用水安全备受关注。
(1)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
(2)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测定水样的酸碱度可用。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有机物,能赋予生命B.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氧气
7.(天津)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油污(填“溶解”或“乳化”)。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
(3)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该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它们分别是、、。
8. (沈阳)小玉帮助老师配制KNO3的饱和溶液,以备全班实验使用。此时实验室温度为25℃,老师提供的药品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
(1)她查阅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5℃时,KNO3的溶解度是g。经分析,KNO3中混有少量NaCl的提纯方法是,用此法获得了足量的KNO3固体。
图1图2
(2)小玉配制700gKNO3饱和溶液的过程如下:
①计算。
②称量。准确称量KNO3固体g。
③量取。用 (填“100mL”、“500mL”或“1000mL”)量筒量取蒸馏水,操作如图2所示。
④溶解。将KNO3和水分别加入大烧杯中,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
请指出小玉在配制溶液过程中的操作错误:。由于以上错误操作,他配得的不是KNO3饱和溶液,要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他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最后小玉将配得的饱和溶液装瓶,贴上标签备用。
9.(永州)如下图所示,图1是教材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我市化学老师针对图l实验自创的新装置。
图1图2
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开启直流电源至16V,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
请你结合上述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固体氧氧化钠g。
(2)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填化学式),检验此气体的方法是。
(3)你认为图2的创新实验相对图l来说,所具备的优点组合是(填字母编号)。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②使用注射针头作电极,两极距离近,反应快③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④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河北)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反应后
实验数据
生理盐水样品的质量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过滤后剩余溶液的质量
130g40g167.13g
(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碳及其氧化物
(一)典例分析
【例1】(重庆)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可以将CuO 中的Cu 置换出来B.在一定条件下CO2 能够转变成CO
C.CO2 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碳的单质及其氧化物的组成、性质及应用。由于C单质具有还原性,可以将CuO 中的Cu 置换出来,因此A正确;CO2与C在高温时反应可以生成CO,因此CO2 可以转变成CO,B正确;由于酸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只有与水反应才能生成酸,因此CO2 不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C不正确;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因此D正确。
【答案】C
【点评】此类题常将碳的单质及其氧化物的组成、性质和用途融合到一起,进行综合考查。重点考查碳的典型单质的性质及用途,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及二者的相互转化。
【例2】(泸州)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通入(填“c端”或“d端”)。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的应用。(1)仪器a是长颈漏斗;装置A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其所用药品是碳酸钙与稀盐酸,据此可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C装置后,由于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2)根据蜡烛会熄灭,联想生活知识,可利用二氧化碳来灭火。(3)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E装置来收集时,应将二氧化碳从c端通入,瓶内空气由d端排出。
【答案】(1)长颈漏斗 CaCO3+2HCl=CaCl2+CO2+H2O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2)灭火(3)c端
【点评】此类题常通过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考查与二氧化碳性质相关的应用,重点考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反应原理、检验、除杂质、干燥方法及其性质的应用。
(二)专题演练
1.(南通)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与CO2 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D.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昆明)关于CO和CO2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CO能燃烧、具有毒性和还原性
C.CO2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和CO的毒性都会致人死亡
D.CO和CO2性质和用途的较大差异,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的种类不同
3.(南充)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海南)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下列除去二氧化碳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点燃混合气体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D.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5.(郴州)将3g碳和6g氧气放入一密闭容器中,点火燃烧后,容器中的气体为(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当恢复到原温度时,容器内的压强(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6.(昆明)右图中“”表示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B,“―”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A、B、C、D各是一氧化碳、木炭粉、氧化铜、氧气中的某一种物质,请你推断(用化学式表示):B是,D是。
7.(昆明)请回忆你观察过的“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并根据下列教材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的组成,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①若滤纸上留有黑色、红色固体,而滤液为无色,则滤液中的溶质是,说明试管中的剩余固体为。②若滤纸上留有黑色、红色固体,而滤液呈蓝色,此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8.(昆明)请回忆老师做的“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同学共同收集满两瓶质量相同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分别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请分析回答:
①甲同学用甲图的倾倒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我们观察到两根蜡烛是由下而上熄灭,请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是由下而上熄灭?。
②乙同学用乙图的倾倒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我们观察到蜡烛都没有熄灭,请你联系学科知识分析,用乙图的倾倒方式为什么二氧化碳没有进入烧杯?。
9.(聊城)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时,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名称是;用装置A还可以制取(填一种气体即可)。
(2)收集CO2的装置是。
(3)如图E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
10.(河南)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的排放量(填化学式)。
(2)右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甲和乙中含有碳元素,丙能作干燥剂。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甲的化学式为,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上面右图是某趣味实验装置图。挤压胶头滴管后,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5)利用下图装置可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已知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2。
①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 (装置不能重复使用)。
③从环保角度考虑,对以上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6)称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四、金属与金属材料
(一)典例分析
【例1】(本溪)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张丽和王宇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都达到了实验目的。他们所用的试剂有锌片、铁片、铜片、硫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操作
(1)方案一中选择的金属是。
(2) 方案二中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李军又设计一个新的方案,也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将三种金属同时放入一种溶液中,该溶液中的溶质在物质分类上和前两位同学所用的不同,他选择的溶液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方案所需试剂的判断。(1)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选择一种金属放入两种溶液中,则应选择中间的金属和两边金属的盐溶液,因此方案一中应选择的金属是铁片。(2)如果用两种金属同时放入一种溶液中,则应选择两边的金属和中间金属的盐溶液,因此应选择的金属是锌片和铜片,盐溶液是硫酸亚铁溶液,其中锌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发生反应,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3)如果不用金属与盐溶液是否反应来验证,还可以选择金属与稀酸能否反应及反应速率快慢来判断。如将三种金属同时放入稀盐酸中,根据铜不反应、锌比铁反应的速率快,也可验证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答案】(1)铁片(2)Zn+FeSO4 =ZnSO4+Fe(3)稀盐酸(或稀硫酸)
【点评】此类题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多通过给出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现象,确定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也有通过实验探究,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比较两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既可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来判断,也可通过两种金属能否与稀酸反应或与稀酸反应的快慢来比较。若要排出三种或三种以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则应选择采取逐个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直至排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止。同时,在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抓住其适用的范围、限制条件及置换规律。
【例2】(衡阳)金属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金属资源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力开采矿物以保障金属材料的使用
B.提高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率
C.在金属制品上刷漆、涂油等防止金属腐蚀
D.用特种塑料代替金属制造机器的零部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金属资源的保护及防止锈蚀的方法等正误的判断。要合理有计划地开采金属资源,不宜提倡大力开采金属资源,因此A不正确;保护金属资源,一方面要回收废旧金属,另一方面要提高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率,因此B正确;在金属制品上刷漆、涂油等方法,都可以防止金属的锈蚀,因此C正确;可以通过寻找金属替代品的方法来保护金属资源,如用特种塑料代替金属制造机器的零部件等,因此D正确。
【答案】A
【点评】此类题常将钢铁锈蚀的原理及保护金属资源的常见具体方法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试题多以生产生活实例情境作为考查对象,主要考查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题演练
1.(遵义)下列各种物质中,都属于金属材料的一组是()
A.陶瓷、塑料B.不锈钢、汞C.铁、氧化铁D.橡胶、玻璃
2.(玉溪)按图中所标要求组装好以下Ⅰ~Ⅲ装置,搁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所产生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Ⅰ、Ⅱ装置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
B.Ⅱ、Ⅲ装置中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
C.Ⅰ、Ⅲ装置中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
D.Ⅰ装置中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Ⅱ装置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
3.(赤峰)某同学将金属氧化物知识整理如下:
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
(2)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想再补充一个实验,请你和乙同学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达到探究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3)通过以上探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1.(陕西)秦始皇陵铜车马、青铜仙鹤、树下仕女图等10件顶级国宝,聚首“2011西安世园会”。
(1)秦始皇陵铜车马出土时表面有一些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生锈除了与氧气和水有关外,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推知,还与空气中的有关。
(2)青铜仙鹤的主要成分是铜合金。一般来说,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其性能会发生改变,改变之一是。
(3)树下仕女图的主要材料含有天然纤维,除天然纤维外,现代人们还使用合成纤维。鉴别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常用的化学方法是法。
12.(昆明)100g某硫酸铜溶液恰好与5.6g铁完全反应。求:
(1)生成铜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五、酸碱盐
(一)典例分析
【例1】(广州)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B.Fe2O3加入NaOH溶液中
C.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分析】本题通过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考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及应用。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常见的酸碱盐溶解性表来判断。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能反应且有白色沉淀产生,因此A不符合;Fe2O3加入NaOH溶液中不反应,因此B不符合;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是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无明显现象,因此C符合;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变浑浊,能发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因此D不符合。
【答案】C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除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外,还可以通过酸碱盐的鉴别、除杂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常见酸碱盐之间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检验、鉴别及除杂等相关原理来完成相应的问题。
【例2】(乐山)如下图所示,X溶液与AgNO3、Na2CO3、
Na2SO4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则X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的溶液()
A.HNO3或KNO3
B.HCl或H2SO4
C.BaCl2或CaCl2
D.NaOH 或Ca(OH)2
【分析】本题通过常见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考查酸碱盐性质的应用。解答此题可利用排除法。酸不能与Na2C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因此可排除A、B;NaOH 或Ca(OH)2不能与Na2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排除D;C中BaCl2可分别与AgNO3、Na2CO3、Na2SO4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CaCl2可与AgNO3、Na2CO3两种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只要是BaCl2或CaCl2中的一种能与三种溶液发生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即可,因此C正确。
【答案】C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典型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选准突破口,利用特殊现象将答案范围缩小,然后再按实验现象逐一判断,确定出正确答案。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典型性质。
(二)专题演练
1.(昆明)下列对酸、碱、盐性质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B.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本溪)下列物质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质量明显减少的是()
A.大理石B.氢氧化钠固体C.浓盐酸D.氯化钠固体
3.(昆明)下列鉴别化肥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用观察法可鉴别氮肥和磷矿粉
B.用闻气味的方法可鉴别碳酸氢铵和氯化铵
C.用加硝酸银溶液的方法可鉴别硝酸钾和氯化钾
D.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可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
4.(山西)物质的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由此可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天津)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所示,其中显酸性的是()
CuO粉末
9.(昭通)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CaCl2、Na2SO4、Na2CO3、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③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底。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对原固体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Na2CO3,无CaCl2
B.肯定有Na2CO3、Na2SO4,无CaCl2
C.肯定有Na2CO3、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D.肯定有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10.(郴州)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下图是盐酸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反应的知识网络。
(1)图中M应为类物质。
(2)实验室常用M与稀HCl反应制取CO2,写出M的化学式:。
(3)盐酸能与碱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H2O(写离子符号)。
(4)工业上常用稀HCl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学方程式是。
11.(郴州)要除去NaCl样品中少量的Na2SO4和CuCl2杂质,请根据所提供的试剂:NaOH溶液、稀HCl、BaCl2溶液,分析并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第一步:取NaCl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试剂,完全反应后,过滤,除去样品中CuCl2杂质;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第二步:在第一步所得滤液中加入适量的试剂,完全反应后,再过滤,除去样品中杂质。
(3)第三步:在第二步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HCl,完全反应后,再进行操作,最后得到NaCl固体。
12.(永州)某白色固体可能由氢氧化钡[化学式为Ba(OH)2]、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确定该固体物质的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下列探究活动,请你认真阅读有关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1) Ba(OH)2是一种强碱,具有NaOH相似的化学性质。
(2)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不溶
【提出猜想】猜想I :该固体是NaOH。
猜想Ⅱ:该固体是Ba(OH)2。
猜想Ⅲ:该固体是Ba(OH)2、NaOH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表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
②向①中继续滴加硫酸钠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为止,静置后,用pH试纸检测溶液酸碱性
溶液呈强碱性
表明原样品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问题讨论】
(1)实验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步骤②得出的实验结论(填“正确”或“不正确”)。
(3)如果在上述实验中用稀硫酸代替硫酸钠溶液,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均相同,你可以判断出猜想是成立的。
专题Ⅱ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一)典例分析
【例1】(本溪)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金刚石B.可乐饮料C.合金戒指 D.生理盐水
【分析】本题通过给出实物图示,考查属于纯净物的判断。解答此题还是要通过给出的物质来判断其所属的类别。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可乐饮料、生理盐水均属于溶液,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合金戒指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答案】A
【点评】此类题常通过给出物质或物质的实物模型以及物质的微粒图示,来考查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的判断。此类题除本题的考查方式外,还有的单独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氧化物还是有机物,或者按一定规律排列物质的顺序等。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对每种物质的组成各个击破,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株洲)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种化合物中,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是()
A.MgSO4B.NaNO3C.NaHCO3D.P2O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简单分类的判断。解答本题应先判断物质所属类别,然后判断其中不同的一种物质。MgSO4、NaNO3、NaHCO3均属于盐,P2O5属于氧化物,与前面三种属于不同类别。
【答案】D
【点评】此类题除本题的考查方式外,还有的给出物质判断物质所属类别,如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或有机物等。在判断物质的类别时,可以借助一些规律: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氧化物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二)专题演练
1.(铜仁)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臭氧乙醇B.空气C60
C.盐酸食盐D.天然气石油
2.(衡阳)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自来水C.海水D.矿泉水
3.(乌鲁木齐)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石油B.石墨C.天然气D.乙醇
4.(海南)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O2B.O2C.O3 D.KMnO4
5.(荆门)臭氧(O3)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单质B.稀有气体C.化合物D.氧化物
6.(益阳)继“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另一“分子足球”N60,N60属于()
A.化合物B.混合物C.金属单质D.非金属单质
7.(兰州)现有①粗盐、②液态氧、③纯碱、④洁净的海水。对上述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盐―①B.单质―②C.碱―③D.纯净物―④
8.(河南)某物质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它不可能是①酸、②碱、③盐、④有机物中的()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玉溪)下列图示中的液体物质,可以看作纯净物的是()
A.河、湖水B.蒸馏水C.灌南汤沟酒D.自来水
10.(宁夏)下列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B.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11.(抚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D.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2.(昭通)请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填序号):①苛性钠、②过氧化氢溶液、③冰水混合物、④纯碱、⑤甲烷、⑥金刚石。
属于有机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二、微粒构成物质
(一)典例分析
【例1】(西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构成物质的粒子只有分子和原子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构成气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D.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理解及认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A正确;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分子和原子外,还有离子,因此B不正确;气体易被压缩,主要是气体分子间间隙大,压缩后分子间间隙变小的缘故,因此C不正确;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分子间间隙的大小发生了改变,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改变,因此D不正确。
【答案】A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准确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间的区别和联系,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例2】(衡阳)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将25m3的气体加压到0.024m3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
B.液态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分子在不断运动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分析】本题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考查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的应用。能将25m3的气体加压到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因此A正确;液态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是由于构成液态氧和氧气的分子相同,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因此B正确;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是由于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因此C正确;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后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间隙变大的缘故,不是分子本身受热体积变大造成的,因此D不正确。
【答案】D
【点评】此类题除本题的考查方式外,还利用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抓住题给信息来判断与分子或原子的哪种基本特征有关。
(二)专题演练
1.(长沙)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A.分子间有间隙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分
2.(衡阳)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使福岛第一核电站遭到破坏,引起核辐射污染,其主要污染物有铯―134、铯―137和碘―131,它们与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12一样,属于()
A.分子B.单质C.原子D.离子
3.(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离子不是
4.(山西)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A.铁B.水C.氯化钠D.金刚石
5.(天津)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6.(玉溪)用原子、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正确的是()
A.NH4HCO3加热分解生成NH3、水和CO2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不同
C.在不补充气体的情况下,自行车的车胎热天比冷天更涨满――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D.20℃时,向100mL水中加入10gNaCl晶体溶解后,液体体积没有明显变化――分子间没有间隔
7.(沈阳)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8.(湘潭)今年3月,地震引发了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应该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在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
9.(湖州)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10.(南通)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C.反应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11.(广州)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3g物质Ⅰ与1g物质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物质Ⅲ
B.每3个物质Ⅰ分子与1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物质Ⅲ分子
C.每3万个物质Ⅰ分子与1万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万个物质Ⅲ分子
D.每3n个物质Ⅰ分子与n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n个物质Ⅲ分子
12.(济南)通过微观分析来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发生分解反应,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原子也可以分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D.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物质间离子的互换
三、认识化学元素
(一)典例分析
【例1】(张家界) 头发的成分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根据分析证明:健康人的头发每克约含铁130mg、锌167~172mg、铝5mg、硼7mg等。这里的铁、锌、铝、硼是指()
A.分子B.原子C.单质D.元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组成,都是指物质的元素组成,是通过元素组成来说明其成分或比较其含量的。
【答案】D
【点评】此类题通常设置一定情境,考查元素知识的应用。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抓住元素的特征去判断,元素不但可以组成物质,而且还有种类及质量大小的区分,但没有数量的区分。
【例2】(玉林、防城港)下图中,A、B分别是氧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C、D分别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有关信息完成以下填空。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填元素符号)。
(3)氧元素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4)C代表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5)如果D代表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Cl―,则x=。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可判断出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8。(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下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对应可查出上边的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的是钙元素,其元素符号是Ca。(3)根据氧元素的名称偏旁,可判断出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4)根据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这2个电子。(5)根据D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如果是原子时,x应为7,如果获得1个电子,则x应为8。
【答案】(1)8(2)Ca(3)非金属(4)失去(5)8
【点评】此类题常将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周期表相结合,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是中考命题的一种新方式,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解答此类题既要利用原子结构知识,也要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规律,且元素周期表的某些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原子结构来体现。
(二)专题演练
1.(柳州)在下列物质中,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A.H2OB.FeCl3C.H2SO4D.CO2
2.(天水)科学家测定,正常情况下人类头发的化学组成为:45%的碳、28%的氧、15%的氮、7%的氢和5%的硫等。这里的碳、氧、氮、氢、硫泛指()
A.单质B.原子C.分子D.元素
3.(铜仁)今年3・11日本强烈地震引发核泄漏后,在我区出现一股抢购食盐的不良之风。其实我国食盐来源广泛、蕴藏丰富,因此抢购食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已知氯化钠中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氯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B.氯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