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

时间:2023-12-26 15:20: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科研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科研成果

篇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01-02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带动就业、拉动发展、激发社会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每年,我国高校都会创造出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真正能够投入市场,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却非常小,这样就造成科研成果的大量浪费。而且,中国毕业生人才丰富,但创业者严重缺乏,创业成功率低,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而且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后发现,利用已经形成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进行大学生创业,将会是一条新型的创业道路。

2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探索分析

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可以知道,对于愿意在毕业之后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然而到最后真正投入创业中的大学生只有2%左右。学历越高的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比例往往越低。根据统计,高职本科毕业(2013届)的创业比例为3.3%左右,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为1.3%左右。因此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创业人数比例下降的最终原因[1]。

1)资金不足,缺少启动资金。大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知识积累,创业时在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要比普通的创业者有优势,但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由于创业资金匮乏,即使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或创业想法,都很难实现创业梦想。

2)创业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能力低,一是专业技能低,二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专业技能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2%)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甚至有少部分学生(24%)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较弱,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好。有关研究也提出,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创业能力不足[2]。麦可思创始人指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和项目时往往集中在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性很小的领域,即‘所创非自己所学’。”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时忽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从而造成创业的专业技能低。对于自我认识能力方面,主要是大学生初步创业,缺乏经验,从而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导致最终选择创业的人数少。

3)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据大学生创业失败调查报告显示,29.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创业团队而失败,25.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和项目而失败[3]。很多成功的企业家J为,组建创业团队时不要倾向于“明星效应”。所以更多的观点支持于创业起初,要选择有高度的责任感、勤奋踏实、为人谦逊的创业者。在现实中,很多创业团队往往是由一些要好的大学同学组成,每人出一份钱,合伙创业,但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往往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缺乏行业经验,加之缺少明确的分工与定位,使得创业团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高校面临的科研成果无实际应用的原因及分析 不可否认,科技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75%来自于科技的进步。针对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结果的调查研究显示,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80%左右,而我国才30%,相互之间巨大的差距应当引起重视。2005年1月,清华、北大、复旦等20所学校联合完成关于“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每年我国的高校研究成果有6000~8000项,而投入市场进行应用的不到10%。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将会导致科研进程的恶性循环,缺失市场的推动作用会导致科研领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4]。

对于高校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另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较为薄弱,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种原因。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在于对科学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上面,而科研与市场之间有一定的屏障,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引导,将会导致科研成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评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进一步地阻碍了科研成果发展的可能性。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解决思路

建立创业共同体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困难等种种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研究认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从而导致高校的创新能力尚未结出丰盛的创业成果。

基于以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体制机制,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促进大学生依托实验室既有的高科研成果来创业,将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技术创新优势,开展富有技术含量的创业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新路。

创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创业能力低、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等问题,并且单纯地由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科研转化意识淡薄等问题。于是通过构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并与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来达到同时解决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这两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努力构建的创业实践平台中,其中促进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创业”的研究思路,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大学生实际创业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根据所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对其进行实际的实验探索。通过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医疗卫生产业合作,采用工程手段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许多临床医疗面临的难题。根据构建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高科研成果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可以看到,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促进创业,一方面能够推动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附加值。

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创业能力低是导致创业难、成功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师生共同创业与高科研成果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创建北工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平台,由学生与指导教师组成创业共同体。通过建立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研究师生共同创业的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组织到一起,在创业共同体内部计划性地开展内部交流活动。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及时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做出指导,维持创业共同体的成功运行。

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系列培训和实践平台“双引擎”,打造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创业系列课程培训。这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开设创业难题解答课,以及在实践中邀请有经验的本领域中的创业者进行讲座分享创业经验,能够很大地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实现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制度的“双保护”建议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且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超强的创业能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国家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法律信息服务,增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条件、政策,尽可能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等一些长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解决,将是一条上至方针政策、下至师生参与的,全社会都要参与行动的长远道路。

6 创业共同体所得到的经验成果

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创业团体,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进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建立的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业共同体实践模型中,本科生获得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已经成立的项目“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制作基于该项目的空气净化产品,得到多个净化器协同工作完全自动净化空气的成果转化产品。

7 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证明,通过依托具有转化潜能的高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来推动创业的方式是大学生创业的一条新路。大学生以自身的科研成果作为基础进行创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他们自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模式的技术含量,推动创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本课题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研成果,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建立北京工业大学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师生共同创业模式,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推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学校在医疗健康领域产业孕育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M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87-8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U.S. College Students' Affairs Graduate Project Programs Research

WANG Y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course project for the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field train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ranking of six universities graduate program projects, curriculum, degre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 settings side,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America;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graduate course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从20世纪初发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美国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事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19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第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到2005年,根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美已经有186所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其中不乏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名校。这些研究生课程项目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人才。

本文对这些美国大学最好的一批“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设置等方面,期望以美国培养学生事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经验和特色,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人才的职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

1.1 课程标准

在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和行业协会非常重视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专门人才的职前培养。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学生人事协会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标准。在该协会带动下,出现了大量学生事务课程设置相关研究。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于1986年出版了“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CA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tudent Services/Development Programs, 简称CAS 标准),并每隔五年左右修订一次,迄今已经出版了第八版。该专业标准中包含一个硕士生准备教育的专业准则,规定了学生事务专业硕士生准备项目应该由三个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组成。其中基础课程应由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高等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化和研究诸方面的基础课程组成,学生事务的历史与哲学课程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它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发展理论;(2)高校学生特征及大学对学生的影响;(3)个人与团组介入干预;(4)学生事务的组织管理;(5)评估与研究。督导实习标准要求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1)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2)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3)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这套课程标准作为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课程设置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CAS标准的总指导下设置的,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既符合CAS专业标准的要求,又体现了各校的具体情况和鲜明特色。连续多年蝉联全美大学学生事务专业排名第一的马里兰大学是从“学习成果”这个角度来定义其“高校学生人事”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的,该校提出获得课程项目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当在入职前具备六项职业能力:(1)在高等教育中定义学生事务工作的角色和职能;(2)理解研究工作对于职业的意义并且开展相关的初级研究;(3)识别影响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因素;(4)把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职业实践;(5)发展多元文化能力以高效率和充满信心地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工作;(6)在个人、学生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项目评估、设计、执行等任务。佛罗里达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生人事”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简单明了,即“帮助研究生做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准备,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学者和实践者”。佐治亚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研究生获得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与大学生一起工作时,应用人类发展、人际适应、团队领导、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开课院系和学位设置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由不同的院系开设,大部分是设在教育类学院或系,也有设在心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不同的大学对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的学位设置也各有特色,学位类型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课程中包含的研究项目类型、统计学课程所占比例以及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硕士学位的要求等。一般来说设置的学位类型有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等。

美国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排名前列的六所大学开课院系、课程项目名称和授予学位情况如表1所示:

2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

2.1 招生与入学标准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该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限定在20人左右,2012年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4岁,50%的学生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另外50%的学生是从学生事务工作者中招收。该项目注重招收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其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背景,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课程项目鼓励申请者尽早开始申请,申请者既需要向佐治亚大学研究生院提交申请表格,也需要向该校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申请者需要提供GRE和TOFEL成绩、本科学校的成绩单、学习目的的陈述、简历和三封推荐信,该项目还强烈推荐申请者提供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出具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估结果(Personal Potential Index,PPI),以判断申请者“非认知的技能和个人核心品质”(noncognitive skills or core personal attributes)。

2.2 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如前文所述,美国CAS制订了硕士生准备教育课程的专业准则,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并结合学校和院系自身的特色,设置了课程计划。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的“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围绕三个维度来设计其课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1)所有该课程项目学生的必修课;(2)侧重于学生发展和学习或者组织行为和管理的专业选修课;(3)其它要求如调查研究、多元文化和基础课程。依照这三个维度,项目开设了学生事务概论、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中的团体干预、高校学生发展实践、学生与环境相互关系、咨询导论等专业课,以及3个学时的多元文化必修课“高等教育中的多样性”,和6个学时的基础必修课“本校发展史”。此外修读该项目的学生还需要参加总共6个学时的专题研究,项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统计学背景和学位论文选题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2.3 专业实践与实习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CAS课程标准设计了督导实习部分,要求学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①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②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③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因此大学都根据此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实习实践部分。

督导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和短期实践课两种形式。实习(Internship)是指学校为学生为学生在校内学生事务部门或校外有合作关系的学生事务机构提供课余时间的非全职岗位。学校提供奖学金以代替学生所需杂费和住宿费或者直接减免学费,学校或者学生实习的岗位还会付给学生薪水。短期实践课(Practicum)课是除以上实习外再选修的短期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生事务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虽然在有些学校短期实践课不是必修的,但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注册短期课。

弗罗里达大学等学校规定,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导师以外,学生实习岗位也会配备一名实践导师,在每学期末实践导师需要对研究生的实习进行评估并出具书面的评价书。评价书由督导教师与实习生共同讨论,双方共同签字,复件交给任课教师和实习生本人,该评价成绩将计入督导实践课学分。完善的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对他们今后正式入职学生事务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3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综观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尤其是其中排名前列的高校的项目,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3.1 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标准化是指美国CAS制订统一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课程标准,并根据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确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课程范围和实习实践要求,为各大学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提供了具有内在同一性的标准。而每所大学又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院系情况等具体情况,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了自己的课程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培养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体现了不同背景和不同教育经历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3.2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学生事务是一个实践领域,然而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领域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却非常注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经验走向了科学。该领域的从业人员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创办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不断推进着学生事务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整个行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又反过来推进了实践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该领域研究生课程项目中,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各大学该项目的课程设置中既有学生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等理论课程,又有督导实习和实践等环节,为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学生事务领域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职前基础。

3.3 丰富的课程支持系统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还为学生广义上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支持系统,如美国两大专业协会美国大学学生人事联合会ACPA和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的网站上有各种学生事务管理文件、调查报告、专业数据等,两大协会还每年组织年会,供学生事务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大量丰富的学生事务领域的藏书和学术论文供研究生查阅。此外每所大学自身的学生事务工作部门也是极好的资源提供者,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研究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中美大学学生工作专业人才职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JDSZ3024)成果

篇3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潜在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化解就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并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平台和文化优势,应利用这些优势开展特色化的创业教育。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忽视了不同类型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资源差异。本文拟在分析研究型大学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其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

一、 几个重要概念

1.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密集型大学的简称,一般被认为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高等院校。[1]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卡斯帕尔的观点,研究型大学是一种符合三项基本要求的高校,即:精选学生;主要致力于探索知识;富于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卡斯帕尔,1998)。[2]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是指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以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研究生)为主要任务、以科研为中心的大学,它一般以学院制为基本管理模式。[3]

2.创业教育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形成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四部分组成的创业基本素质。[4]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5]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联系在一起,通过开设课程、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二者的结合。

3.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 [6],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使学校教育活动克服了以学科、智力为转移的唯理性模式的束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7]本文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综上,本文把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定义为研究型大学为培养高级创新创业型人才,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而制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 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

与其他类型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在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充足的研发资金和平台

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成为知识创造基地的任务,是R&D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研究型大学能从各渠道尤其是政府手中获得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许多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也建在研究型大学里。为开展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实践平台,也便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2.合理且有实力的人才结构

与教学型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加注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观念,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英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卡斯帕尔认为,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当学生由那些从事创造性的努力探索的工作的学者们来施教,得益的不仅是学生。当年轻一代认真或者天真地发问的时候,学术本身也会因此而大大丰富”。[2]此外,研究型大学有着较多的学术权威、知名学者、博士生、硕士生和大量的本科生,便于组建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创业项目。

3.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科学之母,是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灵魂,也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成绩斐然的原因之一。卡斯帕尔校长在谈及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原因时,提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制定学术计划的自由,归根到底是一种摆脱大学内部要求一律的压力的自由。[2]这种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的,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广阔的产学研合作空间

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较为密切,且多以科技园区为纽带。斯坦福和硅谷被看作是这一伙伴关系的典范,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互相需求的产物,它为研究型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产学研合作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精神以及对技术转让的认识,而且为学生创业提供了社会资本。

三、 研究型大学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构想

基于以上的比较优势,根据课程设置原理和近些年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应当由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

第一个层次由创业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构成。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是全校各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它的特点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业学、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公共关系、商务沟通与交流等课程,主要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创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是各院系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设置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或管理的创新,并为那些确实可行的创业项目提供针对性辅导。这样的课程一两门即可,可在大三或大四进行。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体现了创业教育具有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由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组成,这类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科、商科学生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途径。创业选修课应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创业财务基础、谈判技巧、创业营销等课程,也可引入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开展“SYB”(Start Your Business)培训项目,或者引入由全国青联、国际劳工组织负责实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Know About Business),以期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于创业的正确认识,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活动课程是为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它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训练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具有重要意义。[8]它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而是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的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社会调查、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科技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大学生的个体性。活动课程要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单位的优势,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实际,熟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

第三个层次是创业实践课程。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创业实践课程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方式,关键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9]这类课程主要针对有创业意向或创新能力较强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制定好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目标,将学习目标与心理目标联系起来,并由此引发出三种过程,即实践活动过程、学习活动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以创业实践过程为中介和纽带,将学习活动过程与心理发展过程联系起来。在创业实践课程模型中,如果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发和形成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那么这种实践活动就不具备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0]

研究型大学要充分运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等硬件设备和符合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相关软件资源,如模拟创业的材料,案例教学的庞大资源库和开发建立网络系统,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的有丰富创业和创业教育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创业教育实施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基金,通过组建创业者联盟(俱乐部)以及创业论坛等教授学生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创业和守业,加强创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专门机构和师资队伍的支撑和保障。研究型大学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如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或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合设立创业教育中心,把创业教育从就业指导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要对相关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培训,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并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担任兼职讲师。[11]

参考文献:

[1]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3):8.

[2]盖哈德•卡斯帕尔.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N].人民日报,1998-08-18.

[3]王永杰,陈害宏等.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学研究,2000(2):4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0-62

[6]王道俊,王汉斓,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66

[8]Aaron Koh. Towards a critical pedagogy: creating‘thinking schools’in Singapore. I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Taylor & Francis Ltd, 2002:255-26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科大学生创新的内涵

总书记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因此,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自主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工科大学生思维活跃,学科基础要求高,专业课程横向跨度大,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素质要求高等特点,②这要求工科大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讲,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为创新主体在积极性创新意识的带动下,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中表现出的高超技能、技巧,包括正确选择实验类型,灵活采用方式方法以及熟炼运用操作技能等。

2 目前工科大学生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创新教育发展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对学生基础创新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创新热情不足,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创新教育,而我国基础创新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

2.2 创新环境、创新氛围不足

缺乏工程创新的实践平台。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内外实验,对仪器、器材要求种类多,造价较高,使用和维护费用投入较高,很多学校因为资金配备问题,缺乏实践创新的平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

2.3 相应政策支持不到位

很多高校缺少对指导老师和学生激励性的政策。对学生而言,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认定,指导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在学生工程培养上,但是在成果认定等方面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导致教师和学生长期参与工程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3 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探索

3.1 加强创新理念教育,着力创新基础培养

第一,重视课堂教育的效果。将创新教育引入学生课堂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热情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学校将大学生创新等教育案例进行整合,编写并出版了适合本校学生创新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创新教育》等创新课程,将创新教育作为课程的主要章节开展教学,较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第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开展一系列教育,邀请资深教授,开设专家讲坛,扩大创新教育宣传工作,邀请参加过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在学生中普及工程培养创新意识。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创业大赛,③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科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创新和全面创新(“两创”)提供基础。

3.2 两条途径促“两创”建设

3.2.1 点面结合,促进专业创新

首先,选拔优秀学生和教师,组建工程创新队伍。在新生中,根据数学、英语和物理考试成绩,从各专业中选拔15%基础扎实的学生成立两个实践班,配备指导老师,优秀教授讲授基础课程,第一学年修满两年的基础课,学生可以到开放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团队中学习,大二给学生分配固定的实验室,以导师指导为主要方法,以项目参与式为主要途径,学生可以在工程实践方面深入研究,参加全国大型竞技性比赛,申请科研专利,撰写学术论文,也有利大四毕业设计展开和进一步深造。

其次,注重一般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学院重视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发现并鼓励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和指引创新能力较弱的学生,以达到以点带面、综合创新的效果,从而全面提升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3.2.2 加强多学科建设,促进全面创新

纵观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其学科设置无一例外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可以走出狭窄的专业思考层面,④发展现代工程教育,建立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现实问题而言,每个学科都只是整体中的“局部”,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整合。现在的高等教育,应该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通才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肥沃土壤,也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型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领头羊”,不断加快建设通识课程、提升实施质量的步伐,通过借鉴海内外著名高校的通识课程实践经验,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持续地探讨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优化策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研究者较注重对国外通识教育历史以及通识教育理论的介绍与研究,而较少对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然而,通识课程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他们在通识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课程满意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有关现有通识课程实施效果的问题亟需作出解答,以便“对症下药”,形成改善方略。

1研究设计

1.1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借助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领域的著名学者亚历山大?阿斯汀(Alexander W.Astin)的“学习投入” (learning involvement,亦可称为学习参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那么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大,“学习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习投入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层级、水平和质量[1]。基于此,本文将沿着如下两条脉络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阿斯汀指出,学习结果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术能力等属于认知层面,而学生的满意度是学生对所受教育的一种反馈,归属于情感层面的学习结果,忽视情感结果的评估项目是不完整的[2]。因此,本研究将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发展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

其次,根据阿斯汀提出的IEO模型,在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如目前的能力水平),而且还应当同时把学生初始的状态(如初始能力水平)纳入到考量范围之中,考察学生的能力增值状况(valueadded situation),这是因为学生的输入状态不仅会影响学生所接受的环境和经历,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如果不考虑(即在统计学意义上为“不控制”)学生初始状态的千差万别,分析得出的环境对学习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其实并没有足够强健的解释力[3]。因此,本研究将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初始能力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净”影响。但是,在考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这一结果变量时,本研究不将相应的满意度初始值纳入到初始变量之中,因为已有诸多研究证实了“满意度的结果状态几乎不会受到初始满意度的影响”[4]。

综上所述,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两大问题:(1)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现状如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2)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学习结果(包括满意度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如何?

陆云吕林海

第6期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

教学研究2015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南京大学作为案例高校。南京大学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明确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从2009年以来,学校探索并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精心打造了400余门以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体系课程,多次召开了全校性的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系列研讨会,并陆续采取了各种举措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改进实践效果,如集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创新“通识课堂教学模式”、加大“通识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促进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但这一系列通识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本科生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情况如何?通识课程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切实的研究和证据加以探究。

本研究的调查依托于南京大学所参加的大型国际调查项目“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简称SERU调查)而展开。调查采用网络普查的方式,在数据筛选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3799个。其中,男生占49.5%,女生占50.5%;低年级学生占33.3%,高年级占66.7%;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7.0%,社会学科占20.8%,自然科学占32.1%,工程技术占26.3%,医学占3.8%。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利用SPSS 18.0对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看,研究中除了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外,还使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基本现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探究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本科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此外,在定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也进一步进行访谈调查,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解释性数据。

1.4研究工具和相关变量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发的SERU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专门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设计的,旨在了解本科生就读期间的体验与质量状况,内容涉及学习参与、学业目标、信息技术经历、全球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SERU问卷汉化版的第三部分为南京大学的特定调查模块,包括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真实投入情况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问卷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本研究分别以“我在通识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我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调查项得分来衡量学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度,用5点量表的计分方式,从非常小、比较小、一般到比较大、非常大,分别记1~5分。问卷中设计的通识课程满意度指标包括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课程的管理”等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和对通识课程整体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均采用6点量表的方式计分,从1~6分分别代表很不满意、不满意、较不满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中文版SERU调酥兴涉及的通用性的能力指标包含“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清晰有效的写作能力”、“阅读和理解学术资料的能力”等20个题项,每个题项均要求答题者分别回答“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水平的等级依次为“非常差”、“差”、“一般”、“好”、“很好”、“优秀”,按照“1”、“2”、“3”、“4”、“5”、“6”进行数据编码。为了使所研究的指标简单化,笔者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刚入学时的水平”和“目前的水平”这两组数据进行共通因子的提取和分析,经过多轮的探索和反复剔除在各个因子维度上负荷都不高的调查项,最终提取了两组数据的共通因子结构,所得结果与查特曼的研究较为一致,因此在查特曼对因子命名的基础上,将本研究中两组数据的3个共通因子命名为: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对个人、文化与社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5]。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超过了0.7,说明能力发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研究分析

2.1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学习投入上的得分低于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有77.4%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只有24.2%的学生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上投入了“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时间和精力,其均值处于比较小和一般之间。总体来看,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较低。

表1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

学习投入情况人数最

值最

值均值

(N)标准差

(SD)选择“比较大”

和“非常大”的

比例之和(%)通识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2.95740.8853624.2专业课程学习投入37991.005.003.98920.8156277.42.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大学在通识课程建设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并配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但为什么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投入度不高?本研究将从个人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两个方面来探讨原因,将学生性别、年级、对通识课程的兴趣等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实施的各方面因素分别纳入回归分析。

表2中模型1分析了个体因素对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回归方程的R2值可以看到,个体因素能够解释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方差中的35.8%。性别对本科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影响,男生的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均对通识课程的投入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中的模型2综合分析了个人因素和学校通识课程因素对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的影响。从中可见,在模型1中对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的个体因素,在模型2中仍具有显著影响。在学校通识课程实施方面,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和通识课程的管理均对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表2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因变量:本科生在通识课程上的投入程度模型1Betat值模型2Betat值个人

因素性别(男=1,女=0)年级(低年级=1,高年级=0)学科分类(大文=1,大理=0)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0.0513.597***-0.020-1.4930.0100.7110.28615.510***0.36319.688***0.0574.204***-0.017-1.3300.0070.4950.26014.219***0.34419.295***学校

通识

课程

因素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宣传和告知通识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通识课程的结构与体系的架构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识课教师的教学投入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内容安排通识课程的各种资源支持(网站、讲座、图书资源等)通识课程所用的教材通识课程的管理(咨询、指导、改进建议的采纳等)――――――――――――――――――――-0.028-1.432-0.003-0.1190.0030.1480.1044.780***-0.042-1.8490.1778.232***-0.045-1.9670.0291.5610.0985.079***0.1034.993***df (Total)36983698F值(p值)412.974,p< 0.001173.036, p< 0.001决定系数R20.3580.411DurbinWatson值1.8331.760注:1. *p< 0.05,**p< 0.01,***p< 0.001;2.大文科指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大理科指自然、工程、医学、农学等学科,下同。2.3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3.3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南京大学实施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9]。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认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高,如,学会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开阔了学术视野、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个人素养。这些效果与南京大学的一系列努力措施密不可分,如推动大量“名师”走进本科生课堂,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意识和精神等等。应当说,这些理念、做法和经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通识课程未来的发展而言,笔者认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等等,都是值得考量和改进的重要之处。

参考文献

[1] 吕林海,郑钟昊.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术经历满意度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442.

[2] ASTIN A W.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6162.

[3] 吕林海,郑钟昊.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经历:现状及效果的探析――基于南京大学和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222.

[4]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ompany,2001:277.

[5] CHATMAN S.Factor structur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2011 SERU/UCUES Questionnaire Core[Z].working paper,CSH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11.

[6] BIGGS J B.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What the Student does[M].Buckingha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17.

[7] KUH G 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J].Change,2001,33(3):1017.

[8] 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14.

[9]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要求[EB/OL].(20150523)[20150513].http://jw.nju.edu.cn/jwoldweb/661/menu663.html.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engagement of general

curriculum and its effect on learning result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of Nanjing University

LU Yun,LV Linhai

篇6

一、开展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国学常识性储备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由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普遍较弱,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内容往往不知道如何甄选,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首先侧重国学的广度覆盖和常识性知识传授,让学生站在较宏观的层面上接近国学、了解国学,进而热爱国学。

(一)国学的内涵及其演变

作为一国固有的学问,每一个国家都有其“国学”。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国学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国学的内涵及其演变主要经历了历史脉络和近现当代脉络。

1.国学内涵的历史脉络

《周礼·周官·乐师》中“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2]。第一次出现了国学这个词汇。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周代,乐师这一官职的职责是掌管国学的各种事物,教授贵族子弟跳舞。所以,国学的历史含义为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在周代,国学这一性质得到确立。从周代以降,经过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早期,国学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性质。

2.国学的近现当代脉络

国学发展至清中后期,其性质发生了转向和变化,即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的一国之学问和学术。其中章太炎的国粹说、梁启超的中心文化融合等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国学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国学泰斗季羡林大师的“大国学”概念。他认为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全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3]。这一论断被广泛认为是“国学定义”的一大突破,因为它以超民族、地域、发展的视角看待国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国学的分类

中华民族的所有学问都属于国学的内容范畴,对于如此浩瀚的知识,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以便于熟识和研究。

1.传统分类方法

清乾隆年间,姚鼐(1732年—1815年)将中国学问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同治年间,(1811年—1872年)更主张增添经世之学(又名经济之学)。

2.按学科分类方法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3.按思想分类方法

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

4.按《四库全书》分类方法

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本文由收集整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国学的核心内容

《四库全书》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是国学内容的主流分类方法。

1.经部

许慎《说文解字》说,“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4]。班固《白虎通》将其引申为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原则。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释其蕴涵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传统的经学有儒学十三经,核心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经典精华。四书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作者分别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曾参(孔子的弟子)、子思(孔子的孙子)、孟子(子思的弟子)及其弟子。真正坐实四书作者的人为宋代大儒朱熹。这样,从孔子到孟子,儒家思想构成几代人的无缝链接。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春秋时期为六经,即除了现有的五经之外还有《乐》。后,《乐》散佚。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散佚,另一种说法是《乐》为《诗》的曲谱,未保存下来。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传记类”等。集中保存在“二十四史”中,另有民国时期的《清史稿》,称为第二十五史。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在中国保存了不断代的二十四史。不仅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财富,同时也为周边国家的历史传承提供了宝贵史料。

3.子部

子部包括诸子百家。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者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诸子即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等圣人贤者。百家是先秦学术思想代表流派的总称。包括阴阳、儒、道、墨、名、法、道、纵横、农、杂、小说、兵、医等学术流派。子部中的核心内容为儒、释、道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传承几千年。

4.集部

集字,原指许多鸟停在树上(许慎《说文解字》),表示群聚众多甚至有些杂乱的意思。集部之所以名为集部,本来也就是此意。因而集部其实才是真正的杂家,里面什么都有。但不管如何杂,仍以文学为主,此为集部与经、史、子各部主要差别之所在。文学名著、唐诗宋词都归于此。

(四)近现当代四次国学热潮背景

作为本国固有的学问和文化,本国人受其熏习,对其存在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有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在国学的几千年传承、拓展、变更中,有四次被凸显的背景,笔者称之为四次国学热潮。四次热潮出现的背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社会发生急剧的动荡、变革和转型,急需一种民族共有的文化支撑进行普度。由此可以看出国学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1.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清政府腐败没落,国门被强行打开,先进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古老的中华文化显得力不从心。基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国学作为体制的根本被凸显和弘扬,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步人士倡导用国学来唤醒民族种姓的自觉,以此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共抗外敌。

3.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很多人走出国门,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从最初崇洋的激情认识到后来寻根的理性认识。国人逐渐发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是赢得世界地位的基础和根本。

转贴于

4.当下

当今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中国也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彰显古老民族的魅力。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多元文化发生着猛烈的碰撞与冲突,国家面临着重大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极大地参与和促进了经济变革。

二、重视国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指导意义

任何有生命力的思想都是能够提供现实智慧的思想。不同于文科大学生的理论性为主导的知识体系,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实践性是其获取知识的根本目的。文化学冰山理论(如下图)认为人所外显的实践行为是以其隐性信念和价值观为基础并受其主导的,所以,正确的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保障。国学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创新蕴涵着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影响着历代中国人,并实际解决着国人的精神困惑。而这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国学思想对包括理工科学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习的智慧

1.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5]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这里所说的圣人、贤人、凡人就是按照人的主观能动性区分,即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都是主动积极学习和作为的人。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无数次的科学演算和精密试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始终用高标准来严要求自己,做到学而知之、安而行之。

2.耐得住学习的寂寞

《论语·雍也第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小碗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这里赞扬的是一种潜心做学问的态度。在当今娱乐极端发达的年代,理工科大学生是否能够耐得住学习的寂寞,潜心面对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实验器具考验每一位学生的耐性,而国学中包含着启迪的智慧。

(二)交友的智慧

1.朋友的选择

理本文由收集整理工科大学生和文科大学生比较而言经常给人一种不善言辞和社交的感官印象,如何选择朋友在国学中也有详细的指导。《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维系朋友关系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告诉子贡,尽我们的忠心来劝勉他,和善地好好诱导他,实在劝不了的时候,就不再勉强,适可而止?假如过分了,那就不行,会让自己反受其辱。朋友的交情不但没有了,反而变成冤家了?中国文化中友道基本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还要求朋友之间相处要包容,不能过分苛责。

(三)面对逆境的智慧

除了智商、情商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逆商)。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iq、eq、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在挫折商的测验中,一般考察以下四个关键因素——控制(control)、归属(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简称为core(baike.baidu.com/view/592124.htm)。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由于了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案例较少,缺乏处理逆境的可借鉴的经验,

1.面对逆境的控制能力

人人都会面临逆境和困难,但控制能力强弱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控制感弱的人面临逆境很容易绝望,而控制感强的人却可以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孔子周游列国推广其政治主张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弟子三千,贤者72人。周文王被拘而演《周易》,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周文王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文王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2.面对逆境的归属、忍耐能力

归属是指逆境发生的原因和愿意承担责任、改善后果的情况;忍耐是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它对个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屈原遭放逐,而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司马迁本人也因李陵之祸幽于缧绁,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清贫为官,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但司马迁认为保全性命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毅然选择接收宫刑。所以才会“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成了《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以国学精华思想塑造理工科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如图2所示,价值观是指导人安身立命之核心和根本转贴于

,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决定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也直接关系其前途和命运。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让学生们在学校不仅专业成才而且精神成才。

(一)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在中国深入人心。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把这一抽象内涵具象到实践中,需要在国学的精华思想中找答案。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7]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都是孝顺。但对于当下大学生而言,珍惜生命、爱护自己是孝之根本。当今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课业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对独生子女居多的大学生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多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对高等教育范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接收专业知识的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里,大学生个体自杀直接导致一个家庭的毁灭。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崇尚孝道,从爱惜生命做起。

(二)仁爱、诚信

篇7

一、加强实践教学对经管类学科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管类学科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人才,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其教学实践环节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实践教学是搭起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必须确立“以学生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为核心,真正培养具备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经管类院校内部,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实践教学尚未模式化、系统化。我校也是如此。比如,在以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教育中,我们同样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

二、经管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实践教学区别

理工科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验课为主要形式,实验项目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按规定的方法和步骤作实验,检查实验结果和书本上的是否一致。而经管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是在机房和软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模拟职业岗位的高度仿真的系统实验环境,通过采用与实际工作完全接轨的实验软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感性认识,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前者具有验证性、任务性、封闭性的特点,而后者则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等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我校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较早、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

(一)课程建设

2005年,当时的经济系组建了国贸实务模拟课程组,购买了南京世格外贸公司与对外经贸大学联合开发的教学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课程组老师在熟悉软件的基础上,编写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指导书,并以兴趣小组的形式首先对即将毕业的02级春招国贸专业学生试开设此课程,进一步摸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学生反映非常好。至今我们课程组已完成14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介绍

国贸实务模拟课程是所有国际贸业专业课的综合,学生在完成了国际贸易实务及国际结算课程的学习之后,来学习此门课程。课程借助“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以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老师通过在网站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及设置货物意外与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以期提供尽可能仿真的外贸模拟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国贸实务模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模拟环境中的单据制作和市场运作能力,使其熟悉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环境、网络环境上的操作能力。具体要求是在适当进行实验分工后,由谈判开始,签订商业合同,继而买卖双方与承运人、银行、海关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货物的购销与货款的支付,实现互惠互利的贸易目的。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

前十二周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simtrade的国贸实务教程系统,边演示边解释外贸业务环节及涉及到的相关表格的模版;进而在simtrade中利用在线学习,演示在simtrade实务模拟系统中不同外贸当事人工作;再利用PPT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各种单据,并完成外贸流程的工作环节。在后面几周的综合模拟阶段,则以学生自己做业务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此阶段,鼓励学生应尽可能的多做业务,以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相关环节的主要业务及操作技巧。

四、取得的教学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教学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门课程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搜集商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撰写的单据几乎是全英文的)通过解决诸如汇率发生变化;资金不够等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对实际贸易环境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水平和效果,对学生高度负责,尽己所能服务学生,学生也能有始有终,明确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中,尽可能多地去做交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锻炼中提高,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也能真正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反映非常好,授课老师已连续多年进入我校学生评教前十名。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没开设此课程之前,到外贸公司参加面试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多是看不懂外贸单证,对外贸环节及流程缺乏了解,进入公司后要经过较长的培训期,才能适应工作。而近年毕业的学生则普遍反映正是这门课程给他们创造的网上模拟的实习平台,使他们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对外贸环节及各种单据有了感性认识,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有的同学尚在实习期,已经由于其较突出的业务能力脱颖而出。现在仍经常有学生在应聘外贸公司之前与任课教师联系,希望能进入该系统,为应试做专业知识的准备。

(二)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前12周,教师注重的仍多是传递性的知识“给予”,教学过程还是被看作按照教学大纲,准备教案及实现教案的过程,而不是创造建设性的环境,帮助学生开发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和提高独立创新的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填单据,走流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五、探讨之处及建议

本课程组希望通过以下举措将教学过程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坚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原则,用现代教育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努力将本课程打造为精品实验示范课。

首先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知识讲授阶段,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并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及以往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上机模拟工作。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多样化;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海关、商检部门的工作录像;增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口等地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对外贸流程产生感性认识。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模拟与真实场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从基本操作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实验,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外贸环节各当事人的责、权、利。

参考文献

[1]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03).

[2]郭金刚,师国敏.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05).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34-03

引言

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人们常常将此归结为扩招所致,而忽视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存在着的另一种现象: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很多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愿出高薪却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对此,有学者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即学生的可雇佣性欠缺。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考核方法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往往造成学生“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不可否认,学生的专业成绩对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就业市场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可雇佣性[2]。

我国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和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育过程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方式手段更新缓慢、高素质师资缺乏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共同导致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就业难的状况[3]。因此,当前我们的学生培养,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和构建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体系,为学生开设系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生涯课程,把就业的素质教育和提高可雇佣性技能教育贯穿到大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必须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系统的就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规划,探索可雇佣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两者互动的具体做法。对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两者互动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研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可雇佣性及其构成

可雇佣性就是在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个体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而言,可雇佣性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4]。普遍意义上的可雇佣性是指雇员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者说是雇员获取保持目前岗位、在企业内部转岗、在外部劳动力市场能够有效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可雇佣性则可理解为:是大学生基于有效就业所必须具有的社会适应性,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这种技能与雇佣者需求的适应程度。综合各种看法,可以认为,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够成功谋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需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综合。可以看出,可雇佣性不是一种结果,不仅仅表现为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可雇佣性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将可雇佣性转化为可操作的就业技能,国外学者将其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约科和奈特(Yorke, M. and Knight, P.T., 2006)提出的USEM模型,模型中提出的可雇佣性由四个部分构成:(1)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2)技能(Skills),包括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3)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即对自己的看法及个性品质,主要表现为自信心;(4)元认知(Meta-cognition),包括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自我意识和在行动中或之后的反思能力。

二、可雇佣性融入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途径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二个重要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就可雇佣性而言,并不存在一种通行的适合于所有院校的通用模式。但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来看,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要素建设等三个方面来开发和提高。

(一) 将可雇佣性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可雇佣性融入全部课程、融入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课堂互动、第二课堂教学,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一,要将可雇佣性技能的开发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可雇佣性技能训练融入到教学内容,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通过一定方法和形式获得可雇佣性技能的提升,要将该学科和其他关联的学科联系起来,也要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联系起来。第二,探索课堂教学中可雇用性技能开发的教学方法。寻求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可雇用性技能训练,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意识。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可雇用技能开发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第三,分层次、升级式归类教学内容。将不同课程进行分类,确定出各类课程重点培养技能;将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和归类,再设计具体提升可雇佣性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内容和可雇佣性技能开发结合起来。第四,校企合作课堂教学是提高可雇佣能力课堂改革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尤其是选修课)邀请业界高管人员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提供可行性意见,或者直接参与到课程设置讨论中来。按照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安排部分内容由企业雇主、企业高管人员进行讲授,但校企合作课堂教学需注意外请讲座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太少的问题。确定与企业合作教学内容,进而探寻企业或雇主参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的良好合作模式,在课堂上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使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相匹配,形成课程教学有机整体和充满活力。当然,也可以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便积累提高可雇佣能力的课堂教学素材。

(二)将可雇佣性融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可雇佣性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服务于社会,就不能采用封闭的办学模式,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积累经验。这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要多采用案例法和演示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实战或模拟实战,来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可雇佣性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手段包括校内的课程实验、案例课堂教学、课程作业、毕业论文与设计、社团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以及校外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手段,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及实习工作;努力探索并形成“强化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实践—综合运用培养”的分层次、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以实践、实习为载体,突出可雇佣性技能训练。

三、提高可雇佣性技能开发有效性措施

(一)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地方性高校必须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采取一切措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如通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二要扩大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三要组建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

(二)将可雇佣性技能分层次,制定阶段性升级式培养方案

可雇佣性技能可分为核心技能、基本技能、高层次技能三个层次,其中核心技能指人际关系、管理思维能力,保证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技能、核心要素,需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基本技能是大学生需具备的基础能力,是高层次技能得以提升的基础,主要指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高层次技能主要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然后,进行专业化研究,在实际考核中,要根据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对实践技能考核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量化的考核标准。

(三)引导学生自觉建立可雇佣性技能发展档案

建立可雇佣性技能发展档案本身就是对可雇佣性技能的锻炼。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优势和劣势,从而可以进行有目的的锻炼,充分为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建立个人可雇佣性技能发展档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形成可雇佣性技能评价体系,便于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方案调整。

(四)强化学生职业生涯意识

通过职业生涯干预,帮助大学生及早意识到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学习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掌握具体的求职方法。在这些过程中,大学生未来雇主(各用人单位)对聘用人员的评价标准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依据,因而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开发的关键点。据此,可以设计出适合在此校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干预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生涯干预,帮助大学生尽早主动地参与培养、提升自身的可雇佣能力。

四、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实例研究——以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河南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普通高校,学校坚持“研究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定位。旅游学系是该校实现校地互动较为突出的院系之一,拥有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河南大学旅游学系始终把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

(一)建立校地合作互动机制,做实可雇佣性培养平台

为克服提高可雇佣性人才培养面临的实习基地、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科研及学生实践活动经费等缺位要素困难,河南大学旅游学系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利用各类外部资源,建立了校企、校政合作的互动机制。构建多种社会服务平台,例如,河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河南旅游研究咨询中心、河南旅游管理服务培训基地等。注重社会服务制度化建设,精心选拔,科学整合,组建旅游管理决策咨询服务团队;完善聘请兼职兼课教师制度,创建灵活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政策;建立校企、校政互动合作渠道。

(二)构建特色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良性互动

一方面,完善“阶梯式”校外实习体系。河南大学旅游学系校外实习体系定位是“了解行业、熟悉管理、服务组织”,把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融入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校外实习规划体系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自主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认知实习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旅游组织认知等环节,一般安排在低年级进行。专业实习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的理解。自主实习是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寒假、暑假等时间,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性实习,与校外实习体系相适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体系。通过旅游学系与学生个人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考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校内多层次实验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设置各类实验室,满足师生落实试验、实践环节的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旅游学系建立了数字虚拟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场景模拟实验室等,使学生在校园里就走进了社会实际,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有序地获得知识、单项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学生素质与旅游管理专业竞争力。

(三)以专业性学生社团为载体,深化可雇佣性能力培养

河南大学旅游学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先后成立了校园导游协会、旅游自愿者协会、旅游创新协会、旅游创业联盟等多个专业性社团,并根据专业社团的特征有选择地配备了相关的指导教师。从2005年开始,以专业性社团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创建品牌专业性活动,每学期开展4—5个专业性活动。单一专业性活动为一个专业量身定制,多层次专业性活动注重旅游管理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专业性活动又吸引校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使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实习、就业相结合,不断延伸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性社团活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河南大学导游协会2006获得团中央颁发的“全国大学生优秀社团”称号,旅游协会的“甲骨文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 “创业之星”十强称号。

结语

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的衡量标准也由学历变成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这种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做出全新的调整。当然,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环境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在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各自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我们要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优势,基于可雇佣性技能进行培养开发,进一步探索符合市场需要的多元化开发路径,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成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66-72.

[2] 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1-127.

[3] 牟临杉.关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52-58.

[4] Ward, R. and Atlay, M. et al.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Employability [J]. York:2006,(14):236-237.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LI Feng

篇9

招聘助教2名 班主任1名

工作室导师:殷立宏

知名画家。1966年出生,字瑞雪,号一木、极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导师。

主要学术论著:

2004年,北京工艺出版社出版《知名画家殷立宏国画人物》

2006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殷立宏水墨小品集》

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殷立宏水墨画集》

200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殷立宏文人画集》

发表学术论文:

2006年,《中国书画报》发表《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

2007年,《美术报》发表《传承是美德》

2008年,《荣宝斋》发表《让高雅艺术回到民间》

2009年,《美术报》发表《中国画是人类永远之艺术瑰宝》

2010年,《中国书画报》发表《中国画是人类之艺术瑰宝》

2014年,《美术报》发表《中国画的底线在哪里》

殷立宏文人画工作室简介

教学理念:

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中国画理念和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及笔墨精神。重视对古代画语画论等诸理论的研究,培养学员对中国绘画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正确理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源文化”“原文化”,到“元文化”的发展,逐一诠释,使学员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程安排:

一、画论部分:1.古代部分;2.近代部分;3.现代部分;4.古今对比;5.中外对比; 6.传承与发展。

二、作品分析:1.读画;2.材料分析。

三、绘画部分:1.临摹阶段;2.写生阶段;3.创作阶段;4.书法篆刻。

四、学术交流:1.采风;2.参展;3.研讨会;4.成果。

殷立宏工作室报名直通电话:

010-80594007 13321171608

招收学员15人

招聘导师助教2名 班主任1名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成果转化;科技传播;协同创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21-02

科技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政府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也被国家日益重视。在国家的倡导下,各部委部门、各级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旨在培养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并鼓励其进行技术转化,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技术创业的案例屡见不鲜,相应地高校中开展和从事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大学生数量和规模稳步增加、参与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通过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成为一种新趋势。

1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优势

科学技术始终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一直是国家科技领域工作的重点。国家对于公民或科研机构开发科学技术一直秉持支持态度,出台了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的协同创业模式符合国家支持的导向,是国家支持和倡导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的倡导下各级职能部门也出台了有效的扶持措施,国家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倡导高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获取技术。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如国务院明确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取消资金限制,降低创办企业准入门槛,同时更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便利条件。

传统行业领域的自主创业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展,除了需要充裕的时间、资金及人脉支持,还需要专业化的工商税务、市场竞争、风险规避等诸多知识、经验和能力,需全身心的投入。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触新事物快,理论水平高的优势,但是由于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校以课业为主,无法做到全脱产创业,同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储备上均有所欠缺,从事传统行业领域显然是不具备优势的。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科技传播,承接企业项目研发、合作或者技术入股转让合营,具有更加长期和稳定的优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技能和科学技术的自身独占特性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协同创业模式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学生创业的市场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亲睐。

2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及科技传播制约因素研究

分析

2.1大学生群体自身研发能力和转化意识不足

据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兴趣、觉得没有用、成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主要认知。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及现有的大学教育整体态势,在步入高等教育前接受中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是亟需提高的。大学生交叉创新意识薄弱,也成了制约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主要需要交叉学科的能力培养,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同时更加涉及到社会科学方面,往往需要结合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群体在校内的交际面和科技创新人脉的储备,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在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上有所突破。在对数据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从源头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科学技术能够成型的源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引导,科学技术的转化需要进一步系统的规划,扩大科学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只有首先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可能。

目前而言,由于知识和视野受到限制,大学生在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选题的时候,存在盲目的现象,导致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应用转化的前景,从而加大了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难度,致使大批量的科学成果,无法被有效转化。还有就是大学生科技研发产品、研发成果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应用价值,由于信息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缺乏有效的支持,现有的科学技术有时候无法实现转化,欠缺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指导。对科学技术申请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的概念并不清楚,较多的同学因为不了解觉得很神秘,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信息闭塞。从而未能使其顺利的进行市场的转化和有效

引导。

2.2 大学生自身资源、人脉有限,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

各高校先后设置了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例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申请。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分为自然科学类,科技制作类、人文社科类研究。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以及教师选题的方式进行项目申报书的撰写。然而高校大学生提交申请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在自身的研究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更好。

就目前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选题的引导,通过练习对接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以及相关的课题的延伸和综合,提升大学生研究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围绕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进行非均匀的基金项目划分工作,改变传统的不论大小,统一一刀切的形式,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资金实际使用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研发的时候,需要技术以及相关硬件条件支持。现有高校运行机制应充分合理使用高校的科研设备以及教师指导资源,协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促使其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向科学申请技术方面转化的支持力度,促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更好更加平稳地的向科学技术

过渡。

2.3 在校大学生于社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市场的反应滞后,要加快对技术市场环境的预测监管机制,形成一个有需求有研究,有研究有科学,有科学有转化的一套尽力而为的推动推手,就要建立起一套高校自身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引导机制。科学技术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创新,需要满足技术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相应的硬性要求,同时对于科学案件的申请也是需要专门的业务知识,常常有科学机构来完成对科学的文件撰写、提交,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申请相对复杂,科学机构需要收缴一部分费用,因此造成了科学申请成本的增加,打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向科学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例如现有的科学案件的申请,已经由传统的纸质文件申请,转变为现在的电子科学申请,网络时代的来临,加快了科学申请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申请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鉴于此,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在完善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熟悉科学的申请流程,加强对科学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重点的突出学习,从而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研发出来的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及时申请成为科学技术,充分稳定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为后续的科学转化奠定相应的

基础。

3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协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需要引入外力进行推波助澜效益,协同创业模式一方面充分使用校内的教师资源,要引入高校专家、学者、例如教授、高级工程师,通过加大教师教学实践补贴,让教师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路上的技术引导者,借助教师科研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更进一步地激发和提升大学生从事专利成果转化的能力,对大学生原始的科技创新研发作品的性能做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符合工业或者市场的使用,其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的特点,使作品形成产品,以便于同市场进行更好地接轨,获得企业孵化的亲睐。

协同创业同时探索“双导”牵引制。通过社会邀约、特聘的方式,开放理念,着力聘请社会上具有突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和营销能力、手段、资源的社会专家,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转化产品进行对接,促进产学研用同步协调接轨,实现在专利成果转化的源头有作用,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有指导,在研发之后又转化,转化之后能够形成创业企业的配套推动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扎根生存、市场开拓,销售营销及后续的创业过程中予以全程指导、并可通过其引入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将科技创新产品的科技创业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科技创新产品进一步进行市场推广研究,根据科技创新产品类别特点,设置大学生科技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营,对其自身的科学技术申请进行培训,同时进行开设相应的科学技术向企业创办转化过渡的培训学习班,以提升广大大学生群体科技创业的意识和知识储备,为大学生群体开展科技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 结论

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基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业即将成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主要潮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学技术研发,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创业渠道,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但目前而言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过程还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沟通互动协调机制。

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基础,结合高校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建立起一套沟通协同机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并把控研发源头和方向,加快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程度,并探索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对接,引导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行协同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反促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无法创新或者不具备创新能力,都必将成为制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要结合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进行引导。然而克服这个困难,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高校间、政府职能部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协同工作,探索大学生科技创业、低风险创业的工作机制和机理,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柴径.以点带面推进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2]范贤超.教育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94-197.

[3]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4]朱高峰.谈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5]刘连新.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篇11

作为一个女性,张继教授无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为了能够进行天然产物和生物质废料的合理利用,张继教授一年中有6个月的时间在野外生活。野外的艰苦环境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能够坚持下来并非易事,况且张继教授还有一个17岁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她和丈夫都忙的时候,孩子必须托给别人。但是她面对这些问题时,却始终微笑着,脸上分明写满了自信和希望。

张继教授作为主研和参研人员已申请发明专利26项,其中授权4项,公开16项。

经过二十余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张继教授执蓍于天然产物和生物高分子化学领域,坚持科研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进行了紫堇属、甘草属、乌头属、胡卢巴属、月见草属、蒿属植物等有效成分分析及开发利用研究。

张继教授曾主持国家科技部新药攻关项目1项、省科委科研项目3项,甘肃省教育厅、兰州市科委及横向科研项目10项,学校创新工程项目1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甘肃省科技厅、教育厅及省环保局科研项目10项。通过省级鉴定成果11项,主持的国家科技部新药攻关项目“甘肃省紫堇属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及新药开发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项目“降脂灵”等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西北师范大学在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目前科技成果“降脂灵”和“紫堇碱”已转让企业,实现了产业化,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又一项科研成果“番茄酱工业废渣的开发应用”通过了省级鉴定,目前正在进行辽宁省政府扶贫项目“野山杏的开发利用研究”,已完成了“野山杏仁制备新型功能食品的研究”,并已实现了产业化。

篇12

[DOI]10.13939/ki.zgsc.2016.31.269

我们处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并且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变迁,就算昔日占领霸主地位的企业也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学术期刊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1学术期刊的作用

正如潘志萍在《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中提到的,学术期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很好地利用了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记载和交流等功能为科技创新服务。学术期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的生活由很多元素构成,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师和同学,以及室友等,还包括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以及在校学生的精神文明状况,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大学的学习氛围可以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术期刊正能够起到给大学的精神面貌增添活力的作用。也许很多人觉得,增添活力,丰富精神文化,就是需要多组织一些娱乐项目,比如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者春秋游,或者进行班级户外拓展等活动,然而,这种看法也许值得商榷。仅仅多举办文化或者体育等娱乐项目,并不能最好地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枯燥单一的生活。试想一下,倘若人们在增加学校的课外活动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术期刊在丰富学校精神文明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处校园的学术氛围,也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一些先进和热门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地接触这些科学知识,可能会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们也许就觉得在大学中的学习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无聊乏味,而变成了自己喜欢和乐意做的事情。

1.2有利于对生产实践进行指导和检验

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社会意识,这个产物对于社会的实践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人类社会在进行经济生产活动时,一些科研人员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时,会分析和总结自己在做研究时所运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而总结出规律,而更加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首先,对于学术期刊的翻阅,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各方面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实现这些知识在人群中的共享,有助于知识在更大范围的扩展;其次,在这些知识得到不断的传播时,这些知识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就能够很有效地对社会经济生产实践进行检验。

1.3有利于合理把握科学发展方向

一般而言,与普通的非学术期刊相比,学术期刊自身除了具备高度的学术性,同时还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的飞快进步同时也就表明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可能被飞快地分享和受到人们的认同。正因为如此,从总体上讲,学术期刊毋庸置疑地能够有利于指引科学进步的方向。科研人员通常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能够展现自己科研成果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某些方面能够反映最新科学进步的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同科学领域的发展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2制约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进程的因素

2.1生产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之间缺少衔接

总体而言,大学一直秉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由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的制约,大学的科研成果在面对这个发展迅速,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时,显然不能满足人们追求越来越高品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没有一定的远见,他们忽略了把学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局面。虽然每年大学的科研成果得到鉴定的数量并不少,而且其中也不乏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科研成果奖项的,但是在这些科研成果中,真正能够得到转化而投入生产,来满足人们需要的高校科研成果却少之又少。正因为在经济生产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往往在一些大学里面,科研人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能够得出一些确实具有学术理论价值的科研结果,但是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平常专注于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缺少对市场的了解,以及一些新的市场政策和法规的认识,所做的科研课题可能会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大学里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有部分的科研人员过于注重自己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得奖情况和受到的荣誉程度。正因为受到这种想法的不良影响,他们在确定科研题目时,忽略了对大众以及市场经济的真正需求,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难以很好地得到预期的回报,自然而然地难以让科研成果实现成功地转化。

2.2缺少科学研究的投入

很显然,大学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会制约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大学科研成果要做到成功转化,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把科研时期的成果做二次开发,这样的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是要对成果做适应性的适用,以及实验性的生产。这样的二次开发也称为中试阶段,这一阶段既不能定义为科研过程,也不能直接定义为生产过程,正是由于这样,在这个阶段的投入方面,不仅难以得到平常的科研资金,也难以获得生产方面的资金,也就是说,二次开发过程沦为大学中科研以及商业的企业的生产中,这两个群体都没有明显责任和义务负责的区域。另外,在二次开发过程的投资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大的投资风险,不仅包括固有的市场上的风险,而且还有科研开发的技术方面的一些风险,以及在资金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种种风险。正是由于这样,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一些其他的机构等,都不很愿意和有勇气向科研机构投入一定的资金。

3增强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的措施

3.1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基本上,决定学术期刊能否能够生存的因素就是期刊本身的质量,学术期刊的质量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受稿源的影响。在合理有效地把控质量方面,首先,需要保证那些对稿件进行审理和监督等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为了稿件审核过程能够得到高效的实施,与之有关的部门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规章,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认真落实,认真把控,这样才能使被利用的稿件具备高度的学术性以及专业性。另外,除了对稿件的质量把控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印刷时,需要使用最新的印刷技术,这样才能比较好地保留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让科研人员觉得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3.2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

想要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需要创造新的运营模式,这样才能对科技期刊进行集约发展,同时也能改善自身的管理机制,然后完善广告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从源头利用一些知名的品牌,并对来自不同地方的资源做合理细致的归集和整合,这样就有利于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的经营与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这篇论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完善学术期刊的质量,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一些措施来增强学术期刊对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真正能够满足人们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志萍.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