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0:2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东西方文化渊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这些文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更确切地讲,虽然很多国家的具体文化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来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来源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流域文化。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于浓郁的怀旧思想,浓厚的神秘色彩以及重感性轻理性。然而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强调个性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2.文化来源引起的东西方差异
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了众多的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差异:社会行为,工作习惯,时间观念。所有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东方文化强调曲线性思维方式,西方强调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来源于文化来源的差异。东西方的公司员工在思维方式,交流习惯,工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好,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摩擦和误解,这就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天,美国总部派来的项目负责人‘Frank’ 想要听项目进展报告,小李就带来了厚厚的一叠项目文件和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准备进行精彩的讲解,但是在这过程中,小李不断地被打断。Frank想要小李讲解重要的部分并且给出直接的建议,显然他对小李的讲解很不满意”。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没错,只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李想要尽可能充分地详细地解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然而,Frank的讲话方式也符合西方的文化特点。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个人交流过程中的不愉快。东方传统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工业文化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构建和形成的基础。他们认为时间是个循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回到原点,循环的时间观念强调重复和标准化,比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由于缺乏线性时间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观念不是很强。相比之下,西方人具有积极,敏感,准确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有关于时间的纯理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西方的思想强调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东方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很少受过去事情的影响,整个社会在单向时间的影响下迅速变化和创新,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时间的压迫和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的东西方的差异。
3.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失败的原因。这些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位意大利的项目经理来到中国的分公司考查,中方派了一名助理全天陪伴这位经理,这位助理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融洽”。其实问题在于,这位助理的全天陪伴让她没有了个人空间。在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上海人,公司采取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但是不久后这家公司与一家外企合并,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起初员工们都有些不习惯,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适应了,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里的问题在于,员工们并不了解西方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在此之前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他们就不会不习惯了。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多样性的程度在不断增长。所以文化差异将不仅影响谈判双方对于各种行为的解释,还将影响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无意识地将这些东西带到谈判桌上,所以是它们使得谈判变的复杂。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谈判风格和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或者说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书目:
[1]Cao Jianh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6.
[2]Song,Li.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Harbin: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Press.2004.
中图分类号:G63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24-02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有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相关课程也在各高校陆续开设。本文作者将试着就该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管蠡之见,希望对该课程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程目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教授,而在激励,唤醒,鼓舞。”这是一个总的宗旨。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目的,而教师对课程目的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或反映在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态度上,从而影响到教学的结果。
就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门课而言,其课程目的主要是:(1)增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的了解;(2)激起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兴趣,从而对其中的某一/些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3)使学生能够灵活利用所学到的有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知识,促进其它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了解了课程目的后,教师应该拟定一个教学目标来指导和匡正自己的教学活动。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的研究,从结构上看,一个编订优良的教学目标应当包含三个要素:“首先,它应当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学生必须做些什么?其次,它应当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测验这种行为?再次,它应当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再结合课程特点,教师就可以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了。
二、课程设计
所谓课程设计,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本文作者认为该课程应采取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其它各种教学方法为辅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做法有很多,这里,讨论式教学方式主要指引导式讨论和创造性分组式讨论。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的好处很多,布鲁克菲尔德就曾经列举了15项,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更为深入、清晰地研究课题;(2)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和表达的能力;(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博大的心胸。
尽管讨论式教学法益处多多,但在执行中却是有很多的方面必须考虑,因此,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要做一下准备工作:(1)每堂课提前告知参与者讨论的课题,并保证参与者提前并同等地获得相关资料。(2)说明讨论的基本原则,期望达到的目的等。(3)规范运用征求意见表,调查参与者感兴趣的方面和熟悉的领域等,以便对以后的课程进行改进。(4)围成圆形来进行讨论,使所有的发言者都能听见,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5)将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在第一节课时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进行配合。
众所周知,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很容易出现冷场现象。为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导式讨论,即以一人或少数几人为主,其他人参与的讲座加讨论形式;另一种是创造性分组的讨论形式。第一种是教师让对某方面了解比较多的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包含所需的图文、影音等资料。与此同时,其他同学也要在课前对将要讨论的课题进行了解并准备自己的问题。这样,在上讨论课时,由部分同学组成专家组,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然后提出讨论的课题或范围,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对该课题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此期间,教师起引导者的作用,即统筹安排时间,在适当的时候穿插几句话,使讨论顺利进行。第二种是教师安排课题,并将学生按所学外语专业分成几组,让他们比较中国和他们所学外语国家文化在所定课题范围内的差异或交流情况。如果是日语或韩语系的学生,就让他们比较所学语系国家和西方国家文化在所定课题范围内的差异或交流情况。这样,每个组就自成一个专家组,但该专家组在上课之前要先各自研究,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较为统一的观点。在上课时,每个专家组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展示,可以是以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的方式,或是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的方式等。这样,在同一堂课里,学生在对自己组研究的课题上有较深认识外,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总领全局,将各组巧妙的整合起来,安排好他们的时间和顺序,并在讨论结束时作讨论总结,指出值得表扬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但是这两种讨论的方式都有一些必须注意的地方。首先,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当作引导者或总领全局的人,而不是具体的参与者。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太多地介入讨论,不能讲太多话或影响学生的观点。其次,教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在有些学生发言太多或太少时进行控制,使学生的发言机会保持平衡。再次,教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以第二种做法为例,教师可以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前将他们组讨论的结果告知,以便合理安排整堂课的活动。最后,应该尽可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二)其它辅助教学手段
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它的弊端,如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配合度,在课外花一定的时间去做课前准备之类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其它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如请在东西方历史文化交流或比较研究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做讲座,请西方人士过来作直接的文化交流,教师直接授课,多媒体教学等。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育辅助工具。根据布鲁纳的看法,教育辅助工具有五种,即:(1) 替代经验装置:影片、电视、幻灯片、录音带等;(2)用于掌握现象根本结构的装置:实验室实验或事物演习、模型、图表等;(3)程序设计装置:编排教学材料等;(4)戏剧式装置;(5)自动化教学机器装置。心理学研究证明:用多种感官同时感知,不仅可以降低大脑层的疲劳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学生的心理发展通常是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没有反思能力到有反思能力。因此,形象的辅助教学工具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门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影片,幻灯片,绘画或书法作品等辅助工具来帮助说明某一课题。当然,学生在进行课题讨论时也可以要求使用某些辅助教学工具,此时教师应该配合学生。
三、总结
教学方法通常是因人因课不用而有不同,只能灵活运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门课上,如果单纯采取教师讲课的方式,或者说采取以教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话,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辅助工具,都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和学生对立的局面,比较难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效果要好,也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当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考虑的肯定不够周全,这种教学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这篇文章能引发一些思考的话,本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斯蒂芬・普瑞斯基尔,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坦.教学模式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G712
一、英语工作室化教学的背景
上海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必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英语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满足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涯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要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对口率和起薪率,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校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应具有开放意识、国际视野。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英语教学放在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环节上,把英语和英语教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不断对教学模式加以改进、改革、改造,以期取得有效的成果。
英语的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也必须有一定的课时量为保证。我院学生基础英语课每周的课时为4课时。这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院力图打造成一所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艺术类院校,但从以前毕业学生就业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艺术领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出过很多工艺美术大师。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外语交流方面却存在着不小的欠缺,表现在诸如:与外国艺术家同行交流时外语沟通能力不足;出国继续深造时在国外大学听不懂课程等诸方面的问题。(我院与美国,欧洲等多所知名艺术学府有着合作关系,学生经过大一,大二在国内修完相应的学分后可以在大三转入国外合作院校进修。)这些问题就成为制约学生职业生涯深度发展的瓶颈。
二、英语工作室的实施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得我们能培养出专业上,外语上都很优秀的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端人才,我院提出了关于改革与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设计方案。针对我院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差异悬殊,英语基础整体较薄弱的情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英语运用能力培养,我院因材施教,对09-11级学生实施了分层教学。经过几学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证明分层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改进原有方案,结合艺术类学校艺术工作室化教学的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成立“英语教学工作室”,因人施教,按需培养,以使英语教学更有成效。
“英语教学工作室”的具体内容为:
1.鼓励具备能力的教师成立“英语教学工作室”;“英语教学工作室”以教师姓名命名,面向全校招生,学生自愿报名,“工作室”考核录取;每个工作室的规模为30-60名学生;第一批“英语教学工作室”的数量约为4个。
2.“英语教学工作室”的培养目标是:取得英语四级证书,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能用英语较流畅地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的沟通与交流,能用专业英语术语介绍和讲解艺术设计、艺术品制作、展销等业务,并选派部分学生赴国外进修深造。
3.每个“英语教学工作室”可根据学校的要求提出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录取要求,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公示;“英语教学工作室”作为选修课,学生的学习成绩计入学分。
4.“英语教学工作室”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重视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应提出警示,达不到要求者应予淘汰;其他学生亦可申请加入,经考核录取。
5.“英语教学工作室”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6.对达到培养目标,受到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学工作室”予以褒奖,对两次未达到培养目标的“英语教学工作室”则予以撤销。
三、英语工作室化教学的开创性研究、课程标准和具体内容
艺术专业普遍开展工作室化教学,工作室由知名学者、大师牵头,组织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室学习,创作。以这种模式开展的教育教学,符合和适应了艺术专业在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特点。然而外语教学方面,无论是在全国还是世界范围,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采用工作室化教学。因此我院英语工作室化教学的提出,无疑是对英语教育的一次重大创新和革命,也是对广大英语教师的一次考验和挑战。经过校领导和系主任对英语教师们关于英语工作室化教学的详尽解释和指导,我院文化基础部有4名骨干英语教师建设了自己的“英语教学工作室”。
本人为留法归国硕士。热爱教育事业。在多所高职及本科院校教授过英语,法语课程,具有丰富的高校外语教学经验及企业管理和外事翻译经验。根据教师本人的这些特点,我制定了自己的“英语与涉外交流工作室”。
本工作室的课程标准如下:
英语与涉外交流工作室课程标准
首席教师:葛睿
教师简介:教师旅欧于欧洲知名学府学习生活多年。留法归国硕士。热爱教育事业。精通英语,法语,具有丰富的高校外语教学经验及企业管理和外事翻译经验。
课程名称:英语与涉外交流工作室
课时:每周4-6课时。
学分:4
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学生皆可报名。
课程性质(选修课)
本工作室针对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口语交流和听说能力。外语能力传统上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们可主要培养听与说的能力,兼顾阅读和写作(此两方面能力培养可在四级辅导中进行)。目标是为我们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使他们英语水平能够在2年的时间内能有较大的提高,自如掌握在外资企业工作中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在国外深造学习时可以听懂理解国外大学的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和文化交流能力。 并兼顾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英语工作室还会并经常开展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活动,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各类外事活动,涉外展览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英语。
课程作用
本课程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听与说。并通过介绍和讲解东西方文化,不光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也要掌握基本的外事接待和交流能力,这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非常重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对外实际工作水平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使学生的口语和听说能力能满足对外交流和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需要,满足部分希望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具备出国英语水平的要求。并兼顾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复习四六级考试。
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
英语口语和听力的专项训练。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东西方国家文化与概况。
知识的重点、难点
重点:英语口语听说能力和涉外交流能力。
难点:听力,表达法,一定的词汇量,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外事接待能力。
考核评价与方法:
英语口语和听说:达到流利表达和实际外事工作中的熟练运用。并可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口试等。
国际文化交流: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了解和掌握东西方各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情况,顺利开展外事活动。并具备在国外进修的扎实的外语能力。
考核时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实用语言交际能力,把学习态度、课堂小组合作及课外实践的积极参与性等各种学习过程因素纳入考核体系。
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英语口语听说课程:每周2课时进行口语和听力的培养和提高。
东西方文化课程:每周2课时讲授相关的知识。
每周共4课时。
2.教材使用
英语口语听说课程:《使用频率最高的英语生活口语》,《中高级美国口语》,VOA新闻英语等有关教材。
东西方文化课程:教师自主搜集整理的与时俱进的鲜活国际文化交流有关资料。并以《英美概况》等本科英语专业教材为蓝本选讲。
实施过程:
第一学期
英语口语听说课程:给学生打下基础口语的框架,掌握数十个基本句型。
东西方文化课程:西方主要国家概况与文化。
第二学期
英语口语听说课程:运用所学句型开展基本会话能力训练。强化听力训练。
东西方文化课程:如何与世界200多个国家的各种迥异的文化,背景,宗教的人打交道。
建立起基本的外事接待与办公交流能力。
第三学期
英语口语听说课程:使学生能够较流畅地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可安排情景训练,导游实战训练,办公模拟场景训练等。使学生具备在外资企业与外籍员工自如沟通交流的能力。
东西方文化课程:西方艺术与文化欣赏,提高学生兴趣,深度理解东西方差异和文化。
第四学期
英语口语听说课程:强化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具备基本听懂外语新闻的水平和国外学习生活的能力,听懂国外艺术类学院课程教学的能力。部分优秀学生可以指导其进行一些专业翻译训练与实践。
东西方文化课程:可酌情开展外事实践和实习训练。
四、英语工作室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的英语工作室注重口语训练与东西方文化介绍,不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开展积极生动的教学,还在课外组织了很多活动,以提高学生兴趣,强化英语实践能力。
如:1、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展览。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对于这些文物展品有着很大的兴趣。通过观看,记录这些青铜,陶瓷,书画作品的中英文名称,不仅很好的开拓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视野,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艺术英语的词汇量。
2、组织学生和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外国留学生的口语聚会和联谊。学生们通过和美国、英国等英语母语国家学生的口语交流,极大的提高了英语应用水平。
3、英语工作室的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英语口语听说及各项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同学在英语四级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先后有多人次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英语口语比赛并获得各种奖项,还有数人次代表学院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高职英语写作比赛并获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对词语教学的影响
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系到词语的情感色彩、指代范畴、文化背景以及成语、惯用语、谚语的准确运用。在外语教学中,学生若只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语,则极易导致对目的语理解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如“rest-room”按字面直译为“休息室”,但在英语国家却是指“洗手间”;“to be green eyed”并不是指“绿色的眼睛”,而是指“嫉妒”。诸如此类词语并不能通过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而是要考虑到西方文化背景,认真学习和积累词语的深层含义。
(二)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外语写作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然而,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运用母语思维习惯将语句翻译成英语,形成“中国式英语”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负迁移对外语写作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学生对外国语言文化知之甚少,即使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也难以写出地道的外语句子。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让学生掌握母语文化知识,还应帮助学生了解外国语言文化,掌握两种语言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三)对语法教学的影响
语法是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使得不同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明显差别。如,简约、直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在英文语序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即先表明句子主干,后表明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而在东方文化中崇尚的是中庸之道,使得汉语语序往往先做铺垫、后说重点。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语法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当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快速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四)对口语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受母语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在外语对话中会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在外语文化上,影响外语的正确表达,进而形成具有汉语思维的外语对话,这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要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语言表达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外语表达习惯,熟悉西方文化,避免汉语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开设文化课
学校应适当开设母语文化课和目的语文化课,将东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外语教学中,使文化课不仅要介绍西方文化和目的语背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历史事件、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教师要在文化课中有意识地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得体、地道的语言。如教师可在文化课中介绍东西方日常问候用语习惯、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
(二)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在外语教学中要渗透跨文化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实践能力。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内容,搜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包括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起学生主动性,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而后教师再导入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大意、理顺语句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习得,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优秀文化作品,如出版物、影视作品等,引导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外语报刊和原版资料,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外语的表达方式,及时掌握外语中产生的新词汇。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行为、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直观展示视频、音频、图像、文字资料,使文化信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为学生营造西方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下,教师可指导学生登录教育教学网站,让学生主动获取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来在线学习,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专家讲座、原版视频资料等,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教学必须承担起跨文化教育的重任,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词语、语法、写作、口语等教学环节的影响,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异同,避免母语文化的定势思维阻碍学生的外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智玲.谷萍.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 [J].外国语文,2013,(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75-02
一、引言
现阶段,在展现社会价值观与传播各国文化过程中,英语翻译不但是必要的工作,而且也是提高中国社会认知、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英语翻译实践,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是特别重要的。高水平的英语翻译可以提高群众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而在各种翻译过程与翻译环境中,转换语言并非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加关注翻译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创意。全面提升英语翻译的文化传播力与艺术吸引力,能够让大众从不同渠道了解信息,推动璀璨绚丽、多姿多彩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英语翻译文化的建构
文化可以分析强环境文化与弱环境文化。强环境文化主要包括西方文化、英国文化、中国文化等;弱环境文化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随着英语翻译的逐步发展,其建立起的翻译文化属于弱环境文化的一种。翻译文化结构是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复杂系统的文化结构体系,各种结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翻译文化的逐步发展。
翻译文化所具有的表层结构主要包括翻译组织的设施、技巧、标准等。英语翻译实践中,人们按照译文语言与原文语言的差异性归纳出让译文地道、忠实的各种方法就是翻译规范。中外翻译理论家对于意译与直译的问题进行长期争论,主张意译、主张直译、主张两者相结合的,都大有人在。为妥善处理文化翻译与文化交际中目的语和中源语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构成因素,建立起归化和异化理论,为有效解决文化差异提供了一定的解决途径。异化与归化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具有各自的缺陷与优点。归化属于常用方式,与读者要求和翻译人性质有直接关系,异化是归化的重要辅助措施,在使用过程中,译者要重视分寸,通过归化与异化应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深层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翻译思想体系、翻译意识等。翻译深层次结构以翻译意识为重要内容,其具有理性与感性两部分,其比翻译心理更具理发化;而翻译体系,更能认识个别的翻译现象。翻译意识中的翻译价值发挥出重要作用,是民众对翻译现象所秉持的评价、信仰、态度等。翻译心理是民众对翻译现象直观、表面的情绪与感性认识。翻译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是翻译现象的系统化、理念化学说与观点,体现出民众对翻译现象的反应。翻译思想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很多翻译批评家、翻译理论家以及翻译家努力的结果。
三、英语翻译的特点
1.宣传作用与文化价值。现阶段,在国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英语翻译既要彰显出翻译的内容与基本含义,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英语翻译能够加深社会大众对西方文化的印象,增强西方文化的传播魅力,提升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所以,在翻译英语的实践中,翻译工作者要重视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与语言习惯,将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英语翻译、商业效应等方面妥善结合,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和语言内容来弹性化修改英语翻译,并顾及英语翻译所彰显的文化效应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吸引力。英语翻译实践所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与英语文化的有效结合。
2.目的性与指向性。在进行英语翻译实践中,要特别重视英语翻译的指向性与准确性。目前英语翻译中,大多数语言内容与生活学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如路线走向、交通位置等,一些翻译作品还发挥出提醒群众、预防灾害危险的功能。在实践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指示性翻译,也要进行危险信息提示、艺术及电影翻译、旅游英语翻译和一些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翻译。与翻译其他语言相比较,现阶段的英语翻译体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特点,其翻译目的也是多种类型的,所以要求翻译者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要重视翻译的指向性与准确性,让中国人可以清晰地了解语言意思,帮助他们到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方式,甚至可以认识到如何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四、文化欠缺对英语翻译实践的影响
英语翻译对于我国民众认识与了解西方文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英语翻译实践中经常出现语言表述模糊、翻g方式错误、没有全面解读中国文化等方面的文化欠缺,对于翻译的质量及译文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
1.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文化是将语言当作主要表达方式的某种群体特殊的表达方式与生活方式。英语与汉语归属于不同的语系,由于翻译者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社会文化以及交际场合的规矩,翻译上出现很大偏差。翻译者受汉语的影响,在发音、语法等方面出现问题,虽然可以表达出基本意思,但深层次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却难以全面体现出来,甚至形成笑话与误解。这样既影响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也不利于英语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与传播,进而影响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
2.英语翻译选择错误的方式。现阶段,英语翻译实践中,一些翻译工作者直接使用音译法或意译法翻译英语,造成翻译内容准确度较低,难以达到应有的文化信息传递质量与效率。在此类翻译方式中,通常重视原作,不会改变原作品中的句子与单词,逐句、逐字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翻译时,很多直译法必须按照译语的基本特征,对原词语的结构、词序进行更改,整体内涵依旧与原句子保持一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中不重视调整语言顺序,导致其在传递文化语言内容时出现一定的偏差。
五、文化建构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环境中,文化与经济融合成为发展的大方向。而英语作为我国实现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其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性对于彰显我国态度与风采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内涵,进而实现文化建构,为推动文化交流建立优秀的语言环境。
1.坚持英文翻译原则,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西方翻译界多年前就重视翻译的标准。1504年,法国学者多莱首次提出翻译准则,并归纳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定义。他指出应该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看作是统一的整体:要深入理解原作内容;要精通译语与原语;不能字字翻译;按照翻译的重要原则,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性。(1)在翻译实践中,译文要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及感情。(2)译文要保持原文相似的表达方式与写作风格。让英文与中文读者都能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才是优秀的翻译作品。
2.灵活运用翻译方式,增强翻译的传播质量。就翻译方式而言,英语翻译中不可以只使用一种方式,也不能简单的说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哪个更加优秀。不同翻译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在文化建构时,专家学者提出要兼顾多种翻译方式,增强翻译的理解力与准确性。所以,英语翻译者要在认识文化内涵、了解英文作品的基础上翻译英文。在翻译时,译文信息与接受者间具有的关系要和原文信息及其接受者的关系类似或相同,在描写语言学、交际理论、社会符号学等不同阶段,增强英语翻译的审美观点和文化内涵。
六、结语
在全球化的促进下,国际社会逐步加深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而中英文翻译作为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具有巨大的市场效益与文化效益,而语言翻译也承担着传递各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责任。语言翻译形式多样较为复杂,要求翻译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与文化修养。在英语翻译实践中,一定要重视细致性与观赏性,不但要准确的翻译出原文信息,也要重视译文的审美性与文化内涵。所以,翻译者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虑,从技巧原则、目的、语言到文化内涵、语言审美和人文信息,借助不同翻译方式与技巧,既让语言体现自身功能,也提高形式美感,让译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现今社会,学生已经不仅仅通过教师学习,而是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完成自学。高校学生除了需要满足学业内容,更加重要的是应当能够更好地在未来工作之中获得学习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表现出缺少或者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传播同样受到负面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国文化,促进学生愿意了解本国文化。
1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神州大地天翻地覆,早已今非昔比。遗憾的是,由于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善于向外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些外国人曾误认为中国男性至今仍保留长辫子,女性继续裹着小脚。说起中国,很多外国人仅仅知道长城、故宫或长江与黄河。他们不明白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设宴聚餐,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餐桌上高声喧哗。其实在中国,饮食之道也是建立和巩固人脉资源之道,是亲朋好友交流思想、加深情感之道,是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和宣泄人生压力之道,并非为聚餐而聚餐,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外,聚餐同样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群体与社会意识,就连中国餐具筷子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和”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国家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家地位进一步提升,英语在现实生活之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一方面,大学生不断接受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作用之下,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断丧失,进而造成了学生无法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吕红兰,2015:10)大学阶段开展英语教学互动,教师也偏重对实际能力的训练,再者就是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学习。但是,本国文化却很少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成为不可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法真正使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肖萌,2015:23)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集中体现了中国英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要素的缺失。大多数高校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这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1)教材过于重视西方文化长时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该教材主要是介绍西方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没有提及。这种内容的编排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有极大的好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2)英语教学过于应试化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了我国学生在学习中片面强调考试分数,完全忽视了对素质文化方面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同样也不例外。本研究发现,当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学都十分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种教学方式的后果则是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3)部分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了解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教师因为受到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影响与限制,对西方文化产生的了解多于中国文化。同时由于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欠缺,课堂之中也很少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授课,教师在教学时也仅仅停留在英美文化之中,也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毛军社,2016:3)
2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为重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提升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英语对国家问题进行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元素及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对hop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现阶段社会流行相关热门词汇进行联想,能够想到“跳槽”“跳进黄河洗不清”等等。这些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流行的词汇,更具有贴切性,与英语课本上的词汇相比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刘梦月,2013:21)同时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气氛较好,学习效率较高,语言沟通与交际能力有效提升,这对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英美等西方文化进行传授,侧重对西方文化的推介。但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过分追求英语文化,忽视了本国家文化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培养以中国传统文化推介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以改善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另外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渗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3)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目的不仅仅是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及语言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着中国文化被误读、误解现象,英语教学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田国力、朱燕,2007:1)这种现象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贫血现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国际交流的主力军,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推介能力的培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交流。
3在英语教学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大学阶段学生应当充分认清,中西方文化之间需要保持兼容并蓄。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对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可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尽可能降低文化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作为学习者需要在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1)教师应积极探求中西方文化比较差异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特点,找到中西方文化之间融合的位置,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学生一般会提升用英语表现本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在分析中西节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对西方节日了解较多,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包括七夕、端午以及春节等节日文化,并进行口语交流与表达;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意义。同时,在讲解西方圣诞节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春节进行对比,并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影音媒体等技术条件,以此更好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2)提高大学阶段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比重中国在大学英语教材方面更多讲述的是关于西方文化,因此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教材中应当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增加有关中国历史、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或者包括阅读国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著作,也可以包括华裔作者的相关作品等。这也是多元视角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3)发展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课堂上应当充分完成对文化的传播与比较研究,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学生如希望能够实现文化交流,可以在课外花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了解知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可以邀请专家与学者对英美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电影、音乐等形式实行中西交流,丰富学生文化兴趣点,打开学生的视野,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东西方文化。(林有鸿,2014:15)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CHINADAILY的英文版报纸,并收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观看有关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电影,例如李安导演所创作的《推手》等影片。通过借助电影艺术形式,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应的英语表达。(4)提高教师水平,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之一。现阶段,英语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也就不可避免会造成在课堂之中学生也无法更好地掌握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增强传统文化掌握能力,更加主动承担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借助多元方法在教学之中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给学生讲解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当让学生提升自我探究能力,将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更有利于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国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更好地发挥其实力。因此,高校要对学生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将英语教学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实践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有鸿.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94-196.
[2]刘梦月.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知识经济,2013(21):149-150.
[3]吕红兰.EAP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71-72.
[4]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9-141.
西方文论的翻译中介者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在此基础上也为现代性文化体系构建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和传播空间。正式因为这些翻译人员的努力,才能将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段内传播给国人,同时摒弃了感悟性诗话思想模式中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形成了较为正规的文论思维模式。但应意识到,西方文论文伦翻译版本中仍存在许多现当代性焦虑硬性,以下是详细介绍。
1、语言角度的西方文论翻译版本焦虑影响要点分析
1.1语言艰涩诟病要点分析
现下西方文论翻译文本的相关焦虑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外语障碍无法彻底去除上,外语障碍无法去除的同时也存在着新型造杂糅欧化的缺陷。当我们在对一些西方文论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翻译文本中阅读此内容会给自身带来一些坠雾感,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在通读后面文本内容之后会感觉到上部分内容难以与后段内容形成连接,很难达到文本内容前后贯通的阅读程度。也不是说整个书籍内容都会呈现出难以读懂的情况,但部分章节上存在此项诟病特点的内容仍占较大一部分。还需提到的一点就是由于受到西方文伦翻译语言艰涩性质的影响,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带来模糊感且会影响读者的相对判断能力和阅读能力,使其对文论翻译内容是否符合文论原著这一信息不能够准确进行判断,也会对西方文论翻译版本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从而怀疑原作的相应价值性。从实际阅读意义角度而言,西方文论以所给相关读者的带来障碍较原文相比并未减轻多少,所以有的读者表示,看译文还不如读原文。此类观点的阅读公正性和阅读可信度有待考究,但这一点中却阐述出了现代西方文论译文中的众多缺点和弊端,以及凸显了西方文论原文的可读性。西方文论的合理翻译与出版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西方文论版本翻译是极其有必要的,不能因为西方文论译文中存在许多缺陷就完全否定西方文论译者的存在价值,因为西方文论翻译是一种较为间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渠道且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1.2欧化式语言诟病要点分析
在对西方文论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其翻译语言一般还存在欧化式语言风格,此类翻译焦虑形主要体现在文论语言表现形式上。因为欧化白话文是最早西方文论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翻译语言,其对西方文论翻译质量的负面影响最大。较为正确的做法是,运用新型西方文论翻译技巧去诠释所要表达的西方文论内容主旨,不能将西方文论作用翻译成具有欧式语言风格的版本。在运用欧式语言进行西方文论翻译时会出现一些新型句式和新型概念性名词,西方文论翻译者对欧华式语言风格推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欧化式语言风格的不断介入,读者逐渐接受和适应了此种翻译模式和翻译内容,但其中顽疾不可忽视。除上述欧化式翻译风格的缺点外,当然其还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欧化式怨言进行西方文论内容表达和西方文论思想表达,可将西方文伦中的一些复杂思想合理理论予以正确模式加以传达,即可将意义表露透彻,有可丰富本国语言。所以,西方文艺理论翻译文本焦虑性影响是具有一定双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具有坏的一面。
2、美学角度的西方文伦翻译焦虑性影响要点分析与探讨
2.1人为翻译版本的失误要点分析
出现西方文论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误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为翻译版本失误。误译这一词汇是翻译界中的一个敏感词汇,从翻译者本身角度而言,主要分为传统语言层面误译和现代语言理论层面误译两种,当前翻译界普遍认为误译就是译语替换过程中产生的异常认为操作,多指个人理解不当。还有一种状况就是翻译界多是从东西方文化基础交流角度出发,大多数翻译者认为误译是对西方文论文本内容的一种改写,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文论版本误译有一部分是由误读产生的,但也并不是西方文论翻译界常说的创造性误译,因为在西方文论流传的过程中,其部分语言信息均呈不对等性态势,其是外语能力缺陷和西方文论翻译态度缺陷的主要表现,理论翻译和国外相关作品翻译之间的差异较大,理论翻译必须与原文相差无几且要尊重原文,等值语言翻译程序就是等值替换的一个过程,期间并不允许译者进行过大翻译改动。文学作品翻译则可实施二度创作,依据翻译学基本翻译原则在不违背原意情况下可以做出相应改动以至作品更加富有现实感和可读感。
2.2对西方文论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焦虑性影响要点分析
西方文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是导致其焦虑性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西方文论翻译难度相对较大,其被翻译工作者传播到中国但却使读者只能阅读到部分西方文论内容,具有一定范围性和制约性。对西方文论理解不透彻是当前翻译者的整体通病,这一缺陷致使大多数翻译成果“昙花一现”。单凭解构主义的西方文论片面理解,后现代主义翻译现象和后结构主义翻译问题仍旧存在。假设此时对研究内容进行追底查问,想必也不会给予准确答复。西方文论发展状况缺乏相关全面性的历史眼光和较为正确的宏观把握,便简单认为此种翻译方法和模式是正规的。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不停地追逐着西方的脚步,到今天仍然只能望其项背,难以齐步并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文论现存对西方文论一些误读现状,并且对一部分西方文伦内容和表现形式难以接受。本文针对西方文论翻译文本现状,对西方文论翻译版本的相应焦虑性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
【参考文献】
[1]思果.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本益,等.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充当着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高等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一直是重要的基础性课程,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中。然而,中国文学作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主要是由于缺少优秀的翻译人才。因此,在我国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性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不断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水平。
一、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英语翻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翻译教学与英文的听说读写教学相比,在重视程度上、学时设置上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英语文学翻译教学的学时短,课程少,教师和学生在英语翻译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二是考试要求较低,缺乏对翻译教学成果的检验。造成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不被重视的原因笔者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译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深刻的认识到翻译能力在学生职业道路上的重要作用。第二,很多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想充分利用英语进行教学,通过尽可能构建全英文语言环境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文学翻译教学很容易受到边缘化。
2.英语文学翻译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大纲总体说来更注重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考试标准,更缺少专门的英语文学翻译课程。而现行高校英语教材上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以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很少涉及文学翻译的内容,尤其缺乏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种情况导致教师在缺乏指导标准的前提下任意发挥,根据个人喜好开展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工作,这非常不利于文学翻译教学的规范化开展。
3.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陈旧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质量和实效性,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充分了解东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以及英汉语言对比性差异。同时,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运用符合时展潮流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兴趣和翻译技巧。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来源很多,如语言学、教育学、西方文学等,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来自英文翻译专业方向,而且大部分教师缺乏翻译理论和实践知识。此外,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大多沿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潜力的挖掘,在教学实践中,翻译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缺乏翻译实践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除此之外,很多老教师习惯于逐字逐句地翻译和讲解各单元的课外翻译练习,课堂枯燥乏味。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学翻译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优化策略
1.完善英语文学翻译课程设置
为解决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在建设和发展文学翻译专业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英语文学翻译课程体系。以往的英语教学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笔试能力,中国英语教学环境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从小到大人更加关注如何在英语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也使得许多学生缺乏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翻译的教学,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际与互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积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应该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翻译能力分配科学合理的翻译任务。因此,教师不应该选择语法困难、语义模糊的文章,而应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短易懂的中国文学故事,如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内容。这些文章篇幅比较短,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翻译。最后,在翻译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普遍倾向于采用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但面对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不仅要通过期末考试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分配更多的翻译实践任务,以提高学生平时表现分数的比例。
2.中英文双语并重
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英文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中文文学素养和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但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中能做到学贯中西的“双语型”教师较少,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教师本身也可能并不是翻译专业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引进英文教师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专业管理、素质和技能优良的英语文学翻译教师队伍。同时,英语文学翻译教师需要必须拥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对中国文学和英文文学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了解,并具备较强的文学基础,为文学翻译的准确性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高校的英文老师在进行文学翻译教学时,不仅要向国内学生传授西方文学,同时也要注重中国文学向世界的传播。教师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学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的领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特征。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唐代诗人李白和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让学生体验汉语和英语相互翻译时产生的变化和特点,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文运用能力和中英文翻译技巧和同时还要注意传承中国文化理论。
3.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校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主要以知识注入为主,教师通过板书和幻灯片等形式对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及应试技巧等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传授的知识,忙于应对教师的教学节奏,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和领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无法实现,也很难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尽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一定的翻译知识,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但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翻译能力,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翻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比如,在英语文学翻译教学中可以设置开放性的教学课程,使将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处在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提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开放性课程主要是指为学生设置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有效提升英语翻译学习的效率。
4.增加跨文化交流机会
关键词:文化交流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西方美术的交流》中,作者叙述了1550年至1850年间,西方美术对日本的影响;1600年至1800年间,西方技术和艺术以传教士为主在中国的传播;1600年至1900年间,西方人对于中国绘画与艺术的猎奇;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现在的美术发展;中国美术革命;欧洲、美国与东方美术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相互影响;东西方美术交流能够产生的原因、方式和结果,以及东西方绘画的根本差异。
在各章基本内容的分析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三方面突出的问题:
宗教在东西方美术交流上的“穿针引线”
日本与西方的接触是由基督教传播而发生的,而最初的西画形式即使当时由传教士带来的绘有圣经故事的宗教美术品。基督教及其美术制品进入日本实则为宗教外衣下隐藏的思想和文化渗透的阴谋。
同样,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也是由宗教开始的,耶稣会传教士于16世纪中期来到中国,他们携带的绘画作品和各种书籍给中国美术留下了最初的欧洲影响。传教士虽然以传教为目的,但是他们的到来使中国对西方的科学、艺术有了更多了解。
政治文化因素影响下东方的“若即若离”
世界的主要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艺术正是受到不同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时代思潮的表现。从支持外来宗教到禁教,这不仅仅是对宗教态度的转变,它有着更深的文化因素。
16世纪中期,日本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宗教的传播成为了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并以此建立与外国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所以在基督教传入初期,日本的实权掌握者幕府将军对传教士采取了平等、信任的态度。而后基督教会中斗争,及“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教义引起了统治恐慌,随即进行了禁教。
日本并没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可是这个民族又迫切需要扩大它那相对狭隘的文化根基,迫切需要输入新的思想文化及表现方式以发挥其强大的创造能量,这时的日本便似乎完全接受了外来影响。接着就是不可避免的“排斥阶段”,有选择地吸收或排斥外来的影响,日本重新肯定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所以,这就导致日本历史上狂热地接受外来文化与激烈地排斥外来文化的现象不断地循环反复出现。
虽然中国不乏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但是却呈现与日本相同的情况。所以文化接受与排斥的反复性并不是个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存在于所有不同文化民族中的共性。
明朝后期,不少开明的上层知识分子向传教士寻求指导和支持,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认真接受西方美术的一段时期。清王朝建立起稳固的政权后,中国不再需要再与外国人交往。中国也出现了禁教的现象,基督教也无法继续传播,中国断绝了所有与西方思想的交流。
日本、中国对于西方美术的接受度比较
日本画家对于新的、外来的技法表现出极度热心的态度,进行了非同寻常精心和细致的制作,不存在任何疑虑。
中国对西方美术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西画有着与中国画要求根本不相容的地方。对于中国文人画家来说,追求的是融绘画、诗文和书法为一体的理想,西方绘画厚重繁琐,对于中国美术没有意义。所以西方的写实绘画在中国文人看来是匠人所为,为文人所不啻。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与民族文化的包容度不无关系,而包容度与国家的整体实力密切联系。日本在积极接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后,便有民族画派“大和绘”兴起;中国宋代水墨山水,激发了桃山时代屏风画的发展;16、17世纪欧洲美术,带动江户时代平民美术“浮世绘”的繁盛。作为一个小国,它更注重于自身的不断完善。而作为邻国的中国,思想上的自命不凡,固步自封不免会断送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与上述所提的哲学思想基础有关。由于日本并没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所以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中国从老庄而来上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早已在中国文人心中根深蒂固,面对西方那种完全相异的文化时,排斥它似乎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的行为。
笔者通过阅读本书,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本书内容充实详尽,资料全面,文章下面注释内容为正了很多补充,注释详细,治学态度严谨,对于其中不确定的内容,注以“待查”二字。本书一、四、六章介绍了日本与西方美术的交流,对日本美术的研究较深入。这三章可单独作为日本与西方美术交流的专著,在篇幅上与中国部分不分伯仲。
雕像的抽象表现形式是写实表现形式的基础,写实雕像表现手法来源于抽象雕塑的启发,承载了抽象雕塑的天然美感,并深度刻画出具体的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以及新晋美学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更偏向于抽象化。根据以上分析具体概述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
1.抽象雕塑,抽象雕塑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对细节部分的深入刻画,保留了雕刻的原始美感,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思考象征意义。
2.写实雕塑,写实雕塑在抽象雕塑的基础之上,对所表达的对象深度刻画,主要表达客观事实。在写实雕塑方面,古罗马人一直是先驱,正因为古罗马人的精益求精,才能将丰富的古代艺术文明流传至今,为后世艺术追求者奠定了基础。
(二)依附雕塑与独立雕塑
依附雕塑即雕塑体或雕塑空间,围绕或者依附与其他空间而存在,一方面为主体物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凸显出雕塑物自身的特点,主体物和雕塑物相互衬托,成为这一空间内的标志。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哥特建筑上的依附雕塑,每一个人物刻画的细致传神,不仅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更美化了建筑体使之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独立雕塑是指在独立空间中,通过艺术手法而展现出来的雕刻艺术,独立雕塑的创作一般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但要结合特定环境的事物背景拟定创作方向。例如,湖南长沙的雕像,是目前为止最大的雕像,全身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充分表达出的伟岸形象。
二、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雕塑属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集中表现了城市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特点,因此,城市雕塑必学结合当地文化背景,以及城市地域特点而设,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具体来说城市雕塑与环境有以下几点关系:
1.在城市空间中设立雕塑作品,起到了为该环境画龙点睛,为环境增添趣味性的作用,是环境与雕塑相互融合的自然空间。
2.城市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为雕塑的主题设定和创作奠定了基础和导向,城市雕塑反映了当地民众的集体诉求和精神状态。因此,环境和城市雕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雕塑的创作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建,环境也缺少不了城市雕塑的美化和象征作用。
目前,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在中医药专用名词、中医药产品说明书、中医药商标、中医药广告等方面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进程。
(一)中医药专用名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专用名词的翻译大多直接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翻译法。但中医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一个医学体系,有着许多独特的概念及疗法。如果照搬西医术语去翻译,一方面容易造成误解,如“white patch wind”(白癜风)、“wind fire eye”(风火眼)这两种疾病被译成西医名称中的“vitiligo”和“acute conjunctivitis”,尽管两种疾病中西医的症状是相似的,但如果照此翻译,就不符合中医对发病机制的理解;另一方面完全照搬西医的术语不能准确表达中医的概念,如“fearful throbbing (心悸),它的西医名称为“heart palpitation”,而在中医理论中,心悸又被划分为“惊悸、怔忡”,仅用“heart palpitation”是无法准确表达中医里面“心悸”概念的。
(二)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产品说明书作为指导使用者合理用药的依据,其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产品能否拓宽国际市场,真正走向世界。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翻译过程中往往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或用其他学科术语直接将药品成份译成英文,如“Processed Radix Ginseng”(红参)被译成“Red Gin seng”; “新雪颗粒”药品说明书中“Gypsum Fibrosum”(石膏)被译成“Calcite”(地质学名词“方解石”);此外,中医药产品要开拓海外市场,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外人士的使用规范。中医药产品说明书应包括Composition (成分)、Action (药理作用)、Indication (适应症)、Administration (用法)、Dosage (用量)、Contraindication (禁忌)、Packaging (包装)、Date of Production (生产日期)、Date of Expiry (失效日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国外使用者所接受认可。
(三)中医药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作为商品推向国际市场过程中,中医药产品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至关重要。中医药商品在翻译成英语商品名称时,应该以通俗易懂为原则,从而拉近产品和国外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他们对这种商标品牌的亲和力。可根据药物功效采用直译法,如“Lung Heat Expelling Powder”(泻白散)、“Pill for Invigorating Kidney Energy”(肾气丸)、“Spleen―warming Decoction”(温脾汤)等,这样翻译使商品简洁易记,符合商标的主要功能。但是有时直译会使外国人产生误解,如“Baihu Decoction”(白虎汤)本是一副清热剂,被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会使动物保护意识强烈的外国人误认为这种药是用白虎的骨头熬制而成的,他们就难以接受这种药品了。因此,在翻译中医药商标名称时应该首先考虑意译,因为意译能够更充分地体现中医药商品的内涵和文化气氛。
(四)中医药广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产品在做广告时常用的广告语是“补”、“利”、“生”等,在翻译时容易发生如下错误:不顾中西医术语所载概念不同,一律生搬硬套,造成误译,如“wasting-thirst”(消渴)错译成“diabetes”;“diabetes”在西医中是“糖尿病”,而中医中的“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从广告效应角度来讲,“消渴”可直译成“wasting-thirst”;以不成熟的中西医理论指导术语翻译,造成中医西化,如“reinforcing male hormone”(壮阳)错译成“increasing male hormone”。其实,专指补阳的时候,最好用“reinforcing,invigorating,strengthening”这样的词。
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障碍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翻译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中医药交流的纽带。但由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专门的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奇缺、东西方医学与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导致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障碍问题特别突出,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导致翻译标准化缺失。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医语言与哲学用语的融合,一方面固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又导致了中医翻译标准化的缺失。大量带有哲学色彩的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在译成英语时容易导致歧义。如“wuxing”(五行)在中国哲学中的理解是“木、火、水、金、土”五种物质形态,被译成“five elements”。但在中医学中“五行”不仅代表物质形态,更讲究“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过程。“five elements”无法准确表达中医“五行”的内涵;又如“qi”(气)是中医学中最常见的词条之一,很多人译成“energy”,但是,“energy”的英文意思是“能量”。中医既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统一音译为“qi”更具准确性和实用性。
(二)专门的中医翻译人才奇缺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中医药翻译工作者主要由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或是懂英语但缺乏翻译技巧的中医医生组成。在实际中医药翻译活动中,他们往往借助诸如汉英中医辞典,再加上自已的理解和习惯去翻译。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医翻译过程中标准化缺失,甚至闹出了一些笑话。如“Gongsun”(公孙)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名称,一些人将其译为“爷爷和孙子”;又如“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白虎历节)本指四肢关节走痛,痛不可忍,即痛风,被译为“白色的老虎在奔跑”;如“gynecologist”(带下医)本指妇科医生,被译为“躲在裙带下的医生”。因此,中医药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翻译知识,而且必须掌握一些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
(三)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是处在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医学科学,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以阴阳五行等抽象概念为思维,西医是以解剖、细胞、组织等进行具体分析为思维,两者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医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风格,只有尊重和保持语言特色和风格,才能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失去其语言特点,就失去了中医独特的内涵。如“Shixiao Powder”(失笑散),本指“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病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 这里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的意思。但“失笑散”通常被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这种译文就与原文内涵完全相反。
(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西方人士而言,传统中医药学是一种异质文化。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引起文化禁忌和误解。因此,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切忌使用有文化禁忌的词语来翻译中医。如“Powder of Two Well-matched Drugs”(二妙散)被错译成“Two Wonderful Drugs Powder”,会使外国人容易理解为“二种奇妙的药物”。其实“二妙散”是由黄柏、苍术两种药组成,这里的“妙”字是指这两种药搭配起来所产生的绝妙效果,并不是指这两种本身有多么奇妙。又如“wujl Baifeng pill”(乌鸡白凤丸)在许多字典里被直译为“black cock and white phoenix pill”,这就触到了西方的文化禁忌。因为在西方国家,对于如“cock,Piss,shit,fuck,tits”等词是严格禁止使用的,这被认为是西方社会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准则。再如“黄帝内经”被译为“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这就是因为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了解的结果,黄帝是人名不是“皇帝”,也不是黄色,内经不是内科,而是一部书的卷。因此,中医药翻译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对东西方文化背景均有一定的了解。
三、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对策
长期以来,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问题及障碍使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翻译理论指导体系,缺乏统一规范的翻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迫切需要探索研究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对策,用以指导中医药翻译实践、理论传播和成果推广,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加深文化趋同,克服文化差异障碍
充分了解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非常重要。如果忽视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仅从中医本身或仅以教材上给出的翻译作解释,往往不够全面、准确。如果忽视东方的文化背景,又不能弄清中医术语、体系的来龙去脉。因此,从文化传输角度来看,中医药翻译应以东西方文化趋同作为衡量标准。所谓文化趋同即东西方文化特征相互覆盖的部分。中医英译应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从中医理论的起源、特色、英汉语言差异和翻译理论规律中,寻求这种文化趋同,力求中医译文的统一规范。译者可以借用西医的某些术语来翻译相同相近的中医概念,如疾病名称和解剖名称。中医的药物剂型有些与西医相同或相近,如丸、散、片等,可译作pill, powder, tablet等。但更多的却属中医特有,在西医上没有对应概念,如汤、饮、丹等,这些中医特有剂型可以统一翻译。如将“汤”译作“decoction”;“丹“译作“boluso”;“饮” 译作“decoction”。
(二)确立中医药翻译的原则,统一翻译标准化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要使中医药更多地被外国人所理解认可,中医药理论基本术语英译的统―非常必要。近年来,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虽然发展较快,但主要集中于对翻译方法问题的研究。其实,翻译方法属于语言文化交流与沟通领域的表层问题,确立正确的翻译指导原则才是实现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根本问题。中医药翻译应采用“简洁明了、保持特色、互通有无”的原则。“简洁明了”就是中医译语也应力求简洁,要用常用词语来翻译以保持本意。“保持特色”就是要求在中医翻译中保持中医特色,译出纯正中医的味道,而没有必要过分拘泥于中医的美妙修辞和行文方式。对于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最好采用音译法。如 “气”、“阴阳”、“气功”、“推拿”等;“互通有无”就是中医英译中可把中医术语转换成相应的西医名词。如“Heart liver Soleen Lung Kidney”(心、肝、脾、肺、肾)、“headache and vertigo”(头晕目眩)、“vexation and palpitation”(心悸心烦)、“insomnia and poor memory”(失眠健忘)等。
(三)建立中医药翻译语料库,形成统一的中医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