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4:4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碳中和的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设计;中国传统吉祥符号;创新思维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成功的设计作品一般都很艺术化。但艺术只是设计的手段,而并非设计的任务。设计的任务是要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的意图就是要表现美.创造美。设计也是对美的理念的扩展和再认识,是人类对生存条件的完善,从而达到美的和谐意境。设计的和谐意境是设计的主客体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设计对象是对设计物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设计,生产制造出的适合人们使用的,经济、美观的设计对象。设计对象引发出和谐意境,设计对象是一个物质符号结构,它是人们匠心独运创作出来的。意境是一个由艺术作品或“召唤结构”引发而形成的世界。设计对象引发出一个标范,经过主客体的双项审美的过程达到和谐意境。
一、设计的和谐意境因素
1.吉祥寓意为原则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也给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达畅通。将这种吉祥寓意与现代信息时代的理念巧妙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巧妙而不牵强,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传达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字进行图形创意的平面设计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最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形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2.创新思维为角度
现代设计风格趋向多元化、艺术化、个性化和意象化。创新思维在现代设计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艺术设计工作最终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形态表达意念并实现其功能,所以形态是设计作品的基本特征。创新一直支持着设计学科运动和变化的永恒进程,设计师始终面对着形态创新的挑战,而形态先行的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思维是一种复杂运动,语言思维是线性的,而意象思维是立体的、二维或三维的。视觉所形成的意象或思考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整体。心理学家认为意象思维比语言思维更具有创造性。这种意象思维的运动又是相当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不确定的想法的相遇、碰撞,才导致新想法的产生。对设计者而言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仅仅作为一个欣赏者是不够的,欣赏不能提高实际能力。智者动手,只有真正成为一个创造者、研究者,才深入到设计过程中去,才会产生不寻常的思考和联想,才会有不落俗套的思维。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就像水在零度与白度之间是水,要使水变成蒸汽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在设计中,考察人们的生理需要、身体结构、动作过程直至使用的自然环境,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考察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直至使用的社会环境,则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构想解决方案并通过物质形式加以实现的过程,如结构、材料、加工、装饰等,包括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技术科学的支持;而满足使用者的情趣、激发使用者的愉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则需要艺术科学的支持等。设计对象面对的是广大受众,设计主体即设计师决不能“孤芳自赏”。他要有设计受众,并且通过与设计受众的对话,培养、创造出懂得接受设计主体创作意境和能够欣赏设计对象的大众,正如“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设计对象也都是这样”。反过来,设计受众在接受和欣赏设计对象的同时,也在向设计主体反馈信息,这是通过设计对象的受欢迎程度和销售情况等商业途径来间接完成的。受众的反馈信息会对设计主体有新的需求,使设计主体有了新的意向,从而创造出新的设计对象。
二、设计的和谐意境
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尚秀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起他的设计理念,引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两个术语:“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肯定了在他的极具现代感的设计中,有着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哲学的影响。内地设计师王序认为水墨画对他最大的启发,在于画家处理空间与处于空间之中的物体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我很欣赏古人在水墨画中处理鱼和水的关系,没有画水,但是人们仍然能理解鱼在水中游。我想这些对我来说应该是很有启发和借鉴的。”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所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决定了中国人空间意识的形成,即认为宇宙无限,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和谐的设计心境对于设计主体来说是永远不能停歇的脚步,因为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的需求也日益扩展、提高。这里所说的和谐是在具体的设计行为中不断被超越的和谐,而不是终极的、最高审美理想的和谐。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推动了设计对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也使设计主体、设计受众与自然越来越和谐。
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鸟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生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概括说来,意境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具有多层次性,它包括了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和儒、道传统美学以及佛教的相关思想。意境概念,意为主导,境为基础,包括了情景、虚实、有穷与无穷的对立统一以及气韵、妙语等思想。随着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不断扩大,图形设计师的创造领域也越来越广阔,思维、视野、工具触及的范围和作用也越来越广阔。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只有用心灵之眼,感悟生活,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视觉艺术世界。由于指导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意境的有无常常成为衡量艺术水准高低的依据,最终遵循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寻胜兰.《新民族图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4]靳埭强.《眼缘心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3-02
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相关学科与相关现象综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及评价等要素之间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它包括数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数学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整合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数学知识间的整合
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首先要把本学科知识联系融通。对此,人教版数学主编林群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认识问题有两种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一条街、一条巷的走,逐个认识;更好的办法是坐上直升飞机,从天空向下观察,不仅可以清晰了解每条街、每条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间、巷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总体上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教学也应当这样,应当让学生坐上直升飞机来看问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几大领域不是割裂的条块。这种对原先的代数、几何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综合与再划分。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联系性教学把内容看作彼此相关的知识、工具,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如数形结合、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适时加强各领域的渗透与前后知识的综合,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如,在第一节开头,用函数的概念对正方体表面积、多边形对角线数、产量增长等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y=ax2与函数y=a(x-h)2+k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
2.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体育教学是各类院校均不可缺少的关键教学内容之一,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不同,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体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
1、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游戏、体育比赛以及团队练习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竞争当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还能够避免竞争意识的无序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盲目地竞争给学生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将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降低了竞争意识的负面作用,对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竞争意识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日常的体能锻炼,也包括了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和紧张刺激的体育竞赛,这些活动大多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以团体协同对抗的形式展开的,因而要求学生在进行团队内部合作的同时,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通过体育教学中建立起来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为自身设定恰当的奋斗目标,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展现自我、挑战自我,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从而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体育教学语合作意识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更需要人们具有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以迎接挑战。学校体育教学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体育教学需要具有合作精神。 师生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而学生也应该尊敬和爱戴教师,共同营造师生课堂教学合作的良好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之间相互宽容和尊重,有利学生之间互助互学,进而形成和谐的教学集体。体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的途径
1、培养正确处理对手和朋友的意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之间既互为对手,又互为朋友。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对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竞争意识对学生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便成为了体育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任何事物都存在有两面性,因此竞争和合作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优秀的竞争对手同样也可以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
2、通过与对手竞争和自我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谓竞争不仅仅包括了对手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自我的竞争与挑战。与对手的竞争过程,是以人为镜,不断提高自我的一种过程,与对手进行竞争时,可以根据对手的表现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调整自身的奋斗目标,达到转变自我、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与自我的竞争则是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了解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恰当的奋斗目标,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进步。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竞争精神,还需要激发学生自我竞争的意识,令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合作精神在教学与学习中融合。 因为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虽然可以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会造成彼此很少沟通,成员之间互相戒备,互相侵犯,心情压抑。而小组之间的竞争则不同,却会反而促进小组成员之问凝聚力加强。因为,竞争与荣誉、利益结伴而来,小组成员为小组的荣誉而互相配合协同行动。小组成员,无论是自己单独练习,还是集体一起练习,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士气高涨,每一个人都力争发挥自己的一切潜力。他们对竞赛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胜利的信念也更加坚强。小组成员为小组争光而人人奋勇争先,而他们尽心尽力的表现,会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认同和赞赏,个人的自尊和自我表现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彼此情况及时交流,相互理解友好,内耗极少,大大地提高了小组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实力。而这一切又为小组竞争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而来,学生在小组之间竞争活动中,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真理,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丰富的背景资源,又是影音片段,又是文字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于是这就成为一种风潮,有些教师觉得若缺了这些东西,就上不出好的效果来,甚至课根本就无法上。然而这些年,也有一些教师则走到了它的对立面,对这种教学方式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课堂教学只要一支笔、一本书足矣,用不着兴师动众地搞那么多的花架子。是随波逐流还是独树一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现在的课堂教学,要“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适时、恰当地利用背景资源,这不是一种时尚,而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那什么是背景资源呢?背景资源是对背景资料的再加工。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我们对背景资料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而是在前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准备,在找到各种背景资料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从而对背景资料进行再创造,在关键时刻适时地利用,使其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另一股力量,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对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能迎刃而解。
一、背景资源,让学生和文字不再遥远
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就有一类课文,它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的差异,使学生在理解上很难真正融入进去,更不要讲“主动积极地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在此时,若教师能将与其相关的一些资料整合进去,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背景资源,让学生读到文字的背后
1.“做一条潜入水底的鱼”
古诗词教学,一向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肩负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使命。而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他们对诗人生活背景的缺失,往往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诗词,但对于古典诗词所负载的思想意蕴,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是一知半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诗词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先进行前期的阅读,把作者的有关生平资料进行整合、处理,在关键处加以补充,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蕴和内在的含义,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闪耀着诗性、灵性,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做一只飞到高空的鸟”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常常会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如果教师不能引领学生跳出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更谈不有创造性地见解了。
三、背景资源,让学生渴望亲近文字
1.“抽刀断水水更流”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文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有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人类精神的烂漫花朵,是生命价值的高贵寄托,是智慧灵魂的永远栖息地。有经验的教师就非常注重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以教材的文本为“经”,训练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情感的形成。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视线由课内引向课外呢?同样,教师可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2.“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又一个开端。这一理念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获得者陈金龙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课是上完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没有停止,至于怎样去探究,或探究些什么,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式方法。因此,好的背景资料的链接,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让学生欲罢不能,让看似“舍得”的东西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又生成新的起点,学生主动愿意继续学习探究下去。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背景资源,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教学过程也将在学生绵延不绝的情绪力量的作用下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各种资讯面前,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既不要唯背景资源是从,不管什么课,都链接一大把资料,又不要因噎废食,什么资源都不敢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产生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而有了积极学习的意愿才能使学生以盼望和期待的心情对待这门课,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作文是苦差事的畏难情绪。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然后选择其中写得较好的或某一方面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其他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体会、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
二、作文训练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
要打破作文中的“一贯制”,就要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教师首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选材、立意,不论体裁、文体、表达方式,不规定字数,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其次,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写作前,给出一个具体的命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该题目怎样去立意,怎样去选材,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在发言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产生了非辩不明、非吐不快的强有力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去探索、去争论、去构思、去表达。然后以学生口头作文为载体,促进书面作文的提高。
三、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能陶冶人的心灵,给人以身心的愉悦感。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通过美的语言和行为去塑造能让人心动的美景供人们欣赏和愉悦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人们心目中什么是美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美的规律去建造令人心动的美景。
1 美的涵义以及表现的形式
1.1 美的涵义
什么是美(Beauty)呢?在《美学简明词典》上,美被解释为“用以对现实、社会生活、人们的活动、艺术中的最完美的现象下定义和给与肯定的评价” 。在哲学中,在讲美学的篇章中,美又被解释为物质世界相互联系中和谐和完美的结果,看成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和特征的结果,人把握这些属性和特征、评价它们,就会在其身上产生美感。黑格尔在他所著做的《美学》中解释美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
以上所复述的都是以书面语言、理论概念上来解释美的。那么,美最初还是来源于人自身最原始、最朴实的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我认为最普通、通俗的对美的认识有以下3点:
1.1.1 让人有视觉的愉悦感。也就是说这是最带有实用性、功能性的一点——能够满足人们对视觉上的生理、心理的审美需求。
1.1.2 能让人心动。也就是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或景致,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使人瞩物思人或流连忘返,陶醉在这一场景之中。
1.1.3 一定要具有能够感染人的形象。
但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态,每个人对美的认识和见解都各有不同,都会有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共性。美学家们把这些共性的见解和特征、规律总结为美的规律或叫美学原理,美就运用各种元素通过这些规律表现出来。
1.2 美的表现形式
把美的学问归纳起来并形成一门学科就叫美学。而美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出现却只有近2个半世纪的历史。240多年以前的1750年,普鲁士哈列大学的鲍姆嘉通教授以《埃斯特惕卡》的书名出版《美学》第一卷,他把“埃斯特惕卡”界定为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通强调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除了以上鲍姆嘉通教授提出的美学理论以外,历史上对美学的说法还有黑格尔“艺术哲学说”、利普斯“移情说”、布洛“距离说”等。通过学习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理论和不同美学家对美的诠释以后,我对美学及其原理有了新的认识,归纳为:
(1)美学——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美的存在、构成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2)美学原理——美的规律、构成,演绎出来的、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美的构成、形成的规则理论。
(3)美的表现形式。
美之所以能够呈现在人们心里,首先,它必须是具有美的客观的现实事物展现出来的;第二,必须是人这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意识的高级动物,看到或者发现后,才能认可、感悟这个现实事物是美的。第一是物质美的呈现,第二是精神美的反应。物质美可以具体指向的是形态美、形式美,精神美可以直接指向的是意境美、心灵美。意境美是难以用理论去规范它的,但可以用绘画、音乐、诗歌去渲染、描述,而形态美、形式美我们可以通过美的形式法则去总结、去对应,因为这些都是有一定共性、规律所在。所以,美是可以通过形式规律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可归纳为:
①单纯齐一: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应的因素,在法则中最简单的形式。
②对称均衡:差异中保持一致。“对称”:指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对称还可以衬托中心。均衡较对称有变化,均衡在静中倾向于动。
③调和对比: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异中求同;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
④比例:是指一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蔡辛克——黄金比例分割:实际上是大约3:5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变化感、安定感)美的事物中包含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因人们在美的创造活动中,都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的。
⑤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主要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指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的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成节奏。
⑥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2 园林设计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园林设计中,若要营造让人心动的美景,除了园林设计中所运用的一些元素(如:植物、水、小品、地形等)外,我们还要通过美的原理、规律把所谓心动的美景设计、实施、并表现在人们的面前。
首先,达到美的第一步之前,我们要通过设计、构图,对地形、植物、交通、空间尺度上,达到对整体空间格局的控制,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二步再渗入美学的形式规律,使其观者有移步换景,在任何一处停下脚步去观赏眼前的景色,都可以构成一幅美景画面。景观要素和美的规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建造出所谓心动的美景来。
3 案例分析(以兴庆宫林景区为例)
兴庆宫,唐长安城3大宫殿区之一。位于长安外廓东城春明门北侧隆庆坊。于开元二年(714年)7月,五王献宅为宫,九月起建造,新宫因坊为名,讳隆为兴,称兴庆宫。因在大明宫之南,又称南内,宫城东西宽1080m,南北长1250m,面积1.3km2。1958年在原兴庆宫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文化娱乐与遗产保护于一体的西安市兴庆宫公园。
让笔者心动的、印象当中不可磨灭的一处景象是位于兴庆宫公园兴庆湖东边湖岸约178m长的林到进水桥的这一段林荫道的步行园路。为什么觉得是最心动的美景呢?为什么要把这一处场所区域作为营造心动的美景的优秀案例呢?笔者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解析:
3.1 从规划平面的空间序列来分析
林荫道的整个空间呈带状性,其曲折的道路设计,形成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空间序列形式。它利用了造园手法中疏密相间、开合有致、有收有放的布局手法。形成了空间流动时的节奏感。
3.2 从空间视域的节奏变化上分析
整个兴庆公园在整体的造园设计手法上,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尤其体现在对空间的对比上,对景、借景、藏与露、虚与实、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的造园特点。我们把这种空间的变化形式归纳为两种空间;即流动空间和聚集空间。流动空间——在游客、观者走动时,这里的道路蜿蜒曲折,眼前的乔木和远处的构筑物给人以起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聚集空间——利用远处的构筑物或建筑形成借景,给美景增添虚与实、景物互相渗透,空间形成开与合的秩序变化,游客与游客之间形成看与被看的流动画面效果,更加增添了景色的趣味和变化的效果。
3.3 从构成景物的要素上来分析
3.3.1 建筑。远处的亭帽在林中的若隐若现,成为借景之物、点景之物,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3.2水景。水在几个要素中,起到柔化景致的效果,它与蜿蜒曲折的小径和驳岸线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和谐之美;
3.3.3 铺地。青色的横向铺石,形成景园朴实、自然的美感;
3.3.4地形。地形坡度的起伏,形成空间构图多样变化又富有节奏起伏的韵律感;
3.3.5植物。植物在这一块区域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设计者运用植物有层次的配植方式,形成了整个空间立面构图的层次感、韵律感和节奏感。并透过植物的植栽距离,形成空间景物的相互渗透关系。
3.4 从这一场所的整体景彩来分析
色彩的搭配也是构成景观美的原因之一,这一块的景象,通过我们的提取,大体有以下几个色块组合的,形成了北方园林中秋冬季比较静谧、沉稳的色调美感。由于植物给我们所带来的艳丽的色块和较高的饱和度,所以在道路铺装时,所配置的色调较为灰亮、淡雅。形成明暗对比、主次色调相互映衬的和谐视觉效果。
3.5 从它的空间尺度设计来分析
两旁较高的乔木、灌木(大约13~14m高的乔木,1.7~1m高的灌木)和中间小径(约1.7~2.7m,)形成了林荫道半私密的空间性质,使游客散步其中倍感到亲切和安全感。
3.6 从它的画面构图美来分析
从画面的整个比例关系上来看,是基本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原理,使整个构图张弛有度。
3.7 从它的意境之美的构建来分析
意境离不开人五官感知、心情和环境气候时间(日照、温度、季节、地理位置)的集合感受。这里日出东方时,能隐约看到日光慢慢照射着林荫小道所透出来的光亮,到了夕阳西下,在西边我们又能看到太阳快落山时,和湖中的倒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使人心动不已,难以忘怀。
4 小结
美景到底美不美,美在哪里,可能有些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通过这篇论文总结出美景到底美不美,是可以通过美的规律、设计上的手法程序来分析出它美在哪里,美景的形成过程,人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为什么会心动的原因,如何通过运用园林要素营造心动的美景。
参考文献
1 [苏]奥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内依主编,苏杭译.美学简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所,美国EDSA(亚洲).环境景观—室外工程细部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2003
3 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 enhances unceasing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becom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level of grade on an important tags, is to promote the urban grade and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important link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is the direct embodi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principl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landscape design, and points out that a city landscape design to do the harmonious, need from the height of the strategic plan, you must do the people and space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ical harmony, the partial and the whole harmonious, "form" and "meaning" harmony, truly have the economy, aesthetics, healthy city planning concept.
Key words: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Harmonious beauty; Environ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严,这也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原则。和谐的城市景观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与惬意,和谐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1 人与空间的和谐
1.1 要注重对交往与空间的和谐内涵的把握
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环境的要求大不相同。当户外空间的质量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比如在质量低劣的街道和城市空间,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人们匆匆赶路回家。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比如场地和环境适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的各种自发性活动,在良好的环境中,会呈现出一派和谐安详的景色。所以说,景观设计中必须注意营造人们高质量的交往空间,成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空间的行为,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场所或景观不仅仅是让人参观的,更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达到一种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环境。
1.2 要注重对人性的内涵认识的把握
首先,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需要适当尺度的交流空间,也需要适当尺度的私人空间,因此,设计需要在场所上能充分尊重人性最基本的需求,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其次,满足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需求。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2 人与生态的和谐
规划设计要遵从自然。生态设计就是要求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达到最小。
2.1 与土地、植物的和谐
要注重城市空间绿地的面积,在进行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维护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协调。在选择城市植物物种时,名贵的未必是好的,选择适合才是最重要的,正确选取城市植物物种。并且要避免形象工程。
2.2 与水的和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部分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现在的幼儿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唯我独尊”,父母对孩子比较迁就,这样不利于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幼教工作者,除了向年轻父母宣传一些正确的家教方法外,要着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这是陶行知先生论述学前教育重要性时的一段话。本文拟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浅谈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民主作风是培养合作精神的先导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具有好模仿、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师的举止言谈、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对幼儿的心理、性格产生着隐性的巨大影响。因此,每个幼儿教师在保教工作中必须实施民主作风,与幼儿构建新型的合作关系,为幼儿树立善于合作的楷模。幼师与幼儿的合作是人类社会关系在幼儿园中的缩影,它体现为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实现的合作。实践证明,凡充分发扬民主作风的幼儿教育活动,幼儿就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幼儿就会极大地自主发展,同时幼师的合作意识、民主风格对幼儿会产生稳定而深刻的影响。
二、团结协作是培养合作精神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与一个个幼儿形成单向式的线条联系,而幼儿之间则是彼此隔断的。这样不利于集体力量的发挥,更妨碍了幼儿合作精神的形成。其实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某种活动形式联结为一个活动整体,我们要发挥集体活动的优势,做到幼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向式的网络联系,让每个幼儿置身于团结协作的教育情境之中。群体之间友好地竞争是培养幼儿团结协作、合作精神的有效形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机地穿插群体之间的竞赛活动,其教育效果明显高于单向式活动。我在教大班的小朋友学习《阿凡提和小毛驴》这一舞蹈时,教过几遍后,我让四至五名幼儿为一组听音乐跳,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并能互相指出错误,然后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教师辅助赞许。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三、分类指导是培养合作精神的保证
面向全体幼儿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的,如果没有全体幼儿的参与,光凭几个活泼好动的幼儿形成不了和谐的合作教育氛围,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全班幼儿的个性特征,并根据各人特点,分类指导,使他们扬长避短,逐步养成与他人和谐合作的习惯。《论语》中孔子对几个学生不同的态度,告诉我们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因材施教。
四、唱游活动是培养合作行为的阵地
1.课堂过于沉闷,内容过于死板。
政治教学内容繁杂,需要具有抽象性思维才能将客观与主观之间的联系弄清楚,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有些高中政治课堂中,气氛过于沉闷,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问题的探讨,有的只是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将课文内容向学生灌输。而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些教师不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相联系,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下降,这是目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瓶颈之一。
2.教学主体目标不明确。
在教W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没有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以至于严重限制了发展空间。同时,当前有些高中政治教学还存在主题教学不明确的现象。政治教学应该从知识、行动、情感三个目标做到统一,很显然,当前只是实现了知识上的教学。
3.忽视学生的主体因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兴趣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培养,多数都照本宣科,采用古板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二、高中政治教学的突破
1.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很难以理解,更不要说实际应用。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先展开交流和讨论,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的看法,当遇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向教师寻求帮助,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2.明确教学主体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主体上,都需要进行完善。在教学主体上,可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主要是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在课前利用互联网等查阅资料或观看视频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时间将不再讲解枯燥乏味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学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详细解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学目标还停留在追求高升学率上,而对学生素质文化的要求却不是很高,使学生的发展与时代脱轨。所以,政治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知识、行动、情感三个方面的统一。
1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来源
我区公办中小学公用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由生均定额公用经费、日常业务费定额、工会经费、福利费组成。但实际工作中可支配使用的用于日常开支的只有生均定额公用经费和日常业务费定额。
2017年我区年初预算安排生均定额公用经费标准为中学850元/(生・年),小学650元/(生・年),日常业务费定额2万元/单位。这个标准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浙政发[2016]16号)所规定的基准定额,2017年年初预算暂按2016年的标准安排预算,待省政府出台2017年基准定额后,再通过调整预算进行追加。
2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具体由财预[2016]81号《2017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一302商品和服务支出”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维修(护)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其他交通费用和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27个科目。
我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但具体如何使用并没有明确规定,仅要求教师培训费在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按10%安排。其他各科目分配完全由各学校自行把握,这就使公用经费的支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用时很可能受学校领导或经办人员的喜好影响。
3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公用经费的不平衡性
3.1.1在校学生数引起的差异
前面已经列出生均定额公用经费的预算标准,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单位指标,即每生每年,是造成校际间不平衡性的最大因素,有的学校规模大,但学生数少,有的学校规模小,但学生数多。举个例子来说,我区一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数仅615人(其中:中学445人,小学170人),全年定额公用经费仅为48.88万元。另一所规模相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数为3 305人(其中:中学1 071人,小学2 234人),全年定额公用经费236.25万元,可见差距之大。
3.1.2择校引起地区间的差异
定额公用经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在校学生数,但在校学生数又在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市学校与农村边远学校的差距。在如今家长普遍择校的环境下,更进一步加深了城市学校和边远学校学生数的差距,更造成了公用经费的不平衡。
3.2中小学公用经费存在挤占挪用情况
以我区中小学2016年度决算数据作为依据,分析全区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比例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公用经费支出前五的科目是办公费、劳务费、培训费、维修(护)费和电费。仅这前5项,就已经占据公用经费总额的68.64%。而谖穹岩14.46%排名第二,有些出忽意料,通过查询会计账簿了解到,原来劳务费大部分支出是临时工人员工资,存在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情况。分析主要原因,这部分临时工均是由学校自行聘用,非经财政核编,故预算中并未包含在人员经费中。而学校实际工作中因为人员请假(如长病假、产假)、教师缺编等,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这就造成了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情况。
3.3公用经费存在短缺问题
虽然生均定额公用经费标准年年在提高,再加上中央八项规定后“三公经费”急剧下降,但学校却年年觉得不够用。究其原因,一是物价水平增长速度大于公用经费增长速度;二是我区公用经费标准仅仅是省基准标准,我区财政并未提高预算标准。
4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
4.1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公用经费以学生数额为基础来进行预算,存在一定的弊端,就如前面所说学生数少,但学校规模大,学校必须的日常开支还是要支出,农村边远地区学生数减少等,都直接影响公用经费的预算金额。建议建立以学生数额为主,学校规模指数为辅的公用经费预算制度,来保障学生数额少和边远学校的公用经费。
4.2从支出流程上控制
进一步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会计监督,牢牢守住入口关。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杜绝挤占挪用公用经费,严控“三公经费”。
4.3加强对校级领导和财务报账会计的培训
近年来,新提拔校长较多,他们一般都精于教育管理,对财务管理方面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而学校报账会计也都由普通教师兼任或转任,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缺乏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财务知识培训,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校级领导财务管理培训班,以提高校级领导的财务管理水平。而对于学校报账会计,更需要加强财务业务培训,当好校长参谋和贤内助,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引进会计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4.4加强内审和群众监督
同样,我们也难以将“一带一路”倡议简单看成一种发展战略从发展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为研究问题,以政府主导的结构调整为政策手段,其中强调了投资的不可分性与部门之间的互补性,突出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此思路虽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内容如出一辙,但发展经济学中强调的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中国带动的区域共同发展,因而需要发展经济理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开放条件中进行更多的拓展。同时,也有人采用对外援助理论来解释“一带一路”倡议,将“一带一路”倡议当作是中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认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能够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工业化。这显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相违背,同时也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倡的是共同发展。当前中国经济进人新常态,中国通过需要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实现互补性,进而实现经济转型,而且中国当前的经济地位尚未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由中国倡导的以基础建设投资为重要实现形成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能仅仅看成一种对外援助的发展战略,其日的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投人以及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来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