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4:42: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能工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在加入WTO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全球化进程中,积累了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市场。中国工业的起落兴衰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已经是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中国制造2025》的出炉更是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轮改革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即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主题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心是提质增效;主线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
新常态下中国工业的发展战略
新一届政府执政以后,面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发展特点: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政府从区域、金融和产业三个方面重塑中国工业发展战略,提升工业能力。如图1所示。
新一届政府全方位推进我国工业能力的提升:在市场发展战略方面,对内建设推广“自贸区”,对外推广建设“一带一路”,为中国工业深度开发新市场;在金融战略方面,对内推动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对外倡议建立金砖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中国工业走向海外提供金融支持。这些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核心战略是产业发展战略,新常态下中国工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工业能力?这是新一届政府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3月18日,工信部在其官网上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该《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在2015年启动3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6年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2017年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的范围,全面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随后,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将智能制造引向深入。
自2015年起,工信部聚焦制造的关键环节,将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优先从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企业中选择试点示范项目。重点行动体现在六个方面: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试点示范,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示范,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试点示范,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试点示范项目将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从《方案》中可以看出,下一阶段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重要关键词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诠释,最广泛认同的是技术角度的解释,即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大部分传统的制造企业在成本和市场的压力下,需要向“智能制造”转型,用自动化和机械设备代替人工。其中原因是信息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之一。
智能制造产品结构的复杂化、精细化,以及功能的多样化,使产品所包含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量猛增,对于工业经济而言,首先从广告传媒业、零售批发业开始,然后逐步向上下游渗透,包括制造业、能源业、物流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传递、医疗、教育,最后整个经济活动都会迁移至互联网,并完成流程再造,最终形成全社会范围的协同价值网络。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后,数据成为第一生产要素。随之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内部的信息流量增加,制造过程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必然剧增,因而促使制造技术发展的热点与前沿,转向了提高制造系统对于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处理的能力、效率及规模上。先进的制造设备离开了信息的输入就无法运转,柔性制造系统一旦被切断信息来源就会立刻停止工作。有人甚至认为,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智能,否则是难以处理如此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工作量的。
智能制造能否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此次《中国制造2025》公布三步走实施路径,新增量化指标。第一个十年两大目标:打造优势产业从3.0向4.0升级,提升弱势产业从2.0向3.0过渡。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也就是人们预测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纵观人类的工业发展史,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科技进步往往只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性。科技进步与产业的融合更需要软环境的配合:对外改变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对内实行财政金融产业政策配合,内外结合,往往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进程,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三次工业革命为例,这三个工业革命表面特征如图3所示。
除了图3所罗列的工业革命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外,促使工业革命发生还有深层次的四个因素:主导国家、全球贸易规则、全球国际金融规则和相应的理论基础。这四个因素更为重要,如图4所示。
从过往经验来看,工业革命的爆发不仅仅需要科学技术等硬实力,也需要贸易规则、金融秩序等软实力的配合。工业革命的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进程,不仅仅有创新生产方式、促进全球产业扩散的一面,也有伴随领先国家的衰落、贸易规则的改变、金融体系的动荡和全球共识的重塑方面的挑战。核心特点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同时,伴随着产业分工(制造能力)的重组和价值链(资源流向)的重置。以这些条件看,断言现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许为时尚早。
德国工业4.0的借鉴意义
为工业发展精准定位需要吸取历史经验。当今世界,作为一种工业能力的贮备,智能制造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每个发达国家对于智能制造的态度也是有所区别,其原因是每个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和在国家产业价值链所处位置是不同的。
一战之后,美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处于上游地位,美国通过制定工业标准、贸易规则,控制金融资源等方式维护本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领导地位。但作为工业能力储备,美国1992年执行新技术政策,智能制造技术自在其中,美国政府希望借助此举改造传统工业并启动新产业。配合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TPP和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强大的金融实力重点控制未来全球工业标准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从下图苹果iPad的价格构成看出,一个智能制造不能解决美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失业。
欧盟,尤其是德国,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游,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与工业发展融合、主导区域性的贸易规则(欧盟)、控制区域性金融资源(欧元)保持工业竞争力,国内外工业发展软环境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德国工业的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效率上,比较重视智能制造。欧洲联盟的信息技术相关研究有一项ESPRIT项目,该项目大力资助有市场潜力的信息技术。1994年又启动了新的R&D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三项(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均突出了智能制造的位置。最有代表性的如德国的工业4.0,如图5所示。
但欧盟(德国)工业能力的短板主要是市场不够大,需整合欧盟区域内市场,重整财政秩序,积极开拓欧亚大陆市场和跨太平洋区域市场;另一个制约欧盟工业能力的因素是金融,欧元危机仍旧处于动荡之中,如果缺乏实体经济相应且有力的投资与增长支撑,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则很难完全排除。因此,欧盟(德国)最迫切需要联手合作伙伴,稳定欧盟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方面有所突破,能够在下一轮国家产业价值链上取得高端地位。
中国大陆制造业总量巨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表面上看,工业发展的软硬实力都不足。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正好赶上了二战后全球贸易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我国工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本轮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受益国,影响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实力逐步增强,金融资源经过十多年积累比较充沛。目前制约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继续完成工业化进程,充实工业发展实力,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通过“四个全面”的改革,让“改革红利”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助翼,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国工业能力在制造能力(全球价值链)、技术水平(智能制造)、市场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和金融支持(优化投融资体系)方面更上层楼。
有了上述的分析,就不难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两国缘何首先提出了加强工业合作、共同推进工业4.0的行动方案。
德国工业4.0研究项目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政府已投资两亿欧元进行前期研究。
德国工业4.0的出发点是个性化的需要,一个由智慧产品主导的自治生产网络,满足极端单个体生产需要;主题是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如图6所示)。
智能制造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3D打印以及增材制造等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和传统的制造相比,智能制造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自律能力:即搜集与理解环境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又称“智能机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甚至相互间还能协调运作与竞争。
人机一体化:IMS不单纯是“人工智能”系统,而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机器只能进行机械式的推理、预测、判断,只具有逻辑思维,最多做到形象思维,完全做不到灵感思维,只有人类专家才同时具备以上三种思维能力。人机一体化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出人的潜能,使人机之间表现出一种平等共事、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融信号处理、动画技术、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借助各种音像和传感装置,虚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过程、物件等,因而也能拟实制造过程和未来的产品。特点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任意变化,这种人机结合的新一代智能界面是一个显著特征。
自组织与超柔性: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结构,其柔性不仅表现在运行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形式上,所以称为超柔性。
学习能力与自我维护能力: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故障诊断,并具备对故障自行排除、自行维护的能力。
从核心要点看,德国工业4.0的核心要点是构建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的架构是基于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具体如图7所示)。
实现智能生产需要实现三大集成:通过价值链实现横向集成、跨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垂直集成与网络化制造。智能工厂的关键词是价值和信息:即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价值。从工业发展的市场条件看: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面临萎缩困局,德国工业制造产品必须在个性化需要上做文章,对内受制于高福利、劳工保护和老龄化的供给因素制约,推动智能产品主导的自治生产网络势在必行。
智能制造,中国何去何从?
面临扑面而来的德国工业4.0,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做些什么?动力在哪里?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提升受制于现有技术、国内外市场、财政金融政策、金融系统多因素影响,必须同时精准发力,才能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
从现有技术角度看,中国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反而具有后发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是“互联网+”。如图8所示。
“互联网+”应用于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认识信息世界的客观规律,实现虚实结合,借助互联网个性化需要,按需重组工业逻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工业大数据和网络的制造服务,促进工业走向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化;3D打印带动个性化制造变革传统研发、制造服务模式;借鉴德国工业4.0,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打造智能生产体系;大数据成为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要要素。
从内外市场环境看,我国工业发展也到了从追求数量型到追求质量型的转型升级的阶段,即集约发展阶段。发展的核心要点是:将逐步由过去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向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和提升全球竞争力转变。主导模式将逐步由过去粗放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和模仿创新向精益化生产和自主创新转变。这个能力的提升如图9所示。
中国仍旧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工业投资仍旧有效益。从工业出口结构看,2013年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值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长7.3%和9.8%,远远高于全部工业品出口值5%的增长率。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尤为乐观,2013年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达64.1%;进入21世纪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逐步下降,2013年已降至38.9%。中国工业的竞争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留出了广阔空间。
当然中国工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其次是国际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幅波动,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导致工业品出口势头衰减,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效益下降明显。我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低端挤出的“双端挤压”的风险。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同时,美、欧等国家加速构建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例如积极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发展中经济体如东盟、印度等将以更加低廉的成本优势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未来我国在攀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必须突破高端被发达经济体封杀、低端被新兴国家阻击的“夹击”格局。
Q: 从2011年工业4.0这个词被提出之后,现今在德国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怎样的?
A: 现在工业4.0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通用的词汇。工业4.0形成涵盖大量人员、IT系统、自动化组件和机器的高度联网系统结构。在德国,工业4.0已经出现的成果包括基于网络的工厂,人们能够看到生产力提升25%,出现500台机器的互联和信息共享的工厂,能够提升解决故障及提高性能的效率。一个现实例子是,通过工业4.0的生产模式,汉堡可以节约165万瓦特的电力。
在未来,工业4.0可以把工业机器人联合在一起。比如在宝马和奥迪的工厂中,现在使用的机械手能够与人进行协作,并且在工作中,机械手能够分辨出人的存在,因此这种协作方式不存在风险,人可以通过语音给机械手发放指令,这种模式是制造业的未来。与之类似的还有FRANKA机械手公司,该公司用机械人来制造下一代机械手。这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性质的机械手系统。这些都是工业4.0所要达到的目标。
Q: 在智能制造的实现过程中,您是怎样看待自动化与人的关系?
A: 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而如今工业4.0要做的是进入更加广泛的行业,如智能电话、通信、汽车工业。一方面,工业4.0能够很好地控制质量,另一方面,它能够降低人为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介入与干扰。
在工业4.0的探索中,德国的企业也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行业推行完全的自动化是失败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宝马的完全自动化生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美国的工厂,把门装到车身上时,需要把门组装起来,门本身是一个铁板,可是门板的里面会有一些内饰,有时会是木料,他们尝试着做全自动化。因为生产线是全自动化的,每一次订单的不同都会导致生产线的重新配置,生产的成本反而升高。在这类案例中,完全自动化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流水线上配置部分人工操作,能够更加地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某些生产环节中,完全自动化反而不是最有选择,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将机器、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有效连接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网络+数据+安全”,其中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以网络连接与协同为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工业互联网支撑实现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工厂乃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
工业互联网也是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适应信息交互需求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人与物理空间而形成的。工业互联网集成了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新创新成果,并与先进制造相关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将信息连接对象由人扩大到有自我感知和执行能力的智能物体,体现了通信、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集成优势,是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的新阶段,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手段。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开辟信息通信发展新空间
工业互联网支撑工业全流程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于企业生产,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智能化生产,基于海量数据的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网络化协同,借助网络整合分布于全球的设计、生 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形成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三是个性化定制,基于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四是服务化转型,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的广泛汇聚,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众智众力,如支撑众包研发、在线协同、云制造等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研发迭代进程,更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工业互联网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将引导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向工业领域延伸和应用。在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同时,带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应用和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蓝海。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
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共同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下一步要着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跨领域协同攻关。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加快顶层架构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电信、IT和制造业的协同优势,突破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产品制约,形成统一或兼容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我希望各方面共同研究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可行性,以吸纳各领域的创新主体,共同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二是适时组织开展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推广,需要先行者的探索和实践,要加快推进总体架构和技术体系的实际应用测试,突破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障碍。目前,中外都已经有一些应用示范案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共同进行跨国家、跨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测试工作,共同探索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成功模式和做法。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规划提出, 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一系列热点技术的总称,它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智能制造具有以智能工S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全面深度互联为支撑四大特征,其目标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耗。
C9型客机成功首飞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民机技术集群式突破,形成了我国大型客机发展的核心能力,其中就包括工业大数据技术。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中心主任王文捷介绍,大飞机一次飞行产生的数据量达到10个TB的量级,也就是说至少20台500G大硬盘的电脑才能装得下。而中国商飞公司,不仅要成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大飞机,还要成功运营大飞机制造商,从适航试飞到供应链管理,分分秒秒、日新月异的大数据堪称天量。
专家表示,设计图纸将成为过去,飞机完全是在数字世界里设计的,3D几何数据模型以数字模型的形式呈现飞机。数字化样机将含有制造所需的全部信息,不仅含有产品几何体,而且还含有制造产品所需的信息,比如材料、技术要求、包含的标准件、授权的文件等。在装配阶段,数字化装配技术将实现飞机装配建模、装配序列建模、装配路径规划和装配过程分析。
为此,中国商飞已经新合并成立信息化与管理创新部,并专门下设数据处,用数据驱动创新。如今,中国商飞建立起以零件号、版次、物料组等为基础的编码标准,给大大小小每一种零件都配上“身份档案”和“电子履历”,引入11万种以上的物料主数据。王文捷表示,即使在像马航MH370这样的事件中,任何零件都可追溯还原为一架完整的飞机,甚至倒查出某零件的前世今生。目前,C919研制已形成全程管控中心,可实现三维可视化分析。
“对于民用飞机来说,不仅仅是实现技术上的成功,把飞机飞上天,还要让这架飞机在航线上取得商业成功。中国商飞在飞机的研制过程中,伴随产品的演化衍生出各类试飞数据、试演数据、在航线运营过程中关机监控的数据,所有的数据贯穿始终。”王文捷说。
“我国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在大数据智能应用推动制造业变革与升级研讨会上强调,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
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工业大数据技术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驱动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 管理经营智能化、市场营销智能化、服务运维智能化、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的关键要素。
工业大数据的演变
自工业从社会生产中独立成为一个门类以来,工业生产的数据采集、使用范围就逐步加大。从泰勒拿着秒表计算工人用铁锹送煤到锅炉的时间开始,是对制造管理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福特汽车的流水化生产,是对汽车生产过程的工业数据的采集和工厂内使用;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将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扩大到工厂和上下游供应链;核电站发电过程中全程自动化将生产过程数据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到更高程度。
任何数据的采集和使用都是有成本的,工业数据也不例外。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批智能化、高精度、长续航、高性价比、微型传感器面世,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在移动数据通信的支持下,能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集、传送数据。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数据处理基础架构,大幅降低工业数据处理的技术门槛和成本支出。以工业领域的SCADA系统为例,传统模式下每个电网、化工企业都需要建立一套SCADA系统,成本在千万以上,如果采用云架构模式,成本可以降低7成以上。
社会需求的演进是工业变革的重要动力。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商品极大丰富甚至出现过剩,以个性化、多元化为代表的消费文化,使得工业企业的产出物,要最大限度匹配个性需求和多元需求。
以服装定制为例,通过制订一套数据采集手段,通过线上或线下采集用户身形数据,然后将数据传回总部,结合生产原材料数据,对需求和工艺进行分解,实现柔性生产,达到定制化要求的服装,而且效率和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随着生产线的扩容线性提升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定制化生产的成本将得以显著摊薄,可以满足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的社会生产需求。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其核心都离不开工业大数据。德国“工业 4.0 ”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信息互联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结合, 其中大数据分析作为关键技术将得到较大范围应用。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 3D 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供应方的效率,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
美国拥有强大的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能力,基于此,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将单个设备、单条生产线、单个工厂的数据联网,通过大数据处理后,在诊断、预测、后服务等方面挖掘工业服务的价值。2014 年,美国白宫总统行政办公室《 2014 年全球大数据白皮书》,指出美国大型企业在投资数据科技方面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驱动因素:分析运营和交易的能力;洞察客户线上消费的行为,以向市场提供新的高度复杂的产品;对组织中的机器和设备进行更加深入的感知。
中国相对于德国、美国而言,在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都处于发展期。《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方式,制定一系列的重点工程和推进计划。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国务院又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强调要发展工业大数据,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维(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大数据来源及特点
在工业生产中,无时无刻不产生数据。那么什么是工业大数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工业大数据白皮书(2017版)》指出,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其以产品数据为核心,极大延展了传统工业数据范围,同时还包括工业大数据相关技术和应用。
工业大数据主要来源于机器设备数据、工业信息化数据(包括传统工业设计和制造类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和环境管理系统EMS等)和产业链跨界数据(包括气象、地理、环境、宏观经济)。
今天做工业大数据分析,不仅要看自己数据还要看别人的数据,比如优化供应链的时候还需要市场销售的数据、供应商的数据等。风电优化分析除了利用风机的数据,也需要结合气象的数据。很多外部数据原来工业界从来没有尝试过管理这些数据,这是大数据分析的时候传统工业管理数据的机制遇到的一些挑战。
“制造业大数据是一座金矿!”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主任侍乐媛表示,制造业拥有的大数据远超其他行业,但到现在为止距开采出来还差得很h,很多数据天天“流淌”都没有办法收集起来。究其原因,制造业大数据具有复杂性,是动态复杂的拆分合并数据。从全球应用现状看,制造业基本上是纵向数据的采集和利用,缺乏横向数据的链接和利用。实际上,制造业需要经纬纵横的数据采集能力。
工业大数据除了具有一般大数据的特征,比如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业界认为还具有实时性、准确性、闭环性、集成性、透明性、预测性等特征。
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昆仑数据公司CTO王晨表示,工业大数据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变化,第一是人才的变化,以前用大数据是互联网公司的复合型极客,这些人有很强的数学功底、编程能力、数据管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同时掌握领域的业务知识,是具备四大方面的全面型的人才。在产业互联网领域里的人更多的是熟悉领域业务知识,而计算机能力真的很有限。第二是数据种类的变化,以前互联网领域是大量的文本数据、社交数据、多媒体数据等,而产业互联网领域是大量的传感器产生的实时数据、企业内部的业务过程数据,大量的非结构化工程数据、仿真数据、设计的CAD数据,这些数据跟传统互联网的数据都不太一样。
工业大数据如何变革制造业
“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快速融合,是传统制造业变革与升级的重要内容。”马忠玉表示,大数据智能应用发展对生产、生活都产生重大影响,以数据挖掘分析为核心的应用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
工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工业大数据中所蕴含的价值得以挖掘和展现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包括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分析挖掘、可视化和智能控制等。工业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作用是打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其在智能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智能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产品市场需求获取、产品研发、制造、运行、服务直至报废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工业大数据在智能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定制等场景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创新研发设计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
实现定制化设计。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收集用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也能获取到产品的交互和交易数据;挖掘和分析这些客户动态数据,能够帮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等创新活动中,实现定制化设计,再依托柔性化的生产流程,就能为用户生产出量身定做的产品。例如,海尔集团沈阳冰箱工厂利用云将用户需求和生产过程无缝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可直接发送到生产线上,实现定制化生产。用户还可通过生产线上的上万个传感器随时查到自己冰箱的生产进程。目前,一条生产线可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时间可以缩短到10秒一台。
私人定制工厂青岛红领也探索出了C2M、M2B等服装定制模式,通过精准的量体裁衣,在其他成衣服装规模关店的市场下,能保持每年150%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每件衣服的成本仅比成衣高10%。小米手机也属于这一类。
利用大数据进行虚拟仿真。传统生产企业在测试、验证环节需要生产出实物来评测其性能等指标,成本随测试次数增加而不断提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对原有研发设计环节过程的模拟、分析、评估、验证和优化,从而减少工程更改量,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和能耗。长安福特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改良汽车设计环节,设计师带着3D眼镜能够看见最新设计的福特轿车,甚至还能够模拟坐进车内,感受内装是否符合心意。如果有任何不好的地方,设计师能够马上通过软件修改,减少了开发产品的次数,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设计工作,更快地反映市场的需求。
促进研发资源集成共享和创新协同。企业通过建设和完善研发设计知识库,促进数字化图纸、标准零部件库等设计数据在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创新协同,提升企业跨区域研发资源统筹管理和产业链协同设计能力。提升企业管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能力,优化重组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例如,C9型客机成功首飞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民机技术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以中国商飞公司为平台,包括设计研发、总装制造、客户服务、适航取证、供应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在内的我国民用飞机研制核心能力,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的民用飞机产业链。
在C919飞机的智能制造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下的协同制造技术、管理方法。C919飞机的研发成员企业包括了设计与主制造商、10家机体结构、24家机载设备、16家材料供应商和54家标准件等供应商,另有200多家企业参与了项目的研制过程。通过协同设计、敏捷生产与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手段,将飞机从设计到制造过程中涉及的设计商、制造商、供应商、集成商等成员有机紧密联合。
其中,在协同设计方面,中国商飞通过构建多供应商协同设计环境,并实施基于模型的定义、工艺设计等应用技术,建立起民用飞机联合协同研制的新模式,建设协同研制平台,实现了设计与制造过程的一体化。同时,在智能管理方面,全面实施了PLM、ERP、MES、BI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集成,支撑了制造现场层、车间控制层、业务操作层、业务管理层、企业决策层的一体化智能管理。
培育研发新模式。基于设计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和参与,企业能够立足自身研发需求开展众创、众包等研发新模式,提升企业利用社会化创新和资金资源能力。在帝樽空调和天樽空调的研发过程中,海尔集团前期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数十万用户实时互动,提取用户对产品的共性需求。然后利用HOPE(开放创新平台)平台对接全球100多万个领域专家和上千家全球一流的研发资源。
建立先进生产体系实现智能化生产
提升车间管理水平。现代化工业制造生产线安装有数以千计的小型传感器,来探测温度、压力、热能、振动和噪声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很多形式的分析,包括设备诊断、用电量分析、能耗分析、质量事故分析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这些大数据,就能分析整个生产流程,一旦某个流程偏离了标准工艺,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快速地发现错误或者瓶颈所在。
优化生产流程。将生产制造各个环节的数据整合集聚,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仿真并优化生产流程。当所有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系统中重建时,对各环节制造数据的集成分析有助于制造商改进其生产流程。例如,在能耗分析方面,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利用传感器集中监控所有的生产流程,能够发现能耗的异常或峰值情形,由此便可在生产过程中优化能源的消耗,对所有流程进行分析,此举将会大大降低能耗。
德国安贝格电子工厂基于西门子PLM软件在虚拟环境中仿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在真实世界的工厂中进行实际操作,即实现了产品跨行业的多样化,也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研发环节,安贝格拥有一个虚拟的工厂,研发设计部门把虚拟的研发产品同步给生产部门来生产,两部门有着统一平台,并时刻保持着协调的一致性。真实工厂生产时的数据参数、生产环境等都会通过虚拟工厂来反映出来,而人则通过虚拟工厂对现实中的真实工厂进行把控。生产环节,当一个元件进入烘箱时,机器会判断该用什么温度以及温度持续的时间长短,并可以判断下一个进入烘箱的元件是哪一种,并适时调节生产参数。安贝格工厂的每一条生产线每天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系统会实时同步研发部门的最新指示,自动跳转到不同产品或者器件的生产模式。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该工厂每年可生产约1000个品种共计1200万件工业控制产品。按照每年生产230天计算,平均每秒就能生产出一件产品,其中百万件缺陷仅为15,缺陷率仅为德国工人的1/25。
优化经营管理体系实现精益化管理
优化工业供应链。RFID等电子标识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帮助工业企业获得完整的产品供应链的大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将带来仓储、配送、销售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跟踪产品库存和销售价格,而且准确地预测全球不同区域的需求,从而运用数据分析得到更好的决策来优化供应链。
推动经营管理全流程的衔接和优化。整合企业生产数据、财务数据、管理数据、采购数据、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行为数据等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比例,实现研产供销、经营管理、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业务协同,促进业务流程、决策流程、运营流程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推动企业管理从金字塔静态管理组织向扁平化动态管理组织转变,利用云端数据集成驱动提升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营一体化能力。
例如,三一公司通过在线跟踪销售出去的挖掘机的开工、负荷情况,就能了解全国各地基建情况,进而对于宏观经济判断、市场销售布局、金融服务提供调整依据。
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服务型制造
大数据将帮助工业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嵌在产品中的传感器,企业能够实时监测产品的运行状态,通过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获得产品的销售数据和客户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企业能够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监控、远程运维、质量诊断等在线增值服务,提供个性化、在线化、便捷化的增值服务,扩展产品价值空间,使得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向“制造+服务”的模式转变。
比如,GE不销售发动机,而是将发动机租赁给航空公司使用,按照运行时间收取费用,这样GE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监测发动机运行状态,通过科学诊断和维护提升发动机使用寿命,获得的经济回报高于发动机销售。
保利协鑫是中国首家突破年产万吨级以上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全球最大的光伏切片企业。在光伏切片的生产过程中,有数千个生产参数会影响到切片良品率。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比重急剧加大,电能作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越发显得重要,而在这其中工厂企业用电往往占有很大的比例,提倡节能高效已成为照明科技发展的主线,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展了以节能和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照明工程。因此评价一套照明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实用,不仅要满足设计对象对照明的要求,同时还要实施广泛有效的照明节能措施,真正体现节能的意义。在工厂的能耗中,照明能耗占有一定的分量。例如一个4×104m2的工厂建筑物,照明用电负荷约为400kW,因此在工厂照明设计中,如何实现节能、环保是摆在工厂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智能照明的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流技术,涵盖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到安全防范系统以及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智能照明在国内一直被忽视,大多数建筑物仍然沿用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部分智能大厦采用楼宇自控(BA)系统来监控照明,但也只能实现简单的区域照明和定时开关功能。相比之下,智能照明系统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它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照明耗电占年发电总量的10%(超过100亿kw·h),而对照明时间长,尤其照明场所多的现代建筑、机关、学校,照明超过本单位所有耗电的40%。目前,国内这些地方的照明灯具控制大多采用手动开关,即使严格管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忘记关灯的疏忽,特别是在白天,情况更是如此,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另外,各种照明灯具都具有一定的使用时限,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仍继续使用,必然会缩短灯具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新型的节能控制系统就应运而生。
现代建筑中的照明不仅要求能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而且要能利用造型的光色营造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要求。
2工业厂房照明智能控制设计的基本要求
工业厂房是生产重地,由于其结构高大、灯具悬挂高、照明空间大、灯具数量多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其照明的基本要求。
2.1照明方式要合理
照明质量要高,包括显色指数高、光效高;照度分布均匀合理、眩光小等。同时合理选择照明方式,使照明设计做到既经济又适用,能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照明需要。
2.2合理选用光源和照明灯具
选用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维护简单方便的电光源和照明灯具;光源品种尽可能少,以减少维护工作量、节约运行费;照明灯具要合理布置,有效地发挥灯具的应有作用。要想节能,应优先选用高光效光源,如T5,T8直管节能荧光灯、稀土(三基色)节能荧光灯。
2.3选择合理的照明配电网络设计
选择合理的照明配电网络设计,可以保证各种光源的正常工作。同时提供必要的供电保障,以满足电光源对电压质量的要求;选择合理、方便的控制方式,以便于照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2.4照度的选择
根据工艺段不同,合理地选取照度水平,有效地控制单位面积安装电功率。一般来说生产车间照度值200~300Lux,办公用房照度值选取300~500Lux
3工业厂房照明智能控制设计
目前,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大型广场及重要建筑物应用较多,事实上,智能照明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简单,但其优越性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下面以ABB i-bus系统进行阐述。
3.1 ABB i-bus系统原理
3.1.1 i-bus系统拓扑结构
i-bus系统的基本结构是支线,支线与支线之间通过线路耦合器进行连接,构成一个区域,区域之间再通过区域耦合器进行连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见图1)。
3.1.2 i-bus工作原理
i-bus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图2进行简单阐述:
由图2可看出,i-bus系统的智能面板(传感器)替代了传统的面板,智能面板只与i-bus控制总线连接,智能面板通过总线发送信号控制相关的驱动器即执行器,从而实现对灯光等设备的控制,面板开关属于安全低电压设备,不需直接切断强电进行控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面板开关的控制。该照明控制系统包括技术参数的设定、现场数值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控制信号的输送、受控对象被控、被控后信息的反馈等环节。
3.2控制内容
3.2.1时钟控制
在上下班时间自动进行生产车间的照明开关,并联锁启动空调系统。根据厂区联网的物流自动化系统,定时开闭库房照明开关。
3.2.2照度自动调节
荧光灯镇流器配置可调光电子镇流器,通过调光模块和照度自动检测,实现照明灯具的自动调光控制,使该区域内的照度不会随日照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始终维持在照度预设值左右。
3.2.3应急状态减量控制
通过每个对正常照明控制的调光模块等电气元件,实现在应急状态下对各区内用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照明灯具减免数量和放弃调光等控制。
3.2.4手动遥控器控制
通过红外线遥控器,实现在正常状态下对各区域内用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照明灯具的手动控制。
3.3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3.3.1良好的节能效果
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能源,一般可达30%以上。另外荧光灯采用了有源滤波技术的可调光电子镇流器,降低了谐波的含量,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低压无功损耗。利用智能传感器感应工业厂房内外亮度来自动调节灯光,以保持工业厂房内恒定照度,既能使工业厂房内有最佳照明环境,又能达到节能的效果。根据各工业厂房区域的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照度设定,并按时进行自动开、关照明,使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3.3.2延长光源的寿命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能成功地抑制电网的浪涌电压,同时还具备了电压限定和轭流滤波等功能,避免过电压和欠电压对光源的损害。采用软启动和软关断技术,避免了冲击电流对光源的损害。通过上述方法,光源的寿命通常可延长2—4倍。
3.3.3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照明系统中,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100Hz的频率闪动,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调光模块控制面板代替传统的平开关控制灯具,可以有效地控制各房间内整体的照度值,从而提高照度均匀性。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频率(40-70kHz),不仅克服了频闪,而且消除了起辉时的亮度不稳定,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3.4管理维护方便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照明的控制是以模块式的自动控制为主,手动控制为辅,照明预置场景的参数以数字式存储在E-PROM中,这些信息的设置和更换十分方便,使工业厂房的照明管理和设备维护变得更加简单。
3.3.5实现照明的人性化
由于工业厂房不同的区域对照明质量的要求不同,要求调整控制照度,以实现场景控制、定时控制、多点控制等各种控制方案。
3.3.6提高管理水平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普通照明人为的开关控制照明灯具的通断,转变成智能化的管理,不仅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将其高素质的管理意识运用于照明控制系统中去,以确保照明的质量,而且将大大减少企业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较大的投资回报。
4结语
工业厂房照明智能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业厂房的品位,使照明系统与工业厂房其他智能化设备相匹配,而且还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节省灯具,降低运行费用,从而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
参考文献:
[1]陈一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2]沈瑞珠.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低压电器,2002(5)
[3]赵庆勇.工业厂房的照明设计[J].电工电气,2010(5)
一、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计算机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和快捷;其次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后表现在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2]。工业设计作为设计艺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动态发展的,它将会不断地汲取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在概念、理论和方法上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
二、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规划
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工业设计软件的使用在工业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计算机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和快捷;其次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后表现在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该实训重点支撑《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渲染》、《3D建模》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实训。主要实验项目:工程设计制图(全程教学)、程序设计语言(VB)(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I(全程教学)、人机界面设计(全程教学)、企业形象设计(全程教学)、虚拟现实与技术(全程教学)、多媒体技术(全程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全程教学)、产品开发设计(实践教学)、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产品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三维逆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智能设计实训室可完成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有工程设计制图、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AdobePhotoshop)、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I(Adobe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造型造型设计I(Rhino)、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I(Solidworks)、计算机辅助产品渲染(3Dmax、Vary、Keyshots)、Matlab及其设计应用、虚拟现实与仿真等专业必修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校已建设通用的计算机机房,基于如下几点因素考虑建设CAID的必要性:①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实训室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需运行大型的三维建模软件、渲染软件、动画设计制作软件、虚拟现实与仿真软件;②智能设计实训室的利用率极高,仅工业设计一个专业有10多课程需要在该实训室全程授课,另外还有大量的实践课需通过智能设计实训室完成;③智能设计实训室可作为我校高级计算机机房,完成高配置要求、高复杂难度的教学任务,辅助我校的教学和实践。
三、海尔众创意高校联合实训室的运营
海尔众创意高校联合实训室是依托海尔众创意平合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实训室,宗旨为引领生活品质,实训室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搭建创新平台,以设计创新为主导,以“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到废弃和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设计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设计,包括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构建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孵化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在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基础上,组建一支能够满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海尔联合实训室长期发展需求的线上运营团队,满足现有艺术教研室老师的教学、交流、实践的需求,通过充分的产品设计、三维建模,打造专业的线上平台,线上实训室上传作品数量不得少于100,给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展示能力的机会,真正建立起海尔与院校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海尔设计师与院校学生高效无缝沟通平台,发掘更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四、小结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设计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智能设计实训室这个实践平台,而智能设计实训室的建设质量、课程设置对工业设计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我们必须加强智能设计实训室的综合建设、不断优化相关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智能互联带来的变革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把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关键因素从人力生产转向了机器生产。由此,如何改进、完善机器,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主题。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智能化,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不断有一轮又一轮的新型“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Porter与PT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amesE.Heppelmann,在两人合著的《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中指出,智能互联将成为新时代工业变革的主题,智能互联产品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工业企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彻底改变制造企业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包括产品研发、IT、生产、物流、营销、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都将被重新定义,并大幅提升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水平。智能互联产品,必将给制造企业的传统组织架构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变革。
PTC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博士对《物联网时代企业竞争战略》及其中所阐述的智能互联产品与变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智能互联是一种激烈的变革,而不是一种改良。智能互联产品使企业重新思考它们所处的行业及其核心业务中的各种问题,并由此建立新的客户关系,新的业务流程和新的组织架构。新的客户关系,智能互联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功能以及海量数据,这一切正在改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一次性的业务变为持续和开放式的业务;新的业务流程,新的产品功能、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正在改变组织价值链上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包括产品开发、IT、制造、物流、营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此外新的流程还需要部门之间开展更为紧密的协作;新的组织架构,跨部门的新协作形式以及全新的职能部门都将涌现,包括统一的数据管理组织、持续改进的产品售后部门以及专门负责优化客户关系的部门。
客户关系的变革
在传统的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IT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出厂前。在设计环节要应用CAD设计工具,在生产环节会用到CAM编程软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会用到PLM、ALM等管理工具,以及物联网的分析和制造的流水线执行等一系列IT技术的支持。然而,这些都是在产品还没有成型以前,一旦产品售出,则几乎没有IT技术可以支持产品的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反馈。用户体验的反馈经常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而维修、维护计划,备品、备件计划等,也都是依靠相关部门的服务经验来执行的。在维系客户关系环节中应用的IT技术的数量和质量,与生产环节所应用的简直天差地别。提高应用体验的技术手段不应该在出厂的时候结束,而应该是刚刚开始。
基于智能互联产品的客户关系的定义,对于企业的生存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寿宇澄博士介绍说: “传统的产品维护其实就是依靠经验去判断,根据经验某个产品可能用一年就会坏,那么不管产品有没有问题,用户使用到了十个月的时候就先去维修一下,这样就使产品增加了两个月额外的维护成本,且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可能带来很多其他的不利的因素。”通过连接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互联,并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及时合理地分析并预判出产品将会发生的问题,比如建立产品失效模型。
业务流程的变革
新的产品功能、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为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带来了大量的改变。根据这些信息与数据对涉及企业、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各个阶段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数据结果对其进行优化。这样的优化将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研发及采购等各个职能部门中展开,并触碰到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营、销售、服务以及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
大多数企业的业务流程都是刚性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如果能够实现数据驱动流程优化,以实时数据为依据,提高效率,则可以把刚性的流程转化为柔性的流程,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寿宇澄博士说:“通过数据分析,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的过程,就是数据驱动的过程,从数据的来源一直到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都是以数据为核心的,这套核心的变化需要像PTC这样的软件企业提供更好的平台,更好的技术,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把这个企业改造成为能够适用于这样一个数据驱动模式的企业,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和业务流程等,都需要有这样的变化。”
企业架构的变革
对数据的掌控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数据在企业中的价值正在加速超越资本,独立的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将与独立财务部门一样重要。无论是设计信息的流动,技术知识的积累,还是产品信息的反馈,都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这些数据与信息进行管理,有了这些数据,企业才能知道客户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还有哪些新的价值可以挖掘。寿宇澄博士说:“目前,我们对数据管理的要求还停留在‘积累’,还没有‘遗忘’。未来的数据管理,还需要‘遗忘’,适时地淘汰旧数据。”
客户管理体系是企业架构变革的另一个重点。与客户关系相对应,要开发更了解用户需求的产品,就需要建立依托IT技术与数据的客户服务体系。一直以来,很多企业都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做好产品上,而忽视了客户体验的管理和用户成就的管理。企业虽然拥有庞大的售后服务部门和技术团队,但还都停留在如何为客户提供便利,改善服务质量,而没有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品质。以IT技术为基础,建立在实时反馈数据上的用户服务平台,则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反馈。为用户提供VIP会员服务,实时更新产品运行状况,维护状况,推送最新技术,并帮助用户管理应用经验与成果。
在研发、运营一体化方面,很多企业的研发和运营还是分离的。一体化的研发与运营体系可以避免盲目的研发,通过后端数据反馈,分析客户体验,制定更贴合用户需求的研发方向和运营策略。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对产品的营销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汽车销售通常需要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参数,而传统的销售手册只有抽象的数字、图片,即便去4S店参观真车或进行试驾,也无法完全体验全部的驾乘感受。而运用全新IT技术实现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体验产品的各种性能,和各种应用环境,甚至雨雪天气的驾乘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参考。
中图分类号:TQ560.6;TP391.44
工业炸药是具有易燃易爆危险属性的特殊商品,其生产、销售、购买、运输、爆破、储存所有流程都由政府部门严格监管。而现阶段由于民爆物品生产、销售环节众多,业务流程复杂等缘故,造成民爆物品各环节动态信息难以及时获取。
目前,炸药信息标识主要采用条码技术,但条码技术具有记录信息无法更改、存储容量相对较小缺点。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可支持快速读写、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利用多点布置的RFID读写器和应用软件可实现大范围、长距离、多点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
利用RFID技术,建立工业炸药信息的在线数据采集。通过对其生产、存储、销售、使用等过程的信息实时获取,实现工业炸药从生产企业下线直到终端用户使用全流程综合管控。
1 系统结构
根据工业炸药全流程和RFID信息流向,可把该智能识综管控系统分为三层,如图1所示:
1.1 数据采集层
每个工业炸药产品或包装箱上都有RFID标签,而布置在关键工位(如生产线终端,仓储门口等)的标签读写器则读取经过该工位标签信息,信息主要包括产品位置,经过时间,状态,数量等,然后数据处理层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实时获取分布在不同位置读写器上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工业炸药信息实时动态采集。
1.2 数据处理层
该层主要处理来自数据采集层的RFID读写器中信息,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写入数据库,再进一步提供给数据服务层。通过数据处理中间件,并根据EPC Global编码规则,把从数据采集层RFID读写器中读出来的有用数据(非标签数据),经过标签数据预处理(过滤、分组、计数等),检查错误标签和重复标签,最后将数据写入数据库,供数据服务层使用。
1.3 数据服务层
数据服务层利用数据处理层数据,并转换为不同格式,为各种不同模块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不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共用和信息共享。工业炸药动态信息实时显示在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以图形化、可视化形式表现产品动态变化流程以及相关位置、时间等信息,对于可能发生潜在安全隐患或者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通过专业数据接口,为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提供动态信息支持,从而提高该系统的响应速度。
2 系统关键技术
2.1 RFID编码、自动贴标及其信息获取
考虑到行政部门的需求和成本,该项目采用RFID和条形码融合技术,即个体产品(例如:一条炸药药卷)标识采用条形码实现,而批量产品(例如:一箱炸药)标识采用RFID实现。
(1)RFID编码
(2)自动贴标
即在包装生产线末端对产品进行贴标,为此,本项目设计并研发具有国内首创的防爆型RFID条形码自动贴标机。该贴标机主要实现的功能:RFID标签信息在线读写、自动贴标、条码在线识别、RFID标签和条形码信息映射以及纠错控制。
(3)标签信息的实时获取
获取RFID产品对象信息的方式通常有两种:a)信息直接存放在标签上,只需通过直接读取标签即可获取标签信息,缺点是容量有限;b)信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通过认证控制访问。容量不受限制,更新方便,缺点是需要网络支持,还有安全性问题。
针对民爆物品全流程安全监管需求,结合EPC Global机制,并同时考虑产品信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存入RFID标签(例如:产品审批编号、产品流水号等不变信息),另一部分则存放到网络服务器(例如:工位编号、仓库编号等变化形象)。
2.2 数据处理中间件
数据处理中间件主要是用来处理来自系统数据采集层的信息,并把一些信息同步写入到数据库。运用中间件,即使数据采集层和数据服务层处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应用不同的平台工具,它们也能得到很好的交互,如图2所示。
2.3 数据的安全性
由于RFID标签所处环境及产品本身特性影响,标签数据在安全性,可靠性与准确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安全性方面,RFID标签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易受到非法访问、跟踪、窃听、伪造等攻击。由于工业炸药行业监控的独特性,设计安全、高效、低成本的RFID安全机制尤为重要。为解决上述安全与隐私问题,目前已有多种解决方案,包括Kill标签、主动干扰、智能标签、阻止标签和Hash锁等方法。其中,Hash锁通过简单的Hash函数,增加闭锁和开锁状态,对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进行访问;但是它无法解决位置隐私和中间人攻击问题。而本项目则采用了一种改进的随机读取控制Hash锁方法。在可靠性与准确性方面,则在数据处理层有个数据预处理机制,即对来自数据采集层的信息进行纠错,去重等操作,以此提升可靠准确性。
3 应用情况
系统选用微软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编程语言采用C++、C#、ASP,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和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混合技术架构,其中RFID数据采集、RFID事件处理、业务流程处理等采用C/S架构;RFID实时信息上传、实时监控和查询、追溯等采用B/S结构。
本文开发的系统已经用于广东省四0一厂炸药生产线,可以对炸药产品下线、产品出入库、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实时采集和传输,图3是应用场景。
4 结束语
本文题出一种基于RFID和条形码融合的技术,对工业炸药各个流程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数据处理中间件技术对采集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提供了实时获取的工业炸药信息,为管控这具有危险属性的产品提供了方便快捷途径,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常新岩,谢永言,郑永芬.工业炸药自动包装线的安全性探讨[J].爆破器材,2009(01):8-10.
[2]游战清,李苏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5-50.
[3]蒋邵岗,谭杰.RFID中间件数据处理与过滤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8(10):2613-2615.
[4]向煜,膝建辅,张立毅,郭继昌.基于Hash锁的同步强化RFID验证协议,2009(21):138-143.
[5]许亮,黄志平,肖开文,周伟东.基于RFID工业炸药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微计算机与信息,2012(09):46-48.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066-01
在工业发展史上,自动化的出现及应用为促进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工业自动化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中智能控制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智能控制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出现,对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企业产品在保障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总体生产效率,所以促进工业大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是目前工业发展中一个主要方向。
1 工业过程控制及智能控制技术基本概念简述
1.1 工业过程控制概念简述
工业过程控制是指在进行工业生产作业中,根据工业生产过程需要,结合电子计算机应用、先进生产产线、仪表显示等,根据产品自身要求结合相关应用控制理论,从而设计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并可以将工业自动化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过程控制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时间,使生产设备间的停滞和等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仪表面板对生产线的监控,使生产环节中出现的无效停滞、等待和错误信息得到良好传达,在根本上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1.2智能控制概念简述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是指在工业生产控制过程中,不经人工操作与干预前提下,依靠智能系统自主驱动智能机器,从而实现对操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行为的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是科学技术发展中一个重要成果,其结合了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先进信息技术和先进工业生产控制技术,所以智能控制涉及科学技术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其应用形式大体可分为模糊控制系统、专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等。智能控制在工业生产控制应用时不仅可以精确达到控制目的,还能根据相关控制知识理论进行推理,还能优化生产中总体控制模式,为促进工业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2 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使用范围
2.1 生产过程信息自动获取
在工业进行生产作业中,智能控制系统对所有生产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自动获取,运用自身系统进行运算,根据不同设备运行状态做出相关调整,减少了工业生产作业中对人工的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我国工业控制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化技术是智能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技术的不足直接造成智能控制系统在总体结构上存在缺陷。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应有所加强,在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应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智能控制水平上立于国际科技前沿。
2.2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主要应用于数据监控与采集,根据生产作业中机器的脉冲数进行记录,将数据在特定时间内传输到数据存储系统中。数据在存储系统中,使用A/D单元模式进行转,使模拟量转为数字量,然后将数据自动存储在储存系统中,PLC可以使用小型打印机将DM区数据进行定期打印处理,计算机同时也可以对PLC区域数据进行读取,然后进行计算作业,PLC此时便作为电子计算的数据终端。数据监控系统是对产线整体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当某处运行机器系统发生故障时,其可以自动产生警报信息,并将故障数据做出记录传输到储存系统中,当运行机器故障过于严重时,PLC可以立即将整条产线作业中止,并停止故障机器系统运行。数据监控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系统故障进行报警处理,还可以根据实时状态对机器系统中的计时器、计数器做出有效调整,使产线生产更为规范、合理。
2.3 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
在工业生产中,将智能控制与产线总控部门、机器设备系统、PLC进行连线处理,实现四个部分数据互通,使生产过程与控制系统有效结合在一起,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生产运行设备的监视,根据各设备生产运行状态,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远程操作处理。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使更多工业企业对其了解程度更为深刻,更多企业体会到智能控制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将智能控制技术已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但智能控制技术上的薄弱使企业受益不多,没有达到企业通过工业过程控制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只有生产过程运用了自动控制,剩余大部分生产操作依旧是依靠人工作业完成。
2.4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机制
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应用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局部级控制应用,另一种是全局级控制应用。局部级控制应用是对某一生产单元进行自主设计,其应用范围针对目标集中。全局级控制应用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自动化生产作业,包括对整条生产线总体生产工艺记性进行控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机器故障,根据实时运行状态进行总体调整。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中的应用,在基础上强化了产品质量,人工虽然是工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但通过自动化产线制造出的产品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局部微观工艺上都强于人工制造,所以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对促进工业自动化生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
3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正在向大型化和复杂化方面不断发展,使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发生了很大改变,由简易型逐渐向高科技型不断转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对整体自动化产线进行全程监控,并根据机器实时运行状态做出有效调整,为工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数据采集与交换层主要实现工业各环节数据的采集与交换,数据源既包含来自传感器、SCADA、MES、ERP等内部数据,也包含来自企业外部的数据,主要包含对象感知、实时采集与批量采集、数据核查、数据路由等功能。
数据预处理与存储层的关键目标是实现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初步清洗、集成,并将工业系统与数据对象进行关联,主要包含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等功能。
为了可以达到人工智能化技术和电脑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因为智能化操控技术本身是属于一种最先进的高科技化程序控制技术,尽管其出现及应用的时间期限还是比较短,然而人们对其的关注程度是极其高的,而且将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及,具备极其看好发展空间。电气装置控制领域和信息采集、信息处置与整合、电气装置自动化操控以及电气设备运行等诸多方面具备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在实施电力工业装置自动化控制环节中,依托智能化操控技术可以显著增强实控成效,消除操作缺陷,给电气工程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电气装置自动化控制关联因素分析
1.1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信息技术,具体来说即涵盖了电脑程序化控制技术、网络化信息传播技术以及高速宽带的电脑网络应用技术,其根本上即是指人们运用当今高科技型的信息整合技术来展开信息处置和利用过程,并实施信号传感过程、存储过程以及现实利用工作等等。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信息收集、信息处置以及信息传送等有效工作过程。当今微型电子元件、光感应电子元件以及分子型电子元件等多类高科技产品已经广泛运用到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助于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性。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迅猛推进。
1.2固体型电子工程学
当代信息技术迅猛提升促使分析诊断及鉴别技术对于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言固体型电子工程学,具体来说即是指全面整合三极管电子放大效能并且广泛的进行集成电子电路的深入研究,依托物理知识体系及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融合式发展依然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不断获得推进的基础条件,而且其尚能够完整地运用到电子工程学系统以及微机程序化控制机构当中[1]。
2职能化操控技术运用特点分析
2.1具备极强的统一性
职能型操控工艺的统一性比较强,尤其是在信息参数的处置过程中,及时完整的输入相关数据可以充分满足电气工程自动化操控技术发展的需求。因为控制目标及获取成效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性,然而其中一部分操控目标在具体工作环节中并未对智能型控制装置做出较严格的要求,其具体的操控品质也比较优异,现场操控人员在具体的控制环节中,必须高度关注具体的设计环节工作,不可放松具体控制标准。
2.2增强调控操作的便捷性
实施智能化控制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其本身的便捷性,如此方可完整控制执行动作的具体时间以及合理缩短操作时间等,从而可以精准调节具体的控制速度,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具体工作品质,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进行有的保障。一般状态下,和过去的控制装置做比较,智能型控制装置可以出色的完整好程序化调节过程,具体作业优势更为明显,具体的使用成效更为显著。
3智能控制在工程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策略
3.1故障判别工作
电气工程工作系统是由众多机械设备与各种零部构件组成的,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磨损,引发性能下降或故障等问题。工作系统发生故障,其千兆与该故障类型和故障内容等具有重要的联系。智能化技术亦可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之中。对于工程电气的自动化而言,变压器承担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和作用,这也都故障防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多需要采用多种防治措施,以保护变压器的正常使用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2]。
3.2工业电气的优化设计
为保证电气工程的安全稳定工作和工作效果,其自动化控制过程应设置针对性强的电气设备,通常情况下,这一设计流程十分复杂,需同时兼顾电气工程工作特点、工作目标、自动控制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必须加强培训和学习,以增强其综合能力,切实理解并掌握电气、电路及磁力等理论,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设计工作完美结合[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控制技术逐步应用于电气自动化工作过程之中,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越广泛,企业工作质量与发展效果越佳。因此,企业应积极探索智能控制在工程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策略,以促进产业持续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卫方,龚栋成.浅析智能控制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3(13):118.
一、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计算机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和快捷;其次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后表现在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2]。工业设计作为设计艺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动态发展的,它将会不断地汲取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在概念、理论和方法上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
二、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规划
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而工业设计软件的使用在工业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方式。计算机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和快捷;其次表现在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最后表现在使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该实训重点支撑《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渲染》、《3D建模》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实训。主要实验项目:工程设计制图(全程教学)、程序设计语言(VB)(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全程教学)、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I(全程教学)、人机界面设计(全程教学)、企业形象设计(全程教学)、虚拟现实与技术(全程教学)、多媒体技术(全程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全程教学)、产品开发设计(实践教学)、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产品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三维逆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智能设计实训室可完成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有工程设计制图、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AdobePhotoshop)、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II(Adobe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造型造型设计I(Rhino)、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II(Solidworks)、计算机辅助产品渲染(3Dmax、Vary、Keyshots)、Matlab及其设计应用、虚拟现实与仿真等专业必修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校已建设通用的计算机机房,基于如下几点因素考虑建设CAID的必要性:①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实训室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需运行大型的三维建模软件、渲染软件、动画设计制作软件、虚拟现实与仿真软件;②智能设计实训室的利用率极高,仅工业设计一个专业有10多课程需要在该实训室全程授课,另外还有大量的实践课需通过智能设计实训室完成;③智能设计实训室可作为我校高级计算机机房,完成高配置要求、高复杂难度的教学任务,辅助我校的教学和实践。
三、海尔众创意高校联合实训室的运营
海尔众创意高校联合实训室是依托海尔众创意平合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实训室,宗旨为引领生活品质,实训室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搭建创新平台,以设计创新为主导,以“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到废弃和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设计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设计,包括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构建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孵化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在智能设计实训室建设基础上,组建一支能够满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海尔联合实训室长期发展需求的线上运营团队,满足现有艺术教研室老师的教学、交流、实践的需求,通过充分的产品设计、三维建模,打造专业的线上平台,线上实训室上传作品数量不得少于100,给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展示能力的机会,真正建立起海尔与院校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海尔设计师与院校学生高效无缝沟通平台,发掘更多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四、小结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设计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智能设计实训室这个实践平台,而智能设计实训室的建设质量、课程设置对工业设计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我们必须加强智能设计实训室的综合建设、不断优化相关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