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7 15:49: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篇1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篇2

一、语文教学提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独立性不强

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的学习,同时老师也应当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然需要依靠老师的鞭策去思考问题,脱离了老师的引导,自己则无法独立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会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但是多数情况下学生必须依赖书本上的提示,或老师给予的暗示来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

2.忽略评价环节

在提完问题之后,老师应当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总结,但是许多老师忽略了这个流程,这种情况下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还需要关注其他学生有没有注意在听,有的学生分神的时候老师会及时提出来,这样就打断了回答问题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道怎么继续回答,更不用说让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因此,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3.问题解析过于死板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内容多是按照书本结构展开的,许多老师存在着照本宣科的问题。同时,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化,学生只要翻一翻书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无法有效地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但提问过于单一,而且老师所采用的答案也比较死板,完全以教材上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当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有出入的时候,老师也没有从学生角度来分析,而是直接让学生记住书本中的正确答案,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

二、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方法

1.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喜欢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提问方式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所回答出来的答案往往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而是通过从书本当中寻找现成答案的方式作答,因此提问也就失去了启发性的功效。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兴趣,采用机械式回答的方式来应付老师的提问。因此,老师在设计每节课的问题的时候,应当由浅入深,使问题具有挑战性,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课文《小橘灯》中,作者提到了小姑娘爸爸的时候,采用的是省略号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老师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为什小姑娘不说自己的父亲去哪了?”学生会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让学生说出持有这种观点的理由,然后根据学生的理由来分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

2.提问设计具有科学性

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当将文章中的重、难点都包括在内,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充分发挥问题的功效,这个效果的实现就要求老师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认真梳理课文当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问题的设计得紧紧围绕课文重点展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轻易回答出来,这样学生则会失去课堂参与的兴趣;如果问题设计得过难,学生经过很长时间思考仍然找不出答案,则会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课堂变得更加枯燥。比如,在课文《最后一课》中,作者描述了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吃力写字的场景,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黑板上正常写字并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但是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显得如此吃力呢?这种问题设计的难度适中,文章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要从韩麦尔先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处境,才可以得出答案。从人物动作细节出发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程。

3.提问设计具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多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可以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足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因此,多采用疑问的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增强问题的悬念感,将学生引入思索当中。以课文《童趣》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前引导部分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候有趣的事情,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有没有盯着蚂蚁玩过,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整体。通过这种问题式的教学,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逐步走入课本当中。

三、结束语

语文课堂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之上,从多个角度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使问题更加趣味化、科学化,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问题的答案,活跃课堂气氛。

篇3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综合性学习的土壤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及情境是很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惯性的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课堂上大部分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性很低,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学习被动,思考不积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是很不可取的,教师应当有所改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更多的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应当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应当让学生更多的去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思考进而自己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个过程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意识,对培养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发展

良好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一以贯之的课堂的主导,学生应当更加被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与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到文字的描述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字的意蕴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解能力,对于很多知识要点,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可以自己领会文章的内涵,对于不懂或不太理解的地方,需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当然,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技巧,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转变。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有些问题一时理解不了,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思维有所禁锢,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让他们从固有的思维中走出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学习的文章自然会有另一番领会。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相应加入了很多古典诗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的地方,也是培育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的部分。首先,对于古文学生学习起来障碍会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对于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情感,学生往往不那么容易领会到,因此,经常会出现对于诗词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于作品后的情感及内涵领会较浅。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例如向学生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学生再来读这些作品时往往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而这个过程也很好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低,学生学习不主动,也不愿意独立思考,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禁锢。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这也是一个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应的变换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可以更多的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学生间的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过程中,通过聆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可以看出自己看问题时的遗漏与缺陷,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这首先很好的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以相关文章为背景的优秀影视作品,观看开始时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过程中也很好的培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培养习惯,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期,很多时候学生间学习成绩的差异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学习习惯的不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学起来更轻松,收获也更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主要的部分。

首先,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立刻问老师或是和学生讨论,先自己认真想想,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有针对性的找答案。同时,要让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即将学到的内容有初步了解,这样老师讲的时候接受起来会更容易。课后复习则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过程,同时,还可以就课堂上自己没有想清楚的地方做深入思考,从而对所学知识点有更加牢固的掌握。习惯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应当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处在一个思维高度发展的过程,学生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与认识能力都在不断积累,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能力也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是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前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都会受益。

结 语: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契机,善用这个时期的,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将会产生很大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多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想要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引与点拨,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及不正确的思维模式。最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也很重要,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得更自由也更高效。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08-01

新课程标准的主题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中去追求和完善这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的实践和总结。本次深入调查了日喀则地区,对少数民族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1.语种复杂,母语情节重

日喀则地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到2003年年底,全地区总人口为64.7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满族、苗族、壮族等共十几个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5%,另有少数夏尔巴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差异,造成语言错综复杂情况,且学生都在母语的环境下长大,受母语影响严重,对说汉语没有太大的兴趣。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日喀则地区经济能力有限,加上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的语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备也极为简陋。一些学校虽然拥有多媒体语音教室,但数量极其有限,质量也不好,根本满足不了语言教学。另外,学校的图书资料也非常有限,几个学生平均只有一本图书,而且内容陈旧。这明显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不利于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师资力量薄弱

日喀则地区的教师学历结构普遍偏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各地市均不到5%,研究生学历也不到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8%,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达50%以上。50岁以上具有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比例低于3%,年轻没经验的老师偏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各科老师都能教语文,有的老师还是兼职。

4.教学质量差

在一次语文测试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汉语文平均分为47.09,初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5.15,高中汉语文平均分为29.11。从中可以看出日喀则地区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差,小学基础不牢固,直接导致了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不及格。

二 根据日喀则地区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学习之根本,教师是授课之根本,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要教好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只专不博或只博不专,都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应做好备课、讲课、总结工作,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充电”。鼓励大学生走进西部,这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以新教材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方法的推进,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教材为基础,加以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除了完成必要的语文课文教学之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它主张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时老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力求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国家扶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自1952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是全面的、系统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政策的支持。并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兴办学校,在教室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设备。引进大量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们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5.剔除陈旧的教学方法,改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旧教材,旧教法和旧的课程设置,本质上却是一次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变。语文这门学科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敢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三 总结

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更新,就没有新课程的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面临更大的考验,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5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写作内容与写作主题大多数都是教师做安排和制定的。而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大多都是根据教材或者教学要求布置的,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和学习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较为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常会出现主题不明确,重复写作、写作规划不足等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质量,对学生写作水平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项考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作思维能力的教学版块,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尚不成熟,文化基础也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初中生会在学习写作和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并且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普遍具有易自卑、心理敏感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青春期综合心理特征,以至于学生会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兴趣,写作态度较为敷衍,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成长。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命题作文是现今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写作形式,正是在这种单一命题形式的影响下,绝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时,就会过分的关注与注重学生的写作成绩。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会采用写作模板等形式开展写作教学,导致学生由于过于重视教师所教授的写作模板,而出现套路化、单一化的写作问题,写作内容也会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究

制定明确写作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落实教学目标,满足教学要求的基本前提条件,同样也是教师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依据。对于作文这一自由度较高、创新创造力较强的教学版块来说,制定一个明确教学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改善作文教学问题,确保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度,就要认识到明确教学技术,制定完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思想,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将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作文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一个满足学生实时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进而在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时,提高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若想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写作兴趣对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为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让学生敢于创作、乐于创作,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而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受到学生主观因素以及环境外部因素两方面作用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灵活多变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作文教学形式进行合理化的创新和转变,从而以外因激发内因,创造良性循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积极性。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布置“观察日记”的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的记录和观察生活中常见事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还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在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写作素材也会得到积累,从而有效的摆脱以往套路式的写作弊端。

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是一项着重考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文化基础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语文知识教学一样,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和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阅读为基础,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更加丰富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有效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强化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以往教学形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处理,积极的响应与贯彻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形式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卫.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科教文汇,2020,(8):109-110. DOI:10.16871/j.cnki.kjwhb.2020.03.048.

[2]王春玲,马海山.浅论新课改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0,8(8):23-2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8.0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3-01

在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形势下,已经不能单靠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工作了。初中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需要靠思维器官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当中。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教学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

1.教师不认真倾听和分析学生的回答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提问和倾听想结合。老师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更加认真、自信。但是有些教师则显得没有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学生回答的答案偏离自己本身认为的答案的时候,有时会在学生没有回答完的情况下打断其课堂回答。

2.教师设计问题的方式不恰当

许多教师在提问时,一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比如一些老师提问很多的是问“对不对”、“好不好”等针对结果做出的问题,却忽略了提问学生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在表述时偏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让被提问的学生答不上话。有些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语文的教学范畴,偏离了教学主题。

3.教师提问问题重复

初中语文课上教师重复性的提问问题,导致学生回答的问题也都是重复的,多是跟随之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注意问题最初的提问,并不经过自己独立性思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长期下来,学生只会对重复提问的问题有印象,不去思考其他问题。此外,还浪费课堂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是简单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就不必要用此方法,而一些重点难点还是较为适用的。

4.教师提问过多

教师课堂提问过多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提问现状。课堂时间本来就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的提问,会压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思考不全面、不到位等,整个课堂就是一种忙碌的状态,令学生不能感到放松,会降低学习效率。而适当的提问频率则能使学生把握住课堂的主动权,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1.设计研究教学问题

提问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得以延伸,因此,应当避免问题的复杂性和琐碎性。语文教师要设计研究教学问题,尽量使用牵引力较强的问题。例如《故乡》这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后提问:“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先让学生了解故乡面貌的变化,在引出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通过比较,找出发生变化的原因,提问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接着就引出主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加强问题有效性和提问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做到问题明确,心中有数,有充分的把握。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疑点设置问题,有针对的去设立问题,干脆利落,主题明确。例如《石榴》这篇文章,针对“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为了让学生理解原因,可以提问学生作者是为什么喜欢夏天,作者想通过石榴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等,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目的性,从而从文章中去挖掘答案。

3.通过各种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将亲身体会与课文相联系,在将学生带入到文章当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热情。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渠道的学习资源设置不同途径的问题,例如通过作业、习题或者考试中出现较为频繁的错题,或者一些课外的资源等创设问题,加强学生对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点评、提问和师生间的讨论、评价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意义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适当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求知欲,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正确的回答还能使学生精神愉悦,增强自信心。第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初中的学生性情比较浮躁,无法专心听课。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上课更加专心,引领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到课堂学习中。第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对提问的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既提高了口头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回答更加更加灵活。

四、结语

由此可见,新课表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时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模式和方式,研究有效的提问式教学。教师通过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合适的问题和提问方式,有助于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2,(35):99.

[2]杨乔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22):50.

篇7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教材变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的改革。而教学改革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对整个教学的过程不断地进行创新。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学过程创新的一个产物,与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和要求不谋而合,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有关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使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由此也可以看出,问题教学法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出发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之上,通过引领学生发现并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达到一个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目的。最早提出问题教学法这一理论方法的是杜威,在他看来,孩子对一个事物的利用并不是在完全了解这一事物之后才形成的,而是其在对这一事物的利用过程中而形成的。所以,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之上,即所谓的学习兴趣。而也只有将教学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从内心去接受学习并爱上学习。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简析

1.教学观念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部分的中学教师都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灌输教育的理念在教师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来一直在提倡创新教育,但却收效甚微。尤其是像初中语文这样具有较强文字性的教学科目,很大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进行创新,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对其影响甚大。

2.教学问题的设计比较随意

同其他教学科目一样,语文教学也需要用问题来引入或者承接。但又与其他教学科目所不同的是,语文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更大,任何一位语文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较好的教学问题,就必须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无论是主要内容还是文章的整体布局等,都需要考虑。而大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时间、工作态度以及教育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都显得比较随意,所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较少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的学习去慢慢地接受和了解其他教学。在所有学科当中,语文当属最能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一大学科,而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堂上,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机械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而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通常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也就更无从谈及对其进行自主探究了,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就一直得不到提升。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地打开自己的思想,让更多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贯穿在整个课堂当中。与此同时,学习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义务尊重和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学习氛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勇敢地在课堂上提问题,其余的学生也才能够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课堂上的有序争论也就随之而出现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学生的思想才能够碰撞出火花,每一个学生也才能够获得各自的成长。

例如,教师在对《杨修之死》一文进行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进行独立阅读,阅读完成之后找出自己的疑点,找出之后再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提问,让对方进行回答,通过这样一种“互问互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在这样的问答过程中得到解决,于教师自身而言,这样的教学也是非常轻松的,而对学生自己来说,学习也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愉快,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了。

2.科学地设计教学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在线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智力这一因素,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其所设计的问题,引领学生去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而提高其能力,最终对其健康的人格情感进行培养。

例如,教师在对《愚公移山》一文进行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有人认为愚公很笨,面对挡住了路的大山,自己去挖已经是一个很傻的行为了,他竟然还要求自己的子子孙孙去挖,难道就不能够绕山开路或者直接搬家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的?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很巧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说法,学生需要考虑的东西却很多,教师可以将这一问题放在课堂上,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

3.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与空间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必须要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实现,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与空间。教师并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有机合作,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要敢于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调动。

例如,教师在对《孔乙己》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总结”这一问题来进行。教师也要完全地相信学生,说不定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一些更有新意和价值的观点和问题。

四、结束语

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除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质疑能力等之外,还能够为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活跃度,进而更好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学生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精神集中,因为学生要不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作答,这样学生就能使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发挥主观思考的作用,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其次,老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想知道最终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老师没有成熟的提问策略,只是一味的老师教学生听,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握好对重点和难点的解析。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学生的收益可能并不大,不能够真正理解问题。那么让学生参与到重点难点的思考中,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可能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观点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同,学生会潜意识的增强自信心,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整体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老师就能够着手讲解课堂中学生理解存在的误区。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质量

摘要中我们提到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是一门艺术,这并不言过其实,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成功的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可以串联起整堂课的内容,使整堂课精彩异常,学生更是能够很享受的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力。因此,成熟的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必备的素质素养。

那么如何制定一份成功的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就需要语文老师下一番功夫。

首先,成功的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要讲求科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一节提问问题的节点,还有老师对不同的问题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表情这都是要考虑到的。只有注重细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质量。

其次,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还要学会倾听。对于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给予什么样的解答,哪怕是完全不正确,老师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给学生一点提示,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当老师与学生的理解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该解释清楚学生的答案为什么不符合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解答一味的否认学生的观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提问中经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学生的解答被老师不屑一顾的否认的时候,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这样一来,学生可能从潜意识里反感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是失败的,它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打压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在语文教学提问策略中,老师要对问题有所针对。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语文学习同样是塑造学生修养内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一门学科。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做课外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对课外知识也有所了解。比如初中语文学习中,古诗词占很大的比重,那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提问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同学可以自由作答。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增强学生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这样做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创新是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提问策略运用得当是事关语文教学的一大学问。从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只讲浅显的皮毛,只忙着赶课程,并没有顾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程度,这样的老师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其不负责。还有部分老师提问问题过多过滥,把知识揉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师的解释和思想,久而久之,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从而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创新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出路,才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要想创新就要从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入手,首先老师要掌握设置问题的能力,对一堂课要有绝对的掌控能力,具备了这两点语文教学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要想创新老师的角色就要有所改变,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占据主动,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老师的任务是对课堂整体进度的掌控,以及对重难点问题的解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态度,任何开放性的学习都要在一个平等互信的基础上进行。老师要对学生绝对的信任,同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心。做到以上几点,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有所改善,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会逐渐有所改观。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塑造以及学生自身内涵修养,所以提高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是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学提问策略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一环,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自喻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3

一、阅读教学以及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概述

为了深入研究初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需首先明确何为"阅读教学"、何为"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因此,从"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念入手。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成对学生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材料中的文字形式的内容,并真正做到理解和领会。在采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科方面的基础情况以及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阅读,掌握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践环节,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材料内容的阅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理论、人生寓意等,当学生读懂材料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时,又能从中发现并探索出材料所含范围以外的内容,进而提出自己独有的想法,并为其寻求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因而,阅读教学的宗旨并不单单局限于使学生被动的接受什么,而在于从所获得的只是当中发现什么、创造出什么。

2、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阅读教学模式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设计环节,即教师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阅读,进而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和创造。在阅读教学模式中,通过设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开阔思维、激发内心的好奇,进而使学生主动阅读教学材料,因此,问题设计的优劣,对于阅读教学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重几点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整体规划性,有教学价值、有内涵、有深意,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的问题;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教学大纲、学生自身能力等实际条件,从而与实际教学有效融合;

再次,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充分开阔思维,并能在此基础上有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及问题设计策略分析

1、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当前,阅读教学方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问题设计环节,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依据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和了解,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总结如下:

(1)问题设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注重所设计问题的数量,人多越多越好,而常常忽略了设计的问题的实际应用性和教学实用性,使得设计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阅读、获取材料知识、发挥创造能力并没产生太大的作用。

(2)问题设计缺乏多元化[1]

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常缺乏创造性,一直采用经常使用的问题设计法,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新颖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阅读教学的开展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分析

(1)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设计问题[2]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因此,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可以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教学模式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先进科技--计算机电子技术、投影仪器、幻灯片等,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几段贝多芬创作的曲子(变奏进行曲、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等),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教材中所描述的贝多芬,并融入教师在课前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在音乐播放结束之后,与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分享,音乐中的那一部分能体现出教材中所说的贝多芬的特性,以及通过音乐,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哪些其他故事是教材中所为提及的,通过如此的提问与思考的过程,完成阅读教学的内容。

(2)从学生的自身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的第二点原则应为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经历不同,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设计问题,满足阅读教学的需求,需从学生的自身能力出发进行设计。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节,教师可以依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的了解,将学生归类,并分组,要求每一组要包含每一类的学生,而具体的分组情况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在自身条件上的互补。在分组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事物的正确答只有一个"的论题,然后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讨论要围绕"事物的正确答只有一个"展开,看这个论题是否正确,在讨论结束后,请两组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观点阐述,进而推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3)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在我国汉语的内涵十分深远,因此,在采用阅读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从语言的运用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如在上述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节,当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活动,邀请两组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一次课堂内的辩论,通过辩论既可以阐明小组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观点支持、观点反驳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具体运用,从而提高知识的使用技能。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是国民教育的重点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设问题设计环节产生的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从"问题设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问题设计缺乏多元化"两方面阐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并提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从学生的自身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篇10

在初中教育中,不少学校依然被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而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学的主要阵地,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严重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得教育变成具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工具,失去教育培养人才的本质意义。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背景环境下,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本文以语文版初中教材为例,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落后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固定、刻板和程序化,导致一些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有所下降,学生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不少初中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教育中教师通常都是以成绩论学生能力,以试卷成绩评判学生,久而久之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让他们觉得只有取得高分才能被称为好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无法得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也成为机械式学习,并没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3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地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很少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导致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对事物形成浅显的认识。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对课本上的文字解析得很清楚,但是苏州园林具体是什么样的、假山叠石呈现什么形状,单靠简单的文字是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体景象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材知识学习,忽略课外内容拓展。

1.4缺乏教学策略

部分教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针对化的教学,采用的都是统一化标准和教学模式,体现不出教学特色和层次性。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信。

2.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施

2.1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和领导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应该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年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寻求自身能力发展,而不是被动结束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学习方法越来越多元化,教师不能单纯地停留于课本知识的传播,而是将教材知识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应该注重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身,通过学习心理学、行为学知识对初中生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分析,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教师要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朋友,用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友好和善良,让他们喜欢上学习、爱上语文。

2.2创新语文教学资源

教师在已有的教材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利用,通过不同领域的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获得情感和实践的满足,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完美交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见识。例如在学习《周庄水韵》一文时,除了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到周庄美景外,还可以通过文章学会其中好的习作手法――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具匠心,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2.3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引导式的教育,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改善教学环境。例如在《茶馆》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大致梳理,然后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和角色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体会剧本中人物情感变化。或者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2.4促进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创建语文学习交流群,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创造更自由、愉悦、轻松的交流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影响学生文化知识内涵修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改善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二)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养训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课程安排比较紧凑,在课程的学习上往往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庞大的体系,掌握基础知识所用的时间就比较多,使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在表达能力上下功夫,因而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再加上很多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表达能力不够重视。一方面会受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产生对表达能力的排斥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按教师的安排进行训练,影响了自身的表达能力提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

目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口语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其工作的重点,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在讲,是不能给学生带来帮助的。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提高表达能力。通常,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开展演讲或者辩论活动等。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进行合理安排,为教学提供一定的气氛,并创造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说和讲,在语言表达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思维,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进行人际交往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思维逻辑是比较重要的。表达能力指的是人们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展现其综合能力。一般来讲,表达能力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才能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思维表达,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才能不断地培养起来。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清楚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只有层次明确,条例清晰才能让学生得到进步。教师应该给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练习储备语言信息,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推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的课堂上,要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际场所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应对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生活到处是学问,一切知识都源于生活。在这样复杂、多元的关系中,只有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学生的良好心理,使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工作。

篇12

一、问题式教学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1.阅读前

教师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策划者,需要做好课前各种有价值信息资源的整合,并结合资料对故事情节进行一定的预测,这种最终的预测并不能随意进行,需要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围绕文本具体的资料进行相应的预测。这对于正式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阅读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阅读前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结合学生情况,整理资料。

2.阅读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阅读重要的策划者同时也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参与到学生进行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并给予同学及时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同时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利用自学的方式或者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具体的文本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合理的验证之前进行的预测。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寻找相应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小组之间的讨论,锻炼学生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分享,拥有基本的团队意识。在阅读中,学生的问题也会逐渐增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深入的了解阅读的基本内容。

3.阅读后

阅读结束以后,学生能够基本的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进行全面的总结,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语文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回归,挖掘阅读中深层次的各种社会意义,突出重点,完善总结。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有效措施

1.问题从文本出发

首先,阅读教学中设计相应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语文教材,并利用文本内容,分析文本中具体的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文本实际的作者进行相应的互动,充分的了解作者具体的写作背景,更深入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注重在文章中的重点部分设计相应的问题,例如,对文本中重点段落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准确的了解文章的重要思想,了解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整体的教学效率。

其次,问题的设计善于准确的把握文本中的几个重要字眼,在初中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应该多次提到文本中的关键词,从而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阅读思路。如果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提问的基本方法,合理的利用阶梯式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山的那边》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从文本出发,文章内容中提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山”和“海”,那么这两个字具体指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提问,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与理解。

2.利用技巧有效的提升问题设计具有的实效性

首先,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抓住文章中具体的矛盾点,并巧妙地利用文章中各种矛盾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完成自主探究。学生研究文本中具有的各种矛盾点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在进行阅读提问的过程中准确的把握住文本中具体的含蓄点。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文本内容变得更加的深奥,在部分阅读理解中,作者会适当使用比较含蓄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利用各种含蓄的表达手法能够更加深入的表达作者的情感,理解含蓄的内容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因此,教师需要抓住文章中重要的含蓄点,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应内容进行探究思考。

例如,在《春》的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会使用这样的题目?”“作者眼中的春到底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注意到了本篇文章的重点,并带着问题阅读,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同时加深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法具有的重要优势就是开放性,同时,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利用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最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