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5:49: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青年教师认识到踏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方面,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竞赛;在科研方面,努力参加或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发掘学科的热点和创新点,潜心撰写论文。然而,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容易漠视,并且会错误地认为只有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才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还有的青年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党的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
1.2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
有些青年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评价信息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却容易被忽视。《礼记》中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思想质量、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去实现正确的价值需求。
1.3重独立拼搏,轻团队合作
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提升自己、顺利晋升职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多的是独自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等,在教研室里大家交流学习的时间较少。长此以往会造成集体观念不强,团队意识较差等问题出现。宋朝的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即不仅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懂得敬业奉献。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
现阶段,虽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2.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基本都以院(系)为单位安排比较固定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但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单边政策”方式来进行。而青年教师一般思想比较活跃、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难以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2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考核、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奖励措施,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标准,大多只是一些形式化粗线条的表述,基本上形同虚设。这种倾斜化的重业务水平,轻思想政治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部分青年教师轻视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和提升,导致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
2.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较多,主要来源于教学和科研竞争强,晋升职称难度大,经济基础薄弱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只有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3.1拓宽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
3.1.1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习信度和效度
从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最常见的方式方法是定期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深入开展,不能走过场。可以充分运用高校人才优势,可以适时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此外,还应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的力度,并在所属院部为每位教师挑选导师,从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全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和监督。
3.1.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单纯依靠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难以提高教师们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使大家在交流与竞赛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踏访红色遗址,重温红色精神,从各个缩影中更加充分了解我国发展史;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同学生们一起走向社区走向田间地头,促进社区、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
3.1.3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
当代,新媒体凭借时效性强、信息储备量大、覆盖率广和感染性强等优点,逐步成为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因此,应借助其优势,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热点问题,典型人物事迹,鼓励大家阅读评论提问,并给与科学的解答。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向青年教师宣传健康、科学及正面的理论。
3.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3.2.1利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激励青年教师提升修养
榜样的力量,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样,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挖掘先进个人事迹,以发挥其带头、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微媒体等报载体,大力宣传模范青年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和激发更多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感染并带动青年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师德修养。
3.2.2运用适当物质激励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热情
运用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使青年教师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感,进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加倍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突出并且品德高尚,思想先进,学生师德评价高的青年教师,应当在工资、津贴、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不仅是肯定优秀教师的努力和价值,而且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朝着此方向努力。
3.2.3通过师德考评长效机制督促青年教师保持先进性
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形成常规化,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考评活动。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给予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长此以往努力建成师德观念强、师风正、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3.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强化人文关怀理念
3.3.1借助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走近青年教师生活
青年教师步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生活均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压力较大,顾及更多的是多上课多发论文多做项目,如何更好的照顾家庭,而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导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便于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收入、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尽可能地解决后顾之忧,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
3.3.2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走进青年教师内心
青年教师在实现工作生活的多个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内外的障碍或干扰,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首先要掌握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反应机制及诱因,积极预防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应该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教师始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应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是党对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懂得师德乃教师的立师之本。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会遇到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他们去观察、思索、选择、实践,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青年学生鲜活的教材和样板,在高校的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理想人格,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可以积极主动地引导、教育、感染、影响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在高校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就不能仅仅表现在“教书”上,而更应该体现在“育人”上。在当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激荡不可避免,社会转型期制度的缺失及文化的无序会带来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困惑、价值观的混乱以及信仰方面的危机。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把尊重、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与批判、抵制错误思想、思潮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要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葆青春且受青年学生的真心喜爱,其关键点在于要“与时俱进”。确切地说,是日益开放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思路,要有创新思维。
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复杂的社会性影响。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开放性的特性,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理性判断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弱化,不利于青年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使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对善恶美丑应有的道德判断力。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文化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青年学生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及价值观,体现着维系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与民族发展的未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德建设解决途径
(一)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要以人文本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理念,只有强调教师的责任与权利具有统一性,才能调动教师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树立教师们的共同理想,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振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兴旺发展。因为,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完善教师道德建设领导监督与约束管理体制
完善教师道德建设,管理制度是保障,必须以制度和体制为着手点。首先,高校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道德建设,明确制定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监督机制。其次,深化师德建设的约束管理制度。要强化相关的约束管理机制,设立和完善各种师德建设的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坚决执行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同时上级领导也要典型事迹引起重视,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严惩师德缺失又屡教不改的教师。
(三)构建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青年教师关心自身价值实现,关心个人业务发展情况,重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而参加政治学习热情不高,主动不够,流于形式,基本上是领导读,教师听,政治学习效果甚微。
1.2敬业思想衰退,师表意识欠佳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高校教师的生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些青年教师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有些青年教师仅满足课堂教学,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交流甚少;有些青年教师着奇装异服上课,毫无师表形象可言。
1.3职业满意度低,奉献精神下滑
社会对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认可度不高,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使命感。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在社会认知上被人们与中职、民办高校、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混同,认为高职不是“大学”,社会偏见对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声望产生负性影响。
2实施步骤
2.1机制创新
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工作的配套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尊重青年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尊重青年教师的意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在教师职业领域有自己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归属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自觉运用需求激励理论,从分析青年教师的需求入手,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关心高职高专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建立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建立学校督导室和学生联合监督的机制,将他们的言行置于学校和广大学生的共同监督之下。
2.2阵地创新
加强阵地创新,将传统的教育活动阵地和高科技信息化媒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创新提供了现代化的崭新手段,拓展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大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要打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仗和攻坚战,主动选拔、组建和培训一支“思想过硬、网络业务精、熟悉青年教师思想状况、上网有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2.3方式创新
探讨方式创新,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党务工作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积极探寻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契合的完美结合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思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制定导师制。导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和人生导师,发挥中老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仅过好教学关,而且还要过好做人关、育人关。与党务工作相结合,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2.4活动创新
进行文化活动创新,开展广大青年教师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励青年教师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多组织为广大青年教师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活动。通过青年教师课余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思想修养,各院校可以结合各自实际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该中心可以开展各类有关个人发展的主题沙龙、学术交流活动和进修深造等。
0 前言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文明正式进入新媒体时代。然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入手,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进行了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意见,希望对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1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1 复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以及各种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我国高校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接受和应用新鲜事物的能力,在积极应用信息传播媒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部分沉迷于网络和虚幻世界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严重降低,甚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如信任危机等。这是因为新媒体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给了人们一定的发泄空间以及逃避现实世界的可能。[1]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丧失,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不再具有引导的能力,同时对其行为也失去约束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问题。
1.2 明显化的主体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现阶段教师在积极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使教育主体性以及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探索有效利用新媒体提升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成了选择信息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信息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工具获取信息,这一过程中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习的主体。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
2.1 多元化的信息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对新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挥其载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对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方面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理解缺乏全面性,在各种思想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误导而产生负面的思想以及情绪。[2]例如,西方国家鼓吹的自由主义思想等外来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然而,高校大学生在没有形成较强的判别能力以前,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难度越来越大,在复杂的思想以及信息环境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2.2 信息滤网功能消失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沟通媒介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在运用微信以及浏览各种论坛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成为信息的载体。在网络空间中,个人的言论不会受到限制,海量的信息资源每天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广泛的传播。[3]而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很难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无法将有益于学生成长以及能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信息过滤出来,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思想的侵袭。如果负面思想较多,整个学校环境的意识形态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3 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面对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挑战,现阶段相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对新媒体的利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积极构建新媒体时念,用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新媒体展开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4]现阶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新媒体的融合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递的优势,应用QQ、微信等学生广泛应用的新媒体,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BBS交流互动平台。由于这些新媒体是学生广泛应用并喜爱的,因此增加对其的利用,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知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传播,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是高校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5]现阶段,各个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当利用官方微博平台,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内容编制,通过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该平台中积极发表自身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和努力下,将这一平台构建成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班级和学校干部充分发挥好带头作用,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到思想政治交流学习中来。还可以开设思想道德诊所等活动,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惑,在同教师深刻、亲密的交流过程中,意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在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部分负面思想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现阶段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1(06):45.
[2] 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78-80.
O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LV Tingting(Zhangjiakou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form is a new way of educatio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eds, training needs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with high-quality, high-skilled integrated tal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pace of adv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unique, how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line fo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 problems in 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this has developed practical solutions, innovative idea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rovide a basis to carry ou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easible measures
0 引言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系统化、深入化,也不够科学化,因此,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教育部已经组织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实践的教学基础的建设、高校建设开展了评估的活动,但是对于高校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评估方案。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深入的系统的阐述,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健全和完善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1.1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的必要内容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精神已是时代的呼唤,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为此,高校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敢于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在创新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一变化过程足以证明,我国高校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具备高素质、精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素养,更要具备不断的自我更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则成为新时期衡量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提高,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推行特殊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提升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而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2 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创新能力做后盾我国数次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时期,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各高校贯彻落实创新教学,已是当前世界的必然趋势。而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配备高素质、创新性的教学团队做后盾。
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其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地积累创新教学的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以身作则,为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做指导,才能在教学中形成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到尊重,其创新性的思维不断得到释放和发挥,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1.3 教师创新能力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他们肩负着新时期历史所赋予他们新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因此,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当前,我国虽然一再倡导创新教学,但是创新教学还没有具体落实,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创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创新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师创建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学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只有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创新精神,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教学的进步。
1.4 时代需要大学生接受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体制教育已经经过数次变革和革新,传统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
创新型的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通过创新和变革,才能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2 阻碍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因素2.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高校教师创新素养的构建目前我国教学中依旧包含了较多的传统教学的因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高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显得不适用,创新的思想逐渐被引用,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残留,难于彻底根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开展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步伐。
2.2不健全的考核制度严重阻碍了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信度和效度是高校推定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信度主要突出可靠性,它主要衡量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科研能否作出科学的评价。效度是高校对教师考核的一种标准。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度和效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高校信度和效度地考核力度依旧遵循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的标准没有量化,一味地追求结果,不看重过程。因此,这种考核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 高校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的提高。面对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趋势,根除传统思想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尽管各大高校呼吁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呼声阵阵的背后,依旧无法看见强有力的实践。这足以证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依旧无法实现质的突破。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保留了较多传统的成分。相比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则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前程。该种问题在我国各大高校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负面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 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3.1 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营造创新环境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直被看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动者。因此,要有效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从教师开始执行。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推行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促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3.2 强化高校创新教学的研究,深化教学方法和内容高校教学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保障。依据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高校要加大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力度,深化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注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没有负担地推动创新教育工作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5-01
1 隐性教育的特点
在日常的生活中,隐形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其可以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遇到各种事情和物件体现形态进行教育,因而对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做出一些简要的研究。
1.1 教育过程的非强制性和愉悦性
一方面,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以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的各种因素为学习内容,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直观思维和情感体验来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另一方面,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给大学生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由上可以看出来隐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是轻松,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相对而言是不抵触的。
1.2 教育效果的独一性与长久性
大学生的隐形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体悟观察起到教育作用的,在此,高校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与平常的教育方法是根本的不同,不像其他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只注重当下的教育水平,应付高校的年终考试。隐性教育就具有着独一性,和长久性是特点,对其学生的教育非一日之功,教育时间的长使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对其教育的理论也就更加深刻,影响也就更加长久。
1.3 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与暗示性
在教育方法中与显性教育相比较,隐性教育中关于教育的主客体、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内容都是比较隐蔽的,即将这些因素都隐藏与教育主客体的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教育主客体的日常接触来形成一定的诱因,让其受教育者自觉的通过一定的思考,自我意识的接受教育的内容。
1.4 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接受教育的自主性
对于教育的各种方式,隐性教育就是一种自主性的教育方式。在对高校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变成了服务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教育的内容和准则就成为了生活中需求的信息,这样让高校学生可以在教育活动中不在感到那么的被动。学习实践的过程已经成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活动进过,在一定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好好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自主和自尊的需要,在一定形式上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教育和规范。
1.5 教育途径方式的间接性与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教育的形式是间接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是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直述道理,而是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一定的教育载体间接地对大学生进行渗透,使大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效果。
2 隐性教育的主要方式
在隐性教育的方式中主要是根据教育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隐性教育的以下的三种方式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
2.1 教育者人格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
在隐性教育中,虽然对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做出了一些简要的要求,但是对其人格的要求还是存在的,教育者的人格整体形象包括其观念,教育形式方法,心理素质与知识的广博等相关的内容。在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切入研究: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各方的素质培养来增加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完善自身素质,才可以形成一定的教育气场,然后与受教育相互的接触,通过平常的交往去引领和指导受教育者。第二,高校的根本就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并给与帮助,让其学生对教师形成信任感和尊重感,从而对教师产生依赖。第三,高校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以身作则,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作出带头作用,以自身为标杆引导学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2.2 与微观环境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
在这里饿微观环境指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在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的一些社会小环境,主要指的是日常接触的社会组织层面的社会环境。在隐性教育与微观环境想结合的主要方法有:第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这种隐性的教育方法要根据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个体之间彼此的异同点,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中的过程。这种教育方法与一般的方法比较没有那么系统,但是这种方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做更容易达到预计的效果。第二,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的管理相结合。这样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表现了教育管理的准则和要求,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接受价值理念教育思想。第三,对待校园文化建设要跟随校园文化的方向,并与之融合。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久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想的沉积,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它对文化载体的起到重要饿作用。当一个学校要使其校园文化气息增加时,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对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然校园文化体现在周围环境上,通过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2.3 与宏观环境因素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
相对于微观环境来说,与宏观环境的相融合产生的隐性教育具体方法主要有:第一,把教育思想寄托在物质环境上,在物质环境建设中融入教育思想,形成环境育人的教育方式。第二,教育思想与校园整体建设相结合,体现制度育人的局面。校园整体环境的建设要时刻的体现出文化制度的规范作用,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第三,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要体现教育思想,这样可以让良好的文化环境成为隐形教育方法成长的重要土壤。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三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在其日常的学习中三种教育方式同时对高校学生起到了隐形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资料搜集、信息传播、思想表达、友谊互动的新渠道和新平台。应该说,网络化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追逐热议的焦点,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化开启的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网络化促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的业态,“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海量的信息数据,其增长容量之大、速度之快、来源之广、价值之杂令人目不暇接。大学生从互联网上可以获得更加快捷的、广泛的、多元的、全面的讯息,从而克服传统思政教育仅靠高校教师这一教育主体提供单向性、唯一性教育资源的弊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信息的及时更新、充实,源源不断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2、网络信息技术以其交互式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更加实效的途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由教师掌控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的学习方式,网络平台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教育渠道和空间,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多向交流互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沟通交流,传递分享讯息,表达不同意见,形成开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教师更加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思政教育的功效。
3、新媒体工具开辟的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搭建了新的载体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校园BBS、QQ、微信、微博、MSN等新媒体越来越以其新f、灵活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目光,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微载体,结合主流网站建设,把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现课上课外、校内校外的对接,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时空的时刻存在,从而聚合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化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平台,但同时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要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使其面临着时代的难题与困境。
互联网提供的繁杂的海量信息极易诱导一部分辨识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接受非主流亚健康的信息冲击,从而削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度,加大教育难度。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交往,特别是大量社交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利弊参半,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判断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等原因,难以对此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腐朽的、甚至碎片化的信息干扰,由此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选择,使他们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观扭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新媒体技术的去中心化反权威性特点极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化时代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生存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空间的对等宽松环境意味着传统一元化、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消解,个性化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对传统中心化一方独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回避心理,思政教育主体话语权不断受到稀释与解构,教育内涵难以得到大学生回应,往往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错位发展状况。可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需要,出现了滞后、低效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话语权的式微是其滞后、低效的关键原因。”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效能难以真正发挥。
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极大地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素养和网络监控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现代大学生高度依赖网络,他们在网络平台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网络媒体却精华与糟粕并存。也就是说,网络高新技术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了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不可控性、风险性以及多变性。于是,这种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动态和信息接收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及监控反馈。
三、网络化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对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今天的世界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的丰富性、即时性、多元性、隐蔽性、平等性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开始使用网络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可见,网络在当代社会已经普遍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沟通载体和交往工具,我们必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渠道。
1、充分认知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新需求,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不断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控意识,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大刀阔斧地予以变革探索。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模式、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才能够即时破解当前思政教育难题。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全面思维、跨界思维、实事求是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全系统建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2、运用信息技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网络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校全过程化、全时空化、全方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构学校课堂、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家庭氛围等各项元素之间网格状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所以,一方面,有必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对大学生理想信仰塑造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巨大能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移动通讯技术的作用,积极打造网络教育阵地,在高校主题网站、校园网络文化、微媒体传播平台等建设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宣传正能量,形成主流价值引导和舆情舆论引领,切实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导向性。
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新领域,大力拓展网络微平台,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思想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选择社会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网络化时代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为此就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现时代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主题网站、新闻网页、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微平台建设,即时利用这些工具平台准确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交流思想,把它们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舞台。
(一)互动范围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博互动模式后,其相应的互动范围也进一步延伸,从实际课堂走向了虚拟课堂,并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在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后,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微博平台与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经过不断与学生交流,从中总结经验来提高实践工作。互动范围从实践课堂走向虚拟平台,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互动内容
由于微博属于网络虚拟平台,使用者可以充分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变化,通过文字语言或者影音方式来抒发内心感受,释放身心压力,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交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与学生开展虚拟交流,可以从情感、社交、信息等方面进行互动,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涵盖学生各方面需求,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
(三)互动功能
微博作为交流平台,其互动功能是多种多样,学生随时可以通过微博来了解最近就业信息、心理动态疏导、学业知识等多方面内容,互动功能不仅能够加深师生之间情感联系,增强双方之间信任感,也能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轨道,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方面能够顺利开展,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互动对象
通过微博师生之间不仅可以有效开展交流,还可以将学生家长、各高校纳入交流范围,从多方面进行交流,保证学生思想动态能够实时被家长和教师所掌握,确保他们成长轨道健康向上。
二、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势得到了显著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微博平台的帮助下,已经从原有的课堂工作性质向实际生活化转变,通过虚拟网络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秘性和严肃性蜕变,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好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社会上负面新闻降到最低,保证学生思想动态切实落到实处,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实施多方位互动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交流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多方模式,通过讨论群组进行讨论,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通过师生间友好交流来获取实践工作,并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重心来开展。随着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学生社会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思想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使学生发展方向偏离正确轨道,对社会以及人生产生悲观消极的看法,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因此通过采取微博多方位互动模式,来引导学生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措施
(一)将微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重新构建校园文化格局
微博作为一种媒体平台,引发的学习生活方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作为一种特定文化,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学生在微博文化熏陶下不仅加深了自身文化,也促进了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会消失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传统的校园文化格局已经被微博文化所打破,进而成为新兴文化方式。通过微博文化引入到校园格局中,互动模式将得以健康发展,构建格局也必然加快步伐。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或社会群体实施的,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方式是对成员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方面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使成员最终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当代才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古代的时候,教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尽管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在不断完善和进步,但是发展至今,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1]。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交融,思想开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难度更大,只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很难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例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等。但在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最突出的原因在于学生个体人格教育与培养的长期缺失与忽视。尤其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而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不能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应有的根本作用和意义。
二、新意识形态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1.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对于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种挑战。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教师只有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从而给学生更好的帮助和教育。其次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师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要求学生同样达到具备优良的品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其中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2]。
2.教师应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已然成为众多个体了解世界的窗口和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群体,更是把网络作为日常交流情感、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然而,网络这一媒体是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它既可以带给学生方便、快捷、高效等丰富与便利,又可能充斥虚假、暴力、低俗等负面与反面信息。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利用和驾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因势利导,合理引导大学生讲究网上文明,吸引大学生关注健康积极的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的引导。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日渐加大,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屡屡发生自伤与伤人事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沉重的警钟。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谈心谈话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亦师亦友的角色身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深入学生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深入进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三观”教育。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有力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糟粕和腐朽成分不可避免地趁机而入,渗透到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3]。这些成分的传播极易影响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智和尚未健全的人格,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国家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迈好学校教育的最后一道门槛。
总之,当一个个体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就会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为之不断努力。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科学、有效、准确地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即将离校之际就具备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即将踏入社会之际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提出: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在物欲横流和思潮泛滥的今天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1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生态观认为:环境影响主体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除此之外,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还以潜移墨化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①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除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还有自身的独特小环境影响着青年教师,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师德师风以及老一辈逐步沉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引领着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成长,需要传承和发扬。
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必须符合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
2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倾向严重。用业务标准来衡量青年教师是导致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晋级和评优基本上按教学和科研数量与质量为基础,忽略了师德和政治进步,对思想先进的典型树立和宣传很不够,不完善的评定机制亦助长了青年教师的功利性思想。②对青年教师师德、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形式也过于宏观,致使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
(2)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院校在大规模扩招后都面临着学生人数激增和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加上受科研任务的束缚,导致青年教师不能或者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和相关活动,有的即便参加学习,也是心不在焉,甚至把参加学习作为一种“休闲”,或是一种负担。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虽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安排了相对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但教育方法较多地实施了“单边政策”,主要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方式来进行,缺乏一定的艺术性,这些枯燥、单一的形式,也很难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而且教育过程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抽象、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青年教师在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
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3.1 必须贯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要求体力的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为了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讲台就是图书馆和实验室,往往忽略了运动锻炼,缺乏人际交流,也少有音乐与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些东西的缺失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心情,反过来抑制了学术增长的动力。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细节,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就不无裨益,一场趣味运动会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交流机会,一场高雅的音乐盛宴不仅可以发掘潜能,还可以荡涤青年教师的心灵。青年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他有养家的重任,有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应酬,有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站稳脚跟的压力,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重建自信,达到良性循环,这也是教育者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3.2 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规律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或外界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已的个体意识,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已的价值准则的过程。外化:是指受教育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使其成为优秀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所处阶段不同,作用不同。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目的相同,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即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很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趋向。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特定的社会要求。⑤传统的说教模式,没有实践基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培养内化和外化所需环境。
3.3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为与教学管理水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与败。⑥
虽然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其叛逆的性格和广博的见闻,决定其不会逆来顺受,这就对教育者本身的造诣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必须倾力打造和培养一支经过了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要求教育者能与时俱进,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获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4 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制度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要求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标准,要配备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进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没有一个理想的较为完美的制度
教育部门乃至全国上下都很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必须从党的建设层面高度重视,要配备专班,要有人专管,要转变重业务,轻教育的观念。
对 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打造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身边的典型,不要让人觉得望尘莫及。其次是通过加强党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的,制度要紧扣青年教师的特点,遵循规律,恰当的将业务成绩与思想政治进步挂钩,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业务工作中。
建立的制度必须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能够通过教育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制度标准要严要高。检查考核执行力要强,要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强化与抑制功能,但不能激发反感情绪,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⑦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漫长的过程,可变因素较多,要取得理想效果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实践和探索。
注释
① 唐生标,胡成功.试论基于生态观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5):97.
② 邓文珍,李煜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36.
③ 吴明勇,曾咏辉.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5):102.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94-02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而模式是对系统内部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性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抽象与概括。作为一个系统的“骨架部分”,只有将一系列的要素“填充”进来,才能使系统血肉丰满起来。因此“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可以预先“设计”与“塑造”,又可以在系统具体运行中,不断地对“主要元素”进行相互调配与定位,以重塑模式,完善系统。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不断地开拓创新。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实现有机的结合,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开拓创新,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高校各个系统的整体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巷作落到实处。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把握其规律性,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思政工作是建立在“高校权力型模式”的基础之上,把大学生作为单纯的受体,把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第一推动力,评价工作效果的好坏,不是由学生而是由高校领导阶层作结论,是以服从为天职而非服务为天职的。这种外生型的工作动力机制和核心目标的错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偏离了教育规律的正确轨道,缺乏内生的动力,缺乏鲜活的生机,难以形成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是高校与大学生相互作用、协同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二,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一些思想道德规范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宣传至高、至上、至美的思想道德境界,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存在巨大反差;教育方式单一,方法老化,还没有摆脱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群,缺少灵活多变、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方法;教育和管理手段落后,网络工具和其他一些现代化的宜传教育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保持活力,发挥强大的作用,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指向的教育,它强调对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育属于事后教育,是以思想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为前提的。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教育的滞后性充分显露,其职能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调整,既针对已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能正确地判断人们思想的发展趋势,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实行超前性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或防止问题的产生。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民主性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在这一进程中,人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对社会文明、政治民主的要求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人对人的管理,即使是对物的管理,其最终成果也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共同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特征的体现。
(二)开放性
首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于开放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急剧增长,传播信息的工具、渠道非常之多,获取信息具有面广、量多、速度快的特征,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日益加强。如果管理者中封闭的方式进行管理,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摸不准被管理者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规律,显然不可能收到实效。因此,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其次,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有效管理都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对的是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日趋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国际思想文化的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鲜活的思想和事实材料。所有这些,均要求打破传统的运作方式,突破原有的框架和经验模式,改变内容单调,形式刻板,缺乏创意和活力的管理。要求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结构合理、体系开放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原则
(一)目标管理遵循阶梯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遵循目标的阶梯原则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效果就会增强,效率就会提高。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高的目标追求,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标无论多么远大,都必须一级一级、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就构成了接近目标的层层阶梯。在现实中,我们将目标的实现过程划分为若干层次,使它呈现阶梯形,然后由低到高,逐步去实现。阶段性目标降低了前进坡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计划管理的层次性原则
计划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项基本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总是要现实地、分层次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计划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领导决策者在科学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证;职能部门则应着重于制定完成计划的各种操作规划、工作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可见,计划的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内在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的的提出必须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等。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这是因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主体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客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对各种影响因素作综合考察,才能做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观全局,作出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3、联系性原则。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联系性原则,正确地处理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全面”与“全部”)把握。既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某些因素的作用。
4、预见性原则。坚持预见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强调科学的预见性,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的未来意识,有助于他们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活动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科学预测,从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其次,由于人的思想的可变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在决策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性的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如果事先早有预见,制定了应对方案和措施,那么在决策和实施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5、可调性原则。可调性,是指决策具有可调节性、伸缩性或灵活性。坚持可调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应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突法性的偶然因素而在决策时留有余地,避免因缺少灵活性而导致整体决策失败的情况发生。
四、以学生为本,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理念
新时期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所谓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哲学思想。它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引导人确立良好生活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首先,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由课堂型向生活化转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灌输,集中的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学习,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教育、死的教育。静态的教育往往具有滞后性。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日常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支配型向互动型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支配教育课题的过程,教育主体垄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教育客体成了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受教育者为本,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
第三,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形态。它不仅关注、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创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这种开放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日程生活世界中进行。可以说是创设了一个“合乎人性发展的环境”。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加强对人的思想钳制。因此,这种教育在原则上强调平等与和谐,方法上注重启发与引导,内容上强调理解与包容,从而突出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首先,要树立一支以专职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突出政治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形成相对稳定,工作成熟,内涌升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队伍.对这支队伍要做到充分的信任,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业务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其次,要贯彻“三育人”方针,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使专业教师既教书育人,又能以良好的学术研究精神感染人,教育人。在高校教师中树立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教育棋式。通过广大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全体教师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取得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乔海彬,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 徐建南,施向荣. 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06).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对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对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漠视,在加上社会化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所面对的环境日益严峻和复杂,处境也越来越尴尬。所以,如何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提升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和纠正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陷,探索出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专家和部门的重视。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贯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因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思想改进,树立他们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并将他们的理想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能够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任务,确保我国在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与发展,指引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侧重点都是文化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是流于形式。这就导致了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根本达不到所要的实效性,丧失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意义,学生根本无法结合必要的社会实践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进行体会。
2.2 教学手段单一、高校学生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即没有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人本意识,实施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处在思想理念转变与行为方式替换的阶段,他们存在许多诸如信仰不明确、价值观念模糊、思维倾向功利化、意识比较缺乏等问题。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措施
3.1积极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当今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信息膨胀的时代。要想能够培养素质优良的大学人才,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时刻把握“世人皆可成才”这一观念,努力开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多渠道、多层面开展思想正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3.2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现在的大学生是毕业就失业的人群,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呢?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由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再加上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所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们要号召社会、学校、各级政府共同协作,对校园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净化、优化,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围绕大学生这个主体,不断地积极研究和探索,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努力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建立一个具有政治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教学框架;并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让高校——这个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能够真正的起到促使大学生养成一个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成为一名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