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文

时间:2023-12-28 11:40: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阅读与教学的融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阅读与教学的融合

篇1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这两方面教学效率低下往往会制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研究,他们都是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学精华进行深入感悟、内化和表达基础上的学习架构,深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内心,感悟其方法技巧,而作文教学则是将内化的技能技巧表达出来。

如果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分裂开来,是极不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积极尝试将两者融为一体。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四个方面,有效促进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1.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阅读,从阅读中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激发,尤其是要将所感悟的技巧技法融入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之中。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线索,开展分析研究,并把握教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两方面写作特色的感悟,教学探究题中专门设置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在全班开展交流。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教材中高超的写作技法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2.运用仿段巩固课堂所学技巧

开展当堂阅读分析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将所学习感悟的技能技巧在课后进行巩固,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仿写的形式掌握和巩固。在课文分析总结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选取相类似的题材开展写作,在这一过程中活学活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通过仿写活动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显著功能,一是可以巩固阅读分析中的写作技巧理解,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仿写能力的提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中实现仿写能力快速提升。

3.作前指导环节运用阅读引导方法

提高作前指导的生动形象程度,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许多教师采取的范文示范法就是非常好的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选取范文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分析的方法充分借鉴了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对范文进行分析研究,立足于文章的结构、表达手法、题材选择、详略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自己的角度开展分析。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整体写作特色,这样的分析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深入的分析作为基础,接下来开展提纲撰写活动则会非常顺利,学生实现了能力的有效迁移。可见,阅读教学方法与作文教学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

4.组织专题研究打通两者融合通道

阅读与写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技巧交流,让好的做法在全班进行推广,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笔者组织学生对如何高效开展阅读、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交流,接下来组织学生分析阅读学习和作文学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学生对此有着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对阅读学习中感悟写作技巧、作文创作中参考写作技巧方面具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进而在阅读学习与作文学习中做到游刃自如。

篇2

每个绘本都蕴涵着不同的寓意,教师要善于运用绘本所阐述的道理,挖掘绘本中的亮点及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设计,让绘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价值,为音乐教学服务。

(1)以趣引人。①有趣的故事人物。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幼儿兴趣。商场出售的卡通人物,电视里的动画片,深受每个人喜爱。这给教学活动带来契机,音乐活动要运用绘本中幼儿熟知的动物、人物、大自然等,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②有趣的故事情节。音乐和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经典儿歌《小兔乖乖》,本身就是一则完整而精美的故事,通过歌声向人们世代传诵这个动人的故事。如大班音乐活动《小猪闹闹》,教师依据故事中小猪学本领时所遇到的曲折而又有趣的经历,自编了欢快的歌曲旋律。在幼儿熟悉歌曲后,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尝试创编歌词、象声词。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幼儿学得主动,玩得轻松。

(2)以情感人。绘本中情感的体验,往往成为孩子表现的动力。比如,在大班《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中,考虑到孩子们积累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教师设想开展一次音乐欣赏活动,通过肢体表现,进一步体验和感受动物间的友好相处。于是,节选了圣桑《动物狂欢节》里的音乐作为此次活动表现的支点,进行引入和运用。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理解音乐,激发幼儿的自主表现呢?绘本《小棕熊的梦》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故事讲有一只向往看到大海、沙滩、棕榈树、温暖阳光的小棕熊,它不愿意待在洞穴里过冬。它动身向大海出发,一路上遇到了很多都想去看大海的朋友,发生了许多有趣故事。最后,当他们看见了大海、看见了沙滩,身上暖暖的时候。突然醒了,原来是小棕熊和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美美的梦……当活动情节充满了情感时,孩子们的表演是自然流露、情感的真实再现,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到团结、友爱、合作的喜悦,情感达到。

二、依托绘本故事,巧妙进行删减

许多绘本故事,内容较长,一节课不能完成。因此,需要我们在实施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做到有目的地进行删减。只有经过精心挑选、有效斟酌,才能使绘本适合幼儿音乐活动。下文,是几个绘本修改的方法。

(1)删减法。依据音乐活动的目标,以不打破故事的完整性为前提,能使幼儿在完整欣赏故事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活动。将故事中不需要的情节进行删减,使故事内容紧凑,从而赋予绘本新的生命,成为音乐新的源泉。笔者联系自己曾经在上海跟随陈蓉老师学习的“跟着音乐一起玩”,从中得到启发。《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绘本故事里,贪吃的狐狸在抓母鸡的途中发生了许多倒霉的事而产生各种古怪的声音,于是巧用这一绘本设计了音乐打击乐活动。由于故事篇幅较长,有些情节很难用声音表现,于是就对原著进行删减。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里,狐狸想抓住母鸡时,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让狐狸洋相百出,令阅读者边看边笑。阅读者很自然地发现了这两个故事节奏的不同:母鸡总是不慌不忙、慢悠悠地在散步,而狐狸却总是很紧张地在追,但还是总会出现令人捧腹大笑的状况。

(2)提炼法。在金色的秋天里,满地的秋叶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可以开展各种以秋叶为主题的音乐活动。在学唱歌曲《秋叶》以后,孩子们产生了舞蹈的愿望。如何能使幼儿更丰富地表现树叶飘落的形态呢?绘本《叶子鸟》语言简洁,画面丰富,采用了真实的树叶形象,有着丰富的树叶造型,巧妙的排列组合,极富感染力。其中有一页,形态各异的树叶布满了整张画面,树叶旁还夸张地画上漩涡和音符,似乎所有的树叶都随着音乐朝着不同的方向旋转着、飞舞着,有独舞、有双人舞、有群舞。于是,就选用这一页作为音乐活动《秋天的树叶》的核心教具,引发幼儿通过观察画面上树叶的动态,来模仿树叶飘落的肢体表现,推进了节奏的发展。独舞,用四分节奏来表现X ;双人舞,用两个四分节奏来表现,X X;群舞,用十六分音符来表现 X X X X 。结合绘本,让孩子们自己组合秋叶的舞蹈节奏,进行新的节奏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在优美的《秋叶》音乐中练习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将绘本知识与音乐活动更好地融合,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渗透,发挥了二者有效结合的最大教育价值。

三、感悟绘本故事,整合音乐表演

绘本音乐剧,是让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再次结合绘本进行创造体验的过程。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在场景一中,轻松的母鸡叫的音乐响起时,扮演母鸡的幼儿扭着屁股走出鸡窝,还根据音乐中的一些滑音做出了梳理羽毛、伸伸脖子、抖抖身体的动作,表现母鸡轻松的样子。又比如场景二中,逐渐紧张起来的音乐让扮演母鸡的幼儿逐步加快了脚步,当出现轻声的“叮当”声时,扮演狐狸的幼儿就会表现铁耙砸到脑门上表情很痛苦地张开嘴巴喊叫的样子,还会用手去摸摸脑门,然后很生气地把铁耙扔掉。又比如在第三节后半部分,当音乐节奏越来越快,扮演蜜蜂的幼儿们一下子涌出“蜂窝”,朝着狐狸打去。扮演狐狸的幼儿就会双手抱着脑袋到处跑。随着音乐越来越轻,感觉狐狸跑了、蜜蜂飞远了,扮演母鸡的幼儿也会都跑开。扮演狐狸的幼儿还不忘远远地喊一声:母鸡,我还会回来的!

篇3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授课也是如此。教师精心设计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古人写文章也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我想上课也应如此。魏书生老师就曾用气功冥想,课前诗歌朗诵,让学生口头表达等方法作导语,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我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课前让学生一起来唱他们耳熟能说的满文军的《懂你》,从中读懂“母亲”,然后再让学生走进课本,看看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史铁生有没有读懂自己的母亲。以音乐的形式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文。

二、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创设一个轻松、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快乐。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学习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1.运用表演、演讲、竞赛、游戏或编著写课本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比如在教戏剧单元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报名,在文中找一个适合他们表演的角色,经过排练后在课堂上表演,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在教诗歌单元时,采用朗诵比赛的方法,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味诗歌的美感;而对于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也可采用朗诵比赛的方式教学,这样就能熟记、识记、背诵,并能真正的理解课文。

2.运用角色换位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所谓的角色换位,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当一回教师。教师每天都立于三尺讲台,似乎没有了新鲜感,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学生对每天的能侃侃而谈的教师充满敬意,让学生走上讲台对语文教学将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闺孰》一课时,我只给学生一本教参,学生经过没几天的准备就可以走上讲台,给同学们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吃透文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利用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阿房宫赋》一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及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等,还要求学生全文背诵。这对于每天奋战在题海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在教这篇文章前,我让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首先读懂课文,然后画出阿房宫的全貌,课文挑选出较好的几张贴在黑板上,上课时学生只要看着图画就可以看到阿房宫的全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将文章熟背下来。

篇4

最新的阅读理论研究表明;在整体阅读中融合,于辨识比较中理解,可以激活思维,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整体性思考的基础上,闪烁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某种新的见解,从而用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这里所提到的“理解和表现”是语文阅读活动的两个重要领域。理解主要是指对各种语文材料进行整体阅读,达到正确领会和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进行表述,表达等活动。既然理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那么就必然离不开思考活动。如果联系到创造而进行思考,就不仅会有助于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有可能在理解过程中引出创造。如阅读《滥竽充数》,寓意应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可有的同学能改变思考角度,总结出“当权者领导方法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南郭先生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小学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素质教育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启发他们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创造性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杨,开展些有意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开展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作文比赛、书法大赛、知识辩答等活动,会使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海阔天空很有意思,因而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W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篇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高中处于海量信息时代,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c新闻事件。而学校的课堂教育仅停留在课本教材上面,无时代气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脱节。网络新闻的阅读就可以弥补高中英语教材的滞后性,通过新闻阅读与英语学习的结合,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搜集网络新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相比于课本教材,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并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有针对的搜集相关的网络新闻,以此来实现网络新闻阅读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相融合。教师可以从英语报刊或者英语网站上搜集一些新闻评论或者描述性文章,并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截取、整合。

比如,在《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搜集有关国外学生高中生活的新闻、报道,或者,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搜集相关的网络新闻、资料。通过对国外高中生活的了解、认识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碰撞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新闻事件的搜集还可以紧跟当前的热点。比如,事件,教师就可以搜寻相关的报道来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理国,教师可以引用相关报道The Diaoyu Island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 have been a sacred part of Chinese territory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which China has ample historical and legal evidenc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来解说的历史背景,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评论网络新闻,扩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思路

网络新闻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知识、社会观点,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若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只是“走马观花”似得浏览新闻,收获会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用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阅读网络新闻。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新闻阅读材料,并在阅读完后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在发表见解前,必会精读网络新闻材料,清楚掌握里面的知识、观点。同时,在对新闻进行评述时,也要大量的引用网络新闻理念的观点、组织新闻里的语言。这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Fine Arts―Western, Chinese and Pop arts》 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艺术展览、文化渊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理解。高中学生要想完成这个评论写作,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网络报道,然后总结各种报道的主流观点,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删选、思考、总结,写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锻炼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还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阅读网络新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学生英语成绩提不上去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信息生活化,内容非富多彩、包罗万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新闻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网络新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的英语速读水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广泛搜集与此相关的各种报道,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对此主题不同的评论报道。比如,针对普朗特成功获选为美国总统这一新闻,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美国不同党派报刊对这一新闻的报道,然后引导学生尽快阅读完毕,罗列出不同报刊对这一事件的不同评论。

提高学生的英语精读水平。网络新闻用词非常现代化,极大的补充了教材词汇量的不足。教师可以很好的借助网络阅读,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比如,在《No Drugs》教学中,其中的一个教学技能目标就是要求学生learn to prepare a presentation on the dangers of smoking。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个典型的有关的网络新闻报道,然后带领学生精读这篇新闻。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会获得更多的有关的英语表达,还会进一步了解对人的危害。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的优势,整理资源教材,把网络新闻阅读和高中英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锻炼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同时,更为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

论文摘要:“视域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来的。“视域融合”以解释学原理、接受美学和主体间性的理论为背景,逐渐被应用到后现代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之中,并对其有着深远的意义。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本文概述了“视域融合”理论基础,并探讨这一理论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之对话策略。

在新课标中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和批判性阅读。这种提法可以看出,当代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本中折射的精神世界的融合即视野融合,这种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精神世界的对话。视域融合理论的提出,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

在汉语中,视阈指看得见的区域,这个区域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在德文和英文中,视阈和地平线是同一个词(Horizont/horizon),它的范围就是天地的交界之处。比喻义为人的视野,或理解的起点、视角。视域融合这个概念主要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来的,“视域融合”由概念到理论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以解释学原理、接受美学和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的。

1、“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原理

阐释的目的为了更好的达成理解。阐释学源于希腊神话“快速之神”赫尔姆斯的名字。现代阐释学自赫尔姆斯以来,大致经历了有四段,从狄尔泰的“解释学”到佛洛依德的发掘式解释,从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到解释为文本之间的解释。其中每种阶段的解释中都是以对话为依据的。

伽达默尔继续海德格尔的思考,使用“偏见”一词说明人的历史存在状态,它是与历史融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野”。承认偏见对于理解的影响意味着承认历史是一种“效果”历史,承认历史对我们当前的理解是“有效的”。文本尤其自己的历史视域,当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带着自己由历史给予的视域去理解历史作品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视域。

2、“视域融合”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Aesthetic of Reception)又称“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作品是作品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是在阅读中建构的。在阅读中,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从而使文本的潜在意义在读者的建构中表现出来。而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思想等价值倾向和知识、阅历等知识储备(期待视野)来阅读文本的,并因此获得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姚斯为代表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本质上是一种读者和文本是一种主体性对话的关系。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种多层面的结构,具有空白性和未确定性,是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者读者运用自己的思想、经历、知识水平来与其对话。

3、“视域融合”与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凸现的重要范畴,这个概念当初是作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而被提出来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把阅读教学视为在多重对话中达成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

二“视域融合”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1、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与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认为阅读单单是一种接受。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虽然是以一种语言文字符号赋形的物化态的东西,但从根本上的意义来说,“文学创造是以心接物,即作家用心灵关照社会人生,文学解读是以心接心,即读者用心灵关照作家关照过的社会人生。”1这两种“心”都是流动的、隐蔽的,两个心的碰撞和组合,形成另一个世界。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不断深入揭示文本内在意蕴,不断倾听与言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话的过程。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主体之间交流的一种行为,是作者和读者双向运动的一种反应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互的过程。  文本是一个对话系统,为对话提供了平台。文本具有开放性,接受所有的读者进入,并且与之交流,它本身也是一个主体。由于文本本身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东西,本身和读者有一定得历史距离,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对读者来说会有一定得距离感和生疏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起到好的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们先去接近文本,可以采用:诵读课文,理解内容;然后去思考文本最初的创作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有所感悟:师生间的“视域融合”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这一观念,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者,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被动的交流方式变为主动的互动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把课文的内容和既定答案视为阅读教学的最大目标,把课本知识等同于学生素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习惯文本的赐予,只擅于别人的阐释赐予。因此,学生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对于书上写的、权威说的,总想怎么理解它、记住它,不敢质疑它,这是被动的交流方式。那么现代的阅读教学我们要重新定位,即主动的互动方式也是“心灵对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现实的的经历和体验,更注重读书后的真情实感,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人性的沟通。

3、启发思维:生与生的视域融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因为其成长背景、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文本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是客观的、开放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就是读者,现今的阅读教学更加趋向于开放的对话式的交流,简言之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平等对话关系中,涵盖了师生对话关系,同时也包括了生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是要求一个学生以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去要求他人,而是要把自己植入他人的视域中去,从而在对话与交流中向一种更高的普遍性的层次提升,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存在的扩充。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且要摒弃传统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和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一种多重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实现多重视域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多重的对话,我们更应该立足真正的心灵对话,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

[4]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7

一、何为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明确语文的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通俗地讲,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学习言语形式。就教材课文而言,文本的言语形式就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得以呈现的语言组织方式,即“怎样谋篇布局的”。其主要表现在标点符号、表达方法、结构层次、材料取舍等方面。而言语内容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二、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作品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事物的存在基础,形式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学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孤立地传授言语内容或言语形式,而应该把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如果把“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改成“到了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细究一下,则会发现表达的内涵却大不相同。原文中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时间点的强调和三个句号的运用把“我”等父亲回家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换成“到了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则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丝毫体会不到“我”等待过程中的焦急以及热切盼望得到父亲表扬的那份期许。

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探寻言语内容背后的奥秘,领悟作者在整合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时的过人智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仅局限于指导学生理解言语内容,是不完整的教学,只有把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全过程。

三、实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

1.理解言语内容是基础

言语形式取决于言语内容,有了内容才能思考采取何种言语形式作为表达的载体,所谓“先立意,后行文”便是这个道理。读者阅读文章,也是在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捕捉作者谋篇布局的表达技巧,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读出文章与众不同的“语文味”。因此,理解言语内容是学习言语形式的基础。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阅读能力强的人来说,理解言语内容和理解言语形式的过程常有同步重合的现象,也就是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也理解了言语形式。但无论怎样,没有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就是毫无价值的空架子,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对文本的理性认识。

2.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言语形式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少数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来说是个秘密。”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理解言语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形式。

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比如《山中访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这句话会让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鸟儿怎么会“呼唤我的名字”,露珠又怎么会“与我交换眼神”呢?这些行为只有人才具备啊!但是如果读者能够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儿”和“露珠”拟作人,而并非犯了理性认识上的错误,就会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课文中的言语形式不计其数。那朗朗上口的对仗,信手拈来的排比,形象、生动的比喻,亲切、可爱的拟人……各种言语形式,可谓应有尽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言语内容的基础上,让其进一步体会这些言语的形式之美,品读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感悟这些言语形式的准确性、生动性与鲜明性。

篇8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234-03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音乐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让音乐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目前,音乐老师大多还是喜欢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课件。音乐课件中恰当使用调用和控制声音文件,可以起到营造气氛、激感、增强刺激、加强记忆、提高效果等作用。那么怎样灵活自如地用好音乐素材,就成为提高PPT课件制作质量关键所在。本人在2014年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过程中,系统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对在PPT课件中调用、控制音乐文件积累了一些使用技巧,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现在简要加以说明,同大家进行交流。

1 基本方法探寻:学会调用音乐文件

1.1把音乐文件嵌入PPT

在PPT中插入音乐文件主要有两大方法:外部链接和内部嵌入。外部链接可以兼容各种格式,内部嵌入只能是WAV格式(PPT2003版本,2010等版本已能够嵌入MP3),且大小一般只能是100K以下,改变设置可增加到50000K。

准备工作:用相关工具转换音乐文件为WAV格式(千千静听、QQ影音等这样的常用播放软件都能快速地实现格式转换),保存。

设置方法:

1)执行“工具--选项”命令

2)在“常规”选项中把“链接声音文件不小于(100)KB”的默认设置改为“不小于50000KB(最大值)”,左键单击“确定”。声音的设置必须大于要插入的声音文件大小,才能保证音乐正常播放。

3)执行“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

4)在路径中选择一首wav格式的音乐

5)执行“确定”命令,出现如下内容

6)要从一开始自动播放就选择“自动”,要设置随意控制播放就选“在单击时”。此时你右击小喇叭,出现如下内容:

7)选择“编辑声音对象”,“声音选项”中会有一个信息提示“包含在演示文稿中”。

8)完成后,保存。删掉音乐文件,只把ppt文件复制到其他的电脑上,背景音乐能正常播放。

技巧点拨:内部嵌入音乐文件的好处就是在拷贝课件时不需要再另外拷贝音乐文件,到别的电脑上讲课时也不会出现因为音乐文件存放位置改变而播放不了声音的现象。不足之处就WAV音乐文件同其他格式的音乐文件相比体积较大。

1.2正确插入各种音乐文件

设置方法:除WAV格式文件外,其他格式的音乐文件,如MP3等,必须使用外部链接的方式进行插入和调用。其方法与上述步骤基本一样,不同的是音乐文件不能嵌入PPT中,拷贝转移时必须把音乐文件一起复制到其他电脑中才能播放。

技巧点拨:PPT中插入的PM3等音乐文件必须与PPT存放中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拷贝到其他电脑中是才能正常播放,否则,如果拷贝到其他电脑上使用时,音乐就必须重新进行设置才能播放。这是许多老师在参加比赛时经常发现的问题之一。另外也可以用打包的方法对PPT进行打包。

2 深度融合提升:掌握音乐控制技巧

2.1随意控制小喇叭暂停播放技巧

接1.1中第6)步,选“在单击时”,然后选中自定义动画中的音乐文件标识,打开更改-声音操作,选暂停。试试效果,呵呵。

技巧点拨:关键是要先选中自定义动画中的音乐文件标识,不然不会出现“更改”,而是显示“添加效果”。

2.2实现背景音乐全程播放或在开始等待上课时循环播放

单击喇叭图标,选择自定义动画中“效果选项”,在弹出的播放声音对话框中“效果”-“停止播放”-“在…张幻灯片之后”中填上一个大的数字,比如100,确定。也可选中声音选项中的 “放映时隐藏声音图标”,可以放映时隐藏喇叭图标。如果你的背景音乐比较短,在你想要音乐停止之前就会放完,那就再把下拉菜单中的“计时”-“重复”-“直到幻灯片末尾”选中。

技巧点拨:点击图中黑色倒三角或右击触发器下的音乐标识就能出现“效果选项”。

2.3用动作按钮控制声音的播放和停止

在需要插入声音的幻灯片中插入一个动作按钮,选择菜单【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中的任意一个动作按钮,在页面上拖放画出一个按钮,然后会弹出“动作设置”对话框。在“单击鼠标时的动作”选项中选择“无动作”单选按钮,选中“播放声音”复选按钮,在下拉列表框中单击“其他声音”,在“添加声音”对话框中选择要播放的声音文件。

接着增加一个停止声音播放的动作按钮,方法和第一个动作按钮的设置类似,不同的地方是选中“播放声音”复选按钮后,在下拉列表框中单击“停止前一声音”。在放映幻灯片时,单击第一个按钮则播放声音,单击第二按钮则停止声音。

技巧点拨:此方法适用于在同一张幻灯片中放置多种音乐,随机选择一种音乐来进行播放,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此方法控制的声音文件必须是wav格式。(让几个按钮大小一致,整齐排列的技巧:设置自选立体感尺寸中修改成一样大小,然后用对齐方法进行纵向分布对齐和左对齐或横向分布对齐和底端对齐)

2.4提升技巧―用触发器按钮随意控制音乐播放

用自制按钮触发音乐播放、暂停或停止。绘制按钮,分别添加文字,然后添加音乐文件,再选中小喇叭,分别在自定义动画中在“添加效果”中添加声音操作的三个效果“播放、暂停、停止”,接着分别在三个效果选项中添加触发器:在计时中选中触发器相应的按钮的图形。最后设置好的效果如下第3个图。

技巧点拨: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对于一个音乐文件的播放能够自如控制运用,想暂停、想停止、想从头再播放都可以,特别适用于一些音乐片段的反复学习教学过程,实用价值比较高。

篇9

一、找出文章切入点,引发学生兴趣

这里提到的找准文章的切入点,主要应用于导入环节。

例如,在学习《小草》一文时,教者采取了对诗对歌、游戏导入法。诗咏的是草,歌颂的是草,那么小草有哪些值得咏、值得颂的呢?学生这个时候兴趣自然来了,他们处于一种急于阅读文章,了解小草有哪些值得赞美的求知心境。很自然、很顺畅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这么恰到好处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因素,原因在于教者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将教学内容引到心理层面,利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歌词,让学生对接,既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又让学生顿生疑团:为什么古代诗人赞美小草?现代词作者歌颂小草?这看似平凡的小草有哪些不平凡呢?一连串的问题跃入脑海,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课文,整节课都处于主动参与、乐于写作的状态之中。

二、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学会读书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读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实质这就是对读确立了目标要求。要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的读绝非是看着文字发出音来,一般要在理解、读懂、读通的前提下,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教学《小草》一文,执教者采取了多种读的方式,自读整体感知课文,默读深层次挖掘课文,朗读赏析课文,齐读读文悟情。采取多种读法,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读中见疑、读中解疑的目的,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乐、乐于读书。

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向交流、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而非教师与某个学生的单项交流,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某个问题上的探索追求,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小草》一文时,教者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设计了自读自悟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又设计了同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还设计了师生共同切磋的方式进行深层次挖掘,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写作技巧。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读书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悟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处理好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篇10

二、如何建构,教师手中有“navigation”

“解剖” 课程标准,细化学习目标是推动建构选修教材阅读课有效教学模式的催化剂。

分解课程标准要做到三个“匹配”:目标与课标相匹配,教学与目标相匹配,评价与教学相匹配。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评价设计应该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阅读结果的质量,体现课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三、怎样重构,教师脑中有“wisdom”

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与个人教学风格的完美融合铸就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构化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解开文本的“结“,结构化文本阅读内容(教学资源),建构优化的阅读课课堂。

在选修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建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构化阅读教学实践有:突出主体语篇阅读精读新授课;以话题为主线重构模块文本阅读语篇(添加、删减或重排文本顺序等);融合文本阅读与听力材料;选择性使用课时任务或模块任务等。下面笔者以选修8 Module 3 为例从如何结构化阅读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细化课时目标两个角度来简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构化阅读课堂教学尝试。选修8 Module 3话题为Foreign Food,属于课标话题项目表中的12 饮食 Food and Drink。(《课程标准》,P74)。阅读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篇文本:文本一为Reading and Vocabulary(1), 内容主要围绕两位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分别叙述了对中国和英国两国饮食文化的感受展开;文本二为Reading(2),介绍了英国历史上与饮食文化有关的一段宫廷故事; 文本三为Reading Practice,与澳大利亚饮食有关;文本四为Cultural Corner,主要介绍了英国一种传统瓷器。

基于文本内容和学情而确定的阅读教学内容整合建议是:将Introduction(有关饮食文化的谚语)、Listening(与欧洲文化饮食有关)、Speaking(根据听力材料内容展开说的活动)与主体语篇Reading & Vocabulary 整合在一起构成精读阅读新授课, 主要围绕Table Manners话题进行话题知识与文本深层意义的建构,另外还要补充5分钟介绍西方Table Manners 的视频; 剩余阅读文章与Writing 整合在一起构成泛读新授课,主要以拓展话题背景知识为目的,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模块任务中,模块任务为“Introduce a typical Chinese food and introduce table manners to others when they eat it.” 学生在有关话题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意义,这些知识是在他们引入任务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真实可行的任务能驱动学生主动地将所学语言迅速内化从而建构自己的话题知识结构和体系。以下主要以精读新授阅读课为例来阐明如何细化课时目标。

以本模块精读阅读内容为依托,解读之后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的相关要求列举如下:

3.1语言技能目标

听 八级目标 2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 并记住要点

说 七级目标 2 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 条理的做简短的发言

读 七级目标 1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 信息

七级目标 3 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 篇意义

八级目标 3 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 度

3.2语言知识目标

语 七级目标1 在口头表达中能做到语音语调自然,音 得体,流畅

话 八级目标4 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题 话题

3.3情感态度

目标 八级目标4 能用英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4学习策略目标

认知策略 七级目标5

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断段落大意

3.5文化意识目标

八级目标4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在课程标准的导航下,课时目标就水到渠成了。寻找到了课时目标的依据,就寻找到了课标与本模块阅读技能的切入点。因此,本节阅读精读新授课的细化课时目标为:能读懂课文、正确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获取阅读和听力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阅读中识别新学词汇、短语并推断出意义, 能听懂听力材料、捕捉有关餐桌礼仪的信息,能使用阅读、听力材料和视频中的词汇讨论British table manners。

依据目标叙写的A(Audience)、B(Behavior)、C(Condition)、D(Degree)四个原则以及隐性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呈现这一原则,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为:By the end of this class, I’ll be able to make out the two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food(culture) and British food(culture) by summariz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two kinds;figure out the table manners in Britain by listening to the material related to the topic and watching the video about it;speak out the table manners in Britain by using the expressions in listening, reading materials and video freely

为了能够恰当的检测与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将课后作业设置为“Do Exercise 5 on P104 on the workbook(Table Manners in Britain) and then write a passage to introduce the table manners in Britain.”。

四、结束语

篇11

音乐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音乐传递思想、营造意境,激发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音乐媒体开展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气氛、营造教学情景,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音乐媒体的作用

音乐媒体主要包括电脑、手机、电视以及录音机等传统设备,在新媒体盛行的新时期下,多媒体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实现语文教学与音乐媒体的深度融合,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应用音乐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课堂添加音乐元素和艺术色彩。其可以弥补当前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情感因素,同时通过具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听觉的享受,而舒缓优雅、节奏轻缓的音乐也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音乐媒体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音乐的独特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思想与情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知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实现语文学习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充分融合。

二、音乐媒体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1.携情入境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尚未成熟,思考问题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通过音乐媒体导入教学内容,通过想象奇特以及构思巧妙的音乐携情入境,抓住语文教学与音乐媒体的融合点,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进而为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发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情感价值,创设出符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之中。

例如,在学习《莲叶青青》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凤凰传奇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荷塘月色》,教师在歌曲的欢乐节奏下,与学生共同欣赏这篇课文,缓缓流淌的荷塘,美丽高洁的荷花,同学想象着鱼儿在荷塘中欢快地游动,进而体会这篇课文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2.情文共织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很多课文中都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等多方面原因,不能深刻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因此,教师要通过音乐媒体,以音乐的形式来传递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情文共织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和情感,实现教学内容的释放和延伸。

例如,《山海关》这篇课文,其讲述了长城的具体构造,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叹,和对长城的赞美。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可以为学生播放费玉清先生所演唱的《长城我梦》这首歌,通过歌曲帮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让学生在倾听歌曲歌词和旋律的同时,实现情文共织,

3.情溢于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音乐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与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其表达效果要优于教材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的形式结束整堂课,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而延伸,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老朋友孟浩然,虽然两位都是洒脱的诗人,但是离别总是深情而难过的。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祝福》这首歌,让学生在深情回味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实现情溢于文。又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改编为民歌,并且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这首词的印象和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词中的场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语文教学与音乐媒体充分融合,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理念下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篇12

一、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现状及思考

(一)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现状

信息科技的实现要建立在先进的硬件及软件设施的基础上,所以将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要以先进设施为前提,但现阶段部分中学软硬件设施不齐全或落后,有些学校虽引进先进设备,但疏于管理和维护,造成设备使用率低,打击了学校继续与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硬软件基础设施问题仍是制约其落实的首要因素。其次,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中学校领导以是否提高学生分数作为教学手段优劣的主要评判标准,而信息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注重对学生思维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校领导对信息科技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不大,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步伐;另外,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需要英语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对两者融合的切入点准确把握,但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在英语专业方面具有较高造诣,而信息科技却明显不足,制约了其发展。除此之外,学生作为英语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对信息科技的认识和应用程度也直接关系到两者的融合程度,但现阶段部分中学生在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英语知识或信息科技单方面,这不仅没有达到融合教学的目的,而且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现状及思考

两者相融合必须首先分清两者的地位关系,英语课堂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而信息科技是其实现的手段,所以教师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不然将使学生抓不到学习重点,事倍功半;另外,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使教师可以脱离黑板、粉笔等而利用电子白板、计算机等为学生直接展示授课内容,这在减轻教师授课负担的同时,容易使学生对教学重点难以区分,甚至在观赏完教师展示的教学内容后仍有一无所获的感觉,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有针对性地对课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现阶段信息科技下教学资源共享并不全面,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对有限的共享资源进行整合,这对教师的知识专业性和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加大了教师的工作任务。

二、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的具体表现

(一)在听力教学中实现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传统的中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英语磁带或教师的口述而进行练习,形式单一,对环境、磁带质量和教师读音标准度等有较强依赖,而且学生所熟悉的英语语速、语调等也严重受限,而英语听力对朗读者的声音依赖性非常强,导致日常听力分数较高,可中考英语听力成绩却不理想,而在口语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学生可以选择在看图像、视频的过程中进行听力练习,将声音与情景相融合,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听力;而且信息科技下声音的标准度、操作灵活性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在练习听力的过程遇到的听力困难的片段进行截取,集中后让学生统一进行反复试听,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在口语教学中实现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传统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只限制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并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直接与外国友人进行对话,而且学生的口语来源于教师,所以在课堂口语训练中其所犯的细小错误并不易被发现,而信息科技与英语口语教学相融合,教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情景模式,使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实现“人机对话”,训练学生口语交流过程中的灵敏度,又可以以信息科技作为沟通手段,为学生提供与外国友人直接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个人读音上的细小错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语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的语言思维意识也在不知足不觉中形成。

(三)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传统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的内容只限于教材、试卷和习题册,阅读的内容陈旧、散落,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了解国外文化,也不能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阅读训练的意义摸不着头脑,而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使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而全面的了解西方文化,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全面的认知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如西方国家对数字13的看法、西方国家的圣诞节等;另外,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选择个人比较喜欢的英语故事、书籍等进行阅读,利用兴趣推动阅读教学等。

(四)在写作教学中实现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传统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大量优秀文章强制学生背诵,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学生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将英语写作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幻灯片、互联网等为学生展示优美的语句或词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词句,使其有自行创作的可能;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优秀的或存在错误的文章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在阅读别人文章的同时对个人写作进行全面反思。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信息科技的传播、沟通、展示等优势与中学英语学科相融合,有力地推动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将学习的主动地位还予学生,而且教学的效果也明显提升,由此可见中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是时展的新现象也是新方向,其它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尝试与信息科技相融合。

参考文献:

[1]田志英.浅谈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38-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