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6:1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述教育素质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
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4-01
一、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受的权利,应该是面对大众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做不到的,它可以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是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
(三)音乐教育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在音乐教育整个环节中,学生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整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课怀的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总是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不好会在课堂中挨批评,或者是完成了作业但是怕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愉悦过程。音乐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忽略对音乐审美的学习,所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没有内涵,让学生只是成为了“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
(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处在6-18岁之间,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激励学生从事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他们一生的音乐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而如果目前虽说是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音乐的表现也多存在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提不上从事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团队意识、音乐的体验与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学习音乐的态度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设立健全、健康的评价体系,而是将教育的目标及目的直接指向了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过程,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客体地位,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能够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
(二)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作业,而没有创新方面的意识的话,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一个学生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只具备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的乐理知识不好,或者是听音有问题、节奏也不准的话是根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演唱或演奏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知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这里的单一指的是只注重技巧,不注重情感、内涵的考试方式。例如在声乐考试中,教师给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技巧好的学生,声音唱上去了,嗓门够亮音量够大的学生在考试中比那些先天嗓音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占的优势大的多,分数也高很多。我们应该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光有声音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得高分,如果感情表达的很好,哪怕声音差一点都不能给低分。 只有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素养,音乐的技巧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提
高、成长,反之,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会发声的机器。
四、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自身的办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不变的发展方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淋漓尽致的感受音乐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忌讳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也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对音乐的体验,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教学;职业素质;中职院校;改革
引言
中职院校是培养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结构,所以,院校教学必须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和重点。中职院校教学的基础课程即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关于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档案,系统缺乏完整性。所以,语文课程必须将教学的作用重点突出来,按照教学政策制定改革创新方案,加快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即为劳动者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利用教育、劳动实践与自我修养等手段养成的,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并体现功能的基本品质,表现出劳动者全面了解和适应社会职业的程度。通常而言,职业素质的特点主要包括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发展性等,职业素质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受教育水平、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自身身体等具体情况均会对职业素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和限制。
2.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2.1语文课的正反典型形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具备对自我心态进行合理调整的能力,既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来培养,还可以通过长时间学习语文来培养,这方面学习能为直接,具有正面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外众多英雄人物面对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战胜自我行为和事迹,能生动、深刻地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学习者转变正确的心理素质。而具有代表性的反面形象,也会对学习者的心理素质产生侧面的影响,使其一步步发展和成长,逐渐适应和壮大自己,不畏艰难险阻,能以更坚强、更成熟得心态对待一切困难,产生正确的行为,进而培养自身内心良好的心理素质。
2.2语文课的阅读、写作、口语等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素质
中职语文教学即为基于初中教学的基础,利用开展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有效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其现代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使其具备能读懂一般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的能力。
3.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加强教学力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和阅读必须在写字识字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必须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对文章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并能将自己内心所想表达出来。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中职学生书写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所以,我校要求中职学生必须认读大量的汉字,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详细教学实践中,利用阅读教学和指导学生掌握汉字规律等手段,帮助学生增强对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增强其阅读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要求奠定基础。
3.2改善阅读教学,促进职业素质培养的延伸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中对阅读进行了阐释: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便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不断拓宽自身思维,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为简单讲读,而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所以,对学生将来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利。所以,必须将语文内在包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有效转变中职语文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才能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
3.3改进中职学生的写作教学,提升职业素质
结合社会对中职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实现学生满足社会要求,传统协作模式已经过时。所以,亟待强化学生应用协作,提高学生兴趣和激发潜能,将教学实践经验应用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写作进行正确引导,表达自身内心真实感受。以此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3.4突出口语教学,增强交际能力
众多国家的素质教育中都纳入了培养交际能力这一关键部分,而语言能力即为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学习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学习应该在交际运用中才能有效培养,而提高语言学习交际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即为口语教学。职业活动的全新内容应该融入在口语训练中,比如,在训练听力时,不仅要进行听问、听辨和听测能力,还必须辅助以聆听技巧、听话礼仪等内容,开展模拟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还必须将培养的朗读能力运用到职场活动中,使其充分认识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都会对说话效果产生影响,产生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应当在中职学生的总体专业能力这一载体的基础上,正确地为职业院校专业教育提供服务,运用语文理论文化知识、专业能力等手段开展教学,对中职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提供指导,保证其将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难以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时间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基于改革中职语文教学,亟待强化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新萍.论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D].广西师范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77-01
一、引言
瑶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瑶族节庆、祭祀、民俗等传统活动主要表现形式的瑶族舞蹈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不断走向辉煌,不仅体现了瑶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还展现了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对舞蹈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传承与发展赋有美学意蕴和昂扬向上民族精神的民族舞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如何依托传统社会教育,发展作为瑶族文化根基的瑶族舞蹈,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对传统社会教育的冲击和推动,唤起人们对瑶族传统舞蹈的兴趣,形成保护与传承、和谐与共生的社会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瑶族舞蹈内涵及其与传统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瑶族舞蹈种类繁多,多与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耍歌堂”是广东瑶族节期最长、活动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民族盛典,盘王舞即是为祭祀共同的祖先盘王而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统舞蹈,它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气氛。
瑶族传统舞蹈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造型优美、独具内涵,它详尽地记录着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传统社会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人文、科教领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和带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广东连南的“耍歌堂”和“长鼓舞”分别于2006和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社会发展更加离不开传统社会教育,加强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三、传统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共生关系对策
理清民族文化传承思路。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瑶族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舞蹈种类繁多,但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应从筹措资金、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到开辟文化馆等重要场所等入手,让更多的瑶族同胞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瑶族传统舞蹈行动中。
营造传统社会教育氛围。近年来,年轻人对瑶话、瑶歌、瑶舞等本民族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逐渐淡薄,后继无人现象突出。面对困境,必须加紧营造传统社会教育氛围,抢救和保护瑶族传统舞蹈。如通过多方渠道,争取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对民族文化馆的资金支持;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瑶族舞蹈大赛;文化馆免费向中老年人开放,开展瑶舞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氛围的营造,既可传承民族文化,瑶族传统舞蹈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加大瑶族传统舞蹈宣传力度。群众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和领导者,他们艺术造诣高,魅力独具,应利用媒体和舆论宣传工具,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可通过政府补贴、活动奖励等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待遇,授予"长鼓舞王"、"瑶歌大师"、"民间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提升知名度。还可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瑶族传统舞蹈的资源共享,逼真地展示瑶族舞蹈高难度舞姿的技巧。多媒体可让更多的人领略瑶族优秀传统舞蹈的源远流长,获得美感,启迪心灵,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如“长鼓舞”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现瑶族人民建造美好家园时找地基、丈量、砍木、削木、搭建等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瑶族先民的生活场景。
拓展传统社会教育途径。瑶族传统舞蹈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厚的历史积淀所代表的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艺术魅力通过传统社会教育予以完美呈现。应将舞蹈教学纳入中小学教学,提高青年学生的舞蹈鉴赏力,造就瑶族传统舞蹈生力军;开展瑶族传统舞蹈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瑶族传统舞蹈管理和研究人才;开办传统文化培训机构,将以瑶族传统舞蹈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融入传统社会教育。
四、结论
传统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课题。只有对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传统社会教育,才能焕发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人类精神生活,达到传统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共融。
(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现在,都在普遍使用五大块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无法促使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功利化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上,一直贯穿着两条规定:一是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面对考试带来的挑战。在高考的作用下,就形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模式,不但教师失去了教学的自由,也使语文失去了原本的个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导致作业量增加,因为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早早将课堂结课,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训练。
(三)机械化教学检测
试题的答案都是统一的,这样只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测试,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标准化测试,间接致使学生一直向答案靠近。这样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个性被无情地扼杀,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简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曾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没有相对统一的结论。可以说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是指语言系统和言语,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广义语言进行研究,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是人们对语文的一种设计。教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目的,它可以说具有教育的所有内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就将培养人当成最终目标。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生存,然后是温饱,最后再进行自我发展。如果针对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教学,那么,也就无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毕竟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教学任务
每一项教育工作都有着自己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正所谓,目标注重的是结果,而任务注重的则是过程,目标和任务是相互的。既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任务也就是进行语言培养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情感。对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与所要传递的信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是让学生吸收这种文化,同时,还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2.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是一种具有思维性的工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毕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积累语言知识。
三、中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介绍。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32-02
近期,在一份学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我发现,虽然爱国的主旋律始终高扬,但道德下滑的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1.读书目的功利化日益严重;2.社会公德意识逐渐淡薄;3.鄙视劳动,懒惰成性;4.尊敬师长意识差;5.法制观念淡薄,喜好江湖恶习;6.勤俭节约意识差。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前,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提出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问题,这是一个切中时弊的命题,是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应运而生的教育科研课题。然而,这一命题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对于纠正片面追求智力培养的倾向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问题仍然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概念,是相对于智力素质提出来的,其内涵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我认为,它包括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式方法,端正的作风,健康的意识等品质,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对学生进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探索,获得了如下一些认识,我觉得对当今学生的教育仍会有好的效果。
一是要坚持教育的一贯性,连续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其间针对不同的成长阶段,要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对于小学入学新生,要着重培养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校规章制度,孩子初次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极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如不加强引导,会对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明确学习动机,端正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W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对于初中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青春期出现的心理和情绪紊乱。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思想认识达到坦率的交流,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为此,教师要树立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不能只看重优等生,对学习困难,行为不当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力求以较高的学识、品格,为学生树立“素质”的榜样。
三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得到呼应与保护。学校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作出决策,摆上工作日程,教师队伍要扭转“考什么教什么”的倾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要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把学生的崇尚、追求引向正确的方面,保持积极向上的班风,避免消极的东西蔓延。教师还要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淡化“小太阳”家庭教育。学校、教师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寻求社会教育的共同点和相容点,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的教育机制。
四是要渗透到各种文化课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化无形教育为有形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要通过种种外在的形式给以揭示和弘扬。为此,教师要认真地构思文化课教学,精心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寓培养目的于具体工作之中,学校业务主管要细心考察学生非智力素质状况,以此作为标准之一,判断教学工作的成效。长期以来,我结合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对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现简述如下:
1.培养集体荣誉感。这要从学生固有的自尊心出发,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先是培养荣辱感,分析班级状况,摆出落后现象,拿别的班做比较,使先进与落后形成尖锐的对立,刺激学生对落后产生羞愧、憎厌,对先进产生好感、向往。接着培养责任感,慎重选择代表集体参加外部活动的学生,不仅看其特长,更要看责任心。活动结束认真总结,说明个体努力同班级荣誉的关系,让同学们明白自身言行必然影响集体的道理,继而培养制约感,时时纠正危及集体荣誉的自由主义倾向,把这类现象提到大家面前,组织讨论引出教训,帮助个别触动全体,引导学生遇事考虑后果,克制言行的随意性,此外,抓住好的苗头,及时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分析思考习惯。预习习惯,每上新课之前,必定安排预习,让学生先接触,先介入,取得初步收获。要求他们通读课文,弄懂字词,了解内容,和顺序,把握文章的感情,对预习效果从严检查,纠正马虎草率的作风。阅读习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加进自己的心得,在课文上勾划、注释,在头脑中想象文中的场景、情节、人物面貌等,力戒“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分析思考习惯,对于一个词语,要分析字与词的关系;对于一段课文,要分析与整篇课文的关系;对客观事物,要分析与周围事物和关系,教师不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学生的思考。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一、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在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在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并对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一些教学措施。以下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不能看出这个科目教学内容比其他的科目的教学内容变换较突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人文的内涵,更强调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民族间的智慧,让学生更多、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人文内涵,从中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在语文的课本中带有大量的丰富的人彩及民族的色彩,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交流中,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对学生的创新及情感进行尊重。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为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尤其,当前很多高职学校在技能大赛的主导下,部分学生甚至不惜长期停课集训,为了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为校争光。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不足。由此,高职学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评价机制单一和机械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体系,重结果、重成绩,忽略英语的人文性特点,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一般学期末考试以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为主,高职学生同样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这种标准化的语言技能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不能反映出学生德行高低、心理健康程度等。学生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努力,在语言素养提高的同时,人文素养却日渐缺失。
2.英语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英语虽然被定义为交流工具。然而,这只认识了语言的部分本质。事实上,语言虽然是人们表达、交流、思维的工具,但这种工具不同于存在客观世界的其他工具,其他工具是身外之物,而语言却是人赖以生存的内在工具,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和思想的形成与表达是同步发生的,体现人性以及人的观点、情感、认知能力和做事能力。从学科特点来看,英语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关注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述能力,使句子充满内涵和情感的思想表述,就不会只追求课堂上那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碰撞、质疑和探究,不会把往日的“满堂灌”翻版为今日的“满堂看”,即把讲稿做成PPT就是所谓的“教学手段的改革”。
3.“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
美国学者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后来又将智能的定义简述为“人处理信息和制作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由八个要素构成:(1)语言塞尔特语言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进一步指出:(1)这八种智能既独立存在又共同起作用;(2)各种智能都同等重要;(3)每一种的智能组合都不同于其他人;(4)如果承认个体智能差异,教育会更有成效。由此我们认为,培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教学目标不能完全概括英语教育的内涵。只机械地训练技能而不同时发展智能的教育教学是不到位的,也不能学会用英语思维以真正用所学语言进行深层次沟通。
二、如何评价高职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1.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评价
语言知识是形成思想、气质、修养的基础,英语知识的长期积累可以形成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运用、语言内容、思想性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语言知识要考查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情况及学习和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应重视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英语课程的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对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
人文行为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做人、做事、处世中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风格。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沟通风格、生活态度、话语表达和行为等。学生人文行为的评价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修养和活动能力等三方面。
3.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应包括两方面,即人文思想和价值观。人文思想评价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进取精神,对价值观的评价观测注重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是否可以做出符合社会的价值判断。
三、高职学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学生课后的实际表现
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往往更能准确体现个人的素质修养,特别是一些细微的事情,是衡量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结合学生课后的作业上交的时间、作业质量以及观察学生课后的言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感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2.多种评价互相补充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着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甚至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心理素质已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系列活动需要其有着坚持到底的决心、信心和恒心。然而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些,他们往往经受不住挫折,尤其是经不住解决问题无法顺理成章的打击。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中,真正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为数也不是很多,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会有诸多的绊脚石,这时他们便自馁自弃起来。这对我们教师而言,不可放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何从教育?必须通过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实施,重点加强学生的无认知培养,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进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
要重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产生坚持到底的动机,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
二、提高数学语言表述能力,构筑智力与坚持到底意志品质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的相关研究,国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多是于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旗下,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就内而言,近代以来,在陶行之、黄炎培等部分思想家的引导下,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引进了西方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开始萌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国内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基本素养研究体系。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系统、企业系统都提出过不同的定义,尽管各个领域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都包含职业需求中各类心理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要求里,简单说,职业素养意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国家对于此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哪种看法,其目标都在于尽可能多的囊括职业化专业化领域所需要的心理、道德、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企业、国外、国内三个角度分别论述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企业家眼中的职业素养
“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吴甘霖先生,现为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他在总结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牛根生的人物成功史,在其《一生成败看职商》中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即: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他甚至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 10 大职业素养构成 :
①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②发展:与单位需要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③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④责任:会担当才有大发展
⑤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⑥品格: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⑦绩效:不重苦劳重功劳
⑧协作:在团队中实现最好的自我
⑨智慧: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⑩形象:你就是单位的品牌
在吴甘霖先生的理念中,职业素养无疑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曾经评出职业人应该遵循的九条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在这一个对于职业素养的评述中,显然将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养的重中之重而提出。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认为职业素养包含了以下要素: 敬业精神、忠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高度进取心、自动自发地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找任何借口、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维护企业形象、与企业共命运等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在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当中可借鉴企业要求,提升自己。
(二)国外学术界职业素养研究简述
国外对于职业素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与生涯指导学家们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下面列举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供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第一,“素质冰山理论”。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在这个模型当中,将人员的个体素质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其中,“冰上部分”包括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这部分素质比较容易测量,也容易通过后天的培训获得、改变和发展。而“冰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难以测量的部分,这一部分教难受外界的影响,但是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这个模型,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则从特征的角度再次进行阐述。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第二,“职业周期理论”中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指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分别要经历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进入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大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候选人、申请人(应聘者)、新学员(实习生、新手)等角色。在其中,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接受适当教育培训,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进入劳动市场获得第一份工作,或成为某个企业的实习生,适应企业的日常程序,并为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这里根据职业周期的不同,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也不同,在该理论中,对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职业习惯和技能方面。
(三)国内相关职业素养的定义
国内,对于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定义上普遍界定不清,不少学者将其混为一谈,如刘小波、吴小平、张敏敏认为“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 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不同,其区别在于职业素养是职业素质的养成,一个为动态一个为静态,如贾义保从社会的角度将职业素养定义成职业素质的养成,即“一定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定向发展与开发”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以及企业家对于职业素养各自有类似或者相异的说法,然而,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具体特质,中国化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综上,可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体素质的职业化,为动态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月
2. 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年8月
3. 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